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

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

一、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涛[1](2021)在《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旋转机械,如发电机、汽轮机、冶金机组等,其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的有效实施以保证机组运行安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旋转机械运行安全状态监测是设备维护的主要方式,提取旋转设备的状态特征是前提条件,最终开发一套完整的、具有多方法的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在线监测系统以大型旋转机械为研究对象,针对某热源厂一次风机的运行状态在线监测,根据实际需求研究了旋转机械设备的状态特征参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国内外知名在线监测系统为参考,对现有的旋转机械故障分析方法进行改进,提出了以DSP为核心的一套下位机硬件采集运算系统,在PC端开发一套旋转机械在线监测上位人机交互系统。下位机软件采用Code Composer Studio V6.0(CCS6.0)集成开发环境,融入了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时频域分析以及微弱信号分析等多种算法,将采集的旋转机械振动信号进行分析处理。下位硬件选择TMS320F28335 DSP作为核心处理器,使用Altium Designer10软件设计了相应的数据采集电路、数据处理电路和数据传输电路原理图以及PCB的设计。实现主要算法的分析,提高系统整体的快速性。上位机软件在Visual Studio 2012环境下,选用C#语言进行开发人机交互界面,设计与DSP接口通讯实现上下位软件信息交互,最终将采集到的信号在上位机以图表的形式展示在用户面前,同时上位机还具有数据显示、存储、查询和上传等功能。测试环节主要选取了一种时频分析方法,采用改进后的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一次风机振动信号分析诊断,并取得了监测设备的故障特征。本文研发的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验实现对算法的验证,在实际应用中接入某热源厂一次风机的振动信号进行测试分析,根据测试结果分析出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测试实现了对该系统软件以及硬件可靠性、自动化程度、运行效率的检验,满足了实际的需求。

黄新梅[2](2021)在《基于模块化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接入电力系统低压配电侧的用电负载不断增加,导致电能质量问题日益严重。不同特性的负载会引起不同的电能质量问题,例如接入感性负载会造成输电线路传送大量的无功功率,降低功率因数;接入非线性负载会向系统注入谐波电流;接入不对称负载会导致系统三相电流不平衡等。目前,治理电能质量的主要办法是利用各种电能质量补偿装置。为了提高装置的利用率和性价比,希望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可以一机多用,即一种电能质量补偿装置可以治理不同的电能质量问题。因此,本文研究了一种采用中点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作为主拓扑结构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通过改变其控制算法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如补偿无功、抑制谐波、治理三相不平衡等。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电能质量的概念和相关研究,常见的电能质量补偿装置以及三电平拓扑结构。第二章介绍了所研究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系统结构,并分别说明其补偿无功、抑制谐波、治理三相不平衡的原理。第三章以中点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为例,研究了三电平变流器的运行原理、数学模型、调制策略和固有的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针对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着重分析了自平衡特性,并提出了一种向某一相注入合适的补偿电压的中点电压控制方法。由于我国低压配电网通常采用三相四线制式,本章所讨论的调制策略和中点电压不平衡问题均适用于三相四线制式。第四章研究了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控制系统,主要分为电流内环和电压外环两部分。电流内环分成上层环节的指令电流提取和下层环节的电流跟踪控制两部分讨论。在指令电流提取中,基于双dq变换法和正交构造法提取负载电流中的各种分量,采用正负序分离的软件锁相算法提高提取精度。在电流跟踪控制中,研究了PI控制和改进的无差拍控制。在电压外环中,采用PI控制器与限幅器相结合的控制方法。最后,根据主电路参数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在实验室搭建适用于三相四线制系统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通过实验对比了两种电流跟踪控制的性能,并验证了所研究的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可以实现补偿无功、抑制谐波、治理三相不平衡等多种功能。

雷伟文[3](2021)在《抖动的时频域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抖动是影响高速串行链路数据传输的主要原因之一,只有高效且准确地分析抖动,对其追根溯源,进而采取措施来降低抖动带来的影响。高速串行链路中不同模块对传输信号的影响可以通过不同的抖动分量来描述,进而起到诊断、调试的作用。抖动分量和它的时域/频域特性为研究抖动过程中含有的抖动分量种类及其大小提供了信息。如何高效、准确的提取出各种抖动分量是抖动研究一直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抖动的提取。研究了结构简单、参数设计灵活的软件锁相环,建立了PLL数学模型,分析了软件锁相环各个模块的系数选择,软件程序实现了基于乘法鉴相器、PFD鉴相器和Hogge鉴相器的软件锁相环算法,并验证了软件锁相环提取抖动的可行性。(2)抖动的时域分析。研究了从抖动序列直方图、浴盆曲线和Q-Scale曲线来预测更小误码率下总体抖动的值;通过分析高速串行链路抖动成分给出多线程数据相关性抖动提取方法;然后为进一步提高抖动分离的效率,建立新的抖动模型,构建系数矩阵,利用最小二乘抖动分离法直接提取出周期抖动、随机抖动、码间干扰和占空比失真,相比传统抖动分离方法需要的输入数据量更少。(3)抖动的频域分析。根据不同抖动分量的特性,研究并实现了从傅里叶频谱中提取周期性抖动和随机抖动。研究了一种多分辨率功率谱计算方法,可以在做少量点FFT的情况下保证功率谱曲线频率分辨率分配合理,然后分析了单激励噪声、多激励噪声和时间抖动之间的转换公式及如何计算某个感兴趣频率范围的随机抖动值,并用Matlab仿真验证了相位噪声曲线转换为抖动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内容应用在示波器软件平台的串行数据分析模块中,提高了抖动分析的准确性和效率,且丰富了示波器抖动分析的内容。

刘斌[4](2021)在《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EMP耦合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EMP耦合理论一直是电磁兼容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而屏蔽电缆EMP耦合研究在航天发射系统、通信系统、电力系统以及武器阵地的电磁防护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围绕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EMP耦合展开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有:针对长电缆耦合计算时存在的效率不高问题,将分布源等效法和已有滤波器模型相结合,给出了一种新的分布源等效法(DSEM)。详细推导了同轴电缆和屏蔽多芯电缆EMP耦合问题求解过程,首先建立电缆的传输线方程,分析讨论芯线的解耦合方法,其次介绍不同转移阻抗与转移导纳模型在解耦合情况下的处理方法,最后给出多导体集总激励源等效方法,仿真实验结果分布源等效法计算结果精准,计算效率高。为了进一步提高电缆EMP耦合计算效率,基于集总电路法和分布源等效法总结出了等效线缆束方法(ECBM),通过与分布源等效法以及集总电路法对比,该方法简化了运算步骤,有效提高了运算效率,可直接运用于时域分析,亦可直接运用于频域计算中。为实现大线束长电缆端接非线性负载高效分析,将等效电缆束法与SPICE模型方法相结合,提出了更为精简的SPICE模型。通过数值试验,对该模型处理非线性负载的能力进行了分析与验证,数值实验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运算效率和收敛性,普适性较好,可以移植到其它类型的非线性负载建模上开发使用。

罗景亮[5](2021)在《基于模糊算法参数整定PID控制的DC/DC变换器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直流变直流(DC/DC)变换器的综合性能对开关电源的供电可靠性尤为重要,如何运用更有效的控制策略提高变换器的综合性能成为电源控制技术领域的研究热门。常规PID控制虽然是一种可靠性较好的数字控制策略,但运用在非线性系统中常出现适应性差的局限性问题,而将模糊控制器应用于非线性系统中可使得系统保持良好的动态性能,但其控制精度不够高也不能满足变换器综合性能的需求。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采用常规PID控制与模糊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通过模糊整定规则对PID控制参数实时优化,进一步提高控制器的综合性能。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本文首先对主拓扑Buck电路工作原理进行分析,为了确定电路元器件参数和型号,通过分析Buck电路的两种工作模式,推导得出电容、电感的表达式并得出参数值。采用状态空间平均法建立拓扑回路数学模型并推导得到输出电压对占空比的传递函数,为后续建立系统传递函数做准备。(2)为了分析常规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的系统动态性能,通过分析系统各模块工作原理建立系统传递函数,以常规PID控制的理论为基础,分析控制参数整定方法并采用频域分析法完成对PID控制参数初始整定。然后进一步研究模糊控制算法,将系统响应曲线的变化规律与PID控制参数的整定方法相结合优化设计模糊规则表,完成模糊PID控制参数的最终整定。最后通过Matlab/simulink工具搭建两种控制的系统模型,对比仿真数据得出模糊PID控制的系统动态性能更优的结果。(3)针对传统硬件电路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不够快的问题,设计基于FPGA处理器的PID模块和DPWM发生器,通过modelsim软件时序仿真验证硬件电路的实现效果,其系统的响应延时较低且模糊PID控制的综合调节能力更强。(4)为了在实际电路中验证控制器的综合性能,根据硬件电路原理图搭建基于FPGA的实验平台,通过对系统启动响应测试、稳态性能测试和动态性能测试分析系统的综合性能。对比实验数据得出,模糊PID控制的系统启动时间更短、稳态误差更小,其模糊PID控制的最大稳态误差约为0.38%;在负载电流跳变情况下,常规PID和模糊PID的超调量分别约为5.1%和2%,自调整时间分别为12.6ms和7.6ms,对比数据得出模糊PID控制使得系统超调更小,自调整速度更快,提高了系统的综合性能。

王祺[6](2020)在《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文中研究表明LCL型并网电力电子变换器因其体积小、成本低、性能优良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和学术研究中。然而,我国光伏、风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电单元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此部分发电单元离主干电网较远,处于电网的末梢,长距离的输电线路使得并网点呈薄弱化和复杂化,影响并网变换器的稳定运行。分布式并网的分散性、线路阻抗的不确定性、变压器漏抗等使并网点呈弱感性,非线性负荷及其他电力电子负荷使并网点电压包含大量背景谐波,线路参数不对称、单相负荷的投切、不平衡负载的使用使并网电压出现不平衡状况。如何在上述复杂电网工况下,保障并网变换器正常运行是新能源并网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立足于目前复杂电网工况的客观性,对LCL型并网变换系统对非理想并网点电压的适应性、鲁棒性、稳定性及优化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探索。针对并网变换器本体,研究了数字控制和离散域模型导致的LCL变换器延时问题。基于变换器侧电流反馈(Inverter Current Feedback,ICF)、网侧电流反馈(Grid Current Feedback,GCF),对LCL型变换器的失稳及维稳问题进行再剖析。统筹考虑延时效应、并网点的薄弱性及不确定性、主电路参数的时变性等客观因素,对LCL型并网变换器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理论探索和归纳。针对弱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及适应性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改善、增强并网变换器正常运行时对弱电网的适应性和鲁棒性的方法。建立了传统单环有源阻尼策略间的阻抗模型,分析传统策略有效阻尼区的局限性;随后,考虑数字延迟和弱电网,提出了一种仅对并网电流进行采样的附加单位延时反馈鲁棒电流控制策略,采用该策略后,可缓解由延时效应导致的相位滞后并扩大有效阻尼区,且无需额外传感器即可实现有源阻尼。针对畸变电网情况下,变换器造成并网电能质量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变换器并网电流质量的方法。建立在畸变电网工况下,LCL拓扑各环路的阻抗模型,通过分析各阻抗模型的频域特性,指出传统电容电流作为谐波源的局限性,同时考虑数字控制延时效应,分析了电容电流作为控制回路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进而提出一种抑制谐波电流的鲁棒性电流直接控制策略。针对不平衡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输出有功功率平均值降低的问题,研究了改善并网变换器鲁棒性、提升并网有功功率的方法。分析了不平衡工况下交直流侧谐波的交互影响,考虑变换器并网电流谐波、功率波动、直流侧电压波动等约束条件,绘制了在并网标准约束下变换器运行的鲁棒性区间,选取了满足约束条件下的鲁棒性最优点,进而提出一种提升变换器有功功率输出能力的优化控制策略。本文以LCL型并网变换器为研究对象,分别就弱电网、畸变电网、不平衡电网三种非理想电网工况对其引起的鲁棒性、适应性等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提出对应方法和策略,缓解了上述复杂电网环境对并网变换器的不利影响,改善了并网变换器的运行特性和并网质量。通过搭建的硬件平台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本课题的研究成果顺应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趋势,提高了并网发电单元运行的灵活性和可靠性,提升了电力电子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价值,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并网的研究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刘磊[7](2020)在《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调制宽带转换器重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要求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ADC)直接处理超宽带信号,这对传统Nyquist采样ADC的设计实现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受目前ADC发展水平的限制,单片ADC不能同时满足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然而对于某些特定的应用,例如雷达、图像处理、认知无线电等,尽管要处理的是超宽带信号,但这种超宽带信号在某个变换域内具有稀疏性,即该信号可以被某个变换矩阵稀疏表示,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理论,通过一个与稀疏变换基不相关的观测矩阵将高维度原始信号投影到低维度域上,实现对原始信号的亚奈奎斯特(SubNyquist)压缩采样,这种结构被称为模拟信息转换器(Analog-to-Information C onverter,AIC)。AIC可以代替传统的ADC,以较低的速率对宽带模拟信号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采样,获取所关心的信息,舍弃大量冗余,并且利用重构算法能够将原始信号从低维投影值中恢复出来。这种采样机制有效避开了传统Nyquist采样的瓶颈,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的宽带采样机制。但这种结构在对信号进行重构时需要大量的观测点才能恢复,恢复矩阵规模庞大,计算复杂,不适用于硬件实时实现。调制带宽转换器(Modulated Wideband Converter,MWC)是AIC的一种变异结构,它利用周期性伪随机序列使信号恢复矩阵得到巨大简化,并且可以通过引入拓展系数降低前端硬件的复杂度。但是目前的相关研究几乎都是基于MWC的理想模型,需要大量使用理想低通滤波器,而实际应用中理想低通滤波器是无法实现的。使用非理想滤波器会降低系统的信号重构精度,严重限制了MWC系统的实用能力。本文针对MWC系统中非理想模拟低通滤波器对信号重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模拟滤波器,并提出了一种在频域上补偿模拟滤波器非理想性的方法,有效的提高了重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为了减小计算量从而减小硬件实现复杂度,并进一步改进了带有拓展系数的MWC系统信号恢复算法,采用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的结构,在频域上对采样信号进行子带分割,避免了引入数字滤波器卷积操作及相关误差,降低了恢复过程中近90%的计算复杂度,提高了信号重构成功率及重构信噪比。提出了免开平方根多列测量向量复数OMP算法(Multimeasurement vector OMP,M-OMP),每次迭代计算两个稀疏系数,并使用双端口储存单元以及双向量乘加单元的结构,提高算法的运算速度。使用Vivado软件对电路进行了综合与自动布局布线,在Xilinx Virtex-7系列FPGA芯片上进行了验证,并完成静态时序、面积与功耗分析。实现的电路采用22 bit定点数据结构,能够运行在200 MHz的时钟频率下。实验结果表明,使用采样率66.67MHz的ADC采样,在每通道256采样点的4通道MWC系统测量矩阵规模下,本文设计的信号重构电路能成功重构奈奎斯特频率为1 GHz稀疏度为12的信号,等效采样率1 GHz的ADC,压缩比为26.7%,重构时间仅为51.25 us,重构信噪比达到50.23 d B,重构速度相比软件实现在不降低重构信噪比的前提下提高了20倍以上。

张瑞浩[8](2020)在《自适应多项式变换混沌的研究及其电路设计》文中指出由于混沌信号具有良好的类随机、宽功率谱等特性,在信息加密、混沌掩盖等领域,常用混沌信号来隐藏需要传输的信息。然而,混沌信号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混沌信号包含着它所属混沌系统的大量特征信息,可通过相空间重构对混沌信号进行攻击;另一方面,由于混沌载波在其主频范围以内具有丰富的功率谱,而在主频以外并无频率成分,这严重限制了用混沌信号来掩盖更高频率的信息信号。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变换混沌的新方法——自适应多项式变换。通过多项式拟合获得在一定区间内非线性良好的基础多项式函数,然后通过调整混沌信号的值域或调整基础多项式函数的定义域使二者相互匹配,并对混沌信号进行变换。文中对这种新方法在使混沌信号抵抗相空间重构攻击和拓宽混沌载波频率范围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理论分析和论证,并通过几种典型混沌系统的输出信号对该方法进行了数值仿真验证,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证明了新方法正确性。为了使该方法能够硬件实现,根据其原理设计了自适应多项式变换电路,通过电路仿真和硬件电路实验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自适应多项式变换能够使混沌信号抵抗基于相空间重构的混沌类型识别和混沌预测攻击,并明显拓宽混沌载波的频率分布范围,使其更适于掩盖更高频率的信息信号。

周新城[9](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文中研究表明故障电弧检测在保障电气设备安全运行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它是防止建筑电气火灾发生的有效手段。近年来由于电气火灾造成的人身安全及财产损失不容忽视,而配电线路上的故障电弧是引起电气火灾的重要原因之一。市面上比较成熟的低压保护电器产品都以防止发生过电流和漏电流为主,但这些产品无法检测单相配电线路上的串联故障电弧。因此,故障电弧检测技术的研究对电气火灾的减少有重要意义。在交流电源系统中以串联故障电弧检测难度最大,其检测算法的难点主要有两点:首先,是需要保证故障电弧检测的精确度。串联故障电弧电流信号复杂,与连接的负载密切相关,如何准确的判断出线路状态,在目前依然是一个难题;其次,需要保证检测的实时性。即故障电弧发生时电弧故障保护装置(Arc Fault Detect Device,AFDD)能立即动作或者报警。如果不能在要求时间内检测出故障电弧的发生,那么该算法也是失败的,不能起到防范电气火灾的作用。为达到上述要求,本文研究了目前传统的故障电弧检测方法,在总结传统方法的不足上,设计了基于深度学习中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电弧检测方法。因为故障电弧检测是基于大量的电流数据,并且故障电弧的电流波形与正常状态下的电流波形存在区别,所以故障电弧检测问题可转化为深度学习中的分类问题进行处理。本文依据AFDD国家标准搭建实验电路,设计电流数据采集装置采集了部分线性负载和非线性负载的电流波形作为卷积神经网络训练测试的数据库,包括白炽灯、日光灯、吸尘器和空压机正常情况下和发生故障电弧情况下的电流波形数据。在传统的故障电弧检测方面,研究了电流在时域、频域方面的特征并基于这些特征设计合适的算法对故障电弧进行检测。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故障电弧检测方面,设计了适合检测故障电弧的神经网络,确定了网络的层的结构、评价指标、以及优化算法的选择。完成网络的设计后,将采集的数据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在服务器上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确定模型的参数。测试集用于检测模型的效果,最终模型在测试集上有优秀的表现,串联故障电弧检测的准确率达到100%,最后将模型保存处理后导入嵌入式设备中进行测试,检测的准确率也达到了99.75%。该检测方法既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又保证了检测的及时性。

陈泽昱[10](2020)在《基于BCG的无扰式睡眠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睡眠质量影响人的精神状态,临床上采用多导睡眠仪(Polysomnography,PSG)通过监测多种参数如脑电、心电、眼电、肌电、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率等多方面指标评估睡眠质量。这种监测系统需要佩戴各种各样与人体直接接触的传感器。在居家生活中,如果在睡觉前佩戴如此繁多的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睡眠质量。本文在保证有效性、准确性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无约束、不干扰睡眠的一种睡眠健康监护系统。该方法通过采用压电薄膜传感器,将其放在睡垫下方,采集人体心脏因泵血而引起的身体周期性振动信号,即心冲击信号(Ballistocardiogram,BCG),从心冲击信号中能提取到人体心率、呼吸、体动三种指标。通过呼吸、体动指标可以对睡眠呼吸暂停、夜间离床进行长期监测,并通过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相关指标完成睡眠分期。在硬件方面,本文通过分析模拟小信号采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设计了人体电信号采集电路以及心冲击图采集电路。然后在上位机完成对采集到的心电以及心冲击信号的预处理过程,包括基线漂移的去除、伪迹去除以及最小均方自适应数字滤波。通过对心电信号的R波以及心冲击信号的J波的提取,从时域、频域、非线性分析三个方面计算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实验环节通过两个实验对本系统进行验证,第一个实验通过同步采集10名被试的心电信号和心冲击信号,用配对T检验验证了心冲击信号与心电信号在分析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上无显着性差异,证明心冲击信号可以代替传统心电信号完成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指标的计算。实验过程中被试人员还模拟了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夜间离床动作,通过提取到的呼吸信号和体动信号证明该系统能够实现睡眠呼吸暂停以及夜间离床次数的有效监控。第二个实验使用SHHS PSG数据库中的心电信号进行建模和测试,通过提取五项心率变异性相关指标作为特征输入,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中用径向基核函数完成了睡眠分期的分类过程。其中三分类(觉醒期、非快速眼动期、快速眼动期)的判别准确率达到了70.26%,五分类(觉醒期、快速眼动期、非快速眼动Ⅰ期、非快速眼动期Ⅱ期、非快速眼动期Ⅲ期)的判别准确率达到了63.49%,分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通过心率变异性进行睡眠分期的方案是可行的。实验结果为居家环境下的无扰式睡眠监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其他非接触监护方案相比,本系统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成本低廉、不干扰正常睡眠等优势。同国内同类产品比较,系统设计的硬件电路采集到的心冲击信号质量更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心率等睡眠指标计算的准确性。

二、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文章组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的特征分析及算法研究
    2.1 旋转机械的状态特征参量
        2.1.1 振幅
        2.1.2 振动频率
        2.1.3 相位
        2.1.4 转速
        2.1.5 电量参数
        2.1.6 温度
    2.2 时频分析方法研究
        2.2.1 傅里叶变换
        2.2.2 小波变换及小波包变换
        2.2.3 经验模态分解方法
        2.2.4 希尔伯特变换
        2.2.5 变分模态分解方法
        2.2.6 局域均值分解方法
    2.3 微弱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整体设计描述
        3.1.1 硬件设计性能指标
        3.1.2 系统硬件构成
    3.2 DSP简介
        3.2.1 DSP选型
        3.2.2 TMS320F28335 简介
    3.3 振动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3.1 振动传感器的选择
        3.3.2 振动传感器的安装
        3.3.3 振动信号采样电路设计
        3.3.4 振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4 温度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1 温度传感器的选择
        3.4.2 温度传感器的安装
        3.4.3 温度采集电路设计
    3.5 其他模块电路设计
        3.5.1 电源模块电路设计
        3.5.2 程序调试电路设计
        3.5.3 数据存储电路设计
        3.5.4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3.5.5 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3.6 PCB电路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下位机软件开发
    4.1 下位机软件整体框架设计
    4.2 下位机软件初始化程序设计
    4.3 下位机软件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4.4 下位机软件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4.4.1 时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4.2 幅值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4.3 频域算法处理程序设计
    4.5 下位机软件通讯模块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上位机软件开发
    5.1 上位软件开发分析
        5.1.1 系统开发思路
        5.1.2 系统开发环境及工具
        5.1.3 上位系统开发原则
        5.1.4 系统整体框架结构
    5.2 上位系统功能模块开发
        5.2.1 开机界面
        5.2.2 用户管理模块
        5.2.3 参数配置模块
        5.2.4 通讯模块
        5.2.5 数据采集模块
        5.2.6 数据查询模块
        5.2.7 时域分析模块
        5.2.8 频域分析模块
        5.2.9 时频分析模块
        5.2.10 微弱信号分析模块
        5.2.11 故障诊断模块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测试
    6.1 下位机功能测试
    6.2 上位机功能测试
        6.2.1 时域分析测试
        6.2.2 频域分析测试
        6.2.3 时频分析测试
        6.2.4 微弱信号分析测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基于模块化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电力系统中电能质量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
        1.1.1 电能质量标准的研究现状
        1.1.2 典型的电能质量问题
    1.2 电能质量补偿装置的研究现状
        1.2.1 无功补偿装置
        1.2.2 谐波抑制装置
        1.2.3 三相平衡装置
    1.3 典型的三电平拓扑结构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及其补偿原理
    2.1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
    2.2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无功补偿原理
    2.3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抑制谐波原理
    2.4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治理三相不平衡原理
    2.5 本章小结
3 三电平变流器
    3.1 三电平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3.2 三电平变流器的数学模型
    3.3 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
        3.3.1 CBPWM
        3.3.2 SVPWM
    3.4 三电平变流器的中点电压不平衡
        3.4.1 中点电压不平衡的产生原因
        3.4.2 中点电压自平衡分析
    3.5 中点电压控制方法
    3.6 本章小结
4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控制系统
    4.1 指令电流的提取
        4.1.1 坐标变换
        4.1.2 负载电流各分量的提取及指令电流运算
        4.1.3 基于正负序分离的锁相方法
    4.2 电流跟踪控制
        4.2.1 常见的电流跟踪PWM控制方法
        4.2.2 电流内环PI控制
        4.2.3 电流内环无差拍控制
    4.3 直流侧母线电压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设计及实验
    5.1 主电路参数设计
        5.1.1 直流侧电压参数
        5.1.2 直流侧电容参数
        5.1.3 滤波器电感参数
        5.1.4 功率开关管的选择
    5.2 控制系统设计
    5.3 实验
        5.3.1 两种电流内环控制的比较实验
        5.3.2 基于改进的无差拍控制的补偿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抖动的时频域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抖动分析方案设计
    2.1 抖动理论分析
        2.1.1 抖动的定义
        2.1.2 不同的抖动分量及其数学模型
        2.1.3 常见抖动的定义和模型
    2.2 采集对象分析
    2.3 示波器平台分析
        2.3.1 示波器硬件平台
        2.3.2 示波器软件平台
    2.4 总体方案设计
第三章 时钟恢复模块设计
    3.1 时钟恢复技术分析
    3.2 锁相环原理分析
        3.2.1 鉴相器模型
        3.2.2 环路滤波器模型
        3.2.3 锁相环数学模型
    3.3 软件锁相环设计
    3.4 软件锁相环算法实现
        3.4.1 基于乘法鉴相器的SPLL
        3.4.2 基于PFD的 SPLL
        3.4.3 简化的PFD SPLL
        3.4.4 基于Hogge PD的 SPLL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抖动的时域分析
    4.1 总体抖动分析
        4.1.1 总体抖动与误码率
        4.1.2 总体抖动的提取
    4.2 高速串行链路抖动成分分析
    4.3 数据相关性抖动的提取
        4.3.1 DCD和 ISI分析
        4.3.2 DDJ分离方法
    4.4 最小二乘分离法
        4.4.1 基本原理
        4.4.2 算法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抖动的频域分析
    5.1 基于傅里叶频谱的抖动分离
    5.2 基于相位噪声的抖动分离
        5.2.1 相位噪声基本概念
        5.2.2 鉴相法原理分析
        5.2.3 多分辨率功率谱算法
        5.2.4 相位噪声和抖动
    5.3 串扰分析
        5.3.1 串扰和抖动
        5.3.2 串扰的频域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验证与测试
    6.1 测试流程
    6.2 SPLL测试
    6.3 抖动分离测试
    6.4 相位噪声提取抖动测试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EMP耦合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线缆EMP耦合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1.2.1 时域有限差分法
        1.2.2 传输线频域分析方法
        1.2.3 传输线SPICE模型分析方法
        1.2.4 等效电缆束法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电缆束EMP耦合分析分布源等效方法
    2.1 全单导体DSEM
        2.1.1 问题分析
        2.1.2 推导过程
        2.1.3 求解过程
        2.1.4 试验验证
    2.2 多芯电缆DSEM
        2.2.1 问题引入
        2.2.2 多芯线的解耦合过程
        2.2.3 多芯线SPICE模型的推导分析
        2.2.4 多芯线等效激励源求解分析
        2.2.5 数值试验
    2.3 分布源等效法实现过程精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芯电缆EMP耦合分析等效电缆束法
    3.1 问题分析
    3.2 等效电缆束法
        3.2.1 电缆束的分组
        3.2.2 等效电参数的计算过程
        3.2.3 几何参数的计算
        3.2.4 等效负载的计算
        3.2.5 等效源的计算
    3.3 改进的等效电缆束法
    3.4 试验验证算例
        3.4.1 对干扰情况的分析处理
        3.4.2 对串扰情况的分析处理
    3.5 等效电缆束法实现过程精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精简建模方法
    4.1 一种非线性负载的精简应用方法
        4.1.1 问题的描述
        4.1.2 传输线方程
        4.1.3 SPICE模型的引入
        4.1.4 等效集总源的求解
        4.1.5 数值验证
    4.2 非线性负载精简建模方法
        4.2.1 问题的描述
        4.2.2 两种典型非线性负载介绍
        4.2.3 非线性负载精简建模方法
        4.2.4 数值试验与分析
    4.3 非线性负载精简及应用方法精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5)基于模糊算法参数整定PID控制的DC/DC变换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字控制的研究现状
        1.2.2 模糊PID控制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Buck型 DC/DC变换器的基本原理和数学模型
    2.1 DC/DC变换器的整体框架和工作原理分析
    2.2 DC/DC变换器主拓扑参数选择
    2.3 Buck型变换器功率电路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变换器控制电路各模块设计与系统仿真
    3.1 系统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3.2 ADC模块工作原理分析
    3.3 DPWM发生器设计
    3.4 Buck型DC/DC变换器系统的建模
    3.5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3.5.1 PID控制原理
        3.5.2 常规PID控制参数整定
    3.6 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3.6.1 模糊PID控制器结构分析
        3.6.2 模糊控制原理
        3.6.3 模糊控制器结构
        3.6.4 控制器输入变量模糊化
        3.6.5 隶属函数的选取
        3.6.6 模糊逻辑推理
        3.6.7 解模糊处理
        3.6.8 模糊PID控制器的参数整定
    3.7 Buck型DC/DC变换器系统仿真
    3.8 本章小结
4 控制系统硬件电路算法实现与仿真
    4.1 FPGA硬件电路设计流程
    4.2 ADC模块的选型
    4.3 模糊PID控制器的实现
        4.3.1 常规PID模块设计
        4.3.2 模糊PID模块设计
    4.4 DPWM发生器模块设计
    4.5 驱动电路模块介绍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FPGA的硬件平台实现和测试验证
    5.1 实验平台系统图
    5.2 硬件电路原理图设计
    5.3 系统测试
        5.3.1 系统调试和启动响应测试
        5.3.2 系统稳态性能测试
        5.3.3 系统动态性能测试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并网变换系统的基本构成与分类
        1.2.1 并网变换器拓扑结构
        1.2.2 交流侧滤波结构
    1.3 复杂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弱电网情况下改善并网变换器鲁棒性控制方法
        1.3.2 畸变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输出电流谐波抑制方法
        1.3.3 不平衡电网情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控制方法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LCL型并网变换器控制技术与稳定性研究
    2.1 引言
    2.2 LCL型变换器稳定性分析及控制方法
        2.2.1 LCL型变换器电路结构及工作原理
        2.2.2 LCL型变换器的电流传输特性
        2.2.3 LCL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
    2.3 数字延时效应及其数学模型
        2.3.1 数字延时机理
        2.3.2 考虑数字延时效应的变换器数学模型
    2.4 对LCL型变换器阻尼策略和控制方法的再认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弱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稳定性分析及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3.1 引言
    3.2 弱电网与并网变换器的交互影响
    3.3 基于高通滤波阻尼的鲁棒电流控制策略
        3.3.1 基于GCF的高通滤波阻尼方法可行性分析
        3.3.2 单位延时反馈策略
    3.4 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畸变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环路阻抗分析及直接电流控制
    4.1 引言
    4.2 并网变换器输出阻抗与控制器的物理本质
        4.2.1 并网变换器输出阻抗
        4.2.2 计及电流控制器的变换器物理模型
    4.3 畸变电网情况下变换器多环路阻抗模型分析
    4.4 直接谐波电流控制策略
        4.4.1 谐波源为电容电流时谐波抑制策略
        4.4.2 谐波源为变换器侧电流时谐波抑制策略
    4.5 仿真及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变换器运行韧性分析及优化控制
    5.1 引言
    5.2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数学模型
        5.2.1 电网不平衡时LCL型变换器数学模型
        5.2.2 不同控制目标的统一模型
    5.3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策略
        5.3.1 传统控制策略中的限流现象
        5.3.2 限流原理及限流保护策略
    5.4 不平衡电网工况下并网变换器交直流侧谐波耦合机理
        5.4.1 并网变换器动态相量模型
        5.4.2 并网变换器交直流侧谐波动态交互影响分析
    5.5 并网变换器的韧性分析及优化控制
        5.5.1 功率波动及并网电流约束条件
        5.5.2 基于约束条件的并网变换器的韧性分析
        5.5.3 韧性优化策略的实现方式
    5.6 仿真及分析
        5.6.1 电网电压不平衡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限流策略
        5.6.2 电网电压不平衡工况下并网变换器韧性优化控制策略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硬件平台搭建与实验验证
    6.1 引言
    6.2 系统实验平台
    6.3 硬件平台搭建
        6.3.1 主电路系统
        6.3.2 采样系统
        6.3.3 控制系统
    6.4 实验验证
        6.4.1 弱电网下并网变换器有效阻尼区拓宽策略验证
        6.4.2 畸变电网下并网变换器直接电流谐波抑制策略验证
        6.4.3 不平衡电网下并网变换器韧性性能改善优化控制策略验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7)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调制宽带转换器重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调制宽带转换器
    2.1 信号模型
    2.2 信号压缩
        2.2.1 系统结构
        2.2.2 频域分析
        2.2.3 矩阵表达
        2.2.4 参数选择
        2.2.5 通道拓展
    2.3 信号恢复
        2.3.1 子带分割
        2.3.2 帧的创建
        2.3.3 正交匹配追踪
        2.3.4 信号重建
    2.4 仿真验证
        2.4.1 仿真信号
        2.4.2 系统建模
        2.4.3 仿真结果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模拟低通滤波器的影响
    3.1 巴特沃斯滤波器
    3.2 椭圆滤波器
    3.3 滤波器补偿
    3.4 补偿效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FFT的 MWC后端系统
    4.1 传统后端系统
    4.2 基于FFT的后端系统
    4.3 计算复杂度对比
    4.4 仿真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MWC后端系统的硬件设计与验证
    5.1 总体设计
    5.2 快速傅里叶变换模块
    5.3 地址映射模块
    5.4 正交匹配追踪模块
        5.4.1 算法
        5.4.2 储存单元
        5.4.3 计算单元
        5.4.4 控制单元
    5.5 FPGA验证
        5.5.1 平台搭建
        5.5.2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自适应多项式变换混沌的研究及其电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混沌理论基础
    2.1 混沌的定义
    2.2 混沌的特性
    2.3 典型混沌系统
    2.4 混沌信号相空间重构
    2.5 混沌掩盖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适应多项式变换的方法与原理
    3.1 自适应多项式变换的方法
        3.1.1 多项式函数适应混沌信号的方式
        3.1.2 混沌信号适应多项式函数的方式
    3.2 自适应多项式变换的理论分析
        3.2.1 抵抗相空间重构的原理
        3.2.2 提升混沌载波频率的原理
    3.3 不同混沌系统的自适应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适应多项式变换混沌的仿真实验
    4.1 抵抗相空间重构攻击实验
        4.1.1 抵抗混沌类型识别实验
        4.1.2 抵抗混沌预测实验
    4.2 提升混沌载波频率实验
        4.2.1 对单一频率成分的影响实验
        4.2.2 对混沌信号频率成分的影响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适应多项式变换混沌的电路实现
    5.1 电路仿真实验
        5.1.1 仿真电路原理图
        5.1.2 变换前后信号的时域仿真实验
        5.1.3 变换前后信号的频域仿真实验
    5.2 硬件搭建实验
        5.2.1 硬件电路实物图
        5.2.2 变换前后信号的时域硬件实验
        5.2.3 变换前后信号的频域硬件实验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深度学习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背景意义及标准
        1.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1.2 相关标准
    1.2 国内外发展情况
        1.2.1 国内外的理论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产品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2 故障电弧与深度学习相关理论
    2.1 故障电弧的定义以及特点
        2.1.1 交流电弧的特性
        2.1.2 电弧的分类
    2.2 深度学习在故障电弧检测的应用
        2.2.1 深度学习简介
        2.2.2 卷积神经网络
        2.2.3 深度学习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实验数据采集与传统检测方案分析
    3.1 实验数据采集
    3.2 传统故障电弧检测方案研究
        3.2.1 故障电弧检测时域分析
        3.2.2 故障电弧检测频域分析
    3.3 电流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深度学习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方案
    4.1 深度学习开发环境搭建
    4.2 数据导入和标准化
        4.2.1 数据导入
        4.2.2 数据标准化
    4.3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4.3.1 参数初始化
        4.3.2 定义中间层
        4.3.3 定义输出层
    4.4 卷积神经网络的模型评估
        4.4.1 模型评估方法
        4.4.2 性能度量
        4.4.3 网络优化与正则化
    4.5 本章小结
5 串联故障电弧检测网络的训练和测试
    5.1 故障电弧检测网络的训练
        5.1.1 不同丢失率的训练结果
        5.1.2 不同学习率的训练结果
    5.2 故障电弧检测网络的测试
        5.2.1 服务器上测试结果
        5.2.2 嵌入式设备上测试结果
    5.3 小结
    6.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期刊

(10)基于BCG的无扰式睡眠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睡眠及相关生理指标
    2.1 心电信号概述
        2.1.1 心电产生原理
        2.1.2 心电图及其波段分类
        2.1.3 心电信号的特点
    2.2 心冲击信号概述
        2.2.1 压电薄膜
        2.2.2 心冲击图
    2.3 心率变异性概述
        2.3.1 心率与心率变异性的关系
        2.3.2 心率变异性分析指标
    2.4 睡眠分期
    2.5 支持向量机
    2.6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3.1 人体电信号采集电路的研究
        3.1.1 模拟前端
        3.1.2 共模抑制电路
        3.1.3 第二级放大及ADC驱动
        3.1.4 模数转换器的选择
        3.1.5 基准电压
        3.1.6 模块化及心电测试结果
    3.2 心冲击图采集电路的研究
        3.2.1 压电薄膜传感器
        3.2.2 电荷放大器及噪声分析
        3.2.3 前端电路布局及保护
        3.2.4 第二级放大
        3.2.5 体动信号及模数转换器
        3.2.6 控制电路方案
        3.2.7 心冲击图测试结果
    3.3 电源方案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4.1 信号预处理
        4.1.1 基线漂移的去除
        4.1.2 伪迹去除
        4.1.3 自适应滤波器
    4.2 心率值提取
    4.3 心率变异性算法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实验设计与分析
    5.1 心冲击信号可靠性实验
        5.1.1 心冲击信号对比
        5.1.2 心电信号与心冲击信号的相关性分析
        5.1.3 呼吸暂停检测
        5.1.4 夜间离床检测
    5.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睡眠分期实验
        5.2.1 实验建模分类
        5.2.2 分类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旋转机械运行安全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张树涛.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模块化三电平电能质量综合补偿装置的研究[D]. 黄新梅.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抖动的时频域分析与研究[D]. 雷伟文.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线束端接非线性负载EMP耦合分析研究[D]. 刘斌.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基于模糊算法参数整定PID控制的DC/DC变换器研制[D]. 罗景亮.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6]复杂电网工况下LCL型并网变换器鲁棒性分析及优化控制[D]. 王祺.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压缩感知理论的调制宽带转换器重构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刘磊. 北京工业大学, 2020
  • [8]自适应多项式变换混沌的研究及其电路设计[D]. 张瑞浩.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9]基于深度学习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D]. 周新城. 温州大学, 2020(03)
  • [10]基于BCG的无扰式睡眠健康监护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 陈泽昱. 兰州大学, 2020(01)

标签:;  ;  ;  

比例运算电路的频域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