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管理系统中路由器管理模块的实现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靖[1](2021)在《智慧标识网络中边缘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服务和网络应用已渗透到各个领域。网络数据流量和计算任务的迅猛攀升,导致传统网络体系难以满足高效、可靠、海量、泛在等服务需求。智慧标识网络从解决传统互联网三重绑定问题出发,提出了“三层两域”的体系架构,为实现网络的可管、可控、开放、灵活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智慧标识网络中的计算服务,边缘计算可以利用网络边缘计算资源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然而,边缘网络的服务复杂性和资源有限性给不同场景下计算服务的动态灵活管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分别针对边缘网络中的终端复杂计算服务、终端流式计算服务、多终端竞争计算服务和边缘汇聚计算服务,依据不同服务的需求特征,融合网络通信资源和计算资源,分析了具有特定优化目标的服务管控问题,研究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策略。本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边缘网络中终端复杂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问题,提出了一种复杂服务分割和部分任务卸载的联合管控优化策略。本文以复杂计算服务的处理开销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通过综合考虑服务模型特征、任务依赖关系、节点设备能力和无线信道状况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和边缘计算的终端复杂计算服务系统架构和管控机制,构建了服务模型分割和部分任务卸载的联合优化模型;基于深度学习方法构建了针对视频流进行人体姿态估计的服务计算模型,通过分析所构建模型的计算负载和数据流,采用神经层分组和流水线处理方法,设计了基于阈值粒子群优化的协同分割卸载TP-CPO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性能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信道带宽和服务器负载下,所提策略有效地降低了服务响应时间和终端能量消耗。(2)针对边缘网络中终端流式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问题,提出了一种任务卸载调度和终端功率控制的联合管控优化策略。本文以流式计算服务的任务处理效用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通过综合考虑到达任务特征、终端能量状态、无线信道状况和计算服务器负载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和边缘计算的终端流式计算服务系统架构和管控机制,构建了任务卸载调度和终端功率控制的联合优化模型;根据终端等待计算任务的马尔可夫性,分析了卸载调度决策和功率控制决策的约束条件,设计了状态、动作和奖惩函数,将系统时间分层划分为决策周期和事件回合,实现了基于分层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度控制HDRL-ASC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算法参数调优和性能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不同的任务到达率、无线信道状况和服务器计算性能下,所提策略有效地提高了任务处理效率,降低了终端功率消耗。(3)针对边缘网络中多终端竞争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问题,提出了一种终端卸载选择和通信资源编排的联合管控优化策略。本文以多终端竞争计算服务的综合计算效用最大化为优化目标,通过综合考虑终端接入数目、终端设备状态、终端需求优先级、无线信道状况和计算服务器负载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和边缘计算的多终端竞争计算服务系统架构和管控机制,构建了终端卸载选择和通信资源编排的联合优化模型;提出了融合多种方法的算法框架,包括利用神经网络和阈值判断方法估计多终端任务卸载的优先级,利用一维优化搜索方法编排无线通信的资源块,利用经验回放和梯度下降方法构建神经网络模型的更新机制,利用分布式采样训练方法实现高效的神经网络训练模型,设计了基于纵向联邦学习的灵活卸载编排VFL-FOO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算法参数调优和性能评估。仿真结果表明,算法具有较好的收敛性和较低的复杂度,在不同终端数目和动态环境状况下,所提策略有效地提高了多终端综合计算能力。(4)针对边缘网络中边缘汇聚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问题,提出了一种流量鲁棒分类和资源感知转发的联合管控优化策略。本文以边缘汇聚计算服务的综合处理开销最小化为优化目标,通过综合考虑单位时间请求交易量、服务数据量到达速度、单位比特计算负载、服务流量类型、服务器计算资源和传输路径通信资源等因素,提出了基于智慧标识网络和边缘计算的边缘汇聚计算服务系统架构和管控架构,构建了流量鲁棒分类和资源感知转发的联合优化模型;设计了包含异常需求检测、流量特征分类和任务卸载转发的算法框架,实现了基于遗传进化算法的快速分类转发GE-RCF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进行了参数调优和性能评估。仿真结果表明,在流量动态变化、不同边缘服务器性能和不同传输路径带宽下,所提策略有效地提升了流量分类效率,降低了多流量综合处理开销。
赵静[2](2021)在《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可见光通信(Visible Light Communication,VLC)已逐渐被视为解决射频(Radio Frequency,RF)频谱资源瓶颈的有效方案,但是由于其研究重点多集中于点对点通信,使用场景非常受限。可见光组网,作为可见光通信的具体应用技术,凭借可见光传输的诸多优势,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研究价值。然而,由于目前可见光组网并没有一套完整且可靠的组网协议,很多管控技术的研究无法推进,使得其一直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本文针对上述难题,参与设计了一个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并基于此系统完成了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仿真和实验验证;此外,本文还针对可见光组网的网络管理方面的需求,分别设计并实现了应用于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参与设计了一个上下行均使用可见光通信链路的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选择了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完成了组网系统的架构设计和MAC层功能模块设计,为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2)基于上述组网系统的设计,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用于解决组网的全双工通信问题和多用户接入问题;并且,详细说明了终端接入过程、数据传输过程、关键机制和系统参数等技术方案的设计;最后,通过仿真分析了关键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利用组网实验平台完成了该协议的可行性验证。(3)在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将及时感知组网的拓扑变化并获取拓扑信息作为研究重点,完成了拓扑发现机制的详细设计;并且,针对组网的应用需求,搭建了一个拥有一百个终端的组网系统仿真平台;最后,通过仿真证明了拓扑发现机制的有效性,并评估了该机制在两种应用场景下对组网系统性能的影响。(4)针对可见光组网的可视化管控需求,本文全面分析了组网系统的网络管理需求;并根据需求分析,完成了一个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的方案设计,包括整体架构设计、各功能模块设计和数据库表设计等;最后,通过等效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对被管设备的可视化集中管控的功能,为整个组网系统正常、可靠且高效地运行提供了保障。
王明玉[3](2021)在《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工厂内部网络呈现出工业协议种类多、协议间互不兼容的异构网络形态,导致工业设备之间信息难以互通。随着智能制造的发展,工厂内部网络呈现出IP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在工业异构网络中研究统一的IP地址分配方式,以支持设备之间的无差别寻址通信。传统的DHCP方式不能根据设备在工业现场的位置信息为其分配固定的IP地址,不能满足工业场景需求。此外,地址分配过程涉及的子网和地址池等配置数据没有统一的数据建模机制以及配置管理方式,导致配置管理成本高,配置效率低下。基于以上问题,本文研究了IPv6编址技术和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提出了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本文的主要贡献和工作如下:(1)提出了一种面向工业异构网络的IPv6地址分配机制(AAMIN)。该机制为工业设备分配与其业务特征信息绑定的IPv6地址,解决了DHCP在工业场景应用中存在的缺陷,其中设备的业务特征信息包括设备在工厂车间中的位置信息以及设备类型信息。针对不支持直接配置IP地址的工业非IP设备,AAMIN采用网关地址映射机制实现了非IP设备的IPv6寻址方式,解决了工业异构网络设备间难以直接寻址通信问题。为了在实际场景中应用该机制,论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AMIN的地址分配系统,主要根据AAMIN的地址分配原理实现工业设备的IPv6地址自动分配。(2)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ETCONF的配置管理系统。论文定义了五种RPC操作用于管理地址分配中的配置数据,并对定义的RPC操作以及需要管理的配置数据统一建立YANG数据模型,提供了易于操作、可扩展的配置管理方式。配置管理系统分为远程管理端、NETCONF代理端和配置执行模块。远程管理端根据RPC操作的YANG模型自动生成XML格式的配置消息模板,方便用户进行配置内容下发。NETCONF代理端根据配置数据的YANG模型验证配置请求消息的合法性,防止配置出错。配置执行模块根据用户下发的配置内容更新配置数据存储,以将配置数据应用于后续的地址分配过程。(3)搭建测试环境并设计实验,通过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验证了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的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实现的系统能够适应工业场景需求,基于工业设备的业务特征信息为其分配特定的IPv6地址,并支持通过NETCONF协议实时的下发配置操作,实现配置数据的动态管理。
王旭[4](2020)在《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扩张,互联网架构设计上出现的安全性低、移动性支持差、可扩展性差等缺陷导致现在的互联网架构不再适用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系统。标识网络将网络划分为网络空间和用户空间,解决了传统互联网架构中的弊端,非常符合天地一体化网络的自主安全、可管可控、可靠稳定、按需传输需求。由于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具有特殊的网络架构和网络协议,导致传统网络管理系统不再适用于本网络。本文工作是“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原型系统”项目的一部分,旨在设计实现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论文分析了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应用需求,设计了一套以B/S架构为基础的网络管理系统。为了便于网管系统应用的多实例部署,系统设计了管理员的无状态登录认证模块。针对天地一体化网络中卫星计算资源和带宽资源受限的问题,为了进一步降低性能管理模块对网络带宽资源的消耗,本文对网络性能管理部分进行了详细的设计。针对标识协议栈中的标识映射协议、认证鉴权协议、路由控制协议等资源,网管系统在用户管理和标识路由管理模块通过配置多个数据源的方式对以上资源实现了集中管理。论文分模块对网管系统进行了实现。在性能管理部分通过缓存技术,解决了网管系统用户过多时出现重复性能查询问题,从而降低查询对网络带宽的占用。通过Websocket协议,实现了用户浏览器和服务端之间的全双工通信,避免了HTTP轮询对网管服务器带宽资源的消耗。管理系统数据库存储部分根据不同应用场景综合利用关系型数据库和缓存型数据库的优势,不仅解决了多线程并发造成的数据污染问题,还提高了系统的数据存储能力。在日志记录部分,采用了面向切面的编程技术,不仅简化了代码结构的,同时还增加了代码的复用度。最后,将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部署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Postman测试工具和Web浏览器工具分别对系统的五个功能模块进行了功能测试。测试结果显示,本文设计的网络管理系统实现了网络的管理功能。
陈世华[5](2020)在《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标识网络是基于标识分离映射思想而设计的新型互联网络,通过引入接入标识与路由标识分别表示用户的身份与位置信息,解决了传统网络中因IP地址“二义性”所导致的在移动性、安全性、扩展性等方面的缺陷。然而,标识网络具有大规模部署、设备众多、场景复杂等特征,缺乏与之相匹配的高效的管理系统。为了保障接入交换路由器、标识映射服务器、数据中继服务器等各设备的健康运作,以提供稳定可靠的标识分离映射机制,设计标识网络场景的网络管理系统尤为关键,对于丰富标识网络体系内容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该场景,设计并实现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在对各设备进行分域管理的同时,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设备放置策略方案,以最小化累计管理成本,更有力地保障标识网络的可控可管性。本文的具体工作如下:首先,概述了与标识网络、网络管理和分域管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简述了标识网络的组网模型,并介绍了网络管理和深度强化学习的相关技术原理。其次,分析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需求,给出了总体设计与模块化设计,并对各功能模块和策略模块的实现做了阐述。其中,管理信息库模块对各设备与各个管理域的具体被管对象进行了抽象定义与组织,提供了管理的基础。同时,针对现有网管协议的不足,设计了标识网络分域管理协议,提供故障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功能的交互。还有管理数据库模块支持对管理数据的维护。此外,基于分域管理功能,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设备放置策略模块:通过对新设备上线、域管理站故障和负载过重场景的分析,总结了设备放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定义了管理成本函数,并建立了马尔可夫决策过程模型,包含状态空间、行为空间和奖励机制等内容;基于该模型,采用深度强化学习合理感知环境状态,生成最小化累计管理成本的设备放置决策序列,以保障各个管理域的负载均衡,提高系统的可用性与扩展性。最后,搭建了相应的测试拓扑对管理功能和策略性能进行测试,验证了网络管理协议、故障管理、性能管理、配置管理及管理数据库等功能模块的有效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不同算法策略、不同参数模型对各性能指标的影响,验证了在分域管理的基础上,本文提出的设备放置策略方案在管理成本和管理负载均衡等方面具有更优越的表现。
赵瑞钢[6](2020)在《面向智慧公路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文中指出在当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交通系统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主要包括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以及运行效率。针对当前交通领域的这两大痛点,许多研究者将研究目光转向车路协同建设。智慧公路系统作为车路协同建设中的核心内容,能够在道路侧为交通系统提供实时可靠的道路环境数据,有利于提高当前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而一个稳定可靠的无线网络对智慧公路系统来说至关重要。本文所研究的智慧公路系统通过MESH网络实现系统数据的可靠传输,在MESH网络中,网关设备的部署直接影响着网络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然而,在当前对MESH网关设备优化部署的研究中,缺乏对应用场景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考虑,优化目标较为单一而且不太符合智慧公路系统的应用场景。另外,智慧公路系统在信息化管理方面也存在系统功能单一、系统数据无法协调统一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对系统中MESH网关设备的优化部署以及面向智慧公路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相关研究。一方面,为了在智慧公路系统中构建一个稳定可靠的无线MESH网络,本文从智慧公路系统的实际应用场景出发,详细研究了MESH网络中的网关设备的优化部署问题。首先,在综合考虑网络构建成本、网关设备负载均衡以及系统数据传输代价等关键因素的前提下,对网关设备的部署问题进行优化模型建立,使得网关设备的部署方案在满足网络Qo S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网络的建设成本,提高整个网络的可靠性;其次,提出基于两阶段优化的改进粒子群算法来求解MESH网关设备的优化部署问题,该算法利用启发式分组算法进行种群的初始化构建,有利于大幅降低算法的运算量,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并且重新定义了粒子的运算规则,使得粒子的更新符合系统实际场景,有利于提高算法的寻优精度。在粒子位置更新中,使用余弦动态调整算法惯性因子的策略,在寻优初期增强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而在寻优后期增强算法的局部搜索能力,大幅加快算法的收敛速度,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陷入局部最优解中;最后,对本文提出的改进算法进行仿真,并与另外两种相似算法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在解决MESH网关设备优化部署问题上有一定的优势。另一方面,针对当前智慧公路系统中各类交通数据缺乏统一管理,而且现存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功能单一等问题,本文设计了一个面向智慧公路的交通信息管理软件系统,并实现了系统管理、设备管理、道路交通信息查询和紧急情况预警等功能。首先,对系统的实现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其次,对系统的需求进行详细分析,阐明了系统的功能性需求以及非功能性需求;接下来,对系统的架构以及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最后,对本文设计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模块测试以及系统性能测试,通过测试表明,本系统的各个功能模块均可以稳定工作,而且在系统响应时间、平均内存占用情况和平均内存占用情况等性能方面能够满足系统设计需求。
吕明[7](2019)在《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计算机网络中节点规模和服务数量的不断扩大,传统互联网的原始设计在网络安全性、可扩展性、移动性方面存在许多弊端。标识网络采用身份与位置分离映射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然而,标识网络中的功能节点与服务众多,目前缺乏集中管理与控制的系统;并且鉴于标识网络独特的语义特征与网络架构,传统网管系统并不适用于标识网络。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套完整的适用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完成对标识网络相关设备的管理功能。本文首先分析了网络管理相关协议和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归纳出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B/S架构的网络管理系统,支持通过Web浏览器登录管理系统,并且采用分布式采集与集中式管理的设计方案,具有较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然后,针对现有网络管理协议的设计缺陷,设计了适用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协议以及通信机制,提升网管系统在某些场景下的性能表现。同时,针对传统管理信息库的设计缺陷,本文提出了基于字典树与AVL树相结合的管理信息结构,改善管理对象的查询效率和存储空间。系统的数据库存储设计综合了关系型数据库与时序数据库技术,并对数据库进行分库分表设计。基于以上设计,本文在实验室环境下分别对系统管理站、代理和Web服务的功能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系统支持用户追踪定位、网络拓扑发现等功能,完成了对接入交换路由器、核心路由器、映射服务器等节点的拓扑管理、配置管理、告警管理以及性能管理。最后,在实验室搭建了系统的测试环境,对系统功能和性能进行测试。通过Wireshark抓包以及Web浏览器页面操作,验证了系统的所有管理功能;通过编写测试程序,对系统的协议通信流程与管理信息结构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这些设计能够有效提升系统在网络负载、内存占用以及管理对象查找效率方面的表现。
荆培佩[8](2019)在《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有互联网原始设计思想中的诸多弊端影响了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世界各国研究并提出了多个新型网络体系结构,如具有“三层”、“两域”结构模型的智慧协同网络。在实际应用部署中,智慧协同网络分为接入网和核心网两部分。在接入网中,通过引入族群的概念实现组件的虚拟化。在核心网中,通过组件标识的映射实现数据包的安全传输。现有的网络管理系统目前并没有对智慧协同网络的接入网和核心网进行针对性管理,不能有效地用于智慧协同网络的管理。本文为解决上述问题,设计并实现了分域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分别设计实现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网络管理系统,方便管理者对全网进行管控,更好地对智慧协同网络中的服务、资源与组件进行管控协调。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部分:(1)设计并实现了分域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本文将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分为接入网管理系统和核心网管理系统。接入网管理系统注重对组件资源的管理,核心网管理系统注重对组件标识映射和路由的管理。通过统一的管理系统平台,管理员可以对管理系统中的所有子管理系统进行查看和配置。这种对接入网和核心网进行针对性设计的分域管理系统结构,使得管理者可以对整个网络进行综合管理,更加有效地保证智慧协同网络在接入网和核心网的稳定运行。(2)设计并实现了重资源管理的接入网管理系统。本文采用OpenStack平台实现底层资源虚拟化,重点对监控模块、报警模块和底层资源交互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在监控模块使用时间序列数据库存储性能数据,提高系统访问速度。同时,加入可视化模块,方便管理者通过Web界面管理智慧协同网络中的组件、性能和网络,最终实现对接入网中网络组件层的资源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3)设计并实现了重映射和路由管理的核心网管理系统。本文将智慧协同网络与OpenFlow网络融合,将组件标识分为接入标识和路由标识。重点对分离映射模块、动态选路模块和转发策略下发模块进行设计与实现。提出基于用户驱动与网络感知的动态选路机制和全路径双向流表下发策略,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加快映射转发流程。同时,加入可视化模块,方便管理者通过Web界面管理网络中的映射条目和选路策略。最终实现对核心网中映射和路由的管理。最后,本文对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通过对结果的分析,证明了本文设计实现的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可以对接入网进行资源管理,对核心网进行映射和路由管理,进而实现了对全网综合有效的管理,为智慧协同网络的稳定运行提供了保障。
郝爽[9](2018)在《Petri网在智能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计算机网络的规模和网络应用的复杂度大幅提升。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网络结构变得复杂且难以维护,网络故障也因此层出不穷。人们希望对于网络设备有更高效和高质量的管理。因此,提出并建立起智能、有效的网络管理模型,保证网络状态的正常、稳定以及网络设备的高效运行是现有网络管理技术发展中迫切需要的。目前,网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就是利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手段为网络管理搭建智能化、自动化的平台。本文根据网络管理的需求,在综述了网络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人工智能的分支——Petri网在智能网络管理中的应用。采用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结合基于Petri网的网络故障推理模型、规则引擎、故障处理知识库和网络配置管理的相关知识与技术,重点研究了以OSPF协议为例的Petri网网络异常推理模型,同时提出一种以OSPF路由协议为实例的Petri网网络故障推理和自动修复模型;设计并实现了智能网络管理系统,系统包括:用户管理、配置管理、和故障管理三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用于记录管理员相关信息;配置管理模块可通过Web页面上的输入配置完成网络设备的智能化管理;故障管理模块作为文章研究的重点实现了网络故障的自动定位和处理,通过网络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网络故障并通过推理引擎完成网络异常的自动定位和自动排查,其设计和实现使得业务人员对于网络各个方面的管理变得更加轻松和便捷。网络异常的自动处理是智能网络管理系统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课题将Petri网模型、人工智能、专家系统知识库和规则推理引擎等技术与现代网络管理相结合,对于此类系统的研究和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官祥飞[10](2016)在《NTCIP协议在交通诱导显示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智能交通系统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也为人们的出行等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智能交通中的通信一直缺少统一的通信标准。不仅造成交通管理系统制造商各自使用私有协议,使得各个厂商之间的产品不兼容,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交通管理系统的使用者在后期维护以及升级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针对目前智能交通领域存在的这种问题,本文深入研究了NTCIP协议以及协议在交通诱导显示系统中的应用。分析了NTCIP协议的组成部分,以及使用场景等。针对NTCIP协议下的MIB树构造以及网络拓扑发现的情况,做了以下的研究工作:(1)对MIB树构造算法进行改进,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本文通过分析MIB定义语言ASN.1特点,解析MIB文件。MIB树构造算法在解析MIB文件,获取MIB树节点后,设置节点的父节点,需要查询不断变大的节点集合。时间复杂度较高,MIB树生成时间较长。针对这种情况,本文通过利用Hashmap保存接好的节点,降低算法运行时间复杂度,提高算法的运行效率。通过实验,改进后的算法能够正确运行,降低了算法的运行时间。(2)对使用SNMP协议的网络拓扑发现算法改进,提高算法的正确性。在一个网络拓扑结构中,由于路由器有多个端口,每个端口有不同的IP。由于路由器有多个对应的IP,在算法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路由器重复遍历的情况,造成最后发现的网络拓扑结构不正确。本文通过添加一个路由器判重模块,为每个路由器对象添加所有的IP地址的队列,用于对路由器是否重复遍历进行判断。通过实验分析,改进后的算法能够很好的解决算法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算法运行的正确率。(3)利用前面对NTCIP协议框架的研究,以及改进的算法,设计并实现了基于NTCIP协议的交通诱导显示系统。系统分为管理端和代理端进行开发,管理端利用网络拓扑发现算法发现所有代理端的显示终端设备。通过管理端能够很好的控制代理端,通过自定义协议等实现对代理端的控制。
二、网络管理系统中路由器管理模块的实现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管理系统中路由器管理模块的实现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标识网络中边缘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新型网络技术及智慧标识网络研究现状 |
1.2.1 新型网络相关关键技术 |
1.2.2 智慧标识网络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
1.3 边缘计算及其服务管控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1 边缘计算技术概述 |
1.3.2 边缘计算中服务管控问题的相关研究 |
1.3.3 机器学习在边缘计算中的应用研究 |
1.4 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复杂计算服务的服务分割和任务卸载研究 |
2.1 引言 |
2.2 复杂服务分割和部分任务卸载的优化问题 |
2.2.1 系统架构 |
2.2.2 服务管控机制 |
2.2.3 问题建模和优化 |
2.3 复杂计算服务模型和协同分割卸载算法 |
2.3.1 基于DL方法的模型分析 |
2.3.2 终端复杂计算服务的模型构建 |
2.3.3 服务模型的数据流和计算负载分析 |
2.3.4 TP-CPO算法设计 |
2.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2.4.1 复杂计算服务仿真环境的建立 |
2.4.2 TP-CPO策略的性能评估 |
2.4.3 TP-CPO策略的扩展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流式计算服务的任务调度和功率控制研究 |
3.1 引言 |
3.2 任务卸载调度和终端功率控制的优化问题 |
3.2.1 系统架构和管控机制 |
3.2.2 问题建模和优化 |
3.3 基于分层深度强化学习的自适应调度控制算法 |
3.3.1 深度强化学习方法简介 |
3.3.2 状态、动作及奖励函数设计 |
3.3.3 HDRL-ASC算法设计 |
3.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参数和环境变量的设置 |
3.4.2 HDRL-ASC算法性能分析 |
3.4.3 HDRL-ASC策略性能评估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终端竞争计算服务的卸载选择和资源编排研究 |
4.1 引言 |
4.2 终端卸载选择和通信资源编排的优化问题 |
4.2.1 系统架构和管控机制 |
4.2.2 问题建模和优化 |
4.3 基于纵向联邦学习的灵活选择编排算法 |
4.3.1 L-FOO算法框架设计 |
4.3.2 VFL-FOO算法设计 |
4.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1 实验参数设置 |
4.4.2 VFL-FOO算法参数调优 |
4.4.3 VFL-FOO算法收敛性分析 |
4.4.4 VFL-FOO算法复杂度评估 |
4.4.5 VFL-FOO策略的综合计算效用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边缘汇聚计算服务的流量分类和资源适配研究 |
5.1 引言 |
5.2 流量鲁棒分类和资源感知转发的优化问题 |
5.2.1 系统架构和管控架构 |
5.2.2 问题建模和优化 |
5.3 基于遗传进化算法的快速分类转发算法 |
5.3.1 RCF算法框架设计 |
5.3.2 GE-RCF快速分类转发算法 |
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5.4.1 仿真实验参数设置 |
5.4.2 GE-RCF策略评估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可见光组网 |
1.1.2 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可见光通信 |
1.2.2 可见光组网 |
1.2.3 组网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1.2.4 组网的网络管理及拓扑发现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 |
1.3.1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1.3.2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
1.3.3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
1.4 论文的结构层次安排 |
第二章 双向可见光组网及其多路访问控制协议 |
2.1 双向可见光组网的系统设计 |
2.1.1 拓扑结构选择 |
2.1.2 系统架构设计 |
2.1.3 MAC层功能模块设计 |
2.2 基于时隙的双向可见光组网多路访问控制协议设计 |
2.2.1 多路访问控制协议分析 |
2.2.2 基于时隙的多路访问控制协议的方案设计 |
2.2.3 关键参数设计 |
2.3 仿真分析与实验验证 |
2.3.1 仿真分析 |
2.3.2 实验验证 |
2.3.3 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应用于双向可见光组网的拓扑发现机制 |
3.1 大规模双向可见光组网系统的拓扑设计 |
3.2 应用于组网系统的拓扑发现机制设计 |
3.3 仿真分析 |
3.3.1 OMNeT++仿真原理 |
3.3.2 仿真场景与参数配置 |
3.3.3 评估指标的定义与计算 |
3.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web的可见光组网网络管理系统 |
4.1 网管技术原理分析 |
4.2 可见光组网网管系统的需求分析 |
4.3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方案设计 |
4.3.1 整体架构设计 |
4.3.2 功能模块设计 |
4.3.3 数据库表设计 |
4.4 基于web的网管系统的功能实现 |
4.4.1 开发工具 |
4.4.2 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
5.1 工作总结 |
5.2 展望 |
缩略词索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3)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工业网络IP地址配置研究现状 |
1.2.2 NETCONF协议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结构安排 |
2 相关技术介绍 |
2.1 IPV6 编址技术 |
2.1.1 IPv6 地址格式 |
2.1.2 IPv6 地址分类 |
2.1.3 IPv6 地址分配技术 |
2.2 网络配置协议NETCONF |
2.2.1 NETCONF协议简介 |
2.2.2 NETCONF协议架构 |
2.2.3 NETCONF能力集交互 |
2.3 数据建模语言YANG |
2.4 本章小结 |
3 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2 总体方案 |
3.3 AAMIN地址分配机制设计 |
3.3.1 工业场景中DHCPv6 面临的问题 |
3.3.2 AAMIN功能模块划分 |
3.3.3 IP设备地址分配 |
3.3.4 非IP设备地址分配 |
3.3.5 AAMIN跨子网服务 |
3.3.6 AAMIN与 DHCPv6 对比 |
3.4 基于NETCONF的配置管理系统设计 |
3.4.1 模块组成 |
3.4.2 配置操作定义 |
3.4.3 配置数据建模 |
3.4.4 系统工作流程 |
3.5 基于AAMIN的地址分配系统设计 |
3.5.1 AAMIN报文设计 |
3.5.2 地址分配服务器设计 |
3.5.3 工业IP设备地址请求模块设计 |
3.5.4 网关地址请求映射模块设计 |
3.5.5 中继代理设计 |
3.5.6 超时重传机制设计 |
3.6 数据库表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实现 |
4.1 总体实现 |
4.2 开发环境与框架 |
4.2.1 开发环境 |
4.2.2 开发框架 |
4.3 配置管理系统实现 |
4.3.1 远程管理端实现 |
4.3.2 NETCONF代理端实现 |
4.3.3 配置执行模块实现 |
4.4 地址分配系统实现 |
4.4.1 公共模块实现 |
4.4.2 工业IP设备地址请求模块实现 |
4.4.3 网关地址请求映射模块实现 |
4.4.4 中继代理实现 |
4.4.5 地址分配服务器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测试验证与分析 |
5.1 测试思路 |
5.2 测试环境 |
5.3 功能测试 |
5.3.1 配置管理系统功能测试 |
5.3.2 地址分配系统功能测试 |
5.4 性能测试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现状 |
1.2.2 网络管理研究现状 |
1.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组织架构 |
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及网管技术 |
2.1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通信系统 |
2.1.1 天地一体化网络介绍 |
2.1.2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结构 |
2.1.3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的工作流程 |
2.2 网管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2.1 Websocket协议 |
2.2.2 Model-View-View Model模式 |
2.2.3 面向切面编程思想 |
2.3 本章小结 |
3 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 |
3.1 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1 用户管理需求分析 |
3.1.2 网络性能管理需求分析 |
3.1.3 管理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
3.1.4 标识映射及标识路由数据管理需求分析 |
3.2 网络管理系统架构设计 |
3.3 Web服务设计 |
3.3.1 开发方案设计 |
3.3.2 管理员可视化界面设计 |
3.3.3 通信模块设计 |
3.4 天地一体化网络资源管理设计 |
3.4.1 网络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3.4.2 标识路由管理设计 |
3.4.3 数据库存储设计 |
3.5 天地一体化网络性能管理设计 |
3.5.1 实时性能监控设计 |
3.5.2 定时性能数据收集设计 |
3.6 网管系统安全设计 |
3.6.1 系统日志模块设计 |
3.6.2 认证鉴权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管系统实现 |
4.1 Web服务实现 |
4.1.1 管理员操作界面组件管理实现 |
4.1.2 管理员操作界面组件实现 |
4.1.3 数据可视化模块实现 |
4.1.4 通信模块实现 |
4.2 网络资源管理实现 |
4.2.1 网络用户管理实现 |
4.2.2 标识路由管理实现 |
4.3 天地一体化网络性能管理实现 |
4.3.1 实时性能查询列表更新实现 |
4.3.2 实时性能查询任务执行 |
4.3.3 定时性能数据采集实现 |
4.4 网管系统安全实现 |
4.4.1 日志模块实现 |
4.4.2 管理员信息管理实现 |
4.4.3 管理员认证登录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5 网管系统测试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测试 |
5.2.1 部署测试 |
5.2.2 用户登录授权测试 |
5.2.3 用户管理测试 |
5.2.4 Websocket测试 |
5.2.5 路由管理测试 |
5.2.6 性能管理模块测试 |
5.3 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标识网络相关研究 |
1.2.2 网络管理系统相关研究 |
1.2.3 分域网络管理相关研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概念与技术 |
2.1 标识网络 |
2.2 网络管理系统 |
2.2.1 网络管理系统的组成 |
2.2.2 网络管理的内容 |
2.2.3 网络管理模式分类 |
2.3 深度强化学习 |
2.3.1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 |
2.3.2 强化学习 |
2.3.3 深度学习 |
2.3.4 深度强化学习 |
2.4 本章小结 |
3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 |
3.1 设计需求分析 |
3.2 系统架构及模块设计 |
3.2.1 系统架构设计 |
3.2.2 系统各层模块设计 |
3.3 管理信息库模块设计 |
3.3.1 管理信息库设计 |
3.3.2 OID查询模块设计 |
3.4 INDMP协议设计 |
3.4.1 报文首部设计 |
3.4.2 各PDU载荷设计 |
3.4.3 各PDU通信流程设计 |
3.4.4 设备放置决策部署流程设计 |
3.5 管理数据库模块设计 |
3.6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3.7 数据获取模块设计 |
3.8 设备放置策略模块设计 |
3.8.1 被管设备放置问题 |
3.8.2 管理成本函数建模 |
3.8.3 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建模 |
3.8.4 算法框架设计 |
3.8.5 决策生成 |
3.9 本章小结 |
4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总体实现 |
4.2 管理信息库模块的实现 |
4.2.1 OID树的实现 |
4.2.2 OID查询模块的实现 |
4.3 INDMP协议的实现 |
4.3.1 INDMP协议报文的实现 |
4.3.2 INDMP通信模块的实现 |
4.4 管理数据库模块的实现 |
4.5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的实现 |
4.6 数据获取模块的实现 |
4.7 设备放置策略模块的实现 |
4.7.1 标识网络环境建模实现 |
4.7.2 算法搭建子模块的实现 |
4.7.3 算法训练子模块的实现 |
4.7.4 决策生成子模块的实现 |
4.8 本章小结 |
5 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系统功能测试 |
5.1.1 测试拓扑 |
5.1.2 INDMP通信功能测试 |
5.1.3 基本管理功能模块测试 |
5.1.4 管理数据库模块测试 |
5.2 策略性能测试 |
5.2.1 测试拓扑 |
5.2.2 算法收敛分析 |
5.2.3 奖励值对比分析 |
5.2.4 管理成本对比分析 |
5.2.5 管理负载程度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面向智慧公路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智慧公路系统研究现状 |
1.2.2 MESH网关优化部署方法研究现状 |
1.2.3 交通信息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背景知识介绍 |
2.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
2.1.1 无线MESH网络主要特点及应用场景概述 |
2.1.2 无线MESH网络结构简介 |
2.2 MESH网关优化部署方法研究 |
2.2.1 基于线性规划的网关设备优化部署 |
2.2.2 基于现代仿生学算法的网关优化部署 |
2.3 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相关理论 |
2.3.1 分层 |
2.3.2 分布式 |
2.3.3 集群 |
2.3.4 异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公路系统中MESH网关的优化部署 |
3.1 引言 |
3.2 MESH网关优化部署理论分析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网络模型分析 |
3.2.3 优化模型建立 |
3.3 改进的粒子群算法TPPSO |
3.3.1 粒子的编码与运算 |
3.3.2 基于启发式分组算法的种群初始化 |
3.3.3 加权归一化适应度函数构建 |
3.3.4 权重因子动态更新 |
3.3.5 TPPSO算法整体流程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设置 |
3.4.2 网关设备部署数量分析 |
3.4.3 网关设备负载均衡仿真分析 |
3.4.4 数据传输代价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交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引言 |
4.2 系统可行性分析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4.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
4.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4 系统设计与实现 |
4.4.1 系统架构设计 |
4.4.2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4.3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4.4.4 框架整合与系统配置 |
4.5 系统功能模块测试与性能分析 |
4.5.1 功能模块测试 |
4.5.2 系统性能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管理协议研究现状 |
1.2.2 网络管理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2.3 网络管理系统应用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构 |
2 标识网络及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介绍 |
2.1 标识网络体系架构与组网模型 |
2.2 网络管理相关概述 |
2.2.1 网络管理系统组成四要素 |
2.2.2 网络管理基本功能 |
2.2.3 网络管理编码格式 |
2.3 网络管理系统相关技术与算法介绍 |
2.3.1 MVVM模式 |
2.3.2 B/S架构 |
2.3.3 时序数据库 |
2.3.4 字典树 |
2.3.5 拓扑发现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1 网络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
3.1.1 整体需求分析 |
3.1.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2 整体方案设计 |
3.3 网管协议设计 |
3.3.1 报文格式设计 |
3.3.2 通信流程设计 |
3.3.3 差错控制设计 |
3.4 Web服务设计 |
3.4.1 GUI模块设计 |
3.4.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
3.4.3 指令解析模块设计 |
3.5 系统代理设计 |
3.5.1 管理信息库设计 |
3.5.2 MIB访问模块设计 |
3.5.3 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5.4 协议通信模块设计 |
3.6 系统管理站设计 |
3.6.1 数据库存储设计 |
3.6.2 数据库访问模块设计 |
3.6.3 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实现 |
4.1 开发运行环境 |
4.2 协议报文实现 |
4.3 Web服务实现 |
4.3.1 GUI模块实现 |
4.3.2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
4.3.3 指令解析模块实现 |
4.4 系统代理实现 |
4.4.1 管理信息库实现 |
4.4.2 MIB访问模块实现 |
4.4.3 数据采集模块实现 |
4.4.4 协议通信模块实现 |
4.5 系统管理站实现 |
4.5.1 数据库访问模块实现 |
4.5.2 拓扑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3 配置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4 性能管理子模块实现 |
4.5.5 告警管理子模块实现 |
4.6 本章小结 |
5 网络管理系统的测试与分析 |
5.1 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测试 |
5.2.1 协议通信模块测试 |
5.2.2 拓扑管理模块测试 |
5.2.3 配置管理模块测试 |
5.2.4 告警管理模块测试 |
5.2.5 性能管理模块测试 |
5.3 系统性能测试 |
5.3.1 通信流程网络负载测试 |
5.3.2 管理信息库性能测试 |
5.3.3 系统整体性能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未来网络体系架构研究 |
1.2.2 网络管理研究 |
1.3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4 论文主要工作与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智慧协同网络 |
2.1.1 智慧协同网络体系结构 |
2.1.2 智慧协同网络工作原理 |
2.2 OpenStack平台 |
2.2.1 基本概念介绍 |
2.2.2 OpenStack体系架构 |
2.3 时间序列数据库 |
2.4 OpenFlow技术 |
2.4.1 OpenFlow概述 |
2.4.2 OpenFlow控制器 |
2.4.3 OpenFlow交换机 |
2.4.4 OpenFlow协议 |
2.5 本章小结 |
3 网络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1.1 业务需求分析 |
3.1.2 功能需求分析 |
3.2 网络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
3.3 接入网管理系统设计 |
3.3.1 总体设计 |
3.3.2 组件管理设计 |
3.3.3 网络管理设计 |
3.3.4 性能管理设计 |
3.3.5 可视化模块设计 |
3.4 核心网管理系统设计 |
3.4.1 组网方案设计 |
3.4.2 通信流程设计 |
3.4.3 总体模块设计 |
3.4.4 分离映射模块设计 |
3.4.5 状态测量模块设计 |
3.4.6 动态选路模块设计 |
3.4.7 转发策略下发模块设计 |
3.4.8 可视化模块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网络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
4.1 网络管理系统总体实现 |
4.2 接入网管理系统实现 |
4.2.1 监控模块实现 |
4.2.2 报警模块实现 |
4.2.3 可视化模块实现 |
4.2.4 其它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3 核心网管理系统实现 |
4.3.1 分离映射模块实现 |
4.3.2 状态测量模块实现 |
4.3.3 动态选路模块实现 |
4.3.4 转发策略下发模块实现 |
4.3.5 可视化模块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功能测试与性能分析 |
5.1 测试环境介绍 |
5.1.1 接入网测试环境 |
5.1.2 核心网测试环境 |
5.2 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1 接入网管理系统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2 核心网管理系统功能测试和分析 |
5.2.3 管理系统总体实现功能测试和分析 |
5.3 性能测试和分析 |
5.3.1 接入网管理系统监控模块性能测试和分析 |
5.3.2 核心网管理系统动态选路模块性能测试和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Petri网在智能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Petri网在智能网络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文的组织结构 |
2 相关概念及相关技术 |
2.1 知识库的概述 |
2.2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 |
2.2.1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的概述 |
2.2.2 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
2.2.3 规则引擎的工作过程 |
2.2.4 规则引擎的推理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3 基于Petri网的网络异常推理模型 |
3.1 Petri网简介 |
3.2 Petri网相关概念 |
3.2.1 Petri网的定义与结构 |
3.2.2 Petri网的规则 |
3.2.3 Petri网的行为特性 |
3.2.4 Petri网的事件关系 |
3.3 Petri网的应用 |
3.4 基于Petri网的OSPF故障推理模型 |
3.4.1 OSPF协议概述 |
3.4.2 OSPF协议故障处理流程 |
3.4.3 建立Petri网故障推理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总体设计 |
4.1.1 设计思想 |
4.1.2 系统框架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系统E-R图 |
4.2.2 数据表设计 |
4.3 详细设计 |
4.3.1 网络环境 |
4.3.2 用户管理模块 |
4.3.3 配置管理模块 |
4.3.4 异常处理模块 |
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总结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NTCIP协议在交通诱导显示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拓扑发现研究现状 |
1.2.2 NTCIP协议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论文内容结构 |
第二章 NTCIP框架及交通诱导显示系统介绍 |
2.1 NTCIP概要介绍 |
2.1.1 简介 |
2.1.2 NTCIP处理C2F和C2C |
2.2 NTCIP应用范围 |
2.2.1 NTCIP支持的系统类型和设备 |
2.2.2 NTCIP不适用的场景 |
2.3 NTCIP框架 |
2.3.1 NTCIP协议分层 |
2.3.2 NTCIP框架介绍 |
2.3.3 NTCIP分层模型与OSI分层模型 |
2.4 C2F (中心-外场)应用场景 |
2.4.1 C2F协议 |
2.4.2 C2F通信结构 |
2.4.3 改进C2F管理系统 |
2.5 C2C(中心-中心)应用场景 |
2.6 交通诱导系统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NTCIP协议下MIB树构造算法改进 |
3.1 抽象标记语言 |
3.1.1 ASN.1 数据类型 |
3.1.2 ASN.1 语法 |
3.2 信息管理库解析 |
3.2.1 信息管理库 |
3.2.2 解析自定义MIB文件 |
3.3 MIB树构造算法分析 |
3.3.1 MIB树构造算法的分析 |
3.3.2 MIB树构造算法的设计 |
3.4 MIB树构造算法的改进 |
3.4.1 MIB树构造算法改进分析 |
3.4.2 MIB树构造改进算法的设计 |
3.5 实验结果 |
3.5.1 传统Mib树构造算法的实现 |
3.5.2 改进的Mib树构造算法的实现 |
3.5.3 实验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TCIP协议下的网络拓扑结构发现算法改进 |
4.1 网络拓扑结构 |
4.1.1 物理网络拓扑结构 |
4.1.2 逻辑网络拓扑 |
4.2 网络拓扑发现算法分析 |
4.3 NTCIP协议栈中SNMP协议 |
4.4 算法中用到的MIB对象 |
4.5 算法分析 |
4.5.1 算法原理 |
4.5.2 算法存在的问题 |
4.6 改进算法的设计与实现 |
4.6.1 改进算法的设计 |
4.6.2 改进算法的实现 |
4.7 实验结果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交通诱导显示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介绍 |
5.1.1 系统简介 |
5.1.2 开发环境 |
5.1.3 开发工具 |
5.2 系统架构设计 |
5.3 管理端设计 |
5.3.1 管理端模块划分及流程 |
5.3.2 显示设备发现模块设计 |
5.3.3 管理端数据结构设计 |
5.3.4 播放方案控制 |
5.4 代理端设计 |
5.5 管理端与代理端通信协议定义 |
5.6 系统展示 |
5.6.1 管理端展示 |
5.6.2 代理端展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网络管理系统中路由器管理模块的实现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标识网络中边缘计算服务的任务卸载和资源适配研究[D]. 李雪靖.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可见光组网的管控技术研究[D]. 赵静.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工业异构网络地址统一分配管理机制研究与实现[D]. 王明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标识协议栈的天地一体化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王旭.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5]标识网络分域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陈世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6]面向智慧公路的交通信息管理系统[D]. 赵瑞钢.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标识网络的网络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吕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8]智慧协同网络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荆培佩.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9]Petri网在智能网络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郝爽.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NTCIP协议在交通诱导显示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官祥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