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看“草根”融资难(论文文献综述)
钟祖政[1](2019)在《农户贷款意愿与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梅州市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历来是热门话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这项重大决策,强化贫困农村地区普惠金融以及推动金融资源向“三农”倾斜,而村镇银行就是作为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中坚力量。梅州市是全省典型的农业大市,农业产值占全市GDP总值超过20%,农业经济增速多年全省领先。因此,对于梅州市而言,如果村镇银行能够有效地发挥提升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及满意度的作用,那么无论是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上,还是在带动全市农户脱贫致富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村镇银行以及农户贷款意愿和满意度结合起来,即是通过分析梅州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及满意度,找出影响农户贷款意愿和贷款满意度的因素,及时发现和解决村镇银行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梅州市村镇银行如何更好地服务“三农”提供可行性建议与意见。研究发现:(1)本文通过是实地调研,发现当前梅州市村镇银行总体发展不错,呈现出业务优势集中于乡镇、经营结构体现散小性、发放贷款速度快等经营特点,但在实际发展过程也还存在着村镇银行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定位存在偏差、村镇银行发展缺乏公信力等各种问题,这主要是当前梅州市的村镇银行金融创新不足、政府扶持措施未落实、政策法规表述模糊和政府监管不当所致。(2)实证结果表明,就贷款意愿而言,农户层面的经营类型变量对贷款意愿有显着负面影响,资产总额、贷款需求、了解程度、耕地面积变量对贷款意愿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区域层面的交通条件、名声信誉和服务态度变量都对农户贷款意愿有显着的正面影响。就贷款满意度而言,农户层面的资产总额、社会关系、了解程度变量和区域层面的服务态度变量对农户贷款满意度有显着促进作用,而贷款经历则对农户贷款满意度有显着抑制作用。(3)为了能有效提升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及满意度,本文从梅州市村镇银行现实的发展情况出发,提出村镇银行应该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合理布局业务范围、网点规模以及努力提高自身公信度与妥善利用本土的地缘人缘优势等建议。
赵珍婕[2](2016)在《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域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互联网金融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必须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密切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时至今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球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结合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和国内外金融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的经验教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实际情况运用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达到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的目的,也是目前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在当代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的特性、特点,结合中国实体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典型模式为例,从行业内部结构、盈利方式、优点、缺点综合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能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增添一份力量。第一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论文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评述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概述。分析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资本如何转化为虚拟资本的过程进行论述,同时分析了虚拟资本的特点、发展过程、运动规律、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对于作为新型虚拟资本的互联网金融,从种类和优势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为下一章节做铺垫。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资本的特性及优势,逐渐改变了传统金融行业的思维模式;笔者从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国外压力和国内压力两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现状,认为要让中国今后经济的发展走出一条新路径,就必须借助互联网金融的力量来拓展企业家们创新、创业的思路。第四部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分析,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的剖析,提出在虚拟资本视野下如何解决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笔者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发展,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因此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与第三方支付平台是分不开的。本文以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为指导,采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等方法,在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已有的思路和观点,在虚拟资本视角下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
赵群龙[3](2015)在《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必要的金融支持力量,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村金融创新的主导形式。本文通过系统研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深入分析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因素,以便更好提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策建议。当前湖南省粮食产量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加、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农村金融需求日益增大。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持续存在,农村金融供需失衡矛盾日益突出。湖南省正大力深化“四化两型”战略发展,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破解农村金融供需失衡。本文主要运用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金融包容等理论,系统分析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路径。本文首先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进展情况,概述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研究理论。其次,本文综合分析了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特征、发展环境、发展成效,指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趋势。再次,系统分析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角度归纳整理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因素。最后,在前文的理论与客观分析基础上,从法律法规与监管制度、政策扶持、加强内部治理及声誉积累三个层面提出促进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对策,指出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和后续研究方向。
龙腾飞[4](2015)在《创业:两个春天的故事》文中提出成都,青年路。一条不足300米长的街道,曾经名满天下。这是第一代"创客"的策源地之一,背景是改革开放之初,讲述的是第一个春天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青年路是时尚的风向标,蛤蟆镜、蝙蝠衫、健美裤、牛仔裤……"潮男潮女"在此聚集,上演了那个时代的财富神话:"杨百万"父子就在此写下一章"成都人商业史"。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九龙广场为代表的服装批发行业迅速兴起,相继搬进去的个体户延续着发财传奇。
赵磊[5](2014)在《温州:危机之后的缓慢蜕变》文中研究表明3月28日,温州"金改"两周年。两年前,温州获批全国第一个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时,人们寄望温州"金改"可以诞生温州本地的民营银行,以此解决温州民间企业融资难等困局,进而化解因2011年民间借贷而引发的温州危机。然而两年过去,温州危机并没有彻底解决,因此而产生的企业凋敝、房价下跌仍在蔓延。姗姗来迟的民营银行试点,并没有体现出给温州的特殊政策,温州"金改"所取得的成效与人们的预期尚存相当的距离。
郝文龙[6](2013)在《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为进一步落实2004-2006年三个中央一号文件的精神,更好的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以此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并实现民间金融的规范化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会同有关部门,从2005年底到2006年10月开启了“商业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自试点以来,在中国人民银行以及省政府金融办的正确领导以及相关部门的有效监管下,小额贷款公司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资金实力不断增强,公司数量、从业人员数不断增加、贷款余额和利润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一方面,小额贷款公司不仅为广大中小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以及自然人等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供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融资难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对规范民间金融市场、完善金融体系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但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问题,探讨解决对策,对于促进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不断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首先通过对国内外小额贷款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进行明确,对其特征进行总结。研究了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联系紧密的理论,这其中主要包括信用配给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及交易成本理论。这一部分进一步加强了对小额贷款公司理论的研究,为之后的实证部分做理论基础铺垫,也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做一些理论上的补充。其次,文章从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机构设立情况、贷款情况及资产情况进行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特征进行了总结。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制度性方面、内部方面以及外部方面。在制度性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还有待进一步明确,融资渠道需进一步拓宽;内部问题方面,小额贷款公司的股权结构尚不合理,盈利能力较低,风险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外部问题方面主要是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和监管主体的缺失。再次,文章使用层次分析法深层剖析了影响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因素,并利用数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研究,对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众多因素进行量化分析,利用排名确定其影响程度和重要性。为下一步改革对策的提出指明了方向。文章最后一部分针对之前问题的分析结合实证研究的结果,为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政府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以制度性保障;利用政府建立融资中心,公司加强与银行合作等手段解决其融资问题;加强产品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以提供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能力;政府要切实履行责任,提供政策支持并加强监管。作者希望文章的研究和建议的提出能够为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者和监管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梁靖[7](2013)在《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自启动以来已在我国已经运行8年,小额贷款类公司在制度建设、经营管理、业务运作、客户营销、贷款服务等各项工作上都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实现自身效益的同时,有力的支持了农户、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与此同时,小额贷款公司在资金来源渠道、经营管理、人才引进、行业监管、业务开拓等影响未来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上面临着一些客观的制约和挑战,深入研究其今后的持续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国内外关于小额贷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借鉴小额贷款公司在国内外的实践经验,结合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实际发展情况、存在问题,以A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对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内外部发展环境进行了剖析,为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定位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包括创新商业化的授信产品、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加强同业合作,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加强风险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等。
梁俊[8](2011)在《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小额贷款公司已经成为了我国发展小额信贷、弥补部分农村金融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深化金融改革,完善金融体系,构建普惠性金融的生力军。发展好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既对缓解“三农”和微小企业资金短缺,推动就业,实现社会公平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地方政府规范民间融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截至2011年3月,全国共成立小额贷款公司3027家,注册资金2600亿元,贷款余额2408亿元。江苏省从2007年开始组织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工作,截至2011年3月,江苏省已有229家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获准开业,注册资本总额达343.87亿元,贷款余额达495.67亿元,试点区域从最初的8个市15个县(市、区)扩大到目前的13个市115个县(市、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总数量接近300家。但是由于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影响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如监管法律还不完善,金融监管基础薄弱,融资渠道较窄,融资成本较高,发展方向尚不明确,控制风险能力较弱等。论文围绕实现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这一中心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首先总结论述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基本理论和全国发展概况,然后对江苏省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总结了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制约因素,最后就如何实现江苏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提出若干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全文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主要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了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理论基础、运营模式以及我国发展概况;第三章对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从五个方面对制约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探讨;第五章就政府和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两个方面,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第六章总结全文,并对研究及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进行展望。
李翔[9](2011)在《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小企业的发展对现代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层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有效信贷支持,在良性互动中实现“双赢”显得尤其必要。对基层商业银行来讲,增加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支持也会带动其自身扩展业务、加速发展。然而,从近年来基层商业银行内外部环境和运行情况看,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面临不少困难,严重制约了其的发展,在不少地域不同程度出现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现象。本文对我国近期中小企业发展现状以及中小企业的信贷需求特点、融资渠道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针对绵阳市地域经济基本概况和绵阳市商业银行基本概况以及了绵阳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目前绵阳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工作中存在的如:体制问题、机制问题和技术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分析成因。最终,从体制的变革、营销的变革、风险管理的变革以及在变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给予了建议和解决方案。通过本文对绵阳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的分析研究,力图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发展思路,建议城市商业银行建立独立的离行式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实现独立营销、风险审批、独立核算的事业部式的金融服务中心。形成一个具有可操作性及指导性意义的银行中小企业金融业务的模板,并且希望为处于中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市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领域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参考与支持。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城市商业银行在发展中小信贷业务过程的核心是设立独立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它包括了完整的风险定价机制、独立核算机制、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专业化的人员培训机制、全面的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卓凯[10](2005)在《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并存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我国信贷市场同样存在典型的“金融二元结构”。传统金融发展理论忽视了对非正规金融现象的研究,而且断言它是一种效率低下的融资机制。现代经济分析的进步,使我们重新解释非正规金融现象:非正规金融可以视为对正规金融“市场失灵”的一种矫正,是人们面临信息、制度、技术等局限条件的理性回应。这种古典的、自发形成的民间金融市场在社会经济体系中一直绵延存续着,执行着提供信贷支持和保险机制、分散风险等重要的经济功能,构成了整个金融体系一个有意义的部门。我国的金融与增长的数据显示,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存在一个“增长之谜”:低水平的金融体系与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同时并存的现象。特别是非国有经济在快速增长的同时,却很少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支持。这与现代金融与增长研究的理论预期是不一致的,非正规金融则为这个“增长之谜”提供了部分解释。而且,在整个金融制度结构中,非正规金融安排具有诱致性、自发性的特点,对我国金融制度变迁有导向意义。本文的目的是,在考察非正规金融形成的体制根源与内生性,以及微观运作机制与契约治理结构的基础上,研究非正规金融对于长期增长的贡献以及与金融制度变迁的关系。我们试图根据现代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经验研究成果,吸收信息经济学、契约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等分析工具,构建一个“微观分析—宏观分析-制度分析”三位一体的非正规金融研究框架。本文认为,政府选择的金融抑制政策是非正规金融产生的体制动因,但是从不完备信息市场中的信贷配给理论来看,非正规金融则是内生性的; 从金融交易契约和“投资者选择”角度来看,非正规金融的产生与二元结构是理性的投资者和交易人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金融契约的均衡结果。基于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和“投资者选择”的解释,我们认为,非正规金融及二元金融结构是经济体系中内生形成的,这启示我们重新审视当前的金融政策和金融制度变迁过程。在微观分析上,本文构建了典型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摇会”与“标会”的一般分析模型,证明非正规金融是改善人们福利水平的金融机制之一。我们的研究揭示,它具有与正规金融不同的交易特征与契约治理机制。较高的利率水平主要归因于机会成本、风险贴水与交易费用三个方面; 如果考虑正规金融机构的隐性“寻租”收入,那么,
二、近看“草根”融资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看“草根”融资难(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贷款意愿与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梅州市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2 理论基础 |
3 梅州市村镇银行发展的现状考察 |
3.1 业务优势集中于乡镇 |
3.2 经营结构体现散小性 |
3.3 发放贷款速度快 |
3.4 本章小结 |
4 梅州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及满意度分析 |
4.1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4.1.1 数据来源 |
4.1.2 样本特征 |
4.2 模型选择、变量设置与描述统计 |
4.2.1 模型选择 |
4.2.2 变量设置 |
4.2.3 描述统计 |
4.3 回归分析 |
4.3.1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3.2 计量结果分析 |
4.4 农户对村镇银行看法或建议 |
4.5 本章小结 |
5 梅州市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剖析 |
5.1 梅州市村镇银行经营存在的问题 |
5.1.1 金融产品与服务单一 |
5.1.2 村镇银行定位存在偏差 |
5.1.3 村镇银行发展缺乏公信力 |
5.2 梅州市村镇银行经营问题的原因剖析 |
5.2.1 金融创新不足 |
5.2.2 高额的贷款成本 |
5.2.3 狭窄的资金来源 |
5.2.4 扶持措施未落实 |
5.2.5 政策法规表述模糊 |
5.2.6 政府监管不当 |
5.3 本章小结 |
6 提升农户对村镇银行贷款意愿及满意度的对策 |
6.1 不断加强信贷产品创新 |
6.2 努力提高村镇银行公信度 |
6.3 合理布局业务范围与网点规模 |
6.4 妥善利用本土的地缘人缘优势 |
7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农户问卷调查表 |
(2)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域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对虚拟资本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 |
1.2.3 国外对虚拟资本的研究现状 |
1.2.4 国外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 |
1.4.1 调查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4.3 跨学科研究法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概述 |
2.1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
2.1.1 货币转化为资本 |
2.1.2 从资本到虚拟资本 |
2.1.3 虚拟资本的扩张过程 |
2.1.4 虚拟资本运动规律 |
2.1.5 虚拟资本双重效应的认识 |
2.2 互联网金融—新型虚拟资本 |
2.2.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
2.2.2 互联网金融的种类 |
2.2.3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
2.3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与互联网金融的关系 |
2.3.1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为互联网金融提供理论支撑 |
2.3.2 互联网金融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 |
3 中国互联网金融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3.1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
3.1.1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总体状况 |
3.1.2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
3.2 中国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
3.2.1 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
3.2.2 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经济的作用 |
4 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4.1 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问题原因 |
4.1.1 监管政策问题 |
4.1.2 行业自身风险 |
4.1.3 模式创新问题 |
4.2 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的根源 |
4.3 中国互联网金融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
4.3.1 提升监管力度 |
4.3.2 借鉴他国有益的管理办法 |
5 中国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 |
结论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3)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 |
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 |
2.1.2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
2.2 金融发展理论概述 |
2.2.1 金融抑制理论 |
2.2.2 金融深化理论 |
2.2.3 金融约束理论 |
2.3 农村金融理论概述 |
2.3.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2.3.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3.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2.4 金融包容理论概述 |
2.4.1 金融包容的发展 |
2.4.2 金融包容的内涵 |
2.5 本章小结 |
3 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状况分析 |
3.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特征分析 |
3.1.1 村镇银行特征 |
3.1.2 小额贷款公司特征 |
3.1.3 农村资金互助社特征 |
3.2 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环境分析 |
3.2.1 经济运行特征 |
3.2.2 金融运行特征 |
3.3 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效分析 |
3.3.1 村镇银行发展成效 |
3.3.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成效 |
3.3.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成效 |
3.4 本章小结 |
4 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困境分析 |
4.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4.1.1 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的分析 |
4.1.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的分析 |
4.1.3 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问题的分析 |
4.2 制约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因素分析 |
4.2.1 宏观制约因素分析 |
4.2.2 中观制约因素分析 |
4.2.3 微观制约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促进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监管制度 |
5.1.1 明确市场定位 |
5.1.2 防范金融风险 |
5.2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 |
5.2.1 利率、融资政策 |
5.2.2 财政、货币政策 |
5.3 加强内部自我建设,积累声誉资本 |
5.3.1 提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地理渗透度 |
5.3.2 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
5.3.3 探索可持续发展模式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本文不足 |
6.2.2 后续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温州:危机之后的缓慢蜕变(论文提纲范文)
“民营银行解决不了温州融资难题” |
再议危机根源:是金融过剩, 而非金融短缺 |
“金改”无突破? |
温州经济言底尚早 |
(6)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选题背景 |
1.1.2 选题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 |
2.1 小额贷款公司概况 |
2.1.1 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
2.1.2 小额贷款公司产生的政策背景 |
2.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理论基础 |
2.2.1 交易成本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
3.1 机构设立情况 |
3.2 贷款情况 |
3.3 资产质量 |
3.4 发展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法律不完善导致其地位不明确 |
4.2 融资渠道有限导致资本流动性不足 |
4.3 股权结构需进一步完善 |
4.4 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
4.5 信贷产品及模式创新力不足 |
4.6 经营管理能力较低 |
4.6.1 公司管理能力薄弱 |
4.6.2 风险管理机制不完善 |
4.7 缺少专业人才 |
4.8 政策扶持力度不足 |
4.9 外部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
4.10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5.2 构造矩阵并计算权重 |
5.3 各因素综合排序及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6 促进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对策 |
6.1 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和实行 |
6.2 建立融资中心并加强与银行合作解决融资问题 |
6.3 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
6.4 通过市场化经营和创新提高盈利水平 |
6.5 加快信贷模式和信贷产品创新 |
6.6 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
6.7 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 |
6.8 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9 健全监管制度体系 |
6.10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相关概念厘定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国内研究综述 |
1.3 国内外研究的不足之处及本文研究方向 |
1.4 本文安排任务与思路 |
1.4.1 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1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 |
2.1.1 小额贷款公司行业迅速发展 |
2.1.2 监管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
2.1.3 对外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 |
2.2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2.2.1 监管组织体系不健全,监管力量和经费严重不足 |
2.2.2 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不高 |
2.2.3 经营管理运作尚不娴熟 |
2.2.4 资金实力较弱,资金来源渠道狭窄 |
2.2.5 内控水平较低,违法活动存隐忧 |
2.2.6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不平衡 |
第三章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环境分析 |
3.1 外部环境分析 |
3.2 内部环境分析 |
3.3 广西A小额贷款公司的SWOT分析 |
3.3.1 潜在的内部优势 |
3.3.2 潜在的内部劣势 |
3.3.3 潜在外部机会 |
3.3.4 潜在外部威胁 |
3.4 A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3.4.1 制定集中战略,打造细分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
3.4.2 制定同业合作战略,实现优势互补 |
3.4.3 制定多样化经营战略,提升盈利能力 |
第四章 国内外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借鉴 |
4.1 国内经验借鉴 |
4.1.1 国内小额信贷的发展历程 |
4.1.2 国内小额信贷公司的成功案例 |
4.2 国外经验借鉴 |
4.2.1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GB模式) |
4.2.2 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BRI-UD) |
4.2.3 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 |
4.2.4 乌干达的村银行互助组模式 |
4.2.5 欧美模式 |
4.3 借鉴启示 |
第五章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的市场定位 |
5.1 市场细分 |
5.2 目标市场选择 |
5.3 市场定位 |
5.3.1 区域定位 |
5.3.2 产品定位 |
5.3.3 客户定位 |
5.3.4 品牌定位 |
第六章 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6.1 宏观层面 |
6.1.1 健全组织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力量 |
6.1.2 增强外部监管功能 |
6.1.3 尝试引入小额信贷保险 |
6.1.4 建立健全信用评级制度 |
6.1.5 研究落实小额贷款公司扶农支农扶持政策 |
6.1.6 扩大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 |
6.2 微观层面 |
6.2.1 创新商业化的授信产品 |
6.2.2 建立可持续的盈利模式 |
6.2.3 转变思想观念,构建共赢发展机制 |
6.2.4 执行依政施策的合作开发策略 |
6.2.5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
6.2.6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3 研究思路、框架及方法 |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框架 |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及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本文的不足 |
第2章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基本理论与发展概况 |
2.1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及运营模式 |
2.1.1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定义及特点 |
2.1.2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 |
2.2 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理论基础 |
2.2.1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2.2 小额信贷理论基础 |
2.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现状 |
2.3.1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概况 |
2.3.2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特点 |
第3章 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现状分析 |
3.1 江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历程 |
3.2 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 |
3.2.1 股东实力比较雄厚 |
3.2.2 发展模式多元化 |
3.2.3 行业自律逐步形成 |
3.2.4 贷款模式不断创新 |
3.2.5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 |
3.2.6 外部合作加强 |
3.3 江苏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存在的问题 |
3.3.1 法律身份不明确 |
3.3.2 股东情况变化较大 |
3.3.3 单户贷款额度偏大 |
3.3.4 风险控制能力较弱 |
3.3.5 财税政策有待完善 |
3.3.6 融资渠道单一 |
第4章 江苏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4.1 市场环境 |
4.1.1 信贷需求市场分析 |
4.1.2 金融环境市场分析 |
4.2 盈利能力 |
4.2.1 成本因素 |
4.2.2 利率水平因素 |
4.2.3 还款率因素 |
4.3 融资渠道 |
4.3.1 融资的Shapley值模型 |
4.3.2 吸收公众存款 |
4.4 营运风险 |
4.4.1 营运风险表现形式 |
4.4.2 营运风险产生原因 |
4.5 金融监管 |
4.5.1 监管法律和政策 |
4.5.2 监管主体 |
4.5.3 监管人员配备 |
第5章 实现江苏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5.1 加强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自身建设 |
5.1.1 创新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
5.1.2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内控制度 |
5.1.3 加快产品创新步伐 |
5.1.4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
5.2 改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外部环境 |
5.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5.2.2 健全农业保险和担保机制 |
5.2.3 推进小额贷款公司信用环境建设 |
5.3 拓宽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渠道 |
5.3.1 加强与商业银行的合作 |
5.3.2 建立批发式小额信贷机构 |
5.3.3 逐步放开吸收存款限制 |
5.4 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监管体制 |
5.4.1 明确监管主体 |
5.4.2 充实县级监管力量 |
5.5 稳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经营转型 |
5.5.1 继续保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身份 |
5.5.2 转制村镇银行 |
5.5.3 转为商业银行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9)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研究思路 |
1.4 本文结构安排 |
1.5 本文的贡献与不足 |
第2章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和研究现状综述 |
2.1 中小企业融资理论 |
2.1.1 MM理论 |
2.1.2 权衡理论 |
2.1.3 融资顺序理论 |
2.1.4 企业金融成长周期理论 |
2.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3.1 我国中小企业划分标准及发展意义 |
3.1.1 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
3.1.2 经济意义 |
3.1.3 社会意义 |
3.2 我国中小企业及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的发展的现状 |
3.2.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 |
3.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优势 |
3.2.3 我国银行业对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状况 |
3.4 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
3.4.1 传统银行信贷 |
3.4.2 中小企业信托产品 |
3.4.3 集合票据、债券融资 |
3.4.4 中小企业创业板融资 |
3.4.5 小额贷款公司 |
第4章 绵阳市及绵阳市商业银行基本概况 |
4.1 绵阳市经济基本概况 |
4.1.1 工业经济建设 |
4.1.2 科技城建设 |
4.2 绵阳市商业银行基本概况 |
4.3 绵阳市商业银行竞争力分析 |
4.4 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展特色 |
4.4.1 “地方银行”特色 |
4.4.2 “中小企业银行”特色 |
4.4.3 “市民银行”特色 |
4.4.4 “扶贫银行”特色 |
第5章 绵阳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
5.1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状况 |
5.2 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发展优势 |
5.2.1 独特的战略定位优势 |
5.2.2 决策链条与产品开发优势 |
5.2.3 专注打造中小企业金融服务银行 |
5.2.4 全面实现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 |
5.2.5 依托科技城资源,突出科技金融特色 |
5.2.6 丰富的村镇银行经营经验 |
5.2.7 整合先进的外资金融服务理念 |
5.3 中小企业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5.3.1 体制层面问题 |
5.3.2 机制层面问题 |
5.3.3 技术层面问题 |
第6章 绵阳市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业务的改革建议 |
6.1 改革的目的与愿景 |
6.2 体制的变革 |
6.2.1 建立独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 |
6.2.2 运营流程变革 |
6.2.3 人员配置变革 |
6.2.4 绩效考核变革 |
6.2.5 管理制度变革 |
6.3 营销思路的变革 |
6.3.1 明确目标客群 |
6.3.2 标准化金融产品的打造 |
6.3.3 主动营销和全员营销的销售策略 |
6.3.4 病毒营销的销售策略 |
6.4 风险管理的变革 |
6.4.1 贷前尽职调查 |
6.4.2 早期预警和贷后管理 |
6.4.3 风险定价机制 |
6.5 改革过程中应注意的节点 |
6.5.1 建立还款激励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 |
6.5.2 减轻还款压力机制 |
6.5.3 简化手续机制 |
6.5.4 创新担保方式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非正规金融现象 |
1.2 问题的提出:金融与增长之间的“悖论” |
1.3 非正规金融:概念与交易形式 |
1.4 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一个文献述评 |
1.5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2 非正规金融:理解“增长之谜”的一个视角 |
2.1 引言 |
2.2 金融与经济增长:观点和议程 |
2.3 我国的金融与经济增长 |
2.4 非正规金融的重要性:基于企业融资的总体水平与渠道的判断 |
2.5 简要结论 |
3 非正规金融的广泛性与内生性金融二元结构 |
3.1 引言 |
3.2 非正规金融规模:一个概览 |
3.3 非正规金融生成的体制动因 |
3.4 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非对称信息的角度 |
3.5 非正规金融的内生性:契约与“投资者选择”的视角 |
3.6 结论性评论 |
4 非正规金融的微观分析 |
4.1 非正规金融的运行机理及其福利效果:民间金融“会”研究 |
4.2 非正规金融的利率与市场特征 |
4.3 非正规金融的自生能力与可持续性:契约治理机制 |
4.4 契约治理的进一步讨论:在道义与经济理性之间 |
5 非正规金融与经济增长 |
5.1 引言 |
5.2 非正规金融与社会融资量:中介效应、风险效应与吸出效应 |
5.3 非正规金融的“资源配置效应”与“产出效应” |
5.4 结论 |
6 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与制度变迁:理论与经验 |
6.1 引言:制度变迁的机制、动力与主体 |
6.2 金融制度不均衡与非正规金融安排 |
6.3 非正规金融、企业家甄别机制与制度演变 |
6.4 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演进 |
6.5 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演进的若干经验 |
6.6 结束语 |
7 政府与市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启示及政策含义 |
7.1 治理变革:政府与市场 |
7.2 非正规金融的负面作用及其效率的局限性 |
7.3 三种可供选择的信贷政策及其效果分析 |
7.4 非正规金融与正规金融:微观经验 |
7.5 政府角色、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非正规金融宏观上的启示 |
7.6 结论与评论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温州市苍南县项东村“项显良标会”的结构表 |
附录3 第4 章引理与命题的证明 |
四、近看“草根”融资难(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贷款意愿与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梅州市村镇银行的经验证据[D]. 钟祖政.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2]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视域下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D]. 赵珍婕. 西华大学, 2016(05)
- [3]湖南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研究[D]. 赵群龙.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5(03)
- [4]创业:两个春天的故事[J]. 龙腾飞. 新城乡, 2015(06)
- [5]温州:危机之后的缓慢蜕变[J]. 赵磊. 中国经济周刊, 2014(13)
- [6]黑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问题研究[D]. 郝文龙. 东北农业大学, 2013(S1)
- [7]广西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 梁靖. 广西大学, 2013(03)
- [8]江苏省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梁俊. 江苏大学, 2011(05)
- [9]绵阳市商业银行发展中小企业融资的研究[D]. 李翔.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1)
- [10]非正规金融、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D]. 卓凯. 华中科技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