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奇美妙的圣堂山(论文文献综述)
洪铮[1](2018)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分析》文中指出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旅游地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然而为谋求区域个体和整体的共同发展,各地区之间在竞争的同时还需和其他旅游地进行有效合作。2014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促进珠西流域的协调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本文从生态学和区域竞合的角度出发引入生态位理论、区位熵理论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业的竞合关系进行研究。首先运用产业集群理论,以珠江——西江经济带广东、广西11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6年的GDP和旅游总收入的数据,定量分析各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水平和差异。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区位熵自2010年以来一直是大于1。说明在和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对比中,珠西流域旅游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集群度和区域化优势。同时,根据各个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程度可划分为优势区域、劣势区域、潜力区域、实力区域。其中,优势区域有南宁、梧州、贵港、百色、来宾、崇左、云浮;潜力区域有柳州和佛山;劣势区域为肇庆;实力区域为广州。这一分析为各个城市找准自身定位,采取适宜自身的旅游发展措施提供了借鉴。其次运用生态位理论中的态势理论和生态位重叠度理论,选取2010-2016年的相关数据,确定旅游规模维、市场要素维、社会经济维、生态环境维4个维度包含31个评价指标的旅游生态位测量体系。并运用熵值综合赋权法计算权重,运用生态位态势公式和生态位重叠度公式,计算出珠江——西江经济带11个城市分层评价生态位、综合评价生态位、生态位重叠度数值的大小。结果表明从旅游资源维来看百色、崇左、南宁排名靠前,旅游资源禀赋较好;从旅游市场维来看广州、南宁排名靠前,旅游市场占有率高;从社会经济维来看广州、佛山排名靠前,经济发展状况优于其他城市;从旅游环境维来看,排名靠前的是佛山和广州,说明经济的发展为城市环境的改善提供了支持。同时,用SPSS软件对城市综合生态位进行聚类分析,划分各个城市的等级,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分类的基础上可将珠江——西江经济带的城市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类城市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大于1,有广州市、佛山市、南宁市;第二类城市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在0.08和1之间,有崇左、柳州、百色;第三类城市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在0.08和0.05之间,有来宾、梧州、云浮、贵港;第四类城市的旅游综合生态位小于0.05,仅有肇庆市一个城市。这表明城市之间旅游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区域旅游发展不协调。再次,运用生态位重叠度理论,分析各个城市生态位重叠度状况即竞合现状。最后根据区位熵分析法和生态位分析法的结果,指出优势区域应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潜力区域要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竞争力;劣势区域应加大旅游投入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城市之间也可通过旅游竞合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同时,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还可运用生态位扩充、生态位错位等理论来制定区域旅游(城市)的竞争策略。对于两个城市之间生态位重叠度较高的可采取差异化旅游发展策略;对于综合生态位较高的城市可采取生态位泛化策略;对于综合生态位较低的城市采取生态位特化、引进新的生态位促进生态位扩充的策略;当两个地区的生态位相似或者存在重叠时,还可采取时间错位、营养错位、空间错位来缓和相互之间的恶性竞争。
高静[2](2016)在《论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创作》文中指出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凌叔华因擅长描写庭院内的女性故事,而被人们冠以“新闺秀派”的称谓。而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时,她的笔锋逐渐由女性转向了儿童。她创作的一系列儿童形象不是表面上的形似,而是神似,她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内心。作家将儿童的喜怒哀乐塑造的惟妙惟肖,让所有的孩子都觉得亲切;她以儿童的视角看世界,烛照出成人世界的虚伪、芜杂,同时给成人以启示。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成人儿童两相宜,使读者在各自的认识层面上都有所收获。三十年代,儿童文学以政治、战争书写为主流,但凌叔华的创作却坚持以“儿童为本位”,这恰似主流之外的一股涓涓细流,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景观。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小说坚持客观化的叙述、描写,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副副生活的画面,而故事的进展却隐在了生活画面的背后,这种静美、深邃、悠长的儿童小说风格,相比于时下的通俗的纯热闹、搞笑的儿童文学而言,更显珍贵。论文主要分为六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探讨凌叔华的“儿童本位”的创作观。作家所持有怎样的儿童观,最终将决定作家的儿童文学创作。首先,凌叔华认为儿童是有别于成人而存在的个体;其次,儿童的心智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有时候甚而是完全相反的。凌叔华的儿童观是真正以儿童为本位的,尊重儿童自身的文化价值。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主张要走进儿童,追求亲切自然、简单朴实;忠于生活、入情入理,更重要的是要把握儿童阶段性的年龄特征;注重描写,避免说教的态度。第二章探讨了凌叔华儿童小说中的儿童形象。凌叔华以儿童的视角、心灵感受世界,写的是儿童身边的事、儿童的心态,把儿童的童真童趣都描写的细腻入微。她笔下的儿童与成人分属于人生的两极,他们拥有着自己“独立的王国”,有着自己独特的空间距离感、对人对事的评定标准,还有着迥异于成人的人生价值观。因此,凌叔华笔下的每一个儿童形象都是鲜活的,无论调皮、委屈、喜乐、寂寞,他们都能让儿童感到亲切、真实。第三章以凌叔华的关于战争题材的中篇儿童小说为主,分析战争给凌叔华的创作带来的影响。从抗日战争前夕到建国,抗日救亡是整个时代的主题。战争改变了整个社会,面对国破家亡的威胁,作家本着一腔爱国热情,一改早期囿于庭院深处的儿童悲喜的风格,将笔触转向了描写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汉奸走狗的卖国嘴脸以及中国儿女英勇抗战的行为。小说中的儿童不仅只关注自然、动物、家庭中的人与事,更渴望参加抗战、保卫国家。第四章论述的是作家始终不变的艺术追求。虽然作家早期创作时所关注的题材以及作家的情绪到创作中篇《中国儿女》时发生了变化,但坚持客观性的描写、继续对永恒人性进行探析,这始终是她一直坚持的艺术追求。第五章论述凌叔华儿童小说中的结构与语言。她儿童小说的复线式结构、突转式的戏剧结构都为小说的情节发展留下了足够的空白,其足以满足读者再创作的需求,有供读者再创造的余地;同时,她的儿童小说语言无论是叙述语言、描写语言还是对话语言,都平实质朴、明白如话,但是又充满了儿童的童真童趣。第六章论述的是凌叔华的创作渊源,主要包括她的创作动机以及艺术渊源。凌叔华早期主要致力于女性题材的创作,但从1926年起,她的兴趣渐渐转向了儿童文学。究其原因,主要有内外两个因素:一方面是“五四”儿童发现的回响;另外,则是作家自身的情感需求、童年情结,以及理想中的人格塑造三个方面。凌叔华先后经历了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京派三个着名的文学流派,她以自己独特的创作实绩成为每个流派的代表,而每个流派的艺术追求又都促进了她最终的成长与成熟。凌叔华的《酒后》问世,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她的创作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作家曾坦言受契诃夫的影响。她的成人文学创作技巧、风格受契诃夫的影响而自成一家,并将这种风格延续到了她的儿童文学创作中。
相金鹏[3](2015)在《当代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绿山水作为中国最早出现的画种,距今大约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使用石青与石绿在画面上进行赋色的山水画叫做青绿山水画,青绿山水出现于晋,兴盛于隋唐。由于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发展,许多画家开始表现出对写意山水的描写,但是中国青绿山水画独特的艺术审美是我们应该继承发展的。“笔墨当随时代”,不同时期的艺术有不同的艺术特色,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希望欣赏到具有色彩美感的山水画作品。广西素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名,绘画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对真山水的研究,北宋郭熙的山水画文集中提到“欲夺其造化,莫大于饱游饫看。”可以看出艺术创作离不开对地域性的观察,地域特点对山水画的创作有引导作用,研究广西地域山水及人文特色对于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创造的大多文化都受到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广西地域当代青绿山水画在探索中逐渐表现出对本土形式美的追求,这不仅体现在书画作品的题材与内容中,还包括地域性、人文性的追求。本文以分析广西地域特色为切入点,研究广西地域特色对广西当代青绿山水画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姚伟林[4](2014)在《我爱读《广西林业》》文中提出我在林业系统工作已有二十余年,虽然工作岗位几经变换,但始终爱读《广西林业》杂志。我的成长,我的进步,与杂志紧密相连。特别是2011年在《广西林业》发表第一篇文章之后,不管走到哪里,我都没忘记阅读《广西林业》。我对《广西林业》,可以说到了爱不释手的程度。这既是因为我与杂志有着不解的情缘,更是出于对林业的热爱和关注。在我心中,《广西林业》是一本报道广西林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刊物,蕴含着广西
李启军[5](2014)在《金秀香草湖的清纯美——广西森林审美漫谈之十四》文中指出金秀香草湖对笔者来说,可谓"一见钟情"。2014年5月24日至26日,笔者与香草湖见了4次面。虽然都是匆匆的"路遇",却已深深迷恋上了她。香草湖清纯之美,令人怦然心动,久久不能忘怀。路遇香草湖第一次路遇香草湖是在今年的5月24日。从南宁乘班车直达金秀桐木镇,大约需要5个小时。过了桐木镇,道路开始变得陡峭弯曲,两旁出现越来越多层峦叠嶂的高大山体。山上树木葱茏,时而可见烂漫的山花。
魏继洲[6](2013)在《思想在行走——评徐治平先生的散文创作》文中研究说明行走在世界之上无疑有助于加快个体生命之对象化的进程,否则便无法解释为什么有如此之多的散文家,甚至伟大如蒙田、卢梭者竟然也热衷于以自然的步伐为写作纲领。每一个生命都是具有指向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生活的世界才被赋予了意义,只不过有人积
韦奇宁[7](2012)在《找回乡情的文学碎片》文中研究指明一今生今世,我总是离不开山。这是不是命中注定,我不知道。我从来就不相信人会有什么命运。但是,我却坚信自己与山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与山有着永世不解的情结。也许我的生命是为山而来,为山而在,因而山总对我不舍不弃,我与山也就难分难离。人生一世,豪情干云。
郭华瞻[8](2011)在《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 ——以明清山西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祠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不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广泛参与民间社会生活,而且作为村镇聚落中的公共空间,伴随民间社会的信仰实践活动,普遍形成了特定的信仰民俗,构成民间社会的文化景观。然而,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建筑类型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对其组群布局、殿堂配置等建筑形态基本规律的系统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更忽略了其与以迎神赛社、演剧祀神等为代表的民俗活动的互动关系,对其空间特点及设计理念等建筑思想更未予以揭示。本文以此为契机,以民间社会中的祠庙建筑为研究对象,依托地方志、碑刻等文献材料以及民俗学的田野考察方法,综合运用行为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戏曲曲艺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成果,对祠庙建筑的形态规律、基本功能及其空间特点等方面进行揭示,旨在更深入地认识祠庙建筑现象及其设计理念。全文共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一,依靠文献材料,说明祠庙建筑与民间信仰的密切关系,并系统整理与其相关的人生礼俗、岁时民俗和信仰民俗,从祠庙建筑选址与村落的关系等方面揭示祠庙建筑与民间社会生活、尤其是公共生活的密切关系;二,通过检视中国古代有关祠庙建筑的概念性认识,同时与佛寺、道观等建筑类型进行比较,并结合对民间信仰体系及其根本特点的分析,说明祠庙建筑的类型特征;三、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的分析,总结祠庙建筑“专享配祀制度”及“前朝后寝”的形制制度,并对其崇德报功、神道设教以及信仰实践等基本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论述,并呈现祠庙建筑中进行的丰富多彩的信仰活动及社会生活样式;四,围绕普遍存在的演剧祀神民俗,说明演剧与祀神活动的内在关联和互动关系,从演剧活动的仪式功能出发,分析了祠庙建筑神人同乐的设计理念,并将戏台建筑的多样化形制归结为功能对空间要求的矛盾和礼仪活动与民俗活动的矛盾,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具体社会环境决定了舞台建筑的形制选择;五、以解州关帝庙为例,通过现场观察其中进行的民俗活动类型及其与空间的关系,论述了祠庙建筑献享空间的社会化和娱乐化特征,同时,结合人类学的方法,通过分析祭祀礼仪活动中的“分享仪式”,对戏剧的供品性质及功能进行了揭示,并对其仪式功能进行了论述,从而说明了戏剧欣赏这一娱乐活动创造祠庙建筑场所宗教性的作用,并说明了祠庙建筑运用社会化手段塑造宗教性的空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祠庙建筑融世俗性与宗教性于一体的空间特点打下了基础。六、联系“礼乐复合”这一模式,对祠庙建筑的空间图示进行提炼概括,并对祠庙建筑所反映出来的中庸思想和人本思想进行了总结论述。
韦荣华[9](2010)在《清秀的广西》文中提出广西在地理大势上是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许多座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大山脉把它从四周紧紧地围拥起来,呵护着广西的城市和乡村,为广西贮存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典藏着清新秀丽的山水美景。
韦奇宁[10](2009)在《登圣堂山》文中提出一正是枫叶飘丹的深秋时节,单位里组织爱好摄影的二十多个同事去圣堂山采风,我应邀随行,终于有机会走进了这座心仪已久的神奇的大山。
二、神奇美妙的圣堂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奇美妙的圣堂山(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政策背景 |
(二) 区域旅游竞合的迅速发展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技术路线 |
四、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 研究区域新 |
(二) 研究视角新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二、研究评述 |
第三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 区 域旅游 |
(二) 生态位 |
(三) 旅游生态位 |
二、理论基础 |
(一) 竞合理论 |
(二) 共生理论 |
(三) 旅游产业集群 |
(四) 生态位理论 |
第四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现状 |
一、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概况 |
二、竞合是发挥市场最大效率的必然选择 |
(一) 提高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 |
(二) 改变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态势 |
(三) 促进边境地区的兴旺和人民富裕 |
(四) 民族团结和区域协调发展 |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综合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群的衡量 |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集聚竞争力比较分析 |
第五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位评价 |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和选取 |
(一) 评价模型 |
(二) 指标选取 |
二、数据的采集和权重的确定 |
(一)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二)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三、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生态位大小的评价以及结果分析 |
(一) 旅游资源维度生态位的评价 |
(二) 旅游市场维度生态位的评价 |
(三) 社会经济维度生态位的评价 |
(四) 旅游环境维度生态位的评价 |
(五) 区域旅游综合生态位评价 |
四、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位时空变化分析 |
五、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位重叠测算 |
第六章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发展策略 |
一、珠西流域广东、广西11市旅游综合竞争力提升建议 |
(一) 优势区域—合理有序开发旅游资源 |
(二) 潜力区域—把旅游资源转化为现实竞争力 |
(三) 劣势区域—加大旅游投入和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 |
(四) 实力区域—整合区域资源优化产品结构 |
(五) 通过旅游竞合提升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 |
二、珠西流域广东、广西区域旅游竞合策略 |
(一) 多元化协同发展,辐射周边城市 |
(二) 形成地区特色,增强核心竞争力 |
(三)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城市生态位宽度的扩充 |
(四) 错位发展,降低恶性竞争 |
(五) 加强合作,推动区域旅游共同发展 |
(六) 珠江——西江经济带竞合发展的模式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发展不平衡 |
(二)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关系 |
(三) 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措施 |
二、研究展望 |
附录 |
(一) 数据标准化处理的结果 |
(二) 城市旅游综合生态位变化表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论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时代激流下的凌叔华 |
(二) 文献综述 |
一、“儿童本位”的创作观 |
(一) 凌叔华的儿童观 |
(二)凌叔华的儿童文学观 |
1. 走进儿童 |
2. 作家的主观追求 |
二、儿童本色的儿童形象 |
(一) 独特的空间距离感 |
(二)“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判断 |
1. 对人的评定标准 |
2. 对事物的评定标准 |
(三) 感性化的人生观 |
1. 贫富观 |
2. 自然观 |
三、战争造成的变化 |
(一) 对社会激流的关注 |
(二) 塑造渴望抗战的儿童形象 |
四、客观叙事和人性探析 |
(一) 客观性叙述 |
(二) 对人性的探析 |
五、叙事结构和叙述语言 |
(一) 精巧别致的结构 |
1. 复线式的结构 |
2. 突转的戏剧式结构 |
(二) 平实清浅的语言 |
六、儿童小说的创作渊源 |
(一) 创作原因 |
1. “儿童发现”的历史回响 |
2. 情感需求 |
3. 童年情结 |
4. 理想人格的塑造 |
(二) 艺术渊源 |
1. 国内的沉淀 |
2. 国外的滋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3)当代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相关研究现状 |
一、广西地域地理研究现状 |
二、广西青绿山水画创作研究现状 |
第二节、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形成 |
一、广西独特的地域特点 |
二、青绿山水创作与地域性的关系 |
第三节、选题研究价值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广西地域的特色研究 |
第一节、广西地域山水特征的形成原因 |
一、历史因素 |
二、地理因素 |
三、人文因素 |
第二节、广西自然风光特色 |
一、植被特点 |
二、水文特点 |
第三节、广西建筑景观特色 |
第二章 广西地域特色对青绿山水画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广西地域特色对表现内容的发展 |
一、西南异域风光特色 |
二、西南少数民族特色 |
第二节、广西地域特色对表现技法的发展 |
一、从构图立意看 |
二、从表现手法看 |
三、从整体效果看 |
第三章 地域画派的形成及对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
第一节、太行山地域画派对广西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
一、太行山地域画派的形成及发展 |
二、太行山地域山水画发展对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
第二节、张家界地域山水画发展对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
一、张家界地域山水画的形成及发展 |
二、张家界地域山水画发展对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的启示 |
第四章、从作品及画家看广西地域山水画发展 |
第一节、从作品看 |
第二节、从画家看 |
第五章:对当代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创作的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金秀香草湖的清纯美——广西森林审美漫谈之十四(论文提纲范文)
路遇香草湖 |
清纯的香草湖水与八角林 |
清纯的金秀形象 |
(7)找回乡情的文学碎片(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8)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 ——以明清山西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1、为什么要研究祠庙建筑? |
2、为什么要引入民俗学的研究方法? |
二、文献、材料、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四、论文结构 |
五、论文创新之处和未尽事宜 |
创新之处: |
未尽事宜: |
第一章:民间社会中的祠庙建筑 |
第一节:祠庙建筑与民俗 |
1、祠庙建筑与人生礼俗 |
2、祠庙建筑与岁时民俗 |
3、祠庙建筑与信仰民俗 |
第二节:祠庙建筑的种类及分布 |
1、多样化的祠庙建筑 |
2、祠庙建筑与村镇聚落的密切关系 |
3、祠庙建筑的地形选择 |
小结 |
第二章:祠庙建筑的概念及其基本功能 |
第一节:祠庙建筑的概念 |
1、祠庙建筑与寺观的区别 |
2、祠庙建筑与礼制及民间信仰的联系 |
3、祠庙建筑的实用理性色彩 |
第二节:祠庙建筑的基本功能 |
1、崇德报功 |
2、神道设教——传播社会价值观 |
3、御灾扞患、祈福禳灾——信仰实践 |
4、祠庙建筑的社会功能 |
第三节:个案研究——关帝庙与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扬 |
1、历史人物关羽 |
2、关帝崇拜发展的历程 |
3、关帝庙与中国古代核心价值观 |
小结 |
第三章:祠庙建筑的基本特征 |
第一节:祠庙建筑的管理 |
1、所有权 |
2、管理权 |
3、僧、道及巫祝等神职人员在祠庙建筑管理中的作用 |
第二节 祠庙建筑的组群布局 |
1、宋、金、元时期 |
2、明清时期 |
3、神谱结构、殿堂配置及空间组织特点 |
第三节 祠庙建筑的形制特征 |
1、专享配祀制度 |
2、前朝后寝的建筑形制 |
3、祠庙建筑形制的个性化、人情化 |
小结 |
第四章:神人同乐——戏台与祭祀民俗 |
第一节: 丰乐迎神——欢乐的祠庙南祭祀场合 |
1、祠庙祭祀与社祭的融合 |
2、和——祠庙祭祀的目的与乐的功能 |
3、丰乐迎神——祠庙祭祀与歌舞戏剧 |
第二节 神人同乐——“献”与分享 |
1、作为供品的戏剧 |
2、戏剧的仪式功能 |
3、神人同乐——基于“分享”意识的设计理念 |
小结 |
第五章:戏台形制及其解读 |
第一节:观演空间的规范化 |
1、官方的复杂态度 |
2、民间社会的回应 |
第二节:多样化的戏台形制 |
1、独立戏台 |
2、依附式戏台 |
3、复合式戏台 |
第三节:戏台形制成因分析 |
1、让于礼:戏台形制多样化的成因之一 |
2、乐于俗:戏台形制多样化的成因之二 |
3、个案研究 |
小结 |
第六章:祠庙建筑的世俗与宗教性 |
第一节:献享空问与礼神活动 |
1、构成献享空间的主要建筑及其功能 |
2、献享空间与礼神活动 |
第二节:献享空间的世俗性 |
1、民俗活动与建筑空间的关系 |
2、献享空间的社会性 |
3、献享空间的娱乐性 |
第三节: 祠庙建筑的宗教性 |
1、社会性手段的效用 |
2、圣域歌宴——仪式的内在结构 |
3、礼乐复合:祠庙建筑的空间图示 |
小结 |
结论 |
1、祠庙建筑的选址、殿堂配置和空间组织特点 |
2、祭祀活动的物化表现——祠庙建筑形制与民俗 |
3、超凡入圣:祠庙建筑的文化功能 |
附录:关羽谥号及历代封号 |
主要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登圣堂山(论文提纲范文)
一 |
二 |
三 |
四 |
四、神奇美妙的圣堂山(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域旅游竞合关系分析[D]. 洪铮. 广西师范大学, 2018(01)
- [2]论凌叔华的儿童文学创作[D]. 高静.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2)
- [3]当代广西地域青绿山水画创作研究[D]. 相金鹏. 广西大学, 2015(03)
- [4]我爱读《广西林业》[J]. 姚伟林. 广西林业, 2014(10)
- [5]金秀香草湖的清纯美——广西森林审美漫谈之十四[J]. 李启军. 广西林业, 2014(09)
- [6]思想在行走——评徐治平先生的散文创作[J]. 魏继洲. 南方文坛, 2013(06)
- [7]找回乡情的文学碎片[J]. 韦奇宁. 广西文学, 2012(05)
- [8]民俗学视野下的祠庙建筑研究 ——以明清山西为中心[D]. 郭华瞻. 天津大学, 2011(05)
- [9]清秀的广西[J]. 韦荣华. 森林与人类, 2010(12)
- [10]登圣堂山[J]. 韦奇宁. 广西文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