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盆花叶片发黄的防治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1](2019)在《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文中指出荷花为莲科(Nelumbonaceae)莲属(Nelumbo)的多年生挺水植物,应用广泛,但目前市场上缺乏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相关品种评价尚无,栽培技术尤其是对栽培基质类型选择、施肥等关键环节研究不足。为评选出适宜市场化的优良盆栽荷花品种,明确不同栽培措施对盆栽荷花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对盆栽荷花市场展开调查,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法)建立品种综合评价体系,选出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探讨过量施肥及土壤添加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结果如下:(1)通过2524份问卷对盆栽荷花市场及消费潜力进行了调查,发现我国盆栽荷花市场潜力巨大,但存在优良品种匮乏、高效栽培及管理技术缺乏等市场问题。人们喜欢的盆栽荷花花色为复色、粉色和白色花;花型单瓣、半重瓣和重瓣;开花姿态为碗状;有清香味;莲蓬为倒圆锥形和碗形;注重花期长及品种质量。购买时,荷花小苗的价格以1020元为宜,栽植好的成品以3050元为宜;有栽培经验的人更愿意购买种藕、小苗或莲子,无经验者想直接购买栽植好的成品。(2)通过AHP法建立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价体系对102个品种进行评价:观花特性和栽培特性是影响盆栽荷花品种市场的重要因素,花叶高度比、开花颜色、品种适应性和抗病虫性也很重要。专家更偏好中型、重瓣品种,而大众更偏好小型、单瓣品种。综合选出了‘大师’、‘骄阳’、‘新枇杷橙’、‘白菊花’等19个优良的盆栽荷花品种。(3)对盆栽荷花品种‘金陵女神’过量施用花多多复合肥12号15-20-25,植株的观赏性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成熟叶和幼叶的肥害表现不同;花外被变褐干枯,花朵开放程度变小;轻微过量施肥对植株长势影响不大,中度和重度过量施肥导致叶片厚度、株高随着胁迫程度加重而下降。生理表现为叶水势下降,叶质膜透性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先上升后下降,脯氨酸(Pro)持续累积,植物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合作用受抑制。(4)将山核桃生物炭添加至荷花品种‘红丝绢’的栽培土壤中,栽培溶液的pH值和EC值随加炭比例增加而增加;立叶出水、现蕾和始花期提前,花期延长,加炭5%和10%的花期最长;地上部分的形态指标和地下部分的膨大藕节长度、侧藕数量及种藕鲜重增加;加炭10%的植株长势最好,加炭15%的植株前期长势好,但后期长势欠佳;添加生物炭提高了植株的相对叶绿素含量,并增强了光合作用,加炭比例为5%和10%的光合作用最强;加炭10%的种藕N含量最高,加炭15%的种藕P、K含量最高。
冯丽娟[2](2019)在《栽培管理视角下的家庭养花技术探讨》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室内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庭养花得到了人们的重点关注,家庭养花的数量及种类也越来越多。科学落实好家庭养花能够梅花家居环境,还能让花卉释放O2吸收CO2,利于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进一步提升家庭养花的水平,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相关的花卉家庭栽培知识,还要了解熟悉不同花卉的栽培要求和相关技术,这样才能更好的美化家居环境。
何宪江[3](2018)在《家庭养花栽培管理技术》文中认为目前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养花,而且养花的品种和数量较多,有观叶的、观花的、观茎的、观果的、观根的等。家庭养花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更主要的是花卉能吸收家里的CO2,释放出新鲜的O2,有益身体健康。家庭养花要学习各种花卉的栽培知识,在养花的过程中要掌握各种花卉的栽培技术,才能让花卉四季常青,花香满屋。
李春华,李柯澄[4](2018)在《仙客来温室生产》文中研究指明仙客来经过园艺育种家的不断努力,发展至今已培育出许多园艺品种,尤其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仙客来的杂交育种设计,使新品种具有栽培周期短、花形一致、适应性强、花色更受人们喜爱等优点。特别是一代杂种品种生产出优质商品盆花。目前,每年都有许多杂交1代品种出现,并育出大花芳香型的品种。近来,迷你型仙客来日益引起人们的兴趣,需求量越来越大。
闫海霞,陶大燕,关世凯,邓杰玲,何荆洲,黄昌艳,卜朝阳[5](2017)在《南亚热带地区重瓣大岩桐的温室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针对南亚热带地区的特殊气候条件,通过对重瓣大岩桐盆花的品种和基质选择、温度、湿度调控、光照调控、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为南亚热带地区重瓣大岩桐的温室栽培提供技术指导。
李涵[6](2014)在《非洲菊倍性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非洲菊(Gerbera jamesonii Bolus)是世界重要的鲜切花之-,在全球花卉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云南省最具生产及出口优势的鲜切花种类之一。由于我国不具备非洲菊野生资源优势,育种主要凭借国外成熟品种种质进行选育。利用优良种质资源作为材料,快速创制并保护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品种和中间材料,对于我国非洲菊产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引进的优良非洲菊主栽品种‘白马王子’和‘黄金海岸’为材料,从四倍体选育和雌核双单倍体群体(MDH)构建两个层面开展了非洲菊种质创新研究。以建立相关技术体系,创制以2个品种为基础的新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为非洲菊新品种选育奠定基础。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1、非洲菊四倍体选育多倍体植株诸多性状一般比二倍体植株更优越。因此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对通过愈伤组织诱导途径及丛生芽诱导途径获得的外殖体进行多倍体诱导,获得非洲菊四倍体新品种或育种中间材料。以外观形态变化作为变异指标发现,当以0.02%浓度的秋水仙素对‘白马王子’的愈伤组织处理36h,其变异率最高,达到26.3%,死亡率为10%;当以0.03%浓度的秋水仙素对‘黄金海岸’愈伤组织处理12h,其变异率最高,达到30.9%,死亡率为12.5%;当以0.6%浓度秋水仙素对‘白马王子’和‘黄金海岸’的丛生芽处理3d,其变异率最高,均达到60.0%,死亡率分别为18.0%和24.0%。在形态学观查和叶表面气孔观测的基础上,通过根尖组织压片技术进行染色体鉴定,经分离纯化,成功筛选出了2个非洲菊四倍体植株(2n=4x=100)DC4-3和CC4-1。并通过ISSR分子标记辅助,筛选出的3个ISSR引物可有效区分二倍体及四倍体植株,其检测结果与染色体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非洲菊新品种选育的主要指标,研究开展了四倍体植株与二倍体对照植株,形态、主要园艺和农艺性状、耐冷性、抗疫病性等性状的比较鉴定。结果表明:形态和园艺性状比较:相较于二倍体植株,四倍体株系叶面积增大、叶表面质感明显增厚、叶色更为浓绿;气孔增大,单位叶面气孔面积明显增加。‘白马王子’四倍体株系花径增大,花心颜色更为纯白,并且在田间发现多个双头植株;‘黄金海岸’四倍体株系花色加深,花枝底部附着花青素更丰富,重瓣性更好。依据RHS比色卡标准,二倍体植株花色标准为YELLOE GROUP B,四倍体植株花色标准为YELLOE GROUP A。2个材料花枝直径及花朵直径均明显增加;通过超微结构观察,与二倍体对照相比,四倍体株系的花粉粒形态呈现明显变化。耐冷性比较:与二倍体相比,两个非洲菊品种的四倍体株系在4℃低温胁迫后,其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SOD活性、叶绿素a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四倍体耐寒性生理指标优于二倍体对照。四倍体株系总体上在胁迫各阶段冻伤及脱水症状均比二倍体对照植株症状轻,表现出较好的耐冷性。抗疫病性状比较:对栽培后90d非洲菊二倍体及两个四倍体株系进行隐性疫霉病原菌的接种试验。结果表明,与二倍体株系相比,四倍体植株发病时间平均延长3d,发病指数下降,抗性标准提升一级,均从MR提高到了R。2、雌核双单倍体群体(MDH)构建双单倍体(DH)群体构建是现代生物育种和新种质创制的重要技术,通常通过杂交一代花药培养获得。但由于非洲菊花药培养至今未取得突破,本研究以优良杂交品种为材料,通过雌核诱导培养途径获得雌核双单倍体群体(MDH),以达到创制更多雌核双单倍体育种中间材料。通过胚状体直接诱导及间接诱导的方式,共获得了‘白马王子’单倍体植株12株,‘黄金海岸’单倍体植株7株。以单倍体植株丛生芽为材料,用秋水仙素诱导加倍。当以0.5%浓度的秋水仙素处理2d时,诱变率最高,达46%及42%。通过叶片气孔、DNA流式细胞仪及染色体数目观查,共检测出源自‘白马王子’母体的双单倍体株系4株(DDHl-4),源自‘黄金海岸’母体的双单倍体株系6株(CDH1-6)。染色体数目均为2n=2x=50。经鉴定的MDH材料,其株系间相关性状如生育期、花型、花色等呈现明显差异,反映了其丰富的遗传类型。随机选取15株开花的DDH2和CDH6株系,针对叶长、叶宽、叶面积、花枝直径及花朵直径等指标,与对应母本进行对比测试。T检验结果表明:除DDH2株系叶宽无显着差异外,其它各指标均呈减小趋势,综合性状比母本差。
刘云霞[7](2014)在《北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文中提出从品种选择、土壤、温度、光照、水分、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总结北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技术,并分析盆栽花卉叶片发黄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梁莉,康德存[8](2014)在《园林植物萨曼莎的繁殖方法与栽培养护技术》文中提出对萨曼莎HT的简历、生物学特性、象征意义及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从有性繁殖的优缺点、无性繁殖的优缺点、种子繁殖、组织培养繁殖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萨曼莎HT的繁殖和栽培养护方法,解决了萨曼莎HT在我国的花卉生产和扩繁等问题。
刘茳[9](2013)在《岩生报春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岩生报春(Primula saxatilis)是报春花属多年生植物,产于我国北方,被列入北京市重点野生保护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岩生报春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引种驯化和组织培养等方面,对岩生报春无土栽培研究相对较少。为进一步促进岩生报春的优质高效化栽培和大规模生产,本研究以岩生报春为试材,系统研究了其在无土栽培过程中基质选用、肥料施用等技术问题,旨在建立岩生报春温室无土栽培技术流程。结果如下:1.椰糠:珍珠岩:蛭石=1∶1∶2和椰糠:珍珠岩:蛭石=2∶1∶2两种基质栽培后,岩生报春生长发育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0.90、0.83,显着优于草炭:珍珠岩=2∶1(对照)的0.34。其中,椰糠:珍珠岩:蛭石=1∶1∶2栽培后的岩生报春株型较好,株高是对照的两倍,冠幅增长43.09%,叶子光亮浓绿,叶片数平均值达到17.8片,是对照的近2倍。开花时间持续34d,较对照延长了10d。花葶长度是对照的4倍,花径达到27cm,较对照增加了64.66%,观赏效果较好。2.将椰糠以不同比例代替草炭进行混配后栽培岩生报春,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基质能克服单一基质理化性质的不足,栽培效果较好。草炭:椰糠:珍珠岩=3∶1∶2,即用椰糠代替1/4的草炭,栽培后岩生报春生长发育综合评价指数为0.89,显着优于对照植株的0.25。其次,此基质栽培的岩生报春根系活动旺盛,萌蘖能力增强,每盆植株平均抽生花葶3个,而对照植株仅抽生1个花葶,提高了观赏性。3.肥料种类(“花多多”1号、10号、23号肥)、施肥量(333、667、1000mg/盆)、施肥频率(一周两次、一周一次、两周一次)三因素对岩生报春的形态指标、生理指标和开花指标的主效应影响的大小作用有所差异。在椰糠:珍珠岩:蛭石=1∶1∶2基质上栽培岩生报春,“花多多”23号肥、施肥量333mg/盆和施肥频率两周一次组合对岩生报春生长发育的促进作用最大。本研究从基质和肥料两个方面对岩生报春无土栽培技术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今后岩生报春的产业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郑宇[10](2012)在《西洋杜鹃良种选育与园林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洋杜鹃以其高度观赏性和商品性,已成为全国杜鹃园艺品种中品质最好、连续花期最长、杜鹃销售市场最大的品种之一。但西洋杜鹃生产及应用上目前存在栽培品种鉴别困难,仅依据形态特征的分类争议较大;耐热性差,夏季高温成为限制其在我国城市推广应用的关键因子;缺乏已知的外源抗热物质对西洋杜鹃耐热性诱导的研究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以目前在园林应用中常见的西洋杜鹃品种(系)为对象,在ISSR分子标记技术、高温胁迫对形态和耐热生化指标以及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CaCl2和水杨酸(SA)的耐热性诱导及西洋杜鹃园林应用现况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通过对ISSR-PCR反应体系进行筛选和优化,确立了可用于西洋杜鹃ISSR分析的适宜扩增条件:20 μLPCR 反应体积中,含10ng 模板 DNA,0.25mmol·L-1dNTPs,2.0mmol·L-1Mg2+1.0UTaq DNA聚合酶,0.4μmo·L-1引物。PC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min, 94℃变性45 s,54.4 ℃退火45 s, 72 ℃延伸1.5 min,共40个循环后,72 ℃延伸7 min,4 ℃保存。利用该体系对11个西洋杜鹃品种(系)扩增结果表明,该体系可靠性好,得到的西洋杜鹃ISSR多态性带型占70%,且这些带型具有很好的可重复性。2、采用ISSR标记对11个西洋杜鹃栽培品种(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进行研究。用13条引物共扩增出124个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06个。应用POP-GENE32软件进行数据分析,11个品种(系)的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1.5564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3207, Shannon多样性指数(Ⅰ)值为0.4742,多态性位点(PPB)百分率为85.48%,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利用6个标记所产生的8个多态位点绘制了这11个栽培品种(系)计算机化的ISSR指纹图谱,对这11个栽培品种(系)进行了区分,试验证实,ISSR标记用于西洋杜鹃品种鉴定确实可行。3、高温对“铁红”、“粉红”、“梅红”和“普红”四个西洋杜鹃品种(系)进行胁迫研究发现,形态指标上,两种温度胁迫4天均对供试植株造成严重伤害,但不同处理温度之间、不同品种(系)之间生长形态变化存在一定差异。43℃胁迫对植株造成的伤害的速度和程度要明显大于38℃;且38℃下“铁红”、“普红”、“梅红”有少量植株恢复生长,43℃条件下则无植株恢复生长。4、高温胁迫下“铁红”、“粉红”、“梅红”和“普红”四个西洋杜鹃品种(系)叶片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氧自由基、叶绿素含量等耐热生化指标变化明显。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氧自由基含量随胁迫时间延长、胁迫温度升高而增加;叶绿素含量变化趋势相反;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先升高后下降趋势;脯氨酸含量在胁迫4天后与初始值相比并未出现显着差异,不适合应用于西洋杜鹃的耐热品种筛选;SOD活性是否能够作为良好的耐热性指标,取决于适合的胁迫温度。相对电导率、MDA、氧自由基及可溶性蛋白等指标均能较好地反应高温下西洋杜鹃耐热性变化。但不同品种(系)对某一具体指标的耐热性反应并不一定相同,同一品种(系)对不同指标的反应也不同。因此,用单一指标难以准确地反映各品种(系)耐热性的强弱。5、对7个单项指标的耐热系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可溶性蛋白、MDA和电导率三项指标的贡献率分别为61.6%、23. 2%和12. 1%,这3个指标的累积贡献率达96.8%,其余指标可忽略不计。以隶属函数法进行耐热性综合评价结果,四个供试品种(系)耐热性由大到小为:“铁红” > “普红” > “梅红” > “粉红”,该结果与高温胁迫下形态指标观测结果较为一致。6、38℃和43℃胁迫下,“铁红”、“粉红”、“梅红”和“普红”四个品种(系)光合效率都降低,说明高温加重了光合作用光抑制,且这种抑制作用随着胁迫温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呈加重趋势,这种随胁迫强度而抑制加强的现象在随后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检测也同样得到证实。气孔导度(C)随处理时间延长均显着下降;胞间二氧化碳浓度(intCO2)随处理时间延长均显着升高;蒸腾速率E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则表现出先升后降的趋势。以上结果说明,两种温度胁迫处理下,非气孔因素是导致西洋杜鹃叶片光合作用降低的主要因素。7、高温逆境同时对西洋杜鹃叶片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和光化学能转化的能力造成影响,胁迫条件下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 Ⅱ均显着降低。恢复实验中38℃组仅有少量植株存活,而43℃组无一存活,表明在38℃和43℃胁迫条件下所产生的光抑制,已导致PSⅡ结构在短期内受到了不可恢复的伤害或非可逆性失活。高温也使光化学猝灭qP及非光化学猝灭NPQ显着降低。该结果可能说明过高的温度导致PS Ⅱ反应中心的失活及PQ库相对水平的迅速降低,并最终使叶片失去耗散过剩激发能的能力,这种自保护适应能力的丧失,与西洋杜鹃不耐高温的生物学特性是一致的。8、500mg·L-1、1OOOmg·L-1、1000mg·L-1 及 2000mg·L-1 的 CaCl2溶液对高温胁迫下“普红”和“梅红”两个西洋杜鹃品种(系)的可溶性蛋白、MDA和电导率等三项耐热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1000mg·L-1对供试植株耐热性改善最佳。9、除了 200mg·L-1 组对“梅红”以外,50mg·L-1,100mg·L-1,150mg·L-1 的 SA 溶液对高温胁迫下“普红”和“梅红”两个西洋杜鹃品种(系)的可溶性蛋白、MDA和电导率等三项耐热性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结果,以50 mg·L-1为最佳浓度,浓度高于50 mgT1-则缓解作用减小。10、对广州、杭州、香港、漳平及福州等地的实地调查表明,西洋杜鹃在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已从最初的盆栽发展为盆花、盆景、展览、露地栽植、营建专类杜鹃园等模式,其配置水平也日趋体现多样性和生态性。
二、盆花叶片发黄的防治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盆花叶片发黄的防治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荷花的观赏性 |
1.1.1 株型 |
1.1.2 花 |
1.1.3 叶 |
1.2 盆栽荷花概况 |
1.2.1 盆栽荷花栽培历史 |
1.2.2 盆栽荷花栽培管理 |
1.2.2.1 栽培前期准备 |
1.2.2.2 栽植方式 |
1.2.2.3 水肥管理 |
1.2.2.4 摘叶除草及藻类控制 |
1.2.2.5 病虫害防治 |
1.2.2.6 安全越冬 |
1.2.3 盆栽荷花育种情况 |
1.2.4 盆栽荷花的应用 |
1.3 盆栽荷花研究进展 |
1.3.1 盆栽荷花品种资源评价现状 |
1.3.2 盆栽荷花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3.2.1 中国古代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
1.3.2.2 中国现代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
1.3.2.3 国外的盆栽荷花栽培技术 |
1.3.3 存在问题 |
1.4 植物肥害研究 |
1.4.1 肥害产生的原因 |
1.4.2 植物肥害表现 |
1.4.3 植物肥害生理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盆栽荷花消费需求及市场分析 |
2.1 试验方法 |
2.1.1 调查问卷的制定 |
2.1.2 问卷调查信息采集方式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参与问卷作答的人群组成特点 |
2.2.2 人们对盆栽荷花的了解及接受程度 |
2.2.3 人们对盆栽荷花观赏性状及品种的喜好 |
2.2.3.1 人们对盆栽荷花整体株型的喜好 |
2.2.3.2 人们对盆栽荷花荷叶性状的喜好 |
2.2.3.3 人们对盆栽荷花开花性状的喜好 |
2.2.3.4 人们对盆栽荷花品种的期待 |
2.2.3.5 人们推荐喜爱的盆栽荷花品种 |
2.2.4 影响人们购买盆栽荷花的因素 |
2.2.5 人们对盆栽荷花购买形式、途径及价格偏好 |
2.2.6 人们对盆栽荷花的应用目的及场所选择 |
2.2.7 人们在盆栽荷花栽培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2.2.8 当前盆栽荷花市场存在的问题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价 |
3.1 评价地点和材料 |
3.1.1 评价地点 |
3.1.2 评价材料 |
3.2 评价方法 |
3.2.1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模型建立 |
3.2.2 盆栽荷花评价模型指标权重确定 |
3.2.3 盆栽荷花性状具体指标的评分 |
3.2.4 盆栽荷花品种表型性状的测定 |
3.2.5 盆栽荷花品种综合评分的确定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指标权重分配分析 |
3.3.2 盆栽荷花各指标的评分 |
3.3.3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的影响 |
4.0 试验材料 |
4.1 试验方法 |
4.2 测量内容及方法 |
4.2.1 土壤理化性质测量 |
4.2.2 植株肥害情况观测 |
4.2.3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
4.2.4 植物生理指标测定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过量施肥后盆栽荷花的肥害表现 |
4.3.2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形态指标的影响 |
4.3.3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叶水势的影响 |
4.3.4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4.3.5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丙二醛(MDA)的影响 |
4.3.6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脯氨酸(Pro)的影响 |
4.3.7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
4.3.8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光合作用的影响 |
4.4 讨论 |
4.4.1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观赏性状和生长长势的影响 |
4.4.2 过量施肥对盆栽荷花生理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的影响 |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测量内容及方法 |
5.2.1 栽培溶液测量 |
5.2.2 植株物候期及形态指标测量 |
5.2.3 植株生理指标测量 |
5.2.4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容器内溶液pH值和EC值的影响 |
5.3.2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物候期的影响 |
5.3.3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地上部分形态指标的影响 |
5.3.4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地下部分的影响 |
5.3.5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相对叶绿素(SPAD)的影响 |
5.3.6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光合特性的影响 |
5.3.7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种藕养分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生物炭改变盆栽荷花栽培溶液的pH值和EC值 |
5.4.2 生物炭影响盆栽荷花的形态建成 |
5.4.3 生物炭对盆栽荷花的生理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盆栽荷花市场调查问卷 |
附录 B 盆栽荷花问卷图例 |
附录 C 基于AHP法盆栽荷花评价专家问卷 |
附录 D 盆栽荷花品种评价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栽培管理视角下的家庭养花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上盆移栽背景下的家庭养花技术 |
2 探讨家庭养花的栽培管理技术 |
2.1 家庭盆花浇水技术 |
2.2 家庭盆花修剪技术 |
2.3 家庭盆花的病虫害防治 |
2.4 家庭盆花的追肥技术 |
2.5 家庭盆花应及时更换营养土 |
(3)家庭养花栽培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家庭养花上盆移栽技术 |
1.1 营养土 (盆土) 配制 |
1.2 选盆 |
1.3 花木上盆 |
1.4 水培花栽培技术 |
1.5 球类 (仙人球) 盆花上盆 |
2 家庭养花管理技术 |
2.1 盆花浇水 |
2.2 盆花修剪 |
2.2.1 观叶盆花修剪。 |
2.2.2 观花盆花修剪。 |
2.3 病虫害防治 |
2.4 盆花追肥 |
2.5 盆花换营养土 |
(4)仙客来温室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种苗培育 |
上盆 |
养护管理 |
花期调控 |
病虫害防治 |
出货与运输 |
(5)南亚热带地区重瓣大岩桐的温室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设施 |
2 定植技术 |
2.1 品种及种苗的选择 |
2.2 定植容器 |
2.3 基质 |
2.4 大岩桐定植 |
3 栽培管理技术 |
3.1 温度 |
3.2 光照 |
3.3 水分管理 |
3.4 施肥管理 |
3.5 其他管理 |
3.5.1 株型控制 |
3.5.2 植株调整 |
3.6 病虫害防治 |
3.6.1 生理性病害 |
3.6.2 病虫害防治 |
4 盆花分级及出圃 |
4.1 等级划分 |
4.2 出圃前准备 |
(6)非洲菊倍性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非洲菊的生物学性质及引种栽培 |
二、非洲菊育种研究进展 |
1、非洲菊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
2、非洲菊倍性育种研究进展 |
三、花卉倍性育种研究进展 |
1、组织培养与倍性育种相结合的方法研究 |
2、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四、植物耐冷性研究进展 |
1、可溶性总糖含量与耐冷性的关系 |
2、丙二醛(MDA)含量与耐冷性的关系 |
3、保护酶系统与耐冷性的关系 |
4、游离脯氨酸系统与耐冷性的关系 |
5、叶绿素含量与耐冷性的关系 |
五、非洲菊疫病研究进展 |
第二章 非洲菊四倍体的诱导 |
第一节 非洲菊再生体系及四倍体诱导体系的建立 |
1、非洲菊‘白马王子’及‘黄金海岸’再生体系的建立 |
2、非洲菊‘白马王子’及‘黄金海岸’四倍体诱导体系的建立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3、小结 |
第二节 非洲菊四倍体变异植株的鉴定与分离 |
1、形态学观测 |
2、叶表面气孔观测 |
3、染色体数目观测 |
4、ISSR的分子标记鉴定 |
5、四倍体植株的纯化与分离 |
6、小结 |
第三节 非洲菊二倍体对照与四倍体植株相关性状差异性研究 |
1、园艺性状差异性研究 |
2、气孔及花粉粒超微结构差异性研究 |
3、耐冷性差异研究 |
4、抗疫病性差异 |
5、小结 |
第四节 主要结论及讨论 |
1、主要结论 |
2、讨论 |
第三章 非洲菊雌核双单倍体(MDH)的诱导 |
第一节 非洲菊雌核(胚珠)诱导及再生技术研究 |
1、非洲菊雌核(胚珠)诱导及再生 |
2、单倍体植株的鉴定 |
3、单倍体植株的增值与扩繁 |
4、小结 |
第二节 MDH株系的诱导 |
1、单倍体加倍 |
2、双单倍体的鉴定 |
3、双单倍体的分离纯化 |
4、双单倍体的扩繁、生根、移栽及部分园艺性状的观测 |
5、小结 |
第三节 主要结论及讨论 |
1、主要结论 |
2、讨论 |
第四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
1、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
2、下一步研究计划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北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养护管理措施 |
2.1 土壤 |
2.2 温度 |
2.3 光照 |
2.4 水分 |
2.5 施肥 |
2.6 其他方面 |
3 病虫害防治 |
4 盆栽花卉叶片发黄原因分析 |
(8)园林植物萨曼莎的繁殖方法与栽培养护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简介 |
1.1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产生和简历 |
1.2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生物学特性 |
1.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象征意义及发展现状 |
2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繁殖方法 |
2.1 萨曼莎 (Samantha) HT有性繁殖的优缺点 |
2.2 萨曼莎 (Samantha) HT无性繁殖的优缺点 |
2.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种子繁殖 |
2.3.1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种子繁殖方法的简介和比较 |
2.3.2 萨曼莎 (Samantha) HT种子的获取 |
2.3.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播种及育苗 |
2.4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组织培养繁殖 |
2.4.1 萨曼莎 (Samantha) HT组织培养繁殖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
2.4.2 萨曼莎 (Samantha) HT无菌培养的建立 |
2.4.3 培养基的选择和培养条件的要求 |
2.4.4 继代增殖和壮苗培养 |
2.4.5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生根和炼苗 |
2.5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嫁接繁殖 |
2.5.1 萨曼莎 (Samantha) HT嫁接的方法简介 |
2.5.2 嫁接苗的砧木和接穗的选择 |
2.5.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枝接方法 |
2.5.4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芽接方法 |
2.6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扦插繁殖 |
2.6.1 萨曼莎 (Samantha) HT几种扦插方法的对比 |
2.6.2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嫩枝扦插法 |
2.6.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硬枝扦插法 |
2.6.4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水插法 |
3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栽培养护技术 |
3.1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栽培方式 |
3.2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栽植及养护 |
3.2.1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栽培地选择 |
3.2.2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栽植 |
3.2.3 萨曼莎 (Samantha) HT定植后的水、肥管理 |
3.2.4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修剪 |
3.2.5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越冬管理 |
3.2.6 萨曼莎 (Samantha) HT的病虫害管理 |
4 结语 |
(9)岩生报春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报春花属植物栽培研究进展 |
1.1.1 栽培历史 |
1.1.2 繁殖方法 |
1.1.3 栽培环境 |
1.2 岩生报春的植物学特性、研究现状和市场前景 |
1.2.1 岩生报春的植物学特性 |
1.2.2 岩生报春的栽培和研究现状、市场前景 |
1.3 无土栽培技术概念及特点 |
1.3.1 无土栽培的概念 |
1.3.2 无土栽培的优势及局限性 |
1.4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研究进展及现状 |
1.4.1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的种类 |
1.4.2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基质的种类 |
1.4.3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基质的要求 |
1.4.4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基质配方的筛选 |
1.4.5 观赏植物无土栽培肥料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试验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
2 岩生报春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日常栽培管理 |
2.1 形态学特征 |
2.2 生长发育特性及分析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统计及结果分析 |
2.3 栽培及管理技术 |
2.3.1 种子采收 |
2.3.2 播种繁殖 |
2.3.3 换盆 |
2.3.4 施肥 |
2.3.5 浇水 |
2.3.6 温湿度、光照 |
2.3.7 病虫害防治 |
3 椰糠、无机基质混配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质理化性质的分析 |
3.2.2 不同基质对岩生报春形态特征的影响 |
3.2.3 不同基质对岩生报春生物量的影响 |
3.2.4 不同基质对岩生报春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5 不同基质对岩生报春开花品质的影响 |
3.2.6 不同基质栽培下的岩生报春生长发育情况的综合评价 |
3.3 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4 椰糠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式 |
4.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基质的理化性质 |
4.2.2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形态特征的影响 |
4.2.3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生物量的影响 |
4.2.4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开花品质的影响 |
4.2.6 不同配比的基质对岩生报春盆花生长发育情况的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肥料种类、施肥量、施肥频率对岩生报春盆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施肥对岩生报春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施肥对岩生报春鲜重、干重的影响 |
5.2.3 施肥对岩生报春根系活力、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5.2.4 施肥对岩生报春开花品质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6 温室盆栽岩生报春与三个小报春新品种的光合作用初探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数据处理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岩生报春与三种小报春的光合参数日变化 |
6.2.2 测定当日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
6.2.3 岩生报春与三种小报春的光合作用特征参数比较 |
6.3 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10)西洋杜鹃良种选育与园林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西洋杜鹃的生物学特性及生态学特征 |
1.2 西洋杜鹃园林价值 |
1.2.1 西洋杜鹃的园林观赏价值 |
1.2.2 西洋杜鹃的文化内涵 |
1.3 分子标记在花卉研究中的应用 |
1.3.1 DNA分子标记技术的主要类型及ISSR分子标记技术的主要特点 |
1.3.2 分子标记在花卉研究中的应用简述 |
1.4 高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4.1 高温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1.4.2 高温胁迫对植物耐热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3 高温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4 高温胁迫对植物呼吸作用的影响 |
1.4.5 高温胁迫对植物蒸腾作用的影响 |
1.5 抗高温物质研究概况 |
1.5.1 外源Ca~(2+)对植物抗热性的影响 |
1.5.2 水杨酸对植物抗热性的影响 |
1.6 植物耐热性鉴定指标及方法 |
1.6.1 植物耐热性鉴定指标 |
1.6.2 植物耐热性鉴定与评价方法 |
1.7 西洋杜鹃国内外研究现状 |
1.7.1 分子标记在西洋杜鹃研究中的应用 |
1.7.2 西洋杜鹃耐热性研究进展 |
1.8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研究现状 |
1.9 本课题的科学问题、技术路线和研究意义 |
1.9.1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及研究意义 |
1.9.2 研究内容 |
1.9.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洋杜鹃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dNTPs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2 Mg~(2+)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3 Taq DNA聚合酶用量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4 引物浓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5 模板DNA用量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6 退火温度对ISSR扩增的影响 |
2.2.7 ISSR反应体系稳定性检测 |
2.3 讨论 |
第三章 西洋杜鹃栽培品种(系)的ISSR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样品材料 |
3.1.2 主要试验设备与试剂 |
3.1.3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引物筛选及扩增结果 |
3.2.2 西洋杜鹃ISSR多态性百分率 |
3.2.3 西洋杜鹃栽培品种(系)的ISSR指纹图谱 |
3.2.4 西洋杜鹃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5 西洋杜鹃基于聚类分析和遗传距离的品种鉴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形态和耐热生化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1.4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耐热生化指标的影响 |
4.2.3 西洋杜鹃耐热性指标的筛选及耐热性综合评价 |
4.3 讨论 |
4.3.1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形态指标的影响 |
4.3.2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耐热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3 西洋杜鹃耐热性指标的筛选及耐热性综合评价 |
第五章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1.4 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5.2.2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3 讨论 |
第六章 西洋杜鹃耐热性诱导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设计 |
6.1.2 外源Ca~(2+)浓度选择 |
6.1.3 外源SA浓度选择 |
6.1.4 耐热性指标的选定和测定方法 |
6.1.5 药物处理对西洋杜鹃耐热性影响的综合评价方法 |
6.2 实验数据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不同浓度CaCL_2溶液对西洋杜鹃耐热指标的影响 |
6.3.2 不同浓度CaCL_2溶液作用后耐热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 |
6.3.3 不同浓度SA溶液对西洋杜鹃耐热指标的影响 |
6.3.4 不同浓度SA溶液作用后耐热指标的综合隶属函数值 |
6.4 讨论 |
6.4.1 CaCL_2溶液对西洋杜鹃耐热指标的影响 |
6.4.2 SA溶液对西洋杜鹃耐热指标的影响 |
第七章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研究 |
7.1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调查研究方法 |
7.1.1 调査研究方法 |
7.1.2 研究内容 |
7.2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调查结果与分析 |
7.2.1 西洋杜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被引用的文化内涵 |
7.2.2 西洋杜鹃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模式 |
7.3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研究结论与讨论 |
7.3.1 西洋杜鹃园艺品种不断增加 |
7.3.2 西洋杜鹃产品的园艺水平不断提升 |
7.3.3 西洋杜鹃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
7.3.4 西洋杜鹃的应用形式更加广泛 |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
8.1 西洋杜鹃的ISSR分子标记 |
8.2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形态和耐热生化指标的影响 |
8.3 高温胁迫对西洋杜鹃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8.4 CaCl_2和SA对西洋杜鹃的耐热性诱导 |
8.5 西洋杜鹃园林应用现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导师简介 |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盆花叶片发黄的防治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盆栽荷花评价及栽培措施对其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D]. 刘丽.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6)
- [2]栽培管理视角下的家庭养花技术探讨[J]. 冯丽娟. 花卉, 2019(08)
- [3]家庭养花栽培管理技术[J]. 何宪江. 现代园艺, 2018(17)
- [4]仙客来温室生产[J]. 李春华,李柯澄. 中国花卉园艺, 2018(12)
- [5]南亚热带地区重瓣大岩桐的温室栽培技术[J]. 闫海霞,陶大燕,关世凯,邓杰玲,何荆洲,黄昌艳,卜朝阳.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7(03)
- [6]非洲菊倍性选育与种质创新研究[D]. 李涵. 云南大学, 2014(07)
- [7]北方盆栽花卉的养护管理[J]. 刘云霞. 中国园艺文摘, 2014(05)
- [8]园林植物萨曼莎的繁殖方法与栽培养护技术[J]. 梁莉,康德存. 山西建筑, 2014(11)
- [9]岩生报春温室无土栽培技术研究[D]. 刘茳.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 [10]西洋杜鹃良种选育与园林应用研究[D]. 郑宇. 福建农林大学, 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