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州青塘别业辨疑(论文文献综述)
任淑莉[1](2019)在《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文中认为宋元方志处于方志发展的成熟和完备阶段,其中浙江地区方志存量大、质量佳,保存了不少语言、历史、自然、社会等各方面研究的珍贵材料。目前学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研究尚不系统,也不够深入。散佚的宋元方志辑佚成果需做较为完备而全面的补辑,方志中的方言资料是反映当地社会历史文化状况的“活化石”,既是一种宝贵的历史文献,又是非常值得整理的语言文字学文献,至今没有人做过整理和考证。论文基于文献学角度,对我国宋、元两代编纂成书的浙江地方志文献(包括18部现存方志(残志)及161部亡佚方志)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全文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界定了研究范围,阐述了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并对目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第二部分根据历代目录,参考相关方志研究成果,考订取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存佚总目》;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的分布特点;对宋元浙江方志名称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宋元浙江方志整体特点。第三部分考察了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史志目录、补史目录、官书目录、私家目录中的分布情况,系统梳理现存主要目录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着录信息,整理《宋元浙江方志目录着录表》;结合宋元以来各类地理志、史注、类书、文集笔记等,对历代目录着录宋元浙江方志存在的方志误录、作者名号、卷帙及同书异名现象进行了考证。第四部分遍检宋元以来各类文献,综合各家所辑,在刘纬毅辑本75种方志基础上,补辑宋元方志46种,整理《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对刘纬毅《宋辽金元方志辑佚》存在的方志误录,佚文误辑、多辑、漏辑等进行了辩证;对补辑佚文中文献记载互异、内容史实有疑的条目进行了考证。第五部分从时代、体类、地域三个方面,对两宋及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总体情况进行了概述;梳理了浙江方志的作者背景,考察了作者籍贯、时任官职、修志职务等,制成《宋元浙江方志作者一览表》;结合编纂方式、编纂目的、编纂条件及出版经费来源,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编纂特点进行了整体研究;从体裁、篇目结构与文字表现形式三个方面,对宋元浙江方志编纂体例进行了考察;以宋元“四明六志”为例,探讨了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第六部分是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论文以现存18部宋元浙江方志与所辑1543条佚文为文本范围,对宋元浙江方志中334个方言词进行了辑录、考释;结合古今书证,考察方言词的历史源流嬗变,追溯较早源头、文献用例、通行地域等。
陈新华[2](2015)在《皎然诗集注释》文中研究指明释皎然,字清昼,唐湖州长城(今浙江长兴)人,中唐时期着名诗僧,生年约为唐开元八年(720),约卒于至贞元九年(793)至贞元十四(798)年间。天宝年间出家于润州江宁县长干寺,后受具足戒于守真律师。唐肃宗至德初,皎然返回湖州,此后便长时间居住于此。皎然早年已有诗名,大历八年,颜真卿为湖州刺史,延文士编纂《韵海镜源》,皎然亦参与其中,与一大批南北名士酬唱往来,使其文名更炽。贞元八年,皎然作为江南有盛名的诗僧,唐德宗敕写其文集入于秘阁,天下荣之。湖州刺史于頔编纂其诗文共546篇,并为之作序。今传之诗文多出于此本。皎然诗集版本有十余种,其中最接近原始版本的是《四部丛刊》本《昼上人集》。纵观皎然诗集,在以诗歌为主要形式、高手辈出的唐朝,其诗歌难免些许暗淡,但是却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他僧人身份和诗论家身份对其诗歌的所产生的影响。其诗清新自然,格调高古,在当时颇负盛名。后世论者,对其诗亦多有赞誉。严羽《沧浪诗话》称:“释皎然之诗,在唐诸僧之上”,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诗“清机逸想,闲淡自如”等。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对其研究,主要聚焦其诗学理论着作《诗式》上,对其诗歌的研究非常滞后。本论题拟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以《四部丛刊》本《昼上人集》为底本,对其诗歌进行详细的注释。
大茶,弘喻[3](2015)在《茶缘苕霅,梦萦西江——浅析陆羽生平之五行“水运”及其他》文中指出本文以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为依托,从"阴阳五行"的角度对陆羽自身、平生行状及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陆羽提供新的视点。
杨旭红[4](2013)在《苏州文人的“诗化生活”与诗歌新变 ——以明中后期唐寅、王稚登、冯梦龙为中心》文中研究指明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江南名城,西与太湖毗连,水陆交通发达,城市文明发展迅速,至明代中叶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一块特殊高地,商业与文化的双重繁荣,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两相合璧,苏州逐渐成为明代吴中文人的诗意栖居之地。特别是成化、弘治以后,苏州的政治氛围、商业状况,生活环境、生活风尚、生活观念都发生了变化,文人的人生旨趣,生活趣味,生活方式,生存心态也由此发生了转变。如位列“苏州四才子”之一的唐寅;自文徵明后,遥接其风,“主词翰之席者三十余年”的明代山人代表王稚登;俗文学大师冯梦龙;他们虽是布衣文人,却能“不由科名而才倾一时”,有着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生存心态。而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与苏州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息息相关,鉴于此,笔者及后人有必要去探索这些文人在苏州明中后期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和“市隐”心态,即“诗化生活”状态;探究都市生活、通俗文学的兴起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分析他们的诗歌或拟民歌在主题题材、语言体式、审美意识等方面所出现的新变化,即这些诗歌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生活化、通俗化的倾向,显示了诗歌由雅趋俗的转变。本文第一章论述明代苏州是“诗化生活”的属地,从历史时段和地域空间两个角度对苏州进行考察和分析,揭示苏州在明代已成为诗意江南城市的代表,并结合明中后期的文人生活,论述苏州作为“诗化生活”属地的具体表现:明代苏州园林是苏州文人诗意的栖居之地,明代的曲艺是苏州文人生活的娱乐方式,苏州文人在书画等技艺方面的纯熟。第二章论述“诗化生活”与苏州文人,首先论述唐寅、王稚登、冯梦龙的“诗化生活”状态,内容涉及他们的家世背景、个人经历、交游情况等,重点突出他们以艺谋生的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他们大多筑室而居,好雅集盛会和访胜记游。其次论述“诗化生活”状态对文人的影响:“诗化生活”对文人外在技艺养成的作用以及“诗化生活”与“市隐”心态之形成两者之间的关系,即苏州文人在“诗化生活”状态下往往导致文人诗书画艺兼修,此时苏州形成了良好的艺文学术氛围;而文人在这种生活状态下又形成了与传统隐逸不同的“市隐”心态。第三章论述苏州文人诗歌新变。从唐寅、王稚登诗歌和冯梦龙拟民歌作品的主题题材、语言体式、审美意识、艺术表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突出在唐寅和王稚登为代表的诗歌、冯梦龙的拟民歌中,有对中晚明色彩斑斓的苏州市井生活的描绘、有文人日常雅俗生活的表现,有对吴地男女率真的情爱生活的展现,他们诗歌整体显现出个人化、生活化、通俗化的倾向,显示了明代诗歌由“雅”向“俗”的转化。总之,他们的“诗化生活”与诗歌创作展现了苏州布衣文人的“市隐”生活和诗歌雅俗新变现象,显示了明中后期的苏州城、人、诗出现的新特点。其实何止是苏州,这是整个江南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发展,是中晚明江南士人的新面貌,是中晚明诗坛的新变化,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肖献军[5](2012)在《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唐代洞庭湖和太湖地区发展相差悬殊,然而在诗歌上取得的成就却不相上下。本课题将从自然因素、人文地理、社会环境、诗歌本体及诗人主观情志等多角度探析洞庭湖和太湖诗发展的原因,同时揭示二湖诗在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上的共性和个性。通过比较,探寻两地诗歌差异性产生的本源,还洞庭湖和太湖诗以本来面貌。全文除绪论和结论外,共分七章:绪论部分阐述了近年来地域文学研究的动态及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从自然地域、文化地域和行政地域的角度对本课题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指出洞庭湖四州和太湖三州在地域特征和文化特征上呈现出的共性与个性,论证了二湖诗的可比性及比较的可行性,并对本课题研究中要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说明,强调了地域文学研究中图表使用的重要性及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必要性。第一章论析自然因素与二湖诗创作的关系。指出地域的分割性、相对稳定性及开放性等影响着诗歌的创作,并分析了二湖地区水系的相似特征,揭示出两地诗歌在表现手法及艺术特征等方面接近的原因。同时也指出,二湖地区水系还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受此影响,洞庭湖诗多写旅途之艰辛与宦海之浮沉,太湖诗多抒写对生活的热爱。本章还对二湖地区山岳、气候、物产等方面的异同点及对二湖诗创作的影响作了阐述。第二章论析唐前人文地理对唐二湖诗创作的影响。本章对唐前二湖地区人文地理作了总的概述,并从人文历史、文学传承、民情风俗三方面阐述了人文因素对唐代二湖诗创作的影响。指出在洞庭湖地区,贬谪人文意蕴深厚,而太湖地区历史人文意蕴较浓,故唐代洞庭湖地区诗歌多具悲情性,太湖地区诗歌则多哲理之思。第三章论析现实社会环境与二湖诗歌创作的关系。唐代重大历史事件对二湖诗创作影响较大,本章以安史之乱、永贞革新、甘露之变为依据,把二湖诗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酝酿期、繁荣期、鼎盛期和转型期。并对每一阶段二湖诗发展背景、发展原因、基本特征进行分析,指出由于唐代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因素对二湖诗影响不平衡,因而每一阶段二湖诗的发展既存在一定共性又有所区别。第四章论析二湖诗在题材方面的特征。指出二湖诗在题材上有相同之处,如,较少写重大历史题材、较少反映个人抱负的题材、较少歌功颂德的题材。但有些题材的诗,如送别诗、怀古诗、交游唱和诗、贬谪诗在呈现出一定共性时又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二湖诗中虽然都存在大量的送别诗、怀古诗,但其中蕴含的情感有别;而二湖诗中的交游唱和诗、贬谪诗则明显呈不对等发展。第五章论析本土诗人的二湖诗创作。指出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唐洞庭湖地区前三阶段本土诗歌发展远远落后于太湖地区,但随着客籍文人的到来和科举考试对该地影响的加大,洞庭湖地区本土诗歌在第四阶段得到了较快发展。太湖地区虽然家族势力对文学的影响仍然较大,但家族对文学的影响逐渐弱化,科举对该地文学的影响逐步加大。同时,本章还对二湖地区本土诗人诗歌创作在风格和审美特色方面的异同点及其原因进行了阐述,并对李群玉等人的二湖诗创作进行了个案分析。第六章论析客籍诗人的二湖诗创作。本章阐述了二湖地区客籍诗人具有的心理特征和创作倾向,指出虽然客籍诗人创作的二湖诗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但在情感的深度上存在较大差别。同时,本章还对二湖地区客籍诗人在移入前期、中期和后期的诗歌创作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在不同时期二湖诗具有不同特征。另外,还从个人的政治境遇和生存状态等角度对双重客籍诗人刘长卿、刘禹锡等进行了个案分析。第七章论析二湖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对地域文化的影响。唐人及后代文论家对两地诗人诗作评价较多,对洞庭湖诗多从情感的角度进行评价,强调“诗能穷人”;对太湖诗多从人品与诗品的角度评价,强调高情致雅。并对二湖诗对后世文学、地域精神及地域文化建设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阐述。本课题最后总括了研究得出的结论,并对课题在地域文学研究领域的价值作了阐述,同时,也对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另外,本课题的附录一对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进行了编年,这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充分而又翔实的资料。
陈婷[6](2012)在《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共着录16部小说。本文以杨圃祥《百斛珠》、元好问《续夷坚志》、吴元复《续夷坚志》、钟嗣成《录鬼簿》、关汉卿《鬼董》、佚名《异闻总录》、夏庭芝《青楼集》、陶宗仪《说郛》、佚名《名姬传》、曹继善《安雅堂酒令》、朱士凯《揆叙万类》、张小山《包罗天地》、伊世珍《琅嬛记》、沈膺元《缉柳编》、常阳妻龙辅《女红馀志》、邵文伯《浩然翁手抄五色线》共计16部小说作为研究对象,按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着录的小说顺序,以作品为单位,对作家生平事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中相关着录、序跋、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版本考订或作品评论等资料,进行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为研究者提供完整准确的文献资料,以便研究者认识了解进而推动这些小说的深入研究。同时,以按语的形式对每部小说的作家生平、作品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历代流传、现存版本等情况作概要性的综合评述,以反映本人对每部作品的初步认识。例如: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中着录的第十部小说为曹继善《安远堂酒令》,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钱大昕的着录有误,应为曹继善《安雅堂酒令》,所以在按语中指出这一点。按语如下:《安雅堂酒令》,元曹庆孙撰。曹庆孙,一名绍,字继善,号瀼东漫士,华亭人。历吴县、淳安两县教谕,皆得士论。年四十即不复仕,家居读书,人称安雅先生。至正二十年卒,年七十六。该书集古来着名饮酒掌故为酒令,起自“孔融开尊”,止于“薛涛改令”,共一百则。每则下附有行令方式和罚酒规则。钱大听《补元史艺文志》和倪灿《补辽金元艺文志》均着录为曹继善《安远堂酒令》一卷,而陶宗仪《说郛》、钱曾《钱遵王述古堂藏书目录》、《近古堂书目》、徐(火勃)《徐氏家藏书目》、钱谦益《绛云楼书目》等均着录为《安雅堂酒令》其住宅为“安雅堂”,人称其为“安雅先生”,故应为《安雅堂酒令》,而非《安远堂酒令》。有陶宗仪《说郛》本,录一百则。
刘坡[7](2012)在《李梦阳与明代诗坛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整个明代诗坛为坐标系,通过考察、研究李梦阳诗学思想对前辈诗论的继承、改革和对同时代及其后世诗人的影响,确立李梦阳在明代诗学史上的地位、价值和作用。全文除去《导言》和《结语》,共分六章。第一章简述了李梦阳的生平,并详细考察李梦阳着述各版本在明清两代的刊刻情况及李梦阳的思想心态。李梦阳的着述主要分集部、史部、子部三类,考察其在明清两代刊刻的各版本,集类着述有别集本十三种,选集本二十一种,李梦阳点评本七种;史类着述两种;子类着述五种。同时以表格的形式详录各书目题跋对李梦阳着述的载录情况和国内及域外现存李梦阳着述的馆藏概况。关于李梦阳思想心态的考察则主要就其冲击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摒佛弃道尊崇儒学的宗教思想和匡世济民的政治思想三方面展开,其中又从李梦阳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入手重点研究了李梦阳的哲学思想。李梦阳顺应明代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现实,承续儒家一脉,将视角转入“日用生活”去寻求“道”,肯定人欲,关注人本体,以积极地态度面对人生,对日益僵化的程朱理学产生了冲击,而这种新的思想渗透到李梦阳的文学复古运动中,使得其与阳明心学虽“二事根本抵牾,竟能齐驱不倍”,开启了晚明文学新思潮。第二章通过对李梦阳与李东阳的关系,李梦阳对李东阳的继承与批评的研究,把握弘正诗坛盟主变化的情况。李梦阳初师从于李东阳,以茶陵派中人自居,但至弘治后期,由于政治倾向和文学主张的相异,李梦阳逐渐与李东阳疏离,和前七子其他成员代茶陵派而起,共倡复古。李东阳是李梦阳诗学思想的先导,李梦阳在诗文辨体、“格调”说、对待宋诗的态度等问题上承续李东阳而下,对其进行了理论深化和再探讨,初步完成了以古典审美理想为旨归的复古理论体系的建立。第三章以弘治末年,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派发起复古运动为时间结点,研究明代前半期复古诗风的消长。复古意识贯穿于整个明前期诗坛,从明初吴中、越中、闽中、岭南、江右各诗派要求恢复中古的雅正,到永乐至正统年间台阁体在经世致用诗学观主导下以“鸣盛”为第一要务的追求平和雅正的盛世之音,再到茶陵派开始注重诗歌的审美特质,并将诗歌从附庸政治解放出来,最后到前七子派,明诗经历了由尚质主义向文质彬彬,由主理抑情向扬情去理,由醇雅正大向雅俗齐鸣的转变。第四章由考察前七子派的形成入手,重点论述了前七子派内部复古思想在前期的融合和在后期的分化,以动态研究的方法探讨前七子派成员诗学思想的变化。前七子派的形成是一个随着有共同文学主张的流派成员自觉向心聚集而缓慢发展的过程,这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关键就是李梦阳,因此,前七子派的形成也可以说是其他成员向李梦阳聚拢,与其交接,彼此影响的过程。通过对史料、诗文集相关内容的考辨得出,前七子派初步形成于弘治十六年(1503),以何景明的加入为标志;最终形成于弘治十八年(1505),以徐祯卿的加入为标志。前七子派活动前期,其复古思想的融合主要是在核心人物李梦阳的影响、引导下,通过对早期所习,尤其是对习六朝诗歌的反省与批评,以及与茶陵派分离,对其萎弱流靡之弊进行的反拨,在不断地讨论、磨合下逐渐达成较为统一的诗学主张,确立了“诗必汉魏盛唐”的复古观。到了后期,前七子派复古思想方法论上的尺寸古人由于各人才力不同,把握不当,而失之模拟,其成员为尽力挽救痼疾,或取改良之法,如何景明的“舍筏登岸”;或另辟蹊径,如徐祯卿的“以情立格”。而正德、嘉靖间政局的风云诡谲,士大夫对于现实的失望,又导致了文学复古理想的破灭,王廷相、王九思等前七子派成员纷纷弃文入道,转向心灵寻求栖息之所,与文事分道扬镳。至此,前七子派复古思想不断分化,复古运动也渐趋消歇。第五章研究横向上,李梦阳与同时期关陇诗坛、中州诗坛、吴中诗坛的交往和诗学互动。关陇、中州诗人在与李梦阳亦师亦友的交往中,受其影响,成为复古运动的主力和羽翼。吴中诗人则分为两类,一类以杨循吉、文徵明、祝允明、唐寅等为代表,他们里居吴中,在缘情尚趣、任情自适之外亦致力于古文辞的修习,但取径较宽,反对尺寸古人,强调独抒性情、自立新意;一类以徐祯卿、顾磷、黄省曾等为代表,他们在李梦阳的影响和引导下形成了自己的复古思想,积极投身于复古运动。第六章研究纵向上,明后期各诗歌流派对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派复古诗学思想的接受。分为两类,一类是延续复古思潮,与前七子派诗学主张同质同构的嘉靖八才子、后七子、云间诗派;一类是反对复古,与前七子派异构,但在追求“真情”、“真诗”的层面上与李梦阳的“真情说”、“真诗乃在民间”同质的阳明心学和以徐渭、李贽、冯梦龙、公安派、竞陵派等为代表的晚明文学浪漫主义思潮。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继承、发扬了以李梦阳为首的恶前七子派的诗学思想。根据以上所论,李梦阳是明代诗风变化的转捩点,于明代诗坛在纵向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横向上又具有领导、影响之功。本文有两篇附录,分别是《目验李梦阳着述叙录》和《历代李梦阳传记、墓铭》,以其为研究李梦阳的基础性资料,特附于正文之末,以便翻检。
林虹[8](2009)在《王慎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王慎中(1509—1559),字道思,号遵岩,又号南江,福建晋江人,生活于明代嘉靖年间,与唐顺之、陈束、李开先、熊过、吕高、任瀚、赵时春等号称“嘉靖八才子”,他既是八才子的核心人物,又是着名散文流派唐宋派的首倡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自正、嘉之后,北地(李梦阳)、信阳(何景明)声价奔走一世,太仓(王世贞)、历下(李攀龙)流派弥长,而日久论定,言古文者终以顺之及归有光、王慎中为归。”《明史》认为王慎中的散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明清时代着名文人或学者如王世贞、胡应麟、朱彝尊、施闰章、汪琬、李光第、艾南英等,对王慎中的文章都有过肯定。王慎中同时也是福建文学史上罕见的着名散文家,清代陈衍说:“吾乡之号称能文于当世者,至明始有一王遵岩……”研究这位作家,显然对整个明代文学及福建文化的研究都极具意义。遗憾的是,建国以来,王慎中之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虽有一些研究唐宋派的论文,以及较多涉及唐宋派研究的专着如《复古派与明代文学思潮》、《明代文学复古运动研究》、《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明清散文流派研究》等,但对于王慎中的研究,仍相当薄弱,例如没有研究王慎中的专着问世,也没有点校出版过王慎中的诗文集,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少得可怜,因此,本文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学界对王慎中及唐宋派作家的更多关注。论文以王慎中现存数十种相关版本的创作为依据,以王慎中的传记、行状、专集序跋等丰富材料为参考,在对其家乡进行实地考察之后,第一次把王慎中的生平、家世、交游等情况真实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同时,本篇论文还把这位作家放在当时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的客观环境中,加以系统的认识与研究,从而第一次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与总结了他在文学理论,以及散文、诗歌创作等方面的特色与成就。此外,结合正在进行的王慎中《遵岩集》的点校出版工作,本文作者以收录其诗文较为齐备的康熙五十年闽中同人书社本《王遵岩先生文集》为基础,详细参阅其他数十种版本,将该本未录之诗文,以辑佚的形式附于文后,从而也是第一次将王慎中之稀见作品公诸于众。
黄淑美,欧阳中一[9](2005)在《《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文中认为
邵钰[10](2001)在《湖州青塘别业辨疑》文中研究指明
二、湖州青塘别业辨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州青塘别业辨疑(论文提纲范文)
(1)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意义 |
(一)为宋元历史、自然、社会各方面研究提供方志文献依据 |
(二)为宋元语言及方言研究提供新语料 |
(三)为新方志的编纂和中国方志史的编写提供经验和资料 |
三、研究现状 |
(一)宋元浙江方志的整理 |
(二)宋元浙江方志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考证法 |
(二)统计分析法 |
(三)比较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一)对宋元浙江方志的系统文献学考察 |
(二)对宋元浙江方志的全面补辑和佚文校勘 |
(三)首次关注宋元方志中的方言材料,拓展学术视野 |
(四)研究成果创新 |
第一章 宋元浙江方志概况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数量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名称 |
第三节 现存宋元浙江方志提要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特点 |
第二章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研究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在历代目录的分布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着录考 |
一、方志误录 |
二、作者名号 |
三、方志卷帙 |
四、同书异名 |
第三章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 |
第一节 辑佚原则与方法 |
一、辑佚原则 |
二、辑佚方法 |
第二节 《宋辽金元方志辑佚》辩证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集成》辨误 |
第四节 宋元浙江方志补辑与考证 |
第四章 宋元浙江方志编纂研究 |
第一节 总体概况 |
一、两宋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二、元代浙江方志编纂概况 |
第二节 编纂群体研究 |
一、作者数量与修志模式 |
二、职务分工及特点 |
三、修志群体的身份构成 |
第三节 编纂特点与刊刻 |
一、资料收集与编纂方式 |
二、编纂目的 |
三、编纂条件 |
四、出版经费来源 |
第四节 编纂体例及特点 |
一、宋元浙江方志体例情况 |
二、宋元浙江方志体例特点 |
三、续修方志体例的继承与发展 |
第五章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专题 |
第一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搜集与整理 |
一、方志直接注明引用文献方言材料 |
二、利用判定标记提取方志活方言 |
三、参照前代及同代文献勾稽方言词 |
第二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的考释方法 |
第三节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考释 |
一、方志引文献方言词考释 |
二、方志引活方言词考释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宋元浙江方志辑佚稿》 |
凡例 |
方志目录 |
(一)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
(二)嘉兴府(今浙江嘉兴) |
(三)安吉州(今浙江湖州) |
(四)建德府(今浙江建德) |
(五)婺州(今浙江金华) |
(六)绍兴府(今浙江绍兴) |
(七)庆元府(今浙江宁波) |
(八)瑞安府(今浙江温州) |
(九)台州(今浙江临海) |
(十)衢州(今浙江衢州) |
(十一)处州(今浙江丽水) |
附录二 《宋元浙江方志方言词表(参照文献勾稽)》 |
附录三 《宋元浙江方志记音词表》 |
附录四 《宋元浙江方志俗语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2)皎然诗集注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皎然生平简况 |
(一)科举考试,名落孙山 |
(二)精神寄托,弃儒入佛 |
(三)诗歌盛会,名达宸听 |
二、皎然研究现状与有待拓展的空间 |
皎然诗集注释 |
凡例 |
昼上人集卷第一 |
五言奉酬于中丞使君郡斋卧病见示一首 |
五言赠李中丞一首 |
五言杼山禅居寄赠东溪吴处士冯一首 |
五言妙喜寺高房期灵澈上人不至,重招之一首 |
五言奉和薛员外谊赠汤评事衡反招隐之迹兼见寄十二韵 |
五言答黎士曹黎生前适越后之楚 |
五言答豆卢次方 |
五言答苏州韦应物郎中 |
五言答郑方回 |
五言答俞校书冬夜 |
五言妙喜寺达公禅斋寄李司直公孙、房都曹德裕、从事方舟、颜武康士聘四十二韵 |
五言遥酬袁使君高春暮行县,过报德寺见怀 |
五言冬日遥和卢使君幼平、綦毋居士游法华寺高顶临湖亭 |
五言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敡上人房论涅盘经义 |
五言酬秦山人系题赠 |
五言奉酬袁使君高寺院新亭对雨 |
五言奉使君真卿见过郭中寺,寺无山水之赏,故予述其意以答焉 |
五言酬乌程杨明府华雨后小亭对月见呈 |
五言自苏州访医回酬卢士关判官见赠 |
五言答李师尚 |
五言赠乌程李明府伯宜、沈兵曹仲昌 |
五言奉酬颜使君真卿、王员外圆宿寺兼送员外使回 |
五言杼山上峰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五韵赋得印字仍期明日登 |
五言同薛员外谊喜雨诗兼上杨使君 |
五言南湖春泛有客自北至说友人岑元和见怀因叙相思之志以寄焉 |
五言同薛员外谊久旱感怀寄兼呈上杨使君 |
五言兵后早春登故鄣南楼望昆山寺白鹤观示清道人并沈道士 |
五言酬乌程杨明府华将赴渭北对月见怀 |
五言酬邢端公济春日苏台有呈袁州李使君兼书并寄辛、阳、王三侍御 |
五言奉和裴使君清春夜南堂听陈山人弹白雪 |
五言答孟秀才 |
五言酬崔侍御见赠 |
五言赠柳喜得嵩山法门自号嵩山老 |
五言酬李补阙纾 |
七言兵后经永安法空寺寄悟禅师 |
七言春日杼山寄李员外纵 |
七言酬秦山人赠别二首 |
七言山居示灵澈上人 |
七言遥和康录事李侍御萼小寒食夜重集康氏园林 |
七言释裴循春愁 |
七言西白溪期裴方舟不至 |
七言劳山忆栖霞寺道素上人久期不至 |
七言酬秦山人出山见寻 |
七言酬秦山人见寻 |
七言宿法华寺简灵澈上人 |
昼上人集卷第二 |
五言奉酬袁使君高春游鹡鸰峰兰若见怀 |
五言答裴济从事 |
五言白云上人精舍寻杼山禅师兼示崔子向何山道上人 |
五言酬薛员外谊苦热行见寄 |
五言采实心竹杖寄赠李萼侍御 |
五言酬薛员外谊见戏一首 |
五言奉酬李中丞洪湖州西亭即事见寄兼呈吴冯处士时中丞量 |
五言苕溪草堂,自大历三年夏新营,洎秋及春弥觉境胜,因纪其事,简潘丞述、汤评事衡四十三韵 |
五言答裴集、阳伯明二贤各垂赠二十韵今以一章用酬两作 89 |
五言答豆卢居士春夜游东阁见怀 |
五言寄崔万芳夔 |
五言访朱放山人 |
五言晚冬废溪东寺怀李司直纵 |
五言兵后与故人别,予西上,至今在扬楚,因有是寄 |
五言因游支硎寺寄邢端公 |
五言同诸公奉侍祭岳渎使、大理卢幼平自会稽回,经平望将赴于朝廷,期过故林不至 |
五言早秋桐庐思归示道谚上人 |
五言劳劳山居寄呈吴处士 |
五言寄报德寺从上人 |
五言山中月夜寄无锡长官 |
五言奉贺颜使君真卿二十八郎隔绝自河北远归 |
五言题湖上兰若示清会上人 |
五言秋宵书事寄吴凭 |
五言题山壁示道维上人 |
五言晚秋登佛川南峰怀裴例 |
五言访陆处士羽 |
五言酬李侍御萼题看心道场赋以眉毛肠心牙等五字 |
五言酬姚补阙南仲云溪馆中戏题随书见寄 |
五言春夜期裴都曹济集心上人院不至 |
五言和裴少府怀京兄弟 |
五言和阎士和望池月答人 |
五言遥和尘外上人与陆澧夜集山寺问涅盘义兼赏陆生文卷108 |
五言春日和卢使君幼平开元寺听妙奘上人讲 |
七言答李侍御问 |
七言奉酬李员外使君嘉佑苏台屏营居春首有怀 |
七言和李舍人使君纾题云明府道室 |
七言奉和陆中丞使君长源寒食日作 |
五言奉酬袁使君送陆灞却回期过寺院 |
五言招韩武康章 |
五言秋居法华寺下院望高顶赠如献上人 |
五言赠韦卓陆羽 |
五言戏呈薛彝 |
五言赠颜主簿 |
五言赠融上人 |
五言听寒更寄朱兵曹巨川 |
五言早春书怀寄李少府仲宣 |
七言赠和评事判官 |
七言酬秦系山人题赠 |
七言酬秦系山人戏赠 |
七言贻李汤 |
七言述祖德赠湖上诸沈 |
七言舟行怀阎士和 |
七言赠张道士 |
七言戏呈吴冯 |
杂言宿山寺寄李中丞洪 |
杂言戏赠吴冯 |
五言感兴赠乌程李明府伯宜兼简诸秀才 |
送陆判官归杭州 |
昼上人集卷第三 |
五言奉和颜使君真卿与陆处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即陆生所创 |
五言奉陪陆使君长源、裴端公枢春游东西武丘寺 |
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夏月游太湖 |
五言奉和崔中丞使君论李侍御萼登烂柯山宿石桥寺效小谢体 |
五言同颜使君真卿、李侍御萼游法华寺登凤翅山望太湖 |
奉陪陆使君长源诸公游支硎寺 |
五言奉陪郑使君谔游太湖至洞庭山登上真观却望湖水 .. 128 |
五言奉和袁使君高,郡中新亭会张炼师、昼、会二上人 |
五言奉和陆使君长源水堂纳凉效曹刘体 |
五言夏日奉陪陆使君长源公堂集 |
五言伏日就汤评事衡湖上避暑 |
五言奉和颜使君真卿修《韵海》毕会诸文士东堂重校 .. 132 |
五言喜义兴权明府自君山至,集陆处士羽青塘别业 |
五言夏日集李司直纵溪斋 |
五言夏日题桐庐杨明府纳凉山斋 |
五言和杨明府早秋游法华寺 |
五言宿道士观 |
五言冬日天井西峰张炼师所居 |
五言奉同颜使君真卿开元寺经藏院会观树文殊碑 |
五言奉同卢使君幼平游精舍寺 |
五言奉同颜使君真卿、袁侍御骆驼桥玩月 |
五言和邢端公登春台春望句,句有春字之什 |
五言经仙人渚即沈山下古人沈义白日升仙处 |
五言独游二首 |
五言游溪待月 |
五言西溪独泛 |
五言早秋陪韩明府泛阮元公溪 |
五言九日颜使君真卿登水楼 |
五言与卢孟明别后宿南湖对月 |
五言自义亭驿送李长史后,夜宿临平东湖 |
五言出游 |
五言界石守风,望天竺、灵隐二寺 |
五言奉和颜使君修《韵海》毕,州中重宴 |
五言晦日陪颜使君白苹洲集 |
五言冬至日陪裴端公使君清水堂集 |
五言陪卢判官水堂夜宴 |
五言新秋同卢侍御、薛员外白苹洲月夜 |
五言夏日集裴录事北亭避暑 |
五言与王录事会张征君姊妹炼师院玩雪兼怀清会上人 .. 146 |
五言和李侍御萼岁初夜集处士书阁 |
五言汤评事衡水亭会觉禅师 |
五言与朝阳山人张朝夜集湖亭赋得,各言其志 |
五言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汤衡、海上人饮茶赋 .. 148 |
五言寄昱上人上方居 |
五言夏日与綦毋居士、昱上人纳凉 |
五言建元寺集皇甫侍御书阁 |
五言郭北寻徐主簿别业 |
五言题报德寺清幽上人西峰 |
五言题郑谷江畔桐斋 |
五言和阎士和李蕙冬夜重集 |
五言春日陪颜使君真卿、皇甫曾西亭重会《韵海》诸生 |
五言寒食日同陆处士行报德寺,宿解公房 |
五言兵马曹季良宅夜集 |
五言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陆处士羽新宅 |
五言题报恩寺惟照上人房 |
七言寻天目徐君 |
七言同李着作纵题尘外上人院 |
七言题周谏别业 |
七言同李中丞洪水亭夜集 |
七言题秦系山人丽句亭 |
七言春夜集陆处士居玩月 |
七言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
七言法华寺上方题江上人禅室 |
五言冬日山行遇薛征君 |
杂言往丹阳寻陆处士不遇 |
五言集汤评事衡湖上望微雨 |
五言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
七言夜过康录事造会兄弟 |
昼上人集卷第四 |
五言送梁拾遗肃归朝 |
奉陪杨使君顼送叚校书赴南海幕 |
五言送陆侍御士佳赴上京 |
五言奉陪颜使君真卿登岘山,送张侍御严归堂 |
五言酬元主簿子球别赠 |
答道素上人别 |
霅溪馆送韩明府章辞满归 |
送穆寂赴举 |
送张仲彝归长沙 |
秋日毗陵南寺送潘述之扬州 |
春日又送潘述之扬州 |
新秋送卢判官 |
奉送袁高使君诏征赴行在,效曹刘体 |
奉送陆中丞长源诏征入朝 |
奉送中丞道昌入朝 |
奉送送颜延之明府抚州觐叔父 |
五言送关小师还金陵 |
五言岘山送裴秀才赴举 |
五言酬别襄阳诗僧少微 |
五言送契上人游扬州 |
五言送沈秀才之闽中 |
五言送德清卫明府赴选 |
送郑孝廉淮西觐省 |
五言送清会上人游京 |
五言送居士还太原 |
同颜使君真卿岘山送李法曹阳冰西上献书时会有诏征赴京178 |
五言兵后送姚太祝赴选 |
五言兵后送薛居士移家安吉 |
五言送邬傪之洪州觐兄弟 |
五言送乾封李成 |
五言送崔判官还扬子 |
奉酬袁使君西楼送秦山人与昼同赴李侍御招三韵 |
送清凉上人 |
送李丞使宣州 |
五言送至洪沙弥游越 |
七言送皇甫侍御曾还丹阳别业 |
白苹洲送洛阳李丞使还 |
送履霜上人还金陵西山 |
送辨聪上人还广陵 |
送清励上人游福建 |
送顾道士游洞庭山 |
送邢台州济 |
送柳察谏议叔 |
送柳淡扶侍赴洪州 |
同李司直题武丘寺兼留诸公与陆羽之无锡 |
夏日题郑谷江上纳凉馆 |
太湖馆送殷秀才赴举 |
送重钧上人游天台 |
早春送颜主簿游越东,兼谒元中丞 |
同颜使君清明日游,因送萧主簿 |
送道琚上人还金陵 |
送裴邕之上京 |
送珍上人还天竺,兼寄广通上人、秦山人 |
送张孝廉赴举 |
送刘司法之越 |
送简栖上人之建州觐使君舅 |
登开元寺楼送崔少府还平望驿 |
送王居士游越 |
杂言重送皇甫侍御曾 |
送大宝上人归楚山 |
送演上人之抚州觐使君叔 |
送侯秀才南游 |
别洞庭维谅上人 |
康造录事宅送太祝侄之虔吉访兄弟 |
冬日梅溪送裴方舟宣州 |
送韦向睦州谒独孤使君汜 |
送至严山人归山 |
送僧游扬州 |
昼上人集卷第五 |
兵后馀不亭重送卢孟明游江西 |
别山诗并序 |
五言同袁高使君送李判官使回 |
五言陪颜使君饯宣谕萧常侍 |
奉陪颜使君修《韵海》毕,东溪泛舟饯诸文士 |
五言今上初登极岁送皇甫孝廉赴选 |
五言同杨使君白苹洲送侍御士佳入朝 |
五言雪夜送海上人常州觐叔父,上人殷仲文后 |
五言送常清上人还舒州 |
五言岘山送崔子向之宣州谒裴使君 |
五言送严明府入关谒黎京兆 |
五言送丘秀才游越 |
五言送杨校书还济源 |
五言送杨遂初赴选 |
五言送赟上人还京 |
五言送广通上人游江西 |
五言送罗判官还寿州幕 |
五言送李秀才赴婺州招 |
五言送薛逢之宣州谒废使 |
五言送德守二叔侄上人还国清寺觐师 |
五言同明府章送沈秀才还石门山读书 |
五言送吉判官还京赴崔尹幕 |
五言送裴判官赴商幕 |
五言送李喻之处士洪州谒曹王 |
五言送唐赞善游越 |
五言送韦秀才 |
五言送陈秀才赴举 |
五言乌程李明府水堂同卢使君幼平送奘上人游五台 |
五言送李季良北归 |
五言送淳于兰陵觐省 |
五言送至洪沙弥赴上元受戒 |
五言九日同卢使君幼平吴兴郊外送李司仓赴选 |
五言送卢孟明还上都 |
五言送李少宾赴举 |
五言留别阎士和 |
五言送李道士 |
七言送裴参军还下邳旧居 |
七言送文会上人还富阳 |
七言送维谅上人归洞庭 |
七言九月八日送萧少府归洪州 |
七言同颜鲁公泛舟送皇甫侍御曾 |
五言送孙侍御游越 |
五言送颜处士还长沙觐省 |
五言送还本上人游江西 |
五言送路少府使京兼觐侍御兄 |
五言于武原从送卢士举 |
五言送乌程李明府得陟状赴京 |
五言送裴秀才往会稽山读书 |
五言送崔詹事论之上都 |
五言京口送孟明还扬州 |
五言送沙弥文智游五台 |
五言送禀上人游越 |
五言送潘秀才之舒州 |
五言送王山人游庐山 |
五言送道契上人之越觐大夫叔 |
五言送沙弥长文游京 |
五言秋日送择高上人往江西谒曹王 |
七言送如献上人游长安 |
七言日曜上人还润州 |
七言寺院听胡笳送李殷 |
七言送僧绎 |
七言答裴评事澄荻花间送梁肃拾遗 |
七言送胜云小师 |
杂言诮士和别 |
五言送吴冯游京 |
七言送僧游宣州 |
昼上人集卷第六 |
五言从军行五首 |
五言陇头水二首 |
七言塞下曲二首 |
五言览史 |
五言咏史 |
杂言咏史 |
五言读张曲江集 |
五言奉酬陆使君见过,各赋院中一物,得江蓠 |
五言赋得谢墅送王长史 |
五言夏日同崔使君论登城楼赋得远山 |
五言咏数探得七 |
五言奉同颜使君真卿送李侍御萼,赋得荻塘路 |
五言赋颜氏古今一事,得《晋仙传》,送颜逸 |
五言赋得石梁泉送崔逵 |
五言赋得夜雨滴空阶,送陆羽归龙山 |
五言赋得灯心送李侍御萼 |
五言赋得竹如意送详师赴讲 |
五言听素法师讲《法华经》 |
五言咏敡上人座右画松 |
五言夏日登观农楼和崔使君 |
五言妙喜寺逵公院赋得夜磬,送吕评事 |
五言咏小瀑布 |
五言仙女台 |
五言灵澈上人何山寺七贤石诗 |
五言潘丞孩子 |
五言南池杂咏五首 |
水月 |
溪云 |
虚舟 |
寒山 |
寒竹 |
望远村 |
惜暮景 |
五言效古 |
杂言古别离 |
五言拟长安春词 |
七言效古 |
七言昭君 |
七言铜雀妓 |
七言长门怨 |
五言哭吴县房耸明府 |
五言哭觉上人 |
五言题馀不溪废寺 |
五言同李洗马入馀不溪经辛将军故城 |
五言忆天台 |
五言万回寺 |
五言禅诗 |
五言哀教 |
五言闻钟 |
五言溪上月 |
五言山雪 |
杂言江上风 |
杂言山雨 |
杂言问遥山禅老 |
五言禅思 |
七言支公诗 |
七言述梦 |
七言赤松 |
七言戏题松树 |
七言戏题二首 |
五言杂寓兴 |
五言杂兴六首 |
五言偶然五首 |
五言问天 |
五言寓言 |
五言前溪作 |
五言戏作 |
杂言浮云三章 |
七言寓言 |
昼上人集卷第七 |
吊灵均词 |
步虚词 |
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 |
答韦山人隐起龙文药瓢歌 |
桃花石枕歌赠康从事 |
张伯英草书歌 |
寒栖子歌 |
翔隼歌送王端公 |
白云歌寄陆中丞使君长源 |
裴端公使君清席,赋得青桂歌送徐长史 |
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 |
奉和颜鲁公真卿落玄真子舴艋舟歌 |
郑容全成蛟形木机歌 |
奉同颜使君真卿清风楼赋得洞庭歌送吴炼师归林屋洞 |
戛铜碗为龙吟歌 |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
买药歌送杨山人 |
薛卿教长行歌 |
桃花石枕歌送安吉康丞 |
赋得吴王送女潮歌,送李判官之河中府 |
观李中丞洪二美人唱歌轧筝歌 |
陈氏童子草书歌 |
饮茶歌送郑容 |
花石长枕歌答章居士赠 |
观王右丞维沧洲图歌 |
洞庭山维谅上人院阶前孤生橘树歌 |
春夜赋得漉水囊歌,送郑明府 |
湛处士枸杞架歌 |
观裴秀才松石障歌 |
送顾处士歌 |
水精数珠歌 |
兵后西日溪行 |
姑苏行 |
短歌行 |
山月行 |
顾渚行寄裴方舟 |
武源行赠丘卿岑 |
长安少年行 |
风入松 |
昼上人集卷第八 |
四言讲徳联句 |
四言讲古文联句 |
五言项王古祠联句 |
五言还丹可成诗 |
五言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作 |
五言建元寺皇甫侍御院寄李员外纵联句一首 |
五言冬日建安寺西院喜昼公自呉兴至联句一首 |
五言建安寺西院喜王郎中遘恩命初至联句 |
五言建安寺夜会对雨怀皇甫侍御曾联句 |
五言泛长城东溪暝宿崇光寺寄处士陆羽联句 |
五言与崔子向泛舟自招橘经箬里宿天居寺忆侍御蕚渚山春游 |
五言渚山春暮会顾丞茗舍联句效小庾体 |
七言与李司直令从荻塘联句一首 |
三言拟五杂组联句八首 |
三言重拟五杂组联句四首 |
三言重拟五杂组 |
五言月夜啜茶联句一首 |
五言夜宴咏灯联句一首 |
三言喜皇甫侍御见过南楼翫月联句一首 |
七言重联句一首 |
五言送李侍御联句一首 |
五言玩月重送联句一首 |
五言重送横飞联句一首 |
七言大言联句 |
七言小言联句 |
七言乐语联句一首 |
七言嚵语联句一首 |
七言滑语联句一首 |
七言醉语联句一首 |
七言远意联句 |
七言暗思联句 |
七言乐意联句一首 |
七言恨意联句一首 |
六言秋日卢郎中使君幼平泛舟联句一首 |
七言重联句一首 |
五言与潘述集汤衡宅怀司直纵联句 |
三言安吉崔眀府山院联句一首 |
四言重联一首 |
五言重联句一首 |
六言重联句一首 |
七言重联句一首 |
五言秋日潘述自长城至霅上与昼公汤评事游集累日时司直李公瑕往苏州有阻良会与二公联句以寄之 |
五言喜昼公寻山回相遇联句一首 |
五言道观中和潘丞观青溪图联句 |
五言春日对雨联句一首 |
五言春日会韩武康章后亭联句 |
五言送昼公联句 |
五言康录事宅送僧联句 |
五言与邢端公李台题庭石联句 |
五言奉同颜使君夜集联句 |
四言与昻上人两字继合四句初字日 |
次日 |
皎然诗歌补注 |
五言题沈道士新亭 |
五言送卢仲舒移家海陵 |
五言陪卢使君登楼送方巨之还京一首 |
五言同裴录事楼上望 |
杂言寓兴 |
七言寄常一上人 |
五言送秘上人游京 |
五言赋得啼猿送客 |
五言南楼望月 |
五言寻陆鸿渐不遇 |
五言怀旧山 |
五言宿吴匡山破寺 |
五言九月十日 |
七言秋晚宿破山寺 |
七言青阳上人院说金陵故事 |
七言送僧之京师 |
七言送许丞还洛阳 |
七言题湖上草堂 |
五言酬李司直纵诸公冬日游妙喜寺题照、昱二上人房寄长城潘 |
五言湖南兰若示大乘诸公 |
晚秋宿李军道所居 |
五言题沈少府书斋 |
宿支硎寺上方 |
五言若邪春兴 |
五言晨登乐游原,望终南积雪 |
五言酬崔侍御见赠 |
九日和于使君思上京亲故 |
同卢使君幼平郊外送阎侍御归台 |
晚春寻桃源观 |
对陆迅饮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 |
劳山居寄呈吴处士 |
渡前溪 |
送灵澈 |
寄路温州 |
待山月 |
杂兴 |
舂陵登望 |
投知己 |
答胡处士 |
答张乌程 |
酬张明府 |
送商季皋 |
陪卢中丞闲游山寺 |
湖南草堂读书招李少府 |
答李季兰 |
酬郑判官湖上见赠 |
送旻上人游天台 |
送别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茶缘苕霅,梦萦西江——浅析陆羽生平之五行“水运”及其他(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生丽水,月盈中秋 |
二、鸿渐晴川,仪范凤羽 |
三、吴茶越茗,汉水湖韵 |
四、情归西江,魂依妙喜 |
(4)苏州文人的“诗化生活”与诗歌新变 ——以明中后期唐寅、王稚登、冯梦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明代苏州——“诗化生活”的属地 |
第一节 苏州成为“诗化生活”属地的形成历程 |
一、 明之前的苏州城发展 |
二、 明代苏州政治、经济、人文环境 |
第二节 苏州作为“诗化生活”属地的表现 |
一、 苏州城市——诗意江南的精粹 |
二、 苏州园林——文人诗意的栖居之地 |
三、 苏州曲艺——文人生活的娱乐方式 |
四、 苏州书画——文人技艺的纯熟 |
第二章 “诗化生活”与苏州文人 |
第一节 苏州代表文人的“诗化生活”状态 |
一、 唐寅——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
二、 王稚登——青春休负江南乐酒杯棋局聚群贤 |
三、 冯梦龙——逍遥艳冶场游戏烟花里 |
第二节 “诗化生活”对苏州文人的影响 |
一、 “诗化生活”对文人素质的养成作用 |
二、 “诗化生活”与“市隐”心态的形成 |
第三章 苏州文人的诗歌新变 |
第一节 苏州世俗风情画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吟咏 |
第三节 情爱生活的率真表现 |
第四节 口语、俗语的入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5)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文学的地域性及地域文学研究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三 论题的可比性与比较的可行性 |
四 研究的方法和手段 |
本章小结 |
第一章 自然因素与二湖诗创作 |
第一节 地域因素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
第二节 江湖与二湖诗创作 |
第三节 山岳与二湖诗创作 |
第四节 气候与二湖诗创作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人文地理与二湖诗创作 |
第一节 唐前二湖地区人文地理概述 |
第二节 人文历史与二湖诗创作 |
第三节 文学传承与二湖诗创作 |
第四节 民情风俗与二湖诗创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社会环境与二湖诗创作 |
第一节 酝酿期诗歌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繁荣期诗歌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 |
第三节 鼎盛期诗歌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 |
第四节 转型期诗歌发展状况及基本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湖诗创作题材 |
第一节 送别诗 |
第二节 贬谪诗 |
第三节 交游唱和诗 |
第四节 怀古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本土文人的二湖诗创作 |
第一节 洞庭湖地区本土作家诗歌创作状况 |
第二节 太湖地区本土作家诗歌创作状况 |
第三节 二湖地区本土诗歌比较 |
第四节 李群玉等人的二湖诗创作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客籍文人的二湖诗创作 |
第一节 文人迁徙原因及特殊心理 |
第二节 客籍文人阶段性创作 |
第三节 刘长卿的二湖诗 |
第四节 刘禹锡的二湖诗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二湖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对地域文化的影响 |
第一节 二湖诗在唐代文学中的地位及后人的评价 |
第二节 唐二湖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
第三节 唐二湖诗对地域精神的影响 |
第四节 唐二湖诗对地域文化建设的影响 |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编年 |
附录二 读博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6)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研究着作 |
2. 研究论文 |
三、本文的研究目标与方法 |
凡例 |
01 杨圃祥《百斛珠》 |
02 元好问《续夷坚志》 |
03 吴元复《续夷坚志》 |
04 钟嗣成《录鬼簿》 |
05 关汉卿《鬼董》 |
06 佚名《异闻总录》 |
07 夏庭芝《青楼集》 |
08 陶宗仪《说郛》 |
09 佚名《名姬传》 |
10 曹继善《安雅堂酒令》 |
11 朱士凯《揆叙万类》 |
12 张小山等《包罗天地》 |
13 伊世珍《琅瑕记》 |
14 沈譍元《缉柳编》 |
15 龙辅《女红馀志》 |
16 劭文伯《浩然翁手抄五色线》 |
参考文献 |
硕博学位论文 |
后记 |
(7)李梦阳与明代诗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本课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李梦阳的生平、着述与思想心态 |
第一节 李梦阳的生平 |
附:李梦阳年表 |
第二节 李梦阳着述考述 |
一、集类着述 |
二、史、子类着述 |
附表一:明以后各书目题跋关于李梦阳着述的载录情况一览表 |
附表二:国内现存李梦阳着述馆藏概况一览表 |
附表三:域外现存李梦阳着述馆藏概况一览表 |
第三节 李梦阳的思想心态 |
一、冲击权威的哲学思想 |
二、摒佛弃道与尊崇儒学 |
三、匡世济民的政治思想 |
第二章 弘、正诗坛主盟的代兴——李梦阳与李东阳 |
第一节 李梦阳与李东阳之关系 |
第二节 李梦阳对李东阳的承续 |
一、诗文辨体问题 |
二、“格调”说 |
三、对待宋诗的态度 |
第三章 李梦阳与明代复古诗风之消长 |
第一节 明代复古诗风兴起的原因及背景 |
第二节 返回中古的雅正——明初各派对于古典的复归 |
一、吴中诗派的尊情与复雅 |
二、越中诗派的明理载道与师古 |
三、闽中诗派的复归唐音和主尊盛唐 |
四、岭南诗派的“以才调”标举唐音 |
五、江右诗派的贵实与雅正 |
六、明初各派复雅愿望的破灭 |
第三节 追寻平和雅正的盛世之音——台阁体盛世心绪的膨胀 |
一、明代馆阁生态与“文归台阁” |
二、台阁体诗论及其形成原因 |
三、台阁体之渊源 |
第四节 审美意识的觉醒——复古运动的前奏:茶陵派 |
一、文学由附庸政治向审美过渡 |
二、茶陵派对诗歌审美特质的追求 |
第五节 “文必先秦两汉,诗必汉魏盛唐”——复古运动的高潮: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派 |
一、前七子派崛起的原因 |
二、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派的复古主义观 |
三、徘徊于“格调”与“真情”之间,提出“真诗乃在民间”——李梦阳对于复古的反思 |
第四章 前七子派复古思想的融合与分化 |
第一节 前七子派的形成 |
一、前七子派并称考 |
二、前七子派的形成 |
附表四:前七子及第、任职与留京时间一览表 |
第二节 前七子派复古思想的融合 |
第三节 前七子派复古思想的分化 |
一、李、何之争 |
二、徐祯卿诗歌创作与复古主张的既合且离 |
三、王廷相、王九思等人的弃文入道 |
第五章 李梦阳与明中期诗坛的横向互动 |
第一节 李梦阳与关陇诗坛 |
一、关陇诗坛的构成 |
二、李梦阳与关陇诗坛的交往 |
三、李梦阳领导下的关陇文人的诗学观 |
第二节 李梦阳与中州诗坛 |
一、中州诗坛的构成 |
二、李梦阳与中州诗坛的交往 |
三、李梦阳影响下的中州诗人的诗学观 |
第三节 李梦阳与吴中诗坛 |
一、吴中诗坛的构成 |
二、李梦阳与吴中诗坛的互动及诗学复古思想的异同 |
第六章 李梦阳等前七子派复古诗学思想在明代诗坛的纵向发展 |
第一节 同质同构 |
一、嘉靖八才子 |
二、后七子 |
三、云间诗派 |
第二节 同质异构 |
一、李梦阳与阳明心学 |
二、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浪漫主义思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目验李梦阳着述叙录 |
附录(二) 历代李梦阳传记、墓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王慎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目录 |
绪论 |
第一章 王慎平的生平 |
第一节 求学 |
第二节 出仕 |
第三节 家居 |
第二章 王慎中的交游 |
第一节 与嘉靖间才子文人或名臣等的交往 |
第二节 与泉南同乡及其他闽籍名人之交往 |
第三节 与前辈名公大人之交往 |
第四节 与在泉南为官者之交往 |
第三章 王慎中的散文理论 |
第一节 以复古为名,取法近世,立足当代 |
第二节 学问道德为本根,文字为枝叶,二者缺一不可 |
第三节 博取曲陈,讲究"意"、"法" |
第四章 王慎中的散文创作 |
第一节 传、行状 |
第二节 记 |
第三节 序 |
第四节 书 |
第五章 王慎中的散文艺术 |
第一节 谋篇布局,意在笔前 |
第二节 描摹人物,点晴画神 |
第三节 议论周尽,妙理层出 |
第四节 文到真处,感人肺腑 |
第五节 刊落浮艳,惟意所适 |
第六章 王慎中的诗论 |
第一节 肯定不平则鸣的不乐之旨,偏爱冲融宽暇的和平之音 |
第二节 习养互补,养得气厚,方能谱写和平之音 |
第三节 最推崇"见真机、验性情"的民间真诗 |
第七章 王慎中的诗歌创作 |
第一节 "感激须酬国士知",鼓励御寇杀虏、建功立业 |
第二节 "低头寸禄令人悲",仕途的苦闷与失望 |
第三节 友情亲情的愉悦与悲伤 |
第四节 山水寄情与"中心取适"的田园牧歌 |
附录1 王慎中诗文辑佚 |
附录2 王慎中传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个人简历 |
(10)湖州青塘别业辨疑(论文提纲范文)
1、‘明府’指人还是指‘府邸’? |
2、‘义兴权明府’是谁? |
3、如何解释“自君山至?” |
4、此诗为谁而作? |
5、别业如何命名? |
四、湖州青塘别业辨疑(论文参考文献)
- [1]宋元浙江方志文献学研究[D]. 任淑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2]皎然诗集注释[D]. 陈新华.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2)
- [3]茶缘苕霅,梦萦西江——浅析陆羽生平之五行“水运”及其他[J]. 大茶,弘喻. 农业考古, 2015(02)
- [4]苏州文人的“诗化生活”与诗歌新变 ——以明中后期唐寅、王稚登、冯梦龙为中心[D]. 杨旭红. 上海师范大学, 2013(02)
- [5]唐洞庭湖诗和太湖诗比较研究[D]. 肖献军. 湖南师范大学, 2012(11)
- [6]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着录小说集解[D]. 陈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7]李梦阳与明代诗坛研究[D]. 刘坡. 上海师范大学, 2012(12)
- [8]王慎中研究[D]. 林虹.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 [9]《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1991-2004年目录索引[J]. 黄淑美,欧阳中一. 农业考古, 2005(04)
- [10]湖州青塘别业辨疑[J]. 邵钰. 农业考古, 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