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袁晶[1](2021)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评价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探讨绝经后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3.探讨淫羊藿苷(icariin,ICA)对雌性去势SHR循环和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的调节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1.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7个数据库,搜集有关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应用Rev Man 5.3和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测、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采用TSA 0.9软件对降压疗效进行试验序贯分析。2.横断面研究以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分析一般资料、中医证型分布、昼夜节律分布特点;进一步将纳入患者分为绝经<10年组和绝经≥10年组,分析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是否存在差异;分析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用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和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表示,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各变量与BPV的关系。3.动物实验9周龄雌性去势SHR48只,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SHR组)、雌二醇组(SHR+E2组)、ICA低剂量组(SHR+LI组)、ICA中剂量组(SHR+MI组)、ICA高剂量组(SHR+HI组)、ICA中剂量+雌激素受体拮抗剂ICI182780组(SHR+MI+ICI组)。9周龄雌性去势WKY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SHR+E2组给予戊酸雌二醇(0.1 mg/kg/day)灌胃,ICA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ICA 10 mg/kg/day、20 mg/kg/day、40 mg/kg/day灌胃,SHR+MI+ICI组给予ICA 20 mg/kg/day灌胃,并予氟维斯群注射液52 mg/kg/month皮下注射。监测各组大鼠体重、血压及心率;对心脏、脾脏及肾脏进行称重并计算脏器系数;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AngⅡ、Ang(1-7)、E2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心肌组织 AGT1R、MAS1、ACE1、ACE2、GPR30、ERK1/2、p-ERK1/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1)Meta分析结果显示:最终纳入14篇文献,共1139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降压疗效、更年期症状疗效优于西药组;SBP水平、DBP水平、kupperman评分、黄体生成素(luteinizing hormone,LH)水平低于西药组;雌二醇(estradiol,E2)水平高于西药组。(2)不良反应发生率:补肾法联合降压药组低于西药组。(3)发表偏倚:对降压疗效绘制漏斗图并进行Egger’s法检验,提示纳入文献存在发表偏倚。(4)降压疗效的试验序贯分析:结果提示Meta分析可能过早出现阳性结果,可能存在假阳性结果。2.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1)本次研究共纳入214例患者,阴阳两虚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2)所有纳入患者中,非勺型昼夜节律患者所占比例最高。(3)绝经≥10 年组的 24hSBP、nSBP、收缩压极差(maximum-minimum difference betwee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MD)、24hSBPSD、dSBPSD、24hSBPCV、dSBPCV、dDBPCV、nDBPCV 高于绝经<10 年组(P<0.05 或P<0.01)。(4)24hSBP、dSBP、nSBP、MMD、24hSBPSD、dSBPSD、nSBPSD、dSBPCV、dDBPCV 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 或P<0.01);24hDBP、SBP-BPF、dDBP、nDBP、Hr与年龄呈负相关(P<0.05或P<0.01)。(5)24hSBPSD的相关因素有:MMD、MAP、日间血压负荷;24hDBPSD的相关因素有:24hDBP、DBP-BPF、MMD、高血压3级、BUN;24hSBPCV的相关因素有:24hSBP、24hDBP、MMD、日间血压负荷;24hDBPCV的相关因素有:MMD、MAP、SBP-BPF、DBP-BPF、BUN。3.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1)平均动脉压(MAP):与WKY组比较,SHR组MAP升高(P<0.05);与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 MAP 降低(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MAP 升高(P<0.05)。(2)心率:与SHR组比较,SHR+LI组、SHR+MI组、SHR+HI组心率降低(P<0.05 或P<0.01)。(3)脏器系数:①心脏系数:与WKY组比较,6组SHR的心脏系数均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心脏系数升高(P<0.05)。②左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左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③右肾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右肾系数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 组、SHR+LI 组、SHR+MI 组、SHR+HI 组左肾系数降低(P<0.05 或 P<0.01)。④脾脏系数:与WKY组比较,SHR组脾脏系数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组脾脏系数升高(P<0.05)。(4)ACE1-AngⅡ-AT1R轴:①ACE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MI组、SHR+HI组ACE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AngⅡ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Ⅱ含量升高(P<0.01);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MI 组、SHR+HI 组 AngⅡ含量降低(P<0.05 或P<0.01)。③AGT1R蛋白:与SHR组比较,SHR+MI组AGT1R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5)ACE2-Ang(1-7)-MasR轴:①ACE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ACE2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②Ang(1-7)含量:与WKY组比较,SHR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E2组比较,SHR+LI组Ang(1-7)含量升高(P<0.01);与SHR+MI组比较,SHR+MI+ICI 组 Ang(1-7)水平降低(P<0.01)。③MAS1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MAS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6)E2及其受体GPR30:①E2含量:与SHR组比较,SHR+E2组、SHR+LI组、SHR+MI组、SHR+HI组的E2含量有升高趋势(P>0.05)。②GPR30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GPR30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7)ERK1/2 通路:①p-ERK1/2蛋白:与WKY组比较,SHR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有升高趋势(P>0.05);与SHR组比较,SHR+HI组p-ERK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②p-ERK1/2/ERK1/2:与 WKY 组比较,SHR 组 p-ERK1/2/ERK1/2 有升高趋势(P>0.05);与 SHR 组比较,SHR+E2 组、SHR+HI 组 p-ERK1/2/ERK1/2 有降低趋势(P>0.05);与 SHR+MI 组比较,SHR+MI+ICI 组 p-ERK1/2/ERK1/2 升高(P<0.01)。结论:1.针对女性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补肾法联合降压药能够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改善更年期症状、改善性激素水平,疗效优于西药组。2.阴阳两虚证是绝经后高血压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且绝经年限较长的高血压患者的BPV高于绝经年限较短者。3.ICA能够降低雌性去势SHR的血压和心率,上述作用与调节循环和心肌组织RAS 有关。ICA 可以抑制 ACE1-AngⅡ-AT1R 轴,对 ACE2-Ang(1-7)-MasR 轴具有升高的趋势,同时该作用的发挥与抑制ERK1/2通路有关。
杨晓波[2](2021)在《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BP)、血压变异性(BPV)、动脉硬化相关指标(AI、AASI、IMT)、中医疗效及安全性等影响,为该方是否能改善此类患者动脉硬化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分层抽样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昆明市中医医院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均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治疗方案服用降压药物,治疗组加用桑芪首乌方口服,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BP、BPV、AI、AASI、IMT、中医疗效等及安全性等指标,试验结束后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本课题共纳入的80例,脱落8例,两组各剩余36例。2.两组基线资料经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3.BP:治疗后,两组患者BP均下降(P<0.01),对照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DSBP(P<0.01)。4.BPV:治疗后,两组患者BPV均下降(P<0.05),治疗组更明显(P<0.05),尤其是24h DBPV、DSBPV、NDBPV(P<0.01)。5.A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6.AASI: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7.IMT:治疗后,治疗组有改善(P<0.05),对照组无改善(P>0.0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方面:治疗后总有效率,治疗组88.89%,对照组61.11%。单项中医证候评分方面:治疗组除健忘外其余均有改善(P<0.05),头晕目眩、头痛、心悸、腰酸、失眠多梦、颧红盗汗等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头晕目眩、头痛、心悸、烦躁不安等均改善(P<0.05);组间比较腰酸、失眠多梦、心悸、膝软、颧红盗汗、口干等均改善(P<0.05),五心烦热明显改善(P<0.01)。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均改善明显(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0.01)。9.安全性:试验过程中72例患者安全性观察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有效降压并减少血压波动。2.桑芪首乌方配合常规治疗能有效改善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临床症状。3.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加用桑芪首乌方能降低患者AI、AASI、IMT,但IMT组间比较改善不明显。推测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脉硬化的改善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张旭[3](2021)在《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诊室血压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2015年1月—2020年5月诊室血压已经达标的高血压病人,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共347例,依据ABPM(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动态血压监测)是否达标,分为ABPM达标组和ABPM未达标组。收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用药方案等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Urinary albumin-creatinin ratio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BPM等观察指标。并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首先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用药方案、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心律失常、心脏几何构型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值、心脏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等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PM与心率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7例患者,其中ABPM达标组:148人;ABPM未达标组:199人。ABPM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2±12.49岁,其中男性病人66例;ABPM未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58±13.80岁,其中男性病人124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占比、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M未达标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两组在联合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ARB使用率方面,ABPM未达标组使用率明显高于ABPM达标组(P<0.05)。2.ABPM未达标组各时间段内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及曲线类型异常的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ABPM未达标组(P<0.05),但在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中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3.ABPM未达标组与ABPM达标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左房内径的危险因素(OR:1.755,95%CI:1.141—2.701,P=0.011),ABPM未达标是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7,95%CI:1.470—5.096,P=0.002;OR:3.597,95%CI:1.136—11.394,P=0.030)。4.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相比PWV明显增大(P<0.05),但在ABI、FMD、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狭窄斑块形成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PWV(左侧、右侧)的危险因素(B系数及P值分别为:B系数=98.313,P=0.005;B系数=86.239,P=0.006)。5.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在UACR方面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1,95%CI:1.845—9.252,P=0.001)。6.两组在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BPM未达标组的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大于ABPM达标组(P<0.05),ABPM未达标组中SDNN(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ABPM达标组(P<0.05)。7.将ABPM各时间段血压均值与靶器官损害观察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夜间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8.对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9.将ABPM指标与心率变异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时间段内的SBP均值及夜间SBP下降百分比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P<0.05),而舒张压与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室血压达标而24小时ABPM未达标高血压患者较诊室血压及24小时ABPM均达标患者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加重,ABPM未达标是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24小时ABPM中,夜间SBP不达标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呈显着正相关。3.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ABPM能更准确反映血压达标情况从而指导降压治疗,对预防和逆转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具有更大价值。4.对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24小时ABPM,评估患者是否24小时血压均达标,筛查出ABPM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降压治疗调整,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周冰青[4](2020)在《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文中认为目的血压曲线下面积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但准确评估血压曲线下面积的方法仍具有挑战性。本文目的是分析并改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y,ABPM)中的血压曲线下面积的计算方法;评估血压曲线下面积与动态血压常规参数(平均血压、血压负荷、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探讨血压曲线下面积对原发性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研究对象选自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大坪医院心内科住院并且病程超过1年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人。靶器官损害定义为存在左室肥厚(Left Ventricular Hypertrophy,LVH)和/或颈动脉斑块。所有研究对象均经过ABPM、心脏超声和颈动脉超声检查。通过分析ABPM数据后改善血压曲线下面积的计算方法得出了血压累积负荷。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血压累积负荷与靶器官损害(Target Organ Damage,TOD)的关联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血压累积负荷对TOD的预测价值。结果这项研究共纳入634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298名(47.0%)为男性,研究对象的平均年龄为(64.5±12.7岁),平均高血压病程为8.9±8.4年。在634名参与者中,有168名患者(26.5%)有吸烟史,有240名(33.8%)患有冠心病,有56名(8.8%)患有2型糖尿病,有48名(7.6%)患有脑梗死。392例患者(61.8%)检出LVH,316例患者(49.8%)检出颈动脉斑块。11.8%的患者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酶抑制剂类药物,24.3%的患者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12.3%的患者正在服用β受体阻滞剂,44.2%的患者正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药物,7.6%的患者正在服用利尿剂。存在左室肥厚患者的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Load,c SBPL)和脉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Pulse Pressure Load,c PPL)显着高于无LVH的患者分别为P<0.007和P<0.001)。除昼夜c SBPL以外,检测出颈动脉斑块患者中所有血压累积负荷(cumulative Blood Pressure Load,c BPL)指数均显着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的患者(所有P<0.05)。Spearman的相关系数评估c BPL与常规ABPM参数平均血压,血压负荷(Blood Pressure Load,BPL)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的相关性结果显示,c BPL与平均血压、血压BPL呈强相关,与BPV呈弱相关性。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4小时收缩压、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24小时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均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在调整了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空腹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酸酯、24小时收缩压、高血压病程、抗高血压药物后,仅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比值比(Odds Ratio,OR)=1.002,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01-1.004,P<0.000)]与左室肥厚相关,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OR=1.003,95%CI:1.002-1.005,P<0.000)和脉压累积负荷(OR=1.002,95%CI:1.001-1.004,P=0.004)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收缩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平均血压,夜间c SBPL、夜间c BPL、24小时c SBPL和c BPL对LVH和颈动脉斑块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血压累积负荷可以更好地反映血压的特性,并且夜间收缩压累积负荷和脉压累积负荷可以预测靶器官的损害。
买买提江·帕尔哈提(Memetjan perhat)[5](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维医证型与24hABPM、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EH不同维医证型分布与24hABPM、血脂、AI、AIP、AASI、Hcy、Cys-C的变化规律和相关性,为EH的维医辨证施治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2019年11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就诊并被确诊为EH的患者,共334例,进行维医辨证分类、收集24h ABPM、血脂、AI、AIP、AASI、Hcy、Cys-C结果;每项数据分别进行统计及分析。结果:1.本研究EH患者性别在维医证型主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患者在异常黏液质型的分布显着,患者年龄在四种主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患者在异常黏液质型分布显着,年龄分布上老年、60-70岁年龄段患者多见,高血压分级及危险分层分布上3级高血压、高危组的患者显着,高血压分级在三种亚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3级高血压在涩味黏液质型显着,气质分布上湿寒性气质患者最多。EH患者不同证型主分类出现频率大小顺序依次为:⑴异常黏液质型,⑵异常胆液质型,⑶异常沉液质型,⑷异常血液质型,亚分类出现频率大小依次为⑴涩味黏液质,⑵咸味黏液质,⑶韭菜色胆液质,⑷蓝色胆液质,⑸浅黄色胆液质,⑹血液质变稠,⑺烧焦沉液质。2.EH患者血型在维医证型主分类、亚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分类中异常黏液质型、亚分类中涩味黏液质型B型血的比例最显着。各项实验室指标在不同证型间比较HDL-C、Hcy、Cys-C水平在主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主分类中异常黏液质型的HDL-C水平显着低,Hcy水平显着高,异常血液质型的Cys-C水平显着高,亚分类中,相比其他证型涩味黏液质型的Hcy水平显着高。3.EH患者AIP水平在维医证型主分类及亚分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分类中异常黏液质型的AIP水平显着高,AI、AIP在不同证型亚分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分类中的咸味黏液质型AIP、AI水平显着高。4.EH患者24hABPM结果与维医证型间比较,平均血压水平在主分类间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血液质型的白天平均收缩压水平显着低于其他证型,脉压差值在主分类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异常血液质型的脉压差值显着低于其它证型。EH患者24hABPM数值SBP、DBP峰值及最低值时间段与不同证型间比较,全天SBP峰值时间段亚分类间的有统计学差异(P<0.05),涩味黏液质型晚上(19:00-23:00)的分布最显着,全天最低DBP时间段主分类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黏液质型下午(13:00-17:00)的分布显着。全天最低SBP时间段维医证型亚分类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分类中涩味黏液质型下午(13:00-17:00)的分布显着。5.异常黏液质与HDL-C、Hcy、AIP、白天脉压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HDL-C负相关,其余正相关;异常胆液质与AIP具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涩味黏液质与TG、Hcy、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具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咸味黏液质与Hcy、AI、AIP具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韭菜色胆液质与AIP、全天脉压差具有相关性(P<0.05),呈正相关;6.Hcy水平与异常黏液质型EH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1.维医证型主分类中的异常黏液质,亚分类中的涩味黏液质、咸味黏液质和韭菜色胆液质是EH的最主要证型,多发在异常黏液质型老年、男性患者。2.血型、HDL-C、Hcy、Cys-C、AI、AIP、TG、平均血压值、血压标准差、脉压差在各证型间具有一定的差异,各证型间具有相关性,可作为维医辨证及治疗的参考指标;3.涩味黏液质型EH晚上(19:00-23:00)的高血压危象出现可能性较大。异常黏液质型及涩味黏液质型EH下午(13:00-17:00)的高血压危象的发生概率较低。4.各项指标中Hcy水平增加情况下,异常黏液质型EH的风险增加。
张君慧[6](2020)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8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据颈动脉多普勒超声计算出颈动脉斑块半定量积分,并将患者分为积分3分组(A组)与积分4分组(B组)。分别采集并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病史、体重指数、高血压病程时间及血脂等生化指标,以及动态血压相关数据,包括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昼间平均收缩压、昼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收缩压变异系数、24h舒张压变异系数、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组间进行t检验或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高血压患者的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其余动态血压参数及血压晨峰在两组间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密切相关。昼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和昼间舒张压变异系数越大,颈动脉斑块积分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严重。降低血压变异性可以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2.血压晨峰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无明显关系。
韩欢欢[7](2019)在《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衰弱、衰弱前期及无衰弱老年患者24小时、昼间、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相关指标的分析比较,了解老年衰弱人群的血压波动特点,探究老年衰弱综合征与血压变异的关系。方法:选择于2018年1月2018年10月入住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的老年患者93例,依据Fried衰弱量表进行分组,分为衰弱组31例,衰弱前期组31例,无衰弱组31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共病情况、服药种数、生化指标,各组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并分析24小时、昼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24小时、昼间、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和24小时、昼间、夜间舒张压标准差;24h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24小时、昼间及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和24小时、昼间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判断血压变异性与老年衰弱的关系。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 21.0,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协方差分析,并选取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探究衰弱与血压变异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衰弱组年龄≥80岁人数占总观察人数的87.1%,明显高于衰弱前期组(64.5%)和无衰弱组(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衰弱组服用药物种数明显高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3.衰弱前期组和衰弱组患者共病数量明显多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衰弱组和衰弱前期组患者血清白蛋白(ALB)、高密度脂蛋白(HDL-C)明显低于无衰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衰弱组、衰弱前期组和非衰弱组3组患者血清中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肌酐(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低龄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24小时收缩压、昼间收缩压较衰弱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小时舒张压、昼间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和夜间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老年衰弱的保护因素,年龄是老年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7.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在低龄老年组中,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662,P=0.000;r=0.623,P=0.000;r=0.580,P=0.000),24小时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79,P=0.001;r=0.447,P=0.002;r=0.399,P=0.007)。24小时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93,P=0.000;r=-0.637,P=0.000;r=-0.467,P=0.001)。在高龄老年组中,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昼间收缩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标准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762,P=0.002;r=0.732,P=0.000;r=0.621,P=0.000),24小时脉压差、昼间脉压差、夜间脉压差与衰弱呈正相关(r=0.454,P=0.001;r=0.408,P=0.002;r=0.366,P=0.001)。24小时舒张压负荷值、昼间舒张压负荷值及夜间舒张压负荷值与衰弱呈负相关(r=-0.537,P=0.000;r=-0.591,P=0.000;r=-0.382,P=0.001)。结论:1.年龄、服药种类、共病情况、血清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是衰弱综合征的影响因素;2.相比于衰弱前期组和无衰弱组,衰弱组患者24小时收缩压、昼间收缩压明显降低;3.血清白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是老年衰弱综合症的保护因素,年龄是老年衰弱的独立危险因素;4.老年衰弱患者衰弱程度越严重,其收缩压标准差、脉压差越高,舒张压负荷值越低;5.老年人血压波动幅度增大,可增加其患衰弱综合征的风险。
张春霞[8](2019)在《焦虑抑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焦虑抑郁情绪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为临床筛选高危人群,尽早进行临床干预提供线索。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2月-2019年3月我院就诊人群中符合高血压前期诊断标准(120-139/80-89mmHg)的104例人群为研究对象,并对所有入选对象进行焦虑、抑郁评分(SAS、SDS),依据评分情况分为焦虑抑郁组50例及非焦虑抑郁组54例。另设非焦虑抑郁血压正常(90-119/60-79mmHg)的健康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比较三组的相关生化指标、动态血压、心率变异性和CIMT,并研究高血压前期人群焦虑抑郁与CIMT的相关性。结果:(1)焦虑抑郁组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吸烟人数高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非焦虑抑郁组尿酸、血肌酐、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尿酸、血肌酐、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非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增高(P<0.05)。(2)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相比,非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焦虑抑郁组与对照组相比,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舒张压,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全天、日间、夜间收缩压负荷,全天、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均升高(P<0.05)。焦虑抑郁组与非焦虑抑郁组的非勺型节律均高于对照组。(3)焦虑抑郁组SDNN、SDANN、rMSSD、PNN50、HF低于非焦虑抑郁组(P<0.05);非焦虑抑郁组SDNN、SDANN、PNN50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SDNN、SDANN、rMSSD、PNN50、HF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LF/HF高于对照组(P<0.05)。(4)焦虑抑郁组CIMT平均值为0.87±0.10mm,高于非焦虑抑郁组0.80±0.12mm(P<0.05),焦虑抑郁组及非焦虑抑郁组CIMT高于对照组0.72±0.11mm(P<0.05)。(5)影响CIMT的相关因素:SDNN、SDANN、rMSDD、PNN50、HF成负相关,全天、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全天、夜间平均舒张压,全天、日间、夜间平均脉压,全天、夜间收缩压负荷,全天、日间、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全天舒张压变异性、体重指数、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年龄、吸烟、焦虑评分、抑郁评分成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抑郁评分、年龄、吸烟、全天收缩压是CIMT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1)高血压前期与正常血压者相比,血压变异性、负荷增高,血压昼夜节律紊乱,心率变异性降低及CIMT增厚,提示高血压前期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2)焦虑抑郁高血压前期与非焦虑抑郁高血压前期者相比,有更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且血压水平升高,血压变异性、负荷增高,心率变异性降低以及CIMT增厚,提示自主神经功能进一步受损。(3)高血压前期者抑郁评分、年龄、吸烟、全天收缩压是影响CIMT的重要因素。
葛卫林[9](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初步探讨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损害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动态血压、Hcy、心脏彩超等指标的相关性。本课题主要研究本病中医证型与平均血压、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血压变异系数、Hcy、左心大小及左心舒缩功能等指标的相关性,为中医证型的客观化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1份病例,收集病例资料,辨证分型为肝阳上亢证、痰浊上扰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每组患者均记录一般资料、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差、血压变异系数、血压负荷值、夜间血压下降率、Hcy、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E峰、A峰流速,分别录入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分别进行统计及分析。研究结果1.161份病例中肝阳上亢证人数最多,为51例,占总病例数的32%。2.各中医证型年龄均值比较,阴虚阳亢证的最大,肝阳上亢证和痰浊上扰证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型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相关性:(1)各中医证型间24小时平均舒张压比较:肝阳上亢证最大,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明显小于其他证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中医证型间日间舒张压负荷值比较:瘀血阻络证和肝阳上亢证较大,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较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中医证型间血压下降率和血压变异系数均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各中医证型间勺型、非勺型血压的人数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五种中医证型间Hcy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相关性:(1)各中医证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房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缩分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中医证型间E/A≤1人数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各中医证型人数分布比较,肝阳上亢证最多,肝阳上亢是导致高血压病最常见的病机。2.中医证型和年龄具有相关性,年龄较大者体质多虚多瘀,以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瘀血阻络证多见,年龄较小者气血相对旺盛,以肝阳上亢证和痰浊上扰证实证多见。3.中医证型和24小时动态血压部分指标具有相关性,动态血压相关指标可以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4.中医证型和Hcy没有相关性,Hcy不能作为各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5.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没有相关性,心脏彩超相关指标不能作为中医证型的客观性参考指标。
张曼莉[10](2019)在《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七味方组)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的临床疗效特点;2、评估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米多君组)对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的升压效果、安全性异同及七味平衡升压方的优势;3、综合探讨中西医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的相关问题。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患者87例,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中药七味方组42例服用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150ml tid,100ml qn;西药米多君组45例服用盐酸米多君片2.5mg,bid,治疗时间均为4周。比较治疗后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评分、偶测血压、24小时平均血压、白天平均血压、夜间平均血压、平均动脉压、血压变异性、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心率及不良反应等相关指标组内、组间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七味方组总有效率90%,米多君组总有效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显着下降,治疗后七味方组积分5.18±1.86分低于米多君组积分6.27±2.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比较:(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CBP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24.38±17.38/70.87±10.27 vs 116.44±16.60/66.87±11.33mm Hg,P<0.05;七味方组:122.83±16.41/70.43±9.56 vs 116.05±16.41/66.38±9.06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24h动态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11.11±10.44/64.67±6.30 vs 104.22±10.58/60.49±4.51mm Hg,P<0.05;七味方组:110.95±9.98/64.57±6.06 vs 102.86±9.72/60.45±5.64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4小时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6.89±7.30 vs 4.18±3.92m m Hg,P<0.05,七味方组:8.10±8.70 vs 4.12±4.83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白天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12.87±9.75/66.96±6.40 vs 107.22±10.54/62.96±4.83mm Hg,P<0.05;七味方组:112.93±9.73/66.31±6.09 vs 106.24±9.53/62.81±5.4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天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5.64±4.30 vs 4.00±3.51mm Hg,P<0.05,七味方组:6.69±7.04 vs 3.50±4.96 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组内患者夜间血压均值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109.20±11.26/62.20±5.93 vs 101.24±10.35/58.02±4.47mm Hg,P<0.05;七味方组:108.62±11.29/62.81±5.64 vs 100.29±9.70/58.10±5.4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白天平均SBP均比平均DBP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7.96±9.01 vs 4.18±4.23mm Hg,P<0.05,七味方组:8.33±8.96 vs 4.71±4.38mm H 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全天任意时段血压显着高于治疗前(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24h平均动脉压显着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80.27±6.61 vs 5.07±5.45mm Hg,P<0.05,七味方组:80.03±5.60 vs 74.59±4.72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夜间平均动脉压均比白天平均动脉压上升幅度更高(米多君组:5.44±4.73 vs 4.55±4.42mm Hg,P<0.05,七味方组:5.92±4.64 vs 4.56±4.78mm Hg,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负荷、血压反负荷值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白天血压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62±4.23/0.79±0.67 vs 2.12±4.56/0.52±1.24,P>0.05;七味方组:1.47±3.79/0.83±0.76 vs 2.06±4.38/0.61±1.3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74±3.41/0.64±1.71 vs 1.95±3.27/0.55±0.64±1.71,P>0.05;七味方组:1.69±3.26/0.71±1.89 vs 1.87±3.16/0.57±1.67,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反负荷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d SBP、d DBP、n SBP、n DBP组内血压反负荷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白天血压反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4.74±7.96/19.37±16.71 vs 8.95±11.27/34.57±21.36,P<0.05;七味方组:4.69±8.23/20.14±17.22 vs 9.12±11.61/35.62±22.65,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夜间血压反负荷值比较:(米多君组:10.74±13.21/23.64±15.71 vs 21.95±23.14/48.03±22.71,P<0.05;七味方组:11.69±14.37/24.36±16.82 vs 22.31±23.83/48.54±21.36,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变异性比较:(1)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白天血压标准差比较:(米多君组:11.74±3.30/7.23±1.65 vs 12.25±2.40/7.38±2.06,P>0.05;七味方组:11.83±2.86/7.51±1.74 vs 12.34±2.60/7.87±2.31,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血压标准差比较:(米多君组:10.65±3.30/9.43±7.56 vs 9.43±3.53/7.26±2.06,P>0.05;七味方组:10.87±3.89/9.87±8.27 vs 9.78±3.61/7.67±2.2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血压下降率比较:(米多君组:12.65±2.56/13.68±1.65 vs 11.43±2.53/13.26±2.06,P>0.05;七味方组:12.87±2.89/13.97±1.72 vs 11.78±2.61/13.67±2.28,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率比较:(1)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24小时心率高于治疗前,(米多君组:71.60±6.49 vs 70.22±8.92bpm,P>0.05,七味方组:72.26±9.16 vs 70.05±10.05 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白天心率高与治疗前:(米多君组:74.24±7.19 vs 70.20±9.19 bpm,P>0.05,七味方组:74.76±9.67 vs 72.71±9.72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两组患者组内夜间心率比较,(米多君组:67.42±5.94 vs 68.00±7.31 bpm,P>0.05,七味方组:68.62±8.41 vs 67.76±7.62 bpm,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治疗期间,七味方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一过性腹泻2例、不能排除的轻微颈项部皮肤过敏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7.14%(3/42),米多君组出现3例不良反应:其中腹胀、轻微发作性寒战伴“鸡皮疙瘩”、皮肤瘙痒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3/45),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χ2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七味方和米多君片均能显着改善气阴两虚型原发性低血压病患者的中医症候。2.七味方和米多君均能够有效提升24小时、白天及夜间平均血压,且收缩压提升幅度均高于对应时段舒张压,也能升高偶测血压和各时段平均动脉压,而且治疗后血压升高值在白天、夜间均平稳上升,说明升压谷峰比值佳。3.七味方与米多君治疗安全性相当,并未增加血压变异性。4.七味方和米多君片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安全性良好。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与绝经后高血压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高血压概述 |
2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概述 |
3 雌激素通过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治疗绝经后高血压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绝经后高血压的认识 |
2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理论依据 |
3 补肾法治疗绝经后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补肾法联合降压药治疗绝经后及围绝经期高血压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 纳入文献的用药规律统计 |
3.4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
3.5 Meta分析结果 |
3.6 不良反应分析 |
3.7 发表偏倚检测 |
3.8 敏感性分析 |
3.9 亚组分析 |
3.10 试验序贯分析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及动态血压特点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基线资料 |
3.2 高血压分级分布 |
3.3 中医证型分布 |
3.4 昼夜节律类型分布 |
3.5 不同绝经年限动态血压参数比较 |
3.6 年龄与动态血压参数的相关性 |
3.7 血压变异性相关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 |
4 讨论 |
5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淫羊藿苷通过调节RAS对雌性去势SHR发挥血压保护作用 |
1 研究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统计学方法 |
5 实验结果 |
5.1 一般情况 |
5.2 淫羊藿苷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
5.3 淫羊藿苷对大鼠血压的影响 |
5.4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率的影响 |
5.5 淫羊藿苷对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5.6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1-AngⅡ-AT1R轴的影响 |
5.7 淫羊藿苷对大鼠ACE2-Ang(1-7) -MasR轴的影响 |
5.8 淫羊藿苷对大鼠E_2含量及GPR30蛋白表达的影响 |
5.9 淫羊藿苷对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6 讨论 |
6.1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血压的影响 |
6.2 SHR和WKY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存在差异 |
6.3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循环和心肌组织RAS组分的影响 |
6.4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E_2及其受体GPR30的影响 |
6.5 淫羊藿苷对SHR大鼠心肌组织ERK1/2通路的影响 |
7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引言 |
一、研究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筛选病例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脱落标准 |
3 分组方法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 |
5.2 24 小时动态血压(ABPM) |
5.3 血压变异性(BPV) |
5.4 动脉硬化指数(AI) |
5.5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
5.6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
5.7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标准 |
7 技术路线图 |
8 统计学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1 病例人数统计说明 |
2 基线资料 |
2.1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
2.2 两组合并症、吸烟史、高血压分级比较 |
2.3 两组高血压危险分层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各单项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2.5 两组治疗前症候总积分比较 |
3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
3.1 两组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3.2 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BPV)比较 |
3.3 两组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
3.4 两组治疗后中医疗效比较 |
3.5 两组治疗前后单项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6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积分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三、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
2 动脉硬化(AS) |
2.1 动脉硬化指数(AI) |
2.2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 |
2.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
3 祖国医学对老年高血压的认识 |
4 桑芪首乌方 |
5 本研究立题依据 |
6 结果分析 |
6.1 病例统计说明 |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 小时动态血压比较 |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动脉硬化指标比较 |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疗效分析 |
7 安全性分析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老年高血压中西医防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基本资料收集 |
2.2 诊室血压 |
2.3 动态血压及达标标准 |
2.4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
2.4.1 超声心动图 |
2.4.2 颈动脉超声 |
2.4.3 血管功能检测 |
2.4.4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
2.4.5 动态心电图 |
2.5 分组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
2.ABPM指标的比较 |
3.靶器官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 心脏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1 心脏结构的比较 |
3.1.2 心脏几何构型的比较 |
3.1.3 ABPM与IVST的关系 |
3.1.4 ABPM与 LVPWT的关系 |
3.1.5 ABPM与 LAD的关系 |
3.2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2.1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 |
3.2.2 ABPM与 PWV的关系 |
3.3 UACR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3.1 UACR的比较 |
3.3.2 ABPM与 UACR的关系 |
3.4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
4.ABPM值与HMOD的相关性 |
5.血压变异性与HMOD的相关性 |
6.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四)讨论 |
1.ABPM的临床意义 |
2.ABPM与靶器官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
2.1 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
2.2 ABPM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3 ABPM与肾损伤的关系 |
2.4 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
3.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
4.ABPM昼夜节律异常的危害 |
5.ABPM与诊室血压的比较 |
6.本研究的创新性 |
7.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在疾病诊断及评估靶器官损害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动态血压监测 |
2.3 血压数据分析 |
2.4 超声心动图检查 |
2.5 颈动脉超声检查 |
2.6 靶器官损害的定义 |
2.7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特征 |
3.2 分组比较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和无靶器官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比较 |
3.3 存在靶器官损害患者和无靶器官损害患者的 cBPL 和 ABPM 参数比较 |
3.4 cBPL与 ABPM常规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3.5 cBPL与 TOD相关性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3.6 cBPL和 ABPM参数对LVH和颈动脉斑块的预测值 |
第四章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在评价高血压靶器官损害中价值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原发性高血压维医证型与24hABPM、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高血压病维医学辨证分类标准 |
2.3 观察指标的采集 |
3 病例标准 |
4 病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5 样本含量估计 |
6 质量控制 |
7 统计学处理 |
8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分析 |
2 EH患者各项实验室指标在维医证型间相关性比较分析 |
3 EH患者动脉硬化指数在维医证型间的比较分析 |
4 EH患者24hABPM结果在维医证型间的比较 |
5 EH患者维医不同证型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6 EH患者维医证型多因素分析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 |
导师评阅表 |
(6)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参数与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基线资料 |
2.2 生化指标测定 |
2.3 老年衰弱综合征评估 |
2.4 血压变异性指标测定 |
2.5 观察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基线特征 |
2 衰弱与各指标间的单因素相关分析 |
3 衰弱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4 血压变异性各指标与衰弱的相关性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附录 |
致谢 |
(8)焦虑抑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试验分组 |
2.3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和血生化检测 |
2.4 诊室血压测量 |
2.5 动态血压监测 |
2.6 动态心电图监测 |
2.7 颈动脉彩超 |
2.8 统计分析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局限性及创新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页 |
致谢 |
(9)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资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观察方法 |
2.7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脏损害的认识 |
1.1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认识 |
2.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发病机制的认识 |
2.2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的现代药物治疗 |
3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24小时动态血压的关系 |
3.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动态血压的认识 |
3.2 中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的认识 |
3.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24h动态血压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
4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同型半胱氨酸的关系 |
4.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同型半胱氨酸的认识 |
4.2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和Hcy的认识 |
4.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Hcy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
5 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和心脏彩超的关系 |
5.1 西医学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与心脏彩超关系的认识 |
5.2 中医关于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的认识 |
5.3 本课题关于中医证型和心脏彩超相关性的研究结果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型客观化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中西医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及入组前准备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测指标 |
1.4 疗效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分布特征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反负荷值情况 |
2.3 两组患者综合疗效比较 |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段血压均值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偶测血压、白天动态血压均值比较 |
2.6 治疗前后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均值比较 |
2.7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组内、组间比较 |
2.8 治疗前后夜间血压下降率组内、组间比较 |
2.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动脉压比较 |
2.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血压脉压差组内、组间比较 |
2.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平均心率组内、组间比较 |
2.12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和药物安全性 |
3 讨论 |
3.1 中医病机及分型 |
3.2 选方依据 |
3.3 探讨并确定原发性低血压病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原发性低血压新概念 |
3.4 治疗后可以有效提高患者偶测血压而对白大衣效应无明显影响 |
3.5 能够显着改善全天各时段血压水平 |
3.6 未对血压负荷值、血压反负荷值造成较大波动 |
3.7 未对血压变异性和夜间下降率造成明显影响 |
3.8 未对平均动脉压、脉压差、心率造成波动 |
3.9 对患者总体治疗有效率影响 |
3.10 安全性分析 |
小结 |
研究局限性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2 :中医症候评分标准 |
附录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四、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负荷与颈动脉硬化关系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绝经后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淫羊藿苷干预的相关机制研究[D]. 袁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桑芪首乌方对肝肾阴虚型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指标的临床观察[D]. 杨晓波.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4]血压累积负荷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关系[D]. 周冰青.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5]原发性高血压维医证型与24hABPM、理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买买提江·帕尔哈提(Memetjan perhat).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6]血压变异性、血压晨峰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研究[D]. 张君慧.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7]老年人血压变异与衰弱的相关性研究[D]. 韩欢欢. 青岛大学, 2019(03)
- [8]焦虑抑郁对高血压前期人群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D]. 张春霞.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原发性高血压心脏损害中医证型与动态血压、Hcy和心脏彩超的相关性研究[D]. 葛卫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自拟七味平衡升压方与盐酸米多君片治疗原发性低血压病气阴两虚型的疗效对比研究[D]. 张曼莉.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