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中远物流公司集装箱突破100万箱(论文文献综述)
陈蓉[1](2020)在《ST远洋资产剥离动因及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世纪初引进资产剥离方式以来,国内选择资产剥离的企业日渐增多,尤其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下,我国上市公司实施的资产剥离数量和规模在2008年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大值。至今,资产剥离在外国的上市公司当中成为较为普及的重组手段,也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因此有必要对它予以重视和研究。2013年,我国航运业的龙头企业——中国远洋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ST远洋”)在行业低迷及战略失误的背景下,连续两年亏损,面临退市危机。作为行业的佼佼者,这家大型央企通过资产剥离来扭亏为盈的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参考价值。因此文章选择ST远洋的资产剥离行为为研究对象,以归核化、资源配置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将航运市场运力过剩、运价指数长期低迷、经济萧条等背景与ST远洋自身状况相结合,分析其进行资产剥离的动因及过程,并从市场反应和财务指标变动情况等角度评价ST远洋实施资产剥离的效果,得出结论与启示。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对ST远洋进行资产剥离的结论是,短期绩效得到迅速提升,但长期效果并不明显。并发现企业剥离效果的差异性与剥离动因有关。出于聚焦主业、战略转型、消除负协同效应而实施资产剥离,积极效果更明显;而为了减轻债务负担,获取现金流量,美化财务指标采取的剥离,对财务绩效的提升不明显,且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文章最后结合对航运业企业的对比,提出启示和建议,以期能够对我国拟实施资产剥离的企业提供借鉴。
本刊编辑部[2](2014)在《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10大突出贡献企业风采展示》文中研究指明新亚欧大陆桥运输突出贡献企业2013年,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受铁路运价上调、阿拉山口路径调整、西伯利亚陆桥分流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同时得益于霍尔果斯口岸运输的快捷通畅,尤其是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时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极大促进了陆桥经济带建设及陆桥运输的快速发展。因此,2013年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联运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也涌现出一大批陆桥运输突
徐浩[3](2012)在《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社会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物流产业已成为经济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物流业虽起步较晚,但是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行业持续升温。物流发展存在的巨大潜在市场,已受到中央、地方乃至企业的广泛关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将“物流配送”作为重点支持发展的服务行业。随着物流市场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跨国物流企业抢占中国市场,物流企业要在日趋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众多的物流企业开始重视信息化建设并付诸实施。物流信息化建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包括设备的购置和网络的构建,更重要的是根据企业的特点和综合实力,通过信息化系统的构建优化运作流程,最终实现企业流程再造。宁波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下属全资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公司致力于为国内外广大客户提供现代物流整体解决方案、国际船舶代理、公共货运代理、集装箱场站管理、仓储、铁路、公路和驳船运输、项目开发和管理。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不断恶化,传统船货代业务的市场份额面临巨大挑战和冲击。宁波中远物流高度重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和规划,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依靠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对企业流程改造,优化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才能尽快缩短与世界先进物流企业的差距,成功实现中远物流未来的战略目标。通过对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相关理论的研究,并以宁波中远物流这种成熟的综合性物流企业作为分析案例,希望可以对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宝贵的经验。
刘刚[4](2012)在《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制造业物流是物流服务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物流市场中所占份额最大,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我国制造业发展对物流服务的需求与物流企业的服务供给存在一定矛盾,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释放了大量物流需求,且制造业的整体转型升级要求现代化物流服务相配合;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物流企业以提供基础物流服务为主,缺乏创新的服务内容,与供应链管理要求相差甚远,难以满足先进制造业的需求。物流服务创新是解决这一供需矛盾的重要途径。虽然学术界对物流服务创新进行了研究,但专门针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研究还是较少和零乱的,因此探讨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是有一定必要性和意义的。本文在梳理分析现代物流理论、物流需求理论以及服务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以需求导向为研究视角,分析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服务创新模型。论文首先阐述了研究问题的起源、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接着根据文献综述的结果,分析归纳出在制造业物流需求特性、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以及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战略选择四个方面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在研究内容方面,在使用有效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论文主要采用以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构建了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多案例研究法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战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第一,随着制造业物流组织形式和功能的不断演进,制造业和物流业的互动性不断加强,使得制造业物流需求既具有物流需求的一般特性,也有其自身特点,表现出层次性、连续性、多样性、信息不对称性和需求不确定性;第二,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之间的关系维护、物流企业的组织学习、物流企业的市场导向战略、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外部环境因素;第三,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内容是一个多维度的研究构念,包括过程创新、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个维度,且客户关系、市场导向、知识因素、人力资源因素及外部环境因素会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第四,物流企业应以客户需求为导向选择服务创新战略,包括维护式创新战略、增值服务创新战略、产品创新战略、技术领先型创新战略和供应链一体化创新战略。
李铁瑛[5](2011)在《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文中认为加入WTO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面对全球化竞争,中国企业亟需通过整合国内市场来提升国际竞争力。然而,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严重制约了中国企业横向整合国内市场的管理模式的选择。关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既有理论分别建立在市场统一性和市场分割性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前提上,面对中国企业所处的既具有统一性又具有分割性的双重性市场特征,既不能对企业有效整合市场的管理模式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解释,又不能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实践提供有效的指导。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中国特殊情景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结合前人的研究和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特殊情景,将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置于RBV、MBV、IBV和企业认知的观点下展开研究。本文认为:(1)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客观上使得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采取以制度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成为首要思路;(2)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客观上使得企业为获取市场优势而追求市场资源,以及以资源为基础的战略思维方式仍然在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3)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因素及其所导致的市场双重性特征连同其复杂性,客观上使得企业认知在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匹配需要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起作用。鉴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本文在详细分析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各种因素的基础上,设定了如下的研究思路:(1)鉴于企业战略与其管理模式之间的双向决定作用已经是学术界达成共识的结论,本文不再研究企业战略力量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而是以企业横向整合战略与其管理模式的匹配为基本出发点和假设前提,研究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在战略既定前提下的决策问题;(2)重点研究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与其战略不一致或不匹配的情景,探索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特征如何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及其效果。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本文的研究框架。鉴于研究问题的特殊性和探索性特征,本文采取了案例研究的方法。通过理论抽样选取六家典型企业,通过资料获取的可信性、模式匹配的程度、命题建立的合理性、研究过程的严谨性和可靠性检验保证了案例研究的科学性,通过深度访谈、各种报导、查询公司历史资料以及文献研究资料等多种方法获得研究资料和数据,通过三角验证保证资料的可信性,并通过构念效度、内部效度和信度三个方面进行检验。通过对六家案例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深入分析和讨论,本文得到如下的主要研究结果:(1)在中国经济转型期,整合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但企业整合国内市场的管理模式受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的双重制约;(2)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发展历史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及其所沉淀的管理传统以及企业制度地位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具有紧密的联系。企业管理传统越是被证明有效,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就越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企业管理传统越是受到挑战,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就越具有路径修正的特征;(3)行业市场特征这个变量所代理的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具有直接影响。行业的整合潜力越高,企业越倾向于采取高度整合的管理模式;(4)行业市场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强于企业自身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这体现了制度因素的强制性特征和市场因素的诱致性特征对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作用和影响;(5)企业认知调节了企业自身特征和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关系。在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会背离行业市场特征,而与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趋向于一致;(6)企业对自身特征的认知与行业市场特征匹配所决定的横向整合管理模式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好的国内市场整合效果。研究结果显示,行业市场特征所代理的制度因素和市场特征显着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并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促使企业针对行业市场特征做出有效的变通。企业自身特征中的管理传统和企业制度地位显着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并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调节企业整合国内市场的战略行为。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匹配通过企业认知这个中介变量影响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行为。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在经济转型背景下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企业自身特征和行业市场特征在企业认知调节下促使企业在横向整合管理模式方面做出了具有独特性的选择。考虑到中国经济转型特定阶段上的行业市场特征,中国企业基于自己的管理传统和制度地位对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做出了“情景嵌入式的变通”,而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和企业特征的认知对变通方式发挥了明显的调节作用。基于对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认识,本文的研究结论既能够为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提供理论指引,也能够为中国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提供理论建议。
周正为[6](2011)在《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WTO的加入,我国的对外贸易取得了迅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参与到与对外贸易相关的航运市场,使得该行业内市场竞争日益加剧。近年来,以集装箱代理进出口业务为主业的传统货运企业遭遇了发展艰难、无法继续扩大市场份额、收入下滑,以及客户满意度下降等种种问题。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成立于2002年1月,是由中国外轮代理总公司和中远国际货运公司的优质资产和物流业务整合而成,拥有物流和公共船务代理两大服务品牌,而上海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是中国远洋物流公司旗下最大的区域公司,其下设的货运分公司是中远物流旗下规模最大的区域性货运服务部门,拥有上海地区最大的订舱平台之一。集装箱出口订舱代理业务是其主营业务,也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当前,货运订舱业务正面临着如何在市场夹缝中求得生存并不断的发展壮大的迫切问题。本文以上海中远物流有限公司集装箱订舱代理业务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综合分析该业务的市场现状和竞争态势后,提出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并根据货运分公司订舱代理业务的现实情况与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战略的具体方案。首先,从流程优化角度出发,运用ASME方法对现有流程深入剖析,识别流程原理,提出流程再造的机会,从而建立统一的订舱平台,并在进行绩效评估的基础上,对组织结构做出相应调整;其次,通过电子商务建设,实现中远物流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进一步提高对客户订单反应效率,单证处理速度,提出了信息系统规划的目标和重点;再次,构建与客户关系管理相适应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最后,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客户满意水平,并就上海中远物流为加快提单签发效率的QC活动实施进行了相关的介绍。本文希望能通过对上述内容的研究,为传统货运企业如何在日趋激烈的订舱代理业务市场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带来一些借鉴作用。
曹靖[7](2010)在《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在激烈竞争的运输市场环境中求得长期生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铁路迫切需要走出一条全新的发展之路。现代物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铁路货运场站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因此,对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模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铁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从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以及铁路货运业发展的现状着手,对我国铁路货运融入现代物流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发达国家发展铁路物流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拓展的模式、对策与发展战略。论文主要研究我国铁路货运站如何拓展物流服务的模式。在分析国内外铁路货运行业发展物流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我国铁路货运场站的发展实际,提出了铁路货运场站开展物流服务的几种经营模式,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层面,阐述了铁路拓展物流服务范围的保障措施。最后以呼和浩特铁路局为例,研究了呼和浩特铁路局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具体运作方案和措施。
黄寄梅[8](2010)在《中远物流经营战略研究》文中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竞争环境巨大变化和IT技术飞速进步,企业管理进入具有战略意义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时代,现代物流一体化程度不断提高,促使第三方物流迅猛发展。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入世WTO之后,带动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呈明显增长趋势,预测物流总量增幅将在未来几年内超过10%,到2010年,物流市场容量将发展到11972亿元。中远物流是国有大型物流企业发展起来的中国最大的中外合资第三方物流企业,研究其经营战略对于中国整个物流产业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面对目前航运市场的深度下跌,第三方物流市场成为中远物流拓展利润的新源头。本文在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经营理念,物流系统工程规划原则,运用战略管理知识体系从全局和长远的观点分析中远物流在中国第三方物流的激烈竞争环境下培育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竞争优势、保持物流市场领导者地位的经营战略问题。论文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内容与思路;中远物流公司概况;第二章阐述对物流产业以及战略管理理论认识;第三章、四章分别分析中远物流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五、六章中远物流经营战略方案选择与制定、实施与评价。
杨敬[9](2008)在《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中国经济呈现快速、持续的稳定性增长,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航运业和物流业的发展。2005年12月1日后,WTO许可的物流业享受特殊保护过渡期已经结束,外资企业可以在中国设立独资分公司,航运和物流业的进一步开放意味着竞争更加激烈,但也将给这个行业带来更多的活力。本文首先阐述了多式联运的概念和形成,并从国内外两个方面介绍了其发展历史和现状。其次,从我国航运企业如何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和自身行业发展趋势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中国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多式联运成为重要组成部分”的观点,并对中外航运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对我国航运企业发展的启示。多式联运主要以集装箱为载体实现货物全程的连续运输,所以本文接下来分析了国际、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并对集装箱运输市场进行了简单预测。然后,对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和阐述。最后对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的措施和建议。
吕广富[10](2008)在《中国物流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及其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物流(本文现代物流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中国加入WTO后过度期结束所带来的物流市场竞争加剧的客观形势,使中国本土现代物流企业经营国际化问题日益摆到突出的位置。本文旨在阐明我国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性和经济学意义,运用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对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途径进行了具有一定前瞻性的研究和探讨,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说明这种国际化进程所必需的微观条件和宏观条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只要我们充分把握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历史机遇,足够重视并科学地利用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的比较优势,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内,就较好地运用“伴随型”和“自主型”走出去战略,开展国际物流业务,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积累经验,培养国际化人才,就有条件在更高的层次和更深的层面形成国际竞争优势,使我国现代物流企业真正成为国际物流市场的长青树,从而整体带动和推进我国国际物流产业的成长进程,大力促进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二、上海中远物流公司集装箱突破100万箱(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中远物流公司集装箱突破100万箱(论文提纲范文)
(1)ST远洋资产剥离动因及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资产剥离动因的相关研究 |
1.2.2 资产剥离绩效的相关研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资产剥离的相关概念 |
2.1.1 资产剥离的定义 |
2.1.2 资产剥离的方式 |
2.1.3 资产剥离的类型 |
2.2 资产剥离动因理论基础 |
2.2.1 归核化理论 |
2.2.2 资源配置理论 |
2.2.3 效率理论 |
2.2.4 融资理论 |
2.3 绩效评价方法 |
2.3.1 事件研究法 |
2.3.2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4 影响因素 |
第三章 ST远洋资产剥离案例介绍 |
3.1 公司背景介绍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主营业务 |
3.2 ST远洋进行资产剥离的背景 |
3.2.1 宏观经济萧条,航运市场不景气 |
3.2.2 主营业务亏损,企业盲目扩张 |
3.3 ST远洋四次资产过程概述 |
3.3.1 出售中远物流有限公司 |
3.3.2 出售中远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 |
3.3.3 出售上海和青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
3.3.4 出售中散集团完成散货板块退市 |
3.4 资产剥离的特征 |
3.4.1 资产剥离的类型——混合资产、纵向资产 |
3.4.2 资产剥离的方式——战略性、战术性 |
3.4.3 资产剥离的购买方——母公司和关联方 |
第四章 ST远洋资产剥离动因分析 |
4.1 为了获得现金流避免退市 |
4.2 为了消除负协同效应 |
4.3 为了避免母子公司同业竞争 |
4.4 为了摆脱经营亏损的包袱 |
4.5 为了配合战略转型 |
第五章 ST远洋资产剥离绩效分析 |
5.1 资产剥离对市场绩效的影响 |
5.1.1 累计异常收益率的计算原理 |
5.1.2 前三次资产剥离整体评价 |
5.1.3 剥离纵向资产效果不佳 |
5.1.4 混合剥离产生良好作用 |
5.1.5 第四次剥离市场反应积极 |
5.2 资产剥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
5.2.1 盈利能力分析:剥离当年扭亏为盈 |
5.2.2 成长能力分析:创造利润能力微弱 |
5.2.3 营运能力分析:有所改善但不稳定 |
5.3 资产剥离绩效总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与启示 |
6.1 研究总结 |
6.2 启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2)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10大突出贡献企业风采展示(论文提纲范文)
10大突出贡献企业 |
中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 |
连云港港口(集团) 有限公司 |
青岛港 (集团) 有限公司 |
中国外运陆桥运输有限公司 |
青岛远洋大亚物流有限公司 |
青岛中远物流国际多式联运有限公司 |
连云港中海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 |
连云港驰宇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连云港华亚国际货运代理有限公司 |
连云港西中国际物流有限公司 |
(3)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物流信息系统的相关理论 |
2.1 物流与物流信息 |
2.1.1 物流的定义 |
2.1.2 物流信息的定义 |
2.1.3 物流信息的特点 |
2.2 物流信息系统 |
2.2.1 物流信息系统的定义 |
2.2.2 物流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 |
2.2.3 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分类 |
2.3 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
2.4 企业流程再造 |
2.4.1 企业流程再造的定义和核心思想 |
2.4.2 物流企业的企业流程再造 |
2.4.3 物流企业流程再造与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关系 |
2.5 国内外物流企业信息系统的应用现状 |
2.5.1 国内物流信息化应用现状 |
2.5.2 国外先进物流企业的应用现状 |
2.5.3 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概况 |
第3章 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相关技术 |
3.1 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目标 |
3.2 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原则 |
3.3 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过程 |
3.4 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的现代物流技术 |
3.4.1 EDI(电子数据交换) |
3.4.2 BARCODE(条形码) |
3.4.3 RFID(无线射频识别)系统 |
3.5 物流信息系统的信息化技术标准 |
3.5.1 操作系统的设计与选型 |
3.5.2 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系统选型 |
3.5.3 信息系统的网络体系架构 |
3.5.4 信息系统的决策分析数据仓库产品选型 |
3.5.5 信息系统的面向服务的架构 |
第4章 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实践案例 |
4.1 宁波中远物流的经营状况 |
4.1.1 母公司—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的概况 |
4.1.2 宁波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的概况 |
4.1.3 宁波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的口岸环境 |
4.1.4 宁波中远物流目前的经营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4.2 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
4.3 船舶代理信息子系统 |
4.3.1 船舶代理的概念,业务范围及目前业务现状 |
4.3.2 船舶代理信息系统的简介及主要功能 |
4.3.3 船舶代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及问题分析 |
4.4 海运货代信息子系统 |
4.4.1 海运货代的概念,业务范围及目前业务现状 |
4.4.2 海运货代信息系统的简介及主要功能 |
4.4.3 海运货代信息系统的作用及问题分析 |
4.5 第三方物流信息子系统 |
4.5.1 第三方物流的概念 |
4.5.2 中远物流的第三方物流业务及信息系统现状 |
4.5.3 第三方物流监管业务概述 |
4.5.4 第三方物流监管业务的市场现状及作用 |
4.5.5 第三方物流监管信息系统的简介及主要功能 |
4.5.6 第三方物流监管信息系统的作用 |
4.6 企业管理信息子系统 |
4.6.1 TCSS客户满意管理系统 |
4.6.2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
第5章 成功经验与展望 |
5.1 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的成功经验 |
5.2 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未来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结构安排与研究内容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制造业物流相关研究 |
2.1.1 物流与制造业物流研究 |
2.1.2 制造业与物流业互动研究 |
2.2 物流需求相关研究 |
2.2.1 物流需求相关研究 |
2.2.2 物流供给相关研究 |
2.2.3 客户需求导向相关研究 |
2.3 服务创新相关研究 |
2.3.1 服务创新的研究历程与研究视角 |
2.3.2 服务创新概念研究 |
2.3.3 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2.3.4 服务创新驱动力研究 |
2.4 物流服务创新相关研究 |
2.4.1 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研究 |
2.4.2 物流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制造业物流需求分析 |
3.1 制造业物流组织形式及功能演进分析 |
3.1.1 制造业物流组织形式演进 |
3.1.2 制造业物流服务功能演进 |
3.2 现代制造业物流需求特性分析 |
3.2.1 制造业物流需求分类 |
3.2.2 制造业物流需求特性 |
3.3 制造企业潜在物流需求分析 |
3.3.1 影响制造企业潜在物流需求的因素 |
3.3.2 制造企业潜在物流需求的类型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 基于扎根理论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分析 |
4.1.1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
4.1.2 研究过程 |
4.1.3 资料分析 |
4.1.4 模型阐释和研究结果 |
4.2 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
4.2.1 研究方法 |
4.2.2 统计分析 |
4.2.3 研究信度和效度 |
4.2.4 CICT和Cronbachα系数检验 |
4.2.5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2.6 验证性因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构建研究 |
5.1 理论推导和研究假设 |
5.1.1 概念模型的提出 |
5.1.2 假设关系的提出 |
5.2 研究方法 |
5.2.1 样本 |
5.2.2 变量测量 |
5.3 统计分析 |
5.4 假设检验 |
5.4.1 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内容分析 |
5.4.2 影响因素对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的影响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战略选择 |
6.1 制造企业物流需求价值主张分析 |
6.2 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空间分析 |
6.3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战略选择 |
6.3.1 维护式创新战略 |
6.3.2 物流增值服务型创新战略 |
6.3.3 物流服务产品创新战略 |
6.3.4 技术领先型创新战略 |
6.3.5 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创新战略 |
6.4 案例分析 |
6.4.1 集装箱海陆联运案例分析 |
6.4.2 UPS物流金融案例分析 |
6.4.3 中远物流第三方家电物流案例分析 |
6.4.4 中邮物流一体化物流案例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制造业物流需求特性 |
7.1.2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影响因素 |
7.1.3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模型 |
7.1.4 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战略选择 |
7.2 实践启示 |
7.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7.3.1 研究局限 |
7.3.2 研究展望 |
附录 调研问卷 |
参考文献 |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5)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现实背景 |
1.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
1.1.3 研究问题的确定 |
1.2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2.1 中国企业 |
1.2.2 横向整合 |
1.2.3 管理模式 |
1.2.4 行业市场特征 |
1.2.5 企业自身特征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中国市场特征的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
2.2 中国市场特征的形成及其演化 |
2.2.1 制度因素对中国市场特征形成的作用 |
2.2.2 中国市场特征的成因 |
2.2.3 中国市场特征的演化及其趋势 |
2.3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决定因素 |
2.3.1 制度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3.2 产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3.3 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3.4 认知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4 市场统一假设前提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5 市场分割假设前提下的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 |
2.6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现状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3.1 中国企业的横向整合发展 |
3.1.1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进程 |
3.1.2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动因 |
3.1.3 中国企业实施横向整合战略的主要障碍 |
3.2 影响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
3.2.1 外部制约因素:行业市场特征的影响 |
3.2.2 内部影响因素:企业本身特性的影响 |
3.2.3 企业认知对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 |
3.3 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的困惑 |
3.3.1 企业横向整合的组织形式 |
3.3.2 企业横向整合的组织结构 |
3.3.3 企业横向整合的管理机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框架与模型 |
4.1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及其构成 |
4.2 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
4.2.1 MBV 观点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4.2.2 IBV 观点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 |
4.2.3 行业市场的整合潜力 |
4.3 企业特征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
4.4 认知理论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的选择 |
4.5 研究模型的提出 |
4.6 研究变量的界定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5.1 研究方法的选择 |
5.2 案例研究对象的选择 |
5.3 数据收集方法 |
5.3.1 多重证据来源 |
5.3.2 证据链 |
5.3.3 案例研究资料库的建立 |
5.4 数据处理方法 |
5.4.1 资料编码 |
5.4.2 案例分析过程与方法 |
5.5 信度与效度 |
5.5.1 信度 |
5.5.2 构念效度 |
5.5.3 内部效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案例描述与数据处理 |
6.1 案例描述 |
6.1.1 中国远洋物流有限公司 |
6.1.2 深圳市共速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
6.1.3 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
6.1.4 广东省工业设备安装公司 |
6.1.5 广东天龙油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6.1.6 广东嘉宝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
6.2 数据处理 |
6.2.1 资料编码 |
6.2.2 案例企业所在行业整合潜力的判断 |
6.2.3 案例企业相关变量的量化得分 |
6.3 评分汇总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
7.1 研究结果 |
7.1.1 企业自身特征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
7.1.2 行业市场特征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
7.1.3 行业市场特征与企业自身特征的比较 |
7.1.4 企业对行业市场特征的认知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
7.1.5 企业对自身特征的认知与其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 |
7.1.6 企业自身特征的认知与行业市场特征匹配的重要性 |
7.2 理论模型的修正与完善 |
7.3 研究结果的讨论 |
7.3.1 市场分割性是中国横向整合企业管理模式选择的外部制约 |
7.3.2 管理模式的变通是横向整合企业应对市场分割性的主要方式 |
7.3.3 企业自身特征对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有实质性影响 |
7.3.4 企业认知在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设计中的中介作用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市场分割与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行业全国一体化潜力评估问卷 |
附录三 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评估问卷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客户关系管理的发展趋势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 |
1.5.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2 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2章 客户关系管理的基础理论 |
2.1 客户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
2.1.1 客户及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
2.1.2 客户关系管理的本质 |
2.1.3 客户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
2.2 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
2.2.1 客户满意与企业竞争力 |
2.2.2 客户忠诚与企业竞争力 |
2.3 客户关系管理和业务流程再造 |
2.3.1 业务流程再造的概念 |
2.3.2 业务流程再造与客户关系管理的关系 |
第3章 物流企业集装箱订舱业务实施客户关系管理意义、策略和方法 |
3.1 集装箱订舱业务实施客户关系的意义 |
3.2 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 |
3.3 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的实施 |
第4章 物流企业集装箱订舱业务的市场现状和竞争态势 |
4.1 物流企业集装箱订舱业务的现状分析 |
4.1.1 集装箱订舱业务利润持续下降 |
4.1.2 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满意度普遍不高 |
4.2 物流企业集装箱订舱业务的竞争态势 |
4.2.1 集装箱订舱业务的竞争分类 |
4.2.2 集装箱订舱业务的竞争特点 |
4.2.3 集装箱订舱业务的竞争趋势 |
第5章 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
5.1 上海中远物流有限公司概述 |
5.2 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现状识别 |
5.2.1 业务流程的现状 |
5.2.2 客户满意度现状 |
5.3 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5.3.1 现行组织架构内各部门间部分职能重合,业务流程不合理 |
5.3.2 客户信息获得渠道不畅通,订舱服务能力不强 |
5.3.3 企业业务数据缺乏提炼,无法支持管理者决策 |
5.3.4 尚未形成与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相适应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
5.3.5 客户的满意度及忠诚度水平有待提高 |
第6章 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代理业务客户关系管理实施方案 |
6.1 梳理现有业务,再造流程和组织结构 |
6.1.1 订舱业务原有流程 |
6.1.2 原有流程识别改进 |
6.1.3 原有流程改进方案 |
6.1.4 用ASME方法分析新流程 |
6.1.5 流程改进后的绩效评估 |
6.1.6 上海中远物流有限公司组织结构重组 |
6.2 强化FOCUS系统中CRM功能模块,提升客户服务水平和客户管理能力 |
6.2.1 加强系统信息建设,完善CRM客服平台 |
6.2.2 开发系统应急处理功能,增强应急反应能力 |
6.2.3 提高客户数据分析能力,有效识别和保留核心客户 |
6.3 构建与"客户关系管理"相适应的的企业文化 |
6.3.1 企业文化变革与客户关系管理实施的关系 |
6.3.2 培育与CRM相适应、"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 |
6.4 实施满意战略 |
6.4.1 QC和QC小组简介 |
6.4.2 开展以提高客户满意度为目标的QC活动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卷内备考表 |
(7)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及实践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的内容 |
1.3.2 论文研究的框架 |
第二章 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基础理论 |
2.1 现代物流理念的形成 |
2.2 第三方物流理论 |
2.3 传统运输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分析 |
2.3.1 向现代物流转化是运输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2.3.2 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约束 |
2.4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联系及区别 |
2.4.1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联系 |
2.4.2 铁路货运与现代物流的本质区别 |
2.5 传统铁路货运场站发展现代物流相关分析 |
2.5.1 传统铁路货运经营模式对现代物流发展的制约 |
2.5.2 传统铁路货运场站与物流中心的异同 |
2.6 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途径与措施 |
2.6.1 我国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定位 |
2.6.2 我国铁路运输拓展物流服务的途径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传统运输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经验借鉴 |
3.1 发达国家铁路物流发展的经验借鉴 |
3.1.1 德国铁路物流的发展 |
3.1.2 美国铁路物流的发展 |
3.1.3 加拿大铁路物流的发展 |
3.1.4 其他国家铁路物流的发展 |
3.1.5 经验借鉴与启示 |
3.2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的基本模式 |
3.2.1 运输企业发展物流的基本途径 |
3.2.2 中远集团发展物流的成功经验 |
3.2.3 运输企业向物流业转型的模式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拓展物流服务的经营模式 |
4.1 铁路拓展物流服务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
4.1.1 发展的整体战略 |
4.1.2 发展的具体目标 |
4.2 铁路货运站拓展物流服务的几种经营模式 |
4.2.1 以储存为主的存储型服务模式 |
4.2.2 以多式联运为主的转运型服务模式 |
4.2.3 以包装和流通加工为主的流通加工服务模式 |
3.2.4 依托货运站场建立商贸和展览中心 |
4.2.5 依托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的信息服务模式 |
4.2.6 第三方物流服务模式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铁路拓展经营服务范围的保障措施 |
5.1 战略层面的保障措施 |
5.1.1 政企分开与网运分离 |
5.1.2 转变经营理念 |
5.2 运作层面的保障措施 |
5.2.1 硬件设施的建设与完善 |
5.2.2 软件环境的强化与改进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实证分析:呼铁局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探索 |
6.1 呼和浩特铁路局基本概况 |
6.1.1 呼铁局基本情况 |
6.1.2 货运场站及其发到运量状况 |
6.1.3 战略装车点建设情况 |
6.2 呼铁局货运场站拓展为物流中心的建设模式 |
6.2.1 模式一:局部改造、部分功能拓展 |
6.2.2 模式二:全面物流化功能改造 |
6.2.3 模式三:按物流中心功能要求建设 |
6.2.4 模式四: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型 |
6.2.5 模式五:将传统与现代功能特征分立设置 |
6.3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资源整合的物流中心发展模式 |
6.3.1 基于既有货运场站功能特征的渐进式发展模式 |
6.3.2 基于货场化管理的专用线拓展模式 |
6.3.3 基于货运场站资源优势的发展模式 |
6.3.4 基于线路或区域特征的发展模式 |
6.3.5 基于货运场站功能类别的发展模式 |
6.3.6 混合发展模式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 |
7.2 本文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中远物流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公司概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
第2章 物流及战略管理理论综述 |
2.1 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
2.2 第三方物流的价值分析 |
2.3 中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 |
2.4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2.5 行业结构分析 |
2.6 SWOT分析 |
2.7 企业基本竞争战略 |
第3章 中远物流的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客观环境分析 |
3.1.1 经济环境 |
3.1.2 政治与政策环境 |
3.1.3 技术环境 |
3.1.4 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地位分析 |
3.2.2 中国物流业市场需求趋势分析 |
3.2.3 国外第三方物流发展状况分析 |
3.3 物流业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 |
3.3.1 顾客的议价能力 |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3 潜在竞争对手的威胁 |
3.3.4 替代品的威胁 |
3.3.5 中远物流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
3.3.6 行业结构分析结论 |
3.4 外部环境SWOT机会与威胁分析 |
第4章 中远物流的内部环境分析 |
4.1 企业内部资源分析 |
4.1.1 物流网络系统 |
4.1.2 财务资源 |
4.1.3 人力资源 |
4.1.4 技术资源 |
4.1.5 市场细分与业务影响 |
4.1.6 品牌经营和创新能力 |
4.1.7 内部资源综合能力评价 |
4.2 中远物流优势与劣势分析 |
4.2.1 中远物流关键成功因素确定 |
4.2.2 中远物流优劣势的确定 |
4.2.3 中远物流优劣势的分析 |
4.3 核心竞争力与关键成功因素匹配分析 |
第5章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的选择与评价 |
5.1 中远物流现行战略方案分析和战略目标体系设置 |
5.2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备选方案确定 |
5.3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方案评价 |
5.3.1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定性评价 |
5.3.2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定量评价 |
第6章 中远物流经营战略实施与控制 |
6.1 战略实施部署 |
6.2 战略实施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保障 |
6.3 战略实施的评价控制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多式联运的发展策略与管理 |
1.2.2 各种运输方式内部集装箱运输的信息化建设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结构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基本内容框架结构 |
第2章 国内外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比较 |
2.1 多式联运概述 |
2.1.1 多式联运定义 |
2.1.2 多式联运的形成 |
2.2 国外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趋势 |
2.2.1 加拿大多式联运的发展特点 |
2.2.2 欧洲的多式联运 |
2.3 国内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趋势 |
2.3.1 国内多式联运的主要表现形式 |
2.3.2 国内多式联运通道的形成 |
2.3.3 国内多式联运发展存在的问题 |
2.4 国外多式联运发展启示及分析 |
2.4.1 国外多式联运发展启示 |
2.4.2 中外航运企业在中国发展多式联运的优劣势比较 |
2.4.3 国内航运企业发展多式联运物流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
第3章 集装箱多式联运市场分析及预测 |
3.1 国际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 |
3.1.1 全球经贸分析 |
3.1.2 运力供给分析 |
3.1.3 运力需求分析 |
3.2 国内集装箱运输市场分析 |
3.2.1 外贸集装箱运输 |
3.2.2 内贸集装箱运输 |
3.3 集装箱运输市场预测 |
3.3.1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3.3.2 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3.3.3 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预测 |
3.3.4 全国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总量预测 |
第4章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策略分析 |
4.1 航运企业向综合物流企业转型 |
4.1.1 航运企业转型必要性分析 |
4.1.2 多式联运发展成为企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
4.2 航运企业市场定位及竞争策略 |
4.2.1 市场定位 |
4.2.2 竞争策略 |
4.3 航运企业业务经营策略 |
4.3.1 经营策略 |
4.3.2 业务策略 |
4.4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营销案例分析 |
4.4.1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企业转型案例分析 |
4.4.2 中远物流有限公司开展的“日本二手车跨境运输项目”案例分析 |
4.4.3 西南地区水电站大型设备运输项目案例分析 |
第5章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展望及建议 |
5.1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展望 |
5.2 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措施及建议 |
5.2.1 加强内部资源整合,提高自身竞争实力 |
5.2.2 完善多式联运网络 |
5.2.3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 |
5.2.4 优化多式联运系统流程,建立运输决策支持系统 |
5.2.5 大力开展海铁联运,突出特色服务 |
5.2.6 多式联运品牌的建设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履历 |
(10)中国物流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及其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
引言 2 |
国际物流和国内物流产业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简介 2.1 |
国际物流的概念及发展简况 2.2 |
国际物流发展趋势 2.3 |
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及地位 3 |
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济学意义、主要障碍及战略途径选择 3.1 |
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经济学意义 3.2 |
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障碍分析 3.3 |
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所应选择的战略途径 4 |
现代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条件 4.1 |
微观条件 4.2 |
宏观条件 5 |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上海中远物流公司集装箱突破100万箱(论文参考文献)
- [1]ST远洋资产剥离动因及绩效研究[D]. 陈蓉.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7)
- [2]新亚欧大陆桥国际运输10大突出贡献企业风采展示[J]. 本刊编辑部. 大陆桥视野, 2014(02)
- [3]宁波中远物流信息系统构建研究[D]. 徐浩.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3)
- [4]需求导向的制造业物流服务创新研究[D]. 刘刚. 天津财经大学, 2012(06)
- [5]中国企业横向整合管理模式选择研究[D]. 李铁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6]上海中远物流集装箱订舱业务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 周正为.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7)
- [7]铁路货运场站拓展物流服务模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曹靖. 中南大学, 2010(05)
- [8]中远物流经营战略研究[D]. 黄寄梅. 西南交通大学, 2010(10)
- [9]航运企业多式联运发展问题研究[D]. 杨敬. 大连海事大学, 2008(07)
- [10]中国物流企业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及其案例分析[D]. 吕广富.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