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新地标金茂大厦(论文文献综述)
金姬,余诗扬[1](2020)在《浦东 未来之眼 时代音阶,凝固在这里》文中提出在第86届奥斯卡最佳剧本奖电影《她》(Her)中,科幻爱情故事发生在未来的洛杉矶,但主要场景却取自上海浦东陆家嘴。为此,编剧兼导演斯派克·琼斯(Spike Jonze)给出的解释是,陆家嘴的城市建筑感觉和洛杉矶很像,特别是摩天大楼摩肩接踵、天桥环绕的感觉给予这个地方充足的时代感。简而言之,陆家嘴恰恰是他要的"未来感"。《变形金刚2:堕落金刚的复仇》(Transformers:Revenge of the Fallen)和007系列电影《大破天幕危机》(Skyfall)中,陆家嘴也出现在影片的画面中。
李明霞[2](2020)在《政务抖音号中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与叙事策略研究 ——以“上海发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各地城市政府开始纷纷迈入构建城市软实力的行列中,城市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成为了城市管理者愈发重视的议题。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城市管理者相关机构开始尝试利用新形态传播方式与手段进行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近两年,短视频作为融合了视频、音乐、文字多种表达形式的新兴媒体获得了巨量受众的青睐。多个城市借力移动短视频的形式与渠道优势,在视频中植入展示城市立体形象的符号载体,一跃成为新晋“网红城市”。紧跟时代,城市管理者也开始以短视频政务号的身份,参与到短视频平台中的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中来,但传播效果各参差不齐。由此,帮助政府确立正确的短视频传播定位及策略,成为了本研究立题的出发点。本研究以传播效果首屈一指的政务抖音号“上海发布”为例,采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抽取其2018年12月27日至2019年12月27日整整一年内的360条短视频作为样本,根据视频议题细分城市形象,并对视频议题进行二次编码。同时将符号的二级意指系统作为理论基础,分析发现“上海发布”试图将上海构建成一个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交融之城、品质精神与多元文化凝聚之城、国际创新与智慧活力迸发之城、亲民和善与安全保障并重之城。为了实现构建立体多元城市形象的目标,“上海发布”巧妙运用了多方面的叙事策略。在叙事角度方面,通过采用第一人称视角微观讲述城市平民故事,第三人称视角宏观展现城市图景;在叙事结构方面,通过运用散点式结构来强化叙事节奏,互文式结构来全面展示城市形象;在叙事视听语言方面,灵活运用了视觉符号的陌生化,声音元素的感染力,以及视频文本的趣味性。当然,“上海发布”在城市形象塑造与传播上,也存在符号选取重复,缺乏特色元素;创新动力不足,沿用传统素材;受众意识不强,缺乏对话机制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挖掘特色元素,定制城市议题;创新表达方式,生动诠释美好城市;转变叙事思维,适应新媒体特性三种优化建议,以供其他城市管理者借鉴。
曾俊婷[3](2020)在《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大城市纷纷进行大规模建设,众多现代化城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接踵而至的是各式各样的彰显城市建设成就的地标建筑,这些地标以奇特的外形、庞大的体积、惊人的高度博得游客眼球,但追求“奇、异、高、大”的地标无序现象严重影响了城市形象,破坏城市天际线,割裂城市文脉,使得城市特色丧失,千城一面。城市旅游地标作为阅读城市的窗口,旅游形象的载体,既能生动传达城市的风俗人情,又能展现城市地域性文化景观,对发展城市旅游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旅游地标塑造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旅游地标有利于增强城市作为旅游载体的功能,为游客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实现城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正在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上海来讲,旅游地标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城市旅游地标为研究对象,以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和空间布局为研究内容。通过城市旅游地标类型及相关理论研究,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通过网络数据挖掘及相关旅游统计年鉴,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进行类型划分,并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研究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据此分析其空间布局影响因素;最后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探讨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发展与影响因素,构建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形成全文的理论基础。城市旅游地标的形成来自城市地标自然转化和行政机构的决策两方面,同时在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上不断发展演化,大致分为古代、近代、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受到内外因素影响。通过对国内外地标的分类研究,形成了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的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第二,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类型丰富,可分为两大主类、八大干类和三十六个基本类型,主要由人工城市旅游地标构成,呈现数量多、区域差异大的特点。接着从供给层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总体布局、类型分布和功能布局进行分析,发现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呈核心—边缘分布,中心城区为旅游地标主要集聚区,郊区较为分散;旅游地标类型分布状况与集聚分布状况相一致,人工地标主要分布在城区,综合人文景观与居住与社区类呈集聚分布,其他为均匀或离散分布,自然地标分布在郊区,其相应类型都呈离散分布;在功能布局上,中心城区旅游地标类型丰富,所承载的功能较为全面,东西两岸旅游地标承载功能差异明显。需求层面上从旅游地标的市场感应度和辐射能级两方面进行分析,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外环线以外游客感应度最高,是上海旅游形象中心;等级层次越高、组合度越高的旅游地标影响范围就越大,对周围旅游地标的辐射控制力度越高,游客感知越强,有利于城市形象建设。综合以上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城市建设三方面分析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布局成因,发现自然环境影响了自然旅游地标和人工旅游地标的分布位置,社会文化影响了人造旅游地标类型的布局以及东西两岸城市风貌,城市建设影响了旅游地标的空间集聚、市场感应和功能布局。第三,针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特征,从协同化、均衡化、网络化三个方面对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优化提出相关建议。
曾一果[4](2019)在《都市景观札记》文中提出城市地标、摩天大楼、天际线、稀奇古怪的建筑、智慧城市,这些都是当代城市高速发展的产物,本文试图以一种文化批评的视角和眼光,结合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现实,批判性地思考和理解这些城市现象。
谈卜瑞[5](2020)在《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大量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出现有效缓解了城市土地供需矛盾,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这类建筑绝佳的区位优势吸引了各品牌奢华酒店入驻,到目前为止,我国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已颇具规模。但机遇与挑战并存,由于超高层综合体建筑施工难度大、用地紧张、交通复杂,其中酒店大堂的分布与设计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双大堂”模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类酒店是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进行合理布局,以及探寻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特征,成为研究的重点。首先,在研究过程中选取了我国一线和省会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15家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作为调研对象,以空间构成为主要理论指导,从功能构成、形态构成、空间流线三方面对超高层综合体内酒店大堂的空间构成设计进行了分析。其次,运用比较与统计的方法,将15家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15家单一功能酒店的大堂空间构成设计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两者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差异。最后,结合环境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中体验者在空间中的主观能动性、知觉特征、行为习性等内容总结出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追求功能布局的高效性、弱化空间组合的方向性、提高空间限定的开敞度、强调空间尺度的对比性、注重空间纵向序列的简洁性、突出空间流线的便捷性的空间设计构成特征。根据对建筑结构、交通特性、酒店大堂的分布、消费者功能及心理需求的分析总结出相关影响因素。论证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具有高效与集约化的特征,满足了社会快速发展背景下,人们追求高效功能使用、便捷性交通、舒适性体验的多种需求,与城市现代化、快节奏、追求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相吻合。图22幅;表48个;参45篇。
顾建平[6](2018)在《上海中心大厦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在黄浦江东岸陆家嘴,高楼鳞次栉比,其中有一座最高的建筑,楼体旋转上升,造型独特,高耸入云,那就是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垂直高度632m,是目前已建成项目中国第一、世界第二高楼。1规划:小陆家嘴的收官之作上海中心大厦位于中国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区,是一幢集商务、办公、酒店、商业、娱乐、观光、会展等功能
徐舜琰,孙月[7](2018)在《容纳的象征:城市地标的谱系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苏沪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地标,作为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载体,或凝聚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或凸显城市的个性特点,或承载着公众的理想追求,并最终沉淀为城市的符号象征。在当下人们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快餐文化"下,城市地标逐渐走向商业化、同质化,人们也逐渐模糊了城市地标的文化价值。本文以苏沪宁三个城市中南京夫子庙,苏州博物馆,上海金茂大厦三个谱系城市地标为代表,通过深入研究城市地标的建造理念,历史沿革,发展现状探究他们存在的文化价值,以及如何去理解、阐释、调整、发展、传播与扩散其价值内涵。对三个谱系城市地标的文化容纳与释放进行对比分析,为多元城市的城市地标摆脱商业化、同质化,增强地标特色,提供新思路。
王星翰[8](2018)在《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文中指出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和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浦东小陆家嘴地区是上海的金融中心区,也是上海乃至中国代表性现代化建筑聚集区。因此,对小陆家嘴滨水建筑的研究有着很强的典型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以上海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的外部形态作为研究对象,将软件分析与视觉理论相结合,通过实地调研与建模分析,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了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在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并通过比较分析与前瞻性分析力求为上海乃至全国的滨水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并引发人们对于滨水建筑与人和城市之间关系的深层思考。本文基本内容为:第一章绪论,对研究背景、对象、目的、意义及方法做了阐述,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在第一章的基础上研究了全球典型滨水区及滨水建筑的发展,并对上海滨水建筑的发展做了概述;第三章整理归纳了滨水区建筑形态的相关研究方法,并对本文采用的视深度分析法和天际轮廓线分析法做了详细阐述;第四章从视深度分析法入手,选定了用于观测研究的九个代表性视点,并在对分析对象进行全面研究筛选之后,分别从视点与标志性建筑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五章延续第四章的研究,从天际轮廓线角度,分别从空间层次、形态复杂度与高度控制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第六章基于前两章的研究以及国际视野下的对比分析,对现有问题做出了总结和建议,并做了探索性的前瞻性建议。
北京戴德梁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9](2017)在《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超高层建筑发展速度惊人,作为现代化城市中的地标,已经成为国家、民族以及城市经济崛起的象征。虽然超高层建筑节约土地、利用空间,为城市升级、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其后期运营也存在诸多难题,而其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尚未形成聚集效应,洞悉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行业规范和指引,就更是一个行业空白。
龚细如[10](2017)在《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激增,建设量急剧上升,城市土地价值倍增,城市中大力倡导土地集约化利用,因而建设了大量高层建筑,且越建越高。巨大的建设量导致城市公共空间用地减少,为创造更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城市用地立体化设计成为趋势。设计师充分利用高层建筑顶部或中高部俯瞰城市的观景优势,进行立体化设计,在其内部设置观光体验,开放建筑顶部或中高部的观光空间,以形成新的城市公共空间,同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新窗口,因而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中开始设置观光体验。本论文借用城市意象理论、场所理论、垂直城市理论、需求层次理论、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设置有观光体验的高层建筑进行了观光体验的现状及需求调研,根据调研结果归纳总结出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功能配置情况及流线设计特点,同时分析出观光体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论文的第四章从功能特性、功能空间类型及空间形式详细论述了观光体验的功能配置情况;第五章从观光体验前人流的引导与分流措施、观光体验中的流线设计模式、观光体验后人流的疏导措施、观光体验流线的细化设计四个方面对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流线设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根据现状高层建筑观光体验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观光游客的需求,在论文的第六章提出了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提升策略,包括缓解游客疲劳和高速电梯不良反应的两方面措施,丰富观光体验的功能、空间组合、垂直交通方式三方面的优化策略;第七章将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观光体验设计实践中。本论文的创新点:(1)本论文在提炼了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功能配置及流线设计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观光体验的五种空间布局模式及其对应的流线设计模式,观光体验前、后人流的引导与疏导措施,以及观光体验流线的细化设计,为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设计提供参考。。(2)本论文从功能、空间组合、垂直交通方式三方面提出了观光体验的设计优化策略,以指导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优化设计。
二、中国新地标金茂大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新地标金茂大厦(论文提纲范文)
(1)浦东 未来之眼 时代音阶,凝固在这里(论文提纲范文)
陆家嘴建筑群:浦东开发开放的“亲历者” |
凝固的音乐,奏响时代最强音 |
(2)政务抖音号中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与叙事策略研究 ——以“上海发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关于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 |
1.3.2 关于短视频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 |
1.3.3 关于政务新媒体传播城市形象的研究 |
1.3.4 文献总结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2.1 理论基础 |
2.1.1 符号学理论 |
2.1.2 叙事学理论 |
2.2 研究问题 |
2.3 研究设计 |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3.2 研究设计 |
第三章:“上海发布”对上海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 |
3.1 工业文明与自然生态交融之城 |
3.1.1 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 |
3.1.2 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都 |
3.2 品质精神与多元文化凝聚之城 |
3.2.1 有素养有温度的文明之城 |
3.2.2 多元文化荟萃之都 |
3.3 国际创新与智慧活力迸发之城 |
3.3.1 卓越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 |
3.3.2 四通八达的智慧活力之城 |
3.4 亲民和善与安全保障并重之城 |
3.4.1 以民为本的安全型城市 |
3.4.2 亲民和善的服务型政府 |
第四章:“上海发布”的叙事策略 |
4.1 叙事视角分析 |
4.1.1 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平民故事 |
4.1.2 第三人称视角,展现城市图景 |
4.2 叙事结构分析 |
4.2.1 散点式结构,强化叙事节奏 |
4.2.2 互文性结构,全面展示形象 |
4.3 叙事的视听语言分析 |
4.3.1 视觉符号的陌生化 |
4.3.2 声音元素的感染力 |
4.3.3 视频文本的趣味性 |
第五章:新平台新讲述:政务抖音的城市形象呈现之思考 |
5.1 政务抖音号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的问题 |
5.1.1 符号选取重复,缺少特色元素 |
5.1.2 创新动力不足,沿用传统素材 |
5.1.3 受众意识不强,缺乏对话机制 |
5.2 政务抖音号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的优化 |
5.2.1 挖掘特色元素,定制城市议题 |
5.2.2 创新表达方式,生动诠释美好城市 |
5.2.3 转变叙事思维,适应新媒体特性 |
第六章:结论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反思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确定——地标是城市发展及其特色表征 |
1.1.2 塑造——旅游地标是城市旅游形象载体 |
1.1.3 传承——旅游地标是城市吸引体系重心 |
1.2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解析 |
2.1.1 地标 |
2.1.2 城市地标 |
2.1.3 城市旅游地标 |
2.2 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 |
2.2.2 国内研究 |
2.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2.3 理论基础 |
2.3.1 类型学理论 |
2.3.2 场所理论 |
2.3.3 空间结构理论 |
2.3.4 城市意象理论 |
第三章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构建 |
3.1 城市旅游地标形成 |
3.1.1 城市旅游地标发展演化 |
3.1.2 城市旅游地标影响因素 |
3.2 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体系 |
3.2.1 分类研究概述 |
3.2.2 分类原则依据 |
3.2.3 分类体系构成 |
第四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选划与空间布局 |
4.1 城市旅游地标选划及类型构成 |
4.1.1 数据来源 |
4.1.2 类型划分 |
4.1.3 类型构成 |
4.2 城市旅游地标供给空间布局 |
4.2.1 城市旅游地标形态空间 |
4.2.2 城市旅游地标类型空间 |
4.2.3 城市旅游地标功能空间 |
4.3 城市旅游地标需求空间感应 |
4.3.1 城市旅游地标市场空间 |
4.3.2 城市旅游地标辐射空间 |
4.4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
4.4.1 自然环境因素 |
4.4.2 社会文化因素 |
4.4.3 城市更新因素 |
第五章 上海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布局优化 |
5.1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协同化 |
5.1.1 空间功能协同 |
5.1.2 空间能级协同 |
5.2 城市旅游地标时空均衡化 |
5.2.1 空间布局均衡化 |
5.2.2 时间布局均衡化 |
5.3 城市旅游地标空间网络化 |
5.3.1 空间结构网络化 |
5.3.2 空间职能网络化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社会发展的需求及现代生活方式的关注 |
1.1.2 城市规划的需要 |
1.1.3 我国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发展现状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相关文献综述 |
1.3.2 酒店设计相关文献综述 |
1.3.3 空间构成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1.3.4 设计学理论相关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及现状分析 |
2.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概述 |
2.1.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的概念 |
2.1.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研究背景 |
2.1.3 建筑内各功能的特征与分布 |
2.1.4 超高层建筑核心筒与塔楼平面设计 |
2.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 |
2.2.1 酒店双大堂模式的形成 |
2.2.2 酒店空中大堂的分布 |
2.2.3 酒店双大堂的功能 |
2.3 空间构成的概述 |
2.3.1 空间构成的概念 |
2.3.2 酒店大堂空间构成要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调研与分析 |
3.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案例选取 |
3.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的功能构成分析 |
3.2.1 酒店大堂的功能空间布局 |
3.2.2 酒店大堂的功能空间组合 |
3.3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的形态构成分析 |
3.3.1 酒店大堂的空间限定 |
3.3.2 酒店大堂的空间尺度 |
3.3.3 酒店大堂的纵向空间序列 |
3.4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流线分析 |
3.4.1 酒店地面层大堂的空间流线 |
3.4.2 酒店空中大堂的空间流线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单一功能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比较 |
4.1 单一功能酒店案例选取 |
4.2 与单一功能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的比较 |
4.2.1 功能构成的比较 |
4.2.2 形态构成的比较 |
4.2.3 空间流线的比较 |
4.3 两者在空间设计构成上的差异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及影响因素 |
5.1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 |
5.1.1 追求功能布局的高效性 |
5.1.2 弱化空间组合的方向性 |
5.1.3 提高空间限定的开敞度 |
5.1.4 强调空间尺度的对比性 |
5.1.5 注重空间纵向序列的简洁性 |
5.1.6 突出空间流线的便捷性 |
5.2 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影响因素 |
5.2.1 建筑结构的制约 |
5.2.2 酒店大堂交通换乘功能的需要 |
5.2.3 酒店双大堂分布模式的影响 |
5.2.4 满足消费者追求高效功能使用的需要 |
5.2.5 对消费者追求舒适性心理需求的关注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超高层综合体建筑酒店与单一功能酒店案例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上海中心大厦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规划:小陆家嘴的收官之作 |
2 开端:目标明确志向高远 |
3 建设:中国人自己的超级工程 |
3.1 施工攻坚 |
3.2 技术创新 |
3.3 BIM技术应用 |
4 绿色:环保理念贯穿始终 |
5 竣工:刷新上海的天际线 |
6 瞩目:超级大楼屡获殊荣 |
7 责任与担当:盘活区域地下交通 |
8 文化:为垂直城市注入灵魂 |
(7)容纳的象征:城市地标的谱系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苏沪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背景 |
(一) 问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一) 城市地标 |
(二) 谱系 |
(三) 文化价值 |
三、谱系城市地标分析 |
(一) 南京夫子庙 |
(二) 苏州博物馆 |
(三) 上海金茂大厦 |
四、发展前景与建议 |
五、结语 |
(8)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1.2.1 地域范围 |
1.2.2 时间范围 |
1.2.3 概念界定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目的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5 研究方法 |
1.6 论文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全球滨水城市与滨水标志性建筑的发展 |
2.1 概述 |
2.1.1 “因水而兴”的城市 |
2.1.2 工业化发展与滨水区的衰退 |
2.1.3 滨水区更新运动 |
2.2 世界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2.1 欧洲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2.2 英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2.3 美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2.4 日本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2.5 中国典型滨水城市发展 |
2.3 上海滨水建筑空间的发展 |
2.3.1 上海滨水建筑的发展 |
2.3.2 浦江贯通计划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滨水建筑形态研究综述 |
3.1 滨水建筑形态的研究方法 |
3.2 视深度分析法 |
3.3 天际线轮廓提纯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的视深度分析 |
4.1 视点选择 |
4.2 调研信息及研究对象筛选 |
4.2.1 关于滨水建筑的筛选 |
4.2.2 关于标志性建筑的筛选 |
4.3 综合评价 |
4.3.1 基于视点研究的视深度分析 |
4.3.2 基于标志性建筑的视深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天际轮廓线分析 |
5.1 视点选择 |
5.2 调研信息 |
5.3 国内外建筑高度控制体系 |
5.3.1 巴黎 |
5.3.2 伦敦 |
5.3.3 纽约 |
5.3.4 北京 |
5.3.5 香港 |
5.4 天际轮廓线分析 |
5.4.1 空间层次 |
5.4.2 形态复杂度 |
5.4.3 高度控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小陆家嘴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分析总结与前瞻性研究 |
6.1 国际视野下全球典型滨水城市比较分析 |
6.2 小陆家嘴滨水建筑形态现状总结与建议 |
6.2.1 标志性建筑的消失与保护 |
6.2.2 空间层次与建筑布局 |
6.2.3 高度控制与天际轮廓线 |
6.3 前瞻性研究分析 |
6.3.1 研究对象选取 |
6.3.2 位置条件分析 |
6.3.3 高度模拟与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9)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超高层建筑的背景及发展 |
第二章超高层建筑设计与物业管理 |
第三章超高层建筑的管理与运营 |
第四章超高层建筑物业未来发展趋势 |
结语 |
(10)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对象及范围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相关理论研究 |
1.4.1 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 |
1.4.2 场所理论 |
1.4.3 垂直城市理论 |
1.4.4 需求层次理论 |
1.4.5 环境心理学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5.1 国外 |
1.5.2 国内 |
1.5.3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
1.6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第2章 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现状及需求调研 |
2.1 调研目的及意义 |
2.2 调研对象的选取 |
2.3 调研方法 |
2.4 调研成果与分析 |
2.4.1 吸引游客观光的资源情况 |
2.4.2 功能配置情况 |
2.4.3 空间布局及流线设计特点 |
2.4.4 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观光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层建筑设置观光体验的动因及资源分析 |
3.1 高层建筑设置观光体验的动因 |
3.1.1 顶部空间的优势 |
3.1.2 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
3.1.3 为业主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 |
3.2 吸引游客观光的资源分析 |
3.2.1 外部资源 |
3.2.2 内部资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功能配置及空间形式 |
4.1 观光体验的功能特性 |
4.1.1 复合性 |
4.1.2 公共性 |
4.2 观光体验的功能空间类型及空间形式 |
4.2.1 观景空间 |
4.2.2 餐饮空间 |
4.2.3 运动康体空间 |
4.2.4 娱乐空间 |
4.2.5 展览空间 |
4.2.6 其它功能空间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流线设计 |
5.1 观光体验前人流的引导与分流措施 |
5.1.1 观光人流的引导措施 |
5.1.2 避免干扰其他人流的分流措施 |
5.2 观光体验中流线的设计模式 |
5.2.1 观光体验流线的主要空间要素 |
5.2.2 观光体验的空间布局模式 |
5.2.3 观光体验的流线组织模式 |
5.3 观光体验后人流的疏导措施 |
5.4 观光体验流线的细化设计 |
5.4.1 观光层内的流线组织 |
5.4.2 不同票价观光体验模式的管理措施 |
5.4.3 观光体验中观光人流的内部分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提升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设计策略 |
6.1 缓解游客疲劳措施 |
6.2 缓解高速电梯不良反应措施 |
6.3 丰富观光体验的功能优化策略 |
6.3.1 不同类型的功能进行组合 |
6.3.2 设置特色功能空间 |
6.4 丰富观光体验的空间组合优化策略 |
6.4.1 观光体验空间的对比与变化 |
6.4.2 观光体验空间的衔接与过渡 |
6.4.3 观光体验空间的渗透与层次 |
6.4.4 观光体验空间的引导与暗示 |
6.4.5 观光体验空间的序列与节奏 |
6.5 丰富观光体验的垂直交通方式优化策略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高层建筑观光体验设计 |
7.1 项目概况 |
7.1.1 基地区位分析 |
7.1.2 基地规划情况 |
7.1.3 基地规划鸟瞰图 |
7.2 观光体验设计 |
7.2.1 景观资源分析 |
7.2.2 视野分析 |
7.2.3 观光功能空间设置 |
7.2.4 观光流线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中国新地标金茂大厦(论文参考文献)
- [1]浦东 未来之眼 时代音阶,凝固在这里[J]. 金姬,余诗扬. 新民周刊, 2020(35)
- [2]政务抖音号中城市形象的符号建构与叙事策略研究 ——以“上海发布”为例[D]. 李明霞.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1)
- [3]上海城市旅游地标分类与空间布局研究[D]. 曾俊婷.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都市景观札记[J]. 曾一果. 媒介批评, 2019(00)
- [5]超高层酒店大堂空间设计构成特征研究 ——以国内综合体建筑为例[D]. 谈卜瑞.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上海中心大厦综述[J]. 顾建平. 建筑实践, 2018(11)
- [7]容纳的象征:城市地标的谱系及其文化价值研究——以苏沪宁为例[J]. 徐舜琰,孙月. 经贸实践, 2018(09)
- [8]小陆家嘴地区滨水标志性建筑形态研究[D]. 王星翰.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A]. 北京戴德梁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7
- [10]高层建筑观光体验的设计策略研究[D]. 龚细如.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