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硅酸锌基系列结晶釉试验及样品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姜翠兰[1](2019)在《黄河淤泥制备卫生陶瓷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河淤泥大量用于制备卫生陶瓷不仅可以将黄河淤泥变废为宝,还可以缓解陶瓷矿物原料的日益缩减,为卫生陶瓷行业提供更多原料选择。本文目的是研究高黄河淤泥含量的卫生陶瓷坯体配方及工艺体系。并初步研究了该坯适用的锆乳浊釉和锌结晶釉。本文首先针对本陶瓷坯体配方及浆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河淤泥、西矿陶土和透闪石的化学成分、物相组成和示性组成。通过正交实验探究配方组成及烧成温度对坯体性能的影响,并优化配方。而后探究了不同分散剂对浆料性能的影响,并优化浆料性能。之后进一步探究了提高黄河淤泥和透闪石的添加量以及煅烧透闪石对坯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河淤泥可大量添加制备卫生陶瓷,配方含量为3055%,烧成温度范围为:1160℃1180℃。浆料中添加0.3%三聚磷酸钠可以使浆料性能良好。适量添加透闪石可大幅降低坯体的烧成温度,提高坯体抗折强度。且煅烧后的透闪石可以消去因其烧失大而导致的坯体烧成收缩大,使坯体烧成收缩从11.47%降至5.1%。坯体较好配方为黄河淤泥49.1 wt.%,西矿陶土42.8 wt.%,煅烧透闪石8.1 wt.%,烧成温度1160℃。此时坯体性能为:抗折强度89.4 MPa,烧成线收缩5.1%。在坯体配方工艺确定之后,本文初步研究了用于该坯的乳浊釉配方及工艺。首先进行不同配方体系及工艺的大范围探索;后探究硅铝比对该乳浊釉的外观的影响,并分析其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最后测试坯釉适应性。最终得到一个初步的黄河淤泥卫生陶瓷乳浊釉。乳浊釉较好配方为透闪石21.5 wt.%,石英14.9 wt.%,高岭土2.9 wt.%,钾长石32.3 wt.%,煅烧氧化锌6.8 wt.%,硅酸锆21.6 wt.%,烧成温度1160℃。该釉可以很好的遮盖坯体的深棕色,其性能为:白度64,光泽度106,300℃20℃急冷5次未开裂,热稳定性很好。本文探索了适用该坯的卫生瓷结晶釉。在探索配方基础上进行二次正交优化结晶釉配方。并探究配方各组分对结晶的影响。以此发现高黄河淤泥卫生陶瓷坯体适用结晶釉的可能性。实验以高岭土9 wt.%,煅烧氧化锌27 wt.%,石英22 wt.%,透闪石3 wt.%,硼玻璃粉40 wt.%为较好配方,最高温度1160℃保温温度1080℃,成功制得该坯适用的结晶釉。
张颁潮[2](2016)在《硅酸锌结晶釉的制备与结晶动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硅酸锌材料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较稳定的化学性质、较强的抗湿性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用途十分广泛,在釉料、涂料、涂层、油漆以及发光基体材料研究中备受人们的关注。硅酸锌结晶釉料广泛用于陶瓷装饰中,掺入不同着色剂的硅酸锌结晶釉的艺术价值更加突出,使其具有更好的艺术欣赏性与装饰美感。采用石英、钠长石、高岭土、石灰石和煅烧后的氧化锌为主要原料通过控制烧结温度制备硅酸锌结晶釉。随着加入釉料中氧化锌含量的增加,烧制得到的釉中硅酸锌晶体先增大后减小,在添加氧化锌含量约为24 wt%时,其结晶程度最大。随着釉料中硅铝摩尔比的减小,釉面出现乳浊效果;硅铝摩尔比过大,会抑制结晶。随着硅钙摩尔比的减小,釉面会形成无光釉。以硅酸锌结晶釉为基础,用4060目筛余所得的氧化锌煅烧后作为晶种,在1140℃下保温120 min的条件下,样品中结晶程度最大。随着釉料球磨时间的增加,烧制出的结晶釉晶花数逐渐增多,但单个晶体逐渐变小。保温结晶过程中,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结晶程度增大。从烧成温度降温至保温温度过程中,随着降温速率的降低,结晶程度越来越高。利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差热分析(DTA)曲线中出现的硅酸锌的主要结晶峰的峰值温度,通过Kissinger方程拟合,得出晶体的活化能E。在硅酸锌结晶釉中分别加入MnO2、Fe2O3、CuO三种着色剂,采用色度分析,过量的着色剂含量会抑制釉中晶花的生长,发现随着着色剂含量的增加,釉面趋于深、暗,明亮程度也均有下降。有结晶区域的釉面与无结晶区域的釉面的色度基本一致。根据微观形貌及EDS含量分析发现,掺入着色剂后硅酸锌结晶釉的微观形貌呈连续纤维状规律排布,且Fe、Cu离子更易进入玻璃相中。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掺入着色剂后硅酸锌结晶釉的颜色均匀性略有提升。降温速率过快,由于阻碍了液相的析晶、晶体长大,也会导致析晶不均匀,因此适当的降温速率有利于晶体的充分生长。以掺入MnO2的硅酸锌结晶釉为基础,着重研究了烧成制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发现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掺入MnO2的硅酸锌结晶釉中Zn2SiO4晶体不断生长,在1140℃下保温170min的条件下结晶程度最大。经模拟动力学分析,掺MnO2硅酸锌结晶釉中Zn2SiO4晶体在不同保温温度下的Avrami指数分别为n1110℃=0.92,n1140℃=1.38,n1170℃=1.27,表明Zn2SiO4晶体的形成由扩散机制向成核机制转变。模拟热力学分析,利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DTA曲线中出现的硅酸锌的主要结晶峰的峰值温度,拟合Kissinger方程,计算掺入MnO2的硅酸锌结晶釉中Zn2SiO4晶体的活化能E=210.7 kJ/mol。
王少华[3](2014)在《制备工艺对釉中ZrSiO4晶粒的形成及釉面性能的影响》文中指出锆釉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乳浊效果好,是目前陶瓷工业使用最广泛的乳浊釉。ZrSiO4晶体的高折射率和高硬度不仅可以为釉面提供良好的装饰效果,也能赋予釉面优良的力学性能。因此,了解和掌握锆釉中ZrSiO4的析晶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对优化锆釉的性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研究了熔块釉中ZrSiO4的析晶及生长机理,探讨了组成和工艺条件对ZrSiO4的析晶及釉面性能的影响,最后比较了不同釉面的耐腐蚀性和易清洁性能,为研究釉中晶体的析出和长大机理以及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首先,通过正交试验得到了生料釉的基础配方,但扫描电镜显示ZrSiO4晶体在生料釉表面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电镜图显示,ZrSiO4的不均匀分布发生在釉面玻璃化之后,是坯或釉中排出的气体所导致的。ZrSiO4的分布对釉面的光学性能和粗糙度有着重要的影响。与含等量ZrSiO4的熔块釉相比,虽然生料釉中的晶体更加细小和接近球状,但是白度却比釉面晶体均匀分布的熔块釉低,表面粗糙度比熔块釉大。因此,熔块釉比生料釉更适合需要高白度和超光滑表面的卫生洁具。研究了熔块釉中ZrSiO4的析晶机理。实验发现,ZrSiO4的析晶既可以是从t-ZrO2和Ca2ZrSi4O12转化而来,也可以直接从熔体中析出。从t-ZrO2转变成ZrSiO4主要发生在低温阶段,生长方向既有熔体中的Si4+通过已经形成的ZrSiO4层向内部的扩散,也有外部的直接生长。Ca2ZrSi4O12向ZrSiO4的转化主要在高温下进行,可能的机理是Ca2ZrSi4O12直接分解成ZrSiO4晶体,多余的CaO和SiO2则进入到釉熔体中。电镜图片显示,最后釉中的ZrSiO4都呈棒状(或纤维状)晶体。通过Kissinger方程计算出ZrSiO4的析晶活化能为311.2kJ/mol。计算得到描述ZrSiO4生长方式的Avrami指数n为0.350.39,说明ZrSiO4是扩散控制的一维生长,这就能解释为什么ZrSiO4会长成棒状。研究了ZnO对熔块釉中ZrSiO4析晶的促进作用。XRD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表明ZrSiO4的析出量与ZnO的加入量成正比关系,直到熔体中的ZrO2全部转化为ZrSiO4。讨论了ZnO促进ZrSiO4析晶所起到的三个主要作用。此外,也研究了在卫生洁具的慢速高温烧成制度下ZnO/CaO和Al2O3/R2O的比对ZrSiO4析晶和釉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为较高的烧成温度和较长的烧成时间,釉中的ZrO2都能全部转化为ZrSiO4而与组成无关。含有较多ZnO和Al2O3的配方中除了析出ZrSiO4外也有ZnAl2O4析晶,而两种晶体的存在能增大釉面的粗糙度和降低釉面的亲水性。考察了TiO2,CaF2和P2O5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发现添加剂会明显影响釉的析晶种类和析晶温度。因为降低粘度和促进分相的双重作用,添加P2O5对ZrSiO4的促进析晶作用最明显,能降低ZrSiO4的析晶温度,同时促进析出粒径约为0.5μm的细小球状ZrSiO4,釉面的乳浊效果也最强。添加剂对釉面的粗糙度和接触角无明显影响。探讨了颗粒粒径、升温速率、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对析晶和釉面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釉的高温软化行为几乎不受颗粒粒径的影响,但粒径对烧后的釉面的外观影响很大。釉面的析晶受颗粒粒径的影响不大而主要与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有关。电镜图片显示,ZrSiO4在釉面通常为一维生长的棒状晶体,但当烧成温度过高时,由于部分溶解,ZrSiO4也会长成球状。L*a*b*测试表明,无论釉中的主晶相是t-ZrO2还是ZrSiO4都能够得到良好的乳浊效果。比较了生料釉、熔块釉、透明釉和TiO2薄膜的耐化学腐蚀性和易清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釉面的耐腐蚀性能与是否存在晶体及晶体的分布情况有关。生料釉具有较好的耐强酸性但耐强碱性能较差。熔块釉在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中都具有较好的耐腐蚀性能。表面无晶体的透明釉在强酸和强碱溶液中都能遭到破坏。TiO2薄膜具有好的耐酸性和差的耐碱性。因为本次试验样品之间的粗糙度和接触角差异很小,所以清洁性方面并无明显差异,但综合综合各方面性能考虑,含有ZrSiO4的熔块釉性能最佳。
黄知龙[4](2013)在《组成和工艺条件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文中指出近年来以微晶玻璃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而发展而来的“微晶釉”成为研究的热点,这类研究主要是使不同体系釉析晶而形成特定的显微结构,进而改善釉面性能。锆熔块釉因其具有遮色、增白、耐磨、坯釉适应性好等特点,在建筑陶瓷、卫生陶瓷、日用陶瓷等传统陶瓷产业都得到广泛应用。为了获得更好的釉面性能,有必要对其析晶特点进行研究。本文研究了基础釉的组成、氟化物成核剂和工艺条件对锆熔块釉中晶相种类、ZrSiO4的析出率、晶体大小和晶体形态的影响,研究结果对以后的研究或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首先探讨了SiO2∕ZrO2摩尔比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摩尔比的增加,釉中ZrSiO4的析出率逐渐增大,其形态由粗大的方柱状变为细小的针状。当SiO2∕ZrO2=8时,釉中不析出ZrSiO4,而含有大量球状的t-ZrO2和m-ZrO2;当SiO2∕ZrO2=9时,釉中析出了少量方柱状ZrSiO4,其析出率约为16%;当14≤SiO2∕ZrO2≤18时,釉中ZrSiO4的析出率都达到100%,其形态都为针状。在SiO2∕ZrO2=18的情况下,进一步探讨了Al2O3∕R2O摩尔比、Li2O和氟化物成核剂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Al2O3∕R2O对釉中ZrSiO4的形态有着显着的影响。当Al2O3∕R2O为0.86和1时,针状ZrSiO4的长径比变大;当Al2O3∕R2O为0.51时,ZrSiO4形态变为片状;当Al2O3∕R2O为1.59和2.01时,针状ZrSiO4的长径比变小,甚至有少部分变为球状。随着Li2O含量的增加,釉中ZrSiO4的析出率不断减少,釉面白度值也逐渐降低。加入Na2SiF6后,釉的析晶特点与降低Al2O3∕R2O相同,说明引入氟化物成核剂不能使该釉析出细小的晶体。作者在二价金属氧化物间采用等摩尔量相互取代的方式,探讨了其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釉中ZrSiO4的析晶包括两个过程,首先是在低温段由釉熔体析出t-ZrO2,然后在高温段由t-ZrO2与熔体中SiO2成分反应生成ZrSiO4。然而二价金属离子能影响釉熔体的析晶过程,使得不同二价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釉的析晶特点有较大差异。其中Ca2+能促进釉熔体析出其它含锆化合物,使得CaO含量较高的釉中析出Ca2Zr(Si4O12)晶相。Ba2+会抑制釉熔体中t-ZrO2的析晶,从而导致BaO含量较高的釉中几乎不析出ZrSiO4,甚至釉层透明。Sr2+使釉熔体在1050℃之前析出少量的t-ZrO2,从而不利于SrO含量较高的釉中ZrSiO4的析晶,其析出率较低,一般低于25%。Zn2+不仅能促进釉熔体在1050℃之前析出大量的t-ZrO2,还能促进在1150℃之后生成ZrSiO4的化学反应,从而ZnO含量较高的釉中ZrSiO4的析出率较高,一般高于90%。Mg2+虽然能促进釉熔体在1050℃之前析出大量的t-ZrO2,但不利于生成ZrSiO4的化学反应,从而MgO含量较高的釉中ZrSiO4的析出率不高,一般低于60%。含有两种二价金属氧化物的釉的析晶特点与只含有一种二价金属氧化物的釉相比,变化较大,特别是釉面显微结构变化很大,使得部分釉面产生了无光效果。本文最后探讨了工艺条件对SZ18和MO配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结果表明工艺条件对SZ18配方釉的析晶特点无明显影响,而能显着影响MO配方釉的析晶。当熔块颗粒中位径D50由8.75μm减少到2.20μm时,会促进MO配方釉熔体在1000℃之前t-ZrO2的表面析晶而形成了更多晶体结构完整的t-ZrO2,这反而不利于釉中ZrSiO4的析晶;当D50由8.75μm增大到15.80μm时,会使MO配方釉的熔融温度范围向高温方向偏移,也不利于釉中ZrSiO4的析晶。降低升温速率和延长保温时间都有利于MO配方釉中ZrSiO4的生成,在卫浴烧成制度和重烧制度下烧成的釉中ZrSiO4的析出率明显高于快烧制度下的。锆源引入方式对锆釉中ZrSiO4的析晶机制、析出率和晶体形态有明显影响。在MO配方的基础上:当磨加不同晶型的ZrO2原料来引入锆源时,ZrSiO4需由化学反应生成,使得釉中析出极少量ZrSiO4;当磨加硅酸锆原料来引入锆源时,ZrSiO4是未熔解的原料残留下来的,使得釉中ZrSiO4的析出率较高,ZrSiO4形态为球状。
王韫之,朱小平,包镇红[5](2011)在《结晶釉的研究现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综述了目前结晶釉研究现状、结晶釉的形成机理、影响因素,并简单介绍了结晶釉组成、制备及其今后发展方向。
苏昊林[6](2011)在《烧制CAS系粉煤灰建筑微晶玻璃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我国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工业废渣随之大量的产生,其中以粉煤灰尤为显着。如何变废为宝,将粉煤灰回收利用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从粉煤灰成分分析来看,主要是Si、Al和Ca的氧化物,恰好是微晶玻璃中的主要化学元素组成,因此用粉煤灰来制备CAS系微晶玻璃来说是可行的。粉煤灰微晶玻璃具有强度高、硬度大、耐磨损、不吸水、防污抗冻和化学稳定性好等特点,广泛用作建筑物的内墙、地面、台面、柱石和外墙的装饰,因此成为现代建筑业替代天然花岗岩、大理石的绿色环保装饰材料,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本文根据材料过程工程学理论,从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节能角度出发进行研制粉煤灰微晶玻璃。实验中按照一定的原料配比和制备工艺来制取粉煤灰微晶玻璃样品,运用差热分析(DTA)、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等技术和根据相关的标准对粉煤灰建筑微晶玻璃性能进行测试。通过不同的CaO/SiO2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晶相、微观形貌、密度、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吸水率及耐腐蚀性能进行分析对比,并且根据析晶动力学理论进一步确定出Al2O3/SiO2对粉煤灰微晶玻璃各种性能的影响;采用一步烧结法来制备粉煤灰微晶玻璃,并分析了保温时间、粘结剂掺量和成型压力对微晶玻璃的影响;最后将制备的微晶玻璃样品与陶瓷素坯进行复合并检测相关性能。结果表明:随着CaO/SiO2和Al2O3/SiO2的增大,样品的主晶相始终为硅灰石,其晶体的尺寸随热处理制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试样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耐酸性和耐碱性变化不大;采用一步直接烧结法制备粉煤灰微晶玻璃法是可行的,保温时间应控制在3h,取硅酸钠粘结剂掺量为15%,成型压力为20Mpa时烧制得到的粉煤灰微晶玻璃性能相对最好;通过微晶玻璃与陶瓷的烧制温度以及热膨胀系数的分析得出可将两者进行复合,并对复合好的材料进行抗压强度、抗弯强度、吸水率、耐腐蚀性、光泽度以及耐磨性测定,结果显示其性能优于其他建筑装饰材料。
张翔,邹玉林[7](2010)在《结晶釉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简述了结晶釉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着重介绍了硅锌矿结晶釉。特别介绍了一些硅锌矿结晶釉的氧化物添加剂及其对硅锌矿结晶釉影响机理的研究,并用几张结晶釉的偏光显微照片展示了硅锌矿结晶釉在显微分析方面的研究进展。
张翔[8](2010)在《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形态及颜色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纯硅锌矿底釉是透明的,晶花是白色的,加入色料后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增加了结晶釉的装饰性和观赏性,而这些色料一般都是一些过渡金属元素的氧化物。本文研究了氧化钴、氧化镍和氧化锰对硅锌矿结晶釉各方面的影响,以便烧制出更多花样的硅锌矿结晶釉晶花。氧化锌是硅锌矿结晶釉釉料中的成晶物质之一。但是,其还可以作为晶核添加到釉料中,这样在烧成制度中不用考虑晶体成核温度,从而大大简化了硅锌矿结晶釉的烧制,而且可以预先选定氧化锌颗粒在坯体上的位置,经过烧成温度和晶体生长温度烧制便会在予定位置生长出晶花,实现了晶花位置的人为可控。加入氧化锌晶核后对硅锌矿结晶釉有何影响是本次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他氧化物如:CoO,NiO,MnO等均为硅锌矿结晶釉的着色剂,使硅锌矿晶花和底釉着上不同的颜色,本论文研究了其对硅锌矿结晶釉颜色的影响,除此之外,其对硅锌矿结晶釉有无其他影响也是本次研究的一项重点。本次试验首先烧制出纯硅锌矿结晶釉,掌握其配方及烧成制度,然后用相同配方加入氧化锌晶种和氧化物着色剂,研究纯硅锌矿结晶釉与加入氧化物添加剂后的硅锌矿结晶釉各方面的不同之处。本次研究的重点是氧化物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的影响,利用EDS分析各样品硅锌矿结晶釉晶花与底釉中各氧化物组成成分的不同,以此研究加入氧化物添加剂后硅锌矿结晶釉析晶过程的差异,并发现添加氧化物添加剂后,添加剂金属阳离子可以部分替代硅锌矿中锌离子的位置。通过XRD对纯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和添加了不同氧化物添加剂的硅锌矿结晶釉晶花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证实了添加剂中的金属阳离子对硅锌矿锌离子的替代作用,由于各离子的离子体积不同,导致质点体积不同而无法规整排列,使得晶花的结晶度和晶体结构的规整度都大大降低。利用偏光显微镜和相关晶体学的知识研究了硅锌矿结晶釉不同晶花的显微结构和导致其如此生长的原因。探讨了硅锌矿结晶釉的析晶机理,分析了各组成和工艺条件对结晶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工艺条件如:釉料细度,釉层厚度,晶种的选择及晶种的粒度及烧成制度对硅锌矿结晶釉结晶的影响,具体讨论了引入氧化锌晶种后对硅锌矿结晶釉烧成制度的简化作用。
罗浩乐[9](2009)在《利用抛光砖废渣生产轻质外墙砖》文中提出近几年,建筑物业主及开发商越来越多地要求外墙采用瓷砖装饰。瓷砖装饰与涂料饰面层装饰相比具有许多优点,如装饰效果好、耐污染能力强、抗冲击强度高、使用寿命长等。然而瓷砖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就是自重大,严重影响瓷砖与防护面层之间的附着安全性,因此研制一种轻质外墙砖十分必要。陶瓷工业中大量的固体废料不但污染环境,而且废料的处理给生产厂家增加了成本,废渣的再利用有着广泛的前景。抛光砖废渣是目前陶瓷行业中最难利用的废渣,也是利用得最少的废渣,但是抛光渣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利用其高温发泡原理,可以研制轻质外墙砖。本文以抛光砖废渣、高温砂以及各种粘土为原料,经球磨、干燥、成形、烧成后研制了以闭口气孔为主,兼具保温隔热功能的新型轻质建筑材料。详细研究了原料组分、原料配方、各工艺参数对材料变形情况、体积密度、孔隙率、孔结构、机械强度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增加抛光废料掺量可增加轻质砖的气孔率,但会降低其断裂模数;加入Al2O3辊棒废料对改善其平整度、断裂模数等力学性能有利。在这种新型轻质建筑材料的表面上施上一层无光釉,其装饰性效果会更好。由于坯体在烧成过程中会放出气体,本课题选择了研制表面张力较大的镁无光釉。以烧滑石、钾长石、石英、高岭土、氧化铝等为原料,采用常规烧成方法制备了无光釉,探讨了釉料组成、原料配方等对釉面无光效果和粗糙度的影响,探讨了膨胀系数对坯釉适应性的影响。轻质外墙砖其容重为0.9~1.3g/cm3,抗折强度10~18MPa,导热系数0.32W/m·K。
夏银凤[10](2008)在《金红石结晶釉的制备及析晶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结晶釉是一种装饰效果明显的艺术釉,现有的结晶釉主要是硅锌矿系结晶釉,体系较为单一,缺少其晶体生长的理论分析。本文研究了添加TiO2加入对硅锌矿系结晶釉中对析出晶体物相的影响,探讨了TiO2加入量和工艺条件对制备的结晶釉晶花形貌的影响规律,研究了用煤矸石替代粘土制备结晶釉艺术瓷坯体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在1250℃熔融1130℃析晶工艺条件下可成功制备出有较强美感的金红石结晶釉,结晶釉中晶体能自发生长且能铺满整个釉面,结晶釉中析出晶体的数量随析晶温度的升高而增大。XRD和光学显微分析结果表明析出的晶体为长柱状的金红石,优化的结晶釉的最佳原料配方为14.5%TiO2、10.1%ZnO、11.6%焦宝石、63.5%玻璃粉和0.3%CuO。结晶釉中引入稀土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研究结果表明:CeO2能使结晶釉高温下呈现稳定的黄色,而Er2O3能使结晶釉高温下呈现稳定的红色。添加稀土氧化物使结晶釉中析出的柱状晶体直径变细,但没有改变析出晶体的晶型。采用煤矸石代替粘土制备结晶釉坯体的研究表明,煤矸石替代粘土对坯体的吸水率、气孔率、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坯釉结合的影响较小。当煤矸石替代量达46%时,结晶釉坯体的气孔率、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和坯釉结合等性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以煤矸石代替粘土作为结晶釉艺术瓷坯体的原料是完全可行的。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更重要的应用前景。
二、硅酸锌基系列结晶釉试验及样品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硅酸锌基系列结晶釉试验及样品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黄河淤泥制备卫生陶瓷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黄河泥沙 |
2.1.1 黄河淤泥概况 |
2.1.2 黄河淤泥利用现状 |
2.1.3 黄河淤泥利用现状存在的问题 |
2.2 卫生陶瓷 |
2.2.1 卫生陶瓷发展现状 |
2.2.2 卫生陶瓷现有问题 |
2.3 分散剂 |
2.3.1 陶瓷浆料分散体系机理 |
2.3.2 分散剂概述 |
2.3.3 分散剂领域存在的问题 |
2.4 釉 |
2.4.1 釉概述 |
2.4.2 制釉氧化物 |
2.4.3 乳浊釉研究进展 |
2.4.4 结晶釉研究进展 |
2.5 本文研究思路 |
2.6 本文意义及目的 |
2.6.1 本文意义 |
2.6.2 本文目的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仪器 |
3.3 实验工艺 |
3.3.1 坯体正交实验工艺 |
3.3.2 浆料改善实验工艺 |
3.3.3 坯体注浆成型实验工艺 |
3.3.4 乳浊釉制样实验工艺 |
3.3.5 结晶釉制样实验工艺 |
3.4 表征测试 |
4 黄河淤泥制备卫生陶瓷坯体的研究 |
4.1 原料分析 |
4.1.1 原料成分分析 |
4.1.2 原料物相分析 |
4.1.3 原料示性组成 |
4.2 坯体正交实验 |
4.2.1 正交实验设计 |
4.2.2 正交试验结果 |
4.2.3 正交极差分析 |
4.2.4 正交验证 |
4.3 黄河淤泥添加量对坯体性能及浆料性能的影响 |
4.3.1 黄河淤泥添加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3.2 黄河淤泥添加量对坯体物相组成的影响 |
4.3.3 黄河淤泥添加量对坯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
4.4 透闪石添加量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4.1 透闪石添加量和最高温度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4.2 透闪石添加量对坯体物相的影响 |
4.5 透闪石煅烧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5.1 透闪石煅烧对坯体性能的影响 |
4.5.2 透闪石煅烧对坯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
4.6 本章结论 |
5 泥浆性能优化 |
5.1 浆料未加分散剂形貌观测 |
5.2 四种分散剂对浆料流动性的影响 |
5.3 分散剂对浆料Zeta电位影响 |
5.4 分散剂对浆料解凝机理分析 |
5.5 分散剂对浆料显微结构的影响 |
5.6 本章结论 |
6 乳浊釉的制备 |
6.1 乳浊釉配方及工艺探索 |
6.2 乳浊釉硅铝比的影响 |
6.2.0 四角配料法实验设计 |
6.2.1 乳浊釉XRD分析 |
6.2.2 实验结果 |
6.3 坯釉适应性 |
6.3.2 乳浊釉显微结构分析 |
6.3.3 乳浊釉热稳定性分析 |
6.4 本章结论 |
7 结晶釉的制备 |
7.1 结晶釉配方及工艺探索 |
7.2 结晶釉一次正交实验 |
7.2.1 一次正交实验设计 |
7.2.2 一次正交实验结果 |
7.3 结晶釉二次正交实验 |
7.3.1 二次正交实验设计 |
7.3.2 二次正交实验结果 |
7.4 结晶釉性能测试 |
7.4.1 结晶釉物相组成测试 |
7.4.2 结晶釉扫描电镜观察 |
7.4.3 结晶釉外观 |
7.5 本章结论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展望 |
9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硅酸锌结晶釉的制备与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陶瓷釉料的概述 |
2.1.1 釉的简介 |
2.1.2 结晶釉的定义与分类 |
2.1.3 结晶釉的结晶特点 |
2.1.4 结晶釉发展的历史概况 |
2.2 硅酸锌结晶釉的结晶机理 |
2.2.1 硅酸锌结晶釉的起源 |
2.2.2 Zn_2SiO_4晶体结构 |
2.2.3 硅酸锌结晶釉釉熔体的析晶原理 |
2.3 影响釉面性能的因素 |
2.4 结晶动力学理论 |
2.4.1 等温结晶动力学理论 |
2.4.2 非等温结晶动力学理论 |
2.5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2.5.1 研究目的、意义 |
2.5.2 研究内容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原料 |
3.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3.3 实验工艺流程 |
3.4 测试与表征 |
3.4.1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及能谱(EDS)分析 |
3.4.3 激光粒度分析 |
3.4.4 CIE-L*a*b*色度分析 |
3.4.5 差热(DTA)分析 |
4 硅酸锌结晶釉的配方探索 |
4.1 前言 |
4.2 样品制备 |
4.3 结晶釉配方设计 |
4.3.1 基础配方的确定 |
4.3.2 正交实验优化硅酸锌结晶釉配方 |
4.3.3 硅酸锌结晶釉釉式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氧化锌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4.4.2 硅铝摩尔比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4.4.3 硅钙摩尔比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硅酸锌结晶釉制备的工艺研究 |
5.1 前言 |
5.2 样品制备 |
5.3 表征仪器和方法 |
5.4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4.1 浆料粒度对硅酸锌结晶釉形貌的影响 |
5.4.2 晶种尺寸对硅酸锌结晶釉结晶的影响 |
5.4.3 釉层厚度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5.4.4 保温时间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5.4.5 降温速率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5.4.6 热力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着色剂对硅酸锌结晶釉晶花形态及颜色的研究 |
6.1 前言 |
6.2 样品制备 |
6.3 表征仪器和方法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掺入MnO_2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4.1.1 掺入MnO_2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色度及结晶的影响 |
6.4.1.2 掺入MnO_2的硅酸锌结晶釉的釉层微观分析 |
6.4.1.3 球磨时间对硅酸锌结晶釉颜色均匀性的影响 |
6.4.1.4 降温速率对掺入MnO_2的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4.2 掺入Fe_2O_3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4.2.1 掺入Fe_2O_3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色度及结晶的影响 |
6.4.2.2 掺入Fe_2O_3的硅酸锌结晶釉的釉层微观分析 |
6.4.2.3 球磨时间对硅酸锌结晶釉颜色均匀性的影响 |
6.4.2.4 降温速率对掺入Fe_2O_3的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4.3 掺入CuO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4.3.1 掺入CuO含量对硅酸锌结晶釉的色度及结晶的影响 |
6.4.3.2 掺入CuO的硅酸锌结晶釉的釉层微观分析 |
6.4.3.3 球磨时间对硅酸锌结晶釉颜色均匀性的影响 |
6.4.3.4 降温速率对掺入CuO的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掺入MnO_2对硅酸锌结晶釉生长机理的影响 |
7.1 前言 |
7.2 样品制备 |
7.3 表征仪器和方法 |
7.4 结果与分析 |
7.4.1 样品XRD物相分析 |
7.4.2 不同保温制度对掺MnO_2硅酸锌结晶釉的影响 |
7.4.3 掺入MnO_2硅酸锌结晶釉的动力学分析 |
7.4.4 掺入MnO_2硅酸锌结晶釉的热力学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9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3)制备工艺对釉中ZrSiO4晶粒的形成及釉面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釉的作用及分类 |
1.2 乳浊釉及其乳浊机理 |
1.3 乳浊釉的分类 |
1.4 锆乳浊釉 |
1.4.1 含锆乳浊剂 |
1.4.2 硅酸锆的析晶与溶解 |
1.4.3 影响锆釉性能的因素 |
1.5 釉的制备工艺 |
1.5.1 釉料的制备 |
1.5.2 釉浆的工艺性能 |
1.5.3 施釉 |
1.5.4 烧成 |
1.6 釉的物理化学性质 |
1.6.1 釉的熔融温度 |
1.6.2 粘度与表面张力 |
1.6.3 化学稳定性 |
1.6.4 易清洁性 |
1.7 陶瓷易清洁技术的国内外进展 |
1.8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及创新点 |
1.8.1 研究背景 |
1.8.2 研究内容 |
1.8.3 创新点 |
第二章 原料、设备与测试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2.4.2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
2.4.3 差热(DSC)和热重(TG)分析 |
2.4.4 激光粒度分析 |
2.4.5 色度表征 |
2.4.6 光泽度测量 |
2.4.7 表面粗糙度测量 |
2.4.8 接触角测量 |
2.4.9 清洁性测试 |
第三章 基础配方的探索和生料釉中 ZrSiO_4不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基础配方的探索 |
3.3.2 生料釉中 ZrSiO_4不均匀分布的形成原因 |
3.3.3 ZrSiO_4的分布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熔块釉中 ZrSiO_4的析晶机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高温熔融性能 |
4.3.2 烧成温度对析晶的影响 |
4.3.3 保温时间对析晶的影响 |
4.3.5 ZrSiO_4析晶的动力学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氧化物对 ZrSiO_4析晶和釉面性能的影响 |
5.1 ZnO 对 ZrSiO_4析晶的影响 |
5.1.1 引言 |
5.1.2 实验部分 |
5.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1.3.1 ZnO 的促进析晶作用 |
5.1.3.2 ZrSiO_4的析晶阶段 |
5.1.3.3 ZnO 促进 ZrSiO_4析晶的机理 |
5.1.4 本节小结 |
5.2 ZnO/CaO,Al_2O_3/R_2O 对析晶和釉面性能的影响 |
5.2.1 引言 |
5.2.2 实验部分 |
5.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2.3.1 组成对熔块熔制的影响 |
5.2.3.2 组成对釉的熔融性能影响 |
5.2.3.3 组成对釉面析晶的影响 |
5.2.3.4 组成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
5.2.4 本节小结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添加剂对熔块析晶和釉面性能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粒径和烧成制度对 ZrSiO_4析晶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实验部分 |
7.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7.3.1 粒径对高温软化行为的影响 |
7.3.2 在快烧制度下粒径对析晶的影响 |
7.3.3 在慢烧制度下粒径对析晶的影响 |
7.3.4 釉面的光学性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釉面的耐化学腐蚀性和清洁性能 |
8.1 引言 |
8.2 实验部分 |
8.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8.3.1 耐化学腐蚀性 |
8.3.2 清洁性能 |
8.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组成和工艺条件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釉熔体的结构及其析晶 |
1.2.1 釉熔体的结构 |
1.2.2 釉的析晶 |
1.2.3 化学组成对熔体结构及其析晶的影响 |
1.2.4 工艺参数对釉或玻璃析晶的影响 |
1.3 锆釉简介及其析晶特点 |
1.3.1 锆釉简介 |
1.3.2 锆釉的析晶特点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原料、仪器设备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锆熔块釉制备的工艺流程图 |
2.3.2 样品的测试与表征 |
第三章 SiO_2∕ZrO_2摩尔比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3.1 试验方案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锆熔块特点分析 |
3.2.2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3.2.3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3.2.4 釉面性能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Al_2O_3∕R_2O 摩尔比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4.1 试验方案 |
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2.1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4.2.2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4.2.3 釉面性能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Li_2O 和氟化物成核剂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5.1 Li_2O 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5.1.1 试验方案 |
5.1.2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5.1.3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5.1.4 釉面性能分析 |
5.1.5 高 Li_2O 量和不含 Li_2O 锆熔块釉析晶过程的比较 |
5.2 氟化物成核剂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5.2.1 实验方案 |
5.2.2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5.2.3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价金属氧化物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6.1 引言 |
6.2 实验方案 |
6.3 只含有一种二价金属氧化物的锆熔块釉的析晶特点 |
6.3.1 釉面 XRD 物相定性分析 |
6.3.2 釉面 ZrSiO_4的 XRD 定量分析 |
6.3.3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6.3.4 析晶过程比较及析晶机理分析 |
6.3.5 釉面性能分析 |
6.4 含有两种二价金属氧化物的锆熔块釉的析晶特点 |
6.4.1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6.4.2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6.4.3 釉面性能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工艺条件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7.1 颗粒粒度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7.1.1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7.1.2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7.2 烧成制度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 |
7.2.1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7.2.2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7.3 锆源引入方式对锆釉析晶的影响 |
7.3.1 釉面 XRD 物相分析 |
7.3.2 釉面显微结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5)结晶釉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结晶釉形成机理及分类 |
1.1 结晶釉形成机理 |
1.2 结晶釉分类 |
2 结晶釉的制备 |
2.1 结晶釉组成 |
2.2 结晶釉制备 |
3 影响结晶效果的因素 |
3.1 釉料配方 |
3.2 釉层厚度 |
3.3 烧成制度 |
3.3.1 烧成气氛 |
3.3.2 烧成温度 |
3.3.3 保温温度和时间 |
3.4 釉熔体粘度 |
3.5 其它 |
4 结晶釉的发展方向 |
(6)烧制CAS系粉煤灰建筑微晶玻璃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微晶玻璃概述 |
1.2.1 微晶玻璃的主要特点 |
1.2.2 微晶玻璃的分类和应用 |
1.2.3 国内外微晶玻璃的研究进展 |
1.2.4 微晶玻璃的制备工艺 |
1.3 烧结法制备粉煤灰微晶玻璃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摘要 |
2 实验原料、仪器及性能检测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2.3 性能检测方法 |
2.3.1 X射线衍射分析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
2.3.3 物化性能测试实验 |
3 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制备 |
3.1 配比的选择和样品的制备 |
3.1.1 配比的选择 |
3.1.2 基础玻璃的制备 |
3.1.3 微晶玻璃的制备 |
3.2 CaO/SiO_2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影响 |
3.2.1 晶相分析 |
3.2.2 微观形貌分析 |
3.2.3 密度分析 |
3.2.4 抗压强度分析 |
3.2.5 抗弯强度分析 |
3.2.6 耐酸性、耐碱性分析 |
3.3 Al_2O_3/SiO_2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影响 |
3.3.1 粉煤灰微晶玻璃的析晶动力学方程 |
3.3.2 数据的处理 |
3.3.3 热稳定性分析 |
3.3.4 晶化指数分析 |
3.4 小结 |
4 烧结工艺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影响 |
4.1 一步烧结法制备粉煤灰微晶玻璃的研究 |
4.1.1 晶相分析 |
4.1.2 微观形貌分析 |
4.1.3 物理化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
4.2 一步烧结法的保温时间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影响 |
4.2.1 晶相分析 |
4.2.2 微观形貌分析 |
4.2.3 物理化学性能的对比分析 |
4.3 粘结剂掺量和成型压力对粉煤灰微晶玻璃的影响 |
4.3.1 晶相分析 |
4.3.2 微观形貌分析 |
4.3.3 物理化学性能的分析 |
4.4 小结 |
5 粉煤灰微晶玻璃与陶瓷的复合 |
5.1 粉煤灰微晶玻璃与陶瓷素坯复合的可行性分析 |
5.1.1 烧制温度分析 |
5.1.2 线胀系数分析 |
5.2 粉煤灰微晶玻璃与陶瓷素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分析 |
5.2.1 复合材料的制备 |
5.2.2 复合材料的性能测定及分析 |
5.3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结晶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晶釉 |
2 国内结晶釉的发展 |
3 国外结晶釉的发展 |
4 硅锌矿结晶釉 |
5 氧化物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的影响 |
6 硅锌矿结晶釉的显微分析 |
(8)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形态及颜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结晶釉简介 |
1.1.1 国内结晶釉的发展 |
1.1.2 国外结晶釉的发展 |
1.2 硅锌矿结晶釉的研究现状 |
1.2.1 硅锌矿结晶釉的晶核 |
1.2.2 非定位结晶硅锌矿结晶釉 |
1.2.3 定位晶核硅锌矿结晶釉 |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实验原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 实验原料 |
2.2 实验仪器 |
第3章 硅锌矿结晶釉制备的工艺研究 |
3.1 试验工艺 |
3.1.1 工艺流程 |
3.2 硅锌矿结晶釉釉浆的制备 |
3.2.1 釉料配方原则 |
3.2.2 釉料的氧化物组成及作用 |
3.2.3 釉料配方的选择 |
3.2.4 釉浆的制备过程 |
3.3 晶种的选择 |
3.3.1 晶种的选择对结晶釉影响的分析 |
3.3.2 晶种的制备 |
3.4 坯体的选择及施釉的过程 |
3.4.1 坯体的选择 |
3.4.2 坯体的制备 |
3.4.3 坯体的施釉方法 |
3.4.4 坯体点晶种及施釉的过程 |
3.5 硅锌矿结晶釉烧成制度的探索 |
3.5.1 硅锌矿结晶釉样品的烧制过程 |
3.5.2 硅锌矿结晶釉样品的烧成温度和生长温度 |
3.5.3 烧制硅锌矿结晶釉的升温过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硅锌矿结晶釉的相关机理及讨论 |
4.1 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及底釉物质组成的影响 |
4.1.1 纯硅锌矿结晶釉的能谱分析 |
4.1.2 添加氧化钴硅锌矿结晶釉的能谱分析 |
4.1.3 添加氧化镍硅锌矿结晶釉的能谱分析 |
4.1.4 添加氧化锰硅锌矿结晶釉的能谱分析 |
4.1.5 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及底釉组成成分影响的分析 |
4.2 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物相组成影响的分析 |
4.3 硅锌矿结晶釉的显微结构及显微分析 |
4.3.1 硅锌矿晶体的显微结构 |
4.3.2 釉层显微分析 |
4.3.3 硅锌矿纤维丝的小角分叉 |
4.3.4 硅锌矿的球拉状生长特性 |
4.3.5 影响硅锌矿生长形态的因素 |
4.4 氧化物添加剂对晶花颜色的影响 |
4.5 机理分析与讨论 |
4.5.1 釉熔体的析晶过程 |
4.5.2 影响釉熔体析晶过程的因素 |
4.5.3 析晶机理 |
4.5.4 硅锌矿结晶釉的热力学及动力学研究 |
4.6 工艺条件对硅锌矿结晶釉的影响 |
4.6.1 釉料细度对硅锌矿结晶釉影响的分析 |
4.6.2 釉层厚度对结晶釉影响的分析 |
4.6.3 晶种粒度对结晶釉影响的分析 |
4.6.4 烧成制度对结晶釉影响的分析 |
4.6.5 引入晶种对结晶釉烧成制度的影响 |
4.7 结晶釉烧成工艺特点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利用抛光砖废渣生产轻质外墙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综述 |
2.1 多孔砖的应用及发展 |
2.2 多孔陶瓷的分类 |
2.3 废渣的种类 |
2.3.1 粉煤灰 |
2.3.2 高炉渣 |
2.3.3 钛白粉生产废渣(钛渣)和废酸 |
2.3.4 抛光砖废渣 |
2.4 发泡剂的发泡原理 |
2.4.1 碳化硅、石墨的发泡原理 |
2.4.2 抛光砖废渣的发泡原理 |
2.5 无光釉的概念与形成机理 |
2.5.1 广义和狭义的两种无光釉 |
2.5.2 无光釉与乳浊釉、结晶釉形成机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2.5.3 无光釉的主要优点及用途 |
2.6 无光釉的制备方法和形成 |
2.6.1 广义的无光釉主要的制备方法 |
2.6.2 狭义的无光釉主要的制备方法 |
2.7 无光釉的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 |
2.8 无光釉的分类 |
2.9 无光釉的烧成 |
2.9.1 无光釉的烧成制度 |
2.9.2 影响无光釉的成熟范围和烧成质量的因素 |
2.9.3 无光釉实现低温和快速烧成的条件 |
2.10 色料、乳浊剂、基础釉的相互匹配 |
2.11 不熔性无光釉 |
2.11.1 不熔性无光釉的不稳定性 |
2.11.2 影响不熔性无光釉不稳定性因素的分析 |
2.12 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3 实验部分 |
3.1 试验方案 |
3.1.1 研究目标 |
3.1.2 研究内容 |
3.1.3 研究方法 |
3.1.4 技术路线 |
3.2 实验仪器及设备 |
3.3 试验工艺流程 |
3.4 烧成曲线 |
3.5 坯体的配方实验 |
3.5.1 实验原料 |
3.5.1.1 实验原料 |
3.5.1.2 矿物原料的化学组成 |
3.5.2 具体步骤 |
3.5.3 试探性实验 |
3.5.3.1 抛光砖废渣的单因数实验 |
3.5.3.2 粉煤灰的单因数实验 |
3.5.3.3 木炭粉的单因数实验 |
3.5.4 第一批实验 |
3.5.4.1 抛光渣、高温砂、中温砂及黑泥的正交实验 |
3.5.4.2 麦近砂的单因素实验 |
3.5.4.3 106球土的单因素实验 |
3.5.5 第二批实验 |
3.5.5.1 优化正交实验 |
3.5.5.2 外加氧化铝辊棒废料的单因素实验 |
3.6 坯体釉面的研究 |
3.6.1 实验原料 |
3.6.1.1 实验原料 |
3.6.1.2 矿物原料的化学组成 |
3.6.2 无光釉实验 |
3.6.2.1 无光釉正交实验 |
3.6.2.2 ZrSiO_4的加入量实验 |
3.6.2.3 硅铝比的单因数实验 |
3.6.2.4 烧滑石的单因数实验 |
3.7 性能测试和表征 |
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1 不同造孔剂的加入对变形和体积密度的影响 |
4.1.1 抛光砖废渣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2 粉煤灰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3 木碳粉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
4.1.4 抛光砖废渣的TG-DTA热分析测试 |
4.1.5 抛光砖废渣的XRD分析 |
4.1.6 小结 |
4.2 第一批实验结果及分析 |
4.2.1 第一批正交实验结果及结果 |
4.2.2 麦近砂对轻质外墙砖的影响 |
4.2.3 106球土对轻质外墙砖的影响 |
4.3 第二批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1 优化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
4.3.2 氧化铝辊棒废料对轻质外墙的影响 |
4.4 发泡机理及抛光渣的影响 |
4.5 无光釉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4.5.1 无光釉正交试验结果及分析 |
4.5.2 ZrSiO_4对无光釉的影响 |
4.5.3 SiO_2、Al_2O_3的含量及Si/Al比对无光釉的影响 |
4.5.4 烧滑石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
4.6 坯釉适应性 |
4.7 表面张力对釉面粗糙度的影响 |
4.7.1 釉料化学组成对表面张力的影响 |
4.7.2 表面张力对釉面粗糙度的影响 |
4.8 测试结果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金红石结晶釉的制备及析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结晶釉概述 |
1.1.1 釉的发展史 |
1.1.2 釉的性质、显微结构及作用 |
1.1.3 结晶釉的发展史和研究现状 |
1.2 金红石(RUTILE)概述 |
1.2.1 金红石的晶体结构 |
1.2.2 金红石的应用 |
1.3 晶体析晶理论 |
1.3.1 结晶釉成核机制及生长形态学的研究 |
1.3.2 硅锌矿的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
1.3.3 晶核剂的作用及TiO_2 的成核机理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目的意义 |
2 制备金红石结晶釉的实验研究 |
2.1 实验原料及测试仪器 |
2.2 金红石结晶釉的制备实验 |
2.2.1 实验流程 |
2.2.2 金红石结晶釉配方的确定 |
2.2.3 实验烧成制度 |
2.2.4 试样测试 |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3.1 显微镜测试结果与分析 |
2.3.2 影响金红石晶体的形态的因素 |
2.3.3 结晶釉中晶体矿物种类的分析与讨论 |
2.3.4 结晶釉析晶机制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金红石结晶釉制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
3.1 原料二氧化钛的晶型 |
3.1.1 无定形二氧化钛的制备 |
3.1.2 无定形二氧化钛制备金红石结晶釉 |
3.1.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 结晶釉的析晶温度 |
3.2.1 试样制备 |
3.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3 本章小结 |
4 稀土氧化物对结晶釉着色效果的研究 |
4.1 稀土氧化物概述 |
4.1.1 稀土氧化物的结构 |
4.1.2 稀土氧化物的性质 |
4.1.3 稀土材料的应用简述 |
4.2 稀土氧化物作为着色剂的实验研究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体视显微镜观察结果与分析 |
4.3.2 物相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利用煤矸石制备结晶釉坯体的实验研究 |
5.1 煤矸石概述 |
5.1.1 煤矸石的形成 |
5.1.2 煤矸石的物理化学性质 |
5.1.3 煤矸石的综合利用途径 |
5.2 添加煤矸石的实验研究 |
5.3 坯体吸水率、气孔率、体积密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5.3.1 性能测试及数据整理 |
5.3.2 数据结果及分析 |
5.4 试样抗折、抗压强度的测试及结果分析 |
5.4.1 测试原理及数据整理 |
5.4.2 测量结果及分析 |
5.5 试样坯釉结合性能的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硅酸锌基系列结晶釉试验及样品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黄河淤泥制备卫生陶瓷的工艺研究[D]. 姜翠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9(03)
- [2]硅酸锌结晶釉的制备与结晶动力学研究[D]. 张颁潮.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6(04)
- [3]制备工艺对釉中ZrSiO4晶粒的形成及釉面性能的影响[D]. 王少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4(12)
- [4]组成和工艺条件对锆熔块釉析晶的影响[D]. 黄知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13(01)
- [5]结晶釉的研究现状[J]. 王韫之,朱小平,包镇红. 陶瓷学报, 2011(02)
- [6]烧制CAS系粉煤灰建筑微晶玻璃试验研究[D]. 苏昊林.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7]结晶釉的研究进展[J]. 张翔,邹玉林. 新技术新工艺, 2010(08)
- [8]添加剂对硅锌矿结晶釉晶花形态及颜色影响的研究[D]. 张翔. 北京工业大学, 2010(10)
- [9]利用抛光砖废渣生产轻质外墙砖[D]. 罗浩乐. 景德镇陶瓷学院, 2009(S1)
- [10]金红石结晶釉的制备及析晶机制的研究[D]. 夏银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