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一、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会[1](2021)在《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言:胃癌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癌症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IARC)的研究结果,2020年全球新发病例约108万,占全球所有恶性肿瘤的5.6%,胃癌死亡病例在全世界大约76.9万(占7.7%)。随着对胃癌的认识不断加深、癌症筛查的实施、诊断和治疗方案的不断改进,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下降趋势。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及老龄化,胃癌的疾病负担依然严重。尽管手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法的应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寻找影响胃癌预后的关键基因及治疗靶点尤为重要。随着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大量的肿瘤相关生物数据的出现,肿瘤生物信息学可以通过对癌症基因表达谱进行分析,对癌症发病机制进行分析。通过鉴定肿瘤生物标志物与肿瘤预后的关系,使得寻找可以作为癌症诊断、预测、预后及治疗的分子标志物变为可能,而且意义尤为重要。然而癌症作为一个多基因参与的复杂疾病,单个基因纵然可以作为潜在的预后标志物,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对癌症多组学大数据的分析,利用有效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多个基因组合的预后模型,这些模型可以应用于癌症病人的诊断、预后评估和治疗效果评价等方面。目的: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和GSE62254数据集,基于预后相关基因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针对预后风险模型中的基因CTNNAL1的表达特征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预后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方法: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中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发现了其共同的预后相关基因,利用R语言cluster Profiler包对预后相关基因进行功能富集分析。基于Lasso(the 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Cox算法,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利用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time-dependent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t ROC)评估预后风险模型。分析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基于多因素风险回归分析,构建包含预后风险模型和多个临床病理因素的诺模图(nomogram)。2、在TCGA数据库中下载33个肿瘤类型基因表达谱数据,分析CTNNAL1m RNA的表达与肿瘤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TCGA数据库中的胃癌表达数据集及临床病理因素,根据CTNNAL1m RNA表达量的中位值将患者分为两组,通过卡方检验,比较高表达组与正常对照组织之间CTNNAL1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各临床病理因素分组之间CTNNAL1m RNA的表达差异。利用R语言survminer包确定GSE62254胃癌数据集中CTNNAL1m RNA表达与患者预后的最佳cutoff值。然后将GSE62254中的300例胃癌患者根据最佳cutoff值分成CTNNAL1m RNA高表达和低表达两组。利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之间的生存率;利用人类蛋白图谱HPA(the Human Protein Atlas)数据库分析CTNNAL1基因在人体各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利用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基因在细胞水平的表达特征;进一步在GSE134520(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中分析CTNNAL1在胃组织中不同种类细胞中的表达;分析CTNNAL1基因的表达与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和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网络预测CTNNAL1相关功能。3、免疫组化检测209例胃癌及其非癌胃粘膜组织中CTNNAL1蛋白的表达及178例胃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和意义以及两者的相关性,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采用卡方检验和kendall tau-b等级相关进行分析。结果:1、通过单因素Cox分析,TCGA胃癌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1561个(P<0.05),其中风险比(Hazard ratio,HR)>1的基因共1137个,HR<1的基因有424个。GSE62254数据集中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共有5949个(P<0.05),其中HR>1的基因有2913个,HR<1的有3036个。两个数据的预后相关基因共同的不良预后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因素171个。不良预后因素KEGG信号通路明显富集在PI3K-Akt信号通路、Rap1信号通路、黏着斑、Ras信号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基底膜-受体相互作用等生物学通路。2、将TCGA和GSE62254中分析所得的共有预后相关基因代入Lasso-Cox回归模型,成功构建包含六个基因的预后风险模型,这六个基因分别是富脯氨酸蛋白15样(PRR15L,proline rich 15 like)、SP6转录因子(SP6,Sp6 transcription factor)、包含C2结构域蛋白8(CPNE8,copine 8)、神经菌毛素1(NRP1,neuropilin 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样受体(PDGFRL,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like)和α连环蛋白样1(CTNNAL1,catenin alpha like 1)。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风险评分高的胃癌患者生存率显着低于低风险组的患者。该模型预测的5年生存率AUC为0.754,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后评判价值。并在GEO数据库中验证了基于6个基因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具有一定的预后评判价值。3、根据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分组,高风险组组织学分级更高,弥漫型胃癌中风险评分高于肠型胃癌Lauren分型,随着TNM分期的增加,高风险组的比例上升。4、将胃癌预后风险模型评分和临床病理因素(年龄、性别、组织学分级、lauren分型、T分期、N分期、M分期、MSI状态和是否进行放射治疗)纳入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回归分析,建立了定量的诺模图用于预测胃癌患者的个体化生存时间。5、通过单因素Cox分析CTNNAL1m RNA表达与不同肿瘤类型的预后关系,发现CTNNAL1不仅在胃癌中与不良预后相关,在肾乳头状癌和低级别胶质瘤等也与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在弥漫大B淋巴瘤和胸腺瘤等中,则与预后较好相关。6、HPA数据库显示CTNNAL1在人正常的肾上腺、卵巢、甲状腺、睾丸、肺脏、心肌中表达量较高。CTNNAL1基因在单细胞水平上,具有较低的细胞特异性,其中在滋养层细胞中表达量最高。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中CTNNAL1的表达次之。胃单细胞测序数据集GSE134520的分析结果显示,CTNNAL1在多种细胞中存在表达,其中在内皮细胞和肿瘤细胞中表达较高。CTNNAL1基因表达与间质评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数量和内皮细胞数量成正比。7、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在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的高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4)。组织学分级G3组中CTNNAL1 m RNA的高表达率高于G2组和G1组(P=0.023),CTNNAL1m RNA表达在间质表型胃癌高于上皮表型(P<0.001)。GSE62254中CTNNAL1 m RNA高表达组胃癌患者生存率低于CTNNAL1m RNA低表达组(P<0.001),CTNNAL1在弥漫型胃癌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肠型胃癌(P=0.010)。亚洲癌症研究组织(ACRG,Asian Cancer Research Group)胃癌分子分型中,MSS/EMT亚型CTNNAL1的m RNA表达高于其他亚型(P<0.001)。GSEA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EPITHELIAL_MESENCHYMAL_TRANSITION(上皮间质转化)、MYOGENESIS(肌细胞生成)和TGF_BETA_SIGNALING(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相关。PPI网络分析显示CTNNAL1基因与细胞黏附、黏着连接等功能相关。8、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胃癌组织中CTNNAL1蛋白高表达率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蛋白表达与胃癌组织学分级成弱等级相关(r=0.146,P=0.026)。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CTNNAL1的表达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8)。E-cadherin的缺失率在组织学分级G3组高于G1组和G2组,且与组织学分级呈弱等级相关(P<0.001,r=0.327)。Lauren分型中,弥漫型胃癌中E-cadherin的缺失率显着高于肠型胃癌(P<0.001)。但是,161例胃癌组织中CTNNAL1表达与E-cadherin表达未见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本研究基于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数据集,得到了共同的预后不良相关基因457个,良好的预后基因171个。其中不良预后基因显着富集在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细胞外基质黏附等与癌症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通路。采用Lasoo-Cox回归模型,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基于筛选得到的预后相关基因,构建了基于六个基因的胃癌预后风险模型。通过在多个GEO数据集的验证,证实该模型中的基因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价值。利用TCGA胃癌数据集中的临床病理资料和预后风险模型,构建了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诺模图。2、CTNNAL1基因与多种肿瘤的预后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肿瘤预后评估的因子;CTNNAL1基因在多种组织中普遍表达,在单细胞层面,CTNNAL1基因在成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较高。CTNNAL1在间质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较高表达与胃癌不良预后相关,可能提示肿瘤微环境中成纤维细胞和/或内皮细胞的增多导致胃癌不良预后。3、胃癌组织中CTNNAL1的蛋白表达显着高于非癌胃粘膜组织;CTNNAL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胃癌组织中表达具有异质性,CTNNAL1高表达与弥漫型胃癌和组织学分级相关。

龙向淑[2](2021)在《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及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是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非感染性疾病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AS)是ASCVD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多种导致AS的不良因素作用下,位于中膜层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至内膜及内膜下层并异常增殖,而内膜层的血管内皮细胞(VECs)凋亡增多,是AS发生发展的主要细胞病理学基础。然而,血管壁细胞异质性生物学行为异常及其介导AS发生的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了。同源框(HOX)是一类进化上高度保守并影响脊索动物形态发生的同源域转录因子。HOX基因家族包含39个同源基因。近期研究表明,HOXA4、HOXA5、HOXA6、HOXB1及HOXB9等多个HOX基因在猪主动脉壁的表达受剪切应力影响,但这些基因对血管生物学功能和AS的影响未知。同源框C6(HOXC6)属HOX基因家族C簇成员。研究显示,HOXC6在多器官系统恶性肿瘤组织中表达增高并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此外,HOXC6可调节血管壁多能干细胞分化为VSMCs、以及皮肤成纤维细胞分化为血管壁间充质细胞。但是,HOXC6对VSMCs和VECs的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是否有影响迄今未见文献报道。研究目的了解Hoxc6等39个Hox基因在AS大鼠主动脉壁和正常主动脉壁的差异表达,然后进一步探讨HOXC6对VSMCs增殖及迁移和VECs凋亡的影响及其部分机制,为明确HOXC6能否成为ASCVD分子治疗新靶点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方法采用苏木素和伊红(H&E)染色法对大鼠主动脉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是否成功。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的原位表达。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VSMCs和CD31在VECs中的表达。采用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检测39个Hox基因、p53、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磷脂酶C beta(PLCβ)和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mRNAs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大鼠主动脉或心脏组织中和大鼠VSMCs(RVSMCs)中Hoxc6、p53及PCNA蛋白表达,检测VECs中HOXC6、BCL-2、BAX、Caspase-3、Cleaved caspase-3、Caspase-9、PTAFR、PLCβ及IL-18蛋白表达,以及检测VECs中蛋白激酶C zeta(PKCζ)、NF-κBp65磷酸化和PKCζ膜转位水平变化。应用Cell counting kit-8(CCK-8)和5-乙炔基-2’-脱氧尿苷(Ed U)实验检测VSMCs增殖。用细胞划痕法和Transwell实验检测VSMCs迁移。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UNEL)和流式细胞技术检测VECs凋亡。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挖掘并分析GEO数据库中冠心病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应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序列结合。采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 IP)结合qPCR(Ch IP-qPCR)验证HOXC6与PTAFR启动子DNA结合的特定靶序列。结果1.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H&E染色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内膜/中膜比值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增加(P<0.01)。采用qRT-PCR对39个Hox基因mRNA检测结果显示,AS大鼠主动脉壁较正常大鼠主动脉壁表达上调或下调(表达增加或减少倍数的均数绝对值≥2)的Hox基因为17个,其中Hoxa1、Hoxa3、Hoxa9、Hoxb7、Hoxc5、Hoxc6、Hoxc8、Hoxc9及Hoxc10共9个基因表达上调(均P<0.01),而Hoxa2、Hoxa4、Hoxa5、Hoxa6、Hoxb2、Hoxb3、Hoxb4及Hoxb6共8个基因下调(均P<0.01)。在上调的9个Hox基因中,其中Hoxc6表达升高了10余倍,较之升高倍数更大的Hoxc9或Hoxc10,Hoxc6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基础表达丰度最高,而且重复性最好,因此首选Hoxc6作进一步验证。2.Hoxc6和增殖、凋亡相关分子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oxc6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明显升高(P<0.01),伴随p53 mRNA和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表达显着减少,而PCNA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粥样斑块病变和迁移至内膜的VSMCs中,Hoxc6蛋白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显着增多(P<0.01),伴随抑凋亡分子Bcl-2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增厚的内膜组织和粥样斑块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主动脉明显减少,而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3.敲低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与迁移免疫荧光染色实验结果显示,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处理的RVSMCs用α-SMA抗体染色后,阳性细胞/细胞总数的比率较正常RVSMCs下降(P<0.05)。Ed U、CCK-8、细胞划痕及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细胞后,RVSMCs增殖明显增多,细胞迁移能力显着增强(均P<0.01),伴随p53蛋白表达减少,PCNA表达增多(均P<0.01)。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VSMCs中Hoxc6表达后,RVSMCs增殖显着减少,细胞迁移能力明显减弱(均P<0.01),伴p53蛋白表达显着增多,而PCNA表达明显减少(均P<0.01)。此外,先后敲低RVSMCs中Hoxc6和p53表达后,RVSM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较单独敲低Hoxc6组增强(均P<0.05),但比正常对照组减弱(均P<0.05)。4.下调HOXC6表达抑制VECs凋亡TUNEL、流式细胞技术、qRT-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作用于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RAECs)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升高(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减少(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增多(均P<0.05)。然而,下调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RAECs或HUVECs中HOXC6表达后,细胞凋亡率较正常对照组或单独ox-LDL处理组下降(均P<0.05),伴随抑凋亡蛋白BCL-2表达显着增多(均P<0.01),而促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其活化片段Cleaved caspase-3和Caspase-9表达减少(均P<0.05)。此外,在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UVECs凋亡率和凋亡相关蛋白变化的趋势与抑制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5.HOXC6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影响HUVECs凋亡GEO数据库中冠心病有关的三个数据集gse20681、gse40231和gse46560取交集结果显示,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TAFR)等68个基因存在交集。KEGG pathway分析显示,PTAFR可通过PLC/PKC途径影响细胞凋亡,进一步在JASPAR数据库预测结果显示,HOXC6与PTAFR启动子存在特异结合位点。鉴于HOXC6影响RAECs和HUVECs凋亡的一致性,选择HUVECs为靶细胞,探讨HOXC6影响VECs凋亡的机制。qRT-PCR、Western blot结果显示,ox-LDL处理HUVECs或促进HOXC6表达后,PTAFR表达增多(均P<0.05),伴随下游信号分子PLCβ表达增多(均P<0.05),PKCζ磷酸化和膜转位水平升高(均P<0.05),NF-κBp65磷酸化和IL-18表达水平升高(均P<0.05)。然而,在ox-LDL处理或正常培养的HUVECs中敲低HOXC6表达之后,上述观察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促进HOXC6表达时相反(均P<0.05)。此外,分别用PTAFR激动剂血小板活化因子和PKCζ激动剂溶血磷脂酰胆碱作用于HUVECs,均可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的抑制HUVECs凋亡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活性的效应(均P<0.05)。而且,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HUVECs中过表达HOXC6之后,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的活性显着增高(P<0.01)。Ch IP-qPCR实验结果显示,HOXC6可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AGAGGAATAGATTAAA和(或)GAAGCAATCAACCAAG序列结合(P<0.01)。结论1.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与正常大鼠主动脉壁之间差异表达,其中Hoxc6表达显着升高,伴随p53和Bcl-2与Hoxc6呈负向性、而PCNA和Bax与Hoxc6呈正向性表达异常。2.HOXC6一方面可负调控p53表达而促进VSMCs增殖与迁移,另一方面靶向PTAFR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VECs凋亡。由此提示HOXC6影响VSMCs增殖、迁移和VECs凋亡的异质性。

陈洁[3](2019)在《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检测胃癌中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B,SDHB)的表达,分析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的关系,探讨SDHB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02011年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普外科手术切除的胃癌标本91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组织中SDHB、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inducible factor 1,HIF-1)、CD34、Ki-67表达,通过CD34表达,计数肿瘤MVD,比较SDHB、HIF-1和MV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分析SDHB与HIF-1,SDHB与MVD,HIF-1与MVD的关系,并分析SDHB、HIF-1与Ki-67的关系,同时对SDHB、HIF-1、Ki-67与预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胃癌中SDHB蛋白表达缺失率为23.1%,癌旁组织为25%(χ2=0.022,P=0.882)。胃癌中HIF-1a阳性率为57.1%,癌旁组织为50%(χ2=0.220,P=0.639)。胃癌中MVD为78.66土57.43,癌旁为43.00土21.95(F=10.241,P<0.01)。胃癌组织中,SDHB,HIF-1,MVD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分析中,SDHB与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HIF-1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MVD与性别,年龄,病变部位,大体类型,肿块大小,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转移与否均无关(P>0.05)。胃癌组织中SDHB与HIF-1表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HB与MVD表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与MVD表达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中SDHB与MVD相关,影响血管生成;SDHB与肿瘤浸润相关,影响肿瘤的进展;SDHB与Ki-67相关,影响肿瘤的增殖;SDHB、HIF-1与患者预后无关,Ki-67与患者预后有关。

曹阳[4](2019)在《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抑制EMs血管生成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自体移植子宫内膜块法建立EMs大鼠模型,并将EMs大鼠随机分成5组:人参皂苷Rg3低剂量组(A组)、人参皂苷Rg3高剂量组(B组)、孕三烯酮组(C组)、模型组(D组)和去势组(E组),连续灌胃3周后处死各组大鼠,收集腹主动脉血,测定血清雌激素(E2)和孕酮(P)水平;取下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测量异位内膜的体积,并对其进行病理学观察;检测分析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蛋白激酶B(Akt)及哺乳动物雷帕霉素(m TOR)蛋白的表达水平,以及异位内膜细胞的凋亡活性;以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A.hy926为模型,用不同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对细胞处理不同的时间后,分别用CCK8法检测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transwell法检测其侵袭活性,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细胞中VEGF、E-钙黏素(E-Cadheri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D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体积均显着减小(P<0.05)并呈退化趋势,其血清E2水平也明显下降(P<0.05);孕三烯酮处理组(C组)和去势处理组(E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较对照组(D组)明显下降(P<0.05),但人参皂苷Rg3处理组(A组和B组)EMs大鼠的血清P水平没有显着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VEGF、VEGFR-2在大鼠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均有表达,其在腺上皮细胞中的表达信号相对较强;磷酸化蛋白激酶B(Phosphor-protein kinase B)p-Akt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Phosphorylated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p-m TOR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胞浆中,腺上皮细胞胞浆中也有少量表达。WB和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Ms大鼠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B组)、孕三烯酮(C组)和去势(E组)处理组EMs大鼠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p-Akt和p-m TOR的表达水平显着下调(P<0.05);而Tunel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高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组(B组)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的细胞凋亡活性显着增强(P(27)0.05)。在离体实验中,用各剂量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增殖活性没有显着变化,但用高、中浓度的人参皂苷Rg3处理后,EA.hy926细胞的侵袭能力显着下降(P<0.05);此外,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细胞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没有显着影响,但高浓度人参皂苷Rg3处理后,细胞中MMP-2、MMP-9、E-Cadherin和PDGF-B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5)。结论:本研究证明了人参皂苷Rg3能抑制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生长,与其能降低大鼠血清E2水平及抑制异位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有关。人参皂苷Rg3通过阻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可能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抑制血管生成,促进异位内膜细胞凋亡。人参皂苷Rg3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活性以及细胞中E-Cadherin、MMP-2、MMP-9和PDGF-B的表达,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而抑制异位内膜的生长。

胡文蔚[5](2018)在《IL-33/ST2调控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世界范围内,胃癌仍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35%的胃癌病例发生在中国。胃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我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世界前列。目前,胃癌的手术、化疗、放疗、靶向等常规治疗的发展遇到了瓶颈。免疫治疗成为肿瘤治疗学发展新的突破口。肿瘤微环境内免疫调节在肿瘤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功能,其中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肿瘤局部免疫的特有模式。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如单核、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NK细胞等)和某些非免疫细胞(内皮细胞、表皮细胞、纤维母细胞等)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一类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疫应答。白介素1家族成员IL-33表达在多种免疫细胞和组织细胞上,是启动和调控免疫应答的重要细胞因子。本研究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以炎症因子IL-33为研究对象,研究IL-33在胃癌患者的表达特征;第二部分研究sIL-33在胃癌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第三部分以IL-33/ST2信号通路为研究对象,研究IL-33受体ST2对胃癌转移的调控作用。第一部分IL-33在胃癌患者的表达特征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目的】探讨胃癌患者组织中白细胞介素-33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大样本高密度胃癌组织芯片中IL-33在180例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IL-33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着低于癌旁组织,肿瘤组织中IL-33的表达率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肿瘤形态有关。老年组和较高的病理分化程度组IL-33表达更高。IL-33表达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肿瘤形态有关,提示IL-33参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炎症反应。IL-33在胃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提示其表达抑制可能是抗肿瘤免疫功能紊乱的重要原因。但IL-3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无显着相关性,组织中IL-33表达不能作为预测胃癌患者生存和预后的生物学因子。第二部分sIL-33在胃癌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目的】探讨sIL-33在胃癌患者中的表达及在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ELISA检测62例胃癌化疗患者sIL-33表达,评估sIL-33与化疗后PFS获益的相关性。【结果】胃癌患者化疗前血清IL-33(sIL-3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化疗后胃癌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而化疗后胃癌患者中的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sIL-33可作为化疗对患者影响的敏感指标。此外,化疗后sIL-33表达水平下降与PFS有关。化疗后sIL-33下降程度>30.1%,提示较好的PFS,化疗后sIL-33下降明显的晚期胃癌患者有可能从化疗中更好的获益。第三部分可溶性ST2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胃癌细胞恶性生长研究【目的】研究可溶性ST2(sST2)通过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胃癌细胞恶性生长的机制。【方法】通过Western blotting、Real-time PCR、ELISA法分析四种细胞系中可溶性ST2和IL-33在蛋白水平和m RNA水平的表达。构建sST2敲低的GC9811-P细胞系及其空载体对照组,观察下调sST2表达对肿瘤细胞体外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转染慢病毒编码shRNA下调GC9811-P细胞系sST2表达并构建小鼠种植瘤模型,观察下调sST2表达对肿瘤细胞体内生长的影响。尾静脉注射表达sST2-Fc的细胞治疗sST2敲低组小鼠,观察sST2-Fc能否抑制sST2表达敲低组小鼠胃癌转移瘤的生长。【结果】下调sST2表达有利于胃癌生长和转移,sST2对肿瘤的抑制作用依赖于肿瘤微环境中其他免疫细胞的协同作用,给予重组sST2 FC蛋白可抑制胃癌的生长和转移。sST2有可能成为胃癌治疗潜在的新靶点。

姜涛[6](2021)在《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以及基于“瘀毒”理论所衍生的治则治法和组方用药进行研究。论证“瘀毒”理论指导下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并研究其作用机制。以方证因,以方证机,验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科学性,并为其提供一定的实验支撑。方法 通过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理论研究指导实验研究,以实验研究反证并支撑理论研究。1.理论研究: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结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分析“瘀”和“毒”作为肿瘤病因病机的优势和局限性,对“瘀毒”理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阐述“瘀毒”理论的含义和价值。基于肿瘤“瘀毒”理论,研究“祛瘀”和“祛毒”的代表性治则治法,分析其适用情况,探讨不同阶段的瘀毒同治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基于“瘀毒”理论,枚举代表性的瘀毒同治药物,论证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理论合理性和科学性。2.实验研究:基于“瘀毒”理论,筛选合适的丹参提取物,并与三氧化二砷联用,获得肝癌抑制效果较佳,正常细胞杀伤较小的联用组合,并分析其最佳药物配比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Hep1-6原位移植瘤和H22皮下移植瘤模型,验证联合用药的体内外抗肝癌效果。以巨噬细胞极化和糖酵解作为机制研究出发点,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染色、病理学染色、PCR技术、Western Blot等技术检测巨噬细胞分型情况,并通过原代巨噬细胞体外诱导模型验证对巨噬细胞极化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研究联合用药对巨噬细胞糖酵解网络的调控作用,选取与糖酵解密切相关的HIF-α/NF-κB、AMPK信号通路开展研究,阐明其起效的分子机制。结果1.“瘀毒”理论的产生是“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延伸和发展,其出现是中医内在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其中,中医对肿瘤疾病认识的深入,中医理论自身的发展,现代医学理论的充分融入均是其形成的重要促进因素。2.以活血化瘀、破血逐瘀、清热解毒、以毒攻毒为代表的治法及药物配伍是瘀毒同治的核心治疗方案。依据患者病情、病性、病位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同治方案,其中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是各阶段均合适的瘀毒同治方案。3.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的药物组合是基于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治法下,合理的瘀毒同治药物配伍形式,该配伍形式兼具了肿瘤杀伤力强、不易伤正的特点,并规避了促肿瘤转移的风险。4.丹参中的隐丹参酮是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较佳瘀毒同治组分,二者配伍可在体内外有效抑制肝癌进展,最佳配比为10:1左右。5.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治疗肝癌的机制与促进巨噬细胞的激活,提升其吞噬能力,促使其向M1型巨噬细胞活化,抑制其向M2型巨噬细胞活化有关。6.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HIF-α/NF-κB信号通路实现对巨噬细胞和肿瘤细胞的糖代谢调控。二者联合促进巨噬细胞的糖酵解并抑制肿瘤细胞的糖酵解,促进葡萄糖的重分配,以达到逆转巨噬细胞极化,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目的。结论“瘀毒互结”是肿瘤的核心病因病机,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是瘀毒同治的科学治法,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是有效的配伍组合。中医“瘀毒”理论可以有效的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深入研究。

谭春凤[7](2021)在《不同浓度PRP对兔跟腱病动物模型中Ⅰ型与Ⅲ型胶原、TGF-β1及α-SM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PGE2跟腱局部注射诱导建立兔跟腱病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浓度PRP对兔跟腱病动物模型中Ⅰ型Ⅲ型胶原基因与TGF-β1及α-SMA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PRP修复跟腱病的机制及量效关系,作为在临床应用中的一个理论依据。方法:选择48只来自新西兰的大白兔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兔子的体重(2.4±0.13)kg,经过一周适应性喂养后,将以上48只兔子随机分为7组,依次为对照组:K组(空白对照组)、M组(模型对照组)、N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组:A组(2倍浓度PRP组)、B组(4倍浓度PRP组)、C组(6倍浓度PRP组)、D组(8倍浓度PRP组),每组各6只。余下6只用于采血制备不同浓度PRP。采用PGE2跟腱局部注射法来导致跟腱病,建立兔跟腱病动物模型。在造模成功以后,对A、B、C、D组分别注射0.2ml 2倍、4倍、6倍、8倍浓度的PRP,NS组予以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进行干预,以上各组只进行一次干预。于干预后的第14天采取标本,进行实验指标检测,比较各组实验指标的差异。依次采用光镜观察与q 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方法,观察跟腱组织的形态结构、跟腱组织中Ⅰ型Ⅲ型胶原基因和跟腱组织中TGF-β1及α-SMA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超声检查结果:干预第14天血流信号情况较第7天明显改善,与M组相比较,B、C、D组跟腱边界清晰,异常的血流信号减少,C组表现最佳,A、NS组无显着差异。2)跟腱组织标本大体观察结果:K组跟腱光泽、坚韧,无水肿、无粘连、无血管化;M组跟腱明显水肿、重度粘连、血管化明显。与M组相比较,B、C、D组跟腱的水肿、粘连、血管化情况均有明显改善,C组跟腱修复效果最佳。3)在光镜下观察损伤跟腱组织的形态结构结果:K组的跟腱纤维排列均匀,紧凑,有序,整齐,散在分布梭形腱细胞,均为正常跟腱组织形态学的表现。M组腱细胞分布散乱,周围肌腱纤维细胞核呈椭圆形,肌腱纤维局部断裂、不连续,未见炎性细胞及异常新增血管。NS组与A组细胞分布散乱,肌腱纤维局部轻微断裂,断裂处松散,呈波浪形,细胞核未见变形;B组与D组细胞分布集中,肌腱纤维轻度波浪样改变,肌腱细胞核未见明显变形;C组跟腱组织中细胞分布均匀,肌腱纤维排列连续、整齐,无异常血管增生、细胞核无变形,随着PRP浓度的增加,肌腱纤维排列更加紧凑。4)Ⅰ型胶原基因表达:与K组相比较,除C组无显着差异,其余各组跟腱组织中Ⅰ型胶原m RNA表达均下调(P<0.05)。与M组相比较,NS、A组无显着差异,B、C、D组均明显上调(P<0.05)。与NS组相比较,A组无明显差异,B、C、D组均明显上调(P<0.05)。组间两两比较,B、D组无差异,A、C组有明显差异(P<0.05)。5)Ⅲ型胶原基因表达:与K组相比较,各组跟腱组织中ⅠⅠⅠ型胶原m RNA表达均增加(P<0.05)。与M组相比较,除NS、A组无显着差异,B、C、D组差异明显,Ⅲ型胶原m RNA表达均上调(P<0.05)。与NS组相比较,A、B、C、D组中,除A组无明显差异,B、C、D组Ⅲ型胶原m RNA的表达均明显上调(P<0.05),C组上调最为显着。组间两两比较,B、D组无显着差异,A、C组有明显差异(P<0.05)。6)TGF-β1蛋白表达:M组与K组进行比较,TGF-β1蛋白表达显着减少,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与M组比较,A、B、C、D组TGF-β1蛋白表达均有上升,表现出与PRP浓度呈正相关,D组上升更显着,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7)α-SMA蛋白表达:与K组相比较,A、B、M、NS组表达均下降(P<0.05),C组无明显变化,D组表达上升。与M组相比较,α-SMA蛋白表达除与NS组无明显变化,在A、B、C、D组均升高,且与PRP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A、B组无显着差异(P>0.05),C、D组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PRP可促进动物跟腱病模型Ⅰ型、Ⅲ型胶原纤维合成。(2)PRP可通过释放TGF-β1调节α-SMA蛋白量的表达从而促进跟腱病的修复。(3)PRP促进跟腱病修复与浓度密切相关,以6倍左右浓度修复效果较佳。

刘皎皎[8](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尹倩茹[9](2021)在《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去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28(ADAM28)是解联蛋白和金属蛋白酶结构域(ADAM)家族成员之一。ADAM28具有细胞黏附和蛋白水解酶的多种功能,与体内多种恶性肿瘤的生长和转移有关,但其在胃癌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发现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ADAM28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短于ADAM28低表达患者。过表达/敲低胃癌细胞ADAM28的表达可体外调节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能力。除此之外,在内皮细胞和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中,通过过表达/敲低Transwell上室中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的ADAM28,可以调节下室胃癌细胞的凋亡。此外,我们发现胃癌来源和内皮来源的ADAM28都是通过切割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消除了 vWF通过整合素β3以及TP53磷酸化和CASP3激活引起的胃癌细胞凋亡。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提供了实验证据,证明内皮来源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可能通过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从而起到促转移的作用。

郑军杰[10](2021)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高氧液灌洗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的炎症反应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在高海拔地区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联合高氧液灌洗(HPSW)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患者的炎症反应及胶原合成的影响,为高海拔地区应用VSD联合HPSW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临床研究提供其理论基础及实验依据。方法:选取自2018年9月至2020年12月之间就诊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确诊为慢性创面并住院的45例患者,使用随机字数表法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组15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0.9%生理盐水灌洗(VSDNS)组15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高氧液灌洗(VSDOS)组15人,上述患者在一般对症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相应分组治疗。分别于分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留取患者创面中心肉芽组织,行CD68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的生成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白细胞介素-6(IL-6)的表达情况;masson染色观察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的生成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创面肉芽组织中Ι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1.VSD联合HPSW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患者的炎症反应的影响:(1)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创面肉芽组织巨噬细胞的生成情况,显示三组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均较前减少,而三组创面肉芽组织中巨噬细胞减少量VSDOS组明显高于VSD组以及VSDOS组。(2)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创面肉芽组织IL-6的表达情况,显示三组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中IL-6的表达均较前减少,而三组创面肉芽组织中IL-6减少量VSDOS组明显高于VSD组以及VSDOS组。2.VSD联合HPSW通过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患者的胶原合成的影响:(1)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创面肉芽组织masson染色情况,显示三组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含量均较前增多,而三组创面肉芽组织中胶原组织增多量VSDOS组明显高于VSD组以及VSDOS组。(2)比较三组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时创面肉芽组织Ι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显示三组治疗后创面肉芽组织中Ι型胶原的表达均较前增多,而三组创面肉芽组织中Ι型胶原的增多量VSDOS组明显高于VSD组以及VSDOS组。结论:1.VSD与HPSW联合治疗能够通过减少高海地区患者创面巨噬细胞的浸润及IL-6表达,控制创面炎症反应。2.VSD与HPSW联合治疗能够通过增加高海地区患者创面胶原的生成,促进创面愈合。

二、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基于TCGA和 GEO数据库寻找胃癌预后基因并构建预后风险模型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TCGA数据库中胃癌数据
        2.1.2 GEO数据库胃癌基因表达谱
        2.2 实验方法
        2.2.1 分析流程
        2.2.2 TCGA胃癌数据集的生存分析
        2.2.3 GSE62254 生存分析
        2.2.4 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2.5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2.2.6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的关系
        2.2.7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相关因素构建诺模图
    3 结果
        3.1 TCGA胃癌数据集和GSE62254 数据集的单因素Cox分析胃癌预后相关基因及功能富集分析
        3.2 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模型评估
        3.3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TCGA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与临床病理因素构建诺模图
        3.5 胃癌预后风险模型相关基因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TCGA、HPA和 GEO等数据库中CTNNAL1 与肿瘤预后的关系及其表达特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CTNNAL1 表达与TCGA33 种肿瘤生存预后分析
        2.2 TCGA胃癌数据中CTNNAL1 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3 GSE62254中CTNNAL1 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
        2.4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2.5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2.6 CTNNAL1 基因与肿瘤微环境中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2.7 CTNNAL1 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2.8 CTNNAL1 基因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rotein-proteininteraction,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3 结果
        3.1 CTNNAL1 TCGA-pan Cancer预后分析
        3.2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在胃癌中的表达
        3.3 TCGA数据库中CTNNAL1 m RNA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3.4 GSE62254中CTNNAL1m RNA表达与胃癌预后及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5 HPA数据库中CTNNAL1 的表达特征
        3.5.1 CTNNAL1 在人体各组织中的表达水平
        3.5.2 CTNNAL1在sc RNA-seq单细胞基因测序数据中的表达
        3.6 GSE134520 单细胞测序数据分析CTNNAL1 基因在不同细胞的表达
        3.7 CTNNAL1 基因表达在间质细胞数量的相关性
        3.8 GSEA分析CTNNAL1 相关信号通路
        3.9 CTNNAL1 基因PPI网络及功能富集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胃癌组织中CTNNAL1 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临床病理资料
        3.2 CTNNAL1 在细胞、非癌胃粘膜组织和胃癌中的表达
        3.3 胃癌组织CTNNAL1 蛋白表达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4 E-cadherin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及意义
        3.5 CTNNAL1 表达与E-cadherin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附录
本论文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CTNNAL1 与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2)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同源框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机制及其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引言
    1.HOXC6与细胞生长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2.HOXC6与细胞凋亡相关分子和(或)信号通路
    3.HOXC6与非编码RNA
    4.HOXC6影响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其它机制
    5.HOXC6在心血管疾病研究进展
    6.总结及展望
    7.本论文立题依据和研究目的意义
    8.本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粥样硬化主动脉异常表达的同源框基因及Hoxc6促进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组织、细胞和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建AS大鼠模型和采集组织标本
        2.2.2 大鼠主动脉组织苏木素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 H&E)染色
        2.2.3 大鼠主动脉组织免疫化学染色
        2.2.4 细胞实验分组与细胞培养及鉴定
        2.2.5 siRNA转染细胞
        2.2.6 反转录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ion 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qRT-PCR)
        2.2.7 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2.8 Cell counting kit-8(CCK-8)实验
        2.2.9 5-乙炔基-2’-脱氧尿苷(5-Ethynyl-2’-deoxyuridine, EdU)细胞增殖检测方法
        2.2.10 细胞划痕实验
        2.2.11 Transwell实验
        2.2.12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大鼠主动脉组织H&E染色结果
        3.2 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的Hox基因
        3.3 Hoxc6 mRNA和蛋白在正常大鼠主动脉和心脏的差异表达
        3.4 Hoxc6、p53及PCNA在 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1 Hoxc6、p53及PCNA mRNAs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4.2 Hoxc6、p53及PCNA蛋白在AS大鼠主动脉壁的异常表达
        3.5 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免疫荧光鉴定结果
        3.6 Hoxc6 siRNAs抑制RVSMCs中 Hoxc6表达的效率
        3.7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增殖
        3.8 下调Hoxc6表达抑制RVSMCs迁移
        3.9 下调Hoxc6表达对RVSMCs中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3.10 p53 siRNA抑制RVSMCs中p53的表达
        3.11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增殖的作用
        3.12 下调p53 表达部分逆转Hoxc6 siRNA抑制RVSMCs迁移的作用
        3.13 Hoxc6与p53 siRNAs对 Hoxc6、p53和PCNA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39个Hox基因中的17个在AS大鼠主动脉壁异常表达
        4.2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高表达可能与VSMCs增殖活性增高有关
        4.3 Hoxc6可能与ox-LDL协同促进RVSMCs增殖及迁移
        4.4 Hoxc6促进RVSMCs增殖、迁移的效应可能与Hoxc6负调控p53表达有关
    5.小结
第三章 HOXC6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细胞及主要实验试剂
        2.1.3 siRNA和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H&E染色
        2.2.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3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4 Western blot
        2.2.5 细胞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鉴定及细胞转染
        2.2.6 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技术(Td 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8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H&E染色验证AS大鼠建模成功
        3.2 Hoxc6、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主动脉壁的原位表达
        3.3 大鼠主动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4 鼠Hoxc6 siRNAs对 RAECs中 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5 下调Hoxc6 表达抑制RAECs凋亡
        3.6 下调RAECs中 Hoxc6表达影响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7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鉴定
        3.8 人HOXC6 siRNAs对HUVECs中HOXC6表达的抑制作用
        3.9 下调HOXC6表达抑制HUVECs凋亡
        3.10 下调HOXC6表达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11 过表达HOXC6促进HUVECs凋亡
        3.12 过表达 HOXC6影响HUVECs中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4.讨论
        4.1 Hoxc6在AS大鼠主动脉壁表达升高可能与VECs异常凋亡有关
        4.2 HOXC6可促进体外培养的VECs凋亡
    5.小结
第四章 HOXC6 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细胞膜蛋白及胞浆蛋白提取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1.1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mRNA表达
        3.1.2 下调HOXC6表达抑制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 过表达HOXC6促进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
        3.2.1 过表达 HOXC6促进PLCβmRNA表达
        3.2.2 过表达HOXC6激活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
        3.3 溶血磷脂酰胆碱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 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4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LPC逆转下调HOXC6表达所致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
    4.讨论
        4.1 VECs异常凋亡是AS发生的始动环节
        4.2 HOXC6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HUVECs凋亡
    5.小结
第五章 HOXC6靶向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经PLCβ/PKCζ/NFκ-Bp65/IL-18途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
    1.引言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仪器设备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qPCR引物序列信息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和细胞培养及细胞转染
        2.2.2 总RNA提取和qRT-PCR
        2.2.3 总蛋白提取和BCA测蛋白浓度
        2.2.4 Western blot
        2.2.5 TUNEL检测细胞凋亡
        2.2.6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
        2.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8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2.2.9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
        2.2.10 统计学方法
    3.结果
        3.1 对3个CHD相关数据集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
        3.2 敲低HOXC6基因抑制PTAFR表达
        3.3 过表达HOXC6促进PTAFR表达
        3.4 血小板活化因子逆转下调HOXC6表达而抑制HUVECs凋亡的效应
        3.5 PAF逆转敲低HOXC6而抑制PTAFR表达及PLCβ/PKCζ/NF-κBp65/IL-18通路活性的效应
        3.6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与PTAFR启动子结合
        3.7 ChIP-qPCR验证HOXC6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
        3.7.1 10%total Input染色质DNA样品片段化效果的验证
        3.7.2 ChIP-qPCR标准曲线
        3.7.3 ChIP-qPCR扩增产物的特异性及片段大小的验证
        3.7.4 HOXC6 蛋白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结合
        3.7.5 过表达HOXC6促进HOXC6蛋白与PTAFR-promoter扩增位点结合
    4.讨论
        4.1 HOXC6可能靶向PTAFR经 PLCβ/PKCζ/NF-κBp65/IL-18信号通路促进VECs凋亡
        4.2 HOXC6与PTAFR启动子特定位点序列结合而促进PTAFR/PLCβ/PKCζ/NF-κBp65/IL-18轴活性
    5.小结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1.结论
    2.创新点
    3.展望
    4.研究不足之处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发表论文
    附录 Ⅱ:参加科研项目

(3)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
    1.3 方法
    1.4 判读标准
    1.5 随访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SDHB,HIF-1,MVD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2.2 胃癌中SDHB,HIF-1,MVD表达的差异性分析以及与ki-67的关系
    2.3 随访信息
    2.4 SDHB,HIF-1,Ki-67 对预后的一致性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4)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大鼠的治疗作用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试剂与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SD雌性大鼠的饲养和动情周期监测
        1.2.2 EMs大鼠模型的建立
        1.2.3 EMs大鼠的给药处理和取材
        1.2.4 EMs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组织的HE染色观察
        1.2.5 EMs大鼠血清雌激素(E_2)和孕激素(P)含量的电化学发光法检测
        1.2.6 统计学方法
    1.3 实验结果
        1.3.1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的形态学特征
        1.3.2 EMs大鼠在位内和异位内膜的组织学特征
        1.3.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周体重增长变化的影响
        1.3.4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子宫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1.3.5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在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1.3.6 人参皂苷Rg3对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形态的影响
        1.3.7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血清中E_2和P水平的影响
    1.4 讨论
        1.4.1 EMs动物模型和对照药物的选择
        1.4.2 人参皂苷Rg3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立论科学依据
        1.4.3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生长的抑制作用
        1.4.4 人参皂苷Rg3对EMs治疗作用初步探讨
    1.5 小结
    1.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试剂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EMs大鼠的处理和取材
        2.2.2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
        2.2.3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2.2.4 EMs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实时定量PCR检测
        2.2.5 EMs大鼠异位内膜组织中细胞凋亡活性的TUNEL检测
        2.2.6 统计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信号强度影响的IHC检测结果
        2.3.2 人参皂苷Rg3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影响的WB检测结果
        2.3.3 人参皂苷Rg3 对大鼠异位内膜中各待测m RNA表达水平影响的PCR检测结果
        2.3.4 人参皂苷Rg3对异位内膜细胞凋亡活性的影响
    2.4 讨论
        2.4.1 血管生成与EMs
        2.4.2 VEGFR-2 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抗血管生成
        2.4.3 人参皂苷Rg3对VEGFR-2介导的PI3K/Akt/m TOR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
        2.4.4 人参皂苷Rg3对EMs发病的免疫因素及血管生成关系影响的探讨
    2.5 小结
    2.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人参皂苷Rg3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生理活性的调控作用
    3.1 实验材料
        3.1.1 药物
        3.1.2 主要试剂和实验耗材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培养
        3.2.2 细胞增殖活性的CCK8法检测
        3.2.3 细胞侵袭活性的Transwell检测
        3.2.4 细胞中各待测蛋白表达水平的Western Blot检测
        3.2.5 统计分析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EA.hy926细胞的形态
        3.3.2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
        3.3.3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
        3.3.4 人参皂苷Rg3对EA.hy926 细胞中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3.4 讨论
        3.4.1 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特性与血管生成
        3.4.2 血管内皮细胞的侵袭能力与血管生成
        3.4.3 E-cadherin与血管生成
        3.4.4 MMP-2和MMP-9 与血管生成
        3.4.5 PDGF-B与血管生成
        3.4.6 VEGF与血管生成
        3.4.7 “血瘀证”与血管生成
        3.4.8 人参皂苷Rg3抗EMs血管生成的分子机制
        3.4.9 血小板活化与血管生成的初步探索
    3.5 小结
    3.6 参考文献
创新点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文献综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理机制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情况及获奖情况

(5)IL-33/ST2调控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IL-33在胃癌患者的表达特征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材料
        2.方法
        3.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
        1.IL-33在胃癌肿瘤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
        2.IL-33的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3.IL-33的表达与胃癌患者生存时间的关系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血清IL-33在胃癌化疗疗效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设计
        2.临床治疗和样本收集
        3.实验试剂和主要仪器设备
        4.检测方法
        5.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受试者入组情况
        2.sIL-33表达水平
        3.化疗前后外周血IL-33下降水平和PFS之间的关系
        4.影响PFS的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
        5.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响血清IL-33水平下降程度的回归分析
    三、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可溶性ST2调控肿瘤微环境抑制胃癌细胞生长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1.细胞培养
        2.Real-time PCR分析
        3.Western blotting检测
        4.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5. sST2基因敲低胃癌细胞系构建
        6.Transwell侵袭实验
        7.细胞划痕实验
        8.肿瘤异种移植模型
        9.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0.sST2-Fc表达载体的构建和尾静脉高压注射
        11.统计学分析
    二、结果
        1.可溶性ST2的表达水平
        2.外源性IL-33反应和细胞系选择
        3.可溶性ST2对胃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影响
        4.降低可溶性ST2表达对胃癌细胞成瘤能力的影响
        5.尾静脉注射表达sST2-Fc的细胞治疗sST2敲低组小鼠对胃癌转移瘤生长的影响
    三、小结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细胞因子IL-33及其受体ST2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密度胃癌组织芯片临床病理资料
附录二 AJCC癌症分期
附录三 缩略词表
本研究所获的基金资助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6)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研究
    一、肿瘤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源流研究
        (一) 以瘀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瘀的定义
        2. 瘀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瘀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二) 以毒作为肿瘤发生发展的核心
        1. 毒的定义
        2. 毒成为肿瘤发生发展核心要素的原因
        3. 以毒作为肿瘤核心病机取得的临床效果和局限性
        (三) 瘀毒理论的出现及其出现原因
        1. 瘀毒出现的时间
        2. 瘀毒出现的原因
        (四) 当代肿瘤瘀毒理论代表性学者和医家观点
        1. 以周仲瑛、程海波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2. 以张光霁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3. 以郑伟达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4. 以王行宽为代表的瘀毒理论
        (五) 总结
    二、瘀毒理论衍生的的治则治法研究
        (一) 瘀的治疗原则
        (二) 瘀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
        2. 破血逐瘀
        (三) 毒的治疗原则
        (四) 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清热解毒
        2. 以毒攻毒
        (五) 瘀毒的治疗原则
        (六) 瘀毒的代表性治疗方法
        1. 活血化瘀联合清热解毒
        2. 活血化瘀联合以毒攻毒
        3. 破血逐瘀联合清热解毒
        4. 破血逐瘀联合以毒攻毒
        (七) 总结
    三、活血化瘀和以毒攻毒治法下的用药研究
        (一) 活血化瘀治法下代表性的药物
        1. 丹参
        2. 当归
        3. 赤芍
        (二) 以毒攻毒治法下的代表性药物
        1. 以山慈菇为代表的草药类攻毒药
        2. 以斑蝥为代表的动物昆虫类药物
        3. 以雄黄为代表的金石类药物
        (三) 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科学性及合理性分析
        (四) 以隐丹参酮为代表的中药提取物是否能够代表传统中药的若干问题
        (五)总结
    四、瘀毒理论与肝癌
        1. 瘀的形成是肝癌发生的前提
        2. 因瘀致毒,因毒致变是肝癌进展的关键因素
        3. 瘀毒互结是肝癌的核心病因病机
        4. 肝癌巨噬细胞是瘀毒互结的效应靶标
第二部分 基于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实验研究
    一、基于瘀毒理论的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药效学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系
        3. 实验动物
        4. 实验仪器
        5.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丹参有效成分的提取
        2. 丹参有效成分的溶解
        3. 细胞培养
        4. 细胞增殖抑制实验
        5. 小鼠Hep1-6原位癌模型的建立
        6. 小鼠H22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7. 动物分组及给药
        8. 基础指标检测及分析
        9. 病理组织化学染色
        10.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是丹参提取物中理想的候选有效成分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细胞的体外抑制作用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对小鼠H22移植瘤的增殖抑制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二、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逆转巨噬细胞表型转化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品
        2. 实验细胞
        3. 实验仪器
        4. 实验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小鼠血常规及血生化检测
        2. 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检测
        3.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4. 原代巨噬细胞的鉴定和分型检测
        5. 原代巨噬细胞刺激实验
        6. 原代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检测
        7. 原代巨噬细胞特征性分泌因子的检测
        8.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善荷瘤小鼠血象并影响单核巨噬细胞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改变小鼠肿瘤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巨噬细胞伪足形成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激活和M1型活化
        (四) 分析与讨论
    三、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糖酵解途径调控巨噬细胞的抗肝癌机制研究
        (一) 实验材料
        1. 实验药物
        2. 实验仪器
        3. 试剂及耗材
        (二) 实验方法
        1. 细胞糖酵解代谢产物及关键代谢酶的检测
        2. 细胞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3. 糖酵解关键信号通路蛋白和基因检测
        4. 肿瘤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葡萄糖竞争实验
        5. 统计学分析
        (三) 实验结果
        1.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内调节荷瘤鼠糖酵解水平
        2.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促进原代巨噬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3.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体外抑制H22肝癌细胞的糖酵解水平
        4.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AMPK信号通路促进巨噬细胞糖酵解
        5.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抑制HIF-1α通路抑制H22肝癌细胞糖酵解
        6. 隐丹参酮联合三氧化二砷通过HIF-1α和AMPK信号通路综合调节糖酵解发挥抗肿瘤作用
        (四) 分析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在肿瘤中的作用及中医药调控研究发展
    1. TAMs的起源和分化
    2. TAMs的类型
    3. TAMs的极化
    4. TAMs调控肿瘤进展
    5. TAMs作为肿瘤治疗的靶点
    6. 中医药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7. 总结
    参考文献

(7)不同浓度PRP对兔跟腱病动物模型中Ⅰ型与Ⅲ型胶原、TGF-β1及α-SM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跟腱愈合的相关机制研究
        1.1.1 跟腱的结构组成
        1.1.2 跟腱损伤愈合机制
    1.2 PRP在跟腱损伤中的作用
        1.2.1 TGF-β1 在肌腱损伤愈合中的作用
        1.2.2 α-SMA在跟腱愈合中的作用
    1.3 PRP的制备及活化
    1.4 PRP浓度的选择
    1.5 富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或低白细胞富血小板血浆的研究进展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2.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1.4 实验地点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分组
        2.2.2 不同浓度PRP制备
        2.2.3 建立跟腱病动物模型
        2.2.4 干预方法
    2.3 测试样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2.3.1 HE染色
        2.3.2 q RT-PCR检测
        2.3.3 Western Blot检测跟腱组织中目标蛋白的表达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PRP血小板数目计数
    3.3 跟腱多普勒超声检查
    3.4 跟腱大体观察
    3.5 跟腱组织学形态结果
    3.6 q RT-PCR检测兔跟腱组织I型与Ⅲ型胶原mRNA表达测定
        3.6.1 Ⅰ型胶原mRNA表达
        3.6.2 Ⅲ型胶原mRNA表达
    3.7 TGF-β1 与α-SMA蛋白测定
        3.7.1 TGF-β1 蛋白表达
        3.7.2 α-SMA蛋白表达
4 讨论
    4.1 跟腱病造模评价
    4.2 不同浓度PRP疗效评价
    4.3 LR-PRP疗效评价
    4.4 跟腱病标本HE染色
    4.5 qRT-PCR检测标本Ⅰ型Ⅲ型胶原mRNA的表达
    4.6 Western blot检测兔跟腱中TGF-β1 与α-SMA蛋白表达
5 结论
6 本实验存在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胃癌现状概述
        1.1.1 胃癌概述
        1.1.2 胃癌的治疗现状
    1.2 ADAM28概述
        1.2.1 ADAM28的结构
        1.2.2 ADAM28与肿瘤
    1.3 vWF概述
    1.4 肿瘤微环境概述
    1.5 研究目的、内容、创新点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创新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株
        2.1.2 常用试剂
    2.2 仪器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瞬时转染
        2.3.3 SDS-PAGE蛋白凝胶电泳和蛋白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
        2.3.4 细胞中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PCR
第3章 ADAM28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和预后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细胞株
        3.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数据库分析
        3.3.2 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
        3.3.3 qPCR检测胃癌细胞系中ADAM28 mRNA的表达水平
    3.4 实验结果
        3.4.1 基于TCGA数据库的胃癌发展与ADAM28表达关系分析
        3.4.2 ADAM28在胃癌细胞系中表达上调
        3.4.3 胃癌中ADAM28与vWF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
    3.5 讨论
第4章 体外实验研究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株
        4.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构建ADAM28敲低和过表达质粒
        4.3.2 划痕实验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
        4.3.3 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4.3.4 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4.4 实验结果
        4.4.1 ADAM28 shRNA质粒或ADAM28过表达质粒在胃癌细胞中敲低效率或过表达效率验证
        4.4.2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迁移能力
        4.4.3 胃癌来源ADAM28促进胃癌细胞的增殖能力
        4.4.4 胃癌来源ADAM28敲低能够促进胃癌细胞的凋亡
    4.5 讨论
第5章 胃癌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细胞株
        5.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5.2.3 主要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胃癌细胞中vWF的蛋白表达水平
        5.3.2 构建vWF表达敲低质粒
        5.3.3 Western Blot检测vWF敲低效率
        5.3.4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vWF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水平的影响
        5.3.5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水平
        5.3.6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5.4 实验结果
        5.4.1 胃癌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5.4.2 vWF敲低不诱导胃癌细胞凋亡
        5.4.3 胃癌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5.5 讨论
第6章 内皮来源ADAM28调控内皮细胞凋亡及其分子机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
        6.2.1 细胞株
        6.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6.2.3 主要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6.3.2 Western Blot检测凋亡蛋白的表达
    6.4 实验结果
        6.4.1 内皮来源的ADAM28调节vWF的表达
        6.4.2 vWF敲低不诱导内皮细胞凋亡
        6.4.3 内皮来源的ADAM28切割vWF从而消除vWF诱导的内皮细胞凋亡
    6.5 讨论
第7章 体外实验研究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能力的调控作用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
        7.2.1 细胞株
        7.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7.2.3 主要仪器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转染ADAM28 shRNA和ADAM28 pcDNA之后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蛋白表达水平检测
        7.3.2 HUVEC与胃癌细胞共培养体系
        7.3.3 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内皮细胞中ADAM28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凋亡的影响
        7.3.4 Western Blot检测共培养体系中胃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
    7.4 实验结果
        7.4.1 内皮细胞中ADAM28敲低和过表达效率验证
        7.4.2 内皮来源的ADAM28能够抑制共培养系统中胃癌细胞的凋亡
    7.5 讨论
第8章 共培养体系中内皮来源ADAM28调控胃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材料
        8.2.1 细胞株
        8.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8.2.3 主要仪器设备
    8.3 实验方法
        8.3.1 ELISA检测共培养体系中细胞上清vWF的表达
        8.3.2 Western Blot检测vWF及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8.3.3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8.4 实验结果
        8.4.1 上室HUVEC的ADAM28敲低会增加共培养体系中vWF的分泌
        8.4.2 内皮来源ADAM28可裂解vWF从而抑制vWF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
    8.5 讨论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论文和专利发表情况

(10)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高氧液灌洗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的炎症反应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1.1 慢性创面的定义
    1.2 创面愈合的机制
    1.3 慢性创面形成的原因
    1.4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
    1.5 高氧液灌洗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选择
        2.1.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1.3 病例分组和患者一般情况
    2.2 主要材料和仪器
    2.3 技术路线图
    2.4 治疗方法
        2.4.1 基础治疗
        2.4.2 创面局部治疗
    2.5 观察指标和方法
        2.5.1 创面肉芽组织CD68 表达情况
        2.5.2 创面肉芽组织IL-6 的表达情况
        2.5.3 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的生成情况
        2.5.4 创面肉芽组织Ι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2.6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创面肉芽组织CD68 表达情况
    3.2 创面肉芽组织IL-6 的表达情况
    3.3 创面肉芽组织胶原的生成情况
    3.4 创面肉芽组织Ι型胶原的表达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负压创面疗法在慢性创面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四、胃癌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EO和TCGA数据库构建胃癌预后风险模型及CTNNAL1基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D]. 李文会.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2]HOXC6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迁移和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D]. 龙向淑. 贵州大学, 2021(01)
  • [3]胃癌SDHB与微血管密度及预后关系的病理研究[D]. 陈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4]人参皂苷Rg3抗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管生成机制研究[D]. 曹阳.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
  • [5]IL-33/ST2调控胃癌生长和转移的机制及临床转化研究[D]. 胡文蔚. 苏州大学, 2018
  • [6]丹参联合三氧化二砷瘀毒同治调控糖酵解逆转巨噬细胞极化的抗肝癌机制研究[D]. 姜涛.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不同浓度PRP对兔跟腱病动物模型中Ⅰ型与Ⅲ型胶原、TGF-β1及α-SMA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谭春凤.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8]“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9]内皮和胃癌来源的ADAM28对胃癌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倩茹. 华东理工大学, 2021
  • [10]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高氧液灌洗对高海拔地区慢性创面的炎症反应及胶原合成的影响研究[D]. 郑军杰. 青海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转化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胃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