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开展微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积极开展微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一、积极开展微型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蔡其全[1](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张顺恩[2](2020)在《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实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化学实验贯穿于整个化学教学,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教育部颁发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一切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提倡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调探究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动手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在中学化学教育中尤为重要。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改良。但就探究性实验教学而言,仍受到不同地区的办学条件、课时安排、教师教学手段、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联系欠充分以及来自高考课业的压力等因素影响而参差不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学生实验以验证性为主;甚至存在以播放实验视频为主的实验教学方式。探究性实验教学在我国实施的范围不够普及、效果也不够理想,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有待改善。基于这种现状,本研究选择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这个研究课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教学实践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相关的教学研究和分析讨论。研究内容主要包括3部分:论文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读分析,结合建构主义理论、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新课程标准理论等相关教育理论指导,并对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实验、探究性教学进行概念界定,以及对中学教学现状的相关调研,包括对四川省遂宁中学学生,一线化学教师进行,校领导进行问卷或访谈调查,阐述了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现状和重要性。论文第二部分探讨了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的影响因素及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策略,立足教学经验,根据教学目的,设计了5个紧密联系生活、适用性强的探究性高中化学实验。包括:Cl2的制备和性质、SO2的制备及性质、铜与浓硫酸的反应、氨的催化氧化、不同盐水解的性质,并将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案例用于教学实践中。在教学实践后,收集多方面的反馈信息和数据,经分析研究发现,探究性化学实验的有效实施,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且有利于教师科研及教学技能水平的提升。论文最后总结了在高中进行探究性化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意义启示与反思。随着教育改革不断的深化,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将会更加合理和完善,探究性实验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也将更好地落实和推广。

王新婷[3](2020)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工作对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充分发挥社团育人功能,进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随之而来的是,高校学生社团的管理范围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实施有效管理等成为了高校在学生社团工作上关注的焦点。因此,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较为深远的意义和实用的价值。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是指遵循高等教育根本目的和大学生成长规律,通过对学生社团实施计划、组织、决策、控制等手段并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学生进行社团内部的自我管理,以发挥学生社团的资源效能和高校的育人合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过程。以学生发展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本研究认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应得到高校政策环境、人力物力等多方支持,引导学生自主投入、参与,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目标。故本研究将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内涵梳理为内、外两层面。外部管理即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包括制度保障、资源支持、队伍建设和运行流程管理四个维度;内部管理即学生对本社团的自我管理,包括社团组织管理和活动管理两个维度。继而本研究提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政治性原则、教育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法治化原则。根据上述研究梳理,本研究开展实证调查研究,在预调查对调查问卷进行优化后开展正式调查,以三所高校为例管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可知,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偏好,但在资源支持、队伍建设两个方面略有不足,学生参加社团的类别结构稍显不均衡,且不同级别学生社团、不同规模学生社团的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和访谈资料分析后,本研究认为当前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问题主要包括四方面:一是管理机制架构问题,主要原因是职能部门统筹力、管理人员有效沟通不足以及学生社团及学生身份受限等;二是活动内涵引领问题,主要原因是管理价值理念引导不足、社团成员流动性大、学生站位不高等;三是资源供给分配问题,主要原因是理念不先进、尺度不灵活、学生规划力不强等;四是管理队伍建设问题,主要原因是人员选拔匹配和培训发展机制不成熟等。综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结果,针对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实际本研究提出高校应积极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充分开展有力的引领指导、大力推进有效的支持保障,社团组织应明确方向把握正确定位、依规自治推动自我管理、以文化人提升活动质量等策略选择。

余建红[4](2020)在《新时期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时期背景下对化学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课程改革应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教学是培养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本研究结合笔者在初中化学一线教师的经验探讨通过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出根据核心素养的目标优化演示实验的教学策略。全文包括了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笔者根据研读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查阅文献资料,介绍了本文的问题提出的背景,并阐述了演示实验和化学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以及分析了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为了应对中考,教师忽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实验而教实验;化学课时安排少;实验室建设少,不够健全;实验开展率不高,现象观察不明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创新实验偏少等。还介绍演示实验的教学对于培养初中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最后介绍了研究的方法。第二部分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素养与化学素养、核心素养和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界定;并对人本主义理论、学习进阶理论、多元智能理论、STSE教育理论与演示实验的相关理论作出了介绍。第三部分针对初中化学演示实验及“核心素养”设计了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并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主要调查演示实验的开展情况以及教师对演示实验中教学设计的化学核心素养的认识以及实施情况。第四部分根据笔者的学习和多年的初中化学教学经验提出了针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的几种优化策略,如下:改进和创新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品质;微型实验教学,传播绿色化学理念;前置先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手持技术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信息素养能力;明确实验教学目标,推进化学实验的进行;补充化学演示实验,充实演示实验的内容;开展演示实验的教学评价,促进演示实验教育质量的提高;探索开展线上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了主要针对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4个教学案例,并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第五部分为结束语,对本文的研究的结论、启示、创新、不足与展望进行了阐述。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在演示实验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有效的作用。并期望能够为同行提供一点参考。

曹阳[5](2019)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所追求的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高校课堂所承担的任务之重不言而喻,高校课堂教学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对培养新人的需求,实现课堂教学结构的转型。在时代变迁、技术扩散与教育变革三者相互激荡的历史潮流中,高校课堂教学转型一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在实际的变革进程中却又面临着一系列非常突出的问题。对这些现实问题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并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寻找到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成功驾驭信息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复杂性,可持续地推进信息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深度融合应用,最终真正完成高校课堂教学之关键历史转型的基础与前提。本文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这一中心命题,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是什么?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哪些突出的问题?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理论依据如何?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有哪些具体实践?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因素有哪些?论文除绪论外,主体部分共有六个章节,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及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关系的理论探索和历史考察,即本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本文所说的课堂教学转型,是指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的转变。笔者首先从价值取向调整、教学过程转变、教学关系变化等三个维度探讨了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内涵,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分析和实例的列举,对以教为中心教学和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理论缘起、结构要素、内涵特征和典型模式等方面展开了全面的阐释。接着从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方面论述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问题,对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介绍了国内外以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从而确立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定位和取向,使其贯穿于整个研究。第二部分:对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证研究,包括第三、四、五章。信息技术是否能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起到促进作用,必须借助详实的案例调查和数据分析进行证明。通过介绍H大学以常规方法推进以研究型教学为特征的课堂教学转型的总体情况,分析其成效和遇到的问题,论文提出了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笔者采用深度访谈、课堂或视频观察、教学设计分析、教学效果分析等多种途径,深入到教师的课堂实践中,根据信息技术在新的课堂形态下所发挥的作用不同,具体分析了H大学课堂教学转型的三个案例: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的微助教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课堂教学模式变革的翻转课堂教学以及智慧教室环境下教学组织形式变革的同步课堂教学,揭示了信息技术在促进课堂教学转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论文还通过详实的数据分析,分别讨论了信息技术应用对教师的影响、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对教学生态的影响,并提出了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的现行问题及解决策略。这些为最后部分的结论与展望提供了实践证明。第三部分: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和政策建议,是论文最后一章。通过总结前面几章的研究问题,提出高校课堂教学转型,其核心是由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包括教学理念、教学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各方面都要从根本上做出改变。通过分析教学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指导、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得出融合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可以更好实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能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展望,并对下一阶段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课堂教学转型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徐妞[6](2019)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文中认为工业化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人们逐渐认识到绝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为解决环境问题,新的化学化工理念——绿色化学,应运而生。高中化学新课标和高中教材中都体现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内容。绿色化学理念的提出为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更符合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美丽中国的发展理念,所以,绿色化学进入教育领域是一种必然。目前,我国的绿色化学教育在大学化学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但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能够借鉴的经验相对较少,按新课改的要求发挥绿色化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题。本研究讨论将绿色化学教育融入高中化学教学,探索了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相关问题以及培养高中生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的教学策略,以增强绿色化学教育在高中阶段的可实施性。首先,以问卷的形式,对开封、周口、郑州的高一阶段学生和教师实施调查,学生方面,了解高中生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程度、实验处理情况以及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情况;教师方面,了解教师对绿色化学的认知程度、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师对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高中生对绿色化学有较强的学习兴趣,从环保行为的反馈,总体上高中生的环保意识较强,但部分学生的绿色观念需要进一步提升;绿色化学教学受到学生和老师的欢迎,但由于升学等压力使隐含在教材中的绿色化学素材没有被充分挖掘,教师渗透绿色化学理念的意识较弱。其次,本文通过认真分析学习国内外有关绿色化学教育研究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成果,整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人教版必修一教材中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按照实验相关要求,基于调查结果中发现的绿色化学教育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构建课堂渗透、实验渗透、化学史渗透、课外活动渗透的教学策略。再次,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讨论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教学步骤,实现教学策略在具体教学环节中的运用,以突出环境保护的《二氧化硫的性质与用途》和《氨》为例,制定出实践案例。最后,在开封A中学高一年级进行教学实践,并对教学实践进行后测,以绿色化学专题和综合题的形式检测绿色化学教学效果,通过实验班实验前后成绩的对比及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对比,说明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绿色化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树立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意识,并且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该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培养具有绿色环保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贡献,同时丰富了高中化学教学方式,为高中化学老师提供一些教学思路。

袁小珍[7](2019)在《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6年9月,教育部正式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领域的重要目标和趋势,然而,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社会各界对优秀毕业生的需求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较低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使学生能够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从当前中职学校现状立足,从实际出发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以此切实加强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及能力,使其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笔者提出将“8S”管理融入班级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数理统计研究等方法,对基于“8S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目的、方法等内容,然后分析了“8S”管理及中职生核心素养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中职学生、教师和企业等角度,对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及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通过分析发现,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水平较低、学生严重缺乏社会参与核心素养、中等职业学校对学生核心素养缺乏应有的重视、学校对学生评价方式、方法不够均衡科学、教师过于注重文化基础知识的传授;而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需求与中职学生核心素养之间存在突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中职生核心素养现状与企业对中职生核心素养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错位,契合度偏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基于“8S管理”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从以发展中职生核心素养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目标确定课程体系内容、做好教学保障、开展8S管理培育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多元评价等方面来进行。最后,笔者结合自身从事中职学校教学岗位的经历,从强化教学管理,拓展生产性实训途径,实施多元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课程体系的实施路径,并通过招聘企业的再调查,对中职学校实施“8S”管理的成效进行了评价。

吕薇[8](2019)在《农村朝鲜族小学微型课堂对话教学叙事研究 ——以延边地区T校汉语课堂为例》文中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我国应培养探究型、创新型的素质人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开展课堂对话是教育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文献的查找,发现现在课堂对话的研究大多在一些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城市地区,对于农村学校基本没有涉及。但事实上,农村学校由于学生人数较少,已逐渐呈现微型课堂的趋势,其在实际教学中不得不对话。但在这么有利于课堂对话教学开展的条件下,教师和学生还是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因此,本研究从这一现实存在的问题意识出发,试图找出原因进而对其产生的问题给予具体的对策。本文以T校小学部参与课堂对话的10名小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笔者集中深入研究的是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在T校实习的三个月中,笔者通过课堂观察、参与教学、学生访谈等途径获得了丰富真实的一手资料。将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分类,最后形成了基于文本对话、思想对话、情感对话三个维度的24个叙事故事文本,运用符号互动等理论进行分析与整理,进而总结出微型课堂对话教学存在的本质性问题,以及导致其问题产生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整篇研究的分析、整理,得出以下3条结论:(1)微型课堂场域下的对话教学具有三种特征;(2)微型课堂对话个体的内在驱动力影响对话教学发展;(3)微型课堂文化环境的建设效果制约对话教学潜力滋生。基于以上结论,建议(1)教师应树立对话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养;(2)学生应转变学习态度,树立对话勇气,努力全方面发展自己;(3)学校应努力加强对话环境的建设,提升自身竞争力和特有魅力;(4)校长应顺应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的内在要求,积极调整其理念。

许清[9](2019)在《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化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很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高效地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是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探究的问题。在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学者提出了 163高效课堂,它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是新高考模式下的客观需求,是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163高效课堂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163高效课堂的实施与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也是一个缓慢前行的过程。尤其是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代表性学科,在改革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独有的特色,所以在163高效课堂实施和改进的过程中,还需要社会、学校、一线教师与教学管理者的不断努力与改进,才能推动163高效课堂取得更好的成效。笔者结合高中化学教学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实地调查、访谈法、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湖北省某实验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的进行调查,分析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的建设情况,找出阻碍课堂实现高效的原因,并结合学校工作实际给出解决对策,以使163高效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寻求发展的主要途径。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详细介绍了研究背景、意义、思路和方法,并对国内外关于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2)详细阐述了 163高效课堂、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文章书写提供理论支持。(3)笔者对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163高效课堂在实施过程中切实转变了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化学的实验教学有了较高的重视,转变了以往只注重高考成绩的填鸭式教学方式。(4)结合现状调查,发现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主要存在着如忽视学生素质教育培养、教学任务及教学时间影响化学实验的开设、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5)针对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如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化学实验室的建设,延长课时长度,保证实验课时工作量,完善学生化学学习评价制度;针对教师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转变教师观念,完善教师考核制度,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针对学生方面的问题,教师要多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多多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时刻注重学生存疑精神与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6)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并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展望。

张春晓[10](2016)在《运用微课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文中指出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学模式、增进师生互动、确保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已经成为新时期教学的主要目标。虽然说新课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模式的优化,在很多方面都有利于学生天性的发挥,但从现阶段的教学效果来看,仍然会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互动不足,影响到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的素质培养与提升。“微课”是微型视频课程的简称,也是近年来提出并得到大多数学者认可的新型学习资源,关于微课的实践应用效果已经在多个国内外研究中得到证实,并针对微课的具体应用事项进行了探讨与分析。微课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在视频基础上联合运用图片、音乐等多种元素,帮助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给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模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教育工作者来讲,微课属于新生类事物,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不断表现出短小、容易获取、可操作性强、动态化、多元特征明显等优势,在教育行业备受青睐。但在具体的教学应用过程中,微课的合理化运用仍存在很大问题。实现微课与学校教育工作的互利共生,将微课与每一具体学科的教学工作进行有效结合,确保微课在课堂互动教学中得到良好运用,是现阶段确保微课功效最大化发挥的关键。相比较而言,现阶段将微课与互动教学相结合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在很多较为偏远的地区对于微课缺乏正确认知,也就无法对微课进行合理运用,课堂教学的互动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对微课进行合理化设计,确保微课能够很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同时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对于当前形势下的教学改革有积极意义。鉴于此,本次研究首先从定义的角度,分析了微课、互动教学等概念,并针对二者的特征、类型等进行详细阐述,寻求二者之间的共通点。随后,本次研究对传统教学模式取得的成绩与局限性加以研究探讨,总结其中存在的不足与漏洞;第三,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方法,研究将微课应用于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据此总结在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更好运用微课的一系列启发性措施,从理论角度为微课的应用提供参考。本次研究侧重于从方法与教学效果方面对微课的应用进行分析,同时兼顾了现有教育模式与微课的应用特点,以便能够实现微课、现有教育模式、课堂师生互动以及各学科等多方最佳结合,确保能够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另外,借助微课进行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性的发挥,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提高课余时间的利用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质量。鉴于此,笔者将文章结构归纳如下:在第一部分,笔者通过文献查阅分析的方法,对国内外关于微课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阐述进行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并初步介绍本次研究中即将应用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第二部分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以往的文献资料,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理性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弊端,并借此分析微课的具体效果。第三部分,通过选择笔者所在学校的学生群体,随机分组后分别采取传统教学模式和微课形势下的互动教学模式,最终对比两组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满意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对本次实验过程中的不足与优势等加以研究分析,以期能够通过这一实验,找出微课的应用优势与教学实践中的漏洞,为教学工作改革提供一定依据。第四部分,结合实验结果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分析借助微课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与可能性,得出将微课应用于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中的具体启示,为更多教学工作的创新与师生互动提供参考。合理运用微课这一教学工具,构建高效优质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微课在教学平台上的顺利推广,也对教育工作实现信息化改革有积极意义。这一做法也是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的一项重大革新,对于现阶段的教育质量提升有积极意义。

二、积极开展微型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积极开展微型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四) 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界说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 本文中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一) 发展概念述评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探究性实验研究现状
        1.2.2 国外探究性实验探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2 理论依据及相关概念界定
    2.1 理论依据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1.2 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
        2.1.3 新课程标准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探究性学习
        2.2.2 探究性实验
        2.2.3 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3 探究性实验在教学中的应用调查
    3.1 调查对象
    3.2 调查内容及目的
    3.3 调查方法
        3.3.1 问卷调查法
        3.3.2 访谈法
    3.4 调查结果
        3.4.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4.2 教师调查现状及分析
        3.4.3 学生访谈及分析
        3.4.4 教师访谈及分析
        3.4.5 校领导访谈及分析
4 探究性实验设计案例
    4.1 教学实践方法
    4.2 教学实践对象及内容
    4.3 具体教学案例
        4.3.1 探究微型实验--Cl_2的制备和性质
        4.3.2 探究微型实验--SO_2的制备及性质
        4.3.3 探究铜与浓硫酸的反应装置及最佳硫酸浓度
        4.3.4 探究氨的催化氧化的最佳条件
        4.3.5 探究不同盐溶液水解的性质及最佳实验条件
    4.4 教学实践前后效果分析
        4.4.1 实践前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2 实践前后成绩分析
        4.4.3 教师教学技能提升
5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策略
    5.1 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影响因素
    5.2 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研究
        5.2.1 改善实验室条件
        5.2.2 提供实验教学平台
        5.2.3 建立良好的教师评价机制和学习机制
        5.2.4 建立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
    5.3 教学实践结论
6 一线教学启示与反思
    6.1 一线教学启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访谈提纲(学生版)
    附录4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访谈提纲(教师版)
    附录5 中学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访谈提纲(校领导版)
致谢

(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价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现有研究的总结与评析
    1.3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的总体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理论基础、概念内涵与原则
    2.1 理论基础
        2.1.1 学生发展理论
        2.1.2 目标管理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社团
        2.2.2 高校学生社团
        2.2.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
    2.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内涵
        2.3.1 外部管理的内涵
        2.3.2 内部管理的内涵
    2.4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基本原则
        2.3.1 政治性原则
        2.3.2 教育性原则
        2.3.3 自主性原则
        2.3.4 法治化原则
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研究设计
        3.1.1 问卷设计程序
        3.1.2 访谈调查设计
    3.2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正式调查情况
        3.2.1 正式调查样本情况
        3.2.2 正式调查信效度分析
    3.3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分析
        3.3.1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整体水平
        3.3.2 不同级别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
        3.3.3 不同规模学生社团管理的差异
4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4.1 管理机制架构问题及成因
        4.1.1 问题分析
        4.1.2 成因分析
    4.2 活动内涵引领问题及成因
        4.2.1 问题分析
        4.2.2 成因分析
    4.3 资源供给分配问题及成因
        4.3.1 问题分析
        4.3.2 成因分析
    4.4 管理队伍建设问题及成因
        4.4.1 问题分析
        4.4.2 成因分析
5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策略建议
    5.1 高校学生社团外部管理层面策略建议
        5.1.1 积极构建科学的顶层设计
        5.1.2 充分开展有力的引领指导
        5.1.3 大力推进有效的支持保障
    5.2 高校学生社团内部管理层面策略建议
        5.2.1 明确方向把握正确定位
        5.2.2 依规自治推动自我管理
        5.2.3 以文化人提升活动质量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情况访谈提纲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新时期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课程标准的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初中化学演示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的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实验研究法
第一章 内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调查
    第一节 设计调查问卷
    第二节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开设情况调查
第三章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演示实验的策略与实践
    第一节 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的优化策略
    第二节 基于初中化学核心素养的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案例与实践
    第三节 教学效果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
    第三节 对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改革的启示
    第四节 研究不足
    第五节 研究展望
附录1 新时期背景下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现状调查表(学生)
附录2 初中化学基于核心素养的化学演示实验的开展情况调查(教师)
附录3 对照班(1班)和实验班(2班)的三个阶段的化学成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 新时代对人才培养质量提出新要求
        (二) 传统课堂教学弊端日益凸显
        (三) 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教学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二) 教育信息化及其发展研究
        (三) 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四) 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概述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内涵
        (一) 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概念
        (二) 课堂教学转型相关概念辨析
    二、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必要性
        (一) 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高校现行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三、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一) 国外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二) 我国高校教学转型的发展历程
    四、我国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取向
        (一) 以教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二) 以学为中心教学的特征及典型模式
第二章 信息技术与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一、高校课堂教学转型面临的现实障碍
        (一) 教师方面
        (二) 学生方面
        (三) 学校管理
    二、信息技术对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影响
        (一) 信息技术的应用动摇了以教为中心教学存在的“合法性”
        (二)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以学为中心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典型案例解读
        (一) 国外典型案例
        (二) 国内典型案例
第三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实施路径
    一、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过程
        (一)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的过程
        (二) H大学推进研究型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果及遇到的问题
        (三) 利用信息技术:H大学推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思路
    二、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 优化顶层设计,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二) 重构教学环境,实现物理、资源、社交空间的融合
        (三) 开展进阶培训,助力教师角色转变和能力提升
        (四) 变革教学过程,推进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五) 改革评价方式,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
        (六) 重组管理机构,落实制度安排和组织保障
        (七) 重塑教学文化,形成教学创新的整体氛围
        (八) 重构育人生态,建立信息化支撑的育人环境
第四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案例分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过程优化:“微助教”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模式变革:翻转课堂教学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变革:同步课堂
        (一) 教学设计原理
        (二) 教学过程实施
        (三) 教学效果评价
        (四) 教学经验总结
    四、案例分析与总结
第五章 H大学利用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转型中教师的变化
        (一) 教学方式:信息技术高效融入
        (二) 效果: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及对混合式学习课堂认可度的提升
    二、课堂教学转型中学生的变化
        (一) 学习模式:自我探究与互动合作
        (二) 效果: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变及其混合式学习课堂接受度的提升
    三、学校教学生态的变化
        (一) 高校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得以完善
        (二) 数字化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三) 科教融合得以有效推进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成效总结
        (一) 教师教学方式多元化,引导性增强
        (二) 教学资源来源广泛化,前沿性增强
        (三) 学生课程学习主动化,自主性增强
        (四) 成绩评价方式多样化,真实性增强
        (五) 学校课堂管理系统化,实效性增强
    五、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与对策建议
        (一) 混合式学习课堂现行问题
        (二) 混合式学习课堂对策建议
第六章 结论、展望与讨论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
        (一) 以学为中心是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核心
        (二) 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推动高校课堂教学转型
    二、研究的展望
        (一) 高校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课堂教学转型的关键环节
        (二) 信息技术促进未来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的讨论
        (一) 研究的创新点
        (二) 研究的局限处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研究型课堂卷)
附录2: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3: 《混合式课堂教学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后记

(6)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有利于课程理念的落实
        1.2.2 有助于环保意识的提高
        1.2.3 有助于绿色社会的建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现状反思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理论依据与核心概念界定
    2.1 理论依据
        2.1.1 “建构主义”理论
        2.1.2 “生活教育”理论
    2.2 核心概念界定
        2.2.1 绿色化学
        2.2.2 绿色化学教育
3 绿色化学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3.1 问卷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目的
    3.2 数据分析
        3.2.1 学生问卷分析
        3.2.2 教师问卷分析
    3.3 调查结果
4 绿色化学教育现状问题浅析
    4.1 教师绿色化学知识的欠缺
    4.2 绿色化学教学方式单一
    4.3 高考制度成为渗透瓶颈
    4.4 绿色化学教学策略有待完善
5 教学策略
    5.1 策略构建依据
        5.1.1 课标内容分析
        5.1.2 教材内容分析
        5.1.3 实验内容要求
    5.2 课堂渗透
        5.2.1 教材绿色素材的挖掘
        5.2.2 化学化工实例的应用
    5.3 实验渗透
        5.3.1 实验微型化
        5.3.2 实验封闭化
        5.3.3 实验合并化
        5.3.4 减少对玻璃仪器的依赖
        5.3.5 妥善处理实验废弃物
    5.4 化学史渗透
    5.5 课外活动渗透
        5.5.1 主题班会
        5.5.2 能力测试
        5.5.3 实地调查
6 案例设计及实践
    6.1 教学步骤
    6.2 案例设计
        6.2.1 《二氧化硫的性质及用途》教学设计
        6.2.2 《氨》教学设计
    6.3 实践
        6.3.1 实践过程
        6.3.2 实践结果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8S管理”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8S”管理
        二、中职学生核心素养
    第二节 “8S”管理与素养之间的关系
        一、“8S”管理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二、职业素养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相关研究理论
        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二、人力资本理论
        三、养成教育理论
第三章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育现状及企业评价与需求调查
    第一节 研究的设计与过程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方法与工具
    第二节 研究实施过程
        一、问卷信效度分析
        二、调查过程
        三、调查数据的处理
    第三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现状调查结果
        二、企业对中职生核心素养评价与需求调查结果
    第四节 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需求与中职生核心素养现状之间的矛盾分析
        一、中职生职业素养结构不合理
        二、中职生职业关键能力水平不高
        三、中职生职业道德人格有待完善
第四章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建构
    第一节 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目标
    第二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内容
        一、第一课堂的构建
        二、第二课堂的构建
    第三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路径
        一、第一课堂培养方案
        二、第二课堂培养方案
        三、班级管理方案
        四、教学保障制度
        五、评价与反馈机制
第五章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和效果评价
    第一节 基于“8S”管理的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
        一、实施范围
        二、实施路径
    第二节 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实施效果评价
        一、实施效果调查设计
        二、实施效果调查结果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反思
        一、本文所构建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缺陷
        二、中职生核心素养培养体系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职生核心素养状况调查(学生问卷)
附录2 :中职生核心素养状况调查(企业问卷)
附录3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8)农村朝鲜族小学微型课堂对话教学叙事研究 ——以延边地区T校汉语课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5 主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农村朝鲜族小学微型课堂对话教学的研究依据
    2.1 理论依据
    2.2 政策依据
    2.3 微型课堂对话教学逻辑关系图
第三章 T校微型课堂对话的教学叙事
    3.1 走进校园:T校的整体概况
    3.2 T校课堂对话教学真实写照
    3.3 T校微型课堂对话教学特征
第四章 微型课堂对话教学的叙事探析
    4.1 微型课堂对话教学的分析
    4.2 影响微型课堂对话教学因素的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高考模式下的客观需求
        1.1.2 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3 学生个体成长的内在需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163高效课堂
    2.2 认知学习理论
    2.3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湖北省某实验高中实地调查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 实地调查结果
        3.2.2 问卷调查信度与效度分析
    3.3 访谈调查结果与分析
        3.3.1 教师访谈记录
        3.3.2 学生访谈记录
    3.4 调查访谈结论
        3.4.1 教师方面
        3.4.2 学生方面
4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163高效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4.1.1 学校层面
        4.1.2 教师层面
        4.1.3 学生层面
    4.2 客观因素
        4.2.1 忽视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
        4.2.2 教学任务及教学时间影响化学实验的开设
        4.2.3 师资力量薄弱与教学资源不充足
    4.3 主观因素
        4.3.1 对163高效课堂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4.3.2 教师自身教学修养
        4.3.3 教师缺乏相应的进修学习渠道
        4.3.4 受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大
5 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教学实施对策
    5.1 针对学校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5.1.1 加强教学资源的投入与化学实验建设
        5.1.2 延长课时长度与保证实验课时工作量
        5.1.3 完善学生化学学习评价制度
    5.2 针对教师存在问题的策略研究
        5.2.1 转变教师观念
        5.2.2 完善教师考核制度
        5.2.3 采用多种实验教学形式
    5.3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解决策略
        5.3.1 培养敏锐的观察力
        5.3.2 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1.1 学校应该注重理论与试验完美结合
        6.1.2 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素养与提高教学质量
        6.1.3 学生应该提升化学素养与学科应用能力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附录1
附录2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运用微课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流程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流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概况
        1.3.2 国内研究现状
2 微课以及课堂互动教学的内容概述
    2.1 微课的概念
    2.2 微课的特征分析
        2.2.1 主题明确
        2.2.2 内容短而精
        2.2.3 教学内容具有多变性
        2.2.4 微课资源具有多样性
        2.2.5 个性化的应用方式
    2.3 课堂互动教学的内涵与类型
        2.3.1 互动教学的概念
        2.3.2 互动教学的特性
    2.4 微课在互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
3 微课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优势和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
    3.1 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分析
    3.2 发展微课教学的必要性及优势分析
        3.2.1 突破传统课堂局限,创新课堂形式的必然要求
        3.2.2 更符合学习过程曲线,实现知识循环掌握
        3.2.3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的必然性要求
        3.2.4 创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兴趣的必然要求
4 微课在课堂应用中的实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4.1 实验一
        4.1.1 实验设计
        4.1.1.1 实验方案确定
        4.1.1.2 实验对象选定
        4.1.1.3 实验方法
        4.1.1.4 实验假设条件
        4.1.2 实验准备与实施
        4.1.2.1 实验准备工作
        4.1.2.2 实验的实施过程
        4.1.3 实验结果分析
        4.1.3.1 实验结果分析
        4.1.3.2 实验整体总结与反思
    4.2 实验二
        4.2.1 实验对象
        4.2.2 试验方法
        4.2.3 实验假设条件
        4.2.4 实验过程
        4.2.5 实验结果分析
5 将微课运用到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构建中的有效途径
    5.1 始终遵循微课应用的教学理念
    5.2 结合课程特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5.3 将微课与翻转课堂、微学习等相关概念联合使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含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四、积极开展微型实验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策略研究[D]. 张顺恩. 西南大学, 2020(05)
  • [3]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研究[D]. 王新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新时期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D]. 余建红.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信息技术促进高校课堂教学转型研究 ——基于H大学的教学实践[D]. 曹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高中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以人教版必修一为例[D]. 徐妞. 河南大学, 2019(01)
  • [7]基于“8S管理”理念的中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 袁小珍.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19(02)
  • [8]农村朝鲜族小学微型课堂对话教学叙事研究 ——以延边地区T校汉语课堂为例[D]. 吕薇. 延边大学, 2019(01)
  • [9]高中化学163高效课堂实施调查研究[D]. 许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运用微课构建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D]. 张春晓. 河北师范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积极开展微实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