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芦荟果脯加工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闫昌誉,李晓敏,李家炜,余宗盛,高业成,李怡芳,何蓉蓉,栗原博[1](2021)在《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芦荟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繁多,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沿岸、非洲热带沙漠以及亚洲南部。芦荟富含多种活性成分,被广泛应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及医药领域,其中化妆品领域的市场空间和经济效益最大。临床实践证明,芦荟不仅能够润肠通便与促进伤口组织愈合,也具有防晒和抗衰老等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芦荟的深入研究,该植物在多个领域应用价值被逐渐挖掘。本文对芦荟的活性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以及产业化现状进行了概述,旨在为芦荟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依据。
王雪儒[2](2020)在《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猴头菇是传统名贵食药真菌,在我国具有悠久的食用历史,南瓜富含多糖和膳食纤维,两种食物均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具有降血脂、抗氧化等功效,是理想的保健食品,但猴头菇和南瓜的精深加工产品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保健食品的需求。本文以猴头菇与南瓜作为主要原料,通过复合配比及最佳发酵条件的优化,酿制具有特殊风味的猴菇南瓜保健酒,并检测发酵过程中多糖、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成分。此外,通过在发酵过程中接种保加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探讨益生菌对发酵过程中多糖含量、黄酮含量、p H、酵母活菌数及抗氧化成分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复合比例、糖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时间、p H、发酵温度为实验因素,采用正交分析法,明确猴菇南瓜保健酒的最佳发酵条件条件为猴头菇汁与南瓜汁复合比例为1:3,接种量为1.1%,糖度为28°Bx,p H为5,发酵温度为30℃,发酵时间为6 d,最终酒精含量可达12.6%,且通过电子鼻检测分析可知,发酵前、优化前及优化后三种工艺条件下的样品中氮氧化合物、有机硫化物、甲基类物质的区分都较为明显,而优化前与优化后的猴菇南瓜发酵液虽然发生少量重叠,但也可在气味上明显地区分三种不同工艺条件下的猴菇南瓜发酵液。2.猴菇南瓜保健酒在发酵过程中,p H值在发酵前3天呈现下降趋势,发酵后期基本保持不变;酒精含量随发酵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加,发酵时间为6天时,酒精含量达到最高;黄酮含量持续增加,最后维持在最高水平基本保持不变;多糖含量先增加后减小,最后维持在最低水平基本保持不变;活菌数变化规律符合细菌生长规律,经历迟缓期、对数期、稳定期和衰退期等过程。猴菇南瓜酒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比发酵前提高44.19%,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17.5%,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发酵前提高40.05%。3.在发酵过程中接入与酵母菌同等比例的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菌种,发酵液的酸度比对照下降9.88%;但与对照组相比,益生菌对酵母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酵母菌的对数生长期延后了1 d;发酵终止时,益生菌发酵液中的多糖含量比对照低52.04%,而黄酮含量则提高了24.13%;与对照相比,发酵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比发酵前分别提高了17.15%、24.65%和31.25%。对不同自由基的清除效果依次为羟基自由基>DPP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且清除率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在猴菇南瓜保健酒生产中,适当加入益生菌有利于提高酒品的抗氧化能力。
何江,严霖,宁琳,唐玉娟[3](2016)在《番石榴果实加工应用研究现状分析》文中指出文章论述了番石榴果实在食品加工应用方面的研究现状,就番石榴加工应用开发已进行的产品系列如饮料、果粉、果干、果冻等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目前番石榴加工产业存在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研究成果转化力低;行业发展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张丽华,惠伟,屠荫华[4](2015)在《猕猴桃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利用》文中研究指明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其在食品加工中具有很大的市场开发利用前景。猕猴桃制品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其鲜果不易贮藏等问题也正在得到解决。猕猴桃制品种类多样,本文从猕猴桃复合饮料,生态特色果酒等以猕猴桃为主要原料的加工产品进行综述,展望了猕猴桃果实的加工利用前景。
李丽,盛金凤,孙健,李昌宝,张雅媛,郑凤锦[5](2014)在《芒果加工新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芒果是着名的热带水果,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研究对近年来国内外关于芒果加工新技术及综合利用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包括芒果原浆、新型保健饮料、果酒、果醋、果脯、果酱等加工技术以及芒果皮、果核等加工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旨在为芒果加工产品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肖玫,薛婷婷,刘德龙,邹生园,梅骅[6](2010)在《芦荟板栗低糖果脯的加工工艺》文中提出运用正交试验和模糊数学的方法,分析评判和研究芦荟板栗果脯的加工工艺。结果表明,100 g板栗添加蜂蜜20 g、芦荟1 g、糖1.5 g、柠檬酸0.25 g、水30 mL,煮制烤干5 min,是芦荟板栗低糖果脯的最佳配方。
宁华,许曼[7](2010)在《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前景》文中研究指明在对湖北省地区猕猴桃属植物的品种、生长环境及其特征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猕猴桃的品种分布,提出了猕猴桃产品的加工途径以及在湖北山区种植猕猴桃的可行性分析,并对湖北地区猕猴桃产业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戴光胜,聂凌鸿[8](2006)在《芦荟功能性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认为芦荟及其制品已在化工、医药、美容、保健、食品等领域广为应用。本文对芦荟品种、芦荟的活性成分及其功效进行了概述,系统讨论和总结了国内外的芦荟开发利用进展,并着重从功能性食品方面论述了芦荟的开发利用。
常秀莲[9](2006)在《两种芦荟活性成份及其热稳定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对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木立芦荟和开普芦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进行了综合的分析,结果表明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具有较大的工业化应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对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中的活性成份(多糖、芦荟苷和蛋白质)与叶片生长位置的关系,芦荟皮多糖和凝胶多糖的分离提纯,芦荟活性成份的热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木立芦荟和开普芦荟的液汁密度相差不显着,pH值均在4.24~5.25范围之间。蛋白质、多糖和芦荟苷在全叶汁中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凝胶汁中的含量。斑纹芦荟多糖含量最高,其次是库拉索芦荟,而木立芦荟的单糖含量最高;木立芦荟和开普芦荟的芦荟苷含量较高。由于斑纹芦荟株体小,老化速度快,开普芦荟皮层坚硬,含叶肉量少,出汁率低,因此这两种芦荟在工业上的应用价值不大。 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皮汁中可溶性蛋白质、总糖和多糖的含量均显着高于其凝胶汁。就整株芦荟而言,库拉索芦荟中可溶性蛋白质在中上部位的含量最高,总糖和多糖在中下部位含量最高,木立芦荟中所测定的这三种成份均在中上部份含量高;木立芦荟和库拉索芦荟同一叶片的尖端1/3部分皮汁中蛋白质的含量显着高于中间部位和根部,库拉索芦荟同一叶片根部皮汁的总糖和多糖含量明显高于其它两部分,两种芦荟同一叶片的不同部位凝胶汁中所测定的活性成份含量的差别没有皮汁中的大,整株芦荟中活性成份的分布趋势是由皮汁的分布情况决定的。 采用酒精沉淀、sevag去蛋白、有机溶剂脱水的方法制备的凝胶粗多糖和皮汁粗多糖,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库拉索芦荟凝胶多糖的乙酰基含量最高,木立皮多糖几乎不含乙酰基团,且杂质含量最高,多糖只占1.05%,可能含有相当数量的草酸钙杂质。两种芦荟多糖都是由中性和酸性多糖组成,中性多糖占主要部分;木立芦荟凝胶多糖中酸性多糖的含量最高,约占总量的1/3,木立皮多糖中酸性多糖约占14%,而库拉索芦荟凝胶和皮多糖中的酸性多糖含量较低,均小于5%。对两种芦荟分离出的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采用凝胶柱层析法进一步分级分离表明:两种芦荟皮汁中的中性多糖都是由单一多糖组成,其它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都是由2至3种不同分子量的多糖组成的混合糖。 芦荟苷在甲醇溶剂中不稳定,甲醇不适宜做芦荟苷标准样的溶剂,宜改用乙酸乙酯。两种芦荟汁中芦荟苷和蛋白质对热都不稳定,温度越高,稳定性越差。库拉索芦荟凝胶汁多糖在70℃下最稳定;在高温80~90℃下,芦荟凝胶汁中的多糖发生热降解反应;在低温区域50~60℃下,芦荟凝胶汁多糖发生酶降解反应。
冯咏梅[10](2005)在《芦荟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芦荟提取物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已引起广大学者的关注。中国有大规模的芦荟种植基地,但由于加工技术的落后,天然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落后,脱苦、脱色达不到要求,许多高档芦荟原料、产品靠高价进口。 造成上述结果的一个原因之一就是这些常用的芦荟品种缺乏可靠的产品含量分析比较数据,因此工业上在确定加工原料的品种时,缺乏准确的科学依据,盲目性很大。而且在产品的加工过程中,虽然强调要避免生物活性物质的损失,但缺乏分析监测参数作依据,生物活性成分不仅是多糖,还有如:维生素、蒽醌、酮类、蛋白质、活性酶、有机酸等,不同的加工方法对这些活性成分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缺乏分析监测数据。 本研究测定了四种常见芦荟: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中华芦荟和开普芦荟中活性物质的含量及各种芦荟的物性,为工厂的批量加工提供科学依据;对芦荟多糖、蛋白质及芦荟苷的热稳定性进行研究,为天然芦荟凝胶的稳定化技术提供科学数据,为今后芦荟产业化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种芦荟全叶汁及凝胶汁密度相差不大,全叶汁密度稍高于凝胶汁密度。四种芦荟的密度顺序为开普芦荟>木立芦荟>库拉索芦荟≈斑纹芦荟,pH值在4.24~5.25范围之间。对四种芦荟粘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及粘度特性进行了测定,它们的粘度顺序为:斑纹芦荟>库拉索芦荟》开普芦荟≈木立芦荟,四种芦荟汁的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可以用三项式或四项式方程较好地表达。 四种芦荟多糖的含量顺序为:斑纹芦荟>库拉索芦荟》木立芦荟≈开普芦荟,与其粘度顺序一致。库拉索芦荟凝胶80~90℃长时间处理时,大分子的多糖能部分热降解成小分子多糖和单糖;50~60℃处理时,由于酶解作用,大分子的多糖降解速度更快;在70℃下多糖的热稳定性最高,经过70h的热处理,大分子凝胶多糖不仅没有降解成单糖,也没降解成小分子多糖。 木立芦荟自上而下叶片蛋白质的含量依次降低,全叶汁蛋白质的含量远远地高于凝胶汁蛋白质的含量。叶汁中蛋白质在加热时会沉降,温度越高,叶汁中蛋白质的含量变化越大,而且整个变化过程所用的时间也越短,100℃时,全叶汁需30min蛋白质的含量即可降至最低。蛋白质在芦荟产品中不稳定易引起沉淀,若在加工过程要去除蛋白质,凝胶汁产品可采用高温、短时间的方法,而全叶汁蛋白质的去除则不宜采用热处理法。 木立芦荟凝胶中芦荟昔高达287林g/mL,约为库拉索芦荟凝胶的4倍。芦荟凝胶汁中的芦荟营对热非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为芦荟大黄素和其它物质。在80一90℃下,约n小时,库拉索凝胶中芦荟营含量即降至零,木立芦荟的也降为原来的1/4。干燥温度对芦荟皮中芦荟普的含量有显着的影响,温度越低,芦荟营的损失越少,在亚热带地区,直接露天干燥芦荟,不仅节约设备和能耗,而且能最大限度地保存芦荟昔的活性。关键词:芦荟;多糖;蛋白质;芦荟昔;热稳定性
二、芦荟果脯加工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芦荟果脯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芦荟在传统医药中的应用 |
2 芦荟植物中活性成分的研究 |
2.1 蒽醌和蒽酮类化合物 |
2.2 色酮类化合物 |
2.3 吡喃酮类化合物 |
2.4 黄酮类化合物 |
2.5 碳水化合物 |
2.6 氨基酸和蛋白质 |
2.7 维生素和有机酸 |
2.8 矿物质与微量元素 |
3 芦荟的生物活性研究及应用 |
3.1 免疫调节作用 |
3.2 抗菌与抗病毒作用 |
3.3 抗炎作用 |
3.4 抗溃疡与促进伤口愈合作用 |
3.5 消化系统调节作用 |
3.6 镇痛作用 |
3.7 神经系统调节作用 |
3.8 抗氧化与抗皮肤衰老作用 |
3.9 降血糖作用 |
3.1 0 降血脂与护肝作用 |
3.1 1 抗肿瘤作用 |
4 芦荟在产业化领域中的应用和展望 |
4.1 芦荟在食品及保健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
4.2 芦荟在化妆品及日化领域中的应用 |
4.3 芦荟在医药产业领域中的应用 |
5 结语 |
(2)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猴头菇 |
1.1.1 猴头菇概述 |
1.1.2 猴头菇营养价值 |
1.1.3 猴头菇活性成分及功效 |
1.1.4 猴头菇加工研究进展 |
1.2 南瓜 |
1.2.1 南瓜概述 |
1.2.2 南瓜营养成分及功效 |
1.2.3 南瓜加工研究进展 |
1.3 保健酒 |
1.4 电子鼻技术及应用 |
1.5 抗氧化 |
1.5.1 抗氧化机理 |
1.5.2 猴头菇及南瓜相关抗氧化研究进展 |
1.6 益生菌的保健功能 |
1.7 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猴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2.1.2 试验方法 |
2.1.2.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流程 |
2.1.2.2 前期处理 |
2.1.2.3 发酵条件单因素试验 |
2.1.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的正交试验 |
2.1.2.5 电子鼻分析 |
2.1.2.6 猴菇南瓜保健酒理化和微生物指标测定 |
2.1.2.7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p H的监测 |
2.1.2.8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液酵母细胞数的监测 |
2.1.2.9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单因素实验 |
2.2.1.1 猴头菇汁与南瓜汁比例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2 初始糖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3 初始p H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4 酵母接种量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5 发酵温度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1.6 发酵时间对猴菇南瓜保健酒的影响 |
2.2.2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正交试验 |
2.2.3 基于电子鼻的数据分析 |
2.2.3.1 主成分分析(PCA) |
2.2.3.2 线性判别分析(LDA) |
2.2.3.2 载荷分析(Loadings) |
2.2.3.3 气味感应强度 |
2.2.4 猴菇南瓜保健酒主要指标测定 |
2.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p H的变化 |
2.2.6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酵母细胞数的变化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主要试剂及配制 |
3.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1.3 试验方法 |
3.1.3.1 多糖含量的测定 |
3.1.3.2 黄酮含量的测定 |
3.1.3.3 抗氧化成分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多糖与黄酮含量 |
3.2.2 不同加工处理的猴头菇抗氧化成分 |
3.2.3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多糖含量的变化 |
3.2.4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黄酮含量的变化 |
3.2.5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抗氧化成分分析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保健利亚乳杆菌与嗜热链球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p H的影响 |
4.1.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1.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1.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成分的影响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过程中p H的影响 |
4.2.2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酵母细胞数的影响 |
4.2.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的影响 |
4.2.4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黄酮的影响 |
4.2.5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抗氧化性的影响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结论 |
5.1.1 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 |
5.1.2 猴菇南瓜保健酒多糖、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成分分析 |
5.1.3 复合益生菌对猴菇南瓜保健酒各理化因素的影响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番石榴果实加工应用研究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番石榴果实在食品加工工业中的应用 |
1.1 番石榴果酒 |
1.2 番石榴果醋 |
1.3 番石榴饮料 |
1.4 番石榴果脯与果条 |
1.5 番石榴果糕 |
1.6 番石榴果冻 |
1.7 番石榴籽油 |
2 番石榴加工产业存在的问题 |
2.1 加工产品少, 附加值低 |
2.2 缺少带头的加工企业, 科研成果的应用和转化力度不足 |
2.3 缺乏统一的质量标准 |
3 对番石榴加工产业的建议 |
3.1 丰富加工品种类, 提高产品附加值 |
3.2 制定合适的质量标准体系 |
3.3 适当引导加工企业的发展 |
4 小结 |
(4)猕猴桃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猕猴桃在食品中的应用 |
1.1 复合营养饮料 |
1.2 生态特色果酒 |
1.3 猕猴桃果脯 |
1.4 营养保健奶制品 |
1.5 营养保健型果冻 |
1.6 食用猕猴桃籽保健油 |
1.7 混合型果醋、绿豆猕猴桃冰淇淋 |
2 展望 |
(5)芒果加工新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芒果加工新技术研究 |
1.1 芒果原浆 |
1.2 新型保健饮料 |
1.3 果酒 |
1.4 果醋 |
1.5 果脯 |
1.6 果酱 |
1.7 膨化食品 |
2 芒果综合利用 |
2.1 芒果核 |
2.2 芒果皮 |
2.3 芒果落果、疏果加工研究 |
3 结语 |
(6)芦荟板栗低糖果脯的加工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原材料和辅料 |
1.2 工艺流程 |
1.3 工艺要点 |
1.4 操作要点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正交试验 |
2.2 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探索果脯的最佳配方 |
3 产品质量标准 |
3.1 感官指标 |
3.2理化指标 |
3.3卫生指标 |
3.4产品保质期 |
4结论 |
(7)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目前湖北省内猕猴桃资源的概况 |
1.1 猕猴桃的生长条件及湖北省的地理优势 |
1.1.1 水分。 |
1.1.2 土壤。 |
1.1.3 气温。 |
1.1.4 光照。 |
1.2 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分布与特点 |
1.3 新开发的猕猴桃品种 |
1.3.1 美味猕猴桃早熟新品种“鄂猕猴桃 4号” |
1.3.2 观赏猕猴桃“金玲” |
1.3.3 无毛猕猴桃新品种“鄂猕猴桃2号” |
1.3.4中华猕猴桃雄性新品种“磨山4号” |
2 猕猴桃的加工与利用 |
2.1 猕猴桃的加工 |
2.1.1 富硒猕猴桃果醋 |
2.1.2 猕猴桃芦荟悬浮饮料的制备 |
2.1.3 猕猴桃粗粮饼干 |
2.1.4 猕猴桃无籽果羹 |
2.1.5 猕猴桃果汁果肉果冻 |
2.1.6 低糖猕猴桃果脯加工 |
2.1.7 猕猴桃酒 |
2.2 猕猴桃的综合利用 |
2.2.1 猕猴桃的营养价值 |
2.2.2 猕猴桃的药用价值 |
3 猕猴桃产品市场前景 |
3.1 世界猕猴桃进出口概况 |
3.2 猕猴桃果实的出口 |
4 猕猴桃产品开发利用前景的展望及建议 |
4.1 猕猴桃的研究难点及研究现状 |
4.1.1 加强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工作 |
4.1.2 加强品种培育工作 |
4.1.3 加强果实软化机理方面的研究 |
4.1.4 加强贮藏加工技术研究 |
4.2 开发猕猴桃产业的建议 |
4.2.1 加强猕猴桃果品利用价值的宣传 |
4.2.2 继续占领中低档消费份额 |
4.2.3 生产出标准化高质量的果品 |
(9)两种芦荟活性成份及其热稳定性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芦荟的种类与组织结构 |
1.1.1 芦荟的种类 |
1.1.2 芦荟的组织结构 |
1.2 芦荟的化学成份与功效 |
1.2.1 芦荟的化学成份 |
1.2.1.1 糖类 |
1.2.1.2 蒽醌类化合物 |
1.2.1.3 蛋白质和多肽 |
1.2.1.4 有机酸和氨基酸 |
1.2.1.5 其它成份 |
1.2.2 芦荟的生物学功效 |
1.2.2.1 治愈炎症 |
1.2.2.2 提高免疫力 |
1.2.2.3 增强胃肠功能,治疗胃溃疡 |
1.2.2.4 治疗糖尿病 |
1.2.2.5 抗癌活性 |
1.2.2.6 抗微生物活性 |
1.2.2.7 其它活性 |
1.2.2.8 过敏性反应 |
1.3 芦荟产业的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芦荟产业的研究和发展趋势 |
1.3.2 国内芦荟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参考文献 |
2 四种芦荟的一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的测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原材料 |
2.1.2 样品的制作 |
2.1.3 主要试剂 |
2.1.4 主要仪器 |
2.1.5 分析方法 |
2.1.6 统计分析 |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1 四种芦荟的物理性质 |
2.2.2 四种芦荟粘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
2.2.3 四种芦荟化学成份含量 |
2.3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凝胶汁和皮汁中活性成份与叶片部位的关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分析方法 |
3.1.3 统计分析 |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2.1 木立芦荟活性成分的分布 |
3.2.2 库拉索芦荟活性成份的分布 |
3.3 小结 |
参考文献 |
4 库拉索芦荟和木立芦荟凝胶汁和皮汁多糖的分离提取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材料 |
4.1.2 分析方法 |
4.1.3 多糖的分离提取与纯化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粗多糖制品指标与紫外光谱特性 |
4.2.2 粗多糖的红外光谱特性 |
4.2.3 离子交换层析法分离芦荟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 |
4.2.4 凝胶过滤层析法分级分离芦荟中性多糖和酸性多糖及分子量的测定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5 库拉索芦荟芦荟活性成份的热稳定性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分析方法 |
5.1.3 实验方法 |
5.1.4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两种芦荟凝胶汁中芦荟苷的热稳定性 |
5.2.3 库拉索芦荟凝胶汁多糖的热稳定性 |
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6 结论、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10)芦荟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芦荟产业及研究现状 |
1.2 芦荟种类及其化学成分和功能 |
1.3 芦荟产品研发新成果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四种芦荟物理性质的测定 |
2.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2.1.1 原料 |
2.1.2 实验仪器 |
2.2 四种芦荟的密度和pH值的测定 |
2.2.1 全叶汁、凝胶汁的制作 |
2.2.2 四种芦荟的密度的测定 |
2.2.3 四种芦荟pH值的测定 |
2.2.4 不同生长期木立芦荟密度、pH值及粘度的比较 |
2.3 四种芦荟不同温度下粘度的测定 |
2.4 本章小结 |
3 四种芦荟总糖、多糖含量及多糖稳定性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3.1.1 原料 |
3.1.2 试剂 |
3.1.3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采用苯酚-硫酸法[7] |
3.2.2 全叶汁、凝胶汁的制作 |
3.2.3 标准曲线的制作 |
3.2.4 芦荟总糖、多糖的测定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芦荟总糖和多糖的含量 |
3.3.2 芦荟多糖的热稳定性 |
3.4 本章小结 |
4 芦荟蛋白质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4.1.1 原料 |
4.1.2 试剂 |
4.1.3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采用考马斯亮兰显色法 |
4.2.2 全叶汁、凝胶汁的制作 |
4.2.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不同目数过滤及离心后蛋白质含量的比较 |
4.3.2 不同生长期、不同叶片的蛋白质含量比较 |
4.3.3 冰箱及室温放置对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4.3.4 蛋白质含量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
4.4 本章小结 |
5 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5.1.1 原料 |
5.1.2 试剂 |
5.1.3 实验仪器 |
5.2 实验方法 |
5.2.1 采用薄层色谱法 |
5.2.2 芦荟叶皮的处理 |
5.2.3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 |
5.2.4 展开剂的选用 |
5.2.5 标准曲线的制作 |
5.2.6 含量的测定 |
5.2.7 凝胶汁中芦荟苷的热稳定性实验 |
5.2.8 叶皮中芦荟苷的含量分析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3.1 芦荟苷在溶剂中的不稳定性 |
5.3.2 芦荟苷各种分析方法比较 |
5.3.3 温度对库拉索芦荟凝胶中芦荟苷含量的影响 |
5.3.4 温度对木立芦荟凝胶中芦荟苷含量的影响 |
5.3.5 干燥温度对库拉索芦荟皮层中芦荟苷含量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四、芦荟果脯加工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芦荟的研究进展与产业化应用[J]. 闫昌誉,李晓敏,李家炜,余宗盛,高业成,李怡芳,何蓉蓉,栗原博. 今日药学, 2021(02)
- [2]猴菇南瓜保健酒发酵条件优化及其抗氧化成分分析[D]. 王雪儒. 广西大学, 2020(07)
- [3]番石榴果实加工应用研究现状分析[J]. 何江,严霖,宁琳,唐玉娟.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16(05)
- [4]猕猴桃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利用[J]. 张丽华,惠伟,屠荫华.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15(02)
- [5]芒果加工新技术及综合利用研究进展[J]. 李丽,盛金凤,孙健,李昌宝,张雅媛,郑凤锦. 食品工业, 2014(06)
- [6]芦荟板栗低糖果脯的加工工艺[J]. 肖玫,薛婷婷,刘德龙,邹生园,梅骅. 江苏农业科学, 2010(06)
- [7]湖北省猕猴桃种质资源调查及开发前景[J]. 宁华,许曼.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 [8]芦荟功能性食品资源的开发利用[J]. 戴光胜,聂凌鸿. 现代食品科技, 2006(02)
- [9]两种芦荟活性成份及其热稳定性比较研究[D]. 常秀莲.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8)
- [10]芦荟活性成分的含量及其稳定性研究[D]. 冯咏梅. 中国海洋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