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菠菜的营养与药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仙萍,商志伟,沈奇,徐静,张品,杨森,张恒,赵德刚[1](2021)在《两种紫苏叶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兼用型植物。本研究对药用紫苏M424和油用紫苏M84的叶中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发现:M424与M84两种紫苏叶片中氨基酸种类齐全,蛋白含量分别为8.62%及12.67%,显着高于常见叶菜,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比值(EAA/TAA)及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EAA/NEAA)均达到理想蛋白的标准。2种紫苏叶片中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3.84%和18.60%,总糖含量分别为2.84%和2.08%,脂肪含量分别为1.53%和2.39%。2种紫苏叶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其中钙、铁和硒含量均显着高于普通叶菜。β-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38和0.32 mg·g–1,维生素C含量3.27和3.03 mg·g–1。2种紫苏叶挥发油含量约为0.765%及0.312%。药用紫苏的迷迭香酸、总黄酮及花青素等抗氧化成分含量均高于油用紫苏;而油用紫苏叶片中蛋白及脂肪含量较高。
宋宁[2](2021)在《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是由糖尿病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已成为患者致盲、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给社会带来巨大经济负担,寻求根治有效的防治方法一直是医学研究的热点。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防治历史悠久、认识独特、诊疗方法神奇、验秘单方众多,具有简、便、验、廉等特色与优势。藏医的《四部医典》、壮医的《中国壮医学》、回医的《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均对糖尿病有丰富而精辟的记载,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但这些记载较为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甚则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而现有研究偏重民族医部分方剂的临床疗效、治疗机制,以及民族降糖药物的成分、药理等现代研究,鲜有对少数民族糖尿病经典文献的研究,未见有对少数民族医药典籍的糖尿病理论认识、常用方剂和治疗药物及其特点和临床应用规律的系统整理和探讨。因此,系统挖掘整理藏、壮、回等少数民族医学典籍中的糖尿病内容,总结理论认识,凝炼前人防治经验,搜集整理其记载的防治糖尿病的方剂、药物,建立藏、壮、回医典籍文献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和药物数据库,形成体系,对于糖尿病理论的总结提升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意义重大,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文献数据,以便从典籍中找到启发,丰富和提升藏、壮、回医有关糖尿病的认识,为临床和科研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进一步筛选糖尿病有效单复方及开发糖尿病民族药新药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从医史文献角度,采用文献研究方法,结合内容分析法、访谈法和实地调研开展研究。以糖尿病作为切入点,从藏、壮、回少数民族医学的糖尿病典籍文献入手,全面搜集整理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文献,建立理论及方药数据库,梳理和总结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辨治思路,发掘经典文献中防治糖尿病的诊疗技法、常用方剂和药物、防治经验及其规律,包括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治法、方药及其应用规律,着重原文的搜集整理,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和防治经验。具体方法为:1.查阅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西藏藏医药大学图书馆、广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北京回民医院图书资料室等各地实体图书馆;查阅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数字方志库等电子图书馆,全面搜集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通读全文,查找其中有关糖尿病的记载、相关方剂、药物,建立数据库。纳入搜查的文献类型主要包括古代经典着作、近代现代专着、论着、综合性医书、方书、专书、本草、教科书、医案、医论、医话等。尤其是重点研读藏、壮、回医古代经典着作,从历史源头研究少数民族医药典籍对糖尿病的认识和经验。2.提取相关记载内容,按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字段进行系统整理、归档,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Word2016分别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3.系统学习藏医、壮医、回医的发展历史、理-法-方-药体系,精读《四部医典》、《中国壮医学》、《回回药方》等经典文献,熟悉藏、壮、回医学体系,为进一步分析研究奠定基础。4.基于藏、壮、回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总结、挖掘、提炼各少数民族医学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对于《四部医典》、《回回药方》、《饮膳正要》等典籍,通过反复研读、多版本比对分析、比对期刊文献、专家咨询等方法,尽可能使研究结果忠于原意。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药防治糖尿病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2016对藏、壮、回医方剂的药物频数、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6.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等字段进行整理、归类,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对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药物的科属、来源、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进行统计分析和数据挖掘,总结其特点和规律。7.形成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对糖尿病的认识和诊疗体系。[结果]1.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典籍文献近200种,通读全文,将记载有糖尿病相关知识的典籍共计140种(藏医30种、壮医77种、回医33种)纳入研究对象。2.从糖尿病病名、病因、病机、辨证、诊断、诊法、治则、治法、疗法、应用、预防调摄等方面,系统梳理了藏、壮、回医典籍文献,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3.归纳、总结、挖掘、凝炼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4.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防治糖尿病方剂共计215首(藏医36首、壮医121首、回医58首);按方名、出处、组成、功效主治、制作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方剂的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5.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共计123种(藏药22种、壮药61种、回药40种);按出处、学名、中文译名、所属科名、所属属名、糖尿病药用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用法、用量字段进行整理,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应用软件Microsoft Excel 2016统计分析了藏医、壮医、回医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结论]藏、壮、回民族医药典籍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珍宝,记载着历代先民在与糖尿病作顽强斗争的过程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有效方药,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均有精辟论述,为民族地区群众的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文献浩瀚,相关记载较零散,缺乏对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的系统总结和阐述,大量的方药也未得到深入的挖掘整理,理论记载较少,方药记载较多,部分古文献已损毁或佚失,未能得到及时系统的挖掘整理。本研究搜集到藏医、壮医、回医有关糖尿病的典籍共140种;提取相关记载内容,建立藏、壮、回医防治糖尿病文献数据库;归纳提炼藏、壮、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等理论认识、诊断治疗思路及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糖尿病方剂215首,建立3个方剂数据库,统计分析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搜集整理藏、壮、回医典籍记载的具有防治糖尿病作用的药物123种,建立3个药物数据库,统计分析药物的科属、来源、药用部位、性味、功效等方面的特点和规律;形成了清晰的藏医、壮医、回医典籍对糖尿病的理论认识及诊疗体系。研究成果为学者查阅及深入研究提供大量的文献数据。但本研究在浩瀚的藏医、壮医、回医历代典籍文献中搜集零散的糖尿病记载,涉及民族较多,文献量很大,后期研究分析又基于对藏医、壮医、回医三大医学体系的总体把握和理解,从调研、文献搜集,到整理、考证、提炼、统计分析等,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加之水平有限,因此研究过程困难重重,错漏在所难免,期待后继更深入的研究。
姜俊雅[3](2020)在《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文中认为
孙恺浓[4](2020)在《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品质的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怀山药具有高蛋白、高淀粉、低脂肪、高营养价值的特点,但其不含面筋,不易形成面团。本论文以怀山药粉和小麦粉及其复合粉为研究对象,调查不同比例的怀山药粉和小麦粉的复合粉的粉质特性、面团的热特性、流变性、粉质特性,明确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团的蛋白质和淀粉的特性;明确谷氨酰胺转氨酶、谷朊粉、蛋清粉+海藻酸钠等对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的品质的调控。论文研究结果为明确食品组分之间的互作和研究开发特色怀山药面制品提供了理论基础。1、不同比例的怀山药-小麦复合粉的粉质、面团和面条特性差异显着。怀山药粉和小麦粉的基本营养成分存在显着差异。怀山药粉和小麦粉的灰分含量相当,粗蛋白和淀粉的含量高于小麦粉,脂肪的含量低于小麦粉;怀山药粉不含有面筋。添加量小于30%时,怀山药粉的添加增加面团的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使面团获得良好的粘弹性、韧性以及可塑性。随着怀山药粉的添加,复合粉的起始糊化温度、终止糊化温度和峰值温度都升高,糊化范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面条延伸距离和延伸阻力下降,面条的弹性、硬度等质构参数,呈现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面条的蒸煮损失不断变大;面条的膨胀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添加超过20%的怀山药粉,面条的整体评分显着下降。添加0~20%的怀山药粉时,面条的微观结构得到了改善,面条中快消化淀粉含量整体趋势下降,抗性淀粉的含量上升。2、怀山药粉、小麦粉及复合粉的蛋白质和淀粉特性分析怀山药粉、小麦粉以及复合粉(含30%怀山药粉)淀粉颗粒形状显着不同。小麦淀粉由AB两种淀粉颗粒组成,怀山药淀粉多为扁圆形或椭圆形,少数有棱角;小麦粉淀粉晶体类型为A型,而怀山药粉和复合粉为C型晶体;怀山药粉淀粉晶体间距更小,结构更加致密、稳定。怀山药粉淀粉糊化温度和糊化范围明显高于小麦粉淀粉。小麦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着高于怀山药粉。怀山药粉的4种蛋白组分均成片状,胶黏性较差。不同原料的蛋白组分结晶度和结晶类型并不相同,怀山药粉蛋白结晶度最高,小麦中结晶度最低。小麦粉各组分蛋白结构较为完整,不含有无规卷曲二级结构;怀山药粉各组分蛋白二级结构主要由β-折叠组成,包括少量的α-螺旋;怀山-小麦复合粉中醇溶蛋白和谷蛋白中的β-折叠的峰面积明显大于小麦粉蛋白和怀山药粉蛋白。怀山药粉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量所称占比例更大,营养更均衡,小麦粉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含硫氨基酸和苏氨酸。怀山药粉的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别为赖氨酸和苏氨酸,小麦谷蛋白二硫键和巯基含量远远大于怀山药粉中谷蛋白二硫键和巯基含量。3、改良剂对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的品质的调控谷朊粉、TGase和蛋清粉+海藻酸钠对复合粉面条的品质调控作用不同,并且具有协同效应。谷朊粉和TGase对复合粉面条的色泽没有显着影响,而蛋清粉+海藻酸钠的影响显着。谷朊粉单独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复合粉面条的糊化温度、糊化的峰值温度,稍微提高淀粉的消化率、降低蒸煮损失值、提高吸水率,面条的硬度提高、弹性下降、面条更加平整致密。TGase单独使用可以引起复合面条糊化温度下降,但糊化焓值明显增加,降低淀粉的消化率、面条的蒸煮损失和吸水率均显着降低,面条的硬度和弹性均显着下降,面条的结构略显凹凸不平,淀粉颗粒包裹不紧密。单独添加蛋清粉+海藻酸钠后,起始糊化温度和峰值糊化温度显着降低,但是糊化范围和糊化焓值显着提高,淀粉消化率明显下降,慢消化淀粉显着提高;面条的硬度、弹性和粘聚性均下降。TGase和谷朊粉、蛋清粉+海藻酸钠同时添加,调控作用于单个使用明显不同。TGase和谷朊粉同时添加,面条的微观结构最为致密平整,淀粉颗粒紧密的被包裹与蛋白质网络中
豆丹[5](2020)在《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松针、椰糠具有理想的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可以为无土栽培作物起到固定作用的同时提供较好的根系环境。松针、椰糠作为植物残存物,自身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物质,但多数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利用。本文针对松针/椰糠基质可利用养分含量较低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在生产应用中需不断补充和调配各种养分的资源化利用技术难题,通过研究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在改善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等方面的效果,利用单因素试验分析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对辣椒(Capsicum annuum L.)和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在优化基质的基础上搭配长效缓控肥应用于辣椒和菠菜的无土栽培,探讨添加组分后的智慧型基质在实际应用中的栽培效果,为新型全养分松针/椰糠栽培基质的应用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松针/椰糠基质中添加微生物菌剂和微量元素肥料的发酵试验中,基质脲酶、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各处理下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试验结束时,1 g·kg-1克黄威微肥+5 g·kg-1绿陇微生物菌剂处理下脲酶、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7.39%、35.97%、47.18%;各处理下p H和EC受微生物和基质可溶性养分含量影响,随时间推进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全氮、全钾及全磷含量呈上升趋势,最终1 g·kg-1克黄威+5 g·kg-1绿陇处理下全氮、1 g·kg-1克黄威+6 g·kg-1绿陇处理下全磷和全钾达到最高值,分别比对照增加56.19%、27.03%、21.25%。(2)在穴盘育苗试验中,松针/椰糠基质添加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肥料均能显着促进作物生长。辣椒幼苗在4 g·kg-1绿陇和2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最佳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5%和99.0%;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49.66%、44.30%和11.37%、10.87%;幼苗干重分别为0.092 g·株-1和0.082 g·株-1,比对照增加46.03%和30.16%。综合分析菠菜幼苗在5 g·kg-1绿陇和1 g·kg-1克黄威处理下达到较好效果,发芽率分别达98.4%和93.5%;壮苗指数和根冠比较对照提高117.09%、57.61%和76.92%、41.35%;幼苗干重分别为0.038 g·株-1和0.034 g·株-1,比对照增加72.73%和54.55%。(3)在大型盆栽试验中,各处理全养分基质在辣椒和菠菜栽培中促进程度不同,在两种作物中均以1 g·kg-1克黄威+10 g·kg-1多欧缓控肥+6 g·kg-1绿陇处理效果最好且稳定,1 g·kg-1克黄威+8 g·kg-1多欧+5 g·kg-1绿陇次之。两个处理中辣椒叶片叶绿素a(Chlorophyll a)和叶绿素b(Chlorophyll 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90.54%、88.19%和79.13%、77.64%;单株产量高达1.44 kg和1.22 kg,比对照增产114.93%和82.09%;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提高33.81%、135.59%、19.64%、和27.73%、108.08%、8.93%,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35.35%和33.86%。菠菜栽培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31、3.97倍和2.63、2.41倍;单株产量达21.55 g和20.36 g,比对照增产250.98%和231.60%;可溶性蛋白和维生素C含量比对照提高了55.47%、152.49%和60.65%、117.50%,而硝酸盐含量比对照降低了22.72%和22.13%。不同种类松针/椰糠全养分无土栽培基质可提供作物全生育期养分的需求,仅需配备自动浇水系统以保持一定的基质湿度,即可实现无人免维护智慧型栽培,在城市绿化、阳台、楼顶等无土栽培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陈玲[6](2019)在《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上的残留消解及其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文中指出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30%噻虫胺·吡蚜酮悬浮剂在柑橘园中使用后其有效成分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园中的残留消解行为,评价其残留与膳食风险,为指导含噻虫胺和吡蚜酮的相关制剂在柑橘上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并对噻虫胺和吡蚜酮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修复治理提供技术指导。本论文采用添加回收实验方法,借助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技术,研究并建立了柑橘和土壤样品中噻虫胺和吡蚜酮残留量的分析检测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情况,之后采用批量平衡法,系统地研究了噻虫胺和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凹凸棒石、硅藻土、伊利石、天然沸石、海泡石、高岭石、蒙脱石)中的吸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柑橘和土壤样品中残留的噻虫胺和吡蚜酮采用碱性乙腈溶液(pH=8.5)振荡提取,提取液经中性氧化铝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然后用HPLC-MS/MS检测,此检测方法可用于柑橘和土壤中噻虫胺、吡蚜酮残留量的测定。2、通过湖南长沙、江西高安、广西南宁、福建厦门四地的柑橘消解动态试验得出噻虫胺在柑橘中的半衰期为5.13~19.80d;吡蚜酮在柑橘中的半衰期为3.98~10.66d。3、在湖南长沙、湖南张家界、浙江杭州三地进行柑橘园土壤消解动态试验得到噻虫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5.54~8.88d;吡蚜酮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76~11.74d。4、于我国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十二个地区开展的柑橘最终残留试验发现:噻虫胺、吡蚜酮的残留试验中值(STMR)均<0.05mg/kg(定量限),其中,噻虫胺的残留中值为0.02mg/kg,残留最高值(HR)为0.21mg/kg;吡蚜酮的残留试验中值为0.03mg/kg,其残留最高值(HR)为0.11mg/kg;推荐21d为新型混剂噻虫胺·吡蚜酮悬浮剂的安全间隔期。5、根据我国农药登记情况和我国居民的人均膳食结构估算得出噻虫胺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2.36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7.5%,吡蚜酮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0.57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0.0%,因此可以认为噻虫胺和吡蚜酮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噻虫胺在柑橘中的推荐MRL值为0.5mg/kg,吡蚜酮在柑橘中的推荐MRL值为0.2mg/kg。6、噻虫胺、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吸附:(1)吸附动力学过程:噻虫胺、吡蚜酮的吸附过程均可大致分为快速吸附和慢速吸附两个阶段,噻虫胺以12h为分界线,吡蚜酮以8h为分界线。其中,伊利石对噻虫胺的吸附效果最佳;沸石对吡蚜酮的吸附效果最佳。(2)吸附动力学拟合:噻虫胺和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中吸附动力学均以颗粒扩散方程的模型拟合最好,但伪二级动力学方程、Elovich方程和颗粒扩散方程也都适合描述其吸附动力学过程,其相关性极为显着。(3)等温吸附拟合:Linea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均能很好地描述七种供试粘土矿物吸附水中噻虫胺和吡蚜酮的过程,其中Freundlich模型拟合度最高,Langmuir模型的拟合度最低。(4)pH值对噻虫胺和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影响:噻虫胺的吸附受pH值的影响相较于吡蚜酮要小。酸性条件下吸附噻虫胺,优先考虑海泡石,其吸附效果最佳;碱性条件下,则高岭石吸附噻虫胺的优势更为明显;中性条件下,七种供试粘土矿物对噻虫胺的吸附不明显。吡蚜酮在中性环境的吸附情况与噻虫胺一致,吸附不明显。酸性条件下优先选取蒙脱石和天然沸石对吡蚜酮进行吸附。碱性条件下采用伊利石对吡蚜酮进行吸附,效果最佳。(5)噻虫胺和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红外光谱图结果显示:噻虫胺和吡蚜酮在七种供试粘土矿物中的吸附方式主要为物理吸附、电荷转移、氢键作用、Cl原子的强吸电子效应、配位结合、络合作用。
徐悦[7](2019)在《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毛状根诱导与高效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文中指出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gones)侵染植物后,可诱导植物产生毛状根。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是常见的食用蔬菜,目前尚未有菠菜毛状根的研究报道。本研究筛选到适合诱导菠菜毛状根的发根农杆菌菌株LBA9402。结果表明,LBA9402侵染菠菜外植体茎后,毛状根的诱导率最高可达16%。菠菜毛状根呈白色,具有丰富的根毛,能在无外源激素的固体培养基上快速增殖生长。通过诱导菠菜毛状根产生愈伤并进行分化,获得了菠菜毛状根的再生株。此外,本研究实现了发根农杆菌的Ri质粒与携带外源GFP基因的Ti质粒的共转化,PCR结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发根农杆菌Ri质粒的rol B基因以及Ti质粒中GFP基因已在菠菜毛状根基因组中稳定表达。CRISPR/Cas9是一种基因组高效定点突变的工具,已广泛应用于模式植物和各种作物。尽管菠菜的基因组序列被公布,但CRISPR/Cas9技术尚未成功地应用于菠菜。在上面研究的基础上,我们以菠菜的毛状根为研究对象,使用CRISPR/Cas9精确编辑两个类纤维素合成酶 D 基因(Cellulose Synthase-Like D genes CSLD),Spo2331和Spo10340,探究其参与菠菜毛状根根毛形成的机制。结果表明,CRISPR/as9可在菠菜中形成四种突变类型,即置换,插入,删除和组合突变,其中删除突变所占比重最高,约占64.1%。每个靶位点之间的突变率具有很大差异。15个Sp02331独立的转基因毛状根系中,有7个是纯合或双等位基因突变根系,其他8个是杂合突变根系,所有纯合突变根系显示出根毛膨胀和变短的表型,与拟南芥csld2突变体的表型特征相似。获得的15个Spo10340独立的转基因发根系中,有13个杂合突变系根系,但没有获得纯合或双等位基因突变根系,所有杂合突变根系与正常毛状根无明显差别。菠菜CRISPR/Cas9系统的建立为菠菜的功能基因的鉴定以及菠菜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在菠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均具有重要意义。
唐川惠[8](2018)在《菠菜的不同烹饪方法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菠菜是一种营养成分丰富的蔬菜,具有十分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菠菜营养成分和不同烹饪方法。
黄文丽[9](2018)在《黄连中重金属Cr和Cd的积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连(coptidis rhizoma)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Y.Cheng et Hsiao和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和“云连”。黄连为我国传统根茎类大宗药材之一,是名贵的常用中药,在两千多年前就已作为中药使用。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中医药认可度的增加,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关注,包括黄连在内的中药材重金属超标问题屡见报道,对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出口产生了严重影响。目前对于黄连重金属的研究都大多只停留在含量检测方面,对重金属元素分布、形态及在植物体内积累解毒机制的研究尚未报道。本论文以黄连(味连)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分析(SR-μXRF)、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同步辐射X射线近边吸收精细结构谱(XANES)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对Cr和Cd在黄连中的分布、形态以及与重金属吸收相关的金属硫蛋白基因的表达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SR-μXRF和LA-ICP-MS成像技术研究了Cr在黄连根、根茎和叶柄中的空间组织分布特征。元素二维分布图像结果表明,不同组织中Cr的分布模式不同。在黄连根中,Cr主要积累在中央维管柱中,而在根茎中,Cr主要集中在周皮和一些外皮层中,叶柄中的Cr主要积累在皮层和一些维管束中。μ-XRF数据表明,Cr从根部吸收后进入中央维管柱;因此,我们推测Cr可能通过根内的共质体途径穿过内皮层,然后再沿着木质部向上运输,到达根茎时主要积累在周皮和一些外皮层,到达叶柄时主要积累在皮层和一些维管束中。在黄连中,Cr元素的分布模式与Ca非常相似,提示Cr的吸收有可能与Ca2+通道有关。由于Cr在结构上与某些必需元素相似,因此它会影响植物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叶柄的LA-ICP-MS图谱显示,黄连叶柄在Cr处理下Cu和Mn含量均显着升高。2.采用LA-ICP-MS技术研究黄连根茎中Cd在黄连根茎中的组织空间分布特征。黄连根茎的LA-ICP-MS图谱显示,Cd主要积累在周皮、皮层、髓部和根迹维管束中,且周皮和皮层中Cd浓度相对较高,髓部和根迹维管束中Cd浓度相对较低。Cd与Ca在物理结构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电荷和离子半径等,结合文献报道Ca2+通道是Cd进入植物的主要途径,我们推测在黄连中发现的Cd与Ca之间分布模式的相似性,可能也预示着Ca2+通道是Cd进入黄连的一条途径。Cd处理会影响黄连对营养元素的吸收,比如,根茎的LA-ICP-MS图谱显示,Cd处理会影响根茎中Cu、Mn和P元素的吸收。3.采用ICP-MS技术进一步研究了黄连根、根茎和叶中Cr和Cd的亚细胞分布特征,结果显示细胞壁是黄连中Cr和Cd的主要贮存场所。当植物受到胁迫时,Cr和Cd会穿过植物细胞壁,其中大部分被隔离在液泡中,起到降低Cr和Cd毒性的作用。即在黄连中,Cr和Cd会优先积累在细胞壁中,其次选择积累在液泡中。4.采用XANES技术研究黄连中Cr元素在黄连中的赋存形态,结果表明,在Cr(VI)处理下的黄连中,存在Cr(VI)向Cr(III)的还原,这种还原是植物一种重要的解毒机制。组氨酸和磷酸盐可能在黄连Cr的积累和解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XANES线性叠加拟合(LCF)数据发现,在黄连中检测到Cr(0)形态的存在。5.采用乙醇、去离子水、NaCl、HAc和HCl提取不同形态的Cd,研究Cd在黄连根、根茎和叶中的化学形态。结果显示,在黄连中,Cd主要以移动性小、毒性较低的形态存在,这是黄连能够适应Cd胁迫的原因。在添加Cd处理后,根茎和叶中Cd的HAc和HCl提取态所占比例都有所增加,表明与磷酸盐和草酸盐结合产生难溶的Cd络合物可能是黄连对Cd的解毒机制。对黄连根、根茎和叶的Cd化学形态及Cr和Cd的亚细胞分布系统研究发现,重金属Cr和Cd在根中的积累量高于根茎和叶,表明黄连将大部分的重金属Cr和Cd固定在根中,避免向地上部分的转移,降低对植物的毒性,这是黄连对Cr和Cd积累的耐受机制。6.通过对黄连中Cr和Cd的赋存和化学形态的研究,我们发现,未经Cr处理的黄连根茎中未检测出有毒的Cr(VI),且Cd在常用的中药提取溶剂乙醇和水中的含量也远远低于规定的Cd≤0.3 mg kg-1的国家标准。因此,我们认为现有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不够完善和合理。元素的价态和化学形态不同,毒性也不同,用单一的某元素的总含量代表其毒性显然不合理,应当结合重金属元素的价态和化学形态等与重金属毒性相关的其他方面综合考量,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7.第一次在黄连中克隆出金属硫蛋白基因(CcMT2),并对其进行了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及重金属Cr和Cd处理对它表达量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CcMT2在黄连根、根茎、叶中都有表达,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大小的顺序为:叶>根>根茎。Cr和Cd处理都会诱导CcMT2的表达量上调。这意味着CcMT2编码的金属硫蛋白可能参与了黄连对重金属的积累和解毒机制。通过以上研究,明晰了黄连中Cr和Cd元素的积累解毒机制,为降低黄连中Cr和Cd含量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同时,以黄连Cr和Cd两种重金属深入系统的研究为突破口,提出了制定科学合理的中药重金属标准的建议,为完善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提供了数据依据,也为其他中药重金属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管颖,郭艳东,陈果,吴志霜,殷建忠[10](2018)在《紫五加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云南墨江特色野生蔬菜紫五加为研究材料,分析评价紫五加嫩茎叶及其超微粉的主要营养成分。方法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通过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分析、凯氏定氮法、化学滴定法等方法检测紫五加嫩茎叶及其超微粉的一般营养成分、矿物质及氨基酸含量,并与白菜、芹菜、菠菜、蕨菜、鱼腥草、香椿等蔬菜进行比较分析,评价紫五加的营养价值及开发前景。结果紫五加的水分含量为87.9%,粗蛋白含量为2.74%,灰分含量为1.2%,粗纤维含量为2.21%,维生素C含量为16 mg/100 g,说明紫五加富含蛋白质、粗纤维和维生素C。紫五加的氨基酸组成均衡,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的41.0%,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69,鲜味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的28.96%,天冬氨酸、谷氨酸这类鲜味氨基酸的含量相对较高。紫五加富含各种矿物质,如钾、钙、镁、铁、锌、铜、锰,尤其是钾、钙和镁,含量均高于大白菜、芹菜等一般蔬菜和蕨菜、鱼腥草。结论紫五加是一种口感鲜美、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C和各种矿物质的野生蔬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良好的开发前景。
二、菠菜的营养与药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菠菜的营养与药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紫苏叶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药用和油用紫苏叶中基本营养成分分析 |
2.2 药用和油用紫苏叶中氨基酸组成分析 |
2.3 药用和油用紫苏叶中矿物质元素分析 |
2.4 药用和油用紫苏叶中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含量分析 |
2.5 药用和油用紫苏叶中药用特征性成分分析 |
3 讨论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导论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藏医论治糖尿病 |
一、藏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藏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壮医论治糖尿病 |
一、壮医糖尿病源流考证 |
二、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五、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六、壮医辨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回医论治糖尿病 |
一、回医糖尿病探源溯流 |
二、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四、回医防治糖尿病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小结 |
第二部分 藏医、壮医和回医典籍中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章 藏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藏医经典着作 |
二、藏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藏族医学分布 |
二、藏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藏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藏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藏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藏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七、藏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八、藏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九、藏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十、藏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一、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二、藏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三、藏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壮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壮医经典着作 |
二、壮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壮族医学分布 |
二、壮族地区地理气候特点 |
三、壮族糖尿病患病率 |
四、壮族地区糖尿病历史发展脉络 |
五、壮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六、壮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七、壮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八、壮医对糖尿病的特色诊断技法 |
九、壮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十、壮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十一、壮医糖尿病的特色治疗方法 |
十二、壮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三、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四、壮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五、壮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回医糖尿病理论的梳理与方药挖掘 |
第一节 目的 |
第二节 材料 |
一、回医经典着作 |
二、回医其他着作 |
第三节 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典籍文献入选标准 |
三、统计分析 |
第四节 结果 |
一、回族医学分布 |
二、回族糖尿病患病率 |
三、回医对糖尿病病名的认识 |
四、回医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五、回医对糖尿病诊断的认识 |
六、回医对糖尿病治则的认识 |
七、回医对糖尿病的防治思路及用药特点 |
八、回医糖尿病特色治疗方法 |
九、回医对糖尿病组方原则的认识 |
十、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方剂 |
十一、回医防治糖尿病常用药物 |
十二、回医对糖尿病的预防调摄 |
第五节 讨论 |
第六节 结论 |
本章参考文献 |
结语与展望 |
附录 |
附录1 藏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2 壮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3 回医部分糖尿病经典文献原文 |
附录4 藏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5 壮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附录6 回医防治糖尿病方剂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语料介绍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介绍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介绍 |
2.《食草猫》介绍 |
二、译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译文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译文 |
2.《食草猫》译文 |
三、原文 |
(一)汉译维 |
1.《明朝那些事儿》原文 |
(二)维译汉 |
1.《健康咨询300例》原文 |
2.《食草猫》原文 |
结语 |
(4)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品质的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怀山药概述 |
1.1.1 怀山药营养价值及保健功能 |
1.1.2 怀山药的生产加工及综合利用 |
1.2 面条的历史发展 |
1.3 特色面条的研究现状 |
1.3.1 特色面条的种类及发展 |
1.3.2 常用改良剂 |
1.4 大分子对面条品质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怀山药粉添加对复合粉粉质特性及面条品质的影响 |
2.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2.2.1 原料粉基本指标的测定 |
2.2.2 复合粉的配制 |
2.2.3 复合粉的粉质特性研究 |
2.2.4 复合粉的流变特性研究 |
2.2.5 复合粉的热特性研究 |
2.2.6 复合粉面条配方的确定 |
2.2.7 复合粉面条质构特性的研究 |
2.2.8 复合粉面条蒸煮特性的研究 |
2.2.9 复合粉面条感官评价的测定 |
2.2.10 复合粉面条的微观结构观察 |
2.2.11 淀粉体外模拟消化实验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小麦粉与怀山药粉基本成分分析 |
2.3.2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粉粉质特性的影响 |
2.3.3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团流变特性的影响 |
2.3.4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团热特性的影响 |
2.3.5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
2.3.6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TPA特性的影响 |
2.3.7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
2.3.8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感官特性的影响 |
2.3.9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
2.3.10 怀山药粉的添加对面条消化特性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怀山药-小麦复合粉中淀粉及蛋白质特性分析 |
3.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3.2.1 淀粉组分和蛋白质组分分离提取方法 |
3.2.2 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 |
3.2.3 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3.2.4 淀粉的晶体特性测定 |
3.2.5 淀粉的傅里叶红外光谱 |
3.2.6 淀粉的微观形貌颗粒观察 |
3.2.7 蛋白质的晶体特性测定 |
3.2.8 蛋白质组分的傅里叶红外分析。 |
3.2.9 蛋白质组分的热特性分析 |
3.2.10 蛋白质组分的微观形貌颗粒观察 |
3.2.11 氨基酸组成及营养评价 |
3.2.12 二硫键和巯基含量测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提取的淀粉组分基本组成 |
3.3.2 淀粉的形态研究 |
3.3.3 淀粉颗粒的X衍射图谱 |
3.3.4 淀粉晶体的红外分析 |
3.3.5 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度 |
3.3.6 淀粉的热特性分析 |
3.3.7 制备的蛋白组分的纯度 |
3.3.8 各组分蛋白质的微观形貌分析 |
3.3.9 各组分蛋白的红外图谱分析 |
3.3.10 蛋白质的X衍射分析 |
3.3.11 各组分蛋白质的热特性分析 |
3.3.12 巯基二硫键含量分析 |
3.3.13 氨基酸及营养学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改良剂对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的品质的调控 |
4.1 材料与仪器设备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主要仪器设备 |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2.1 面条的制备 |
4.2.2 面条色泽的测定 |
4.2.3 面条蒸煮特性的测定 |
4.2.4 面条质构特性的测定 |
4.2.5 面条的体外消化测定 |
4.2.6 面条热特性的测定 |
4.2.7 面条微观结构的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色泽的影响 |
4.3.2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热特性的影响 |
4.3.3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消化特性的影响 |
4.3.4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蒸煮特性的影响 |
4.3.5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质构特性的影响 |
4.3.6 TGase处理对怀山药-小麦复合面条微观结构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5)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无土栽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无土栽培的发展现状 |
1.2.2 无土栽培的应用现状 |
1.3 固体栽培基质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1.3.1 松针的开发利用研究现状 |
1.3.2 椰糠基质栽培的研究现状 |
1.4 固体基质栽培农用化工制剂的研究进展 |
1.4.1 固体基质中缓/控释肥的研究现状 |
1.4.2 固体基质中微量元素肥料的研究现状 |
1.4.3 固体基质中微生物菌剂的研究现状 |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项目来源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技术路线 |
1.7 创新点和研究意义 |
1.7.1 创新点 |
1.7.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克黄威、绿陇等对松针/椰糠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仪器 |
2.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4 分析方法 |
2.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的松针/椰糠的酶活性 |
2.3.2 研究基质在不同配比绿陇和克黄威随时间处理下松针/椰糠的p H、EC、全效养分含量及C/N |
2.4 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松针/椰糠+克黄威+绿陇复合基质育苗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实验仪器 |
3.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3.2.4 分析方法 |
3.2.5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发芽率的影响 |
3.3.2 施加不同浓度微生物菌剂、微量元素对辣椒和菠菜生长的影响 |
3.3.3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的影响 |
3.3.4 施加不同浓度微量元素、微生物菌剂对辣椒和菠菜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养分多效缓释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 |
4.1.引言 |
4.2.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4.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4.2.3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
4.3.2 施加不同剂量缓控肥、微量元素及微生物菌剂对菠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4.4.讨论 |
4.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6)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上的残留消解及其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噻虫胺和吡蚜酮简介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噻虫胺和吡蚜酮相关研究进展 |
1.3.2 农药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研究 |
1.4 农药膳食摄入风险评估和最大残留限量 |
1.4.1 农药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
1.4.2 MRL制定 |
1.5 本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噻虫胺和吡蚜酮残留检测方法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仪器与设备 |
2.2.2 标准品与试剂 |
2.2.3 噻虫胺和吡蚜酮的标准工作曲线 |
2.2.4 噻虫胺和吡蚜酮的分析与检测条件 |
2.2.5 柑橘、土壤样品的制备 |
2.2.6 柑橘、土壤样品的前处理 |
2.2.7 柑橘、土壤样品的添加回收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噻虫胺和吡蚜酮的标准工作曲线 |
2.3.2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土壤中的添加回收实验结果 |
2.3.3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和灵敏度 |
2.4 小结 |
第三章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供试材料 |
3.2.2 田间试验设计 |
3.2.3 样品的实验室分析与检测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试验结果 |
3.3.2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上的最终残留试验结果 |
3.4 结论 |
第四章 噻虫胺和吡蚜酮的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我国登记的作物 |
4.3 噻虫胺和吡蚜酮的长期膳食风险评估 |
4.4 推荐MRL值 |
4.5 结论 |
第五章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及其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主要仪器设备 |
5.2.2 主要药品与试剂 |
5.2.3 粘土矿物基本理化性质 |
5.2.4 样品检测条件 |
5.2.5 标准工作溶液的配制 |
5.2.6 吸附实验设计 |
5.2.7 数据处理以及吸附模型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动力学 |
5.3.2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粘土矿物中的等温吸附 |
5.3.3 pH值对噻虫胺和吡蚜酮在粘土矿物中吸附的影响 |
5.3.4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粘土矿物中吸附前后的FTIR图谱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1.1 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和土壤中同时检测方法的建立 |
6.1.2 噻虫胺和吡蚜酮膳食风险评估结果 |
6.1.3 粘土矿物吸附水体中噻虫胺、吡蚜酮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还需深入探讨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毛状根诱导与高效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菠菜毛状根诱导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1.1.1 引言 |
1.1.2 菠菜概述 |
1.1.3 菠菜的形态特征 |
1.1.4 菠菜的生长条件 |
1.1.5 菠菜的营养价值 |
1.1.6 农杆菌概述 |
1.1.7 根农杆菌诱导毛状根形成机制 |
1.1.8 建立菠菜毛状根诱导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意义 |
1.2 菠菜毛状根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 |
1.2.1 引言 |
1.2.2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发现历史 |
1.2.3 CRISPR/Cas9系统的工作原理 |
1.2.4 CRISPR/Cas9系统在植物毛状根基因组编辑的应用 |
1.2.5 CSLD基因概述 |
1.2.6 在菠菜毛状根敲除SpCSLD2和SpCSLD3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和载体 |
2.1.3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获取无菌苗 |
2.2.2 活化发根农杆菌 |
2.2.3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2.2.4 冻融法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2.2.5 侵染菠菜外植体产生毛状根并培养 |
2.2.6 菠菜毛状根固体和液体生长培养基筛选 |
2.2.7 愈伤诱导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2.8 分化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2.9 生根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2.2.10 使用2×CTAB法提取菠菜毛状根DNA |
2.2.11 菠菜毛状根rol B基因和GFP基因的PCR检测 |
2.2.12 CSLD蛋白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2.13 在菠菜中鉴定SCLD家族基因表达水平 |
2.2.14 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载体构建 |
2.2.15 得到CRISPR/Cas9系统载体转入LBA4404 |
2.2.16 鉴定菠菜毛状根的编辑方式和编辑类型 |
2.2.17 表型观察 |
2.2.18 脱靶位点预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菠菜毛状根诱导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3.1.1 不同发根农杆菌诱导菠菜不同外植体产生毛状根效率不同 |
3.1.2 菠菜毛状根的生长特征与鉴定 |
3.1.3 菠菜毛状根在液体和固体两种培养基上的增殖情况 |
3.1.4 菠菜毛状根愈伤诱导培养基及再生体系 |
3.1.5 Ri质粒Ti质粒共转化毛状根的获得及PCR和绿色荧光表型的鉴定 |
3.2 菠菜毛状根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 |
3.2.1 毛状根的正常的野生型根中Spo23361和Spo10340基因高表达量 |
3.2.2 在菠菜毛状根中CRISPR/Cas9载体及其共转化效率 |
3.2.3 Spo23361毛状根突变体的基因分析和表型分析 |
3.2.4 Spo10340毛状根突变体的基因分析和表型分析 |
3.2.5 CRISPR/Cas9系统在菠菜毛状根中引起突变的种类和频率 |
3.2.6 在菠菜中未检测到脱靶位点 |
4 讨论 |
4.1 菠菜毛状根诱导及其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4.2 菠菜毛状根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菠菜的不同烹饪方法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菠菜的营养成分与药用价值 |
1.1 菠菜的营养成分 |
1.2 菠菜的药用价值 |
2 菠菜的烹饪方法及营养品质指标测定 |
2.1 材料与处理 |
2.2 烹饪方法 |
2.3 菠菜的感官品质 |
2.4 菠菜的营养品质指标测定 |
3 不同烹饪方法对菠菜营养品质的影响 |
3.1 对菠菜外观品质的影响 |
3.2 对菠菜口感的影响 |
3.3 对菠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4 对菠菜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5 对菠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6 对菠菜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 菠菜中的抗营养物质及解决方法 |
4.1 菠菜中的抗营养物质 |
4.2 减少草酸不利影响的方法 |
5 结语 |
(9)黄连中重金属Cr和Cd的积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黄连简介 |
1.2 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2.1 重金属Cd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2.2 重金属Cr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2.3 其他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作用 |
1.3 国内外中草药重金属限量标准现状 |
1.3.1 我国中药限量标准 |
1.3.2 国外中药重金属限量标准现状 |
1.4 黄连中重金属研究现状 |
1.5 植物中Cd和Cr的研究进展 |
1.5.1 植物对Cd的吸收、运输和分布 |
1.5.2 植物对Cr的吸收,运输和分布 |
1.5.3 植物对Cd和Cr的积累解毒机制 |
1.6 同步辐射技术在植物元素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6.1 同步辐射技术简介 |
1.6.2 同步辐射技术 |
1.7 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技术在植物元素分析中的研究进展 |
1.7.1 LA-ICP-MS简介 |
1.7.2 LA-ICP-MS在植物元素分析中的应用 |
1.8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Cr在黄连中的组织和亚细胞分布特征 |
2.1 引言 |
2.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2.2.1 水培植物预培养与处理 |
2.2.2 黄连根茎材料 |
2.2.3 主要试剂 |
2.2.4 主要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冷冻切片 |
2.3.2 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微分析μ-XRF研究黄连根及根茎中元素分布 |
2.3.3 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研究黄连叶柄中元素分布 |
2.3.4 Cr元素亚细胞分布 |
2.3.5 ICP-MS测定Cr浓度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黄连根和根茎中Cr和Fe、Mn、Ca、Zn的分布特征 |
2.4.2 LA-ICP-MS标准曲线 |
2.4.3 黄连叶柄中Cr及Ca、P、Mn、Cu组织空间分布特征 |
2.4.4 黄连根、根茎和叶中Cr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2.5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Cd在黄连中的组织和亚细胞分布特征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3.2.1 水培植物预培养与处理 |
3.2.2 主要试剂 |
3.2.3 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冷冻切片 |
3.3.2 LA-ICP-MS研究黄连根茎中Cd及Ca、P、Mn、Cu、Zn的分布特征 |
3.3.3 Cd元素亚细胞分布 |
3.3.4 ICP-MS测定Cd浓度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LA-ICP-MS标准曲线 |
3.4.2 黄连根茎中Cd及Ca、P、Mn、Cu、Zn的分布特征 |
3.4.3 黄连根、根茎和叶中Cd的亚细胞分布特征 |
3.5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黄连中Cr的赋存形态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4.2.1 水培植物预培养与处理 |
4.2.2 主要试剂 |
4.2.3 主要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制备黄连样品 |
4.3.2 参比物的制备 |
4.3.3 XANES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参比物的XANES图谱 |
4.4.2 黄连的XANES图谱 |
4.4.3 黄连中Cr赋存形态 |
4.5 讨论与小结 |
第五章 黄连中Cd的化学形态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5.2.1 水培植物预培养与处理 |
5.2.2 主要试剂 |
5.2.3 主要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提取Cd不同化学形态 |
5.3.2 ICP-MS测定Cd浓度 |
5.4 结果与分析 |
5.5 讨论与小结 |
第六章 黄连中金属硫蛋白基因CcMT2的克隆和表达分析 |
6.1 引言 |
6.2 材料、试剂及仪器 |
6.2.1 水培植物预培养与处理 |
6.2.2 主要试剂盒 |
6.2.3 主要仪器 |
6.3 实验方法 |
6.3.1 黄连样品准备 |
6.3.2 黄连TotalRNA的提取 |
6.3.3 反转录合成cDNA |
6.3.4 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 |
6.3.5 设计定量引物及RT-PCR实验 |
6.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 结果与分析 |
6.4.1 黄连金属硫蛋白基因CcMT2cDNA全长序列的获得 |
6.4.2 CcMT2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6.4.3 CcMT2的组织表达分析 |
6.4.4 Cr和Cd处理对CcMT2表达量的影响 |
6.5 讨论与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紫五加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 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一般营养成分的测定[2] |
2.3.2 氨基酸的测定 |
2.3.3 矿物质元素的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紫五加的一般营养成分 |
3.2 紫五加的氨基酸组成 |
3.3 紫五加的矿物质元素分析 |
4 结论 |
四、菠菜的营养与药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紫苏叶主要营养及药用成分评价[J]. 王仙萍,商志伟,沈奇,徐静,张品,杨森,张恒,赵德刚. 植物生理学报, 2021(07)
- [2]藏、壮、回医典籍文献中糖尿病理论与方药研究[D]. 宋宁.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翻译作品题目(汉译维):《明朝那些事儿》(节选);翻译作品题目(维译汉):《健康咨询300例》(节选);《塔里木》2018年10月刊(选篇)[D]. 姜俊雅. 新疆大学, 2020(07)
- [4]怀山药-小麦复合粉面条品质的调控及其机理的研究[D]. 孙恺浓.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5]多效缓释农用化工制剂在松针/椰糠栽培基质中的应用研究[D]. 豆丹.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6]噻虫胺和吡蚜酮在柑橘上的残留消解及其在粘土矿物中的吸附[D]. 陈玲.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7]菠菜(Spinacia oleracea L.)毛状根诱导与高效基因组编辑体系的建立[D]. 徐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菠菜的不同烹饪方法对其营养品质的影响[J]. 唐川惠. 现代食品, 2018(21)
- [9]黄连中重金属Cr和Cd的积累研究[D]. 黄文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6)
- [10]紫五加的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管颖,郭艳东,陈果,吴志霜,殷建忠.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