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线程环境下X-Window程序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朱海[1](2020)在《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国网信息系统已经建立起了完善的外部攻击防御体系,但是系统运维工作中还缺乏对内部安全威胁的有效防范手段。随着图形界面系统的普及,使用远程桌面进行运维的需求也不断增长。运维审计系统可以有效地规范运维操作,追查运维责任。Xrdp是Linux操作系统下的RDP服务端,而XWindow系统为Xrdp提供图形化界面,并且大多数Linux操作系统中默认提供XWindow系统服务。本文对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进行研究设计,并完成系统实现。本文的具体研究工作在于:基于RDP协议以及XWindow系统设计并实现了具备运维交互数据记录功能的代理模块。该模块无需在运维服务器上安装RDP服务端即可为运维人员提供远程桌面运维服务,并且有效的将运维服务器的账号密码与运维人员隔离,增强信息系统安全性。设计了包含时间参数的运维交互数据回放文件格式,并实现了能够播放该文件的回放程序,该程序通过可等待计时器实现流逝时间的计算,然后根据流逝时间控制播放速度,为审计人员提供运维操作审计服务。在运维服务与审计服务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系统方案,将系统分为四个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系统安全模块、运维功能模块以及审计功能模块。然后完成了该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实现,为用户提供了易用可靠的运维审计系统,规范了远程桌面运维工作。
胡泽民[2](2019)在《基于光学法的风电齿轮箱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系统研究》文中提出齿轮箱是双馈风力发电机组的重要传动部件,若不能及时发现齿轮箱潜在故障,随着风机的持续运行,齿轮箱内部将会发生严重磨损,最终导致风机停转,甚至造成严重的生产事故。由于在齿轮磨损时会产生一定的磨损颗粒,其形貌大小与风机运行工况有着密切联系,所以可通过检测油液中的磨粒,较早了解齿轮箱工况,为视情维修提供宝贵依据,避免风机故障的发生。本文在对油液磨粒检测技术深入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现有监测技术的不足,并结合风电齿轮箱油液磨粒在线监测技术要求,研究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成像法和嵌入式的风电齿轮箱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系统。本文首先对风机齿轮箱的机械磨损过程和磨粒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证明了油液磨粒形貌大小与齿轮箱运行工况的相关性;分析了影响油液磨粒图像清晰度的因素,提出了竖直放置油池的方法,解决了磨粒沉积、跳跃和自锁等问题;根据系统设计要求,设计了一种基于光学成像法的油液磨粒检测系统,并对进出油液、采样油池和显微成像等关键装置进行了设计和选型。根据风场地处偏远及传统数据处理设备成本较高等问题,结合处理器性能分析,提出一种基于嵌入式处理器I.MX6Q和GPRS通信芯片SIM800C的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硬件系统;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嵌入式图像处理及控制电路,并搭建了PC-Linux交叉编译环境和移植了精简的ARM-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利用该嵌入式平台实现了油液磨粒图像的实时采集、处理及通信。在图像的实时采集中,设计了基于V4L2的图像采集程序,实现了图像YUYV的输出格式。在图像预处理中,采用抽取图像Y分量及移位操作的方式实现了图像的快速灰度化;比较了多种平滑滤波方式,选定了以中值滤波方式滤除椒盐噪声,并采用峰值信噪比(PSNR)进行了清晰度评价;利用限制对比度的自适应直方图均衡化法(CLAHE)对油液磨粒图像进行了对比度调整,突出了某些离焦磨粒;对运动模糊和离焦模糊图像的恢复过程进行了详细研究,采用改进的Radon变换、微分自相关和DFT暗环轨迹法精确辨识了模糊角度、长度及半径,并采用维纳滤波较好的实现了图像复原。在图像后处理中,提出采用Otsu算法及形态学算法实现了磨粒与背景的分割及其二值滤波。根据Canny算子实现了磨粒边缘检测,并提取了磨粒尺寸和形状两大类型共13种特征参数,为描述磨粒特征提供了必要准备。并编写了基于GPRS的无线通信程序,实现了磨粒数据的可靠上传。最后利用QT框架编写了具有TCP网络通信、数据库管理、多线程响应和磨粒信息统计与显示等子功能的监控界面;搭建了油液磨粒监测实验平台,并对齿轮箱润滑油油样进行了测试,其测试结果与实际运行工况相符,且检测精度满足设计要求。
李红[3](2016)在《海参等级自动分选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海参产业发展迅速,产量巨大,海参加工之后需要分等分级。人工分选具有效率低、精度差、易疲劳和不卫生等特点,无法满足海参分选的正常需求。海参自动分选机是自动化分选设备,使用重量和图像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克服人工分选的种种弊端,高效、准确地完成分选任务。海参分选机以Exynos4412处理器为核心,使用嵌入式Linux系统,采集海参的重量和图像数据作为分选的主要依据。不同于市面上的分选机,本文设计的海参分选机使用图像进行辅助处理,可有效避免一次称量多只海参或者混入异物等特殊情况。并且用户可以对分选机进行扩展,用于其他产品的分选。本研究主要完成了海参分选机的硬件、软件和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核心板周围电路设计、图像采集电路设计、分选控制电路设计、传送带调速控制电路设计和触摸屏接口电路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设备驱动程序设计、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设计。驱动程序设计包括TVp5150驱动程序设计和分选控制器驱动程序设计;应用程序设计包括:图像采集程序设计、图像识别程序设计以及分类数据处理程序设计。图形用户界面用于对海参分选机的控制和参数设置,主要包括:主窗口、分选标准设定模块、时间和速度设定模块、串口参数设定模块、网络参数设定模块、打击测试和密码设置等其他模块设计。海参分选机的用户图像界面基于Qte-4.7.3版本设计,应用程序在Windows上完成开发设计,调试通过之后,经过Linux交叉编译,将应用程序运行于嵌入式Linux系统之中。海参分选机系统的软硬件都已经设计完成,经过反复调试和多次实验,可以高效、准确地完成海参的分选。
杨强[4](2015)在《基于HTML5技术的IVI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汽车的普及以及智能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n-Vehicle Infotainment简称IVI)已经成为影响购买汽车决策的重要因素和汽车制造商开发汽车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汽车消费者期望IVI系统能跟上消费类电子产品飞速前进的步伐。开发一款优秀的IVI系统,拥有炫丽的HMI画面是至关重要。由于HMI画面开发工程量巨大和开发技术复杂,容易导致IVI软件的开发费用高昂,开发周期过长,开发产品滞后于市场等问题。如何开发拥有画面炫丽,性能出色的HMI画面的IVI系统成为了各大IVI系统开发商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针对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特点进行需求分析,完成了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TizenIVI的车载中间件软件定制和基于i.MX6D芯片硬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为HTML5应用程序提供了稳定的软件和硬件运行平台。同时为了解决现有人机交互界面软件开发问题,采用跨平台HTML5技术开发人机交互界面软件。结合车载软硬件平台和HMTL5应用程序的设计开发技术,提供了开发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飞思卡尔的i.MX6D芯片设计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硬件平台。硬件IC选型和硬件电路设计充分考虑前装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设计标准,系统采用CPU(i.MX6D)+MCU(78K0R)架构,搭载电源控制,CAN总线通信,音频DSP,音视频编解码等。2.分析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软件平台和功能需求,对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TizenIVI进行定制化设计和实现。主要增加设计和实现了基于Wayland技术的多窗体控制模块,音权控制模块,汽车总线数据收发模块,软件升级模块,物理按键接收模块,倒车影像快速显示模块,地图导航模块等核心中间件软件。3.研究HTML5技术特点以及对Web引擎(Crosswalk)扩展。基于Javascript MVC框架Backbone设计Web应用程序软件开发框架,运用HTML5技术开发Web应用程序。本文结合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开发满足汽车前装标准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
刘凡[5](2011)在《基于嵌入式Linux的远程桌面技术研究及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具有图形界面的嵌入式智能终端大量涌现,使得对这些设备的远程控制管理需求越来越多。嵌入式设备往往具有较弱的CPU、较小的内存及存储空间,一般采用MiniGUI等嵌入式GUI系统,因此,提供一个轻量级的能与常用嵌入式GUI兼容的远程桌面服务变得具有相当的意义。本文以基于ARM核的SOC为硬件平台,以嵌入式Linux及MiniGUI为软件环境,基于RFB协议,实现了一个轻量级的基于framebuffer机制及Linux输入子系统的类VNC服务器。考虑到大部分嵌入式Linux采用的GUI系统均基于framebuffer实现这一事实,本文提供的方案将能在所有支持framebuffer机制及Linux输入子系统的Linux平台上提供远程桌面服务。另外,我们还对RFB协议进行了扩展,加入音频传输功能,满足部分应用对远程声音的需求。本文实现的远程桌面服务具有性能较好、可移植性强、程序体积小的特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几种常见的远程桌面技术,包括VNC、微软远程桌面服务以及X Window系统;然后针对具体需求和应用场景,给出软件整体设计;接着阐述各模块详细设计方案及实现要点;最后还对本方案进行了功能、性能以及可移植性等多方面的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案在嵌入式平台上具有较好的性能表现,满足一般应用要求。
蒲敏[6](2009)在《基于Linux的嵌入式驱动程序实现及GUI移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以及的发展,嵌入式系统已经广泛地渗透到科学研究、工程设计、军事技术、各类产业和商业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中。国内外各种嵌入式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使嵌入式技术越来越和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嵌入式设备的各个特点限定了它的设备驱动程序必须定制,并且和嵌入式操作系统以及应用程序完全绑定在一起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不同的嵌入式产品在开发时都必须设计自己的设备驱动程序,虽然很多的嵌入式操作系统都提供了驱动程序范例,但实际运行的驱动程序都必须针对具体硬件的资源分配和某些特性进行修改,甚至重新设计。另一方面,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设备需要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这需要一个高性能、高可靠、占用系统资源少的用户图形界面的支持。论文的研究内容之一是四个基本的嵌入式Linux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本文首先介绍了嵌入式Linux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其设计的基本步骤,并阐述了在基于S3C2410芯片的开发板上构建一个可实用的嵌入式系统的过程;然后分析了Linux内核的组成和内核与设备驱动之间的关系及Linux设备驱动的结构。最后根据设备提供的硬件手册和前面对驱动程序作的深入分析,实现了RS-232、小键盘接口、Flash存储器和LCD显示控制器的驱动程序。在调试好各个驱动后,成功地它们移植到了开发板上,使得开发板能够提供基本的运行功能并为下一步的研究开发工作作好了准备。为了适应嵌入式设备对人机交互界面的要求,本论文对基于嵌入式Linux图形用户界面的移植也进行了研究并将GTK成功地移植到了开发板上。首先介绍几种典型的嵌入式系统下的图形用户界面系统,并简要分析了各自的特点;然后根据其特点选择将其中一种GUI系统——GTK移植到开发板上。作为移植GTK的前期工作,先详细分析了GTK的支撑软件——X-Window的运行原理,并将其裁剪编译后移植到开发板上;在此基础上,对GTK的运行原理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裁剪编译后成功移植到开发板上作为嵌入式GUI系统。在此基础上,可以开发出简单、免费、美观、实用的GUI界面,最终使得用户对整个系统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这对今后开发嵌入式GUI系统有一定参考价值。
亓向国[7](2009)在《MicroWindows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电器产品的数字化,嵌入式系统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得到应用,产品与用户之间交互增多,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作为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内容,以丰富的图形图像信息、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用户交互。使用GUI系统作为人机界面,使软件系统简洁、美观、应用方便,更加人性化,现在GUI己经大量应用在嵌入式领域。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系统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论文分析比较了MiniGUI, MicroWindows, OpenGUI及Qt/Embedded四种主流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系统的功能与性能,并选择MicroWindows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研究。接下来分析了MicroWindows分层的体系结构,并对其中重要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较好地从整体上清晰的把握MicroWindows系统的架构和设计思想,嵌入式图形系统MicroWindows采用分层的体系结构和客户服务器模型,具有运行稳定、占用系统资源少等特点,但也存在对多线程程序的支持、客户/服务器通信效率低等不足,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以下工作:MicroWindows的服务器能够支持多个客户端进程同时运行,但存在客户端进程必须是单线程的要求,否则就会对临界资源产生访问冲突,如请求包缓存区,网络套接字和事件队列等临界资源。本文根据客户进程和服务器之间发出请求、接收应答和事件驱动的交互方式,针对同步和异步的交互过程分别采用不同的策略,实现了MicroWindows支持客户端多线程的应用程序。MicroWindows的客户端进程和服务器之间通过网络套接字socket进行通讯,一次数据传输需要经过从客户缓存区到Linux核心空间,再从Linux核心空间到服务器空间的两次拷贝过程,这种方式带来较大的系统开销,特别是传送大量数据时效率较低。本文通过共享内存的通讯方式,避免了数据的两次拷贝过程,提高通讯效率,并且能够实现对用户透明的动态切换两种通讯方式。最后结合具体的应用,通过实验程序验证了改进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吕亮[8](2007)在《基于ARM的便携式雷达终端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雷达显示与控制终端是雷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能够对雷达进行精确的控制,同时对从雷达获取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处理,将获取的目标信息以直观、有效、准确的方式呈现给雷达控制者。本文开展基于ARM的便携式战场侦察雷达终端的研究与设计,采用目前先进的嵌入式系统技术,设计能够完成显示与控制的智能终端,这对提高便携式战场侦察雷达的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便携式雷达终端的设计主要包括硬件平台的构建、软件开发平台的搭建和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硬件平台的构建是整个设计的基础,硬件平台采用基于ARM920T的多接口高性能CPU S3C2410X处理器。软件开发平台的构建基于宿主机——目标机模式。雷达显示控制终端应用软件的开发包括:根据显控终端软件功能需求,进行软件模块划分;GUI界面程序的设计;电子地图的显示处理程序设计;雷达目标信息显示程序的设计;基于Qt/Embedded的串口通信程序的编写。考虑到雷达显示控制终端软件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实用性,软件设计基于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利用C++语言、Qt等相关软件工具包进行软件开发。本文研究了嵌入式Linux与嵌入式GUI技术,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便携式雷达终端硬件平台的构建和终端系统应用软件的编写与调试等工作,设计实现的便携式雷达终端符合现代雷达终端的各项要求。
朱健琪[9](2007)在《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仪器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设计在近年来嵌入式应用中已经越来越广泛,无论是在智能家电,消费电子,还是工业控制领域都可以见到嵌入式操作系统的身影。与之前基于单片机开发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模式不同,嵌入式操作系统本身可以提供在资源,空间,时间上极大的灵活性,这就要求设计开发人员在设计思路和开发方法上要与以前的前后台系统有较大的不同。本论文基于国内一家电子测量仪器公司的实际项目,由于智能仪器的概念的提出,对于电子测量仪器,特别是对通信电子行业的测量仪器的指标,操控性,智能性有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单片机设计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要求。因此在智能仪器中实现嵌入式操作系统实现多任务,实时性已成趋势。本文详细介绍了采用ARM9内核的三星S3C2410arm处理器构建硬件平台的嵌入式软件解决方案。在充分考虑当前嵌入式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指标以及发展趋势后,提出采用Linux作为嵌入式操作系统提高了系统的实时性并拓展了网络功能;并以双端口ram作为替代SPI的数据交换通道,大大提高了数据交换的速率,降低了一次数据采集所耗费的等待时间;此外采用了独立的GUI系统将GUI和算法应用程序,控制应用程序分离开来,实现了结构清晰的软件架构,从而避免了之前项目将GUI,算法实现,控制实现混为一体所带来的软件管理的弊端。本文着重讨论了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应用和移植,bootloader对Linux的引导,设备驱动程序的开发,数据传输与交换,GUI图形用户系统的移植与开发等方面。并以实例加以说明解释。
罗琦[10](2006)在《面向对象嵌入式多任务GUI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图形用户界面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作为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内容,提供了丰富的图形图像信息、直观的表达方式与用户交互。使用GUI系统作为人机界面的软件系统简洁、美观、方便好用,更加人性化,并且已经大量应用在嵌入式领域。近来的市场需求显示,越来越多的嵌入式系统,包括手持设备、机顶盒、工业实时控制系统等,均要求一个高性能、稳定可靠的GUI系统支持。并且随着硬件技术的发展,资源的有限不再是一个绝对的瓶颈。因此对GUI系统的需求越来越复杂,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大多数传统嵌入式GUI系统只提供单任务体系结构,即所有和界面有关的应用都在同一个任务中开发、运行。这种体系最大的缺点在于响应不及时,程序以串行方式运行。若能同时运行多个GUI任务,我们的窗口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响应,也可以根据应用需求分配不同的任务优先级,获得不同的响应效果。同时又方便了应用开发,不同需求的GUI应用可以独立开发、调试、维护。针对嵌入式领域多样化的情况,本文在深入分析了多种流行嵌入式GUI特点和实现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支持多任务的嵌入式GUI系统(emGUI)设计思想和体系结构,通过该方案设计和实现的原型不仅具有良好的通用性,还具有高效、易用和扩展性强等特点。本文将着重介绍emGUI的体系结构,多任务管理调度机制,消息驱动机制和窗口管理等。由于采用面向对象设计思想,emGUI还具有良好的移植性和扩展性。
二、多线程环境下X-Window程序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线程环境下X-Window程序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选题意义及目的 |
1.4 论文研究工作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关键技术研究 |
2.1 RDP协议分析 |
2.1.1 RDP协议总体分析 |
2.1.2 RDP连接建立过程 |
2.2 XWindow系统分析 |
2.2.1 XWindow系统总体分析 |
2.2.2 事件机制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系统设计 |
3.1 系统总体设计 |
3.2 系统管理模块设计 |
3.3 系统安全模块设计 |
3.4 运维功能模块设计 |
3.4.1 典型代理模块结构 |
3.4.2 X代理模块设计 |
3.5 审计功能模块设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系统实现 |
4.1 系统管理模块实现 |
4.1.1 人员管理实现 |
4.1.2 设备管理实现 |
4.1.3 系统服务配置实现 |
4.2 系统安全模块实现 |
4.2.1 运维认证实现 |
4.2.2 审计认证实现 |
4.3 运维功能模块实现 |
4.4 审计功能模块实现 |
4.4.1 回放文件存储格式 |
4.4.2 回放程序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完成的工作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基于光学法的风电齿轮箱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油液磨粒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1 离线式油液磨粒检测的研究现状 |
1.2.2 在线式油液磨粒检测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全文章节安排 |
2 基于光学法的油液磨粒在线监测原理与系统设计方案 |
2.1 齿轮箱机械磨损过程与磨粒类型特征分析 |
2.1.1 齿轮箱机械磨损过程分析 |
2.1.2 磨粒类型特征分析 |
2.2 油液磨粒图像清晰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
2.2.1 显微成像系统分析 |
2.2.2 油液运动与磨粒受力分析 |
2.3 油液磨粒监测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2.3.1 系统设计要求 |
2.3.2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2.4 油液磨粒采样关键装置的设计 |
2.4.1 进液装置的设计 |
2.4.2 采样油池的设计 |
2.4.3 显微成像系统的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嵌入式的油液磨粒硬件电路与操作系统设计 |
3.1 硬件电路设计需求分析 |
3.1.1 嵌入式处理器性能的分析与选择 |
3.1.2 通信方式和接口的分析与选择 |
3.2 嵌入式硬件电路设计 |
3.2.1 核心板设计 |
3.2.2 底层板设计 |
3.3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
3.3.1 GPRS无线通信芯片的选择 |
3.3.2 无线通信芯片外围电路设计 |
3.4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搭建 |
3.4.1 PC-Linux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
3.4.2 ARM-Linux操作系统的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4 油液磨粒监控终端的应用程序设计 |
4.1 油液磨粒图像的采集与处理 |
4.1.1 油液磨粒图像的采集 |
4.1.2 油液磨粒图像的预处理 |
4.1.3 油液磨粒图像的后处理 |
4.2 油液磨粒模糊图像的恢复 |
4.2.1 运动模糊参数辨识与恢复 |
4.2.2 离焦模糊参数辨识与恢复 |
4.3 油液磨粒形貌特征参数的提取与表达 |
4.3.1 磨粒提取与标号 |
4.3.2 特征参数的数字化表达 |
4.4 油液磨粒数据的无线通信设计 |
4.4.1 磨粒数据发送前的准备操作 |
4.4.2 基于GPRS的数据远程无线通信程序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监控中心界面设计与系统联调实验 |
5.1 监控中心界面设计 |
5.1.1 网络通信 |
5.1.2 数据库 |
5.1.3 多线程 |
5.1.4 统计与显示 |
5.2 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系统联调实验 |
5.2.1 系统标定实验 |
5.2.2 系统联调实验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海参等级自动分选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海参分选机系统总体设计 |
2.1 海参分选机设计要求 |
2.1.1 海参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
2.1.2 分选机要求的性能指标 |
2.2 海参分选机的功能设计 |
2.3 海参分选机的结构设计 |
2.3.1 主控系统 |
2.3.2 称重系统 |
2.3.3 图像采集系统 |
2.3.4 触摸屏显示系统 |
2.3.5 分选控制系统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整体结构 |
3.2 微处理器Exynos4412 |
3.3 图像采集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4 分选控制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4.1 气缸控制电路工作原理 |
3.4.2 硬件电路设计 |
3.5 调速控制电路 |
3.6 以太网接口 |
3.7 触摸屏硬件电路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设备驱动软件设计 |
4.1.1 Linux下的视频采集框架 |
4.1.2 TVP5150驱动程序设计 |
4.1.3 分选控制驱动程序设计 |
4.2 应用软件设计 |
4.2.1 图像采集程序设计 |
4.2.2 图像预处理 |
4.2.3 异常识别 |
4.2.4 分类数据处理程序设计 |
5 嵌入式图形用户界面 |
5.1 Qt体系结构 |
5.1.1 信号和槽机制 |
5.1.2 绘图机制 |
5.1.3 多线程 |
5.2 各个模块设计 |
5.2.1 主窗口设计 |
5.2.2 分选标准设定窗口 |
5.2.3 时间和速度设定 |
5.2.4 串口和网口参数设定 |
5.2.5 网络参数设定 |
5.2.6 其他 |
6 系统调试及实验结果 |
6.1 调试方法 |
6.1.1 硬件调试 |
6.1.2 软件调试 |
6.2 调试过程 |
6.3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基于HTML5技术的IVI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1.1 系统功能需求 |
2.1.2 系统性能需求 |
2.1.3 系统安全需求 |
2.2 系统总体设计 |
2.2.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2.2 硬件系统总体设计 |
2.2.3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3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硬件设计 |
3.1 硬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1.1 硬件系统主芯片选型 |
3.1.2 飞思卡尔i.MX6D主芯片介绍 |
3.1.3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硬件设计技术要点 |
3.1.4 基于i.MX6D芯片的硬件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主要硬件模块的电路设计 |
3.3 硬件系统设计方案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4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中间件软件设计与实现 |
4.1 软件系统的操作系统选型 |
4.1.1 车载嵌入式操作系统分析比较 |
4.1.2 基于Linux内核的操作系统TizenIVI平台介绍 |
4.1.3 操作系统TizenIVI的车载定制化设计 |
4.2 车载定制化中间件软件设计与实现 |
4.2.1 多窗体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2 音权控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3 软件升级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4 语音框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5 汽车总线数据收发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6 物理按键接收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7 倒车影像快速显示模块设计与实现 |
4.2.8 地图导航模块设计与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5 车载信息娱乐系统的HTML5 应用程序设计与实现 |
5.1 制作系统软件平台镜像 |
5.1.1 制作BootLoader镜像文件 |
5.1.2 制作i.MX6D芯片的Linux内核镜像 |
5.1.3 制作TizenIVI文件系统 |
5.2 HTML5 程序运行环境WEBRUNTIME定制化设计与实现 |
5.2.1 Crosswalk简介 |
5.2.2 基于i.MX6 芯片的Crosswalk定制化 |
5.2.3 Device JavasScriptAPI设计与实现 |
5.3 基于HMTL5 技术开发车载人机交互界面HMI |
5.3.1 Web应用开发的MVC架构—Backbone.JS |
5.3.2 HTML5 应用程序开发常用JavaScript库 |
5.3.3 HTML5 应用程序软件架构设计 |
5.3.4 运用HTML5 开发Web应用程序 |
5.4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组建 |
6.2 系统功能测试 |
6.2.1 多窗口显示合成测试 |
6.2.2 多媒体播放功能测试 |
6.2.3 空调功能测试 |
6.2.4 倒车影像功能测试 |
6.2.5 蓝牙电话功能测试 |
6.2.6 地图导航功能测试 |
6.3 系统性能测试 |
6.3.1 系统资源占用率测试 |
6.3.2 系统冷启动时间测试 |
6.3.3 Web应用程序启动时间测试 |
6.3.4 倒车影像启动时间测试 |
6.3.5 高清视频播放内存占用率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基于嵌入式Linux的远程桌面技术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语 |
插图目录 |
表格目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本文主要工作及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概述 |
2.1 VNC 技术 |
2.2 微软远程桌面服务 |
2.3 X window 系统 |
2.4 本章小节 |
3 远程桌面系统设计及实现 |
3.1 系统简介 |
3.2 系统需求分析 |
3.3 系统方案选择 |
3.4 系统架构设计 |
3.5 通信协议处理模块设计及实现 |
3.6 屏幕变化检测模块设计及实现 |
3.7 压缩编码模块设计及实现 |
3.8 音频模块设计及实现 |
3.9 网络传输模块设计及实现 |
3.10 本章小节 |
4 系统测试与分析 |
4.1 系统性能指标及测试环境 |
4.2 测试方案与结果 |
4.3 测试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节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基于Linux的嵌入式驱动程序实现及GUI移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1.1 嵌入式系统的定义 |
1.1.2 嵌入式技术的历史发展 |
1.1.3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
1.3.1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现状 |
1.3.2 嵌入式处理器的现状 |
1.3.3 嵌入式GUI 的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文的内容与结构 |
2 嵌入式LINUX 系统的开发环境构建 |
2.1 创建宿主机开发环境 |
2.1.1 配置TFTP 服务器 |
2.1.2 配置NFS |
2.1.3 配置MINICOM |
2.1.4 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
2.2 嵌入式LINUX的引导程序 |
2.2.1 Bootloader 的概念 |
2.2.2 Bootloader 的启动过程 |
2.2.3 Bootloader 的操作模式 |
2.3 嵌入式LINUX的内核 |
2.3.1 Linux 内核的组成及功能 |
2.3.2 Linux 内核的裁减、编译与移植 |
2.4 基于嵌入式LINUX的应用程序编译与移植示例 |
3 嵌入式LINUX 设备驱动程序分析 |
3.1 嵌入式LINUX的设备驱动程序概述 |
3.1.1 Linux 下的驱动程序 |
3.1.2 Linux 下驱动程序完成的功能 |
3.1.3 Linux 下驱动程序的特点 |
3.2 设备驱动的结构 |
3.2.1 设备文件和设备号 |
3.2.2 设备驱动程序的组成 |
3.2.3 驱动程序关键数据结构 |
3.3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开发中的基本函数 |
3.3.1 内存操作 |
3.3.2 内存中断 |
3.3.3 I/O 端口 |
3.3.4 计时器 |
3.4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分类 |
3.4.1 字符设备的驱动程序 |
3.4.2 块设备的驱动程序 |
3.4.3 网络设备的驱动程序 |
3.5 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编译与移植方法 |
3.5.1 驱动程序的编译 |
3.5.2 驱动程序的移植 |
4 嵌入式LINUX 的具体设备驱动程序设计与实现 |
4.1 RS-232 接口驱动程序的实现与移植 |
4.1.1 RS-232 接口的工作原理 |
4.1.2 RS-232 接口驱动程序的结构 |
4.1.3 RS-232 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2 小键盘接口驱动程序的实现与移植 |
4.2.1 小键盘接口的工作原理 |
4.2.2 小键盘接口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4.3 FLASH存储器驱动程序的实现与移植 |
4.3.1 Flash 存储器的电路原理 |
4.3.2 Flash 存储器驱动程序的实现 |
4.4 LCD 显示控制器驱动程序的实现与移植 |
4.4.1 LCD 显示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4.4.2 LCD 显示控制器驱动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
5 嵌入式GUI 系统的移植 |
5.1 系统的需求性分析 |
5.2 系统的体系结构设计 |
5.3 GTK 与 X-WINDOW的优点 |
5.4 X-WINDOW 的移植 |
5.4.1 X-Window 系统概述 |
5.4.2 X-Window 体系结构 |
5.4.3 X-Window 编程工具 |
5.4.4 X-Window 裁剪与移植 |
5.5 GTK 概述 |
5.5.1 GTK 所使用的函数库简介 |
5.5.2 GTK 的程序结构 |
5.5.3 GTK 的信号和回调技术 |
5.6 GTK 的裁剪与移植 |
5.6.1 裁剪GTK |
5.6.2 编译GTK |
6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7)MicroWindows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2.1 嵌入式系统的组成 |
1.2.2 嵌入式操作系统 |
1.3 嵌入式GUI概述 |
1.3.1 嵌入式GUI在嵌入式系统中重要性及其实现方法 |
1.3.2 国内外嵌入式GUI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MicroWindows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
2.1 MicroWindows的体系结构分析 |
2.2 客户/服务器模型 |
2.3 服务器端的层次结构 |
2.3.1 设备驱动 |
2.3.2 引擎层 |
2.3.3 窗口系统层 |
2.3.4 请求、应答和事件驱动的交互方式 |
2.4 小结 |
第三章 对支持多线程应用程序分析与改进 |
3.1 使用多线程的优点 |
3.2 多线程冲突分析 |
3.3 多线程改造方案 |
3.4 小结 |
第四章 Client/Server通信方式的改进 |
4.1 目前通讯方式的不足 |
4.2 共享内存通讯方式的设想 |
4.3 共享内存通讯方式的实现 |
4.4 小结 |
第五章 MicroWindows在嵌入式中的应用 |
5.1 基于MicroWindows的游戏程序的设计 |
5.2 基于MicroWindows的身份证查询程序的实现 |
5.2.1 数据库设计 |
5.2.2 程序主要部分说明 |
5.3 支持多线程实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基于ARM的便携式雷达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论文背景 |
1.1.1 便携式战场侦察雷达 |
1.1.2 嵌入式系统 |
1.1.3 嵌入式Linux |
1.1.4 嵌入式GUI |
1.2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2 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 |
2.1 概述 |
2.2 硬件方案 |
2.2.1 处理器选型 |
2.2.2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3 基于S3C2410的便携式雷达终端硬件平台 |
2.3 软件方案 |
2.3.1 嵌入式Linux的选择 |
2.3.2 软件存储方案设计 |
2.4 小结 |
3 嵌入式GUI和嵌入式QT |
3.1 嵌入式GUI |
3.1.1 嵌入式Linux对GUI的要求 |
3.1.2 嵌入式Linux下GUI的实现方法 |
3.1.3 各种嵌入式GUI之比较 |
3.2 嵌入式QT |
3.2.1 Qt/Embedded与Qt |
3.2.2 Qt/Embedded的功能特点 |
3.2.3 Qt/Embedded的分层结构 |
3.2.4 Qt/Embedded图形引擎的实现 |
3.2.5 Qt/Embedded的关键技术 |
3.3 小结 |
4 构建便携式雷达终端软件开发平台 |
4.1 开发模式 |
4.2 宿主机编译环境建立 |
4.2.1 建立Linux开发环境 |
4.2.2 交叉编译工具安装 |
4.2.3 源代码安装 |
4.2.4 建立Qt/Embedded应用程序编译环境 |
4.3 目标板软件环境建立 |
4.3.1 源文件编译 |
4.3.2 映象文件移植 |
4.4 嵌入式QT应用程序的实现 |
4.4.1 在Qt/Windows下编写代码 |
4.4.2 在Qt/Embedded环境下编译移植 |
4.5 小结 |
5 便携式雷达终端软件设计 |
5.1 便携式雷达终端软件设计要求 |
5.1.1 总体功能要求 |
5.1.2 软件总体设计 |
5.1.3 软件模块划分 |
5.2 人机界面模块设计 |
5.2.1 界面设计原则 |
5.2.2 人机界面的设计与实现 |
5.3 电子地图显示模块设计 |
5.3.1 电子地图简介 |
5.3.2 电子地图数据的提取 |
5.3.3 地图显示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 雷达目标信息显示模块设计 |
5.4.1 绘图方法分析 |
5.4.2 雷达目标信息显示模块的设计实现 |
5.5 串行通信模块设计 |
5.5.1 串行通信概述 |
5.5.2 串行通信协议 |
5.5.3 RS-232C、RS-422A标准 |
5.5.4 Linux下多串口通信编程技术 |
5.5.5 雷达系统串行通信协议定义 |
5.5.6 串行通信模块的设计实现 |
5.6 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和参加的科研项目清单 |
(9)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仪器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智能仪器的概念 |
1.1.2 智能仪器的构成 |
1.1.3 智能仪器的发展 |
1.2 嵌入式系统概述 |
1.2.1 嵌入式系统定义 |
1.2.2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1.2.3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 |
1.3 课题意义 |
第二章 硬件系统平台概述 |
2.1 ARM体系结构概述 |
2.2 开发板硬件环境介绍 |
第三章 嵌入式操作系统 |
3.1 嵌入式操作系统概述 |
3.2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类 |
3.2.1 WinCE操作系统 |
3.2.2 VxWorks操作系统 |
3.2.3 Linux操作系统 |
3.3 Linux嵌入式操作系统架构 |
3.4 Bootloadr引导 |
3.4.1 Boot Loader 所支持的 CPU 和嵌入式板 |
3.4.2 Boot Loader 的安装媒介 |
3.4.3 Boot Loader 的启动 |
3.4.4 Boot Loader 的操作模式 |
3.4.5 Boot Loader 的主要任务与典型结构框架 |
3.5 Linux的配置移植与剪裁 |
3.5.1 配置Linux |
3.5.2 编译内核和模块 |
第四章 设备驱动开发 |
4.1 Linux设备驱动简介 |
4.1.1 设备驱动程序的分类 |
4.1.2 用户空间和内核空间 |
4.2 字符设备驱动程序 |
4.3 键盘驱动程序设计 |
4.3.1 硬件模块描述 |
4.3.2 软件模块描述 |
4.4 双端口RAM驱动设计 |
第五章 图形用户界面 |
5.1 嵌入式系统的图形用户界面的必要性与发展趋势 |
5.2 嵌入式GUI的分类与比较 |
5.3 Qt与Qt/Embedded的简介 |
5.4 Qt/Embedded的移植与编译 |
5.5 Qt/Embedded程序设计 |
5.5.1 工程的建立 |
5.5.2 程序分析 |
5.5.3 信号量与槽机制 |
5.5.4 多线程模式 |
5.5.5 Qt/Embedded的国际化 |
5.6 应用程序的编译,剪裁与发布 |
第六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10)面向对象嵌入式多任务GUI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GUI 与嵌入式系统 |
1.2 课题综述 |
1.3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嵌入式GUI 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
2.1 嵌入式GUI 系统的需求及特征 |
2.2 目前流行嵌入式GUI 系统分析 |
2.2.1 Tiny X Window |
2.2.2 MicroWindows |
2.2.3 Qt/Embedded |
2.2.4 MiniGUI |
2.2.5 综合分析 |
2.3 嵌入式GUI 系统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嵌入式GUI 关键技术分析 |
3.1 GUI 在嵌入式系统中的结构层次和设计原则 |
3.2 嵌入式GUI 系统的关键技术点 |
3.2.1 消息驱动机制 |
3.2.2 屏幕管理技术 |
3.2.3 资源管理技术 |
3.2.4 显示设备管理 |
3.3 面向对象技术与GUI 系统设计的结合 |
3.4 小结 |
第四章 emGUI 的设计和实现 |
4.1 多任务与嵌入式GUI 系统 |
4.2 em GUI 的体系结构 |
4.2.1 emGUI 总体结构 |
4.2.2 emGUI 运行时框架 |
4.2.2.1 em GUI 任务属性划分 |
4.2.2.2 em GUI 系统运行流程 |
4.3 em GUI 关键模块的设计和实现 |
4.3.1 emGUI 核心模块 |
4.3.1.1 桌面模块 |
4.3.1.1.1 消息分发 |
4.3.1.1.2 桌面管理 |
4.3.1.1.3 任务管理和调度 |
4.3.1.2 消息模块 |
4.3.1.3 任务窗口模块 |
4.3.2 显示对象模块 |
4.3.3 事件任务模块 |
4.3.4 操作系统抽象模块 |
4.4 小结 |
第五章 emGUI 的移植和应用 |
5.1 em GUI 的移植 |
5.1.1 输出设备的移植 |
5.1.1.1 输出设备的初始化 |
5.1.1.2 DDispDev 派生类实现 |
5.1.1.3 调色板实现 |
5.1.2 输入设备的移植 |
5.2 em GUI 的应用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多线程环境下X-Window程序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Xrdp的XWindow运维审计的研究与实现[D]. 朱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2]基于光学法的风电齿轮箱油液磨粒在线监测系统研究[D]. 胡泽民.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海参等级自动分选系统设计与实现[D]. 李红.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4]基于HTML5技术的IVI系统研究与开发[D]. 杨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1)
- [5]基于嵌入式Linux的远程桌面技术研究及实现[D]. 刘凡.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
- [6]基于Linux的嵌入式驱动程序实现及GUI移植[D]. 蒲敏. 重庆大学, 2009(12)
- [7]MicroWindows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 亓向国. 昆明理工大学, 2009(02)
- [8]基于ARM的便携式雷达终端设计[D]. 吕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
- [9]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智能仪器软件设计[D]. 朱健琪. 天津大学, 2007(04)
- [10]面向对象嵌入式多任务GUI的设计和实现[D]. 罗琦. 电子科技大学, 2006(12)
标签:嵌入式linux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 嵌入式系统设计论文; linux运维论文; linux服务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