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论文文献综述)
谢婧,胡江华[1](2021)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重点关注的是世界历史的整体性演变发展与各个构成部分的演变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人或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形态问题以及落后民族国家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问题。党的百年奋斗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其历史意义在于领导中国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在世界历史进程中,党的百年奋斗实现了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相互统一。
王力[2](2021)在《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文中提出自启蒙时代以来,现代性问题逐渐发展为普遍的全球性问题。从个人层面来看,现代性导致了价值理性的丧失、归属感和自我认同感的缺乏以及生活意义的消解等一系列内在矛盾和困境;从社会层面来看,现代性带来了贫富分化、生态危机、恐怖主义等深层危机。整个世界都深受普遍焦虑和不确定性的影响,从而带来“现代性之隐忧”。马克思“共同体”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类社会面临的现代性问题的深刻反省与批判,蕴含着马克思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深层解剖、批判性思考的理论结晶,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为回应、反思和批判现代性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打破了人们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的依赖。无论是文艺复兴还是宗教改革,都把目光聚焦在个体解放和个体独立之上,在这种条件下形成的是以抽象的“个人主体性”为基本取向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导致了“个体”与“共同体”的两极对立,从而使现代人遭遇了根本性困境。本文就是要在现代性视域下,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现代性奠基、现代性批判、现代性意义进行总体性考察,最大限度释放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批判力和解释力,从而探索克服现代性问题的现实道路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纵深推进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研究将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课题。因此,本文立足于马克思经典文本,从现代性的视角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展开深入研究,将为促进马克思哲学的当代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结合点和实践生长点。全文除去引言共分四章:第一章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和社会背景,厘清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脉络。从思想史来看,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卢梭“契约共同体”、黑格尔“伦理共同体”、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和赫斯“自由共同体”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马克思。更为重要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了传统共同体,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冲突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这些因素促使马克思提出了与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理念相一致的“共同体”思想。第二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进行分析,为后文论述如何克服现代性困境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一方面,明晰马克思辩证法、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方法论意义,将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科学的历史观基础以及现实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对个体与共同体、共同体与社会以及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三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来阐释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马克思人类历史发展的“三阶段”理论视域下共同体思想的深化与人的自我理解方式的深刻变革。第三章深入探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凸显出的现代性批判内容。现代性发展为人类通向文明之路创造一切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危机。马克思通过诊断现代性病症,集中对现代性的三种形式——异化劳动、市民社会及资本逻辑展开批判,指出现代性批判的本质是资本逻辑的批判,并说明这是面向“当代的普遍问题”。只有破除货币和资本等抽象力量对人的统治,超越“个体”和“共同体”的抽象对立,进而实现“真正的共同体”,现代性的困境与难题才能得以真正破解。第四章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进行多角度挖掘和阐发。一方面,围绕“个体和共同体的分裂”这一重大问题,马克思哲学展开了与当代哲学的理论论争,其共同体思想优于共同体主义和自由主义、有机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哲学流派对该问题的理解,并为现代社会重新奠定了价值规范基础,彰显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最根本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在当今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问题和挑战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精髓要义,为解决资本主义现代性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凸显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所具有的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意义维度上,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不仅在理论内涵上得以充盈,同时其蕴含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旨趣又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实践充分彰显出来,由此,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将在现时代背景下获得进一步的推进和深化。
丰子义[3](2021)在《从唯物史观看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文中提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命运是和中国道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中国道路,不仅要从"特色"的角度来看待,而且要从历史观上来把握。首先要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待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正是遵循历史发展普遍规律走出来的。无论是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还是中国建设、改革道路的开创,都是历史发展普遍规律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其次要从世界历史来看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在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因而有其深远的世界意义;再次要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道路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的根据就在于不同时期中国社会本身的基本矛盾。随着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具体内容也会发生新的变化;最后要从实践观点看待中国道路。道路不同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践过程;道路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中国道路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开创出来的,其发展同样必须探索开创。
王林兵[4](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国际秩序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成向东[5](2021)在《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研究“国际合作”问题就是研究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国际合作现象与行为的普遍性与复杂性使理论研究成为一大难题。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人类文明也进入多层次、多元化、多问题碰撞交融、竞争合作的阶段,单一或局部的、简单的方式已经无法解决世界所面临的动态性、开放性、复杂性以及系统性的发展问题。在多元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人类的命运越来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寻求合作将会更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如何走向和合共生、命运与共的道路既是扬弃旧的世界秩序,构建世界新秩序的过程,也是人类走向合作文明的重大实践课题。从全球的视野和胸怀去理解“合作”已经成为理论与实践的迫切需要,“合作”理应成为当今世界“大理论”视阈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尽管现实主义者们看到的是世界之乱与大国冲突的种种现实,但人类终究是向前看的“智慧生灵”,需要以非凡的勇气、足够的“智慧”走出冲突的困境。冲突与合作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统一体,只要有解决冲突的架构,就会有合作的基础。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逻辑。如何以“大合作”的实践形式走向未来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共同课题。问题驱动发展转型,危机生成发展共识。当人类社会面临共同的发展难题时,如何促进人类对全球发展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深刻反思,将决定着人类的未来走向。如果国际合作世界观、国家能力与国际制度三个变量系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实践层面的增量改进与优化的共同作用下,实现国际秩序和谐化的可能性要素就会不断积累增加。“霸权稳定”的终结与新的“合作稳定”秩序的产生将不可避免,代替旧有观念的,将是新的“合作文明”的实践与真正“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分析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础概念、立论基础、范式结构、实践逻辑、现实困境与深化路径。具体而言,就是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方法出发,以系统化理论框架解释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探求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的三个基本变量因素,即“世界观-能力-制度”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国际合作。中国与世界的良性互动关系是怎样影响国际体系的变动,促进世界走向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这一规律。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建构的最终目的是从复杂的国际合作现象中发现合作的“中国逻辑”与“中国特色”。论文除导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研究起点。集中阐释了国际合作的相关基本概念,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这一研究主题进行概念界定,并阐明“理论整体性”研究的意义。第二章是立论基础。主要从四个维度阐述了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渊源,构成了本文的立论基础。第三章是理论分析。尝试构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即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能力-制度”系统结构,着力探讨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关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根本上揭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规律性。第四章是实践考察。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变;从“世界观-能力-制度”结构范式出发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进行案例分析;系统总结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经验;第五章是现实困境。从世界观、国家能力、国际制度三个层面对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进行深入分析;第六章是深化路径。有针对性地提出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路径。
范瑞滨[6](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文中提出从鸦片战争至今,中国人民经过艰难探索,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准确把握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揭示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中国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近代以来探索现代化的历程是与世界历史进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强调世界历史具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并注重把握二者之间的关联性,注重研究世界历史的整体和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的近现代历史,把握中国的现代化与世界历史之间的联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凭借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现代化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本论文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研究视角,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首先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在中国现代化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进行了揭示和阐述;接下来以大历史的长焦距,对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进行了历史性的审视,意图勾画出经200年来中国从被动卷入世界历史、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主动参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历史的结构性改革,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变化历程的时代画卷,阐明中国现代化独特的特征和规律,揭示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论文对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及其独特样态进行了结构性的分析并揭示了其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关系。中国现代化作为一项旷古未见之宏大事业,有着极为复杂的内在结构和层次,论文分别从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型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布展,以及在新的历史时代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实践等几个具有典型性的核心要素入手,来分析和揭示中国现代化道路及其成就的独特结构和本质特征,意图通过这种结构性分析,揭示和阐释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关系、揭示出其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遵循和发展。“引言”和“结语”之外,论文正文分为六章。论文的“引言”主要简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阐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中国现代化问题成为诸多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梳理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对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两种范式,即“革命史观”和“现代化史观”做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通过对当前学术界关于中国现代化相关研究成果的评析,揭示出运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研究中国现代化问题所具有的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并简要论述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观点。第一章阐释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涵以及运用其研究中国现代化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构建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理论。它确定了世界历史的科学内涵,阐释了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揭示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借助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历程进行研究,可有效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方向,把握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具体道路的辩证关系,把握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把握资本推动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化的作用,把握人类社会的未来形态。第二章审视近代以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程。本论文将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放在世界历史进程中进行分析,阐明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和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阐明了民主革命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的政治保障。然后,本论文依次剖析了中国在冷战时期独立自主的进行现代化探索、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现代化新阶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历程。第三章剖析中国革命道路的特殊性。本论文在阐述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对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和十月革命经验的运用和借鉴的基础上,通过剖析中国革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体现了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特点,为中国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进一步开创了多样化的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第四章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在把握马克思列宁社会主义阶段论思想的基础上,本论文剖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和内涵,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殊阶段所具有的历史性和阶段性,以及它为中国社会主义更高发展阶段的探索所奠定的基础。同时,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成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过渡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五章阐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本论文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为理论基础,有效把握了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利用资本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同时注重驾驭资本、消除资本的消极影响,同时强调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历史性和阶段性。本论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利用和驾驭资本实现现代化所具有的创造性贡献。第六章阐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地位。本论文在梳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基础上,剖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系,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揭示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了世界历史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这一时期人类社会共同体的主要形式,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重要途径。在“结语”中,对论文分析和阐述的观点和逻辑进行了简要的归纳和总结。在阐明中国现代化进程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运用和发展的基础上,揭示本论文的四个主要结论:第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历史这一重大背景与具体的条件,历史性透视表明没有共产党领导、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无法真正启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社会主义是世界历史性事业,闭关锁国、没有改革开放,不可能建成真正的社会主义;第三,世界历史发展的当代进程表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离不开世界历史的发展,世界历史的顺利推进不可能缺乏中国的现代化;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最新发展形态。
张许加[7](2020)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提出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冷战结束……各国相互依存大幅加强,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演化”①,世界经济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中受益,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特朗普政府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英国政府推行脱离欧洲联盟计划等逆全球化现象愈演愈烈,使经济全球化必然趋势出现局部的、暂时的逆转,世界经济发展充满各种变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如何从理论上深入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面临的新挑战,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阐述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我们提供了重要指南。本文将对《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全文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述《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主要创新点。第二部分论述《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催生了资本主义大工业和世界贸易,构成了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经济条件。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及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构成其政治条件,马克思本人经济学思想的探索和唯物史观的酝酿构成思想条件,而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构成其科技条件。第三部分回顾《形态》以前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艰辛探索。主要追溯《博士论文》时期、《莱茵报》时期以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的相关论述。第四部分阐述《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容。全面梳理《形态》文本中集中体现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世界历史”、“世界市场”和“世界交往”理论的丰富内容,并进一步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第五部分阐明《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特征,即科学性和价值性辩证统一的理论特色。第六部分分析《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价值。马克思经济全球化思想是当代中国经济全球化理论创新的起点,在实践上为我国政府“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理论指南,有助于我们在复杂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把握方向,坚定信念,保持定力。
高思[8](2020)在《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世界历史发展表明,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富强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积极加入经济全球化,在融入全球市场之后保持了经济高速增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近年来,全球贸易进入低迷期,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抬头,逆全球化的挑战与日俱增,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性爆发,等一系列的情况出现使经济全球化发展遭遇挫折。籍此,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思想和理论研究仍然是当前时代的重点问题。追根溯源经济全球化理论,19世纪,经济全球化初露端倪之时,马克思恩格斯在回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揭示了人类社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丰富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所以,为了更好的回答时代拷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鉴于此,本文使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分析方法,以社会变迁的独特视角紧密围绕着经济全球化,循序渐进,扎根经典文本,力图形成具有一定系统性、时代性、创新性的关于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成果。本文除绪论之外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2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来源。本文将理论研究时空定位到马克思恩格斯生活的年代——19世纪的欧洲。探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实践来源即时代背景。同时,在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的维度上溯源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来源。充分论证了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形成的合理性、必要性,以此观其革命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第二部分(第3,4,5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内容。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现实的基础上,既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一般性规律,同时还揭示了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特殊性规律。第3章从动因、一般表现、影响、趋势几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经济全球化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有一般性,虽然社会制度不断更替,但是其本质的、内涵式的规定始终具有问题解释力。第4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所研究的经济全球化过程就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第5章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制度变迁关系的思想。人类社会制度变迁是马克思恩格斯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的思想逻辑,经济全球化对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瓦解封建社会,实现向未来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第6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不同于其他理论家,始终站在不发达国家和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思考经济发展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宏大视野出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通过“哲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的多学科综合的分析工具,形成了极具深刻性的经济全球化思想。马克思恩格斯作为经济全球化问题分析的“开启者”,他们的经济全球化思想为当代全球化理论、现代化理论等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和思想基础。第四部分(第7章),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本文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研究,形成了对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具有前进性和曲折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要从无产阶级立场、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出发,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当前,中国正处在“两个百年”目标实现的重要交汇期,必须要始终坚持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建设现代化、高质量的开放型经济,实现市场化、工业化、全球化、城市化的同步协调发展,为融入经济全球化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必须要发挥国家作用,在波云诡谲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维护好本国的发展利益。同时,中国还要发挥大国担当,积极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导经济全球化朝正确方向发展。虽然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散见于着作中,但其思想内容具有全面性、深刻性、预见性,不仅关注了社会经济发展,更是关注了社会制度变迁,人类解放的问题。伴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真理光芒愈加闪耀。
张新南[9](2020)在《论“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梦与世界梦相通,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与共。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中的这番话,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中国共产党人这一朴素认识揭示了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角度出发,改革开放不是游离于世界之外的孤家寡人,而是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真正开眼看世界,是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它在中国发展历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始终是社会问题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对改革开放问题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表现。当前学术界对改革开放问题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中,世界成为一个开放的世界,掌握世界历史发展规律,与世界密切结合是改革开放实践的最初发展指南;二是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中国被纳入世界体系,成为其发展的一部分,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必须科学处理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的关系问题。这两种不同的研究视角皆反映出世界历史发展与改革开放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基本问题和改革开放基本问题的分析,认为世界历史的发展逻辑是以资本为核心,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为依托,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解放。同时,马克思基于世界历史理论东方道路的阐述更是中国寻求自身发展的关键所在。针对改革开放的基本问题,主要围绕中国发展和世界发展两个问题展开,邓小平认为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不可能忽视中国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习近平在此基础上提出,全球化是不可逆的大趋势,中国发展是世界发展的机遇和贡献者。以对世界历史理论和改革开放基本问题的阐述为基础,本文对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进行解析,以此审查中国改革开放面临的新局势和新发展,可发现,面对世界百年之未有之新变局,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的核心内涵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它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现路径,更彰显了中国是如何主动参与到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还伴随着中国在世界发展中的角色转变。过去的中国人认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认为中国就是世界,即“中国之世界”。实践证明,过去王朝帝国的中国世界观是走不通的,近代史的发展就是鲜活的例子。因此,中国需要从更加理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世界,从而为中国处理国际问题,寻求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奠定基础。就中国看世界的角度而言,1840年前我们是俯视,1840年后变成了仰视,五四以后仰视角最大,至到现在仰视角逐渐变小,直到以平视的眼光看待世界。把中国看成世界组成部分而形成的理性中国世界观就是习近平同志所说的“世界之中国”,因此,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的逻辑旨归则是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这不仅展现出中国从被动参与全球治理到主动引领全球治理的角色变化,中国梦与世界梦的联系更是这一逻辑的具体彰显。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要从世界看国家,而不是从国家看世界,既要防止西方中心论,也要避免中国中心论,从人类的心智进步来讲,排斥他人的“自我中心论”都要抑制和克服,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要放下各种“中心论“说法才能构造一个完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本文对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的当代价值进行阐述。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无论是世界发展还是中国发展都在多方面强调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重要性。对世界而言,对改革开放世界历史逻辑的全面认识有助于经济发展以及新型国家秩序的建立。对中国而言,当西方越发以一种充满敌意的眼光看待中国时,中国应该用一种怎样的眼光和态度去审视如今这个波涛汹涌的世界是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的意义所在。
张瑞洁[10](2020)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文中指出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期间,它并非历史学范畴,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构成部分。它不是僵化顽固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且与时俱进的理论。即就是从世界历史的视角出发,打破各民族间原始的闭塞局面,超越地域的狭隘空间限制,用世界历史性的思维洞察分析人类社会,也是构建唯物史观的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批判,是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社会的“助力剂”,也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宏伟目标的坚实理论依据。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从未过时。基于对现阶段全球化趋势的反思,我们总结出:继续坚持对马克思经典着作的深入学习,弘扬以世界历史理论为思想指导,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分析全球化进程中所遭受的挫折,进一步将理论内容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指导我国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南手册,逐步寻找应对全球化的战略。其中“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就是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相结合的典范。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从而为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各国构建和平秩序提供具有中国烙印的方案,实现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延展性的新发展。文章从五个章节进行逐步论述。分别是第一章绪论部分;第二章论述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以及时代背景;第三章阐明了此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第四章列举该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第五章分析该理论所凸显出的当代价值及对我国发展的启示。本文主要使用了四种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分别为文献研究法、从抽象到具体发以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最后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分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它的客观内容协助我们更好的掌握世界历史发展的规律。不断洞悉当下的国际形势,对于深处全球化浪潮中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必不可少的功课,无论是处于水深火热中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是奋力前行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在文章的最后一部分,一并探讨了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当下的影响价值。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对人的全面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反复解读,不断赋予它最新的实践意义,为我们更好的认识和运用该理论做好铺垫,也为人们更好把握社会历史思潮的前进方向、应对全球化带来的种种挑战和机遇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逻辑:党的百年奋斗经历的四个不同时期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
(一)党领导人民宣告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 |
(二)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宣告中国人民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也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时代 |
二、理论逻辑:党的百年奋斗与世界历史进程关涉的基本问题 |
(一)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关涉的基本问题 |
(二)党的百年奋斗始终着眼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 |
(三)世界历史百年进程始终关注求和平谋发展的时代问题 |
(四)党的百年奋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逻辑关联 |
三、实践逻辑:党的百年奋斗实践成果与影响世界历史进程 |
(一)取得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新成就 |
(二)探索东方社会发展的新道路 |
(三)创造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
(四)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 |
(2)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现代性之隐忧”与“共同体重建” |
一、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与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生成 |
1.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
1.1.1 亚里士多德“城邦共同体” |
1.1.2 卢梭“契约共同体” |
1.1.3 黑格尔“伦理共同体” |
1.1.4 费尔巴哈“爱的共同体” |
1.1.5 赫斯“自由共同体” |
1.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背景 |
1.2.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瓦解传统共同体 |
1.2.2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加剧 |
1.2.3 工业革命的壮大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 |
1.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历程 |
1.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初步探索 |
1.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逐步形成 |
1.3.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发展深化 |
第2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奠基 |
2.1 马克思哲学为构建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辩证法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式 |
2.1.2 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 |
2.1.3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为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现实的切入点 |
2.2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内涵界定的三重维度 |
2.2.1 个体和共同体 |
2.2.2 共同体与社会 |
2.2.3 虚假共同体和真实共同体 |
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 |
2.3.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的历史发展理论是一个有机整体 |
2.3.2 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人的依赖性” |
2.3.3 资本共同体:“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
2.3.4 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个性” |
第3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批判 |
3.1 现代性的根本矛盾:个体与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
3.1.1 现代性的内在困境: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
3.1.2 占有性个人诞生的理性维度 |
3.1.3 自由主义的隐秘前提:占有性个人与现代共同体的抽象对立 |
3.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现代性批判 |
3.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异化劳动批判 |
3.2.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市民社会批判 |
3.2.3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资本逻辑批判 |
3.3 现代性困境的必然出路:迈向“自由人联合体” |
3.3.1 “自由人联合体”的根本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个人 |
3.3.2 “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本性:个体与类的真正和解 |
3.3.3 “自由人联合体”的现实性论证:个人和共同体的真正统一 |
第4章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现代性意义 |
4.1 现代性视域中共同体的危机与当代哲学的论争 |
4.1.1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的实质:“个体与共同体的分裂” |
4.1.2 有机马克思主义为破解共同体危机寻找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 |
4.1.3 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开启日常生活批判以拯救“脆弱的现代性” |
4.1.4 当代西方共同体理论的根本缺陷:物质—实践向度的缺失 |
4.2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 |
4.2.1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生成的理论依据 |
4.2.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实践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其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从唯物史观看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看中国道路 |
二、从世界历史看中国道路 |
三、从社会基本矛盾看中国道路 |
四、从实践观点看中国道路 |
(5)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与研究难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难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议题界定 |
第一节 基础概念及关系辨析 |
一、“合作”与“国际合作” |
二、国际合作与竞争、斗争 |
三、国际合作与冲突、战争 |
四、国际合作与和平发展 |
第二节 研究议题界定 |
一、理论与实践的“中国特色”之辩 |
二、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国际合作”之题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整体性”之维 |
第二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立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国际合作思想的指导 |
一、国际合作的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 |
二、国际合作的本质属性:国家的阶级性 |
三、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民族独立自主平等 |
四、国际合作的价值旨归:人类的解放 |
第二节 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精髓的滋养 |
一、人的范畴:人性善与道义传统 |
二、国家范畴:“和合主义” |
三、世界范畴:“天下主义” |
第三节 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经验教训 |
一、苏俄社会主义国家国际合作的积极探索 |
二、大国沙文主义的危害 |
三、大国争霸的历史镜鉴 |
第四节 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的批判 |
一、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立场”批判 |
二、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观点”批判 |
三、西方主流国际合作理论“基本方法”批判 |
第三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分析:一种系统框架分析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分析的系统框架 |
一、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结构范式 |
二、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机理 |
三、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现形式 |
第二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基本运行规律 |
一、世界观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二、国家能力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三、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的互动规律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理论属性 |
一、人民性 |
二、实践性 |
三、发展性 |
四、包容性 |
五、正义性 |
第四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的实践考察 |
第一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思想的历史演进 |
一、起点与基础:实现“站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二、开创与拓展:实现“富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三、传承与创新:实现“强起来“的国际合作思想 |
第二节 三种类型国际合作的实践创新——基于“世界观-能力-制度”的案例分析 |
一、“维护支持型”国际合作:中国参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实践 |
二、“参与塑造型”国际合作:上海合作组织 |
三、“倡导引领型”国际合作:“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
第三节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实践经验 |
一、党的领导:国际合作的根本保证 |
二、独立自主:国际合作的基本原则 |
三、求同存异:国际合作的基本方针 |
四、互利共赢:国际合作的基本精神 |
五、和平发展:国际合作的核心目标 |
第五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现实困境 |
第一节 国际合作的“世界观”认同困境 |
一、西方价值观的弊端与分化 |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挑战 |
三、中国和平发展的“信任”困境 |
第二节 国际合作能力面临的现实挑战 |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
二、大国博弈与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 |
三、国际合作的责任能力的不对称性 |
第三节 全球合作体制“低效失灵” |
一、联合国权威体系受到挑战 |
二、全球合作治理的制度供给滞后 |
三、国际合作机制运行功能紊乱 |
第六章 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的深化路径 |
第一节 增强国际合作“世界观”的认同 |
一、“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认同” |
二、“和平发展”的“诚意决心” |
三、“和合共生”的“文化自觉” |
第二节 提升实现和平发展的竞合“能力” |
一、国际合作中的动力与原则底线 |
二、国际合作中的竞争与斗争本领 |
三、国际合作中的能力与责任共担 |
第三节 推进全球合作体系的“制度”创新 |
一、国际合作的“核心”体制 |
二、国际合作的“制度”供给 |
三、国际合作的“关系”网络 |
结论:人类合作文明的理论前景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1. 理论意义 |
2. 实践意义 |
三、 研究现状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研究现状评析 |
四、 研究思路和主要观点 |
1. 研究思路 |
2. 主要观点 |
五、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方法 |
2. 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 |
第一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涵 |
一、 世界历史的唯物主义解释 |
二、 资本主义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换” |
三、 共产主义世界历史的未来发展 |
四、 世界历史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 |
第二节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
第二章 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的历史性审视 |
第一节 近代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及中国革命探索 |
一、 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及中国被动卷入世界历史 |
二、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民主革命探索 |
第二节 新中国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
一、 融入社会主义阵营及社会主义改造 |
二、 在独立自主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逐步融入世界历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 |
一、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 |
二、 中国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加速中国现代化建设 |
1.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工业发展布局的调整 |
2.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
3.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提出 |
4. 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积极推动世界历史的发展 |
一、 中国现代化发展新阶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二、 逆全球化运动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三、 新时代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三章 中国现代化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及其历史建构 |
第一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和经验来源 |
一、 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基础 |
二、 俄国十月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来源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与近代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 |
二、 世界历史与中国革命的转变 |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
第三节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基础和制度保障 |
二、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对“一国胜利论”的运用和发展 |
三、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多样化的无产阶级革命模式 |
第四章 中国现代化建设国情基础的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思想来源 |
一、 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二、 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三、 斯大林的“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 |
四、 毛泽东的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思想 |
第二节 世界历史视域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与发展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现代化的实现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世界历史方位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与实践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握了中国现代化的基本国情 |
二、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揭示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前景 |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各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差异性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划时代创新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和世界历史条件 |
一、 世界历史条件下的两制关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二、 世界历史下的必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改革开放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 |
一、 世界历史下资本的两面性与资本对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
二、 世界历史下社会主义原则的坚守与资本作用的历史性 |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握了世界历史的发展特点 |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利用和驾驭资本的社会主义模式 |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和驾驭资本提供借鉴 |
第六章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发展 |
第一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思想背景 |
一、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来源 |
1. 马克思共同体概念的内涵 |
2. 人类社会共同体的发展阶段 |
3. 自由人联合体的主要特征 |
二、 新中国和平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
第二节 世界历史下的中国新时代远大规划和部署 |
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条件 |
三、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规划 |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性质 |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维度 |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层次 |
4. “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
第三节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历史意义 |
一、 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握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二、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必然途径 |
结语 |
一、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中国的现代化探索提供理论指导 |
二、 中国的现代化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研究缘起 |
1. 研究的必要性 |
2. 研究的重要性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 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之处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3. 创新之处 |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历史背景 |
(一) 《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经济条件 |
1. 工业革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 |
2. 世界贸易与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
(二) 《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政治条件 |
1. 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的逐步确立 |
2. 资产者与无产者矛盾日益尖锐 |
(三) 《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思想条件 |
1. 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初步探索 |
2.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酝酿成熟 |
(四) 《形态》经济全球化思想诞生的科技条件 |
1. 交通工具的发展 |
2. 通讯工具的进步 |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前经济全球化思想的艰辛探索 |
(一) 《博士论文》时期的求索 |
(二) 《莱茵报》时期的求索 |
(三)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的求索 |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 《形态》关于“世界历史”思想的阐述 |
1. “世界历史性存在”是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存在方式 |
2.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经验事实与历史趋势 |
3. “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指向和现实运动 |
(二) 《形态》关于“世界市场”思想的阐述 |
1. 世界市场形成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
2. 世界市场的发展源于资本主义大工业 |
3. 世界市场支配单个人活动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
(三) 《形态》关于“世界交往”思想的阐述 |
1. 物质交往构成一切交往的前提 |
2. 世界交往保存和创造生产力 |
3. 世界交往与生产力的普遍发展构成共产主义的前提 |
(四) 《形态》中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在逻辑 |
1. 世界交往塑造世界历史 |
2. 世界市场承载世界历史 |
3. 物质生产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决定世界市场、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的发展 |
四、《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的鲜明特征 |
(一) 科学性—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 |
(二) 价值性—以共产主义为历史取向 |
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价值 |
(一) 奠定经济全球化理论创新的基石 |
(二) 批判“逆全球化”现象的理论武器 |
(三) 指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理论依据 |
(四) 指导“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理论指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
1.3.3 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与思想来源 |
2.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经济背景 |
2.1.1 大机器生产开启工业时代 |
2.1.2 通讯和运输设施发展打破全球空间限制 |
2.1.3 自由市场经济成为占主导地位的运行机制 |
2.1.4 世界市场扩大推动国际贸易增长 |
2.1.5 国际投资扩大化 |
2.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产生的政治背景 |
2.2.1 民族国家成为世界秩序的主体 |
2.2.2 相对和平的政治环境促进各国经济合作 |
2.2.3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塑造了社会发展进程 |
2.2.4 欧洲列强的殖民掠夺成为普遍现象 |
2.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思想来源 |
2.3.1 德国古典哲学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
2.3.2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关于世界经济的思想 |
2.3.3 德国历史学派关于国家经济学的思想 |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一般性的分析 |
3.1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动因 |
3.1.1 商品经济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前提 |
3.1.2 世界市场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
3.1.3 机器大工业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
3.2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表现 |
3.2.1 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
3.2.2 世界市场持续扩大 |
3.2.3 生产和消费的国际化 |
3.2.4 资本的国际流动 |
3.3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
3.3.1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整体的影响 |
3.3.2 经济全球化对国家及国家之间关系的影响 |
3.3.3 经济全球化对个人的影响 |
3.4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
3.4.1 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历史潮流 |
3.4.2 社会化大生产使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网 |
3.4.3 资本作为经济全球化本质力量发挥重要作用 |
3.4.4 股份公司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载体 |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分析 |
4.1 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
4.1.1 殖民掠夺是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 |
4.1.2 世界市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 |
4.1.3 资本原始积累是阶级对立的根源 |
4.2 资本主义发展不断冲破地理限制 |
4.2.1 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寻找销路 |
4.2.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断国际化 |
4.2.3 资产阶级国家推动经济全球化 |
4.3 资产阶级按其面貌创造了新世界 |
4.3.1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
4.3.2 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发展 |
4.3.3 不发达国家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
第5章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经济全球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分析 |
5.1 经济全球化加速封建制度解体 |
5.1.1 小农经济隔绝分割的状态被打破 |
5.1.2 封建阶级专制统治被资产阶级统治取代 |
5.1.3 消除了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 |
5.2 经济全球化加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
5.2.1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全球传播 |
5.2.2 全球资本流动的无序性 |
5.2.3 资产阶级应对世界市场的方式具有局限性 |
5.2.4 资本精神的消极影响逐渐扩大 |
5.3 经济全球化推动资本主义向未来社会迈进 |
5.3.1 生产力发展提供经济基础 |
5.3.2 无产阶级的革命性日益凸显 |
5.3.3 社会革命的条件日趋成熟 |
5.3.4 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 |
第6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主要特征 |
6.1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立场具有坚定性 |
6.1.1 站在无产阶级和不发达国家的立场上分析问题 |
6.1.2 形成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正确认识 |
6.1.3 为无产阶级行动提供理论指导 |
6.2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内容具有深刻性 |
6.2.1 指出了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
6.2.2 预见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
6.2.3 对当代经济全球化相关问题具有解释力 |
6.3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分析方法具有独特性 |
6.3.1 遵循了唯物史观的分析方法 |
6.3.2 运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分析方法 |
6.3.3 使用了动态的、制度的、比较的分析方法 |
第7章 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
7.1 正确认识当前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
7.1.1 经济全球化始终向前发展 |
7.1.2 经济全球化发展具有曲折性 |
7.2 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
7.2.1 提升工业化水平,夯实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
7.2.2 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
7.2.3 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制 |
7.2.4 完善制度建设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提供保障 |
7.3 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贡献中国方案 |
7.3.1 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7.3.2 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
7.3.3 参与并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
7.3.4 发挥大国担当,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9)论“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内容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世界历史逻辑界定 |
第一章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问题 |
一、马克思世界历史的概念界定 |
(一)民族史走向世界史 |
(二)史前史走向人类史 |
二、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在逻辑 |
(一)生产力发展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建立是前提 |
(二)资本扩张是世界历史的内驱力 |
(三)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的必然趋势 |
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东方道路和全球化的阐释 |
第二章 改革开放的基本问题 |
一、世界发展与中国发展 |
(一)邓小平: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
(二)习近平:全球化是不可逆的趋势 |
二、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 |
(一)邓小平: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占比较优势 |
(二)习近平: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 |
第三章 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 |
一、逻辑起点: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审视 |
(一)现实审视 |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野 |
二、逻辑内涵: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合作共赢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逻辑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多维定位 |
三、逻辑旨归:从“中国的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 |
(一)从和平崛起到全球治理 |
(二)中国梦与世界梦息息相关 |
第四章 改革开放世界历史逻辑的当代价值 |
一、基于中国的当代价值 |
(一)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真正睁眼看世界 |
(二)中国共产党人引领中华民族的全面觉醒 |
二、基于世界的当代价值 |
(一)实现新型国际秩序的建立 |
(二)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中国动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目的 |
1.1.3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3.1 研究的目标 |
1.3.2 研究的方法 |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与时代背景 |
2.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思想来源 |
2.1.1 黑格尔之前的思想家关于世界历史问题的观点 |
2.1.2 黑格尔的世界历史思想 |
2.1.3 马克思对黑格尔世界历史观的继承和超越 |
2.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2.2.1 新航路的开辟为世界历史的形成提供基础条件 |
2.2.2 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 |
2.2.3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建立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现实基础 |
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征 |
3.1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 |
3.1.1 “历史”向“世界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
3.1.2 世界历史的形成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
3.1.3 人的解放和发展是世界历史的归宿 |
3.1.4 世界历史发展的最终社会形态是共产主义 |
3.2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特征 |
3.2.1 实践性 |
3.2.2 时代性 |
3.2.3 人本性 |
4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发展 |
4.1 改革开放前时期 |
4.1.1 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
4.1.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4.1.3 “三个世界”理论 |
4.2 改革开放初期 |
4.2.1 和平发展观的树立 |
4.2.2 对外开放理论的提出 |
4.2.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
5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
5.1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5.1.1 大力发展生产力 |
5.1.2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
5.1.3 将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有机统一 |
5.2 坚持“一带一路”倡议 |
5.2.1 建设“一带一路”的开放理念 |
5.2.2 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往 |
5.2.3 提升贸易投资和便利化水平 |
5.3 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5.3.1 从“历史”到“世界历史” |
5.3.2 从“民族”走向“世界” |
5.3.3 从“大国”走向“世界”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从世界历史看全球化(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J]. 谢婧,胡江华. 江淮论坛, 2021(06)
- [2]现代性视域下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从唯物史观看中国道路的百年历程[J]. 丰子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4]习近平新时代国际秩序观研究[D]. 王林兵.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5]中国特色国际合作理论与实践研究[D]. 成向东. 兰州大学, 2021(09)
- [6]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中国现代化研究[D]. 范瑞滨.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9)
- [7]《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张许加.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马克思恩格斯经济全球化思想研究[D]. 高思. 辽宁大学, 2020(01)
- [9]论“改革开放”的世界历史逻辑 ——基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D]. 张新南. 兰州大学, 2020(01)
- [10]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 张瑞洁.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