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板巨细胞瘤一例报告

腰椎板巨细胞瘤一例报告

一、腰椎椎板骨巨细胞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任万里[1](2021)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自2007年以来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手术的临床病例,探讨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可行性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39例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病例,其病理类型(根据术后病理检验)包括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1级)、骨母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收集所有患者的原始病历,通过影像资料(包括术前及术后病变部位X线、CT平扫MRI平扫+强化、PET-CT、ECT全身骨扫描等)、住院病历资料(包含病史、入院查体、手术记录、住院期间用药等),对患者在院期间的治疗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资料进行回访,采集患者术后信息(后续治疗、复发与否、复发时间)。以患者的年龄、病变节段、肿瘤长径、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间室内/间室外)、是否行术前局部动脉栓塞、手术方式、手术入路、输血量、双磷酸盐及地诺塞麦使用情况、术后放疗等方面作为术后复发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9例患者随访14-166个月,平均随访56.04±24.6个月,13例复发,复发率为33.3%。X2检验示Tomita分型、Enneking分期(是否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同种异体红细胞输血量、术后放疗与复发率相关。但病例的年龄,发病节段,肿瘤大小,手术方式,手术入路与最终的结果没有显着相关性,对于骨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亚组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使用地诺单抗或二磷酸盐类药物与巨细胞瘤和动脉瘤样骨囊肿术后复发无显着相关性。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nnekingⅢ期(肿瘤侵袭至间室外)与肿瘤术后复发率呈显着相关性。结论:肿瘤Tomita分型(侵犯椎管或椎旁)、侵袭至间室外、围术期大量输血、术后未放疗等因素可导致脊柱原发侵袭性骨肿瘤患者术后复发率升高,而且侵袭至间室外是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选择具有足够安全边界的肿瘤切除方式及必要的术后综合治疗以降低术后复发率,而放疗是影响脊柱软骨肉瘤(1级)、骨巨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最终建议对病变累及椎管或椎旁的间室外原发性侵袭性脊柱肿瘤,情况允许时尽量行Enbloc手术切除,或行术后放疗(动脉瘤样骨囊肿除外),并采用术前行造影栓塞和术前备自体血等方法,尽可能减少同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以降低术后复发几率。此外,对于行刮除术的患者,必要时使用射频消融等手段进行病灶边缘的灭活。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2](2011)在《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文中指出距骨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在临床工作并不罕见,随着交通和建筑业的发展,距骨骨折尤其是复杂粉碎性的距骨骨折有不断发展并上升的趋势,由于距骨无单独的血供,易发生缺血坏死,且因致伤暴力较大,往往存在软组织损伤,

赵宏普[3](2002)在《《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文中认为

尚家一[4](2020)在《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骶骨肿瘤在骨与软组织肿瘤中较为少见,其中包括原发性骶骨肿瘤和继发性骶骨肿瘤。相较于后者,原发性骶骨肿瘤更多地采用外科手段进行治疗。原发性骶骨肿瘤多起病较隐匿,部分患者初次就诊时肿瘤体积已较大。该疾病不仅严重影响到患者日常生活质量,甚至可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旦确诊后应尽快采取及时且规范的治疗手段,以阻止并扭转疾病的进程。骶骨位置特殊、结构复杂,与盆腔脏器相邻,与骶神经关系密切,手术难度较大,且手术方式也较为多样。医疗技术的进步也促进了原发性骶骨肿瘤治疗方式的不断发展,我们在临床中越来越多地重视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个体化的手术方式需兼顾到肿瘤切除的彻底性、骶神经的保留情况、术中出血量的大小以及骨缺损重建后的稳定性,这些进而会影响到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患者术后心理状况与生活质量水平、疾病复发率及患者生存率等。从原始社会的神灵主义医学模式,到古希腊时期的自然哲学医学模式,再到近代的生物医学模式,人类对于医学的认知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上世纪70年代,美国医生恩格尔公开批评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概念。该模式把人理解为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三种属性的统一体,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不仅仅是单一的生物学过程。对于肿瘤性疾病,躯体上和心理上的健康同等重要。尤其是对于骶骨肿瘤术后患者,常面临来自疾病本身以及术后骶神经功能异常带来的种种困扰,有时会出现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目前,我们临床上更多地关注患者的身体状态,而较少关注患者的内心深层感受和心灵需求。“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作为新时代的临床医生,要不畏直面疾病的险恶,也要关注患者内心的脆弱。我们希望通过本研究了解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以及术后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研究目的回顾性分析及探讨影响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状态及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骨外科入院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患者。全部病例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排除既往有精神病史者。收集其临床资料,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年龄、性别),术前主要症状及体征,既往病史,病理诊断结果(术前活检/术后常规病理检查结果),手术用时、出血量,手术方式,术中骶神经保留水平,术后短期/长期并发症情况等。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骶神经功能评价及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其中骶神经功能评价采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提出的骶骨肿瘤患者骶神经功能评分系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采用Zung编制的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疾病构成比、性别年龄特征、临床特征、手术方式等方面进行统计学概述。对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得分进行统计学比较。分别以SAS和SDS评分为因变量对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病理类型、手术方式、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骶神经保留情况、术后是否出现感染、随访时长等采用单因素、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分别得出影响患者术后焦虑、抑郁心理状况的相关因素。结果1.本研究中共选取符合标准的病例53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14-77岁(47.64±15.417岁),术前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8-27分(23.81±2.193分),手术至末次随访时间8-66个月(31.83±19.17月)。脊索瘤19例,骨巨细胞瘤12例,神经源性肿瘤14例,软骨肉瘤2例,骨肉瘤1例,尤文肉瘤1例,畸胎瘤3例,骨软骨瘤1例。35例患者于术前诉骶尾部疼痛感,20例患者曾出现坐骨神经痛的症状,17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大小便功能障碍,4例患者无任何自觉症状。单纯后入路肿瘤切除术1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内固定术21例,后入路肿瘤切除、定制骶骨假体重建术9例,后入路肿瘤切除、钛网骨水泥重建术1例,单纯前入路或前后联合肿瘤切除术3例。手术时长1.5-13h(5.71±3.014h),术中出血量100-13000ml,平均术中出血量2177.36ml。术后出现切口愈合不良、感染并行二次清创术者12例,其中2例存在骶尾部长期窦道及渗液。2.本研究中53例患者末次随访时平均骶神经功能评分为19.74分,其中最高为27分,最低为3分。以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与骶神经功能评分分别作为行和列,制作交叉表,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作差异显着性检验,得到p=0.000。据表可见,骶神经根全部保留的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评分接近正常水平,仅离断S4-S5神经根的患者评分稍有降低,而离断单侧或双侧S3神经根者评分降幅较大,离断双侧S2神经根及全部离断者评分极低。3.本研究中53例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SDS标准分均值为44.96±7.14分,SAS标准分均值为40.62±7.30分,与国内相应常模相比,p=0.00(p<0.0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骶神经根保留水平、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有无感染、病理类型是否为脊索瘤、手术是否行定制假体重建均为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相关因素(p<0.05);逐步多元回归结果表明,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p<0.01)。结论1.原发性骶骨肿瘤较少见,包含多种病理类型,且临床症状不尽相同,手术方式多样,应持续规范诊疗标准,重视个体化治疗。2.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不同的患者之间骶神经功能评分存在显着差异。总体上,骶神经根保留水平越高者术后骶神经功能越差,其中S3神经根的保留与否对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有较重要的影响。临床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需要兼顾到安全的切除范围与重要骶神经根的去留。3.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患者手术中骶神经根保留水平、年龄和术中出血量是影响患者术后抑郁、焦虑状况的主要相关因素。在临床工作中需对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关注,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郭卫,尉然[5](2018)在《中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文中指出骶骨肿瘤为少见肿瘤,其中原发肿瘤更为少见。骶骨原发肿瘤病理类型中以脊索瘤最多见,其次为骨巨细胞瘤及骶骨部位的神经源性肿瘤;同时,骶骨亦为继发性肿瘤好发部位之一,主要为转移癌[1]。骶骨肿瘤的治疗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骶骨解剖结构复杂,同时其与大血管、重要脏器毗邻,术中出血汹涌,手术风险高。由于在骶骨部位难以达到广泛切除边缘,因而,骶骨肿瘤术后的局部复发

黄稳定[6](2014)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研究及临床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影像学研究目的:评估腰骶-骨盆形态及腰4、腰5椎体的位置关系,从影像学角度分析影响腰椎后路手术的因素,建立国人下腰椎影像学测量参数,探讨单纯后路腰4、腰5全脊椎整块切除的可行性。方法:2012年10月~2013年8月收集162例在门诊行腰椎骨盆X线片检查的正常成人,男性与女性各81例;年龄20-55岁。以站立位行腰椎-骨盆正位及侧位X线检查,测量骶骨倾斜角、腰4椎体下缘至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以AB表示)、腰5椎体下缘至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垂直距离(以BC表示),并计算二者的比值。并所测得的影像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BC、AB/BC成人男性中的平均值分别为(6.26±8.81)mm、(29.07±7.07)mm、(0.28±0.46),在女性中平均值分别为(14.40±9.26)mm、(18.40±6.96)mm、(1.21±1.51),该距离在男女群体中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成人男性骶骨倾斜角平均为(32.33±7.25)°,在成人女性中为(33.38±7.52)°,SS值在男女群体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L4椎体下缘至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垂直距离高于男性患者,提示女性髂嵴对下腰椎的阻挡效应小于男性,骨盆上口与下腰椎的空间更大。推测单纯后路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在女性患者中的可行性高于男性。第二部分:一期后路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为下腰椎肿瘤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择14具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男性及女性标本各7具,L4手术组6具,L5手术组8具,模拟单纯后路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测量L4椎体下缘与双侧髂嵴顶点连线之间的距离,观察下腰椎神经根至腰骶干的最大距离以及L3-L4、L4-L5神经根起始部的间距。模拟L4、L5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观察髂嵴、神经根、节段血管及椎前大血管对手术的影响。结果:L4椎体下缘与双侧髂嵴顶点连线之间的垂直距离平均为(4.03±13.75)mm,男女标本分别为(-3.56±12.30)mm、(11.61±11.12)mm,二者之间差异明显(P<0.05)。L4手术组的6具标本中,所有标本均完成了TES手术,5例一侧的L4神经根受到牵拉,1例单侧L4神经根袖撕裂,1例硬膜囊撕裂。L5手术组的8具标本中,4例女性标本均完成TES手术,3例有不同程度的腰5神经根牵拉,1例出现神经根袖及硬膜囊撕裂,但无神经根断裂;4例男性标本中,2例2例完成手术,1例腰5神经根受到牵拉,1例神经根袖及硬膜囊撕裂,并伴有下腔静脉损伤,2例因椎体过大以及髂嵴和神经根阻挡而无法完成。结论: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最核心的问题是病椎椎体旋出时腰神经根及腰骶干的阻挡。L4椎体下缘与双侧髂嵴最高点连线的垂直距离是判断髂嵴对L5椎体阻挡程度的重要因素。单纯后路TES术切除L4椎节是可行的,而在L5TES术中受性别、神经根及髂嵴等因素的影响最大,女性患者更适合行此类手术,男性实施此类手术的难度较大。第三部分: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脊柱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评估和比较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后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用8具成人L1-S1节段脊柱新鲜标本,将标本分为2组,每组3具标本。完整标本经过测试之后,建立L4全脊椎整块切除的脊柱模型,分别进行8种内固定重建方式。一组为短节段固定组:(1):L3-L5螺钉+人工椎体短节段固定(SP);(2):L3-L5螺钉+人工椎体+侧前方短节段固定(ASP);(3):L2-S1螺钉+人工椎体长节段固定(MP)(4):L2-S1螺钉+人工椎体+侧前方长节段固定(AMP)。采用非损伤性加载的方式对完整标本和不同重建标本模型进行加载,测试其在6个运动方向上的活动度。结果:在屈曲、过伸与侧屈状态下,与完整脊柱标本相比,所有重建后的脊柱标本活动度均减小(P<0.01);附加侧方固定活动度较无附加固定者小(P<0.05),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轴向旋转状态下,附加侧方固定后的脊柱重建方式对旋转活动度影响较大,均比完整标本减少(P<0.01),各组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间相比长节段固定活动度更小,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短节段无侧方固定标本旋转运动增加,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节段固定优于短节段固定,无论后路短节段或长节段重建,附加侧方固定后脊柱的稳定性均优于不附加侧方固定的脊柱标本,但后路长节段附加侧方重建的稳定性最好。第四部分:一期后路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临床应用及评价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对该手术的临床应用进行初步评价。方法:2011年03月~2013年10月,对累及下腰椎的20例脊柱肿瘤患者拟实施单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男8例,女12例,年龄21~65岁,平均51岁;其中累及腰4者15例,累及腰5者5例。Tomita分型:1型2例,2型5例,3型6例,4型6例,5型1例。采用自主研制和改良的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器械,包括:0.54mm不锈钢线锯、线锯引导器、“Z”形骨刀、弧形骨膜剥离器,将Tomita提出的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手术应用于下腰椎,并对该手术进行改进。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患者。椎弓根截骨采用“Z”形骨刀或“Z”形骨刀+线锯的方法,然后先采用线锯自椎前向后切割至椎间盘后缘,再以骨刀或尖刀将后纵韧带及剩余椎间盘离断。结果:15例腰4肿瘤患者均成功实现整块切除,1例尤文氏肉瘤椎前病灶有少量残留,术后行辅助化疗。5例腰5肿瘤患者中,4例实现椎体整块切除,1例因神经根和髂嵴阻挡明显而改为分块切除。手术时间:225~445min,平均299min。手术失血量:1200~4100ml,平均2435ml。随访时间:6~37mons,平均18mons。除1例分块切除者,其余所有患者均出现神经根牵拉,其中9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的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一过性肌力下降,但术后4周基本恢复,术后3个月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完全恢复。3例术中硬膜撕裂,术后出现脑脊液漏。1例L4尤文氏肉瘤的患者因肿瘤残余而复发,6例转移癌患者均带瘤生存,1例肝癌患者术后11个月发现其他部位转移灶。随访期内钛网下沉3例,1例为L4,2例为L5,因随访期仍较短,尚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结论:单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恶性肿瘤是可行的,但手术适应证较窄,对病例的选择有严格要求,尤其是腰5肿瘤,术前要充分评估,严格筛选;而且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后神经并发症较多,对术者及多学科合作的要求也较高。

陈农[7](2010)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一期后路分块与整块全脊椎切除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围手术期指标和临床症状等,以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了2007年4月至2009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采用一期后路分块切除及整块切除治疗的胸腰椎肿瘤患者资料共25例,分块切除组(A组)患者14例,整块切除(B组)患者11例。A组:年龄23-73岁,平均年龄53.5岁。病理分型:原发性恶性肿瘤5例(巨细胞瘤2例,脊索瘤1例,浆细胞瘤1例,血管外皮瘤1例)及9例转移性肿瘤(肝癌、前列腺癌、胃癌、肾癌和甲状腺癌各1例,肺癌4例)。B组:年龄23-77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理分型:原发性恶性肿瘤6例(脊索瘤1例,巨细胞瘤2例,恶性神经鞘膜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瘤1例)及5例转移性肿瘤(肝癌和乳腺癌各1例,肺癌3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症状和随访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A组手术平均时间5.7小时,平均术中出血量2692ml,术中平均输血量1757ml,随访期间内死亡5例,3例肿瘤复发,骨水泥陷入椎体和移位各1例;B组手术平均时间7.2小时,平均术中出血量1636ml,术中平均输血量1018ml,随访期间未发现脊柱肿瘤复发,一例患者钛网轻度移位。A组和B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差别且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VAS评分改善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结论: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安全,有效。“两步法”锯断椎间盘,操作更安全。整块切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和局部复发率方面明显少于piecemeal切除组。

何武兵[8](2005)在《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附37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骶骨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1982 年1 月~2004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37 例骶骨肿瘤的治疗结果及经验。其中男性21 例,女性16 例,年龄18~79 岁,平均45岁。就诊时病程平均6 月(1~72 月)。良性肿瘤10 例,低度恶性肿瘤15例和高度恶性肿瘤12 例。包括脊索瘤10 例、神经鞘瘤6 例、骨巨细胞瘤4例和软骨肉瘤3 例等。手术33 例,采用前后路联合切口19 例,结扎髂内动脉18 例;前方入路3 例;后方入路11 例,其中2 例术前以DSA 介入栓塞髂内动脉。6 例行骶骨重建。4 例接受第2~3 次手术。11 例术后接受辅助放、化疗。结果术中无1 例直肠损伤、失血性休克和死亡,术后切缘感染或坏死7 例,硬膜破裂5 例,脑脊液漏2 例。双侧S3 以上神经根基本保存的患者29 例中,术后2 周,大小便基本正常。32 例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 年2 个月(3 月~14 年);术后局部复发34.4%。术后2、3 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0.6%和87.5%。随访2 年,29 例行走、大小便功能满意,占90.6%。结论早期及时的诊断是彻底切除骶骨肿瘤的重要条件。外科治疗效果较满意,是目前多数原发性骶骨肿瘤的选治疗方法。术前DSA 介入栓塞可避免剖腹,减少出血,提高手术安全性。髂内动脉结扎,或暂时阻断腹主动脉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尽可能保留S1~3 骶神经,术后效果满意率高。骶骨切除重建骨盆稳定性,可使病人更快康复。辅助放、化疗可减少复发,提高疗效。

穆晓红,李筱叶[9](2020)在《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脑瘫的发病人数每年不少于600万,其治疗也是当今医学的难点之一。痉挛型脑瘫作为脑瘫中最主要的类型,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脑瘫的外科治疗已经过30余年的发展,鉴于国内脑瘫外科的治疗现状,并征求部分专家们的意见和建议,目前亟需一个规范脑瘫外科治疗的专家共识用于指导临床。受中国康复医学会骨与关节分会的委托,我们组织骨科、神经外科、矫形外科、小儿骨科、显微外科、康复医学科以及麻醉科、护理等各领域的相关专家起草了《痉挛型脑瘫外科治疗专家共识》。

二、腰椎椎板骨巨细胞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椎板骨巨细胞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综述
    参考文献
附表(图)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4)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研究及临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影像学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一期后路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解剖学可行性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脊柱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一期后路下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的临床应用及评价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
致谢

(7)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治疗方法
    比较及随访指标
    统计学方法
结果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致谢

(8)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附37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附37 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骶骨肿瘤治疗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论文提纲范文)

1 传统外科治疗
    1.1 选择性周围神经切断术(SPN)
    1.2 矫形手术
    1.3 矫形器具的使用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2.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名称的确定
    2.2 国外发展进程
    2.3 国内发展历程
    2.4 疗效
    2.5 外科治疗的原则

四、腰椎椎板骨巨细胞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脊柱原发侵袭性肿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探究[D]. 任万里. 山东大学, 2021(09)
  • [2]可控加压空心螺钉在距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附13例疗效分析)[J]. 赵志钢,郭庆宝,郝佳杰,徐志杰.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1(24)
  • [3]《中国骨伤》2002年第15卷关键词索引[J]. 赵宏普. 中国骨伤, 2002(12)
  • [4]原发性骶骨肿瘤患者术后骶神经功能及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因素分析[D]. 尚家一. 山东大学, 2020(02)
  • [5]中国骶骨肿瘤外科治疗的进步[J]. 郭卫,尉然.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8(04)
  • [6]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下腰椎肿瘤的可行性研究及临床评价[D]. 黄稳定. 第二军医大学, 2014(04)
  • [7]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治疗胸腰椎原发性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D]. 陈农. 复旦大学, 2010(03)
  • [8]骶骨肿瘤的外科治疗 ——附37例报告[D]. 何武兵. 福建医科大学, 2005(08)
  • [9]痉挛型脑性瘫痪外科治疗专家共识[J]. 穆晓红,李筱叶.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20(01)

标签:;  ;  ;  ;  ;  

腰椎板巨细胞瘤一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