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条例

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条例

一、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论文文献综述)

忻州市人民政府[1](2021)在《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忻政发[2021]1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忻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五台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委、办、局:现将《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2021年8月16日(此件公开发布)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赵云燕[2](2021)在《太原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原市是我国能源重工业基地,能源结构比较单一,环境污染较重,虽然近几年环保工作取得显着成效,环境质量状况得到改善,但大气污染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本文采用灰色预测模型对太原市2022—2025年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臭氧(O3)、大气污染物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进行了灰色预测。结果表明,未来4年的空气质量有所好转,各污染物的浓度有所下降,但臭氧、PM2.5、PM10的年均浓度仍然偏高。在此基础上结合太原市的综合情况,提出改善市区大气环境质量的对策。

向俊杰[3](2021)在《“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三重博弈——以太原市“禁煤”为例》文中提出"一刀切"政策执行方式是采用相对单一的标准将政策内容简单化处理的一种懒政行为。在"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三重博弈:从央地政府间博弈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作出"一刀切"式的政策执行,是在中央政府监管严格、地方政府执行时间紧张且执行资源相对充分的情境下所选择的一种执行策略;从地方政府间博弈的角度来看,地方政府间客观存在的晋升和资源竞争博弈,强化了地方政府在特定情境下采取"一刀切"式政策执行的动机,推动了该执行方式的扩散;从政策的执行者与政策对象间博弈的角度来看,"一刀切"式政策执行方式对政策对象的利益造成了损害,导致其强烈反抗,要求终止"一刀切"政策执行方式。为避免"一刀切"式政策执行的产生,中央政府应督促地方政府规范执行政策,同时树立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一刀切"政策执行方式的扩散,而地方政府则要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贯穿于环保政策的执行过程之中。

姬艺珍[4](2021)在《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汾渭平原城市群成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PM2.5的积累过程对重污染天气的发生和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对积累过程的研究较少,仅有的研究也只着眼于重污染天气的积累过程,无法衡量地区长期积累水平,因此分析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特征,量化汾渭平原PM2.5的积累水平对科学有效地制定汾渭平原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全面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促进汾渭平原协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污染物时空变化以及PM2.5积累特征的角度对汾渭平原的大气污染特征进行分析,从PM2.5积累速率的角度建立了评价快慢积累过程的评价指标,量化了汾渭平原不同城市PM2.5的积累水平;并且分析了汾渭平原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的污染特征;从积累特征的角度分析了太原市区的PM2.5污染特征和重污染天气成因。结果如下:(1)汾渭平原大气污染以颗粒物(PM2.5和PM10)和高浓度O3为主;在空间分布上,汾渭平原山脉较多的城市大气污染程度较轻,而地势比较平坦的盆地城市大气污染较为严重;SO2浓度高值主要分布在汾河平原城市。(2)汾渭平原O3每年浓度最高值出现在5—7月份,其他大气污染物浓度在秋冬季月份高于春夏季。从日变化来看,O3的每日峰值出现在下午16时左右,呈“单峰双谷”型,其他5种污染物都呈“双峰双谷”型变化特征。(3)汾渭平原12个地市中PM2.5积累水平较强的城市为宝鸡、临汾、吕梁、晋中;积累水平为中等的城市有咸阳、渭南、铜川、运城、洛阳;积累水平较弱的为西安、三门峡和太原。(4)汾渭平原一次重污染过程的发展阶段汾河平原城市表现为偏煤烟型污染特征,其他城市的污染特征不太显着;维持阶段的部分城市会转变为偏二次型,消散阶段偏沙尘型和偏机动车型的污染类型较多。(5)太原市区秋冬季慢速积累状态下,二次污染物的生成有助于PM2.5的积累速率增加;快速积累状态下一次污染物对PM2.5积累速率影响更明显;快速积累时,来自东南方向气流输送显着增加。(6)太原市区重污染天气的形成过程以慢速积累为主,占比77%。重污染天气下,市区多以硫酸盐和硝酸盐复合污染为主,而郊区以硝酸盐污染为主。

刘震[5](2021)在《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经济带,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当前黄河流域空气质量长期处于较为严峻的状态,因此本文选取2015-2019年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和PM10、PM2.5等空气污染物数据,结合2015-2018年9省会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基线健康资料,运用空气质量指数、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泊松回归模型,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及空气污染物造成的人群健康效应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从而为制定环境健康政策、促进各市可持续发展等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2015-2019年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除西安、太原外,其他7市空气质量总体趋于改善,西安、太原2019年AQI年均值高于2015年,空气质量有所恶化。PM10、PM2.5和O3是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主要空气污染物。9市AQI季均值均表现为“冬高秋低”,11-次年2月为AQI月均值高峰期,4-9月为低峰期。9市PM2.5、PM10、CO、NO2月均值呈“U”型分布,除成都市外其他8省会城市SO2月均值呈“U”型变化,成都市SO2月均值全年维持在较低水平,9省会城市O3月均值呈倒“U”型变化。(2)人口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因素和城市绿化水平均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有一定影响,其中影响兰州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为年末常住人口,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是影响成都、西安、郑州和济南空气质量的首要因素,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是西宁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人均GDP是呼和浩特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公园绿地面积是银川和太原市空气质量的首要影响因素。(3)SO2和NO2浓度每升高10μg?m-3人群死亡率增加的百分数要高于PM10、PM2.5和O3,但空气污染物的健康效应还与污染物浓度超标情况、人口基数和疾病死亡率有关,因此对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进行健康效应评价,得出PM10、PM2.5和O3造成的健康效应要高于SO2和NO2,空气污染物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要高于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总体来看,当前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SO2和NO2的浓度已接近WHO指导值,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空气因素为PM10、PM2.5和O3,应将PM10、PM2.5和O3作为空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在符合各城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逐步严格标准限值。

周欢[6](2020)在《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研究》文中提出大量流行病学和毒理学研究表明大气颗粒物,特别是细颗粒物能引起心肺疾病甚至死亡,危害程度与颗粒物的浓度、粒径和组成成分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华北地区主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之一,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污染严重,对太原市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群健康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展太原市主城区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化学组成以及健康效应的研究对于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太原市2013~2019年常规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和气象数据,通过污染特征雷达图、PM2.5与PM10比值以及后向轨迹等方法分析重度以上污染天气过程的污染特征和成因;其次,收集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19日太原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每日非意外死亡、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统计资料及相应的大气污染数据,采用广义可加分布滞后模型分析了大气颗粒物对老年居民每日疾病死亡的分布滞后效应和收获效应;并于2016年10月11日至16日使用中流量大气采样器同时采集距地面1.5m、13m、58 m垂直高度的大气PM2.5样品,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测定PM2.5中重金属Ti、Cr、Mn、Fe、Ni、Cu、Zn、As、Cd、Ba和Pb的含量,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重金属的联系与来源,通过美国环境保护署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估不同高度大气PM2.5中重金属的致癌与非致癌风险。结果显示:(1)太原市2013~2019年共发生了80次重污染天气过程,累计134天,首要污染物以PM2.5为主,PM10次之;主要发生在采暖季,尤其以1月和12月居多,常见的污染过程有燃煤-二次-扬尘转换型、二次-扬尘转换型、燃煤-二次-机动车转换型、二次-扬尘-钢铁转换型以及综合型五类。(2)PM2.5和PM10污染暴露在当日和一周内与每日死亡人数存在显着关联,当观察时间延长至30天时,它们对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和心肌梗死死亡的累积效应估计值显着增加,PM2.5还对非意外死亡的累积效应具有显着作用,但与呼吸系统疾病和肺炎死亡的相关性则无统计学意义。(3)PM2.5中重金属的浓度在白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而在夜间则呈现相反的趋势。交通排放、燃煤和工业过程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它们的健康风险均在可接受范围内,Cr具有最高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值。与成人相比,儿童的非致癌风险更高,而致癌风险相对较低。白天除Cr之外的重金属风险值随着垂直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夜间Cd、Ni和Pb的风险值先降低后升高,As呈现相反的趋势,Cu、Zn和Cr的变化趋势倾向于增加。以上结果提示,太原市重污染天气过程具有持续时间短、污染重、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特点,主要受到不利气象条件(高相对湿度)、污染物一次排放(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等)和二次转化、沙尘区域传输以及上风向地区污染物输送的综合作用;PM2.5和PM10与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死亡之间存在收获效应和显着的累积效应,当应用更宽的时间窗时可以定量估算这些效应的大小,使用广义可加分布滞后模型可以避免低估大气颗粒物对老年人非意外死亡的影响;重金属健康风险的垂直变化与不同高度PM2.5污染源的贡献密切相关,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和居民进行楼层选择时应该积极考虑PM2.5及其成分可能引起的健康风险。

王志磊[7](2020)在《太原市及周边环境空气PM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和人口迅速的增长,伴随而来一系列社会环境空气污染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PM2.5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的特点,可作为多种污染物的载体,其携带的重金属组分可对人体造成极大危害,故近年来关于PM2.5中重金属组分的研究逐渐增多。因此,借助化学分析和污染物受体模型对PM2.5中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和源解析就显得尤为关键,同时利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特定地区人群的进行风险评估有利于明确该地区人群的暴露风险。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8年在太原市及周边(榆次大学城)共采集了42个PM2.5样品,通过ICP-MS对收集的样品进行元素分析,以获取10种元素(砷、镉、钴、铬、铜、锰、镍、铅、钒和锌)的污染水平。通过分析两点位PM2.5中重金属浓度水平和时空分布,结合当地重金属污染源特征,利用受体模型与健康风险模型分析与评估。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太原市PM2.5重金属组分中锰、铅、锌为三种浓度最高的元素,均值分别为114.27±78.36ng/m3、73.41±57.58ng/m3和195.54±128.98ng/m3,其浓度总和分别占采暖季和非采暖季浓度总和的79.90%和85.45%。榆次大学城PM2.5重金属组分中锰、铅和锌同为三种浓度最高的元素,其均值分别为56.57±32.95ng/m3、70.02±56.66ng/m3和201.23±164.71ng/m3,其浓度总和分别占采暖季和非采暖季浓度总和的78.14%和73.70%。两采样点位中铅和镉元素在采暖季和非采暖季均超过国家参考限值。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在非采暖季重金属污染水平与其他地区年均值相近,在采暖季两地浓度则明显偏高。(2)富集因子分析表明,10种元素主要受人为源影响,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重金属富集水平为:锌、铅和镉显着富集(92.25-476.71),钒、镍、铬、砷和铜中度富集(10.74-40.93),钴和锰轻度富集(1.17-6.91)。Cd元素为富集程度最高的元素,其受人为源影响最大。采暖季重金属富集程度显着高于非采暖季。燃煤供暖为引起PM2.5中重金属富集的人为源之一。(3)太原和榆次大学城主成分分析结果类似,均提取出3个主成分因子,分别代表烟尘、金属冶炼排放及工业粉尘。两区域非采暖季累计解释方差高于采暖季,非采暖季污染来源解析结果可信度高于采暖季。(4)相关性分析及PMF分析结果表明,燃煤、工业过程、机动车尾气和扬尘为太原和榆次大学城的主要污染源,采暖季燃煤贡献率较高分别为38.4%和40.5%,非采暖季机动车贡献率较高,分别为15.6%和39.3%。(5)健康风险评估表明,太原和榆次大学城PM2.5中锰元素可引发较强的非致癌风险,除锰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引起的非致癌风险均远低于美国环保署(EPA)限值,非致癌风险系数介于1.02×10-5-5.23×10-1之间。人群在采暖季比非采暖季具有更高的非致癌风险,儿童比成人具有更高的非致癌风险。太原市和榆次大学城的致癌风险相比,二者具有相似的降序规律,太原和榆次大学城PM2.5中铬和砷元素的致癌风险均高于EPA的阈值,人群易受这两种元素引起的致癌作用影响。研究结果致力于解释特定污染源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和危害,有助于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综上所述,太原和榆次大学城PM2.5中重金属污染水平及污染源类型存在差异,从而导致不同的健康暴露风险。在进行大气污染防控时,可根据当地工业企业类型结合污染源种类进行综合治理。

贺宇航[8](2020)在《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地方立法这一问题上,我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发展,地市一级的地方立法是以2000年颁布的《立法法》为起点的,当时只有一部分设区的市可以进行地方立法,被称作“较大的市”,在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上地方立法的主体进一步扩大,设区的市也获得了在环境保护、城乡建设与管理、历史文化保护这三个事项的地方立法权。在环境保护方面,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也使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央虽在环境保护方面制定了许多法律法规,但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地方在环境保护事项上的主动性使得中央与地方能够在环境保护事项上形成更健全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权是有必要的。由于环境具有地域差异性,在设区的市没有获得地方立法权之前,中央层面的法律在地方具体的适用过程中会有与实际情况有些出入的地方,设区的市能够发挥其地方优势,制定出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地方性法规来解决和改善当地的环境问题。地方环境立法的数量和当地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且环境立法多以大气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为主,在实际的地方环境立法过程中存在着四个方面的不足:环境立法的针对性较弱;跨行政区域立法较少;环境立法的相关概念模糊;偏重行政事权,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概述,第一节详细阐述了设区的市立法的概念并以此引出第二节对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阐述,主要包括了其定义、分类和特点,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对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进行分析,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第三节和第四节主要是对其原则和设区的市地方立法的作用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现状的介绍,在第一节以2015年修改的《立法法》为界点来描述现状,在2015年之前,不是所有的设区的市都拥有地方立法权,而是一部分“较大的市”拥有地方立法权,本文选取了部分“较大的市”的地方环境立法进行分析,在2015年之后,“设区的市”在三大事项上取得了地方立法权,本文利用法律检索工具对其进行了统计和梳理。在第二节本文选取了几部地方性环境法规进行体例及内容上的对比,以期对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现状能够有更深入的了解。第三部分主要分析了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地方环境立法的针对性不足、跨行政区域的环境立法较少、《立法法》里的相关概念模糊、偏重行政事权,这些问题对于设区的市环境立法来说是比较普遍的问题,本文结合实际的地方性环境法规以及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了阐述。第四部分是对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进行完善的建议,结合上一部分提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主要有加强地方环境立法的针对性、构建相关的跨行政区域环境立法制度、细化相关的法律概念、强化地方环境立法的协商机制。第五部分是结语,通过前部分阐述的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指出我国目前在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中虽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毕竟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且设区的市获得地方立法权也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相信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创新,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会越来越科学,更好的为创建美丽中国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

谢凯[9](2020)在《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以细颗粒物PM2.5为主的颗粒物污染是当前我国的热点环境问题,开展源解析工作是针对性开展大气颗粒物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某一源类开展贡献解析和环境影响分析将为进一步对该源类开展控制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对存在特殊源类的一些中小型城市PM2.5的来源解析及特殊源类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研究等是开展针对性污染防控措施的基础,对改善城市环境空气污染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运城市环境空气PM2.5和盐湖尘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不同季节的PM2.5样品并进行了化学组分分析和形态分析,运用受体模型对采集的PM2.5样品进行来源解析,并重点分析了盐湖尘对PM2.5的贡献,利用消光系数法定量分析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能见度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17-2018年研究区域内重污染天数呈现递减的趋势,2018年重污染及以上天数同比2017年减少49%,说明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PM2.5/PM10 比值较高,平均值为0.55,二次污染特征较为明显,主要原因是城市产业结构偏重,用煤量大和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大等;PM2.5浓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由于采样点位所在的区域城市功能性的不同,导致污染源分布不均匀。(2)PM2.5中重金属无机元素富集程度表明该研究区域受到人为源的影响程度大于自然源,根据Cu、Zn、As、Cd、Sn、Sb、Tl、Pb等元素指示性的不同,造成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排放源是机动车、燃煤和工业源;PM2.5中水溶性离子平衡计算表明盐湖的存在导致Cl-、Mg2+、Na+在PM2.5浓度中的占比较其他城市高,也导致PM2.5全年处于碱性状态;PM2.5中碳质组分分析显示OC、EC相关性较低,表明OC、EC来源都较为复杂。采暖季SOC浓度较非采暖季高,但非采暖季SOC在OC中占比较高,是因为非采暖季期间温度较高、日照强烈,有利于SOC的生成。(3)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和扫描电镜法对研究区域内PM2.5进行来源解析,解析出的源类有二次生成源、机动车源、燃煤源、扬尘源、工业源、盐湖尘,对采暖季PM2.5贡献分别为19%、27%、26%、14%、9%、6%,对非采暖季PM2.5贡献分别为26%、20%、16%、15%、14%、9%。基于源解析结果可以看出,运城市可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以及重污染天气应对等方面进行调整来降低区域内PM2.5浓度,措施包括降低散煤燃烧、提高清洁取暖覆盖率、强化机动车超标违规排放执法机制,加大工业企业“散乱污”治理力度、推进工业企业超低排放,减少二次生成源前体物的排放等方面。盐湖尘是研究区域特殊源类,在当前环境不断改善的情况下,盐湖尘源的贡献不容忽视,需采取积极措施降低盐湖尘对区域PM2.5的污染贡献。(4)基于盐湖尘对运城市PM2.5的贡献占比(采暖期占比6%,非采暖期占比9%),通过计算得除去盐湖尘排放影响后,运城市采暖季AQI降低了 6%,非采暖季IAQIPM2.5降低了 8%;根据消光系数和能见度的计算得出去除盐湖尘排放影响后,采暖季大气能见度增长3.85%,非采暖季大气能见度增长3.36%,大气能见度年平均增长3.84%。盐湖尘在PM2.5中占比不大的条件下依然能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和大气能见度产生影响。在当前常规的污染源正逐步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对盐湖尘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拥有其他特殊排放源类的城市,在控制常规污染源排放的同时不应忽视特殊排放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张智清[10](2020)在《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太原市是中国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其不利的地形条件使得大气污染物更易积聚。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去除方式,降水中理化性质的变化能够反映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的变化特征,对于评估地区污染防治措施的效果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定点采集了太原市2011-2018年的大气降水,重点分析了p H值、沉降通量和9种水溶性离子(Na+、NH4+、K+、Mg2+、Ca2+、F-、Cl-、NO3-、SO42-)的长期演变趋势。详细探讨了太原市大气污染源结构和潜在区域传输来源。结合近年来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和能源消耗详情,分析了大气污染物不同来源的演变历程,评估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实际效果,并对2030年太原市及周边地区能源结构进行了简要规划。本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降水p H值与降水量呈负相关,8年间酸雨频次逐年递减。Ca2+、NH4+、SO42-和NO3-是含量最丰富阳离子和阴离子,占总离子浓度84.68%;(2)SOx仍然是造成降水酸性的主要原因,但NOx对酸雨的贡献逐年加重。燃煤用量的持续削减导致了SO42--S湿沉降通量明显下降,而NO3--N的上升趋势主要与机动车的增加有关;(3)离子间相关性分析和PMF源解析结果表明:煤燃烧和机动车混合源(56.25%)、扬尘源(23.09%)、农业和工业混合源(15.32%)和生物质燃烧源(5.34%)是水溶性离子的四个主要来源;(4)后向轨迹分析结果表明:太原空气质量的恶化主要受山西省西南、东南的省内近距离传输气团的影响,气团传输量分别占总量的40.03%和14.42%,东南、东北气团分别占20.86%和24.69%;(5)为顺利实现2017-2030年山西省SO2(46.55%)、NOX(56.73%)减排目标、加强太原市及周边地区的大气联合防治力度。通过预测山西省内主要城市未来能源结构,提出了在不同途径削减煤炭消费量、同时加快发展清洁能源的建议。2030年之前山西省各市新能源年均增速需稳定在6.9%以上。

二、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论文提纲范文)

(3)“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三重博弈——以太原市“禁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一刀切”政策执行的内涵辨析
    (一)“一刀切”是政策执行的一种行为
    (二)“一刀切”式政策执行不是执法必严,而是懒政行为
    (三)“一刀切”式政策执行不是一种对下级执行政策行为的纠偏,而是一种主动执行的行为
三、“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的产生与发展:央地政府间博弈
    (一)弱监督下的地方政府执行策略选择
    (二)强监督下的地方政府执行策略选择
四、“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的推动与扩散:地方政府间博弈
五、“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的终止: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间博弈
六、案例分析:太原市“禁煤”政策的“一刀切”执行过程
    (一)案例简介
    (二)央地政府间博弈
    (三)地方政府间博弈
    (四)政策执行者与政策对象间博弈
七、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4)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
    2.2 数据介绍
    2.3 分析方法
第三章 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特征
    3.1 污染物时空变化特征
    3.2 汾渭平原秋冬季PM_(2.5)积累特征
    3.3 重污染天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区秋冬季PM_(2.5)积累特征及重污染天气分析
    4.1 太原市秋冬季PM_(2.5)积累特征分析
    4.2 积累过程影响因素
    4.3 重污染天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5)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进展
        1.2.1 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研究
        1.2.2 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1.2.3 空气污染物暴露与人群健康效应研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流域城市简介
    1.6 技术路线
2.黄河流域9省会城市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特征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相关概念
        2.1.4 评价因子优化
        2.1.5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环境空气质量年度变化
        2.2.2 环境空气质量季度变化
        2.2.3 环境空气质量月度变化
    2.3 讨论
    2.4 小结
3.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1 资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分析方法
        3.1.3 评价因子优化
        3.1.4 质量控制
    3.2 结果
        3.2.1 西宁市
        3.2.2 成都市
        3.2.3 兰州市
        3.2.4 银川市
        3.2.5 呼和浩特市
        3.2.6 西安市
        3.2.7 太原市
        3.2.8 郑州市
        3.2.9 济南市
    3.3 讨论
    3.4 小结
4.各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1 资料与方法
        4.1.1 泊松回归模型
        4.1.2 Meta分析
        4.1.3 基线资料和参考浓度获取
        4.1.4 质量控制
    4.2 评价参数获取
    4.3 结果
        4.3.1 西宁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2 成都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3 兰州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4 银川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5 呼和浩特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6 西安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7 太原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8 郑州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3.9 济南市空气污染健康效应评价
    4.4 讨论
    4.5 小结
5.结论
    5.1 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1.2 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的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的污染水平研究现状
        1.2.2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的研究现状
    1.3 大气细颗粒物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
        1.3.1 大气颗粒物对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
        1.3.2 大气颗粒物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死亡的影响
        1.3.3 大气颗粒物中重金属对人群健康的影响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太原市2013~2019年间重污染天气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数据资料收集
        2.2.2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太原市2013~2019年空气污染现状分析
        2.3.2 太原市2013~2019年重污染天气过程统计
        2.3.3 太原市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的特征分析
    2.4 小结
第三章 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对居民不同疾病死亡率影响的收获效应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居民死亡数据资料收集
        3.2.2 大气污染物浓度以及气象数据资料收集
        3.2.3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描述性统计结果
        3.3.2 每日死亡人数以及污染物浓度和气象因素的时间分布趋势
        3.3.3 太原市每日疾病死亡数与气象因素和大气污染物浓度的相关分析
        3.3.4 模型分析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太原市不同高度大气PM_(2.5)浓度与重金属健康风险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大气PM_(2.5)样品的采集
        4.2.2 PM_(2.5)中重金属的浓度测定
        4.2.3 重金属的来源分析
        4.2.4 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
    4.3 结果
        4.3.1 采样期间的车辆流量和大气PM_(2.5)浓度
        4.3.2 PM_(2.5)中重金属的浓度和来源
        4.3.3 不同高度PM_(2.5)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太原市及周边环境空气PM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PM_(2.5)中的组分特征
        1.2.2 PM_(2.5)中重金属的的来源
        1.2.3 PM_(2.5)中重金属的的来源解析进展
        1.2.4 PM_(2.5)中重金属的风险评估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 研究特色及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采集与分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样品采集
    2.3 样品测试及方法
    2.4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3章 太原-榆次大学城PM_(2.5)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1 PM_(2.5)中重金属元素时空分布特征
    3.2 与其他城市PM_(2.5)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对比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原-榆次大学城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解析
    4.1 PM_(2.5)中重金属的来源解析方法
    4.2 富集因子分析
    4.3 主成分分析
    4.4 相关性分析
    4.5 PMF来源解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太原和榆次大学城大气PM_(2.5)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
    5.1 健康风险评价方法
    5.2 健康风险评估分析
    5.3 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对未来污染控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概述
    (一)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概述
        1.设区的市的含义
        2.地方立法的定义
    (二)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内涵
        1.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定义
        2.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特点
        3.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分类
    (三)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原则
        1.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
        2.公众参与原则
        3.有特色可操作性原则
        4.经济补偿原则
    (四)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意义
        1.更加符合生态环境地区差异性特点
        2.有利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3.促进地方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二、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地方环境立法的发展历程
        1.1979年—2015年的新《立法法》实施前
        2.2015年新《立法法》实施后至今
    (二)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内容的对比
        1.大气污染防治
        2.水资源保护
三、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存在的困境
    (一)设区的市环境立法针对性较弱
    (二)设区的市跨行政区域环境立法较少
        1.跨行政区域环境立法的分类
        2.跨行政区域环境立法存在的问题
    (三)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相关概念模糊
        1.环境保护的内涵模糊
        2.地方性事务缺乏判断标准
    (四)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偏重行政事权
        1.过多注重公权力
        2.部门利益法制化
        3.公众参与程度不高
四、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完善的建议
    (一)加强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针对性
        1.在环境立法中更注重实际
        2.正确理解“不抵触”的内涵
    (二)构建设区的市地方环境区域立法制度
        1.上级指导立法
        2.区域自主立法
    (三)细化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相关概念的内涵
        1.规范环境保护的内涵
        2.对地方性事务进行法律解释
    (四)强化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的协商机制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气颗粒物的定义和分类
        1.1.2 我国大气颗粒物污染形势
        1.1.3 我国大气颗粒物的区域污染特征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气颗粒物的组分特征
        1.2.2 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进展
        1.2.3 大气颗粒物的环境效应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1.3.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样品采集和方法
    2.1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采集
        2.1.1 采样点位
        2.1.2 采样仪器
        2.1.3 采样周期和时间
        2.1.4 样品数量
        2.1.5 样品质量控制
    2.2 大气颗粒物样品的处理和分析
        2.2.1 无机元素
        2.2.2 水溶性离子
        2.2.3 碳质组分
        2.2.4 电镜样品分析
    2.3 模型原理介绍
        2.3.1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
        2.3.2 消光系数和能见度计算方法
第3章 环境细颗粒物PM_(2.5)化学组分特征分析
    3.1 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状况
        3.1.1 2017-2018研究区域空气质量变化特征
        3.1.2 2018年研究区域空气质量污染物变化趋势
    3.2 PM_(2.5)的空间分布特征
    3.3 无机元素富集程度
    3.4 水溶性离子组分分析
        3.4.1 离子各组分与总离子组分比值变化特征
        3.4.2 水溶性离子平衡
        3.4.3 SO_4~(2-)/NO_3~-比值分析
    3.5 PM_(2.5)中碳组分分析
        3.5.1 OC、EC相关性分析
        3.5.2 二次有机碳(SOC)浓度及变化特征
    3.6 PM_(2.5)质量重构特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细颗粒物PM_(2.5)来源特征分析
    4.1 PM_(2.5)环境样品扫描电镜分析和来源识别
        4.1.1 采暖季和非采暖季PM_(2.5)颗粒物变化
        4.1.2 PM_(2.5)样品扫描电镜来源特征分析
    4.2 基于受体模型的细颗粒物PM_(2.5)来源解析
        4.2.1 PM_(2.5)源贡献值和分担率的计算结果
        4.2.2 PM_(2.5)来源解析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盐湖尘对研究区域空气质量的影响
    5.1 盐湖尘对研究区域AQI影响
    5.2 消光系数和能见度
        5.2.1 消光系数计算分析
        5.2.2 PM_(2.5)化学组分对消光系数贡献
        5.2.3 盐湖尘排放对能见度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致谢

(10)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湿沉降概述
        1.1.1 湿沉降概况
        1.1.2 湿沉降样品采集
    1.2 湿沉降研究进展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湿沉降样品的采集及分析
    2.1 采样区域背景
        2.1.1 太原市自然条件概况及采样点选取
        2.1.2 太原市产业结构
        2.1.3 太原市能源结构
        2.1.4 太原市大气污染防治进程
    2.2 降水采集
    2.3 样品处理与保存
    2.4 样品分析
    2.5 数据处理
        2.5.1 水溶性离子定量
        2.5.2 降水pH值
        2.5.3 降水酸碱平衡评估
        2.5.4 水溶性离子湿沉降通量
        2.5.5 相关性分析法
        2.5.6 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
        2.5.7 后向轨迹模型
    2.6 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
第三章 降水理化性质分析
    3.1 pH值
    3.2 水溶性离子浓度
    3.3 酸碱性质
    3.4 离子湿沉降通量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离子来源解析
    4.1 相关性分析法
    4.2 PMF模型
    4.3 后向轨迹模型
    4.4 减排可行性措施评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规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忻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忻州市“十四五”“336”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规划的通知[J]. 忻州市人民政府. 忻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9)
  • [2]太原市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A]. 赵云燕.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一), 2021
  • [3]“一刀切”式环保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三重博弈——以太原市“禁煤”为例[J]. 向俊杰. 行政论坛, 2021(05)
  • [4]汾渭平原大气污染特征的研究[D]. 姬艺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黄河流域9市空气质量与社会经济及人群健康效应研究[D]. 刘震. 兰州大学, 2021(09)
  • [6]太原市大气颗粒物污染特征与健康风险研究[D]. 周欢. 山西大学, 2020(03)
  • [7]太原市及周边环境空气PM2.5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分析及健康风险评估[D]. 王志磊.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8]设区的市地方环境立法研究[D]. 贺宇航.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9]基于受体模型的盐湖尘对运城市空气质量影响研究[D]. 谢凯.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10]基于水溶性离子组成演变的太原市能源需求特征的研究[D]. 张智清.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标签:;  ;  ;  ;  ;  

太原市燃煤污染防治条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