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张璟瑶[1](2021)在《耳穴压豆防治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观察耳穴压豆预防、治疗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探究耳穴压豆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80例甲状腺全麻手术患者按照Doll,s临床病例随机表,随机分成两组,各40例。对照组在术后48小时内予以注射用盐酸托烷司琼(尤明)2mg静脉滴注Qd。治疗组在术前24小时、术后48小时内予以双侧耳穴压豆,配合对照组止呕药(用量、用法同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的程度,食欲改善情况,腹胀、泛酸、嗳气、反胃的中医症候积分,止吐药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评价耳穴压豆预防、治疗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疗效。结果:本研究通过对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观察,探究耳穴压豆的防治效果,结果如下:(1)防治恶心:根据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两组患者恶心的完全控制率,治疗组恶心的疗效均高于对照组(P<0.05)。(2)防治呕吐:治疗组在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呕吐完全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3)食欲改善: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两组的完全改善率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在食欲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候积分改善:两组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运用耳穴压豆时间越长,作用越明显(P<0.05)。治疗组于术后24小时、术后48小时的中医症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且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5)止吐药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结论:1)耳穴压豆可有效防治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减轻恶心呕吐的程度。2)耳穴压豆可有效改善甲状腺全麻术后患者食欲。3)耳穴压豆能有效缓解甲状腺术后腹胀、嗳气、泛酸、反胃等胃肠道不适症状。4)耳穴压豆安全性高,无明显副作用。
乔丽娜[2](2019)在《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文中研究指明术后痛属于急性痛的范畴,是临床外科不得不面对的一大问题。其发生机制十分复杂。近些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局部组织及神经损伤诱发整个机体免疫及神经系统的交互作用,进而引起外周及中枢的敏化反应。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针刺对缓解术后痛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地减轻口腔手术、颈部、四肢及胸腹部手术等所致的术后痛,但是其作用机制还不清楚。我们前期的研究表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能明显缓解颈部切口痛,并能明显降低颈段脊髓内痛敏物质如P物质(substance P,SP)、NK-1R、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COX-1、前列腺素E2(prostagladine,PGE2)、5-HT1AR等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影响细胞内痛信号转导,降低细胞内cAMP、CREB表达,也与显着上调颈段脊髓中5-HT2AR的基因与蛋白水平,下调脊髓内小胶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动密切相关,但是电针对术后痛的缓解效应的机制仍需大量工作去深入研究。随着近年来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被许多专家确认为疼痛神经调节的关键治疗靶点,其在感觉调节和痛觉调制过程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电针是否能通过调节DRG内神经细胞的功能而发挥缓解术后痛的效应,尤其是通过DRG内的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satellite glia cells,SGCs)交流对话缓解术后痛尚未见报道。DRG聚集有绝大部分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伤害性冲动的起始处,神经元-神经元之间信息交流对痛觉信息进行初步加工和整合,SGCs紧密围绕感觉神经元胞体,是外周神经系统特有的结构特点,为DRG内神经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提供基础。本文围绕针刺是否能调动DRG内GABA能调控,通过调节GABARs功能,增强GABA能神经元与伤害性神经元,GABA能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最终减弱伤害性信息向脊髓中枢的传递,而发挥镇痛效应的假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在颈部甲状腺区手术造成急性术后痛模型上,应用行为学、免疫荧光组化、荧光定量RT-PCR及免疫印迹等方法,进行四个方面的研究:(1)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2)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3)DRG内GABA受体介导的GABA神经元/肽能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交互作用在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4)DRG内GABA能调控介导针刺缓解颈部切口痛效应的验证,从DRG内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SGCs间交互作用角度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更好地揭示针刺缓解甲状腺切除术术后痛机理提供实验依据。一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DRGs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甲状腺区颈部切口疼痛模型大鼠颈DRGs内表达GABA和SP、CGRP的初级感觉神经元是否参与电针镇痛效应。方法:7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LI18)组、合谷-内关(LI4-PC6)组,足三里-阳陵泉(ST36-GB34)组,每组15只,采用颈部中线纵行切口及反复的机械分离刺激建立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在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分别给予电针刺激(2/100Hz,1mA,30min),测量切口局部热痛阈值(pain threshold,PT)。30min后处死大鼠,取颈段(C2-6)DRGs,用免疫荧光(每组8只)和RT-PCR(每组7只)方法测定GABA神经标记物谷氨酸脱羧酶(GAD67)和SP、CGRP的免疫反应性和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的痛阈值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痛阈值升高(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未见明显的改变(P>0.05);此外,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显着抑制了颈部切口诱导的C2-6DRGs中SP、CGRP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并显着上调了GAD67mRNA和蛋白表达(P<0.05)。结论:电针扶突/合谷-内关使颈部切口痛大鼠的痛阈值升高,这可能与下调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促痛介质SP/CGRP与上调抑制性递质GABA有关。二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DRG内SGCs活动的影响目的:观察电针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DRGs内SGCs活性的影响,探讨针刺缓解术后痛或针刺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机制。方法: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足三里-阳陵泉组,每组20只。制作甲状腺区切口痛模型。在术后4h、24h和48h分别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足三里-阳陵泉”。测大鼠颈部/切口部位热痛阈;用免疫荧光染色(每组6只)、Real-time PCR(每组6只)、ELISA(每组8只)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每组6只)分别检测颈段(C2-C6)DRGs内SGC标记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GFAP)和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颈部的热痛阈值较正常组明显降低(P<0.05),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痛阈均较模型组显着延长(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痛阈值与模型组相比变化不明显(P>0.05),但明显低于扶突组和合谷-内关组。DRG内GFAP免疫活性及其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和蛋白含量在模型组大鼠均明显上调(P<0.05),电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穴后GFAP免疫活性和mRNA表达与IL-1β、TNF-α、IL-6mRNA表达均显着下调(P<0.05),扶突组IL-11β、TNF-α与合谷-内关组IL-6蛋白含量也均明显下调(P<0.05),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与模型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但IL-11β、TNF-α mRNA表达除外)。结论: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可缓解大鼠颈部切口痛,该作用可能与电针下调C2-6DRGs内卫星胶质细胞活性,减少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相关。三DRG内GABA受体亚型/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目的:观察C2-6DRGs GABA受体亚型GABAAαα2R和GABABR1在GABA能神经元/SP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方法: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扶突组、合谷-内关组和足三里-阳陵泉组。建立颈切口疼痛模型。术后4h、24h、48h分别给予双侧扶突、合谷-内关或足三里-阳陵泉30min的电针。切口局部热痛阈由热辐射测痛仪检测,取材C2-6DRGs,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进行SP和GABAAα2R,GFAP+GABABR1与NK-1R+GABAAR的免疫荧光双标记,并分析connexin43的免疫反应性(每组6只),用RT-PCR(每组6只)和WB方法(每组6只)检测DRGs内GABAAα2R、GABABR1和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DRGs内NK-1R mRNA表达水平以及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显示,GABAAα2R与SP+神经元共表达,GABABR1在SGCs有表达,GABAAα2R与NK-1R共表达。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穴明显抑制颈部切口引起的SP、GFAP、NK-1R与connexin43免疫反应性的上调(分别P<0.001,P<0.01;P<0.01,P<0.001;P<0.05,P<0.05),并显着逆转了颈部切口引起的 GABAAα2R和GABABR1的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刺“扶突”和“合谷-内关”后Kir4.1通道蛋白的蛋白质表达量显着增加(P<0.05),connexin43蛋白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而足三里-阳陵泉组大鼠无显着变化(P>0.05)。结论:电针“扶突”穴和“合谷-内关”穴对颈切口痛大鼠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这与其上调颈DRGs中GABAAα2R和GABABR1表达水平,增强对伤害性痛觉性肽能神经元、SGCs以及神经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的抑制性调节作用有关。四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切口痛的镇痛效应的验证目的:采用GABARs拮抗剂验证DRGs内GABAA受体和GABABR调控DRG内神经细胞信息交流在电针镇痛效应中的作用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NS)/DMSO+扶突(LI18)组,NS/DMSO+合谷-内关(LI4-PC6)组,Bicuculine(Bic,GABAAR拮抗剂)/Phaclofen(Pha,GABABR拮抗剂)+扶突穴组,Bic/Pha+合谷-内关组,每组各20只。C3-C6 DRGs局部注射bicuculline(4.6ug/DRG)或phaclofen(110mM),或等体积的DMSO、或生理盐水(1Oul/DRG),术后恢复3天,行颈部甲状腺区切口痛手术,并在切口术后4h、24h和48h电针双侧“扶突”或“合谷-内关”穴,1mA,2/100Hz,30min。热辐射测痛仪测定痛阈值,免疫荧光测定DRG局部应用拮抗剂后C3-C6DRGs内SP、NK-1R(每组6只)和GFAP(每组6只)的免疫反应,RT-PCR方法检测SP、NK-1R(每组6只)、GFAP、IL-1β、IL-6、TNF-α、Kir4.1(每组6只)蛋白的mRNA表达水平,用Elisa方法检测IL-1β、IL-6、TNF-α的蛋白含量(每组6只),用WB方法检测Kir4.1蛋白的蛋白表达量(每组6只)。结果:在C3-C6DRG内局部成功注射GABAAR拮抗剂bicuculline和GABABR拮抗剂phaclofen后,与NS/DMSO+扶突组和NS/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Pha+扶突和Bic/Pha+合谷-内关组大鼠的热辐射躲避潜伏期均明显缩短(P<0.05);与DMSO+扶突组和DMSO+合谷-内关组相比,Bic+扶突和Bic+合谷-内关组大鼠C3-C6DRGs内SP阳性神经元比率、NK-1R的免疫荧光强度及其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NS+扶突组和NS+合谷-内关组相比,Pha+扶突组和Pha+合谷-内关组大鼠GFAP免疫荧光强度和mRNA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IL-1β、IL-6和TNF-α的mRNA和蛋白含量均明显增加(P<0.05),kir4.1蛋白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量也显着下调(P<0.05)。结论:C3-6DRGs内GABAAR和GABABR被阻断后,逆转了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的镇痛效应,电针对肽能SP神经元及其NK-1R的抑制作用减弱,对SGCs活性的抑制作用也减弱,并且GABABR通过Kir4.1蛋白实现对SGCs的抑制作用,说明电针扶突和合谷-内关对颈部切口痛的缓解效应部分是通过DRG内GABAAR和GABABR介导调节GABA神经元与SP肽能神经元,GABA神经元与SGCs之间的信息交流实现的。
刘岸龙[3](2019)在《基于μ阿片类受体(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研究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镇痛机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目的近几十年来,大量临床调查和实验研究都论证了电针和中药广泛地应用于各种损伤和疾病引起的疼痛的治疗。有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可以产生内源性的阿片肽,某些炎症虽然参与了电针镇痛,但是认为外周和中枢阿片受体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靶点,并且以吗啡为代表的μ阿片类药物可引起大脑不同区域μ阿片类受体及其剪切异构体的改变。本实验采用了野生型C57BL/6小鼠(WT)及同品系μ阿片类受体基因敲除小鼠(mE7b),专注于研究中枢神经系统特定区域的μ阿片类受体及其剪切异构体,尝试寻找电针及中药与OPRM1的联系,旨在探索电针和中药镇痛的效力和机制。方法电针治疗疼痛的方案很多,通过对此类文献的统计分析,确定选穴以及具体的实验操作细节,比如不锈钢针的规格、电针仪的频率、针刺的深度、电流的强度及刺激的时间等等;同时,传统中药材中具有镇痛效应的很多,包括元胡(延胡索)、白芷、蟾酥等等,根据作用机制的不同,本研究选取了主要作用于μ阿片类受体的多甲氧基黄酮类(提取于柑橘属的药材)药物来进行实验。首先,我们建立了小鼠的疼痛模型,在模型建立成功后,予以电针刺激及药物治疗,检测其疼痛行为学的改变,记录并分析数据,观察同样条件下WT和mE7b小鼠之间的差异;其次,通过qPCR观察电针及药物对于小鼠不同脑部区域μ阿片类受体基因的mRNA表达的影响;在确定了电针及药物是通过阿片类受体发挥作用后,对WT小鼠进行局部(外周)或脑室(中枢)注射β-FNA,一种μ阿片类受体拮抗剂,随后再予以电针刺激和药物治疗,比较外周和中枢使用β-FNA的行为学差异,探索电针和中药镇痛的主要靶点;最后再通过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分析应用电针和中药治疗后疼痛的下游分子指标ERK1/2和c-Fos的变化。结果1.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可以改善福尔马林诱导的急性疼痛,尤其是第二相痛,同时也可改善CFA诱导的疼痛模型鼠在24h内对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反应;2.在脑室注射了β-FNA后,电针的镇痛效果显着降低,而局部注射β-FNA则影响不大,仅在4h这个时间点镇痛效果出现降低;与此不同的是,脑室注射β-FNA可显着降低多甲氧基黄酮的镇痛效果,而局部注射β-FNA则对多甲氧基黄酮的镇痛效果完全无影响;3.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可调控疼痛相关脑区OPRM1的表达,尤其是电针更显着;4.CFA诱导的疼痛模型鼠脑部区域p-ERK的表达显着上调,电针治疗可以使WT小鼠ER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接近正常水平;对于mE7b小鼠,电针降低了THA区域的磷酸化水平而对RVM区域无影响;与此同时,CFA诱导的疼痛模型鼠脑部区域c-Fos的表达也显着上升,在WT小鼠,电针治疗可降低这一效果,除了THA区域,而对于mE7b小鼠,电针仅可降低RVM区域c-Fos的表达;5.与电针不同,多甲氧基黄酮虽能降低WT小鼠ERK的磷酸化水平,但是并不能降低mE7b小鼠ERK的磷酸化水平;与此同时,多甲氧基黄酮也不能降低mE7b小鼠脑部区域c-Fos的表达。结论1.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均可降低福尔马林诱导的二相痛和CFA诱导的持续性疼痛,而在μ-opioid受体基因敲除后,镇痛作用都有所下降,在多甲氧基黄酮治疗组这一效应更明显;2.电针主要通过中枢μ阿片类受体发挥作用而多甲氧基黄酮则完全通过中枢μ阿片类受体发挥作用;3.已知电针可以通过产生内源性阿片肽发挥作用,我们的结果表明,电针对于OPRM1基因及其剪切异构体mRNA表达水平的调节也参与了电针的镇痛过程,而多甲氧基黄酮则是作为一种阿片类药物发挥镇痛作用,对OPRM1并无影响;4.ERK的磷酸化水平和c-Fos的表达水平在CFA诱导的疼痛模型鼠的脑部区域中显着上调,说明这两个指标的上调能代表小鼠处于疼痛状态,而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对于p-ERK和c-Fos的下调可出现在大多数WT小鼠的脑部区域,而对于mE7b小鼠则无此效果,说明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可通过降低ERK的磷酸化水平和c-Fos的表达水平来发挥镇痛作用,这一过程需要μ-opioid的参与。
程倩倩[4](2018)在《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疗效,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一种简单有效、方便安全的治疗途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9例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3例。三组均给予生活方式干预,在此基础上,A组:口服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B组:口服逍遥颗粒;C组:仅给予生活方式干预。观察周期为三个疗程。统计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结节大小、结节恶变高危因素积分变化及在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1)治疗过程中共有7人脱落,最终A组31人,B组30人,C组31人。(2)治疗前对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最大结节直径比较:A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0.5%,B组总有效率为46.6%,C组总有效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甲状腺超声疗效比较:A组总有效率为80.7%,B组总有效率为43.3%,C组总有效率为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结节恶变高危因素积分(超声征象图):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甲状腺功能(TSH、FT3、FT4)、甲状腺自身免疫性抗体(TPOAb、TgAb)三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A组中出现1例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率为3.2%。三组治疗前后实验室安全性指标:肝功能(ALT、AST)、肾功能(SCr、BU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缩小甲状腺结节的大小,安全性良好,服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童秋瑜,马文,沈卫东[5](2012)在《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文中指出通过检索国内有关文献,结果认为单纯针刺麻醉镇痛效果不满意,而针刺辅助药物或辅助颈丛阻滞均取行一定疗效,并且复合运用的麻醉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或颈丛阻滞。
贾擎,时金华,高寅秋[6](2011)在《近10年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引用针麻的理论原理,并对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近1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针刺复合麻醉效果较好,可减少围术期并发症,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麻醉方法。认为针麻在甲状腺手术中有一定的优势,应得到更多重视及更广泛的使用,相关人士更要继续深入研究,规范操作,以推动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开展。
陈红霞[7](2010)在《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需手术的混合痔患者7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试验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10ml作腰俞穴麻醉成功后,将5ml薄荷脑利多卡因复方制剂(克泽普:含薄荷脑6.5mg)行腰俞穴注射。对照组采用1%盐酸利多卡因20ml作腰俞穴麻醉。手术采用常规外切(剥)内扎术。观察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情况、肛门松弛情况、麻醉不良反应、麻醉起效及持续时间、术中是否追加麻药、术后疼痛情况、术后有无肛缘水肿、尿潴留等并发症,以及有无头晕、胸闷、心慌、瘙痒、皮疹、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疼痛的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naaloguescale,VAS)。结果: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腰俞穴注射麻醉法与单纯腰俞穴麻醉比较,麻醉持续时间、麻醉不良反应、术后疼痛分度,术后尿潴留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疼痛分度、术中麻醉起效时间、术中追加麻药量、肛门松弛情况、术后肛缘水肿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腰俞穴麻醉合并克泽普行腰俞穴注射能够提高临床麻醉效果,相对安全性强,同时在术后镇痛及减少术后尿潴留方面效果明显。
尹利华[8](2002)在《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针刺麻醉应用于临床,并得到大力推广。但由于其镇痛强度不足等缺点,不能满足临床麻醉的需要,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而且一直没有较客观的指标评价针刺麻醉的镇痛效能,所以甚至有人对针刺麻醉持怀疑的态度。如何客观评价其效能是不得不思考的一个问题。 现代麻醉学中,常以呼气末气体中吸入全麻药的最低有效浓度(MinimumAlveolar Concentration,MAC)来客观地评价吸入全麻药的作用强度,并有人利用镇痛药减少吸入全麻药MAC的多少来评价镇痛药的作用强度。故本实验利用MAC客观地观察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并通过全身麻醉后再针刺,以观察全身麻醉对针刺镇痛效能的影响。全文分文献研究及实验研究两部分: 一、文献研究 本文简要地综述了中医学中麻醉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并例举了过去各个时期中医和针灸对麻醉学及其相关急救措施的主要贡献。探讨了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与发展历程,针刺麻醉在临床上的分类法、操作注意事项及近十年来临床上的运用情况。近年来,关于针刺麻醉的研究主要是其临床运用,对其机理仅有少量报道。如何充分发挥针刺在现代麻醉中的作用及阐明其机理,是每个针刺麻醉工作者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实验研究 (一)研究目的: 1.利用麻醉药MAC客观地评价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镇痛效能。 2.探讨针刺诱导后全麻与全麻后再针刺两组患者中针刺镇痛效能是否相同,以明确全麻对针刺镇痛效能是否有抑制作用。 3.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所需全麻药MAC,为临床筛选针刺麻醉适宜对象提供参考。 4.观察针刺对患者术中的应激反应、术后炎症反应及胃肠功能恢复的调节作用。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将广东省中医院麻醉科69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针刺诱导后全麻组(Acupuncture before General Anesthesia group,AGA组)、全麻后针刺组(GeneralAnesthesia before Acupuncture group,GAA组)及单纯全麻对照组(GeneralAnesthesia group,GA组),通过对三组病人术中所需异氟醚MAC,血氧饱和度、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心率、血压、血糖、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肠鸣音和肛 99级硕士研究生 尹利华门排气恢复时间的观察而达到目的。 (三)研究结果: 1.AGA组、GAA组及GA组患者所需异氟醚MAC分别为1.35%及1.49%、1.64%,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A组与OA组异氟醚相差0.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1),与**A组相差0.14%,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刀5);0*A组与*A组异氟醚**C相差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0刀5)。 2.AGA组湿热蕴结、气阴两虚及气滞血瘀型患者所需的异氟醚MAC分别为1.50%、1.22%及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OA组及**A组三种证型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3.三组患者术中血氧饱和度与呼出末二氧化碳浓度变化不大,均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下:插管前后、手术开始切皮前后三组患者心率、平均血压均升高,*A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刀5或0刀1),而**A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血压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术中血糖的升高幅度以AGA组最小,GAA组次之,GA组最大。 4.三组患者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以AGA组上升幅度最小,恢复最快,明显优于GA组。术后肠呜音及肛门排气恢复时间以AGA组最快,GAA组次之,GA组最慢。 (四)结论 1.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下行直肠癌手术中确有一定麻醉镇痛效果,相当于0.29%的异氟醚,可相对减少异氟醚MAC17.68%。 2.全身麻醉后,患者意识完全丧失,再行针刺,仍有一定麻醉镇痛作用,相当于 of 5%的异氟醚,但较针刺诱导后再全麻中的针刺效能差,说明全麻对针刺效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3.不同中医证型直肠癌患者中,针刺对气阴两虚型患者麻醉效果较佳,气滞血瘀型次之,湿热蕴结型欠佳。 4.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患者因麻醉及手术所致的应激反应及改善应激状态下糖代谢的异常。 5.针刺复合麻醉中针刺可减轻直肠癌手术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并促进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早日恢复。 针刺对人体是一种整体性的调节作用,在复合全身麻醉中,不仅具有一定的麻醉镇痛作用,而且可以减轻麻醉及手术对患者所致的应激反应,改善患者术后炎症反应及促进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戴金,汪以琴[9](2001)在《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吴成雁,吴剑,蒋清[10](1996)在《改进甲状腺囊肿摘除术125例体会》文中研究表明 甲状腺囊肿是颈部常见肿瘤,绝大部分囊肿是甲状腺腺瘤囊性变或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所形成,我们对原标准甲状腺腺瘤切除术进行一些改进,通过125例手术观察,取得较满意钓临床效果,现将体会报告于下:
二、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耳穴压豆防治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
2.研究方案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项目 |
3.统计方法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疗效分析 |
3.安全性指标 |
4.不良反应 |
5.不良事件 |
6.追加止吐药 |
讨论 |
1.西医对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认识 |
1.1 西医发病机制 |
1.2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的应用 |
2.中医对恶心呕吐的认识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适宜技术的应用 |
3.耳穴压豆的作用机理与选穴依据 |
3.1 作用机理 |
3.2 选穴依据 |
4.疗效分析 |
4.1 防治恶心 |
4.2 防治呕吐 |
4.3 食欲改善 |
4.4 中医症候积分改善 |
5.不良反应记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祖国医学近五年治疗甲状腺术后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 |
(2)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针麻镇痛在甲状腺手术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
1 针刺复合麻醉镇痛在甲状腺手术术中和术后应用的优势与临床价值 |
2 针刺镇痛在颈、胸腹、四肢和妇科等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3 针麻镇痛行甲状腺手术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
4 电针缓解术后痛效应的内在机制研究进展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传递和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
1 背根神 经节内感觉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
2 背根神经节内卫星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
3 背根神经节内初级感觉神经元与卫星胶质细胞之间的信息交流 |
4 背根神经节参与痛觉的传递与调制 |
5 针刺通过对背根神经节内神经元、卫星细胞的影响发挥镇痛效应 |
6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背根神经节γ-氨基酸(GABA)及其GABA_(A/B)R参与痛觉调制的研究进展 |
1 背根神经节内GABA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
2 背根神经节内GABA_AR的功能及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
3 背根神经节内GABA_BR的功能及其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背根节内GABA/SP/CGRP阳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电针“扶突”穴等对颈部切口痛大鼠颈段背根节内卫星胶质细胞活动的影响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受体亚型/SP阳性神经元/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在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中的作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节 背根神经节内GABA能调控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镇痛效应的验证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全文总结 |
5 本研究的创新点 |
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3)基于μ阿片类受体(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研究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镇痛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疼痛的认识 |
1 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
2 疼痛的流行病学 |
3 疼痛发生发展的机制及治疗手段 |
第二节 电针治疗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三节 中药干预治疗疼痛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与疼痛的关系 |
第五节 电针和中药镇痛与OPRM1的相关性的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电针对WT和mE7b小鼠镇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二节 镇痛过程中电针对于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的调节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节 MAPK/ERK信号通路及c-Fos蛋白参与电针对疼痛的调节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四节 exoticin对WT和mE7b小鼠镇痛效果的对比研究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五节 镇痛过程中exoticin对于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的调节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六节 MAPK/ERK信号通路及c-Fos蛋白参与exoticin对疼痛的调节 |
1 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电针与exoticin均通过μ阿片类受体发挥作用 |
第二节 电针和exoticin主要通过中枢μ阿片类受体发挥镇痛作用 |
第三节 电针可能通过调节MORs参与镇痛 |
第四节 电针和exoticin通过调节ERK1/2通路和c-Fos发挥镇痛作用 |
第四章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研究目的 |
2.临床资料 |
2.1 病例来源 |
2.2 西医诊断标准 |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3.病例标准 |
3.1 病例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3.5 终止标准 |
4.研究方法 |
4.1 技术路线图 |
4.2 样本量 |
4.3 分组方法 |
4.4 治疗方案 |
5.观察指标 |
5.1 一般性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疗效性指标 |
5.4 疗效评定标准 |
6.不良事件观察 |
6.1 不良事件严重程度 |
6.2 不良事件处理 |
6.3 安全性判定标准 |
7.统计方法 |
8.研究结果 |
8.1 基线对照 |
8.2 治疗前疗效指标检测 |
8.3 疗效指标比较 |
8.4 安全性指标 |
9.小结 |
讨论 |
1.肝郁脾虚是瘿瘤发病之本 |
1.1 情志因素 |
1.2 饮食水土 |
1.3 体质因素 |
2.痰、瘀是瘿瘤致病之标 |
3.治疗原则——标本兼治 |
3.1 疏肝解郁,健脾养血治其本 |
3.2 活血化瘀,散结消肿治其标 |
3.3 逍遥颗粒(散)治疗瘿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
3.4 小金胶囊(丹)治疗瘿病相关性临床研究 |
4.方药分析 |
4.1 逍遥散(颗粒)的方义分析 |
4.2 逍遥散(颗粒)的现代药理研究 |
4.3 逍遥颗粒单药分析 |
4.4 小金胶囊(丹)的方义分析 |
4.5 小金胶囊(丹)的现代药理研究 |
4.6 小金胶囊单药分析 |
4.7 小金胶囊(丹)不良反应相关性研究 |
5.研究结果分析 |
5.1 一般资料分析 |
5.2 改善中医证候分析 |
5.3 改善结节大小分析 |
5.4 改善结节高危因素分析 |
5.5 不良反应分析 |
5.6 实验室指标分析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近10年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针刺麻醉及其在甲状腺手术中的优势 |
2 针刺麻醉的中西医原理 |
3 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进展 |
4 小结 |
(7)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正文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药物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的选择与排除标准 |
1.4.1 纳入标准 |
1.4.2 排除标准 |
2 操作方法 |
2.1 试验组操作方法 |
2.2 对照组操作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 观察内容及方法 |
4 疗效标准 |
4.1 术中疼痛评价标准 |
4.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标准 |
4.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标准 |
4.4 术后疼痛评价标准 |
4.5 水肿评价标准 |
4.6 尿潴留评价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
6.2 术中各指标评价 |
6.2.1 疼痛评价 |
6.2.2 麻醉不良反应评价 |
6.2.3 术中肛门松弛情况评价 |
6.2.4 麻醉时间评价 |
6.2.5 术中追加麻药量(盐酸利多卡因)的评价 |
6.3 术后镇痛效果评估 |
6.4 术后其他反应观察结果 |
6.4.1 术后肛缘水肿情况评估 |
6.4.2 术后尿潴留评价 |
7 讨论 |
7.1 腧穴及腰俞穴的探讨 |
7.2 麻醉不良反应的探讨 |
7.3 疼痛的探讨 |
7.4 穴位注射用于肛肠病镇痛的研究 |
7.5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的研究 |
7.6 薄荷脑复方制剂(克泽普)用于腰俞穴麻醉及术后疼痛防治的可行性、安全性 |
7.7 薄荷脑用于肛肠病术后尿潴留防治的机理探讨 |
7.8 本研究的创新性及意义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附录:综述 |
参考文献(一) |
(8)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古代文献对麻醉的认识 |
一、 中药与麻醉 |
二、 针刺与麻醉 |
三、 中医急救与麻醉复苏 |
第二节 针刺麻醉的现代研究 |
一、 针刺麻醉的现代起源及发展历程 |
二、 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 |
三、 针刺麻醉的机理研究 |
四、 存在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
一、 针刺对异氟醚MAC的影响 |
二、 三组患者麻醉前后及术中呼吸、心血管功能和血糖浓度变化 |
三、 三组患者手术后外周血白细胞变化及胃肠功能恢复情况 |
第三节 讨论 |
一、 针刺复合麻醉与异氟醚MAC |
二、 针刺复合麻醉与手术应激反应 |
三、 针刺复合麻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
四、 中医对直肠癌的认识与选穴 |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耳穴压豆防治甲状腺全麻术后恶心呕吐的临床研究[D]. 张璟瑶.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1
- [2]背根神经节GABA/SP/卫星胶质细胞交互作用介导电针缓解颈部切口痛的效应[D]. 乔丽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7)
- [3]基于μ阿片类受体(OPRM1)及其剪切异构体研究电针和多甲氧基黄酮镇痛机制[D]. 刘岸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4]逍遥颗粒联合小金胶囊治疗良性单纯性甲状腺结节的临床观察[D]. 程倩倩.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针药复合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运用[J]. 童秋瑜,马文,沈卫东. 辽宁中医杂志, 2012(02)
- [6]近10年针刺麻醉甲状腺手术的研究进展[J]. 贾擎,时金华,高寅秋. 针灸临床杂志, 2011(03)
- [7]腰俞穴麻醉并中药穴位注射用于混合痔手术临床研究[D]. 陈红霞.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针刺在复合全身麻醉中的效能研究[D]. 尹利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2(02)
- [9]电针麻醉行甲状腺包块切除术50例观察[J]. 戴金,汪以琴.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1(01)
- [10]改进甲状腺囊肿摘除术125例体会[J]. 吴成雁,吴剑,蒋清. 成都医药, 1996(02)
标签:gaba论文; 甲状腺术后并发症论文; 甲状腺论文; 阿片受体论文; 神经元细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