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3-2002年世界腰果主产国收获面积(单位:公顷)(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贺靖波[2](2020)在《榆林市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人们对果品的消费,不仅需求大而且要求高,对安全、优质、新鲜果品的需求持续提升。果品也是各国一项重要的农产品,是我国农村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因此发展果业对改善民生、发展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榆林市经济发展强劲、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光照充足、空气清洁、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果业的区域优势;榆林市场空间广阔、销售渠道多元、交通运输发达,具有发展果业的市场优势;榆林果树种质资源丰富,共有野生及栽培果树品种60类600多个,其中以红枣、苹果和葡萄为目前发展的主体种类,其果品产量占榆林果业总产出超过84%。本文以红枣、苹果和葡萄为对象调查分析了榆林果业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佳县红枣为案例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榆林果业在果品生产方面,整体上呈增长趋势,但是产量受自然灾害影响,波动很大。在结构布局方面,多集中在优势区域生产,红枣集中在黄河沿岸,苹果集中在南部丘陵沟壑区,葡萄集中在长城沿线风沙区。在产业培育方面,榆林对红枣已具备深加工的能力,但是规模较小,对苹果、葡萄的深加工还处于空白期,对红枣、葡萄的品牌培育尚未见到效益,但苹果的品牌体系已经建立。佳县红枣产业发展案例分析认为:从生产规模上看,佳县红枣种植面积已达82万亩,非受灾情况下产量可达25万吨,已经颇具规模;从区域布局上看,佳县红枣分布的区域特点各异,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从红枣加工生产现状上看,佳县加工企业数量已有58家,已具备开发深加工产品的能力;从品牌资源上看,佳县红枣已获得世界级认证1项,欧美日等国认证2项,国家级认证4项,品牌资源丰富。但是佳县面临的问题也不容小觑:连阴雨等极端气候频发造成红枣裂变、霉烂,甚至绝收,影响红枣产量;从业人员年龄高、学历低,素质不高,导致果园管理水平低下,影响果园生产效率;机械作业投入不足,缺乏品牌效益,产业化水平不高,红枣收购价格低迷,枣农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果园效益。根据红枣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佳县通过建设示范基地、增加政府补贴、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强共用品牌建设、建立实验基地和专家工作站等措施,走出了一条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榆林果业在发展中主要面临气候干旱、晚霜频发、土壤贫瘠、秋雨过多等自然条件限制,还有产业化水平不足、专业人才和劳动力短缺且素质不高、思想认识不足的问题。总体研究认为:榆林各级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策优惠,提高对果业的支持力度;根据榆林地域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制定果业发展规划,促进果业在优生区域集中发展;从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标准化建设、完善仓储冷链建设、构建市场经营体系、打造品牌营销体系等方面着手,推进果业产业化建设,提高果业整体效益;以外聘专家、建立人才队伍、加强技术培训、加快科技转化等手段,做好对果业的科技支撑;通过建立防雹减灾服务体系,完善各类生产设施建设,积极开展防灾技术研发,以应对榆林自然灾害频发的问题;按照绿色兴农的理念,加强果品检测和监管力度,保障果品质量安全。最后,相信榆林果业必将得到健康、快速发展,也将为榆林带来经济、生态和社会等多重效应。
陈氏金容(TRAN Thi-kim-dung)[3](2018)在《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1980年以来,咖啡为越南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咖啡是我国农业产品机构中主要出口产品之一。2016年,越南咖啡出口量为178.2万吨,出口咖啡总金额达到33.36亿美元。同2015年相比,咖啡出口增长率为24.72%,占全国出口总金额的1.72%。越南咖啡出口日益增长。可见,越南咖啡出口很有潜力。虽然越南咖啡在世界排名第二,出口量巨大但是越南咖啡竞争力较低。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越南咖啡出口的竞争力,分析竞争因素,我国咖啡出口竞争优势和缺点以及提出一些政策以此来提高越南咖啡的竞争力。首先,本文介绍了世界咖啡生产和出口情况。其次,本文介绍了越南咖啡生产、出口情况,进而分析越南的出口市场结构,通过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来分析越南竞争力现状,利用竞争优势理论来分析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因素。最后,通过分析我国咖啡出口竞争力优点和缺点提出了相关政策。本文认为虽然越南咖啡生产量、生产率,出口数量巨大但是出口金额还较低。咖啡出口竞争力较低尚未尽力开拓越南咖啡的出口潜力,并没有发挥出越南的竞争力优势。原因在于出口质量较低、出口产品结构不合适、加工技术落后、资本投资有限、营销战略单调等。为了改善其情况,本文提出了一些政策,提高咖啡出口质量,加强管理咖啡产品安全卫生,多样化出口产品,再造种植机构,加强营销和分销战略,建立咖啡品牌,提高加工水平等。促进咖啡发展要多层次进行,生产阶段、加工、烘焙阶段、贸易阶段到销售阶段都要同步、科学地进行。连接农民、加工厂和出口企业关系。政府要主张咖啡产品高质量,高附加值和可持续发展定向。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拥有新的发展政策有助于咖啡行业发展。
贺熙勇,陶亮,柳觐,倪书邦[4](2017)在《国内外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近10年来澳洲坚果产业在世界木本坚果中的地位,介绍了国内外澳洲坚果的种植面积、产量、进出口、价格和消费等情况,总结了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政策建议和今后澳洲坚果产业发展趋势。
韩昕儒[5](2016)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文中认为在全球化、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世界和中国玉米的供求及贸易形势都有了新的变化。随着中国玉米进口量的增加,国际玉米市场对中国玉米的影响将更为明显,同时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农业政策的调整也将加大未来国际玉米市场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从全球化角度重新理解全球气候变化、生物能源发展和中国农业政策对世界玉米市场的影响。本研究的总目标是,通过构建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分析全球化背景下气候变化、生物能源的发展以及中国的最新玉米政策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影响,分析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供求形势,并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为了实现研究目标,本研究在对局部均衡理论进行理论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理论框架;梳理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的发展脉络和现状,构建了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平衡表;总结了中国玉米供求现存的主要问题以及现有研究对中国玉米供求的展望;构建了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并对模型结构、求解算法、模型参数、模型的校准、复制、稳健性及精确度进行了说明;利用世界玉米供求模型对设定的三类模拟方案进行了模拟分析,对2020和2030年世界与中国玉米供求形势进行了展望。本研究主要贡献在于以全球化的视角构建了玉米供求模型,并在模型中加入了气候变化和生物乙醇因素,同时对中国最新玉米政策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模拟分析。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和复制过程表明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程序正确、具备一定的可靠性,可以用于中长期的模拟预测。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稳健性检验表明,当模型所有参数同时变化小于2.5%时,模型模拟结果的偏差小于10%,表明模型的稳健性较好。为了进一步检验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精确度,本研究将中位基本模拟方案得到的2013和2014年的主要变量模拟值和实际值进行了对比。检验结果显示,在所有61个变量中,有34个变量的MAPE小于10,占全部变量的55.7%;有46个变量的MAPE小于20,占全部变量的75.4%;61个变量的Theil IC平均值为0.19。检验结果表明,本研究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精度较好。因此,本研究构建的世界玉米供求模型能够较为稳健、准确地模拟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供求形势的变化。世界玉米供求模型模拟结果表明,未来世界和中国玉米价格将呈下降趋势;在大部分情况下,2020和2030年中国玉米仍将处于净进口状态,净进口量可能不断增加;气候变化和政府政策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本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中位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显示,2020和2030年世界玉米价格将分别为2012年的40.78%和35.70%,中国玉米生产者价格分别为2012年的39.36%和33.40%;2020年中国玉米产量为2.04亿吨,2030年达到2.31亿吨;中国玉米需求量将从2012年的2.11亿吨增至2020年的2.16亿吨和2030年的2.52亿吨;中国玉米净进口量将从2012年的515.3万吨增至2020年的1204万吨和2030年的2045万吨。在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中位基本模拟方案下,2020年中国玉米播种面积比2015年减少801.9万公顷,明显高于中国政府调减玉米种植面积政策目标(333.3万公顷)。因此,中国的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可以满足政府玉米种植结构调整的政策目标。第二,在中国政府取消临时收储政策的前提下,去库存措施会进一步压低玉米价格,从而导致未来中国玉米的产量增幅小于需求增幅,以致净进口量不断增加;深加工限制政策的继续实施将可以充分抑制中国玉米需求,使国内产量可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甚至可以实现玉米的净出口,但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综合政策的实施同样可以保证国内产量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同样也会减少生产者剩余。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世界玉米价格将可能进一步下降,造成国内价格远高于国外价格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可能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且中国玉米的净进口量可能进一步增加。因此,一方面现有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应在统筹考虑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充分论证不同价格制度对中国食物安全的影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转变战略思维,制定国内外资源战略,结合“一带一路”等政策目标适当有效地利用国际市场。此外,政府政策的不确定性将可能从根本上影响中国玉米的供求形势。政府的政策制定应保持透明度、持续性和可行性,并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不同政策组合的政策效果。
李芸[6](2016)在《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签订,代表着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所以中国与东盟各国也已经开展了全方位的、全面的、深层次的农业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既给我国的芒果产业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冲击与挑战。随着自由贸易区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竞争性也日益突显。由于自然环境的相似性,对我国与东盟国家的热带水果带来的冲击很大。因此需要我们认真结合当前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去解决这一问题。东盟的热带水果产品不断的流入市场,尤其是对我国芒果的产业的影响比较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提高我国芒果产业的竞争力。因为芒果产业是我国比较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所以说,提高与凸显芒果产业的竞争力就更加重要。同时,提高芒果产业的竞争力,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本文从中国芒果产业的角度,立足于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这一背景,以2006年农产品关税全部降为零的时间点为分界点,采用实证分析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查阅法、比较研究法,搜集相关数据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对中国芒果产业的竞争力进行研究,从我国芒果产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我国芒果产业的贸易竞争力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以及单位产量指标这些指标来进行分析。并且通过数据资料的研究,找出中国芒果产业在自由贸易框架下存在的问题,提出需要从六个方面来提高我国芒果产业的竞争力,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芒果质量;对芒果产业的科技加大投入;学习研究发达国家关于芒果的质量标准;熟悉我国的农业政策并加以利用;建立芒果产业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建立健全芒果产业预警体系。
江文国[7](2014)在《基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文中指出中国粮食安全前景不容乐观。继续坚持高度自给自足的粮食安全政策不仅给耕地资源和水资源带来沉重的压力,也意味着高成本、低效率。因此,中国有必要寻求多种途径为粮食安全增加筹码。越南作为中国的邻国,和中国的南方地区有着相同的主食消费偏好,都以稻米为主食;越南同时将稻米生产作为重要的经济产业,稻米产业的发展对越南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有重要的影响;越南在粮食安全方面同样面临着来自人口增长和耕地减少等因素的威胁。在这种背景下,中越两国发挥粮食生产的各自比较优势进行粮食安全区域合作成为保障两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明智选择。本文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通过相关数据分析了中国、越南和东盟地区粮食安全面临的共同挑战,以此说明中越开展粮食区域合作的客观需求和合作基础:然后对越南稻米生产和出口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其历史发展趋势,得出越南水稻单产是未来维持和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的关键因素,并对越南水稻生产能力制约因素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随后,本文分析了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的机制、形式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中越深化合作的模式选择。最后,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政策设计,提出加强中越粮食安全合作的具体措施。本文研究结果表明:中越两国在国家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着一些共同的挑战,两国之间存在粮食生产能力的互补性基础;而提升越南未来稻米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的关键因素是越南稻谷单位产量的提高。单位产量的提高主一方面要依靠高产水稻品种的推广,另一方面依赖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但是,越南在提高单产方面仍面临着很多问题:高产水稻科研进展不大、育种制种能力缺乏、生产资料产能不足、专业知识技术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而在这些方面中国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只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制定实施具体的合作措施,越南可以利用中国的技术优势和资金优势推动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而越南也可以成为中国稻米进口一个稳定可靠的来源,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对粮食安全区域合作的文献做了较为全面的梳理,有利于全面把握粮食安全区域合作的途径和领域,对中越粮食安全合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二是对合作国越南的稻米生产进行了比较详尽的分析,使越南稻米生产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特点和趋势得到比较清晰的呈现,为制定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具体措施提供参考;三是提出中越开展粮食安全区域合作可采取的多种合作模式,同时应重点分析成员国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才能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的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实践中。
杨树果[8](2014)在《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豆产业链长,大豆产业发展关乎种植业、养殖业、饲料工业和食品工业等多个行业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96年以来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不断增加,有关大豆产业发展问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但现有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大豆生产、大豆加工、大豆进口、外资扩张等个别环节和表面观察,系统的大豆经济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乏系统的研究,一方面导致现有的判断过于片面或具有较大的主观性;另一方面,致使很多问题尚不清楚,如大豆经济的运作体系和情况、大豆产业发展的宏观和微观影响因素、规律性认识以及对未来的判断,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对一些重大问题,如大豆产业的竞争力、外资与产业安全、转基因,等等,尚缺乏正确认识和长远判断,以致出现了很多不现实或不客观的观点。因此,本文从产业链的视角,通过历史比较和国际比较,对大豆生产、流通、加工、消费和贸易各环节及相应的产业政策等进行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大豆产业各环节发展的影响因素,揭示了我国大豆产业发展演变规律和经济特征,并形成未来我国大豆产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判断,提出大豆产业发展的战略措施,以期为推动我国大豆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大豆产业的整体发展态势是良好的,尽管2010年以来,大豆生产环节上出现了连续几年的明显滑坡,但消费、贸易、加工几个环节却是一片繁荣,生产上有所滑坡并不等于整个大豆产业的衰退。(2)我国的大豆生产发展是缓慢的,单产水平是影响大豆生产的关键因素,在资源约束条件下,大豆比较效益低是大豆生产滑坡的主要原因;综合经济和非经济因素,短期内我国大豆种植面积还将减少,但减少幅度有限;国产大豆不具有竞争力,转基因大豆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靠生产保护和非转基因错位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提高单产是提升我国大豆产业竞争力的关键。(3)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及城镇化发展拉动了大豆消费的快速增长,其他油脂(特别是棕榈油)的替代效应一定程度上可减缓大豆消费增长,但作用不大。因此,短期内我国大豆需求还将呈刚性增长,而国内大豆供给难度加大,仍需主要依靠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4)我国的大豆流通基本上形成了大豆主产区和东南沿海向全国扩散的格局,大豆加工产品中的豆制品多在本地流通,豆油和豆粕主要由加工产区向销区流通,但大豆流通基础设施落后、流通效率低下。(5)大豆加工以压榨为主,大豆油脂加工业形成了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三足鼎立的基本态势。国内企业在产能、大豆处理、豆油产量以及蛋白生产方面处于优势,但大豆加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仍然突出。(6)大豆进多出少的格局在相当一段时期内不会改变。需求的快速增长与资源可能性是大豆进口不断增加的根本原因,价差因素是近年来大豆进口迅速扩大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并未对国内大豆生产产生冲击,豆农收入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反而在种植结构调整中获益;外资的进入并没有形成对大豆加工业的控制,国内大豆加工企业的综合实力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得到了提升,因此,大豆产业安全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充分认识到大豆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维护食物安全和改善营养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提出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中国大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满足国内需求;(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3)建立现代耕作制度技术体系稳定种植面积;(4)重点发展高蛋白大豆生产,将转基因大豆生产纳入研究和政策考虑。
吴海鹏[9](2013)在《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农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粮食危机。粮食危机造成大量的营养不良和饥饿人口。笔者在探究粮食危机出现的原因时,发现了其背后隐藏的美国粮食战略。让粮食成为控制世界的武器,美国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实施基于这一目标的全球战略布局,但是我们对其知之甚少。通过查阅美国粮食战略各个时期的相关文献资料,笔者开始慢慢揭起它的神秘面纱。美国的粮食战略一直是它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政治、经济利益的重要工具。美国的国内农业为这一战略已经在农业经济、农业企业和农业支持等方面作了全面准备。依靠强大的农业实力,美国在各个不同发展时期,采取了包括农业贸易全球化、世界饮食美国化、农业企业综合化、粮食能源化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来推进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成功地将自己打造成世界农产品供应者、农业技术提供者、农业价格指导者以及农业发展控制者。当笔者把视线从美国本身移到世界各个国家上时,豁然发现,原来美国粮食战略早就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日本粮食自给率持续下降,印度绿色革命并不成功,巴西和阿根廷农业产业失控,这些现象的背后都有美国粮食战略的实施。那中国呢?中国农业的情况如何?笔者将研究聚焦到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农业的影响上。而在研究世界各国受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时的担忧在中国也出现了: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正在发生着改变,对农产品的需求结构受到了美国化的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也正在对中国农业产业集聚和结构变化产生着显着作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受美国粮食战略的影响而出现了严重问题!如何应对?在居民膳食结构方面可以回归传统膳食结构,对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加强监管和引导。而在中国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笔者认为走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是最好的选择,并为城乡间农村地区以及传统农村地区分别构想了“城市群后花园”以及发展新型小农经济两种不同发展模式。总体来看,本文对一个新的农业经济研究领域——美国粮食战略,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历史回顾、文献研究、理论探讨、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笔者理顺了美国粮食战略体系,认清了其发展历程、实施手段、背后意图和已有成效,警示了中国农业产业面临的多种威胁,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张赛丽[10](2012)在《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天然橡胶是国防和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战略资源,在生产地域和产品性能上具有较强的不可替代性,天然橡胶产业是一种典型的资源约束型产业;它不仅是现代经济的命脉,更是一种军事、外交资源。民营天然橡胶产业是我国天然橡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天然橡胶产量增长的重要途径,而海南民营天然橡胶产业又是我国民营天然橡胶产业的典型代表,为此,本文有针对性地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进行研究。本文利用弱质产业扶持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公共经济学理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政治博弈理论等理论分析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本质、对象和其相互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数据包络模型等计量经济方法,对自2006年以来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以来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实证检验,验证过去五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并分析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得所提出天然橡胶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本文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展开:(一)介绍了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背景、所要达到的目标、其补贴对象、补贴品种、补贴方式及良种补贴项目申报和资金拨付等方面的内容;(二)剖析了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揭示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来龙去脉,认识其性质和地位,把握其所起的作用,明确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三)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描述性分析;并运用平行数据模型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目标进行量化分析,检验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四)依据分析结果,结合实际,从加强天然橡胶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产技术培训,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及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海南省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得出的结论如下:(1)从整体上看,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效率不高,实施效果不明显。(2)从2006~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制度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这五年中,只有2007年的海南省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是有效的,其他年份均无效。从2006~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规模收益分析结果看,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规模收益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制度效率有效的年份规模收益也有效。(3)从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制度效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只对琼中县来说是有效的,而在其他无效的17市县中,效率最高的是屯昌县,最低的是文昌市。从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规模收益分析结果可知,2010年海南省各市县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的规模收益中,只有琼中县的规模收益不变,而在其他规模收益无效的市县中,只有农垦和儋州的规模收益递减,其余15个市县的规模收益均递增。(二)利用2006~2010年17个市县的相关面板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6.0选择混合模型估计了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的实际补贴面积及销售价格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当年实际补贴面积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为正且显着。不过,从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变量的系数来看,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天然橡胶生产确实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小。(2)现阶段的天然橡胶销售价格对当年新定植面积的影响弹性系数0.054746,有积极的影响,但不显着。不显着的可能原因之一是由于天然橡胶生产的特殊性,非生产期较长,价格对新定植面积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期,目前还反应不出来。(三)利用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定性分析。分析结果发现,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增加胶农收入的作用并不明显;胶农对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还较为满意;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提高天然橡胶产量的作用不明显;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对胶农耕作决定影响不大,可能是目前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方式不是胶农认可的方式;胶农选择政府提供的良种主要是良种有利于单产提高。由于天然橡胶产业有别于一般的农业,它既具有一般农作物的特点也具有林业的特点,是多年生植物,且其投资回收期较长。与天然橡胶产业相关的补贴政策及理论也较多,如良种补贴、保险保费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扶贫资金资助等等政策,它们涉及的部门较多,实施时间、分管部门也不一样,另外,由于数据、资料的难获取,以及笔者学识、能力有限,理论分析深度可能有所欠缺、天然橡胶补贴种类分析不够全面等,天然橡胶补贴政策还需在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1993-2002年世界腰果主产国收获面积(单位:公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3-2002年世界腰果主产国收获面积(单位:公顷)(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1.2.7 研究述评 |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文章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2.1 相关概念 |
2.1.1 产业的内涵 |
2.1.2 农业的内涵 |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
2.2 理论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竞争优势理论 |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
8.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榆林市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世界果业概括 |
1.2.1 世界果业生产 |
1.2.2 世界果业现状 |
1.3 中国果业概况 |
1.3.1 中国果业生产 |
1.3.2 中国果品的消费与耗损 |
1.3.3 中国果业现状 |
1.4 榆林市发展果业的优势 |
1.4.1 自然优势 |
1.4.2 经济强劲 |
1.4.3 交通便利 |
1.4.4 政府支持 |
1.4.5 市场广阔 |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的目的 |
1.5.2 研究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榆林市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
2.1 榆林红枣 |
2.1.1 生产情况 |
2.1.2 结构布局情况 |
2.1.3 产业化情况 |
2.1.4 品牌资源情况 |
2.2 榆林苹果 |
2.2.1 生产情况 |
2.2.2 结构布局情况 |
2.2.3 产业化情况 |
2.2.4 品牌建设情况 |
2.3 榆林葡萄 |
2.3.1 生产情况 |
2.3.2 布局情况 |
2.3.3 产业及品牌建设情况 |
第三章 榆林市佳县红枣产业发展调查分析 |
3.1 佳县基本情况 |
3.2 佳县红枣产业现状调查分析 |
3.2.1 生产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2 区域布局的调查分析 |
3.2.3 产业化情况的调查分析 |
3.2.4 品牌资源的调查分析 |
3.3 存在主要问题的调查分析 |
3.3.1 极端自然灾害频发 |
3.3.2 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素质不高 |
3.3.3 产业化水平不足 |
3.3.4 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 |
3.4 佳县红枣产业发展对策 |
3.4.1 推进示范基地建设 |
3.4.2 大力推广技术成果 |
3.4.3 开发高附加值产品 |
3.4.4 强化公用品牌建设 |
3.4.5 建设试验基地及专家工作站 |
3.5 小结 |
第四章 榆林市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自然条件不理想 |
4.1.1 年自然降水量少 |
4.1.2 晚霜危害机率高 |
4.1.3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
4.1.4 秋雨过多 |
4.2 产业化水平不足 |
4.3 专业人才及劳动力短缺 |
4.4 思想认识不高 |
第五章 榆林市果业发展对策及展望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5.1.1 加强组织领导 |
5.1.2 加大政策支持 |
5.2 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
5.3 推进果业产业化建设 |
5.3.1 培育经营主体 |
5.3.2 推进标准化生产建设 |
5.3.3 仓储冷链建设 |
5.3.4 果品市场建设 |
5.3.5 经营品牌体系 |
5.4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 |
5.4.1 启动外聘专家项目 |
5.4.2 完善技术服务体系 |
5.5 推进抗灾防灾体系建设 |
5.5.1 建立防雹减灾服务体系 |
5.5.2 完善各类生产设施建设 |
5.5.3 积极开展防灾技术研发 |
5.6 完善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
5.6.1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
5.6.2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 |
5.7 榆林果业发展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对象及研究范围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范围 |
1.5 研究思路 |
1.6 创新点与难点 |
1.6.1 创新点 |
1.6.2 难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比较优势理论 |
2.1.2 要素禀赋理论 |
2.1.3 竞争优势理论 |
2.1.4 国际市场占有率(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 |
2.1.5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2.2 文件综述 |
2.2.1 国外文件综述 |
2.2.2 国内文件综述 |
第三章 :世界咖啡生产与出口现状 |
3.1 世界咖啡生产现状 |
3.2 世界咖啡出口现状 |
3.2.1 世界咖啡出口情况 |
3.2.2 一些出口咖啡主要国家 |
第四章 :越南咖啡出口现状与存在问题 |
4.1 越南咖啡生产情况 |
4.2 越南咖啡出口现状 |
4.2.1 越南咖啡出口量与出口金额 |
4.2.2 越南咖啡出口价格 |
4.2.3 越南咖啡出口市场机构 |
4.3 越南咖啡出口的存在问题 |
4.3.1 成功之处 |
4.3.2 越南咖啡出口存在问题 |
第五章 :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分析 |
5.1 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ShareMS) |
5.2 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CA) |
5.3 越南咖啡国际竞争力决定因素 |
5.3.1 生产因素 |
5.3.2 国内需求因素 |
5.3.3 咖啡出口的相关产业和支特产业 |
5.3.4 企业竞争状态及行业结构 |
5.3.5 政府的作用 |
5.4 对越南竞争力因素的测评 |
5.4.1 优点 |
5.4.2 弱点及原因 |
第六章 :总结及促进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6.1 总结全文 |
6.2 促进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
6.2.1 世界某些国家出口咖啡经验 |
6.2.2 政府层面 |
6.2.3 咖啡组织层面 |
6.2.4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国内外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澳洲坚果在世界木本坚果中的地位 |
二、世界澳洲坚果产业概况 |
(一) 世界澳洲坚果生产情况 |
1. 种植面积 |
2. 产量 |
(二) 世界澳洲坚果贸易情况 |
1. 进出口情况 |
2. 价格情况 |
3. 消费情况 |
三、我国澳洲坚果产业概况 |
(一) 我国澳洲坚果生产情况 |
1. 面积 |
2. 总产量、年产值及单产水平 |
3. 加工 |
(二) 市场及贸易 |
1. 价格走势 |
2. 进出口情况 |
(三) 消费 |
四、我国澳洲坚果产业存在的问题 |
(一) 可供发展澳洲坚果的土地资源日益紧张 |
(二) 种苗生产管理薄弱 |
(三) 基地建设管理粗放, 抚育管理任务艰巨 |
(四) 产业链短和服务体系不健全 |
(五) 市场开发着力不多 |
五、政策建议 |
(一)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
(二) 加强种苗监管, 提高良种覆盖率 |
(三) 科学种植, 强化果园管理 |
(四) 加强产品研发, 开展精深加工 |
(五) 加强市场开拓, 完善市场监管 |
六、澳洲坚果产业发展趋势 |
(一) 种植面积仍将不断扩大 |
(二) 产量有所增加 |
(三) 壳果质量日益受到重视 |
(四) 价格稳步上涨 |
(五) 科技发展速度加快 |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 |
1.6 研究假设 |
1.7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模型框架 |
2.1 局部均衡理论 |
2.2 现有食物供求模型的比较分析 |
2.3 本研究的局部均衡模型框架 |
第三章 世界玉米和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分析 |
3.1 世界玉米供求与贸易的演变过程 |
3.2 中国玉米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
3.3 世界和中国生物乙醇供求与贸易演变过程 |
3.4 中国玉米供求现存问题与未来形势 |
第四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构建 |
4.1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框架 |
4.2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求解算法 |
4.3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参数 |
4.4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校准、复制与稳健性检验 |
第五章 世界玉米供求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1 模拟方案的设定 |
5.2 基本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
5.3 气候变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
5.4 政策模拟方案的模拟结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意义目的和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1.3 研究方法 |
1.1.4 数据来源 |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3.1 本文的创新点 |
1.3.2 不足之处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2 CAFTA建立前后芒果产业贸易现状和发展情况 |
2.1 世界芒果产业概况 |
2.2 CAFTA建立前后东盟地区主产国芒果产业基本情况 |
2.2.1 菲律宾芒果产业情况 |
2.2.2 泰国芒果产业情况 |
2.3 CAFTA建立前后中国芒果产业生产与贸易发展情况 |
2.3.1 中国芒果种植面积情况 |
2.3.2 中国芒果产量情况 |
2.3.3 中国芒果的进出口数量和价格变化 |
2.3.4 中国芒果主要加工产品的进出口情况 |
2.3.5 CAFTA建立后中国芒果产业对外贸易流向 |
2.3.6 CAFTA建立后中国芒果产业对外贸易特征 |
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框架的建立对我国芒果产业的经济影响分析 |
3.1 CAFTA对我国芒果产业产生的贸易创造效应和转移效应分析 |
3.1.1 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 |
3.1.2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我国芒果产业的经济影响分析 |
3.2 我国芒果产业受到的挑战 |
3.2.1 冲击我国芒果产业的国内市场 |
3.2.2 给芒果产业带来竞争 |
4 中国芒果产业竞争力分析 |
4.1 竞争力分析的数据指标介绍 |
4.1.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4.1.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4.1.3 贸易竞争力指数 |
4.1.4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 |
4.1.5 单位产量 |
4.2 CAFTA全面建立之前我国芒果产业竞争力分析 |
4.2.1 我国芒果产业国际占有率分析 |
4.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4.2.3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2.4 出口产品质量升级指数分析 |
4.2.5 单位产量分析 |
4.3 CAFTA全面建立后我国芒果产业竞争力分析 |
4.3.1 我国芒果产业国际占有率分析 |
4.3.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
4.3.3 贸易竞争力指数分析 |
4.3.4 出口质量升级指数分析 |
4.3.5 单位产量分析 |
4.4 研究结论 |
5 提高芒果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加强标准化生产,提高芒果质量 |
5.2 加大对芒果产业的科技投入 |
5.3 学习先进国家关于芒果的质量标准,树立品牌优势 |
5.4 熟悉我国的农业政策 |
5.5 建立芒果产业质量检验检疫体系 |
5.6 建立健全芒果产业预警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本文的主要结构与内容 |
1.2.1 本文的结构 |
1.2.2 本文主要内容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关于粮食安全内涵的研究 |
2.2 中国粮食保障研究综述 |
2.3 粮食安全区域合作研究综述 |
3 中越粮食安全合作背景与基础 |
3.1 中国、越南粮食安全成就 |
3.2 中国、越南粮食安全合作背景 |
3.2.1 人口总量增加和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推高粮食需求 |
3.2.2 膳食结构变化增加粮食消耗 |
3.2.3 资源约束 |
3.2.4 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
3.2.5 自然灾害多发,威胁粮食生产 |
3.3 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基础 |
3.3.1 越南稻米生产出口与中国稻米进口 |
3.3.2 中越水稻生产要素供给 |
3.3.3 中越两国水稻生产水平 |
3.4 本章小结 |
4 越南稻米生产与出口发展实证分析与制约因素 |
4.1 越南稻米生产与出口概况 |
4.2 分析方法 |
4.3 越南水稻生产实证分析 |
4.3.1 越南稻米种植面积、单位和总产量变化趋势 |
4.3.2 越南水稻种植面积、单位产量和总产量增长幅度分析 |
4.3.3 越南稻米种植面积与单产对总产量贡献度分析 |
4.4 越南水稻生产主要制约因素 |
4.4.1 高产稻种供应量过于依赖进口 |
4.4.2 高产稻种质量不稳定 |
4.4.3 高产水稻经济效益不明显 |
4.4.4 水利设施老化和缺乏 |
4.4.5 收获后损失较大 |
4.5 本章结论 |
5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 |
5.1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现状 |
5.1.1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机制 |
5.1.2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形式 |
5.1.3 存在的问题 |
5.2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模式选择 |
5.3 中越粮食生产能力提升合作预期效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政策建议 |
6.1 总结 |
6.2 政策建议及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背景与问题 |
1.2 研究目标 |
1.3 论文结构和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说明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
2.2 中国大豆产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国大豆生产 |
3.1 大豆生产的历史回顾 |
3.2 大豆生产发展总况 |
3.3 大豆生产布局 |
3.4 生产收入与成本 |
3.5 大豆生产的地位 |
3.6 大豆种植制度 |
3.7 大豆生产的影响因素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大豆流通 |
4.1 近代大豆流通历史回顾 |
4.2 大豆流通体制 |
4.3 大豆流通数量与价格 |
4.4 大豆流通主体与渠道 |
4.5 大豆运输与仓储 |
4.6 大豆交易方式 |
4.7 大豆流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4.8 国外大豆流通的借鉴与启示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大豆加工 |
5.1 中国大豆加工发展历史回顾 |
5.2 大豆加工业生产概况 |
5.3 大豆加工业发展概况 |
5.4 大豆加工业生产布局 |
5.5 大豆加工业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5.6 国际大豆加工业发展的借鉴与启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大豆消费 |
6.1 中国大豆消费的历史回顾 |
6.2 大豆总体消费 |
6.3 消费结构 |
6.4 大豆产品的消费 |
6.5 大豆供需平衡分析 |
6.6 影响中国大豆消费的主要因素 |
6.7 大豆消费的国际比较 |
6.8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大豆贸易 |
7.1 中国大豆贸易总体发展历程 |
7.2 大豆及其产品出口贸易 |
7.3 大豆及其产品进口贸易 |
7.4 大豆及其产品进出口价格变化与比较 |
7.5 世界大豆贸易格局的发展变化 |
7.6 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
7.7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
7.8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大豆产业政策 |
8.1 建国以来的大豆产业政策 |
8.2 大豆产业政策效果及存在的问题 |
8.3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 |
8.4 主产国大豆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中国大豆产业经济中的几个重大问题探讨 |
9.1 大豆产业安全问题 |
9.2 转基因大豆发展问题 |
9.3 大豆产业竞争力问题 |
9.4 中国大豆产业发展战略 |
9.5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结论 |
10.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思路、内容安排与分析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技术路线 |
1.2.3 主要内容 |
1.2.4 分析方法 |
1.3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3.1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2 研究的难点和不足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说明 |
注释 |
第2章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价格传导理论 |
2.1.2 垄断优势理论 |
2.1.3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1.4 其他相关理论 |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1 世界粮食危机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2 美国粮食战略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3 农业融资困难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4 有关农业投资中外来资本——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研究 |
2.2.5 工商业资本投资农业的相关研究 |
2.2.6 农业利用外来资本的环境、投向及方式相关研究 |
2.2.7 农业产业化与外来资本的相关研究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2.3.1 理论研究上的局限性 |
2.3.2 研究视角上的局限性 |
2.3.3 研究内容上的局限性 |
2.3.4 研究对象上的局限性 |
注释 |
第3章 当前世界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粮食危机 |
3.1 对最近两次粮食危机的回顾 |
3.1.1 1970s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2 2008年的世界粮食危机 |
3.1.3 两次世界粮食危机的共同点 |
3.2 已有的全球粮食危机原因分析 |
3.2.1 已有的几种原因分析 |
3.2.2 对已有原因分析的小结 |
3.3 全球粮食危机发生的根源 |
3.3.1 危机之后进入粮食高价时代 |
3.3.2 危机的受益者并非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者 |
3.3.3 危机的产生缘于粮食属性多样化 |
3.3.4 危机的根源——美国全球粮食战略 |
3.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4章 美国的全球粮食战略 |
4.1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发展历程 |
4.1.1 马歇尔计划时期(1910s-1954年) |
4.1.2 PL480法案时期(1954年-1970s) |
4.1.3 世界银行结构调整计划时期(1970s-1980s) |
4.1.4 世界贸易组织时期(1980s至今) |
4.1.5 对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小结 |
4.2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驱动因素 |
4.2.1 美国先进农业经济是基础 |
4.2.2 美国农业综合企业是推手 |
4.2.3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是保障 |
4.3 美国全球粮食战略的实施途径 |
4.3.1 推动农贸“全球化” |
4.3.2 推广膳食“美国化” |
4.3.3 推进农企“综合化” |
4.3.4 推行粮食“能源化” |
4.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5章 美国粮食战略实施对他国农业的影响分析 |
5.1 美国粮食战略对日本农业的影响 |
5.1.1 农业小国化的日本 |
5.1.2 日本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
5.1.3 日本农业对于美国粮食战略的重要性 |
5.1.4 美国粮食战略影响日本农业的主要方式 |
5.1.5 日本如何应对美国粮食战略 |
5.2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1 绿色革命的概念 |
5.2.2 已经爆发两次的绿色革命 |
5.2.3 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的影响 |
5.2.4 美国粮食战略推动下的绿色革命 |
5.2.5 对绿色革命的简要评述 |
5.3 美国粮食战略下的巴西、阿根廷农业 |
5.3.1 巴西农业 |
5.3.2 阿根廷农业 |
5.3.3 美国、巴西、阿根廷三国的世界农业地位 |
5.3.4 美国粮食战略对两国农业的控制途径 |
5.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6章 美国粮食战略对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影响分析 |
6.1 中国膳食结构的改变 |
6.1.1 中国居民传统膳食结构 |
6.1.2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趋势 |
6.1.3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重要特点——美式快餐化 |
6.2 中国膳食结构改变的一个重要原因——美国粮食战略 |
6.2.1 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变化的各种因素 |
6.2.2 美国粮食战略是影响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的重要原因 |
6.2.3 美国粮食战略在其他国家居民膳食的影响 |
6.3 美国粮食战略改变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途径 |
6.3.1 将美式餐饮概念引入中国 |
6.3.2 农业技术推广 |
6.3.3 利用全球化联结中国内外粮食价格 |
6.4 中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问题 |
6.4.1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健康问题 |
6.4.2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经济问题 |
6.4.3 膳食结构改变带来的文化问题 |
6.5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带来的膳食结构改变 |
6.5.1 第一阶段:建立本地食物系统 |
6.5.2 第二阶段:回归传统膳食结构 |
6.6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7章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关于中国农业FDI的影响研究 |
7.1 中国农业利用FDI的发展历程 |
7.1.1 起步阶段(1980s-1990s初) |
7.1.2 稳步发展阶段(1990s-2000s初) |
7.1.3 快速发展阶段(2000s至今) |
7.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现状与特征 |
7.2.1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来源分析 |
7.2.2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区域分析 |
7.2.3 我国农业利用FDI的主要特征 |
7.3 FDI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7.3.1 资本积累效应 |
7.3.2 技术转移效应 |
7.3.3 产业结构效应 |
7.3.4 贸易效应 |
7.3.5 就业效应 |
7.3.6 制度变迁效应 |
7.4 FDI影响我国农业产业的实证分析 |
7.4.1 我国主要农业产业区位商和集中系数的测算 |
7.4.2 农业产业集聚与地区间FDI的实证分析 |
7.4.3 FDI与农业产业结构改变的实证分析 |
7.5 美国粮食战略视角下我国农业利用FDI存在的问题 |
7.5.1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绝对优势 |
7.5.2 我国农业利用FDI缺乏区位优势 |
7.6 政策建议和相关措施 |
7.6.1 合理引导外商对农业的投资流向 |
7.6.2 提升农业自身的竞争优势 |
7.6.3 完善法律和政策制度 |
7.6.4 健全市场和价格体系 |
7.6.5 关注农业潜在生态问题 |
7.7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8章 应对美国粮食战略须走中国特色农业道路 |
8.1 中国目前农业“美国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8.1.1 去农民化的问题 |
8.1.2 生产成本的问题 |
8.1.3 中国农业产业应多样化发展 |
8.2 “城市群后花园”农业发展模式——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
8.2.1 “城市群后花园”模式基于现实问题 |
8.2.2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提出 |
8.2.3 “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实现路径 |
8.2.4 实现“城市群后花园”构想的意义 |
8.3 农业地区发展新型小农经济 |
8.3.1 新型小农经济是解决世界粮食危机的关键 |
8.3.2 新型小农经济在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 |
8.3.3 中国的小农经济 |
8.3.4 新型小农经济持续发展离不开支持 |
8.4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天然橡胶供给安全存在隐患 |
1.1.2 我国天然橡胶生产面临的严峻形势 |
1.1.3 天然橡胶产业是我国热带地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
1.1.4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受东盟的较大影响 |
1.1.5 天然橡胶补贴是各主产国促进天然橡胶生产的主要政策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理论基础 |
1.5.1 产业扶持理论 |
1.5.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1.5.3 公共经济学理论 |
1.5.4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
1.5.5 政治博弈理论 |
1.6 本文的可能创新点 |
1.7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2.2.1 关于天然橡胶安全的研究 |
2.2.2 关于天然橡胶补贴的研究 |
2.3 相关研究简评 |
3 中国现行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概述 |
3.1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 |
3.2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目标 |
3.3 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 |
3.4 海南省天然橡胶良种补贴项目申报和资金拨付 |
4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出台背景 |
4.1.1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出台的背景 |
4.1.2 加入世贸组织的必然要求 |
4.1.3 保障天然橡胶供给安全的迫切需要 |
4.2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进程 |
4.2.1 2006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
4.2.2 2007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
4.2.3 2008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
4.2.4 2009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
4.2.5 2010年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
4.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
4.3.1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一定规模 |
4.3.2 良种补贴政策没有配套工作经费 |
4.3.3 良种补贴项目下达时间不确定 |
4.3.4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效率 |
4.3.5 良种补贴政策操作程序过于繁琐 |
4.3.6 良种补贴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
4.3.7 良种补贴政策副效应的连锁产生 |
5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
5.1 良种补贴政策对海南天然橡胶生产的影响 |
5.1.1 对天然橡胶年末实有面积的影响 |
5.1.2 对天然橡胶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 |
5.1.3 对天然橡胶总产量的影响 |
5.1.4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对海南农垦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影响 |
5.1.5 天然橡胶良种补贴对海南民营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影响 |
5.2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综合评价 |
5.2.1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定量评估 |
5.2.2 DEA模型简介 |
5.2.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的DEA模型构建 |
5.2.4 基于DEA模型的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效率评价 |
5.3 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调查分析 |
5.3.1 认知程度 |
5.3.2 执行情况 |
5.3.3 实施效果评价 |
6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1.1 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评价结果 |
6.1.2 面板数据的评价结果 |
6.1.3 调查问卷的评价结果 |
6.2 政策建议 |
6.2.1 基于天然橡胶生产角度的政策建议 |
6.2.2 基于天然橡胶良种补贴角度的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1993-2002年世界腰果主产国收获面积(单位:公顷)(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榆林市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贺靖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3]越南咖啡出口竞争力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陈氏金容(TRAN Thi-kim-dung). 东南大学, 2018(05)
- [4]国内外澳洲坚果产业发展概况及趋势[J]. 贺熙勇,陶亮,柳觐,倪书邦. 中国热带农业, 2017(01)
- [5]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的供求、贸易与预测[D]. 韩昕儒. 中国农业大学, 2016(10)
- [6]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框架下芒果产业竞争力研究[D]. 李芸. 海南大学, 2016(08)
- [7]基于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中越粮食安全区域合作[D]. 江文国. 浙江工业大学, 2014(08)
- [8]产业链视角下的中国大豆产业经济研究[D]. 杨树果.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8)
- [9]美国粮食战略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吴海鹏. 复旦大学, 2013(03)
- [10]海南民营天然橡胶良种补贴政策评价研究[D]. 张赛丽. 海南大学,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