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写作不应该着急

青少年写作不应该着急

一、少年写作切勿急功近利(论文文献综述)

章玺[1](2021)在《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文中认为民间童话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学体裁,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讲述中得以传承。从民间童话具有变异性的特点来看,每一次讲述都是一次新生。童话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儿童强烈的阅读需求,以及商业资本的助推等因素,使童话的改写和转化已经成为必然。在当代,民间童话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既有以有声书、广播剧等为代表的口头传播形式,也有以纸质书等为代表的书写印刷形式,还有以动画等为代表的影像形式。本研究立足于民间文艺学的视角,从媒介变迁的角度对源于民间的童话这一文体入手,关注中国当代童话的多元形态,从纷繁多姿的“童话”百花园中梳理出具有中国民间特色的童话,分析其是如何对传统民间童话进行改编的。同时,基于电子化和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从童话的本土化创作实践中,重新思考童话在当代的价值与意义。本研究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正文共有四章。引言部分首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接着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一章研究童话的文化传统。从童话的经典式开头“很久很久以前”入手,回顾了童话在中国的发展史,回答“童话距离我们究竟有多远”这一疑问。从五四时期的时代背景出发,理解童话这一文体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由于童话文体本身具有的复杂性,使“童话”这一概念从进入中国起就呈现出含混不清的局面。在“儿童本位”观的基础上对“古典童话”“民间童话”“创作童话”加以区分,并通过对古典童话进行梳理,挖掘出适合改编成现代童话的文学资源。第二章研究童话的“再创作”。以文字书写类型的童话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为孩子建构一个“可记忆的中国”。首先分析《格林童话》《意大利童话集》是如何改写传统民间童话的,接着回顾中国民间童话改写的历史和现状。最后通过评析《汉声中国童话》、萧袤“山海经系列”两个经典案例,说明国内出版社和童话作家是如何利用传统题材进行童话再创作,借此探讨童话改写的原则和方法。第三章研究童话的“新传播”。以影像视听类型的童话为研究对象,聚焦当下童话传播的新形式。从读图时代这一背景入手,探讨当代儿童生活和阅读现状,分析绘本、儿童电子读物、动画等是如何讲述和传播传统故事。绘本作为一种强调“图文统一”的艺术形式,促进了民间童话的视觉化改编。儿童电子读物,极大地促进了民间童话的传播,充分满足了儿童听故事和看故事的需求。而动画作为一种更为复杂的综合艺术,在改编上难度更大。“中国学派”对传统民间童话和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运用,依然值得今天的动画创作者学习。第四章是对多元媒介下民间童话改写和阅读的反思。一苇出版的《中国故事》引发的争论,从侧面说明了童话改写的困难。通过观察民间童话在不同媒介中的改编,总结了关于民间童话改编的六点建议。通过描述当下家长对童话的认知,说明童话在当代对儿童和成人的双重意义,以及如何更好地进行亲子阅读。结语部分,在对中国童话创作现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展望童话的未来,探讨童话创作向民间传统回归的价值和意义。

张晶明[2](2021)在《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1,文件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补齐文化发展短板、实现文化小康,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如今国家“十三五”的五年规划已完成,就在2021年4月7日,中央宣传部办公厅发布公告,征集社会各界对“十四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的意见建议。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全民的文化建设和对全民素质的重视度颇高。音乐教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积极推广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教育分支,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意识到社会音乐教育之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投身到其中,故近年来社会音乐培训机构遍地开花,成为人们除学校以外重要的音乐学习场所。诚然,声乐教学作为社会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音乐教育培训行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必定伴随着诸多问题的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的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声乐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求提出适当解决方案,让更多的学员在较好的社会音乐教育大课堂上愉悦地学习声乐,以达到提高全民音乐素质和国民审美能力的目的。本文笔者以周口市商水县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声乐教学现状为出发点进行研究,划定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对商水县社会音乐培训机构中的声乐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以调查报告和实地走访以及自己的实践教学活动作为论证依据,全文共分为四个章节,笔者在第一章介绍了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概况及特点;第二章是对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的调查以及分析;第三章对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做具体分析;第四章是笔者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的对策与建议。力求为周口市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的声乐教学相对科学稳定发展而助力。

杨小红[3](2021)在《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北宋初期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田锡承袭了汉唐文化之优良传统,针对宋初社会所面临的文化困境,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致力于社会风气的变革。在士风卑弱的情况下,田锡忠公体国、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君子形象为士林树立了榜样。他力图以自己的亲身创作一扫文坛的五代余弊,并对宋代文学的发展有着自己的思考与尝试。本文将田锡置于北宋文化大背景下,考查他在士风建设和文学革新上所做出的贡献,论文一共分为七章:第一章分析宋朝建立初期所面临的士风及文风的困境。宋初承五代之乱,文化生态处于一个十分困顿的境地。一方面,士林的风气以隐逸、因循及躁竞为主,士大夫群体的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整体风貌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在文坛上,过于藻饰的四六骈文专注于歌功颂德,无真实情感可言,而白体诗人、九僧与隐逸诗人,作诗皆为书写一己之性情,文学应有的现实主义精神荡然无存。宋廷为了解除困境,重建儒道,亦付出了不少心力。尽管如此,仍是收效甚微。而田锡的出现,不仅顺应了宋廷文化建设之形势,还以他个人的努力,形塑了宋代士人之典范。第二章阐述田锡的成长环境、个人经历对他的政治人格和文学表现产生的影响。田锡生于西蜀,人生最重要的青年时期都是在蜀地度过的。蜀地以儒学为宗、兼容并包的文化传统深深影响了田锡。他出身平民阶层,祖父及父亲皆是高尚不仕的名士,其父虽不从政,但自田锡幼时开始,便对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够步入仕途。在父母去世后,他深感偏居一隅所获得的知识和眼界都是非常有限的,于是选择了出蜀游学,在这段时间里,他品尝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同时也在主流文化的熏陶下获益良多,为他以后的仕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这些独特的经历,才形成了田锡独特的思想性格和特定的心理结构。第三章论述田锡在宋初核心价值观重构中的先导作用。基于两蜀政权所承唐代典章文物的浸染以及自身对唐文化的向往,田锡主张承继唐统,但在传承唐文化有益于宋廷部分的同时,他又结合时代之需要,勇于革新,力求创造出一个属于有宋的时代。他将儒家道德价值体系视为国家社稷的根本,积极致力于儒家思想体系的重塑。他的政治思想,除了传统的儒家思想外,还带有宋初独有的时代特性。作为传统儒士,田锡专注于自我人格的完善,而宋初对外战场的失利,也使得田锡开始对华夷之防愈加重视,这些都对内敛的宋文化形态的最终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章论析田锡在北宋士风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宋朝士大夫群体自我角色的认同感,可谓历代罕有。这种局面的形成并非一朝之事,除了宋朝统治者对士大夫的优待和宽容外,宋初士大夫起到的带头作用功不可没,而田锡可以说是士风崛起的表率和有力号召者。面对帝王,不同于由五代入宋的贰臣的明哲保身,田锡敢于直谏,充分体现出一个士大夫应有的风骨和与君王共治天下的觉悟;而对社稷百姓,他关心民瘼,为百姓畅意直言,表现出传统士大夫强烈的责任感与社会担当。第五章分析田锡的散文理论及创作。作为宋初古文家之一,田锡与其他古文家在理论和创作上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他重视“文”的社会功用,认为“道”是“文”的基础,但同时又主张“文”“道”并重,承认“文”的独立性。受道家思想影响,他提倡自然的文风,体现出儒道合流的文学倾向。田锡创作的散文类型丰富,大多以汉唐文统为宗,具有典雅清丽、文质意远的特色。第六章论述田锡的诗学思想及诗歌创作。与田锡经世致用的文论观相对应,田锡主张恢复诗歌的美刺传统。而另一方面,田锡视诗歌为余事,将其看做消遣自适的工具,对诗歌政治方面的要求远低于散文。因此,与其他古文家不同,田锡对艳丽的诗风十分包容。他所创作的诗歌风格多样,融会前代诗歌大家之长却又能自出机杼,具有自己的特色,为宋诗开辟新径、独立于唐诗之外提供了有力的尝试。第七章阐述田锡对北宋士大夫群体的影响。田锡久历官场,结识了大批君子之友。身在宫阙时,他以身示范,为朝中士大夫树立了榜样;为官地方时,他充分发挥儒家淑世之精神,致力于当地民生的治理和风俗的淳化。不管是在士风上还是文学上,田锡对当时及后世的士大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尤其是对川籍士大夫以及庆历时期的众多士大夫,田锡的影响尤巨。他高尚的政治人格,使其成为砥砺士风的先驱,以及范仲淹、司马光等人崇拜的偶像。他的诗文理论,对北宋文坛巨匠——“三苏”和欧阳修的文学观亦有着一定的启迪。

付玉琪[4](2021)在《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文中认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日益加剧着人们的生存焦虑,各种现代科学的治理方案却未能立竿见影。因而生态批评与生态文化成为人类在精神领域探索疗救的重要路径。生态批评超越了国家、地区、种族的界限,在当今全球化态势愈加明确的时代背景下,生态批评的东西方对话趋势逐渐突显:秉持人类命运共同利益的价值取向,寻求跨文化的生态文明事业的共赢。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始终关注儿童生存的具体文化语境,并以文学的方式参与童年生态问题的救治。尽管中国生态批评理论成果已蔚为大观,但是运用生态批评方法论对整个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作出系统化梳理和研究的着作尚未出现。因而本论文将社会性的生态问题与个体精神疗救相结合,探寻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规律,概览生态童年的特征,进而试图建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生态整体主义赋予了“自然”与“人”同等的独立审美地位,它不再是抒情工具与征服对象,能够以其自身特有的美质吸引读者,并塑造他们独特的童年经历与生命体认。受到社会文化与儿童“野性”思维的双重规约,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生态童年建构由“非自觉”走向“自觉”的过程中,童年精神也经历了由“家园意识”、“荒野意识”到“星球意识”的发展,并且逐渐带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导向,以及“生命写作”的文学内涵。!生态童年建构始终贴近童年生活现实,同时勾连起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人类历史与宇宙历史,从而将儿童生命的自我实现置于更加广阔的“自然”空间。在此基础上确立的中国式童年精神生态的诗学,或将能够积极推动中国童年研究、儿童文学的批评标准更新,以及社会生态文明事业。

刘梅[5](2021)在《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拉丁舞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具备了竞技与艺术的双重价值,同时还能对少年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身体塑形以及心理启蒙有良好的教育作用,在国内受到了越来越多少儿和成人选手的热烈追捧。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选手们的学习途径越来越广,技术提升越来越快,竞争也越来越大,其综合能力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由于旧评分系统已经无法满足现下竞赛规格的要求,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使少儿拉丁舞选手的竞技表现力逐渐成为体育舞蹈赛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总结了拉丁舞竞技表现力的概念,是指选手为了争取优胜,在竞赛中将自身所具备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内心情感通过外在的舞蹈动作、面部表情、音乐、服饰等条件充分展现出来的能力;以及在赛场上利用技战术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心理抗压能力来战胜对手取得比赛胜利的能力。少儿拉丁舞选手是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后备力量,其竞技表现力对其竞赛结果以及对体育舞蹈的未来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将从选手、教师以及竞赛规则三方面入手,分析影响少儿拉丁舞选手的竞技表现力的因素,为教师制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提供理论依据,在教学中有据可依,帮助提升少儿选手的整体水平,以求提高我国在体育舞蹈界的国际地位。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量表测试法、教学实验法与数理统计法,从选手、教师、竞赛规则三方面分析影响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因素。其中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为教学实验法和问卷调查法,本研究教学实验对象为宣城市梧桐文化艺术中心少儿拉丁舞选手班学员共30人,均获得过体育舞蹈赛事前三名,其中男生11人,女生19人,实验对象年龄在8-12岁之间。通过对实验前后选手的各项指标进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训练选手的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心理素质均有显着提高,并且三者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选手能力是影响竞技表现力的核心因素。2.教师素养是影响少儿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关键因素。3.竞赛规则是影响少儿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内在驱动力。

马赫[6](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曾珍[7](2020)在《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写作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习作讲评作为写作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优劣直接影响写作教学的效果。对此广大一线教师做了许多成功的探索,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存在不少问题,突出表现为:讲评理念落后,大部分教师“重指导、轻讲评”,无分段教学意识;学生习作评价方式单一,教师是唯一的评价者;教师采取的讲评方式单一且固定,对其他的讲评方式认识不足;偏重知识的讲解,忽视知识和方法的训练强化;忽视修改,缺乏修改策略的教授;学生积极性不高,讲评效果不佳等等。因此,本文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试图重新界定习作讲评的相关概念及梳理相应的理论基础,调查、剖析当前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吸取和借鉴优秀习作讲评教学实例探讨优化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有效策略,希望给小学语文教师带来启发。论文由绪论、主体及结语三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研究缘起及研究方法,分析国内相关研究状况。主体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探寻研究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理论依据,并分析研究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人文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二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访谈三种形式深入了解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教学现状,并梳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第三部分,提出优化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策略。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一线名师的教学实践,从教师的角度,提出优化策略:一是更新讲评理念,贯彻“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二是转变评价方式,构建多元、灵动的评价新方式;三是灵活变换讲评方式,使讲评真正贴合学生需求;四是在讲评过程中,加强延伸训练,及时强化讲评内容;五是重视习作修改,使修改贯穿讲评始终;最后,建立积分奖惩制度,激发学生兴趣。第四部分,基于教学实际,设计了一堂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课的教学案例,进一步论证优化策略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结语部分。总结本文的内容,并分析研究存在的局限性。

白雪[8](2020)在《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升级表达,语文核心素养依据个人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明确指出对于语文的学习应是一个由外显至内隐,再到层级发展与内在逻辑提升的生命内化的实践过程。由此,语文教育的过程可以被理解为是一种进阶(境界)教育的过程。境界一词虽内蕴丰富,但生命价值的实现维度等同于人生境界的达成高度,生命的真谛无非始终处于意志、思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新解构,顺势建构的无限更迭之中。将语文学科赋予境界说教育,能够对中学语文产生新的实践意义,弥补现阶段语文教学内容的不足以更好培育中学生意志、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反观当下中学语文教育现状发现仍受高考制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环节中语文依旧身陷传统教学桎梏:过分重视学生成绩、片面强调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忽略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合理关照。学生活动和教师活动始终都围绕高考开展,教师往往依照教参对教材进行简单解读,难以挖掘教材资源中所隐含的文化生命精神;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围绕考纲进行设计,忽视对达成学生人生境界的重视;教学过程内容大多仍套用固定陈旧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掌握,轻视学生人生境界的培养,即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培育;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也多侧重以成绩为主的结果性评价,缺少对学生独特生命情感体验的人生境界的关照。基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育的境界指向,立足当下语文教学的问题,故借助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第一,在挖掘教材资源方面,将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作为解读教材和研讨课后思考题的新思路。第二,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充实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观念(以往三维教学目标设计为基础融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找到教学目标与境界说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进阶目的),以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中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为人生境界的逐层递进过程,设计以磨砺意志、提升思维、索引情感的人生进阶(境界)教学目标。第三,在教学过程内容方面,充实模板化教学过程内容,利用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依托不同文体内容和特点的阅读教学、多种主题意向和素材的作文教学、形式多样的口语交际活动来落实中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第四,在教育评价方面,转变单一教育评价模式,增加意志磨砺评价、增设思维训练评价、增添情感索引评价。根据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环节的各项具体实施意见,以期对中学语文培育学生思维、意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人生境界教育有所助益。

杨传禄[9](2020)在《《觉来笑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付梓成书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的《觉来笑史》是贵州毕节人陈庚创作的文言小说集,共辑录了文言小说故事三十六则。作者陈庚,道光甲辰年(1844)乡试中举,常年任毕节松山书院山长,亦是一位教育家。《觉来笑史》由其弟子亲友作序。受业弟子沈六阶为《觉来笑史》做了评点,线装小补堂存版有其丰富的眉批。从中国古典文类文体视域下复杂的小说文体观念来看,《觉来笑史》的作者与清代蒲松龄等小说家一样,并未严格地遵守某一文体规范,其中的作品非止一体。有些篇幅较长,情节曲折,描绘细腻,显然是传奇的套路;有些篇幅较短,叙写简约,描写精炼,可视作笔记类。纪昀在四库分类中对小说的划分,有在集部,有在子部。子部的特征,以议论为宗,且文笔简约。如上海图书馆将《觉来笑史》放在子部小说家笔记类,这符合大多数篇目的文类特征。放在清代文言小说的总体背景中来看,《觉来笑史》并非是突兀而出,它依然受到清代文言小说传统的影响。清代文言小说兴盛的历史机遇波及到了贵州。清代文言小说创作的一些特征,比如,作家以文言小说作为主体表达的选择,在文言小说中关注科举与士人的关系;运用寓庄于谐,婉而多讽的手法讽刺世俗,表达淑世理想,这些在《觉来笑史》中同样存在。这表明《觉来笑史》与文言小说传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这部小说依然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成就。小说的题材内容比较复杂,出入于历史与现实,梦境与幻境。作为晚清封建山长的陈庚,其视角下既有科举与士人题材,有取自于历史的借史寓言之作,也有描绘边省世相世情的针砭现实之作,亦有奇幻的两性生死之情的爱情题材,还有自己的喻志、寄慨与自嘲之作。总之,取材范围涉及古今的四境八方和贵州边省,且小说视角和主题并不偏狭于边省,反映了比较广泛的时代和社会内容。而且,从儒家观念出发的淑世的创作意识和伦理构建亦贯穿于整部小说。陈庚在小说题材的选择和处理上清楚地流露出他的创作意图,大量的伦理道德故事传达了儒家的“五伦八德”及仁义礼智信等范畴中的伦理观念。在两性情爱故事中,《觉来笑史》展现了“性率为情,情返为性”的情归于理的情欲观与人性观。另外小说文本内外也通过对善恶的表现来传达社会向善教化的思想,表现出陈庚作为儒者“劝善以惩恶”的淑世意识与理想,也认为要把良善作为一种内心修养。作为教育家的陈庚还在小说中传递教育之道和“学问之道”的教育思想,主要展现为现代意义上的终生教学观和批评“术颇浅”。《觉来笑史》也是一部具有独立自主的创造精神的小说,有比较高的艺术成就。作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通过驰骋虚构与想象出入于历史与现实,梦境与幻境,创作了一系列志怪与传奇,具有创新性、可读性和审美性。小说的笔调幽默诙谐,如其名称为“觉来笑史”,作者以豁达智慧的态度洞察社会和人性,创作了许多引人一笑的具有讽刺谐谑意味的故事;既给读者带来娱乐,也把作者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对道德的理解,对人生的智慧见解传达给读者。小说的题材多样,具体的艺术技法也是多种多样。沈六阶评艺中,有二十余种艺术技法,涉及到对情节结构和语言等的独到评价等。人物形象塑造也丰富复杂。《觉来笑史》在语言表达上有鲜明的特点,在小说中插入大量的诗词歌谚;又具有“博史之趣”,在小说中插入大量引用,化用的典故、古人、古名、古书等,这些使得小说风趣化、典雅化、拗深化、诗意化、文人化、经典化。总结一些相关评价,文笔展现为“浑雅竞美”,具有《左传》式的“左式风力”,运用佛家“禅门元语”,用笔似庄子“漆园笔径”,带有“方言口语”。最终达到了“圆明如意”的语言境界。由此可见,《觉来笑史》虽产生于清代文言小说的传统中,有对《聊斋志异》等经典的“规仿”,然而也有创新。虽有一些说教型故事,但最大的优点是虚构性,瑕不掩瑜。在明清文言小说史的仿聊斋志怪传奇小说、讽刺小说、科举小说中应该有其一席之地。

孙玉瑶[10](2020)在《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拟话本小说发展至有明一代渐成繁盛之态,在冯梦龙等人的带动下诸多文人投身其中。李渔是明末清初文坛的重要人物,在戏曲创作及理论等方面造诣颇深,在其居杭期间亦参与到拟话本作品的创作中,其作品现主要收录于小说集《无声戏》《十二楼》。戏曲的艺术审美较之小说话本更具立体感和直观性,李渔的拟话本小说受其戏曲创作理论的影响,在叙事的建构中亦表现出强烈的空间感,通过对中国古代典型空间的特殊调配使常见之景翻出新意,呼应其一以贯之的“求新求奇”创作理念。笔者拟从空间角度切入小说叙事,将其拟话本作品中的叙事空间从不同的层面划分为现实空间、超现实空间、书场空间,并逐一分析其架构特点。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李渔其人及其拟话本小说创作情况,小说中存在的叙事空间,以及学界对李渔所着小说空间问题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围绕李渔拟话本小说的主要叙事阵地,即现实空间展开,选取了家宅、园林、寺庙、公堂等四个在其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叙事场景,分析李渔对日常空间的翻新;并以现实空间为背景,进一步探讨了李渔擅用的横向“对偶空间”与纵向“照应空间”在小说的主体叙事中是如何建构的,以及产生了怎样的叙事效果。第二章围绕李渔拟话本小说中辅助叙事的超现实空间展开,在这一空间中同样存在李渔对新意的追求,通过对梦境空间、鬼神空间、戏台空间的分析可见一斑。在辅助现实叙事功能的发挥中,超现实空间主要承担了从另一个叙事层面来调节现实叙事的任务,并借助超现实力量强化了原本并不严肃的喜剧作品的教化功能。第三章探讨了小说具体叙事情节之外的书场空间,这一空间属性是由拟话本的形式赋予的。本章一方面阐述了李渔对拟话本小说体制结构的重大创新,使小说结构从单篇到整体都更趋紧密连贯;另一方面分析了李渔在承担“说书人”角色的过程中,通过议论有意无意间加之于作品的个人情怀,反映出拟话本小说创作渐趋文人化的特征。

二、少年写作切勿急功近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年写作切勿急功近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及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综述
        (一)童话研究的历史和流派
        (二)童话与媒介
        (三)童话与改编
    四、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内容及思路
一、童话的文化传统: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
    (一)“童话”的传入
    (二)代代相传的中国童话
    小结
二、童话的“再创作”:建构一个可记忆的中国
    (一)如何编选具有民族特色的童话集
        1.《格林童话》
        2.《意大利童话》
    (二)中国民间童话改编的历史和现状
    (三)经典改写案例分析
        1.《汉声中国童话》
        2.萧袤“童话山海经”系列
    小结
三、童话的“新传播”:传统故事的创新表述
    (一)根植于民间和传统的绘本创作
        1.绘本的起源和历史
        2.中国绘本的引进与原创
        3.中国民间童话绘本
    (二)民间童话的大众化传播——以童书类APP为例
        1.儿童有声书:凯叔讲故事
        2.电子书:KaDa故事
        3.动画书:咿啦看书
    (三)传统民间童话在现代影视中的再呈现
        1.国产动画对民间童话的改编与颠覆
        2.国产动画对民间艺术的创造性运用
    小结
四、多元媒介下中国民间童话改编的再思考
    (一)多元媒介下的中国民间童话改编
    (二)多元媒介下的亲子阅读
        1.童话的价值与意义
        2.童话具有永恒的魅力
        3.童话的双重读者:成长中的儿童与怀旧的成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 研究现状分析
    (四)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个案研究法
        3. 调查法
        4. 归纳法
一、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概况及特点
    (一) 社会音乐教育概述
    (二) 商水县音乐文化溯源
    (三) 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发展概述
二、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调查
    (一) 问卷调查方式及问卷内容设计
    (二)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三、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方面
        1. 对社会音乐教育缺乏关注
        2. 对机构教师和学员缺乏相关测评制度
    (二) 机构方面
        1. 缺乏明确的教学目标
        2. 缺乏与机构之间的沟通交流
        3. 缺乏对声乐教师的评价考核制度
        4. 过度注重商业利益
    (三) 教师方面
        1. 缺乏音乐素养
        2. 缺乏稳定性
        3. 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单一
        4. 缺乏教研意识
    (四) 家长方面
        1. 对声乐学习认知不足
        2. 无法平衡美育和功利之间的关系
    (五) 学员方面
        1. 内驱力不足
        2. 对声乐的审美认知不足
四、关于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的对策与建议
    (一) 政府方面
        1. 重视社会音乐教育行业的发展
        2. 制定声乐教学相关测评制度
    (二) 机构方面
        1. 明确教学目标、加强与名师之间的合作
        2.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考核
        3. 搭建教师与学生自我展示平台
        4. 扩大声乐教学受众群体、联动其他艺术学科协同发展
    (三) 教师方面
        1. 全面提升自身音乐素养
        2. 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3. 因材施教
        4. 提升教研意识
    (四) 家长方面
        1. 营造良好的声乐学习氛围
        2. 平衡美育和功利之间的关系
    (五) 学员方面
        1. 提高声乐学习兴趣
        2. 丰富声乐审美认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宋初文化生态困境与表现暨田锡出现之意义
    第一节 士风的浇薄
        一、隐逸
        二、因循
        三、奔竞
    第二节 文坛之浮弊
        一、“四六”骈文:文胜于质的润饰藻丽
        二、徐铉与李昉:忽略社会关怀的体效乐天
        三、九僧与林逋:专注精意锻炼的超然世事
    第三节 统治者的改革与垂范
        一、修文偃武
        二、儒道重建
    第四节 田锡出现之意义
第二章 时代背景下的人格选择——田锡思想渊源与心理结构论析
    第一节 儒学为主的兼容并蓄:蜀地传统文化浸润
        一、蜀地历史沿革
        二、以儒学为宗的蜀学传统
        三、佛道思想在蜀地的发展
    第二节 平民精神之初显:家学渊源
    第三节 河洛主流文化熏陶:仕前游学经历
    第四节 自信心与凝聚力的仰望:汉唐文化精神情结
        一、儒学为主的文化导向
        二、不拘一格的用人方略
        三、自信进取的时代精神
第三章 承唐为宋——田锡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反思与建构
    第一节 两蜀典章文物对李唐之承袭
    第二节 正统之争:越承李唐与直承后周
    第三节 崇儒重道:儒家核心价值观的重建
        一、儒家思想体系之重塑
        二、儒家传统政治观念之因革
    第四节 由外向至内敛:宋文化之形态初具
        一、自我完善:守身行道与修己为人
        二、华夷之辨: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坚守
第四章 淑世与同治——田锡与士大夫自我角色认同及自觉精神之崛起
    第一节 宋初统治者士权认知变迁
    第二节 士大夫群体认知:历史语境下的君子之党
        一、得君行道下的经世精神之觉醒:赵普与张齐贤
        二、上翼君道,下振逸民:田锡之益友——三君子与王禹偁
    第三节 直言敢谏:士大夫风骨的再现与话语权的行使
    第四节 以天下为己任:士大夫主体意识的初步凸显
        一、士大夫淑世精神的回归
        二、与君王共天下意识之觉醒
第五章 文学的复古与革新——田锡的散文创作及理论
    第一节 “经世”之文论观
        一、“文”“道”之关系
        二、执政与教化
    第二节 文法自然:儒道合流的前奏
    第三节 田锡与宋初古文家
        一、柳开
        二、王禹偁
    第四节 田锡的散文创作
        一、奏议:典实相济,伉直危切
        二、政论:文以气盛,长于说理
        三、书信:以才动人,以情动人
        四、辞赋:雄壮豪健,雅正清丽
        五、箴铭:匡世修身,文质意远
        六、制诰与考词:中正典雅,趋于古道
第六章 唐音至宋调的转捩——田锡的诗学思想与诗歌创作
    第一节 田锡的诗学思想
        一、创作目的:美刺与自适的平衡
        二、语言风格:雅正与艳丽并举
    第二节 以文为诗的宋调初探
    第三节 各体兼擅的诗歌创作
        一、体效元白:平易晓畅
        二、以李杜为师:沉郁雄浑
        三、诗学谢公:清新自然
第七章 斯文之先觉,儒道之悬衡——田锡对北宋士大夫群体的影响
    第一节 政治人格:砥砺士风之先驱
        一、忠义之风
        二、朋党之风
        三、对高昂士风的推动
    第二节 道德楷模:范仲淹与司马光
        一、范仲淹
        二、司马光
    第三节 文学圭臬:欧阳修与“三苏”
        一、欧阳修
        二、“三苏”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研究背景
    二、生态批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三、国内外儿童文学的生态批评研究现状综述
    四、论文基本思路及创新点
第一章 生态批评视阈下现代中国儿童文学宏观考察
    第一节 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生态审美意识的嬗变
    第二节 生态童年的特征
第二章 生态童年的家园意识
    第一节 怀旧故乡的美好人性
    第二节 重构城市童年的生存图景
第三章 生态童年的荒野精神
    第一节 吁求生态道德
    第二节 高扬动物生命权利
    第三节 塑造荒野精神气质
第四章 生态童年与星球意识
    第一节 全球化视野下的“星球意识”
    第二节 宏阔的星球生命视角
    第三节 重建未来星球秩序
第五章 现代童年诗学的可能性建构
    第一节 童年叙事与“精神生态”问题
    第二节 现代童年诗学特征的可能构想
    第三节 生态美育的可能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少儿拉丁舞学习队伍不断壮大
        1.1.2. 体育舞蹈赛事的不断规范化、专业化
        1.1.3. 有利的政策环境
        1.1.4. 我国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发展不均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2.2. 关于竞技表现力的研究
        2.2.1. 竞技表现力发展现状与趋势
        2.2.2. 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发展现状与趋势
    2.3. 对体育舞蹈竞赛规则与制度的相关研究
    2.4. 对少儿生长发育与身体素质特点的相关研究
    2.5. 相关概念的界定
        2.5.1. 拉丁舞
        2.5.2. 少儿拉丁舞选手
        2.5.3. 拉丁舞竞技表现力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量表测试法
        3.2.5. 教学实验法
        3.2.6.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选手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心理素质、艺术素养对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1.1. 实验前后受试者身体素质数据的对比分析
        4.1.2. 实验前后受试者专项技术数据的对比分析
        4.1.3. 实验前后受试者心理素质的数据对比分析
        4.1.4. 实验前后理论知识授课时长的数据对比分析
    4.2. 教师个人素养、执教能力、创编能力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2.1. 教师个人素养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2.2. 教师执教能力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2.3. 教师创编能力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3. 竞赛规则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影响
        4.3.1. WDSF体育舞蹈评判要素中技术质量评定内容的分析
        4.3.2. WDSF体育舞蹈评判要素中音乐评定内容的分析
        4.3.3. WDSF体育舞蹈评判要素中套路编排评定内容的分析
        4.3.4. WDSF体育舞蹈评判要素中合舞技术评定内容的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选手综合能力是影响竞技表现力的核心因素
        5.1.2. 教师素养是影响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关键因素
        5.1.3. 竞赛规则是影响选手竞技表现力的内在驱动力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7)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1.课标的要求
        2.习作讲评的重要性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情况
        2.研究述评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4.课堂观察法
一、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内涵
    (一)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概念界定
        1.小学高学段
        2.习作
        3.习作讲评
    (二)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理论基础
        1.写作的心理过程
        2.小学生作文的心理特点
        3.小学生作文的能力特征
    (三)讲评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价值
        1.人文价值
        2.教学实践指导意义
二、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现状调查
    (一)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现状
        1.习作讲评的频率
        2.习作讲评的过程
        3.习作讲评的内容
        4.习作评价的方式
        5.习作讲评的方式
    (三)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存在的问题
        1.讲评理念落后
        2.习作评价方式单一
        3.讲评方式单一且固定
        4.忽视延伸训练
        5.忽视习作修改
        6.学生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
三、优化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的策略
    (一)更新讲评理念,贯彻“先学后教”
    (二)转变评价方式,组建“学习空间”
        1.组建“学习空间”
        2.“学习空间”的准备
        3.“学习空间”的开展
    (三)变换讲评方式,贴合学生需求
        1.全程式
        2.板块式
        3.对比式
        4.归纳式
        5.案例式
        6.专题式
    (四)加强延伸训练,强化讲评内容
    (五)重视习作修改,贯穿讲评始终
        1.引导学生初次修改
        2.教师指导修改
        3.学生再修改
        4.学年末再修改
    (六)建立积分制度,激发学生兴趣
        1.建立基本制度
        2.进行加分或减分
        3.实施奖惩
四、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教学设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3.核心概念及理论依据
    3.1 研究的理论基础
        3.1.1 境界的概念
        3.1.2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基本认识
        3.1.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论联系
        3.1.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与语文课程标准之间的理论联系
4.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1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1 调查对象的选取
        4.1.2 问卷编制的确立
    4.2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现状分析
        4.2.1 学生问卷分析
        4.2.2 教师访谈记录分析
    4.3 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4.3.1 解读教材创新不足,学生自我觉解能力有待提升
        4.3.2 教学目标设计观念略显陈旧,学生意志教育有所不足
        4.3.3 教学内容实施过程略微固定,学生思维教育有待充实
        4.3.4 教学评价模式轻微单一,学生情感评价有待渗透
5.基于冯友兰人生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策略
    5.1 冯友兰境界说之多角度解读文本
        5.1.1 巧借教材重塑澄明本心
        5.1.2 运用课后思考题研讨人生境界新路径
    5.2 冯友兰境界说之充实三维教学目标设计
        5.2.1 立足自然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自然境界,磨砺意志
        5.2.2 突破功利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道德境界,提升思维
        5.2.3 超越道德境界以人生境界说之天地境界,索引情感
    5.3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拓充模板化教学内容
        5.3.1 强化阅读教学训练力度
        5.3.2 拓展作文教学训练环节
        5.3.3 丰富口语交际活动训练项目
    5.4 冯友兰人生境界说之转变单一教学评价模式
        5.4.1 增加意志磨砺评价
        5.4.2 增设思维训练评价
        5.4.3 增添情感索引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学语文人生境界教育调查问卷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9)《觉来笑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价值和意义
第一章 《觉来笑史》的创作背景
    第一节 通俗小说兴盛背景下文言小说的绵延不绝
    第二节 文人对文言小说的热情与表达意图
    第三节 科举支配下的文人命运与不衰的科举题材
    第四节 讽刺成为文言小说的精神力量
第二章 陈庚的生平个性与《觉来笑史》一书
    第一节 陈庚的生平个性
    第二节 《觉来笑史》一书
第三章 寄意于笑,启人心灵,讽世寄怀——《觉来笑史》的题材内容考察
    第一节 晚清封建山长笔下的书院科举叙事
    第二节 现实与梦境后的喻志、寄慨与自嘲
    第三节 由生到死到由死而生的真情与挚情
    第四节 趣拟史事寄托文人治国及政治理想
    第五节 在道德劝诫故事中传达出伦理意识
    第六节 世相世情中针砭时俗以有裨于世道
第四章 情归于理,内心修养,教学之道——情性、修养、教育的价值探究
    第一节 情欲、人性终将“情归于理”
    第二节 达到“尤莫良于心”的修养
    第三节 小说中传达教育理念
第五章 《觉来笑史》的艺术特色
    第一节 真幻结合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 谐隐幽默的讽刺艺术
    第三节 完密细致的情节结构
    第四节 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第五节 圆明如意的语言特色
结语
附表:小补堂存版《觉来笑史》沈六阶页首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10)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李渔及其拟话本小说创作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现实空间:小说叙事主阵地
    第一节 现实空间的变调叙事
        1.1 家宅空
        1.2 园林空间
        1.3 寺庙空间
        1.4 公堂空间
    第二节 现实空问的架构
        2.1 横向的“对偶空间”
        2.2 纵向的“照应空间”
第二章 超现实空间:辅助现实叙事
    第一节 超现实空间的分类及特点
        1.1 梦境空间
        1.2 鬼神空间
        1.3 戏台空间
    第二节 超现实空间的作用
        2.1 调节现实叙事
        2.2 强化教化意味
第三章 书场空间:叙事以外的起承转合
    第一节 话本的结构空间
        1.1 小说的体制结构
        1.2 话本空间的转换
    第二节 说书人的议论空间
        2.1 文人气息
        2.2 玄黄之气
        2.3 风情之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少年写作切勿急功近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民间童话的改编研究[D]. 章玺.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商水县社会音乐教育中声乐教学现状调查与实践研究[D]. 张晶明.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田锡与北宋士风及文学研究[D]. 杨小红. 兰州大学, 2021(09)
  • [4]生态批评视阈下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研究[D]. 付玉琪. 兰州大学, 2021(09)
  • [5]对少儿拉丁舞选手竞技表现力影响因素的研究[D]. 刘梅.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6]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7]小学高学段习作讲评研究[D]. 曾珍.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2)
  • [8]基于冯友兰境界说的中学语文人境界教育策略研究[D]. 白雪.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9]《觉来笑史》研究[D]. 杨传禄.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10]李渔拟话本小说中的空间叙事研究[D]. 孙玉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青少年写作不应该着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