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内钛白粉厂废硫酸浓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论文文献综述)
李斐然[1](2021)在《碳还原—亚熔盐分解联合工艺处理钛中矿富集钛资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攀西地区拥有丰富的钒钛磁铁矿资源,其钛资源在全国钛储量中所占的比例为90%。部分位于攀西地区的选矿企业使用钒钛磁铁矿经磁选操作后得到的尾矿当作原料,再重新选矿获得钛中矿,TiO2品位在该矿中占到的比例为36%至38%,无法满足直接生产海绵钛、人造金红石、钛白粉以及高钛渣的工业要求,其用于工业化生产的经济性不高。本研究课题以钛中矿为原料,首先将钛中矿与一定配比的无烟煤混合后制备成含碳球团,通过高温还原、磁选等过程将铁元素分离,最后以高活性氢氧化钾亚熔盐为反应介质,有效地实现了钛中矿钛资源的综合利用。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研究了还原温度、还原时间、配碳比(n C/n O)对钛中矿含碳球团还原和磁场强度对磁选后TiO2含量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直接还原工艺条件和磁选工艺条件。在粘结剂浓度3%、添加量10%、成型压力16MPa的固定条件下,还原温度1350°C、还原时间45min、配碳比(n C/n O)=1.1,矿粉粒度180-200目,磁场强度160m T时钛中矿中TiO2含量由33.71%提升至58.7%。(2)考察了还原后的球团经磁选后磁性部分和非磁性部分的主要物相组成,明确了在上述较佳的直接还原工艺条件下,有效地实现了钛中矿中的钛铁分离。(3)以上述直接还原工艺得到的非磁性部分钛渣为原料,研究了氢氧化钾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钛转化率的影响,确定了较佳的亚熔盐工艺条件。在氢氧化钾溶液浓度80%、反应时间3h、反应温度260°C时钛转化率达到了94.73%。(4)考察了碱溶液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反应产物中的物相组成和钙、镁铝、硅等杂质元素的走向,对钛中矿中部分有价杂质元素的综合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5)通过化学反应的宏观动力学方程证明了碳还原产物在氢氧化钾亚熔盐体系中的反应符合未反应收缩核模型,且反应初始阶段受界面化学反应控制。
龚家竹[2](2020)在《中国钛白粉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钛白粉生产市场、现有商业生产工艺技术。回顾了中国钛白粉行业60 a来的起步、发展、壮大历程,发展成世界产销量第一的钛白粉生产大国所取得的成绩和市场占有率。提出了在绿色可持续发展化学(GSC)的时代背景下,围绕全资源与全能源利用、减少废副排放的发展方向,以及未来全球钛白粉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
田铭[3](2020)在《硫酸-盐酸体系中钛液水解行为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氧化钛(钛白)是性能最好的白色颜料,应用广泛且前景广阔。基于我国大量赋存的重大特色钒钛磁铁矿资源,本课题组提出钠化冶炼新工艺以实现高效清洁分离钛、钒和铁。新工艺提取钒和铁后,大量钛组分仍以钙钛矿形式赋存于钛渣中,现有钛白生产工艺难以实现该钛渣的高值化利用。而采用硫酸-盐酸混合酸体系在低温低酸度下即可高效溶解该钛渣并获得钛液,后经水解过程制备合格偏钛酸。其中水解反应是决定偏钛酸与钛白性能的关键控制步骤,目前尚无混酸体系钛液水解研究报道。因此,本论文对硫酸-盐酸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进行重点研究,明晰混酸体系钛水解机理,并将其应用于含钙钛矿钛渣的处理过程中,为混酸体系进一步应用制备钛白产品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主要研究成果和创新如下:(1)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进行系统调控:(Ⅰ)升高反应温度及钛液浓度可以提高水解率、减小偏钛酸团聚粒径和增大晶粒尺寸;水解温度的促进作用明显,当水解温度达到150~160℃时,水解率>95%,且偏钛酸团聚粒径降至2 μm。(Ⅱ)Cl-:SO42-摩尔比例对水解率影响较小,但对水解团聚粒径及其形貌影响明显。当Cl-:SO42-=1:1时,水解粒径达到2μm左右且呈均匀球型。当Cl-:SO42->2:1时,水解粒径大且团聚。(Ⅲ)Al3+在水解温度较低时浓度过高抑制水解,Al3+的加入有利于促使偏钛酸形成片层结构,对晶粒尺寸影响较小。Na+对水解过程影响较小。(Ⅳ)当添加PEG 1000分散剂后,常压水解可提高水解率,有效避免偏钛酸粒子的团聚;当Cl-比例较低时,有助于降低偏钛酸团聚粒径并促使其呈均匀球型堆积。(2)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机理进行探讨。对比实验及理论计算得到的Raman图谱,确定硫酸-盐酸体系钛液中可能存在的钛络合物结构;利用阿伦尼乌兹公式及玻尔兹曼分布模型通过钛处于不同化学环境的粒子数量与能量之间的关系拟合得到水解参数与晶粒尺寸的关系式,进而实现对晶粒尺寸的预测;并根据混酸体系中钛络合物和偏钛酸的结构结合DFT计算,推测钛水解过程中间体微观结构-能量变化规律及相应的反应路径。(3)以水解调控和机理研究结果为基础,将硫酸-盐酸混酸体系应用到钠化冶炼得到的含钙钛矿钛渣处理中。对混酸分解钛渣过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进行系统研究,经过4次循环实验,浸出率均达80%;水热水解后,水解率均达90%,偏钛酸团聚粒径维持在2~3μm,得到合格偏钛酸产品。将混酸新工艺与传统硫酸法工艺进行对比,发现混酸法是实现钛高效回收和酸循环利用的一种有效途径。(4)研究混酸体系偏钛酸盐处理及煅烧工艺对钛白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盐处理剂含量、提高煅烧温度以及延长保温时间,均有利于提高颜料性能。经过K2SO4和H3PO4盐处理剂处理后,在850~890℃不同升温参数调控下得到的最佳产品可接近市售AO101锐钛矿型TiO2的颜料性能。此外,水解时添加Al3+及Na+制备偏钛酸,在煅烧过程中对煅烧产物起到防止其烧结的作用。
齐涛,王伟菁,魏广叶,朱兆武,曲景奎,王丽娜,张绘[4](2019)在《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技术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产品低端等方面,总结了我国钒、钛、镍、钴、锂稀有金属资源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时代所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回顾了领域近年来通过升级和变革传统稀有金属资源利用技术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其中煤基钠化冶炼、高温碳化-低温氯化、亚熔盐氧化等非常规介质强化手段是实现钒钛磁铁矿中钒、钛绿色高值高效利用的核心;盐酸常压浸出-低温选择性水解-共沉淀新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短流程高效高值利用红土镍矿全组分的先进技术代表;双功能协同复合萃取原理是实现高镁盐湖卤水的锂资源绿色利用的关键基础。基于固废资源化和源头减废两个思路,现阶段战略性金属资源的利用技术初步解决了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但仍存在资源绿色利用基础原理匮乏、产品科技含量低等普遍问题。以战略性产业关键材料为导向的绿色高值利用技术的应用基础研究是稀有金属相关绿色产业战略性发展的重要科技保障,是未来重要的前沿研究方向。要点:(1)煤基钠化冶炼、高温碳化-低温氯化、亚熔盐氧化等非常规介质强化手段是实现钒钛磁铁矿中钒、钛绿色高值利用的核心。(2)盐酸常压浸出-低温选择性水解-共沉淀新技术是一种低成本、短流程高效高值利用红土镍矿全组分的先进技术代表。(3)双功能协同复合萃取原理是实现高镁盐湖卤水的锂资源绿色利用的关键基础。(4)以战略性产业关键材料为导向的稀有金属资源绿色高值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是未来战略性稀有金属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范鹤林[5](2019)在《熔融电炉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冶金的主要产品是金属钛和钛白粉,两者都由TiCl4生产而来。制取TiCl4的主流工艺是流态化氯化法,该方法对原料中钙镁杂质含量要求严格,一般为ω(CaO+MgO)<1.50%。因此,制备适用于流态化氯化工艺的合格富钛料是钛冶金的重要环节。攀西地区的钛渣在国内富钛料市场具有重要地位,然而其较高含量钙镁杂质导致其不能被流态化氯化工艺利用。因此,开发低成本及高效率去除钛渣中钙镁杂质的新技术,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和现实意义。本论文提出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新思路,可利用熔融钛渣显热进行改性处理,为低成本及高效率去除钛渣钙镁杂质提供了新途径。基于攀西电炉钛渣和黑钛石固溶体的性质,确定了熔融钛渣改性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首先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6.3,明确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热力学原理。其次,通过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主要工艺参数对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随后,采用EPMA等表征手段,阐述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机理。最后,采用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含硼熔融钛渣结构参数和传输性质,明确了B2O3促进熔融钛渣中低价钛转化为金红石的原理。主要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研究了攀西电炉钛渣和黑钛石固溶体的性质,确定了熔融钛渣改性的有利条件。原料钛渣中绝大部分的Ca和Si元素赋存于硅酸盐中,绝大部分的Mg和Ti元素赋存于黑钛石固溶体中,Al、Fe和Mn元素赋存于两者中。黑钛石是一种化学稳定性很高的固溶体,直接酸浸去除该固溶体中的杂质是不可行的。控制熔融钛渣的结晶条件(添加剂、冷却气氛等),抑制黑钛石固溶体的生成,使钙镁杂质转变为酸溶性的物相,是实现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可行方案。(2)采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6.3,明确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热力学原理。在熔融钛渣冷却结晶过程中,氧化性气氛可以促进黑钛石固溶体向金红石的转变。熔融钛渣冷却结晶的过程中,CaO优先与B2O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Ca2B2O5,MgO优先与B2O3发生化学反应生成Mg3B2O6,Ti2O3优先与O2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金红石。硼酸盐容易与酸发生化学反应,金红石不溶解于酸。采用盐酸浸出,可以实现去除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同时富集TiO2的目的。(3)研究了工艺参数对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影响规律,确定了适宜的工艺参数。B2O3加入量从0%增加到2%时,钛渣中钙镁杂质含量显着降低。随着B2O3加入量继续增大,钛渣中钙镁杂质含量没有明显减低。盐酸浓度(5%)、浸出温度(80℃)和浸出时间(30min)对钛渣中钙镁杂质含量的影响呈现出与B2O3加入量相近的规律。考虑到钛渣中钙镁杂质的去除效果及原料(能量)的利用效率,确定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适宜的工艺参数。该工艺参数为:B2O3加入量2%,盐酸浓度5%,浸出温度80℃,浸出时间30min。最终煅产物中TiO2,(CaO+MgO)和SiO2的含量分别为86.77%,1.23%和0.91%,符合流态化氯化工艺对原料中钙镁杂质的要求。(4)采用EPMA等表征手段,研究了B2O3对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过程中钛渣的物相组成、表面形貌、元素迁移和钛原子价态的影响规律,阐述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机理。在熔融钛渣改性过程中,B2O3一方面起到结合钙镁杂质生成硼酸盐(Ca2B2O5和Mg3B2O6)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促进金红石生成的作用。在熔融钛渣改性过程中,Ti元素和Ca、Mg及B元素向不同区域迁移和富集,分别生成金红石和硼酸盐;来不及迁移的元素停留在两富集区域的边界上,形成“残余”的黑钛石固溶体。随着B2O3加入量的增大,元素迁移也更完全和彻底一些。在改性钛渣酸浸过程中,硼酸盐被溶出而进入溶液,黑钛石固溶体和金红石没有被溶出而保留在渣相中,改性钛渣钙镁杂质被有效去除,钛元素得到进一步富集。(5)采用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熔融钛渣微观结构及传输性质,为掌握熔融电炉钛渣的结构和性质奠定基础。在TiO2-CaO-MgO-SiO2体系,离子的自扩散系数大小次序为:Mg2+>Ca2+>Ti4+>O2->Si4+。随着钙镁杂质含量由3.50%增加到31.5%,各离子的自扩散系数均有所增大但大小次序不变,该系熔体的粘度由0.098Pa s降低到0.064Pa s。随着钙镁杂质含量的增大,Mg-O键部分代替Ti-O键,导致体系结构强度降低,离子自扩散系数的增大,熔体粘度的减低。采用分子动力学的计算方法,研究了含硼熔融钛渣微观结构及传输性质,进一步从理论上阐释了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机理。在B2O3-TiO2-CaO-MgO-SiO2体系中,离子的自扩散系数大小次序为:Mg2+>Ca2+>B3+>Ti4+>O2->Si4+。随着B2O3含量由0%增加到24%,各离子的自扩散系数均有所增大但大小次序不变,该体系熔体的粘度由0.079Pa·s降低到0.032Pa·s。在该体系中,BO3平面三角形结构是BOp多面体中的主体。BO3平面三角形属于层状的二维结构,层与层之间属于较弱的分子力。B2O3的加入使得含硼熔融钛渣结构的整体强度降低,各离子的自扩散系数增大,熔体粘度降低。这样的变化增加了熔融钛渣中Ti3+与O2接触,有利于熔融钛渣中低价钛的氧化。
廖康程[6](2018)在《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文中研究表明介绍1978—2018年我国硫酸工业发展历程。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硫酸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并于2018年首次成为硫酸净出口国。硫酸装置规模不断提高,热回收技术得到普遍应用。设备、技术水平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李崇,周俊,刘瑶,周志茂[7](2018)在《我国废硫酸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文中认为硫酸作为基础的危险化学品,应用领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同时也产生大量的废硫酸.我国每年废酸产生量超过1亿吨,其中超过7000万吨是废硫酸.随着工业用酸量增长,未来我国废硫酸产生量还将进一步增长.频发的废硫酸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和掩埋事故已成为突发环境事件的重要诱因.废酸不仅污染环境、浪费硫资源,还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我国又是硫资源的匮乏国,大量进口硫磺,提高废硫酸的资源化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本工作综述了废硫酸产生的行业及产生废酸的特点,介绍了废硫酸处理的现状及常用的再生方法,对废硫酸的资源化利用、监管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对硫酸使用、处置、管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王伟[8](2018)在《钛精矿生产钛白粉废酸的综合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针对钛白废酸的污染与治理问题,分别开展了废酸的物理化学性质,组份含量,处理技术方案和有价组分回收利用途径试验方法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开展了钛白废酸利用太阳能多次天然蒸发、浓缩、冷冻分离七水硫酸亚铁,以及利用萃取法提取废酸中钪的研究。通过上述实验方法的研究,分别获得了较高浓度的硫酸、七水硫酸亚铁、Fe(OH)3胶体及三氧化二钪粗产品。对预处理后的废酸进行萃取条件试验,萃取剂的配比为15%P204+3%TBP+磺化煤油,钪的萃取率可达到86.8%。对含钛、钪的负载有机相采用复合洗脱剂直接洗脱钛,与传统的硫酸双氧水洗钛、酸溶水解钛等方式相比,新型复合脱洗剂洗脱钛过程中钪损失小且无沉淀影响。经过洗脱,钛的洗脱率可达到86.2%,整个萃取洗脱过程中,钪钛的质量比由原溶液的1/176.5富集到5/1,钪钛分离效果明显。对洗脱钛后的负载有机相采用氢氧化钠进行反萃,钪的单级反萃率能达90%,钪离子浓度达到了1318.3 mg·L-1。加入溶析剂乙醇可以有效降低七水硫酸亚铁的溶解度,从而有效分离亚铁离子与硫酸溶液,铁的脱除率达到了93.8%。钛白废酸经过冷冻、太阳能蒸发后体积由3L浓缩到0.547L,浓缩了5.48倍,浓缩后硫酸浓度为9.96mol·L-1,质量分数为72.8%,因此,达到了生产厂家回收硫酸对酸度的要求。采用重结晶法对硫酸亚铁进行除杂,结晶温度对硫酸亚铁中杂质Ti和Al的去除影响不大,温度对杂质Mn的去除率有一定影响。经过2次结晶,Ti、Mn、Al等金属离子基本上除去。通过调节pH,当pH=9.5时,可以得到氢氧化铁胶体。通过以上研究,成功解决了钛白废酸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实现了有价资源硫酸、钪、铁的综合回收利用,为解决硫酸法钛白生产中废酸污染钛白废酸中有价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的现实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单坤[9](2018)在《经济新常态下国企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在经历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高速增长之后,已逐步进入中高速增长期,也就是进入了“经济新常态”。在这个“新常态”时期,稳增长、调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是这个时期的主旋律,而国有企业的全面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正是其中的一部重头戏。国企X公司所处行业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行业处于低端产能严重过剩、高端产品依赖进口、整体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在经济新常态下,X公司虽然拥有技术、装备、人才等先发优势,但也面临投资巨大、历史包袱繁重、体制落后、市场份额小、亏损严重等突出问题,企业的整体生产经营处于极度困难的状态,公司亟待破解生存和发展难题。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以国有企业身份的X公司为主体,通过对其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准确识别和梳理出X公司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而找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道路。本研究以现代战略管理理论为基础,采用理论分析和测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SWOT管理分析工具对X公司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度分析,并结合企业自身的优劣势,最终提出X公司的发展战略定位主要是四个方面,即:实施战略重组、扩大生产规模、资源整合储备、优化产品结构。
梁诚[10](2015)在《氯碱行业下游产品投资机会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新环保法实施、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氯碱下游产品技术壁垒化解和工程化技术突破,氯碱行业迎来新的发展机会。针对氯碱产业发展方向和策略,介绍了氯碱下游部分具有潜在投资机会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系列产品,并对氯碱行业如何抓住机会、加快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二、国内钛白粉厂废硫酸浓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内钛白粉厂废硫酸浓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碳还原—亚熔盐分解联合工艺处理钛中矿富集钛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钛中矿概述 |
1.1.1 钛中矿资源概述 |
1.1.2 钛中矿综合利用现状 |
1.2 富钛料(钛渣)生产现状 |
1.2.1 国外富钛料生产现状 |
1.2.2 国内富钛料生产现状 |
1.3 转底炉技术 |
1.3.1 转底炉技术概述 |
1.3.2 转底炉技术应用现状 |
1.4 亚熔盐工艺 |
1.4.1 亚熔盐工艺概述 |
1.4.2 亚熔盐工艺应用现状 |
1.5 论文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论文的意义 |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钛中矿高温固态还原热力学研究 |
2.1 引言 |
2.2 计算方法 |
2.3 计算结果与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钛中矿高温固态还原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3.2.2 高温还原实验 |
3.2.3 磁选分离实验 |
3.3 实验结果分析方法 |
3.3.1 配碳比的计算方法 |
3.3.2 二氧化钛的分析方法 |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4.1 还原温度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3.4.2 还原时间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3.4.3 配碳比对还原试验的影响 |
3.4.4 磁场强度对选矿效果的影响 |
3.4.5 矿粉粒度对选矿效果的影响 |
3.4.6 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4 氢氧化钾亚熔盐处理还原产物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和仪器 |
4.2.2 实验原理和方法 |
4.3 亚熔盐产物分解率的计算 |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4.1 反应温度对碳还原产物分解率的影响 |
4.4.2 反应时间对碳还原产物分解率的影响 |
4.4.3 碱浓度对碳还原产物分解率的影响 |
4.4.4 亚熔盐产物的 XRD 表征 |
4.5 亚熔盐反应杂质元素的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亚熔盐反应宏观动力学研究 |
5.1 引言 |
5.2 宏观动力学分析 |
5.3 实验方法 |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反应过程控制步骤的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2)中国钛白粉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钛白粉现状 |
1.1 钛白粉生产与消费市场 |
1.2 钛白粉的主要生产工艺 |
2 60年来中国钛白粉行业的发展历程与回顾 |
2.1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起步的第一个20 a |
2.2 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艰难跋涉的第二个2 0 a |
2.2.1 20世纪80年代的10 a |
2.2.2 20世纪90年代的10 a |
2.3 21世纪00年代到10年代提速与赶超发展的第三个20 a |
2.3.1 2000年代的提速发展的10 a |
2.3.2 2010年代生产超越的10 a |
3 中国钛白粉未来发展趋势 |
3.1 硫酸法的发展 |
3.2 氯化法的发展 |
3.3 盐酸法的发展 |
(3)硫酸-盐酸体系中钛液水解行为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钛资源概述 |
1.3 二氧化钛生产技术概况 |
1.3.1 硫酸法 |
1.3.2 氯化法 |
1.3.3 盐酸法 |
1.3.4 碱熔盐法 |
1.4 钛液水解工艺概况 |
1.4.1 评价钛液的指标 |
1.4.2 水解工艺影响因素 |
1.5 水解机理概况 |
1.5.1 钛溶液中可能存在的钛结构 |
1.5.2 硫酸体系中钛水解机理 |
1.5.3 盐酸体系中钛水解机理 |
1.5.4 钛水解动力学研究概况 |
1.5.5 钛水解热力学研究概况 |
1.6 偏钛酸洗涤和煅烧工艺 |
1.6.1 偏钛酸水洗 |
1.6.2 偏钛酸漂洗 |
1.6.3 偏钛酸盐处理 |
1.7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调控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2.3 分析表征方法 |
2.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2.3.1 压力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2 温度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3 钛浓度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4 钛液中酸浓度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5 钛液中Cl~-:SO_4~(2-)摩尔比例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6 铝盐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7 钠盐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3.8 分散剂对混酸体系钛液水解过程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混酸体系钛液水解机理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3 分析表征方法 |
3.2.4 计算方法 |
3.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3.3.1 混酸体系钛液常压水解过程机理 |
3.3.2 Cl~-:SO_4~(2-)摩尔比例影响下的混酸体系钛液水解机理 |
3.3.3 温度及钛浓度影响下的混酸体系钛液水解机理 |
3.3.4 铝离子影响下的混酸体系钛液水解机理 |
3.4 小结 |
第4章 混酸体系处理含钙钛矿钛渣工艺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2.3 分析表征方法 |
4.3 实验结果与结论 |
4.3.1 混酸体系处理高炉渣制备富钛料 |
4.3.2 混酸体系处理含钙钛矿钛渣 |
4.4 小结 |
第5章 混酸体系偏钛酸制备锐钛矿型TiO_2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分析表征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混酸体系偏钛酸热重分析 |
5.3.2 混酸体系偏钛酸不同温度煅烧结果 |
5.3.3 杂质离子对混酸体系偏钛酸煅烧产物的影响 |
5.3.4 混酸体系煅烧产物TiO_2颜料性能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性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技术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钒钛资源的利用技术发展与应用 |
2.1 钒钛磁铁精矿利用技术 |
2.1.1 高炉冶炼-铁水提钒-钒渣生产氧化钒工艺 |
2.1.2 钠化提钒-预还原-电炉熔分工艺 |
2.1.3 煤基钠化冶炼提铁-湿法提钒钛工艺 |
2.2 钛精矿利用技术 |
2.3 钒钛产品高值化技术 |
2.3.1 钒产品高值化技术 |
2.3.2 钛产品高值化技术 |
3 镍钴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3.1 红土镍矿火法工艺 |
3.1.1 镍锍工艺 |
3.1.2 镍铁工艺 |
3.2 红土镍矿湿法工艺 |
3.2.1 还原焙烧-氨浸法工艺 |
3.2.2 高压硫酸浸出工艺 |
3.2.3 盐酸浸出工艺 |
3.3 红土镍矿清洁利用新技术 |
3.3.1 碱-酸双循环法处理红土镍矿清洁生产集成新技术 |
3.3.2 盐酸常压浸出-低温水解耦合新技术 |
3.3.3 镍钴产品高值化技术 |
4 锂资源利用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5 结语与展望 |
(5)熔融电炉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钛资源分布及特点 |
1.2.1 世界钛资源 |
1.2.2 中国钛资源 |
1.3 钛冶金的技术现状 |
1.3.1 海绵钛和钛白粉的制备技术 |
1.3.2 富钛料制备技术的发展 |
1.4 电炉钛渣冶炼的技术 |
1.4.1 还原熔炼热力学和动力学 |
1.4.2 电炉冶炼钛渣技术的国外现状 |
1.4.3 电炉冶炼钛渣技术的国内现状 |
1.4.4 电炉冶炼钛渣技术的主要特征 |
1.5 钛渣去除钙镁杂质技术的研究现状 |
1.5.1 氧化-还原焙烧-浸出法 |
1.5.2 钠化氧化焙烧-浸出法 |
1.5.3 酸化焙烧-浸出法 |
1.5.4 选择性析出-分选-浸出法 |
1.5.5 氯化焙烧-浸出法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6.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6.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2 攀西电炉钛渣性质研究 |
2.1 引言 |
2.2 攀西电炉钛渣的基本性质 |
2.2.1 攀西电炉钛渣的成分及物相组成 |
2.2.2 攀西电炉钛渣的表面微观形貌 |
2.2.3 攀西电炉钛渣的元素分布特点 |
2.2.4 攀西电炉钛渣的钛原子价态 |
2.3 黑钛石固溶体的性质 |
2.3.1 黑钛石固溶体的酸溶性 |
2.3.2 黑钛石固溶体的稳定性 |
2.4 熔融钛渣改性有利条件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热力学分析 |
3.1 引言 |
3.2 冷却气氛对熔融钛渣结晶的影响研究 |
3.3 添加剂B_2O_3改性熔融钛渣的热力学原理 |
3.4 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热力学原理 |
3.5 添加剂B_2O_3加入量对钛渣熔化温度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实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研究方案 |
4.2.1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研究方法 |
4.2.3 实验表征方法 |
4.3 添加剂B_2O_3改性熔融钛渣的实验研究 |
4.3.1 B_2O_3加入量对钛渣中氧化钙去除的影响 |
4.3.2 B_2O_3加入量对钛渣中氧化镁去除的影响 |
4.3.3 适宜B_2O_3加入量的确定 |
4.4 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实验研究 |
4.4.1 盐酸浓度对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影响 |
4.4.2 浸出温度对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影响 |
4.4.3 浸出时间对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影响 |
4.5 酸浸出产物硅杂质去除的实验研究 |
4.6 本章小结 |
5 熔融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机理研究 |
5.1 引言 |
5.2 添加剂B_2O_3改性熔融钛渣的机理研究 |
5.2.1 添加剂对熔融钛渣改性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
5.2.2 添加剂对熔融钛渣改性产物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5.2.3 添加剂对熔融钛渣改性产物元素分布的影响规律 |
5.2.4 添加剂对熔融钛渣改性产物钛原子价态的影响规律 |
5.3 改性钛渣钙镁杂质去除的机理研究 |
5.3.1 添加剂对改性钛渣浸出产物物相组成的影响规律 |
5.3.2 添加剂对改性钛渣浸出产物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5.3.3 添加剂对改性钛渣浸出产物元素迁移的影响规律 |
5.4 本章小结 |
6 含硼熔融钛渣微观结构及传输性质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
6.1 引言 |
6.2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 |
6.2.1 势函数和势参数 |
6.2.2 周期性边界条件和平衡系综 |
6.2.3 结构参数和传输性质的计算 |
6.2.4 分子动力学模拟软件 |
6.3 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微观结构及传输性质 |
6.3.1 模拟条件 |
6.3.2 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微观结构 |
6.3.3 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传输性质 |
6.4 B_2O_3-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微观结构及传输性质 |
6.4.1 模拟条件 |
6.4.2 B_2O_3-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微观结构 |
6.4.3 B_2O_3-TiO_2-CaO-MgO-SiO_2系熔体的传输性质 |
6.4.4 B_2O_3加入量对熔融钛渣中金红石相析出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目录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C.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学术活动 |
D.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6)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1 产业规模由初具雏形到世界第一 |
2 原料结构由单一到多元 |
3 硫酸装置规模实现大型化 |
3.1 硫铁矿制酸:我国硫酸装置大型化的基础 |
3.2 硫黄制酸:硫酸工业腾飞的主体 |
3.3 冶炼酸:后来居上 |
4 节能减排技术 |
4.1 热回收技术的普及 |
4.2 硫铁矿烧渣的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
4.3 磷石膏制硫酸:循环经济的典范 |
5 展望未来 |
5.1 净进口向净出口转变 |
5.2 技术引进向技术输出转变 |
6 结语 |
(7)我国废硫酸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Key learning points: |
要点: |
1 前言 |
2 废硫酸的来源 |
2.1 钛白粉行业 |
2.2 制酸行业 |
2.3 有色金属冶炼行业 |
2.4 钢铁行业 |
2.5 铅酸蓄电池行业 |
2.6 氯碱行业 |
2.7 氟化氢行业 |
2.8 染料行业 |
2.9 烷基化行业 |
2.1 0 硝化行业 |
2.1 1 离子交换树脂行业 |
2.1 2 气体的净化 |
2.1 3 粗苯精制 |
3 废硫酸的处理和再生方法 |
3.1 中和法 |
3.2 浓缩法 |
3.3 掺烧工艺 |
3.4 化学氧化法 |
3.5 聚合法 |
3.6 高温裂解法 |
3.7 萃取工艺 |
4 关于废酸安全处理的建议 |
(8)钛精矿生产钛白粉废酸的综合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1.2 钛白废酸中主要的有价资源 |
1.3 钛白废酸资源化现状 |
1.3.1 回收硫酸的研究现状 |
1.3.2 钛白废酸提钪的研究现状 |
1.3.3 七水硫酸亚铁的利用现状 |
1.4 工业上硫酸法生产钛白粉工艺流程介绍 |
1.5 本论文课题工艺路线图 |
1.6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意义 |
第2章 试验原料与分析方法 |
2.1 试验原料及试剂 |
2.1.1 试验原料 |
2.1.2 试验化学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试验研究及分析方法 |
2.2.1 萃取试验 |
2.2.2 浓缩试验 |
2.2.3 溶解度的测定 |
2.2.4 水相酸度的测定 |
2.2.5 有机相酸度的测定 |
2.2.6 有机相金属离子的测定 |
2.2.7 铁浓度的测定 |
第3章 钛白废酸提钪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原理 |
3.3 实验步骤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萃取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2 复合体系洗水除杂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3 反萃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钛白废酸浓缩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七水硫酸亚铁结晶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分离七水硫酸亚铁晶体的条件探索性试验 |
4.3.2 乙醇浓度对七水硫酸亚铁溶解度的影响 |
4.3.3 温度对七水硫酸亚铁溶解度的影响 |
4.3.4 硫酸浓度对七水硫酸亚铁溶解度的影响 |
4.3.5 溶析结晶操作条件对分离效果的影响 |
4.3.6 结晶条件实验的优化 |
4.4 太阳能天然蒸发浓缩实验 |
4.4.1 太阳能天然蒸发浓缩废酸的可行性分析 |
4.4.2 蒸发温度对废酸浓缩的影响 |
4.4.3 蒸发时间对废酸浓缩的影响 |
4.4.4 搅拌速率对废酸浓缩的影响 |
4.4.5 蒸发条件实验的确定 |
4.5 小结 |
第5章 Fe(OH)_3胶体的制备 |
5.1 前言 |
5.2 实验步骤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硫酸亚铁重结晶试验 |
5.3.2 Fe(OH)_3胶体制备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经济新常态下国企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国“经济新常态” |
1.1.2 我国钛产业发展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战略管理相关概念 |
2.2 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2.1 波特五力模型 |
2.2.2 SWOT分析模型 |
2.2.3 战略地图 |
2.3 国内钛行业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内钛行业发展方向相关研究情况 |
2.3.2 国内钛企业发展战略相关研究情况 |
第三章 X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
3.1 X公司简介及重点项目介绍 |
3.1.1 X公司简介 |
3.1.2 X公司重点项目介绍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
3.2.2 主要钛产品竞争强度分析 |
3.2.3 产品竞争现状分析 |
3.2.4 行业进入技术壁垒分析 |
3.3 内部环境分析 |
3.3.1 公司产品优劣势分析 |
3.3.2 公司市场地位分析 |
3.4 公司生产经营分析 |
3.4.1 公司生产经营现状分析 |
3.4.2 不同假设条件下生产经营结果测算情况 |
3.5 公司SWOT分析 |
3.5.1 公司竞争优势分析 |
3.5.2 公司竞争劣势分析 |
3.5.3 公司竞争机遇分析 |
3.5.4 公司竞争挑战分析 |
3.6 公司SWOT对策 |
3.6.1 优势机遇对策 |
3.6.2 优势挑战对策 |
3.6.3 劣势机遇对策 |
3.6.4 劣势挑战对策 |
第四章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及目标设计 |
4.1 公司发展战略定位 |
4.1.1 指导思想 |
4.1.2 基本原则 |
4.1.3 发展战略定位 |
4.2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设计 |
4.2.1 主要产品产能和产量目标 |
4.2.2 资源储量目标及采选能力目标 |
4.2.3 主要经济效益目标 |
4.2.4 人力资源发展目标 |
4.2.5 科技发展目标 |
4.2.6 资产结构优化目标 |
第五章 公司发展战略目标支撑策略分析 |
5.1 战略重组策略分析 |
5.1.1 重组基本原则 |
5.1.2 重组推进情况 |
5.2 资源匹配策略分析 |
5.3 科技创新支撑策略分析 |
5.4 产品质量提升策略分析 |
5.5 产品降本增效策略分析 |
5.6 品牌竞争策略分析 |
5.7 营销策略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氯碱行业下游产品投资机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产业现状 |
2产业发展方向与策略 |
2.1产业发展方向 |
2.2发展策略 |
3具有投资机会的下游产品 |
3.1化解技术壁垒的氯化法钛白粉 |
3.2高端需求拉动光气法聚碳酸酯产业 |
3.3氯甲苯水解制甲酚技术突破 |
3.4异构化技术突破下的间二氯苯 |
3.5分子筛吸附分离技术制备二氯甲苯 |
3.6环保产业带动聚苯硫醚发展 |
3.7前景可期的脂肪族异氰酸酯 |
3.8硅橡胶应用带动甲基(苯基)氯硅烷发展 |
3.9芳纶纤维及其中间体 |
3.10系列化的氯代吡啶 |
3.11氢气高值化利用[17] |
3.12副产氯化氢综合利用意义重大 |
4结语 |
四、国内钛白粉厂废硫酸浓缩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论文参考文献)
- [1]碳还原—亚熔盐分解联合工艺处理钛中矿富集钛资源[D]. 李斐然. 西华大学, 2021(02)
- [2]中国钛白粉行业60年发展历程及未来发展趋势[J]. 龚家竹. 无机盐工业, 2020(10)
- [3]硫酸-盐酸体系中钛液水解行为基础研究[D]. 田铭.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2020
- [4]战略性稀有金属资源绿色高值利用技术进展[J]. 齐涛,王伟菁,魏广叶,朱兆武,曲景奎,王丽娜,张绘. 过程工程学报, 2019(S1)
- [5]熔融电炉钛渣改性及钙镁杂质去除的基础研究[D]. 范鹤林. 重庆大学, 2019(09)
- [6]我国硫酸工业改革开放40年发展纪实[J]. 廖康程. 磷肥与复肥, 2018(12)
- [7]我国废硫酸产生及综合利用现状[J]. 李崇,周俊,刘瑶,周志茂. 过程工程学报, 2018(S1)
- [8]钛精矿生产钛白粉废酸的综合利用研究[D]. 王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9]经济新常态下国企X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单坤.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10]氯碱行业下游产品投资机会分析[J]. 梁诚. 氯碱工业,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