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抗战时期周恩来“求同存异”国际统战策略与实践——以周恩来对英统战为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欢[1](2021)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年走向成熟、从低谷走向高峰的时期,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长足发展,对外交往更是在这幅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彰显了党高超的政治智慧,审时度势处理国际国内关系的能力,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起到重大推动作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国际形势更加严峻复杂,竞争与合作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梳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总结历史经验,阐释当代启示,会对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大有裨益。论文以此为核心,首先从日本侵华导致中国外部民族矛盾激化、内部阶级矛盾尖锐的时代大背景,以及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出发,阐明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对实现抗日救亡,建立新中国这一历史使命的重要意义。继而通过梳理,明确了马列主义的外交思想是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近代西方和中国传统外交思想是文化渊源,与共产国际和苏联的交往则是对外交往的实践基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主旗帜,反映了中华民族和人民革命的利益与要求。为实现争取外援,为抗日战争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这两大战略目标,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十三年认识和探索外部世界,处理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形成了三大指导原则:一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对外交往原则是中国共产党在同党内教条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作斗争的实践中形成并逐渐完善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以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则,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二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中国革命不能孤立于世界之外,需要国际力量的援助。在处理中国革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时,中国共产党奉行“以自力更生为主,以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力更生是内因,争取外援是外因,只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才能赢得更多的外援;而更多的外援反过来又会促进自力更生。三是利用矛盾,为我所用。这项原则的提出和逐步贯彻到中共中央处理对内对外关系的过程中,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逐渐摆脱教条主义束缚,走向成熟。以上对外交往的指导原则形成了三位一体,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论文将其概括为三点,分别是: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反美的“中间地带[1]”战略;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2]”战略。首先,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苏联对外政策和共产国际七大策略路线的转变,契合了中国共产党转变对外政策的自身需求。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的召开,使中国共产党突破了一直以来“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思想桎梏,决定通过联合英美、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来克服民族危机,解决国共问题。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构想虽已提出,实施起来却是一波三折。英美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对日绥靖;《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国共关系紧张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使中国共产党一度抛弃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重回“反对一切帝国主义”。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迅速与苏联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美国此时已成为对中国政局影响力最大的国家,鉴于此,中国共产党重提建立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国际统一战线战略的实质就是联合美国,其实施也主要是围绕对美政策所展开,但中国共产党始终视苏联为中国革命最可靠的盟友这一立场从未改变。其次,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战后人民渴望和平,苏美寻求妥协,国民党内战准备不足等诸多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中国经历了短暂的和平民主新阶段。但只要蒋介石国民党武力灭共的阶级本性不改变;美国扶蒋反共,变中国为其殖民地和附庸的对华政策的本质不改变,内战爆发就不可避免。全面内战爆发后,毛泽东提出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他指出:“美国和苏联之间隔着极其辽阔的地带,这里有欧、非、亚三洲的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美国反动派在没有压服这些国家以前,是谈不到进攻苏联的[3]”。毛泽东认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应是“中间地带”的国家与美帝国主义及其附庸之间的矛盾,具体到中国就是中国人民与美蒋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据此,毛泽东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着名论断。“中间地带”战略将斗争矛头直指美帝国主义,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战后欲突破美苏两个大国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垄断,走独立自主道路的诉求。再次,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冷战爆发并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支持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的成立,暂时放弃“中间地带”理论,提出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表明了在美苏冷战中,中国共产党支持苏联的坚定立场。在以上对外交往原则和战略方针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砥砺前行,进行了既合作又斗争的对外交往实践。中国共产党通过揭露和反对“远东慕尼黑”阴谋,采取坚持抗战的长期战略方针援助苏联卫国战争,反对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等行动践行了独立自主原则。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努力从美、英、苏等国寻求外援。通过利用美日、美蒋矛盾,处理“皖南事变”;利用美苏与国民党矛盾,化解第三次国共危机;利用美苏与苏蒋矛盾,争夺东北,践行了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接待埃德加·斯诺等国际友人和国际团体、组织,教育日本士兵成为反战勇士的“民间外交”,以及接待美军观察组派驻延安的“半官方外交”践行了国际统一战线战略。全面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突破“中间地带”,与美蒋反动派进行了坚决斗争。冷战加剧后,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支持苏联。通过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所取得的成就,把对外交往的历史经验归纳为四条:一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二是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三是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四是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抚今追昔,鉴往知来。全面总结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成就和经验,对继承发扬对外工作的优良传统,更好地厘清新形势下做好外交工作的思路,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启示意义。论文最后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当代启示,即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重视开展民间外交;加强对外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努力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李真真[2](2021)在《红岩精神及其传承研究》文中提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提出要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红岩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社会环境下,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进行的革命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红色精神。因受小说《红岩》的影响,很多人将红岩精神仅仅等同于红岩中的烈士精神,但红岩精神除了《红岩》中展现出的烈士精神,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因此为了科学理解红岩精神,我们要正确把握红岩精神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在深刻理解和领会红岩精神的基础上,新时代更要传承红岩精神,使红岩精神成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本文在梳理和继承当前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对红岩精神形成的条件、主要内容及其价值进行了论述,并着重探讨研究了新时代如何传承红岩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部分主要系统论述了红岩精神及其传承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旨在为论文的进一步写作奠定坚实基础。第二部分首先通过对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的论述,简要介绍了红岩精神的形成;其次通过对红岩精神所蕴含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坚定的理想信念、巨大的人格力量和浩然的革命正气的论述从而深入探讨了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为后文红岩精神的价值研究奠定基础。第三部分分别从红岩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两个方面对红岩精神的价值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而阐释了红岩精神的巨大魅力,旨在阐明新时代为何要传承红岩精神。第四部分系统阐述了红岩精神的新时代传承路径,即通过加强红岩精神理论研究、拓宽红岩精神传播渠道、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良好氛围、加强传承红岩精神的践行实效、构建传承红岩精神的长效机制等方面推进红岩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扬。文章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对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进行了总结,并对红岩精神的丰富内涵进行了论述,以充分挖掘红岩精神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为研究新时代传承红岩精神的路径奠定坚实基础。
孙德魁[3](2021)在《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红岩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与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统一战线——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而且蕴含十分鲜明的统战特质。从统战视角看,红岩精神承载着统一战线在革命时期的崇高使命,凝结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统战智慧,积淀着党的统战工作理念,蕴含着党的统战工作操守。新时代,红岩精神对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具有重要启示:一是切实担负起党赋予统一战线的新时代使命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驱动;二是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关键路径;三是增强统战工作艺术性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举措;四是加强统战系统自身建设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保障。
邵正义[4](2020)在《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的开拓者和杰出楷模。周恩来在解放战争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推动中国革命发展,团结和壮大了解放战争的武装力量,在统一战线史上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思想和实践经验,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统一战线工作的优良传统,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民主统一战线。新时代统一战线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发挥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在历史交汇期中的作用,团结各方力量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强国,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组织协调作用。通过搜集和整理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个人经历,结合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资料,分析周恩来在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背景、内容、艺术、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从历史背景来看,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变化,迫切需要建立一个和平、民主、团结的国家。从内容上看,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从内容上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周恩来在重庆谈判期间,用谋和平的事实提高各界人士的思想觉悟,以谈判的方式与国民党斡旋,以旧政协为政治攻势的主要阵地,从而团结统一战线的力量;二是全面内战爆发后,周恩来开辟和发展了第二条战线,关心和保护各界爱国民主人士,争取国民党的爱国将领积极投诚,积极组织各地农民武装斗争,促使中国共产党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三是随着中国共产党在战场上获得节节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已具备充分的条件,“五一”口号发出后,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召开新的政协会议。周恩来为了保障新的政治协商会议顺利召开,他分四批安排民主人士安全地到达了解放区,筹划和制定各项政协方案,主持筹备会的各项会议,建立和健全政协的组织机构,推动了统一战线组织制度化。从统一战线的艺术上来看,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采取多种多样的统一战线方法,实现了理论与实际、原则性与策略性、以身作则与教育大众相统一;坚持广泛性和重点性相结合,周恩来通过求同存异实现了统一战线的广泛性,更加强调人民民主性。
李国亮[5](2020)在《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遏制和最后击败德意日法西斯的侵略扩张,在反对国际绥靖主义、争取苏联及世界人民援助、推动英美加入反法西斯国际统一战线、发展东方各民族反侵略统一战线等的过程中形成的统一战线思想。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指导下,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思维及中国国内革命实践的经验、教训后,形成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国际统战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和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际统一战线的理论是其理论内核、根系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则是其内在气质、文化土壤。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内统战工作的经验、教训为其提供了实践基础。此外,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也并非一成不变,在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动及相互作用下,它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从瓦窑堡会议召开到《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其思想具体表现为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到苏德战争爆发,其思想表现为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从苏德战争爆发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其思想体现为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由于英法在远东均有保全殖民地的意图,美日在经贸上又有密切往来,这些国家对日本的侵略扩张皆采取了妥协与绥靖的态度。从批评美国孤立主义者“不应隔岸观火”、批评英国张伯伦政策的必然结果就是“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到揭露英日东方慕尼黑阴谋是完全损人利己的“坐山观虎斗”,再到揭穿、反对日美策动的东方慕尼黑新阴谋、严密关注美日谈判进程,奉劝美国不应与日本订立任何妥协,上述一系列实践均体现了毛泽东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期望各国能够同舟共济,反对以邻为壑。抗战时期,毛泽东正确处理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首先,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随着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中共党内独立自主的政治路线得以树立和巩固,其与共产国际及苏联的关系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尽管这种弱化并不妨碍双方继续保持基于相同意识形态而产生的特殊关系)。其次,毛泽东也极为关注苏德战局的发展,并根据苏德战况灵活调整国共关系。抗战时期的国、共、苏、美三国四方是处在一种相互咬合的链条关系中。这一链条包含三个要素:欧战态势、日苏关系、国共关系。作用机制则为:欧战态势影响日苏关系,日苏关系又进而影响国共关系。因此,毛泽东关注苏德战况就是关注中共自身的生存、发展状况。再次,毛泽东在对苏联及共产国际开展的国际统战活动中突出体现了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在苏德战争期间,毛泽东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向其提供了情报和军事等方面的援助。最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经历了由苏到美、由美到苏的转换过程,表明毛泽东抗日国际统战思想并非缺乏现实主义的逻辑。抗战时期,毛泽东对美国的认知随局势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毛泽东对美国的形象认知实现了由帮凶到盟友的转变。皖南事变后,美国在调解国共冲突上的举动一度给毛泽东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由此他逐渐将国际统一战线的重心置于美国,不仅主动邀请中外记者团及美军观察组来延,而且在军事、政治上与之展开密切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中共七大期间,随着美国对华政策日趋反动,毛泽东的对美统战策略也随之发生转变,即由刚开始的团结为主、斗争为辅转为斗争为主、团结为辅。抗战时期毛泽东也十分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揭示出中国民族解放经验对其他国家革命具有重要引领、示范作用。此外,他还关心、支持、指导在华日本人民开展反战斗争,不仅阐述了运动的必要性、可能性、发展规律,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并大力援助日共领导人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抗战时期毛泽东关注国际政治、军事局势乃是一种常态,他的很多决策都基于此。本文选取了三个极富代表性的案例来对此进行分析。第一,认同、支持同盟国的反法西斯世界战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国民党、社会舆论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过数次论战,借此可管窥这三种声音在当时社会的横向互动、竞争。此外,本文在论证毛泽东对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的关注时,特别就中共“今年打垮德国,明年打垮日本”口号的出台、调整、废止,中共中央与各根据地的互动过程作了详细考察,揭示出了抗战时期中共决策、执行机制的复杂性。第二,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抗战时期,面对同盟国间的高层互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未沉默,其在关注、评论的同时,于决策层面也给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第三,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本文通过考察毛泽东对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一系列标志性事件的评价,论证了中国共产党对联合国创建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作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面对国际形势剧变,毛泽东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经验、原则灵活运用到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的构建、实施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理论创新。具体而言,其方法论原则可概括为: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毛泽东通过建立、驾驭抗日国际统一战线,为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生存、发展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际舞台纵横捭阖、折冲尊俎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具体而言,其历史意义可概括为: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为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积累了经验、培育了人才、奠定了基础。新时代条件下,争取有利外部环境的共同诉求使得我们今天学习借鉴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成为必要。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中蕴含的外交智慧及方法论原则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也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更为当前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因此,回顾研究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为新时代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把握世界前进大势提供了重要启示。
王世超,黄邦道[6](2020)在《近2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统战工作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中共南方局是党中央派驻在重庆的工作机构,负责南方地区党员的领导和在大后方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在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直接领导下,南方局利用公开发行的机关报刊《新华日报》《群众》等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挥高超的统战智慧,灵活开展对包括中间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的统战工作,有力配合了敌后战场作战,为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孙壬鹏[7](2020)在《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奠基人和卓越领导人之一。他在长期的统战工作实践中,在总结经验教训基础上形成了统一战线思想。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梳理,力求为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启示。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主要论述周恩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基础及背景,其中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列宁对统一战线的论述,以及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背景包括抗日战争前后社会矛盾的变化及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教训总结。第三部分,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实践。主要对阶段划分、策略、方法及周恩来对蒋介石个人、民主党派、地方实力派以及国际宣传等多视角的统战实践进行论述。第四部分,论述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这一部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分析了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意义与价值。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事业的发展,对中国人民的民族解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统一战线思想,也是我党统一战线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周恩来的统一战线思想依旧散发着光芒。
薛鑫[8](2020)在《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文中研究说明周恩来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革命家和思想家,是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周恩来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实践却不是一蹴而就,他的世界观并不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开始,他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实践经历了一个曲折、复杂的过程。周恩来是在逐步接触、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与实践之后,信仰开始转变,主要经历了朴素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和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三个阶段最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终生信仰,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研究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受及实践过程有助于我们在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正文主要以青年周恩来的着作和实践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作为依托,对相关史料及其他研究成果进行学习,以青年周恩来的思想和实践为主要线索,详细探究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运用的具体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思考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运用过程对当代青年的经验启示,启发当代青年继续发扬爱国主义传统,时刻牢记中国梦的理想愿望,朝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矢志奋斗。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接受及运用的各类因素主要包括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国内外的时代背景、传统的家庭教育、东西文化兼收并蓄的新式学校教育为主,主观因素以个人理想、个人意志为主。其中时代背景包括革命与战争的时代主旋律,欧洲、俄国、日本情景下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国内背景包括当时政治制度的变化,文化观念的变化。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过程主要有四个阶段:从朴素的爱国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过渡;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以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从淮安到沈阳读小学期间,周恩来形成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南开求学时期,他初具革命民主主义思想。赴日留学期间,周恩来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五四运动时期,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萌芽,直到旅欧学习期间,他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刘清扬等人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周恩来以马克思主义学说阐述了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中国社会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领导权问题进行全面剖析。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具体运用过程主要体现在对统一战线观点的实践、武装斗争观点的实践、人民战争观点的实践、军队建设观点的实践、妇女解放观点的实践等方面。同时,青年周恩来通过报刊、学校机构等媒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接受和实践的历程对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意义重大,我们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这也对当代青年具有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以期当代青年能够坚持辩证法,合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增强民族责任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积极投身实践,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力量,不断探索求新,努力学习理论知识,积累扎实的理论基础,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磨练坚毅品质。
张磊[9](2019)在《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抗战时期,中共南方局的国际统战工作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贯彻党中央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制定了中共南方局国际统战工作策略。周恩来同许多主张正义、支持中国抗战的国际友人结成真挚友谊,并同反法西斯盟国苏联、美、英等国建立颇具特色的官方联系。通过向国际友人介绍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主张,揭露国民党的反共阴谋,打破了国民党对外交权力的垄断,增进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的话语权,在国际上争取了广大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有力配合了抗战,取得最后的胜利。通过中共南方局国际统战工作的有效开展,中共积累了外事活动和对外斗争的初步经验,培养了一批外事工作干部,为建国后开展外交活动打下了基础。
朱凤强[10](2019)在《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文中提出1946年5月成立的中共中央南京局,是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派驻在南京的代表机关,也是中共领导国统区部分省市及香港地区开展工作的指挥中心。南京局在解放战争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本文以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这一重要的历史机构为研究对象,对它的成立原因、历史作用等进行全面梳理。本文按照研究内容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主要介绍中共中央南京局成立的相关问题。一是考察其成立时面对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美苏对华政策,国民党在战后的政策及中共的应策。二是对其组织及其职能进行梳理,主要分析其组织分工、机构设置等。第二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谈判工作。面对着严峻的内战危险,南京局遵循中央“争取和平,反对内战”的方针,立即开展和平谈判。一是中原调停,缓解了中原局势,为中原军队突围赢得了时间;二是东北调停,主动让出长春,争得了六月休战的宝贵时间,实现短暂的和平,为军事上扭转局面赢得时间;三是谈判黄河归故,粉碎了国民党“以水代兵”的阴谋;四是支持第三方面为和平而斡旋,虽然斡旋失败,但却加强和改善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沟通与合作。第三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统战工作。随着各民主党派的纷纷成立,他们在历史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这期间,中共一方面竭力关照进步民主人士,并通过民主人士,对国民党部分军官做策反工作,成效显着。同时,中共团结各进步党派,谴责国民党的暴行,共同抵制非法“国大”的召开,拒不承认非法宪法,拒不参加改组政府,开创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良好互动模式。第四章主要介绍南京局在第二条战线开辟过程的作用。南京局为第二条战线的酝酿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领导了“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如“六二三”运动、反美抗暴运动等;二是发动工人进行经济与政治斗争,并支援学生爱国运动;三是领导农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各地根据不同情况,隐蔽精干,等待时机;有组织地开展反“清剿”运动和反“三征”斗争;随着局势的发展,有规模地发动斗争,牵制国民党军队,配合第一条战线。第五章主要介绍南京局的宣传工作。南京局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要在国统区大力宣传中共争取和平民主的主张,为此,南京局高度重视,一是形成灵活多样的宣传形式,如召开新闻发布会、创办报纸、建立新华社分社等;二是坚持正确的宣传政策,一方面大力宣传中共求和平反内战的政策,另一方面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用事实反击国民党的诋毁,同时,注重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水平;三是加强舆论宣传,扩大影响。在加强国内宣传的同时,注重国际交流,接见国外朋友和记者,联系国际团体及国际会议,主动阐述中共的政策,争取国际民主进步力量的同情和支持。结语部分主要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以及经验与特点。根据前五章的研究,分析南京局的历史意义,总结其经验及特点,阐释美苏调整对华政策,南京局对和平的最后努力及南京局使命的结束。
二、论抗战时期周恩来“求同存异”国际统战策略与实践——以周恩来对英统战为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抗战时期周恩来“求同存异”国际统战策略与实践——以周恩来对英统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延安时期 |
二、对外交往 |
三、战略 |
四、对外交往战略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评析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硏究方法 |
第五节 重难点与创新点、不足 |
一、重难点 |
二、创新点和不足 |
第二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缘起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内忧外患的时代背景 |
二、封闭落后的社会背景 |
三、抗日建国的必然要求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理论和文化渊源 |
一、理论渊源——马列主义外交思想 |
二、文化渊源——近代西方与中国传统外交思想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形成的实践基础 |
一、与共产国际的交往 |
二、与苏联的交往 |
第三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原则与战略方针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目标 |
一、争取外援,为抗战胜利创造有利国际环境 |
二、反对外来干涉,为建立新中国提供外部保障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原则 |
一、独立自主 |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 |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战略方针 |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 |
二、反美的“中间地带”战略方针 |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 |
第四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的实践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原则的践行 |
一、独立自主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二、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三、利用矛盾,为我所用原则在对外交往中的践行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方针的实践 |
一、既联苏又联美的国际统一战线战略方针的实践 |
二、突破“中间地带”的革命实践 |
三、联苏反美的“两大阵营”战略方针的实践 |
第五章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历史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一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成就 |
一、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
二、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
三、扩大了国际影响,树立了党的正面形象 |
四、确立了新中国外交战略的构架 |
五、提出了对外经济交往思想 |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共对外交往战略的历史经验 |
一、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二、坚持以民为本,壮大自身力量 |
三、坚持开放包容的胸襟,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 |
四、坚持求同存异,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有机统一 |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的当代启示 |
一、坚持独立自主的立场不动摇 |
二、重视开展民间外交 |
三、加强对外宣传工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红岩精神及其传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红岩精神概述 |
2.1 红岩精神的形成 |
2.1.1 红岩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 |
2.1.2 红岩精神形成的理论基础 |
2.1.3 红岩精神形成的文化根基 |
2.1.4 红岩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 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 |
2.2.1 崇高的思想境界 |
2.2.2 坚定的理想信念 |
2.2.3 巨大的人格力量 |
2.2.4 浩然的革命正气 |
3 红岩精神的价值 |
3.1 红岩精神的历史价值 |
3.1.1 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
3.1.2 为巩固党的群众基础提供了有益经验 |
3.1.3 为建立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提供了学习借鉴 |
3.2 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 |
3.2.1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精神动力 |
3.2.2 为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有力支撑 |
3.2.3 为实施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涵养了政治生态 |
3.2.4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食粮 |
4 红岩精神的传承 |
4.1 加强红岩精神理论研究 |
4.1.1 建立红岩精神研究队伍 |
4.1.2 挖掘红岩精神文化资源 |
4.1.3 加强红岩精神时代内涵研究 |
4.2 拓宽红岩精神传播渠道 |
4.2.1 利用网络新媒体推动红岩精神创新性传播 |
4.2.2 研发红岩文化产品促进红岩精神内涵式传播 |
4.2.3 实施“三进”工程推进红岩精神普及性传播 |
4.3 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良好氛围 |
4.3.1 坚持舆论宣传导向,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社会氛围 |
4.3.2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学校氛围 |
4.3.3 依托家庭榜样示范,营造传承红岩精神的家庭氛围 |
4.4 强化传承红岩精神的践行实效 |
4.4.1 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
4.4.2 利用红岩精神教育基地,实现教育常态化 |
4.4.3 发展红色旅游,扩大教育受众面 |
4.5 构建传承红岩精神的长效机制 |
4.5.1 建立领导机制 |
4.5.2 制定保障机制 |
4.5.3 创建激励机制 |
5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 |
(一)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时代背景 |
(二)党的统一战线思想(1)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渊源 |
(三)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为红岩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 |
二、红岩精神中蕴含的统战特质 |
(一)高举旗帜、夺取胜利的崇高使命 |
(二)刚柔相济、锲而不舍的统战智慧 |
(三)以诚相待、团结多数的统战理念 |
(四)“出淤泥而不染,同流而不合污”的统战工作操守 |
三、红岩精神对巩固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启示 |
(一)切实担负起党赋予统一战线的新时代使命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必要驱动 |
(二)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关键路径 |
(三)增强统战工作艺术性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有效举措 |
(四)加强统战系统自身建设是巩固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保障 |
(4)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价值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相关研究评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历史与逻辑统一法 |
四、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一)研究内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革命形势发展的总体状况和历史要求 |
(一)周恩来总结抗日战争胜利前统一战线工作的得失 |
(二)全国人民要求建立和平、民主、团结的国家 |
(三)慎重考虑参加重庆谈判 |
二、夯实国内对中国共产党方针政策的认同 |
(一)向各界人士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和平主张 |
(二)揭露美国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 |
(三)力促国统区中各民主党派、部分关键人士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
(四)用统一战线政策进一步获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 |
三、铸就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的条件 |
(一)在战场上创造政治协商的有利条件 |
(二)推动各民主党派积极响应建立新中国的时代号角 |
第二章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团结制止内战的统一战线力量 |
(一)用谋和平的事实唤醒人民大众 |
(二)以谈判方式制止内战 |
(三)旧政协成为周恩来阻止内战的阵地 |
二、开辟和发展第二战场 |
(一)制定第二战场的方针 |
(二)关心并保护各界民主人士 |
(三)争取国民党爱国将领加入统一战线 |
(四)积极组织农民武装斗争 |
三、推动统一战线组织制度化 |
(一)安排民主人士到解放区 |
(二)筹划和制定政协方案 |
(三)筹备会成立并主持筹备会的各次会议 |
(四)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召开 |
第三章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艺术 |
一、统战工作方法的多样性 |
(一)理论学习与实际相统一 |
(二)原则性和策略性相统一 |
(三)以身作则与教育大众相统一 |
二、广泛性和重点性相结合 |
(一)坚持求同与存异的统一 |
(二)联合的对象要有重点 |
(三)强调人民民主性 |
第四章 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 |
一、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的历史地位 |
(一)推动中国革命发展 |
(二)丰富和发展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策略 |
(三)团结和壮大解放战争的武装力量 |
二、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地位 |
(二)发挥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在历史交汇期中的作用 |
(三)推动统一战线工作为新时代的目标和任务服务 |
(四)助推“一带一路”建设 |
(五)发挥人民政协的组织协调作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况述评 |
(一)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史料 |
(二)涉及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一战线理论的继承发展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
二、列宁:“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 |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国际统战理论的继承发展 |
第二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统战智慧的借鉴吸收 |
一、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联盟”思想 |
二、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理念 |
第三节 对中国共产党国内统战工作经验与教训的科学总结 |
一、对大革命时期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经验教训的汲取 |
二、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左”倾错误的批判总结 |
三、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借鉴发挥 |
第二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演进历程 |
第一节 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1935 年 12 月—1939 年 9月) |
一、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提出 |
二、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初步阐述 |
三、“不是反对一切帝国主义”,拥护国际和平阵线 |
四、坚定抗战必胜信心,提出争取外援办法 |
第二节 组织国际反帝统一战线(1939 年 9 月—1941 年 6 月) |
一、用革命的统一战线对抗反革命的统一战线 |
二、利用矛盾,部分突破共产国际指示 |
第三节 重建、坚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41 年 6 月—1945 年 8 月) |
一、重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二、关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发展与扩大 |
第三章 反对国际绥靖主义 |
第一节 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一、委婉、私下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二、直接、公开批评英美妥协政策 |
第二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 |
一、国民党反共投降危险的国际背景 |
二、拉开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序幕 |
三、掀起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高潮 |
四、落下反对东方慕尼黑阴谋的帷幕 |
第三节 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
一、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 |
二、反对东方慕尼黑的新阴谋的缘由 |
第四节 关注、批评美日谈判 |
一、“劝告英美勿对日容忍,勿蹈张伯伦覆辙” |
二、“美国绝不应听信日本的阴谋,与日本订立任何的妥协” |
第四章 正确处理同苏联、共产国际的关系 |
第一节 终止从属关系,实现独立自主 |
一、灵活抵制苏联、共产国际的错误指挥 |
二、开展整风运动,强化独立自主政治路线 |
三、支持共产国际解散,终止双方从属关系 |
第二节 声援苏联卫国战争,调整国共关系 |
一、关注苏德战局,坚信苏联必胜 |
二、纠正党内悲观情绪,鼓舞全党必胜信心 |
三、明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 |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抗日国际统一战线相结合 |
第三节 坚持爱国主义,践行国际主义 |
一、坚持爱国主义,婉拒苏方不合理要求 |
二、践行国际主义,战略策应苏军 |
第四节 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与回归 |
一、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转移 |
二、苏联重拾远东影响力 |
三、国际统一战线重心的回归 |
第五章 争取、开展同美国的合作 |
第一节 对美国形象认知的转变 |
一、批评美国充当日本侵华帮凶 |
二、“应与英美作外交联络” |
第二节 从中外记者团到美军观察组 |
一、冲破国民党新闻封锁 |
二、影响美国对华政策制定 |
第三节 借助美国调处,促进国内政治改革 |
一、签署《延安协定草案》 |
二、“必须攻掉”美国政府的扶蒋主张 |
第四节 批评、应对美国的扶蒋反共政策 |
一、美国对华政策从扶蒋容共滑向扶蒋反共 |
二、“我们反对美国政府扶蒋反共的政策” |
第六章 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及日本人民反战运动 |
第一节 重视发展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一、组织召开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大会 |
二、关心印度民族解放运动 |
第二节 支持日本人民开展反战运动 |
一、阐述支持日本人民反战运动的缘由 |
二、提出争取日本士兵及宽待俘虏的办法 |
三、援助野坂参三来华开展反战工作 |
第七章 关注、参与国际政治、军事局势 |
第一节 认同、支持同盟国反法西斯世界战略 |
一、围绕反法西斯世界战略问题展开论战 |
二、关注欧洲第二战场开辟问题 |
三、揭露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阴谋 |
第二节 关注、回应同盟国高层会议 |
一、对莫斯科三国外长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二、对开罗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三、对德黑兰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四、对雅尔塔会议及波茨坦会议的关注及回应 |
第三节 关注、参与联合国创建事宜 |
一、关注联合国创建事宜 |
二、“旧金山会议我们要参加” |
第八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方法论原则 |
第一节 既要广泛联合,又要区别对待 |
第二节 以必要的斗争,求必需的团结 |
第三节 坚持原则性,讲究灵活性 |
第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外援 |
第五节 坚持爱国主义基础上的国际主义 |
第六节 两条统一战线,相互促进配合 |
第九章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及现实启示 |
第一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意义 |
一、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及谣言,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力 |
二、抑制国民党反共摩擦,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为中共争取到了外援,加速了抗战胜利进程 |
四、战略配合盟军作战,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进程 |
五、为新中国的外交工作积累经验、培育人才、奠定基础 |
第二节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的现实启示 |
一、为新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原则性指导 |
二、为新时代谋求合作共赢,促进地区和平提供启发性思考 |
三、为应对美国贸易霸凌主义提供方法论支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年谱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6)近2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统战工作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中共南方局主要领导人的统战工作思想及实践研究 |
(一)周恩来领导南方局期间的统战工作思想和实践研究 |
(二)中共南方局其他领导人的统战思想和实践研究 |
二、关于中共南方局统战宣传的研究 |
(一)关于《群众》周刊统战宣传的研究 |
(二)关于《新华日报》统战宣传的研究 |
三、关于中共南方局统战实践的研究 |
(一)对中间党派统战工作的研究 |
(二)对民族资产阶级、地方实力派、宗教团体和妇女统战工作的研究 |
(三)对进步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的研究 |
(四)对外国友好势力和海外爱国同胞统战工作的研究 |
四、结语 |
(7)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及背景 |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
(二)列宁关于统一战线的基本理论 |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本思想 |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形成的背景 |
(一)抗日战争前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
(二)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政策和口号的变化 |
(三)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统一战线的经验及教训 |
(四)抗日战争初期战场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 |
(五)周恩来个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认识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内容与实践 |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一)统一战线的阶段划分及策略 |
(二)统一战线中“干革命人越多越好”思想 |
(三)统一战线中“左”右都会翻跟头思想 |
(四)统一战线要画“最大的圈子”思想 |
(五)统一战线“先定合力点再发挥能动性”思想 |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的实践 |
(一)开展对蒋介石个人的统一战线工作及五次谈判 |
(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
(三)争取民主党派参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四)对国内其他各种抗日力量的统一战线工作 |
(五)加强统一战线思想宣传争取国际舆论支持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及当代启示 |
一、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历史意义 |
(一)丰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 |
(二)为人民政协的成立和统一战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
(三)对新时期建立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具有指导意义 |
二、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的当代启示 |
(一)必须充分认识统一战线的重要地位 |
(二)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绝对领导 |
(三)应避免“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 |
(四)“求同存异”原则对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经验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 选题背景 |
2. 选题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的重点、难点 |
2. 研究的新意 |
一、青年周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多元因素 |
(一) 客观因素 |
1. 复杂的时代背景 |
2. 新式的学校教育 |
3. 传统的家庭教育 |
(二) 主观因素 |
1. 崇高的个人理想 |
2. 坚毅的个人意志 |
二、青年周恩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
(一) 从朴素爱国者主义者向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 |
1. 从淮安到沈阳阶段:形成朴素的爱国主义 |
2. 南开学校求学阶段:初具革命民主主义思想 |
(二) 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 |
1. 赴日求学阶段: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
2. 五四运动阶段: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萌芽 |
3. 旅欧学习阶段: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
三、马克思主义学说对青年周恩来认识上的影响 |
(一) 对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认识 |
(二) 对中国革命对象、动力的认识 |
(三) 对中国革命领导权选择的认识 |
四、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运用 |
(一) 统一战线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旅欧留学时期的实践 |
2. 黄埔军校时期的实践 |
3. 北伐战争时期的实践 |
(二) 武装斗争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武装斗争的中心地带是农村地区 |
2. 农村红军在城市政权之前 |
3. 实现全党工作中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彻底转变 |
(三) 人民战争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 |
2. 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配合 |
(四) 军队建设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坚持革命政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
2. 促进革命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 |
(五) 妇女解放观点的具体实践 |
1. 以社会制度的变革促进妇女解放 |
2. 铲除禁锢妇女解放的封建恶习 |
五、青年周恩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
(一) 坚持辩证法,合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 |
(二) 坚定爱国主义信念,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
(三) 增强民族责任感,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
(四) 积极投身实践,将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历史缘由 |
二、国际统战工作中的周恩来 |
(一)与苏联、共产国际的党际沟通 |
(二)与美英官方形成灵活的统战关系 |
(三)同国际社会民间友好人士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
三、周恩来对国际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 |
(一)增进了中共在国际统战工作中的话语权 |
(二)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正面国际形象 |
(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外交风范和人格魅力 |
(10)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成立 |
第一节 南京局成立的历史背景 |
一、战后苏联对华政策 |
二、战后美国对华政策 |
三、国民党的对共政策 |
四、中共的应因之策 |
第二节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系统 |
一、中共中央南京局的组织机构 |
二、中共中央南京局下属各级党组织 |
第二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南京谈判 |
第一节 中原解围:“应先解决中原问题” |
一、中原内战“一触即发” |
二、视察宣化店 |
三、缓解中原危局 |
四、营救转移突围人员 |
第二节 东北停战谈判 |
一、东北内战问题之由来 |
二、让出长春换和平 |
三、力促六月休战谈判 |
四、再次作出重大让步 |
第三节 谈判黄河归故 |
一、历史复杂的黄河归故 |
二、“先修故道再堵决口” |
三、谈判善后救济 |
第四节 支持第三方面奔走和谈 |
一、从五人直接会谈到五人小组会谈 |
二、为了教育人民 |
三、愤责折衷方案 |
第三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统战工作 |
第一节 “千百颗子弹打在一个标的上” |
一、各民主党派的建立 |
二、“对进步朋友应多加关注” |
三、“为奔走和平之举” |
第二节 “至诚至勇反内战” |
一、下关:“你们的血不会是白流的” |
二、昆明:“暗杀枪声已洞穿一切政治欺骗” |
三、成都:“为民主必须反特务” |
第三节 “再接再厉争民主” |
一、共同抵制伪“国大” |
二、拒不承认伪“宪法” |
三、“绝不参加一党独裁之政府” |
第四节 “造成最广泛的阵容” |
一、“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系统工作” |
二、争取国民党上层民主人士 |
第四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与第二条战线的开辟 |
第一节 “伟大的正义的学生运动” |
一、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对学生的政策 |
二、领导上海学生游行 |
三、抗议美军暴行 |
第二节 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 |
一、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工人的状况 |
二、领导工人经济斗争 |
三、领导工人政治斗争 |
第三节 蓬勃发展的民变运动 |
一、蓄势:“保存力量,隐蔽待机” |
二、反抗:反“清剿”反“三征” |
三、角力:“实行小搞,准备大搞” |
第五章 中共中央南京局的宣传工作 |
第一节 “活泼多样的宣传形式” |
一、召开新闻发布会 |
二、“办报就是打政治仗” |
三、建立新华社南京分社 |
第二节 贯彻党的宣传方针 |
一、宣传要赢得人心 |
二、以真实批驳谣言 |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 |
第三节 宣传“也要讲究统战政策” |
一、争取中立报纸 |
二、统战记者工作 |
三、海外沟通与宣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论抗战时期周恩来“求同存异”国际统战策略与实践——以周恩来对英统战为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战略研究[D]. 王欢. 西北大学, 2021(10)
- [2]红岩精神及其传承研究[D]. 李真真.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统战视角下红岩精神的生成逻辑、鲜明特质与时代启示[J]. 孙德魁.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21(02)
- [4]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邵正义.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毛泽东抗日国际统一战线思想研究[D]. 李国亮. 湘潭大学, 2020(12)
- [6]近20年中共中央南方局统战工作研究综述[J]. 王世超,黄邦道.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0(03)
- [7]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究[D]. 孙壬鹏.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青年周恩来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及实践运用(1913-1938)[D]. 薛鑫.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9]周恩来领导中共南方局开展国际统战工作的历史贡献[J]. 张磊.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10]解放战争初期中共中央南京局研究[D]. 朱凤强.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