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脊椎骨样骨软骨瘤误诊1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书佚[1](2020)在《IMP3在骨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骨肿瘤大致可分为原发性良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和骨转移癌,这些肿瘤具有各自独特的组织学表现和遗传学改变。活检病理诊断是骨肿瘤诊断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即便经验丰富的病理医师,有时基于穿刺活检标本不可能总是获得准确的肿瘤诊断,所以寻求一种有价值的、能够明确鉴别良恶性骨肿瘤的标志物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坏死的组织学评估是决定术前化疗效果的金标准。虽然肿瘤坏死率在骨肉瘤预后判断价值非常高,但镜下定义肿瘤细胞坏死存在困难,具有主观性。研究表明,肿瘤坏死率在不同观察者之间可信度较低,这种差异有时能够影响临床医师化疗方案的选择。因此,有必要寻求一种能够辅助判断肿瘤坏死的客观指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信使RNA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ⅡmRNA-binding protein 3,IMP3)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2(IGF-2)mRNA 结合蛋白(IMPs)家族的成员。IMP3在恶性肿瘤中高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增殖、黏附、侵袭性生长以及预后不良有关。IMP3在骨肿瘤中的研究报道非常少,其临床价值需要进行全面检测并加以验证。目的1.检测IMP3在良性骨肿瘤、恶性原发性骨肿瘤和骨转移癌切除标本中的表达特征,分析IMP3在不同类型骨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临床意义。2.研究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IMP3表达特点,验证IMP3能否作为骨肉瘤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的标志物。3.观察IMP3在坏死的肿瘤细胞、残存肿瘤细胞、退变肿瘤细胞、新生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IMP3在评估肿瘤坏死率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资料及方法1.收集骨肿瘤标本共951例,分析IMP3在不同类型骨肿瘤中的表达特点。2.收集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55例,配对手术切除标本28例;非肿瘤性病变脊椎穿刺活检标本50例。分析IMP3在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和脊椎穿刺活检标本的表达特点。3.收集20例化疗后手术切除骨肉瘤标本。分析IMP3在不同成分的表达特征。4.采用统计软件SPSS(版本22.0)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1.IMP3正常骨组织中阴性表达(0/77)。3.4%(20/596)的良性骨肿瘤病例IMP3阳性表达。在恶性骨肿瘤中,IMP3阳性率为64.8%(230/355)。结果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2.IMP3在所有脊椎穿刺活检标本中阴性表达。在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中,94.5%(52/55)的病例IMP3阳性表达。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3.IMP3在肿瘤细胞、退变的肿瘤细胞呈阳性表达;坏死的肿瘤细胞和正常成骨细胞、纤维组织、组织细胞等反应性成分均呈阴性。结论1.IMP3的表达与骨肿瘤良恶性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2.IMP3在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中高表达,是辅助穿刺活检标本诊断骨肉瘤可靠的标志物;3.IMP3是评估肿瘤坏死率的客观指标,有助于辅助骨肉瘤肿瘤坏死率的评估。
郑治强,李险峰,王阳[2](2018)在《单椎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单椎体病变的疾病范围广、缺乏特异性,是影像诊断的难题。评估单椎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总结单椎体病变的影像诊断思路,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单椎体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观察病变的发病部位、骨质破坏的类型及特异性征象。结果:30例单椎体病变中,肿瘤性病变23例(其中良性肿瘤6例,包括血管瘤2例,纤维结构不良2例,神经纤维瘤1例,骨样骨瘤1例;中间型肿瘤6例,包括骨的巨细胞肿瘤3例,骨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1例;恶性肿瘤11例,包括浆细胞骨髓瘤2例,淋巴瘤1例,脊索瘤5例,转移瘤3例),非肿瘤性病变7例(外伤2例,骨质疏松2例,骨结核1例,布氏杆菌感染1例,慢性炎症1例)。特定的病变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及特异性征象,骨质破坏类型与病变良恶性有一定相关性,临床资料对于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结论:准确把握不同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及特异、辅助性征象,遵循一定的诊断逻辑思路,有助于提高单椎体病变的影像诊断准确性。
胡振彬[3](2016)在《脊柱骨肿瘤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脊柱骨肿瘤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回顾分析[研究目的]回顾分析254例2005年至2015年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脊柱骨肿瘤的一般情况,参照新的骨肿瘤分类方法(WH02013版),分析总结脊柱骨肿瘤病理类型、年龄分布、性别差异及其临床特点,为脊柱骨肿瘤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2005年至2015年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脊柱骨肿瘤254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及病理资料。参照新的骨肿瘤分类方法(WH02013版),可分为造血细胞源性肿瘤50例;成骨性肿瘤15例;富于巨细胞的破骨细胞肿瘤9例;杂类肿瘤4例;血管性肿瘤10例;软骨性肿瘤8例;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2例;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20例;脊索样肿瘤21例;转移性骨肿瘤115例。2.仪器设备与方法运用南方医院的南方PACS系统查找2005年至2015年间有完整临床及病理学资料的患者。统计患者的病理类型、年龄、性别及临床表现。年龄的分类将脊柱骨肿瘤的病例分为0~10岁、10~20岁、20~30岁、30~40岁、41~50岁、51~60岁、61~70岁、71~80岁及>80岁九组。病理分类参照WHO(2013版)骨肿瘤分类:包括造血细胞源性肿瘤;成骨性肿瘤;富于巨细胞的破骨细胞肿瘤:杂类肿瘤;血管性肿瘤;软骨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未明确肿瘤性质的肿瘤;脊索样肿瘤;转移性骨肿瘤。病理检查方法:将临床送检的标本用4%甲醛固定,选取病变部位组织取材,8%盐酸甲酸脱钙后,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形态学表现,必要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病理类型及发病率:254例脊柱骨肿瘤中,浆细胞骨髓瘤28例(约占11%),孤立性浆细胞瘤6例(约占2.4%),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16例(约占6.3%),骨瘤1例(约占0.4%),骨样骨瘤1例(约占0.4%),骨母细胞瘤10例(约占3.9%),骨肉瘤3例(约占1.2%),骨巨细胞瘤9例(约占3.5%),尤文肉瘤3例(约占1.2%),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约占0.4%),血管瘤6例(约占2.4%),上皮样血管瘤1例(约占0.4%),血管肉瘤3例(约占1.2%),骨软骨瘤2例(0.8%),软骨瘤3例(约占1.2%),软骨粘液样纤维瘤1例(约占0.4%),软骨肉瘤Ⅰ级1例(约占0.4%),软骨肉瘤Ⅱ级1例(约占0.4%),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约占0.8%),单纯性骨囊肿1例(约占0.4%),纤维结构不良3例(约占1.2%),骨性纤维结构不良1例(约占0.4%);Rosai-Dorfman病1例(约占0.4%),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约占1.6%),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10例(约占3.9%),良性脊索样细胞瘤1例(约占0.4%),脊索瘤20例(约占7.9%),转移性骨肿瘤115例(约占45.3%)。性别及年龄:男163例,女91例,男女比例约1.79比1,年龄从8岁到83岁,中位年龄为49.5岁,平均发病年龄为47.3岁。其中0-10岁组3例,11-20岁组20例,21-30岁组28例,31-40岁组31例,41-50岁组51例,51-60岁组52例,61-70岁组52例,>80岁组17例。临床表现:回顾分析254例脊柱骨肿瘤的临床表现,发现恶性、中间性及良性骨肿瘤均可引起相应脊柱段疼痛,甚至双下肢麻木、乏力,浆细胞骨髓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等恶性骨肿瘤往往短时间内体重下降明显。[小结]1.脊柱骨肿瘤中,转移性骨肿瘤发病率最高,其次是浆细胞骨髓瘤、脊索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2.脊柱骨肿瘤好发于40岁以上的男性,虽然发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儿童至老年均可发病,但40以下更好发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及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40岁以上则好发转移性骨肿瘤、浆细胞骨髓瘤、脊索瘤、孤立性浆细胞瘤、血管瘤。3.恶性、中间性及良性骨肿瘤均可引起相应脊柱段疼痛,甚至肢体麻木、乏力,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第二部分脊柱骨肿瘤的影像表现及病理分析[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254例不同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的X线、CT及MRI的影像征象,进一步了解各病理类型脊柱骨肿瘤的影像特点,减少误诊,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收集我院2005年至2015年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脊柱骨肿瘤254例,对该部分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摄有X线平片,行CT检查86例,行MRI检查108例(行X线检查254例,X线+CT检查65例,X线+CT+MRI检查21例,X线+MRI检查87例)。2.仪器设备与方法X线平片检查:采用SIEMENS Aristos MX数字线机,检查采用常规正侧位摄片。CT检查:使用GE公司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仪和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双源CT,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碘海醇及碘可(300mg/ml)。MR检查:使用MRI采用GE 3.0T EXCITE HD及SIEMENS 1.5T磁共振扫描仪。根据检查部位不同,选择不同线圈。增强扫描采用Gd-DTPA。参照WHO骨肿瘤分类2013版,将本组骨肿瘤分为恶性骨肿瘤、中间性骨肿瘤及良性骨肿瘤三组,比较各组脊柱骨肿瘤的影像学征象;本组病例中小圆细胞肿瘤包括浆细胞骨髓瘤、孤立性浆细胞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及尤文肉瘤;因转移性骨肿瘤影像表现较复杂,故此处影像征象讨论未包括转移性骨肿瘤。影像资料由2位高年资的影像学医师进行盲法阅片,对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评估。判定不一致时由上级医生综合各方意见做出评估。发病部位分为颈、胸、腰、骶尾椎;椎体及附件;单椎骨及多椎骨。影像观察征象包括:软组织肿块、硬化边、膨胀程度、压缩骨折及软组织MRI信号表现等。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05,P<0.05视为有统计学意义。脊柱骨肿瘤各征象在不同病理类型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发病部位:发生在颈椎38例(约占11.5%),胸椎111例(约占33.5%),腰椎115例约占(约占34.8%),骶尾椎67例(约占20.2%),累及多椎骨159例,肿瘤发生在附件78例;肿瘤跳跃性分布72例。X线及CT表现:浆细胞骨髓瘤、孤立性浆细胞瘤、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尤文肉瘤、骨肉瘤、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血管肉瘤、软骨肉瘤及骨母细胞瘤、骨巨细胞瘤等均形成不同程度溶骨性骨质破坏,转移性骨肿瘤以溶骨性骨质破坏多见,其次为混合性及成骨性骨质破坏。骨小圆细胞肿瘤(浆细胞骨髓瘤、孤立性浆细胞瘤、淋巴瘤及尤文肉瘤)多表现为膨胀不明显。中间性骨肿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亦多数膨胀不明显。MRI表现:TIWI上,多数脊柱骨肿瘤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少数表现为等信号,1例骨样骨瘤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多数脊柱骨肿瘤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少数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浆细胞骨髓瘤、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及纤维结构不良各有1例表现为等信号,增强扫描多数恶性骨肿瘤及中间性骨肿瘤均呈不均匀强化。统计学处理结果:①恶性骨肿瘤和中间性骨肿瘤两者软组织肿块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差异;②比较三者之间硬化边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中间性骨肿瘤和良性骨肿瘤的硬化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比较三者的膨胀程度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小圆细胞肿瘤和非小圆细胞肿瘤膨胀程度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比较三者之间压缩骨折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恶性骨肿瘤和中间性骨肿瘤压缩骨折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比较三者之间MRI增强信号均匀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结]1.脊柱骨肿瘤发病部位多见胸、腰椎: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累及多椎骨,与浆细胞骨髓瘤及转移性骨肿瘤一样,肿瘤可呈跳跃性分布,中间性骨肿瘤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多症及良性骨肿瘤血管瘤亦可呈跳跃性分布;少数脊柱骨肿瘤如骨母细胞瘤好发于附件。2.恶性骨肿瘤较中间性肿瘤更常见软组织肿块;中间性骨肿瘤和良性骨肿瘤在硬化边的出现率上无明显差异,恶性骨肿瘤罕见硬化边;恶性骨肿瘤中,骨小圆细胞肿瘤通常膨胀不明显;脊柱恶性骨肿瘤和中间性骨肿瘤均较常见病理性压缩骨折,良性骨肿瘤罕见病理性压缩骨折。
李晓,程晓光,卢占兴,陈新晖,苏永斌,孙伟杰,王玲,李佳璐[4](2013)在《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MSCT增强扫描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单独应用MSCT增强后强化CT值及强化CT值+年龄、部位和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对我院329例溶骨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进行骨巨细胞瘤的前瞻性预判,分别划分骨巨细胞瘤组(实验组)与非骨巨细胞瘤组(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定量研究CT增强扫描后CT值的变化特征,并追踪病理结果对照,最终有病理结果的186例中骨巨细胞瘤55例。结果在186例肿瘤或肿瘤样病变中,骨巨细胞瘤55例,增强后强化最显着区域平均CT值为(108±39)HU;非骨巨细胞瘤131例,增强后强化最显着区域平均CT值为(82±78)HU;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选取CT值临界点为97 HU为标准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的敏感性为87.27%,特异性为78.62%,诊断正确率为81.18%;同时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时,诊断骨巨细胞瘤诊断的敏感性为96.36%,特异性为96.18%,诊断准确率为96.23%。结论CT增强扫描中CT值的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的定性诊断中有较好的导向价值,如果结合患者年龄及发病部位、形态学特征等综合因素进行预判,可以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
钟志伟[5](2012)在《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X线与CT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影像学特点,分析磨玻璃密度影中不同种类骨骼病变所占的比例;通过分析磨玻璃密度病变的种类、部位、内部结构、CT值、边界及周围骨质改变来判断磨玻璃密度影征象在骨骼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所在医院2003年7月~2010年7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386例骨骼病变,选择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同时又具有CT作对比的病例为研究对象。设定以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磨玻璃密度组(ground-glass opacity,GGO),以CT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真性磨玻璃密度组(true ground-glass opacity,tGGO);以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而CT上不具有磨玻璃密度的为假阳性磨玻璃密度组(falseground-glass opacity,fGGO)。分析X线平片上和CT上磨玻璃密度出现的差异。根据磨玻璃密度的均匀性又将tGGO又分为纯磨玻璃密度(pureground-glass opacity, pGGO)和混合磨玻璃密度(mixed ground-glassopacity,mGGO),对pGGO组和mGGO组诊断纤维结构不良和其他疾病的差异进行卡方检验。根据mGGO所占病变体积百分比将mGGO分为mGGO所占病变体积≥50%者为mGGO-A组,<50%者为mGGO-B组。分析mGGO-A和mGGO-B两组中病种的构成及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不同部位发生磨玻璃密度的特点。测量各组病种的中位CT及CT值范围。观察fGGO病变周围的硬化边和厚度、骨膜反应和骨痂的发生率,分析fGGO的形成原因。结果:2386例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中,X线平片上具有磨玻璃密度的病变246例,在CT上185例具有tGGO,即X线平片上所显示的GGO有近1/4在CT扫描时并非真正的GGO。185例tGGO组病变区在CT上均包含有磨玻璃密度区,磨玻璃密度区的CT值在140~600Hu之间。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132例(71.4%)、内生软骨瘤13例(7%)、骨肉瘤9例(4.9%)、软骨母细胞瘤7例(3.8%)、软骨肉瘤5例(2.7%)、骨母细胞瘤3例(1.6%)、慢性骨髓炎2例(1%)、软骨粘液样纤维瘤2例(1%)及其他病变共10例(5.4%)。185例tGGO中有52为pGGO,其中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49例(94.2%)、内生软骨瘤2例(3.9%)和软骨肉瘤1例(1.9%);133例mGGO组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83例(62.4%)、内生软骨瘤11例(8.3%)、骨肉瘤9例(6.8%)、软骨母细胞瘤7例(5.3%)、软骨肉瘤4例(3%)、骨母细胞瘤3例(2.3%)及其他病变共16例(12%)。经卡方检验pGGO组中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生率大于mGGO组。95例mGGO-A组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74例(77.9%)、骨肉瘤6例(6.3%)、骨母细胞瘤3例(3.2%)、内生软骨瘤2例(2.1%)、软骨肉瘤2例(2.1%)及其他病变8例(8.4%);38例mGGO-B组病变依次是内生软骨瘤9例(23.7%)、纤维结构不良9例(23.7%)、软骨母细胞瘤7例(18.4%)、骨肉瘤3例(7.9%)、软骨肉瘤2例(5.2%)、骨囊肿2例(5.2%)及其他病变6例(15.8%)。经卡方检验mGGO-A中纤维结构不良的发生率大于mGGO-B组。185例tGGO病变共218个病灶,其中股骨100个病灶,分别是pGGO29个病灶和mGGO71个病灶。股骨100个病灶中纤维结构不良为67例。而颅面骨12个病灶分别是pGGO11个病灶和mGGO1个病灶,12个病灶中纤维结构不良11例,全部为pGGO。余106个病灶分布其他各部位。颅面骨发生pGGO的几率高,经卡方检验具有tGGO时颅面骨组发生纤维结构不良的比率高于其他部位组。61例fGGO病变区在CT上均无磨玻璃密度影,其内CT值为14.4~112Hu。其常见病变依次是纤维结构不良25例(41%)、骨囊肿9例(14.8%)、动脉瘤样骨囊肿4例(6.6%)、骨内腱鞘囊肿4例(6.6%)、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4例(6.6%)、非骨化性纤维瘤3例(4.9%)、骨巨细胞瘤3例(4.9%)、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泛发性纤维囊性骨炎)3例(4.9%),其他病变共5例(8.2%)。61例fGGO病变中,病变周围具有硬化边的46例(75.4%),具有骨膜反应的7例(11.5%),具有骨痂的4例(6.6%),病变内残留骨嵴1例,3例(4.9%)无硬化边、骨膜反应及骨痂。结论:在骨骼病变中,X线平片上呈现磨玻璃密度的病变,其中约1/4在CT上不呈磨玻璃密度。GGO主要见于纤维结构不良,亦可见于其他病变。CT上病变区呈现弥漫性的GGO时诊断纤维结构不良更为可靠,尤其当病变位于颅面骨时。CT上呈现磨玻璃密度影的病变区CT值在140~600Hu。X线平片上GGO的形成除与病变区自身存在的多量骨化和钙化有关外,还与病变区周围的硬化、骨膜反应等重叠有关,亦有局部病变在整体骨质密度减低衬托下形成的皮髓质模糊不清的假象。在诊断和鉴别诊断时应结合其他征象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叶冠峰,黄银山,任为端[6](2012)在《颈椎内骨软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脊椎骨软骨瘤最好发于颈椎,特别是在关节突、椎板、椎弓根等附件区域,容易导致脊髓与神经根受压,CT或MR对脊椎区的骨软骨瘤诊断有较大意义。为了提高脊椎骨软骨瘤的认识和诊断水平,本文分析1例第4颈椎椎管内骨软骨瘤病例,并复习相关文献。通过分析可知,脊柱骨软骨瘤罕见,发生于椎管内的骨软骨瘤有着与长管状骨软骨瘤相似的特征,尽早行CT或MR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对引起症状者,应尽早手术切除。
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何勍[7](2011)在《颈椎骨软骨瘤》文中提出骨软骨瘤为错构瘤。颈椎骨软骨瘤约占整个脊椎骨软骨瘤的一半,分单发与多发,后者又分遗传和非遗传性两种。多发者可为颈椎单发、其它骨同时存在,或颈椎多发;后者又分单一颈椎多部位发生及多个颈椎发生。约一半位于C2。分有柄与无柄型。多源于椎弓,靠近第二骨化中心。多向椎管外生长,出现症状少,实际发病率高于临床发现率。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颈肩痛、颈髓受压、咽部包块、声音嘶哑、Horner综合症等,取决于生长部位和受压结构,不具典型性。症状出现与骨生长有关。运动灵活、骺板易受微创伤,是颈椎多发的重要原因。起病隐匿,平均发病年龄30岁。成年出现症状可能是脊椎退变与肿瘤混合作用引起。有症状者可手术。尽量完整切除,以防复发和恶变。确诊靠病理。
翟永飞[8](2011)在《髂骨肿瘤病例统计及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髂骨骨肿瘤(ilium bone tumor)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评估髂骨骨肿瘤在患者人群中髂骨良、恶性骨肿瘤(原发性恶性、继发性转移瘤、瘤样病变)的发病率与下肢长骨及骨盆其他骨发病率分布特点,骨肿瘤在性别、年龄等各方面相关性分析。进行相关的髂骨骨肿瘤流行病学meta分析及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明晰髂骨骨肿瘤的发病特点,以便为临床工作作出良好的参考和指导。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髂骨肿瘤的发病特点及分布规律,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生物文献等数据库(1986年1月至2011年1月),文献检索语种为中、英文。查阅所有检出的文献和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英文检索词为“ilium”、“bone tumors”、“medical case of illness”、“pathology”、“statistics”、“analysis”、;中文检索词为“髂骨”、“骨肿瘤”、“病例”、“病理”、“统计”、“分析”。应用Rev man4.2软件进行meta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及R×C表X2检验对所得资料作出系统性分析及评价。结果meta分析发现:髂骨恶性骨肿瘤较下肢长骨恶性骨肿瘤(含继发性转移瘤)恶性骨肿瘤发病率高15%,良性骨肿瘤发病率低9%,瘤样病变发生率低9%。髂骨恶性骨肿瘤较骨盆其他骨(骶骨、坐骨、耻骨)恶性骨肿瘤(含继发性转移瘤)发病率高33%,良性骨肿瘤发病率高33%,瘤样病变发生率低9%。全身骨肿瘤中良性骨肿瘤前三位髂骨较下肢长骨发生率:骨软骨瘤低5%。骨巨细胞瘤低9%。软骨瘤高2%。全身骨肿瘤中恶性骨肿瘤前三位髂骨较下肢长骨发生率:骨肉瘤低17%。软骨肉瘤高7%。骨髓瘤高1%。全身骨肿瘤中瘤样病变前三位髂骨较下肢长骨发生率:骨纤维结构不良低5%。孤立性骨囊肿低1%。嗜酸性肉芽肿持平。结论髂骨部恶性骨肿瘤发生率总体上明显高于下肢长骨,但骨肉瘤发生率却低于下肢长骨,髂骨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总体发生率要低于下肢长骨。髂骨恶性骨肿瘤与骨盆其他骨(骶骨、坐骨、耻骨)恶性骨肿瘤(含继发性转移瘤)及良性骨肿瘤发生率高,瘤样病变却低。髂骨骨肿瘤临床上发生于Ⅰ区的病例最多,次之为Ⅱ区,Ⅰ+Ⅳ区,即累计髂骨,并累计骶骨的占第3位。髂骨骨肿瘤男性较女性多发,尤其是恶性骨肿瘤,但良性及瘤样病变女性多发。髂骨部位良性骨肿瘤大部分原发性恶性骨肿瘤男性好发,少部分女性好发,如横纹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肿瘤样病变,男女之比为0.25:1,大部分瘤样病变女性好发。髂骨部恶性骨肿瘤发生率总体上明显高于下肢长骨,但骨肉瘤发生率却低于下肢长骨,髂骨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总体发生率要低于下肢长骨。多数良性骨肿瘤好发于21-30岁,原发性恶性骨肿瘤好发于51-60岁及60岁以上者,肿瘤样病变好发于31-40岁人群。意义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曾经发表的有关骨肿瘤的统计分析的文章进行分析、筛选,所有入选资料均经过临床、影像、手术、病理确诊,且医疗资料登记、收录完整的髂骨肿瘤相关病例入组。依据WHO骨肿瘤分类(2002年)和软组织肿瘤的组织学分类(2002年)进行划分,首先建立全国骨肿瘤病例统计分析资料作为参照,并建立附表,结合90医院87例髂骨骨肿瘤病例,最终纳入研究的髂骨肿瘤332例,建立相应的髂骨骨肿瘤病例统计表格,从年龄、性别、髂骨肿瘤的分区与下肢长骨及骨盆其他骨的各种骨肿瘤发生率等各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方法采用现今临床统计分析中流行的meta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了髂骨良性肿瘤、原发性恶性骨肿瘤、转移瘤、瘤样病变等与下肢长骨及骨盆其他骨的各种主要骨肿瘤的具体分析数据,对髂骨骨肿瘤的临床发病率问题作出了量化分析,使所得对比数据更加清晰、明确,更为解决髂骨肿瘤的一些临床分歧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陈浩[9](2010)在《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肿瘤的影像学特征,研究影像学对原发性脊柱骨肿瘤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0例原发性脊柱肿瘤的X线平片,CT及MRI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行X线平片检查42例,CT检查36例,MRI检查37例。观察患者年龄、肿瘤的发生部位、影像学表现,包括病变数目、骨质破坏、椎体变形、软组织肿胀等。结果:发生在颈椎12例,胸椎28例,腰椎12例,骶尾椎17例,其中嗜酸性肉芽肿14例,骨髓瘤10例,脊索瘤6例、骨软骨瘤5例、骨母细胞瘤5例、骨巨细胞瘤5例、血管瘤4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3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尤文氏肉瘤1例。仅累及单个椎体26例,其中嗜酸性肉芽肿13例,骨母细胞瘤1例,骨软骨瘤1例,骨巨细胞瘤2例,血管瘤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2例,骨髓瘤3例,淋巴瘤2例。累及多个椎体34例,其中嗜酸性肉芽肿1例,骨母细胞瘤4例,骨软骨瘤4例,骨巨细胞瘤3例,血管瘤2例,,软骨母细胞瘤2例,骨髓瘤7例,脊索瘤6例,软骨肉瘤3例,淋巴瘤1例,尤文氏肉瘤1例。影像学表现:嗜酸性肉芽肿X线表现椎体薄脆饼样或、硬币样变扁,MRI示T1WI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周围弥漫骨髓和软组织水肿。血管瘤T1WI、T2WI均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强化。骨软骨瘤病灶在CT上为膨胀性菜花状骨性肿块,边界清晰不规则,可见软骨帽,内部钙化灶形成。动脉瘤样骨囊肿常能在囊性病灶内见到特征性液液平面。脊柱巨细胞瘤多呈偏心性膨胀性生长,骨髓瘤呈溶骨性或穿凿样骨质破坏,MRI上形成“盐和胡椒”征。脊索瘤,多发生在骶尾部,呈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例伴有远大于骶椎内病变范围的软组织包块。软骨肉瘤,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分叶状的软组织肿块和不规则钙化。结论:脊柱原发性骨肿瘤多数具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合年龄特点等临床资料可作出明确的影像学诊断。观察肿瘤数目、骨质破坏情况、软组织肿块及增强特点,有助于恶性肿瘤的诊断。
李杰[10](2009)在《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比观察常见、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基本CT征象,探讨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加强对骨纤维异常增殖症这一病种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6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其中研究组21例,包括位于脊椎骨者7例,位于扁骨者7例,短管状骨4例,锁骨、耻骨、距骨各1例。对照组47例,其中位于四肢长管状骨者37例,位于肋骨者10例。分析观察研究组、对照组CT表现,观察指标包括囊状骨质破坏、低密度透亮区、磨玻璃样改变、骨化、边缘硬化、内部分隔、受累骨形态改变,并记录观察数据。利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对比囊状骨质破坏、低密度透亮区、磨玻璃样改变、骨化、边缘硬化、内部分隔、受累骨形态改变等征象在研究组、对照组出现的差异,总结研究组相对特征性CT表现。结果:(1)囊状骨质破坏、低密度透亮区、磨玻璃样改变、骨化、边缘硬化、内部分隔等征象在研究组、对照组出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骨形态改变在研究组、对照组出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7例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病变均主要累及椎体。磨玻璃样改变、骨化、边缘硬化在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中为多见表现,磨玻璃样改变、骨化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累骨形态改变在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中少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对于研究组中扁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而言,各征象出现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磨玻璃样改变在短管状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例中多见,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累及少见部位的4例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当中,病灶均呈单侧性分布。结论:(1)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与一般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共同特征,如囊状骨质破坏、透亮区、磨玻璃样改变、骨化、边缘硬化、内部分隔。(2)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病灶主要位于椎体。脊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为病灶边缘硬化、病灶内磨玻璃样改变及骨化、受累骨形态无改变。(3)扁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与一般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具有共同特征。(4)短管状骨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相对特征性CT表现为病灶内磨玻璃样改变。(5)累及少见部位的多骨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其病灶多趋于肢体一侧分布。
二、脊椎骨样骨软骨瘤误诊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脊椎骨样骨软骨瘤误诊1例(论文提纲范文)
(1)IMP3在骨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IMP3在骨肿瘤中的表达特点 |
1 研究材料及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IMP3在骨肉瘤穿刺活检标本病理诊断中的价值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IMP3对评估骨肉瘤化疗后肿瘤坏死率的价值 |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单椎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3 结果 |
3.1 发病部位 |
3.2 骨质破坏 |
3.3 特异性征象 |
4 讨论 |
(3)脊柱骨肿瘤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脊柱骨肿瘤的临床及流行病学回顾分析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脊柱骨肿瘤的影像学及病理对照分析 |
1、研究目的 |
2、材料与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参考文献 |
不足之处 |
全文总结 |
英文缩写对照表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4)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一、一般资料 |
二、检查方法 |
三、数据处理及测量方法 |
四、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讨论 |
一、检查及测量方法 |
二、病理学分析 |
三、假阳性和假阴性情况分析 |
(5)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X线与CT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结果 |
附图 |
附表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颈椎内骨软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讨论 |
2.1 发病病因 |
2.2 影像学诊断 |
2.3 治疗 |
(7)颈椎骨软骨瘤(论文提纲范文)
1 颈椎骨软骨瘤分类 |
2 好发部位与好发年龄 |
3 肿瘤好发于颈椎及靠近第二骨化中心的原因 |
4 临床表现 |
5 病理表现 |
6 影像学检查 |
7 治疗 |
8 手术疗效、复发与恶变 |
(8)髂骨肿瘤病例统计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髂骨骨肿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第二部分 髂骨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的meta 分析 |
文献选择 |
纳入标准 |
排除标准 |
文献资料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髂骨肿瘤的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10)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
二、英文摘要 |
三、正文 |
1、前言 |
2、材料和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四、参考文献 |
五、综述 |
六、在读期间发表及待刊论文 |
七、致谢 |
四、脊椎骨样骨软骨瘤误诊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IMP3在骨肿瘤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D]. 刘书佚.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2]单椎体病变的影像学诊断[J]. 郑治强,李险峰,王阳.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2)
- [3]脊柱骨肿瘤的临床、影像表现及病理对照研究[D]. 胡振彬.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 [4]增强CT定量分析在骨巨细胞瘤定性诊断中的价值[J]. 李晓,程晓光,卢占兴,陈新晖,苏永斌,孙伟杰,王玲,李佳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3(09)
- [5]骨骼病变磨玻璃密度的X线与CT对比研究[D]. 钟志伟. 河北医科大学, 2012(12)
- [6]颈椎内骨软骨瘤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叶冠峰,黄银山,任为端. 中国现代医生, 2012(01)
- [7]颈椎骨软骨瘤[J]. 侯黎升,白雪东,阮狄克,何勍. 颈腰痛杂志, 2011(02)
- [8]髂骨肿瘤病例统计及meta分析[D]. 翟永飞.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9]原发性脊柱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研究[D]. 陈浩. 广西医科大学, 2010(09)
- [10]少见部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CT表现分析[D]. 李杰. 昆明医学院, 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