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充分发挥政协在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许晓勤[1](2020)在《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作为一个侨务大国,华侨华人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对我国现代化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统一战线理论及历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侨务思想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侨务理论,特别是胡锦涛同志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侨务工作“三个大有作为”的科学论断,深刻阐明了侨务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的独特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标志着侨务工作进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当前,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华侨华人的研究至今还只是“学术性学科”,还未被列入官方的学科目录中。本文围绕“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这一主题,立足于传统历史学的研究结论,从政治学、法学等视角,以整体角度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采用历史唯物主义及辩证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及双重关系原理,以侨务理论的形成、发展为主线,对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在侨务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侨务问题的基本认识进行梳理;在系统阐述侨务理论形成背景和思想渊源的基础上,分析和解读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与创新特点。通过对侨务实践案例的分析,洞悉当今侨务工作面临的挑战,试图总结经验、规律以期完善侨务理论,探寻其未来发展趋势。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包括两个服务论、侨务资源论和侨务大局观;具有指导思想从统一战线向合作共赢发展、涵养对象从“以老一辈为主”向“新老结合”发展,工作重心从“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转移等特点,遵循“以侨为本”及“合作共赢”的原则。基于对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实践分析,归纳出当前侨务工作还面临着为侨服务建设体系不健全、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关系不紧密、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挑战。当下,应以侨务工作的现实问题为重点,深化对其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构建中国特色侨务理论体系为总方向,努力提高为侨服务意识、涵养侨务资源意识和大局意识。
郑巧榕[2](2020)在《泉州市梅山镇侨务工作优化研究》文中提出乡镇基层是侨务工作最前线,是地方侨务工作的基础。优化乡镇侨务工作,更好地发挥乡镇基层直接面对华侨的优势、提高基层侨务工作的效率质量、夯实基层侨务工作基础,是当前重要的课题之一。梅山镇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北部中心城镇,为闽南着名侨乡之一,研究梅山镇侨务工作的在侨务工作研究中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本文以梅山镇侨务工作作为研究对象,以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通过走访基层侨务一线工作者和侨胞侨眷,收集资料、统计数据,对梅山镇的侨务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当前梅山镇侨务工作存在侨务工作模式不完善、侨务资源断层、侨联作用逐步弱化、轻诉求重引资、侨务工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并对问题逐一剖析,主要是: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及权责不对等、海外新侨务资源拓展难度增大、镇侨联未形成充分开展工作的必要条件、维权服务意识薄弱和法律依据空白、工作理念保守等产生问题的原因。再结合其它地区侨务工作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当前要进一步优化梅山镇侨务工作,应该从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与扩大镇政府权限、确保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切实加强侨联组织作用、主动服务诉求与维护合法权益、创新工作思路等方面入手。
贺先叶[3](2020)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国家治理是政治学永恒关注的话题,国家治理能力更是判别一个政权活力与能力的有力标准。十八大后,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问题日益重视,随着十九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共产党更是决定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提出要在建国一百周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可见,对国家治理有关问题的探讨在理论和现实上都是应该且必要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复杂紧急的国内外形势,选择了“运动式治理”的方式对当时的国家与社会进行有关治理,推动着当时的国家、社会、民众随之运转,其影响力甚至超越了那个时代,导致“运动式治理”在今天仍旧影响超群,在国家与地方政府的治理清单方式上依然是选项之一。归国华侨作为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重要部分,起着联系国内与海外的作用,在当下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国家通过对归侨的治理可以了解自身治理逻辑和机制的优势与缺陷,华侨可以通过观察国家对归侨的治理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的生机与活力。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大量的华侨归国回乡,参与着新中国的各项建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为新中国的发展做着自己的贡献,与此同时归侨地位的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归侨的社会适应性与国家认同感的形成。以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的变化作为研究对象,是要在探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运动式治理”路径选择的优劣的同时,分析“运动式治理”方式下归侨地位变化的原因及结果,以期为今天中国共产党对归侨的治理方式甚至对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方式选择建言献策。为此,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探讨归侨归国前后的相关背景,分析当时的国内与国际形势,勾勒出国内外相关势力对归侨的做法及影响,总结出当时归国华侨的身份特征及心理状态;第二个部分主要探讨归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下的地位变化,具体是以“土地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运动”为研究背景,将“运动式治理”引入对归侨地位的变化的分析研究,分析出归侨地位的变化的表现、原因及有关意义;第三个部分主要是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进行评析,分析出对当前归侨治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经验与启示,即“关心团结归侨,加强统战工作;更新侨务观念,优化侨务工作;推进治理升级,加快制度建设”。
刘纯一[4](2019)在《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文中提出在领导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一直都将华侨华人问题视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侨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也与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休戚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的侨务工作由之前的革命手段转变为政府行为,侨务政策也从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及中国政府在外交策略的考虑着眼,做出了相应的历史性调整,国内以安置归侨侨眷工作为主,国外则将处理好与华侨住在国的关系摆在首位。“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领域遭遇重创,海内外广大侨胞因此蒙上一层深重的心理阴影,中国国家形象、国民经济发展也受到严重影响。在结束“文化大革命”之后,国内各领域逐步开展“拨乱反正”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亦重新对“实事求是”这一思想路线进行确定,以“改正错误、重聚人心”为指导,更是对以往的政策失误进行了系统的纠偏,而恢复侨务工作、落实侨务政策也被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毫无疑问,侨务政策的制定依据及执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广大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同时对于促成与之形成新团结、新合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开启,侨务工作作为中国政府工作的一条重要战线,成为了中国总体发展布局的战略性工作,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得益于邓小平等中央高层的关于“‘海外关系’是个好东西”的一系列表态,为侨务工作冲破“文化大革命”的思想禁锢,在改革开放中发挥其重要而独特的作用,提供了基本的思路与遵循。其后,中国政府以推进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战略高度重视侨务工作,根据归侨侨眷、海外华侨华人群体呈现出的新变化、新特点,认识到几千万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作用是中国大发展的“独特机遇”,进而不断调整侨务工作的整体性思路,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充分利用海外华侨华人资金、智力资源,调动国内归侨侨眷的积极性,使侨务工作迅速打开新局面,并呈现出勃勃生机,中国的侨务事业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新中国侨务政策调整转变的历史进程,既有来自于国际环境的压力,更多的是与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变化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的总体框架和基本思路是,对改革开放前新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思想原则和内容进行考察,通过对过往政策历史的回溯,进而分析改革开放后中国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宏观背景,阐明这一时期中国侨务政策的基本方针和主要内容,着重论述改革开放初期侨务政策的深刻内涵及其实践价值。从而深入挖掘侨务工作与改革开放的关联性,并从中分析阐明侨务政策规定内容及其在调整中和实践中的变动因素,继而试图从时代背景和形势发展中对这种变化予以合理的解释。笔者参考公共政策的相关理论,注意理解把握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探讨中央在制定出台侨务政策时的现实考虑,以及地方在执行落实侨务政策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从社会变迁、经济建设和政治发展的三个维度探讨了改革开放后(1978-1992)侨务政策制定和执行产生的实际影响,思考侨务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努力方向,为进一步改进侨务工作以使之更好地融入中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提供参考意见。
蒋国栋[5](2019)在《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习仲勋是一名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和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统一战线工作方面有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在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坚持兢兢业业、舍己为国为民,受到了党中央毛主席的多次评赞,为全党的统战工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人和楷模,习仲勋在其革命生涯中积累的丰富统战阅历和深厚统战理论,值得今天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着眼于习仲勋七十余年革命生涯中的统战要素,打破传统的历史流水账的叙述范式,以习仲勋统战对象和统战工作内容为逻辑范式,从而形成了脉络清晰、结构缜密、论点鲜明、论据翔实的研究体系。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是阐述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形成的逻辑与背景。分析认为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共产党探索统一战线思想的经验教训以及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构成了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与实践基础。第二章主要探讨习仲勋在发展国共统一战线关系上的探索与实践,描绘出习仲勋在革命战争年代,毅然扛起“兵运”大旗,成功策动多支国民党部队起义;颁布统战政策,激发陕甘边区建设活力;开展反摩擦斗争,粉碎顽固派反共图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壮丽图景。第三章主要论述习仲勋灵活谨慎处理民族、宗教事务。民族宗教工作是关系党的全局性工作,习仲勋始终把它们作为统战工作中的重点,他时刻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谨慎稳进地开展宗教界肃反运动,多措并举领导西北剿匪反霸斗争,为新疆、西藏问题的解决倾注大量心血。第四章主要探析习仲勋在团结文教领域广大知识分子方面作出的努力。习仲勋积极贯彻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态度与主张,建立了“四位一体”教育体系,提出了“四个结合”办学理念,积极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他饱含人文情怀,“走南闯北”组建剧团,呕心沥血传播秦腔,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爱护文艺工作者。第五章主要阐述习仲勋在实现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问题上的统战实践与理论。港、澳、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习仲勋始终做到把祖国统一问题融入到实际工作中,他积极贯彻中央对港澳台的大政方针,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经济统战为切入点,团结争取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及海外侨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营造和平解决港澳台问题的有利环境,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第六章作为总结章,是对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作出概括性阐述,彰显了他作为统战工作者的光辉典范,善于贯彻运用党中央统一战线思想解决问题,具备独当一面处事能力,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持实事求是,善作调查研究,以至诚之心交友的优秀品质。启示当前统一战线工作必须坚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加强统战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必须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
苏哲[6](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归侨社团研究 ——以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海外华侨或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感召回国参加建设和求学,或因东南亚等国家的排华影响,大规模的突发性回国,这些归侨在国内经历了艰难生活的调试过程。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侨务政策的恢复,归侨及其社团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契机,全国各地的归侨社团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据统计,目前国内的归侨社团已超过一百多个,归侨社团背后强大的世界性的民间社会关系网络在信息联系日益紧密的当今社会,体现出其特有的功能与社会意义。研究归侨社团的形成、演变及生存状况,可以明了归侨在国内特殊制度环境下的生存策略和选择,拓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史研究的视域。通过对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个案研究表明,归侨社团是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大规模兴起的,自下而上,独立运作,为侨服务的民间非政府组织。归侨利用改革开放为其提供的社会空间,以原侨居地华校精英为骨干,继承和发扬自侨居地形成的“联谊互助”精神,通过内外活动的展开,不仅能使归侨群体受到组织的关爱,营造家庭的氛围,增强归侨的归属感,进一步凝聚侨心。还能发挥桥梁作用,争取侨益,充当政府和社会的润滑剂,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改善了政府形象。特别是在与世界各地的归侨社团密切的互动中,建构并强化跨国网络,为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服务。这种强大的民间跨国网络具有超越国界的特点,可以迅速凝聚海内外的资源,不但可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间互动和文化交流,更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进程的重要民间力量。当然,受制于国内政府对于社团“双重管理”的严格制度,社团发展出一套特殊的生存策略,一方面借助侨联的官方组织使社团获得合法开展活动的资质,另一方面,通过选举侨联干部为理事长,依附政府获取一定的资源。然而这种策略逐渐催生出对侨联这种“自上而下”官方组织的体制性依赖。社团登记制度对侨联一级人民团体差异化的制度安排,造成国家行政力量体制性地嵌入侨联的管理运作,进而影响纳入其下管理的归侨社团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政府的行政改革不断要求社会组织进行组织机构的改革。社团改革有赖于政府从上到下的政策驱动,将归侨社团从侨联僵化的行政体制中剥离出来,进行社会化的运作,给予归侨社团以正常的定位;改革侨联的行政体制,强化侨联的社会性;并通过修订《社团管理条例》,放宽社团的准入门槛等方式,促使归侨社团走上良性发展的光明之路。
管晓敏[7](2019)在《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阻力及对策研究 ——以H市X县政协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推进,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政协在协商民主中的优势和作用越来越显着。基层政协作为人民政协组织系统的底层,迎来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充满着各种新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更好发挥凝聚共识、促进和谐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文梳理分析了基层政协协商民主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阐述了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形式和概况,运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综合归纳与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X县政协的协商民主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X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存在的阻力,总结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发展阻力的原因并提出对策。针对X县政协存在的政协自身协商积极性不高、政协委员协商能力参差不齐、协商民主形式发展不平衡、协商程序存在不规范、协商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从长期封建统治、民主传统缺失、部分党政领导认识不到位、基层政协机关内部结构设置的影响、协商民主制度约束性弱、委员任免机制存在弊端等阻力因素入手,结合基层实践实际,提出优化协商氛围;完善协商制度;提升协商实效;提高基层政协协商能力等对策,旨在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建设。
郭文博[8](2019)在《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研究》文中认为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研判。在全新的历史方位下,越来越多的华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他们的综合实力更为出众,在所在国家的影响力更为广泛。因此,能够以统一战线工作团结凝聚起更多的身处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为中国发展建设献计出力,将对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新时代、华侨华人、统一战线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的特点以及新时代背景下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的意义。随后,从工作布局、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三个维度介绍了当前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的现状,着重分析了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在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探讨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形势和海外华侨华人群体的变化为统战工作带来的新挑战。随后,针对发现的问题及其成因,从完善体制机制、扎实工作方法和进一步发挥海外爱国侨领和侨团作用方面探讨了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的可行路径。
胡福琼[9](2019)在《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侨务资源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在不同时期,对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特有的贡献。进入新时代,面对社会的新变化、新特点和区域间的竞争发展,永春县侨务部门如何把握新侨情,对接新需求,正确、有效地涵养侨务资源,为广大海外侨胞提供联络联谊、解疑释惑、排忧解难的优质服务,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维护侨益,实现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永春县政府侨务部门的角度,采用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文献研究与具体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前人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对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现状进行分析,以永春县外侨办推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实效为实例论证,开展访谈、问卷调查,针对新常态下的侨情进行分析,发现政府在推动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存在拓展渠道和措施单一、手段缺乏创新、部门单打独斗、资源整合不够、引资引智重引进轻服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对永春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低效原因进行分析,得出了思路理念存在滞后、侨务理论支撑不足、政策配套性操作性不强、侨务部门自身能量不足、部门协同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并针对这些问题对该政府行为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侨务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对永春经济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县政府侨务部门要充分发挥优势,厘清完善侨情资料、树立共生理念、加强政策保障、优化为侨服务、完善工作机制的工作思路,树立大侨务理念,凝聚侨务工作合力;深化拓展侨务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感;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加大协同发展力度;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为侨服务能力;加强法治化建设,构建维权工作新格局,帮助海外侨胞及港澳台同胞实现深层次需求,推动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开发利用。
孙云彤[10](2019)在《新中国成立后延边地区朝鲜归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清朝末年至民国时期,受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山东地区的民众源源不断地外出至朝鲜谋生,多数华侨在当地与其他华侨结婚生子。这些朝鲜华侨及其子女由于国内政策、战乱暴动、发展机会、爱国情怀等原因,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大量回国,主要集中于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延边地区成为其归国后的主要聚居区之一,延边地区也因为有众多的朝鲜归侨而成为东北地区的侨乡。本文从口述史研究的视角出发,以朝鲜归侨的访谈内容和现有的口述资料为线索,以国内学者杨昭全、曲晓范、刘树真、宋伍强等的学术成果为参考,以延边州档案馆可查询的部分资料为补充,探讨朝鲜归侨整个迁移过程的动因、结果和影响,为理解现代朝鲜归侨迁移史提供一个综合的论述。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第一部分为绪论。此部分中明确了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较为系统的总结了关于延边地区现代朝鲜归侨研究的已有成果,对本文研究对象进行界定,并列出了本文主要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正文。包括三个部分,首先从移居背景、移居过程和华侨在朝鲜社会地位的变化三个方面阐述了华侨移居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然后结合访谈资料、现有口述资料和相关文献,从归国原因、归国历程和归国后的安置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延边地区现代朝鲜归侨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最后阐述了朝鲜归侨在延边地区的融入和适应状况及其与当地朝鲜族人民的交流和交融。第三部分为结语。主要对上文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即腐败的清朝统治,列强的强征骗取,繁重的苛捐杂税,频繁的天灾人祸,混乱的社会环境以及中朝两国之间的距离近等原因,导致了广大安土重迁的劳动人民离开故土外出谋生。同时,由于战争带来的狂轰滥炸,日益严苛的就业就学条件,祖国侨务政策的逐步落实和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等成为朝鲜华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八十年代三次归国潮发生的主要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从朝鲜归侨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中感受历史,挖掘历史事件中前人的经历和体验过的生活状态,还可以关注在既定时空中的某一特定群体所持有的文化和价值观。
二、充分发挥政协在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充分发挥政协在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一、创新点 |
二、难点 |
第五节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背景 |
一、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
二、新世纪以来侨情的变化特点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形成的思想渊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理论 |
二、新世纪以前中国共产党的侨务思想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发展历程 |
一、初步酝酿阶段——“两个服务”的提出 |
二、逐步成熟阶段——“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提出 |
三、丰富发展阶段——“根、魂、梦”的提出 |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内容与原则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核心内容 |
一、“两个服务”论 |
二、“侨务资源”论 |
三、“侨务大局”观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原则 |
一、以侨为本原则 |
二、合作共赢原则 |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特点与价值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创新特点 |
一、指导思想:从“统一战线”向“合作共赢”发展 |
二、涵养对象:从“以老一辈为主”向“新老结合”发展 |
三、侨务重心:从“以国内为主”向“国内外并重”发展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时代价值 |
一、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侨务理论体系 |
二、指导和促进新世纪侨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
三、影响和深化世界对我国侨务经验的认识 |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的践行 |
一、着力构建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
二、密切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联系 |
三、加强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 |
第二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实践面临的挑战 |
一、海内外为侨服务建设体系不健全 |
二、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不紧密 |
三、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不完善 |
第三节 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对未来侨务工作的启示 |
一、健全海内外为侨服务体系 |
二、加强华裔新生代与祖籍国之间的情感关系 |
三、完善侨务工作与国家战略对接的发展机制 |
四、借鉴其他国家先进的侨务工作经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2)泉州市梅山镇侨务工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难点重点 |
一、创新之处 |
二、难点重点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涉侨概念 |
二、侨务与侨务工作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侨务理论 |
二、服务型政府理论 |
第三章 梅山镇侨务工作具体实践及成效 |
第一节 梅山镇镇情与侨情 |
一、梅山镇镇情 |
二、梅山镇侨情 |
三、梅山镇侨联简介 |
第二节 梅山镇侨务工作的具体实践 |
一、积极开展引智引资活动 |
二、广泛开展交流互动 |
三、设法做好华侨服务工作 |
四、大力引导侨资捐赠 |
五、努力推进侨捐监管工作 |
第三节 梅山镇侨务工作已取得的初步成效 |
一、对侨情的掌握更为全面 |
二、进一步深化华侨对家乡的情感 |
三、侨资助力城镇转型的成效开始显现 |
四、初步搭建梅山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平台 |
第四章 梅山镇侨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剖析 |
第一节 存在的问题 |
一、工作模式不完善 |
二、侨务资源断层 |
三、镇侨联作用逐步弱化 |
四、轻诉求重引资 |
五、工作方式单一 |
第二节 原因剖析 |
一、未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及权责不对等 |
二、海外新侨务资源拓展难度增大 |
三、镇侨联缺乏充分开展工作必要条件 |
四、服务意识有待加强及维权依据空白 |
五、工作理念保守 |
第五章 泉州其它乡镇侨务工作的典型做法及其启示 |
第一节 南安市洪濑镇和码头镇基本侨情 |
一、洪濑镇基本侨情 |
二、码头镇基本侨情 |
第二节 南安市洪濑镇和码头镇侨务工作的典型做法 |
一、洪濑镇侨务工作的典型做法 |
二、码头镇“码头经验”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
第三节 南安市洪濑镇和码头镇侨务工作的有益启示 |
一、网络健全与镇村两级侨联彰显作为 |
二、落实经费与人员到位是基本保障 |
三、适应变化与重视新侨是侨务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第六章 梅山镇侨务工作优化对策 |
第一节 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与扩大镇政府权限 |
一、设置专职工作机构 |
二、专款立项侨务工作预算 |
三、精简涉侨投资审批流程 |
四、扩大镇政府侨务工作权限 |
第二节 确保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
一、拓宽工作方式储备侨务资源 |
二、营造优良制度环境 |
三、精确建立新侨信息库 |
四、强化相关政策执行力度 |
第三节 切实加强基层侨联组织作用 |
一、提高社会各界对侨联的认识 |
二、依法引导侨联独立开展工作 |
第四节 主动服务诉求与维护合法权益 |
一、提高服务侨资企业效率 |
二、改善和保障辖区侨界民生 |
三、积极反馈实际工作难题 |
第五节 创新工作思路 |
一、多渠道把握工作切入点 |
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
三、针对性推介梅山特色品牌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及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一章 归侨回国前后的相关背景 |
一、国际上呈现地位上升与阻挠加深的特征 |
(一) 华侨在国际上的地位上升 |
(二) 华侨归国遭遇的阻挠加深 |
二、国内体现着新旧势力交杂与斗争的态势 |
(一) 主要侨乡得到解放,侨务机构纷纷建立 |
(二) 反动势力造谣生事,政策推行遭遇困难 |
(三) 人民政协顺利召开,华侨参与侨乡治理 |
三、国际国内背景下归国华侨的特点 |
(一) 归侨身份呈现两极化特征 |
(二) 华侨学生较多 |
(三) 乡村归侨较多 |
第二章 “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土地改革”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 “土地改革”运动蕴含的治理逻辑 |
(二) 侨乡土地改革的过程 |
(三) 归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所扮演的角色 |
(四) 归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的地位变化 |
二、“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一) “抗美援朝”运动蕴含的治理逻辑 |
(二) “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的贡献 |
(三) “抗美援朝”运动中归侨地位的变化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对归侨地位变化的影响评析 |
一、对两次“运动式治理”的评析 |
(一) “土地改革”运动与“抗美援朝”运动在治理上的异同 |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的优缺点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归侨“运动式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
(一) 关心团结归侨,加强统战建设 |
(二) 更新侨务观念,优化侨务工作 |
(三) 推进治理升级,加快制度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旨趣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研究旨趣 |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说明 |
(一) 时间跨度选取 |
(二) 中国侨务政策 |
1. 政策对象 |
2. 政策内容 |
三、研究现状及理论背景 |
(一) 研究现状 |
1. 系统全面的梳理侨务政策体系及思想理论 |
2. 某一领域侨务政策的发展历程和演进情况 |
3. 关于各类具体侨务政策的执行情形的研究 |
4. 落实侨务政策对地方发展变迁影响的研究 |
(二) 理论背景 |
四、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1. 历史文献分析法 |
2. 社会史研究方法 |
3. 口述史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改革开放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文化大革命”之前侨务政策的主要内容 |
一、吸引海外知识分子回国报效 |
二、成立运行侨务工作机构组织 |
三、土地改革中考虑侨胞特殊性 |
四、解决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
五、鼓励侨胞兴学捐赠 |
六、妥善安置归国华侨 |
七、辅导华侨回国投资 |
八、大力保护争取侨汇 |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期间侨务政策遭冲击破坏 |
一、海外侨务工作被否定 |
二、侨务机构组织被撤销 |
三、归侨侨眷被歧视迫害 |
四、侨捐侨资工作的倒退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之后侨务政策的恢复调整 |
第一节 侨务领域的“拨乱反正” |
一、驳斥“海外关系复杂论” |
二、“建庙”与“请菩萨” |
第二节 侨务政策内容的调整 |
一、侨务政策的关涉范围更为全面细致 |
二、侨务政策的重心更加倾向经济工作 |
第三节 国内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一、国内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
二、全面恢复归侨侨眷的政治权利 |
三、保障归侨侨眷的合法经济权益 |
四、鼓励归侨侨眷同海外正常联系 |
五、推进华侨农场经济体制的改革 |
第四节 国外侨务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
一、国外侨务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 |
二、积极保护保障华侨的正当权益 |
三、发扬海外侨胞爱国爱乡的传统 |
四、促进华侨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 |
五、鼓励华侨自愿加入住在国国籍 |
六、教育华侨遵守尊重当地法律习俗 |
七、协助华侨华人发挥“桥梁”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侨务政策执行所反映出的社会变迁 |
第一节 侨务政策落实带来的社会关系调整 |
一、落实政策的“不得刁难” |
二、适当照顾是否“开后门” |
三、“调动”一切积极力量 |
第二节 广东福建落实侨房退还的社会影响 |
一、侨房退还问题的历史成因 |
二、侨房退还政策执行的难度 |
三、侨房退还工作的显着成效 |
第三节 一桩纠结的侨房退还案的政策因由 |
一、政策“鼓励”下的申诉 |
二、政策执行上的“无奈” |
三、久拖未决中的“困惑”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挥侨务政策优势与助推经济发展 |
第一节 发挥“侨”的作用来搞活经济 |
一、“发展才是硬道理” |
二、“门路要多一点” |
三、“不要丧失机遇” |
第二节 如火如荼发展起来的“侨”企 |
一、举足轻重的侨资企业 |
二、蓬勃兴起的侨属企业 |
三、紧跟政策的自办企业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侨界的政治参与程度及其影响效度 |
第一节 侨界与统一战线工作 |
一、华侨与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颇有渊源 |
二、侨界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力量构成 |
三、侨胞积极推进祖(籍)国的统一大业 |
第二节 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 |
一、正视侨务工作的外交特性 |
二、华侨华人与中美关系改善 |
三、华侨华人的影响日益增强 |
第三节 侨界参政议政的选择 |
一、政治环境的认知差异 |
二、制度机制的有效保障 |
三、文化情感的认同归属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的背景缘由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综述 |
三、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的运用 |
第一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和背景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探索创立 |
三、习仲勋从事革命、建设、改革的丰富历程 |
第二章 处理国共关系中对统一战线的探索与实践 |
一、组织开展兵运武装斗争 |
(一)发动两当兵变,统战工作崭露头角 |
(二)领导策动国民党陕北保安指挥部起义 |
二、颁布统战政策,建设陕甘边区 |
(一)建立陕甘边区政权组织 |
(二)推行七个统战工作相关政策 |
三、关中——绥德: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一)建立抗日民主政权,贯彻“三三制”原则 |
(二)坚持化敌为友,开展划界和平谈判 |
(三)统战+军事:粉碎国民党反共磨擦 |
第三章 灵活谨慎开展民族、宗教界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民族宗教问题的论述 |
二、倾心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建设 |
(一)提出“联合封建反封建” |
(二)建立“一种民族的民主联合政府” |
(三)“少说空话,多办实事” |
(四)“加强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
(五)“必须大量培养当地干部” |
三、谨慎稳进处理宗教事务 |
(一)尊重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改革创新行政方式 |
(二)建立广泛的爱国爱教统一战线 |
(三)团结争取宗教界上层人士 |
四、“剿抚兼施”:领导西北地区剿匪反霸斗争 |
(一)起用黄正清,剿灭马家股匪 |
(二)镇压昂拉武装叛乱,收服项谦 |
五、贯彻中央指示,着力解决新疆、西藏问题 |
(一)新中国成立初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西藏问题 |
(二)服从中央委派,倾注大量心血 |
第四章 胸怀博大进行团结广大文教知识分子的统战工作 |
一、习仲勋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论述 |
二、对教育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建立陕甘边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
(二)抗战时期提出“四个结合”、“四位一体”教育理念 |
(三)保护“抢救”运动中的知识分子 |
三、对文艺战线知识分子的团结与引导 |
(一)饱含人文情怀的文艺统战理论 |
(二)“走南闯北”建剧团,呕心沥血传秦腔 |
(三)为新中国电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
(四)关心爱护文艺界人士 |
第五章 实现祖国统一等方面的统战理论与实践 |
一、习仲勋关于港澳台及相关问题的论述 |
二、双管齐下:营造有利于统战的内部环境 |
(一)贯彻党的政策,造成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
(二)坚持经济统战,创办经济特区,吸引外商投资 |
三、团结“三胞”,巩固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 |
(一)热情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交流合作 |
(二)团结海外侨胞,开创侨务工作新局面 |
第六章 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地位 |
一、统一战线工作者的光辉典范 |
(一)投身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 |
(二)致力于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三)为新中国的统战工作开创局面 |
(四)贯彻落实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任务 |
(五)潜心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研究 |
二、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鲜明特点 |
(一)坚决贯彻、灵活运用党的统一战线思想 |
(二)善于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统战工作 |
(三)统战实践中展现了高尚的人格魅力 |
三、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的历史启示 |
(一)统战工作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
(二)统战工作必须契合时代主要任务 |
(三)统战工作中要加强政策的贯彻和执行 |
(四)要重视统战干部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
附录:习仲勋统一战线工作事记简编 |
参考文献 |
(6)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归侨社团研究 ——以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史回顾 |
一、关于海外华侨华人社团的研究动态 |
二、关于归侨社团的研究动态 |
第三节 概念界定、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归侨”、“归侨社团”概念的界定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国内归侨社团发展概况 |
第一节 归侨构成 |
一、三次回国浪潮 |
二、职业分布 |
三、社会生活 |
第二节 侨务机构与归侨 |
第三节 国内归侨社团 |
一、组建动因 |
二、发展现状 |
第三章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发展及运作 |
第一节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创立及组织结构 |
一、厦门缅侨 |
二、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创立 |
三、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组织结构 |
第二节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社团活动 |
一、联络联谊 |
二、互帮互助 |
第三节 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的跨国网络 |
一、跨国网络的建构方式 |
二、跨国网络的作用 |
第四章 归侨社团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
第一节 当前社团面临的问题 |
第二节 政策调控及社团运行机制 |
第三节 新时期归侨社团发展思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田野调查图片 |
附录B:归侨口述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7)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阻力及对策研究 ——以H市X县政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一) 选题的缘由 |
(二) 选题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技术路线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一) 协商民主 |
(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
(三) 人民政协协商民主 |
(四) 基层政协协商民主 |
二、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 |
(二) 西方协商民主理论 |
第二章 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 |
一、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思想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
(一) 思想萌芽阶段 |
(二) 起步发展阶段 |
(三) 恢复发展阶段 |
(四) 创新发展阶段 |
二、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形式 |
(一) 全体会议协商 |
(二) 专题议政性常务委员会会议协商 |
(三) 专题协商 |
(四) 对口协商 |
(五) 界别协商 |
(六) 提案办理协商 |
三、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概况 |
(一) 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化 |
(二) 协商活动不断常态化 |
(三) 协商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化 |
第三章 X县政协推进协商民主的实践 |
一、X县政协概况 |
(一) X县政协发展历史 |
(二) X县政协基本情况 |
二、X县政协开展协商民主实践探索 |
(一) 党委、政府对协商工作逐渐重视 |
(二) 协商内容逐渐全面 |
(三) 协商程序逐渐规范 |
(四) 协商民主的作用逐渐显现 |
三、X县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存在的阻力 |
(一) 政协自身协商积极性不高 |
(二) 政协委员协商能力参差不齐 |
(三) 协商民主形式发展不平衡 |
(四) 协商程序存在不规范 |
(五) 协商成果转化率低 |
四、对X县政协协商民主实践中阻力的启示 |
(一) X县政协协商民主实践中的共性问题 |
(二) X县政协协商民主实践中的个性问题 |
第四章 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存在阻力的原因分析 |
一、历史原因 |
(一) 长期封建集权的统治 |
(二) 民主传统的缺失 |
二、现实原因 |
(一) 部分党政领导认识不到位 |
(二) 基层政协机关内部结构设置的影响 |
(三) 协商民主制度约束性弱 |
(四) 基层政协委员选任机制存在弊端 |
第五章 推进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发展的对策 |
一、强化协商意识,优化协商氛围 |
(一) 提高社会主义民主认知 |
(二) 确保党政部门领导重视和支持 |
(三) 鼓励基层群众参与协商 |
(四) 加大协商内容的考核 |
二、运用法治思维,完善协商制度 |
(一) 规范协商民主程序并确保被执行 |
(二) 明确和细化协商内容 |
(三) 完善基层政协协商民主法制化保障 |
三、注重成果转化,提升协商实效 |
(一) 注重调研,提出操作性强的建议 |
(二) 丰富形式,形成规范的协商成果 |
(三) 加强监督反馈,推进协商成果应用 |
四、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基层政协协商能力 |
(一) 提升委员协商意识和能力 |
(二) 改善政协机关内部建设 |
(三) 提升政协协商积极性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基本内容与方法 |
四、难点与创新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内涵 |
第一节 新时代概念 |
一、新时代 |
二、新时代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海外华侨华人相关概念 |
一、海外华侨华人 |
二、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概况 |
三、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特点 |
第三节 统一战线工作概念 |
一、统一战线 |
二、统一战线工作 |
三、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 |
四、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的意义 |
第二章 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现状 |
第一节 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总体布局 |
一、指导思想 |
二、工作目标 |
三、体制与机制设定 |
第二节 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对象 |
一、聚焦海外侨领 |
二、联系海外爱国侨团 |
第三节 海外华侨华人统一战线工作方法 |
一、邀请海外华侨华人回国访问 |
二、国内工作人员公务出访 |
三、开展政策理论宣传 |
四、围绕侨胞开展服务工作 |
第三章 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 |
第一节 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面临的问题 |
一、体制机制尚需完善 |
二、海外爱国侨领和侨团作用发挥不充分 |
三、部分工作落实形式大于内容 |
第二节 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
一、体制机制方面原因 |
二、海外侨领及侨团方面原因 |
三、具体工作落实方面原因 |
第四章 完善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
第一节 构建“大统战”格局,完善体制机制 |
一、要提高全党、全社会对统战工作的认识 |
二、要精简相关机构,明确职能划分 |
三、要完善“大统战”格局内的工作机制 |
第二节 因势利导,充分发挥海外爱国侨领和侨团作用 |
一、统筹“两个关系”,应对时代挑战 |
二、做好引导和推动工作 |
第三节 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
一、扎实开展出访工作 |
二、不断提升接待工作 |
三、创新开展宣传工作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一、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二、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概念 |
一、侨务资源 |
二、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 |
三、政府行为 |
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理论 |
三、认同理论 |
第三章 永春县外侨办推动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工作现状 |
第一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现状 |
一、华侨分布 |
二、新华侨华人 |
三、侨界精英 |
四、海外社团 |
五、华侨华人在中国的发展 |
第二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表现 |
一、制定侨务政策 |
二、摸清侨情,加强联谊 |
三、引资引智,共同发展 |
四、做好为侨服务工作 |
五、加强组织协调 |
第三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典型案例——以县外侨办为例 |
一、推动建设“世永联”大厦 |
二、建立侨捐项目数据库 |
三、开展永裔青少年“中国寻根之旅”夏(冬)令营活动 |
四、举办海外永春社团青年精英研习班 |
第四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成效 |
一、加深了与祖籍地间的乡情乡谊 |
二、规范了侨捐项目的管理 |
三、促进了侨乡与华侨华人的协同发展 |
四、提升了华侨华人新生代中华文化认同感 |
第四章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实效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方法、内容及结果 |
一、调查方法及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单打独斗现象普遍,资源整合不够 |
二、联络联谊存在局限性 |
三、拓展侨务资源手段缺乏创新 |
四、引资引智存在重引进轻服务现象 |
五、为侨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第三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行为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思路理念滞后 |
二、侨务理论支撑不足 |
三、政策配套性、操作性不强 |
四、侨务部门自身能量不足 |
五、部门协同机制尚不健全 |
第五章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优化建议 |
第一节 永春县政府促进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
一、完善侨情资料 |
二、树立共生理念 |
三、加强政策保障 |
四、优化为侨服务 |
五、完善工作机制 |
第二节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政府行为的优化对策 |
一、树立大侨务理念,凝聚侨务工作合力 |
二、深化拓展侨务资源,增强文化认同感 |
三、优化引资引智环境,加大协同发展力度 |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为侨服务能力 |
五、加强法治化建设,构建维权工作新格局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访谈提纲 |
附录B 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调查问卷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10)新中国成立后延边地区朝鲜归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华侨移居朝鲜半岛的历史渊源 |
2.1 华侨移居朝鲜半岛的背景 |
2.2 华侨移居朝鲜半岛的过程 |
2.3 华侨在朝鲜半岛社会地位的变迁 |
第三章 新中国成立后延边地区朝鲜华侨的归国与安置工作 |
3.1 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3.2 文化大革命时期 |
3.3 改革开放以来 |
第四章 朝鲜归侨在延边地区的社会融入与适应 |
4.1 支持延边经济发展 |
4.2 参与地方政治事务 |
4.3 关注文化教育事业 |
4.4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访谈提纲) |
四、充分发挥政协在侨务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世纪以来中国特色侨务理论研究[D]. 许晓勤. 华侨大学, 2020(01)
- [2]泉州市梅山镇侨务工作优化研究[D]. 郑巧榕. 华侨大学, 2020(01)
- [3]新中国成立初期“运动式治理”中归侨地位变化的研究[D]. 贺先叶.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4]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1992)中国侨务政策之研究[D]. 刘纯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5)
- [5]习仲勋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研究[D]. 蒋国栋.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归侨社团研究 ——以厦门缅甸归侨联谊会为例[D]. 苏哲. 华侨大学, 2019(01)
- [7]基层政协协商民主实践的阻力及对策研究 ——以H市X县政协为例[D]. 管晓敏.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8]新时代海外华侨华人统战工作研究[D]. 郭文博.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9]永春县侨务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 胡福琼. 华侨大学, 2019(01)
- [10]新中国成立后延边地区朝鲜归侨研究[D]. 孙云彤.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