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合成获得4000万元财政补贴

ST合成获得4000万元财政补贴

一、ST合成收到4,000万元财政补贴(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丽[1](2021)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进行了卓越的探索,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发展的进程中也存在若干尚未妥善解决的社会问题,如何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果惠及全体社会公民通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以公平、正义且有效地保障社会公民的社会福利便是其中当务之急。相较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区域与城乡间在社会发展中仍表现为非平衡发展,因此,如何有效缩小区域与城乡间的差距在学术界与在实践中都备受瞩目。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必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当前,基本公共服务的建设与发展不仅是全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公共事业的目标要求也是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内在要求,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与城乡间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质量参差不齐、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适应等问题。探索和解决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与城乡层面的差距问题能有效推动以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服务、社会保障、环境、基础设施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为重点的社会发展建设,还能切实保障全体社会居民对生存与多样化发展需求,实现民众平等的基本生存与发展权,促进社会整体福利水平的提升。为此,本文从理论与实证的角度,从区域与城乡两个维度探究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通过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实证研究,增强论文研究与现实之间的契合度,能有效正视省际间,区域间以及城乡间供给规模、质量与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在区域与城乡间的均衡发展,缓解和消除当前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本文研究主旨是在客观评价研究期间内,以区域与城乡为研究对象,从理论角度深入研究影响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机制,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供给水平在区域间、城乡间的差异水平及收敛情况,构建基本公共服务评价体系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进行测度,以双对象实证分析差距形成原因及影响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双目标的系统性财政对策与建议。首先,阐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搜集和整理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基本公共服务理论、供给的影响因素、供给机制的评价以及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与成因等几个方面展开,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述评,提出有可能进行深入研究的切入点。其次,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构建一个全面的理论阐释与作用机理。通过对其研究紧密相关的内涵以及外延进行界定,并重点分析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生成机制,通过财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再根据区域与城乡的个性特征具体化的通过区域禀赋差距、城乡二元体的视角分别和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间的机制分析,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形成的原理。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与阐述,从社会公正论、福利经济学理论以及新公共服务演变的三大理论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产生的天然逻辑、根本目的与实现的客观机制进行理论阐释。通过对财政分权机制、财政自给能力以及转移支付三大财政因素的财政机理分析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产生的作用。再次,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及收敛性进行分析。其中,按照区域、城乡的目标属性与实际数据的可获得性分别在全国31省市2011—2018年、30省市2015—2018年,分别设定27、41个具体指标以构建基本公共服务区域指标体系、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通过变异系数与熵值法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分别进行测度,衡量区域与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同时运用Arc GIS 10.2软件对指数进行时空动态展示。通过运用面板数据进行一般收敛与空间收敛分析,其收敛性检验表明:从整体上,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收敛系数均为负值,统计指标都显着,说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存在明显的绝对收敛趋势。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进行俱乐部收敛检验,结果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水平均呈现不断缩小的收敛态势,且这三大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收敛速度以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较大的中西部要快于其区域差距较小的东部地区,并最终趋向于均等的水平。然后,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进行实证研究。第一,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财政政策效应分别运用基础与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础分析选取财政体制、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形成的因素进行空间实证分析;拓展分析运用动态空间模型比较研究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我国不同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影响。基础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并呈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态势,通过空间面板回归最优筛选与实证分析,人均财政支出、人均中央净补助、经济发展水平、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而财政分权支出度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通过空间系数检验,得出人均财政支出占比、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化率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负向空间溢出影响,而财政分权支出度存在正向溢出效应。再通过对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实证分析,说明财政支出分权度、人均财政支出、人均中央净补助、城市人口密度以及城镇化率对中—西部地区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边际贡献显着高于东部地区;拓展分析实证结论表明:财政分权支出度、人均中央净补助、财政自给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以及城市人口密度对交通运输类的“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积极影响明显高于教育、卫生医疗以及社会保障类的“社会型”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通过空间系数检验,财政分权支出度、财政自给率、经济发展水平与政府卫生医疗支出的关系显着为负,而财政分权支出度与财政自给率对教育支出的影响完全相反。通过加入东—中—西部地区的虚拟变量后,研究发现相较于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支出偏好更倾向于“生产型”基本公共服务。第二,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效应分别运用基础与拓展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基础分析选取财政体制、经济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维度的影响因素对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形成的因素进行空间实证;拓展分析为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财政转移支付对我国城乡间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影响进行实证研究。通过选取2014年、2016年、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面板数据对我国28个省内涵盖5754户农村家庭的减贫效应进行实证分析,运用Logit分层法动态分析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缩小城乡经济差距的影响方向与作用力度。基础分析实证结论表明:我国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存在显着空间自相关,并呈现出显着的空间溢出态势,通过空间面板回归最优筛选与实证分析,城乡经济差距、人均中央净补助对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效应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其中城乡经济差距带来的边际贡献最大,而财政支出分权度、人均财政支出以及财政自给率对其有显着的负向影响。通过空间系数检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指数的被解释变量的空间滞后系数显着为负,说明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拓展分析实证结论表明:公共转移支付对农村家庭不论处于多维贫困还是收入贫困状态均有显着的减贫效应,对改善长期多维贫困模型的效应较长期收入贫困模型更显着。另外,还测算了三个考察年度农村家庭对教育和健康两类公共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并检验了随着家庭对教育和健康的需求的提升条件下,公共转移支付是否对改善我国家庭长期贫困状态具有加强效应。进一步实证结果表明,每单位家庭获得公共转移支付对改善其长期多维贫困与长期收入贫困的效应是显着的,且要大于未考虑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下的效应。最后,从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与具体性财政政策系统性地提出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科学划分与平衡各级政府支出行为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在区域间的供给有效性,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以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改革财政体制为减差效应扫清障碍,整合地方税体系提升以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能力,通过各层面间财政对策运用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配合有助于缩小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新审视了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研究内容,从中央与地方政府多方博弈角度通过财政、经济、社会多个层面探索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问题研究。本文所研究的基本公共服务从区域与城乡层面涵盖的类别较为齐全,为厘清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分别测度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指数并探究区域与城乡差距形成的原因与作用机制,分别从区域与城乡层面较为全面的分析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效应的实现机制,并提出相应的财政对策。第二,对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研究采用了从区域到城乡的双层面研究视角。现有文献中多从单一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本文针对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不同属性与特性,全面分析其在基本公共服务研究领域中的共性与个性,以共性角度分析在财政体制因素下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问题。以个性研究视角分别通过地方政府行为偏好对缩小区域差距效应、缩小城乡经济差距对缩小城乡差距效应进一步探究其影响,以期全阈视角对基本公共服务差距问题进行系统性研究。第三,将基础与拓展模型引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政策问题的两阶段实证研究。本文将动态空间计量模型等方法分别引入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基础性研究,再根据区域与城乡的个性特点与属性,分别运用空间动态计量模型与Logit分层模型进行拓展性实证分析。因此,本文较为全面的分析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产生影响的财政机制,在研究方法层面也有一定的创新。

李晓峰[2](2021)在《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在数字经济和信息消费的带动下,我国信息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步入稳中向好的发展阶段。在2019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达到3269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7%,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3.3%;在2020年,其增加值达到38214亿元,同比增长16.9%,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比达到3.76%。信息服务业是信息产业中的软产业部分,是连接信息设备制造业和信息用户之间的中间产业。随着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不断渗透,信息服务业呈现服务网络化、应用平台化、软件服务化,产业融合化发展态势。不断提升信息服务业的供给能力,持续深化信息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对实现传统产业结构优化,效率效益双提升,对实现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要实现信息服务业供给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效用,需要回答以下问题:一是信息服务业自身发展演变有何规律,包括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的演变特点以及信息服务业对其他产业供给和需求的演变特点;二是在我国现有技术条件下,作为信息服务业重要组成之一软件部分在总量以及细分行业生产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是否已然成为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同等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生产过程,实现价值增值;三是从产业关联角度,细分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推动和消耗拉动作用是否在不断增强;四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信息服务业如何抓住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和发展的战略机遇,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为回答以上问题,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是厘清信息服务业的内涵和外延,揭示其自身演化发展的特点。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进行归纳总结,研究了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发展变化的趋势和特点,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以及科技型、生产型和消费型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化发展特点。二是以投入产出视角,研究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与三次产业以及国民经济细分部门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的演变特征。在研究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趋势时,分别计算了2007年至2018年期间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与消耗的分布概率、偏斜系数,构建了分配与消耗的洛伦兹曲线以及帕累托曲线,从而揭示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分配和消耗的演化特点。通过构建完全消耗累积-完全供给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分配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构建完全分配累积-完全消耗曲线探析了细分部门之间间接消耗存在差异的原因。通过产业波及分析,揭示了信息服务业及其子行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和影响力演变规律。三是将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进行研究,构建了劳动-传统资本-软件资本三要素两级嵌套标准化CES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在我国当前技术水平下,软件要素、传统资本要素以及劳动要素在总量生产函数以及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的替代关系以及各自的贡献率。对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增长率与经济指标增长率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并以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研究了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的占比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构建总量生产函数时,采用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以及国家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期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分别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共23年时间跨度的总量、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的固定资本存量进行了系统估算并验证了估算方法的合理性和估算结果的准确性。在进行CES生产函数参数估计时,分别采用了非线性局部优化、全局优化以及局部-全局优化相结合的迭代算法,提高了估算的准确性。在研究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其发展的影响时,对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完整披露软件资产情况且披露数据呈平稳序列的539家上市公司的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利润增长率、利润收入比增长率以及增加值增长率等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而后,以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为目标函数进行数据挖掘分析,探讨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在经济指标中占比的范围以及占比的增长率对细分部门发展的影响。四是以产业关联理论为指导,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探析了 2007年至2018年期间三次产业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前向推动和后向拉动作用的变化趋势,测算了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在细分部门中间需求中占比以及细分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在细分部门中间供给中占比的变化趋势,从而更加准确的揭示了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的发展特点。五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编制了 2017年宏观SAM和对应的39部门微观SAM。在对当前国内和国际形势进行细致分析后,以一般均衡理论为指导,以前四个部分研究成果为基础,引入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构建了以劳动要素、传统资本要素和软件要素作为初始投入的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分别模拟了人民币贬值2.59%,出口受挫(国际商品价格下降5%),资本要素价格上涨5%,劳动要素价格上涨5%等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以及对信息服务业进行税收优惠,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等政策冲击单独以及复合叠加冲击对国内生产总值、国内市场供需、进出口、生产要素需求、居民收入、居民福利、企业收入以及政府收入等指标的影响并从经济运行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探讨如何在新发展格局下发展信息服务产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开放型信息服务业CGE模型的建立,将价格激励机制以及不完全替代关系引入模型,量化了各部门在经济约束范围内最优化行为。通过对信息服务产业政策的模拟,探明信息服务业促进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为信息服务产业政策制定提供了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有:一是信息服务业是信息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也是信息技术持续进步的重要推手。信息技术进步与信息服务新业态涌现呈现明显的互动关系,即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信息服务新业态的涌现,而信息服务新业态的广泛渗透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并催生出新的信息技术需求。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科技型、生产型以及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总量均呈增长趋势,互联网及相关服务业在三种信息服务业态中均呈增长趋势。科技型信息服务业与生产型信息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中的占比呈增加趋势,内部结构不断优化,即信息传输服务业占比在逐渐降低,而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在逐渐提高。与科技型信息服务业和生产型信息服务业相比,我国消费型信息服务业规模相对较小且消费类型主要以信息传输服务为主。消费型信息服务主要供给对象为城市居民,农村居民消费规模较低。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电信、广播和卫星传输等业务正在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相关增值服务迁移,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服务业态范围不断扩大。二是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第三产业在信息服务业总供给和总消耗中所占份额显着增加。信息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间接经济联系更紧密,而与第三产业主要以直接经济联系为主。信息服务业具有非常强的内生增长性,其在2007年至2018年期间对自身的直接消耗增长约5.5倍,完全消耗增长了约5.8倍。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存在不均等分配和不均等消耗且不均等程度在逐渐加大。由于间接分配和间接消耗的存在,信息服务业直接分配和直接消耗的不均等程度均高于完全分配和完全消耗的不均等程度。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分配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消耗累积的不同,而信息服务业对细分部门的间接消耗差异来源于细分部门完全供给累积的不同。在信息服务业的子行业中,信息技术服务业以及信息传输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较强而拉动作用不显着,属于强制约部门。三是采用本文构建的1995年至2002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和国家统计发布的2003年至2017年新增固定资产数据作为投资序列对我国1995年至2017年期间总量资本存量进行估算,估算结果更加合理准确。软件要素在总量和部分细分部门生产函数中提高了要素间的替代弹性,促进了要素资源高效合理流动,发挥了降本增效的作用。当软件资本存量作为独立要素进入总量生产函数时,劳动要素与传统资本要素的替代弹性,技术效率参数以及规模报酬参数均提高。当软件要素与劳动要素进行合成时,将提高劳动要素的贡献率。在细分部门生产过程中,随着软件资产占比的不断提高,软件要素、劳动要素以及传统资本要素之间由不显着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显着替代关系,由弱替代关系逐渐演变为强替代关系。在539家上市公司中,软件资产增长率与营业收入增长率等经济指标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高达82.2%,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的比例达到40.1%。数据挖掘分析结果表明:细分部门软件资产占比对经济的影响呈现“回归”特点。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高,将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上限,如果继续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过度投资”问题;软件资产在营业收入等经济指标中占比过低,则存在软件资产占比下限,如果不能及时追加对软件要素的投资,将会出现“投资不足”问题。四是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均显着高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消耗和直接分配。而由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的间接消耗效应较第三产业更强,从而缩小了第三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与第二产业对信息服务业完全消耗的差距。整体来看,细分部门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程度呈现逐渐加深趋势。五是人民币贬值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抑制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提高就业,但会造成物价上涨,存在通胀的风险。国际商品价格下降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国内总供给中的出口供给而促进了国内总需求中的进口需求,导致失业率提高,经济发展趋缓。资本要素价格上涨或劳动要素价格上涨均使生产成本上升,进而使国内总需求下降。细分部门因分属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以及要素间替代关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变化趋势。对信息服务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或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均对国民经济产生正向作用。在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时,将通过“政府让利信息服务类企业”,进而惠及对信息服务高消耗类产业,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实施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的政策时,则通过提高信息服务业需求,进而带动信息服务业高消耗类企业发展,最终促进整个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实现。在劳动要素价格上涨或资本要素价格上涨的情况下,加大对信息服务业投资力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者抵消因要素价格上涨而对经济产生的负向作用。

王鑫[3](2020)在《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举措,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和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工具中减税是主要手段之一,减税能够减轻供给主体负担、释放供给主体活力而最终实现供给能力提升。企业供给能力提升集中体现为投资水平上升,在减税降费改革的大背景下,需要回答减税对投资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对投资将会产生什么效应?投资主体不同是否存在异质性等问题?本文拟从减税角度研究对投资的影响,希望通过实证提出优化减税政策的建议。征税会提升资本的使用成本,压抑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减税之后资本使用成本减小,企业投资成本降低,企业投资增加。本文首先测算中国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使用成本,并以此为解释变量建立实证模型验证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因投资主体所有制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以及因投资主体面临风险程度不同存在的异质性。习近平主席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1。新常态下在更深层次上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从效率上挖掘(李艳和杨如岱,2018),从创新上挖掘(叶建亮等,2019),从区位上挖掘(佟家栋,2017),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存在怎样的影响是税收政策影响企业投资三个极为重要的问题。第一,供给侧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优化投资效率,提升企业投资效率是实现企业生产价值最大化、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减税可降低由税收给资源配置带来的扭曲进而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方法深入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作用与机制。第二,中国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离不开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研发投入是保障创新驱动战略顺利实现的重要资源,税收激励可有效刺激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增加创新,本文进一步基于研发投资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第三,中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后”产能过剩与产业升级压力同时摆在面前,经济调整既要着眼于内部也要到外部找寻机会,需借助国际力量尤其是国际投资推动解决。国内目前关于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研究不多,减税如何发挥作用推动企业到沿线国家投资以及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的交互作用如何更是少有研究涉及,本文最后讨论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主要有以下五点:一,减税能显着激励企业增加投资。二,因投资主体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存在异质性。具体而言,减税对国有企业投资影响比民营企业更为显着;减税对高风险创业企业投资影响不显着。三,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显着,既能抑制企业投资过度也能改善企业投资不足。四,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明显,不管企业的法定税率降低还是实际税率降低,企业的研发投资强度均显着增长。五,减税对企业对外投资区位选择存在正向影响。减税通过增强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竞争投资标的的实力,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的增加,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企业投资于沿线国家,减税与“一带一路”倡议互补效应明显。本论文共有八章,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减税、资本使用成本与投资概念的界定,相关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等等。第二章梳理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相关理论。本章首先介绍减税与企业投资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简单总结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回顾了供给经济学由“萨伊定律”到“凯恩斯主义”再到“供给学派”理论的“否定之否定”发展路径(贾康,2015)。其次运用新古典投资模型对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进行推导与演绎,新古典投资模型将企业自身视为资本的供给者,以此为起点对企业的投资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最后总结与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效应的理论。第三章分析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机制,并用中国的上市企业数据进行检验。首先介绍研究的制度背景,通过回顾与梳理1993-2016年的主要减税政策,直观呈现中国减税政策的具体措施与规定。该部分内容详述了中国减税历程,明晰了企业缴纳的具体税收种类和税率级次,为后面的测算与实证分析奠定基础。其次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税收提升企业资本使用成本进而抑制企业投资。减税能有效降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刺激企业投资增加,本章使用2000-2016年的上市企业数据测算中国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对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检验。第四章分析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因投资主体不同存在的异质性,包括两个维度的分析:一是企业所有制不同,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二是企业面临的风险程度不同,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是否存在异质性。首先,减税对国有、民营企业投资是否均有改善,本章对此进行分析,具体分别测算我国国有和民营企业的资本使用成本并将此作为解释变量分别对国有和民营企业投资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创业企业是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但面临高风险需政府扶持,减税能否引导资本向创业企业倾斜是亟需回答的问题,本章通过实证方法进行分析。本文接下来分别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投资创新潜力和投资区位的影响。第五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依靠投资拉动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进入新常态后投资过度和效率低下问题日益突出,“去产能”成为改革重要目标,另一方面投资不足问题也同时存在。减税是否有助于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引导资本在不同企业间的均衡配置,本章从总体和局部两个视角进行分析:首先使用固定面板模型整体上研究税负与企业投资效率的关系,并探讨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其次利用“营改增”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直接分析“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第六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进行分析。技术创新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发重要,企业研发投入成为影响技术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关键因素,减税能否引导企业将资本配置于未来带来更多创新的研发资本上是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使用两个衡量减税的指标:一是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二是企业实际税率即应交税费占营业收入的比率,以实证方法研究减税是否能够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资。另外分别检验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以识别哪一种减税方式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作用更为有效。第七章研究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的影响。首先研究全球税收竞争背景下外国直接投资(FDI)对一国减税是否敏感,本章利用全球157个国家数据证明一国减税对吸引外商直接投资(FDI)的作用。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增长迅速,母国减税通过影响企业投资的成本与回报而对其国际竞争力产生作用,税收竞争力可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从而增强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动力。本章使用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OFDI)数据实证检验我国减税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关系,并通过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如果企业对外投资是出于获取资源动机或者分享“一带一路”政策红利动机,减税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第八章为总结和政策建议,对所有的测算和实证结果进行回顾,并针对中国目前减税政策对企业投资活动影响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政策建议。

肖虹[4](2020)在《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和文化形态,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党和国家持续加大投资支持力度,通过一系列产业政策安排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文化产业政策激励下,一些地方和行业也出现了“跟风投资”、“投资潮涌”现象,造成产业投资的非效率投资问题逐渐凸显。本文以我国文化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优化文化产业投资效率为切入点,立足我国文化产业的“强政策干预”背景,研究产业政策视角下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可以有效的从政策层面破解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难度提供参考。全文重点内容包括四个部分。首先,评价文化产业省级层面及内部各行业投资效率。通过梳理我国文化产业基本特征及投资模式和文化产业政策内容,并重点对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并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总收入为产出指标,以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文化项目支出为投入指标,为本文研究搭建现实背景,运用DEA模型对各省级层面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进行测算分析。同时,构建SFA模型,对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五大类文化核心领域产业的非效率投资情况进行评价分析。其次,构建文化产业政策影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理论框架。系统阐述文化产业政策通过发放政府补助,改变行业竞争度以及其他多种渠道如何影响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及投资效率的内在机理,形成相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文化产业政策影响文化企业投资水平、影响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的机制等维度提出一系列理论假说。再次,实证检验文化产业政策对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具体影响。第一阶段,按照一定的规则,选取Wind数据库中152家国内上市公司、7902条财务数据记录组成的非平衡面板数据样本,在合理确定相关指标变量的基础上,构建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混合模型,检验文化产业政策的实施对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和非效率投资带来的影响。第二阶段,引入DID双重差分、中介效应及调节效应等模型,将研究视角延伸至政府补助在文化产业政策与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效率之间能否显着发挥中介作用,行业竞争度能否调节产业政策与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以及文化企业跟随产业政策投资的行为如何影响非效率投资,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最后,运用规范分析的方法进行归纳,针对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文化产业投资效率整体较低,省域间与行业间差异明显。总体上,我国文化产业存在较严重的非效率投资问题。分省域看,各省文化产业的文化事业经费以及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等方面都实现了技术有效性,但规模效率多数不甚理想,文化产业投资效率横向对比差距大,纵向年与年之间很不稳定。分行业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核心领域的企业非效率投资程度较严重,行业间差距差异明显,其中,文化传播渠道行业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最为突出,内容创作生产行业则相对缓和。说明我国文化产业在投资过程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非效率投资问题,投入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等利用率不高,投资运营管理有待改进。(2)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力度存在激励效应。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能够为文化企业投资提供丰厚条件,显着促进文化企业投资水平提升。同时,根据政策出台层面和文化市场主体的不同,这种激励效应也会表现出鲜明的异质性。具体地,中央国家层面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在总体促进效应和边际促进效应方面都要明显强于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文化产业政策对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水平的促进效应,要明显强于国有文化企业。说明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行为受文化产业政策特别是中央和国家层面的政策影响大,投资跟风赶潮现象较普遍。(3)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特别是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效率存在抑制效应。按照政策出台层面和文化市场主体的不同,中央国家层面出台的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对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效率的抑制作用比对国有文化企业投资效率的抑制作用更加显着;地方政府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与中央国家层面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方向基本一致,但影响强度相对较弱。说明在产业政策引导下,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潮涌现象与非效率投资问题并存,不利于资源集约高效利用。(4)政府补助水平越高,产业政策抑制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效率的效应越强。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中往往包含发放政府补助的内容。在DID模型中引入政府补助交互项后发现,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政府补助会显着改变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程度,具体表现为政府补助水平越高,文化产业政策造成的非效率投资程度越严重,即政府补助对文化企业投资效率存在负相关关系。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政府补助在文化产业政策和非效率投资存在桥梁的作用,即中央和地方实施文化产业政策时,都倾向于发放政府补助,而政府补助又会引发民营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问题,从而增强了DID检验结论的稳健性。可见,改善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效率的政策路径之一是合理确定政府补助水平。(5)行业内竞争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政策抑制民营文化企业投资效率的效应越强。假设其他条件不变,在DID模型中引入行业竞争度交互项后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产业政策造成非效率投资的程度就越强,即行业竞争度会显着影响文化产业政策抑制企业投资效率的效应越明显。调节效应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行业竞争度能够显着调节产业政策与政府补助、政府补助与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即企业所处具体行业的竞争程度越高,文化产业政策就会越倾向于直接发放政府补助,而政府补助对民营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程度就越严重。这说明在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政策时,可以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适度降低文化产业内部竞争程度,进而提升文化企业投资效率。(6)国有和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效率都一定程度上受跟随支持性文化产业政策投资的压制。中央或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出台后,采取跟随产业政策投资行为的文化企业,相比那些未进行跟随投资的企业,其非效率投资程度会明显增加,且这种影响在国有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企业中均显着存在。反映出文化企业受产业政策引导而产生的“跟风投资”现象,会进一步加剧非效率投资问题。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提高文化项目投资等方面的投入,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二是优化投资环境,放松政府管制,降低准入门槛,引入更加自由的竞争机制,增强文化产业与新兴产业跨界融合。三是在文化产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减少非必要政府补助,适度提高行业集中度,弱化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差别化待遇,并加强政策实施效果的定期评估与偏差修正。四是地方文化产业政策应契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更加细化深化,更具针对性。

何灵灵[5](2020)在《*ST春晖摘帽背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文中提出ST制度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殊产物,是维护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稳定的重要制度,然而,从ST制度实际实践效果来看,ST制度使得经营状况欠佳的上市公司有了喘息的机会,证券市场上涌现出大量的运用盈余管理手段而不是实际改善经营情况而实施的取消风险退市警示处理的案例,即所谓的“摘帽”。这种不良现象误导了证券市场上理性投资者的客观投资决策,不利于资本与货币资源的合理配置,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市场的良好发展。不幸的是,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不难发现,ST公司利用盈余管理进行摘帽的现象已经进一步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各个地域,不同的摘帽个例也呈现出不同特点。本文正是基于我国ST现状的大环境和考虑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不同个例角度,选取了*ST春晖摘帽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内在的盈余管理原理,发掘其作为ST摘帽案例的新特点,对ST公司摘帽的盈余管理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行文思路上,笔者遵循了较为典型的案例研究的步骤,先对国内外已有的文献进行梳理和总结;然后,在对已有文献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盈余管理相关理论以及我国的ST制度进行具有一定条理性的介绍,并形成本文的理论基础。在这之后,本文对分析对象即广东开平春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ST春晖)做出必要的相关情形的介绍。在前面的基础上,对*ST春晖“摘帽”事件内在的盈余管理行为做出了深入详细的分析。最后,本文分析了*ST春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根据理论阐述与实际分析,提出了结论与展望。本文通过研究认为: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会计准则的实施力度、加大对企业信息披露的监管、同时督促内部和外部审计机构更好的发挥其职能等;另一方面,“制度”也并不是万能的,更重要的还是不断改善自身经营状况,或积极寻求资产优化和业务转型,实现公司经营状态的转型发展与升级。只有从制度规范和经营改善两个方面着手,才能更好地肃清甚至杜绝我国证券市场上ST公司频繁利用盈余管理手段或其他相关形式实施摘帽的不良现象。

叶俊梅[6](2020)在《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创新驱动增长”的时代,一个国家想要持续稳定地发展经济,其关键就是提高国家的创新实力。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不仅是国家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还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的基础力量。在此背景下我国政府积极实施创新政策,通过政府补贴与税收优惠两种手段来激励中小企业进行研发创新。然而部分企业为了寻求政府扶持,只重视创新数量而忽视了创新质量,这不仅与政府实施创新政策的初衷相违背,也阻碍了我国创新实力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以政策评估视角来研究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为今后创新政策制定、实施与调整提供参考性建议。本文首先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阐明创新政策实施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传导机制。之后本文基于2010-2017年的上市中小企业数据利用PSM-DID方法构建模型,结果显示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能够激励中小企业的实质性创新,而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的创新无明显作用。同时,本文进一步利用Fuzzy RD探究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中最具创新发展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两者的交互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有显着的正向作用,能激励其实质性创新与策略性创新。本文还基于地区差异性对创新政策效果进行研究,发现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两者的交互项都对东部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起正向作用,但对非东部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无显着影响,同时创新政策对东部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激励效果大于对非东部地区的。

张雨童[7](2020)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电力工业是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随着世界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全球电力行业正处在一场深刻的变革之中。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技术的崛起等对传统的能源供应造成冲击。本翻译实践原文本为从国外相关能源网站收集到的英文文献,译文在《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中出版。译者在英译汉过程遵循忠实、通顺的原则,对电力期刊文本的翻译进行了研究。本翻译实践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实践项目背景和项目意义;第二部分是译前准备描述,包括分析平行文本和原文本的特征,从而确定翻译中遵循的原则;第三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翻译原文本的过程和翻译后的校对工作;第四部分是案例分析,主要从词汇、句法以及标题和小标题三方面对翻译中的重难点进行案例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翻译策略,如增词法、转化法、省译法等,以期译文忠实、通顺。最后在结论部分,主要对翻译实践工作进行了总结。通过此次翻译实践,译者了解了电力领域前沿科技,并且掌握了电力期刊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提高了自身的翻译能力;同时,译者希望该实践报告能为翻译此类文本的译者提供一些参考。

罗吉[8](2020)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社会保障作用的基本公共服务逐渐得以满足,人民对于公共服务(产品)的需求在种类、数量、质量、自由选择程度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农村地区来说,其本身所具有的地域广博、资源与人口分布分散、受地形、气候和自然环境影响大、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等特点,导致其居民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更为碎片化、小众化与原子化。这在很大程度上从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社会福利层面对这些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新的挑战,导致大规模集中式的公共服务需求相对较少,而更多体现为难以实现规模效应的零散需求。正是由于农村公共服务的这些特征,农村公共服务普遍存在利用率低、投入成本高、规模效应小,社会效益优于经济效益等固有缺陷。围绕如何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与小众化的公共需求,首先应根据农村公共服务的特点对其进行分类,然后再根据不同回应主体的比较优势对其进行分工与合作,分析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情况,并探索怎样建立一个完备而尽善其职的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一是农村公共服务应该怎样进行分类,二是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是否以及应该怎样进行分工,三是我国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是否存在矫正机制。本文以长尾理论、机制设计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需匹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和基本判断,探究供给主体效率影响供需失衡的机制。本文针对这种失衡提出以不同回应主体分工为基础的满足激励相容和信息效率的农村“长尾”公共需求失衡矫正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通过将农村公共需求置于“嵌入”的经济社会制度与发展进程中,分析其未来的趋势及其回应完善路径。本文的主要内容有,以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等核心概念为研究起点,首先分析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现状和特征。然后基于不同需求回应主体在治理效率上的差异,分析这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总体性原因(包括需求的离散化、政府财政限制、政府理性选择偏差、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供给“市场”缺失等),特别是针对有代表性的农村公共服务领域(例如教育、养老、医疗等)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影响因素,揭示出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内在机理和基本路径。再次,本文通过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等指标体系,对这种失衡的严重性程度进行实证测算。以此为基础,本文进而提出构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对不同供给主体进行合理有序分工。最后,本文提出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对这种网络化平台进行理论构建和实践运营机制阐述。本文主要创新在于,首先,本文创造性地将“长尾理论”运用于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公共服务中具有不同特点和性质的需求进行“头部”和“长尾”分类与区分。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不同类型的需求特征进行数理证明与实证分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长尾理论幂律分布的运用前沿,也为农村公共服务的异质性分类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本文利用长尾需求的聚合对农村公共服务的回应主体进行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可行性分析,基于长尾需求的差异性(多样性)偏好、回应主体的福利水平和供给不同公共物品的外溢性大小构建“长尾均衡”与“头部均衡”比较静态和动态均衡模型。其次,在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模型的基础上,本文选取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行专项实证研究,分析影响农村“长尾”公共服务动态失衡的经济与社会因素,并检验这种失衡是否存在时序与空间上的自我矫正机制。另外,考虑到“长尾公共需求”与“头部公共需求”的相互影响,本文构建似不相关模型(SUR)对“头部”与“长尾”的互动与耦合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在理论上更好地完善农村公共服务“长尾需求”理论体系。此外,本文通过比较政府和社会组织在回应农村公共服务需求上的分工、各自特点和优势,对基于异质性偏好农村公共服务的长尾分工机制进行主体匹配度回应与分析。基于机制设计理论构建满足信息效率与激励相容的矫正机制,本文构建“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实证研究其在供给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中的比较优势与运营机理,为不同类型社会组织在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伟大目标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新的理论视角与解决方案,以及未来其在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中新的发展趋势与动向。

王姣[9](2019)在《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及其融资效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对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生物技术与医药产业的融合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成为最具成长性产业之一。生物医药产业作为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具有研发周期长、投入大、风险大、高收益的特点,正是其产业特点,无论是技术创新还是产品开发都需要大量资金作为支持,决定了金融支持是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受我国融资环境、融资体系以及各生物医药企业发展特点的影响,其所能进行融资的途径和资金是有限的,如何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融资方式,并如何在现有的融资方式下提高融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经济效益是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当前,学术界较多从产业经济学角度对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内涵、产业集群培育方式及政策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但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模式及融资效率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的文献较少。本文试图以生物医药产业特点及其相关融资理论、效率理论阐述为基础,通过对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的“产业界别”和“国际界别”比较,结合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及其融资现状,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的发展提供借鉴意义。同时构建基于DEA-BCC融资效率静态模型和DEA-Malmquist融资效率动态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在现有融资模式下的融资效率水平和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合理安排融资方式和提高融资效率提供对策建议。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2013-2017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整体融资效率水平较低;(2)从综合技术融资效率均值和DEA-Malmquist指数来看,2013-2017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基于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内源融资三种融资方式的平均融资效率水平和融资效率水平下降幅度,从高至低都为内源融资、债权融资、股权融资;(3)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的下降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效率下降的主要因素。

李剑锋[10](2019)在《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文中提出城市更新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涉及法规政策、土地权属、拆迁补偿安置、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我国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很多旧城镇、旧厂房和旧村居与所在城市的人文景观、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上的不协调,城市发展进步受到制约。本课题的研究对构建和谐社会,改善人居环境,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的主要成果包括:1、应用利益相关者理论,界定城市更新的核心利益相关者为政府、居民和开发商。运用博弈理论,构建以上三者的两两静态博弈模型,分析得出政府与居民博弈的重点在于拆迁补偿Rb1,这是政府财政所能承担的受力点;政府与开发商博弈的均衡点是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和开发强度能否使开发商的收益高于行业平均利润T;居民和开发商的博弈均衡点在于居民对开发商进行监督,开发商循规改造。通过构建三者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得出三种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城市更新模式:(1)政府主导完成的G-R-D模式,可分解为G子模式和G-R子模式;(2)政府提供政策,居民主导完成的R-G-D模式;(3)政府提供政策,居民支持配合,开发商主导完成的D-G-R模式。2、探讨了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的内涵,设计协调效益和发展效益两个评价体系来综合评价城市更新的综合效益,其中协调效益体系包括政府效益、居民效益和开发商效益,发展效益体系包括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通过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确定30个有代表性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影响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三种城市更新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3、使用熵值法计算评价体系下的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指标权重,得出协调效益评价体系的准则层中,居民效益权重(0.386)最大,政府效益权重(0.343)次之,开发商效益权重(0.271)最低,利益相关者的权重排位反映了城市更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居民效益,关注民生、社会和谐稳定,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发展效益评价体系中,社会效益权重(0.385)最高,环境效益权重(0.352)次之,经济效益权重(0.263)最低,这与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一致,不唯经济发展,重点关注社会和环境的统筹发展。然后,构建了基于熵权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和评价图,以及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计算模型。4、选择R-G-D模式的猎德村、D-G-R模式的琶洲村和G-R-D模式的杨箕村三个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典型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相关理论方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应用模糊数学方法对三个案例进行模糊评价,评价结果分别是猎德村为7.603(良好),琶洲村为7.250(良好),杨箕村为6.904(一般),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结合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图显示三个项目的综合效益都是属于基本效益弱协调发展项目。通过综合效益计算模型得出三个案例的综合效益值,对比分析可知,猎德村改造综合效益值最高,表明通过政府代为土地拍卖,获取改造资金,以村民为主导进行自治的R-G-D模式比政府以行政手段主导的模式和由开发商提供资金并主导的模式更能平衡各方的利益,综合效益也更高。城市更新的目标具有多维性,其综合效益评价既要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发展目标要素中评价,也要从利益相关者政府、居民、开发商的利益协调角度评价。民生、生态、文化、经济是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核心内容,社会民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是评价体系的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条件,利益相关者利益平衡是城市更新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对于城市更新,要综合考虑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本文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可以参考评价要素多视角对城市更新方案进行全面考量,并通过综合效益计算方法量化综合效益,选择综合效益最优的改造方案,力臻达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ST合成收到4,000万元财政补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合成收到4,000万元财政补贴(论文提纲范文)

(1)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基本公共服务的研究进展
        1.2.2 基本公共服务与区域城乡差距的研究进展
        1.2.3 文献综述述评
    1.3 研究思路、结构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介入的理论阐释与作用机理
    2.1 概念区分与内涵分析
        2.1.1 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
        2.1.2 区域差距与城乡差距
    2.2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生成机制
        2.2.1 财政体制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
        2.2.2 区域禀赋差距与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的机制分析
        2.2.3 城乡二元体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差距的机制分析
    2.3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财政作用的理论阐释
        2.3.1 财政作用的天然逻辑与基础
        2.3.2 财政作用的根本目的
        2.3.3 财政作用实现的客观机制
    2.4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中的财政机理
        2.4.1 财政分权机制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4.2 财政自给能力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4.3 转移支付对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作用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测度及空间收敛分析
    3.1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测度与分析
        3.1.1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评价体系的构建
        3.1.2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的测度
        3.1.3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指数分析
    3.2 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城乡的空间收敛分析
        3.2.1 基本公共服务差距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3.2.2 收敛类型与收敛检验基本模型
        3.2.3 区域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收敛实证分析
        3.2.4 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收敛实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4.1 基础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区域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1.1 空间计量模型的选取
        4.1.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1.3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4.1.4 实证结果分析
    4.2 拓展分析:基于地方财政支出偏好的实证分析
        4.2.1 地方财政支出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2.2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4.2.3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4.2.4 实证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5.1 基础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差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1 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5.1.2 空间模型的最优筛选
        5.1.3 实证结果分析
    5.2 拓展分析:基于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转移支付的实证分析
        5.2.1 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与收入均等化理论内涵
        5.2.2 公共品需求收入弹性与转移支付作用机理
        5.2.3 变量选择与数据测算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对策
    6.1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财政政策的制度基础
        6.1.1 平衡财政支出行为偏好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区域有效性
        6.1.2 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保障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公平性
    6.2 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具体的财政政策
        6.2.1 改革财政体制扫清减差效应的机制障碍
        6.2.2 整合地方税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供给能力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科研情况
致谢

(2)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和关键概念说明
        1.3.1 研究对象
        1.3.2 关键概念说明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5.1 资本要素估计
        1.5.2 替代弹性估计
    1.6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1 信息化社会理论
        2.1.2 产业关联理论
        2.1.3 生产要素理论
        2.1.4 一般均衡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信息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2.2.2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业互动发展
        2.2.3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的相关研究
        2.2.4 信息服务业CGE的相关研究
    2.3 相关文献评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服务业态发展演变规律研究
    3.1 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3.1.1 科技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3.1.2 消费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3.1.3 生产型信息服务业态演变
    3.2 信息服务业产业结构的演变发展
        3.2.1 信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的经济指标表征
        3.2.2 信息服务业态内部结构演变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关联特征分析
    4.1 信息服务业前向关联特征分析
        4.1.1 信息服务业前向直接关联特征分析
        4.1.2 信息服务业前向完全关联特征分析
        4.1.3 信息服务业前向间接关联特征分析
    4.2 信息服务业后向关联特征分析
        4.2.1 信息服务业后向直接关联特征
        4.2.2 信息服务业后向完全关联特征
        4.2.3 信息服务业后向间接关联特征
    4.3 信息服务业产业波及分析
        4.3.1 推动力系数
        4.3.2 影响力系数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息的生产要素性质
    5.1 资本存量估算研究
    5.2 软件资产在总量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5.2.1 总量CES生产函数构建
        5.2.2 总量CES生产函数数据
        5.2.3 总量CES生产函数估算结果
    5.3 软件资产在细分部门生产中的作用机制
        5.3.1 细分部门CES生产函数构建
        5.3.2 细分部门格兰杰因果检验
        5.3.3 细分部门决策树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息服务业产业融合研究
    6.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需求
        6.1.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需求
        6.1.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需求
    6.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供给
        6.2.1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直接供给
        6.2.2 各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完全供给研究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信息服务业CGE模型构建和政策模拟
    7.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与SAM编制
        7.1.1 国民经济科目划分
        7.1.2 SAM编制
    7.2 CGE系统搭建
        7.2.1 生产模块
        7.2.2 收入和需求模块
        7.2.3 价格模块
        7.2.4 国际贸易模块
        7.2.5 均衡闭合模块
    7.3 模拟方案设计和软件执行
        7.3.1 国内外环境因素
        7.3.2 模拟说明
        7.3.3 经济形势模拟
        7.3.4 产业政策模拟
        7.3.5 复合模拟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存在的不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附录J
附录K
附录L
附录M
附录O
参考文献

(3)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减税
        1.2.2 资本使用成本
        1.2.3 企业投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机理--基于供给学派理论
        1.3.2 减税对投资的影响路径
        1.3.3 减税对投资规模、效率和区位等的影响
        1.3.4 研究评述
    1.4 主体结构与框架
    1.5 研究使用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使用的方法
        1.5.2 技术路线图
    1.6 主要创新与不足
        1.6.1 主要创新
        1.6.2 局限与不足
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分析
    2.1 减税与投资关系理论的演变与发展
        2.1.1 古典和新古典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2 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3 后凯恩斯主义减税与投资理论
        2.1.4 供给学派减税与投资理论
    2.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理论机制
        2.2.1 减税与企业资本使用成本理论
        2.2.2 减税与企业投资调整成本理论
        2.2.3 减税与企业投资边际有效税率理论
    2.3 减税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效应
        2.3.1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静态效应分析
        2.3.2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分析
3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及实证证据
    3.1 减税政策的回顾与梳理
    3.2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的作用机制
    3.3 减税对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3.3.1 资本使用成本的测算
        3.3.2 研究设计
        3.3.3 回归结果和分析
        3.3.4 稳健性检验
    3.4 本章小结
4 减税对企业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4.1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1.1 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1.2 减税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1.3 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影响的分析
        4.2.1 中国高风险企业投资的事实特征
        4.2.2 减税对高风险企业投资规模影响的实证分析
        4.2.3 不同风险企业实证结果差异的原因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1 减税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的机制
    5.2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总体分析
        5.2.1 研究设计
        5.2.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2.3 减税对企业投资效率总体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2.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分析
        5.3.1 研究设计
        5.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5.3.3 “营改增”对企业投资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5.3.4 稳健性检验和机制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减税对企业投资创新潜力的影响——针对研发投资的分析
    6.1 减税影响企业研发投资的作用机制
    6.2 中国企业研发投资的事实特征
    6.3 减税对企业研发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6.3.1 研究设计
        6.3.2 回归结果和分析
        6.3.3 稳健性检验
    6.4 减税对国有和民营企业研发投资的影响分析
        6.4.1 国有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2 民营企业实证结果和分析
        6.4.3 国有和民营企业的比较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减税对企业投资区位影响的分析
    7.1 减税对投资区位影响的经验证据
        7.1.1 理论机制
        7.1.2 研究设计
        7.1.3 回归结果与分析
        7.1.4 小结
    7.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7.2.1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概况
        7.2.2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7.2.3 减税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定向设计减税政策,进一步优化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税制
        8.2.2 缓解民营企业融资压力,进一步减税降低民企成本
        8.2.3 降低税收优惠门槛,鼓励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
        8.2.4 拓宽研发投资税收优惠,落实研发加计扣除
        8.2.5 降低对外投资货劳税收负担,进一步完善税收抵免制度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1.2.1 概念界定
        1.2.2 理论基础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安排与研究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2.1.2 国内关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2.2 关于产业政策的研究
        2.2.1 国外关于产业政策的研究
        2.2.2 国内关于产业政策的研究
    2.3 关于产业政策影响非效率投资的研究
    2.4 对现有文献的评述
第3章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投资效率评价
    3.1 我国文化产业及其投资模式的特征
        3.1.1 我国文化产业的基本特征
        3.1.2 我国文化产业投资模式的特点
    3.2 我国文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特征
        3.2.1 我国文化企业治理目标的特殊性
        3.2.2 我国文化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特殊性
    3.3 对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的梳理
    3.4 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评价
        3.4.1 投资效率测量的DEA法
        3.4.2 对各省份文化产业投资效率的测量
    3.5 我国文化产业内各行业投资效率评价
        3.5.1 投资效率测量的SFA法
        3.5.2 我国文化产业内部各行业非效率投资情况
第4章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4.1 理论逻辑分析
        4.1.1 产业政策影响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及效率
        4.1.2 政府补助对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及效率的影响
        4.1.3 行业竞争度对文化产业投资水平及效率的影响
    4.2 研究假说
        4.2.1 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投资水平的影响
        4.2.2 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4.2.3 文化产业政策影响投资效率的机制
        4.2.4 跟随文化产业政策投资对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第5章 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影响实证分析
    5.1 研究模型
    5.2 样本构成与数据来源
    5.3 变量选取
        5.3.1 支持性产业政策
        5.3.2 跟随产业政策投资
        5.3.3 投资水平
        5.3.4 投资效率
        5.3.5 微观机制
        5.3.6 控制变量
    5.4 变量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检验与经验结果分析
        5.5.1 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产业投资水平
        5.5.2 文化产业政策与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
        5.5.3 文化产业政策对文化企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的机制
        5.5.4 跟随文化产业政策投资与文化产业投资效率
    5.6 稳健性检验
        5.6.1 内生性问题检验
        5.6.2 改变投资效率衡量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5.6.3 改变行业竞争强度衡量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5.6.4 改变跟随产业政策投资衡量方式的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我国各省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情况
        6.1.2 我国文化产业各行业非效率投资情况
        6.1.3 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的影响
    6.2 政策建议
第7章 结束语
    7.1 研究不足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5)*ST春晖摘帽背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之处
        1.4.2 本文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盈余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2.1.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1.2 盈余管理的特征
    2.2 盈余管理动因理论
        2.2.1 保市动机
        2.2.2 筹资动机
        2.2.3 报酬动机
第三章 案例介绍
    3.1 *ST春晖简介
        3.1.1 基本情况
        3.1.2 股权结构
        3.1.3 融资历史
    3.2 *ST春晖摘帽过程介绍
        3.2.1 摘帽准备
        3.2.2 摘帽实施
        3.2.3 摘帽结果
第四章 *ST春晖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4.1 *ST春晖盈余管理动因分析
        4.1.1 筹资动机
        4.1.2 保市动机
    4.2 *ST春晖盈余管理手段识别
        4.2.1 应计盈余管理手段识别
        4.2.2 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识别
第五章 *ST春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
    5.1 盈余管理的普遍影响
        5.1.1 对公司经营管理的影响
        5.1.2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5.1.3 对货币资源配置的影响
    5.2 产业转型顺利实现
        5.2.1 “收购香港通达”
        5.2.2 实现了转型升级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ST春晖盈余管理行为的评价
        6.1.2 *ST春晖盈余管理行为的启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政策评估相关文献
        2.1.1 关于宏微观层面政策评估
        2.1.2 政策识别方法
    2.2 创新政策相关文献
        2.2.1 政府补贴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2.2 税收优惠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2.3 其他创新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2.3 文献评述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创新政策实施的理论基础
        3.2.1 内生增长理论
        3.2.2 市场失灵理论
        3.2.3 信号传递理论
    3.3 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传导机制
第4章 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实证研究
    4.1 方法介绍
    4.2 研究设计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2.2 变量定义
        4.2.3 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政府补贴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4.3.2 税收优惠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4.4 稳健性检验
        4.4.1 适用性检验
        4.4.2 匹配误差检验
        4.4.3 安慰剂检验
    4.5 小结
第5章 基于断点回归探究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
    5.1 方法介绍
    5.2 研究设计
        5.2.1 样本描述及数据来源
        5.2.2 变量选取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模型构建
    5.3 实证分析
        5.3.1 政府补贴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5.3.2 税收优惠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5.3.3 交互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
        5.3.4 创新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影响——基于地区分组
    5.4 稳健性检验
        5.4.1 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检验
        5.4.2 带宽的敏感性检验
        5.4.3 非参数检验
        5.4.4 安慰剂检验
        5.4.5 极端值检验
        5.4.6 多项式阶数检验
    5.5 小结
第6 章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性建议
    6.3 研究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
附录 B 按地区分组的稳健性检验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 个人简历
    2. 在学期间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3. 研究成果

(7)《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Chapter1 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ranslation Project
Chapter2 Preparations for the Translation
    2.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s
        2.1.1 Lexical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2.1.2 Syntactic Features of Source Texts
    2.2 Analysis of Parallel Texts
    2.3 Translation Principles for the Project
        2.3.1 Faithfulness
        2.3.2 Readability
Chapter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2 Translating the Source Text into Chinese
    3.3 Post-translation
Chapter4 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and Common Words
        4.1.1 Translation of Terminologies
        4.1.2 Translation of Common Words
    4.2 Translation of Sentences
        4.2.1 Division and Synthesization
        4.2.2 Addition and Omission
        4.2.3 Conversion
        4.2.4 Domestication
    4.3 Translation of Titles and Subtitles
        4.3.1 Conciseness
        4.3.2 Accuracy
Chapter5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Acknowledgements

(8)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特点
        1.3.2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特点与问题
        1.3.3 农村公共服务的供需失衡/均衡研究
        1.3.4 农村公共需求供给主体研究
        1.3.5 社会组织的特点及在公共服务中的作用
        1.3.6 现有研究的水平与发展趋势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创新之处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述评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相关理论述评
        2.1.1 “长尾”理论
        2.1.2 机制设计理论
        2.1.3 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
    2.2 核心概念与模型设定
        2.2.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
        2.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与失衡
        2.2.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
第三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属性及其供需失衡的特征
    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需求侧属性
    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1 服务类型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2 财政支出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2.3 社会组织视角下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的供给侧属性
    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特征
        3.3.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空间分布特征
        3.3.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时序分布特征
        3.3.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满足成本特征
第四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4.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需求侧整体性原因
    4.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供给侧整体性原因
        4.2.1 政府财政限制
        4.2.2 政府理性选择偏差
        4.2.3 社会组织发育不成熟
        4.2.4“长尾”供给“市场”缺失
    4.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4.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4.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化原因: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4.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差异性原因: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4.7 小结
第五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
    5.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方法
    5.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教育为例
    5.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指数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医疗为例
    5.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特殊养老为例
    5.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程度的测算:以农村金融服务为例
    5.6 小结
第六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的矫正机制设计
    6.1 基本机制设定
        6.1.1 承诺机制设计
        6.1.2 政府监管机制
    6.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激励相容与信息效率机制
    6.3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区间设计
    6.4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格罗夫斯-克拉克矫正机制
    6.5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纳什均衡矫正机制
    6.6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动态调整机制
    6.7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需求精准匹配机制
第七章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实践运用:“互联网+社会组织”
    7.1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矫正机制的网络外部性
    7.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模式
        7.2.1 “互联网+”与网络经济的特征
        7.2.2 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互联网+社会组织”实践机制
    7.3 案例研究京东公益基金会互联网平台
结语 效率-公平互补的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均衡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及其融资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融资理论基础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研究综述
        2.1.2 国内研究综述
        2.1.3 国内外研究综述评述
    2.2 生物医药产业的融资理论分析
        2.2.1 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界定
        2.2.2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点
        2.2.3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4 融资结构理论
        2.2.5 效率理论
第三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及分析
    3.1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现状
        3.1.1 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1.2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3.1.3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概况
    3.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问题和融资需求分析
        3.2.1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问题分析
        3.2.2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资金需求分析
    3.3 不同阶段下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运行体系
        3.3.1 种子期期基础研究阶段的融资模式
        3.3.2 创业期产品开发阶段的融资方式
        3.3.3 成长期商业化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3.3.4 成熟期产业化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第四章 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4.1 我国若干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4.1.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4.1.2 新能源汽车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4.1.3 两大产业融资模式的“产业界别”启示
    4.2 发达国家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的比较分析
        4.2.1 美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4.2.2 日本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4.2.3 欧洲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分析
        4.2.4 三大国家或地区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的“国际界别”启示
第五章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效率的实证研究
    5.1 DEA模型及其具体评价模型简介
        5.1.1 DEA效率评价模型及其原理
        5.1.2 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及其原理
    5.2 模型指标选取
    5.3 数据来源及处理
        5.3.1 数据来源
        5.3.2 无量纲化数据处理
    5.4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1 相关性分析
        5.4.2 融资效率分析
        5.4.3 相关结论
第六章 关于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及融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6.1 设立专门产业基金,提高政府扶持力度
        6.1.1 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需求方财政补贴力度
        6.1.2 设立专门的产业基金,完善企业风险补偿机制
    6.2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质押体系
        6.2.1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6.2.2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评估体系
        6.2.3 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管理机制
    6.3 健全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拓展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6.3.1 逐步推进科技创新板市场发展,改革创新资本形成机制
        6.3.2 进一步推动新三板、创业板市场发展,完善市场转板机制
        6.3.3 鼓励多种VC/PE融资模式创新,完善风险资金退出机制
    6.4 优化企业融资结构,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监督
        6.4.1 优化融资结构,提高资金利用率
        6.4.2 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监督管理体系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10)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变量参数定义
研究假设汇总
主要名词及统计指标解释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更新相关研究综述
    2.1 城市更新的发展状况研究
    2.2 城市更新的模式研究
    2.3 城市更新的效益研究
    2.4 城市更新综合评价研究
        2.4.1 评价指标研究
        2.4.2 综合评价研究
        2.4.3 评价方法研究
    2.5 文献评述及研究趋势分析
        2.5.1 文献评述
        2.5.2 研究趋势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更新利益相关者的博弈分析
    3.1 城市更新利益相关者分析
        3.1.1 利益相关主体的概念
        3.1.2 城市更新核心利益相关者分析
    3.2 博弈理论
        3.2.1 博弈论的概念
        3.2.2 博弈论的构成要素
    3.3 城市更新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3.3.1 两两静态博弈
        3.3.2 三方静态博弈
        3.3.3 三方动态博弈
    3.4 案例分析
        3.4.1 案例综述
        3.4.2 三方决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内涵和分析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4.2.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2.2 确定评价指标的初步框架
        4.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
        4.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4.3.3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因子识别
    4.4 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构建
    5.1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5.1.1 评价的目的
        5.1.2 评价的原则
    5.2 评价的内容
    5.3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的构建
        5.3.1 熵值法
        5.3.2 指标权重的计算和分析
    5.4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评价模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计算方法
    6.1 多层评价系统的评价法
        6.1.1 模糊评价法
        6.1.2 基于熵权模糊理论的综合评价法
        6.1.3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6.2 城市更新综合效益的评价方法
        6.2.1 发展效益系数
        6.2.2 协调效益系数
        6.2.3 综合评价
    6.3 基于改进雷达图法的综合效益计算方法
        6.3.1 基础雷达图法
        6.3.2 改进的雷达图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案例分析及实证
    7.1 R-G-D模式的猎德村改造
        7.1.1 猎德村案例介绍
        7.1.2 猎德村改造模糊评价
        7.1.3 猎德村综合效益分析
        7.1.4 猎德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2 D-G-R模式的琶洲村改造
        7.2.1 琶洲村案例介绍
        7.2.2 琶洲村改造模糊评价
        7.2.3 琶洲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
        7.2.4 琶洲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3 G-R-D模式的杨箕村改造
        7.3.1 杨箕村案例介绍
        7.3.2 杨箕村改造模糊评价
        7.3.3 杨箕村改造综合效益分析
        7.3.4 杨箕村改造的经验与借鉴
    7.4 综合效益计算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ST合成收到4,000万元财政补贴(论文参考文献)

  • [1]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区域与城乡差距的财政政策研究[D]. 李雅丽.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2)
  • [2]信息服务业演变及其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D]. 李晓峰.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减税对中国企业投资的影响研究[D]. 王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产业政策对我国文化产业非效率投资影响研究[D]. 肖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5]*ST春晖摘帽背后的盈余管理行为研究[D]. 何灵灵. 南昌大学, 2020(01)
  • [6]创新政策对中小企业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D]. 叶俊梅. 华侨大学, 2020(01)
  • [7]《环球电力热点观察》期刊文章英译汉实践报告[D]. 张雨童. 河北大学, 2020(08)
  • [8]农村“长尾”公共服务供需失衡及其矫正机制研究[D]. 罗吉. 广西大学, 2020(06)
  • [9]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融资模式及其融资效率研究[D]. 王姣.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10]城市更新的模式选择及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以广州市城中村改造为例[D]. 李剑锋. 华南理工大学, 2019

标签:;  ;  ;  ;  ;  

ST合成获得4000万元财政补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