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78对反复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梁红梅,张仿珍,余红秀,张翅飞[1](2021)在《1 096例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率及异常核型分布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深圳市龙华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率及异常核型分布特征,并探讨其与RSA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3月-2021年2月在深圳市龙华区妇幼保健院妇科就诊的RSA夫妇1 096例(548对),分别取其外周血进行淋巴细胞培养,同时运用G显带法(必要时增加C和N显带法)对其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096例RSA夫妇检出染色体异常者121例,异常率为11.04%,男性染色体异常发生率为7.12%(39/548),明显低于女性的14.96%(82/5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1例染色体异常患者中以多态性变异检出率最高,占62.81%,明显高于结构和数目异常率的31.40%和5.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多态性异常中以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最为常见,占64.47%,明显高于其他多态性变异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构异常中以平衡易位最为常见,占65.79%,明显高于其他结构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数目异常中以47,XXY检出率最高,占57.14%,高于其他数目异常(P<0.001);女性结构和多态性异常率分别为4.20%(23/548)和10.22%(56/548),高于男性的2.74%(15/548)和3.65%(20/548),而数目异常率为0.55%(3/548),低于男性的0.73%(4/548),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圳龙华区RSA夫妇染色体异常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可能是RSA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其中多态性异常是RSA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RSA夫妇染色体分析,有利于RSA的预防和针对性治疗,对提高我国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
杨玉清,马海霞,赵俊香[2](2020)在《2054例生殖异常夫妇孕前优生遗传咨询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2 054例有生殖异常史夫妇孕前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探讨婚前、孕前进行遗传咨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2018年在银川市妇幼保健院孕前保健门诊就诊的2 054例有生殖异常史夫妇进行孕前遗传咨询,对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2 054例有生殖异常史夫妇染色体异常213例,染色体异常率10. 37%。其中染色体结构异常46例,占染色体异常率21. 60%;染色体数目异常27例,占染色体异常率12. 68%;染色体多态性异常140例,染色体异常率65. 73%。结论有生殖异常史夫妇在孕前遗传咨询时进行必要的染色体检查,以尽早明确病因,及早进行生殖及产前诊断的干预,从而减少因遗传因素导致生殖异常的发生,减轻多次生殖异常带给家庭的痛苦,减轻出生缺陷儿带来的社会负担。
徐庆华[3](2020)在《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 的]调查妇女早孕期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和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探讨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为预防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和出生缺陷的影响提供科学的依据。第一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1:2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从本地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选择经临床确诊的早孕期自然流产227名孕妇作为病例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454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采用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分析和自我报告的杀虫剂使用情况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孕妇有机磷农药的暴露情况,同时调查了与自然流产相关的其他潜在因素。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和尿中有机磷农药非特异性代谢产物二烷基磷酸酯(DAP),包括:磷酸二甲酯(DMP)、磷酸二乙酯(DEP)、二甲基硫代磷酸酯(DMTP)、二甲基二硫代磷酸酯(DMDTP)、和二乙基二硫代磷酸酯(DEDTP)。采用碱性苦味酸法(Jaffe法)检测尿中肌酐浓度。用尿中肌酐浓度校正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并将肌酐校正后的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浓度进行log转换,用于统计分析。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平均年龄比较,病例组30.65±4.59岁,对照组30.44±4.49,P=0.5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绝大多数孕妇(病例组98.7%,对照组99.1%)尿中检出一种或多种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P、DEP、DMTP、DMDTP、DEDTP的检出率分别为 97.4%、62.6%、70.5%、14.5%、76.2%,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的检出率分别为97.8%、67.8%、46.7%、13.5%、60.7%。两组比较,病例组尿中DMTP和DEDTP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尿中 DMP、DEP、DMTP、DMDTP、DEDTP、和总 DAP 中位数水平分别为0.54、0.08、0.93、0.03、0.90、3.24(ng/mg),对照组这5种代谢产物以及总 DAP 浓度中位数分别为 0.71、0.07、0.72、0.04、0.66、2.76(ng/mg)。两组比较,病例组DMTP、DEDTP和总DAP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但DMP平均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其他环境因素的比率高于对照组,比如驱蚊剂、杀虫剂、油漆、噪音、射线、增塑剂、以及多环芳烃(PAHs);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人工流产史、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病例组孕妇服用叶酸、多种营养素和钙剂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自然流产的风险(OR=2.62,95%CI 1.40~4.91);尿中DMTP水平升高和DMP水平降低与自然流产相关;暴露于高浓度的DMTP(75%百分位以上)显着增加自然流产风险(OR=2.72,95%CI 1.31~5.66);然而,暴露于高水平的DMP(75%百分位以上)降低自然流产风险(OR=0.46,95%CI 0.23-0.93)。第二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方 法]采用1:4配对设计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早孕期自然流产组织160例,采用核型BoBs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流产胚胎染色体核型,将检出染色体畸变者(100例)作为病例组,并对其父母进行外周血染色体验证,发现其中一例为父母染色体平衡易位导致的胚胎染色体畸变,被剔除。另有9例失访(未进行父母外周血验证),2例没有尿样,被排除。最后纳入分析的病例为88人。以同期在本医院进行产检的352名早孕期孕妇作为对照组,按照孕妇年龄(±2岁)进行配对。采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结 果]两组孕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31.49±4.96岁,对照组31.13±4.52岁,P=0.51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孕妇尿中DMTP和DEDTP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DMTP、DEDTP和总DAP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此外,病例组孕妇和/或其丈夫接触驱蚊剂、杀虫剂的比率高于对照组;并且,病例组孕妇多次妊娠和不良生育史的比率高于对照组,但是服用叶酸的比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孕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校正了相关因素后,孕妇尿中检出DMTP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OR=4.07,95%CI 1.53~10.83);尿中DMTP水平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风险呈正相关(OR=6.91,95%CI 1.19~39.96)。第三部分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方 法]以早孕期正常产检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建立出生队列,并追踪至本次妊娠结束。从病历中获取胎儿的出生结局(包括出生体重、出生身长、胎龄、死产/死胎)和孕妇的妊娠相关疾病。先天性畸形或染色体畸变是由医院的专业人员诊断。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孕妇尿中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与胎儿出生结局的相关性,采用多重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不良出生结局(包括早产、低出生体重和小于胎龄儿)的影响。[结 果]追踪调查胎儿出生结局447例,其中活产433例、死产/胎死4例、自然流产2例、先天性畸形4例、染色体畸变4例。活产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216.24±424.67克,平均出生身长为50.00±1.95厘米,平均胎龄为38.87±1.49周。其中,早产28例(6.5%);低出生体重17例(3.9%);小于胎龄儿33例(7.6%)。有机磷农药暴露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接触杀虫剂、常吃西瓜、多次妊娠或者有不良妊娠史的孕妇尿中某些有机磷农药代谢产物水平偏高,而每天做饭、用苏打水/热水清洗果蔬、常吃苹果的孕妇尿中有机磷代谢产物水平偏低,P<0.05。胎儿出生结局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生胎儿早产、LBW和SGA的孕妇,其尿中DMTP或DEP水平偏低;孕妇血中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时的胎龄呈正相关。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MTP水平与婴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校正β系数为184.3(95%CI 28.2~340.4)。多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妇尿中DEDTP水平升高增加胎儿发生LBW的风险,校正OR值为4.7(95%CI 1.3~17.3);然而,DMTP水平升高降低胎儿LBW和早产的风险,校正OR值分别为0.02(95%CI 0.001-0.2)和0.06(95%CI0.01~0.5)。此外,孕妇高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胎膜早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怀孕前后接触多环芳烃、驱蚊剂、油漆、噪音,增加胎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风险。[结 论]孕妇普遍暴露于低水平的有机磷农药,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可增加胚胎染色体畸变和自然流产的风险。产前暴露于不同种类的有机磷农药对胎儿发育的影响不同,早孕期暴露于甲拌磷、特丁磷等可以转化成DEDTP的某些高毒性的有机磷农药增加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风险。此外,早孕期BMI、补充多种营养素、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正相关。孕妇年龄、多次妊娠、不良生育史、妊娠相关疾病、环境因素接触(驱蚊剂、多环芳烃、油漆、噪音)与胎儿出生体重、身长、或胎龄呈负相关。
张清华[4](2019)在《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复发性流产(RSA)病因的分布情况,以及流产次数与流产孕周和流产因素之间的关系;2)分析复发性流产与凝血指标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之间的关系;3)凝血因子Ⅻ(FXⅡ)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m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方法:1)选取2018年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198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流产次数、流产的孕周,并筛查患者的可能引起复发性流产的因素:夫妻双方遗传因素、女性生殖道因素、内分泌系统异常、生殖道感染、自身免疫异常等,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流产孕周,分为早期RSA组(<12周组)(155例)和晚期RSA组(≥12周)(43例);根据流产次数分为流产2次组(123例)和≥3次组(75例)。分析RSA患者的病因,各因素的比例,以及RSA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和不同流产次数组间的差异;2)选取我院在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流产组,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98例作为对照1组以及198例未妊娠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2组,对三组研究对象行凝血相关指标检测:狼疮抗凝因子(LA)、凝血酶原时间(PT)、抗凝血酶Ⅲ(ATⅢ)、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imer)及血小板计数(PLT);3)选取在2018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URSA患者15例,选取同期产检正常孕妇15例作为对照组;进行RNA提取、cDNA合成、荧光定量PCR检测及DNA提取、应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法(Bisulfite sequencing PCR,BSP)测序。结果:1)分析198例RSA患者的病因,染色体异常患者9例,占4.55%;生殖道解剖结构异常患者11例,占5.56%;内分泌系统异常患者36例,占18.18%;生殖道感染患者14例,占7.07%;自身免疫异常患者30例,占15.15%;不明病因患者98例,占49.49%。生殖道结构解剖异常对晚期RSA患者的影响大于早期RSA患者(P<0.05),其他病因在不同流产孕周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种病因在不同流产次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流产组、对照1组LA阳性率(17.68%、10.10%)均高于对照2组,流产组LA阳性率高于对照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组ATⅢ表达低于对照2组,APTT、PT短于对照2组,FIB、D-Dimer高于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LA、APTT、D-Dimer、ATⅢ、FIB与复发性流产具一定相关性;3)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组FXⅡ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较正常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XⅡ基因启动子区CPG1与CPG2两个位点甲基化率在病例组显着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的发病原因较多且较复杂,本研究中不明原因的复发性流产患者所占比例约一半,其他已知病因包括:夫妻双方染色体可能出现的诸多异常因素、女性生殖道的先天畸形以及后天病变,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免疫相关异常的因素、细菌及病毒的感染、与内分泌有关的诸多疾病等等多种因素。2)复发性流产与凝血相关指标具有相关性,通过监测LA、ATⅢ、PT、APTT、TT、Fg、D-Dimer及PLT,对检测复发性流产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3)本研究发现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组与对照组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有差别,凝血因子XⅡ基因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升高相关;FXⅡ基因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中低表达,可能与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水平升高相关。
马洪熹,黎永鉴[5](2019)在《两广交界地区180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染色体核型异常与两广交界地区反复自然流产夫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两广交界地区180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进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180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中,共出现染色体核型异常夫妇46对,染色体核型异常检出率为25.56%(46/180),46对异常核型中染色质多态变异25对(54.35%),染色体倒位11对(23.91%),染色体平衡易位7对(15.22%),罗伯逊易位1对(2.17%),染色体数目异常1对(2.17%),嵌合体1对(2.17%)。结论染色体核型异常是导致两广交界地区育龄夫妇反复自然流产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高艳华,伍人康,高柳冰[6](2019)在《306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深圳宝安区复发性自然流产(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RSA)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分析,探讨RSA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5月~2017年12月来深圳宝安区第二人民医院集团总医院医院就诊的RSA患者夫妇306对,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然后进行G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必要时行C和N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306对(612例)RSA夫妇共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43例,异常检出率为7.03%(43/612),其中染色体多态性变异检出率最高,占51.16%(22/43),明显高于染色体结构异常率的44.19%(19/43)和数目异常率的4.65%(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2~9.365,P<0.05)。多态性变异中以1、9、16号染色体次缢痕增长最为常见,占50.0%,明显高于其它类型的多态性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15~12.068,P<0.05)。染色体结构异常中以平衡易位最为常见,占68.42%,明显高于其它结构异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18~11.925,P<0.05),而染色体数目异常中只见性染色体三体(47,XXY),未发现其它异常。女性染色体结构异常率为30.23%,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672,P<0.05),而男性染色体数目和多态性变异率分别为4.65%和34.88%,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6~3.705,P<0.05)。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深圳宝安区RSA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其中染色体结构和多态性异常是导致RSA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对RSA患者夫妇双方进行染色体异常分析对优生优育及RSA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谢晓蕊[7](2018)在《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与传统G显带核型分析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评价SNP-array的应用优势,为自然流产的遗传咨询与诊治提供病因学依据与指导。方法:1.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就诊的稽留流产患者82例,行人流术后无菌操作留取流产胚胎绒毛组织;2.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并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3.综合分析SNP-array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比较两种方法检测在周期﹑成功率与准确性上的差异,同时明确自然流产的遗传学病因;4.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82例流产绒毛标本SNP-array检测周期为34天,行细胞培养后G显带核型分析检测周期为1220天,相比传统核型分析检测周期显着缩短;2.82例流产绒毛组织SNP-array检测拷贝数变异,成功率100%(82/82),而行细胞培养仅成功68例,失败14例,培养成功率为82.9%(68/82),与细胞培养相比,前者成功率提高(P<0.01)。3.细胞培养成功的68例流产绒毛组织经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正常核型34例,异常核型34例,异常率为50.0%(34/68)。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8.2%(30/34);染色体结构异常占5.9%(2/34);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5.9%(2/34)。4.82例经SNP-array检测的流产绒毛标本中,检出异常基因组拷贝数变异42例,异常率为51.2%(42/82),高于核型分析。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占85.7%(36/42);染色体结构异常占11.9%(5/42);数目异常合并结构异常占2.4%(1/42)。5.68例培养成功的绒毛组织标本,两种检测方法结果完全一致的有56例,不一致11例,不完全一致1例。6.检出的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经家系验证后证实3例来源于母亲,2例来源于父亲,3例为新发突变,1例部分结构异常来源于父亲,部分为新发突变。结论:1.早期自然流产的主要原因为胚胎染色体异常;2.SNP-array相对于传统核型分析,检测自然流产绒毛染色体变异的周期显着缩短,成功率更高,诊断效率和异常检出率提高;3.SNP-array可作为自然流产遗传学病因检测的有效补充手段。
沈鉴东[8](2018)在《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生殖遗传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high-throughput genetic technology,HGT)主要包括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芯片技术(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based array,SNP array)和二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HGT具有快速、高分辨、高通量、自动化等特点,迅速从科研实验室进入临床应用,对传统医学细胞遗传和医学分子遗传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自然流产(spontaneous abortion,SA)和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remature ovarian insufficiency,POI)是生殖医学临床上比较常见而又常常无法明确病因的两大类问题,临床上亟待新的技术手段帮助明确病因诊断,以期获得更加准确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遗传学因素一直被认为是SA和POI的重要病因,本研究主要应用HGT技术进行针对SA和POI的遗传学病因的应用研究:(1)本研究利用aCGH和NGS技术对1753例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行全面染色体分析,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达54.25%(951/1753);aCGH和NGS对节段性染色体缺失和/或重复检出具有特色性优势,辅以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能够帮助发现被传统细胞遗传学遗漏的染色体亚显微结构重组,对明确复发性流产病因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利用NGS技术对73例不明原因POI患者进行已知孟德尔遗传致病基因筛查,已知致病突变或可疑致病突变检出率16.44%(12/73),明确了部分患者的病因诊断;如果包含POI相关基因的筛查,阳性检出率达28.77%(21/73);本研究发现多个POI致病基因的新发(novel)致病突变,丰富了POI致病基因突变谱,对进一步的POI病理生理及基因型-表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庞冬[9](2018)在《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关系以及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染色体异常检测中的作用,为复发性流产的患者提供遗传检测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回顾2016年01月0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生殖中心门诊就诊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的夫妻共6376例。共有111对即222例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行外周血染色体检查。就诊患者中知情自愿原则下对其绒毛行高通量测序40例。结果:1.111对夫妻共222例患者,共检出染色体异常22例,异常率为9.90%,与一般人群染色体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男性与女性患者染色体异常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69)。2.夫妇行外周静脉血染色体检查,9例男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3例染色体结构异常,6例染色体多态性。13例女性染色体异常患者中,5例染色体结构异常,8例染色体多态性。3.流产绒毛组织样本检出20例常染色体异常,2例性染色体异常,1例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均异常。检测涉及到4、6、7、12、13、15、16、17、22号常染色体及性染色体,缺失和重复片段大小均为在5Mb以下。4.复发性流产患者多态性率与普通人群多态性率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5.母体按年龄分组,年龄<35岁的24例,其中流产物染色体异常者13例,异常率54.2%,年龄≥35岁的16例,其中10例流产物染色体异常,异常率62.5%。两组异常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复发性流产患者染色体异常率高于普通人群染色体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发现一些致病性未知的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对自然流产的流产物有条件时均应送检行高通量测序,必要时夫妇双方同时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及高通量测序检查。3.孕妇年龄与复发性流产染色体异常之间关系需进一步积累大量临床数据进一步证实。
王瑾,陶靖,鲁婷,金华,高青,蔡艳[10](2018)在《2178对自然流产史夫妇染色体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核型的种类及其在男女性中的分布特点。方法:检测2178对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比较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发生率及其在男、女性中的分布差异。结果:2178对(4356例)自然流产史夫妇中发现染色体异常539例(12.37%),其中男266例,女273例。染色体结构异常87例,其中相互易位最多见为58例(66.7%,58/87),有27例为世界首报染色体结构异常核型。其次为罗伯逊易位13例,倒位6例,插入、缺失等其他异常核型10例。染色体数目异常8例,包括2例标记染色体、1例XYY及5例不同类型的X染色体非整倍体嵌合。多态性改变444例中,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最为多见,共271例(61.04%,271/444)。结论:自然流产史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均有发生,男女性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染色体异常以相互易位为主。染色体多态性发生率较高,对以自然流产史就诊的夫妇,有必要同时进行染色体检查,有助于病因的分析与诊断,并为临床咨询及后续生殖干预提供依据。
二、78对反复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78对反复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 096例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率及异常核型分布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方法 |
1.3.1 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制备 |
1.3.2 G显带分析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RSA夫妇染色体异常率 |
2.2 染色体异常RSA夫妇核型异常率及分布特征 |
2.3 不同性别染色体异常率比较 |
3 讨论 |
(2)2054例生殖异常夫妇孕前优生遗传咨询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生殖异常夫妇的染色体分析结果 |
2.2 生殖异常夫妇中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及临床表现 |
3 讨论 |
(3)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自然流产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胚胎染色体畸变的相关性研究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对胎儿出生结局的影响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综述 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198例复发性流产患者病因构成分析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与血栓前状态之间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的关系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5)两广交界地区180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主要仪器 |
1.3 主要试剂 |
1.4 研究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306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标本采集 |
1.3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染色体异常率 |
2.2 不同性别染色体异常率比较 |
3 讨论 |
(7)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试验所需仪器及试剂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剂耗材 |
3.实验方法 |
3.1 标本采集 |
3.2 绒毛染色体核型制备与分析 |
3.3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检测 |
3.4 家系验证 |
4.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患者一般情况 |
2.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周期 |
3.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成功率 |
4.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
4.1 细胞培养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 |
4.2 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分析检测结果 |
5.培养失败的流产绒毛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
6.G 显带染色体核型分析与SNP-array检测结果比较 |
7.家系验证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8)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生殖遗传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基于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的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 |
1.2.1 病例纳入 |
1.2.2 样本保存 |
1.3 方法 |
1.3.1 DNA提取 |
1.3.2 应用 array CGH 技术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 |
1.3.3 应用 Ion torrent PGM 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 |
1.3.4 应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染色体拷贝数分析 |
1.3.5 荧光原位杂交验证检测 |
1.3.6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NGS技术的验证 |
1.4.2 染色体异常比例及类型 |
1.4.3 染色体非整倍体分布 |
1.4.4 染色体节段性缺失和/或重复 |
1.4.5 女方年龄和流产组织染色体异常的关系 |
1.4.6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
1.5 讨论 |
1.5.1 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的意义 |
1.5.2 HGT在孕早期自然流产组织染色体分析中的应用 |
1.5.3 非整倍体几乎涉及所有染色体 |
1.5.4 节段性缺失和/或重复检测的意义 |
1.5.5 孕早期自然流产染色体异常的危险因素 |
1.5.6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1.6 结论 |
1.7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的遗传学病因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 |
2.2.1 病例来源 |
2.2.2 病例入选标准 |
2.2.3 病例筛查排除标准 |
2.2.4 知情同意和样本采集 |
2.2.5 伦理审查 |
2.3 方法 |
2.3.1 外周血DNA提取 |
2.3.2 基于NGS的染色体拷贝数分析 |
2.3.3 FMR1 (CGG)n 筛查 |
2.3.4 基于 NGS 的基因捕获筛查包(panel)设计 |
2.3.5 高通量测序(NGS) |
2.3.6 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FMR1 (CGG)n 重复数检测结果 |
2.4.2 NGS测序结果质量控制 |
2.4.3 NGS检测发现的致病或者可疑致病突变 |
2.4.4 致病或可疑致病突变的 Sanger 测序验证和家系调查 |
2.5 讨论 |
2.6 结论 |
2.7 参考文献 |
综述 |
摘要 |
1 概念 |
2 POI的诊断标准 |
3 POI的遗传学病因 |
4 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POI中的应用 |
4.1 染色体微阵列芯片分析(CMA) |
4.2 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 |
4.3 外显子组测序(WES) |
4.4 基于NGS技术的目标捕获测序 |
5 小结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9)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2178对自然流产史夫妇染色体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染色体变异的总体分布和比例 |
2.2 不同染色体异常在男、女性中分布情况 |
2.2.1 染色体结构异常 |
2.2.2 染色体多态性改变 |
2.2.3 染色体数目异常 |
2.3 染色体异常检出情况与流产次数比较 |
3 讨论 |
3.1 染色体结构异常与自然流产 |
3.1.1 易位与自然流产 |
3.1.2倒位与自然流产 |
3.2 染色体多态性与自然流产 |
3.2.1 Y染色体多态性 |
3.2.2 1、9、16号染色体qh+ |
3.2.3 D/G组染色体随体区变异 |
3.3 染色体数目异常与自然流产 |
3.4 男性染色体检查分析的必要性 |
3.5 染色体异常与自然流产次数 |
四、78对反复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 096例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率及异常核型分布特征分析[J]. 梁红梅,张仿珍,余红秀,张翅飞. 中外医学研究, 2021(33)
- [2]2054例生殖异常夫妇孕前优生遗传咨询与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J]. 杨玉清,马海霞,赵俊香. 中国妇幼保健, 2020(14)
- [3]妇女早孕期有机磷农药暴露与胎儿发育的相关性研究[D]. 徐庆华.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凝血因子Ⅻ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及RNA表达水平与原因不明复发性流产的关系[D]. 张清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7)
- [5]两广交界地区180对反复自然流产夫妇染色体核型分析[J]. 马洪熹,黎永鉴. 右江医学, 2019(05)
- [6]306对复发性自然流产夫妇外周血染色体异常和多态性分析[J]. 高艳华,伍人康,高柳冰.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19(02)
- [7]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技术(SNP-array)在自然流产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D]. 谢晓蕊. 福建医科大学, 2018(04)
- [8]高通量遗传检测技术在生殖遗传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D]. 沈鉴东.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6)
- [9]复发性流产与染色体异常的相关研究[D]. 庞冬.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1)
- [10]2178对自然流产史夫妇染色体分析[J]. 王瑾,陶靖,鲁婷,金华,高青,蔡艳. 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