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导体投资热中国(论文文献综述)
杨毅[1](2021)在《PE/VC涌入半导体产业领域》文中提出近一段时间,芯片、半导体产业不仅是A股市场备受关注的板块,而且也是PE(私募股权投资)、VC(创业投资)市场的热门话题,有关投融资事件接连不断。据IT桔子统计,今年以来截至8月16日,国内芯片、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多达119宗,仅7月就有19宗。加大投资布局的背后是私募?
刘哲铭[2](2021)在《芯片创业AB面》文中提出芯片行业内外的人,拿着"弹药"招兵买马。一方面,热钱从投资机构手中不断滚向创业者;另一方面,一批拟上市的芯片企业IPO中止或终止。在这场时代赋予的造芯任务中,从设计到制造,使命不达,尝试不止1971年11月15日,英特尔为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写下豪言壮语:开启集成电路新纪元。如其所言,那块重量不到一盅司的Intel 4004铺上了2300只集成晶体管,被称为世界上第一款CPU。
胡文伟,李湛,孙娟[3](2018)在《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文中提出在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创业的时代背景下,科技并购正在成为我国并购市场上增长最快的一个分支,其市场特性和发展质量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科创发展的长远前景。研究数据表明:(1)VC/PE正是该充满活力市场的主力军,不仅是最积极的卖家,同时也是最积极的买家,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显着贡献;(2)由于战略投资者偏爱海外科技项目甚至偏爱非科技类项目,导致我国并购市场目前只是帮助国内科技项目在财务投资者之间进行了转手,股权并未在整体上从短期投资者移向长期投资者,即财务投资者尚未能借助并购市场实现真正的退出;(3)两类投资者在科技项目投资策略上的颇大差异性带来两大警示,一是需警惕科技投资热在我国出现过度投机与泡沫,二是需警惕VC/PE投资国内科技项目陷入退出难的困境。上述两大警示即关系到我国科技投资热能否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潜在问题,应引起投资界及决策层的足够重视。
陈险峰[4](2011)在《ECFA效应下台商大陆投资新趋势》文中研究指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与大陆经济环境变化影响,尤其是签署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创造的两岸经济合作新契机,促成新一波台商大陆投资热,台商投资区域布局出现重大变化与调整,台资企业加速内迁,西部成渝、中部豫鄂湘与海西福建等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同时投资产业与投资领域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再次掀起台商大陆投资新热潮《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的签署、大陆经济持续维持快
林坚[5](2009)在《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以科技产业对接为切入点,探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台湾产业转型、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博弈的研究视角来揭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台湾地区之间的良性互动范式。通过规范分析,本研究揭示了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区域演进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区位选择因素,并在两岸学界研究成果和台湾地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对台湾科技产业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环境需求、风险顾虑进行深入的解构分析。研究中,重点选取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两个方面对海峡西岸经济区与大陆其他三大台商聚集地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内外制约因素,并结合区域内福建、浙南、赣东南、粤东各地区的情况论述了各自的具体约束性条件。基于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结合国家关于海峡西岸发展的相关战略指向,本研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梯次、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承接战略、承接模式进行了规划性论述,并就海峡西岸经济区以“硬环境”、“软环境”和“竞争性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投资环境建设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认为,科技产业转移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海西区与台湾区域经济整合的必由之路,而将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作为整体来描述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本文的研究仅止于对海西区(尤其是区内各次区域)统筹发展、战略定位和承接重点进行简要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就作为整体的海西区科技产业发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谢恩桓[6](2004)在《直面中国IC产业投资热》文中提出
赵鹰[7](2004)在《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文中提出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以全球视野寻求最佳的投资区位,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际生产平均分布在全球各地,相反跨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表现出集群的特征,因为这种集群能够极大地提升企业竞争优势,并增强当地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成为产业集群的参与者,同时越来越多的政府成为产业集群的促进者。笔者将相关产业的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集群现象称之为“FDI集群”。近十几年来,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出现的集群趋势,和外资近几年在我国长三角地区直接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由此而产生的FDI集群现象,引起了笔者对FDI集群尤其是长三角地区FDI集群的关注。通过研究笔者发现,FDI集群现象也正在得到许多国内外学者、研究机构以及各地政府的重视和研究,涉及FDI集群的相关文献也逐渐增加。但是纵观目前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仍有一些局限与不足,大部分文献都是在经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基础上对FDI集群的归纳和总结,缺乏解释FDI集群的系统性理论框架。然而随着FDI集群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长三角地区的初露端倪,有很多现实问题又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的角度加以研究,并进一步在理论上寻求突破和创新,从而指导我们的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当前对FDI集群进行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这一出发点,笔者认为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相关理论的综合来尝试找到解释和识别FDI集群的理论模型,并以此来剖析长江三角洲地区FDI集群现象及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找出该地区发展FDI集群的决定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具体来说,作为本论文的创新内容和创新方法,笔者尝试通过规范分析,对集群理论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理论综合,从而构建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金字塔模型,以及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并以长三角为例,将量化识别体系运用到实证分析中去,找到了长三角地区已存在的具有FDI集群特征的重要产业,并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三角地区FDI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以及目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全文形成了一个从理论创新到实证检验,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相辅相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内容摘要成的有机整体。 通过此文,笔者探索了研究FDI集群的理论模型和识别FDI集群的指标体系,并将其贯穿与实证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形成了一些创新的见解,它主要包含在两个层面,即理论层面和实证层面。首先在理论层面主要包括: 1、对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见解:(l)寻求、发挥和利用优势,以此提高竞争力,是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2)企业从外部寻求区位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3)产业集群既是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特征,也足吸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的区位优势,能使跨国企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4)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需要新的理论模型。 2、笔者认为FDI集群形成的决定因素足:企业寻求优势的动机、形成集群的产业条件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政府推动与历史机遇是促进FDI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基于此,笔者构建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一金字塔模型. 3、笔者认为可以尝试运用数量模型来识别某一地区的FDI集群,并建立了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 其次,在实证层面主要包括: 1、外资占主导地位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在上海和苏南地区初步形成了FDI集群.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可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浙江尚未出现外资占主导地位的行业,FDI集群尚未形成,但浙江引资正在形成不同于上海和苏南的吸引外资模式—以块状经济嫁接外资. 2、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战略的最新趋势,长三角所具有的产业条件和区位优势,以及政府意识的转变有利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发展FDI集群。 3、以金字塔模型为分析框架,笔者认为长三角地区尚存影响FDI集群持续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纵观全文,笔者首先从理论入手通过规范分析深入研究了FDI集群的形成机理,开创性地建立了解释FDI集群的理论模型一金字塔模型,同时形成了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然后以长三角为例,运用这两大理论工具对该地区FDI集群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实证分析,一方面检验了理论工具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刹析了长三角FDI集群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内容摘要议。使全文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证意义。
吴萍[8](2004)在《处变不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由我国信息产业部倡导和支持,由中国主要消费类电子制造商组成的、自主研制高清晰度光盘和播放机工业标准的EVD联盟在业界受到广泛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中国消费电子行业对EVD联盟寄予厚望,希望能借此应对DVD行业的专利危机。我们了解到,在这个完全中国特色的联盟背后
宋立清[9](2003)在《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12月11日中国大陆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台湾也于2002年元旦以“中国台北”的名义成为WTO的正式会员。两岸入世后,客观上为两岸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新契机,不仅对各自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经贸的扩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而且对海峡两岸贸易、投资与产业合作关系而言,也将引发无限的商机。 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一方面台湾岛内劳动力与土地投资成本不断提高,而岛内政局混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包括传统产业与高科技产业在内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欲迁出台湾,另一方面,大陆经济持续发展,市场潜力巨大,加上两岸文化相同,众多台商将大陆作为投资合作的首选目标,并掀起了新一波的投资大陆的高潮,而且投资结构、规模与形式等都会发生变化。如何认识和看待这次投资热潮,如何抓住和运用好这次机遇,成为我们当前一项急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首先回顾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历程,分析了台商投资大陆的客观背景和动因及所起的重要历史作用。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探讨了入世对台商投资大陆的影响及入世后台商投资出现的新趋势。文章的第三部分则从宏观上提出了加强对台招商引资的对策。在文章的第四部分,着重从台商投资青岛的历史演变、突出特点、存在问题及面临的机遇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加强我市的对台招商引资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
王志乐[10](2003)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文中认为 中国入世对于跨国公司在华的投资和经营带来深远影响。新世纪初,全球经济版图正在进行新的调整。跨国公司的全球网络也在重新调整。管理运营中心、制造中心和研发中心等是跨国公司全球网络中的主要环节。中国已经是许多跨国公司的制造中心。中国也正在成为一些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入世后,由于金融、批发、零售等服务业开放,中国也有可能成为跨国公司的管理营运中心。
二、半导体投资热中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半导体投资热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1)PE/VC涌入半导体产业领域(论文提纲范文)
集成电路产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
半导体企业登陆资本市场趋势延续 |
以“长跑”眼光看待半导体领域投资 |
(3)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我国科技并购市场基础数据采集 |
(一) 样本数据来源 |
(二) 科技并购市场整体情况 |
(三) 国内并购与跨境并购 |
(四) 战略投资者与财务投资者 |
1. 并购买方。 |
2. 并购卖方。 |
四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 |
(一) 数据处理 |
1. 买方数据的处理。 |
2. 卖方数据的处理。 |
(二) 科技并购与非科技类并购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三) 国内科技并购与海外科技并购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1. 财务投资者对国内外科技项目皆具有明显偏好。 |
2. 财务投资者对国内科技项目的倾向性更高。 |
3. 战略投资者于海外科技并购中的占比更高。 |
4. 国内外的非科技类并购皆以战略投资者为主要买家。 |
(四) 并购买方与并购卖方的参与者分布结构比较分析 |
1. 国内科技并购的主要买家和卖家皆是财务投资者。 |
2. 两类投资者在国内科技并购上的买卖力量各自基本平衡。 |
3. 国内非科技类并购的主要买家和卖家皆是战略投资者。 |
4. 两类投资者在非科技类并购上的买卖力量缺口较大, 财务投资者卖多买少, 战略投资者买多卖少。 |
(五) 并购参与者分布结构的动态变化分析 |
五参与者分布结构差异性的显着性检测 |
六研究结论 |
(4)ECFA效应下台商大陆投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部地区台商投资热兴起 |
海西投资热再显 |
进入广西北部湾投资 |
投资产业领域发生新变化 |
(5)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和分析架构 |
第三节 研究创新和局限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局限 第一章 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有关理论 |
一、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国际(区域)竞争力理论 |
二、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位理论 |
三、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区域分工理论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研究成果 |
一、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转型升级的研究 |
二、产业集群理论及与相关研究成果 |
第三节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与产业转移理论 |
一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
二、产业转移理论 |
第四节 博弈论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博弈视角看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转型 |
第五节 两岸学者关于台商投资区位和模式选择方面的研究成果 |
一、大陆对台商投资区位的研究 |
二、台湾对企业投资大陆动机、区位选择和进入模式的研究 第二章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现状、演进和发展趋势 |
第一节 海峡两岸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 |
一、国际上对高科技产业的界定方法 |
二、两岸高科技产业的分类标准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发展概况和基本评价 |
一、产业规模——世界前列 |
二、重点产业——两兆双星 |
三、产业形态——科技制造 |
四、台湾科技产业的优劣势 |
第三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结构和形态 |
一、产业结构 |
二、投资形态和关联形态 |
第四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区域分布、演进和发展趋势 |
一、区域分布 |
二、区域演进 |
三、发展趋势及对海西区的展望 第三章 台商投资大陆的环境需求和投资风险分析——基于大陆台商的视角 |
第一节 台湾科技产业投资中国大陆的动因分析 |
一、台商对外投资的驱动 |
二、台湾科技产业投资大陆的动因 |
第二节 台湾科技产业资本投资的区位选择与投资环境偏好 |
一、GDP总量大 |
二、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完善 |
三、市场经济环境好、经济开放程度高 |
四、投资成本低 |
五、人才储备多 |
六、产业集聚度高、信息成本低 |
七、政策环境好 |
八、区位条件优越 |
第三节 大陆的投资环境和投资风险——对TEEMA历年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
一、总体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二、城市投资环境评价指标分析 |
三、城市投资风险评价指标的分析 |
四、海西区历年受调查城市推荐评级排名情况概述 |
五、台商大陆布局统计结果分析——依城市、产业别 第四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科技产业对接的正和博弈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建设意义与发展进程 |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内涵 |
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意义 |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推进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理论基础——产业升级和生命周期 |
一、产业升级 |
二、科技产业的生命周期和产业转移 |
三、科技产业的动态特征 |
第三节 海西区建设与台湾产业结构调整——正和博弈 |
一、博弈论研究方法的导入 |
二、“零和博弈”观念误区下的台湾科技产业管制 |
三、海西区与台湾在科技产业上的正和博弈 |
第四节 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的分工与合作——以福建为例 |
一、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分工 |
二、福建与台湾的科技产业合作 第五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经济环境和经营环境——基于福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比较 |
第一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济环境比较 |
一、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
二、经济综合竞争力比较 |
第二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的经营环境比较 |
一、教育和科技发展概况 |
二、科技产业经营环境比较分析 |
第三节 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一、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科技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
二、海西区与三大台商投资区科技产业投资环境比较 |
三、海西区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合作空间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和约束条件 |
一、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二、海西区各区域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约束条件分析 第六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定位和模式选择 |
第一节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转移的区域定位 |
一、基本格局 |
二、区域定位 |
第二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类别定位 |
一、海西区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已有亮点——以福建为例 |
二、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应把握的原则 |
三、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路径选择:科技创新、环保节能 |
四、对接重点和对接空间 |
第三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战略研究 |
一、可持续发展战略 |
二、差异化(竞争)战略 |
三、产业集群战略 |
四、科技人才战略 |
五、科技园区战略 |
六、科技企业联盟战略 |
七、知识产权保护战略 |
第四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模式 |
一、产业链转移模式 |
二、合作生产模式 |
三、良性竞争模式 |
四、资源整合模式 |
五、委托招商、登岛招商模式 第七章 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的政策取向 |
第一节 海西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政策现状——以福建省为代表 |
一、福建省“十一五”闽台产业对接专项规划 |
二、福建省与台湾科技产业对接的扶持政策和配套措施 |
第二节 海西区区域政策协调和产业机制整合 |
一、海西区各市域的合作和联动机制 |
二、海西区各次区域产业机制整合和协同发展 |
三、政府在科技产业对接中的调控、协调作用 |
第三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硬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构建区域联动网络,推动海西协调发展 |
二、培育科技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换代 |
三、借鉴两岸发展经验,推进科技园区建设 |
四、促进科技人才聚集,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
第四节 海西区吸引台湾科技产业的“软环境”建设政策取向 |
一、营造有利于产业对接的服务环境 |
二、采取适当的政策优惠,提升海西吸引力 |
三、构建良好的科技创新融资环境 |
四、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台商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自创品牌 |
五、倡导社会商业伦理、妥善解决涉台贸易纠纷,降低台商投资风险 |
六、培育科技中介机构,构建科技服务平台 |
第五节 提升海西区竞争性环境的政策取向 |
一、争取国家特殊政策扶持 |
二、“先行先试”创造政策空间 |
三、发挥对台政策的集成效应 |
四、完善海西区市场经济环境 |
五、推动金融服务创新 |
六、科技园区对接促进产业对接 |
七、“以台引台”扩大合作 |
八、强化对台农业科技产业合作优势 |
九、着力解决域内台湾科技产业转型升级问题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
(6)直面中国IC产业投资热(论文提纲范文)
1 I C业投资新动向值得关注 |
2 如何选择I C产业的投资方向至关重要 |
(7)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一 研究对象及其概念 |
二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 产业集群理论研究综述 |
二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 |
三 关于跨国公司(MNCs)对外直接投资中集群现象的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节 论文的逻辑体系与结构 |
一 论文的逻辑关系 |
二 论文的章节结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主要结论 |
一 研究方法 |
二 主要结论与成果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与特色 |
第二章 产业集群理论与经验研究 |
第一节 理论溯源 |
一 古典理论基石 |
二 增长极理论—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分析 |
三 新经济地理学思想 |
四 从新制度经济学思想到网络组织理论—产业集群研究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延伸 |
五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理论—对集群理论的集成和发展 |
第二节 理论综述:对产业集群的规范分析 |
一 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
二 产业集群的分类 |
三 推动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
四 产业集群的作用 |
五 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
第三节 经验研究:对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
一 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典范:硅谷 |
二 传统产业集群模式:“第三意大利” |
三 政府催生的学习型网络:台湾“硅岛”奇迹 |
第三章 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探索: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产业集群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演进及其再认识 |
一 市场不完全性: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前提 |
二 对外直接投资传统理论线索与评价 |
三 非均衡理论——非传统理论的兴起 |
四 理论总结: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再认识 |
第二节 FDI集群的特征与形成机理: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深化和延伸 |
一 FDI集群的类型与特征 |
二 现代FDI集群的发展趋势 |
三 优势激发动机:FDI集群的优势能满足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动机 |
四 FDI集群形成的产业条件 |
第三节 FDI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与量化识别体系 |
一 金字塔模型:FDI集群形成机理的理论模型 |
二 FDI集群的量化识别体系 |
第四章 实证分析:长江三角洲FDI集群的演进 |
第一节 长江三角洲的崛起:全球瞩目的世界第六大都市圈 |
一 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地理意义 |
二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基本具备“城市经济圈”的特征 |
三 长江三角洲经济扩散的空间图式具有明显的圈层与轴线特征 |
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成为外资企业的聚集地 |
一 我国FDI正在向三大经济圈集聚 |
二 长江三角洲成为对FDI最具吸引力的地区 |
第三节 长江三角洲FDI集群初现 |
一 定量分析:长三角地区FDI集群的识别 |
二 定性分析:长三角FDI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四节 长江三角洲FDI集群效应分析: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 |
一 FDI集群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 |
二 FDI集群有助于提升产业竞争力 |
三 FDI集群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以苏州为例 |
附录1 |
第五章 归因分析:长江三角洲FDI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
第一节 决定因素之一: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战略的最新趋势有利于长三角FDI集群的形成 |
一 跨国公司全球投资战略正在发生变化 中国的地位不断提升 |
二 跨国企业在华投资战略的新变化有利于长三角FDI集群的形成 |
第二节 决定因素之二:长三角初具形成FDI集群的产业条件 |
一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及其产业地位 |
二 长三角地区初具产业分工与合作的条件 |
第三节 决定因素之三:长三角具有发展FDI集群的区位优势 |
一 区域经济增长快速 市场潜力巨大 在全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
二 要素禀赋优越 |
三 市场化程度较高 |
四 区域综合竞争力较强 |
第四节 政府推动与历史机遇 |
一 政府作用、把握机遇的例证:外商投资苏重浙轻 |
二 政策趋势:各地政府吸引外资政策出现集群导向 |
三 历史机遇:上海申博成功 |
附录2 |
第六章 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FDI集群在长江三角洲进一步发展面临的问题 |
一 跨国企业投资决策受到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 |
二 影响长三角FDI集群发展的产业问题 |
三 长三角FDI集群的区位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
四 政府对推动FDI集群发展的认识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二节 促进长江三角洲FDI集群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后记 |
(9)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0 |
引言 1 |
台商对大陆投资的历史回顾与背景分析 1.1 |
台商投资大陆的历史回顾 1.2 |
台湾当局对大陆经贸政策的演变 1.3 |
台商投资大陆的宏观背景分析 1.4 |
台商投资大陆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1.5 |
当前制约台商投资大陆发展的主要因素 2 |
入世对台商投资大陆问题的影响分析 2.1 |
入世后两岸经贸政策的调整及对经贸关系的影响 2.2 |
入世后台商投资大陆趋势分析 3 |
加入世贸组织后祖国大陆对台招商引资的对策 3.1 |
营造在投资软环境上的新优势 3.2 |
建立健全对引台资企业的服务网络 3.3 |
构筑对台招商引资的产业链 3.4 |
探索入世后对台招商引资的新形式 4 |
青岛市台商投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4.1 |
青岛市利用台资历史回顾 4.2 |
台商在青岛投资的主要特点 4.3 |
青岛在招商引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
青岛加大吸引台资的主要优势分析 4.5 |
加强对台招商引资的主要建议 5 |
参考文献 |
(1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投资力度强化——跨国公司开始在华新一轮投资热 |
投资项目系统化——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领域的调整 |
(1)继续投资制造业——使中国成为“世界的工厂” |
(2)投资研究与开发——使中国成为地区研发中心 |
(3)投资生产服务业——使中国成为地区管理营运中心 |
投资地点集中化——跨国公司投资地域的调整 |
投资方式多样化——跨国公司投资方式的调整 |
(1)从新建投资到并购投资 |
(2)从合资到独资 |
(3)从单个项目到产业链投资 |
投资管理体制一体化 |
(1)跨国公司在华管理体制面临调整 |
(2)建立和加强中国地区总部 |
(3)建立和加强运营中心 |
(4)实现在华企业管理一体化 |
四、半导体投资热中国(论文参考文献)
- [1]PE/VC涌入半导体产业领域[N]. 杨毅. 金融时报, 2021
- [2]芯片创业AB面[J]. 刘哲铭. 中国企业家, 2021(06)
- [3]我国科技并购参与者的分布结构分析[J]. 胡文伟,李湛,孙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5)
- [4]ECFA效应下台商大陆投资新趋势[J]. 陈险峰. 两岸关系, 2011(05)
- [5]海峡西岸经济区承接台湾科技产业研究[D]. 林坚. 厦门大学, 2009(11)
- [6]直面中国IC产业投资热[J]. 谢恩桓. 半导体技术, 2004(06)
- [7]FDI集群研究:以长三角为例[D]. 赵鹰. 华东师范大学, 2004(04)
- [8]处变不惊[N]. 吴萍. 计算机世界, 2004
- [9]台商投资大陆问题初探[D]. 宋立清. 中国海洋大学, 2003(02)
- [10]跨国公司在华投资新趋势[J]. 王志乐. 中国外资,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