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一、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伟[1](2021)在《基于功能化亲水树脂的痕量植物激素及类癌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为了保障人群健康,亟需开发环境、食品、生物样品等复杂样品中有害物质的准确灵敏检测方法。环境、食品、生物样品等样品基质复杂,干扰组分多,目标分析物含量低,必须经过合适的样品前处理对其进行分离、净化和富集后才能实现准确定量。固相萃取技术因具有净化效果好、富集因子高、溶剂用量少、操作过程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复杂样品中痕量待测目标物的萃取净化富集,其核心是吸附剂的开发。因此,本论文以环境样品、食品、中药中植物激素和生物样品中类癌标志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一系列新型功能化亲水树脂材料、亲水印迹树脂材料和亲水印迹树脂复合材料,以合成的材料为吸附剂,发展了固相萃取和小型化固相萃取等样品前处理技术,克服了样品组成复杂带来的基质干扰问题,进一步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高效、准确、快速的检测方法,实现了复杂样品中痕量组分的准确快速检测,为环境、食品、中草药和生物样品中痕量组分的分离检测提供了新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针对目前亲水酚醛树脂材料表面官能团单一、对目标物吸附作用力较少,且合成过程中使用毒性较大的甲醛为交联剂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通过以乙醛酸为交联剂,在亲水树脂表面引入羧基官能团,制备了吸附机制丰富、萃取效率高的功能化亲水酚醛树脂材料。解决了亲水树脂材料吸附作用力少导致的萃取效率低的问题,避免了甲醛的使用。将其作为吸附剂,优化了萃取参数,明确了其对目标物的萃取机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圣女果中吲哚类植物激素高灵敏检测方法,其检测限为0.005–0.006 ng/g,成功应用于圣女果中痕量植物激素的准确灵敏检测。针对目前分子印迹材料在水相或极性溶剂中识别能力差的问题,本研究将亲水树脂制备技术与分子印迹技术结合,以水为溶剂,采用乌洛托品为交联剂代替甲醛,低共熔溶剂为致孔剂,制备了亲水印迹树脂材料,解决了分子印迹材料水相识别能力差的问题。吸附性实验和竞争性吸附结果表明亲水印迹树脂对膨大剂类植物激素具有较好的特异选择性,其对目标物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将其作为管尖固相萃取吸附剂,优化了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仅需5 mg亲水印迹树脂材料就可以实现果蔬中膨大剂类植物激素的萃取。结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果蔬样品中膨大剂类植物激素的检测新方法,实现了果蔬样品中膨大剂类植物激素的准确检测。针对目前分子印迹材料只能特异性识别特定目标物的问题,本研究采用多模板分子印迹技术和亲水树脂制备技术,选择两种不同分子结构的虚拟模板,制备了可以同时特异性识别多种不同结构植物激素的多模板亲水分子印迹树脂材料。采用吸附性实验考察了多模板亲水印迹树脂的吸附性能,明确了其对目标物的吸附机理和分子识别机制。将其作为吸附剂,对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优化,建立了红酒样品中多种植物激素的检测方法,成功应用于红酒样品中不同种类植物激素的准确快速检测。针对目前分子印迹材料印迹位点易包埋、传质速率慢的问题,本研究将亲水分子印迹树脂与氧化石墨烯结合,在氧化石墨烯表面生长亲水印迹树脂层,制备了亲水印迹树脂-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提高了亲水印迹树脂材料的传质速率(5 min内对赤霉素的吸附率可达85%以上,3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解决了分子印迹材料印迹位点易包埋、传质速率慢的问题,实现了赤霉素的快速吸附萃取。采用吸附性实验考察了亲水印迹树脂-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其对赤霉素的吸附过程为化学吸附。将其作为管尖固相萃取吸附剂,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中药中赤霉素的检测新方法,实现了甘草中赤霉素的快速萃取检测。在解决印迹材料传质速率慢和印迹位点易包埋问题过程中,本研究还尝试将亲水印迹树脂与六方氮化硼结合,在六方氮化硼表面生长了亲水印迹树脂层,制备了亲水印迹树脂-六方氮化硼复合材料,实现了类癌标志物5-羟吲哚乙酸的特异性识别,提高了分子印迹材料的传质速率,克服了亲水印迹树脂吸附位点易包埋、传质速率慢的问题。将其作为固相萃取吸附剂,优化了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生物样品中癌症标志物的检测方法,该方法对实际样品净化效果明显,实现了尿液样品中类癌标志物5-羟吲哚乙酸的快速准确检测。针对目前分子印迹材料比表面积低的问题,本研究将亲水印迹树脂与介孔硅材料结合,在介孔硅SBA-15表面生长亲水印迹树脂微球,制备了亲水印迹树脂-SBA-15复合材料,不仅SBA-15的介孔孔道结构没有被破坏,同时增大了亲水印迹树脂的比表面积,解决了分子印迹材料比表面积低的问题。静态吸附和竞争性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亲水印迹树脂-SBA-15复合材料对赤霉素具有较好的特异识别能力,且对赤霉素的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将其作为吸附剂,对萃取过程的关键参数进行了优化,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稻田水中痕量赤霉素的检测方法,建立的方法具有较低的检测限(0.13 ng/m L)、较高的回收率(85.0-101.9%)和较好的精密度(RSD≤3.6%),实现了稻田水中痕量赤霉素的高灵敏检测。

宋俊杰[2](2020)在《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分子的结合行为研究是一个新的领域。本论文分别以2-异戊基环戊酮、N-二甲基亚硝铵及棕榈酸等几种化合物为模板,采取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探讨并比较了几种分子印迹微球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分子识别行为。采用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所制备的印迹聚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的吸附性能,及其对目标化合物的固相萃取应用效能。将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气相色谱固定相,以模板及其结构类似物为分析质,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探究了其对分析质蒸汽分子的识别效能及吸附热力学,具体摘要如下:(1)以2-异戊基环戊酮为虚拟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微球,并研究了印迹颗粒对玫瑰醚的分子识别性能。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了分子印迹微球的表面化学特征及粒径分布,研究了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对玫瑰醚的吸附动力学、等温吸附及吸附选择性、分子印迹固相萃取玫瑰醚的应用效能,并利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固定相对玫瑰醚蒸气的保留与分离性能。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对玫瑰醚的吸附可在25 min达到平衡,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虚拟模板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的选择因子相对于香叶醇和香茅醇分别为3.710和5.636,且对含玫瑰醚的混合物中的目标化合物具有较高的选择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为18.02 mg g-1)。在优化洗涤和洗脱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玫瑰醚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96.23%。除此之外,分子印迹聚合物也对气态目标物分子具有较好的分子识别性能。当柱温为498 K时,玫瑰醚及模板分子在印迹柱上的保留时间分别为32.17和68.00 min,容量因子k分别达71.62和152.50。这些被测化合物在印迹色谱柱上的色谱图具有较高对称性,没有明显拖尾。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蒸汽的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符合亨利定律。相对于非印迹聚合物而言,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玫瑰醚蒸汽具有较高的吸附自由能值|△Ga|和吸附焓值|△Ha|,表明印迹材料对玫瑰醚具有更高的亲和性。另外,玫瑰醚蒸汽与固定相间的吸附热力学结果显示出△Ga和△Ha为负值,这可能意味着玫瑰醚蒸汽分子与印迹聚合物间的相互作用为自发的放热过程。(2)以N-二甲基亚硝胺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在液相环境中,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探究了N-二甲基亚硝胺的选择性吸附及固相萃取应用性能。利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分子印迹柱对模板分子的气相保留行为及气相吸附热力学。其液相吸附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目标分子的吸附可在50 min达到吸附平衡,其饱和吸附量为35.3 mg g-1,其对模板分子的容量因子为18.34,选择因子相对于结构类似物(N-二乙基亚硝胺、N-二丙基亚硝胺)而言分别为3.071和2.476,显现了较高的选择识别性能。其气相吸附结果显示:印迹柱对气态模板分子的保留因子为96.16,明显高于其结构类似物的保留因子。当柱温相同时,分子印迹柱对于模板分子的容量因子高于其结构类似物,最高达96.16,表现出对气态模板分子的高选择识别性能,且该吸附过程为自发的放热吸附过程。当改变进样体积时,化合物的保留时间发生改变,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呈现“S”形状,表明了聚合物材料对气态化合物吸附过程的复杂性。(3)以棕榈酸为模板,采用沉淀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用光学显微镜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特征进行观察,红外光谱研究表面化学功能基团特征。测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液相环境中的吸附动力学和等温吸附、选择性吸附、固相萃取应用性能及使用重现性。采用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研究了分子印迹材料对气态棕榈酸分子的识别性能。以棕榈酸(模板)为探针分子,考察了分子印迹气相色谱柱对化合物的选择保留能力,探讨了印迹柱在气相环境中的色谱保留、等温吸附及吸附热力学。液体吸附结果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在6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其饱和吸附量为39.32 mg g-1,其吸附过程主要为化学吸附。棕榈酸印迹聚合物对棕榈酸的静态吸附量为40.70 mg g-1,高于其结构类似物的静态吸附量。且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模拟混合物中目标化合物棕榈酸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吸附能力(竞争吸附量32.82 mg g-1)远高于油酸(吸附量为13.15 mg g-1)。在优化洗涤和洗脱条件下,通过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可实现棕榈酸的有效分离和富集,回收率为88.12%。气相吸附结果显示:在相同色谱条件下,分子印迹柱对模板分子呈现较强的保留能力;其对分析质的保留时间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当柱温从498.0 K升高到548.0 K时,两种分析质的保留时间分别降低了91.5%和71.3%。这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化合物的保留与温度紧密相关。通过理论计算获得了分子印迹柱对模板的吸附热力学参数,获知印迹位点对与之相匹配的气态模板分子的作用仍强于非印迹聚合物,这种印迹识别在气态环境中仍然适用。棕榈酸在MIP柱上的吸附等温线呈近似线性,符合和亨利定律。不同载气流速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及选择行为表明,载气流速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能力有较大影响。分子印迹气相色谱柱在适宜的色谱条件下,可实现对模拟混合物中棕榈酸的有效分离,其对棕榈酸和亚油酸的分离度为1.132。而非印迹聚合物气相色谱柱不能对模拟混合物进行分离,色谱图中几种化合物的色谱峰重叠。通过对实际样品溶液肉苁蓉提取液的分子印迹萃取后,棕榈酸得到了有效富集和分离。

龚梦婷[3](2020)在《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MIPs@ED-MIL-101的吸附及萃取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了金属有机骨架的后合成印迹修饰及所得新材料的吸附容量及选择吸附性能和固相萃取性能。为实现这一过程,以金属有机骨架为基质,先采用乙二胺对其进行表面化学修饰,然后再接枝分子印迹聚合物。采用这种方法制备了几种具备高选择吸附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手段探测了所获材料的表面化学基团分布及形貌特征。研究了分子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MIPs@ED-MIL-101)对目标分子的吸附动力学及选择性,测试了材料表面的结合位点分布特征,并考察了复合材料对相关样品中模板分子的固相萃取效能,以期为复杂样品中目标化合物的分离富集及样品分析前处理提供新的吸附材料和高选择性分析方法。(1)以金属有机骨架MIL-101为载体,经表面氨基化修饰后,采用表面印迹技术接枝了吗啉印迹聚合物。印迹材料可在150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其对吗啉的静态吸附量为183.3 mg g-1。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表面主要存在两类吸附位点,高亲和位点的平衡离解常数K和最大表观吸附量Qmax分别为0.5679 g L-1和326.5 mg g-1,而低亲和位点的K和Qmax值分别为2.493 g L-1和562.9 mg g-1。印迹材料对吗啉的选择因子相对于甲基吗啉、乙基吗啉和甲基吗啉氧化物分别为2.47、2.48和2.24。MOFs-MIPs复合材料用于固相萃取时,在优化条件下单步洗脱中吗啉回收率达82.44%,显示了较高的富集效能,且这种材料可多次重复使用。(2)以经表面氨基化修饰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ED-MIL-101为载体,己醛为模板,利用表面印迹技术成功制备出了己醛印迹聚合物。吸附动力学表明印迹材料可在240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在复合静态吸附中,分子印迹及非印迹复合材料对模板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18.52和11.96 mg g-1。Scatchard分析显示分子印迹聚合物基体中主要形成两类结合位点,高亲和位点的离解常数和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2.842×10-2mg m L-1和31.38 mg g-1;而低亲和位点的离解常数及最大表观吸附量分别为1.972×10-2mg m L-1和14.43 mg g-1。印迹复合材料对模板分子的选择系数相对于正己醇和正戊醛分别为2.51和1.92,其对模拟混合物中的己醛仍具有较高的竞争吸附能力。以此材料为吸附剂用于固相萃取时,其对己醛的装载量高于非印迹复合材料,在优化后的条件下单步洗脱中目标化合物的回收率达54.3%,说明目标分子被有效富集,且该材料有较好的重复使用性。(3)以氨基修饰的金属有机骨架ED-MIL-101为载体,制备了尼古丁-二乙基氮亚硝胺双模板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在优化条件下获得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均成微球状。吸附动力学显示印迹材料对尼古丁约在1 h达到吸附平衡,对二乙基氮亚硝胺约在1.5h达到吸附平衡。静态吸附研究显示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尼古丁和二乙基氮亚硝胺的吸附量分别为64.13和48.52 mg g-1。Scatchard分析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表面主要有两类位点对尼古丁分子具有吸附作用,分别为来源于印迹作用产生的高亲和位点以及由随机分布的功能单体而形成的低亲和位点,对于二乙基氮亚硝胺模板而言亦然。Freundlich分析显示出印迹聚合物基体中印迹位点能量分布的高度不均匀性。印迹材料对二乙基氮亚硝胺的选择因子相对于吡啶和间-甲基吡啶分别高达3.300和3.413。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尼古丁和二乙基氮亚硝胺的竞争吸附量分别为34.31和29.77 mg g-1。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为吸附剂进行固相萃取时,尼古丁和二乙基氮亚硝胺主要在4×1.0 m L甲醇-水(2:1,v/v)洗脱阶段流出,各自回收率分别达71.6%和69.4%,显示出印迹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富集和分离效能。

赵伟[4](2020)在《基于大分子自组装构建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分子印迹技术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挑战和难点,本论文提出一种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构建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普适性策略。以一系列光敏性或电活性双亲共聚物作为基本构筑单元,不同尺寸生物活性分子作为模板分子,通过多组分共组装、有机/无机杂化组装方式在水相中构建纳米尺度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聚集体,进而将其修饰在电极表面,经光交联或电聚合固定识别位点,洗脱模板分子后形成具有分子特异识别功能的电化学传感涂层。同时,通过引入有机或无机电活性基元以提升材料传感综合性能。通过系统研究聚合物结构组分、不同组装条件以及组装方式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形成及性能的影响,揭示不同功能聚合物与多尺度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方式及纳米组装聚集体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力构筑多组分多级次组装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复合物的形成机理,以及材料不同尺度结构和传感性能间的构效关系。具体研究如下:1.基于弱相互作用构筑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通过模拟计算功能单体与不同模板分子间相互作用,结合实验设计,总结出基于弱相互作用构筑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及其电化学传感涂层的一般规律。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丙烯酸异辛酯(EH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苯乙烯(St)为单体共聚后经双键修饰得到一种光敏性双亲无规共聚物UPoly(DMA-co-EHA-HEA-co-St)(UPDEHS),以其为构筑单元,与不同模板分子在水溶液中以弱相互作用形成聚合物/模板分子络合物,经大分子自组装制备得到一系列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MIPNs。聚合物分子链在模板分子周围构建起三维网络结构,形成与模板分子形状大小、作用位点相匹配的分子印迹位穴。MIPNs具有良好的水分散性和软粒子特性。通过外电场诱导MIPNs在电极表面进行可控阴极电泳涂装,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涂层,经紫外光交联固定印迹位点并提高涂层稳定性,洗脱模板分子后得到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一系列结果表明,基于弱相互作用构筑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具有有效性,可拓展到其它聚合物和模板分子。2.基于金纳米粒子增强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针对UPDEHS电化学惰性,制备得到一种Au NPs增强的高性能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Au@MIPNs),探究Au NPs在增强传感涂层性能方面的应用。以UPDEHS为组装基元,葡萄糖为模板分子,氯金酸为前驱体,在水溶液中通过多组分共组装形成Au@MIPNs,在此过程中,UPDEHS分子中亚胺基在酸性条件下的还原性将氯金酸根原位还原为Au NPs。UPDEHS可同时作为Au NPs的还原剂和稳定剂。pH、模板分子浓度以及盐浓度均会对Au NPs及Au@MIPNs的形成产生影响。利用Au@MIPNs荷正电特性,在外电场诱导下使其进行阴极电泳沉积,经紫外光交联固定印迹位点的同时提高涂层抗溶剂性。洗脱模板分子后,得到对葡萄糖具有识别响应功能的分子印迹传感涂层,可应用于人体尿液检测。与无Au NPs修饰的MIP涂层相比,Au@MIP传感涂层灵敏度高,检测范围宽,检测限低,这主要基于Au NPs在涂层内部构建起导电通路,加快了印迹位穴与传感电极间的电子传输速率,提升了传感涂层的电化学活性,在生物医学检测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3.基于光固化的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为了将以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构建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方法从小分子模板拓展到生物大分子模板,提出一种可UV交联的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大分子单体”构建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简单策略,用于实现对蛋白质的特异性识别检测。以甲基丙烯酸二甲氨乙酯(DMA)、丙烯酸羟乙酯(HEA)和苯乙烯(St)为共聚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种线性可光交联双亲性无规共聚物UPoly(DMA-co-HEA-co-St)(UPDHS),将其与模板分子蛋白质BSA在水溶液中通过弱相互作用复合,共组装得到水分散型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BSA@UPDHS NPs。利用线性大分子链在蛋白质分子周围形成三维结构,以形成印迹位穴的同时保护蛋白质的结构完整性。研究了组装环境及聚合物结构对BSA@UPDHS NPs形成的影响。将BSA@UPDHS NPs固定在电极表面,经紫外光交联固定印迹位穴,同时提高涂层稳定性。洗脱模板分子后,制备得到BSA@UPDHS传感涂层。结果表明该传感涂层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抗干扰能力以及稳定性,在较宽浓度范围可实现对BSA的线性检测。通过对其它蛋白质(如OVA)作为模板分子研究该方法的普适性。结果表明,通过可UV交联的双亲性大分子UPDHS作为“大分子单体”构筑水分散型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是一种有效方法,为制备全合成的高性能蛋白质印迹聚合物材料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同时对生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具有重要启发意义。4.基于电聚合的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针对传统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惰性,提出一种可电聚合的双亲大分子作为“大分子单体”构建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的简单策略。以丙烯酰胺(AM)、丙烯酸羟乙酯(HEA)和N-乙烯基咔唑(Nvc)为共聚单体,设计合成了一种线性可电聚合双亲性无规共聚物Poly(AM-co-HEA-co-Nvc)(PAHN),将其与模板分子BSA在水溶液中通过弱相互作用复合,共组装得到水分散型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BSA@PAHN NPs。利用线性大分子链保护蛋白质的结构完整性,同时提高蛋白亲和作用。将纳米粒子固定在电极表面,通过PAHN中咔唑基元的电化学氧化聚合固定印迹位穴,同时形成聚咔唑导电网络赋予涂层电化学活性。洗脱模板分子后,得到BSA@PAHN传感涂层。与BSA@UPDHS涂层相比,BSA@PAHN具有更好的识别检测性能,这主要基于PAHN聚合物具有和蛋白质更强的亲和能力,以及电聚合后聚咔唑网络在涂层内部构建起导电通路,加快了印迹位穴与传感电极间的电子传输速率,提升了涂层的综合传感性能。以胰蛋白酶为模板分子,研究其普适性。结果表明,从分子结构设计出发,选择合适的电活性单体进行“大分子单体”制备,为解决印迹聚合物电化学惰性提出了思路;通过电聚合代替光交联构建蛋白质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在保证涂层结构稳定性及印迹作用有效性的同时,利用电聚合后产生的电活性网络可有效地提升涂层综合传感性能。5.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修饰碳纳米管复合物构筑传感涂层利用PAHN聚合物中含有大量咔唑基元,通过其与碳纳米管间π-π作用相结合,在水溶液中对MWCNTs实现非共价功能化改性,得到一种以MWCNTs为轴、PAHN为珠的“橄榄状”纳米复合物PAHN/MWCNTs NC。咔唑含量及复合配比会对PAHN/MWCNTs NC的形成及界面性能产生较大影响。一方面,为探究该复合物电化学性能,将其作为无酶传感涂层,用于对亚硝酸盐的检测,结果表明该涂层对亚硝酸盐具有优异的传感性能,可用于对复杂水体中亚硝酸盐的检测;另一方面,基于PAHN的“大分子单体”特性,以BSA为模板分子,得到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修饰的碳纳米管复合物BSA@PAHN/MWCNTs NC,用于对BSA的识别检测,结果表明该材料对BSA具有优异的识别能力,在较宽线性范围内可实现对BSA的定量检测。上述优异的传感性能主要基于电聚合后所形成的聚咔唑网络协同MWCNTs构建起互穿导电网络,提升了涂层电化学响应能力,提高了信噪比,同时“橄榄状”结构赋予涂层一定表面微结构,为分析物检测提供了丰富的电活性位点。上述结果表明利用分子间弱相互作用可制备特殊形貌的纳米复合物,为基于弱相互作用构建高性能复合材料提供了有力证据与理论参考。综上,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验证了基于分子间弱相互作用构建高性能分子印迹聚合物涂层的有效性,不仅丰富了水分散型印迹纳米粒子的制备方式,同时为复杂结构和功能的聚合物基分子识别材料的构筑提供新思路。同时,此策略具有一定普适性,可以拓展到其它功能性聚合物和活性分子,为基于功能化大分子胶体构建多级组装结构及其应用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潘婷[5](2020)在《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糖苷(包括萜类糖苷、黄酮糖苷、甾体糖苷)具有多样化结构和生物药理活性,是目前药物和生物保健品开发的重要来源之一,从天然复杂系统中分离纯化中药糖苷分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子印迹技术是针对特定模板制备出对其具有特异识别和选择性聚合物的一门技术。利用该技术制备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对目标物质由于具有高的亲和性和选择性,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在固相萃取、色谱分离、化学传感和药物控制释放等领域。但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基于非共价印迹原理,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得到印迹聚合物,该种MIPs在应用时,一般表现出结合动力学速率较慢,结合容量和吸附选择性较低,且不适应于水相的缺陷,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本论文针对以上MIPs存在的问题,研究以中药糖苷类化合物柚皮苷和人参皂苷Re为印迹模型,通过有机、无机材料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制备出二类新型的适应于水相应用的硼酸表面亲和分子印迹微球,并对其化学结构和分子专一识别选择性能进行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制备适用于表面印迹分子的有机聚合物微球,以甲基丙烯酸(MAA)、甲基丙烯酸酯为功能单体(MAA),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悬浮聚合法制备了一种单分散性好的聚合物[Poly(MAA-MMA-EDMA)]微球,该微球表面含有丰富的羧基功能基,适合于进一步修饰以及色谱应用。研究对影响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大小和单分散性因素,如搅拌速度、表面活性剂的量及类型、水油比、引发剂用量等进行了系统的优化,通过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形貌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当悬浮聚合体系中水油比为20:1,分散剂PVA质量分数为分散介质水的3%,SDS用量为水介质的0.06%,引发剂AIBN用量为总单体质量的1%,搅拌速率为200 r/min时,制备得到聚合物粒子球形度良好,粒径较为均匀,85%粒子分布在52-104μm,平均粒径为74 μm,均匀系数为0.292。第二部分:以柚皮苷为模板分子、含羧基聚合物微球为载体,将多巴胺的自聚涂覆作用和硼酸亲和原理相结合,通过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成功制备出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SMIMs),该材料具有稳定的结构和较高的机械强度。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静态水接触角分析和氮吸附/脱吸附测量来表征所制备的SMIMs。研究结果表明聚多巴胺薄膜已成功涂覆在聚合物微球表面。该表面印迹微球具有高度的亲水性能,可适用于水相环境;其吸附容量和印迹因子受吸附介质pH值的影响,当甲醇-磷酸盐缓冲溶液(20mM,pH 8.6)(7/3,v/v)作为吸附介质时,SMIMs对柚皮苷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值,其印迹因子为2.58;Scathcard吸附模型研究表明该印迹微球具有一类均匀的结合位点,最大吸附容量达到86.75 μmol/g;动力学吸附实验显示SMIMs对模板分子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属于二级动力学吸附模型,暗示该吸附为化学吸附控制过程;对不同底物的选择性实验表明,SMIMs对目标分子柚皮苷具有高度专一选择性识别,其对模板分子的结合分配系数明显高于其它底物;固相萃取研究结果表明该SMIMs作为一种新型的固相萃取吸附材料,能够有效地分离和富集毛橘红提取物中的柚皮苷,其洗脱液中柚皮苷的回收率可高达84.4%。该研究对于制备从复杂基质中提取含顺式二醇的糖苷化合物的高效分子印迹聚合物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第三部分:采用stober法制备了单分散SiO2微球,以此SiO2微球为胶晶粒子,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微米级的SiO2胶晶微球,并将其作为无机载体在其表面进行巯基化和巯基-烯点击两步反应制备得到硼酸功能化硅胶微球,利用硅球表面硼酸基团对糖基的可逆共价结合作用和多巴胺的表面涂覆印迹技术,成功制备了人参皂苷Re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SMIPs)。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氮气吸附/脱吸附方法对该印迹材料进行了结构和形貌表征,并用动力学和热力学模型评价了该种MIPs的吸附行为。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SMIPs有较快的吸附速率,其结合速率常数大约为SNIPs的6倍;热力学吸附表明该SMIPs具有良好的印迹效果,其最大平衡吸附量为空白聚合物的1.61倍,热力学拟合符合Freundlich模型,表明该材料具有非匀质的吸附表面;选择性吸附实验证实SMIPs对模板分子人参皂苷Re显示了较高的选择识别能力,其印迹因子达到1.64,其专一识别特性主要来源于印迹孔穴形状的匹配及孔穴中硼酸基团亲和的协同作用。作为一种新型高识别材料,该无机微球有望作为半制备性高效液相或者固相萃取的高效分离固定相,直接从中药人参属植物原始提取液中分离人参皂苷目标组分。

李思琪[6](2019)在《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文中提出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是中药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MIPs)是一种针对特定研究对象制备的新型分子识别材料,已被广泛应用药物分析、中药活性成分提取、手性分离等研究领域。本文旨在制备对中药药效分子具有高效特异识别性能的色谱材料,并以奎宁和人参皂苷Re为印迹模型,通过设计、改进传统MIPs制备技术,制备具有三维有序大孔结构的奎宁分子印迹微球(macroporous molecularly imprinted microspheres,MMIMs)和可逆共价人参皂苷Re MIPs。两类印迹聚合物对印迹分子具有高效分离选择性,进一步拓展了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分离科学中的应用。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采用stober法制备单分散SiO2微球,并以此SiO2微球为胶晶粒子,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制备SiO2胶晶微球。研究探讨了单分散SiO2微球反应时间以及投料量对胶晶微球结构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SiO2微球最佳反应时间为6 h,粒子单分散性良好,粒径大约为340 nm。扫描电镜(SEM)观察该SiO2胶晶微球呈典型的面心立方(fcc)排列,粒径主要分布在37-120 μm范围。将SiO2胶粒投料量放大到6倍,制备的胶晶微球粒径和结构形貌变化不大,说明其适合于实验室制备性生产。此外,研究将胶晶微球作为色谱填料,评价其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该SiO2胶晶微球色谱柱通透性良好,可在高流速低背景压下实现对苯衍生物的快速分离,相比粒径更小的SiO2微粒(10μm),其分离选择性也更佳。第二部分:以SiO2胶晶微球为模板,奎宁分子印迹体系为前驱液,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和胶晶模板技术制备MMIMs。研究详细探讨了前驱液中交联剂的类型对MMIMs结构形貌及识别性能的影响。SEM结果表明,以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TA)为交联剂制备的微球具有更完整的反蛋白石结构,其内部三维大孔均匀有序,兼具相互贯穿的孔窗。等温吸附研究表明,相比传统本体聚合物,三元交联剂TMPTA制备的MMIMs具有更快的结合速率和更高的结合容量,其结合速率约为本体MIPs的7倍,结合容量为本体MIPs的1.25倍。此外,研究以MMIMs为高效液相的色谱填料,评价了其色谱手性分离性能。结果表明,以TMPTA为交联剂制备的MMIMs可实现奎宁及其非对映异构体奎尼丁的有效分离,分离因子达到1.69,机理研究证实其手性识别性能主要依赖于聚合物中的分子印迹孔穴及有序大孔结构。第三部分:以人参皂苷Re为印迹分子,4-乙烯基苯硼酸(4-VPBA)为功能单体,以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为交联剂,通过本体聚合法制备了基于硼酸酯键可逆共价的MIPs。研究对人参皂苷Re-4-乙烯苯硼酸的合成条件如反应方式、溶剂类型和聚合物吸附性能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硼酸键识别的MIPs对印迹分子具有较快的吸附动力学,其在碱性水相介质中对印迹分子显示了较强的特异结合能力,其热力学吸附数据符合Freundlich拟合模型,表明其材料吸附属于非均相吸附过程。选择性实验显示共价MIPs对印迹分子和其结构类似物具有较好的识别选择性,其特异性的识别效果主要归功于MIPs中产生的印迹孔穴及硼酸作用基团。该研究结果有望为中药糖苷类化合物的分离纯化提供一种新型的具有高识别性能的色谱分离材料。

高璇[7](2019)在《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杉碱甲(Huperzine A)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中枢乙酰胆碱酯酶(acetycholinesterase,AChE)抑制剂,是目前治疗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茨海默病,AD)具有较好前景的药物。此外,HupA对血管性痴呆(VD)及智力低下、缺血性卒中等疾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目前上市的石杉碱甲剂型主要为口服或注射的普通制剂,总体临床安全性良好,但是20%~30%的患者服用石杉碱甲后会出现轻中度的胃肠道反应。为了降低副作用对患者的影响,剂型改良已成为热门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发展迅速,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特异性识别及专一性选择的特点,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为剂型改良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运用该技术结合水凝胶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特点,制备适合口服的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药物载体,该剂型可提高载药量,增强药物的缓释性。论文基于以上理论做如下研究:第一章: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为原料,二乙烯基砜(DVS)为交联剂,采用反相悬浮聚合法制备水凝胶微球。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粒度仪对微球的粒径、形态进行表征。采用超滤离心法收集载药微球,透析袋法考察体外释放度。结果表明,制备的水凝胶微球粒径分布较均匀,分散性较好,载药量为3.66%。石杉碱甲水凝胶微球能够缓释石杉碱甲约6 h,具有一定的缓释作用。第二章: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以HupA为模板分子,HPMC为功能单体,四甲基乙二胺(TEMED)为催化剂,DVS为交联剂,采用反向悬浮聚合法制备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纳米粒度仪考察其表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及红外光谱仪研究其识别机理;考察催化剂种类、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测定吸附性能、载药量,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的石杉碱甲分子印迹聚合物粒径分布较均匀,分散性好。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主要通过氢键作用力形成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石杉碱甲的选择吸附性明显高于苍术素。载药量能达到7.95%。石杉碱甲印迹聚合物能够缓释石杉碱甲约8 h。相比水凝胶微球,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载药量更高,对石杉碱甲的缓释效果更好。第三章: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大鼠体内血药浓度的LC-MS测定方法。色谱柱为ACQUITY UPLC BEH C18(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为甲醇-1mmol/L醋酸铵(65:35),以石杉碱乙为内标,定量分析离子为m/z 243.20(石杉碱甲)和m/z 257.50(石杉碱乙),石杉碱甲与内标分离度好,内源性物质不干扰测定,血浆样品的线性范围是5~500μg/L,定量限为0.37μg/L,提取回收率范围为93.82%~94.48%,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小于1.96%,基质效应范围为93.60%~96.77%,样品在24h内稳定。该方法可用于大鼠体内血药浓度测定。样品测定结果显示,分子印迹聚合物及水凝胶微球对石杉碱甲均具有缓释作用,且分子印迹聚合物缓释效果更好。

丁建华[8](2019)在《构建PEDOT:PSS/AuNPs/CA改性丝网印刷电极用于测定胭脂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胭脂红是一种颜色鲜艳,染色力强,价格便宜的食品加工业广泛使用的偶氮类染料。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摄入胭脂红对人体健康有害。因此,开发一个能够以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对胭脂红进行快速和准确测定的检测方法是非常迫切的。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E-MIPs)是将分子印迹技术与电化学传感器相结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装置。以具有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为E-MIPs识别元件,当与含有被测物的标本接触时,被测物与MIPs产生特异性结合并被识别,从而引发产生电化学信号,且电化学信号与被测物浓度相关。本文成功构建了胭脂红分子印迹传感器用于高灵敏度和定量检测胭脂红。(1)制备了丝网印刷电极,在电极上通过电化学方法修饰了三种导电材料,依次为导电聚合物聚3,4-乙烯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钠(PEDOT:PSS),金纳米粒子(AuNPs)和β-巯基乙胺(CA)。PEDOT:PSS和AuNPs通过循环伏安的方法聚合在电极上,CA带正电荷,通过Au-S键链接在AuNPs上,依次实现电极电导率的增强。(2)制备分子印记聚合物,分子印记聚合物由模板分子、功能单体和交联剂组成,当模板分子、功能单体:与交联剂的比例为1:9:2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性能达到最佳。(3)制备分子印记传感器,选择10 mg/mL的聚合物琼脂粉溶液并涂覆6 μL时,分子印迹聚合膜达到最优状态,能够对胭脂红特异性识别。传感器对胭脂红吸附时间为10 min时为最佳吸附时间,达到最大胭脂红吸附量。(4)实验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选择识别能力进行了研究,以与胭脂红分子相似的柠檬黄等分子为干扰物,对同一浓度的胭脂红和干扰物质进行检测,传感器对前者电流响应最明显,选择性高。(5)实验对分子印迹传感器的重现性进行了研究,将同一条件下制备的电极置于同一浓度胭脂红溶液中测定3次,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7%,研究表明该传感器重现性较好。(6)在最佳制备条件下,以铁氰化钾为背景检测液,对胭脂红传感器进行线性检测,其线性检测范围为9 nM~3900 nM,检测限(LOD)为6.05 nM(S/N=3)。通过对饮料样品的加标回收实验得出所制传感器回收率在99.8%~100.79%之间,RSD为1.79%~2.9%。该传感器灵敏度高、选择性优良、响应快速,有望在实际样品检测中被广泛应用。

赵忠良[9](2019)在《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ed polymer,MIP)具有可设计性、稳定性好、选择性好、易于制备、合成成本低等特点,被认为是天然抗体的有效替代材料。然而,蛋白质分子具有较大的分子尺寸、复杂的构象和结构,当蛋白质用作分子印迹的模板时,容易造成不良的物质传输和永久性的模板截留,蛋白质印迹仍然面临着较多的挑战。在现有的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中,表面分子印迹法是克服模板去除困难和提高模板分子结合容量的有效方法。在表面分子印迹中,印迹位点主要分布在表面层或表面层附近,能够降低传质阻力,印迹材料具有快速的结合动力学、较高的选择性和优异的吸附能力。本课题采用表面印迹法制备蛋白质的分子印迹材料,并对其制备条件、印迹性能及应用潜力进行了研究。在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法在二氧化钛(titanium dioxide,TiO2)纳米颗粒表面制备了溶菌酶(lysozyme,Lyz)的印迹聚合物(Lyz-MIP)。我们系统性地研究了聚合、吸附和洗脱条件对Lyz-MIP的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条件范围内,随着离子浓度、pH、Lyz、引发剂用量的增加,Lyz-MIP的吸附量也呈增加趋势。随后,我们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曲线和选择性吸附实验对最优条件下合成的Lyz-MIP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Lyz-MIP的吸附容量高达152.4 mg/g,明显高于非印迹材料(non-imprinted polymer,NIP);印迹因子为3.74,对Lyz表现出最高的选择性,并且能够从稀释的鸡蛋清溶液中选择性地吸附模板蛋白Lyz。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我们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法在壳聚糖微球表面制备了 BMP-2的分子印迹层(Chitosan@BMP-2-MIP)。我们首先通过静电喷雾法制备了壳聚糖微球,然后将肝素修饰到其表面上,在吸附模板蛋白BMP-2之后,通过丙烯酸-2-羟乙酯的聚合在壳聚糖微球的表面上制备了 BMP-2的分子印迹层,最后除去模板分子,得到Chitosan@BMP-2-MIP。Chitosan@BMP-2-MIP 对 BMP-2 的吸附容量为 558.59 ng/mL,明显优于Chitosan@NIP,印迹因子为1.59,具有一定的选择性。Chitosan@BMP-2-MIP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实验动物体内无毒副作用,骨缺损模型修复实验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NIP组相比,Chitosan@BMP-2-MIP具有较好的骨缺损修复效果。

江龙,沈先涛[10](2019)在《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文中认为分子印迹是一门制备人工抗体材料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样品前处理、化学传感、污染物分离以及药物输送等领域.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备多功能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以及拓宽分子印迹聚合物材料的应用范围.由于在上述两方面均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成为近年来分子印迹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对近期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的相关工作进行了总结,概述了其在小分子、蛋白质以及细菌印迹聚合物制备中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这种新型分子印迹技术的优点和局限性.此外,重点介绍了分子印迹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在颗粒多功能化、传感器制备、界面吸附以及界面催化等领域的应用现状和研究前景,展望了未来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方向.

二、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功能化亲水树脂的痕量植物激素及类癌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植物激素和类癌标志物概述
        1.1.1 植物激素概述
        1.1.2 类癌标志物概述
    1.2 复杂样品中痕量目标物检测方法
        1.2.1 色谱法
        1.2.2 色谱-质谱法
        1.2.3 电化学分析法
        1.2.4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
        1.2.5 免疫分析法
    1.3 复杂样品前处理技术
        1.3.1 分散固相萃取技术
        1.3.2 基质固相分散萃取技术
        1.3.3 固相萃取技术
        1.3.4 小型化固相萃取技术
        1.3.5 固相微萃取技术
    1.4 功能化亲水树脂材料及其应用
        1.4.1 亲水树脂材料概述
        1.4.2 功能化亲水树脂材料
        1.4.3 功能化亲水树脂材料的应用
    1.5 分子印迹材料及其应用
        1.5.1 分子印迹材料概述
        1.5.2 分子印迹材料制备
        1.5.3 分子印迹材料的应用
    1.6 论文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1.6.1 论文选题意义
        1.6.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功能化亲水树脂制备及圣女果中吲哚类植物激素高灵敏检测新方法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色谱条件
        2.2.3 功能化亲水酚醛树脂微球(HR)的制备
        2.2.4 HR的吸附性能考察
        2.2.5 圣女果样品处理
        2.2.6 HR-SPE过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HR的表征
        2.3.2 HR对吲哚类植物激素的吸附性能
        2.3.3 HR对吲哚类植物激素的吸附机理研究
        2.3.4 HR的萃取机理
        2.3.5 HR-SPE过程优化
        2.3.6 HR-SPE-HPLC方法学评价
        2.3.7 与其它方法比较
        2.3.8 HR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2.3.9 HR-SPE-HPLC法检测圣女果中痕量吲哚类植物激素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低共熔溶剂-亲水印迹树脂制备及果蔬中膨大剂的萃取检测新方法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色谱条件
        3.2.3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3.2.4 低共熔溶剂-亲水印迹树脂(DES-HMIR)的制备
        3.2.5 DES-HMIR的吸附性能考察
        3.2.6 果蔬样品处理
        3.2.7 DES-HMIR-PT-SPE过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DES-HMIR的优化
        3.3.2 DES-HMIR的表征
        3.3.3 DES-HMIR的吸附性能评价
        3.3.4 DES-HMIR对膨大剂的吸附机理研究
        3.3.5 DES-HMIR-SPE过程优化
        3.3.6 DES-HMIR重复性考察
        3.3.7 DES-HMIR-PT-SPE-HPLC方法学评价
        3.3.8 与其它方法比较
        3.3.9 DES-HMIR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3.3.10 DES-HMIR-PT-SPE-HPLC法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模板亲水印迹树脂制备及红酒中多类植物激素同时检测新方法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色谱条件
        4.2.3 低共熔溶剂的制备
        4.2.4 多模板亲水印迹树脂(DHMIR)的制备
        4.2.5 DHMIR的吸附性能考察
        4.2.6 红酒样品处理
        4.2.7 DHMIR-PT-SPE过程
    4.3 结果与讨论
        4.3.1 DHMIR的表征
        4.3.2 DHMIR的吸附性能评价
        4.3.3 DHMIR对多类植物激素的吸附机理研究
        4.3.4 DHMIR-PT-SPE过程优化
        4.3.5 DHMIR-PT-SPE-HPLC方法学评价
        4.3.6 与其它方法比较
        4.3.7 DHMIR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4.3.8 DHMIR-PT-SPE-HPLC法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亲水印迹树脂-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及甘草中赤霉素萃取分离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与仪器
        5.2.2 色谱条件
        5.2.3 亲水印迹树脂-石墨烯复合材料(HMIR-GO)的制备
        5.2.4 HMIR-GO的吸附性能考察
        5.2.5 中药样品处理
        5.2.6 HMIR-GO-PT-SPE过程
    5.3 结果与讨论
        5.3.1 HMIR-GO的优化
        5.3.2 HMIR-GO的表征
        5.3.3 HMIR-GO的吸附性能评价
        5.3.4 HMIR-GO对赤霉素的吸附机理研究
        5.3.5 HMIR-GO-PT-SPE过程优化
        5.3.6 HMIR-GO-PT-SPE-HPLC方法学评价
        5.3.7 与其它方法比较
        5.3.8 HMIR-GO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5.3.9 HMIR-GO-PT-SPE-HPLC法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亲水印迹树脂-氮化硼复合材料制备及尿液中类癌标志物检测新方法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色谱条件
        6.2.3 亲水印迹树脂-氮化硼复合材料(HMIR-h-BN)的制备
        6.2.4 HMIR-h-BN的吸附性能考察
        6.2.5 尿液样品处理
        6.2.6 HMIR-h-BN-SPE过程
    6.3 结果与讨论
        6.3.1 HMIR-h-BN的优化
        6.3.2 HMIR-h-BN的表征
        6.3.3 HMIR-h-BN吸附性能考察
        6.3.4 HMIR-h-BN-SPE过程优化
        6.3.5 HMIR-h-BN-SPE-HPLC方法学评价
        6.3.6 与其它方法比较
        6.3.7 HMIR-h-BN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6.3.8 HMIR-h-BN-SPE-HPLC法应用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亲水印迹树脂-介孔硅复合材料制备及稻田水中痕量赤霉素检测新方法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试剂与仪器
        7.2.2 色谱条件
        7.2.3 亲水印迹树脂-介孔硅复合材料(HMIR-SBA-15)的制备
        7.2.4 HMIR-SBA-15 的吸附性能考察
        7.2.5 稻田水样品处理
        7.2.6 HMIR-SBA-15-SPE过程
    7.3 结果与讨论
        7.3.1 HMIR-SBA-15 的优化
        7.3.2 HMIR-SBA-15 的表征
        7.3.3 HMIR-SBA-15 吸附性能考察
        7.3.4 HMIR-SBA-15 对赤霉素的吸附机理研究
        7.3.5 HMIR-SBA-15-SPE过程优化
        7.3.6 HMIR-SBA-15-SPE-HPLC方法学评价
        7.3.7 与其它方法比较
        7.3.8 HMIR-SBA-15 与商业化材料对比
        7.3.9 HMIR-SBA-15-SPE-HPLC法应用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1.1 分子印迹技术的发展
        1.1.2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理论与特点
        1.1.3 分子印迹技术方法分类
        1.1.4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1.5 分子印迹技术的主要应用
        1.1.6 分子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分子的识别
    1.2 反相气相色谱技术
        1.2.1 反相气相色谱法的原理
        1.2.2 反相气相色谱技术的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论文的研究意义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2-异戊基环戊酮虚拟模板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2.2.3 分子印迹微球的表征
        2.2.4 吸附动力学
        2.2.5 等温吸附
        2.2.6 选择性测试
        2.2.7 实际样品溶液的制备
        2.2.8 气相色谱分析
        2.2.9 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2.2.9.1 装柱及色谱柱的预处理
        2.2.9.2 不同柱温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2.2.9.3 不同进样量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2.2.9.4 气相吸附等温线
        2.2.9.5 热力学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虚拟模板印迹微球的制备及表征
        2.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2.3.2.1 吸附动力学
        2.3.2.2 等温吸附
        2.3.3 选择性吸附
        2.3.4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2.3.5 实际样品的应用
        2.3.6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2.3.7 分子印迹气相色谱保留行为
        2.3.8 固定相对于目标化合物的吸附热力学行为
    2.4 结论
第3章 N-二甲基亚硝胺印迹聚合物在液相及气相介质中的分子识别及吸附行为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3.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3.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3.2.3.1 红外光谱分析
        3.2.3.2 扫描电镜分析
        3.2.4 吸附动力学
        3.2.5 吸附等温线
        3.2.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3.2.7 液相色谱分析
        3.2.8 反相气相色谱法测定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3.2.8.1 装柱及色谱柱的干燥处理
        3.2.8.2 气相色谱保留测试
        3.2.8.3 分子印迹气相吸附等温线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制备与表征
        3.3.2 吸附动力学
        3.3.3 吸附等温线
        3.3.4 吸附选择性
        3.3.5 不同溶剂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洗脱
        3.3.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3.3.6.1 模拟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3.3.6.2 实际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3.3.7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3.3.8 N-二甲基亚硝胺印迹聚合物在气相介质中的保留和吸附
        3.3.9 气相吸附等温线
    3.4 结论
第4章 棕榈酸印迹微球对液态模板分子及模板蒸汽分子的吸附行为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与药品
        4.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表征
        4.2.4 吸附动力学测试
        4.2.5 等温吸附
        4.2.6 选择性测试
        4.2.7 棕榈酸样品溶液的准备
        4.2.8 气相色谱分析
        4.2.9 反相气相色谱测定棕榈酸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能力、分离性能及热力学参数
        4.2.9.1 装柱及色谱柱的干燥处理
        4.2.9.2 不同柱温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3 不同进样量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4 不同载气流速下保留时间的测定
        4.2.9.5 气相吸附热力学参数的计算
        4.2.9.6 气相吸附等温线的绘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棕榈酸印迹微球的制备
        4.3.2 吸附动力学测试
        4.3.3 吸附等温线
        4.3.4 分子印迹的吸附选择性
        4.3.4.1 对单一化合物的吸附选择性
        4.3.4.2 竞争吸附选择性
        4.3.5 分子印迹聚合物色谱保留
        4.3.5.1 流动相组成对分子印迹聚合物保留的影响
        4.3.5.2 分子印迹色谱柱的选择性
        4.3.6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
        4.3.6.1 分子印迹萃取柱的制备
        4.3.6.2 模拟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4.3.6.3 实际样品溶液的固相萃取
        4.3.7 分子印迹使用重现性
        4.3.8 棕榈酸印迹聚合物对气态化合物的保留和吸附
        4.3.8.1 不同温度下分子印迹柱的保留行为
        4.3.8.2 气相吸附热力学
        4.3.9 不同进样量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行为及气相吸附等温线
        4.3.10 不同载气流速下,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保留与选择行为
    4.4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MIPs@ED-MIL-101的吸附及萃取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技术
        1.1.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1.2 分子印迹技术基本原理
    1.2 表面分子印迹的发展现状
        1.2.1 表面分子印迹技术
        1.2.2 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常用的载体
        1.2.3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评价
        1.2.4 表面分子印迹聚合材料在天然产物活性成分富集分离中的应用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吗啉印迹-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吸附性能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药品
        2.1.2 仪器与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金属有机骨架-吗啉分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表征
        2.2.2 吗啉印迹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2.2.3 分子印迹复合材料固相萃取
        2.2.4 重现性测试
    2.3 小结
第3章 己醛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分子识别行为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药品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金属有机骨架-分子印迹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条件优化
        3.2.2 己醛印迹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
        3.2.3 分子印迹-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固相萃取
        3.2.4 重现性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尼古丁-二乙基氮亚硝胺双模板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1.2 实验药品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表征
        4.2.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
        4.2.3 样品应用
    4.3 结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基于大分子自组装构建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分子印迹理论
        1.2.1 分子印迹技术概述
        1.2.2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2.3 分子印迹技术特点
        1.2.4 分子印迹技术分类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类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特点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
        1.3.4 大分子自组装法构建分子印迹纳米粒子
        1.3.5 分子印迹聚合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弱相互作用构筑水分散型分子印迹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及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不同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相互作用模拟
        2.2.4 可光交联双亲性无规聚合物的合成
        2.2.5 分子印迹纳米粒子MIPNs的制备
        2.2.6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不同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间相互作用机理探讨
        2.3.2 葡萄糖分子印迹纳米粒子MIPNs的制备与表征
        2.3.3 分子印迹纳米粒子的组装行为及表界面性质
        2.3.4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涂层的传感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米金增强的分子印迹聚合物自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及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可光交联双亲性无规共聚物的合成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组装纳米粒子Au@MIPNs的制备
        3.2.5 分子印迹传感涂层Au@MIP的制备
        3.2.6 分子印迹传感涂层Au@MIP的传感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分子印迹聚合物复合组装纳米粒子Au@MIPNs的制备与表征
        3.3.2 不同组装环境对Au@MIPNs形成的影响
        3.3.3 分子印迹传感涂层Au@MIP的制备及界面性质
        3.3.4 分子印迹传感涂层Au@MIP的性能
        3.3.5 分子印迹传感涂层Au@MIP对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光固化的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及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可光交联双亲性共聚物UPoly(DMA-co-HEA-co-St) (UPDHS)的合成
        4.2.4 牛血清蛋白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BSA@UPDHS NPs的制备
        4.2.5 牛血清蛋白印迹电化学传感涂层BSA@UPDHS的制备
        4.2.6 牛血清蛋白印迹电化学传感涂层BSA@UPDHS的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可光交联双亲性共聚物UPDHS的设计和合成
        4.3.2 牛血清蛋白印迹纳米粒子BSA@UPDHS NPs的制备与表征
        4.3.3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BSA@UPDHS的制备与表征
        4.3.4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BSA@UPDHS的界面性质
        4.3.5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BSA@UPDHS的传感性能
        4.3.6 其它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电聚合的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组装纳米粒子构筑传感涂层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可电聚合双亲性共聚物Poly(AM-co-HEA-co-NVc) (PAHN)的合成
        5.2.4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BSA@PAHN NPs的制备
        5.2.5 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BSA@PAHN的制备
        5.2.6 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BSA@PAHN的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可电聚合双亲性共聚物Poly(AM-co-HEA-co-NVc) (PAHN)的结构表征
        5.3.2 蛋白质印迹聚合物纳米粒子BSA@PAHN NPs的制备与表征
        5.3.3 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BSA@PAHN的制备与表征
        5.3.4 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BSA@PAHN的界面性能
        5.3.5 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BSA@PAHN的传感性能
        5.3.6 其它蛋白质印迹传感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聚合物纳米粒子修饰碳纳米管复合物构筑传感涂层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及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2.3 可电聚合双亲性共聚物Poly(AM-co-HEA-co-NVc) (PAHN)的合成
        6.2.4 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PAHN/MWCNTs NC的制备
        6.2.5 分子印迹纳米复合物BSA@PAHN/MWCNTs NC的制备
        6.2.6 无酶电化学传感涂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6.2.7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涂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PAHN/MWCNTs NC的制备与表征
        6.3.2 不同参数对聚合物/碳纳米管纳米复合物PAHN/MWCNTs NC形成的影响
        6.3.3 分子印迹纳米复合物BSA@PAHN/MWCNTs NC的制备和表征
        6.3.4 无酶电化学传感涂层的制备及界面性能
        6.3.5 无酶电化学传感涂层的传感性能
        6.3.6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涂层的传感性能
    6.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固相萃取技术及分离材料概述及其发展
        1.1.1 固相萃取技术
        1.1.2 新型固相萃取材料及其发展
    1.2 分子印迹固相萃取吸附剂
        1.2.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2.2 分子印迹材料分类
        1.2.3 硼酸亲和MIPs材料制备及其应用
    1.3 糖苷类化合物分离现状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第二章 羧基功能化聚合物微球制备工艺研究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悬浮聚合法制备Poly[EDMA-MAA-MMA]微球(PMs)
        2.2.2 PMs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Ms制备条件探讨
        2.3.2 聚合物微球的表征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分子识别和选择性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3.2.2 柚皮苷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评价
        3.2.3 固相萃取研究
        3.2.4 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SMIMs制备过程
        3.3.2 聚合物材料表征
        3.3.3 SMIMs的吸附性能评价
        3.3.4 固相萃取应用研究
    3.4 结论
第四章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识别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二氧化硅胶晶微球的制备
        4.2.2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2.3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4.2.4 聚合物材料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
        4.3.2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表征
        4.3.3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吸附性能评价
    4.4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6)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综述
    1.1 液相色谱分离材料概述与发展趋势
    1.2 液相色谱分离材料的分类
        1.2.1 硅胶固定相
        1.2.2 有机聚合物固定相
        1.2.3 金属氧化物固定相
    1.3 分子印迹色谱材料
        1.3.1 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色谱应用
        1.3.3 多孔分子印迹色谱材料结构特点及应用
    1.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球形SiO_2胶晶微球的制备及色谱性能评价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 实验部分
        2.2.1 单分散SiO_2微球的制备
        2.2.2 二氧化硅胶晶微球的制备
        2.2.3 胶晶微球活化
        2.2.4 材料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单分散SiO_2微球的形成机理
        2.3.2 单分散SiO_2微球制备条件优化
        2.3.3 SiO_2胶晶微球制备
        2.3.4 SiO_2胶晶微球表征
        2.3.5 SiO_2胶晶微球色谱性能评价
    2.4 结论
第三章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与色谱性能研究
    3.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 实验部分
        3.2.1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
        3.2.2 吸附动力学
        3.2.3 吸附等温线
        3.2.4 聚合物表征
        3.2.5 色谱分离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制备
        3.3.2 3DOM奎宁分子印迹微球表征
        3.3.3 3DOMMs吸附性能考察
        3.3.4 色谱应用
    3.4 结论
第四章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分子印聚合物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
    4.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部分
        4.2.1 人参皂苷Re-4-乙烯基苯硼酸酯的制备
        4.2.2 人参皂苷Re共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
        4.2.3 吸附动力学
        4.2.4 吸附等温线
        4.2.5 底物选择性
        4.2.6 HPLC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人参皂苷Re可逆共价MIPs的制备
        4.3.2 可逆共价MIPs制备条件探讨
        4.3.3 可逆共价MIPs表征
        4.3.4 吸附介质优化
        4.3.5 吸附动力学
        4.3.6 吸附等温线
        4.3.7 选择性研究
    4.4 结论
结语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缩写词表
    附录2 附图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附件

(7)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词汇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2.3 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工艺考察
        2.3.1 分散剂种类考察
        2.3.2 搅拌速度考察
        2.3.3 吐温-80 与司盘-80 质量比考察
        2.3.4 水相与油相的体积比考察
        2.3.5 制备温度考察
        2.3.6 纤维素用量考察
        2.3.7 交联剂用量考察
        2.4 水凝胶微球的表征
        2.4.1 水凝胶微球的粒径测定
        2.4.2 水凝胶微球的形态观察
        2.4.3 水凝胶微球的孔隙率测定
        2.5 水凝胶微球的载药及体外释放度测定
        2.5.1 石杉碱甲浓度测定方法
        2.5.2 载药方法
        2.5.3 载药水凝胶微球的收集方法
        2.5.4 石杉碱甲载药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水凝胶微球的形貌表征及粒径测定
        3.2 制备工艺考察
        3.3 水凝胶微球的载药及体外释放度测定
    4 小结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2.3 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工艺考察
        2.3.1 催化剂种类考察
        2.3.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的比例考察
        2.4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表征及粒径测定
        2.5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光谱分析
        2.6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吸附性能研究
        2.6.1 等温吸附线
        2.6.2 吸附选择性
        2.6.3 苍术素浓度测定方法
        2.7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载药及体外释放度测定
        2.7.1 载药方法
        2.7.2 石杉碱甲载药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形貌表征及粒径测定
        3.2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识别机理推测
        3.3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间相互作用的紫外光谱分析
        3.4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因素
        3.5.1 催化剂种类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
        3.5.2 模板分子与功能单体比例对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
        3.6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吸附性能
        3.7 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载药量及体外释放度测定结果
    4 小结
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药代动力学研究
    1 前言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样品处理及测定
        2.2.1 碱化液配制
        2.2.2 取样及血浆样品处理方法
        2.3 血浆中HupA浓度测定方法
        2.3.1 色谱条件
        2.3.2 质谱条件
        2.3.3 专属性试验
        2.3.4 标准曲线的制备
        2.3.5 精密度
        2.3.6 稳定性
        2.3.7 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
    3 结果与讨论
        3.1 方法专属性考察
        3.2 标准曲线的制备
        3.3 精密度
        3.4 稳定性
        3.5 基质效应与提取回收率
        3.6 大鼠给药后血中药物浓度时间曲线图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构建PEDOT:PSS/AuNPs/CA改性丝网印刷电极用于测定胭脂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胭脂红的危害及其检测方法
        1.1.1 胭脂红的简介
        1.1.2 胭脂红的危害
        1.1.3 胭脂红检测方法的研究
    1.2 分子印记技术
        1.2.1 分子印记技术的发展史
        1.2.2 分子印记技术的原理
        1.2.3 分子印迹技术的特点
    1.3 分子印迹聚合物
        1.3.1 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要素
        1.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
    1.4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
        1.4.1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4.2 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的种类
    1.5 化学修饰丝网印刷碳电极(CMSPCE)
        1.5.1 丝网印刷碳电极(Screen-Printed Carbon Electrode,SPCE)简介
        1.5.2 化学修饰丝网印刷碳糊电极简介
        1.5.3 化学修饰丝网印刷碳糊电极的应用
    1.6 导电材料及纳米材料
        1.6.1 聚3,4-乙烯二氧噻吩(PEDOT)的研究进展
        1.6.2 聚3,4-乙烯二氧噻吩的性质
        1.6.3 聚3,4-乙烯二氧噻吩的电化学聚合
        1.6.4 纳米金
        1.6.5 硫醇类化合物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1.7.1 本课题主要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7.3 本课题原理图
        1.7.4 本课题技术路线图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试剂
        2.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2.1.3 实验仪器及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印刷碳电极的制备及预处理
        2.2.2 PEDOT:PSS/AuNPs/CA修饰电极的制备
        2.2.3 不同制备阶段修饰电极的表征
        2.2.4 分子印记聚合物的制备
        2.2.5 分子印迹聚合物颗粒的洗脱
        2.2.6 吸附实验
        2.2.7 胭脂红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
        2.2.8 分子印迹膜选择性分析
        2.2.9 标准曲线绘制与实用性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丝网印刷电极预处理
    3.2 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优化
        3.2.1 PEDOT:PS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优化
        3.2.2 AuNPs/CA修饰电极的制备及优化
        3.2.3 电极表面形貌表征
    3.3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与优化
        3.3.1 胭脂红的紫外吸收峰
        3.3.2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形貌特征
        3.3.3 洗脱液的优化
        3.3.4 功能单体优化
        3.3.5 交联剂的优化
        3.3.6 MIPs的等温吸附曲线
        3.3.7 MIPs的吸附动力学
        3.3.8 MIPs的稳定性研究
    3.4 分子印记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3.4.1 膜涂量的优化
        3.4.2 膜吸附时间的优化
        3.4.3 分子印迹膜的电化学表征
        3.4.4 检测底液pH的优化
        3.4.5 扫描速率的影响
    3.5 传感器印迹性能评价
    3.6 重现性研究
    3.7 标准曲线绘制
    3.8 样品分析
    3.9 胭脂红检测方法的比较
4 结论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9)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分子印迹
        1.1.1 分子印迹概述
        1.1.2 分子印迹的特点
        1.1.3 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
        1.1.4 分子印迹技术的分类
        1.1.5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2 蛋白质分子印迹
        1.2.1 蛋白质分子印迹概述
        1.2.2 蛋白质分子印迹的特殊性
        1.2.3 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方法
        1.2.4 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1.2.5 蛋白质分子印迹技术的展望
    1.3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1.3.1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性
第二章 溶菌酶表面印迹的二氧化钛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其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Lyz-MIP的制备
        2.2.3 Lyz-MIP和NIP的表征
        2.2.4 Lyz-MIP吸附鸡蛋清中的溶菌酶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材料形貌表征
        2.3.2 红外光谱分析
        2.3.3 制备条件的优化
        2.3.4 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
        2.3.5 Lyz-MIP的选择性测试
        2.3.6 Lyz-MIP吸附鸡蛋清中的Lyz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MP-2表面印迹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其骨修复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动物来源
        3.2.3 BMP-2印迹的壳聚糖微球的制备
        3.2.4 Chitosan@BMP-2-MIP的表征
        3.2.5 动物实验
        3.2.6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学显微图像
        3.3.2 微球表面形貌表征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Chitosan@Hep-Dopa表面肝素的浓度
        3.3.5 Chitosan@BMP-2-MIP对BMP-2的吸附量
        3.3.6 细胞毒性
        3.3.7 骨修复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着作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10)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原理
    1.1 Pickering乳液
    1.2 Pickering乳液聚合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
2 Pickering乳液聚合在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中的应用
    2.1 小分子药物的识别
    2.2 蛋白质识别
    2.3 细菌识别
3 MIP颗粒稳定的Pickering乳液
4 结语及展望

四、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功能化亲水树脂的痕量植物激素及类癌标志物检测技术研究[D]. 王明伟. 河北大学, 2021
  • [2]分子印迹微球的沉淀聚合法制备及其在液/气相介质中的吸附与萃取性能[D]. 宋俊杰. 吉首大学, 2020(02)
  • [3]印迹修饰金属有机骨架复合材料MIPs@ED-MIL-101的吸附及萃取性能[D]. 龚梦婷. 吉首大学, 2020(02)
  • [4]基于大分子自组装构建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涂层[D]. 赵伟. 江南大学, 2020(01)
  • [5]中药糖苷模型分子印迹微球的制备及其分离选择性研究[D]. 潘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6]新型中药药效分子印迹色谱材料制备及分离选择性研究[D]. 李思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石杉碱甲分子印迹水凝胶微球的制备及药物释放行为研究[D]. 高璇.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6)
  • [8]构建PEDOT:PSS/AuNPs/CA改性丝网印刷电极用于测定胭脂红[D]. 丁建华.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蛋白质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D]. 赵忠良. 苏州大学, 2019(04)
  • [10]基于Pickering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J]. 江龙,沈先涛. 科学通报, 2019(13)

标签:;  ;  ;  

分子识别和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