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论文文献综述)
张琼[1](2019)在《金七丽气雾剂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结合现代制剂相关技术,优选出其提取制备工艺,开发制备一种能改善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关节疼痛、局部发热、关节肿胀及活动受限的中药新复方气雾剂。并对其质量标准、初步稳定性等进行相关研究。方法:1.处方药材鉴别:根据云南中药材标准(2005年版)、云南省药品标准(1996年版),分别对处方中的各味药材进行薄层理化鉴别。2.提取工艺研究: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金七丽(JQL)药液中的秋水仙碱、藜芦胺、介芬胺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方法学验证;以秋水仙碱、藜芦胺、介芬胺含量为评价指标,比较冷浸和渗漉提取方法,采用L9(34)正交实验优化提取工艺;3.制备工艺研究:根据抛射剂及药液自身的相溶性,筛选出满足质量要求并符合法规的抛射剂;以喷射速率、喷出总量、雾化效果为评价指标,筛选气雾剂内压及装量,并对该制剂的包材相容性有关检测项进行考察,确定金七丽气雾剂的最佳制备工艺。4.质量标准初步研究:按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要求,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气雾剂中的秋水仙碱、藜芦胺、介芬胺进行薄层鉴别,并用HPLC色谱法对其进行含量测定;根据2015年版《中国药典》四部规定对气雾剂进行乙醇量、喷射速率、喷出总量、装量检查;为保证制剂的稳定性,对其样品进行稳定性考察。结果:1.通过对处方药材进行理化、薄层鉴别,确定制备JQL气雾剂所用的中药材均符合要求,可用于该气雾剂的制备。2.采用HPLC法对秋水仙碱、藜芦胺、介芬胺进行含量测定,在选定的色谱条件下,样品中目标峰与杂质峰得到较好的分离,秋水仙碱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57.113X+1.8235,R2=1,在0.212.22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藜芦胺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8.7555X+0.093,R2=0.9997,在0.363.64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介芬胺的回归方程为Y=6.9036X+0.3693,R2=0.9995,在0.262.65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确定JQL气雾剂的最佳提取工艺为:55%乙醇,浸渍24h,渗漉速度1.0ml/min。3.通过筛选抛射剂、装量,并对包材相容性进行考察,确定气雾剂的最佳抛射剂为氮气,其制备工艺参数为:内压为0.8MPa、气液体积比为4:6。4.建立气雾剂中秋水仙碱、藜芦胺、介芬胺的薄层鉴别方法,能够准确的鉴别气雾剂中有无此成分,并用HPLC色谱法对其三个成分进行含量测定,规定气雾剂中秋水仙碱的含量范围为2.91mg4.36mg/罐,藜芦胺的含量范围为3.98mg5.97mg/罐,介芬胺含量范围为1.18mg1.76mg/罐;在稳定性试验中,除加速、冻融试验中的喷射速率、喷出总量不合格外,其它检测指标均无显着性变化。结论:本课题对JQL气雾剂进行提取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经试验研究表明JQL气雾剂的提取制备工艺合理、稳定、可行,为后期的中试及大生产研究奠定了基础。
李晓凤[2](2013)在《添加剂对CO2跨临界热泵膨胀过程及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带膨胀机的跨临界CO2水水热泵系统为对象,以优化CO2膨胀机的运行、提升系统性能为目的,提出在纯CO2中加入添加剂方案,并通过理论和试验研究,分析了添加剂(氮气、氩气、二甲醚和R32)对CO2水水热泵系统性能、膨胀机及气体冷却器的影响。对含添加剂的CO2跨临界带膨胀机循环系统进行了理论分析,结果显示加入氮气和氩气可以提高膨胀机回收功,单位制热量和压缩机比功随着氮气或氩气含量的增加而降低,而COP则随着氮气或氩气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系统COP存在最优值。COP随着二甲醚或R32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制热量和压缩机比功随着二甲醚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而随着R32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增加。本文还对膨胀机内的CO2相变过程进行了理论分析,应用微观液体“准晶格”理论分析得出添加剂可以在相变时作为汽化核心,提高核化率。并从宏观上对含添加剂CO2稀溶液和极限过热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氮气和氩气有利于CO2相变,而添加二甲醚和R32则相反。另外对CO2气体冷却器进行理论分析计算,加入氮气和氩气后,气体冷却器性能下降。而含二甲醚和R32的CO2气体冷却器换热性能增强。设计加工了CO2快速降压试块,对CO2以及含添加剂的CO2快速降压膨胀过程进行了试验。结果显示,氮气可以促进CO2的相变,但是二甲醚则会延缓其相变。最后在带膨胀机的CO2水水热泵系统上进行了含添加剂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加入氮气和氩气后,膨胀机的回收功增加,制热量随氮气或氩气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系统COP在氮气或氩气含量1%时最大。含R32和二甲醚的膨胀机输出功随着添加剂含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系统COP增加,而且运行压力下降。
杨学远,周崇波,鄢传武[3](2011)在《环丙烷热力性能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RC270、R600a及R134a三种制冷剂热力性能的理论研究,对比分析表明RC270的单位容积制冷量比R600a大144.5%,比R134a大33.8%,其性能系数COP比R600a高出5.9%,比R134a高出9.7%;同时,针对家用冷藏冷冻箱BCD-228,根据国家标准的相关要求,对家用冷藏冷冻箱分别使用RC270、R134a两种制冷剂的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C270比R134a节能4.7%,能效指数降低2.9%,研究结果对RC270新型制冷剂推广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彭继军[4](2007)在《R22替代及工质泄漏扩散危险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前的R22替代物存在诸多缺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新型环保节能R22替代物,研究替代物泄漏、扩散、安全及其它相关特性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基于CSD状态方程编制了替代工质最优化选择与计算程序,模拟计算、分析、比较多种混合工质后,确定RTJU3和RTJU4为R22替代物。和R407C相比,新替代工质具有绿色环保、滑移温度低、中高温变工况性能好等优点。实验测试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新工质RTJU3具有较高安全性能,适合用于中高温热泵中替代R22。建立储罐瞬间泄漏模型,分析了常温纯可燃工质发生瞬间泄漏条件以及发生瞬间泄漏最低条件等问题。考虑制冷剂与环境的温差换热,建立了更能反映实际储罐泄漏过程的纯工质和混合工质气液相空间动态泄漏模型,推导了判别泄漏过程中混合工质燃烧爆炸危险性增减的公式,分析了各主要内外因素对纯工质气相空间动态泄漏以及泄漏对混合工质可燃性的影响。针对储罐制冷剂质量泄漏速率变化的特点,建立了新的储罐制冷剂大空间非稳态扩散模型,通过求解模型解析解和数值解两种手段解决有限时间泄漏扩散浓度分布问题,为克服假设条件偏离实际情况的缺点修正了新扩散模型,提出一种新的重气效应修正方法,结合实例研究了新工质泄漏扩散后各种危险性以及地面火灾爆炸危险范围影响因素。研究了可燃制冷剂层流预混火焰、火焰传播机理、传播速度主要影响因素,改进了现有可燃气体爆炸极限测定试验台,测试了多种工质在常温常压空气中火焰传播速度和燃爆极限,分析了实验误差来源并提出减小误差的方法,研究了可燃纯工质和混合工质层流预混火焰传播特性与规律,提出一种新的综合评价工质燃爆危险性的方法。本文以实验和计算机仿真为手段研究开发了新型环保节能R22替代物,并开展了制冷工质泄漏扩散等其它相关研究,所用方法和得出结论可供制冷剂生产和销售厂商参考。
吕金虎,宋土土土臻[5](2006)在《替代制冷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替代制冷剂在电冰箱、空调器和汽车空调的研究与应用的现状,并针对替代制冷剂的特点对其应用趋势进行了讨论。
董洪涛[6](2006)在《气相法合成HFC-134a和HFC-125》文中研究表明氯氟烃(Chlorofluorocarbons,CFCs)被广泛用作制冷剂、气雾剂、发泡剂、溶剂、清洗剂、灭火剂等,但CFCs是臭氧消耗物质,具有较高的温室效应值。为保护臭氧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通过了《蒙特利尔协议》,规定必须逐步淘汰CFCs,寻找其替代品。HFC-134a(1,1,1,2-四氟乙烷)被认为是CFC-12(二氯二氟甲烷)理想、环保的替代物。 本文中应用共沉淀、浸渍技术制备了Cr-Zn-Al催化剂前驱体,用于催化HCFC-133a(1,1,1-三氟-2-氯乙烷)气相中氟化,合成了HFC-134a。催化剂前驱体成型后,须按照一定程序焙烧、活化(预氟化),这与催化剂的活性密切相关。BET、XRD、能谱分析用于催化剂的表征:催化剂前驱体的比表面积为259m2/g;前驱体主要是无定形态,焙烧、活化后,出现了部分结晶,XRD显示出现新的物种CrF33H2O:Cr在催化剂中以多种形式存在。 在不同的反应条件下,考查了HCFC-133a的转化率、HFC-134a的选择性,并用GC-MS对副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r-Zn-Al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活性与稳定性:在350℃、进料中HF与HCFC-133a摩尔比为8~10时,HCFC-133a转化率在30%以上,HFC-134a的选择性大于98%,主要副产物为HFC-143a(1,1,1-三氟乙烷)和HFC-125(五氟乙烷),未发现有HCFC-1122(1,1-二氟-2-氯乙烯)副产物生成;无定形Cr2O3催化剂的使用寿命通常较短(<120h),但本实验中Cr-Zn-Al催化剂连续反应了360小时后,未出现因积炭而失活。 Cr-Zn-Al催化剂的活性与稳定性优于无定形态Cr2O3催化剂,与负载的少量zn、A1密切相关;氧是催化活性相必不可少的组分,这使得建立模型,研究HCFC-133a与HF在催化剂表面的微观反应动力学变得困难。 此外,本文也初步尝试了应用Cr-Zn-A1催化剂,气相氟化HCFC-123a(1,1,1-三氟-2,2-二氯乙烷),合成了HFC-125。结果表明,HFC-125与HCFC-124a(1,1,1;2-四氟-2-氯乙烷)的选择性大于98%。这使得HCFC-133a与HCFC-123a混合进料,联产HFC-134a和HFC-125具有可能性。
刘志刚,吴江涛,陈圣坤[7](2005)在《冰箱空调替代制冷剂的研究进展(上)》文中研究说明在简单介绍制冷剂的发展历史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从应用的角度对国内外冰箱制冷剂CFC12的替代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着重讨论了西安交通大学在冰箱替代制冷剂包括HFCs混合工质、醚类及其混合物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通过对现有冰箱替代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能分析,并考虑环境安全性能,认为课题组提出的HFCs混合工质HFC152a/HFC125作为冰箱制冷剂具有非常明显的优点,是潜在的理想环保节能替代制冷剂.
王向岩,马伟斌,龚宇烈,梅建滨,战武[8](2004)在《氟化醚类共沸混合物HFE-143a/HFE-218作为制冷剂与其他几类HCFC-22替代物的分析比较》文中提出利用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方程式,对氟化醚类混合物HFE-143a/HFE-218做了饱和蒸气压力-温度计算,并将计算结果绘制出相应图表,进而和目前几种HCFC-22替代物的性能作比较,分析了氟化醚类混合物作为制冷剂HCFC-22替代物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何茂刚,李铁辰,刘志刚[9](2004)在《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文中提出本文对氟化醚类工质三氟甲醚(简称HFE143a)用作冰箱制冷剂的性能与现有冰箱制冷剂HC600a进行了对比。首先比较了新制冷剂HFE143a和现有冰箱制冷剂CFC12、HFC134a、HC600a和HFC152a/HCFC22等的基础热力性质。然后对HFE143a、HC600a和CFC12的冰箱标准工况制冷循环性能和变工况制冷循环性能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计算及分析。分析表明:HFE143a完全适合做新一代冰箱制冷剂。
二、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1)金七丽气雾剂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引表 |
引言 |
第一章 JQL气雾剂药材鉴别 |
1 试药与仪器 |
2 单味药材的鉴别 |
2.1 丽江山慈菇的鉴别 |
2.2 披麻草的鉴别 |
2.3 金叶子的鉴别 |
2.4 七叶莲茎叶的鉴别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JQL气雾剂提取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秋水仙碱含量测定 |
2.2 介芬胺藜芦胺的含量测定 |
2.3 药材吸溶剂量试验 |
2.4 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 |
2.5 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设计 |
2.6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7 正交实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
2.8 优选工艺的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JQL气雾剂制备工艺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方法与结果 |
2.1 JQL配制液的制备 |
2.2 抛射剂的筛选 |
2.3 配制液与抛射剂的相溶性试验 |
2.4 装量考察 |
2.5 JQL气雾剂制备工艺验证 |
2.6 包装材料的考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JQL气雾剂质量评价 |
1 仪器与试药 |
2 成品质量标准研究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JQL气雾剂初步稳定性研究 |
1 仪器与试药 |
2 初步稳定性试验 |
2.1 影响因素试验 |
2.2 加速稳定性试验 |
2.3 热循环、连续冻融试验 |
2.4 长期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课题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添加剂对CO2跨临界热泵膨胀过程及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二氧化碳膨胀机的研究和发展 |
1.3 二氧化碳气体冷却器的换热研究 |
1.4 添加剂对相变的影响研究 |
1.5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含添加剂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的理论分析 |
2.1 带膨胀机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 |
2.2 添加剂的选择 |
2.3 含添加剂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理论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含添加剂二氧化碳膨胀过程的理论分析 |
3.1 超临界二氧化碳膨胀过程 |
3.2 添加剂对二氧化碳相变的影响 |
3.3 含添加剂二氧化碳稀溶液的热力学分析 |
3.4 添加剂对相变延迟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添加剂对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的影响研究 |
4.1 含添加剂二氧化碳热物性分析 |
4.2 换热关联式及压降公式的选取 |
4.3 超临界二氧化碳换热模型及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二氧化碳快速降压过程的试验研究 |
5.1 二氧化碳快速降压试块的设计 |
5.2 快速降压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添加剂对二氧化碳膨胀机及系统影响的试验研究 |
6.1 二氧化碳水水热泵系统试验装置 |
6.2 试验研究内容、目的和方法 |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
7.1 主要结论 |
7.2 论文创新之处 |
7.3 今后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环丙烷热力性能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础物性对比分析 |
2 热力学性质及迁移物性对比分析 |
2.1 饱和蒸气压曲线 |
2.2 饱和气、液比体积 |
2.3 饱和气、液比热容 |
2.4 导热系数 |
2.5 饱和液体粘度 |
3 循环性能对比分析 |
4 实验研究及对比 |
5 结论 |
(4)R22替代及工质泄漏扩散危险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R22 制冷剂替代及相关领域的研究及发展状况 |
1.2.1 国外 |
1.2.2 国内 |
1.3 R22 制冷剂替代及相关领域存在的问题 |
1.3.1 R407C、R410A替代R22 时的问题 |
1.3.2 制冷剂泄漏方面的不足 |
1.3.3 制冷剂扩散方面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小结 |
第二章 新型环保R22 替代工质 |
2.1 新型环保替代工质筛选 |
2.1.1 筛选原则 |
2.1.2 组分筛选及混合工质确定 |
2.2 工质替代理论计算 |
2.2.1 二元工质替代 |
2.2.2 三元工质替代 |
2.3 新工质性能比较 |
2.3.1 一般性能比较 |
2.3.2 循环及热工性能比较 |
2.3.3 中高温变工况性能比较 |
2.3.4 充灌实验 |
2.3.5 安全性能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储罐工质泄漏及可燃危险性理论研究 |
3.1 工质泄漏源模型 |
3.1.1 渗漏 |
3.1.2 储罐泄漏 |
3.1.3 管道泄漏 |
3.1.4 两器泄漏 |
3.2 纯可燃工质瞬间泄漏条件理论研究 |
3.2.1 相关名词定义 |
3.2.2 瞬间泄漏模型 |
3.2.3 瞬间泄漏条件计算结果 |
3.3 纯工质储罐外泄过程动态分析 |
3.3.1 动态泄漏模型建立 |
3.3.2 仿真结果 |
3.3.2.1 气相空间动态泄漏过程 |
3.3.2.2 液相空间动态泄漏过程 |
3.3.3 储罐泄漏影响因素分析 |
3.3.3.1 工质热物性 |
3.3.3.2 初始充灌率 |
3.3.3.3 初始温度 |
3.3.3.4 当量半径 |
3.3.3.5 传热系数 |
3.4 混合工质储罐外泄模型研究 |
3.4.1 泄漏模型建立 |
3.4.2 仿真结果 |
3.5 混合工质泄漏可燃性分析 |
3.5.1 二元混合工质 |
3.5.2 三元混合工质 |
3.5.2.1 一种可燃两种阻燃 |
3.5.2.2 两种可燃一种阻燃 |
3.6 小结 |
第四章 泄漏工质扩散及燃爆危险性理论研究 |
4.1 泄漏制冷剂扩散模型研究 |
4.1.1 模型建立 |
4.1.2 高斯烟团模型 |
4.1.3 高斯烟雨模型 |
4.1.3.1 点源无风连续泄漏扩散模型 |
4.1.3.2 点源有风连续泄漏扩散模型 |
4.1.4 点源有限时间泄漏扩散模型 |
4.1.4.1 一维无风无界非稳态扩散模型 |
4.1.4.2 三维无风无界大空间非稳态扩散模型 |
4.1.4.3 三维无风有界大空间非稳态扩散模型 |
4.1.4.4 三维有风有界大空间非稳态扩散模型 |
4.1.5 高斯烟雨模型与有限时间泄漏扩散模型之比较 |
4.2 修正有限时间泄漏扩散模型 |
4.2.1 有效源高修正 |
4.2.2 地形系数修正 |
4.2.3 风速修正 |
4.2.4 重气效应修正 |
4.2.5 地面不完全反射修正 |
4.3 储罐泄漏可燃制冷剂危险性分析 |
4.3.1 可能燃爆危险范围确定 |
4.3.2 燃爆事故危害范围确定 |
4.4 实例分析 |
4.5 可能危险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
4.5.l 泄漏源的影响 |
4.5.1.1 制冷剂种类 |
4.5.1.2 泄漏位置 |
4.5.2 泄漏状态的影响 |
4.5.2.1 泄漏处高度、射流方向和速度 |
4.5.2.2 质量泄漏速度 |
4.5.3 气象条件的影响 |
4.5.3.1 大气稳定度 |
4.5.3.2 温度、太阳辐射和湿度 |
4.5.3.3 地面风 |
4.5.4 地形的影响 |
4.6 小结 |
第五章 可燃工质火焰传播理论与试验研究 |
5.1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1 层流预混火焰传播机理 |
5.1.2 层流预混火焰速度的近似理论方法 |
5.1.3 层流预混火焰速度影响因素分析 |
5.2 层流预混火焰速度测试方法 |
5.2.1 球形弹法(定容法) |
5.2.2 管内火焰法 |
5.2.3 简化管内火焰法 |
5.3 可燃制冷剂火焰传播速度测试试验台 |
5.3.1 试验装置 |
5.3.2 主要设备仪器 |
5.3.3 试验步骤 |
5.3.4 试验装置标定 |
5.3.5 误差分析及消除 |
5.4 可燃制冷剂燃爆极限和火焰传播速度测试试验 |
5.4.1 试验结果 |
5.4.2 试验结果分析 |
5.5 工质燃爆危险性综合评价指标 |
5.6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建议 |
6.1 总结 |
6.2 本文的主要创新 |
6.3 对后续工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博士期间获奖情况 |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课题情况 |
致谢 |
(5)替代制冷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 言 |
2 电冰箱 |
2.1 R134a |
2.2 R600a |
2.3 混合制冷剂 |
3 空调器 |
3.1 HFCs混合制冷剂 |
3.2 碳氢化合物 |
4 汽车空调 |
5 讨论 |
6 结 论 |
(6)气相法合成HFC-134a和HFC-12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目录 |
第一章 背景及意义 |
1.1 CFCs问题的提出 |
1.2 CFCs物质的替代 |
1.2.1 CFCs制冷剂替代物的要求 |
1.2.2 开发CFCs制冷剂替代品的途径 |
1.3 国内外CFCs制冷剂替代品的开发现状 |
1.3.1 国外CFCs制冷剂替代品的开发 |
1.3.2 我国CFCs替代品使用现状 |
1.3.3 HFC-134a、HFC-125的市场现状和趋势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CFC-12替代物的研究进展概述 |
2.2 HFC-134a和HFC-125的性质 |
2.2.1 物理性质 |
2.2.2 生理活性 |
2.3 HFC-134a和HFC-125的合成路线 |
2.3.1 合成HFC-134a的两条路线 |
2.3.2 合成HFC-125的路线 |
2.4 气相氟化反应的研究 |
2.4.1 气相氟化反应催化剂的制备 |
2.4.2 催化剂的活性及反应特点 |
2.4.3 气相氟化反应催化剂的失活与再生 |
第三章 催化剂的制备与表征 |
3.1 引言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3.2.1 前驱体的制备 |
3.2.2 焙烧与活化 |
3.3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3.3.1 成型后机械强度的测定 |
3.3.2 催化剂的比表面积 |
3.3.3 能谱分析 |
3.3.4 XRD分析 |
第四章 气相法合成HFC-134a和HFC-125 |
4.1 HFC-134a合成研究 |
4.1.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2 实验装置图 |
4.1.3 催化剂的评价 |
4.1.4 催化反应机理初探 |
4.2 HFC-125合成初探 |
结论与展望 |
REFERENCES |
致谢 |
发表论文 |
(7)冰箱空调替代制冷剂的研究进展(上)(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冷剂的评价方法 |
2 冰箱替代制冷剂的现状 |
3 冰箱替代制冷剂的研究进展 |
4 冰箱替代制冷剂的展望 |
(8)氟化醚类共沸混合物HFE-143a/HFE-218作为制冷剂与其他几类HCFC-22替代物的分析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目前几类HCFC-22替代物的性能 |
3 HFE-143a/HFE-218饱和蒸气压力-温度关系 |
3.1 蒸气压力-温度计算方程 |
3.2 几种主要HCFC-22替代物与HFE-143a/HFE-218混合物性能的比较 |
4 总结 |
四、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论文参考文献)
- [1]金七丽气雾剂制备工艺研究及质量评价[D]. 张琼.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19(09)
- [2]添加剂对CO2跨临界热泵膨胀过程及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D]. 李晓凤. 天津大学, 2013(11)
- [3]环丙烷热力性能的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J]. 杨学远,周崇波,鄢传武. 制冷与空调, 2011(03)
- [4]R22替代及工质泄漏扩散危险性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 彭继军. 天津大学, 2007(04)
- [5]替代制冷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J]. 吕金虎,宋土土土臻. 制冷, 2006(01)
- [6]气相法合成HFC-134a和HFC-125[D]. 董洪涛. 浙江大学, 2006(07)
- [7]冰箱空调替代制冷剂的研究进展(上)[J]. 刘志刚,吴江涛,陈圣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5(07)
- [8]氟化醚类共沸混合物HFE-143a/HFE-218作为制冷剂与其他几类HCFC-22替代物的分析比较[J]. 王向岩,马伟斌,龚宇烈,梅建滨,战武. 制冷学报, 2004(04)
- [9]新型冰箱制冷剂三氟甲醚与异丁烷的性能对比[J]. 何茂刚,李铁辰,刘志刚.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