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网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论文文献综述)
陈钧其[1](2021)在《《山海经》中异兽形象的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步平稳的向上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并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领域更加的多元化,人们在里面有更多的选择,消费观念也变得越来越独特,对个性和美的追求也发生了转变。近年来西方文化不断涌向中国,让广大群众对此应接不暇,而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上缺乏自主创新,导致西方文化在中国大肆泛滥。以此为背景,提出了本研究的目的和创新点,在《山海经》典籍的基础上,把蒸汽朋克风格融入异兽形象设计中使之相结合,创作出中西方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创新作品。翻阅《山海经》相关着作并进行梳理,分析蒸汽朋克的历史背景及社会架构,并对蒸汽朋克风格的特性和受众人群进行分析。搜索并了解有关蒸汽朋克电影及游戏等设计作品,归纳蒸汽朋克具体的表现手法和设计风格;以《山海经》异兽形象为载体,把蒸汽朋克风格以视觉化元素进行结合,剖析异兽形象特征挖掘其设计价值,并在实践中将二者融合在一起,应用插画及书籍形式进行表现。本课题主要把蒸汽朋克风格融入中国传统《山海经》文化中的异兽形象再设计研究,在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融合外来优秀文化,意图迎合当代大众对独特且具有个性化作品的审美需求,并在《山海经》异兽形象的基础上提炼和挖掘其内在的特色元素,让蒸汽朋克的拼凑机械美学概念得到充分的诠释,向人们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是视觉盛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有此磅礴的资源库为设计师提供更多可创作的可能,本次研究运用新的元素与传统文化进行对接,呈现出新的设计形象,向更多的人展示不一样的《山海经》世界以更好的推广和传播。
贺文鑫[2](2021)在《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文中指出网络语言泛指互联网载体下使用的交际语言,其简洁幽默与背后蕴含的社会因素呈现出当代网络文化特色。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下,网络语言在日常语言交流中占据了重要地位。部分规范正向且广为流传的英汉网络语言被收录到权威词典中,成为通用词汇。本次翻译实践基于美国作家瑞安·M·米尔纳与惠特尼·菲利普斯共同撰写的《矛盾的互联网:网络上的恶作剧、古怪与敌对》(The Ambivalent Internet:Mischief,Oddity,and Antagonism Online)一书,该书运用网络语言词句撰写和举例,深入探讨了国外网络表达中暗藏的矛盾性特征。国内外网络与社会文化内核相通,但不同语言在构词表意方面微妙的差异为不断涌现的网络新词语构筑了理解门槛。按照传统翻译方法可能难以将国外网络文化还原给对其缺乏了解的目标读者,这为笔者提供了结合中文网络表达进行翻译的思路。通过对比研究笔者发现,英汉网络语言都具有简洁通俗、创新善变和社会性特征,其构词上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形态理据、语义理据和社会文化等多重理据。时下很多英文网络语言缺乏精准汉译,而针对这一问题,学界中仍然缺乏深入的讨论和翻译策略研究。本文通过理据分析抽丝剥茧,以选书翻译实例为基础,提出了保留性、可读性、灵活性三大翻译原则,与追根溯源、增补删改、变音对译、同化迁移、情景补充五大翻译策略,尽可能还原文本特色,提供符合中文网络表达习惯的译文。经问卷验证,各译例在读者间取得了较高认可,展示出理据视角下翻译原则与策略的可行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对英文网络语言的汉译方法进行探究,旨在为网络语言翻译研究添砖加瓦。选书中涉及到的各类网络语言现象也可为网络文化研究提供新的案例与素材。
黄悦[3](2021)在《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文学这种被传播技术催生的类型文学中,中国神话化身玄幻题材重新引发热潮。相比于"五四"以来主导"新文学"的启蒙立场和精英话语,类型文学中的神话创作热潮分化为不同流派,其中既有继承了浪漫主义神话观的"拟宏大叙事",也有偏重于在现实语境中制造断裂奇观的"奇幻乌托邦",还有注重营造读者心理体验的"英雄历险式"爽文。这种分化源自网络文学内在生产机制的转变,也反映出创作和接受主体的新特点。从神话传承传播的角度来看,在网络文学中复活的神话呈现出碎片化和扁平化的特点,经过提炼的神话意象和神话符号被重新组合,用以建构一个现实之外的异界,不仅突破了想象与现实之间的界限,也打破了文化传统的隔膜。但降维的神话并非必然通往没落和虚无,相反,是对古老神话深层心理结构和情感认同功能的一种变形式呈现,体现出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民间文学"的独特社会功能。
胡国威,陈坤浩[4](2021)在《网络诗歌书写语境下的郑小琼诗歌——兼谈网络传播对诗歌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与诗歌的"联姻"为诗歌写作带来了一个宽松、发表自由的写作语境,这样的语境坚定了郑小琼写作的"民间立场",但是以底层的姿态书写打工生活的同时,郑小琼并没有止于对情绪的宣泄,而是完成了从生存之苦抵达灵魂之痛的生命探索,并且也没有因为"打工诗歌"为其带来"关注度",在"打工诗歌"的圈子里止步不前,而是突破了"打工诗人"的标签,注重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的介入。对郑小琼来说网络只是一个发表平台,诗歌的光芒还是要回归到诗歌本身去寻找。
王星钧[5](2021)在《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园林景观其道法自然、巧夺天工设计营造出的游憩空间美、自然环境美以及境域美为人们的精神提升提供了良好的去处。栈道作为园林传统要素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古代的军事和交通的要道逐渐演变成今天园林景区的一大特色,不仅传承了中华文化,同时也为园林景观增添了亮丽的风景,陶冶了人的情操。本文致力于栈道在园林中的理论应用与实践研究。更多地将栈道的应用属性作为切入点,尝试将栈道这一园林的传统元素更好地应用于当代园林景观之中。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与总结,并对国内外案例进行分析与比较,用以研究铺垫。对古栈道的相应历史进行阐述,进而从栈道的功能与形式入手,对栈道的架构形式、使用材料与颜色特征进行分类。着重分析栈道应用的地域性特征,营造特点以及栈道与园林要素的相结合,对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细致的阐述,总结栈道在园林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栈道选址选线优化、加强沿线动植物保护、注入传统文化、重点节点提升改造、加强栈道后期维护等优化措施。而后结合实践项目,得出栈道要与当地文化以及与园林要素相结合,从而选择栈道的最优化应用方案。为栈道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实践案例,对栈道在“景宁县梅岐坑中心景观提升项目”中的应用进行详细分析以及实践论证,首先根据梅岐坑地形、视线、高程、山坡、山体石质等方面进行设计选线,得出选线应尽量避免损害地表植被,避免场地内部各个斑块破碎,此外还要综合考虑景观之间的联系紧密度和生态保护性;其次根据选线的地质环境选择栈道的架构形式、材料及颜色,使栈道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最后,从栈道的空间营造、通行量,栈道路面形式、栏杆、附属设施、游人心理变化等具体选择应用,以便为今后在园林中营建栈道提供借鉴。
董德[6](2020)在《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书写的新民谣音乐是现代流行音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传统民歌及流传在民间的歌谣,这种区别既体现在乐理学概念上,又彰显于生产、传播机制中。新民谣音乐起源于西方并历经现代化蜕变,具有工业化生产、媒介化推广、商品化流通、全球化共享的特征。西方传统民谣(ballad)以抒情性与叙事性的传统深刻影响了美国乡村音乐与现代民谣的发展,并为其镌刻上人文性与批判性的印记。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多元、繁荣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以鲍勃·迪伦为代表的现代民谣音乐(folk)的流行,促使其完成精神内核的嬗变,最终成为西方现代知识分子表达思想情感、介入社会世务、开展社会文化批判的媒介与武器,传承并发扬了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受西方民谣音乐形式与台湾现代民歌音乐文化内涵影响所产生,它是以木吉他、口琴为伴奏乐器,以自然质朴的方式歌唱,反映宗教、生活、工作、战争等内容的音乐类型。新民谣音乐具有较强的吟唱感,丰富的文化内涵,深邃的精神空间。它最重要的特征是批判性,不同于校园民谣的风花雪月,正是这种深入大众生活,从边缘涌向主流的小众音乐,以它历久弥新的人文传统、批判精神、审美特征使其极具研究价值与意义。本文试图在文化视域内研究新民谣音乐,论文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重点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方法与意义。民谣音乐是流行音乐众多分支中唯一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关注的音乐类型,具有悠远的历史传统、人文属性、审美特征,在人类历史和生活中承担着记录历史、反映时代、关照思想情感、塑造精神家园的使命。新民谣音乐的本质与功能为论文研究奠定合理基础,建立科学前提。如何引导其扎根于中国大地,葆有其本质的同时发挥其功能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文献资料出发,以史为鉴、以史为脉,找准源头,全面彻底梳理新民谣音乐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发展的历程,精准把握其与中国经济、文化、社会之间的互动,更要深入音乐系统内部,回归其本质与功能。第一章,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整体由外到内追寻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的起源和衍变,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之后,英国的新教伦理传统也随之被美国的消费主义浪潮取代。后现代主义消费浪潮对世界的影响甚至主导并不局限于经济结构形式,而是深入文化内在肌理,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引发后工业时代的文化矛盾和文化焦虑,导致亚文化现象异军突起。第二章,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鲍勃?迪伦赋予现代民谣音乐的意义,不仅影响着美国民谣的发展也对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文化影响。西方现代民谣经台湾现代民歌运动以及校园民谣影响后,于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形成校园民谣,为21世纪新民谣音乐的复兴奠定了音乐与文化基础。第三章,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本文将新民谣音乐划分为五大类别,每一种类的背后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新民谣音乐作为一种音乐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代化的制约,在审美的独立与救赎中砥砺前行。其精英文化立场的批判思考突破了大众性的商业桎梏,并在当下启迪着有文化自觉的大众的心灵。新民谣独树一帜的歌唱美学:唯美与粗粝。两种截然相反的声音色彩形成了演唱中的文化性。第四章,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在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大陆现代化时代背景下,新民谣唱作人依然固守民谣音乐的人文传统,坚持开展诗性批判,这些人以鲜明的文化身份占领中国大陆分众音乐市场。除此之外,新民谣音乐积极开掘本土民歌资源,将少数民族音乐与地方民歌等音乐元素融入到作品创作中,与社会现代化的合流是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乃至民间音乐现代化转型的必由之路。第五章,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亨利?詹金斯提出的参与文化概念有助于理解以新民谣音乐为代表的粉丝社群意义生产的狂热现象。尽管这种文化是非正式指导关系,但其培养和训练公众的文化判断力与审美能力却是极为出色的。值得注意的是,新民谣音乐的接受群相较于流行音乐其他风格类型更显现出一种精英意识:即通过传播新民谣歌曲介入社会批判,通过解读新民谣歌曲获得自我价值的动力。第六章,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突破了民谣音乐以往的惯性与水准,契合了中国流行音乐的审美现代性,利用媒介技术与平台进行传播,扩大影响范围及其受众群体,坚持艺术自律,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新民谣唱作人以美育人,向受众展示出自身独有的文化立场、批判精神和人生意味。在艺术的自律中重建多元音乐文化,激活了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中国大陆新民谣音乐在自律与他律之间的挣扎中与流行音乐合谋共同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解放了中国民歌和文学。其早已超越了音乐的形态,成为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象征和意义符号。只有正确看待、理解和处理人文传统、审美特性与社会现代化,尤其是市场化、商业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才能避免新民谣音乐沦为消费和娱乐的工具,充分发挥其记录时代、审美育人的文化功能。
路坦[7](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文中提出
刘义[8](2019)在《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出生于美国伊利诺伊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1920-2012)是一位长寿且高产的作家,一生共创作出600多部体裁各异的作品,包括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影视剧本等。布拉德伯里的文学作品特征鲜明,语言诗意盎然,叙事曲折迂回,以反思和批判社会现实见长,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布拉德伯里先后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2000)、“美国国家艺术勋章”(2004)、“普利策特别奖”(2007)等大奖,他的科幻小说《华氏451》被部分美国中学列入学生的阅读书单,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本文以雷·布拉德伯里及其科幻作品(尤其是长篇代表作《华氏451》、《火星纪事》)为研究对象,以“反思性”为切入点,借鉴加拿大社会学家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1931-)关于“现代性之隐忧”的分析,详述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对西方现代社会中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状批判与愿景展望,突出作家批判现实的写作态度和关注人类命运的忧患意识,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布拉德伯里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和具有转折意义的科幻作家。西方学术界对布拉德伯里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者们准确把握了布拉德伯里与其他科幻作家的最大不同在于他对科学的不信任态度,此外布拉德伯里不落巢窠的语言风格、灵活多变的叙事方式以及其作品深刻的社会历史内涵都在研究中得以充分揭示。另外,查尔斯·泰勒关于“现代性之隐忧”的判断以及他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解读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有效视角之一,有助于读者充分理解布拉德伯里科幻作品的深刻内涵。泰勒和布拉德伯里都忌惮于人类社会中逐渐凸显的现代性之隐忧,并以自己的方式寻找破解之道,为人类谋划一个理想的未来。“反思”造就了独一无二的布拉德伯里,而理性中心主义正是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矛头之指向。理性思维方式在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确实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崇尚理性、崇尚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在此过程中理性也逐步显示出其霸道的一面,它将自己包装成为光明、进步的化身,而位于对立面的感性思维方式则被描述为黑暗、落后的象征。历史上不少有识之士意识到了理性霸权的负面影响,并对此加以揭露和批判,形成了一股持续的抵抗运动。布拉德伯里继承了尼采反抗理性霸权的策略,以“改革者柏拉图”的形象从根源上否定了西方社会的理性中心主义传统,并在其科幻作品中不遗余力地讨论理性中心主义与有组织犯罪、人的异化之间的密切关系。除了反抗理性中心主义之外,布拉德伯里还颂扬想象力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质意义,试图恢复想象力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反思性”不仅指导了布拉德伯里世界观的形成,而且也影响到了作家的叙事策略。布拉德伯里在叙事形式和叙事内容上注意与历史事件、文学文本、社会思潮等的对话交流,将自己的科幻作品融入西方基督教文学范式和文化批评传统,为“反思性”寻找到了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作为一个文学分支,西方现代科幻小说源自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宗教焦虑,是人类对于新的尘世和新的天国的文学表达,目的在于调合现代社会科学思想与基督教信仰之间的矛盾,为基督教在科技时代的存在赢得合理合法性。布拉德伯里的科幻小说批判了现代社会中科技对宗教的迫害,提倡宗教宽容,呼吁高科技与宗教信仰和谐共处。其代表作《华氏451》更是在圣经叙事结构下展开叙事,不时穿插基督教意象,是科幻小说与基督教文学融合的典范。另外,布拉德伯里在科幻作品中探讨了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他认识到人类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卑微,笃信上帝会对芸芸众生施以救赎。总之,布拉德伯里意欲告诉读者,人类科技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接近上帝、获得救赎的过程。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殖民征服的原罪,并剖析了以民主和自由而着称的资本主义现代政治体系的弊端。布拉德伯里坚信不受制约的民主和自由会引发“多数人暴政”和温和的专制主义,必须引起世人的足够警醒。布拉德伯里还塑造了一个取消政府、实行知识分子自治、关注人的心灵生活的未来共同体。布拉德伯里的政治观点对于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颇具启发意义。布拉德伯里对现代社会的文化状况深感忧虑,他指出大众传媒对普通老百姓的头脑进行了简单化改造,人们的审美品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看客心态弥散在社会各个角落,人际关系堕入冷漠的深渊。为了改变人类不断恶化的文化处境,布拉德伯里在科幻作品中呼吁人们“向后看”,以古希腊为师,回归田园生活,重塑人际关系,呼唤文化宽容,从而营造出一种重视家庭生活、富有人情味的和谐文化氛围。凭借着永不妥协的反思精神,布拉德伯里对传统科幻小说的形式和内容都进行了革新,是科幻文学从“黄金时代”向“新浪潮”转变的关键一环,在科幻小说发展史上享有重要地位。布拉德伯里通过科幻小说构建了一个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共同体,对人类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前景进行了理想化展望,以此来对抗现代性之隐忧,虽然他的科幻作品不能直接用作社会改良方案,但其反思和批判的勇气以及以天下为念的博大胸怀将激励世人为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金春枝[9](2018)在《赛博女性主义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和技术的发展,各类女性主义思潮涌现,其中引人注目的是赛博女性主义。我们对赛博女性主义的研究是按照女性主义、技术女性主义再到赛博女性主义的历史脉络进行。无论女性主义如何发展,女性主义的根本目的始终没变,即反抗父权制,实现性别平等,赛博女性主义探索的就是赛博空间内的性别平等问题。赛博女性主义学者人数众多,并没有形成一致性主张,对新时期里反抗父权制、认识性别不平等以及实现性别平等的办法都有各自的观点和看法。本文对赛博女性主义的研究是按照众多赛博女性主义学者共同讨论的议题进行谋篇。赛博女性主义有两大着名学者哈拉维和普朗特,因此,我们首先对哈拉维的赛博格女性主义思想和普朗特的赛博女性主义思想进行归纳总结。然后通过研究发现,我们归纳出如下议题,包括网络技术与技术赋权、性别与数字鸿沟、身体和身份以及赛博文化。对于网络技术与技术赋权这一议题,许多赛博女性主义学者进行了讨论。有的学者认为互联网能帮助女性抵抗父权制以实现性别平等,而有的学者则对技术为女性赋权表示怀疑,甚至认为虚拟世界里的赋权是一种乌托邦幻想。虽然学者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我们认为仍需要注意网络技术对女性的解放潜力,我们在这里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从互联与社会参与、工作与社会关系、叙事风格和另类赋权这四个方面考察网络技术对女性的赋权作用。赛博女性主义认为网络技术在为女性带来赋权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性别在互联网接入、使用和话语权方面的鸿沟,即性别数字鸿沟。有的学者认为在网络环境中,与男性相比,女性在接入互联网、使用网络技术和网络话语权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障碍。而有的学者则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各方的努力,性别数字鸿沟得以减弱。我们认为在互联网接入方面已经实现了性别平等,在网络技术的使用和网络话语权方面,女性也有所进步和改善。众多赛博女性主义学者也非常重视身体和身份这一议题,不再支持性别二元论的划分,看到了人机边界尤其是女性身体和机器边界模糊带来的重要意义。有的学者认为身体和技术的融合有利于消除男性和女性生理方面的差异,并以此实现性别平等,而有的学者则认为身体与技术的结合反而增强了对女性的压迫,不利于性别平等的实现。我们在这里从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赛博格身体、生物技术重建女性身体、信息技术重建女性身体和身份以及虚拟赛博格女性形象这五个方面进行考察。赛博女性主义认为,赛博空间内一直存在着文化方面的性别不平等,男性文化是权力文化,对本土文化和女性文化具有控制和影响作用。对此现象有的学者比较乐观,认为赛博空间和现实空间不同,发生什么都是无害的。而有的学者则将男性权力文化定义为文化殖民,男性权力文化拥有控制权,本土和女性文化面临着被消除的危险。我们在这里从权力文化和文化赋权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与传统女性主义和技术女性主义相比,赛博女性主义具有特殊性,它突破了性别二元论的分析框架,不再把男女作为对立的双方,而是认为性别的界限变得模糊,性别可以相互转化,以模糊性别界限的方式实现性别平等。
徐星[10](2015)在《奇翼龙的奇异翅膀》文中提出鸟类和似鸟恐龙用羽翼翱翔,蝙蝠和翼龙靠皮膜翼飞行,这似乎已然成为了科学的定论。然而在河北,新发现了一种能够飞行的似鸟恐龙,兼具了羽毛和皮膜翼,这是一种怎样的生物呢?
二、在网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网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论文提纲范文)
(1)《山海经》中异兽形象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情况 |
1.2.1 国内研究情况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蒸汽朋克风格对《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的影响 |
2.1 对《山海经》中异兽形态特征的分析 |
2.2 蒸汽朋克风格元素在《山海经》异兽形象设计中的运用 |
2.3 时代背景下的蒸汽朋克设计风格对视觉形象设计的影响 |
2.3.1 现代审美特点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
2.3.2 影视剧中蒸汽朋克风格角色塑造对异兽形象设计的影响 |
2.3.3 蒸汽朋克风格游戏角色设计对异兽形象设计的影响 |
第3章 《山海经》中异兽形象的设计表现 |
3.1 异兽形象造型设计分析 |
3.1.1 异兽五官设计分析 |
3.1.2 异兽身体结构设计分析 |
3.1.3 异兽形象色彩设计分析 |
3.2 《山海经》中异兽形象设计实例分析 |
第4章 创意表现手法的应用分析 |
4.1 故事表现形式分析 |
4.2 数字绘画表现手法 |
4.3 书籍应用表现手法 |
4.3.1 排版设计 |
4.3.2 装帧设计 |
第5章 对《山海经》中异兽形象重构的多元性思考 |
5.1 多元形态特征分析 |
5.1.1 原始形态分析 |
5.1.2 拼接形态分析 |
5.1.3 变异形态分析 |
5.2 传统文化形象重构的多元化发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附件 |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 |
1.3 翻译书籍 |
1.4 翻译工具 |
1.5 本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网络语言研究 |
2.1.1 网络语言及其定义 |
2.1.2 网络语言的特征 |
2.1.3 网络语言翻译研究 |
2.2 理据研究 |
2.2.1 理据的定义 |
2.2.2 理据的分类 |
2.2.3 理据与翻译 |
2.3 网络语言的理据 |
第三章 翻译原则与翻译策略 |
3.1 翻译原则 |
3.1.1 保留性原则 |
3.1.2 可读性原则 |
3.1.3 灵活性原则 |
3.2 翻译策略 |
3.2.1 追本溯源 |
3.2.2 增补删改 |
3.2.3 变音对译 |
3.2.4 同化迁移 |
3.2.5 情景补充 |
第四章 可行性调研 |
4.1 调研设计 |
4.2 调研结果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选书网络语言词汇列表 |
附录 B 英文网络语言汉译接受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调查问卷数据补充 |
附录 D 原文及译文 |
致谢 |
(3)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神话在网络文学中“重构”与“降维” |
二、东方玄幻的浪漫主义根源 |
三、玄幻文学的传播语境及其话语逻辑 |
四、玄幻乌托邦的神话面具和心理动力 |
(4)网络诗歌书写语境下的郑小琼诗歌——兼谈网络传播对诗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视野“向下”并非精神“向下” |
二、抵抗标签化写作:写作对象的延展与历史意识 |
三、网络传播对诗歌的影响思考:翱翔与坠落之间 |
(5)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背景下的影响 |
1.1.2 栈道材料在现代园林建设中的现状 |
1.1.3 当前栈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1.1.3.1 栈道所面临的机遇 |
1.1.3.2 栈道所面临的挑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动态 |
1.3.2 国内研究动态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及结构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结构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2 栈道相关概念及研究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栈道 |
2.1.2 绿道 |
2.1.3 园林 |
2.1.4 景观 |
2.1.5 园林栈道景观 |
2.1.6 桥梁景观 |
2.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2.2.1 景观游憩学 |
2.2.2 环境心理学 |
2.2.3 旅游美学 |
2.3 栈道应用案例分析 |
2.3.1 国外案例分析 |
2.3.2 国内案例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栈道的功能与形式 |
3.1 栈道的历史演变 |
3.2 栈道的基本功能 |
3.2.1 栈道的观赏功能 |
3.2.2 栈道的游憩功能 |
3.2.3 栈道的生态功能 |
3.3 栈道的形式与分类 |
3.3.1 栈道的架构形式分类 |
3.3.1.1 标准式 |
3.3.1.2 无柱式 |
3.3.1.3 斜柱式 |
3.3.1.4 汀步式 |
3.3.1.5 多层搭架重叠式 |
3.3.1.6 石积式 |
3.3.1.7 凹槽式 |
3.3.1.8 桥阁式 |
3.3.2 栈道的材料分类 |
3.3.2.1 木材质 |
3.3.2.2 石材 |
3.3.2.3 玻璃材质 |
3.3.2.4 钢材质 |
3.3.2.5 钢筋混凝土材质 |
3.3.3 颜色特征分类 |
3.3.3.1 材料色 |
3.3.3.2 人工色 |
3.4 本章小结 |
4 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
4.1 栈道应用的地域性 |
4.1.1 自然环境因素 |
4.1.2 地域文化因素 |
4.2 栈道应用要素分析 |
4.2.1 栈道空间 |
4.2.2 栈道通行量 |
4.2.3 栈道的构造要素 |
4.2.4 游人的需求 |
4.3 栈道与园林景观要素结合 |
4.3.1 与地形地貌相适应 |
4.3.2 与植物景观的搭配 |
4.3.3 与水体景观的呼应 |
4.3.4 与建筑小品的结合 |
4.4 栈道在园林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4.4.1 对周围环境影响 |
4.4.1.1 对场地的影响 |
4.4.1.2 形成小气候 |
4.4.1.3 对动植物的影响 |
4.4.1.4 与景观风格不协调 |
4.4.2 栈道自身问题 |
4.4.2.1 栈道硬件设施问题 |
4.4.2.2 栈道设计问题 |
4.4.3 栈道在园林应用中的优化对策 |
4.4.3.1 栈道选址选线优化 |
4.4.3.2 加强沿线动植物保护 |
4.4.3.3 协调景观,注入文化价值 |
4.4.3.4 节点提升改造 |
4.4.3.5 加强栈道后期维护 |
4.5 本章小结 |
5 景宁县梅岐乡景观带栈道应用实践 |
5.1 梅岐乡区位及项目概况 |
5.2 场地分析 |
5.2.1 地块特点 |
5.2.2 问题分析 |
5.2.3 设计营造策略 |
5.3 丽水景宁县地方文化概况 |
5.3.1 景宁县畲族文化 |
5.3.2 景宁栈桥文化 |
5.3.3 红色文化 |
5.4 梅岐乡景观带总体布局与空间结构 |
5.4.1 总体布局 |
5.4.2 空间结构 |
5.5 梅岐乡景观带栈道选线设计 |
5.5.1 地形与视线 |
5.5.2 高程与山坡 |
5.5.3 山体与石质 |
5.6 栈道在梅岐乡景观带中的应用 |
5.6.1 梅岐乡景观带栈道应用的地域性 |
5.6.1.1 景宁县自然环境运用 |
5.6.1.2 景宁县地方文化运用 |
5.6.2 梅岐乡景观带栈道应用形式营造 |
5.6.2.1 梅岐乡栈道形式运用 |
5.6.2.2 梅岐山栈道要素运用 |
5.6.3 梅岐乡景观带栈道与园林景观要素结合 |
5.6.3.1 地貌 |
5.6.3.2 植物 |
5.6.3.3 水体 |
5.6.3.4 建筑及小品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成果与总结 |
6.2 思考与感悟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新民谣音乐概念梳理及文化研究视阈 |
第一节 民谣概念的中西历史钩沉 |
一、英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
二、汉语语境中的民谣概念溯源 |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概念辨析 |
一、中国当代民谣音乐现象概述 |
二、新民谣音乐的界定 |
三、新民谣音乐的破旧立“新” |
四、新民谣音乐与流行音乐 |
五、新民谣音乐与摇滚乐 |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研究视阈 |
一、文化中的新民谣音乐 |
二、公共领域中的审美现代性 |
三、大众文化的赋魅与桎梏 |
四、消费社会中的新实用主义美学 |
五、繁盛时代中声音的政治经济学 |
六、文本盗猎者与粉丝批评家 |
第二章 新民谣音乐的时空流脉 |
第一节 鸿蒙初辟: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 |
一、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启蒙 |
二、鲍勃?迪伦的民谣音乐创作 |
三、鲍勃·迪伦民谣音乐中的文化意义 |
第二节 落地生根:台湾现代民歌运动 |
一、唱自己的歌:启蒙与寻根 |
二、罗大佑:用音乐介入社会 |
第三节 穿越海峡:大陆校园民谣 |
一、白衣胜雪中的伤感调性 |
二、衰落与边缘化的艰难前行 |
第三章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与文化内涵 |
第一节 新民谣音乐的题材分类 |
一、文化批判类 |
二、审美救赎类 |
三、大地寻根类 |
四、城市游吟类 |
五、身体迷恋类 |
六、纯乐翻唱类 |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一:文化批判力 |
一、以精英文化立场介入社会生活 |
二、在民间叙事中审视人性的善恶 |
第三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二:审美的独立与救赎 |
一、作为文化符号的价值规范 |
二、以生命之气对抗现代性的迷失 |
第四节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内涵之三:演唱中的文化性 |
一、唯美:自由与自在中的自我疗愈 |
二、粗粝:挣扎与抵抗中的生命质感 |
第四章 新民谣音乐创作群文化身份分析 |
第一节 文化批判实践中的社会观察员 |
一、周云蓬:悲鸣中的抗议者 |
二、万晓利:人性寓言故事的讽喻者 |
三、刘东明:无能与无奈下沉重的叹息者 |
第二节 撞击与转型中的民间音乐重构者 |
一、杨一:中国的伍迪?格思里 |
二、洪启:新疆当代的传歌人 |
三、五条人乐队:方言民谣的集大成者 |
第三节 民谣声音符号的生产者 |
一、小河:文学脱冕的音乐抽象化实现者 |
二、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空我的避世者 |
第五章 新民谣音乐接受群文化心理解读 |
第一节 电子传播中的“参与文化” |
一、参与和抗拒的意义生产 |
二、“网愈云”与“网抑云”的人格重塑 |
第二节 视觉文化中的审美幻境 |
一、爱情空壳化的新伦理焦虑 |
二、性别凝视中的窥淫欲 |
第三节 价值失范下的文化自觉 |
一、理想主义的激情剩余 |
二、傻乐主义的自觉抵制 |
三、唯美主义的政治美学 |
第六章 新民谣音乐的文化价值及影响 |
第一节 传媒景观中的文化浸染 |
一、综艺炮制全民参与的文化狂欢 |
二、《经典咏流传》与诗性复归 |
第二节 新民谣音乐建构文化的护城河 |
一、反商业化:从娱乐上升到审美 |
二、平衡艺术自律与他律的关系 |
三、以精英文化匡正大众文化的方向 |
第三节 在文化的撞击中攫取自我认同 |
一、激活流行音乐创作的边缘活力 |
二、新民谣歌唱美学:去声乐化的破坏力 |
三、消费中心论语境下的文化再生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话民谣音乐人周云蓬 |
附录二 :新民谣唱作人专辑年表(仅限本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介绍 |
(二)维译汉 |
1.《第六个手指》介绍 |
2.《红色高跟鞋》介绍 |
3.《小说两篇》介绍 |
4.《散文两篇》介绍 |
5.《病症》介绍 |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介绍 |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介绍 |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译文 |
(二)维译汉 |
1.《第六个手指》译文 |
2.《红色高跟鞋》译文 |
3.《小说两篇》译文 |
4.《散文两篇》译文 |
5.《病症》译文 |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译文 |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译文 |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活着的100个理由》原文 |
(二)维译汉 |
1.《第六个手指》原文 |
2.《红色高跟鞋》原文 |
3.《小说两篇》原文 |
4.《散文两篇》原文 |
5.《病症》原文 |
6.《浅谈热瓦甫在乐队中的作用》原文 |
7.《论配音工作中创作形象的重要性》原文 |
8.《着名电影艺术家王丹凤》原文 |
结语 |
(8)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雷·布拉德伯里: 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作家 |
第二节 科幻小说: 一种关注社会现实的文学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理论框架 |
第一章 雷·布拉德伯里的反思哲学 |
第一节 理性中心主义: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对象 |
第二节 想象力: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武器 |
第三节 对话性: 布拉德伯里反思哲学的斗争策略 |
第二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反思 |
第一节 西方现代科幻小说的宗教基因 |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现状批判 |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宗教愿景展望 |
第三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反思 |
第一节 科幻小说的政治批判传统 |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现状批判 |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政治愿景展望 |
第四章 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反思 |
第一节 世俗时代的文化焦灼 |
第二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现状批判 |
第三节 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文化愿景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赛博女性主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
第一章 赛博女性主义的兴起 |
第一节 女性主义 |
第二节 技术女性主义 |
第三节 赛博女性主义 |
第二章 网络技术与技术赋权 |
第一节 互联与社会参与 |
第二节 工作与社会关系 |
第三节 叙事风格 |
第四节 另类赋权 |
第三章 性别与数字鸿沟 |
第一节 入网平等 |
第二节 用网差异 |
第三节 话语权 |
第四章 身体和身份 |
第一节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 |
第二节 赛博格身体 |
第三节 生物技术重建女性身体 |
第四节 信息技术重建女性身体和身份 |
第五节 虚拟赛博格女性形象 |
第五章 赛博文化 |
第一节 权力文化 |
第二节 文化赋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四、在网络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海经》中异兽形象的设计研究[D]. 陈钧其. 河北科技大学, 2021(02)
- [2]理据视角下英文网络语言中译研究 ——以《矛盾的互联网》为例[D]. 贺文鑫. 北京大学, 2021(12)
- [3]中国神话的网络裂变与传播规律初探[J]. 黄悦. 文化遗产, 2021(02)
- [4]网络诗歌书写语境下的郑小琼诗歌——兼谈网络传播对诗歌的影响[J]. 胡国威,陈坤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1)
- [5]栈道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 王星钧.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6]中国大陆当代新民谣音乐文化研究[D]. 董德.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活着的100个理由》(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塔里木文学月刊》(选篇);《新疆艺术》(选篇)[D]. 路坦. 新疆大学, 2020(07)
- [8]雷·布拉德伯里科幻小说的反思性研究[D]. 刘义.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9]赛博女性主义研究[D]. 金春枝.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奇翼龙的奇异翅膀[J]. 徐星. 科学世界,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