一、法学基础理论若干争论问题综述(二)(论文文献综述)
吕文婷[1](2021)在《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文中认为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文件连续体理论相关文献和专着的内容进行分析和诠释,以识别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现状和认知历程,并总结其认知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的发展脉络可大致划分为理论引入与争鸣(2000年至2006年)、理论吸收与应用(2007年至2016年)、理论批判与发展(2017年以后)三个阶段。总体而言,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呈现出理论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此消彼长、理论显扬与理论批判并存的特征。
姚桐[2](2021)在《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文中提出依据我国《民法典》第1065条,夫妻双方可以约定所得财产归各自所有,此即“约定分别所有”之基本含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指,男女双方没有书面约定实行分别财产制,而是以口头或默示形式进行约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稳定地以实际行为对双方婚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各自所有、独立管理和处分。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是狭义、绝对、约定的夫妻分别所有财产关系,是有实无名的约定分别财产制。通过访谈和案例研究发现,我国民众多数以口头或默示形式约定财产分别所有。如果仅因欠缺书面形式就一律否定当事人分别所有的财产关系,不仅与当事人实际财产关系状态严重不符,而且违背了当事人自主选择财产关系的自由意志,甚至危及个人合法财产权益。更严峻地是,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认定为共同共有可能导致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故应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问题予以深切关照。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在现实层面、价值层面和规范层面都可获得正当性依据。就现实层面而言,生产力发展使个人财富积累增多;女性地位提升导致男女日趋平等;丁克、再婚等多元婚姻形态弱化了男女双方合作程度;独生子女政策强化代际关系的同时对夫妻关系造成冲击。其结果是,无论感情牢固与否,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开始实行财产分别所有。就价值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法律约束力提供了价值泉源和检测标尺。对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赋予法律效力,符合自由价值、和谐与友善价值以及公平价值。就法律规范层面而言,首先,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存在相关规范上的漏洞,依其性质可以经由《民法典》合同编第464条转介,在合同编“找法”。其次,对《民法典》合同编第490条的参照适用为其法律约束力认定提供了具体法律依据。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包括如何认定双方达成财产分别合意的一般规则和特殊规则。就一般规则而言,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是认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先决条件;当事人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是其必要条件。就特别规则而言,再婚、一方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和特殊婚姻状态下的典型财产分别行为有其特定的认定条件和举证责任分配。在承认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基础上,其对内效力包括以下几方面:个人财产方面,以财产分别发生的时间为界确定个人财产范围。个人无偿处分较大数额的财产应受到必要的限制。共同财产方面,财产分别发生前的共同财产一般遵循法定夫妻财产制规则,没有必要的可先不予分割,以节省司法成本;确有分割必要的,以均分为原则,以参照适用《民法典》离婚财产规则为例外。财产分别发生后,双方可以约定按份共有。离婚补偿方面,在对具体补偿标准提出量化计算公式的基础上,结合婚姻类型化,对不同类型婚姻适用不同的比例系数,以发挥不同夫妻财产制的信号功能。同时,将过错、彩礼、经济能力作为自由裁量因素,防止公式的僵化适用。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对外效力主要包括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夫妻一方多个债务的清偿顺序。首先,为了尊重选择财产分别的当事人之意愿,约定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应当排除《民法典》第1064条但书条款的适用,以日常家事范围作为法定共同债务的唯一标准。其次,约定分别所有的,夫妻一方可能对另一方和第三人同时产生多个债务。鉴于债务清偿顺序直接影响到交易安全和家庭稳定的平衡保护,故在对债务类型进行梳理的前提下,借鉴运用破产法和继承法清偿顺序原理,确定债务清偿顺序,以实现生存价值优先、平等保护配偶和第三人、防止关联交易等目标。
董玲玲[3](2021)在《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共青团是共产党的后备军,它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共青团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共产党的未来发展前景。反之,共产党能否吸引越来越多的共青团成员加入到共产党当中,是衡量共产党的感召力、影响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研究共青团的发展问题是研究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状况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一个侧面。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的研究其实质是深化和拓展了对西欧共产党和欧洲共产主义问题的研究。青年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矛盾、冲突、运动发展的“前哨”,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已经成为观察各国政治发展的“显微镜”和“风向标”。从西方国家新社会运动以来,青年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运动发展的“主力军”,青年已经成为政治参与不容忽视的一支力量并持续发挥着特有的影响力。在金融危机后爆发的一系列激进抗议运动中(如西班牙“愤怒者”运动、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法国“黄马甲”运动等),青年群体都广泛参与其中,并就与自身相关的问题(如青年失业问题、教育问题、性别平等问题等)提出自己的诉求。可以说,关注青年群体、重视青年问题、缓和青年矛盾已经成为普遍共识。然而,对于各国共产党来说,青年问题、青年运动、青年组织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当前国外共产党普遍面临严重的组织和发展困境,重要表现之一是党员人数持续下降、组织力量持续衰减且呈老龄化、碎片化趋势发展,以及共产党的吸引力特别是对于青年的吸引力严重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不仅包括共产党自身的政治建设、组织建设的不足,也包括作为“后备军”的共青团难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无法在青年群体中产生广泛共鸣,难以吸引青年人加入共青团组织进而加入到共产党当中,为共产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血液”。这不仅仅是重要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反思的现实问题。本文的研究进路在于,从西欧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开端出发,结合百余年来西欧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史上的若干重大事件、重要历史人物、主要理论流派等,选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与共产主义政党有着特殊关系的西欧共青团组织作为研究对象,在溯往历史、立足今朝和展望未来这三重意蕴上对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了宏观把握。第一层面:溯往历史。既从宏观层面厘清了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及发展的历史脉络,又从微观层面梳理了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葡萄牙共产主义青年、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塞浦路斯联合民主青年组织、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希腊共产主义青年、比利时共产主义行动委员会等数十个具体的共青团组织在现实层面的具体行动。第二层面:立足今朝。在理论层面剖析了西欧共青团组织的性质、指导思想、党团关系、组织基础、理论基础和中心任务等若干基本问题,具体阐释了西欧共青团组织关于青年问题的社会主义方案、对垄断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展望。在现实层面,提出西欧共青团组织正面临着组织的持续分化、政治地位边缘化和身份认同困境的三重实践困境,并明确了造成困境的三大根源正是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发展的空间受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然处于低潮。第三层面:展望未来。国际金融危机后马克思主义的复归、日益严峻的青年问题亟待解决以及持续爆发的青年抗议运动都昭示着西欧共青团组织并未“走向历史的博物馆”,而是出现了发展的新机遇。面对这种形势,西欧共青团组织应当继续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地位、进一步明确政治身份定位、充分运用多元化宣传手段壮大自己,同时争取在青年运动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石兆峰[4](2021)在《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中医临床治疗作为以辨证论治为主体的个体化模式,其临床疗效虽然已经过长期验证,但是缺乏科学和客观的证据。当前以循证医学和临床流行病为主导的群体化研究方法已应用于中医疗效评价之中,虽然规范了临床证据产出,但是带来了辨证论治特色缺失问题,难以满足个体化实践与分析的需求,与客观评价中医真实疗效水平尚有差距。在此基础上探索构建符合辨证论治特色的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成为亟需解决的研究问题。研究目的:通过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针对患者个体差异在时间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框架、探讨实施步骤,并结合具体疾病进行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系统研发以及临床验证,以期建立完整的方法研究和实践体系,实现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客观动态评价和长期预测指导,助力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研究方法: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梳理辨证论治时空特征,分析当前群体化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的局限性,凝练论文科学问题;基于本团队工作基础,提出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并明确其内涵和主体;从研究问题的结构化构建角度,参考PICO模型分析中医个体化诊疗和评价的思辨过程,转化形成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研究框架,探讨评价方法的实施步骤,以契合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完善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主体。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进行示范构建:1)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系统评价联合专家头脑风暴、聚类和因子分析,形成个体化结局指标汇总清单;2)以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为疾病范例,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形成中医固定干预方法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汇总清单;3)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梳理形成个体化比较方法汇总清单;4)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汇总多学科纵向数据模型,梳理形成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汇总清单。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形成的汇总清单,将固定干预措施在不同指标间疗效排序清单和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搭建形成个性化选用模块;选用个体化疗效比较方法中的“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搭建形成逻辑分析模块;选用纵向数据模型中的“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搭建形成外部调用分析模块。以三层架构为指导,分别采用Eclipse+JDK+SDK+ADT作为Android移动客户端系统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MySQL+Java Web+Tomcat作为系统后台服务器搭建的集成开发平台,设计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以信息化模式优化长时程评价方法。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采用回顾性和前瞻性相结合的注册登记研究设计,纳入100例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基于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对患者进行动态随访观察,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量化评价自身治疗前后中医个体化疗效;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从个体层面解析疗效差异、变化趋势以及影响因素;时间序列分析模型从患者层面预测长期个体化疗效趋势,结合疗效影响因素给予个体化指导。研究结果:1.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辨证论治诊疗的时空特征是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本论文科学问题是探索解决因个体差异在动态变化中引起的复杂化评价难题。明确随时间推移的每个访视点,中医都需要通过评价重新定义患者整体状态,其过程实践就是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长时程评价方法的内涵是中医个体化诊疗数据的完整采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多时点动态分析和量化评价、中医个体化疗效的长期预测和指导;方法的主体初步选用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参考PICO模型并转化构成要素为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形成了中医个体化长时程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和实施步骤。2.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1)针对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纳入130篇随机对照试验,形成125项结局指标清单和7类指标准则层,指标合并优化后获得24项结局指标,使指标清单在全面合理的基础上突出层次重点。2)针对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纳入166篇随机对照试验,包括69种固定干预模式中成药,网状meta分析对7项评价指标中疗效排名前10的共44类不同组合中成药进行汇总分析,展示了同一种中成药在不同指标中的疗效排序。3)针对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纳入74篇中医个体化研究成果,汇总梳理得出5种比较模式:个体治疗前后疗效的比较、个体疗效和公认疗效评价标准的比较、个体疗效和群体疗效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线性趋势的比较、个体指标与多指标权重体系的比较。4)针对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纳入115篇文献和34种纵向数据模型,模型集中学科主要为数学,热点研究领域为医学。模型主要分为五大类:线性模型、混合效应模型、联合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梳理并呈现了模型与方法内涵的对应特征。上述示范构建为长时程评价方法中结局指标的个性化制定、个体化治疗优化选用、疗效量化比较方式设定、疗效个体化动态分析提供了支持和完善。3.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由客户端和后台管理两个区域和界面层、业务逻辑层、数据访问层的三层架构搭建。客户端区域由研究者登录、项目经理登录和系统管理员三大模块组成,后台管理区域由研究中心管理、试验管理、疾病管理、受试者管理、系统权限管理、统计分析功能六大模块组成。基于长时程评价方法示范构建所搭建的信息化模块,Android系统客户端和后台服务器完成了个体化数据采集、录入和动态分析,初步实现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优化。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基于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临床应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循证目标成就评量分数呈上升趋势,不同时间点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最后时点评分均显着高于基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患者自身治疗前后对比中医个体化疗效显着。非线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的截距、斜率和二次斜率的均值、方差和相关系数显示回顾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且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既往不同个体对疗效的反馈不同,存在应答和提升迅速的个体;前瞻性研究的中医个体化疗效呈非线性变化而初始水平存在个体差异(P<0.05),提示治疗初期存在疗效反馈不同个体。模型协变量分析结果提示,回顾性研究中疗效初始水平和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是既往病史、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证候;前瞻性研究中评量初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脉象,评量后期疗效的影响因素是年龄、证候虚实类型和脉象(P<0.05)。以前瞻性研究中一名患者为例,时间序列分析预测结果显示其中医个体化长期疗效较好,个体化指导提示患者需要关注随年龄增长可能带来的合并慢性疾病负担,结合证候和脉象偏虚需要注重补气活血。上述结果共同验证了长时程评价方法的临床可行性。结论:本论文紧扣辨证论治个体差异和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探索建立了以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难题为导向、长时程评价方法构建为驱动、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相结合的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和实践体系,初步实现了中医个体化疗效的动态评价、长期预测和个性化指导,能够助力中医疗效评价方法的完善和创新,辅助和优化中医临床证据的产出和应用。
王越[5](2021)在《汉代城乡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乡关系即城市与乡村的关系。以往的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主要侧重于唐宋明清时期的探讨,具体到两汉时期则更加侧重于城市和乡村的分别研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不仅可以补充古代城乡关系研究体系中相对薄弱的一环,还有助于打通汉代城市研究与乡村研究的关联。同时,研究汉代城乡关系也有深化“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理解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城乡关系作为研究主体,探究汉代城乡关系的历史实际,梳理两汉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和乡村从宗法血缘共同体中解放出来,城乡关系从政治、经济、文化、居住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动向。受到多国林立、社会动荡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城乡关系还展现出区域差异性和丰富性的历史特点。短暂的秦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天下一统局面下城乡关系的发展。进入汉代以后,城乡关系得以继续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汉代城乡关系中存在较多的同一性要素。这是城乡共同体时代的基因遗存和“大一统”王朝政治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城乡同一性要素主要体现在政治治理和居民生活两方面。城市与乡村统一于地缘行政管理体系,拥有着相同的基层组织和管理人员设置。各种身份人群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广大城乡平民享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政治权利、经济权益和文教机遇。此外,城乡经济和文化方面也具有同一性表现。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广泛分布于城市与乡村之中,城乡居民在主流思想文化上也有着相当多的一致想法与诉求。其二,汉代城乡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并且有差异化发展的趋势。这是城乡共同体色彩淡化,城乡分野明晰化的结果。城乡差异主要体现在空间差异和经济结构差异两方面。城市与乡村在空间规模、空间形态、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发展趋势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与乡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市场结构上有着明显的不同。此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也存在着各自鲜明的文化特色。就汉代城乡关系的结构与发展趋势而言,城乡同一性要素的存在与城乡的差异化发展始终是并存的。其三,汉代城乡差异推动着城乡相互交流。城市和乡村通过政治互动,实现了治理功能的互补,乡村自组织在这一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乡经济也因为经济结构的差异和区域差异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城乡思想文化呈现出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的双向互动形态。汉代人口在城市和乡村中自由选择居住,造就了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流民在城市和乡村中祈求生存,造就了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其四,汉代城乡可以实现相互转化。汉代城乡转化规模十分可观,乡村向城市不断地演进,城市也在向乡村不停地回归。影响城乡转化的因素主要有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四个方面,各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单位城乡形态的变化。城乡转化的实现得益于汉代城乡的特定背景,是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城乡共同发展的“马太效应”推动了大都市和小型乡村的涌现,也为城乡转化提供了发展动力。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发展趋势来看,两汉城乡关系出现了较多变动,其结果是乡村的成长与城市的停滞,但是没有突破城乡关系的原有结构。这是汉代城乡关系有别于其他时期的显着特征。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在于农本,而欧洲古代城乡没有共同的基点,由此造就了中西古代城乡关系的结构差异。同时,官方政府统一主导着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这与西方古代的城乡分治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付灵华[6](2021)在《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心肌病是一类不能被心脏瓣膜病及冠状动脉病变解释的,以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脏疾病。心肌病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脏猝死(SCD)、血栓栓塞等症状。心肌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其中遗传变异是心肌病的一个重要病因。CAV3编码的小窝蛋白3(Cav-3),主要在心肌及骨骼肌表达,是肌营养不良蛋白复合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往文献零星报道了CAV3基因突变与肥厚型心肌病及扩张型心肌病相关。Cav-3蛋白通过调控离子通道参与心律失常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支持,然而截至至今,鲜有研究探索其参与心肌病的机制。我们前期进行生物信息预测发现CAV3 p.W101C突变具有高度致病可能,并且通过细胞功能分析发现该突变具有致心肌细胞肥大作用。心肌细胞肥大是心肌病的一个显着特征,其机制涉及蛋白质合成和蛋白质降解之间平衡的改变。自噬是心肌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细胞过程,其在蛋白质的降解及受损细胞器的清除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自噬在心肌细胞肥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调控作用。此外,Cav-3的同源蛋白质,小窝蛋白1通过调节自噬参与肝癌、非酒精性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疾病。然而,Cav-3蛋白是否能通过调节自噬参与心肌细胞肥大尚无认知。研究目的:探索CAV3 p.W101C突变是否通过调节心脏自噬参与心肌细胞肥大,我们通过构建Mut-CAV3腺病毒和WT-CAV3腺病毒,并使用上述病毒转染乳鼠原代心肌细胞(NRCMs),并通过一系列实验进行验证。我们证实了上述猜想,并发现自噬相关蛋白3(Atg3)可能在CAV3 p.W101C突变引起心肌肥大的过程中发挥关键调节作用。研究方法:1.通过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其功能。2.构建WT-CAV3腺病毒及Mut-CAV3腺病毒,使用上述腺病毒转染乳鼠NRCMs,通过Western-blot、定量RT-PCR及TRITC-鬼笔环肽等实验技术明确CAV3 p.W101C突变是否能引起乳鼠NRCMs肥大。3.通过串联-质谱筛查CAV3 p.W101C突变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的潜在机制。4.采用Western-blot、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双荧光病毒观察CAV3 p.W101C突变对自噬流的影响。5.使用3-MA、氯喹干预Mut-CAV3腺病毒转染的NRCMs,明确自噬流增强的具体环节。6.使用免疫沉淀、免疫荧光分析及GST-Pull down等技术明确Cav-3蛋白及Atg3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7.下调Mut-CAV3组NRCMs中Atg3表达后,通过western-blot、TRITC-鬼笔环肽等技术、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探究其对自噬流及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研究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CAV3 p.W101C突变氨基酸残基所在位置在各物种间高度保守。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均预测了高致病性的可能。2.串联质谱分析显示,相对于WT-CAV3组,转染Mut-CAV3对扩张型心肌病及肥厚型心肌病的信号通路均产生重大影响。通过Western blot及定量RT-PCR发现,与WT-CAV3组相比,Mut-CAV3组的心房钠尿肽(ANP)和脑利钠肽(BNP)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均显着上升。此外,共聚焦显微镜结果也显示Mut-CAV3组心肌细胞表面积更大。上述结果提示CAV3 p.W101C基因突变致心肌细胞肥大的作用。3.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WT-CAV3组相比,转染Mut-CAV3的NRCMs的LC3II/I蛋白比值明显上升,p62蛋白表达下降;通过电子显微镜发现Mut-CAV3组自噬小体明显增加,并被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证实。上述结果提示CAV3 p.W101C基因突变通过促进自噬流增加NRCMs自噬水平。4.Mut-CAV3组与WT-CAV3组在PI3K classⅢ或磷酸化m TOR蛋白水平无显着差异。分别使用PI3K class III抑制剂3-MA及溶酶体酶抑制剂氯喹处理Mut-CAV3组心肌细胞,发现CAV3 p.W101C基因突变诱导增加的LC3II/I的比值能被3-MA抑制,但不是氯喹所抑制。综上,CAV3 p.W101C基因突变促进了自噬小体膜延伸过程。5.经3-MA处理的Mut-CAV3组心肌细胞后,Mut-CAV3组的ANP和BNP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均明显下降,细胞表面积也明显减小。上述结果显示抑制自噬可以缓解CAV3 p.W101C突变所导致心肌细胞肥大。6.转染CAV3 p.W101C基因的NRCMs中,Atg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WT组。使用免疫共沉淀,在NRCMs中发现了Atg3蛋白与Cav-3蛋白存在相互作用。转染Mut-CAV3病毒后,Atg3与Cav-3蛋白的结合增强。共聚焦结果显示Cav-3和Atg3的荧光颜色有重叠,显示二者可以形成复合物。然而,GST-pull down未显示二者存在直接相互作用。上述结果显示Cav-3和Atg3之间存在间接的相互作用,CAV3 p.W101C基因突变增强了上述结合。7.下调Atg3表达,Mut-CAV3组NRCMs上调的LC3II/I比值、ANP和BNP均降低。下调Atg3表达后,经透射电镜透射检测到Mut-CAV3组的自噬小体明显减少,共聚焦显微镜显示细胞表面积也明显降低。上述结果显示Atg3蛋白通过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在CAV3 p.W101C基因突变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1.生物预测工具预测CAV3 p.W101C突变具有高度致病可能。2.CAV3 p.W101C突变通过促进NRCMs肥大,并通过促进膜延伸过程增强自噬流。3.抑制自噬流后,CAV3 p.W101C突变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减轻。4.CAV3 p.W101C突变增强Cav-3与Atg3蛋白间接结合。5.Atg3蛋白通过促进自噬体的形成,在CAV3 p.W101C突变诱导心肌细胞肥大中发挥重要作用。
满君[7](2021)在《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肺结节病是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细胞肉芽肿为病理特征的系统性疾病,西医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但激素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且副作用明显,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病具有一定优势,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本研究第一部分从循证学证据确定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确切疗效和对其预后及复发的影响,第二部分梳理总结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和在肺结节病临床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第三部分为临床研究观察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疗效和对其远期预后的影响。第四部分通过网络药理学分析通化方的作用机制和有效性。方法1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通过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采用Meta分析方法,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有效率、随访有效率、复发率、肺功能及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erum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SACE)。2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结合古文献研究及近现代医家对三焦的论述,系统梳理三焦形质、功能及辨证相关内容。其次重点论述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最后阐述该理论在肺结节病诊治中的重要指导价值,根据此理论创立“通化方”为治疗肺结节病的基本方。3通化方加减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采用适用于少见病的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纳入病情进展或复发的Ⅱ期肺结节病患者,予以通化方加减治疗,疗程6个月,随访期为6个月。治疗前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根据SACE水平将其分为SACE升高组和正常组,比较两组中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的差异,及SACE与上述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疗效评价方面,比较患者治疗和随访前后的综合疗效、胸部HRCT、理化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积分和中医有效率,同时监测通化方的安全性。4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提取“通化方”及肺结节病的作用靶点,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并对发挥核心作用的靶基因蛋白进行数据挖掘,最后通过对核心靶点基因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得出通化方作用于肺结节病的疗效机制。与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机制进行对比,探讨其有效性。结果1 Meta分析:本研究最终纳入8个RCTs,均以英文形式发表。结果显示:治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期间,治疗组有效率及复发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肺功能FVC、DLCO高于对照组(P<0.05),FEV1和SACE在两组间未见显着差异(P>0.05)。2理论研究:三焦形质是争论焦点,三焦功能论述主要集中在三焦主气化和主水液方面。三焦辨证在湿热病及其他复杂疾病治疗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姜良铎教授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认识肺结节病,提出三焦为人体器官的被膜、包膜、淋巴、间质组织等脏腑间联系的四通管道,三焦郁滞不通则气机气化不利、不能化生护卫精微,津液和血液运行障碍,形成痰瘀、痰瘀互结形成结节,并以膜性四通管道为途径流窜全身,治疗当疏利三焦。导师在此理论基础上创立通化方作为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3临床研究:3.1一般资料:治疗前共入组31例患者,男性7例,女性24例,31例患者平均年龄56.97±1.07岁,平均病程为1.91±0.06年;肺外系统病变包括皮下结节、眼部侵润、双侧腮腺肿大;肺浸润HRCT评分上肺区和中肺区肺浸润HRCT评分高于下肺区(P<0.05)。3.2临床资料比较:治疗前完成SACE检测的共26人,其中SACE升高者有12例,正常者有14例,SACE升高组与正常组相比肺浸润HRCT评分与胸部HRCT总分升高,理化检查中淋巴细胞减低(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SACE水平与肺浸润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淋巴细胞存在相关性(P<0.05)。3.3临床疗效比较:①综合疗效分析:通化方加减治疗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6.7%,随访6个月综合疗效有效率为63.6%,随访期间有效率与治疗后有效率比较未见明显降低(P>0.05)。②胸部HRCT 比较: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均有明显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肺浸润HRCT评分、淋巴结肿大HRCT评分、胸部HRCT总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淋巴结肿大有效率高于肺浸润有效率(P<0.05)。③肺浸润类型及程度分级比较:肺浸润类型包括肺结节影、磨玻璃影与实变影,治疗与随访前后,三种类型所占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与磨玻璃影的HRCT评分降低(P<0.05或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结节影HRCT评分降低(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三者HRCT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与随访前后患者肺浸润HRCT评分均分为轻度组和中度组,两组所占比例在治疗与随访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理化检查比较: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SACE、血沉降低,淋巴细胞升高(P<0.05);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淋巴细胞降低、单核细胞升高(P<0.05);治疗6个月、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三个阶段比较,SACE、血沉、淋巴细胞所占异常比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⑤肺功能比较:治疗前共16例完成肺功能检测,肺功能通气类型以弥散伴小气道功能减低所占比例最高,未进行治疗和随访后疗效比较。⑥中医证候比较:全组与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气阴亏虚组患者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比较证候总积分显着降低(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湿热蕴肺组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或P<0.01);三焦郁滞、痰瘀痹阻、阳气亏虚组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证候总积分降低(P<0.05)。⑦中医疗效比较: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与随访6个月3个阶段比较,中医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有效率升高(P<0.01);随访6个月与治疗6个月比较有效率未见差异(P>0.05)。⑧中医各症状比较:治疗1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脘腹胀闷症状积分降低(P<0.05);治疗6个月和随访6个月与治疗前比较胸闷、皮下结节、乏力、咳痰、口干咽燥、畏寒肢冷、潮热盗汗、大便溏泄症状积分均见降低(P<0.05)。⑨不良反应:在治疗和随访过程中,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4网络药理学研究:通过构建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发现白介素-6(interleukin 6,IL-6)、基质金属蛋白酶 9(matrixmetalloproteinase 9,MMP9)、半胱氨酸蛋白酶 3(caspase 3,CASP3)、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ligand 2,CCL2)为关键作用靶点蛋白,通过GO功能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通化方主要干预Hepatitis B信号通路、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cell,Th17)细胞分化、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信号通路、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信号通路。IL-6、MMP9、CASP3、CCL2 基因,Th17 细胞分化、TNF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是目前公认的肺结节病发病相关靶点蛋白与机制,故证实了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有效性。结论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对远期预后及复发未见益处,通化方是在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基础上创立的治疗肺结节病基本方,临床疗效确切,可改善肺部浸润、淋巴结肿大和皮下结节、降低疾病活动性与严重性相关理化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通过随访发现对远期预后较好,降低复发率,进一步采用网络药理学分析同样证实了通化方的有效性。
朱春临[8](2021)在《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认为本课题主要研究古代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及对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经验及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同时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对黄力教授经验方进行机制探讨。具体内容包括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数据挖掘、病例分析、网络药理学。文献综述一主要通过对古代、现代医籍进行研究,以总结冠心病在古代及现代就中医病名、病因病机、证候、辨证论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就数据挖掘技术在中医药方面的应用进行系统综述、对有关中西医结合论治冠心病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文献综述二主要系统综述了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而后基于文献研究进行了以下工作,具体如下:研究目的:(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探究暖期古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以期对现代处方用药提供参考。(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以求继承及传扬老师经验心得。(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以求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特点及临床经验。(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分析黄力教授经验方“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通过收集古代重要医书中论治“胸痹、心痛、真心痛”的相关方剂,从中筛选出暖期医方,建立中药处方数据库,进行描述性分析、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而后通过与冷期医方进行对比研究从而总结暖期整体用药特点及规律;(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本研究通过对黄力教授门诊典型病例进行总结归纳、结合临床笔记及临床授课等多种途径初步总结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a.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患者就诊资料,依据患者血管状况分为冠心病三支病变未血运重建组、冠心病三支病变血运重建组、单纯药物组(<3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支架术后组(<3支病变行血运重建)四组,数据标准化后分别建立中医处方数据库,而后分别进行数据挖掘,通过对比研究以进一步探究黄力教授论治冠心病的用药规律;b.收集自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黄力教授门诊就诊的冠心病支架术后患者详细就诊资料,按照诊断标准、纳排标准、疗效评价等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对符合纳排标准,并行之有效病例进行后续分析,数据标准化后,运用描述性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c.对黄力教授临床典型医案进行深度研读,进一步总结老师用药规律及学术思想;d.对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及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进行讨论。(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对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方“芪芍通脉汤”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以进一步探究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TCMSP数据库获取芪芍通脉汤中中药有效成分,运用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筛选冠心病相关的疾病靶点。将有效成分靶点与疾病靶点进行交集,筛选得到有效成分-疾病共同靶蛋白,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而后应用Cytoscape对活性成分及疾病靶标进行网络拓扑学分析,构建复方“成分-疾病-药物”网络,将筛选到的数据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KEGG通路富集分析及GO功能富集分析。研究结果:(1)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研究:本次研究共纳入暖期医方1 12首,其中使用频次前五位的药物分别为肉桂、生姜、半夏、当归、甘草,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虚药>化痰药,暖期高频药物辛>苦>甘>酸,药性温>大热>微寒,主归脾肺胃心4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生姜、半夏;当归、人参、芍药。对暖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4类,发现8个药对。冷期医方149首,排名前五的高频药物分别为肉桂、吴茱萸、甘草、当归、干姜,使用频次前三位的药物种类为温里药>补益药>理气药,冷期高频药物辛>苦>甘,药性温>热>大热,主归脾胃心肺四经,常用的药物组合为陈皮、白术;陈皮、白术、吴茱萸。对冷期医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5类,发现5个药对。其中肉桂、干姜、甘草、人参、吴茱萸、附子、当归、白术是冷暖期共同常用药物。(2)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经验总结结果:溯病机,宗本虚标实;立治法,宜通补兼施;组方药时:应始终注意辨证辨病相结合、调和阴阳、重视气血、注重气机升降、经典与现代结合及双心疗法等。(3)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探究结果:a:对四组数据进行处理,依据核心药物原理,选取前30味药物为高频药物,对四组高频药物进行性味归经分析发现,四组高频药物均甘>辛>苦,药性温>平>寒>微温,主归脾肺肝心经,其中三支病变未行血运重建组药性温>寒>平>微寒,主归肝肺脾心经。四组药物整体用药以温平为主,少用大辛大热之品,重在补虚活血,其中黄芪、川芎、红景天、葛根、降香、酸枣仁、党参、赤芍、法半夏、红花、柴胡、三七、炙甘草、瓜蒌、桔梗、白术此16味药物为四组共同常用药物。b:本项研究共纳入61例患者,平均年龄69.48±9.58岁,每多兼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可见26种症状表现,其中症状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胸闷、乏力、气短、心悸、失眠;对证候进行统计,其中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痰阻心脉证>阳气亏虚证;对30味高频药物进行分析,其中药味甘>辛>苦>酸,药性温>平>寒,归脾经>肺经>肝经>心经;30味高频药物可大致组合为20余首方剂,其中最常用的是补虚活血化瘀之属;关联规则分析提示,最常用的药对为川芎-葛根、牡蛎-龙骨等,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聚为10类,按照组方思路又分为扶正类、补虚类、安神类三大类,因子分析共提取11个公因子。在对黄力教授临证用药规律及暖期医方用药规律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发现,两者用药均重视补虚扶正。其中,暖期更加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其用药多见辛热之品,善用小方;黄力教授临证多在承前学温阳基础之上,结合时代病机特点,侧重于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用药整体更加集中。(4)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经数据库分析共筛选出106个有效成分,作用于453个相关靶点,通过分析“有效成分-靶点-疾病”拓扑网络及生物过程,发现该方剂可能通过AGEs-RAGE信号通路、调节流体剪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EB病毒感染、细胞凋亡、IL-17信号通路、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多条信号通路发挥治疗冠心病的作用。研究结论:暖期医方论治胸痹心痛多用清轻之品,同时注重寒温并用。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组方以补益活血为主,同时根据患者血管状况不同,用药力度及补虚活血治法先后有所差异。相较于暖期用药侧重温里补虚、调理脾胃,黄力教授临证用药在温阳基础之上更为侧重补虚活血、疏肝理气、安神,同时重视现代药理研究结果。网络药理学部分初步表明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机制,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张振华[9](2021)在《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带来严峻的雾霾污染问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越来越多地关注雾霾污染现状并相继投入到治理过程中。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作为区域性、复合型雾霾污染典型地区,在全国雾霾污染的治理版图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过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协同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雾霾污染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但是效果却不尽如人意。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反复出现区域性重度雾霾污染。政府间如何有效协同起来治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雾霾污染,已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决策者关注的焦点之一。为了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更精准地推动雾霾治理工作,本研究着力于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在演进逻辑方面,本研究依据协同主体的不同类型将政府间协同治霾分为三个层面进行解析,分别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因此,需要重点回答以下三个问题: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是怎样的?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体现在哪些方面?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探究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将重点回答以下问题:政府间协同治霾具有什么样的直接影响和异质性影响?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第一,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内容分析和专家打分法等政策文献量化方法,有效梳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部际协同不断强化、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以及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是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主要演进逻辑。第二,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成本收益分析、政绩考核体系、区域空间影响和产业转移趋势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第三,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利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主要体现在环保廉政建设、环保督察成本、环保问责力度和公众参与程度四个方面,并通过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在归纳总结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基础上,本研究试图进一步评价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通过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并运用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的直接影响,系统评价政策强度受到不同类型公众参与方式调节作用下的异质性影响。依据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本研究通过总结研究发现,给出了针对雾霾协同治理的政策建议。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府际协同分析框架出发,运用政策文献量化方法,系统探究了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中的部际协同关系,有效梳理了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既没有采用政策文献解读的定性方式评价政策变迁问题,也没有沿用常用的基于代理变量或虚拟变量测度政策强度的研究思路,而是从政策内容本身出发,对政策文献语义内容和政策外部结构要素等非结构化政策文本进行结构化量化。基于政策文献量化所获得的结构化数据,进一步建构了政策全样本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可靠性和稳健性,有利于深度刻画并科学评估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其次,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基于博弈方有限理性和博弈策略可重复性,提出横向地方政府竞争博弈与纵向央地政府间博弈的分析结果,得出了地方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的合作与博弈过程中,不同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并不是经过单次博弈便找到了最优的稳定策略,而是通过逐渐调整优化的多次博弈过程,才能探求到最具稳定性的策略。因此,本研究以博弈方有限理性以及博弈策略可重复性为前提,运用演化博弈分析方法得出其演进逻辑。最后,在构建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时,综合考虑了中央政府政策制定与地方政府政策执行两个方面的因素。已有关于政策强度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执行因素,较少关注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制定因素。结合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本研究在府际协同分析框架下构建了政府间协同治霾政策强度指标。该指标充分考虑了中央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力度与地方政府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执行力度两个层面。这样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政府间为协同治理雾霾污染的努力程度,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政策强度研究视角。
廖欣婷[10](2021)在《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的中医药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提供循证医学依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临床试验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相关临床研究设计提供合理的建议。方法:全面搜集所有有关中医药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检索的文献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检索日期均从建库到2020年12月。研究对象为肺脾气虚的变应性鼻炎患儿,试验组的干预措施采用中医健脾补肺益气法治疗(治疗途径不受限制)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安慰剂。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制定合理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采用合适的检索策略检索中英文数据库,再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将检索的相关文献导入EndNote X9软件中,排除重复文献。根据文献的题目与摘要,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获取可能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全文。阅读全文后再排除与本研究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价。应用Excel 2010软件建立资料提取表,提取相关资料,包括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和试验方法学特征。使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对中医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总有效率、鼻部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变化、血清IgE水平变化、中医证候积分变化、随访后有效率以及随访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通过I2数值来评定纳入文献统计学异质性的等级。若计算结果I2≤50%,P>0.05,则提示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并可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若计算结果I2>50%,P<0.05,则提示研究间存在显着的统计学异质性,宜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并寻找异质性的来源。二分类变量数据结果可通过合并相对危险度(RR)来分析效应量;连续性变量数据结果则根据纳入研究的结局评分标准采用均数差(MD),区间估计一律使用95%CI进行分析。当结局指标单位或测量方法不一致时,采用标准均数差(SMD)值进行效应量分析。结果:最终共纳入25篇随机对照研究,均为中文文献,总样本量为2184例;对照组干预措施均为西医治疗方案,试验组干预措施包含中药治疗、中医外治治疗、中医内外合治治疗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试验组共有1148名患儿,对照组有1036名患儿。Meta分析显示:从肺脾气虚论治的中医治疗的总有效率大于西药组(RR:1.14,95%CI=[1.09,1.19],Z=5.59,P<0.00001)。9 篇研究从鼻塞症状改善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改善鼻塞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4,95%CI=[-0.96,-0.13],Z=2.56,P=0.01);9 篇研究从喷嚏症状改善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改善喷嚏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86,95%CI=[-1.34,-0.39],Z=3.57,P=0.0004);9 篇研究从鼻痒症状改善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改善鼻痒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4,95%CI=[-0.95,-0.13],Z=2.57,P=0.01);9 篇研究从流涕症状改善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改善流涕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0.54,95%CI=[-0.98,-0.09],Z=2.37,P=0.02);7篇研究从鼻部体征改善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51,95%CI=[-1.30,0.27]);4篇研究从主要鼻部症状的总积分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改善鼻部症状方面比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MD=-1.64,95%CI=[-1.96,-1.33],Z=10.21,P<0.00001);4篇研究从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E水平的改变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在降低IgE水平方面相比西药治疗更有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86.98,95%CI=[-135.46,-38.50],Z=3.52,P=0.0004);2篇研究从中医证候总积分疗效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中医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6,95%CI=[1.01,1.33],Z=2.14,P=0.03);2篇研究从中医证候总积分的变化对纳入研究进行评价,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2.74,95%CI=[-6.50,1.01]);9篇研究报告了治疗后随访的总有效率,中医治疗组的随访后有效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4,95%CI=[1.28,1.61],Z=6.16,P<0.00001);5篇研究报告了治疗后随访的复发率,中医治疗组的随访后复发率低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52,95%CI=[0.37,0.72],Z=3.89,P=0.0001)。本次研究所纳入的文献方法质量普遍低下,异质性较高,选择偏倚、实施偏倚、测量偏倚、报告偏倚风险较大。结论:中医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在改善鼻部症状和降低血清IgE水平方面比单纯西药治疗的疗效更好,但在改善鼻部体征及中医证候积分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医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在长期疗效方面比用西药治疗更有优势。中药治疗在改善流涕和鼻痒症状方面优于西药治疗,但在改善鼻塞和喷嚏症状及鼻部体征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西药治疗在改善鼻部体征方面优于中医外治法,但在改善鼻部症状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鼻部症状方面优于单纯西药治疗,但在改善鼻部体征方面两者无明显差异。本次Meta分析的结果提示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有一定的疗效,然而本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仍需在未来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双盲设计、更规范化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行证实。
二、法学基础理论若干争论问题综述(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法学基础理论若干争论问题综述(二)(论文提纲范文)
(1)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
1.1 研究方法与数据收集。 |
1.2 数据分析方法。 |
2 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 |
2.1 第一阶段:理论引入与争鸣阶段(2000年至2006年)。 |
2.1.1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初步引入。 |
2.1.2 文件连续体理论的早期质疑与批判。 |
2.1.3 文件连续体理论与文件生命周期理论的关系探讨。 |
2.2 第二阶段:理论吸收与应用阶段(2007年至2016年)。 |
2.2.1 文件连续体理论内涵理解的分歧。 |
2.2.2 文件连续体理论在应用型研究中的滥用。 |
2.3 第三阶段:理论批判与发展阶段(2017年以后)。 |
2.3.1 文件连续体理论研究的国际视角。 |
2.3.2 文件连续体理论本土应用的多元化。 |
3 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特征 |
3.1 理论型研究与应用型研究此消彼长。 |
3.2 理论显扬与理论批判并存。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框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界定 |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基本内涵 |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的分类 |
第二节 否定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弊端 |
一、违背当事人意志、损害个人合法权益 |
二、加剧夫妻矛盾、扭曲人的价值观 |
第二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正当性证成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现实基础 |
一、生产力的发展 |
二、女性地位的提高 |
三、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
四、家庭形态多元化 |
第二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价值泉源 |
一、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自由价值 |
二、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和谐、友善价值 |
三、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公平价值 |
第三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法律依据 |
一、《民法典》第464 条的解释适用 |
二、《民法典》第490 条的参照适用 |
第三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第一节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一般规则 |
一、先决条件:夫妻双方均无共同共有的意思表示 |
二、必要条件:夫妻双方财产分别的客观行为 |
第二节 典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认定的特殊规则 |
一、再婚者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二、个人债务清偿不能后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三、特殊婚姻状态下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认定规则 |
第四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内部效力 |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的个人财产范围及其权利行使 |
一、个人财产的范围 |
二、个人财产权利行使的限制 |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的共同财产认定与分割 |
一、按份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
二、共同共有财产的认定与分割 |
第三节 分别所有下的离婚补偿:兼与共同财产制比较 |
一、离婚补偿的计算公式 |
二、离婚补偿计算的裁量因素 |
第五章 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法律约束力的外部效力 |
第一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与清偿 |
一、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标准与法定范围 |
二、夫妻共同债务的对外清偿与内部分配 |
第二节 分别所有下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清偿顺序 |
一、夫妻一方个人债务的类型梳理 |
二、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基本原理 |
三、夫妻一方个人债务清偿顺序的具体规则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主要概况 |
2.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关系理析 |
2.1.1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青年运动的关系 |
2.1.2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其他青年组织的关系 |
2.1.3 西欧共青团组织与共产党的关系 |
2.2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历史发展脉络 |
2.2.1 20 世纪初苏俄影响下建立的早期共产主义青年组织 |
2.2.2 二战爆发后西欧共青团的发展壮大与世界民主青年联盟的建立 |
2.2.3 20世纪60年代“五月风暴”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由盛转衰 |
2.2.4 苏东剧变后西欧共青团组织的重建与转型 |
2.2.5 欧洲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区域联合的新动向 |
第3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代表组织 |
3.1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基本原则 |
3.1.1 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思想 |
3.1.2 坚持各国共产党的领导与独立的组织地位及民主集中制原则 |
3.1.3 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培养未来的共产党员 |
3.2 西欧共青团的主要代表性组织 |
3.2.1 英国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2 法国青年共产主义者运动 |
3.2.3 西班牙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4 意大利共产主义青年联盟 |
3.2.5 希腊共产主义青年 |
第4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探索 |
4.1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青年问题的认识 |
4.1.1 青年问题的具体表现 |
4.1.2 青年问题产生的制度性根源 |
4.1.3 青年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
4.2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思考 |
4.2.1 当代资本主义陷入持续的衰退与危机 |
4.2.2 新自由主义模式的危机 |
4.2.3 对冷战后欧盟和北约的资本主义经济军事一体化实质的新认识 |
4.3 西欧共青团组织对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认识 |
4.3.1 对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根源的剖析 |
4.3.2 对实现社会主义不同道路的分析 |
4.3.3 对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方案的探析 |
第5章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境遇及未来前景 |
5.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所面临困境的主要表现 |
5.1.1 组织的持续分化及其碎片化发展 |
5.1.2 政治力量衰减及其地位的边缘化 |
5.1.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分野及特色不足 |
5.1.4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身份认同困境 |
5.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困境的根源 |
5.2.1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整体上仍处于低潮 |
5.2.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基础薄弱 |
5.2.3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空间受限 |
5.3 西欧共青团组织的发展前景 |
5.3.1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机遇 |
5.3.2 西欧共青团组织发展的新策略 |
5.3.3 西欧共青团组织在左翼阵营中的新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西欧共青团及其他政党组织中外文对照 |
附录二 当代世界共产党党章党纲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 |
附录三 西欧共青团章程纲领选编选译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的攻读成果 |
致谢 |
(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的热点与前沿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提出 |
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科学问题 |
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工作基础 |
3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和主体 |
3.1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内涵 |
3.2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主体 |
4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框架 |
4.1 问题研究模型的梳理和选择 |
4.2 参考PICO模型的研究框架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示范构建 |
1 疾病范例选择依据 |
2 要素一:个体化结局指标的优化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3 要素二:个体化干预方法的优化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4 要素三:个体化比较方法的优化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5 要素四: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优化 |
5.1 资料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系统的探索研发 |
1 系统模块设计准备 |
1.1 个体化结局指标优化清单 |
1.2 个体化干预方法优化清单 |
1.3 个体化比较方法的选用 |
1.4 个体化数据分析方法的选用 |
1.5 循证目标成就评量法的制定 |
2 系统设计方法 |
2.1 整体设计 |
2.2 安卓核心组件与生命周期 |
2.3 系统搭建工具 |
2.4 运行环境 |
3 研究结果 |
3.1 系统操作界面展示 |
3.2 系统模拟数据测试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临床应用 |
1 回顾性研究部分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2 前瞻性研究部分 |
2.1 研究目的 |
2.2 研究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汉代城乡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学术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一章 春秋战国时期城乡关系的变化 |
第一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政治关系 |
一、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建立 |
二、新型城乡管理体系的特征 |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经济关系 |
一、城乡赋役关系的变化 |
二、城乡多向的商贸往来 |
第三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文化关系 |
一、乡村文化的形成 |
二、城乡文化的交流互动 |
第四节 春秋战国的城乡居民关系 |
一、城乡居民的流动 |
二、城乡居民关系的开放 |
第二章 汉代城乡的同一性要素 |
第一节 城乡政治治理的同一性要素 |
一、地缘行政体系下的城市与乡村 |
二、城乡基层组织设置的同一性表现 |
第二节 城乡产业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
一、农业的城乡分布 |
二、工商业的城乡分布 |
第三节 城乡居民生活的同一性要素 |
一、城乡居民分布的同一性表现 |
二、城乡居民政治地位的同一性表现 |
三、城乡居民生活状态的同一性表现 |
第四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
一、城乡思想的同一性表现 |
二、城乡文化的同一性表现 |
第三章 汉代城乡的差异化发展 |
第一节 城市与乡村的空间差异 |
一、城乡空间规模的差异 |
二、城乡空间形态的差异 |
三、城乡空间的不同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城乡经济结构的差异 |
一、城乡产业结构的差异 |
二、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
三、城乡市场结构的差异 |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差异 |
一、城市文化的繁华与乡村文化的质朴 |
二、城市文化的官方性与乡村文化的民间化色彩 |
三、城市文化的兼容性与乡村文化的封闭性 |
第四章 汉代城乡的交流与交融 |
第一节 城乡治理功能的互补 |
一、乡里体系对郡县功能的补位 |
二、乡村民间自组织的功能补位 |
三、城市治理功能对乡村治理体系的补位 |
第二节 城乡经济的交融 |
一、社会再生产中的城乡经济交融 |
二、区域交流中的城乡物产交换 |
第三节 城乡思想文化的交互影响 |
一、城乡文化的交相互动 |
二、思想文化互动的影响 |
第四节 城乡人口的流动 |
一、城乡人口的主动性流动 |
二、城乡人口的被动性流动 |
第五章 汉代城乡的转化 |
第一节 汉代乡村向城市的演进 |
一、军事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二、政治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三、文化祭祀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四、经济导向下的“乡—城”演进 |
第二节 汉代城市向乡村的回归 |
一、“城—乡”回归的复杂性 |
二、上古邑国的衰落 |
三、“城—乡”回归的因素导向 |
第三节 城乡转化的历史逻辑 |
一、城乡关系的特定背景 |
二、城乡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三、“马太效应”下的城乡转化趋势 |
第六章 汉代城乡关系的发展特征 |
第一节 城乡关系的变动趋势 |
一、城乡关系的变动 |
二、变动后的城乡关系 |
三、乡村地位的上升 |
第二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基点 |
一、农本与汉代城乡关系 |
二、城乡关系发展基点的特色 |
第三节 汉代城乡关系发展的主导力量 |
一、官方对民间力量的引导 |
二、城乡关系的主导力量差异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古代文献 |
二、考古与简牍资料 |
三、今人着作 |
四、学术论文 |
五、海外研究资料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背景 |
心肌病概述 |
致病基因 |
小窝蛋白3 |
心肌细胞肥大与自噬 |
研究设想 |
第1部分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功能分析 |
一、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和实验细胞系 |
2 主要实验设备及实验仪器 |
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1 腺病毒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
2 SD大鼠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
3 腺病毒转染乳鼠原代心肌细胞 |
4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的蛋白提取 |
5 BCA蛋白浓度测定 |
6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与转印 |
7 蛋白质印记抗体标记与显色 |
8 原代心肌细胞RNA的提取及浓度测定 |
9 逆转录PCR合成cDNA |
10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11 TRITC-鬼笔环肽 |
12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CAV3 p.W101C基因突变分析 |
2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位点的功能预测结果 |
3 原代心肌细胞差异蛋白的串联质谱分析 |
4 CAV3 p.W101C突变促进NRCMs细胞肥大 |
四、讨论 |
五、结论 |
第2部分 CAV3 p.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的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 |
一、实验材料 |
1 实验动物和实验细胞系 |
2 主要实验设备及实验仪器 |
3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二、实验方法 |
1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检测自噬小体 |
2 心肌细胞的免疫共沉淀反应 |
3 质粒的扩增和纯化 |
4 GST-Pull down实验 |
5 考马斯亮蓝染色法 |
6 腺病毒载体的选择和构建 |
7 干扰片段的选择与构建 |
8 细胞免疫荧光 |
9 乳鼠原代心肌细胞培养 |
10 腺病毒转染 |
11 原代心肌细胞蛋白的提取 |
12 BCA蛋白浓度的测定 |
13 蛋白免疫印迹 |
14 原代心肌细胞RNA提取及浓度测定 |
15 逆转录PCR合成cDNA |
16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
17 TRITC-鬼笔环肽 |
18 统计方法 |
三、实验结果 |
1 原代心肌细胞质谱分析 |
2 CAV3 p.W101C突变增加心肌细胞自噬水平 |
3 CAV3 p.W101C基因突变增加心肌细胞的自噬流 |
4 CAV3 p.W101C突变通过调控自噬体膜延伸阶段上调自噬流 |
5 抑制自噬可以减轻CAV3 p.W101C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
6 CAV3 p.W101C基因突变上调Atg3蛋白的表达 |
7 Cav-3蛋白与Atg3蛋白存在相互结合 |
8 干扰Atg3表达可以逆转CAV3 p.W101C突变导致的心肌细胞肥大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一 自噬与心血管疾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心肌病治疗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7)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肺结节病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1 病名探讨 |
2 病因 |
3 病机 |
4 中医药治疗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肺结节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因 |
2 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 |
4 诊断 |
5 治疗 |
6 动物模型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糖皮质激素治疗肺结节病的Meta分析 |
前言 |
1 资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研究意义及不足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三焦理论演变 |
1 三焦形质的演变 |
2 三焦功能的演变 |
3 三焦辨证 |
4 小结 |
研究二 姜良铎教授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理论 |
1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形质 |
2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生理功能 |
3 三焦“膜性四通管道”的病因病机 |
4 治疗原则 |
5 小结 |
研究三 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 |
1 从三焦理论认识肺结节病基本病机 |
2 姜良铎教授论治肺结节病 |
3 通化方的由来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通化方”治疗肺结节病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前言 |
研究一 肺结节病相关基因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二 通化方有效活性成分和基因靶点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三 通化方-肺结节病-靶点调控网络及PPI网络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研究四 靶点基因生物功能注释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性 |
3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附录 纳入研究资料提取表 |
病例报告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8)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1 古今中医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2 数据挖掘在中医方面的应用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网络药理学在中医药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 |
2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
3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现状 |
4 网络药理学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的用药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总结 |
1 溯病机,宗本虚标实 |
2 立治法,以通补兼施 |
3 组方药,以下六者为法 |
3.1 辨证辨病相结合 |
3.2 调和阴阳,以平为期 |
3.3 心系之疾,尤重气血 |
3.4 方效之玄机,是为气机升降 |
3.5 以经典为基石,以现代医学为创新点 |
3.6 双心疗法 |
4 黄力教授临床对处方用药的认识 |
第三部分 数据挖掘及医案研读 |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论治冠心病不同血管状况用药规律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二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支架术后用药规律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和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研究三 黄力教授临床治疗冠心病典型验案深度研读及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医案研读及分析 |
研究四 暖期医方论治胸痹用药规律与黄力教授临证论治冠心病用药规律异同的讨论 |
1 时代背景 |
2 暖期时代与现代的异同 |
第四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究芪芍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 |
1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意义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3.1 部际协同的已有研究 |
1.3.2 地方政府间关系与雾霾治理 |
1.3.3 中央和地方政府关系与雾霾治理 |
1.3.4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的雾霾治理效果 |
1.3.5 已有研究述评 |
1.4 研究范围廓清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府际关系理论 |
2.1.2 协同治理理论 |
2.1.3 本研究的理论适用性 |
2.2 分析框架 |
2.2.1 已有跨域治理分析框架 |
2.2.2 “治理过程—治理效果”府际协同分析框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
3.1 理论背景与研究问题 |
3.1.1 理论背景分析 |
3.1.2 研究问题描述 |
3.2 数据基础与研究方法 |
3.2.1 研究数据基础 |
3.2.2 政策文献量化方法 |
3.3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的研究结果 |
3.4 中央政府部际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
3.4.1 部际协同不断强化 |
3.4.2 政策制定机制持续完善 |
3.4.3 颁布政策的短期应急效应 |
3.4.4 累积政策的长期叠加效应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
4.1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
4.1.1 现实背景介绍 |
4.1.2 研究问题描述 |
4.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
4.2.1 模型基本假设 |
4.2.2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4.2.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4.3 地方政府之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
4.4 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的案例分析 |
4.4.1 案例选择依据 |
4.4.2 案例数据来源 |
4.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 |
5.1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的研究背景 |
5.1.1 现实背景介绍 |
5.1.2 研究问题描述 |
5.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 |
5.2.1 模型基本假设 |
5.2.2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构建 |
5.2.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
5.3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协同治霾演进逻辑的讨论 |
5.4 大气污染中央环保督察机制的案例分析 |
5.4.1 案例选择依据 |
5.4.2 案例数据来源 |
5.4.3 案例讨论与发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效果评价 |
6.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1.1 理论背景分析 |
6.1.2 研究假设提出 |
6.2 研究设计 |
6.2.1 变量定义 |
6.2.2 数据来源 |
6.2.3 实证模型 |
6.3 实证研究结果 |
6.3.1 描述性统计 |
6.3.2 空间回归分析 |
6.3.3 稳健性检验 |
6.4 政府间协同治霾效果评价的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发现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发现 |
7.2 政策建议 |
7.2.1 优化政策制定的协调机制,实现中央政府部际高效协同治霾 |
7.2.2 改进成本分担与考核体系,推动地方政府之间联动协同治霾 |
7.2.3 强化廉政建设与问责力度,促进央地政府之间无缝协同治霾 |
7.2.4 拓宽公众的外部监督渠道,推动第三方参与政府间协同治霾 |
第八章 结束语 |
8.1 主要内容与结论 |
8.1.1 主要内容 |
8.1.2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创新点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药对儿童变应性鼻炎的认识及研究概述 |
1. 变应性鼻炎的古代文献研究 |
2. 现代中医对鼻鼽的认识 |
3. 鼻鼽的中医外治法 |
综述二 现代医学关于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流行病学 |
2. 病因 |
3. 发病机制 |
4. 变应性鼻炎的西医诊断 |
5. 合并症 |
6. 西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1. 文献纳入标准 |
2. 文献排除标准 |
3. 研究方法 |
4. 数据提取 |
5. 数据文献质量评价 |
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1. 文献筛选的流程图 |
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 |
4. 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的Meta分析 |
讨论分析 |
1. 研究的结论 |
2. 纳入研究的方法质量学分析 |
3. 纳入研究的发表性偏倚分析 |
4. 纳入研究的异质性分析 |
5. 从肺脾气虚论治儿童变应性鼻炎的用药规律 |
6. 从肺脾气虚论治小儿鼻鼽的理论依据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法学基础理论若干争论问题综述(二)(论文参考文献)
- [1]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认知历程与特征分析[J]. 吕文婷. 档案管理, 2021(06)
- [2]论夫妻非书面约定分别所有及其法律约束力[D]. 姚桐. 吉林大学, 2021(01)
- [3]西欧共青团组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究[D]. 董玲玲.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中医个体化长时程疗效评价方法的探索构建及临床实证研究[D]. 石兆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5]汉代城乡关系研究[D]. 王越. 山东大学, 2021(11)
- [6]CAV3基因W101C突变通过Atg3相关自噬促进心肌细胞肥大的分子遗传机制[D]. 付灵华. 南昌大学, 2021(01)
- [7]从三焦“膜性四通管道”论治肺结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D]. 满君.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暖期医方论治胸痹暨黄力教授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朱春临.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政府间协同治霾的演进逻辑及效果评价研究[D]. 张振华.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儿童变应性鼻炎从肺脾气虚论治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廖欣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