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森[1](2021)在《基于感性工学的四川农具设计研究》文中认为
刘迪[2](2021)在《基于感性工学的老人陪伴产品设计研究》文中提出
张蒙[3](2021)在《基于感性工学的平衡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在物质丰富,人民生活富裕的今天,一件产品若仅仅可以满足使用功能方面的需求已经得不到消费者的青睐,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层级正在逐步上升。产品只有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同时满足消费者的感性需求,使消费者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才有长远发展的保障。感性工学是近几年来研究产品造型感性表达的主要方法,其结合感性因素与工学设计于一体,强调基于人的感性分析来设计产品。通过此方法,可以在新产品的开发中选择最合适的感性因素进行设计,使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需求得到最大化的满足。由于平衡车使用便捷、用途多样、体积小巧、安静环保等特点,因此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青睐。近几年,我国对平衡车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然而我国所生产的大多数平衡车造型单一守旧,缺乏时尚感与创意,同时又忽略了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缺乏情感表达,需要改变。基于以上因素,本文将感性工学研究应用于平衡车造型设计中,对平衡车的造型设计感性表达进行探索。首先通过文献查阅的方式对感性工学与平衡车的发展现状进行整理归纳,对两者的发展趋势有一点的了解。然后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大量的平衡车图片与感性词汇,并通过问卷调研与词意划分法建立样本空间与平衡车感性语义空间。随后通过语义差分法建立平衡车样本感性意象调查表,通过问卷调研得出平衡车样本与感性词对匹配程度关系。接着对平衡车的结构进行分析,通过特征提取法得到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与轮廓特征,并对其分别建立感性意象调查表进行用户调研,经过多元统计分析处理数据,建立起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匹配关联,并将其应用于平衡车造型设计实践中。最后通过感性工学指导了平衡车造型设计并进行了设计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基于感性工学下平衡车的造型设计,文中明确了平衡车样本空间与感性语意空间建立的方法,建立了平衡车各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关联,提出了感性工学指导产品造型设计的具体流程,最终通过具体的平衡车造型设计进行验证。为平衡车造型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展望。
汪天雄[4](2021)在《在线用户评价驱动的产品形态进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以用户为中心的产品设计是产品制造企业坚持的重要设计理念,因而缩小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之间的差距始终是设计研究的重要目标。感性工学是一种能将用户需求通过科学手法映射为设计要素的技术。在感性工学的研究过程中有三点问题:第一、在产品感性意象空间的建构过程中,感性意象词汇的提取往往来源于杂志、手册或报告,因而没有全面反映消费者真实的情感需求,采集量较少。第二、在感性意象维度的提炼过程中通常采用调研结合因子分析与聚类算法进行降维,产生了数据更新慢、采集效率低的问题。第三、如何将产品的感性意象推导为设计要素,构建产品设计要素与用户感性意象之间的量化映射关系,提高训练与预测的准确度是感性工学研究的关键问题。传统感性工学所采用的线性与非线性模型所建立的映射关系模型通常误差较大,同时也缺乏对许多设计要素组成的产品整体形态耦合性进行分析。鉴于此,本研究结合感性工学理论与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挖掘与自然语言处理分析电商平台用户在线评价文本,并从中获取用户真实的感性需求信息,以更快捷、更高效的方式建构产品感性意象空间。通过采用回归型支持向量机建立设计要素与感性需求之间的关联关系,并构建产品形态意象的评价与预测模型。最后,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构建产品形态进化设计系统,生成满足用户偏好的产品创新设计方案,为复杂产品形态设计的研究拓宽了理论边界,同时也降低了产品开发成本和时间,为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提供了行之有效的理论参考与思路方法,具有良好的产品设计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获取电动自行车产品网络在线用户评价文本。使用Python软件编写爬虫函数获取网络在线用户评论信息,基于淘宝与京东两大电商平台,选择评论数超过15条且产品形态符合新国标标准的电动自行车产品进行评论爬取,一共选择48款电动自行车产品,共爬取由288510个字组成的评价文本;依据文本预处理规则去除与文本语意无强烈关联的停用词,并应用Jieba工具对评价文本执行分词处理。(2)采用文本挖掘准确分析用户感性意象需求。运用TF-IDF关键词提取方法分析在线用户评价中用户感性意象关键词,完成了 260个产品感性词汇的收集;综合焦点小组与KJ法,合并并简化成67个感性意象词汇;为识别其语意特征,对结果运用WordNet工具检索语意同义词与反义词形成语意网络;通过应用社会地位关系分析网络中具有代表性的感性语意词汇,构建出用户感性意象语意空间;为分析用户感性意象需求与情感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采用模糊Kano模型识别并分类用户需求,从中筛选出表现为兴奋型的感性意象需求,分别为“简约的”、“科技的”、“精致的”、“灵巧的”与“时尚”的感性意象需求。(3)建立基于用户情感偏好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采用评价构造法调研出产品吸引用户的形态特征,获得542项产品形态要素,并通过KJ法合并相似要素,构建出产品形态小型数据集,获得28项产品形态设计要素;对产品样本进行语意差异法实验,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建立产品形态要素与用户感性意象之间的映射关联关系,建立符合用户情感认知的产品多维感性意象评价模型;通过与传统BP神经网络算法误差结果的对比论证了所建立评价模型的优势,同时也对模型的精度与性能进行有效验证,从而辅助设计师准确进行市场定位。(4)产品形态进化生成与设计评价。基于所建构电动自行车产品形态数据集,对设计要素进行二进制编码;依据所分析出的用户重点感性诉求,应用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感性诉求的权重,以此调整产品个体适应度;以消费者感性偏好为评价目标,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建立产品意象形态进化设计系统,为有效避免用户在评价中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个体适应度偏差,并降低用户疲劳程度,采用用户评价犹豫时间来改进个体适应度;利用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的感性意象评价模型进行自动评价,进一步降低并缓解用户评价过程中产生的疲劳;对产品意象形态进化设计结果运用Rhino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同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产品设计方案的用户满意度进行检验;评价结果验证了本研究所构建的产品意象形态进化设计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以用户感性意象语意空间的构建及产品意象形态进化设计为出发点,对满足用户偏好的产品形态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能有效指导企业进行产品形态的创新设计,辅助设计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提升设计效率,对企业产品研发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与此同时,也对感性工学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行了有效补充与完善。
苏可心[5](2020)在《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矿用挖掘机的设计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相比之前只考虑产品的造型设计和功能设计,人们希望增加产品的感性诉求。而挖掘机驾驶室是操纵控制设备的人机交互节点,人机界面由各种操控部件组成,构造非常复杂,会对于作业人员工作效率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进行布局优化设计研究迫在眉睫,旨在为作业人员提供广阔的视野范围、轻松的工作氛围和愉悦的空间感受。现有的布局问题研究基本上单纯从工程实践的视角来解决,很少有研究把人的情感需求考虑在其中,忽视了人的心理作用和感性诉求。同时对于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的评价多以定性分析为主,或者以单一因素为研究对象,缺乏系统的定量研究以及人机工程学仿真。另外,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色彩的设计与评价也比较浅显和片面。感性工学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导工学技术为基础的,在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新兴学科,但与人机工程学区别的是感性工学更加注重人的心理因素。因此,本文针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人机布局设计与评估的现实问题,提出整合感性工学与人机工程学综合理论。将二者整合理论作为综合理论模型指导矿用挖掘机驾驶室设计是本文的重要尝试,再利用相关数学模型与模糊评价进行优化设计仿真,由此便可兼顾用户的感性诉求和生理指标,且能够对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综合评价。本文涉及到插图61幅,表格19个,参考文献65篇,在构建感性工学与人机工程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内人机布局和色彩设计展开研究,探求一种可以同时符合作业人员心理感知和生理需求的设计与评价方法体系。
姜楠[6](2020)在《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文中指出抑尘喷雾车作为城市中的固有产品,不仅代表着城市形象也展现其文化价值,所以其“外表”造型在其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有抑尘喷雾车的造型未能考虑其消费群体的感性需求,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产品内在功能到外观造型仍缺乏系统科学的分析计算,所以改善用户对现有产品满意度,提高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创新性是大势所趋。本课题旨在以目标用户的感性需求作为出发点,解析感性意象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要素的对应关系。为了提高用户对抑尘喷雾车的感性需求期望值得到最优的造型表现,将感性需求量化为有形的设计要素来指导抑尘喷车的造型创新设计。首先基于感性设计理念,阐述了感性工学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相关概念以及研究方法。从用户的感性需求出发分析总结出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的重要影响因素和设计需求;然后通过问卷调查采集符合用户需求的感性词汇样本并归纳总结得到抑尘喷雾车的感性需求因子,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并建立感性意象空间;对收集到的代表性样本进行造型形态解构,在数量化理论I类的指导下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借助T检验验证其对应关系的可行性,探究如何将用户的感性需求转化为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要素并指导设计实践;最后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构建抑尘喷雾车造型评价指标体系与判断矩阵,依据层次分析运算法则计算抑尘喷雾车的造型权重并进行排序与定位,将研究人员对抑尘喷雾车的定性评价以量化形式呈现。在抑尘喷雾车辆的造型设计中融入感性工学的设计理念,明确意象造型与感性认知的映射关系以及感性需求相关性分析的方法,可以有效指导抑尘喷雾车进行造型创新设计,为该行业的产品造型研究提供参考,本研究期望对缓解城市污染现状与提升城市文化形象起到积极作用。
魏璐璐[7](2020)在《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家具造型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品设计转变为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产品设计,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从基本的产品功能需求转变为更为深层的情感化需求。而家具与人的关系最为密切,家具设计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考虑提供支撑的功能,更需要考虑消费者的感性诉求,而感性需求的满足主要通过家具造型设计来呈现。本课题根据感性工学的方法和原理,将丹麦家具这一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与实践价值的家具造型设计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研究了其造型形态这一造型设计要素与家具感性意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总结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在感性意象上的各形态要素的设计理论法则,准确把握现代家具造型设计过程中的各种感性意象,为现代家具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和创新方法。首先,本课题通过对感性工学的相关方法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合构造学方法与形态分析法等相关造型形态设计研究的方法,提出本课题中的设计研究流程;也为现代家具造型设计流程的提出做铺垫;然后,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数据筛选分析工作,建立了本文中的丹麦现代家具的样本资料库;运用构造学方法对样本进行分类研究,将丹麦现代家具造型形态设计要素特征主要分为整体形态、部件形态和连接形态三大类;运用形态分析法,将丹麦家具造型分解为:整体形态、靠背背面形态、靠背侧面形态、座面形态、扶手形态、椅腿形态、椅腿侧面形态以及靠背-座面连接形态8个项目,然后对8个项目逐个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消费者感性意象的形态设计要素,从而构建8个项目下27个类目的丹麦家具造型形态设计要素表。紧接着本课题中广泛搜集与丹麦家具造型相关的感性意象形容词汇,经过初步筛选、调研筛选与语意差异实验后进行因子分析,提取了感性因子、气质因子与质感因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8组意象形容词。最后,将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整理,并实施语意差异实验,将通过问卷调研得到的对各组家具感性意象形容词的综合评价及其得分,运用感性工学的分析方法对实验结果结果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建立丹麦现代家具造型感性意象中的形态设计要素与各组感性意象形容词之间的数量关系;对实验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结合文中对感性工学方法的研究提出了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的流程,并总结了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的设计原则与相关设计策略。最终对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证明所构建模型具有一定可靠性。
姜沛杉[8](2020)在《基于光环境需求的家居灯饰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内光环境对人类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光环境提出了更多诉求。本文基于感性工学理论,分析了人们的家居行为、光环境与人的感性需求的关系,通过构造不同的光环境并进行感性测评,得到了光环境参数对人们心理感受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基于人的感性需求确定合适的光环境参数并进而进行灯具设计的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家居光环境效果与人的感性之间的关系,明确营造良好家居光环境氛围与照明方式之间的关系,对影响家居光环境设计的要素进行说明。结合人的行为活动特性对不同空间的光环境设计提出建议。(2)梳理了运用感性工学构建家居光环境灯具设计的流程与方法,对主要采用的感性测量、感性实验与分析的方法进行说明,确立基于感性需求确定光环境设计的主要参数与灯具设计方法的思路,构建基于感性需求进行家居光环境设计的流程。(3)通过样本制作构建实验样本库,进行问卷调查并分析人们的光环境感性评价差异。然后以床头光环境为例进行感性评价实验,对感性的测量与量化数据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4)以床头光环境为例进行光环境设计主要参数的计算,并结合光源形式提出灯具设计方案,然后进行感性评价验证。本文将人们对光环境的感性需求与家居环境中的灯具设计联系起来,提出了基于人的感性需求进行灯具设计的思路,丰富了家居灯具的设计方法。研究成果对于更好地协调室内环境、营造和谐愉悦的家居氛围具有重要意义,也可供灯具企业设计产品时进行参考。
潘利涛[9](2020)在《运用多维意象尺度的茶具设计方法研究 ——以绿茶茶具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茶叶市场的扩大,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和精神层次的提高,茶具行业出现了高速的发展。但是与之相对的是茶具设计行业同质化程度高、抄袭现象严重、茶具风格与环境不协调等现状。本次课题研究以绿茶茶具为例旨在从产品使用场景的角度出发,运用多维意象尺度来研究茶具设计方法,为茶具设计创新注入新的动力。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对茶文化相关知识的解读,结合茶文化内容中茶艺六要素和茶席设计五要素的两个概念,提出茶具在使用场景中会涉及到的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人(饮茶者的服饰)、境(环境装饰风格)、席面设计、配饰选择、茶点搭配。基于茶具使用场景中的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运用意象尺度法提出构建多维意象尺度的理念来为茶具设计提供有较高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设计素材组合方案,并在同一尺度下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验证。在实验过程中,需要首先建立包含上述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的统一意象尺度,然后测量消费者对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样本的意象认知。当需要设计一个特定风格的茶具时,从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的样本中选出合适的样本进行组合。根据样本组合形成的场景意象来产出多个茶具设计方案,最后通过意象尺度量表测量茶具方案,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运用多维意象尺度的茶具设计方法,关键在于建立统一的意象尺度作为衡量5个维度的影响因素的“尺子”,这样才能将所有维度的影响因素的样本整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利用产品使用场景中的影响因素和意象尺度法形成的多维意象尺度空间,可以帮助设计师更快更规范地产出大量优质的设计方案。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正视茶具行业的现状,研究更多有力可行的茶具设计方法,为茶具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武玉娇[10](2020)在《拖拉机机罩的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拖拉机是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动力机械,在国家出台各种支农惠农政策来激励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背景下,拖拉机市场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增长也在不断的发展。国内外拖拉机品牌众多,为提高国产农业机械品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拖拉机的设计研发不仅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还应满足消费者在造型设计上的需求。拖拉机机罩作为拖拉机整体形态的主要构成部件,其造型设计影响着拖拉机的整体风格。深入挖掘消费者对于拖拉机机罩造型的感性认知,分析拖拉机机罩形态要素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对应关系,从而使得设计出来的新产品可以符合消费者的感性需求。由于产品形态具有整体性原则,某一组成部位被单独分离出来得到的意象评价不能代表其在整体形态中的意象感受,因此在本研究中,以感性工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将拖拉机的机罩作为变量,除机罩外其余部位作为定量进行处理形成实验样本完成对消费者的感性认知测量;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消费者感性意象与拖拉机机罩形态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并以此为参考完成了基于消费者情感意象的拖拉机机罩优化设计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有:(1)采用焦点小组、KJ法、多元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搜集到的样本进行筛选与降维分析,筛选出10个轮式拖拉机样本构建成代表性样本空间。(2)运用语义差异法、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收集到的感性意象及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到7对感性意象词汇组成了代表性感性意象空间。(3)设计自由型眼动实验,验证了机罩为被试者对轮式拖拉机观察时最重视的部位。(4)设计任务型眼动实验,同时进行了口语测评实验,了解到被试者对机罩具体造型要素的眼动变化和感性认知。(5)将各组感性意象认知任务中被试者的眼动数据和机罩形态要素作为输入层,对应的感性意象评价值作为输出层,完成了拖拉机机罩造型设计的BP神经网路用户评价预测模型的训练和构建;同时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拖拉机机罩造型要素与感性意象的具体对应关系。(6)基于关联性研究结果,完成了拖拉机机罩对应7组感性意象的造型优化设计,并进行了感性实际预测值与评价值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研究获得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可靠性,根据多元回归分析获得的形态设计要素能够形成相应的感性意象优化设计方案,为拖拉机机罩优化设计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3)基于感性工学的平衡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平衡车的发展背景 |
1.1.2 设计学科的发展背景 |
1.2 感性工学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
1.2.1 感性工学概述 |
1.2.2 感性工学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感性工学国内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意义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方法介绍 |
1.4.2 研究的流程与框架 |
2 平衡车的相关研究概述 |
2.1 平衡车的产生与发展 |
2.2 用户心理特征与需求分析 |
2.2.1 用户的心理特征 |
2.2.2 用户的使用需求 |
2.3 平衡车造型变化与未来趋势 |
2.3.1 平衡车造型变化概述 |
2.3.2 平衡车造型设计发展趋势 |
2.4 本章小结 |
3 平衡车造型的感性分析 |
3.1 平衡车造型研究流程 |
3.2 设计师与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认知分析 |
3.2.1 设计师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认知分析 |
3.2.2 消费者对产品的感性意象认知分析 |
3.3 消费者感性意象词汇萃取 |
3.3.1 平衡车样本空间的建立及样本萃取 |
3.3.2 确立平衡车感性意象词汇及语意空间的建立 |
3.3.3 语义差异量表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与感性意象关联建立 |
4.1 平衡车造型特征研究 |
4.1.1 平衡车造型的感性需求分析 |
4.1.2 平衡车造型特征解析 |
4.1.3 平衡车造型特征归纳总结 |
4.2 平衡车造型要素分解与轮廓特征提取 |
4.2.1 平衡车结构分析 |
4.2.2 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分解原则 |
4.2.3 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分解 |
4.2.4 平衡车造型设计要素轮廓特征提取 |
4.3 平衡车造型感性意象与设计要素关联建立 |
4.3.1 感性意象调查 |
4.3.2 结果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平衡车造型设计与验证 |
5.1 平衡车设计定位与需求研究 |
5.2 影响平衡车造型设计的多重限定因素分析 |
5.2.1 功能因素分析 |
5.2.2 人机因素分析 |
5.3 感性工学研究对平衡车造型设计的指导应用分析 |
5.4 平衡车造型设计 |
5.5 设计结果的感性验证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4)在线用户评价驱动的产品形态进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情感体验研究 |
1.2.2 情感测量研究现状 |
1.2.3 感性工学理论与发展 |
1.2.4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现状 |
1.2.5 交互式遗传算法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第2章 产品感性意象空间的建构 |
2.1 产品形态意象与语意 |
2.1.1 产品形态意象 |
2.1.2 产品形态语意 |
2.2 设计意图的表达 |
2.2.1 设计编码 |
2.2.2 设计解码 |
2.3 互联网评价文本数据获取 |
2.3.1 基于评价数据的消费者感性诉求分析 |
2.3.2 文本获取与处理 |
2.4 文本语意分析模型 |
2.4.1 文本语意分析 |
2.4.2 产品感性意象语意空间的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感性需求与产品设计要素映射关系模型建构方法 |
3.1 在线用户评价的需求文本挖掘 |
3.2 用户需求属性分类 |
3.2.1 基于模糊Kano模型的用户需求属性分类 |
3.2.2 模糊Kano模型的计算过程 |
3.3 需求的重要度计算 |
3.3.1 语义差异法 |
3.3.2 模糊层次分析法 |
3.4 映射关系模型建构 |
3.4.1 回归型支持向量机 |
3.4.2 神经网络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文本挖掘的感性需求分析 |
4.1 确定研究案例 |
4.1.1 电动自行车产品发展现状 |
4.1.2 电动自行车产品形态特征 |
4.2 挑选实验样本 |
4.3 感性意象空间的建构过程 |
4.3.1 基于词频与KJ法的语意词汇提取与分组 |
4.3.2 基于WordNet的感性意象空间建构 |
4.3.3 感性意象词汇验证 |
4.4 基于用户满意度分类需求属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构建基于用户情感偏好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5.1 产品感性意象偏好量化实验 |
5.2 产品形态要素数据集的构建 |
5.2.1 评价构造法 |
5.2.2 实验过程与结果 |
5.3 基于用户情感偏好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5.3.1 构建感性评价矩阵 |
5.3.2 基于回归型支持向量机的产品意象评价模型 |
5.3.3 模型性能的评估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基于BP神经网络建构预测模型 |
5.4.2 支持向量回归与BP神经网络误差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产品形态进化生成与设计评价 |
6.1 基于交互式遗传算法的产品形态进化设计 |
6.1.1 IGA的进化过程 |
6.1.2 交叉与变异 |
6.1.3 产品形态元素编码及染色体结构 |
6.1.4 人口规模及初始化种群 |
6.2 实例研究 |
6.2.1 个体编码模式 |
6.2.2 产品综合适应度计算 |
6.2.3 交互式遗传算法系统的建构 |
6.2.4 系统选择算法设定 |
6.2.5 系统参数设置 |
6.2.6 系统交互界面设计 |
6.3 结果和讨论 |
6.4 产品方案设计及评价 |
6.4.1 方案设计 |
6.4.2 设计方案评价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成果 |
附录 |
(5)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框架 |
2 基本理论与研究对象概述 |
2.1 感性工学理论概述 |
2.2 人机工程学理论概述 |
2.3 矿用挖掘机驾驶室特征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3 驾驶室布局设计与评价方法体系 |
3.1 布局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
3.2 布局设计理论模型 |
3.3 评价问题描述与解决思路 |
3.4 综合评价理论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仿真 |
4.1 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
4.2 挖掘机驾驶室空间布局设计仿真 |
4.3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意向定位 |
4.4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设计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仿真评价 |
5.1 挖掘机驾驶室人机仿真分析 |
5.2 挖掘机驾驶室色彩方案对比分析 |
5.3 模糊数学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城市环卫车辆设计现状 |
1.2.2 抑尘喷雾车辆设计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课题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思路与框架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感性工学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
2.1 感性工学概述 |
2.1.1 感性工学定义 |
2.1.2 感性工学研究现状 |
2.1.3 感性工学研究步骤 |
2.2 感性工学的测量及分析方法 |
2.2.1 感性信息获取方法 |
2.2.2 感性定量分析方法 |
2.3 感性工学在车身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
2.3.1 传统车身造型研究方法分析 |
2.3.2 车身造型形态提取方法分析 |
2.3.3 车身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应用优势 |
2.3.4 造型设计中感性工学的存在问题 |
2.4 车身造型设计中的感性意象探究 |
2.4.1 造型特征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
2.4.2 造型风格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抑尘喷雾车造型特征及设计需求分析 |
3.1 抑尘喷雾车产品概述 |
3.1.1 产品分类 |
3.1.2 市场现状 |
3.1.3 用户研究 |
3.2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特征分析 |
3.2.1 造型特点分析 |
3.2.2 造型特征影响因素 |
3.2.3 造型设计原则研究 |
3.3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需求分析 |
3.3.1 认知美感分析 |
3.3.2 造型语意分析 |
3.3.3 空间布局分析 |
3.4 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流程建立 |
3.4.1 研究流程分析 |
3.4.2 设计流程框架图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构建感性意象与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对应关系 |
4.1 确立感性语意空间 |
4.1.1 感性词汇收集与筛选 |
4.1.2 感性词汇分类与优化 |
4.1.3 建立代表性感性语意空间模型 |
4.2 典型样本感性意象量化与分析 |
4.2.1 收集抑尘喷雾车样本数据 |
4.2.2 建立典型样本造型特征库 |
4.2.3 造型设计元素空间构建与分析 |
4.3 感性意象词汇与造型设计要素关联性解析 |
4.3.1 建立样本造型设计要素矩阵 |
4.3.2 车身造型感性语意评价实验 |
4.3.3 感性意象与造型设计要素映射关系 |
4.4 构建感性意象和造型设计要素对应关系模型 |
4.4.1 建立感性意象和设计要素对应关系模型 |
4.4.2 关系模型的验证和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及评价 |
5.1 设计定位 |
5.1.1 设计目标确立 |
5.1.2 品牌文化提取 |
5.1.3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需求总结 |
5.2 设计输出 |
5.2.1 前期草图方案设计 |
5.2.2 虚拟3D仿真模型建立 |
5.3 方案模糊综合评价 |
5.3.1 评价权重分析 |
5.3.2 建立模糊关系矩阵 |
5.3.3 评价结果输出及分析 |
5.4 最终模型输出及优化 |
5.5 场景仿真效果展示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收集到的100个与抑尘喷雾车造型相关感性词汇 |
附录二 抑尘喷雾车感性语意词汇调研问卷 |
附录三 抑尘喷雾车造型的感性意象词汇评价调查 |
附录四 收集到的28款代表性抑尘喷雾车造型样本图片 |
附录五 对12个抑尘喷雾车代表性样本图片的感性意象评价调查 |
附录六 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方案评分问卷 |
产品方案展示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7)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家具造型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
1.6 课题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造型设计研究现状 |
2.1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造型设计研究方法概述 |
2.1.1 感性工学在产品设计方面的研究方法 |
2.1.2 家具造型设计相关研究方法概述 |
2.2 丹麦家具的发展与现状 |
2.2.1 研究的界定 |
2.2.2 丹麦家具的发展历史 |
2.2.3 着名丹麦家具设计师与其代表作品 |
2.2.4 丹麦现代家具设计公司 |
2.2.5 丹麦家具的类型 |
2.3 家具造型设计的研究概述 |
2.3.1 产品造型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
2.3.2 家具造型设计相关研究概述 |
2.3.3 丹麦家具造型设计中的形态元素研究 |
第三章 丹麦家具造型研究实验的调研分析 |
3.1 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研究流程构建 |
3.2 课题研究目标定位 |
3.3 丹麦家具造型形态要素研究及编码 |
3.3.1 样本收集与整理 |
3.3.2 样本分类及代表样本确立 |
3.3.3 丹麦家具造型形态要素研究 |
3.3.4 建立丹麦现代家具造型形态要素表 |
3.4 丹麦家具造型形态感性意象语意研究 |
3.4.1 感性意象语意词汇的收集与初步筛选 |
3.4.2 确定代表性意象语意词汇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形态要素与意象关系研究 |
4.1 研究目的及框架 |
4.1.1 研究目的 |
4.1.2 研究流程与框架 |
4.2 代表性意象词汇的确定 |
4.3 代表性样本与验证样本的确定 |
4.4 代表性样本的意象语意评价实验 |
4.5 丹麦现代家具造型感性意象与形态要素的关系 |
4.5.1 数量化Ⅰ类理论中的变量 |
4.5.2 丹麦现代家具样本形态设计要素编码表的确立 |
4.5.3 数量化Ⅰ类分析 |
4.6 结果分析 |
4.6.1 项目分析 |
4.6.2 类目分析 |
4.7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策略与验证 |
5.1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具造型设计流程 |
5.2 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原则 |
5.2.1 以产品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
5.2.2 以用户体验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
5.2.3 以资源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
5.2.4 以生产制造为导向的设计原则 |
5.3 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现代家具造型设计策略 |
5.3.1 丹麦现代家具造型的形态设计策略 |
5.3.2 丹麦现代家具造型的感性意象设计策略 |
5.4 实验结果的验证 |
5.4.1 丹麦现代家具造型形态要素与意象语意的回归方程 |
5.4.2 关系验证及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课题研究成果 |
6.2 课题研究局限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图表来源 |
附录二 :386件丹麦现代家具样本 |
附录三 :78件丹麦现代家具样本图库 |
附录四 :语意差异实验相关调研问卷归纳 |
附录五 :78件丹麦家具样本分类结果展示 |
附录六 :因子分析结果 |
附录七 :100组意象形容词汇 |
附录八 :32件实验样本与5件验证样本 |
附录九 :32件实验样本的造型形态设计要素量化编码表 |
附录十 :各意象形容词分析结果 |
附录十 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和参与项目 |
(8)基于光环境需求的家居灯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
1.3.1 感性工学理论及应用情况 |
1.3.2 现行光环境设计理念及应用情况 |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家居光环境设计与人的感性 |
2.1 家居光环境设计概述 |
2.1.1 家居光环境效果 |
2.1.2 影响室内光环境设计的要素 |
2.1.3 家居不同区域的光环境设计需求 |
2.2 家居光环境与感性的关系 |
2.3 本章小结 |
3 感性工学理论及其在家居光环境设计中的应用流程构建 |
3.1 感性工学概述 |
3.1.1 感性工学的理念 |
3.1.2 感性及感性工学 |
3.1.3 感性工学的分类及特点 |
3.2 基于感性工学的家居光环境及灯具设计流程 |
3.3 家居光环境的感性词收集与测量 |
3.4 家居光环境的感性实验与分析 |
3.5 基于感性需求的光环境设计参数确定 |
3.6 基于感性需求的家居灯具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4 家居光环境的感性评价实验 |
4.1 确定研究主体 |
4.2 感性意向空间的构建 |
4.2.1 感性词汇的收集 |
4.2.2 感性词汇的确定 |
4.3 实验样本的确定 |
4.3.1 实验样本库的建立 |
4.3.2 不同家居行为的光环境感性评价 |
4.4 不同光环境的语义差分析 |
4.4.1 建立语义差异量表 |
4.4.2 样本感性评价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光环境感性需求的家居灯具设计 |
5.1 基于感性需求的家居光环境主要参数确定 |
5.1.1 确定光环境主要参数的思路 |
5.1.2 确定光环境主要参数的计算流程 |
5.1.3 床头灯光环境参数计算实例 |
5.2 LED灯珠的光学特性及排布形式 |
5.2.1 LED光源概述 |
5.2.2 LED灯珠的光学参数 |
5.2.3 LED灯珠的常见排布形式 |
5.3 灯具设计实践 |
5.3.1 家居灯具的分类与风格 |
5.3.2 家居灯具的外观设计 |
5.3.3 设计方案展示与说明 |
5.4 光环境感性评价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关于卧室光环境人的感受喜好差异调查 |
附录 C:卧室光环境的感性评价调研 |
附录 D:床头光环境感性评价验证 |
(9)运用多维意象尺度的茶具设计方法研究 ——以绿茶茶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框架 |
1.4.1 研究的方法 |
1.4.2 研究的框架 |
1.5 课题研究特色及创新 |
2 绿茶及其茶具的特性和茶具使用场景的概述 |
2.1 绿茶及其茶具的特性 |
2.1.1 绿茶的特性 |
2.1.2 绿茶茶具的特性 |
2.2 使用场景的重要性和组成部分 |
2.2.1 场景在茶文化中的重要性 |
2.2.2 使用场景的影响因素 |
2.2.3 五大影响因素的概述 |
2.3 使用场景的5个影响因素对茶具的影响 |
2.3.1 人(饮茶者的服饰)对茶具的影响 |
2.3.2 环境装饰风格对茶具的影响 |
2.3.3 席面设计对茶具的影响 |
2.3.4 配饰选择对茶具的影响 |
2.3.5 茶点搭配对茶具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感性工学及意象尺度工具 |
3.1 感性工学 |
3.1.1 感性工学的概念 |
3.1.2 用户对产品的感性认知 |
3.1.3 感性工学的研究方法 |
3.2 意象尺度法 |
3.2.1 意象的概念 |
3.2.2 意象尺度法 |
3.3 意象尺度法在使用场景中的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4 多维意象尺度的构建及设计应用研究 |
4.1 建立多维意象尺度的量表 |
4.1.1 收集意象形容词 |
4.1.2 筛选意象形容词 |
4.1.3 建立意象尺度量表 |
4.2 确定实验样本 |
4.2.1 “环境装饰风格”图片的搜集 |
4.2.2 样本筛选 |
4.3 建立多维意象尺度空间 |
4.3.1 问卷调研 |
4.3.2 数据统计 |
4.4 利用多维意象尺度的茶具设计流程 |
4.4.1 用户需求分析 |
4.4.2 建立意象尺度坐标系 |
4.4.3 样本组合的产生 |
4.4.4 设计最佳茶具方案 |
4.4.5 茶具方案正确性验证 |
4.5 实验结果总结 |
4.6 本章小结 |
5 设计实践 |
5.1 根据设计需求绘制草图 |
5.1.1 筛选样本获得样本组合 |
5.1.2 六种样本组合的影响因素的分析 |
5.1.3 茶具方案草图的设计 |
5.2 筛选最佳方案 |
5.3 方案p7制作展示 |
5.4 方案成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成果 |
6.2 研究的不足与局限 |
6.3 未来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介 |
致谢 |
(10)拖拉机机罩的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业机械的发展 |
1.1.2 感性设计的发展 |
1.1.3 眼动对设计的影响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拖拉机产品的造型设计研究 |
1.2.2 感性工学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方法支持 |
2.1 感性工学 |
2.2 感性意象空间构建 |
2.2.1 调研方法 |
2.2.2 数据分析方法 |
2.3 感性意象测量 |
2.3.1 眼动追踪技术 |
2.3.2 口语分析法 |
2.4 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特征的关联分析 |
2.4.1 BP神经网络 |
2.4.2 多元回归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构建样本与意象空间 |
3.1 代表性样本数据库构建 |
3.1.1 样本的搜集与初步筛选 |
3.1.2 样本的分类实验 |
3.1.3 样本的降维分析与代表性样本的选择 |
3.2 代表性意象数据库构建 |
3.2.1 感性意象的收集与初步筛选 |
3.2.2 语义问卷调查 |
3.2.3 感性意象的调查结果分析 |
3.2.4 聚类分析 |
3.2.5 代表性意象的选取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眼动实验设计与分析 |
4.1 相关概念 |
4.2 自由型眼动试验 |
4.2.1 实验设计 |
4.2.2 实验结果分析 |
4.3 任务型眼动实验设计 |
4.3.1 实验假设 |
4.3.2 实验设计 |
4.3.3 实验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拖拉机机罩形态要素与感性意象的关系构建 |
5.1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关联模型构建 |
5.1.1 相关概念 |
5.1.2 确定网络数据 |
5.1.3 网络训练 |
5.1.4 误差检验 |
5.2 基于多元回归分析的造型要素与感性意象相关度分析 |
5.2.1 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 |
5.2.2 造型要素与感性意象的相关度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新样本建立与评价预测 |
6.1 新样本设计 |
6.2 眼动试验设计 |
6.3 网络模型评价预测与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四、感性工学及其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感性工学的四川农具设计研究[D]. 杨森. 西华大学, 2021
- [2]基于感性工学的老人陪伴产品设计研究[D]. 刘迪. 西华大学, 2021
- [3]基于感性工学的平衡车造型设计研究[D]. 张蒙. 西安科技大学, 2021(02)
- [4]在线用户评价驱动的产品形态进化设计方法研究[D]. 汪天雄.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矿用挖掘机驾驶室布局优化设计研究[D]. 苏可心.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20(02)
- [6]基于感性工学的抑尘喷雾车造型设计研究[D]. 姜楠. 燕山大学, 2020(01)
- [7]基于感性工学的丹麦家具造型设计研究[D]. 魏璐璐. 江南大学, 2020(01)
- [8]基于光环境需求的家居灯饰设计研究[D]. 姜沛杉.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9]运用多维意象尺度的茶具设计方法研究 ——以绿茶茶具为例[D]. 潘利涛.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10]拖拉机机罩的优化设计研究[D]. 武玉娇.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