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楠[1](2021)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近年来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关系,为消化道出血的病因研究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于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吸烟史、饮酒史、血红蛋白计数、有无输血、有无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及抗凝药物应用史、有无外科干预等,收集入选者胃肠镜检查报告。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共入选1319名患者。所有数据运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构成及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1.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男性865例,占65.6%,女性454例,占34.4%,男女比例1.91:1。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年龄范围在13-97岁,平均年龄61.17±19.28岁,男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9±19.44岁,女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8.18±16.90岁,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患者多来自于老年组,占比47.9%,其次为中年组,占比37.4%,青年组和少年组分别占比13.6%和1.1%。2.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上消化道出血占80.1%(1057/1319),下消化道出血占19.9%(262/1319)。上消化出血的第一病因是消化性溃疡,占37.7%,其次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性胃炎,分别占24.3%和15.8%。下消化道出血的第一病因是结直肠癌,占34.7%,其次为痔疮、结肠息肉,分别占13.7%和11.3%。3.通过分析,消化道出血四种常见病因有明显性别差异(χ2=28.93,P=0.00),不同年龄组之间的病因构成存在明显差异(χ2=83.91,P=0.00),不同年龄组之间病因构成比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青年组与中年组(χ2=24.54,P=0.00)、青年组与老年组(χ2=53.19,P=0.00)、中年组与老年组(χ2=20.61,P=0.00)。未吸烟、吸烟、戒烟组之间病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13,P=0.31)。饮酒、未饮酒组之间病因构成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67,P=0.022)。用药组和未用药组之间病因构成无明显差异(χ2=7.49,P=0.058)。4.对我院四种常见消化道出血病因进行纵向比较,消化性溃疡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直是我院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消化性溃疡的占比从2015年的31.6%上升至2019年的50.9%,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引起的出血从2015年的41.1%缓慢下降至2019年的24.6%。急性出血性胃炎、结肠癌的发病人数在五年间无明显变化规律,趋势相对平稳。5.1319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中,死亡40人,总体死亡率3.03%(40/1319),年龄范围在23-96岁。其中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9人,死亡率为5.23%(9/172);消化性溃疡伴出血5人,死亡率为1.87%(5/267);胆道出血2人,死亡率66.67%(2/3);胃癌伴出血1人,小肠出血1人,22人未明确出血原因。1278例消化道出血患者经内科保守治疗及内镜下治疗后好转出院,仅1人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外科手术治疗。926人合并不同程度的贫血,贫血发生率为70.20%,其中509人予以输血治疗。结论:1.消化道出血患者以男性居多,平均年龄61.17±19.28岁,女性发病年龄大于男性,老年患者居多,总体死亡率3.03%。2.大多数消化道出血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有明显诱因者与饮酒有关。3.我院上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分别为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出血性胃炎,下消化道出血的前三位病因是结直肠癌、痔疮、结肠息肉。
加倩[2](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蒋暑雨[3](2020)在《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依据北京市所有医院的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得出二十四节气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为临床预测、防治疾病提供依据,并与《素问·脉解篇》相关论述对比、印证,为探索各节气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的规律提供依据。方法:据2015至2019年120个节气间同疾病急诊率的比较,得到各年各节气高于120个节气的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易发疾病,及低于平均急诊率的疾病作为此年此节气不易发疾病,再将高于平均急诊率1.5倍的易发疾病单独分出,依此找出5年内在相同节气反复出现的易发疾病作为1.5倍选择标准下年年或多数年于此节气易发的疾病,此即因此节气的气化特点所导致的高危疾病。≥1.5倍选择标准下高危疾病的具体确定方法为:针对每一种疾病,若在5年中相同的节气内作为≥1.5倍易发出现≧3次,或作为易发出现2次而另外3次都>1倍提示易发倾向,认为该疾病为该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同法得某节气每年不易发疾病。结果:1.在≥1.5倍选择标准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详见论文正文。依此可见,男女呼吸系统疾病在冬季的节气即立冬~冬至较易发,消化系统疾病及肠道传染病在小满~处暑即夏秋季易发,一氧化碳中毒见于小雪~惊蛰,中暑见于小满~立秋。这些结果与常识性事实及各科教科书中所提供的疾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基本吻合,说明本研究在数据采集、统计学分析方法方面是无误的,结果是可信的,1.5倍的选择标准初步看来能满足本研究的需要。2.对照《素问·脉解篇》对立春雨水、清明谷雨、芒种夏至、立秋处暑、寒露霜降、大雪冬至六个月节气为代表的三阴三阳病的论述,本研究在1.5倍的选择标准下得到的反复易发疾病也能与之达到较高的符合度:正月立春雨水太阳病月份,易发病为呼吸系统疾病、腰臀痛等太阳经部位病症、上实下虚之瘖啡失语、狂证等;三月清明谷雨厥阴病月份,易发病为阴囊肿物、咽喉不适等厥阴肝经病症,及阳气振发而不畅之腰脊痛病症;五月芒种夏至阳明病月阳盛之阴/一阴来复、阳明闭郁,易发病为胃肠道疾病、阳盛于上而邪并于外之躁狂、心神阳气突伤之惊恐障碍、焦虑性抑郁,及阳伤水停之下肢水肿、哮喘等病症;七月立秋处暑少阴病月,阳杀于外、阴气盛于下,易发病为腰部、下腹部疾病、厌食、肝胆病、视力视觉障碍类、肺水肿喘咳、心律失常等病症;九月寒露霜降少阳病月,少阳不伸,易发病见肋软骨痛、肋间神经痛、多部位关节病、心脑血管病、高血压、肝胆疾病及消化道溃疡等;十一月大雪冬至太阴病月,脾运受抑,易发病为腹胀呕吐类消化系统、泌尿及代谢类病症等。本研究结果中,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全面、广泛,疾病种类细致,对《素问·脉解篇》的论述既有印证又有拓展,且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更利于临床实用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中西医结合研究。3.上述结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信度的同时,所呈现的各个节气的易发疾病可以作为临床预测、预防、诊治疾病的有效参考,在与经典得到了相互印证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中未论述到的节气的致病特点的缺憾,为下一步对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及对人体气化影响规律的分析,提供了较为可信、可靠的大数据依据。结论:本研究得出的各节气易于每年发作的高危疾病与事实基本吻合,且印证了《素问·脉解篇》中的相关论述,有助于指导各节气易发疾病的预测预防和诊疗、弥补经典中相关论述的不足,为进一步探索各个节气的气化特点、挖掘节气在中医学中的价值,提供了大数据依据。
张悦,刘潇,刘铁[4](2020)在《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经手术、内镜及随访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年龄是否≥60岁,将所有病例分成老年组(34例)及年轻组(30例)。比较两组在发病部位、原因及CT阳性征象方面的差异。结果老年组中,病变发生于结肠者较多,病因多为消化道肿瘤;年轻组中,病变发生于十二指肠者较多,病因多为消化性溃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的CT诊断准确率(73.50%)高于年轻组(30.00%);老年组中胃肠壁增厚征象多于年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系膜动脉CTA对老年性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徐乐[5](2020)在《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急性肠系膜缺血(acute mesenteric ischemia,AMI)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急性血流灌注受限而导致的肠道缺血性疾病。常见的缺血原因包括肠系膜血管栓塞、血栓形成、血管痉挛或者灌注不足等。随着人口老龄化,血管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该病的发病率也呈增高趋势,但其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误诊率高,加上疾病进展快,预后较差,不及时干预死亡率可高达50-70%。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是近年来常用于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被认为可以协助诊断AMI,并且多项研究表明NLR升高是缺血性疾病预后不佳的预测因素。白蛋白(albumin,ALB)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有研究提出ALB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和住院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呈相关关系,也有研究发现ALB是缺血性肠病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但目前关于NLR及ALB与AMI预后的研究极少。本研究通过对AMI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主要是分析总结AMI的临床特点,并探讨NLR与ALB水平对AMI预后的预测价值,以期为该病的诊治和预后判断提供更多的依据。方法本研究收集2013年4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共192例,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情况,对其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发生院内死亡作为终点事件,将其分成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SPSS23.0和MedCalc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图表制作,利用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对计量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利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计数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关于NLR及ALB与AMI预后的相关性研究,首先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年龄、性别、既往病史、NLR、ALB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等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然后再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到与AMI预后相关的独立影响因素,以优势比(odds ratio,OR)和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表示。绘制ROC曲线,通过曲线下面积比较分析NLR及ALB和其他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均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92例AMI患者中包含男性101例,女性91例,男女比例为1.11:1,60岁及以上者122例(63.5%)。2.89.6%的病人合并1种及以上基础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病62例(32.3%)、房颤50例(26.04%)、冠心病49例(25.5%),其他还有脑梗、高脂血症、糖尿病等。3.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187例(97.4%)、腹胀83例(39.0%)、恶心79例(41.1%)、呕吐65例(33.9%)、便血59例(30.7%),其他还有腹泻、体重下降、排气排便停止等。腹痛部位以上腹及脐周为主。24.0%的患者有腹膜炎体征。误诊病例56例,误诊率29.2%。4.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ALB降低者58.9%。计算得到NLR:7.25[3.57,17.1]。5.辅助检查:血管超声、CT、CTA、血管造影的阳性率分别为47.7%、82.1%、90.8%、100%。CT发现腹水、腹腔游离气体以及肠壁气体等征象者在死亡组高于生存组(P<0.05)。6.40.1%的患者使用内科治疗,45.3%行介入下治疗,19.3%行外科手术治疗。死亡病例36例,死亡率18.8%,死亡原因多见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合并感染性休克等。7.死亡组中NLR水平高于生存组,ALB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死亡组中房颤、脑梗、冠心病、休克、腹膜炎、年龄、WBC、APTT、D-二聚体与生存组有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NLR是 AMI 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4;95%CI:1.028~1.101;P<0.001),ALB是AM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OR=0.743;95%CI:0.639~0.863;P<0.001),此外,腹膜炎、休克及WBC也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8.ALB的预测AMI死亡的AUC为0.864,最佳截断值为29g/L,敏感度为80.6%,特异度为77.6%;NLR预测AMI死亡的AUC为0.855,最佳截断值为10.33,敏感度为86.1%,特异度为70.5%。结论1.急性肠系膜缺血常见于有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常伴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等。临床表现以腹痛伴随恶心呕吐、腹胀、便血等为主,症状与体征不相符,误诊率及死亡率较高。2.高度怀疑AMI时可首选CTA或DSA检查,CT发现腹水、肠壁气体及腹腔游离气体时应警惕AMI不良预后的发生。3.NLR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ALB是AMI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此外,腹膜炎、休克及WBC也是AMI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4.NLR及ALB对AMI预后的预测效能高,有望成为预测AMI预后的简单易得的可靠指标,临床上需加强重视。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6](2019)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1982年,John B.Mulliken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Vascular anomalies)重新分为血管瘤(Hemangioma)和脉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这一分类观点被广泛认同,ISSVA于2018年对该分类系统再次修订。本文就此次修订的主要变动进行介绍,并附上最新的分类系统。
贺迎坤[7](2019)在《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文中认为目的:评估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该研究为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2012年10月到2018年10月共有69例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直径大于1Omm)纳入该研究,51例接受血管重构介入治疗、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或二者联合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手术组,18例接受了抗血小板或单纯危险因素控制治疗的患者进入保守组。同时在中文万方数据库和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数据库进行检索提取发表的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患者430例。主要观察指标是手术组和保守组与方案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手术组和保守组死亡事件、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及非卒中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及动脉瘤治愈情况等。结果:手术组和保守组所有与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5.7%和44.4%,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值为 0.353(95%CI,0.156-0.801);方案相关死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0%和38.9%,RR值为0.050(95%CI,0.007-0.382);方案相关出血性卒中发生率分别为2.0%和22.2%,RR值为0.088(95%CI,0.011-0.738)。44例手术组病人影像学随访动脉瘤治愈率为56.8%(25/44)。生存分析显示手术组和保守组1年、3年和5年的无死亡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8.0%vs 83.3%(P=0.020)、98.0%vs 61.5%(p=0.002)和 98.0%vs 32.8%(P<0.001),5年无严重不良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07),无卒中事件累计生存率分别为85.5%vs 32.8%(P=0.020);亚组分析结果显示血管解构介入治疗治愈率(100%,10/10)高于血管重构介入治疗(40.6%,13/32)(P<0.001),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支架联合弹簧圈治愈率(54.2%,13/24)较高(P=0.040);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严重不良事件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344倍(95%CI,0.119-0.995),缺血起病发生方案相关卒中事件的风险是其他起病方式的4.447倍(95%CI,1.444-13.700),手术治疗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保守治疗的0.040倍(95%CI,0.004-0.373),大型动脉瘤发生方案相关死亡的风险是巨大动脉瘤的 0.126 倍(95%CI,0.021-0.772)。试验数据两组结果与文献分析数据结果对比发现试验数据手术组方案死亡事件发生率(2.0%)低于文献中手术组结果(13.0%)(P=0.030)。结论:与保守治疗相比,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有较低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死亡事件发生率和出血性卒中事件发生率;能有效预防颅内椎基底大动脉瘤远期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卒中事件发生,同时能有效预防短期和长期的死亡事件发生;血管解构治疗闭塞治愈率高,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在血管重构介入治疗中闭塞治愈率较高;发病类型是影响卒中事件发生的预测因素,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严重不良事件的预测因素,动脉瘤的大小和治疗方案选择是预测死亡的预测因素。
黄裕盛[8](2019)在《基于慢病平台的sICAS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双抗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海南省海口市某三甲医院“互联网+医疗”模式下基于云技术及住院病历大数据汇聚平台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n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sICAS)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现状及影响院内双抗治疗的因素分析。【方法】通过慢病大数据管理平台,利用筛选方程式抓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01至2018.12住院的sICAS患者65例,根据狭窄分布的情况进行亚组分析。把65例住院治疗患者根据有无给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100mg+氯吡格雷75mg)分为双抗组及未双抗组。再分别通过入住科室(神经科、非神经科)、年龄(≤75岁、>75岁)、性别(男性、女性)、大面积脑梗死(LHI、非LHI)、入院年份(2016年、2017年、2018年)、入院时NIHSS评分(轻度卒中、中度卒中、重度卒中)分为六个亚组,利用两个样本或多个样本的χ2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院内sICAS患者双抗治疗的可能因素。【结果】≤75岁年龄段的患者前循环狭窄比例高于>75岁年龄段患者(P<0.05),而后循环狭窄比例低于>75岁年龄段患者(P<0.05)。前循环动脉闭塞的比例明显高于后循环(P<0.01),而后循环动脉中重度狭窄的比例明显高于前循环(P<0.01)。入住神经科、2018年入院、>75岁、不合并大面积脑梗死、入院时NIHSS评分0-15分的sICAS患者双抗率较高,组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或P<0.01),男女性别之间的双抗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大面积脑梗死(回归系数B=-3.086 OR=0.046 P=0.018)、神经科医生(回系数B=3.086 OR=21.895 P=0.013)、年龄(回归系数B=-1.415 OR=0.243 P=0.023),是影响院内sICAS患者双抗治疗的主要因素。【结论】仍存在有部分未严格遵循指南进行临床诊疗的现象,指南知晓率仍需普及。对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应专科专治。利用脑卒中慢病管理平台可实现非急性期sICAS患者群体远期的院外统筹管理。
袁瑶[9](2019)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以及Fishier分级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经CT扫描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3D-CTA和DSA检查出的动脉瘤患者76例,并以手术病理作为金标准来验证这两种检查的检出率。(1)对比CTA和对比DSA两种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2)评价Fisher分级与GOS评分的相关性;(3)分析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差的患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结果:手术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71例,共有7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患者64例,共有67个动脉瘤瘤体;DSA检查出的颅内动脉瘤67例,共有69个动脉瘤瘤体。CT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6.1%、90.5%、80.0%及89.9%,DSA检出的阳性率、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是88.6%、93.2%、80.0%及92.4%,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G=-0.879,P=0.000<0.05,患者的出血量、出血位置及出血后发生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与患者的预后呈负相关,即随着Fishier分级增加,GOS评分降低。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发生CVS的可能性较其余颅内动脉大,且预后差(χ2=11.213,p=0.047<0.05)。结论:CTA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检出的常规检查手段;Fishier分级能够很好的从影像学角度通过判断脑血管痉挛的可能性,从而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下一步的手术方案的制定、患者的诊治及预后提供更加完善的影像学资料,对患者的预后的评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引起的出血预后差,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赵年,李春华,李德秀,张维珍,李征,朱志远[10](2016)在《奥曲肽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隐血试验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栓塞介入治疗消化性溃疡引发的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方法:将30例消化道溃疡合并急性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1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栓塞介入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奥曲肽联合栓塞治疗,在48 h后评价短期疗效,并随访1月观察患者的出血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采用联合免疫试剂盒检测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天,3天和7天的大便隐血,并记录患者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的短期有效率为92.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6,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大便隐血试验均为阳性,治疗2天后,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的隐血阳性率分别为21.4%和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X2=6.66,P<0.01);治疗3天后,联合治疗组92.8%患者隐血试验转阴,显着高于对照组60.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66,P<0.05);对照组患者的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4.15±2.37)天和(7.22±1.98)天高于联合治疗组,其隐血转阴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77±1.98)天和(5.33±2.07)天,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曲肽联合栓塞介入治疗可以快速止血,再出血发生率低和安全等特点,能有效治疗消化性溃疡引发的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二、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项即可排除)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3.2 消化道出血的部位、病因分析 |
3.3 四种常见病因与性别的关系 |
3.4 四种常见病因与年龄的关系 |
3.5 四种常见病因与吸烟的关系 |
3.6 四种常见病因与饮酒的关系 |
3.7 四种常见病因与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血小板药及抗凝药物的关系 |
3.8 四种常见病因五年来的变化趋势 |
3.9 预后分析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消化道出血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
1. 经文解读 |
2. 天文历法溯源 |
3. 气象数据分析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
前言 |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讨论 |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
简历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
二十四节气简介 |
1 节气的由来 |
2 二十四节气总体气机特点 |
3 二十四节气对人体气化的影响 |
文献综述一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及其现代研究 |
1 《内经》中的时间医学思想 |
2 中医时间医学的现代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研究 |
1 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2 消化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3 循环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4 神经系统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5 其他疾病发病与节气的相关性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资料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 |
2.2 具体步骤 |
3 结果 |
3.1 北京市急诊患者的疾病分布规律 |
3.2 以男性大寒为例演示大寒节气反复易发疾病的判定——举例 |
3.3 男性、女性二十四节气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3.4 2级分类下男女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个数总结 |
3.5 结果总评价 |
3.6 男性、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总体特点 |
3.7 印证经典中的论述 |
3.8 弥补经典中的不足 |
3.9 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研究的可信度分析 |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
3 研究意义 |
4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男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附录2 女性各节气反复易发疾病 |
简历 |
(4)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处理及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出血部位 |
2.2 出血原因 |
2.3 CT阳性征象 |
2.3.1 对比剂外溢 |
2.3.2 胃肠壁增厚 |
2.3.3 粘膜强化 |
2.3.4 血管畸形 |
2.4 CT诊断 |
3 讨论 |
(5)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关于缺血性肠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分类 |
第二部分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发病机制 |
1脉管肿瘤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1.1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 |
1.2先天性血管瘤(Ccongenital hemangioma,CH) |
1.3化脓性肉芽肿(Pyogenic granuloma,PG) |
2脉管畸形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1毛细血管畸形(Capillary malformation,CM) |
2.2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Hereditary hemorrhagic telangiectasia,HHT) |
2.3静脉畸形 |
2.3.1散发性静脉畸形、多灶性静脉畸形、遗传性皮肤黏膜静脉畸形和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 |
2.3.2过度角化性皮肤毛细血管静脉畸形 |
2.3.3疣状静脉畸形 |
2.3.4球细胞静脉畸形(Glomuvenous malformation GVM) |
2.4淋巴管畸形(Lymphatic malformation,LM) |
2.5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AVM) |
第三部分血管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
1婴幼儿血管瘤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1.4.2治疗方法的选择 |
1.4.2.1局部外用药物 |
1.4.2.2局部治疗 |
1.4.2.3系统治疗 |
2先天性血管瘤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与鉴别诊断 |
2.3辅助检查 |
2.4治疗 |
3血管内皮瘤 |
3.1种类 |
3.2临床表现 |
3.2.1 KHE与TA |
3.2.2 Kasabach-Merritt现象(Kasabach-Merrit phenomenon,KMP) |
3.3辅助检查 |
3.4诊断 |
3.5治疗 |
3.5.1 KHE与TA |
3.5.2其他的少见血管内皮瘤 |
第四部分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葡萄酒色斑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及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1.4.1激光治疗 |
1.4.1.1脉冲染料激光(Pulsed dye laser,PDL) |
1.4.1.2脉冲倍频Nd:YAG激光 |
1.4.1.3长脉冲Nd:YAG激光 |
1.4.1.4长脉冲翠绿宝石激光 |
1.4.2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1.4.3非相干光治疗 |
1.4.4手术治疗 |
1.4.4.1直接切除缝合 |
1.4.4.2局部皮瓣 |
1.4.4.3皮片移植 |
1.4.4.4组织扩张 |
1.4.4.5预构扩张皮瓣 |
1.4.4.6正畸正颌手术 |
2静脉畸形 |
2.1临床表现 |
2.2诊断和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方法及适应证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2.1血管内硬化治疗 |
2.3.2.2手术治疗 |
2.3.2.3激光治疗 |
3动静脉畸形 |
3.1临床表现 |
3.2诊断 |
3.3辅助检查 |
3.4治疗 |
3.4.1常规介入栓塞 |
3.4.2无水乙醇介入栓塞治疗 |
3.4.3外科手术 |
3.4.4联合治疗 |
4淋巴管畸形 |
4.1淋巴管畸形的组织病理和发病机制 |
4.2临床表现及诊断 |
4.3治疗 |
第五部分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1血管瘤相关综合征———PHACE综合征 |
1.1临床表现 |
1.2诊断与鉴别诊断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脉管畸形相关综合征 |
2.1临床表现及诊断 |
2.1.1 Sturge-Weber综合征 |
2.1.2色素血管性斑痣性错构瘤病 |
2.1.3 Klippel-Trenaunay综合征与Parkes-Weber综合征 |
2.1.4变形综合征 |
2.1.5 Bannayan-Riley-Ruvalcaba综合征 |
2.1.6 Cobb综合征 |
2.1.7 Beckwith-Wiedemann综合征 |
2.1.8 Maffucci综合征 |
2.1.9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 |
2.1.10 Gorham综合征 |
2.1.11 CLAPO综合征 |
2.2辅助检查 |
2.3治疗 |
2.3.1治疗原则 |
2.3.2治疗方法的选择 |
2.3.3治疗方法 |
第六部分眶内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1眶内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 |
1.1眼眶血管瘤临床表现 |
1.2眼眶血管瘤诊断和鉴别诊断 |
1.2.1诊断 |
1.2.2鉴别诊断 |
1.3眼眶血管瘤治疗 |
1.3.1治疗适应证 |
1.3.2药物治疗 |
1.3.3手术切除 |
2眶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 |
2.1临床表现 |
2.1.1静脉畸形 |
2.1.2混合畸形 |
2.1.3眼眶动静脉畸形 |
2.2诊断和鉴别诊断 |
2.2.1诊断 |
2.2.2鉴别诊断 |
2.3治疗 |
2.3.1静脉畸形/混合畸形 |
2.3.1.1扩张型 |
2.3.1.2非扩张型/混合畸形 |
2.3.2动静脉畸形 |
附录一:通用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治疗技术 |
1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相关的光电治疗技术 |
1.1激光在血管瘤治疗中的应用 |
1.1.1血管瘤的激光治疗 |
1.1.1.1脉冲染料激光 |
1.1.1.2 Nd:YAG激光 |
1.1.1.3点阵激光(Fractional Laser) |
1.1.2激光治疗的并发症 |
1.2激光在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1.2.1毛细血管畸形 |
1.2.1.1脉冲染料激光 |
1.2.1.2肽氧磷酸钾激光(KTP) |
1.2.1.3强脉冲光 |
1.2.2静脉畸形的激光治疗 |
1.2.3获得性血管病变 |
1.2.3.1匍行性血管瘤 |
1.2.3.2血管角皮瘤 |
1.2.3.3疣状静脉畸形 |
1.2.3.4老年性血管瘤 |
1.2.3.5化脓性肉芽肿 |
1.2.3.6血管痣 |
1.2.3.7毛细血管扩张 |
1.2.3.8静脉湖 |
1.3光动力治疗(Photodynamic therapy,PDT) |
2超声在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病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
2.1超声对浅表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 |
2.2超声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治疗中的作用 |
2.2.1超声实时引导治疗的优点 |
2.2.2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 |
3脉管畸形的介入栓塞治疗 |
3.1常用介入栓塞药物及选择 |
3.2介入栓塞治疗在高流量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3.3介入硬化治疗在低流量脉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中的应用 |
4无水乙醇在血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1安全应用无水乙醇的要点 |
4.2无水乙醇在静脉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4.3无水乙醇在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
5泡沫硬化治疗 |
5.1适应证 |
5.2泡沫硬化剂常规制备方法 |
5.3静脉畸形泡沫硬化治疗要点 |
5.4不良反应 |
5.5其他注意事项 |
6外用药物在浅表性婴幼儿血管瘤中使用 |
6.1β受体阻滞剂类 |
6.2 5%咪喹莫特 |
7雷帕霉素在脉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7.1雷帕霉素的作用机制 |
7.2雷帕霉素在脉管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7.3雷帕霉素在低流量脉管畸形治疗中的应用 |
7.4雷帕霉素在复杂脉管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
7.5雷帕霉素相关副作用 |
8抗肿瘤药物注射治疗 |
8.1博来霉素 |
8.1.1作用机制 |
8.1.2适应证 |
8.1.3治疗方法 |
8.1.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2长春新碱 |
8.2.1作用机制 |
8.2.2适应证 |
8.2.3治疗方法 |
8.2.4不良反应及防治 |
8.3干扰素 |
8.3.1作用机制 |
8.3.2适应证 |
8.3.3治疗方法 |
8.3.4不良反应及防治 |
附录二:国内少数单位开展的其他特殊治疗技术 |
1电化学治疗 |
1.1电化学治疗的基本原理 |
1.2电化学治疗的适应证 |
1.3电化学治疗的方法 |
1.4电化学治疗的注意事项 |
1.5电化学治疗的疗效评价 |
2高频电凝治疗 |
2.1高频电凝治疗的适应证 |
2.2高频电凝的治疗方法 |
2.3高频电凝治疗的注意事项 |
3射频与微波消融 |
3.1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原理 |
3.2射频与微波消融术在脉管畸形领域的应用 |
3.3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治疗方法 |
3.4射频与微波消融术的注意事项 |
4尿素治疗 |
4.1尿素治疗血管瘤与脉管畸形原理 |
4.2尿素疗法的主要特点 |
4.3尿素治疗血管瘤(含KMP)与脉管畸形的方法 |
4.3.1单纯局部尿素注射 |
4.3.2选择性颈外动脉结扎置管、尿素介入治疗 |
4.3.3局部尿素注射+手术切除 |
4.3.4尿素联合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 |
(7)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2.3 入组病人基本资料 |
2.4 治疗方案 |
2.5 随访管理 |
2.6 评估指标 |
2.7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诊疗方案 |
3.2 主要观察指标和次要观察指标 |
3.3 试验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 |
3.4 典型病例 |
第4章 讨论 |
4.1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流行病学与病理生理特点 |
4.2 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治疗 |
4.3 不良事件及其预测指标 |
4.4 研究局限性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中英文缩略语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基于慢病平台的sICAS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双抗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2 结果 |
2.1 sICAS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 |
2.2 sICAS 患者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现状 |
2.3 各因素sICAS患者双抗治疗率比较 |
2.4 sICAS 患者院内双抗治疗的影响因素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诊疗进展和互联网大数据模式下缺血性脑卒中慢病管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思考 |
综述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
附录2 缺血性脑卒中病因分型(TOAST分型) |
附录3 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分型(OCSP分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四、老年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DSA诊断及栓塞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D]. 张佳楠. 南昌大学, 2021(01)
- [2]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二十四节气对北京地区急诊病种的选择研究[D]. 蒋暑雨.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肠系膜动脉CTA在老年性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张悦,刘潇,刘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06)
- [5]急性肠系膜缺血的临床特点及NLR、ALB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D]. 徐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6]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 Chinese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vascular anomalies (CSSVA);.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9(05)
- [7]颅内椎基底动脉干大动脉瘤的介入治疗[D]. 贺迎坤. 苏州大学, 2019(04)
- [8]基于慢病平台的sICAS患者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及双抗现状分析[D]. 黄裕盛. 海南医学院, 2019(01)
- [9]3D-CT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责任动脉瘤的诊断及预后评估[D]. 袁瑶.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10]奥曲肽联合介入治疗对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隐血试验的影响[J]. 赵年,李春华,李德秀,张维珍,李征,朱志远.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