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赵爽[1](2016)在《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理论知识是化学学科的主干知识,其在学生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理论知识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和严密逻辑性的特点,使得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复习课是一种重要的课型,学生通过复习课能够修正错误理解,形成知识网络,同时发展综合能力,对化学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而深入挖掘复习课的价值,充分发挥复习课功能,是提高化学理论知识学习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更加注重学生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与和谐性,对复习课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有关复习课的教学研究逐渐增多,但现有研究中对高三或初三的复习课关注较多,而对高一、高二的复习课关注较少,且在我们对高一理论知识复习课的调查中发现,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学生主体尚待凸显,复习效果有待提升,重知轻能态势初现等的问题,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了本研究课题,期望本研究能够为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教学模式、方式的改革提供借鉴,也为其他专题复习课的教学提供参考。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重要性,结合现阶段化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和现有相关研究的总体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并陈述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然后对化学理论知识、复习和复习课等概念进行界定,对本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再从课标对高一化学理论知识的要求、高一化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内容和高一化学理论知识的特点三方面建构高一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并从认知和非认知两方面对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为随后策略的提出提供依据。在上述基础上,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理论支柱,提出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教学原则: (1)重视内容的优化选择,使教学针对化;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主动化; (3)注重知识的归纳整合,使表征结构化; (4)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发展全面化。随后依据原则建构相应的教学策略: (1)抓准课标,析透学情,精选内容; (2)创“真”情境,引强共鸣,增强参与; (3)设问题组,促动中学,知能并重; (4)树化学观,连知识网,整体建构。为检验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在桂林市第十八中学高一年级进行了为期7个月的实验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研究在所提策略指导下的复习课对学生主体参与情况、理解和掌握化学理论知识的程度以及学习成绩等方面是否有积极影响。通过实验研究,我们得出如下结论:本文提出的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教学策略是可行且有效的,它对学生的化学学习成绩及复习课主体参与有显着的积极影响,学生的化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在以本文所提出的复习课教学策略为指导的复习课中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由于本研究的研究时间、研究样本有限,加之研究者自身水平的局限,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因而本研究中所提出的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结论也有待进一步检验。
柳政[2](2014)在《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作为“微”时代的代表,由于传播的速度更快,传播的内容更具有针对性和简约性,与现代生活的快节奏等特点想契合,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从而得到迅速的发展。微博的兴起使得人类进入了“微”时代,微小说、微电影、微广告、微媒体等一系列“微”事物已经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型课程也就应运而生。微型课程是指围绕某个或者某几个教学目标的短期课程计划。具有灵活性、短时性和校本性等特点,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亲睐。物理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高中物理承担着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任务,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价值观打基础。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出现了分化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不当所造成的。如何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一线老师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讨论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教学的相关问题,具体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书籍等方式,整理了国内外关于微型课程的研究现状;对课程、微型课程的概念进行界定;分析了微型课程的特点;论述与微型课程有关的理论基础,具体包括建构主义理论和课程开发理论。其次,通过阅读与高中物理有关的书籍、文献和同中学一线老师进行交流等方式,对与教学难点有关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包括教学难点的概念、特点以及确定教学难点需考虑的因素;结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和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罗列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并分析了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产生的主要原因;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高中物理老师处理教学难点的现状,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难点的处理存在的问题。最后,综合微型课程的特点和高中物理教学难点,分析了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教学的可能性;并设计了几个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教学的案例。
刘帅[3](2014)在《温度对Ni/Al界面扩散初期影响的动力学研究》文中提出在金属材料中,扩散是实现物质传递的唯一方式。目前,关于温度对金属间化合物的影响深入到原子层次的动力学方面研究比较少,在原子层次上的微观机理还不是非常清楚。特别是扩散反应初期行为的研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相关报道很少。因此,本文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温度变化时金属铝及金属Ni/Al界面的扩散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结合应用较为普遍的EAM势模拟计算了金属铝的激活能和自扩散系数,分别对金属铝在300K、350K、400K、450K、500K、550K、600K、650K、700K、750K、800K、850K、900K、950K、1000K的温度下,进行了原子层次的计算机模拟。得出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分析,理论计算的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与实验规律基本相符,证明了利用原子层次理论进行合金微观机理研究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所得结果可以为计算机模拟实验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利用分子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界面扩散理论,对金属Ni/Al界面扩散问题进行了计算机模拟。通过选取含有576个Ni原子和128个Al原子的计算晶胞研究了不同温度Ni/Al界面扩散行为。主要得出在600K~1300K不同温度下Ni/Al界面反应初期的一些反映界面扩散原子位置图像和径向分布函数曲线。通过这些扩散原子位置图像观察到在整个模拟过程中依次出现了基体表面Al原子层的熔化,基体中Ni原子开始迅速向外大量扩散,Al原子整体上以相对较低的速度向基体一侧发生扩散,互扩散层的厚度不断增加,互扩散区原子从靠近基体一侧逐渐向表面发生凝固等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过程在对应的径向分布函数曲线中得到进一步验证。并且比较了不同温度相同步长时的扩散结果,这些结论可以为新材料制备工艺以及扩展Ni/Al使用环境提供理论参考,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金智东[4](2013)在《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以期为初中物理试验教学提供参考。
孙丽华[5](2011)在《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文中提出在我国的历史文化中,文言文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古文言中都结晶着前人的思想精华。教好文言文对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以往,我们教文言文,注重逐字逐句的串讲,力求详尽透彻,生怕漏掉重要文言知识点,但其结果是学生课上听得懂,课后忘得精光。学生的文言理解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实践告诉我们:课上满堂灌,不仅让学生失去对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违背了认知,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在新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言文教学有了新的转机。当代的文言文教学也理应是符合时代发展,适应教育潮流的新型教育。本文就是针对当前的初中文言文教育现状作调查分析,剖析影响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因素,并结合自身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实践,对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有效教学作了一定的思考,进而提出相应的方法策略。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是对“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的有效教学”问题的提出进行相应的阐述,回顾了文言文教育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并阐释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指明课题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并汇总数据,统计分析,总结学生与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方面的种种问题。第三部分,对于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得出影响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是因为教学目的的功利化;教学模式的程序化;学生主体的萎靡化。第四部分,对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进行思考,在借鉴他人的有效教学理念与实践再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相应的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策略:(一)多一点感性阅读,少一点理性分析(二)多一点朴素实在,少一点华而不实(三)多一点学生自主,少一点教师灌输。第五部分,根据教学实践及反思,提出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1)文本拓展的深度(2)教师理念的充实度(3)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4)辅助手段的利用度当然,这些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来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仍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者持续去思考,不断去探索。
刘旭梅[6](2007)在《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长期以来,对于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一直不受重视。自从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人们逐渐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文章,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本文在此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拓展和深入性探讨。本论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分别从研究的背景、相关的文献综述、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方法等方面作具体介绍;第二部分是从课程标准相关界定中来看上海市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衍变。其中对于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定位作了重新的审视,还试图从课标中来论证其教学的重要性,同时,以上海三套不同教材为例看出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与标准的变化;第三部分是对于目前上海市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存在的误区作剖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是提出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对策。分别从选材和课堂教学两个角度提出个人的建议。
杨越红[7](2006)在《新课标下的化学问题教学 ——一种以概念为本的教学》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已步入信息化社会。知识内容的激增,使得在抽象思维水平上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的教学设计模式需要从“主题——中心”转为“观念——中心”,以深层的概念性观念为中心运用事实支持理解力的发展,在教学当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主动进行行为表现。 为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教学理念,各教育专家以及在一线的教师深入课程改革实践,寻找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方法。其中问题教学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的焦点,它对于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主要从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观点来分析化学问题教学,阐述了新课标对概念为本的化学问题教学的支持,提出了化学问题情境设置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化学教学,总结了运用化学问题教学时的注意事项。
靳莹[8](2005)在《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文中指出化学概念教学历来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多年的教学中形成的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为逻辑起点的化学概念教学模式纵然使教学遵循了认识的一般规律,却忽视了化学概念及其教学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面对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需要,有必要在广泛分析、借鉴国内外在哲学、心理学以及教育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基础上,从概念特性出发进行深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概念的意义存在于概念的关联之中,化学概念的关联——化学概念的结构则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化学原理、理论。因此,本研究的研究范畴扩展至理论化学及其教学。在研究方法上,除了要用分析的方法之外,还需用整体的、综合的方法。理论研究表明,哲学的结构主义流派、皮亚杰的结构主义心理学和布鲁纳等人的结构主义课程论是一脉相承的,并与建构主义关系紧密。从理论分析中,本研究确立的基本观点是:教学是从结构走向建构——将结构化的客体知识转化为个性化的个人知识的过程。 对于结构的研究,不应只关注作为表层认知结构的化学概念体系,还应研究作为深层认识结构的化学基本观念与研究方法。本研究对化学科学结构进行了历时性综述,用以描绘在化学发展史上起到关键作用的基本观念与方法论特点。对国内外教材的共时性比较研究可见,国外教材在理论结构上基本涵盖了近代化学以来的研究成果。概念、原理的呈现重视描述过程而不是直接表述结果。 对于建构的研究,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和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入手,本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与实验研究,以期为化学概念教学提供可行的教学与研究策略。 任何教学都不能回避教育性。从结构走向建构的教学不是培养科技精英的教学,而是面向每一位学生,以培养均衡发展的公民为目的。本研究对化学认知能力和化学素养的培养进行了实证研究和反思:化学认知能力应以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的培养核心;化学素养的培养应坚持以追求真、善、美为至高境界,以兼顾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
陈延明[9](2004)在《“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 在新版(人教社,2003年版)高中物理教材中,"能级"一节教学内容变化较大,它把旧版(人教社,1995年版)高中物理第二册(必修)中的"光谱和光谱分析"、"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发现"、"玻尔的原子模型·能级"等内容进行了重组,使得教材内涵更加丰富,脉络更加清晰,符合物理学发展的内在逻
二、“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化学理论知识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
1.1.2 复习课在化学理论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
1.1.3 现阶段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存在的问题 |
1.1.4 相关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方法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中学化学理论知识 |
2.1.2 复习 |
2.1.3 复习课的特点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
3 高一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建构 |
3.1 课程标准对高一化学理论知识的要求 |
3.2 高一化学理论知识体系内容分析 |
3.3 高一化学理论知识特点分析 |
3.3.1 概括性与抽象性 |
3.3.2 逻辑性与哲学性 |
3.3.3 指导性与基础性 |
4 高一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
4.1 认知方面 |
4.2 非认知方面 |
5 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
5.1 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原则 |
5.1.1 重视内容的优化选择,使教学针对化 |
5.1.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习主动化 |
5.1.3 注重知识的归纳整合,使表征结构化 |
5.1.4 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使发展全面化 |
5.2 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 |
5.2.1 抓准课标,析透学情,精选内容 |
5.2.2 创“真”情境,引强共鸣,增强参与 |
5.2.3 设问题组,促动中学,知能并重 |
5.2.4 树化学观,连知识网,整体建构 |
6 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教学的实证研究 |
6.1 研究的目的 |
6.2 研究的内容 |
6.3 研究方案设计 |
6.3.1 研究对象 |
6.3.2 研究变量设计 |
6.3.3 研究方法 |
6.3.4 研究的程序 |
6.4 教学案例 |
6.4.1 案例1——《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单元复习 |
6.4.2 案例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的单元复习 |
6.5 研究结果统计 |
6.5.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
6.5.2 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
6.5.3 实验前后实验班访谈结果比较 |
6.5.4 实验班与对照班化学成绩结果比较 |
6.6 研究结果分析 |
6.6.1 化学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分析 |
6.6.2 化学成绩分析 |
6.6.3 复习课主体参与分析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研究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2 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困惑 |
1.1.3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问卷调查法 |
1.3.3 案例分析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2章 微型课程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课程 |
2.2.2 微型课程 |
2.3 微型课程的特点 |
2.4 理论基础 |
2.4.1 建构主义理论 |
2.4.2 课程开发理论 |
第3章 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现状 |
3.1 教学难点 |
3.1.1 教学难点的概念 |
3.1.2 教学难点的特点 |
3.1.3 确定教学难点需考虑的因素 |
3.2 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 |
3.2.1 高中物理的教学难点 |
3.2.2 高中物理教学难点产生的原因 |
3.3 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3.3.1 问卷设计 |
3.3.2 调查过程 |
3.3.3 调查结果 |
3.3.4 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 |
4.1 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可行性分析 |
4.2 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案例设计 |
4.2.1 突破由于数学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4.2.2 突破由于对思维能力要求高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4.2.3 突破由于错误的认识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4.2.4 突破由于知识的抽象性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4.2.5 突破由于现象的不直观性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4.2.6 突破由于感性认识不足而造成的难点的教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3)温度对Ni/Al界面扩散初期影响的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第1章 引言 |
1.1 界面扩散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原子层次理论概述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章 理论方法 |
2.1 蒙特卡罗方法 |
2.1.1 随机数及其性质 |
2.1.2 伪随机数 |
2.1.3 蒙特卡罗方法的使用范围 |
2.2 分子动力学 |
2.2.1 分子动力学原理 |
2.2.2 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步骤 |
2.2.3 分子动力学适用领域 |
第3章 Ni/Al 界面扩散初期的动力学研究 |
3.1 Ni/Al 的电子结构和成键特征 |
3.2 Ni/Al 界面扩散反应模拟计算的原理和方法 |
3.3 Ni/Al 界面扩散反应的结果及分析 |
第4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物理试验中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
1. 多媒体可以演示因条件不允许而不能做的试验 |
2. 多媒体可以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观察机会 |
3. 多媒体模拟实验可以有效避免试验带来的失误 |
二、物理试验中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多媒体教学不能代替物理试验 |
2. 重视多媒体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
3. 运用多媒体时注重适当留白 |
三、结论 |
(5)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文言文教育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四节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
第一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二节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三章 影响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主要因素 |
第一节 教学目的的功利化 |
第二节 教学模式的程序化 |
第三节 学生主体的萎靡化 |
第四章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多一点感性阅读,少一点理性分析 |
第二节 多一点朴素实在,少一点华而不实 |
第三节 多一点学生自主,少一点教师灌输 |
第五章 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一节 文本拓展的深度 |
第二节 教师理念的充实度 |
第三节 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 |
第四节 辅助手段的利用度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的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
第二章 从课程标准看上海市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衍变 |
第一节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审视 |
一、外国文学作品的定位 |
二、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定位 |
第二节 从课程标准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 |
一、由课标对学科性质的界定中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 |
二、由课标对教学任务的界定中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 |
三、由课标对教学目的的界定中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性 |
第三节 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与标准的变化 |
一、什么是语文教材 |
二、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数量变化 |
三、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标准变化 |
(一) 性质 |
(二) 内容 |
第三章 目前上海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 |
第一节 目前上海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现状 |
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 |
第四章 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与对策 |
第一节 选材建议 |
第二节 外国文学作品课堂教学方法的改进 |
一、充分体现“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 |
二、有针对性地进行文艺理论指导 |
第三节 教学实录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新课标下的化学问题教学 ——一种以概念为本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概念为本的教学 |
1.1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 |
1.2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特点 |
1.2.1 以主题为本的教学 |
1.2.2 以概念为本的教学的特点 |
1.3 知识概念图式的形成 |
1.4 概念性教学中的基本问题 |
1.5 教师如何成功运用概念性教学 |
第2章 问题教学 |
2.1 对问题的理解 |
2.2 问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
2.2.1 问题教学的历史渊源 |
2.2.2 问题教学的心理学依据 |
2.2.3 问题教学的认识论基础 |
第3章 新课程与化学问题教学 |
3.1 课程改革高度关注问题教学 |
3.2 课程标准对化学问题教学的支持 |
3.2.1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 |
3.2.2 其他国家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
3.2.3 我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
3.3 由新课程标准导出的高考命题倾向 |
3.4 新教材(江苏版)中的问题情境 |
第4章 问题教学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4.1 高一《化学》教材的主要概念分类 |
4.2 化学问题教学设计 |
4.2.1 化学问题创设的原则 |
4.2.2 化学问题情境创设的途径 |
4.2.3 教学案例分析 |
4.2.4 运用问题教学应注意到的几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概念与化学概念教与学的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对概念的多视角的认识 |
1. 哲学视角 |
2. 心理学视角 |
3. 化学教学视角 |
第二节 化学概念教学与研究的现状综述和本研究预期解决的问题 |
1. 在化学概念教学策略研究方面 |
2. 在化学概念教学技术方面 |
3. 在化学概念学习机制研究方面 |
4. 本研究预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化学概念教学研究的基本理论视角 |
第一节 结构主义视角 |
1. 关于结构的含义 |
2. 哲学中的结构主义思潮 |
3. 教育、心理理论中结构主义流派 |
第二节 建构主义视角 |
1. 后结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启示 |
2. 建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
3. 建构主义学习的要素 |
第三节 从认知结构走向认知建构的化学概念教学 |
1. 本研究对认知结构的界定 |
2. 本研究的知识观 |
3. 本研究的基本立场 |
第三章 化学概念结构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化学科学结构的历时性综述 |
1. 早期的化学观、物质观与方法论特点 |
2. 近代化学基本概念、理论与基本方法的演变 |
3. 现代科学与现代化学的发展特点 |
第二节 中外教材中理论化学结构的共时性比较 |
1. 理论框架的构成 |
2. 对教材结构化意义的认识 |
第四章 化学概念教学的观察与实验研究 |
第一节 基于场认知方式的化学概念学习的差异研究 |
1. 对场认知方式的概述 |
2. FDI认知方式与化学概念学习关系的研究 |
第二节 新理念、新策略在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初步应用 |
第五章 化学教学深层结构的研究与反思 |
第一节 对化学认知能力结构的研究 |
1. 问题的提出 |
2. 确立化学认知能力体系的指导思想 |
3. 确立化学认知能力要素的假设 |
4. 实证研究过程 |
第二节 对化学教学中的科学素养与科学道德教育的研究 |
1. 问题的提出 |
2. 我国科学素养与道德教育的现状分析 |
3. 培养科学素养与科学道德的理性思考 |
4. 培养科学素养与科学道德的现实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 玻尔原子理论的提出 |
2 光谱分析及其应用 |
3 通过原子光谱认识原子内部结构 |
四、“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一化学理论知识复习课的教学策略研究[D]. 赵爽.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2]基于微型课程突破高中物理难点的教学研究[D]. 柳政.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7)
- [3]温度对Ni/Al界面扩散初期影响的动力学研究[D]. 刘帅. 辽宁大学, 2014(02)
- [4]初中物理试验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J]. 金智东. 成功(教育), 2013(18)
- [5]提高初中生文言文能力有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D]. 孙丽华. 上海师范大学, 2011(10)
- [6]上海市高中语文课程外国文学教学研究[D]. 刘旭梅.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6)
- [7]新课标下的化学问题教学 ——一种以概念为本的教学[D]. 杨越红. 华中师范大学, 2006(02)
- [8]结构主义视角下的化学概念教学研究[D]. 靳莹.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9]“能级”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陈延明. 物理通报,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