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醛酸法香兰素新工艺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唐忠涛[1](2012)在《铜配合物催化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文中研究指明香兰素是一种重要的合成香料,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广泛用于食品、电镀、农业以及药物领域。据统计,全球每年对香兰素的需求量大约为1.7万吨,且呈现递增的趋势,我国是香兰素出口大国,但在生产成本和生产规模方面和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另外,还存在产品质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寻找合适的原料和合成路线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本文以对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过两步反应得到目标产物香兰素,首先,对羟基苯甲醛和溴素经过选择性单溴代反应得到中间体3-溴-4-羟基苯甲醛,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合成目标化合物。其重点在于中间体和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以及反应条件的工艺优化,创新点在于将活性配体加入到合成香兰素的反应体系中,配体通过和催化剂无水氯化铜形成铜配合物,改善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从而使反应收率提高,并得到以下结果。3-溴-4-羟基苯甲醛适宜的合成条件为n(溴素):n(对羟基苯甲醛)=0.8:1.0;反应溶剂为无水甲醇和氯仿的混合溶剂;反应温度为0℃,反应时间为1小时。产物结构经1H NMR、13H NMR分析确定,HPLC分析纯度大于98.0%,目标产物收率达到93.5%(以溴素用量计)。香兰素适宜的合成条件为:作者挑选了19个配体,合成了3个配体,总共22个配体,和无配体空白组作对照试验,从中筛选出优良配体L-脯氨酸;n(3-溴-4-羟基苯甲醛):n(甲醇钠):n(无水氯化铜):n(L-脯氨酸)=1.0:3.0:0.1:0.2;反应温度为120℃,反应时间为8小时。产物结构经1H NMR、13C NMR分析确定,HPLC分析纯度大于99.0%,目标化合物收率达到92.3%(以3-溴-4-羟基苯甲醛用量计)。通过以上优化的工艺条件,合成了7个香兰素系列化合物,虽然收率较香兰素本身有所降低,但其成功合成为香兰素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素材,有利于相关衍生物的开发应用,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李连军[2](2010)在《棉热转印红色分散染料的合成与改性》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两部分的工作:第一部分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对分散红60进行的改性探索。该部分主要工作是通过在红60的苯氧基与苯环之间添加不同的基团,合成了4只分散红60的改性染料;测定了这4只染料皂洗前后的反射率曲线,比较它们的应用性能;选择其中一只性能较好的改性染料,探索其分离提纯方法,通过测定其红外及核磁谱图,鉴定其结构。最后得出改性的可行性路线是:通过缩短整个分子的共轭链长度,使皂洗时局部电子云密度的变化对整个共轭系统的影响降低,从而减小皂洗后颜色的变化率。第二部分是对新型杂环类分散染料的合成探索。首先通过合成苯并二呋喃酮类杂环分散染料的母体,与现有的该类染料红356、红367作染色性能对比,测定了它们上染棉织物后的色度参数及皂洗变色牢度。通过对三种染料印花后性能的比较,从立体结构等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初步得出:现有商品染料红356和红367难以符合实际应用要求,而对此类基本结构进行改性则有望获得牢度优良的红色染料。进而合成了具有不同取代基及不同取代位置的3只新型此类结构的染料,对它们进行分离提纯,测定它们的红外及质谱图,确定其结构。通过分析比较它们的染色性能,得出以下结论:合成的几只新型染料性能仍然达不到应用要求,但对称性好的苯并二呋喃酮类染料具有相对较好的牢度性能,在后续的实验工作中可以通过尝试添加其它基团以获得应用性能更好的染料。
黄桃[3](2007)在《乙醛酸电合成的催化剂制备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文中指出乙醛酸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产品,分子中同时含有醛基和羧基,可与多种化合物发生缩合反应,广泛应用于合成香料、医药、农药、化妆品、油漆、皮革、造纸等工业。乙醛酸可由多种方法合成,其中电合成法用电子作为氧化剂或还原剂,减少污染,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具有其它方法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般采用两种电合成法:草酸电还原法和乙二醛电氧化法。电合成乙醛酸得到广泛关注,具有原料价廉易得、流程简单、副产物少、产品容易分离、产品质量高、反应条件温和,以及无“三废”污染等特点。本文针对乙醛酸电合成中的催化剂和反应过程与机理两个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以下重要结果:1.发展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技术,成功地应用于乙醛酸电合成过程中电解液所含物种的定性与定量检测。电合成乙醛酸的电解液中可能存在乙醇酸、乙醛酸、乙二醛和草酸等物种,由于它们的分子结构极为相似,给分离和检测带来困难。运用我们发展的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技术获得的结果有:(ⅰ)在草酸电还原合成乙醛酸反应中,电解液主要含乙醇酸、乙醛酸和草酸。选用4.8 mM NaHCO3+6.0mM Na2CO3为洗脱液,虽可实现对草酸定量检测,但此时乙醇酸与乙醛酸的谱峰部分重叠;通过改变洗脱液的浓度,即以0.40 mM NaHCO3+0.50 mM Na2CO3为洗脱液,可改善乙醇酸和乙醛酸两者的分离度,实现同时对乙醇酸和乙醛酸的检测。(ⅱ)在乙二醛电氧化制备乙醛酸中,电解液主要物种有乙醛酸、草酸和乙二醛。以4.8 mM NaHCO3+6.0 mM Na2CO3为洗脱液,可以对乙醛酸和草酸同时进行检测与分析。而乙二醛为中性分子,在离子色谱电导检测中是无法直接进行检测的。但本文巧妙选择2.0 mM NaOH+0.05 mM Na2CO3碱性溶液为洗脱液,结果意外发现乙二醛在色谱柱中经碱催化发生坎尼查罗反应生成乙醇酸,从而实现通过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技术对乙二醛的检测与分析。2.运用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在分子水平上研究乙醛酸电合成的反应过程与机理。关于草酸电还原和乙二醛电氧化反应过程的深入认识,可为反应条件的选择、催化剂的研制等提供依据,因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草酸电还原制备乙醛酸和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反应过程进行中,红外光谱可原位检测各种中间体、产物和跟踪反应历程等,使电催化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为反应机理研究提供直接的实验依据。(ⅰ)运用多步电位阶跃、单次电位改变和时间分辨傅立叶变换红外反射光谱,研究了草酸在本体铅电极和nano-Pb/GC电催化剂还原过程中,草酸、乙醛酸和乙醇酸各主要官能团振动吸收谱峰的产生与变化。发现草酸在nano-Pb/GC电极上电还原的还原电位与其在本体Pb电极上相比正移。另外时间分辨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在nano-Pb/GC电极上检测到乙醛酸生成的时间比在本体Pb电极上短。红外光谱研究结果表明nano-Pb/GC具有比本体Pb电极更好的电催化活性。(ⅱ)多步电位阶跃红外反射光谱研究了乙二醛在Pd/GC、Pb/GC和Pb-Pd/GC电极上电氧化过程红外吸收谱峰的变化。研究结果指出起始氧化电位顺序为:Pb-Pd/GC(0.95V)<Pd/GC(1.00V)<Pb/GC(1.15V),说明Pb-Pd/GC催化剂比单金属催化剂(Pd/GC或Pb/GC)具有更好的催化活性。3.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多种Pb基金属电催化剂。电极不仅是实施电子转移的场所,而且作为催化剂参与电化学反应。因此寻找对体系电催化性能较好的电催化剂是至关重要的课题。(ⅰ)针对草酸电还原合成乙醛酸中的电极材料进行研究,采用循环伏安法、计时电位法和电位阶跃法制备了Pb/GC、Bi-Pb/GC、Pt-Pb/GC和Pd-Pb/GC电催化剂,运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对电催化剂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各个电催化剂对草酸电还原的催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计时电位法制备的纳米Pb/GC比本体Pb的催化活性高;Pt-Pb/GC对草酸电还原不具有催化活性;而Pd-Pb/GC比Pb/GC对乙醛酸的选择性略好。(ⅱ)对于乙二醛选择性电氧化制备乙醛酸,采用循环伏安法制备了Pb/GC、Pd/GC和不同比例的Pb-Pd/GC电催化剂,研究各个电催化剂对乙二醛电氧化的催化活性。这些电催化剂对乙醛酸的选择性均很高,在89~95%;而在乙二醛转化率方面,Pb-Pd/GC比Pb/GC和Pd/GC高。即二元Pb-Pd电催化剂比单金属Pd或Pb的催化活性好。4.设计电化学流动微反应器,并采用MEMS技术制备了不同尺度的微电极阵列,开展了前期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微反应器技术兴起以来,微结构反应器已被应用于液相反应、气-液反应、光化学与电化学、气相反应等中。已经有利用微反应器进行药物和精细化学品合成的产业化实例。微反应器本身的特点和优点,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均显示出微反应器在精细化工领域的巨大应用价值。本文针对乙醛酸电合成的特点,设计并利用MEMS技术研制梳齿状微电极阵列和相应的微型流动反应器,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工作。
潘烽,吕桐树,张洪济,夏勇军,毛东风[4](2004)在《创业征途百战多》文中研究表明2000年,吉化集团公司亏损3.5亿元。 2003年,吉化集团公司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8亿元,比2000年增长162.3%;在三项费用补贴前实现利润1.1亿元,比2000年减亏增效4.6亿元;化工产品实物量比2000年增长127%;建安施工产值比2000年增长75%;全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5](2003)在《国内简讯》文中研究说明 我国成功进行抗癌药物埃坡霉素全合成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在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应用研究发展重点项目“埃坡霉素(Epothilone)全合成”研究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论文《经立控制环氧化全合成埃坡霉素A》即将发表在国际着名权威学术刊物《欧洲化学杂志》上。异埃坡霉素的合成等也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三项发明专利。 该项目课题组在国内外还没有确证埃坡霉素立体化学、并且没
二、乙醛酸法香兰素新工艺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醛酸法香兰素新工艺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铜配合物催化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香兰素的研究概述 |
1.1.2 铜配合物的研究概述 |
1.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章 配体的合成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配体的合成 |
2.2.1 水杨醛肟的合成 |
2.2.2 邻羟基苯乙酮肟的合成 |
2.2.3 乙二肟的合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3.1 仪器、试剂和原料 |
3.2 香兰素的合成 |
3.2.1 合成路线设计 |
3.2.2 实验部分 |
3.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4 其它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与创新点 |
4.1 主要结论 |
4.2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2)棉热转印红色分散染料的合成与改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热转移印花概述 |
1.1.1 热转移印花概述 |
1.1.2 热转移印花的方法 |
1.1.3 天然织物上的热转移印花 |
1.1.4 无纸热转印印花 |
1.2 分散染料概述 |
1.2.1 分散染料的发展及用途 |
1.2.2 分散染料的结构及分类 |
1.2.3 分散染料的性能与与热转印的关系 |
1.3 蒽醌类分散染料的改性 |
1.3.1 染料结构与颜色的关系 |
1.3.2 染料结构对其染色性能的影响 |
1.4 新型杂环染料——苯并二呋喃酮系分散染料. |
1.4.1 苯并二呋喃酮系分散染料的产生 |
1.4.2 苯并二呋喃酮系分散染料的发展 |
1.4.3 苯并二呋喃酮系分散染料的合成方法 |
第2章 分散红60 的改性 |
2.1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药品 |
2.3 染料的改性实验 |
2.3.1 路线1(红601 的制备) |
2.3.2 路线2(红602 的制备) |
2.3.3 路线3(红603 的制备) |
2.3.4 路线4(红604 的制备) |
2.4 染料的分离提纯及结构鉴定 |
2.4.1 重结晶 |
2.4.2 柱层析提纯分离 |
2.4.3 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熔点 |
2.4.4 物质结构的鉴定 |
2.5 染料的应用性能测试 |
2.5.1 用合成的染料染布 |
2.5.2 测定耐皂洗牢度 |
2.6 结果与讨论 |
2.6.1 改性实验线路的分析 |
2.6.2 染料的分离和提纯的讨论 |
2.6.3 染料的纯度和结构鉴定 |
2.6.4 改性染料的应用效果 |
2.7 结论 |
第3章 苯并二呋喃酮类红色分散染料的合成 |
3.1 主要仪器 |
3.2 主要药品 |
3.3 染料母体的合成 |
3.3.1 染料母体的合成 |
3.3.2 热转印实验 |
3.3.3 结果与讨论 |
3.3.4 结论 |
3.4 不同取代基染料的合成 |
3.4.1 染料(Ⅰ)的合成 |
3.4.2 染料(Ⅱ)的合成 |
3.4.3 染料(Ⅲ)的合成 |
3.4.4 染料的提纯分离、结构鉴定及性能测试 |
3.4.5 结果与讨论 |
3.4.6 结论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乙醛酸电合成的催化剂制备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有机电合成简介 |
1-2 乙醛酸合成介绍 |
1-3 乙醛酸检测方法综述 |
1-4 草酸电催化还原和乙二醛电催化氧化合成乙醛酸反应过程研究 |
1-5 微反应器和MEMS微细加工技术 |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和计划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实验、方法与仪器 |
2-1 试剂与溶液 |
2-2 电极 |
2-3 电化学实验 |
2-4 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实验 |
2-5 离子色谱实验 |
2-6 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 |
2-7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加工(MEMS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技术在乙醛酸和丁二酸电合成过程中的快速检测分析 |
3-1 离子色谱在草酸选择性电还原合成乙醛酸体系中的应用 |
3-2 离子色谱电导检测技术在乙二醛电氧化合成乙醛酸中的应用 |
3-3 离子色谱在电还原马来酸合成丁二酸体系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草酸电催化还原和乙二醛电催化氧化过程的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
4-1 草酸电催化还原过程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
4-2 乙二醛选择性电氧化过程的电化学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草酸电还原合成乙醛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 |
5-1 电化学CV法制备pb,Pt-Pb,Bi-Pb电催化剂、SEM表征及对草酸电还原催化活性研究 |
5-2 玻碳载Pb,Pt-Pb,Bi-Pb电催化剂电化学恒电流法制备、SEM表征及对草酸电还原的催化活性研究 |
5-3 草酸电还原制备乙醛酸中Pd-Pb催化剂的恒电流制备、表征及性能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乙二醛电氧化制备乙醛酸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和性能 |
6-1 Pb-Pd电催化剂的制备与形貌表征 |
6-2 Pb-Pd电催化剂对乙二醛电氧化催化活性研究 |
6-3 Pd/GC、Pb/GC和不同比例Pb-Pd/GC电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6-4 Pd/GC、Pb/GC以及不同比例Pb-Pd/GC对乙二醛选择性电氧化催化活性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微反应器的设计与思考 |
7-1 梳齿状微电极阵列的设计与制备 |
7-2 微反应器和沉积电解池设计与加工 |
7-3 微电极片的表征 |
7-4 电化学微反应器应用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论文与成果 |
致谢 |
(5)国内简讯(论文提纲范文)
我国成功进行抗癌药物埃坡霉素全合成 |
“手性药物的化学与生物学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
茶多酚提取技术获得新突破 |
用微生物酶法生产D-泛酸和D-泛醇开发成功 |
酶法生产D-对羟基苯甘氨酸 |
人参稀有皂苷实现产业化生产 |
早籼米酿双歧因子低醇啤酒开发成功 |
羟邓盐技术打破国外垄断 |
石家庄制药集团酶法7-ACA工程建成投产 |
“酶法生产单脂肪酸甘油酯”、“酶法生产脂肪酸低碳醇酯”项目通过鉴定 |
“固定化‘双功能’酵母基因工程菌载体及在酒精工业生产中的应用”通过鉴定 |
活性微生物半液态发酵饲料生产线在北京怀柔区建成投产 |
云南省糖蜜生产酒精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 |
新型D酸生产设备开发成功 |
江苏双沟酒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合作开发成功ABA |
云南省微生物所开发出虫草多糖产品 |
食用菌生物发酵防污剂问世 |
生物制氢完成中试研究 |
乙醛酸法香兰素新工艺问世 |
杂多化合物催化合成尿囊素 |
四、乙醛酸法香兰素新工艺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铜配合物催化香兰素系列化合物的合成[D]. 唐忠涛. 湘潭大学, 2012(01)
- [2]棉热转印红色分散染料的合成与改性[D]. 李连军. 北京服装学院, 2010(04)
- [3]乙醛酸电合成的催化剂制备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研究[D]. 黄桃. 厦门大学, 2007(07)
- [4]创业征途百战多[N]. 潘烽,吕桐树,张洪济,夏勇军,毛东风. 吉林日报, 2004
- [5]国内简讯[J]. 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 生物加工过程,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