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政治支撑力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建君[1](2021)在《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文中认为由于我国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加,城市空间规模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导致我国城市空间发生结构改变,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正面临严峻地挑战。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居民生活成本增加、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环境污染等各种城市人居环境问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居环境承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我国对承载力机制的理解与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城市承载力理论与现实的脱节。基于这个背景,强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承载适配能力成为当务之急。本研究将城市承载适配性概念引入到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中,将研究视角深入到城市环境内部。以辽宁省14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主要以辽宁省统计年鉴数据为主,通过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模型对城市子系统中各要素承载状态进行分析,最后利用障碍度因素模型探讨分析制约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水平发展的主次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提升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分析可知: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综合水平在2012-2019年间一直处于波动下降的状态,由2012年的高承载适配性水平降低至2019年的低承载适配性水平。其中,居住条件、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三个子系统呈下降趋势,只有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呈现上涨的趋势。(2)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限制性要素分析可知:从指标层来看,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人口自然增长率、科技投入占比四个要素是影响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的主要限制性要素;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趋势具有显着相关性,其中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在2015年达到最低值,居住条件在2017年达到最低值,截止至2019年底,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四个子系统限制要素规模失配度评价值从大到小依次为:可持续发展>居住条件>生态环境>基础设施。(3)通过对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障碍度分析可知:从指标层可以看出,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固定资产投资、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科技投入占比、人均生产总值、千人中小学建筑数、千人文体娱乐数。从准则层来看,居住条件承载适配度、基础设施承载适配度、生态环境承载适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度的障碍度变化差异性显着。其中资源配置承载适配障碍度和可持续发展承载适配障碍度远大于居住条件承载适配障碍度和生态环境承载适配障碍度。
彭璐瑶[2](2021)在《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擘画出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带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迈入关键阶段,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提速。作为国企改革的行动指南,《意见》明确了改革的首要原则,阐明了改革的主要目标,细化了改革的模式方法,其中特别提到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改革营造良好的市场氛围。并在新一轮国企改革中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商业类和公益类,分类施策,从改革、发展、监管及考核方面赋予不同的思路和对策,由此向我国传统垄断领域如电力、石油、军工等迈出实质性步伐。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特大型能源骨干央企,国家电网全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将给垄断行业带来关键启示,其改革方针、改革路径和改革方式等值得钻研探讨,因此本文以案例分析为手段,采用归纳演绎法、比较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进行研究,全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包含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及结构、研究方法以及预期创新。第二章为文献综述,首先从全局角度梳理国企混改的动因、路径与经济后果,其次将视角缩小到国有企业分类混改的必要性、股权结构设置和竞争中性的研究,进一步地,聚焦垄断行业国有企业混改的必要性和控制权归属,最后落脚民族地区与国有企业相互影响的研究。第三章为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起首分别罗列垄断行业和民族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制度,然后在界定有关概念的基础上,应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垄断行业国企混改动因,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第四章为电力行业现状及趋势,剖析案例公司所在行业的现状、困境和发展趋势,以此引入案例。第五章为案例介绍,详细陈述案例主体的基本信息和混改历程。第六章为案例分析,基于前述文献及理论,结合行业状况,从微观角度深刻剖释案例公司参与混改可能存在的动因,而后对比分析案例公司混改前后的长短期绩效、治理效率以及经济变化。第七章为研究结论及建议,根据前文分析,归纳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通过上述研究发现,垄断行业混改是以国有企业牵头非国有企业进行整合,不同来源的国有股东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相互制衡,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提升企业效率。混合源的国有股东能够形成一定程度的相互制衡,改善国有企业经营,提升企业效率。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引导国务院国资委转变监管模式,减少政府干预,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同时,逐步放开市场化招聘,畅通国有企业进出渠道,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对于扎根民族地区的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不仅能够解决企业自身的弊病,还可以给民族地区带来一针强心剂,有助于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着眼于不同国有资本之间的混合,跳出传统双向混合的模式,丰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对国有企业改革思路进行有效补充。第二,关注关系国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兼具公益性和商业性的垄断行业,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研究视角从竞争性行业延伸到垄断行业,为垄断行业国企提供有益借鉴,促进企业发展。第三,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相结合,国有企业肩负一部分社会责任,对于地区及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比较混改前后案例企业的绩效、治理效率和地区经济发展成果,提出合理建议,以期促进地区发展,为从脱贫攻坚平稳过渡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马芳[3](2020)在《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东北振兴是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以来,东北振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东北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仍然不尽人意。2016年10月18日,国务院召开了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推进会,明确提出了组织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相关省市建立对口合作机制。对口合作实施至今已三年,两地对口合作政策执行情况如何、制定了哪些实施细则、各领域的合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两地对口合作对推动东北振兴效果如何、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发展带来了哪些经济效应、还有哪些因素制约着对口合作的进展、如何更好地推进两地经济协同发展特别是东北振兴,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对此开展研究,研究对全面评估对口合作政策、促进东北振兴和东部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政策实施时间较短,涉及的地域、层级、领域很广,目前对两地对口合作的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很多学者仅在东北振兴或在对口帮扶的基础上对对口合作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其他研究不同,本文是在对两地大量的实地调研及向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咨询、深度访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实地调研与深入访谈相结合等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了以合作现状总览、合作效应实证、制约因素分析为主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解读东北和东部地区的对口合作政策,系统梳理对口合作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主要领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分领域对对口合作在两地所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以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和信息产业作为代表进一步实证分析对口合作对东北经济的促进作用。从对口合作的视角分析了东北振兴的制约因素。对两地如何进一步落实中央提出的对口合作政策,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合作进而推进东北振兴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1.到2020年,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已基本完成预定目标。即形成了常态化的合作机制、构建了多产业合作平台、建立健全了合作相关政策,并形成了有效的保障措施。2.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增长拉动效应显着。东北地区在对口合作后经济总量增长趋势明显。对口合作明显促进了东北地区的机制体制改革,尤其是国企改革。对口合作对推动东北地区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效果不明显,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有很大促进作用。对口合作使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得到了显着改善。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但对科技产出的促进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的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有显着的促进作用。3.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经济拉动效应不显着。东部地区的机制体制改革也未因对口合作而出现明显的进步,其中,国企改革的效果对机制体制改革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促进效果显着,但对产业结构高级化效果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的科技产出以及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作用显着,但对科技投入促进作用不显着。对口合作对东部地区平台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通过三个重点合作领域的实证分析说明对口合作对东北振兴的促进作用。对口合作对东北地区农副产品加工业、汽车制造业、信息技术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明显,这说明对口合作是一项有利于促进东北振兴的政策。5.从对口合作视角分析制约东北振兴的主要因素:两地经济基础及合作效应的差异导致东部地区合作意愿不强。机制体制方面,对口合作的实施在东北基层政府受到阻碍。东北地区营商环境仍有待改善,某些行业中仍存在着以利益输送为基础的“隐性限制”,招标内定、企业垄断、隐性门槛等状况仍然存在。东北国企运营管理能力薄弱,在企业转型升级方面,东北地区制造业存在内部结构矛盾;农业合作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面临问题;东北本地的金融业表现整体疲软,削弱了两地对口合作的效果。在科技创新方面,东北地区创新性研究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人才存在结构性问题;人才就业观念有待转变;东北科技成果本地转化能力弱。在平台建设及其他方面,东北特色小镇建设遭遇瓶颈;合作中两地间信息数据互通不畅;产业园区功能存在竞争冲突。东部地区对东北地区人才“虹吸效应”明显。6.促进对口合作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增强两地干部交流、转变思想意识,制定对口合作PPP项目规范,提升东北国企混改质量,大力促进东北民营经济发展。加快两地对口合作产业升级转型方面:激励两地企业“走出去”、“请进来”,政策扶持两地非公经济融资,以乡村振兴新型农业经营发展,加强两地开展文化旅游合作,以两地制造业为基础与“互联网+”相结合。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才发展方面:健全两地人才培育与流动机制,调动两地校企合作积极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高两地合作自主研发能力,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加强两地合作平台建设方面:搭建平台载体,促进两地进一步合作交流,补齐两地农村、农业对口合作平台建设短板。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从对口合作视角系统梳理了东北振兴所取得的成果和面临的问题。对东北振兴问题的研究文献浩如星河,但是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东北经济发展状况的研究却不多,本研究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为其他的研究者提供了比较全面的参考材料。2.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有益补充。中国区域间对口合作大都是发达地区以帮扶为主支援不发达地区的形式,很少有学者对此种区域合作进行过系统研究。尽管现阶段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但尚不是落后地区,本文对新时代下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的经济效应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开创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研究新领域,丰富了区域经济理论。3.建立区域对口合作分析框架。本文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平台建设等四个方面作为对口合作分析框架,研究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现状、经济效应、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抓住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以及东北振兴的关键。4.构建效应分析计量模型。本文通过构建效应分析计量模型,将两地对口合作前后对比及东北地区在三个重点领域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分别对东北振兴、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在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平台建设及农业、汽车制造业和信息产业等方面产生的经济效应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对两地经济发展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结论。
张铭[4](2020)在《基于COSO-ERM(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时代进步的步伐从未停止,企业在时代发展中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越来越多,风险与日俱增。2017年9月6日,COSO委员会发布了更新后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COSO-ERM(2017),新的框架从整合风险管理的视角作为切入点,深度探讨了如何提升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并最终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以应对新环境下的新挑战。全面风险管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也是保障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平稳实行市场化转型和运作的重要保障。GX集团作为一家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在国企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面临着市场化转型发展和抗风险能力亟需提升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结合GX集团案例对全面风险管理优化进行研究,有利于完善国有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推动最新的风险管理理论的实践探索,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和转型有序推进。本文在对全面风险管理理论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COSO-ERM(2017)为基础,采用规范研究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GX集团的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优化。本文从COSO-ERM(2017)五个要素维度对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现状与问题进行剖析,GX集团在风险管理中存在风险管理覆盖面不足、风险管理架构与职能划分不清晰、风险信息不对称、风险管理战略缺失、风险管理流程以及工具方法存在较大缺失与不足、风险文化有待提升、对风险认知不充分、不统一等问题,根据发现的问题,从完善风险治理、建立全面风险清单、搭建风险监控与预警体系、开展重大风险专项管理四个方面实施风险管理的优化,并提出了实施效果的分析模型,同时通过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加强风险预警体系运行保障、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条线人才来保障风险管理优化的效果。本文以COSO-ERM(2017)作为全新的视角,优化典型的多元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致力于通过进一步整合风险管理工作与日常经营管理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并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在研究视角、实践对象和具体策略上均有一定的创新。
王有标[5](2019)在《国企改革背景下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探究 ——以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经济正逐渐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企改革背景下,建筑企业纷纷转型升级,竞争日益激烈。人力资源是企业最珍贵的无形资产之一,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环节,在建筑企业经营管理和升级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符合企业特质的绩效考核可加快员工的自我发展,促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重要的战略地位。制定成功的绩效考核方案对企业和员工的长远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的新形势下,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推进国企改革,完善和充实绩效考核内容,取得新的进步。但在企业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绩效考核工作开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有共性问题,也有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个性问题。对于建筑企业Z公司而言,两级机关管理人员处于集团高层管理人员与分公司、子公司项目部之间,在高层管理人员和各分子公司项目部之间传递战略目标和生产经营、日常管理服务等信息,作用不可忽视。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员工权益实现、公司战略落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本文以Z公司为研究对象,立足国企改革及转型升级背景下公司两级机关绩效考核现状并结合研究生学科要求、本人工作经历,对公司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工作进行改进和优化。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作为企业战略引领的关键力量,承担着上传下达、统筹管理的重要作用,必须以绩效考核优化为核心,通过调研问卷的汇总整理,以及走访调研,分析并解决当前Z公司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绩效考核方面存在问题,包括重视程度、指标设定、人员选择、过程沟通等方面,从而塑造Z公司两级机关适用的绩效考核优化方案,在分析建筑单位绩效考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转型升级背景下优化建筑单位绩效考核方案的遵循原则、具体策略及相关保障。Z公司两级机关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优化方案也可为同行业企业进行绩效考核提供借鉴,促进新形势下国有企业建立以各层级组织、各岗位为应用对象的绩效考核架构,确保关键指标“人性化设计、刚性化执行”,不断改善和提高国企绩效考核水平和整体业绩提升。
闫丽红[6](2019)在《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此加强党建工作能够保证国有企业改革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发挥党建工作的应有作用,实现国有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主要围绕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展开分析和论述,首先介绍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最后提出进一步加强国企改革中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
罗丽娟[7](2019)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文中研究指明员工持股是指企业通过一定的方式使员工拥有企业一定数量股权的制度安排,是企业在产权组织形式上的制度创新。员工持股可以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具有分配效应和激励效应等多重微观经济效应,有利于形成具有创新活力和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员工持股还具有稳定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等宏观经济效应,可以克服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实施所造成的不良政策效果。员工持股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新一轮我国国企改革的亮点。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物质资本与物质资本的混合,还要重视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混合,这就是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将员工持股作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形成的重要途径和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手段,以员工持股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完善企业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创新能力,使混合所有制企业成为具有世界一流创新力和竞争力的微观经济主体;同时以员工持股克服混合所有制企业内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形成资本和劳动的利益共同体,构建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共享发展和共同富裕。虽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塑造社会主义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微观经济主体意义重大,然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目前还仅仅停留于“允许”发展的层面,自2016年8月启动后进展缓慢,仍仅限于在试点范围内推行,且试点政策要求严格,试点范围小。造成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前我国对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员工持股只是被作为国有企业中长期激励的一种手段,没有被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没有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提升到塑造社会主义经济微观主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战略高度。从过去的实践过程看,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长期难以解决劳动者不能分享剩余价值、劳资关系对立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企业创新能力不足、效率低下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瓶颈。由此,本文重点论证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对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以及保持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并梳理了国外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作为借鉴,最后对我国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在绪论中,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学界关于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员工持股的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还有待于深入研究如何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员工持股相结合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问题;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主要内容,以及本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研究中还存在的不足,等等。第一章是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和理论建构。关于概念界定,论文首先区分了混合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在梳理了学者们对混合所有制企业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混合所有制企业内涵的理解;对于员工持股的概念,同样是在梳理学者们的讨论后,提出了本论文对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然后介绍了本论文对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内涵的理解。对于本论文的相关理论基础,首先介绍了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经过对这些理论的比较和分析,提出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应该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产生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本理论、“双因素”理论、分享经济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等相关理论,来指导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基于上述相关理论,本论文提出了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本论文认为,如果社会主义要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那么混合所有制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就应当既有活力,又能使劳动与资本共同分享企业生产剩余,形成劳动与资本的利益共同体,成为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可持续增长的微观基础;而员工持股是兼具提高企业治理水平、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的微观经济效应和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宏观经济效应的制度安排,更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第二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本章介绍了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出现,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在每一阶段的政策与实践、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和对问题的规范,并因政策规范难以奏效而最终叫停的曲折历程;在此基础上,指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实践历程之所以经历曲折,几经反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还存在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分别从改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治理结构、发展创新型企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员工持股对于当前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应该将员工持股作为重要途径和重要环节,以期形成有活力的、劳资关系和谐的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同时又为宏观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微观经济基础。第七章研究了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现状,提出当前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解决的难点问题,以及混合所有制企业实施员工持股所存在的阻碍因素。国外员工持股发展较早,有着较丰富的成功经验,本论文在第八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和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发展过程和特点,分析、总结了上述国家员工持股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施提供经验借鉴。第九章,从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际出发,以及从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需要出发,并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提出了发展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应遵循的原则及对策建议。
本刊记者[8](2019)在《四十三载勤耕不辍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尹家绪》文中指出尹家绪,第九届"袁宝华企业管理金奖"获得者,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在担任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期间,他带领这家一度陷入困境的军转民企业浴火重生,跨越式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在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期
忻秉明,陈柱[9](2018)在《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加大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视力度,要求国有企业率先进行改革,以起到带头引导作用,保障改革工作顺利进行。但在进行国企改革时,必然会对一部人的利益造成影响,导致改革工作受到阻力。对此,要做好国企党建工作,有利于提高国企员工的党性意识,落实全局观,从而为国企改革保驾护航。
王晶[10](2018)在《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多变,一方面利率市场化、金融信息化环境中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较大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深化和金融改革的加快推进,商业银行对公业务的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金融科技的发展为对公业务提供了更强动力。特别是企业对对公存、贷产品以及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产品组合的需求越来越强,银行业对公业务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在大量文献阅读和梳理基础上,对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通过对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现状分析,发现在对公业务上存在盈利能力下降,营销手段落后,市场份额下降,客户分化加速等问题。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原因是存贷利差大幅收紧,产品创新相对滞后,商业银行竞争加剧,金融市场环境改变。结合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和现状,在对其进行PEST分析后,针对不同客户采用不同的营销策略,积极发展对公业务产品,对客户进行区域化划分,并且对客户行业进行把控。为了对公业务的发展取得预期效果,提出了提升产品创新理念,健全业务激励机制,加大人力资源开发,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四个必要的保障措施,以对对公业务发展进行有利的支持。本文的研究,为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有助于加强交通银行在福建省对公业务的竞争力,提升公司整体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研究对同类商业银行改进对公业务发展策略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政治支撑力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政治支撑力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面临的挑战 |
1.1.2 承载力理论研究与现实管理脱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及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城市经济理论 |
2.1.3 短板理论 |
2.1.4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2.1 城市综合承载力概念 |
2.2.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 |
2.3 城市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承载力概念的提出 |
2.3.2 综合承载力的研究综述 |
2.4 城市人居环境国内外研究综述 |
2.4.1 国外研究综述 |
2.4.2 国内研究综述 |
2.4.3 文献的归纳与总结 |
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理论框架 |
3.1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作用机制 |
3.2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系统特征 |
3.3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内涵 |
4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模型构建 |
4.1 构建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评价指标体系 |
4.1.1 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4.1.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4.1.3 指标标准化及权重确定 |
4.1.4 障碍度模型 |
4.2 数据来源 |
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区概况 |
5.1.1 研究区位置及空间范围 |
5.1.2 研究区典型性 |
5.2 单要素供需规模适配评价结果 |
5.2.1 居住条件评价结果 |
5.2.2 基础设施评价结果 |
5.2.3 生态环境评价结果 |
5.2.4 可持续评价结果 |
5.2.5 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综合评价结果 |
5.3 限制性要素分析 |
5.3.1 指标层要素规模适配范围及程度 |
5.3.2 准则层要素规模适配程度 |
5.4 供需适配状态综合评价 |
6 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度障碍因素分析 |
6.1 指标层障碍因素分析 |
6.2 准则层障碍因素分析 |
7 结论与对策 |
7.1 主要结论 |
7.2 对策 |
7.2.1 倡导节约资源,保障居住空间适宜度 |
7.2.2 完善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承载力 |
7.2.3 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 |
7.2.4 提高经济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可持续发展承载能力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结构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3.1 归纳演绎法 |
1.3.2 比较分析法 |
1.3.3 事件研究法 |
1.4 预期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因研究 |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路径研究 |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研究 |
2.2 分类混改的相关研究 |
2.2.1 分类混改的必要性研究 |
2.2.2 分类混改的股权结构设置研究 |
2.2.3 分类混改的竞争中性研究 |
2.3 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研究 |
2.3.1 垄断行业混改的必要性研究 |
2.3.2 垄断行业混改的控制权研究 |
2.4 民族地区国有企业的相关研究 |
2.4.1 国有企业对民族地区的经济贡献研究 |
2.4.2 民族地区对国有企业的发展影响研究 |
2.5 文献述评 |
3 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
3.1 制度背景 |
3.1.1 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制度 |
3.1.2 民族地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相关制度 |
3.1.3 国家电网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背景 |
3.2 理论分析 |
3.2.1 相关概念界定 |
3.2.2 基于产权理论的分析 |
3.2.3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3.2.4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分析 |
4 电力行业现状及趋势 |
4.1 水电行业集中于四川省民族地区,发展渐缓 |
4.1.1 水电电力发电量占比下滑 |
4.1.2 水电投资力度下降 |
4.1.3 水电开发程度已经处于较高水平 |
4.1.4 水电市场竞争格局稳定 |
4.2 电力发展受多种因素限制 |
4.2.1 主营业务受国家政策影响大 |
4.2.2 人事任命多由政府决定 |
4.2.3 水电业务受自然环境限制 |
4.3 电力行业发展趋势 |
4.3.1 泛在电力物联网建设 |
4.3.2 “云网融合”规模化发展 |
5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介绍 |
5.1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的主体信息 |
5.1.1 岷江水电的基本信息 |
5.1.2 国网信通产业集团的基本信息 |
5.1.3 加拿大威尔斯的基本信息 |
5.1.4 龙电集团的基本信息 |
5.1.5 西藏龙坤的基本信息 |
5.2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的历程 |
5.2.1 方案研究制定阶段 |
5.2.2 方案落地及实施阶段 |
5.2.3 方案具体内容 |
5.2.4 国家电网四川省内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总结 |
6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案例分析 |
6.1 动因分析 |
6.1.1 提升国有企业的业绩 |
6.1.2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 |
6.1.3 助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6.2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的绩效评价 |
6.2.1 短期绩效评价 |
6.2.2 长期绩效评价 |
6.3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的治理效率分析 |
6.3.1 股东治理层面 |
6.3.2 董事会治理层面 |
6.3.3 监事会治理层面 |
6.4 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分析 |
6.4.1 助推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升级 |
6.4.2 联营单位与子公司共同助力精准扶贫 |
6.4.3 结合地方优势引入高新技术产业 |
7 研究结论及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混改有助于提升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效率 |
7.1.2 垄断行业国有资本之间的融合有助于改善公司治理 |
7.1.3 国企间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助于社会责任承担,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
7.2 研究建议 |
7.2.1 明确垄断行业改革目标,分类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
7.2.2 与分类改革相匹配,建立完善公司机制 |
7.2.3 将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家战略相结合,带动民族地区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3)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
1.3 主要创新点和尚待改进之处 |
1.3.1 主要创新点 |
1.3.2 尚待改进之处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2.1.1 对口援助的理论发展 |
2.1.2 区域经济发展及区域合作的理论发展 |
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2.2.1 对口援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
2.2.2 对口合作相关研究 |
2.2.3 东北振兴相关研究 |
第3章 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成效分析 |
3.1 对口合作实施总方案 |
3.1.1 对口合作实施方案解读 |
3.1.2 分省对口合作实施方案 |
3.2 体制、机制改革与合作模式创新成效分析 |
3.2.1 东北地区机制体制改革成效 |
3.2.2 对口合作发展模式创新 |
3.3 两地区产业协同发展、转型成效分析 |
3.4 对口合作区域科技创新成效分析 |
3.5 对口合作平台建设成效分析 |
3.6 其他领域合作成效分析 |
小结 |
第4章 对口合作对东北振兴的经济效应实证分析 |
4.1 对口合作推动东北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
4.1.1 实证分析方法和模型选择 |
4.1.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
4.1.3 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4.2 东北振兴的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分析 |
4.2.1 体质机制创新的路径分析 |
4.2.2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4.2.3 体质机制创新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4.3 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效应分析 |
4.3.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
4.3.2 产业升级、结构优化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4.4 东北振兴的科技创新效应分析 |
4.4.1 模型的构建与变量选取 |
4.4.2 科技创新效应的实证结果分析 |
4.5 东北与东部地区互联、互通效应分析 |
4.5.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5.2 地区间互联、互通效应分析的实证结果分析 |
小结 |
第5章 对口合作给东部地区带来的经济效应分析 |
5.1 对口合作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
5.1.1 经济增长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5.1.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
5.2 对东部地区的体制机制创新效应分析 |
5.2.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5.2.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
5.3 对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结构优化的效应分析 |
5.3.1 效应分析的模型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5.3.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
5.4 对东部地区的科技创新效应分析 |
5.4.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5.4.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
5.5 地区间共建合作平台建设的效应分析 |
5.5.1 效应分析模型的构建与变量的选取 |
5.5.2 实证结果及东部与东北地区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6章 两地对口合作重点产业效应研究 |
6.1 对口合作对双方农业的影响——来自农副食品加工业的证据 |
6.1.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1.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
6.2 对口合作对双方制造业的影响——来自汽车制造业的证据 |
6.2.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2.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
6.3 对口合作对双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来自信息技术服务业的证据 |
6.3.1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3.2 实证结果及东北、东部地区比较分析 |
小结 |
第7章 对口合作视角下东北振兴的制约因素分析 |
7.1 地区间发展差异对合作的制约作用分析 |
7.1.1 两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制约对口合作 |
7.1.2 对口合作在两地的经济效应差异明显 |
7.2 四大领域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
7.2.1 体制机制改革的制约因素分析 |
7.2.2 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制约因素分析 |
7.2.3 科技创新领域的制约因素分析 |
7.2.4 平台建设领域的制约因素分析 |
7.3 其他方面的制约因素分析 |
小结 |
第8章 提升东北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
8.1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地区间对口合作 |
8.2 加快地区间对口合作产业转型升级 |
8.3 推动科技创新创业促进两地间合作 |
8.4 加强两地间的合作平台建设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4)基于COSO-ERM(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全面风险管理相关研究 |
2.1.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发展 |
2.1.2 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
2.2 COSO-ERM (2017)相关研究 |
2.2.1 COSO-ERM (2017)框架产生的背景与发展 |
2.2.2 COSO-ERM (2017)的变化 |
2.2.3 COSO-ERM (2017)的内容 |
第3章 COSO-ERM (2017)视角下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
3.1 GX集团概况 |
3.1.1 企业简介 |
3.1.2 组织结构及人员情况 |
3.1.3 经营状况 |
3.2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现状描述 |
3.2.1 治理和文化 |
3.2.2 战略与目标制定 |
3.2.3 实施 |
3.2.4 检查与修订 |
3.2.5 信息、沟通与报告 |
3.3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问题分析 |
3.3.1 风险管理的覆盖面不足 |
3.3.2 风险管理架构与职能划分有待进一步完善 |
3.3.3 集团与子公司存在风险信息传递的问题 |
3.3.4 集团层面风险管理战略缺失 |
3.3.5 在风险管理流程以及工具方法方面存在较大缺失与不足 |
3.3.6 风险文化方有待提升 |
3.3.7 对风险认知存在不充分,不统一的问题 |
第4章 COSO-ERM (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与实施 |
4.1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
4.1.1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外部环境分析 |
4.1.2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内部需求分析 |
4.2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总体思路、原则及优化的主要内容 |
4.2.1 总体思路 |
4.2.2 优化的原则 |
4.2.3 优化的主要内容 |
4.3 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实施 |
4.3.1 完善风险治理 |
4.3.2 建立全面风险清单 |
4.3.3 搭建风险监控与预警体系 |
4.3.4 重大风险的专项管理 |
第5章 COSO-ERM (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实施效果分析 |
5.1 实施效果分析的思路 |
5.2 风险管理能力评估 |
5.2.1 管理层重视程度 |
5.2.2 政策、制度与流程 |
5.2.3 组织架构与人员配备及能力 |
5.2.4 风险管理工具与方法运用 |
5.2.5 执行有效性 |
5.3 实施效果分析 |
5.3.1 风险管理能力调节系数计算结果 |
5.3.2 实施效果分析 |
第6章 COSO-ERM (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保障 |
6.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文化 |
6.2 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信息化 |
6.3 风险预警体系运行的保障 |
6.4 引进和培养风险管理条线人才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国企改革背景下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探究 ——以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文献论述 |
1.2.1 国外相关文献论述 |
1.2.2 国内相关文献论述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1.5 研究成果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绩效及绩效考核定义 |
2.1.2 绩效管理定义 |
2.2 绩效考核方法论述 |
2.2.1 目标管理法 |
2.2.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2.3 360 度绩效评价法 |
2.3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论述 |
2.3.1 绩效指标体系 |
2.3.2 考评运作体系 |
2.3.3 结果反馈体系 |
第3章 Z公司基本概况及两级机关绩效考核现状 |
3.1 建筑施工企业整体特点及人员管理情况概述 |
3.2 Z公司基本概况 |
3.2.1 Z公司概况 |
3.2.2 Z公司组织结构 |
3.2.3 Z公司近年发展态势及未来规划 |
3.2.4 Z国企改革背景对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必要性探究 |
3.3 Z公司相关层级概述 |
3.3.1 总部机关层面 |
3.3.2 二级单位层面 |
3.3.3 项目部层面 |
3.4 Z公司绩效考核现状介绍 |
3.4.1 Z公司现行绩效考核方法概述 |
3.4.2 Z公司现行绩效考核实施流程 |
3.4.3 Z公司现行绩效考核结果应用 |
第4章 Z公司绩效考核存在问题与分析 |
4.1 Z公司调查问卷设计及发放 |
4.1.1 调研问卷内容设计、发放与回收 |
4.1.2 调研问卷结果统计 |
4.1.3 调查对象基本数据分析 |
4.2 Z公司绩效考核存在问题分析 |
4.2.1 绩效考核重视程度不够 |
4.2.2 绩效考核指标设定不当 |
4.2.3 绩效考核缺乏全面评估效果 |
4.2.4 绩效考核缺乏过程沟通 |
第5章 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具体对策及保障 |
5.1 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原则 |
5.1.1 战略导向原则 |
5.1.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5.1.3 动态调整与持续发展原则 |
5.2 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具体对策 |
5.2.1 提升绩效考核重视程度,强化战略目标管理 |
5.2.2 设置科学合理考核指标,做好岗位分析 |
5.2.3 优化绩效考核主体,提高全面评估效果 |
5.2.4 发挥绩效访谈作用,注重过程沟通与结果应用 |
5.2.5 提高绩效考核公平性,加强绩效申诉制度管理 |
5.3 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的相关保障措施 |
5.3.1 组织保障 |
5.3.2 制度保障 |
5.3.3 文化保障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附录 :调研问卷 |
(6)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
(一)能够充分的协调国际经济和政治之间的关系 |
(二)顺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
(三)能够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强化党组织的领导 |
(四)能够全面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
二、当下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阻碍分析 |
(一)领导缺乏对党建工作的重视 |
(二)部分党员服务意识和领导意识相对淡薄 |
(三)党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 |
三、加强国有企业改革中党建工作的有效途径分析 |
(一)必须要全面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 |
(二)要全面落实新时代的各种党建精神和要求 |
(三)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
(四)要进一步开展党风建设,并且开展各种党建实践活动 |
四、结语 |
(7)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关于混合所有制的研究未将解决劳资关系作为重点 |
二、员工持股有助于解决混合所有制发展中的劳资关系问题 |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 |
四、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章节安排 |
一、研究思路 |
二、技术路线 |
三、章节安排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及研究不足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 |
三、研究不足 |
第一章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理论建构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内涵 |
二、员工持股的内涵及性质 |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内涵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相关理论 |
一、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双因素”理论 |
四、分享经济理论 |
五、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节 相关理论分析 |
一、对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与人力资本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
二、对“双因素”理论和分享经济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
三、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
四、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应以马克思劳动力产权理论为指导 |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为重点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理论建构 |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理论假设 |
二、基本推论:员工持股应当成为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重点 |
第二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历程及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发展历程 |
一、我国员工持股的出现 |
二、员工持股的初步探索阶段(1978-1994年) |
三、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初步结合阶段(1994-2002) |
四、针对管理层的股权激励阶段(2002-2013) |
五、明确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重启员工持股阶段(2013年至今)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及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的曲折性 |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中存在的理论认识问题 |
第三章 员工持股与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中存在的治理问题 |
一、解决国企所有者缺位问题是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逻辑起点 |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仍面临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
三、混合所有制企业制度定型需要解决委托代理关系问题 |
第二节 员工持股是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现代治理结构的重要途径 |
一、员工持股是混合所有制企业产权多元化的重要实现形式 |
二、员工持股可以有效解决混合所有制企业委托代理问题 |
三、我国以员工持股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成功案例 |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主要矛盾是解决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问题 |
二、聚焦建立有效委托代理关系,以员工持股实现企业治理的激励相容 |
第四章 员工持股与发展创新型企业 |
第一节 创新型企业内涵及我国创新型企业发展现状 |
一、创新型企业内涵 |
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背景下我国创新型企业的缺乏 |
第二节 我国创新型企业缺乏的重要原因 |
一、企业家精神缺乏 |
二、工匠精神缺乏 |
三、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促进创新型企业形成 |
一、以员工持股激励企业家精神形成 |
二、以员工持股激励工匠精神形成 |
三、以员工持股激励科技人员提升创新能力 |
第五章 员工持股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第一节 资本短缺时代劳动者难以分享企业利润与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
一、资本短缺时代与劳动报酬比重偏低 |
二、劳动报酬低转化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比重低 |
三、劳动者报酬偏低导致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过低 |
第二节 资本过剩时代劳动者分享利润的客观基础正在形成 |
一、我国进入资本相对过剩时代和劳动力短缺时代 |
二、人力资本日益成为劳动者财产性收入的重要源泉 |
三、员工持股成为增加财产性收入的重要途径 |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
一、以员工持股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具有可行性 |
二、员工持股优于简单的工资上涨和福利国家模式 |
三、员工持股有利于打造我国的人力资本优势 |
四、员工持股有利于形成劳资利益共同体 |
第六章 员工持股与宏观经济稳定 |
第一节 宏观经济稳定需要有活力的微观基础 |
一、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的失灵 |
二、宏观经济稳定需要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
第二节 员工持股与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
一、我国需要形成消费拉动的内生增长模式 |
二、以员工持股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挥消费生力军和主力军的作用 |
三、以员工持股稳定国内投资 |
第三节 以员工持股推动新经济发展 |
一、新经济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
二、员工持股有利于促进新经济发展 |
三、在新经济领域广泛推动员工持股 |
第四节 以员工持股解决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就业问题 |
一、传统工资制与失业问题 |
二、以员工持股实现利润分享制 |
三、构建员工与企业的命运共同体 |
第七章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难点问题及阻碍因素 |
第一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发展现状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历经反复 |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进一步发展任重道远 |
第二节 我国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实践中的难点问题 |
一、持股对象范围的确定 |
二、员工持股比例的确定 |
三、持股员工的资金来源 |
四、员工持股模式的确定 |
五、持股平台问题 |
第三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阻碍因素 |
一、对混合所有制改革及员工持股缺乏足够的认识 |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体制障碍 |
三、内部人控制问题 |
四、我国员工持股相关立法的限制 |
五、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关的财税政策对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企业和员工进行激励 |
第八章 员工持股的国际经验 |
第一节 美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一、美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兴起与发展 |
二、美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
第二节 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一、英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二、英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
第三节 法国员工持股制的兴起和发展 |
一、法国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二、法国员工持股的特点 |
第四节 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一、日本员工持股的兴起与发展 |
二、日本员工持股制度的特点 |
第五节 发达国家员工持股的启示 |
一、政府对员工持股计划的重视 |
二、制订完善的立法来推行员工持股 |
三、利用财税政策支持和引导 |
四、支持第三方金融机构介入员工持股 |
五、实施普惠式的员工持股 |
六、采取多种形式的员工持股计划模式 |
第九章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及建议 |
第一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原则 |
一、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上升到塑造社会主义微观经济主体的高度 |
二、将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与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相联系 |
三、加强顶层设计,使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序开展 |
四、在法律的激励、引导和规范下有序开展 |
五、从企业实际出发开展员工持股 |
第二节 我国发展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建议 |
一、充分认识员工持股在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
二、加强和完善员工持股的相关立法 |
三、允许第三方金融机构参与员工持股计划 |
四、对员工持股参与方提供财税政策支持 |
五、探索多样化的员工持股模式 |
六、逐步扩大员工持股对象及企业的范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四十三载勤耕不辍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尹家绪(论文提纲范文)
推进全价值链体系化精益管理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 |
提升企业家领导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
国企改革量体裁衣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
结构调整“加减乘除”走深走实“一带一路” |
(9)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
(一) 协调国企经济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
(二) 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
(三) 加快现代企业结构变革, 强化党组织联系 |
(四) 增强国有企业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
二、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中受到的阻碍 |
三、在深化国企改革中不断加强党建工作的途径 |
四、结束语 |
(10)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1.2.1 理论基础 |
1.2.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现状 |
2.1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现状分析 |
2.1.1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概况 |
2.1.2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现状 |
2.1.3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现有的对公业务发展策略 |
2.2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PEST分析 |
2.2.1 政治环境分析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2.3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1 存量客户减少 |
2.3.2 资金成本提高 |
2.3.3 市场份额下降 |
2.3.4 风控能力下降 |
第3章 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方案 |
3.1 对公客户区域化策略 |
3.1.1 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 |
3.1.2 发挥福建省分行区域优势 |
3.2 以客户为中心差异化营销策略 |
3.2.1 存量客户对策 |
3.2.2 中型企业对策 |
3.2.3 小微企业对策 |
3.3 发展对公业务产品策略 |
3.3.1 巩固发展信贷产品 |
3.3.2 开拓投行业务 |
3.4 对公客户行业把控策略 |
3.4.1 积极进入国家战略导向的行业 |
3.4.2 谨慎进入风险较高的行业 |
3.4.3 限制进入不良率高的行业 |
第4章 交通银行福建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方案实施与保障 |
4.1 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方案实施 |
4.1.1 改进方案实施思路 |
4.1.2 改进方案实施途径 |
4.2 实施的保障措施 |
4.2.1 产品创新理念保障 |
4.2.2 业务激励机制保障 |
4.2.3 专业人员组织保障 |
4.2.4 多维技术系统保障 |
4.3 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方案实施效果评价和预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国企改革和发展中政治支撑力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辽宁省城市人居环境承载适配性研究[D]. 刘建君.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2]垄断行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经济后果研究 ——以国家电网四川省混改为例[D]. 彭璐瑶.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对口合作经济效应实证研究[D]. 马芳. 辽宁大学, 2020(07)
- [4]基于COSO-ERM(2017)视角下的GX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研究[D]. 张铭. 山东大学, 2020(05)
- [5]国企改革背景下Z公司绩效考核优化探究 ——以两级机关管理人员为例[D]. 王有标.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3)
- [6]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J]. 闫丽红. 现代国企研究, 2019(12)
- [7]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论[D]. 罗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8]四十三载勤耕不辍 做强做优做大国企——访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原党组书记、董事长尹家绪[J]. 本刊记者. 企业管理, 2019(04)
- [9]企业党建在国企改革发展中作用的研究[J]. 忻秉明,陈柱. 现代国企研究, 2018(20)
- [10]交通银行福建省分行对公业务发展策略改进研究[D]. 王晶. 湖南大学, 2018(01)
标签:员工持股计划论文; 混合所有制经济论文;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论文; 企业经济论文; 混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