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五届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刘禹君[1](2017)在《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整个21世纪上半叶,中国虽然不是世界老龄化程度最严重的国家,却是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当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成为政府、学界乃至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中央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和意见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也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挖掘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必将推动我国老龄事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我们应具备经济运作的高度自觉理性,运用超前的市场意识把握老龄市场变化,积极开展老龄市场的全方位探索。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亟需发展老龄产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解决当前的老龄化问题。目前中国老龄人口规模居世界之首,而未来将支撑全球最大的养老(养生)产业群。因此,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下,中国的老龄市场化发展大有可为,快速增加的老龄人口规模以及其所带来的稳定的需求,政府对可控资源的调配能力,都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市场基础,也为老龄产业的快速发展带来光明的发展前景。针对上述情况,本文探讨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潜力,并从宏观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与具体的市场化策略两个维度对我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进行研究,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相关研究的理论基础,又能为当前老龄产业转型及政府的政策制定提供有益的指导,可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老龄产业问题涉及到经济学、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学科,本文是基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运用经济分析手段,研究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问题,主要涉及的内容以经济学为主,并辅以一些社会学的相关研究。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老龄产业在中国实际还是一个新兴产业,其研究侧重于认知介绍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以及国外经验的引入等方面。虽然近期研究成果已经较以往有了进一步的深化,但更多的是从社会学及政策性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缺乏系统的经济学分析与策划,有关文献研究内容研究方向比较发散,理论研究并不系统。而西方的研究侧重于用经济学以及经济交换的角度来看待老龄产业相关问题,但西方并无与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背景,其消费方式和社会保障制度也与中国并不相同,所以其在考虑产品设计、市场开发实践方面虽可以借鉴,却是中国所不能复制的,有些研究并不符合中国国情,是需要我们采取批判的态度看待。为了更清楚、更深入地研究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演进过程及其成长性,正文第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首先对“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市场化”“产业化”等概念进行了解读,将老龄产业与养老服务业与养生服务业的内涵进行了辨析,还有将老龄产业与老龄事业的范畴进行了区别。其次,结合“三维度产业链”等理论,提出了老龄产业的“五维度”界定。随后,对有代表性的几个相关理论进行回顾性研究。最后,在对中国老龄产业特色的研究中,分析了中国从老龄事业到老龄产业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式养老方式形成的逻辑,认为中国老龄化的特有问题包括有未富先老、定位偏差、发展不平衡、城乡老龄化水平倒置等问题。在现代老龄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市场运营的国际经验方面,即论文的第三章,首先对老龄产业的现代经营模式进行概括,将经营模式分为政府包办模式、纯粹市场模式以及政府主导的市场发展模式。同时,对西方主要的五种产业运作动态进行了总结,分别是“双业并存”的运作方式、“社区主、机构辅”的运作方式、“倒按揭”的运作方式、“契约式”的运作方式以及“ccrc”的运作方式。最后,本文还对老龄产业市场运行国别研究,选取了较具代表性的国家,即美国、欧洲的德国以及日本。对于中国老龄市场化潜力分析,是本文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即论文的第四章,首先分析了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同时对老龄产业价值链的经济贡献进行计量分析,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其次,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并根据预测进行了相应的判断。最后,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范式,从政府、社会、市场三个角度,分别从需求与供给两个维度探讨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潜力。成熟的产业离不开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政策体系支持,特别是老龄产业,更与政府的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老龄产业的发展,政府不仅应给予政策的支持、资金的资助,更应该在政策进行引导并实施监督。新经济是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基础上的经济。在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政策研究这一部分,即论文的第五章,分别从新经济下运作老龄产业的政策需求、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式老龄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政策安排三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在政策研究方面,本文以老龄产业中的投融资政策为研究重点。在市场化政策建议的方面上设计了一些创新性方案:一是制定分级化的服务券补贴政策;二是制定差别化的产业细分政策;三是制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具体产业政策。另外,本文还提出一些关联型或替代性的政策建议。事实上,产业的发展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前者的重点在政策层面上,而微观的重点则在为老龄产业具体的策略方式寻找出路。从市场化的内生因素角度讲,涉及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外生因素主要是制度或政策因素。第五章是从外生因素,即政策层面上进行了讨论,而本章研究的重点在于从内生因素角度,探讨老龄产业实现市场化的路径或策略。论文的第六章,将结合国外的经验,围绕资本、劳动和技术等核心问题,对中国未来的老龄产业市场化策略进行研究,提出了八条推进市场化的建议,分别是:(1)推进政府职能转换与市场转型;(2)发展老龄金融市场;(3)放活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4)推行老龄产业集群开发;(5)开发生态老龄产业;(6)引导老龄产业的体验式运营;(7)促进老龄产业链与互联网的融合;(8)推动科技型养老、养生产业的市场化。
张丹[2](2017)在《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藏羌彝走廊”是我国西南一处南北走向、民族文化原生态保留较好,生态多样性十分丰富,独具生物文化内涵的民族走廊,是世界二十五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藏羌彝走廊”区域内生活着藏、羌、彝、纳西、苗等20多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和文化。近年来该区域已经成为建筑历史理论和遗产保护领域探讨的热点,但其民族医药文化研究尚不系统,民族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该区域民族医药文化如何形成?如何分布?具有什么样的特色?经历了怎样的传承、发展和变迁?各民族医药怎样相互联系?如何在新形势下促进“藏彝羌走廊”民族医药文化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目的:本论文从“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出发,立足于“一个中心、三个要素”,聚焦民族医药文化的多样性,重点探索民族医药体系的表现形态(古籍文献、医药理论、民间验方和常用药材)和变迁过程;总结“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特征,从而阐明生态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共同影响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规律,拓展和丰富民族医药文化研究的内容。进而结合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困境的研究,探讨“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整体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和技术方法,揭示该区域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研究假说:基于“藏羌彝走廊”生态、文化和民族的多样性,及其民族医药文化尚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整理的现状,提出“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开展基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科学研究,有利于诠释‘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保护与传承的内在规律与特点”的假说。方法:运用医学人类学、民族植物学、文献计量学、民族生态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通过问卷调查、参与观察、文献查阅、数据统计等方法收集基础数据信息,运用Excel、NoteExpress、Citespace、TCMISS V2.5和ArcGIS等计算机软件辅助信息处理,开展针对研究对象的多维分析并将结果可视化。结果:(1)“藏羌彝走廊”地区的医药体系经历了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当前的医药体系包括了现代医药、传统医药和民间医药三个部分,西方传教运动、新中国的“中草药”运动和农村医疗卫生政策等共同成就了“藏羌彝走廊”中现代医药绝对的优势地位,民族医药经历了长期的边缘化之后,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开始以替代医学的身份复兴。(2)“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贮量十分丰富、形式和种类多样、内容比较驳杂,除藏医药文献相对集中以外,其他民族医药古籍文献分散。但是均以古文字为主,图文并茂,但难以解读;保存的路径与宗教的关系密切,又与传统造纸工艺紧密结合,目前的挖掘和整理无论是技术方法上还是研究成果上都十分不够。(3)“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医药理论总体呈现“天人合一、二分多元”的特色,其完善程度良莠不齐,除藏医药理论外,其他民族医药理论都在近现代的学术研究中不断形塑,呈现出相互借鉴交流的趋势。(4)“藏羌彝走廊”地区各民族常用药物有近5000种,以植物药为主,藏、羌、彝等12个少数民族使用植物药达4370种,其中有十个少数民族使用动物药423种,只有藏、羌、彝三个民族使用矿物药142种;各民族都有独有的药物,藏族最多为2228种,其他11个民族的总和为1174种。各民族常用药物的药材的分布、共同使用情况以及用法的差异与民族居住的生态环境的差异有着一致性,也呈现出族源关系、民族交流历史等方面的影响。(5)“藏羌彝走廊”地区1261首民间验方的分析显示,验方配伍相似度不高,规律性不强,表现出各民族医药传统知识的多样性。验方药物以生活中比较普遍的药食同源的酒的使用频次最高,为138次,其次是主要分布于本地区的植物重楼,频次为54次,反映了民族医药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特色;当前仍在使用的验方以治疗风湿骨病、妇科等当地常见病为多,是民间医药的优势病种,提示了科学探索的方向,也说明了随着医疗卫生环境的改变,民族医药也进行着调适。(6)传统的寺庙教育为藏医药的传承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其核心理念是与藏传佛教紧密结合的“修行”,与现代高等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着本质的区别;羌医药和彝医药的传承和发展均面临着规范化要求下的认证制度与当前的医疗实践不相融合的冲突;其他民族医药还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藏羌彝走廊”地区民族医药的保护和传承的关键问题在于主流医药体系的强势下,对有待完善的认证制度过分信赖,以及现代教育模式对传统培养模式的抛弃。(7)“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总体特色是“多样统一”,独特的生态环境是决定民族医药特色的关键。根据各民族医药理论、实践和文化等研究的现状,各民族医药可分为五类,其中藏医药的传承和保护模式值得其他民族医药借鉴。结论:“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传承和发展,需要以医学人类学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要素入手,通过全面、系统、动态地进行“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研究,即开展田野调查、传统知识和民族植物学研究,探究和把握民族医药理论的哲学内核和诊疗实践整体特征;加强生态环境和民族医药资源可持续保护、民族医药古籍文献抢救性发掘和整理、特色诊疗适宜技术传承等,以保障“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可持续协调发展。创新点:(1)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创新研究模式。首次以医学人类学研究为中心,从生态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入手,对“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的基础理论、常用药物、特殊疗法、验方配伍规律等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归纳总结出“藏羌彝走廊”区域民族医药存在着“多样统一”的特色。(2)首次系统阐述“藏羌彝走廊”生态多样性对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作用。论文以生态多样性为主要出发点,详细描述了区域内民族医药多样性的形成、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比较各民族医药理论、常用药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分别证明对区域内民族医药的特征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多样性。(3)应用计算机数据库、地理空间信息系统、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等方法进行辅助研究,发挥各软件的功能和优势,把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医学人文研究相结合,为民族医药研究提供了新的模式。
苏超[3](2014)在《“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旨在利用现代先进的技术手段,将中华优秀文化资源传递到全国的每个角落,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广大群众看书难、看电影难的问题,缩小城乡之间、人与人之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信息鸿沟”。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至今已跨越12年,然公众对于文化共享工程的认识却存在严重不足,此外,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过程是怎样的?效果如何?其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症结有哪些?其如何才能持续发展下去?本研究通过海量的文献材料系统分析、网上资源统计分析、访谈等方法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研究以期解决上述问题,进而实现文化共享工程广泛服务民众的目标。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从以下八个方面入手:(1)采用深度阅读并按照关键词、主题进行归类的方法对国内外374篇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2)通过对文化共享工程241期工作简报、4000余条主要新闻材料、国家历年来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政策文件、山东省十余个市县服务点和国家中心部分工作人员访谈资料的分析,对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进行梳理与分析;(3)采用统计、比较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国家数字文化网、31个省级分中心文化共享工程网站资源、中国国民休闲小康指数、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中国广播电视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等数据资料的挖掘分析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4)以“心声·音频馆”与“上图讲座”两种资源的网上收听次数/观看次数为数据基础,分析公众对这两类资源的偏好程度;(5)在前面几项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分析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6)对国外相似项目进行分析;(7)进行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8)构建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经过对以上内容的研究与分析,本研究主要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关于文化共享工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8个方面,分别是立足国家层面与基层的整体性研究,立足省级视角、市县视角、农村视角的实践研究,针对技术、培训、绩效评估、资源建设、版权问题等的专题研究。(2)文化共享工程的建设过程依据“建设”与“应用”的比重分为初步探索、普遍发展、巩固提升三个阶段;文化共享工程相关利益群体主要由提供决策与保障群体、实施监管群体、合作参与群体、用户群体构成;文化共享工程服务基层的方式主要通过两条支路完成。(3)文化共享工程的实施效果体现在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表现为对消弭社会信息鸿沟的贡献,中观层面表现为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贡献,微观层面主要变现为对国家公共数字资源的充实与对国民生活质量提升的贡献。(4)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主要包含制度、资源建设、队伍建设等三个维度。(5)本研究针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影响因素,结合相关理论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借鉴国外相似项目,对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战略设计:一是资源设计达到标准统一,二是通过制定完善的制度体系使制度设计达到系统全面;三是充分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开发适应的技术平台,以及搭建多元的、人性的、环保的服务终端;四是通过多元的文化教育活动与多举措的文化共享工程宣传推广进行服务设计,实现“服务到人”的目标。(6)在文化共享工程顶层设计与已有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建设、利用、效果三个一级指标的文化共享工程评估指标体系。本研究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国内首次对文化共享工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总结与分析,有关见解对文化共享工程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价值;第二,论文采用“四象限图”分析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文化信息资源的偏好程度,对相关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徐永红[4](2014)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以文化适应为视角》文中指出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保健功效,擅于治疗慢性疾病和疑难杂症,一度在国外掀起阵阵传播热潮。但作为中华文明中最古老的文化因子之一,中医药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和传播。本不固者,勿丰其末。如果在对外传播中折损文化精髓,势必减耗中医药整体的内在价值。本文基于文化间性理论,以文化适应为视角,通过历史与现实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宏、中、微三观结合等方法,研究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问题,旨在构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通的研究模式并提出促进文化适应的策略。面对这样一个跨学科、跨行业的课题,本文紧紧围绕四个层面展开探讨。历史层面,本文总结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跨越数千年横亘几大洲的运行规律,分析其跨文化适应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得出对现实有借鉴意义的经验启示。理论层面,基于文化间性理论与文化适应原则,探讨中西医文化的相容性和不可通约性;构建促进中医药文化跨文化适应的研究模式,提出在与异质医学文化进行沟通、借鉴、生成意义过程中,中医药文化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循环过程。语言层面,本文着重研究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的编码(语内编码和语际编码)策略,强调发挥“二度编码”作为异质文化间交流汇通变压器的作用,提出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八W”模式,旨在形成一个创造、修改和转变的文化共享过程。另一方面从国内外现存中医药名词术语标准、中医药术语标准化策略、语言推广的战略意义、汉语的媒介语言地位等角度,探讨中医药文化建构与国际话语权强化问题,减少对外传播中的文化偏向。实践层面,本文着重论述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作为传播主体,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发挥各自优势,沿着文化适应方向,实施文化引领、文化推广和文化营销策略。文化具有稳固的“特征”,也在流动中“建构”。通过宏观、中观、微观系统运作,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形成合力,减少传播偏向,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事业健康有序开展。
何乃柱[5](2013)在《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文中提出随着中国进入了社会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期,各种社会冲突迭起,社区成为了新时期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的聚焦点。社会工作如何立足于社区回应上述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学术界对民族社会工作的系统性研究还很薄弱,民族社会工作在中国整体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内民族社区中开展的社会工作实践还比较少,有关社会工作应用于民族社区的研究(即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还较为单薄、不够深入、不够系统。以民族社区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工作如何应用于民族社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研究是一次探索性尝试。本文以建构主义、证据为本和行动研究为研究范式,采用实地研究、文献研究和参与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民族社区社会工作开展了系列的探讨:一是对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的相关概念和相互关系进行界定,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和简评。二是初步梳理了社会工作在国内外民族社区的发展史和实践史。三是立足于中国城市基层民族社区的现实处境,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城市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如何介入城市社区少数民族困境群体的社区照顾服务。四是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探讨了社会工作如何介入农村民族社区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探讨社会工作介入灾害管理时的文化敏感问题,分析了社会工作如何在基层民族社区治理中发挥作用。五是立足于民族社区,建构民族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价值观、伦理规范、理论、知识和实务体系等。六是探讨了社会工作在中国多民族情境下的本土化问题。文末,笔者还基于田野调查探讨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国境内的外国族裔社区。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当社会工作遇到少数民族时,民族社会工作就出现了。民族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工作及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协助少数民族个体、群体、组织、社区和社会解决各种问题的、专业的助人活动。民族社区社会工作是指社区里的民族社会工作,也就是社会工作在民族社区中的应用。2.国外的民族社会工作实践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了,其实践和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原住民和移民中的少数族裔,反压迫、反歧视、民族敏感是其主要视角。研究成果集中于英美两国,多为宏大叙事,缺乏系统的、基于社区的深度研究,且许多成果尚未翻译到国内。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被认为是国内民族社会工作研究的起点,但至今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尚未进入主流视野、研究队伍薄弱,研究成果多集中于概念和理论层面的探讨,缺乏系统的和实操性的成果,立足于某一具体的民族社区的研究更少。3.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基础主要是社会工作而非民族学。遵照国外社会工作的传统和基于社会工作实践视角,本文认为广义上的民族社区如城乡民族聚居社区、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及中国境内的外国族裔社区也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对象。4.学术界普遍认为,西方社会工作最早是由美国传教士步济时(John Stewart Burgess)于1909年借由北京基督教青年会传入中国的。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的社会工作处于发展加速期。西方社会工作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已有与本土文化相契合的、有效的、制度化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包括民政等行政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和社会组织从事的具有社会工作性质的工作等。助人自助的目标、长期性的助人活动、接受过社会工作相关的理论和知识培训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助人活动的重要标准。5.民族社会工作主要面对的是发展和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本土民族社区的多个实践个案的研究认为,社会工作可以成为城市社区民族工作乃至统战工作的新力量;社会工作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儿童、穆斯林长者服务等方面可大有作为;文化敏感性和文化能力是社会工作介入重大灾害救援必须考虑的重要方面;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可以被社会工作充分利用于开展基层社区治理。6.社会工作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建构的过程,民族社区社会工作亦是如此。西方社会工作、行政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民间性的本土性社会工作及社会组织的本土实践等都是中国社会工作营养来源。多源流性是中国社会工作结构的重要特点。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宗教和文化的多元、区域文化的差别等使社会工作针对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民族社区应用时,必须面对多重的实务系统。作为西方舶来品的社会工作体系在中国情境下急需进行本土性的、整体性的、系统性的建构。7.中西方国家社会文化土壤的差异、社会工作专业的理念要求、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嵌入式发展现状等使社会工作的中国本土化成为必然,并需处理好西方社会工作与中国本土性社会工作的关系。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路径具有多元性。社会工作应用于中国的民族社区可能面临多次本土化的任务,并以服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为重要目标,对民族社会工作教育也提出了诸多要求。
周平[6](2012)在《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 ——以穆尔西亚地区所用教材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新课程改革浪潮下,世界各国十分重视语言的学习和多样化发展。20世纪90年代,欧盟提出MT+2语言发展框架(Mother Tongue Plus Two),并指出了早期教育发展多样化语言的优势和可能性。不同于其他国家作为事实课程、缺乏行政法律赋权及保障的状况,幼儿英语教育在西班牙是作为法定课程而设置。西班牙政府十分重视早期教育中外语的学习,自20世纪90年代,西班牙国家学前教育法令中就规定要以实验的性质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3-6岁)教授幼儿外语;新世纪尤其2004年以来,西班牙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相继颁布的国家学前教育法以及各自治区的学前教育课程文件都明确指出在学前教育的第二阶段要开设一门外语课程,英语则因其在国际社会交往中使用的普适性而成为西班牙幼儿外语课程的首选。西班牙为期不长的幼儿英语教育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孕育、试验和发展三个时期。1978年西班牙民主《宪法》颁布到1996年国家学前教育法令赋权实验性质的幼儿英语教育的开设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孕育期;1996年人民党开始八年执政至2004年工社党重新上台后发布的国家学前法令中对幼儿英语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试验期;2004年新课程改革至今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蓬勃发展期;幼儿英语教育在各自治区广泛开展,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逐步系统化和规范化,幼儿英语教师队伍的素质有了整体的大幅度提高,各种不同设计理念的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系统化教材和课程资源呈现出丰富多样、异彩纷呈的景象。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设计系统、适用而富有特色,凸显了“幼儿化”特征,突出了“生活化”理念,关注“文化因子”,并坚持“活动取向”。活动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主体构成,是教程设计的基本取向,也是教材呈现的基本单位;各种类型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是幼儿英语教材设计的特色,也是幼儿英语教材尤其是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不同于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最显着的特征。教师用书根据幼儿英语课堂的容量设计了不同功能的幼儿教育活动,学生用书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作为部分模块活动材料与其他活动材料一起配合教师用书的活动设计而存在;学生用书中的活动设计是教师用书中活动设计的重要组成,是作为教材的部分而不是全部。本研究以现象学、解释学为研究的方法论,以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教材研究基本理论、语言学、文化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学、生态伦理学、美学等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案例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广泛使用的八套幼儿英语教材作为研究的样本,选择活动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系统解读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状况,深度挖掘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全面展示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结构形态,深刻剖析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价值系统,对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内外部和深层结构做了全方位展示,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试图发现其活动设计的规律和特点,并构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和幼儿英语教材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评估的模板,以期对我国事实课程环境下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设计以及幼儿英语教材的选择、使用和建设有所借鉴和启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原理表现在多个层面:从课程理念来看表现为基于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从目标层面来看表现为二重多维结构的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从内容层面来看是基于外语媒介的语言与内容的整合学习;从教学策略来看是基于儿童最近发展区的支架式教学;从学习方式来看是基于幼儿语言学习特点的全身反应学习。幼儿教育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双层结构要素。外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目标、活动的内容、活动的组织和活动的评价;内部结构要素主要包括活动的主体、活动的对象、活动的环境和活动的规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中的活动设计具有一般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共同要素,也有作为活动设计的个案所具有的特殊参与要素。这些特殊要素主要表现在:文本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载体;活动主体成为活动设计的客体;主题作为活动设计的统摄者;图画作为活动材料的主体构成;活动设计对语言的规范与制约;活动设计对文化的采择和适应;活动设计对多种表现手法的综合运用。本研究所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样本的活动设计中,共清理出幼儿英语教育活动13417个;在对相应幼儿英语教育活动的地位作用、表现形式、组织形式、活动区域等组织性变量,语言训练项目、语言技能训练、认知和发展功能等功能性变量,以及使用的活动材料、整合领域、语言表现形式等结构性变量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归类整理,并根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了活动类型。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在总体分布、年龄组纵向分布以及教材间的横向分布上表现出一系列共性和个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一致性和差异性共存、规律性和偶然性共显两个方面。活动类型分布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和不同教材中呈现的活动类型的一致性,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呈现比例的一致性以及所表现出的不同出版社或教材编撰人员课程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活动类型分布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个别年龄组或个别教材中出现的特色活动类型,各年龄组及各套教材中活动数量的不均衡分布,年龄组之间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各套教材中各活动类型所占比例产生的变化以及不同选用者(主要指教师)教材选用标准和依据的差异性。活动类型分布的规律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纵向活动类型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活动类型横向分布变化趋势呈现的规律性;其偶然性主要表现在年龄组活动类型百分比变化并非表现出绝对一致性趋势,而是在呈现出上下摆动的不确定现象;根据教材选用情况排列的各套教材中各类型活动百分比的不规则变化也揭示出影响教材选用的-些偶然性因素。教材活动设计存在一个深层结构——价值系统,对教材活动设计表层的内外部结构发挥着核心的指导作用;价值系统充分体现带有主体意向性的活动设计者的思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作用渗透在语言、生态伦理、健康、文化、社会性、审美等各个发展维度并表现出一定的功能取向性。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语言发展诉求主要体现在:以趣味性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外语学习的兴趣;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发展幼儿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以情景创设促进幼儿对语言的整体感知;以各种媒介的综合利用打造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生态伦理关涉主要体现在:通过自然事物认知体悟生命的多样化存在;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渗透性教育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启蒙。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文化浸润主要体现在:文化浸润中感受目的语文化传统;文化浸润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浸润中进行国际理解启蒙教育;文化浸润中培养国际公民意识。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健康引领主要体现在:利用生活化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利用动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利用情绪认知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社会性关照主要体现在:“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个体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从“亲子”到“同伴”——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良好社会情感的激发;从“身份”到“规则”——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审美蕴涵主要表现在:图画设计体现色彩美;舞蹈运动展现动态美;歌谣活动中感受旋律美;手工制作中体验创造美;活动意境中体悟和谐美。总体来看,作为特定阶段外语学习的幼儿英语教育活动规划方案,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表现出一些不同于其他阶段、其他领域或其他风格活动设计的独特的设计特点。这些设计特点主要表现为启蒙性、综合性、适切性和艺术性四个方面。
王银霞[7](2012)在《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进程中,体育消费业已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消费市场,体育产业伴随体育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将对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增长产生日益重要的影响。进一步加快体育消费的市场化程度,将会让潜在的、巨大的体育市场催生出一个繁荣的体育产业。为此,在研究体育消费市场化、体育消费与体育产业互动化的基础上,通过采取刺激体育需求、增加体育供给的政策与策略,达到培育市场、激活体育产业进而繁荣体育事业和推动经济增长的目的。内蒙古作为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占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位,经济增长速度也名列全国前列,内蒙古自治区体育整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在体育产业方面虽然近年来有了一定的发展,但较国内外发达地区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体育产业产值不足全区GDP0.1%,人均年体育消费水平偏低。由于我区在体育产业理论研究及实践开发方面较之其他省市显得较为滞后,对我区体育产业产值尚未有系统的调查和统计材料。本文作者通过调查、了解,初步掌握了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根据体育消费理论、体育产业组织理论和体育产业政策理论并结合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在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的大背景下探讨我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以指导我区体育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具体政策建议为:1.确立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核心理念;2.政府的职能合理化;3.制定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政策;4.制定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5.实施非平衡的体育发展政策;6.制定有效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7.制定有效的体育产业规制政策;8.完善人才政策。
王志翔[8](2007)在《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大事记(1987年7月至2007年6月)》文中研究表明 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成立于1987年7月8日,当时名称为"中华医学会航空医学学会"。1996年经中华医学会批准改为现名。继本分会成立之后,从1987年12月至1989年11月,相继有吉林、北京、四川、湖北、上海、江苏和陕西等7个省(市)的中华医学会分会航空医学学会成立。2007年,时值本分会成立20周年之际,笔者根据
任其怿[9](2006)在《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文中研究表明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地区进行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侵略活动和殖民统治,本文研究其中的文化侵略活动。 序言部分介绍选题的考虑,指出该项研究的重要性,并就先行研究概况、资料情况、研究目标和方法、创新之处、难点等问题作出说明,同时阐述文化侵略、日本的文化侵略等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发展变化,指出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进行的文化侵略活动的研究范围及特点。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论述作为文化侵略手段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活动。在教育方面,把日伪时期内蒙古的教育分成东部和西部两个部分,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特殊教育和日本语教育四个方面,对日本侵略者奴化、殖民化教育活动的方针、目的、机构、手段和表现形式进行论述。在医疗卫生方面,主要论述善邻协会的医疗卫生活动,并涉及教育、学术调查研究等相关活动,通过善邻协会说明医疗卫生活动在文化侵略中的特殊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日本侵略者的宣传宣抚活动和学术掩盖下的侵略活动。日本侵略者查禁抗日书刊,建立各种文化侵略机构,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等各种出版物和广播电台、电影等媒体进行宣传,还通过举行集会、宣传周、展览会、宣抚班、张贴标语和散发传单等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抚活动,进行日蒙亲善、民族协和、反共反苏的奴化教育,煽动民族分裂。日本侵略者以学术为名,进行了大量的调查活动,并且在学术研究掩盖下进行思想侵略。
康耀坤[10](2006)在《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是我国立法体制中一个特色鲜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上,可以拓宽民族法学的研究领域,使民族法学理论研究能够植根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民族社会现实,奠定进一步研究的学术基础。在实践上,有助于认识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在我国立法体系中的相对特殊性和复杂性,有利于指导民族自治地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立法实践。在研究目的上,通过吸收借鉴学界前贤的研究成果和实地调查,力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法学研究与民族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结合,以促进对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研究能够走向规范化和实用化。对此文章尽可能地结合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运用民族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较为系统地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总结。 本文共包括八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相关概念、历史发展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范围。第二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内容的研究。指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享有5种立法类自治权,即自治条例制定权、单行条例制定权、变通规定制定权、补充规定制定权、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上级国家机关不适合民族自治地方实际情况的决议、决定、命令和指示的自治权。第三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分析。确定正确的立法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对指导和保障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工作的健康发展,提高立法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认为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应包括立法统一性原则、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民主原则和科学原则。第四、五、六、七部分是对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具体制度的探讨和研究,指出了自治条例、单行条例、变通或补充规定和变通执行、停止执行自治权制度的作用和价值,以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文章的第八部分是个案研究,通过对天祝藏族自治县、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等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实地田野调查,以第一手实践资料和本文的理论部分形成了有机的结合。
二、第五届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五届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1.2.3 综合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章 老龄产业的研究基础及我国特色养老的历史回顾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老龄“三化”概念的解读 |
2.1.2“老龄”产业与“双养”产业的辨析 |
2.1.3 市场化、产业化的界定 |
2.1.4 老龄产业与老龄事业 |
2.2 养老、养生产业的理论释义 |
2.2.1“三维度产业链”理论 |
2.2.2 养生产业的划分 |
2.2.3 老龄产业的“五维度”视阈 |
2.3 基础理论的阐述 |
2.3.1 马克思的消费与市场化理论 |
2.3.2 产业价值链理论 |
2.3.3 福利多元化理论 |
2.3.4 公共物品理论 |
2.3.5 新公共管理与服务理论 |
2.3.6 老龄经济学理论 |
2.3.7 老年社会学与人口学理论 |
2.4 中国特色的养老历程 |
2.4.1 从老龄事业到老龄产业 |
2.4.2 中国养老方式形成的历史逻辑 |
2.4.3 当代中国老龄化特有问题的呈现 |
第3章 现代老龄产业经营模式及其市场运营的国际经验 |
3.1 老龄产业的现代经营模式 |
3.1.1 政府包办模式 |
3.1.2 纯粹市场模式 |
3.1.3 政府主导的市场发展模式 |
3.2 西方老龄产业的发展态势 |
3.2.1“双业并存”运作方式 |
3.2.2“社区主、机构辅”的运作方式 |
3.2.3“倒按揭”的运作方式 |
3.2.4“契约式”的运作方式 |
3.2.5“CCRC”运作方式 |
3.3 发达国家老龄产业化状态分析 |
3.3.1 美国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
3.3.2 德国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
3.3.3 日本老龄产业运行状态 |
第4章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潜力分析 |
4.1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现状及经济贡献分析 |
4.1.1 中国老龄产业现状考察 |
4.1.2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实证分析 |
4.1.3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的实证测算 |
4.1.4 老龄产业经济贡献实证分析的结论 |
4.2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规模预测 |
4.2.1 老龄产业预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2 老龄产业市场规模预测的结构设计 |
4.2.3 中国老龄产业模拟仿真与参数评估 |
4.2.4 预测结果分析 |
4.3 基于需求视角的老龄产业市场潜力分析 |
4.3.1 政府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
4.3.2 社会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
4.3.3 市场需求视角下的市场潜力 |
4.4 基于供给视角的老龄产业开发潜力 |
4.4.1 政府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
4.4.2 社会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
4.4.3 市场供给视角下的开发潜力 |
第5章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 |
5.1 新经济下老龄产业市场化政策需要 |
5.2 中国老龄产业的市场化政策研究 |
5.2.1 老龄产业的民间资本投资政策 |
5.2.2 老龄产业的人才培养与人才投融资政策 |
5.2.3 政府购买与提高我国老龄产业效益的政策 |
5.2.4 老龄信息产业投融资政策 |
5.3 发展中国式老龄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政策安排 |
5.3.1 中国式养老政策演变趋势与特点 |
5.3.2 完善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的政策设计 |
5.3.3 关联性或替代性的产业政策建议 |
第6章 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策略 |
6.1 推进政府与市场转型 |
6.2 开发生态老龄产业 |
6.3 繁荣老龄金融市场 |
6.4 实现老龄产业集群开发 |
6.5 引导老龄产业的体验式经营 |
6.6 放活民营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 |
6.7 促进老龄产业链与互联网的融合 |
6.8 开拓科技型养生产业的市场化发展 |
第7章 结论 |
7.1 观点的梳理 |
7.2 对策的汇总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研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引言 |
1 “藏羌彝走廊”的定义与特色 |
1.1 “藏羌彝走廊”的提出 |
1.2 “藏羌彝走廊”的地理 |
1.3 “藏羌彝走廊”的民族 |
1.4 “藏羌彝走廊”的语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假说 |
4 研究方法 |
4.1 医学人类学研究方法 |
4.2 文献数据的挖掘整理 |
4.3 理论总结和策略分析 |
5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藏羌彝走廊”的多元医药体系 |
1 “藏羌彝走廊”多元医药体系的形成 |
2 现代医药体系 |
2.1 生物医药 |
2.2 中医药 |
3 民族医药 |
3.1 藏医药 |
3.2 羌医药 |
3.3 彝医药 |
4 民间医药体系 |
4.1 宗教仪式治疗 |
4.2 大众医药知识 |
4.3 其他民族民间医药 |
5 本章总结 |
第二章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文化内涵 |
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古籍文献与口传史诗 |
1.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基本情况 |
1.2 “藏羌彝走廊”口传古籍中的医药文化 |
1.3 “藏羌彝走廊”医药古籍文献的整理现状 |
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理论的总结与民族文化的交流 |
2.1 各民族医药理论概述 |
2.2 各民族医药诊疗方法的对比分析 |
2.3 讨论 |
3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符号化与其开发与利用 |
3.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利用 |
3.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及适宜诊疗技术推广 |
4 本章总结 |
第三章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科学价值——常用药物和验方的对比分析 |
1 常用药物的对比分析 |
1.1 药物的种类及其特征分析 |
1.2 共用药材的使用情况对比 |
1.3 基于聚类分析的药物亲属谱系图 |
1.4 小结 |
2 民间验方及其配伍规律的对比分析 |
2.1 研究方法 |
2.2 民间验方的配伍规律 |
2.3 结果与讨论 |
3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民族医药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及生态多样性的关系——“藏羌彝走廊”特色民族医药文化举隅 |
1 非药是药的“酒”——民族医药中的酒文化 |
1.1 “藏羌彝走廊”特色酒及酒文化 |
1.2 酒在医药中的使用 |
1.3 总结与讨论 |
2 “毒”与“药”——“榜阿”、“都拉”和铁棒锤的民族植物学研究 |
2.1 藏、羌、彝医药常用乌头属植物基原 |
2.2 藏、羌、彝民族医中使用铁棒锤的品种考查 |
2.3 铁棒锤在藏族和羌族医药中的炮制和使用 |
2.4 总结与讨论 |
3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民族医药知识传承的模式和困境 |
1 藏医药的传承模式及其变迁 |
1.1 游学和拜师 |
1.2 寺庙传承 |
1.3 藏医现代学校教育 |
1.4 传统与现代的传承冲突 |
2 “谁是羌医?”——彝医和羌医的传承困境 |
2.1 羌医药规范化的场域 |
2.2 民间老羌医的“出山”与退出 |
2.3 谁是羌医? |
3 其他民族医药的传承现状 |
4 本章总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1 研究结果总结 |
1.1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特征 |
1.2 “一个中心,三个要素”的民族医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模式 |
2 “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的保护与传承策略 |
2.1 开展以田野调查为核心的医学人类学研究 |
2.2 加强民族医药古籍文献的挖掘和整理 |
2.3 开展民族植物学研究,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民族医药文化的有机结合 |
2.4 改革和创新民族医药管理,建立“师承-家传-寺庙-高校”四位一体的特色教育模式 |
3 特色与创新 |
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国内外传统医药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趋势和热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附图清单 |
附表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设定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概念界定 |
一、数字鸿沟 |
二、文化信息资源 |
三、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
四、可持续发展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相关理论与文献回顾 |
第一节 研究相关理论 |
一、知识沟理论 |
二、文化权利 |
三、文化传播 |
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五、公共物品理论 |
六、贫困文化理论 |
第二节 我国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回顾 |
一、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
二、文化共享工程研究文献的评价分析 |
第三章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背景分析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的背景 |
一、全球信息化给文化建设带来挑战 |
二、国家对文化建设日益重视 |
第二节 实施文化共享工程的缘由 |
一、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
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
三、弘扬中国优秀文化的需要 |
第四章 文化共享工程实施过程 |
第一节 初步探索阶段:十五时期 |
一、建立试点 |
二、启动应用 |
三、全国推广 |
四、初步探索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二节 普遍发展阶段:十一五时期 |
一、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试点工作 |
二、与相关项目合作共建 |
三、文化共享工程“进村入户” |
四、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 |
五、普遍发展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三节 巩固提升阶段:十二五时期 |
一、继续推进服务网络的全覆盖 |
二、服务新思路:拓展与深化 |
三、统筹数字资源建设 |
四、打造技术支撑平台 |
五、巩固提升阶段工程建设小结 |
第四节 对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的系统分析 |
一、建设流程 |
二、国家政策影响及作用 |
三、相关利益群体分析 |
四、资源构成分析 |
五、服务方式分析 |
第五章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效果与分析 |
第一节 宏观层面:消弭社会信息鸿沟 |
一、计算机设备增加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二、计算机技能培训助力“信息鸿沟”的消弭 |
第二节 中观层面: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一、推动公共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 |
二、促进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的层级建设 |
第三节 微观层面:充实文化资源,提升国民生活质量 |
一、充实国家公共数字文化资源 |
二、助力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
第四节 公众对文化共享工程数字文化资源的偏好分析 |
一、以“心声·音频馆”为例 |
二、以“上图讲座”为例 |
第六章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 |
第一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 |
一、从文献梳理中发现问题 |
二、从建设过程与效果中分析问题 |
三、从访谈资料中挖掘问题 |
四、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二节 国外相似项目介绍及分析 |
一、美国:“美国记忆”(American Memory) |
二、韩国:“信息网络村”(Information Network Village,INVIL) |
三、南非:“数字之门”(Digital Doorway) |
四、印度:“墙上之窗——学习站”(HiWEL-Learning Stations) |
五、日本:“无处不在网络计划”(U-Japan) |
六、英国:“文化在线”(Culture on Line) |
第三节 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顶层设计 |
一、设计导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 |
二、设计主题:突出“标准、规范、反馈、社会化” |
三、资源设计:标准统一 |
四、制度设计:系统全面 |
五、技术设计:拓展利用 |
六、服务设计:进村入户到人 |
第四节 文化共享工程未来发展实践指导 |
一、指导原则:依据顶层设计与相关建设规划 |
二、以技术支撑平台为基础,构建层级分布式互联网网站群 |
三、以“服务年”为契机,实现数字文化活动的品牌化建设 |
四、以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为重点,完善资源基础库 |
五、以人才建设为中心,推动全民信息素养教育与工作队伍培训 |
第五节 构建文化共享工程效果评估指标体系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附录A 文化共享工程建设问题汇总——96篇研究文献梳理 |
附录B 国家数字文化网——专题资源库 |
附录C 心声·音频馆资源 |
附录D 上海图书馆讲座回顾(2002年-2013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以文化适应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一、选题思考 |
二、研究视角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写作框架 |
第四节 研究重点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考察与现实观照 |
第一节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考察 |
一、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史展示了一部横跨五大洲绵延数千年的历史画卷 |
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史显示其特有的传播规律 |
三、影响中医药跨文化适应的因素 |
四、启示 |
第二节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观照 |
一、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必要性 |
二、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可行性 |
三、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现实情况 |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思考 |
第一节 中西医学的文化间性 |
一、文化间性理论 |
二、中、西医学文化的相容性 |
三、中、西医学文化的不相容性 |
第二节:中西医学的文化适应 |
一、文化适应 |
二、中医药跨文化适应的模式构建 |
第四章 文化适应: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中推动语言转换的一把尺子 |
第一节 文化与传播的同构 |
第二节 中医药文化的再现 |
一、语言转换与文化对接—树立中医药文化主体意识 |
二、语言转换与文化对接—语内编码 |
三、语言转换与文化对接—语际编码 |
第三节 中医药文化的建构 |
一、中医药文化关键词的标准化 |
二、媒介语言的发展 |
第五章 文化适应:实施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系列策略的一根主线 |
第一节 政府文化引领:助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权威力量 |
一、以纳入国家战略为方向,引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上层次 |
二、以标准化、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引领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上轨道 |
三、着力权威、公益性内容传播,提升医药文化适应和对外传播质量 |
第二节 组织文化推广: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力量 |
一、加强对外教育,培育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基地 |
二、加大国际学术交流,扩大医药文化适应和对外传播效果 |
三、推动文化旅游,搞活医药文化适应和对外传播市场 |
四、着力告知、知识性内容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适应和对外传播质量 |
第三节 企业文化营销:推动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市场力量 |
一、文化营销与中医药文化营销 |
二、打造中医药产品品牌,完善中医药文化营销渠道 |
三、围绕文化适应和对外传播,强化中医药客户细分 |
四、着力广告、公关性内容传播,提升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质量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典型案例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5)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研究的问题和意义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的创新点和意义 |
第二节 “民族社区”、“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等概念的界定 |
一、“民族”等概念的界定 |
二、社会工作实践中“民族社区”的界定 |
三、“民族社会工作”与“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等概念的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
一、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的研究回顾 |
二、民族社会工作研究回顾 |
三、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社会工作在民族社区应用)研究回顾 |
四、相关研究简评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的范式和方法 |
二、研究的假设与学理性思考 |
三、研究的基本内容 |
上篇 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在国内外民族社区的实践史 |
第二章 社会工作在国内外民族社区的实践史 |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发展及其在国外民族社区的实践史 |
一、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起源与早期实践 |
二、社会工作在国外民族社区的实践与经验 |
第二节 社会工作在港澳台民族社区的实践回顾 |
一、港澳地区的民族社会工作发展脉络 |
二、台湾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历史脉络 |
三、台湾原住民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传入中国及其在国内民族社区的实践史 |
一、社会工作“跟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脚步来到中国” |
二、国内社会工作教育史及其民族社区研究回顾 |
三、国内社会工作的发展脉络及其民族社区实践史 |
中篇 社会工作在中国民族社区的现实任务与本土实践 |
第三章 社会工作在中国城市民族社区应用的探讨 |
第一节 多元视角下城市社区的少数民族与社会工作的任务 |
一、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市社区与社区里的少数民族 |
二、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的民族问题与社会工作的任务 |
三、城市化进程中社区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工作的任务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介入城市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的新探索 |
一、城市化进程中散杂居社区成为民族关系问题的敏感地带 |
二、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的探索:上海的实验 |
三、社会工作介入上海少数民族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 |
四、社会工作介入散杂居社区民族工作:上海样本的全国意义 |
第三节 社会工作介入少数民族困境群体的探讨:以社区照顾为视点 |
一、社区照顾的历史沿革、基本理论与社会工作的角色 |
二、少数民族孤残儿童的社区照顾:对兰州C组织的个案研究 |
三、穆斯林长者的社区照顾——从兰州样本到全国视野的探讨 |
四、社区照顾在中国城市民族社区实践的思考 |
第四章 社会工作在中国农村民族社区应用的探讨 |
第一节 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的探讨 |
一、农村民族社区的类型、文化特点与社会工作的任务 |
二、社会组织介入社区传统文化保护的启示:基于三个个案的分析 |
三、依托村运会保护传统文化对社会工作的启示:却西德哇村的故事 |
第二节 文化敏感与多民族社区中的灾害社会工作 |
一、灾害管理与灾害预备期的社会工作 |
二、民族文化敏感下灾害回应期的社会工作:以汶川地震救援等为例 |
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灾后短期安置与重建阶段的研究 |
第三节 转型期的农村民族社区治理与社会工作 |
一、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农村民族社区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
二、少数民族农牧村社区治理的本土实践:甘青滇三个案例的启示 |
三、社会转型加速期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与基层民族社区治理创新 |
下篇 民族社区情境下中国社会工作的理论建构和本土化:以民族社区为视点 |
第五章 中国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基本体系的建构 |
第一节 社会工作的多源性、多场域与社会工作体系的重构 |
一、当前的中国社会工作结构的多源性 |
二、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的多重场域性 |
三、多民族情境下的中国社会工作体系亟待尽快重新建构 |
第二节 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哲学与价值观体系的建构 |
一、中国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哲学思想体系的建构 |
二、中国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建构 |
三、中国多民族情境下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
第三节 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伦理体系的建构 |
一、西方社会工作伦理守则和国际社会工作专业伦理要求 |
二、中国木土的社会工作伦理规范和职业道德指引 |
三、多元民族情境下社会工作者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指引讨论 |
四、中国民族社区情境下的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讨论 |
第四节 民族社区情境下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体系建构 |
一、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的理论体系建构 |
二、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的知识体系讨论 |
三、民族社区情境下社会工作的实务体系讨论 |
第六章 社会工作在中国多民族情境下的本土化 |
第一节 社会工作本土化及其必然性分析 |
一、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内涵 |
二、西方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的必然性分析 |
第二节 社会工作中国本土化的现实路径 |
一、“文化自觉”与社会工作的中国本土化 |
二、西方社会工作在中国发展和传播的路径特点 |
三、社会工作中国本士化的目标 |
四、本土化对中国民族社会工作教育的要求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录A文中图片、表格、案例索引 |
附录B社区“公益田野”与行动研究回顾(2002.5-2013.6) |
附录c笔者公益田野与行动研究照片(部分) |
附录D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附录E个人专业资质与荣誉 |
后记 |
(6)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 ——以穆尔西亚地区所用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及论域限定 |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四、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孕育与发展: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之概况考察 |
第一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的背景 |
一、全球化及全球主义趋势下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
二、博洛尼亚进程下欧洲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促进 |
三、西班牙民主政治文化的推进提供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
第二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的概况 |
一、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纵向发展脉络 |
二、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横向区域发展 |
第三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的现状调查——以穆尔西亚地区为例 |
一、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幼儿英语教师的发展现状 |
二、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幼儿英语教育的课程常规 |
三、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幼儿英语教材的选用状况 |
四、西班牙穆尔西亚地区幼儿英语教育的总体发展状况 |
第四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编排体例以穆尔西亚地区所用教材为例 |
一、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物理特征 |
二、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内容体系 |
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设计的基本取向 |
第二章 内隐与显现: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之原理发掘 |
第一节 基于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理念 |
一、课程的分化与整合是一组相对的不断相互转化的概念范畴 |
二、课程分化与整合的本质是课程在发展中的重构 |
三、课程分化与整合的现实路径:基于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 |
四、学域分化的课程整合: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秉持的课程理念 |
第二节 语言教育活动目标的二重多维结构 |
一、语言教育活动目标具有二重多维结构 |
二、语言教育活动目标二重多维结构的现象学诠释 |
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中教育活动目标的二重多维结构 |
第三节 基于外语媒介的语言与内容整合学习 |
一、语言与内容整合学习之理论要义 |
二、语言与内容整合学习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三、语言与内容整合学习在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中的体现 |
第四节 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支架式教学 |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二、支架式教学之基本理路 |
三、支架式教学在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中的应用 |
第五节 基于幼儿语言发展特点的全身反应学习 |
一、全身反应学习之理论架构 |
二、全身反应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
三、全身反应学习对学习者的要求 |
四、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中的全身反应学习 |
第三章 要素与分类: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之结构探微 |
第一节 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构成要素 |
一、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外部结构要素 |
二、幼儿教育活动设计的内部结构要素 |
第二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特殊参与要素 |
一、文本作为活动设计的载体 |
二、活动主体成为活动设计的客体 |
三、主题作为活动设计的统摄者 |
四、图画作为活动材料的主体构成 |
五、活动设计对语言的规范和制约 |
六、活动设计对文化的采择和适应 |
七、活动设计对多种表现手法的运用 |
第三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分类 |
一、一般幼儿教育活动及设计的分类 |
二、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分类 |
三、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其他相关变量 |
第四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案例分析 |
一、常规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
二、附加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
三、主体活动设计案例分析 |
第四章 类型与分布: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之形态比较 |
第一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总体活动类型分布 |
一、活动设计的组织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的总体分布 |
二、活动设计的功能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的总体分布 |
三、活动设计的结构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中的总体分布 |
第二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年龄组纵向活动类型分布 |
一、活动设计的组织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年龄组间的纵向分布 |
二、活动设计的功能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年龄组间的纵向分布 |
三、活动设计的结构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年龄组间的纵向分布 |
第三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教材间横向活动类型分布 |
一、活动设计的组织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间的横向分布 |
二、活动设计的功能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间的横向分布 |
三、活动设计的结构性变量各活动类型在教材间的横向分布 |
第四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类型分布特点 |
一、一致性和差异性共存 |
二、规律性和偶然性共显 |
第五章 语言与视界: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之多维审视 |
第一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语言发展诉求 |
一、以趣味性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外语学习的兴趣 |
二、以听说技能训练为主培养幼儿的口头语言交际能力 |
三、以情景创设促进幼儿对语言的整体感知 |
四、以各种媒介的综合利用打造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
第二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生态伦理关涉 |
一、通过自然事物认知体悟生命的多样化存在 |
二、通过体验性学习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索精神 |
三、通过渗透性教育进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启蒙 |
第三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文化浸润 |
一、文化浸润中感受目的语文化传统 |
二、文化浸润中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 |
三、文化浸润中进行国际理解启蒙教育 |
四、文化浸润中培养国际公民意识 |
第四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健康引领 |
一、利用生活化活动内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 |
二、利用动感活动形式促进幼儿肌肉动作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发展 |
三、利用情绪认知和移情训练促进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的发展 |
第五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社会性关照 |
一、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个体自我意识和自主性的发展 |
二、从“亲子”到“同伴”:交往技能的发展和良好社会情感的激发 |
三、从“身份”到“规则”:社会角色认同和行为道德规范的养成 |
第六节 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审美蕴涵 |
一、图画设计体现色彩美 |
二、舞蹈运动展现动态美 |
三、歌谣活动中感受旋律美 |
四、手工制作中体验创造美 |
五、活动意境中体悟和谐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西班牙幼儿英语教育及教材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样本教材信息表 |
附录三: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7)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一) 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价值 |
(二) 体育产业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
(三) 研究体育产业政策的意义 |
二、体育产业理论 |
(一) 体育产业的概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二) 体育产业的基本内容与分类 |
(三) 体育产业的特点 |
(四) 体育产业相关理论 |
三、我国体育产业现状和政策选择 |
(一) 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总体规模 |
(二) 我国体育产业的结构特征 |
(三) 新时期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选择 |
四、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
(一) 内蒙古体育产业的历史沿革 |
(二) 体育经营管理 |
(三) 体育产业单位 |
(四) 内蒙古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五)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
五、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政策选择 |
(一) 确立合理的体育产业政策核心理念 |
(二) 政府的职能合理化 |
(三) 制定体育产业结构优化政策 |
(四) 制定科学的产业组织政策 |
(五) 实施非平衡的体育发展政策 |
(六) 制定有效的体育产业扶持政策 |
(七) 制定有效的体育产业规制政策 |
(八) 完善人才政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序言 |
第一章 作为“文化工作”的教育和医疗卫生活动 |
第一节 奴化与殖民化的教育活动 |
一、日伪的学校教育 |
二、日伪的社会教育 |
三、日伪的特殊教育 |
四、日伪的日本语教育 |
第二节 善邻协会以医疗卫生活动为主的文化侵略活动 |
一、日本帝国主义在内蒙古东部的医疗卫生活动 |
二、善邻协会以医疗卫生活动为主的文化侵略活动 |
第二章 通过宣传宣抚和学术进行的文化侵略活动 |
第一节 建立新闻社及利用报纸、书刊进行的宣传活动 |
一、对传统书刊及抗日报纸、杂志、书籍的禁止 |
二、利用报刊进行的宣传 |
第二节 利用广播、电影进行的宣传活动 |
一、利用广播电台进行的宣传 |
二、利用电影进行的宣传 |
第三节 宣传宣抚活动及机构团体 |
一、各种形式的宣传宣抚活动 |
二、从事宣传的机构和文化团体 |
第四节 以学术为名的文化侵略活动 |
一、为侵略战争服务的学术调查活动及出版物 |
二、学术研究掩盖下的宣传和思想侵略 |
第三章 对内蒙古社会文化的奴化、殖民化活动 |
第一节 对文化遗产的掠夺和破坏 |
一、对文物、图书典籍的掠夺 |
二、对文化遗产和文化设施的破坏 |
第二节 日本语词汇的大量使用 |
一、政府机构名称和官职名称的日本化 |
二、政府公文、法令中日本语词汇的使用 |
第三节 社会文化中的其它奴化和殖民化现象 |
一、政权旗图案和伪满“国歌”中的奴化、殖民化含义 |
二、街道、剧院等的奴化名称 |
三、各种组织、团体的奴化名称 |
四、节假日、标准时间的日本化及樱花 |
第四章 利用宗教进行的文化侵略活动 |
第一节 神道教与唯神之道的文化侵略活动 |
一、内蒙古的神社 |
二、忠灵塔 |
三、慰灵祭 |
第二节 对喇嘛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控制和利用 |
一、对喇嘛教的控制、改造和利用 |
二、对基督教的控制和利用 |
第五章 毒化社会风气的文化侵略活动 |
第一节 日寇的鸦片毒化政策及毒化活动 |
一、对内蒙古东部的鸦片毒化 |
二、对内蒙古西部的鸦片毒化 |
第二节 赌场与妓院 |
一、赌场、俱乐部 |
二、妓院 |
第三节 对帮会和封建礼教的利用 |
一、对帮会的扶植和利用 |
二、对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利用 |
结语 |
附录一 主要参考文献资料 |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 |
第三节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
第四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历史 |
第五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作用 |
第二章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权研究 |
第一节 对我国现行立法体制的分析 |
第二节 立法权 |
第三节 我国民族地方的立法权 |
第四节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权的地位 |
第三章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一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指导思想 |
第二节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基本原则 |
第三节 立法统一性原则 |
第四节 体现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原则 |
第五节 正确行使变通权原则 |
第六节 保障自治机关充分行使自治权的原则 |
第七节 民主原则 |
第八节 科学原则 |
第四章 自治条例 |
第一节 自治条例概述 |
第二节 自治条例的监督机制 |
第三节 关于制定自治区自治条例问题的思考 |
第四节 自治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
第五章 单行条例 |
第一节 单行条例概述 |
第二节 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法定程序 |
第三节 单行条例完善问题研究 |
第六章 变通或补充规定 |
第一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概述 |
第二节 变通或补充规定的定位及完善 |
第七章 自治机关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的自治权 |
第一节 变通执行和停止执行自治权的概念 |
第二节 自治机关行使变通执行或者停止执行自治权的程序 |
第八章 甘肃省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调查 |
第一节 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临夏回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
第三节 甘南藏族自治州民族立法调研 |
附录一:天祝藏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基本情况调查表 |
附录二:参考文献 |
附录三: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第五届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学术大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龄产业市场化发展研究[D]. 刘禹君. 吉林大学, 2017(09)
- [2]医学人类学视野下“藏羌彝走廊”民族医药文化多样性研究[D]. 张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7(12)
- [3]“文化共享工程”可持续发展研究[D]. 苏超. 南开大学, 2014(07)
- [4]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以文化适应为视角[D]. 徐永红.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2)
- [5]民族社区社会工作研究:本土实践与理论建构[D]. 何乃柱. 兰州大学, 2013(05)
- [6]西班牙幼儿英语教材的活动设计研究 ——以穆尔西亚地区所用教材为例[D]. 周平. 湖南师范大学, 2012(07)
- [7]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王银霞.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8]中华医学会航空航天医学分会大事记(1987年7月至2007年6月)[J]. 王志翔.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7(02)
- [9]日本帝国主义对内蒙古的文化侵略活动(1931年-1945年)[D]. 任其怿. 内蒙古大学, 2006(12)
- [10]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 康耀坤. 兰州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