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施工常见渗漏的预防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黎涛[1](2022)在《浅谈安居工程中精装修住宅常见渗漏问题的处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装修住宅与普通毛坯房住宅相比,在节能减排、节约装修成本、减少噪声污染等方面有着绝对的优势,因而近几年来受到了广大购房者的青睐,尤其在回迁工程中颇受欢迎。随着精装修住宅市场占有率的增加,业主对精装修住宅渗漏、裂缝、空鼓等常见质量问题的投诉越来越多,该文章根据工程案例,就回迁房中的精装修工程常见渗漏问题的预防与控制作了系统的描述。
齐军[2](2021)在《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2020中国隧道与地下工程大会(CTUC)特别提出运营隧道寿命周期成本问题、既有隧道养护便利化、维修加固技术手段标准化施工等几点理念。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隧道发展技术转型至“建管养”齐头并进阶段,绝大多数运营隧道进入维修周期。然而关于运营铁路隧道健康状态的评价体系中,对于某些病害因素的判定标准及多种病害作用下隧道综合健康值变化尚缺乏定量化研究。为此,本文首先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定量化分析隧道整体健康状态;其次依托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背景,借助ANSYS软件建立带裂缝二衬结构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整理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最后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程度隧道二衬开裂病害提出防治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列举影响铁路隧道病害的5种评价指标:二衬裂缝、渗漏水、材质劣化、背后空洞、衬砌起层剥落,归纳其病害特征、成因机制及病害评定依据标准,为病害因素参数定量化提供依据。(2)引入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根据判定标准对各指标因素判定结果量化,针对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综合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代入算例数据试算结果二者相对误差<20%,验证该综合评价体系可行性。(3)鉴于二衬开裂病害判定标准中对裂缝稳定性判据尚不完善,引入裂纹尖端稳定性安全系数K1和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2,建立带裂缝工作的二衬结构,研究不同开裂部位、裂缝深度组合工况下对二衬结构的力学响应规律,分析不同开裂模式下对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结构性能的影响机制,探究基于裂缝稳定性及承载力安全系数的带裂缝二衬结构综合安全性评估结果。(4)在以往隧道开裂病害整治基础上,防治结合。根据各工况下开裂二衬结构的安全性评价结果,依据加固补强原则对不同类型二衬开裂病害提出优化建议整治措施。
付树壮[3](2020)在《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主要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幕墙是现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艺术表现形式。建筑幕墙具有自重轻、抗震性能强、装饰效果好等诸多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宾馆、写字楼、场馆以及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物。然而,随着建筑幕墙的应用日益广泛,尤其是在高层建筑上的大量使用,建筑幕墙的一些安全方面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一般建筑幕墙的设计使用年限为25年,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使用建筑幕墙以来,早期建成的建筑幕墙的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过了25年。越来越多的建筑幕墙超期服役,出现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多。本文针对建筑幕墙安全问题,从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角度进行安全问题成因分析,研究幕墙安全问题的解决方案。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幕墙安全问题成因分析。对建筑幕墙的主要安全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分析了钢化玻璃自爆、金属连接件失效、粘结材料失效、幕墙渗水、耐火性差等五种常见的幕墙安全问题成因,提出了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安全问题解决方案。(2)幕墙设计阶段主要安全问题研究。对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幕墙三类典型幕墙在设计过程中通常会碰到的安全问题进行研究,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幕墙典型结构和构件安全设计最优方案。对隐框玻璃幕墙副框与压块设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到最优隐框幕墙压块设置方案;模拟分析了石材幕墙面板开孔位置、开孔深度、开孔直径以及石材厚度对孔边应力的影响,得到石材幕墙面板开孔设计最优方案;模拟分析金属幕墙金属板加强肋生根与不生根问题、加强肋截面形式、加强肋布置形式等对金属幕墙性能的影响,得到金属板加强肋最优截面形式和布置形式,指出应该避免金属幕墙加强肋不生根现象。(3)幕墙施工与运维阶段安全问题研究。分别研究了面板材料、支撑体系、粘结材料在制作和施工阶段的主要安全问题及其预防措施。从控制钢化玻璃应力集中、均质化处理、精细化制作与施工三个方面提出控制钢化玻璃爆裂的措施;研究了建筑幕墙粘结材料制作环境要求,指出保证加工车间环境条件、控制增塑剂用量是保证粘结材料质量的有效方法;分析了立柱与横梁安装偏差、螺栓连接问题、预埋件偏位等问题,为连接件失效、结构破坏提出解决方案。
税平[4](2020)在《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渗漏施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渗漏是房屋建筑应用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其对房屋建筑的质量和安全都有较大威胁,保证房屋建筑质量和安全,就必须切实解决渗漏问题。为避免渗漏问题的发生,就必须在房屋建筑施工阶段做好渗漏技术的施工,针对房屋建筑施工中渗漏施工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薛松[5](2019)在《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流通量急剧增加,交通拥堵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地铁作为现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建城市数量及里程规模正不断高速增长。截至2018年底,全国有63个城市获批轨道建设,运营里程超过5700公里,在建线路总长6374公里。在这些地铁运营期间,作为地铁土建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铁隧道道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害,对地铁安全运营造成威胁。近些年已有愈来愈多从业人员开始关注地铁道床病害问题,但目前相关针对性的检测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次以课题地铁为契机研究运营地铁隧道病害,尤其是道床脱空的机理及防治对策。本次研究首先调查了课题地铁道床结构的病害现状。发现在多方因素影响下,道床出现开裂、裂缝、渗漏、翻浆、冒泥等常见病害,甚至出现道床隆起,造成列车停运,产生一定的社会不良影响。根据现场踏勘结果来看,明挖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边墙开裂剥离、道床表面裂缝,中心水沟内淤积了大量杂质,水沟局部有破损现象;矿山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二衬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以及由于开裂而出现的渗水、翻浆冒泥;盾构法区间道床病害主要为道床与管片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以及道床表面裂缝。总体来看,地铁区间道床表面主要病害可分为四类:道床与边墙/二衬/管片开裂剥离、道床与水沟开裂、道床表面裂缝以及其他病害(包括道床伸缩缝渗水、道床破损、水沟破损)。在对课题地铁道床主要病害有了一定程度了解后,研究了多种检测方法在道床病害检测中的可行性及效果。最终综合考虑后决定首先运用经验法对地铁道床进行调查,对发现的表面病害进行记录;接着使用地质雷达法对道床内部及下部结构进行检测,包括空洞、脱空以及混凝土不密实等内部缺陷,确定病害大小及位置;最后采用钻孔取芯结合摄像的方法进行抽检,确定道床脱空情况。本次重点针对地质雷达在地铁道床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通过设置道床钢筋混凝土模型,分析了参数确定方法,总结了道床内部病害对应的雷达频谱图像,并进行了现场验证。在确定了检测方法后,紧接着分析了地铁道床脱空病害产生机理,经过查阅设计、地勘等资料,并进行有限元模拟后得出以下结论。从水文地质、设计施工、运营和养护维修、列车振动等角度出发分析地铁道床脱空原因主要有:(1)水文条件上看由于地下水的水流携带作用;地质条件上看由于该地区下卧软土层分布不均匀、差异沉降明显,而引起隧道结构的沉降与变形,进而导致道床出现各种病害;(2)从设计上看,存在软弱围岩而基础加固不到位以及中心水沟这个道床薄弱环节的存在;从施工上看,可能存在道床浇筑质量问题;(3)地铁运营中,道床尤其水沟的养护重视度可能不够;(4)列车振动的存在加速了水流在道床底的流动。地铁道床脱空发展过程可分为脱空病灶阶段、脱空形成阶段、脱空发展阶段和脱空急剧破坏阶段这四个阶段。在ABAQUS平台上建立明挖法、矿山法和盾构法区间典型道床模型,人为设置空洞与脱空两种病害,发现存在病害情况时的结构薄弱部位,得到各区间临界值。为了总结与提出科学合理的道床病害防治措施,提高道床的使用寿命和的服务水平,就需要在了解了道床具体状况之后对道床病害进行评价。本次研究基于层次分析法提出地铁道床病害综合评价方法,将病害按严重程度分为严重(A)、一般(B)、轻微(C)三个等级,确定了各病害分级依据、各病害指标值以及严重程度加权系数。最后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整治的原则。在设计上,应对软弱基础进行加固,并尽量采用两侧水沟排水形式,在软土地区应考虑预留道床注浆孔;在施工中,应保证施工质量,做到道床与下部结构间粘结良好,无空洞;在运营过程中,应重视地铁道床的例行检查以及沉降、断面尺寸监测。在发现病害后针对病害评估情况进行对应的翻修、加固或更针对性的治理。
张秋辉[6](2020)在《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寒区隧道现行设计方法是基于隧道开挖前的冻土状态,按季节冻土段、多年冻土段、非冻土段进行分段设计的,并认为各分段之间的界限基本不变。但负年平均气温区的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和非多年冻土隧道在贯通运行后,洞内气温会逐渐降低,非冻土段围岩会沿隧道径向和纵向逐渐冻结产生新生多年冻土,引起隧道渐冻而形成“渐冻隧道”。隧道渐冻后改变了围岩的冻融状态,原来的分段设计方法便不再适用,将导致防排水系统失效、衬砌冻胀开裂等病害,数十年后全球变暖影响又会产生冻土渐融而引发围岩失稳等病害。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778475),在大量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资料的基础上,采用统计对比、理论分析、工程资料调研等研究手段,在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的基础上,论述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分析隧道渐冻渐融时的潜在病害,并提出渐冻隧道衬砌结构、隔热保温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本文主要开展以下研究工作:1)收集整理负年平均气温区已建隧道外的气温、地面温度、隧道内气温随纵向的变化、围岩界面温度、围岩冻融变化等资料,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着眼于负年平均气温区这个关键温度点,分析局部多年冻土隧道内温度沿横向、纵向的发展规律,研究揭示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2)研究总结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和防排水系统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分析研究隧道渐冻和渐融情况下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潜在病害;3)基于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潜在病害,研究考虑隧道渐冻和渐融条件下的衬砌结构防抗冻、隔热保温系统及防排水系统的病害解决对策;4)以天山胜利隧道为依托工程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当前设计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提出考虑渐冻影响的改进方案。
黄晓东[7](2019)在《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文中提出混凝土材料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主体材料,是构成现代建筑结构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建筑结构设计、施工和建筑材料在使用中的不规范、结构性能的不足,都非常容易导致混凝土墙体和构件等产生裂缝引发质量问题,从当前的混凝土建筑质量问题统计来看,裂缝及其引发的渗漏已经成为了当前混凝土建筑高发的质量问题,严重影响了建筑的使用和安全。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混凝土裂缝扩展理论为基础,对建筑裂缝的产生机制和发生原因进行研究,以某商业楼盘一期工程建筑中出现的混凝土裂缝为实例,设计监测方案,对现场验收中出现的非结构性混凝土裂缝参数进行测量,对裂缝渗漏现象进行现场采集、调查,通过统计、归纳和分类分析,得出影响混凝土非结构性裂缝的主要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提高建筑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和抗渗性能,确保整个建筑质量和安全。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混凝土裂缝和渗漏方面的研究现状,结合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明确了混凝土裂缝相关理论、实际检测方法及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为进一步分析实际结构中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裂缝扩展和渗漏的治理方法奠定基础。(2)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入手,基于混凝土主拉应力理论,对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引起混凝土开裂的影响因素,建立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的实用方法和计算模型。(3)以某商业楼混凝土开裂及渗漏问题为研究背景,设计调查采集数据方案,布置检测点位置,在施工过程中进行数据采集。通过在负一层布置48个特征数据采集点,安装了温度、应力应变传感器,监测了3天、7天和28天的混凝土抗拉强度和抗压强度,同时观察记录了裂缝数量、裂缝扩展形态及分布。基于采样点的采集数据,通过绘制楼面混凝土抗拉、抗压强度分布图、裂缝数量和分布位置图,对比裂缝分布和混凝土抗拉强度分布,发现项目的裂缝主要集中在混凝土抗拉应力强度在4.3MPa-4.5MPa区域,而混凝土强度高于4.55MPa区域内则没有裂缝,说明混凝土抗拉强度过低是导致裂缝的主要原因之一。(4)基于检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随着混凝土养护时间增加,没有出现裂缝和渗漏位置的混凝土抗拉强度60天后没有明显变化,而出现渗漏长时间没有修复的地方的混凝土抗拉强度下降明显,120天后趋于稳定,同时分析了由于设计和施工不足引起混凝土开裂和渗透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利用Matlab中的Simulink模块,开展裂缝及渗漏变化趋势预测及仿真分析,依据14个采样点数据对裂缝的后期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说明该数值方法可用于辅助预测混凝土裂缝的后续发展。(5)针对混凝土结构中经常出现的裂缝和渗漏问题,本文按照现场的工程实践研讨了相关维修的方法和建议,从施工和设计角度指出了避免混凝土开裂的方法,提出对已开裂的混凝土进一步维修的措施以及后期预防的对策。
赵洁黎[8](2019)在《某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拥堵问题日益显着,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重要的难题。地铁作为绿色出行的标志,具有环保、高效等优点,缓解了大城市的交通压力,已经成为了市民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但是随着地铁运营时间的增加,地铁隧道周边环境的不断变化,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和利用,隧道结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以及渗漏水、裂缝、道床脱空等复杂病害。为了确保地铁盾构隧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软土地区盾构隧道变形及病害成因、隧道变形与病害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地铁病害治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对软土地区典型土层工程特性进行分析,对软土地区修建地铁盾构隧道的不良影响进行整理,并为全文研究内容提供参考依据。(2)通过某软土地区城市某地铁线的三维激光扫描检测、长期运营监测成果报告、隧道病害数据库等数据对该地铁线区间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严重区段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得出隧道结构变形及病害成因是运营前和运营后两个阶段形成。并对两个阶段的不同病害成因进行详细分析,并通过典型案例来论证不同的病害成因。(3)以某地铁线9个保护区项目共计管片4758环为研究对象,通过统计分析裂缝及其他病害情况,分析得出隧道变形与病害之间的关联性,当隧道发生收敛变形,主要产生的病害为管片裂缝,随着水平直径差异量△D变大,裂缝有明显增加趋势,结合对应沉降情况针对不同的变形程度以及病害情况得出不同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并归纳了目前常用的病害及变形的整治措施。(4)结合两个工程实例,针对两个复杂区间隧道变形及病害情况、病害成因、整治措施及整治效果进行分析,验证了隧道堵漏、裂缝修补、微扰动注浆、管片永久加固等相结合的综合整治措施对于复杂病害区间的整治有一定的可行性。
徐自飞[9](2019)在《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屋面渗漏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铁路建设里程的不断增多,铁路沿线的生产办公房屋数量也越来越庞大,屋面渗漏问题越来越突出。对铁路企业而言,“四电”房屋的防渗漏就更为重要,它是为通信、信号、牵引供电、电力四个专业提供设备保护的房屋,室内的行车信号通信设备是保障铁路安全运营的心脏,一旦房屋出现雨水渗漏现象,就有可能使屋内的电线路短路,导致行车通信设备烧损,严重危及铁路行车安全,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因此如何有效的防治铁路沿线生产办公房屋渗漏是目前铁路房建管理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管辖站区房屋的屋面渗漏为背景,通过对站区内房屋实地勘察,从房屋结构设计、防水材料使用、施工技术水平、施工质量管理多个方面对屋面各种渗漏现象进行分析研究,针对各种渗漏现象提出了施工便捷、经济适用的治理措施,并在本段管辖站区内部分房屋屋面渗漏维修工程中进行应用,主要结论如下:(1)拒水粉防水层的屋面渗漏是因保护层开裂拒水粉流失和女儿墙开裂导致,采用密封膏对缝隙进行封堵,并修补保护层及重新铺设泛水的方法防治,实践应用取得效果较好。在以后施工中也可采用制作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和改为柔性防水层进行预防;(2)屋面天沟、檐沟的渗漏是因返坡积水和封口不实导致,采用增设防水附加层和坡度控制的方法防治,实践应用效果较好;(3)太阳能淋浴器造成的屋面渗漏是因支座破坏导致,采用在支座和防水层之间加设缓冲垫或增大支座受力面,并修补被破坏的防水层的方法防治,实践效果较好;(4)防水层上的渗漏是因女儿墙未设置滴水线、防水层空鼓开裂破损和粘接处开胶导致,采用提高施工质量要求重新铺设防水层、增设排汽管道及在女儿墙泛水处增设附加层的方法防治,实践应用效果较好;(5)屋面混凝土裂缝渗漏是因施工不规范及气候温差影响导致,采用规范施工操作,水泥砂浆灌缝并加设防水保护层的方法防治,实践应用效果较好;(6)屋面管口处渗漏是因后期改造破坏防水层导致,采用重新制作预埋管道并增加管道预埋高度及接口施工精度的方法防治,通过排水试验,屋面管口流水顺畅,管口渗漏现象得到了根治。
许章隆[10](2019)在《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隧道工程全寿命周期中,以施工与运营阶段安全风险最大。在施工阶段,由于不确定的地质条件和复杂的建设程序等,导致隧道发生安全事故,使施工延误、成本超支甚至人员伤亡等更加严重的后果;在运营阶段,隧道结构往往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病害问题,不仅威胁隧道行人、行车安全,而且缩短了隧道使用寿命,给隧道管养单位造成巨大困扰。因此,开展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风险分析、评估和控制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区域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技术》中的子课题“大型复杂隧道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估”研究内容,运用系统安全理论,结合影响图法、BowTie法、专家调查法、层次分析法(AHP)、粗糙集法(RS)和熵权法等构建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并以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为依托,进行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的应用。论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为了更好地了解事故发生条件,本文开展了大量的文献调研与风险事故调查和分析工作,采用影响图对隧道施工事故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在运营阶段则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控制措施、缓解措施和后果,这些是本文风险评估方法的重要基础。2)在隧道施工事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了施工阶段隧道外部环境风险源和内部风险源辨识工作,根据相关规范标准、文献以及建设单位调研,初步划分了隧道施工阶段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判标准,并以此建立了隧道施工前总体与典型地质段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3)开展了基于危险场景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事件辨识工作,采用BowTie法分析了在役隧道结构典型风险事件的原因、后果等,识别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内部风险源,并建立了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体系。4)建立了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和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重点研究了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与安全因子指标与风险因子指标的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与粗糙集法(RS)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权重法确定安全因子指标(定性指标)权重系数,以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熵权法确定风险因子指标(定量指标)权重系数。5)应用本文所提出的隧道施工和在役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模型,选取了重庆、山西等地在建和已建特长公路隧道进行实例论证,获得了特长公路隧道施工、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等级,并针对该评估结果提出了适当的风险控制措施,降低隧道安全风险。本论文按照风险源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特征,系统地完成了风险源辨识工作,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隧道施工与在役结构安全评价量化指标体系,建立了有效、实用的隧道安全风险评价模型。所提出的评估方法为评估后风险防控与安全提升工作提供了直接的支撑作用,为隧道工程风险管控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二、施工常见渗漏的预防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施工常见渗漏的预防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安居工程中精装修住宅常见渗漏问题的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安置房现状 |
2 渗漏主要存在的部位 |
2.1 卫生间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2.2 外墙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2.3 外墙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2.4 屋面渗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 |
3 结语 |
(2)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现状 |
1.2.1 既有运营铁路隧道现状 |
1.2.2 运营隧道安全状态评价研究现状 |
1.2.3 既有隧道衬砌开裂病害产生机理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既有铁路隧道二衬病害诊断方法 |
2.1 建立铁路隧道常见二衬病害诊断指标体系 |
2.1.1 铁路隧道二衬开裂病害 |
2.1.2 既有隧道渗漏水病害 |
2.1.3 既有隧道二衬材质劣化病害 |
2.1.4 既有隧道衬砌背后空洞病害 |
2.1.5 既有隧道二衬起层、剥落病害 |
2.1.6 既有铁路隧道整体健康等级划分 |
2.1.7 既有铁路隧道健康状态评价体系 |
2.2 计算参数选取与评价模型确定 |
2.2.1 单因素评价矩阵(相对隶属度) |
2.2.2 确定病害中各因素的权重 |
2.2.3 一级准则层间权重向量 |
2.2.4 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层间权重向量 |
2.2.5 建立既有铁路隧道病害诊断的模糊综合评价体系 |
2.3 算例分析 |
2.3.1 准则层单因素下属二级指标评价矩阵 |
2.3.2 一级准则层模糊综合评价 |
2.3.3 目标层模糊综合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断裂力学理论的二衬开裂结构有限元模型研究 |
3.1 断裂力学经典理论及有限元计算方法 |
3.1.1 结构断裂模式及应力强度因子(SIF)数解计算理论 |
3.1.2 应力强度因子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应用 |
3.2 既有隧道带裂缝二衬结构安全性评价方法 |
3.2.1 裂纹尖端稳定性系数K_1 |
3.2.2 截面承载力安全系数K_2 |
3.3 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1 工程概况 |
3.3.2 计算模型 |
3.3.3 计算参数 |
3.4 本章小结 |
4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
4.1 二衬结构单一部位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1.1 拱顶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2 拱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3 墙腰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1.4 墙脚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 二衬结构两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2.1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2 拱顶、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3 拱顶、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4 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5 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2.6 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 二衬结构三个部位出现裂缝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 |
4.3.1 拱顶、拱腰、墙腰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2 拱顶、拱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3 拱顶、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3.4 拱腰、墙腰、墙脚部位开裂对结构应力及 K_1、K_2的影响机制 |
4.4 本章小结 |
5 既有铁路隧道衬砌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 |
5.1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预防措施 |
5.2 既有隧道二衬开裂病害一般治理措施介绍 |
5.3 松树湾隧道二衬开裂病害的整治措施建议 |
5.3.1 局部拆换 |
5.3.2 结构补强 |
5.3.3 局部修补 |
5.4 小结 |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A:拱顶、拱腰、墙脚部位裂缝(工况1)命令流 |
(3)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主要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建筑幕墙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外建筑幕墙安全检测标准现状 |
1.2.3 国内外建筑幕墙安全评价及检测预警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2章 建筑幕墙安全隐患及其全生命周期成因分析 |
2.1 建筑幕墙安全隐患分析 |
2.2 建筑幕墙安全隐患全生命周期成因分析 |
2.2.1 玻璃爆裂 |
2.2.2 连接件失效 |
2.2.3 粘结材料失效 |
2.2.4 建筑幕墙渗漏 |
2.2.5 建筑幕墙防火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建筑幕墙设计阶段安全问题研究 |
3.1 荷载计算 |
3.2 隐框玻璃幕墙副框与压块设置方案研究 |
3.3 石材幕墙面板开孔尺寸和开孔位置研究 |
3.3.1 石材幕墙面板开孔尺寸对孔边力学性能影响 |
3.3.2 四点支撑石材幕墙面板开孔位置研究 |
3.4 金属幕墙金属板加强肋安全设计研究 |
3.4.1 加强肋连接方式对金属板力学性能影响 |
3.4.2 加强肋截面形式对金属板力学性能影响 |
3.4.3 加强肋布置形式对金属板力学性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建筑幕墙施工与运维阶段安全问题研究 |
4.1 建筑幕墙面板材料制作与安装 |
4.1.1 面板制作 |
4.1.2 面板安装 |
4.2 建筑幕墙支撑体系制作与施工 |
4.2.1 支撑体系制作 |
4.2.2 支撑体系施工 |
4.3 建筑幕墙粘结材料制作与施工 |
4.3.1 粘结材料制作 |
4.3.2 粘结材料施工 |
4.4 建筑幕墙运维阶段安全问题控制措施 |
4.4.1 建筑幕墙安全检验鉴定 |
4.4.2 建筑幕墙保养维修措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4)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渗漏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房屋建筑渗漏常见位置 |
2 房屋建筑渗漏原因分析 |
2.1 工程设计问题 |
2.2 施工技术问题 |
2.3 防水材料质量问题 |
3 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渗漏施工技术的应用措施 |
3.1 外墙防渗漏施工技术 |
3.2 屋面防渗漏技术 |
3.3 厨卫防渗漏技术 |
3.4 门窗防渗漏技术 |
4 结束语 |
(5)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现状 |
1.2.2 地铁道床病害机理及防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铁道床表面病害调研 |
2.1 部分城市地区地铁道床病害调研 |
2.2 地铁道床表面病害现场调查 |
2.2.1 明挖法施工区间 |
2.2.2 矿山法施工区间 |
2.2.3 盾构法施工区间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 |
3.1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介绍 |
3.1.1 经验法 |
3.1.2 钻孔取芯法 |
3.1.3 钻孔摄像法 |
3.1.4 探地雷达法 |
3.2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的提出 |
3.3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经验法 |
3.4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探地雷达法 |
3.4.1 探地雷达检测道床内部病害的模型试验 |
3.4.2 探地雷达检测道床内部病害的现场试验 |
3.5 地铁道床病害检测方法——钻孔取芯结合摄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地铁道床脱空机理分析 |
4.1 地铁道床脱空原因分析 |
4.1.1 水文地质原因 |
4.1.2 结构设计和施工原因 |
4.1.3 运营和养护维修原因 |
4.1.4 列车振动的影响 |
4.2 地铁道床脱空发展过程分析 |
4.3 地铁道床脱空的有限元模拟 |
4.3.1 整体道床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3 地铁道床脱空有限元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标准 |
5.1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方法 |
5.2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内容 |
5.2.1 地铁道床病害单指标评价 |
5.2.2 地铁道床病害综合评价 |
5.2.3 地铁道床病害评价流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地铁道床病害的预防与治理 |
6.1 地铁道床病害的预防 |
6.1.1 预防原则 |
6.1.2 预防措施 |
6.2 地铁道床病害的治理 |
6.2.1 治理原则 |
6.2.2 治理措施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寒区隧道温度场特性研究现状 |
1.2.2 寒区隧道隔热保温技术研究现状 |
1.2.3 寒区隧道防排水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4 主要创新点 |
2 有渐冻趋势隧道不同类型冻土段的设计 |
2.1 衬砌结构防抗冻设计 |
2.1.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
2.1.2 衬砌结构防冻的分段设计 |
2.1.3 衬砌结构抗冻的分段设计 |
2.2 隔热保温层设计 |
2.2.1 现行规范及细则中的设计规定 |
2.2.2 不同冻土层中隔热保温层的作用和控制标准 |
2.2.3 隔热保温层的分段设计 |
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
2.3.1 防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
2.3.2 排水系统的分段设计 |
2.4 小结 |
3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渐冻和渐融时潜在病害分析 |
3.1 渐冻隧道现象及其演化模式 |
3.1.1 渐冻隧道现象 |
3.1.2 渐冻隧道的演化模式 |
3.2 隧道渐冻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
3.2.1 衬砌结构的渐冻病害 |
3.2.2 隔热保温系统的渐冻病害 |
3.2.3 防排水系统的渐冻病害 |
3.3 隧道渐融过程中的潜在病害分析 |
3.3.1 多年冻土的渐融病害 |
3.3.2 非冻土渐冻后的渐融病害 |
3.4 负年平均气温区隧道的渐冻现象 |
3.5 小结 |
4 既有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治理措施 |
4.1 既有隧道渐冻病害的治理措施 |
4.1.1 渐冻引起的非冻土段渗漏水治理 |
4.1.2 排水系统冻结失效的治理 |
4.1.3 衬砌结构渐冻病害的治理 |
4.1.4 控制并利用渐冻现象 |
4.2 既有隧道渐融病害的治理措施 |
4.2.1 对既有隧道进行有效的监测 |
4.2.2 渐融引起的排水系统失效的治理 |
4.2.3 渐融引起的衬砌结构破坏的治理 |
4.3 小结 |
5 新建隧道渐冻和渐融时病害的预防设计对策 |
5.1 衬砌结构预防设计对策 |
5.1.1 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抗渗等级 |
5.1.2 减弱衬砌受到的冻融循环作用速率和作用次数 |
5.1.3 衬砌结构荷载计算考虑渐冻的影响 |
5.2 隔热保温层预防设计对策 |
5.3 防排水系统预防设计对策 |
5.3.1 采用新型的堵水疏水措施 |
5.3.2 排水设计中供热、伴热系统的使用 |
5.3.3 使用新型防寒泄水洞 |
5.4 小结 |
6 依托工程设计方案 |
6.1 依托工程概况 |
6.1.1 工程区域气候条件 |
6.1.2 工程区域地质条件 |
6.1.3 工程区域水文条件 |
6.1.4 依托工程穿越冻土情况 |
6.2 不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
6.2.1 衬砌结构设计 |
6.2.2 保温结构设计 |
6.2.3 防排水系统设计 |
6.2.4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6.3 考虑渐冻和渐融的设计方案 |
6.3.1 衬砌结构设计 |
6.3.2 保温结构设计 |
6.3.3 防排水系统设计 |
6.4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研究成果 |
致谢 |
(7)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及组织结构 |
2.混凝土裂缝与渗漏成因及基本理论 |
2.1 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概述 |
2.2 混凝土裂缝与渗漏分析方法及理论 |
2.2.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分类 |
2.2.2 混凝土裂缝及渗漏分析方法 |
2.3 混凝土裂缝形成及分析模型 |
2.3.1 混凝土裂缝形成的数学模型 |
2.3.2 混凝土裂缝分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和渗漏调查及数据分析 |
3.1 工程背景 |
3.2 某商业楼建设混凝土关键质量数据的采集 |
3.2.1 混凝土强度检测及数据采集 |
3.2.2 混凝土表面质量调查及数据采集 |
3.3 结果初步分析及结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和渗漏分析及走势预测 |
4.1 裂缝及渗漏初步原因分析 |
4.2 基于调查数据的裂缝及渗漏分析 |
4.2.1 裂缝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分析 |
4.2.2 施工处理不足导致的裂缝及渗漏分析 |
4.3 裂缝及渗漏变化趋势预测分析 |
4.3.1 Matlab仿真平台 |
4.3.2 混凝土裂缝扩展预测 |
4.3.3 仿真分析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混凝土裂缝及渗漏的预防措施与建议 |
5.1 建设期的裂缝的预防措施与维修建议 |
5.2 使用期预防措施与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某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地铁盾构隧道病害及其成因 |
1.2.2 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及病害整治措施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土地区地质条件及影响分析 |
2.1 引言 |
2.2 软土地区典型土层构成及特性分析 |
2.3 不良地质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盾构隧道结构病害及原因分析 |
3.1 引言 |
3.2 某地铁线工程概况 |
3.2.1 工程概况 |
3.2.2 区间总体状况 |
3.3 地铁盾构隧道变形及病害情况 |
3.3.1 收敛变形情况 |
3.3.2 沉降情况 |
3.3.3 管片及道床病害情况 |
3.3.4 严重变形区段情况统计 |
3.4 隧道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
3.4.1 隧道变形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3.4.2 运营之前隧道变形典型案例分析 |
3.4.3 运营之后隧道变形典型案例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治理研究 |
4.1 引言 |
4.2 隧道变形与结构病害关联性分析 |
4.3 常见病害整治技术措施 |
4.3.1 隧道堵漏技术措施 |
4.3.2 裂缝修补技术措施 |
4.3.3 道床脱空整治技术措施 |
4.3.4 微扰动注浆技术措施 |
4.3.5 芳纶布粘贴技术措施 |
4.3.6 钢环加固技术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5 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整治案例分析 |
5.1 引言 |
5.2 区间病害综合整治 |
5.2.1 A15区间工程概况 |
5.2.2 病害情况 |
5.2.3 隧道变形成因分析 |
5.2.4 治理措施与效果 |
5.3 隧道交叠变形控制 |
5.3.1 A12区间工程概况 |
5.3.2 病害情况 |
5.3.3 隧道变形原因分析 |
5.3.4 控制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下一步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9)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屋面渗漏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 |
1.3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5 屋面防水工程概述及其重要性 |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屋面渗漏病害调查及分析 |
2.1 工程背景 |
2.2 屋面渗漏现象和成因分析 |
2.2.1 拒水粉防水层的屋面渗漏现象和原因 |
2.2.2 屋面天沟、檐沟的渗漏现象和原因 |
2.2.3 太阳能淋浴器造成的屋面渗漏现象和原因 |
2.2.4 防水层上的渗漏现象和原因 |
2.2.5 屋面混凝土裂缝渗漏现象和原因 |
2.2.6 屋面管口处渗漏现象和原因 |
2.3 屋面渗漏原因总结 |
2.3.1 材料原因 |
2.3.2 设计原因 |
2.3.3 施工原因 |
2.3.4 管理原因 |
2.4 小结 |
3 屋面渗漏防治措施研究 |
3.1 拒水粉防水层的屋面渗漏防治措施 |
3.2 屋面天沟、檐沟的渗漏防治措施 |
3.2.1 天沟、檐沟增设附加层 |
3.2.2 天沟、檐沟坡度的控制 |
3.3 太阳能淋浴器造成的屋面渗漏防治措施 |
3.4 防水层上的渗漏防治措施 |
3.5 屋面混凝土裂缝渗漏现象防治措施 |
3.5.1 裂缝处理预防 |
3.5.2 水泥材料选择预防 |
3.5.3 混凝土配置预防 |
3.5.4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预防 |
3.6 屋面管口处渗漏现场防治措施 |
3.7 建筑物施工质量预防措施 |
3.7.1 施工材料监测 |
3.7.2 设计结构精心考虑 |
3.7.3 严把土建工程施工质量关 |
3.7.4 提高工人的思想技能素质 |
3.7.5 后期合理使用和维护 |
3.7.6 发现问题及时补救 |
3.8 工程质量保证措施 |
3.8.1 优化组织管理机构 |
3.8.2 完善施工质量检查体系 |
3.9 小结 |
4 结论和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隧道工程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发展动态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
2.1 隧道施工风险源辨识框架 |
2.2 风险事故与致灾地质构造的辨识 |
2.2.1 隧道施工风险事故辨识 |
2.2.2 隧道施工风险机理与风险源辨识 |
2.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辨识 |
2.3.1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2.3.2 隧道总体、不良及特殊地质段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
2.4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源等级评定标准 |
2.4.1 隧道施工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2.4.2 隧道施工安全内部风险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 |
3.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框架 |
3.2 事故调查方法和因果模型的历史演变 |
3.3 基于Bow Tie法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识别 |
3.3.1 危险场景的顶事件辨识 |
3.3.2 基于Bow Tie法典型风险事件机理分析 |
3.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源辨识与等级评定标准 |
3.4.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外部环境风险源 |
3.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内部风险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1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
4.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4.2.1 影响因素综合评判法 |
4.2.2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等级评价方法 |
4.3 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的设计 |
4.3.1 评价指标应具备的特征 |
4.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
4.3.3 公路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框架 |
4.4 建立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4.4.1 风险因子评价模型 |
4.4.2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
4.4.3 隧道施工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4.5 建立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
4.5.1 安全因子评价模型 |
4.5.2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权重计算 |
4.5.3 隧道施工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指标体系的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5.1 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及管理流程 |
5.2 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 |
5.2.1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概述 |
5.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等级评价模型 |
5.3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 |
5.3.1 风险因子权重计算 |
5.3.2 在役隧道结构风险因子指标体系 |
5.4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 |
5.4.1 安全因子权重计算 |
5.4.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因子指标体系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工程实例分析 |
6.1 虹梯关特长隧道施工安全风险评估与控制 |
6.1.1 工程概况 |
6.1.2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总体风险评估 |
6.1.3 虹梯关隧道施工安全专项风险评估 |
6.2 重庆缙云山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
6.2.1 工程概况 |
6.2.2 在役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参加的项目 |
四、施工常见渗漏的预防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安居工程中精装修住宅常见渗漏问题的处理[J]. 黎涛. 居舍, 2022(01)
- [2]既有铁路隧道二衬开裂对结构性能影响及防治措施研究[D]. 齐军.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建筑幕墙全生命周期主要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研究[D]. 付树壮.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2)
- [4]房屋建筑施工中的渗漏施工技术研究[J]. 税平. 建筑技术开发, 2020(06)
- [5]地铁区间结构与道床脱空机理及防治对策研究[D]. 薛松. 东南大学, 2019(01)
- [6]渐冻隧道现象及其引起的隧道病害解决对策研究[D]. 张秋辉. 绍兴文理学院, 2020(03)
- [7]某商业楼建设中混凝土裂缝与渗漏研究[D]. 黄晓东.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8]某软土地区盾构隧道结构病害成因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D]. 赵洁黎. 浙江大学, 2019(01)
- [9]兰州铁路局武威房建段屋面渗漏成因分析及治理方法研究[D]. 徐自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10]基于指标体系的隧道施工与运营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 许章隆.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