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马湘萍[1](2021)在《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高血压(Hypertension,HTN)是心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当前中国高血压患病率约27.9%,人数高达近3亿,提升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水平已经被提高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近来,血压节律异常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此同时动态血压监测成为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与杓型高血压相比,非杓型和反杓型高血压更易出现靶器官损伤。充分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的特征及其调节,筛查预测靶点,对于高血压及其心血管靶器官损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血压的昼夜节律的具体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脂肪组织,尤其血管外周的脂肪组织(PVAT)对血压节律及血管功能的影响日趋受到关注。PVAT作为一类内分泌器官,释放多种生物活性分子参与调节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增殖和迁移,在高血压中发挥重要作用。PVAT产生的内脏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作为一种新的脂肪细胞因子,通过旁分泌作用于周围血管,且Vaspin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衰老关键蛋白-3(Fibulin-3),是脂肪组织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水平减轻血管平滑肌细胞的钙化,影响血管内皮功能,而脂肪细胞外基质与时钟节律关系密切;昼夜节律蛋白2(Per2)是脂肪组织中关键时钟蛋白,其突变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然而,目前关于Vaspin、Fibulin-3、Per2的循环水平与高血压节律及其靶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探索高血压患者外周循环血浆中Vaspin、Fibulin-3、Per-2的水平变化,即是否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具有相关性,探索高血压节律异常和靶器官损害的可能发生机制,明确其能否成为预测异常血压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可能靶点。目的1.探讨Vaspin、Fibulin-3、Per2在不同节律高血压患者中的表达;2.探讨Vaspin、Fibulin-3、Per2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靶器官损害是否具有相关性;3.探讨Vaspin、Fibulin-3、Per2能否成为预测血压异常节律及靶器官损害的靶分子。方法1.研究对象:按入组及排除标准于2020-05至2021-03在齐鲁医院心内科住院及门诊筛选入组90例患者。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后,将入选患者按血压昼夜节律的不同分为3组:杓型高血压组;非杓型高血压组;反杓型高血压组,每组各30例。2.资料收集:进行病史采集及血压、心率、身高、体重等测量;应用动态血压检测获取动态血压数据;收集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应用ELISA方法测定Vaspin、Fibulin-3、Per2水平;高频超声检查,所有患者均测定心脏及颈动脉相关超声指标;应用动脉硬化检测仪自动测量肱踝脉搏波速度(BaPWV)。3.统计学分析:本研究的数据均应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 25.0进行分析和处理。所有数据经过shapiro-wilk正态检验。计量资料行单因素ANOVA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正态分布变量因素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临床基线资料分析:与杓型及非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高血压病程、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明显升高,用药种类增加,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动态血压数据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24h舒张压、白昼舒张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意义;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日间平均舒张压明显降低(P<0.05)。3.各组Vaspin、Fibulin-3、Per2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Vaspin及Fibulin-3均明显降低,以反杓型组降低更为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Per2均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靶器官损害指标分析:与杓型高血压组相比,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E/e’均明显增加(P<0.05~P<0.01),与非杓型高血压组相比,反杓型组CIMT-L增加(P<0.05),eGFR明显降低(P<0.05)。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1)Vaspin在杓型高血压组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清晨平均收缩压,清晨平均舒张压,左心房大小,左心室大小,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存在显着负相关;Vaspin在杓型、非杓型高血压组中左室质量指数存在显着负相关;2)Fibulin-3与左室质量指数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存在显着负相关;Fibulin-3在杓型高血压组左室质量指数,非杓型高血压组E/e’,反杓型左心室大小、左室质量指数均存在显着负相关;3)Per2在反杓型高血压组室间隔厚度、舒张期左室后壁厚度、E/e’、左室质量指数存在显着正相关。结论1.Vaspin、Fibulin-3、Per2浓度在不同高血压节律组有明显差异,提示其可能高血压节律异常的发生发展中起作用。2.Vaspin、Fibulin-3、Per2与血压昼夜节律及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相关指标有相关性,提示其可能成为高血压节律异常及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分子。研究目的:探讨一例罕见的功能性副神经节瘤伴儿茶酚胺危象的病例的临床特征、诊治过程及随访情况,加深对嗜铬细胞瘤和神经节瘤(PPGL)的认识,以期早期识别不同临床表现掩盖下的PPGL,减少临床的漏诊,分享PPGL合并心肌病变的诊治体会。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一例PPGL患者的病例资料,并通过Pubmed数据库在线检索相关的文献,结合该病例的特点,系统总结PPGL的诊断要点、心肌受累的特点及可能发病机制、治疗和预后。研究结果:患者,中年男性,以发作性胸闷、心悸,加重伴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急性起病,于外院测HR 90次/分,BP 200/170mmHg,行心电图示多导联ST段抬高,检测肌钙蛋白0.1Ong/ml,NT-proBNP3970pg/ml,考虑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遂行急诊冠脉造影未见冠脉血管明显异常。完善心脏超声检查:LVEF 0.37,室间隔中下段、左室侧壁及下壁中下段、前壁下段、左室心尖部动度几乎消失。肝功能:ALT 171 U/L,AST 227 U/L,血糖16.87mmol/L;肾功正常,尿微量白蛋白183mg/L。入住当地CCU后病情恶化:ECG出现频发室早,短阵室速,入住当地CCU后出现阵发性血压高,最高达300/200mmHg,最低达70/40mmHg,且伴有意识丧失及剧烈腹痛。完善继发性高血压相关原因的筛查:皮质醇、肾素、醛固酮、血管紧张素未见明显异常,但患者血浆及尿中下列结果明显升高:去甲肾上腺素(NE):193.74nmol/L、肾上腺素(E)7.18nmol/L、甲氧基肾上腺素(MN):2.5nmol/L、甲氧基去肾上腺素(NMN):35.46nmol/L、血香草扁桃酸(VMA)378.49nmol/L、尿香草扁桃酸(VMA)82.19ug/ml。转入我院后,完善腹部CT:右腹部占位。根据各项辅助检查及临床表现,考虑患者为嗜铬细胞瘤。遂给予酚苄明逐渐加量至20mgtid并联合应用CCB及β一受体阻滞剂,并给予营养心肌改善心功能,改善微循环,改善糖代谢及肝功能异常等对症治疗,治疗3周后进行病情评估可以手术,遂转至泌尿外科予以病灶切除,病理回示为副神经节瘤。研究小结:1.当出现偶发性头痛、出汗和心动过速,发现偶然的肾上腺肿块时,考虑PPGL。2.急性儿茶酚胺心肌病病情危急,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血压骤升甚至危及生命,手术难度很大。3.血浆中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或尿中分离的甲氧基肾上腺素是诊断嗜铬细胞瘤的金标。4.该病的标准治疗是手术切除,该方案对治疗这种罕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很有效。
张旭[2](2021)在《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究诊室血压达标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进一步明确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动态血压监测以减轻靶器官损害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高血压科2015年1月—2020年5月诊室血压已经达标的高血压病人,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共347例,依据ABPM(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动态血压监测)是否达标,分为ABPM达标组和ABPM未达标组。收集两组病人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高血压病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用药方案等一般资料;同时收集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颈动脉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Urinary albumin-creatinin ration,尿微量白蛋白/肌酐)、ABPM等观察指标。并应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对于一般资料的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首先进行数据正态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对性别、用药方案、血压变异性、颈动脉超声、心律失常、心脏几何构型进行两组间率的比较;采用t检验对年龄、身高、体重、血生化指标等一般资料、动态血压值、心脏超声、脉搏波传导速度、踝臂指数、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UACR等相关指标进行两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BPM未达标是否为脉搏波传导速度增大的危险因素。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BPM与心率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347例患者,其中ABPM达标组:148人;ABPM未达标组:199人。ABPM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62±12.49岁,其中男性病人66例;ABPM未达标组病人的平均年龄:58±13.80岁,其中男性病人124例。高血压病程、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占比、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PM未达标组年龄、高密度脂蛋白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两组在联合用药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ARB使用率方面,ABPM未达标组使用率明显高于ABPM达标组(P<0.05)。2.ABPM未达标组各时间段内动态血压值、昼夜节律及曲线类型异常的比例方面均明显高于ABPM未达标组(P<0.05),但在晨峰现象的发生率中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明显偏低(P<0.05)。3.ABPM未达标组与ABPM达标组相比,室间隔厚度、左房内径、左室后壁厚度明显增大(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左房内径的危险因素(OR:1.755,95%CI:1.141—2.701,P=0.011),ABPM未达标是室间隔厚度、左室后壁厚度的独立危险因素(OR:2.737,95%CI:1.470—5.096,P=0.002;OR:3.597,95%CI:1.136—11.394,P=0.030)。4.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相比PWV明显增大(P<0.05),但在ABI、FMD、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狭窄斑块形成方面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线性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PWV(左侧、右侧)的危险因素(B系数及P值分别为:B系数=98.313,P=0.005;B系数=86.239,P=0.006)。5.ABPM未达标组较ABPM达标组在UACR方面明显升高(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ABPM未达标是UACR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31,95%CI:1.845—9.252,P=0.001)。6.两组在最快心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方面无明显差异,ABPM未达标组的平均心率及最慢心率均大于ABPM达标组(P<0.05),ABPM未达标组中SDNN(Standard Diviation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的标准差)、SDANN(Standard Diviation Average of NN intervals,全部窦性心搏NN间期平均值的标准差)明显低于ABPM达标组(P<0.05)。7.将ABPM各时间段血压均值与靶器官损害观察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靶器官的损害程度与夜间收缩压的相关性最大,且呈正相关。8.对血压变异性及靶器官损害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9.将ABPM指标与心率变异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各时间段内的SBP均值及夜间SBP下降百分比与心率变异性密切相关(P<0.05),而舒张压与之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诊室血压达标而24小时ABPM未达标高血压患者较诊室血压及24小时ABPM均达标患者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明显加重,ABPM未达标是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的独立的危险因素。2.24小时ABPM中,夜间SBP不达标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呈显着正相关。3.与诊室血压相比,24小时ABPM能更准确反映血压达标情况从而指导降压治疗,对预防和逆转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及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具有更大价值。4.对于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应积极行24小时ABPM,评估患者是否24小时血压均达标,筛查出ABPM未达标的高血压患者并给予降压治疗调整,进一步降低高血压介导的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刘婷婷[3](2021)在《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寻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中对心率变异性(HRV)具有诊断价值的指标。方法:抽取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641名,收集其时域指标SDNN、二维及三维心电散点图指标(L0、W、L0/W、L、L1、L2)。根据SDNN值将患者分为三组(HRV正常组、HRV轻度减低组、HRV重度减低组)。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各指标与SDNN相关性,并绘制ROC曲线检验不同指标对HRV减低及其减低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1.三组(HRV正常组、HRV轻度减低组、HRV重度减低组)中,各指标均与与SDNN均具有相关性,其中“窦律点”图形长轴的相关指标(L0、L、L1、L2)与SDNN相关性最大。2.HRV减低ROC曲线显示,Lorenz散点图中L0和三维RR心电散点图中L2曲线下面积(AUC)最大,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854.60ms和480.00ms。3.HRV重度减低ROC曲线显示L0的AUC为0.973,L2的AUC为0.972,其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64.30ms和382.50 ms。结论: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心电散点图中“窦律点”图形长轴对HRV诊断具有较强的诊断价值。
杨燕[4](2020)在《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太极拳和有氧运动为主要治疗措施,经过对照干预前后患者家庭血压监测(HBPM)获取血压和血压变异性的变化,评估太极拳干预高血压前期的疗效是否优于有氧运动,针对高血压前期患者切实可行的运动处方进行探索。研究方法:本研究中共纳入50例高血压前期人群作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太极拳组25例和有氧运动组25例。两组除运动方式不同外,均予以相同的饮食及体重控制、禁烟限酒、心理疏导方面干预,太极拳组在此干预基础上联合太极拳运动作为干预方法,有氧运动组则在此基础上联合有氧运动。干预期共3月,患者在入组后每月最后一周开始进行家庭自测血压并收集数据,要求连续3天、每天早晨(6:00-10:00)和晚上(18:00-22:00)餐前1小时、连续2次测量并记录,将血压变异性界定为家庭血压监测的每个月血压平均值的标准差。剖析两种运动方式对高血压前期人群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产生的影响。研究结果:1.基本资料:经过3月的干预,太极拳组脱落2例,最终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纳入病例分别为23例和25例,脱落率4%,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的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2.二十四小时动态血压:治疗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两组的动态血压参数及小时间血压变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3.家庭自测血压:干预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的家庭自测血压监测(HBP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干预3月后,两组血压数据较干预前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有氧运动组(P<0.05),两组降压幅度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4.血压变异性:干预前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的HBPM血压变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3月后,太极拳组的全天DBPV、清晨SBPV、清晨DBPV、夜间SBPV均显着低于干预前(P<0.05);其余BPV参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氧运动组的血压变异性参数与干预前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太极拳组的全天DBPV、早晨SBPV、早晨DBPV、晚上SBPV均明显低于有氧运动组(P<0.05)。结论:1.干预3月后,太极拳、有氧运动均能明显使得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参数下降;太极拳降压效果优于有氧运动。2.太极拳可一定程度改善高血压前期患者的血压变异性。
黄培佳[5](2020)在《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体育舞蹈观赏过程中,观赏者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在不同视觉和听觉刺激中的变化特征,探讨体育舞蹈对观赏者身心健康的影响,为观赏性审美教育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法。招募广州体育学院48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年龄为19.79±0.71岁),其中男、女生各24名。将48名被试分成三组(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每组包括男、女生各8名,按CRJ、RJC、JCR的顺序观赏恰恰、伦巴、牛仔的表演视频。以生理相干与自主神经平衡训练系统(SPCS)进行测试,采集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1)不同阶段HRV变化差异比较。相比实验前,实验中恰恰TP、HF和协调、稳定、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下降(p<0.05),HR明显上升(p<0.01);伦巴和牛仔TP、LF和HF均值明显下降(p<0.05)。相比实验中,实验后恰恰、伦巴、牛仔的TP、LF和恰恰协调、稳定、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上升(p<0.05)。相比实验前,实验后伦巴HF和评价指标均值明显下降(p<0.05)。(2)不同舞种HRV变化差异比较。观赏恰恰与伦巴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HR均值明显上升,HF均值明显下降(p<0.05),而LF/HF均值恰恰明显下降,伦巴明显上升(p<0.05);相比实验中,实验后稳定指标均值明显上升(p<0.05),而协调和评价指标均值恰恰明显上升、伦巴明显下降(p<0.05)。观赏伦巴和牛仔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LF/HF均值伦巴明显上升,牛仔明显下降(p<0.05)。观赏恰恰和牛仔过程中,相比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HR均值明显上升(p<0.01)。(3)不同性别HRV变化差异比较。相比实验前,实验中恰恰HR均值明显上升(p<0.05),女生的上升幅度大于男生。相比实验前,实验后恰恰HR均值男生明显下降,女生明显上升(p<0.01)。相比实验中,实验后牛仔LF/HF均值男生明显上升,女生明显下降(p<0.05)。(4)不同个性HRV变化差异比较。在内外向性上,相比实验中,实验后恰恰评价指数均值高分组明显上升,低分组明显下降(p<0.05);相比实验前,实验后恰恰TP均值高分组明显下降,低分组者明显上升(p<0.05);伦巴协调和评价指标均值高、低分组明显下降(p<0.05),稳定指标高分组明显上升,低分组明显下降(p<0.01);牛仔LF/HF均值低分组明显上升,高分组明显下降(p<0.05)。在情绪稳定性上,相比实验中,实验后伦巴HF均值高分组上升,低分组下降(p<0.05)。【结论】不同性别、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在观赏的不同阶段、不同舞种间,心率变异性均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任茂佳[6](2020)在《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 C)的水平和血压变异性(BPV)的特征,进一步探讨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血清Cys C水平与BPV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的风险评估和治疗提供新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门诊部或住院部的年龄在40-60岁的女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围绝经期综合征将入组患者分为围绝经期高血压组(44例)和单纯高血压组(42例),同时选取该院同一时期、相同年龄段的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42例),最终纳入参与者共128例。采集所有入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史情况,完善包括血清Cys C在内的生化指标、女性激素六项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24h ABPM)。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1.激素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雌二醇(E2)、孕酮(P)和睾酮(T)水平降低(p<0.05),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升高(p<0.001);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E2和P水平降低(p<0.001),FSH水平升高(p<0.001)。2.血清Cys C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血清Cys C水平升高(p<0.001);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血清Cys C水平升高(p<0.001)。3.24h ABPM的指标:(1)平均血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24小时、白昼、夜间的平均收缩压和平均舒张压的水平均升高(p<0.05)。单纯高血压组和围绝经期高血压组平均血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PV指标: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单纯高血压组和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24小时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24小时收缩压变异系数(24h-SBPCV)、24小时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白昼收缩压标准差(d SBPSD)、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d SBPCV)、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 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 DBPSD)和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n DBPCV)均增大(p<0.05);与单纯高血压组相比,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24h-SBPSD、24h-SBPCV、d SBPCV、n DBPSD和n DBPCV均增大(p<0.05)。(3)血压昼夜节律:三组间血压昼夜节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高血压组以反杓型(45.5%)为主,非杓型(40.9%)次之,杓型(13.6%)最少。单纯高血压组以非杓型(45.3%)为主,反杓型(33.3%)次之,杓型(21.4%)最少。健康对照组以杓型(47.7%)为主,非杓型(33.3%)次之,反杓型(19.0%)最少。4.相关性分析: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血清Cys C水平与24h-SBPSD(r=0.777,p<0.001)、24h-SBPCV(r=0.854,p<0.001)、d SBPSD(r=0.750,p<0.001)、d SBPCV(r=0.867,p<0.001)、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r=0.374,p=0.012)和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r=0.367,p=0.014)呈正相关。5.血清Cys C水平与血压昼夜节律:围绝经期高血压组的血清Cys C水平在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中存在差异(p<0.001)。其水平在反杓型患者中最高(1.21±0.19 mg/L),在非杓型患者中次之(1.07±0.17 mg/L),在杓型患者中最低(0.85±0.14 mg/L)。6.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Cys C、E2、P与围绝经期高血压独立相关(OR=21.327,p=0.028;OR=0.790,p=0.004;OR=0.002,p=0.005)。结论: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血清Cys C水平与BPV显着相关,随着血清Cys C水平的升高,24小时和白昼的收缩压变异性逐渐增大,夜间血压逐渐升高,血压的昼夜节律发生紊乱,正常的杓型节律消失,转变为异常的反杓型和非杓型节律。血清Cys C为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
张淑洁[7](2020)在《清肝滋肾方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肥胖高血压患者通常伴有更高的血压变异性(BPV)。BPV升高是加重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及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原因之一。清肝滋肾方运用于临床多年,早期基础研究证实其有协同降压和改善代谢的作用,但未涉及其对BPV的干预作用。本临床研究在江苏省科技重点研发计划(BE2017775)的支持下对西药控制血压达标的肥胖高血压患者运用清肝滋肾方,评价其对BPV和中医证候积分的改善作用,为中医药促进平稳降压提供一定的研究依据。方法:所有病例选自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高血压研究所门诊、心内科门诊就诊及心内科病房治疗的肥胖高血压患者,均符合肝阳上亢或阴虚阳亢证。将纳入研究的50例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钙通道阻滞剂(CCB)联合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达标,试验组在西药基础上联用清肝滋肾方。两组均治疗6个月,分别于初诊、服药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观察两组患者的BPV、中医证候积分、血压均值、代谢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的改变。结果:主要结局指标(BPV指标):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清晨舒张压标准差(MSDD)、清晨舒张压变异系数(MDBP-CV)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巳时收缩压标准差(SDS)、巳时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申时收缩压标准差(SDS)、申时收缩压变异系数(SBP-CV)、午时舒张压标准差(SDD)、巳时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午时舒张压变异系数(DBP-CV)的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次要结局指标:①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显着改善(p<0.01);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血压均值指标: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时段和各时辰段的血压均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糖脂代谢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未见明显改善,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血压昼夜节律: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恢复肥胖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滋肾方具有一定程度改善BPV的趋势,从而有可能促进肥胖高血压患者进一步平稳降压。
王雪宁[8](2020)在《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文中指出背景高血压是当今世界上流行较为广泛、危害极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在我国也是发病率很高的一种慢性疾病,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及危险因素,目前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多是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多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结果。高血压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同样高血压也可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在其病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及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诊断及病情评价中,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制定出更加合理的降压方案,在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值及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分析探讨该类患者的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8年06月01日至2019年01月31日就诊于新乡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门诊、住院及健康体检患者169例,平均年龄为63.63±11.51岁,其中选取40名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余129名均为患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患者。2.纳入标准:初诊高血压: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前提下,非同日于诊室测得3次血压,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140mmHg和(或)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90mmHg(1mmHg=0.1333kPa);已诊高血压:详细询问患者病史,若既往明确诊断高血压病,即使血压水平为<140/90mmHg,也同样诊断为高血压,以上被纳入的高血压患者均至少近5日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经详尽的病史询问和全面的体格检查,通过相关检验检查,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等发现缺血证据或明确的冠状动脉狭窄,最终由临床专业医师确诊,纳入慢性稳定型冠心病患者。3.排除标准:诊室血压中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的高血压患者;有明确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史或经肾功能、肾脏彩超、肾上腺CT或肾动脉造影等检验检查高度怀疑某些继发因素引起的血压升高;基础心律为非窦性心律,如患有房扑、房颤等;既往合并有糖尿病、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不全及严重的心功能不全等疾病病史;既往曾行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心脏支架植入术等心脏相关手术治疗;既往有甲状腺或垂体等影响心率的疾病病史;既往有明确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或恶性实体肿瘤病史;妊娠期女性或既往患有妊娠期高血压;长期患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以及近期夜间睡眠质量差、失眠等;近3天有明显发热(体温≥37.3℃)及重症感染;近1周使用洋地黄类制剂、B族维生素等可能影响HRV的药物;近1月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脏急性突发事件。4.诊断标准:上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符合《国家基层高血压防治管理指南(2017版)》[1];冠心病的诊断及分类标准符合《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2]。5.分组:根据上述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正常血压组、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及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组,其中正常血压组记为A组(共40人),单纯原发性高血压组记为B组(共67人),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组记为C组(共62人)。6.观察内容:入组患者均完善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心电血压二合一记录器),收集白天(07:0022:00)平均血压、夜间(22:00次日07:00)平均血压、全天24小时平均血压、夜间血压下降率数据,观察24小时血压的形态,同时收集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值。结果1.各样本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B组、C组患者的白天平均收缩压(day-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m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ay-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m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time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m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time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mDBP)、24小时平均收缩压(24-hour mean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mSBP)、24小时平均舒张压(24-hour mean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mDBP)水平均高于A组,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血压水平仅dmDBP、nmSBP、nmDBP、24hmDBP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mSBP、24hmSBP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组、C组患者的三种血压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反杓型血压比例明显增高,与B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B组、C组患者的HRV的时域指标SDNN、SDANN、SDNN-Index、RMSSD测量值均低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上述指标测量值最低,与B组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4小时动态心电血压监测可以无创且有效地监测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昼夜血压波动情况以及心率变异性。2.原发性高血压合并CHD患者的夜间血压明显高于单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且反杓型血压形态比例升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更加明显。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减弱为主要特征,但当合并CHD时自主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更加显着。
薛鹏[9](2019)在《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化疗作为恶性肿瘤重要治疗手段,可以延长肿瘤患者生存期,使患者获益。但是随着化疗周期延长,随之而来的是患者整体状态下降,生活质量降低,大部分患者不能完成相应周期化疗或维持治疗。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中医药可以显着改善了患者肿瘤相关症状,改善患者体能状态,提高化疗耐受性。本课题所研究的益气温阳方是国家级名老中医李佩文教授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经验方。该方以“益气温阳,养血生血”为治疗原则,临床应用近20年,疗效显着。前期基础研究及临床观察显示,益气温阳方可以有效降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率,降低白细胞下降程度,并且可以促进相关刺激性免疫因子分泌,降低抑制性免疫因子如VEGF等的表达,安全性良好。本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临床研究进一步探索益气温阳方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的疗效及对炎性因子调节作用,观察中药对心率变异的影响,以反映中药对化疗后患者体能状态的改善作用。目的:1.明确益气温阳方对对生活质量、中医症状的改善作用,防治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防疗效。2.明确益气温阳方对化疗前后体能状态改善作用以及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3.探索益气温阳方对外周血炎性因子影响,揭示中药益气温阳方对围化疗期可能的增效机制。4.探索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情况对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测准确性。方法:1.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设定入排标准,设立益气温阳组、单纯化疗组(对照组),在入组患者中药或化疗干预前应用12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机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益气温阳组进行中药干预7天后进行化疗,对照组不进行中药干预直接进行化疗,化疗后第7天继续监测两组患者心率变异性,采集化疗前和化疗后第7、14天血液学、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肿瘤相关症状发生率,以及治疗2周期后全身炎症指数指标(NLR、PLR、MLR),进行统计学处理。2.化疗前或中药干预前以及化疗后第7天,两组患者在清晨采集外周静脉血,经离心后取上清液,通过ELISA方法检测外周血血清IL-4、IL-10、TGF-β、sPD-1、sPD-L1和VEGF浓度,进行统计分析。3.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评价心率变异性指标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及白细胞计数的相关性,截断值定义为取约登指数(Youden’s index),最大数值近似值,以明确心率变异变化情况与骨髓抑制发生预测的准确度。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研究患者56例,益气温阳组(YQWY group)入组病例27例,3例失访,对照组(Control group)纳入病例29例,1例因入组后进行免疫治疗退出研究,两组有效病例共52例,两组基线数据较为一致。1.通过记录12通道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的心率变异指标和两组化疗前后中医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和血液学指标,结果提示:(1)两组QLQ-C30评分未见显着差异(P>0.05),但益气温阳方在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中医症状方面具有一定疗效,其中对化疗期间患者出现的乏力、纳差、腰膝酸软等中医症状改善作用较为明显,并且降低了化疗相关乏力及骨髓抑制发生率(P<0.05),提高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可以作为配合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治疗的中医用药方案。(2)益气温阳方可以显着降低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率(P<0.05),降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使用频次和剂量(P<0.05),化疗后第14天益气温阳方治疗组白细胞下降比率更小(P<0.05),该方可降低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Ⅱ度及以上乏力发生率方面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30)。(3)益气温阳方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心率变异性,其中益气温阳治疗组SDNN、SDANNi、SDANN、RMSSD和VLF指标较化疗前平均值升高,化疗后第7天和化疗前或中药干预前的均值之差(δ)为正值,而对照组化疗后心率变异性平均值下降,两组化疗后和化疗前的均值差具有显着差异(P<0.05),益气温阳组TP、LF、HF在化疗后升高,但与对照组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益气温阳方可以提高晚期肿瘤患者心率变异性,提高患者体能状态,使患者更好耐受化疗。(4)两组患者基线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al to lymphocyte ratio,NLR)指标未见显着差异,对照组NLR值为3.44±2.61,益气温阳组为4.48±2.42。2周期化疗后益气温阳组NLR值下降至3.37±2.30,差值为,较前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差异(P=0.70),但NLR<4对预后有积极意义,而对照组2周期化疗后NLR值为4.43±2.30,较化疗前升高且NLR>4,结果提示益气温阳方配合化疗治疗2个周期后NLR值较前下降且低于4,可能对患者预后具有积极意义。2.通过对入组患者化疗前后血清标本中sPD-1、sPD-L1、VEGF、IL-10、IL-4、TGF-β浓度的检测提示,益气温阳组在中药干预后血清VEGF、IL-4浓度较对照组显着降低,提示对IL-4及VEGF具有一定抑制作用(P=0.007;P=0.032)。TGF-β、sPD-L1化疗前后两组未见明显差异。两组sPD-1化疗前后均有显着差异,益气温阳组低于对照组,但益气温阳组与对照组前后自身对照未见统计学差异(P=0.09;P=0.680)。两组IL-10浓度在化疗前可见统计学差异,但化疗后益气温阳组及对照组IL-10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益气温阳组自身前后未见统计学差异(P=0.356;P=0.476)。3.益气温阳组中药及化疗干预后和干预前的心率变异差值(δ)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以及中医症状改善具有一致性,本研究中利用ROC曲线发现,当以心率变异差值正负(≥0与<0分组)为分类变量,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作为变量,结果可见,SDNN δ与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进行ROC分析得出相关截断值,可见SDNNδ为正值时,截断值WBC≥4.18,很好的匹配了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当以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情况为分类变量时,SDNNδ的截断值为≥-14,P=0.029,曲线下面积为0.755,准确度较高,提示具有一定诊断意义,心率变异性主要指标SDNN干预前后差值可以较为准确的预测化疗后第7天骨髓抑制发生情况及化疗后第14天白细胞计数情况。结论:1.益气温阳方可有效防治晚期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减低化疗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下降程度,减少疲劳发生率,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有一定疗效。2.益气温阳方提高了化疗后心率变异性,降低化疗药物对晚期肿瘤患者心率变异性影响,提高了肿瘤晚期患者化疗后的体能状态,增强了对化疗的耐受性。3.益气温阳方可以降低外周血VEGF、IL-4等免疫抑制性因子浓度,改善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中药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但其增效机制需进一步阐述。4.心率变异指标变化与骨髓抑制发生率情况有较好的关联度,心率变异性变化可能可以作为预测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的一项指标。5.心率变异性可以准确反映机体体能状态,可以客观反映益气温阳方临床疗效,可以作为中医药临床疗效的一个评价的客观指标。
李济廷[10](2019)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明确血压变异性的相关因素和为高血压病的中医辩证分型提供客观的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患者200例。采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动态血压、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以及相应生化检查检查数据,根据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非杓型组和反杓型组,根据症状体征并分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4个中医证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本组2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肝火亢盛证有41例(20.5%),阴虚阳亢证66例(33%),阴阳两虚证62例(31%),痰湿壅盛证31例(15.5%)。2、杓型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的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选择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组(非杓型组+反杓型组)作为因变量,把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作为自变量纳入回归方程,分析各因素与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节律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显示,血压昼夜节律异与年龄、冠心病病史呈正相关(P<0.05),血压昼夜节律异与SDNN Index、LVEF呈负相关(P<0.05)。3、不同中医证型原发性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指标分析显示,肝火亢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夜间平均收缩压、dSSD、nS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与阴阳两虚证相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明显偏高(P<0.05);与阴阳两虚相证比,肝火亢盛证、痰湿壅盛证的夜间平均收缩压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的dSSD明显偏低(P<0.05);与肝火亢盛相证比,阴阳两虚证的nSSD明显偏高(P<0.05)。结论:1、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比较普遍。2、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降低与年龄、冠心病、SDNN、SDANN、SDNN Index、RMSSD、LVEF、NT-proBNP、HCY、CTNT、HGB相关,其中年龄、冠心病、SDNN Index、LVEF是影响血压昼夜节律独立相关因素。3、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居多。4、经研究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阴虚阳亢证和阴阳两虚证的夜间血压下降率均偏低,不同的中医证型动态血压的nSSD、dSSD有所差异,阴阳两虚证者其nSSD偏高,肝火亢盛证者其dSSD偏高。
二、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Vaspin、 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巨大副神经节瘤并发儿茶酚胺危象1例并文献复习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1.病例报道 |
2.病例讨论 |
病例小结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方法 |
2.1 基本资料收集 |
2.2 诊室血压 |
2.3 动态血压及达标标准 |
2.4 靶器官损害的评估 |
2.4.1 超声心动图 |
2.4.2 颈动脉超声 |
2.4.3 血管功能检测 |
2.4.4 尿微量白蛋白测定 |
2.4.5 动态心电图 |
2.5 分组方法 |
2.6 统计学方法 |
(三)结果 |
1.患者基本资料的比较 |
2.ABPM指标的比较 |
3.靶器官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 心脏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1.1 心脏结构的比较 |
3.1.2 心脏几何构型的比较 |
3.1.3 ABPM与IVST的关系 |
3.1.4 ABPM与 LVPWT的关系 |
3.1.5 ABPM与 LAD的关系 |
3.2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2.1 血管损害指标的比较 |
3.2.2 ABPM与 PWV的关系 |
3.3 UACR的比较及其与ABPM的关系 |
3.3.1 UACR的比较 |
3.3.2 ABPM与 UACR的关系 |
3.4 动态心电图的比较 |
4.ABPM值与HMOD的相关性 |
5.血压变异性与HMOD的相关性 |
6.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
(四)讨论 |
1.ABPM的临床意义 |
2.ABPM与靶器官及自主神经损害的相关性 |
2.1 ABPM与心脏损害的关系 |
2.2 ABPM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3 ABPM与肾损伤的关系 |
2.4 ABPM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
3.晨峰现象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 |
4.ABPM昼夜节律异常的危害 |
5.ABPM与诊室血压的比较 |
6.本研究的创新性 |
7.本研究的局限性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动态血压在疾病诊断及评估靶器官损害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研究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6、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心率变异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4)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简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
1. 高血压前期的提出及定义 |
2. 高血压前期的流行病学 |
3. 高血压前期的预防及治疗现状 |
4. 生活方式干预对高血压前期的影响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前期的中医概况 |
1. 中医对高血压前期的认识 |
2. 高血压前期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
1. 血压变异性现代机制研究 |
2. 血压变异性中医理论研究 |
3. 运动疗法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选择标准 |
5. 剔除标准 |
6. 脱落标准 |
7. 试验方案 |
8. 干预方案 |
9. 临床观察 |
10. 统计学处理 |
11. 本研究的创新性 |
12. 研究流程图 |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一般资料比较 |
2. 太极拳组和有氧运动组24小时血压、家庭自测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参数比较((?)±S) |
3. 治疗前后HBPM测得的血压的变化 |
4. 治疗前后HBPM逐日间血压变异性的变化 |
5. 结果分析 |
讨论 |
1. 高血压前期与太极拳运动探讨 |
2. 高血压前期防治的中医理论探讨 |
3. 太极拳改善血压变异性的中医理论探讨 |
不足之处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体育舞蹈观赏 |
2.2 体育舞蹈审美 |
2.2.1 体育舞蹈审美特征 |
2.2.2 体育舞蹈审美价值 |
2.2.3 体育舞蹈审美教育 |
2.3 心率变异性 |
2.3.1 HRV生理基础 |
2.3.2 HRV分析方法及指标 |
2.3.3 心率变异性的应用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4 结果 |
4.1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阶段间HRV变化特征 |
4.1.1 观赏恰恰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1.2 观赏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1.3 观赏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舞种间HRV变化特征 |
4.2.1 观赏恰恰和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2 观赏伦巴和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2.3 观赏恰恰和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 不同性别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4.3.1 观赏恰恰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2 观赏伦巴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3.3 观赏牛仔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HRV变化差异比较 |
4.4 不同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4.4.1 内外向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差异比较 |
4.4.2 不同情绪稳定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差异比较 |
5 分析与讨论 |
5.1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阶段间HRV变化特征 |
5.2 体育舞蹈观赏者观赏不同舞种间HRV变化特征 |
5.3 不同性别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5.4 不同个性体育舞蹈观赏者HRV变化特征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实验设计展望 |
6.2.2 体育舞蹈观赏审美教育 |
7 致谢 |
8 参考文献 |
附录A 艾森克个性问卷 |
个人简历 |
(6)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女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改良Kupperman更年期自评量表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文章发表情况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清肝滋肾方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肥胖高血压的概述 |
1.1 现代医学对肥胖高血压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肥胖高血压的认识 |
2. 血压变异性的概述 |
2.1 现代医学对血压变异的认识 |
2.2 祖国医学对血压变异性的理解 |
3. 肥胖高血压患者BPV的研究进展 |
3.1 肥胖高血压的病理变化与BPV的关系 |
3.2 肥胖高血压患者BPV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内容和主要研究方法 |
2.1 病例来源 |
2.2 诊断标准 |
2.3 病例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研究方案 |
2.5 观察与评价指标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主要结局指标 |
3.3 次要结局指标 |
3.4 安全性指标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理论探讨 |
1.1 肾虚肝热在肥胖高血压发病的意义 |
1.2 肾虚肝热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 |
1.3 清肝滋肾法在肥胖高血压中的应用 |
2. 清肝滋肾方治疗肥胖高血压的机制探讨 |
2.1 清肝滋肾方组方探讨 |
2.2 清肝滋肾方基础研究机制探讨 |
3.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3.1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分析 |
3.2 主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 |
3.3 次要结局指标结果分析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率变异在肿瘤患者应用研究进展 |
1. HRV分析方法及指标 |
2. HRV对肿瘤患者症状评价作用 |
3. HRV在肿瘤分期中的应用 |
4. HRV在肿瘤放化疗中的毒性评价 |
5. HRV对肿瘤患者治疗效果评价作用 |
6. HRV对肿瘤预后评价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肿瘤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
1. 肿瘤免疫过程(免疫循环) |
2. 肿瘤免疫相关免疫因子 |
3. 肿瘤疫苗 |
4. 过继性T细胞疗法(CAR-T) |
5. T细胞活化 |
6. 免疫检查点阻断 |
7. 联合免疫治疗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药防治化疗骨髓抑制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的认识 |
2. 中药治疗化疗相关性骨髓抑制 |
3. 温阳益气 |
4. 补气养阴 |
5. 补益气血 |
6. 活血化瘀 |
参考文献 |
下篇 临床试验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 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疗效评价研究 |
1. 入组患者及材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益气温阳方对晚期肿瘤患者化疗前后血清免疫因子影响 |
前言 |
1. 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率变异性改变与化疗后骨髓抑制发生预测模型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 |
讨论 |
1. 中医药在晚期肿瘤化疗中的应用 |
2. 益气温阳方对晚期肿瘤患者HRV改善作用 |
3. 益气温阳方对免疫调节及预后影响 |
4. HRV对中药疗效的科学评价作用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1 病例报告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1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及血压变异性认识 |
1.1 高血压现状 |
1.2 血压变异性与血压昼夜节律概述 |
1.3 影响血压变异性、血压昼夜节律的因素 |
1.4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及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
2.1 中医对高血压病概述 |
2.2 中医对血压变异性概述 |
2.3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关系 |
3 血压昼夜节律改善方法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历资料的采集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的纳入标准和选择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分组 |
2.2 调查方式 |
2.3 调查内容 |
2.4 统计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200 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组和性别情况 |
3.2 各分组间年龄、病史和体重系数情况 |
3.3 各分组间吸烟史和饮酒史情况 |
3.4 各分组间主要疾病情况 |
3.5 各分组间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
3.6 各分组间24 小时动态心电图相关指标情况 |
3.7 各分组间血脂指标情况 |
3.8 各分组间心脏彩超指标情况 |
3.9 各分组间心肌酶指标情况 |
3.10 各分组间NT-proBNP、Hcy、CTNT、空腹血糖情况 |
3.11 各分组间肾功能、肝功能、血常规、CRP情况 |
3.12 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节律的相关性 |
3.13 各分组间中医证型情况 |
3.14 不同中医证型夜间血压下降情况 |
3.15 不同中医证型全日、白天、夜间、清晨平均血压情况 |
3.16 不同中医证型血压变异性指标情况 |
4 讨论 |
4.1 血压昼夜节律的相关因素分析 |
4.2 中医证型与血压昼夜节律、血压变异性关系 |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心率变异减低与血压昼夜模式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Vaspin、Fibulin-3、Per2与高血压节律调控及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马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2]诊室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 张旭.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3]Lorenz散点图及三维RR散点图在心率变异性分析中的应用[D]. 刘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太极拳对高血压前期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D]. 杨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大学生体育舞蹈观赏者心率变异性特征研究[D]. 黄培佳.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6)
- [6]围绝经期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研究[D]. 任茂佳.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清肝滋肾方对肥胖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淑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8]原发性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动态血压监测及心率变异性分析[D]. 王雪宁.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益气温阳方改善围化疗期体能状态的疗效评价及机制研究[D]. 薛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与中医证型相关性研究[D]. 李济廷.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