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A肾病的中药治疗

IgA肾病的中药治疗

一、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郝岩,邹迪,张守琳,张洪宝[1](2021)在《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肾病是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之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等,其中以血尿最为常见。此文主要从对IgA肾病病名的认识、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进展、辨证分型、中药辨证治疗IgA肾病、中成药治疗IgA肾病、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实验研究以及IgA肾病的中医药调护和中医药优势等方面进行阐述IgA肾病。

张春辉,吕静,郭建仪,庄晓岩,张忠胜[2](2021)在《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文中提出IgA肾病是指肾小球系膜区以单纯IgA沉积或以IgA沉积为主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1]。IgA肾病的病因与感染、遗传易感性和黏膜免疫功能异常,及患者的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相关。中医学并没有IgA肾病这一病名,根据其证候、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中医学"尿血""溺血""虚劳""肾风"等范畴[2]。其病机主要为本虚标实,其中以肝脾肾气阴两虚为本,湿热瘀血为标,

姜晨,吕阳[3](2021)在《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IgA肾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原发肾小球疾病,有30%~40%的患者在明确诊断后的20~30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IgA肾病病理分型复杂,西医治疗效果差异较大,免疫抑制剂及激素类药物的长期应用增加了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而中医对IgA肾病的理论认识日益成熟,已形成了多种论治体系。在临床中,中药对IgA肾病血尿、蛋白尿治疗效果良好,能够减少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带来的不良反应,改善远期预后。中医对IgA肾病的病机认识以本虚标实为主,对疾病过程中"风、瘀、毒"等因素亦各有侧重,并强调重视三焦、少阳在IgA肾病发病、进展及转归中的作用。在辨证论治方面,一些医家指出IgA肾病应分期、分阶段辨治,不同医家辨证分型各有特点,根据辨证不同灵活选方用药。国内开展了多项针对专方专药治疗IgA肾病的前瞻性研究,验证了中药的确切疗效。不论是单方研究还是复方探索,都体现了中药能通过多系统、多靶点达到改善IgA肾病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作用。鉴于中医药在IgA肾病治疗领域的优势和前景,本文对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治疗IgA肾病提供参考方案。

余怡[4](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系膜区IgA沉积伴系膜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30-40%患者在诊断20-30年后会发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SRD),在我国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45.3%。临床上IgA肾病患者常可见合并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发现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程度和进展到终点事件的风险呈正相关,是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西医尚无针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围绕降低尿蛋白、对症支持治疗来延缓肾脏病进展。本研究在西医基础治疗上,采用随机对照双盲方法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目的观察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分析。方法运用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将2018年-2020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肾病科门诊的60例符合纳排标准且签署知情同意的IgA肾病患者随机等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替米沙坦和西医常规支持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方案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联合治疗,治疗周期共24周。记录患者一般资料、中医症候积分、尿ACR、尿NAG、尿α1-MG、尿β2-MG、尿RBP和尿MMP-7值,观察并记录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以及肝功、血常规等安全性指标,最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一般资料:因故未能按时随访的脱落患者共8例,其中试验组脱落5例,有效病例25例;对照组脱落3例,有效病例27例。其中试验组女患者12名,男性患者13名;对照组女患者14名,男患者13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年龄、BMI、高血压、病程以及尿素氮、尿酸、白蛋白实验室指标,经比较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②中医症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4%,对照组为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尿ACR:试验组治疗后尿ACR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也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尿NAG、α1-MG、β2-MG、RBP:试验组治疗后尿NAG、尿α1-MG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但单独比较治疗后两组间的尿NAG、尿α1-MG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尿RBP、尿β2-MG均无明显差异(P>0.05)。⑤尿MMP-7:试验组治疗后尿MMP-7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治疗后两组间尿MMP-7无统计学差异(P>0.05)。⑥eGFR和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后eGFR均无显着差异(P>0.05),肾功能稳定;两组肝功能、血常规治疗后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能有效改善IgA肾病患者中医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对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具有一定保护作用,且使用安全,无不良反应,其作用机制可能和调控MMP-7表达有关。

王如梦[5](2021)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证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气虚血瘀兼风邪热毒型的IgAN(CKD1-2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替米沙坦治疗;试验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两组的治疗周期为24周。分别于第0周、12周、24周检测患者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TGF-β1、MCP-1,于第0周、24周记录患者中医症状积分、血肌酐、尿素氮、尿酸、白蛋白、甘油三酯及肝功能、血常规。结果:①24小时尿蛋白定量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12周、24周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显着下降(P<0.01,P<0.05);且服药12周、24周后试验组分别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低于对照组(P<0.05,P<0.01)。②两组尿TGF-β1、MCP-1水平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试验组服药24周后尿TGF-β1、MCP-1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均优于对照组(P<0.05)。③中医症状积分比较:与治疗前相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服药24周后与分别与治疗前相比,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④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体有效率88%,对照组总体有效率48.1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安全性分析:两组血常规、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加味黄芪赤风汤可以改善IgAN患者中医症状,降低24小时尿蛋白定量,稳定肾功能,并可能通过减少尿TGF-β1、MCP-1水平以减轻IgAN炎症反应,减轻肾脏病理损伤,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临床用药具有安全性。

张帅星[6](2021)在《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IgA肾病(immunoglobulin A nephropathy,IgAN)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亚洲地区发病率很高,其中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后数十年内发展到终末期肾脏病(ESRD),由于发病机制不明,现代医学仍以支持治疗为主,有效延缓病情进展的特异性治疗药物尚未问世。KDIGO指南根据患者的蛋白尿水平和肾功能状况,推荐使用RAS抑制剂和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但是方案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存在争议。近年来,很多临床研究表明,IgA肾病的中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延缓肾功能的恶化,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刘玉宁主任医师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肾脏病的数十年临床实践中,通过长期研究IgA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特征,提出了“三焦湿热伤血”相关理论,前期临床研究已观察到其指导肾脏病治疗的有效性,可为中医药防治IgA肾病提供新的思路。研究目的:本研究以符合IgA肾病CKD2-4期诊断,且中医辨证为湿热证兼血瘀证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西药支持治疗基础上,加用“三焦湿热伤血”理论指导的中药治疗方案,通过统计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节点的肾功能状况(以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分期进行评估)、尿蛋白定量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评价中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而验证“三焦湿热伤血”相关理论。研究方法:以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肾病科门诊作为研究中心,以6个月为药物干预周期,以2018年10月-2021年4月作为研究的起止时间。采用前瞻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分为试验组(n=72)和对照组(n=29),对照组接受西药支持治疗方案,试验组在西药支持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三焦湿热伤血”理论指导的中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间基线水平、治疗3个月末、治疗6个月末的肾功能状况(以血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肾功能分期进行评估)、尿蛋白定量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情况。通过统计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评价中药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结果:试验组(n=72)与对照组(n=29)基线的年龄(41.56±11.62vs40.45±11.54 岁),Scr 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 142.5(109.5,235.025)umol/L、174.0(145,227)umol/L,eGFR-EPI 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 42.3(25.9,66.3)ml/(min·1.73 m2)、37.0(26.7,45.3)ml/(min·1.73 m2),CKD分期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2,4)、3(2.3,4),24hUTP 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 1.8(0.9625,3.135)g/d、2.1(0.5,3.6)g/d,中医证候积分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90(82,95.5)分、94(88,98)分,两组基线值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随访至3个月,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肾功能均较前改善,24hUTP、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减少,两组Scr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27.7(96.5,203.5)umol/L、164.8(124.0,238.8)umol/L,eGFR-EPI 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49.1(28.0,82.8)ml/(min·1.73 m2)、38.1(24.0,56.7)ml/(min·1.73 m2),24hUTP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5(0.5,2.5)g/d、1.8(0.4,2.8)g/d,中医证候积分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 84(80,90)分、93(88,98)分,两组的 Scr、eGFR-EPI、24hUTP、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随访至6个月,试验组的肾功能较前改善,24hUTP、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减少,对照组的肾功能较前恶化,24hUTP较前减少,中医证候积分无变化,两组Scr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34.6(86,218.5)umol/L、179.5(111.6,243.3)umol/L,eGFR-EPI 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 47.9(26.1,88.0)ml/(min·1.73 m2)、32.4(25.0,59.3)ml/(min·1.73 m2),CKD 分期中位数(四分位数)为3(2,4)、3(3,4),24hUTP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1.2(0.5,2.3)g/d、1.2(0.3,2.3)g/d,中医证候积分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80(76.5,86)分、94(86,97.5)分,两组Scr、eGFR-EPI、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24hUTP没有显着差异(P>0.05)。结论:(1)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可以改善其肾功能状况;(2)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可以减少蛋白尿水平;(3)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可以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王静[7](2021)在《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lgA肾病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组对照试验,观察葛根芩连汤加味对IgA肾病湿热证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和晨尿红细胞计数变化,进而明确葛根芩连汤加味对于IgA肾病湿热证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IgA肾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方法:本临床研究所选病例来自于2019-2021年之间就诊于吉林省中医院肾病科门诊的IgA肾病患者共72例,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应用计算机产生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所有纳入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贝那普利和黄葵胶囊,治疗组在基础治疗方案上加用葛根芩连汤加味,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和晨尿红细胞计数变化,最后做出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估。结果:本试验共纳入符合标准的IgA肾病患者72例,其中8例患者脱落,最终64例患者参与研究,所有临床资料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医总有效率分别为81.25%、93.75%,两组改善中医证候均有效,组间对比P<0.05,有明显差异,说明葛根芩连汤加味的中医疗效更好。(2)治疗后治疗组在改善小溲灼热,小溲涩痛不利,大便黏腻、臭秽,口苦,口干,脘闷纳呆方面比对照组效果好(P<0.05);对治疗后证候总积分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P<0.05,说明两组改善中医证候均有效,且治疗组效果更好。(3)西医总有效率分别为对照组75%,治疗组96.88%,两组对比P<0.05,说明两组均有降低尿蛋白及红细胞的作用,且治疗组疗效更好。(4)两组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治疗前后治疗组分别为1.40±0.39、0.55±0.47,对照组分别为1.31±0.35、0.87±0.46,尿微量白蛋白治疗前后治疗组分别为939.50±309.33、357.84±358.83,对照组分别为868.69±258.25、574.03±328.15,晨尿红细胞计数在治疗前后治疗组分别为71.78±28.50、27.88±30.28,对照组分别为80.69±22.53、55.47±28.41。将以上化验结果分别行组内及组间对比,各项均P<0.05,说明两组降低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均有效,且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指标ALT,AST,血清肌酐,血常规红细胞及白细胞在治疗前后两组均未见异常,组内治疗前后对比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安全性良好。结论:(1)葛根芩连汤加味和基础治疗对于降低尿蛋白及尿红细胞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更好;(2)葛根芩连汤加味和基础治疗对于改善中医证候均有效,但葛根芩连汤加味组疗效更好;(3)两组的安全性良好,未见不良反应,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李亮[8](2021)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的总结巴元明教授辨治IgA肾病的临床经验、用药特色、辨证规律、核心处方和学术思想。并以核心处方为基础,利用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初步探索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分子作用机制,以期为IgA肾病的临床辨治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以及为新药物的发现及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收集2018年01月-2020年12月间于湖北省中医院肾病科巴元明教授门诊就诊的IgA肾病患者的电子病案信息,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5及IBM SPSS Modeler 18.0中的分布统计、关联规则、聚类分析、CART决策树算法和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挖掘和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特色、辨证规律、核心处方和学术思想。同时,将凝练出的核心处方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首先,本研究拟最大化和最全面的收集IgA肾病相关基因,除了在GWAS Catalog数据库、人类孟德尔遗传OMIM数据库及Gene Cards数据库搜索IgA肾病相关基因外,还通过GEO数据库、pubmed文献搜索IgA肾病相关基因,搜索到的基因视为IgA肾病相关基因。其次,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对核心处方中黄芪、茯苓、山药、党参、山茱萸、金樱子、芡实、穿山龙、分心木、白茅根、茜草等11味中药的活性成分进行筛选,以满足口服生物利用度(OB)≥30%及类药性(DL)≥0.18条件的化合物视为药物的活性成分。并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对筛选出来的活性成分预测其对应的基因,将预测出的基因通过Unitprot数据库进行名称标准化。然后,通过对IgA肾病相关基因及核心处方相关基因合并取交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共同基因,将共同基因导入Cytoscape 3.7.2软件中构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可视化网络。此外,将共同基因导入STRING数据库中构建蛋白互作网络。利用Cytoscape 3.7.2软件中内置的cyto Hubba插件筛选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最后,将得到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共同基因导入DAVID数据库中进行基因的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可视化展示。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电子病案517份,共计108例患者。其中女性患者68例,男性患者40例,平均年龄为38.09±10.92岁。在中医证型的统计中,主要为气阴两虚证、阴虚火旺证和湿热内蕴证。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以平性、寒性和温性的药物使用最多,五味则以甘味、苦味、辛味药物为主,归经主要涉及到脾经、肺经、肾经和肝经。根据药物的功效将药物进行分类,结果发现药物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基于Apriori算法关联规则中得到两味药共现的个数为10,三味药出现共现的个数为14,主要涉及的药物为黄芪、茯苓、穿山龙、山药、山茱萸和党参。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中药处方主要聚为4类,分别蕴含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二妙四土汤、三才封髓丹之义。借助CART决策树算法,筛选出舌质绛、五心烦热、血尿、咽喉肿痛、蛋白尿、乏力、脉细等7个重要预测变量,得到了结点为18,深度为5的决策树,初步探索出巴元明教授辨证IgA肾病的规律。此外,利用复杂网络分析,凝练出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核心处方组成:黄芪、茯苓、山药、党参、山茱萸、金樱子、芡实、穿山龙、分心木、白茅根、茜草。在针对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分析中,分别从GWAS Catalog数据库、OMIM数据库、Gene Cards数据库、GEO数据库和pubmed文献筛选出37、296、1131、107和204个IgA肾病相关基因,整合并去除重复后得到疾病基因1382个。核心处方中筛选出194个基因,涉及99个活性成分。通过蛋白互作网络筛选出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的10个核心靶点,分别为TNF、IL6、VEGFA、AKT1、MMP9、PTGS2、MYC、JUN、CASP3以及TP53。通过GO富集分析发现涉及的生物学过程主要包括:RNA聚合酶II启动子转录的正调控、药物反应、炎症应答、DNA模板转录的正调控、平滑肌细胞增殖的正调控、脂多糖的细胞应答等。此外,KEGG富集分析结果表明,核心处方中的活性成分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以及HIF-1信号通路具有调控作用。结论根据数据挖掘结果对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进行整理,总结出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经验:谨守病机,重视IgA肾病分期论治,(1)初期:肾病多虚,阴虚多见;以养阴补精治疗为主,阴虚火旺者治以滋阴清热;(2)中期:气阴两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扶正为主;湿热内蕴治以清利湿热,祛邪为主;(3)晚期:阴阳俱虚,浊毒瘀阻;治以温补脾肾,振奋阳气,辅以宣湿泄浊。此外,将宏观层面大数据背景下巴元明教授辨治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与微观层面核心处方分子作用机制研究相联系,多维度地看待中医临床数据,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经验的传播和新药物的发现及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任翼[9](2021)在《IgA肾病血清半乳糖缺陷性IgA1与三焦证候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IgA肾病(ImmunoglobulinA nephropathy,IgAN)作为目前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有近1/3的患者在确诊后的10-20年间进展至终末期肾病。其临床表现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多数为无症状性血尿、蛋白尿,伴肾功能损害持续缓慢进展,部分患者表现为感染同步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及蛋白尿加重。中医经典着述中无针对此病的具体论述,目前各家对此病认识大致为本虚标实,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多虚实夹杂之证。IgA肾病是以IgA在肾小球系膜区沉积为特点、由半乳糖缺陷性IgA1(galactose-deficient IgA1,GD-IgA1)结合抗体后形成病原免疫复合物所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表明IgA1分子的铰链区O-连接糖基化异常而形成的GD-IgA1与IgAN发病及预后有关。本研究采取回顾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的方式,针对IgA肾病血清GD-IgA1与三焦证候的相关性开展相关研究。研究目的基于回顾性研究及横断面研究的方式,探讨IgA肾病患者血清GD-IgA1水平是否与其上、中、下三焦证候存在相关性,为IgA肾病三焦辨证提供思路。研究方法1.采取回顾性研究方式,收集2012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广安门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并经肾穿刺活检明确为IgA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通过聚类算法,筛选核心证候,制定证候积分量表。2.采取横断面研究方式,收集2018年11月至2021年3月于广安门医院肾内科住院治疗并经肾穿刺活检明确为IgA肾病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信息,完成证候积分评定并测定入组成员血清GD-IgA1等相关实验室指标,分析各组数据相关性、差异性。研究结果针对症状的回顾性研究表明,326名患者共计出现症状98种,共计频次1755次。经降次排序后,尿泡沫、乏力、腰酸、口干、面肢浮肿为出现频率最高的临床症状;经支持度分析筛选出以乏力、腰酸、口干为主要症状,肺、脾、肾气不足的核心症候群;经症状聚类分析后得到三个症状分组,其中分组1表现为:尿泡沫、乏力、腰酸、头晕、口干,即临床下焦肝肾阴虚的临床常见表现;分组2表现为尿泡沫,乏力、小便黄赤、面肢浮肿、咳嗽,即临床上焦风热袭肺的常见表现;分组3表现为尿泡沫、口干、乏力、夜尿次频、面肢浮肿,为临床脾肾阳虚的常见表现。针对IgA肾病患者的横断面研究显示,IgA肾病组血清GD-IgA1含量为4.2(3.71,4.63)μg/ml,MCD 组血清 GD-IgA1 含量为 2.09(1.34,2.74)μg/ml,健康组血清GD-IgA1含量为2.11(1.57,2.49)μg/ml。其中IgA肾病组血清GD-IgA1与MCD组血清GD-IgA1含量具有显着差异(p<0.01);IgA肾病组血清GD-IgA1与健康组血清GD-IgA1含量具有差异(p<0.05);MCD组与健康组受试者血清GD-IgA1含量无明显差异(p=0.98)。结论(1)IgA肾病患者血清GD-IgA1水平较MCD患者、健康人更高;(2)IgA肾病患者血清GD-IgA1含量与IgA肾病中焦虚证证候积分存在相关性。

赵墨[10](2021)在《伴血管病变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沉积为主,伴或不伴有其他免疫球蛋白沉积的肾小球疾病,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最常见病理类型。IgAN临床表现多样,研究证实控制蛋白尿、血压等可适当延缓疾病进展,但仍需更多研究从临床、病理角度探寻新的治疗靶点,以期进一步提高IgAN临床疗效。血管病变在IgAN患者肾脏病理表现中普遍存在,但与IgAN预后相关性的研究争议较多,且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中医证候特征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初步探讨伴血管病变IgAN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以期深化对IgAN认识。目的初步探讨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的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04年07月01 日~2020年12月31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行肾组织活检明确诊断为原发性IgAN,且符合本研究纳入排除标准的患者共计226例。根据肾脏病理表现中血管病变的类型及程度分为无血管病变组89例与伴血管病变组137例。收集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肾脏病理资料,初步探讨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的中医证候、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1 一般资料1.1 性别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性别分布比较:男性(57.3%vs 56.9%),女性(42.7%vs 43.1%),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6>0.05)。1.2 年龄无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9.00(17.00)岁,伴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39.00(19.00)岁,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0>0.05)。1.3病程(发病至肾活检时间)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病程中位数均为12.00(46.00)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6>0.05)。1.4个人烟酒史及高血压家族史个人烟酒史: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无烟酒史(73.0%vs 65.7%),有烟酒史且无戒断史(13.5%vs20.4%),不完全烟酒戒断史(6.7%vs 5.8%),完全烟酒戒断史(6.7%vs 8.0%),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4>0.05)。高血压家族史: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有家族史(31.5%vs 30.7%),无家族史(68.5%vs 69.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8>0.05)。1.5既往史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高血压(14.6%vs 28.5%,P=0.016<0.05),尿酸异常(27.0%vs 46.7%,P=0.003<0.01),眼底病变(4.5%vs 11.7%,P=0.063>0.05),血脂异常(43.8%vs 52.6%,P=0.199>0.05),累及大血管病变(14.6%vs 15.3%,P=0.882>0.0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既往患有高血压、尿酸异常的比例偏高。2中医证候资料2.1中医主要症状分布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中医主要症状按出现比率由高到低依次为:乏力(57.3%vs 62.8%)、泡沫尿(53.9%vs 55.5%)、腰部不适(57.3%vs48.9%)、水肿(29.2%vs 29.2%)、夜尿(28.1%vs 24.1%)、口干(24.7%vs 31.7%)、大便异常(35.8%vs 19.0%)、头晕(12.4%vs 20.4%)、咽痛(13.5%vs4.6%),口苦(14.6%vs 11.7%)、畏寒(9.0%vs 10.9%)、自汗(5.6%vs 3.6%)及盗汗(6.7%vs 1.5%),2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中医证候分布(1)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中医本虚证分布:肺脾气虚证(46.1%vs 42.3%)>气阴两虚证(30.3%vs 23.4%)>脾肾阳虚证(20.2%vs 28.5%)>肝肾阴虚证(3.4%vs 5.8%),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339>0.05)。(2)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中医标实证分布:血瘀证(21.3%vs 35.8%,P=0.021<0.05),湿热证(34.8%vs21.9%,P=0.032<0.05),痰湿证(28.1%vs 24.1%,P=0.501>0.05),水湿证(4.5%vs 10.9%,P=0.088>0.05),外感风热证(6.6%vs 9.0%,P=0.252>0.05),浊毒证(2.2%vs 2.2%,P=0.977>0.0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血瘀证比例偏高,湿热证比例偏低。3 临床资料3.1 体重指数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25.17±3.67 vs 24.81±4.20,P=0.523>0.05]。3.2 高血压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0级(39.3%vs 20.4%,P=0.002<0.01),1 级(27.9%vs 30.7%,P=0.551>0.05),2级(14.6%vs 15.3%,P=0.882>0.05),3 级(19.1%vs 33.6%,P=0.018<0.0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高血压0级比例偏低,3级比例偏高。3.3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高倍镜下尿红细胞计数偏低[19.86(40.29)vs9.41(23.40),P=0.037<0.05]。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水平偏高[1.48(1.49)vs 1.73(2.10),P=0.038<0.05]。将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分为3级: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1 g/24h(34.1%vs 24.8%),1 g/24h<24 小时尿蛋白定量<3.5 g/24h(58.0%vs 59.9%),≥3.5 g/24h(8.0%vs 15.3%),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6>0.05)。3.4肾功能及CKD分期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各项肾功能比较:血肌酐(Scr)[86.00(37.50)vs 110.50(70.20),P=0.000<0.01],血尿素氮(BUN)[5.30(2.53)vs 7.03(3.77),P=0.000<0.01],eGFR[(89.72±31.47)vs(65.45±38.67),P=0.000<0.01]。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肾功能较差。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CKD分期比较:CKD1期(46.1%vs 18.2%,P=0.000<0.01),CKD2 期(38.2%vs 38.7%,P=0.942>0.05),CKD 3a 期(11.2%vs 15.3%,P=0.382>0.05),CKD 3b 期(4.5%vs 17.5%,P=0.004<0.01),4 期(0.0%vs 10.2%,P=0.002<0.01)。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CKD1期比例偏低,CKD3a及4期比例偏高。3.5 其他生化指标3.5.1 血红蛋白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血红蛋白水平偏低[140.00(34.50)vs 134.00(28.50),P=0.027<0.05]。3.5.2血清白蛋白及血尿酸血清白蛋白: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血清白蛋白水平偏低[39.60(8.75)vs 37.85(7.60),P=0.011<0.05]。血尿酸: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血尿酸水平偏高[352.00(146.00)vs 416.00(163.25),P=0.001<0.01]。3.5.3血脂相关指标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血清胆固醇[4.83(1.45)vs 5.03(1.87),P=0.529>0.05],甘油三酯[1.91(1.56)vs 1.79(1.49),P=0.482>0.05],低密度脂蛋白[3.04(1.17)vs 3.00(1.12),P=0.506>0.05],高密度脂蛋白[1.16(0.41)vs 1.16(0.40),P=0.758>0.05]。3.5.4电解质相关指标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碳酸氢根[24.25(2.90)vs 23.25(4.07),P=0.103>0.05],血清钾[4.15(0.50)vs 4.30(0.48),P=0.008<0.01],血清钙[2.32(0.18)vs2.30(0.21),P=0.152>0.05],血清磷[1.20(0.29)vs 1.24(0.29),P=0.062>0.0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血清钾水平偏高。3.6 血清补体水平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血清IgA[3.16(1.58)vs 2.96(1.51),P=0.132>0.05],血清 IgM[0.98(0.69)vs 0.94(0.64),P=0.561>0.05],血清 C3[0.96(0.32)vs 0.94(0.27),P=0.416>0.05)],血清 C4[0.240(0.09)vs 0.236(0.09),P=0.335>0.05]。4 病理资料4.1 牛津病理分型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系膜细胞增生比例(67.4%vs89.8%,P=0.000<0.01),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比例(25.8%vs 31.4%,P=0.82>0.01),肾小球节段性硬化比例(48.3%vs 70.8%,P=0.001<0.05),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比例(9.0%vs 93.4%,P=0.000<0.01),新月体形成比例(50.6%vs 67.2%,P=0.013<0.0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伴血管病变组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新月体形成比例偏高。4.2 免疫荧光无血管病变组与伴血管病变组比较:IgG沉积比例(13.5%vs 10.5%,P=0.502>0.05),IgM 沉积比例(58.3%vs 54.1%,P=0.395>0.05),C3 沉积比例(94.4%vs 94.0%,P=0.395>0.05),C1q沉积比例(5.6%vs 10.5%,P=0.732>0.05),FRA 沉积比例(7.8%vs 10.6%,P=0.701>0.05)。结论(1)中医证候: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主要症状为乏力、腰酸,本虚证以肺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标实证以血瘀证、痰湿证常见;(2)临床特点: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既往多有尿酸异常、高血压病史,基础肾功能较差、蛋白尿较多、尿红细胞较少、血红蛋白及血清白蛋白偏低;(3)肾脏病理特征:伴血管病变IgAN患者系膜细胞增生、肾小球节段性硬化、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新月体形成比例偏高。

二、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对Ig A肾病病名的认识
2 Ig A肾病的病因病机
3 Ig 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3.1 辨证分型
    3.2 中药辨证治疗Ig A肾病
    3.3中成药治疗IgA肾病
    3.4 中医药治疗Ig A肾病的实验研究
4 Ig A肾病的中医调护
5 讨论

(2)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数据处理:
    1.3 参数设置:
2 分析与结果
    2.1 年度文献发文量分布:
    2.2 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2.3 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2.4 关键词分析:分述如下。
        2.4.1 关键词共现分析:
        2.4.2 关键词聚类分析:
        2.4.3 关键词突现分析:
3 讨论

(3)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机认识
2 辨证论治
3 专方专药
4 中医药治疗机制探索
5 结语

(4)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
        2. 辨证论治
        2.1 分型论治
        2.2 分期论治
        3. 复方及单药有效成分治疗
        3.1 临床疗效试验研究
        3.2 机制探索实验研究
        4. 其他中医疗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研究进展
        1.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发病机制
        2. IgA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病理诊断和生物标记物
        2.1 病理诊断
        2.2 生物标记物
        3. 治疗现状
        3.1 西医治疗
        3.2 中医治疗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分组方法
        1.3 治疗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中医症候积分及疗效比较
        2.3 尿ACR治疗前后比较
        2.4 尿NAG、α1-MG、β2-MG、RBP治疗前后比较
        2.5 尿MMP-7治疗前后比较
        2.6 eGFR及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3. 讨论
        3.1 加味黄茂赤风汤组方分析
        3.2 结果分析
        3.3 MMP-7作用机理及临床价值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医症候积分表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gA肾病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中医病名认识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的西医学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
        2 IgA肾病的危险因素
        3 治疗方法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
    前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方案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基线特征分析
        3.2 两组观察指标结果比较
    4 讨论
        4.1 加味黄芪赤风汤治疗IgA肾病的结果分析
        4.2 加味黄芪赤风汤的方药组成分析
        4.3 肾脏炎症与纤维化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6)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综述一 中医学对IgA肾病的认识
        1 病因病机
        2 证候分布
        3 治疗方药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IgA肾病的认识
        1 发病机制
        2 临床表现
        3 预后评估
        4 治疗进展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三焦湿热伤血”相关理论阐释
    1 肾小球疾病与络病学说
    2 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
    3 IgA肾病湿热证的病因病机
    4 三焦湿热伤血的病理过程
    5 三焦湿热伤血的临床特征
    6 三焦湿热伤血的治疗思路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DK2-4期的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1 对改善肾功能的疗效讨论
        2 对改善蛋白尿的疗效讨论
        3 对改善中医症候积分的疗效讨论
        4 刘玉宁主任医师对IgA肾病的认识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附录2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lgA肾病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IgA肾病的认识
        1.1 中医对病名的认识
        1.2 病因病机
    2 中医治疗
        2.1 辨证论治
        2.2 分期治疗
        2.3 辨因治疗
        2.4 雷公藤制剂
        2.5 单味中药
        2.6 中成药
    3 西医对IgA肾病的认识
        3.1 发病机制
        3.2 其他危险因素
    4 西医治疗
        4.1 RAS阻断剂的应用
        4.2 糖皮质激素
        4.3 免疫抑制剂
        4.4 其他治疗措施
        4.5 控制其他危险因素
    5 结语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选用病例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剔除、脱落标准
        2.6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4 治疗方案
        4.1 基础治疗
        4.2 治疗组
        4.3 对照组
        4.4 治疗周期
    5 观察指标
        5.1 安全性指标
        5.2 疗效性指标
    6 疗效评价标准
        6.1 中医疗效评价标准
        6.2 西医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学方法
    8 评价方法
    9 研究结果
        9.1 一般资料分析
        9.2 中医疗效评价
        9.3 临床观察指标对比分析
        9.4 西医总疗效对比
        9.5 安全性指标对比分析
讨论
    1 选题依据
        1.1 中医选题依据
        1.2 中医对IgA肾病湿热证的认识
        1.3 西医选题依据
    2 临床感悟
        2.1 中医治疗感悟
        2.2 西医治疗感悟
    3 对葛根芩连汤的研究
    4 关于方中加减运用之中药的研究
    5 结果分析
        5.1 中医疗效分析
        5.2 西医疗效分析
        5.3 安全性分析
    6 存在的不足
    7 小结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8)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IgA肾病及数据挖掘临床应用的概况
    1 中医古籍对IgA肾病的认识研究
        1.1 中医古籍中对IgA肾病的病名记载
        1.2 中医古籍中IgA肾病血尿的病因病机
        1.3 中医古籍中有关IgA肾病血尿治疗的记载
    2 现代医家对IgA肾病临床治疗的认识
        2.1 IgA肾病在临床上常规治疗
        2.2 现代中医对于IgA肾病的辨证论治
    3 数据挖掘在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应用概况
    4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复方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 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回顾性临床资料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临床疗效标准及方案
        1.6 病历数据库建立和诊疗数据规范化
        1.7 数据挖掘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2.2 药物关联和聚类分析
        2.3 辨证规律分析
        2.4 核心处方分析
    3 讨论
        3.1 IgA肾病的年龄性别分布
        3.2 IgA肾病的证型分布
        3.3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特点
        3.4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用药规律
        3.5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辨证规律初探
        3.6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的核心处方
        3.7 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总结
第三部分 治疗IgA肾病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IgA肾病相关基因筛选
        1.2 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基因筛选
        1.3 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的筛选
        1.4 共同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IgA肾病相关基因筛选
        2.2 核心处方的活性成分及相关基因筛选结果
        2.3 核心处方治疗IgA肾病关键基因的筛选
        2.4 共同基因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综述1:中西医治疗IgA肾病的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2:数据挖掘中医药领域运用的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及参编论着情况
致谢

(9)IgA肾病血清半乳糖缺陷性IgA1与三焦证候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gA肾病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前言
        2. 病名
        3. 病因病机
        4. 治疗原则
        5. 三焦辩证
    综述二 IgA肾病及半乳糖缺陷性IgA1现代医学研究
        1. 引言
        2. 流行病学
        3. 病因
        4. 发病机制
        5. 病理学
        6.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IgA肾病患者三焦证候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研究二 半乳糖缺乏IgA1水平与IgA肾病患者三焦证候研究
        引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10)伴血管病变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IgA肾病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进展
        1 IgAN中医证候的认识
        2 IgAN肾脏病理与中医证候相关性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IgA肾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1 影响IgAN预后的临床因素
        2 影响IgAN预后的病理因素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对象与方法
        2 诊断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中医证候资料
        3 临床资料
        4 病理资料
    讨论
        1 伴血管病变IgAN中医证候特征
        2 伴血管病变IgAN临床特征
        3 伴血管病变IgAN病理特征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IgA肾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 郝岩,邹迪,张守琳,张洪宝. 光明中医, 2021(21)
  • [2]基于CiteSpace的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J]. 张春辉,吕静,郭建仪,庄晓岩,张忠胜. 浙江中医杂志, 2021(10)
  • [3]中医药治疗IgA肾病的研究进展[J]. 姜晨,吕阳.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1(07)
  • [4]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余怡.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加味黄芪赤风汤对IgA肾病患者蛋白尿及尿TGF-β1、MCP-1的影响[D]. 王如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三焦湿热伤血”治疗IgA肾病CKD2-4期的临床研究[D]. 张帅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葛根芩连汤加味治疗lgA肾病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王静.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巴元明教授治疗IgA肾病证治规律及核心处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李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IgA肾病血清半乳糖缺陷性IgA1与三焦证候的相关性研究[D]. 任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伴血管病变IgA肾病中医证候及临床病理特征研究[D]. 赵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IgA肾病的中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