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论文文献综述)
张莉莉[1](2017)在《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园林堪称世界艺术的奇观。中国园林美学反映并体现了园林中一切与“尽善”、“尽美”相关的认知,它离不开与审美实践的相互印证,其表现出来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其涵盖的自然写意、奥旷兼具、虚实相生、比德畅神等意境的发生,反映了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综合性生态艺术形式。本文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出发,对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山水文化内涵进行提炼和整理,并尝试融入到山水城市规划和营造实践经验中去,从而确立两者之间密切的内在联系。促进了中国园林美学思想和理论在山水城市审美实践以及营造中的应用。凝练了山水城市的复合型概念,首先,山水城市重视山水景观、人工景观的搭建和城市特色的塑造。其次,山水城市是人居城市,城市建设强调以人为本,并且提炼和延续城市文化脉络。其三,山水城市是符合生态规律的高效和谐的新型城市,突出风格个性。其四,山水城市是大数据驱动的、高科技打头的智慧城市,利用科技及创新营造崭新的城市模式。其五,结合中国园林美学的研究,是营造的具有东方气质的山水城市必由之路。泉城济南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以其独有的地域和文化优势使得古今名家流连忘返,整个城市可以说就是一座大型自然山水园林。营造特色独具的山水城市对于济南的建设意义重大。具体实施从济南城市的历史文化源流入手,根据济南城市所特有的地形地貌、山水特性和实际需求提出构建景观绿色廊道;完善绿地系统;提出符合济南城市特点的“星罗架构”;生活环境的融入等技术路径。使当代济南在恢复往日风貌的基础上,营造以文化为骨、科技为血、以意境为魂的山水城市。本文拟鉴古而通今,希望对于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研究起到少许推进的作用。
王河[2](2011)在《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岭南建筑是岭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岭南文化的精髓就在于它最少保守,最富有进取精神。岭南建筑学派研究是岭南现代建筑的十分重要的课题,研究岭南建筑文化和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可以为当代岭南建筑和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创新提供有益的借鉴,有助于我们对岭南建筑及中国建筑的发展进行理性的思考。第一章主要阐释了岭南建筑的发展概况和岭南建筑学派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主要研究了清朝初期西方文化开始对岭南建筑进行影响,并指出广州十三行商馆建筑是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首先交汇之处,岭南建筑学派开放、吸收的特性开始最初的显现。和研究了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指出西方建筑文化不仅影响了岭南城市的近代化进程,同时也渗透进了岭南乡村建筑景观里面。第三章主要研究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指出西洋式建筑的强势进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固守,以及时代进程中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思想革新的过程中,中西两种建筑文化的碰撞、冲突、交流及融合,促使了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第四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1920年代现代主义建筑在岭南的出现和现代建筑思想在岭南的传播则是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林克明等建筑师对于现代建筑思想的早期传播和现代建筑的早期实践则可认为是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聚集了一批第一代岭南建筑师的勷勤大学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和成长的摇篮。解放后岭南建筑师较好地继承了勷勤大学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在囿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仍然在自己的创作道路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夏昌世提出岭南建筑应强调通风、遮阳、隔热的岭南建筑创作观,开启了现代岭南派建筑探索的道路,夏昌世的建筑创作观、建筑理论观和建筑教育观,成为当代岭南建筑学派丰富的思想源泉。夏昌世可被视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至上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以佘畯南、莫伯治为首的岭南建筑师的创作实践和理论探索,岭南派建筑成为全国建筑创作的典范。特别是以莫伯治为主的酒家园林的创作,可以被视为岭南派建筑的开创之风。到白天鹅宾馆的创作成功,一大批岭南派建筑岭成为中国建筑创作时代新风,南建筑创作从思想、实践、风格、理论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发展突破,岭南建筑也从一个流派发展到了一个学派的新水平。建筑学界已经开始认同岭南建筑学派的形成和成就。第五章主要研究了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岭南建筑学派不断发展和成熟,特别是最近十年,岭南建筑学派成果丰富,其创作理论亦从侧重于风格和形式发展到一个思想体系,岭南建筑学派已经用一个思想体系去指导自己的创作,作品遍布全国,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逐渐成为了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主阵地。第六章主要通过笔者二十多年来对岭南建筑学派的理论学习、探索和建筑创作实践的7个代表性案例,其中从珠岛宾馆到松园宾馆的设计在中国自己传统的格局中追求中国岭南的现代建筑新的形式,其目的是探索一条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和地方性的创作道路;而帽峰沁苑就强调岭南建筑空间的“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海南热带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酒店的设计,则讲求运用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的创作思想在异地的运用,表明岭南活态空间手法的创作是一种思想的表达,而不局限于狭窄的地域主义;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则以时代的高度,把握机遇,通过大型的国际赛事的契机,挖掘岭南传统工艺美术与建筑空间的三庭叠翠的活态空间的美感,以及岭南传统吃市街道的平民市井生活氛围,展示岭南民俗民情的一面。这些项目的获奖说明已经获得政府和专家一定程度的肯定,亦是笔者继续探索岭南建筑学派理论与实践的动力。通过对岭南地域建筑历史及地理、人文环境的溯源,以及对岭南派建筑产生的条件和背景的梳理,阐释了岭南建筑学派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在21世纪的新发展,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和广州亚运场馆的建设,昭示岭南建筑学派已经走向成熟和取得了新的发展高度,并完成了从无派有派无派的超越,其创作理论和思想体系今后应继续充实、提高和成熟、完善。
王倩[3](2010)在《当代中国房地产广告研究 ——基于传播学及文化研究角度的考察》文中认为本论文主要从传播学视野和文化研究角度对房地产广告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现有的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对各种房地产广告现象地观察和个案分析,论述了其对当代中国各方面的影响。从广告研究的基本思路出发,内容涵盖了广告信息、广告主、广告受众、广告媒介等各个方面,并提出了个人对今后房地产广告发展趋势的关注与预测。鉴于房地产广告在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中的影响力,才使得对中国房地产广告的研究有了浓厚的现实意义。本篇论文采取了文献法、观察法和定性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广告学的内在逻辑进行研究分析,使逻辑上有连贯性,条理清晰。三十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变化经历了五个不同的时期,我国房地产广告和我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历程息息相关,它追随着房地产业的脚步,从初期的起步阶段发展到现在的高度繁荣阶段,成为了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热点。在房地产广告信息的综合研究中,本文总结了广告中常出现的八个关键词:自然、地段、建筑本身、生活理念、概念、炫富、情感、优惠,并且以大量的案例对关键词进行了从文化分析、营销理念等角度的研究。这八个关键词涵盖了目前房地产广告的几乎所有内容,可以初步从中看到中国房地产广告近二十年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反映了深厚的哲学思想——人本主义,还导致了房地产广告和营销更加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思想的靠拢。房地产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房地产广告显而易见的正在逐步影响建构受众的价值观,并且不断对受众进行人为的分层。这种赋予受众分层意义的行为一方面使得广告发布者清晰明确地划分出目标受众并集中进行传播,提高得到良好传播效果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受众对消费地位及生活方式的认知,受众逐渐被培养成具有“只要购买了什么的地产项目,就会成为什么的人”特性的受众。从媒介研究的角度,房地产专刊广告化对媒介集团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传媒产业化的过程中,房地产广告为报业集团带来丰厚的利润;但同时不容置疑的是,传媒“拐点”的到来与过份依赖房地产等广告有重要联系。在新媒体异军突起的今天,网络成为房地产广告投放的新平台,而手机等新媒体则由于投放形式、内容真实性等原因,依然处于不被受众信任、开始成为监控对象、但缺乏法律明确监管的境地。在理论上,房地产广告同样能从传播学的视野中进行解读。根据现有的主体建构理论,本文研究了其在房地产广告传播效果中的借鉴意义;自我心态理论在广告创作中的运用以及房地产广告中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房地产广告从广告表现、广告运作、广告文化影响力、与媒介的博弈等方面都对整个社会、经济、文化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将综合各项因素,对房地产广告进行基于传播学及文化传播视野的考察,从理论上对支柱产业进行理性的引导。
海豹,山竹[4](2001)在《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文中指出在广州的城建史中,恐怕再也找不出比同和路更需要不遗余力地去重整形象的了;在城郊,也没有哪个路段的楼盘比同和路更有潜力、更有魅力,但是,多年的扩路计划一再拖延,影响了楼盘的发展。今天,同和路双向车道终于通车了,心头放下了一块巨石,我们的眼睛,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二、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现状 |
1.1.1 中国园林及其美学研究对城市建设的影响 |
1.1.2 山水城市研究的概况与成果 |
1.1.3 与山水城市相关的城市形态研究和实践 |
1.1.4 作者对于山水城市理论的梳理 |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 |
1.2.1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2 研究意义 |
1.2.3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的重点 |
1.3.1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关系 |
1.3.2 山水城市的现代特征 |
1.3.3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 |
第二章 中国园林美学的流变 |
2.1 中国园林美学的文化溯源 |
2.1.1 中国园林美学的发端与形成 |
2.1.2 中国园林的分类及风格 |
2.2 中国园林美学的意境 |
2.2.1 中国园林的“意境说” |
2.2.2 中国园林意境表现的内涵 |
2.2.3 中国园林意境生成的规律 |
2.3 中国园林美学的生态性 |
2.3.1 山水泉石——艺术化的自然生态环境 |
2.3.2 园林建筑——感通天地的生态建筑 |
2.3.3 树木花草——自然天成的绿色空间 |
2.3.4 天时季相——园林美的时空交感 |
第三章 中国园林美学与山水城市的营造 |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情结 |
3.1.1 “山水文化”的由来 |
3.1.2 山水审美观念的兴落 |
3.1.3 中国山水文化与中国园林、山水城市的关系 |
3.2 中国园林的审美活动与山水环境的相互作用 |
3.2.1 中国园林的群体游园之风 |
3.2.2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 |
3.3 中国园林美学对于山水城市营造的启迪 |
3.3.1 集生态艺术之大成 |
3.3.2 人性归复的精神文化生态形式 |
3.3.3 园林美学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共通性 |
3.4 中国园林造园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
3.4.1 掇山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
3.4.2 理水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
3.4.3 中国园林建筑与布局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
3.4.4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手法在山水城市营造中的借用 |
第四章 济南城市特色与生态环境发展脉络 |
4.1 济南城市的环境概况 |
4.1.1 济南城市自然环境 |
4.1.2 济南城市泉群分布及泉水成因 |
4.2 济南城市形成的历史踪迹 |
4.2.1 史料记载中的济南城市和园林变迁 |
4.2.2 济南园林发展的历史踪迹 |
4.2.3 济南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
第五章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特征研究 |
5.1 济南城市山水特色及文化解析 |
5.1.1 济南古城的山水特色 |
5.1.2 济南城市的山水文化特征 |
5.2 济南城市的山水格局空间构成特征 |
5.2.1 济南城市“山·城”特征 |
5.2.2 济南城市“水·城”特征 |
5.3 济南城市山水格局存在的问题 |
5.3.1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形态吻合度低 |
5.3.2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规模尺度失衡 |
5.3.3 自然山水资源与城市开发建设冲突 |
第六章 济南山水城市的营造策略 |
6.1 济南历史文化承载与保护策略 |
6.1.1 济南泉文化延续策略 |
6.1.2 文化资源保护策略 |
6.1.3 基于创造性意识与文化脉络融入济南山水城市营造体系策略 |
6.2 济南山水城市格局营造组织策略 |
6.2.1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功能组织策略 |
6.2.2 济南山水城市空间格局文脉传承策略 |
第七章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技术路径 |
7.1 济南城市的山水架构营造 |
7.1.1 山水架构的特色定位 |
7.1.2 济南“山城一体”架构的基本格局 |
7.1.3 济南“水城相依”架构的基本格局 |
7.1.4 济南“泉水聚落”架构的基本格局 |
7.2 济南城市发展“南联北跨,显山露水” |
7.2.1 城市总体发展“南联” |
7.2.2 城市总体发展“北跨” |
7.3 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的“星罗架构” |
7.3.1 构成济南“星罗架构”的十二个景观核心 |
7.3.2 “星罗架构”的可视性与可达性 |
7.3.3 从中国园林美学视角出发将山水元素融入城市营造系统 |
7.4 基于济南山水城市生活环境的营造 |
7.4.1 济南山水城市与现代“慢生活”的融合 |
7.4.2 济南山水城市的产城融合发展趋势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创新点 |
8.1.1 从中国园林美学的视角去思考山水城市的营造 |
8.1.2 分析山水城市中山水文化、生态环境和城市生活的关系 |
8.1.3 为济南量身定制山水城市营造的策略和技术路径 |
8.2 未来山水城市研究展望 |
8.2.1 新世纪的山水城市内涵 |
8.2.2 未来山水城市的营造展望 |
8.3 融合与发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岭南建筑学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1.1 从《雅典宪章》到《北京宪章》半个多世纪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1.1.2 岭南建筑文化的发展脉络:地域建筑建筑流派建筑学派 |
1.2 研究对象 |
1.2.1 岭南建筑环境综述 |
1.2.2 岭南地域建筑 |
1.2.3 岭南派建筑的界定 |
1.2.4 岭南建筑学派 |
1.3 研究意义及方法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岭南城市和乡村的近代化进程 |
2.1 西风渐进与行商建筑初变 |
2.1.1 海外贸易下的广州十三行 |
2.1.2 贸易制度的产物广州十三行 |
2.1.3 西洋式建筑初现十三行 |
2.2 广州行商庭园(18 世纪中期至19 世纪中期) |
2.2.1 潘家花园 |
2.2.2 潘长耀花园 |
2.2.3 伍家花园 |
2.2.4 海山仙馆 |
2.3 近代岭南城市化进程 |
2.3.1 条约口岸城市的进化 |
2.3.2 张之洞与岭南城市的晚清革新 |
2.3.3 民国初期的市政建设 |
2.4 岭南乡村进化的中西合璧风尚 |
2.4.1 广府祠堂传统形制下的西式风格运用 |
2.4.2 梅州侨乡客家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艺术 |
2.4.3 开平碉楼 |
2.4.4 潮汕民居进化典型古今相糅、西式致用的陈慈簧宅第 |
2.5 小结 |
第三章 岭南近代建筑的转型和演变 |
3.1 外廊式建筑与骑楼建筑的兴盛 |
3.1.1 殖民地外廊式建筑在岭南的发展 |
3.1.2 中西文化交融的代表作——骑楼 |
3.2 岭南古典主义与岭南教会建筑的演变 |
3.2.1 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国传统形式古典复兴 |
3.2.2 岭南教会建筑的中国式演变 |
3.3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复兴 |
3.3.1 民族主义建筑的尝试——中山纪念堂 |
3.3.2 岭南民族主义建筑的革新 |
3.4 小结 |
第四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出现和确立 |
4.1 现代主义建筑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萌芽 |
4.1.1 岭南新建筑产生之初所表现的进取性、务实性、开放性和时代性 |
4.1.2 林克明对现代主义的传播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奠基人 |
4.1.3 勷勤大学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的发祥地 |
4.1.4 第一代建筑师成为岭南建筑学派现代主义的自觉实践者 |
4.2 岭南建筑学派的先驱——夏昌世 |
4.2.1 岭南新建筑的地域性展现与夏昌世建筑思想的渊源 |
4.2.2 夏昌世的三个岭南新建筑思想观 |
4.3 岭南建筑学派的确立 |
4.3.1 “酒家园林”对岭南派建筑的开创意义 |
4.3.2 岭南派建筑形成的有利条件 |
4.3.3 佘畯南与莫伯治的创作将岭南建筑推入学派高峰 |
4.3.4 岭南派建筑的“活态空间”形态特色探析 |
4.3.5 岭南建筑学派的学理确立和主流地位 |
4.4 小结 |
第五章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发展 |
5.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对岭南建筑学派的贡献 |
5.1.1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的第一次探索时期(1932-1945) |
5.1.2 岭南建筑学派现代建筑教育体系的完善期及华工院的初创期 (1945-1977) |
5.1.3 岭南建筑学派教育体系的成熟期和华工院的建设期(1977-1999) |
5.1.4 岭南建筑学派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新发展时期(1999 年以来 |
5.2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理论的新发展两观三性创作理论 |
5.2.1 改革开放以来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特征 |
5.2.2 两观三性建筑创作理念的提炼 |
5.2.3 从中国建筑学会创作大奖看岭南建筑学派的新成绩 |
5.3 岭南建筑学派创作的新成就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5.3.1 中国馆:传统韵味的现代演绎 |
5.3.2 从中国器到东方之冠 |
5.3.3 中国馆对于岭南建筑学派创作价值的思考 |
5.4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发展 |
5.4.1 重大节事对建筑创作的契机 |
5.4.2 从广州亚运建筑看岭南建筑学派的全面提升 |
5.5 岭南建筑学派的新力量 |
5.5.1 华南理工大学的主流设计力量 |
5.5.2 岭南建筑学派的重要辅助力量 |
5.6 小结 |
第六章 笔者对岭南建筑“活态空间”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
6.1 笔者作为岭南建筑学派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过程 |
6.2 和而不同、敢为人先的大屋顶设计——珠岛宾馆东一号工程 |
6.3 道法自然、古典意象和岭南建筑相融合——松园宾馆西一号工程 |
6.4 岭南建筑空间“厅”、“亭”结合的禅宗之美——帽峰沁苑 |
6.5 岭南休闲文化与海南“岛”派风格设计——三亚南田温泉度假中心 |
6.6 岭南季候风下的现代传染医院设计——广州市第八医院(新院) |
6.7 “亚运建设”与“城市战略” |
6.8 “三庭叠翠”与岭南传统工艺魅力——广州亚运城村长院 |
6.9 岭南传统食街与现代市井风情——广州美食园 |
6.10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当代中国房地产广告研究 ——基于传播学及文化研究角度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我国房地产广告发生背景研究 |
第一节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
第二节 不同时期我国房地产广告发展情况 |
第三章 房地产广告信息研究 |
第一节 对自然的渴求 |
第二节 对地段的重视 |
第三节 对建筑本身的歌颂 |
第四节 对生活理念的倡导 |
第五节 对概念的炒作 |
第六节 对炫富的推崇 |
第七节 对情感的追寻 |
第八节 对优惠的宣传 |
第九节 小结 |
第四章 房地产广告与受众研究 |
第一节 房地产广告影响建构受众的价值观 |
第二节 房地产广告对目标消费群体的社会分层 |
第三节 房地产广告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广告成功询唤受众 |
第五章 房地产广告与媒介研究 |
第一节 房地产广告专刊与传统媒介的互相影响 |
第二节 房地产广告与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互相影响 |
第六章 传播学视野之中的房地产广告 |
第一节 主体建构理论对研究房地产广告传播效果的借鉴意义 |
第二节 自我心态理论在房地产广告中的运用 |
第三节 房地产广告中商业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园林美学视角下的济南山水城市营造研究[D]. 张莉莉. 天津大学, 2017(01)
- [2]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 王河.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6)
- [3]当代中国房地产广告研究 ——基于传播学及文化研究角度的考察[D]. 王倩. 山东大学, 2010(10)
- [4]同和路上山景楼盘竞风流——白云山东麓房地产板块透视[J]. 海豹,山竹. 房地产导刊, 2001(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