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保护和恢复阿拉善梭梭生态林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唯佳[1](2020)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文中指出荒漠化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改善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当地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是巩固治理成果的途径,也是涉及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复杂过程,三者间的协调发展备受关注。但目前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分析相对不足,一定程度上对相关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影响了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在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归纳并分析相关理论,对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的概念、过程做了初步界定与阐述,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了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研究了该区梭梭-肉苁蓉产业、沙地葡萄产业、种质资源加工产业等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发展现状。最后基于压力-状态-响应和资源-环境-经济相融合的框架模型构建协调发展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度函数构建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了2010-2016年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及系统间协调度水平。结果表明:2010-2016年内蒙古阿拉善盟经济系统和资源系统虽然均具不同程度发展,但环境系统发展仍相对滞后。2010-2016年经济-资源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68,处于初步协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4%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为0.43,处于失调水平,协调度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度均值分别为0.52,处于弱协调水平,协调度以41%的速度增长。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均值在2010-2013年为0.53,处于初步协调水平,2013-2016年下降至0.45,回到失调水平,但整体仍呈上升态势。水土资源承载力有限、沙生植物资源种植周期长、可用部位较少和后续产品开发科技水平低等是制约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从发展能力和协调可持续能力两方面采取措施将有利于推动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进程,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水平,使产业化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高琦[2](2020)在《自媒体语境下NGO环境议题构建与传播研究 ——基于内蒙古地区环保活动的分析》文中指出环保NGO是政府、企业之外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之一。近年来,环保NGO借助传统媒体、自媒体平台,构建起了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环保场域,设置传播环保议题,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对话桥梁,激发公众积极参与环保的责任意识。多年来,内蒙古地区草原荒漠化、企业“三废”污染等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内蒙古地区作为祖国的北大门、生态的第一线,其生态环境关乎着我国整体的生态安全。笔者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环保NGO经由技术的赋权,借助微博、微信平台构建环境议题,提升环境议题的社会能见度,触发公众对于环境议题的认知,满足公众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需求;其次,环保NGO借助自媒体的人际关系网络,使用话语传播策略进行意义生产与传播,拉近与用户的心理距离,进行共意动员,形成情感认同,从而推进议题的传播;最后,环保NGO通过构建一个多元表达和公众参与的环保公共领域,进行行动动员,实现环境议题。环保NGO运用自媒体构筑社会认同,激活、连结了个体环境保护的能量,撬动了环境治理的社会资源。环保NGO对于个人社会责任感、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以及生态治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博[3](2020)在《荒漠植物梭梭居群的遗传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文中认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是隶属藜科(Chenopodiaceae)梭梭属(Haloxylon)的超旱生小乔木,作为我国西北荒漠区主要的建群种,在维持荒漠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目前由于自然因素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导致中国西北荒漠区梭梭群落大面积退化甚至死亡。开展梭梭的遗传学研究有助于了解梭梭的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阐明当代梭梭群体遗传变异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分化机制,揭示区域环境差异及人类活动对梭梭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的影响,为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2个叶绿体(cpDNA)片段和1个ITS片段分析了中国西北荒漠区36个梭梭群体,42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揭示了造成当前遗传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为其遗传保护策略提出了建议。主要结论如下:1.梭梭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群体内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基于cpDNA序列检测到24个单倍型,ITS序列共检测到16个单倍型,根据其亲缘关系及地理分布可分为三个地理组,即西部组,东部组和南部组。在物种水平上,梭梭植物遗传多样性较高(HT>0.8),但梭梭群体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HS<0.35)。在居群水平上,cpDNA数据结果表明,西部组群体遗传多样性最高,尤其是芳草湖,奇台和布尔津居群;而ITS数据表明,东部组群体遗传多样性高,尤其是乌兰布和沙漠,阿拉善左旗和磴口县居群。基于cpDNA和ITS的分子方差分析表明,梭梭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间(cpDNA:77.81%;ITS:84.20%),这可能是由于梭梭种子和花粉的传播被限制在短距离内造成的。2.梭梭不同地理组间遗传分化强烈。梭梭群体总的遗传多样性(HT)远远大于居群内遗传多样性(HS),表明梭梭群体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FST>0.9),基于cpDNA和ITS数据的景观遗传分析也说明了梭梭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高。生态位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西部组的梭梭居群和其他两个地理组间的居群存在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但是东部组与南部组之间并未检测到明显的生态位分化。PCA分析及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的季节性,最冷月最低气温,最干月降水量及最湿季降水量是造成梭梭西部组与其他两个地理组间生态位分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不同地理组内生态小环境的差异导致不同梭梭群体在遗传结构上呈现出显着的差异。祁连山和阿尔金山是东部组与南部组之间最大的遗传障碍,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在更新世中期发生了快速的隆升,这一历史时期正好与梭梭东部组与南部组之间的分化时间相吻合(cpDNA:1.18Ma;ITS:1.20Ma),推测祁连山与阿尔金山的快速隆升限制了这两个区域之间的基因交流,长期的地理隔离促使东部组与南部组之间发生较大的遗传分化。3.梭梭物种的重点遗传保护区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基于遗传多样性数据,结合环境因子及当前西北荒漠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分析得到,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梭梭居群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且生境良好,尤其是克拉玛依地区、玛纳斯县、阜康市、奇台县等地区应当作为梭梭遗传保护的重点区域。为最大程度的收集梭梭基因资源,在设计采样策略时应当在整个分布区内广泛收集,应重点考虑遗传多样性较高的群体如,新疆沙湾县,150团,布尔津县,甘肃瓜州,内蒙古磴口县,吉兰泰及青海托素湖等地区进行梭梭种质资源的收集。
王可心[4](2019)在《互联网时代,从“蚂蚁森林”看环境保护》文中研究指明蚂蚁森林一经推出,就大大刺激了民众的环境保护热情,万千用户通过个人一点一滴的节能减排的参与,对环境保护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对蚂蚁森林的起源、受众刺激和科学技术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的数据总结分析蚂蚁森林对环境保护所做出的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互联网时代下的蚂蚁森林模式,切实有效地激发了民众进行环境保护的热情,并为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王含露[5](2018)在《不同修复模式下梭梭生态林的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新疆吐鲁番市是典型的荒漠区域,气候极其干旱,自然环境恶劣,造成当地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物量低、生物多样性匮乏,生态环境极易受到破坏并且难以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种人为因素更是加重了环境问题。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产生活条件,吐鲁番地区充分利用了国家发展民族区域的有利政策,抓住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时机的同时,加快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探索实践出了一条集荒漠治理、生态修复、经济发展为一体的新模式。本文在对生态修复理论进行深刻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以生态修复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结合恢复生态学理论、水土保持学理论、土壤学理论、生物学理论以及植物生理学理论等理论知识,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吐鲁番市高昌区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生态林生态修复工程的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生态效益方面:人工梭梭林的种植使吐鲁番市的土壤状况得到改良,提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区域内的空气温度平均降低了7.69%、区域内的空气湿度和地表湿度平均增加了11.45%,并有效的减弱了2.74%的风速,同时增加了区域内的植被盖度和生物多样性,使土壤风蚀程度减弱。接种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梭梭林实验区内的生态效益变化尤为明显,其中植被盖度提高了46.26%。(2)经济效益方面:吐鲁番市高昌区实施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生态修复项目后,梭梭生态林接种肉苁蓉面积由2011的115.20 hm2增加到2017年的1 200.00 hm2,肉苁蓉的经济收益由2011的76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3 695万元,肉苁蓉的深加工产业得到发展如酒剂、药剂、饮剂、片剂、胶囊等各类现代植物药、保健产品,带动了当地的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家庭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15年来自肉苁蓉种植的家庭收入占31%,同2005年相比增长了28%。(3)社会效益方面:吐鲁番市高昌区人工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使农民得到专业培训,科技文化素质提高,自觉维护管理生态修复项目和爱护生态环境的思想觉悟提高。肉苁蓉科研机构和加工企业明显增加,由2005年的1个增加到2018年的9个,肉苁蓉加工基地由2005年的2个增加到2018年的16个,促进农区剩余劳动力再就业,同时政府部门、基层干部与农民的交流程度增加,加强了各民族村民之间的合作关系。综合分析可得,吐鲁番市高昌区梭梭林接种肉苁蓉生态修复项目为吐鲁番市高昌区带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吐鲁番市高昌区的生态修复对策提供参考。
黄蝶君[6](2017)在《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的农业生产正在从主要依赖资源消耗、满足数量的需求,向绿色生态可持续、满足质量的需求转变。绿色生态生产方式不仅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成为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这意味着以往被人们忽视的绿色生态能够被消费并创造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仅帮助农产品获得更高的溢价,也成为农业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只有认识到生态环境对现代农业价值提升、竞争力升级的重要意义,才能促使农业企业主动追求环境导向创新,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这类“既能显着降低对环境的危害又能为企业带来商业价值”的生态创新(eco-innovation)模式,越来越得到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重视。本文为了剖析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探索生态创新同时提升企业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机理,说明政府环境规制促进生态创新提升环境和经济绩效的作用,进行了以下工作:首先,分析环境对农业企业利润提升和竞争力升级的重要价值。本文在阐述农业生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说明环境对农业的特殊价值,会促使农业企业“主动”治理环境,提高环境绩效。农业企业同时追求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创新模式就是生态创新,农业企业是生态创新的主体。其次,厘清农业企业内部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多种共生关系。本文运用共生理论,划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之间的五种共生类型,采用数理模型证明:只有两种创新互相促进,且两种创新产生的边际能量(边际收益)至少等于两种创新的边际损耗(边际成本)的互惠共生,才能够实现生态创新。第三,探索生态创新同时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机理。本文运用双元理论,从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兼容互补关系的研究入手,构建两种创新之间“双元平衡”和“双元互补”的结构,将其纳入到沙漠产业共生比较案例、广东鸭稻米共生案例之中,阐述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通过“双元平衡”和“双元互补”同时实现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过程。第四,说明环境规制促进生态创新提升环境绩效和经济绩效的作用。本文以波特假说模型为基础,参考双元性理论的经典研究框架,建立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概念模型,共同验证模型的合理性。(1)本文采用2005年-2014年生猪养殖绩效和污染排放的面板数据,运用多目标数据分析工具(MOO),将环境规制、生猪污染物排放、生猪利润等多目标变量归结为单一变量,再将饲料效率作为生态创新的代理变量纳入到模型中,验证了生猪养殖行业“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经济和环境绩效”模型的合理性。(2)为了验证生态创新的作用机理,本文从经典的双元性理论出发,在对广东农业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创新的双元平衡以及双元互补结构,检验了“政府环境规制-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对生态创新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农业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管理和双元能力等领域的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生态创新实际上也论证了农业的多功能属性,说明了农业供给侧改革,培育农业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方向是体现农产品的环境价值,活化农村生态资源要素,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和新业态,真正实现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因此,本研究可以为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可持续性的环境创新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参考。本文可能的创新在于:采用共生理论和双元理论,拓展了双元视角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构建了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结构关系;并从双元性理论出发,构建并验证了环境规制-生态创新-环境和经济绩效的理论模型。本文也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1)将家庭农场、农户等主体纳入到生态创新研究范围;(2)问卷设计的完善和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的创新;(3)更加关注生态创新的跨学科或多学科研究视角;(4)加强领导和个人层次上生态创新问题的探讨。
翟浩明[7](2017)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林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麦盖提县为例》文中提出生态林对于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意义重大。21世纪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文以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南边缘的麦盖提县为例,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经验与方法的基础上,按照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为主的原则,以生态经济学为理论基础,根据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域的特殊性,从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选取指标,运用价值计量法,对塔麦盖提县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评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调研收集数据,建立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对利益相关群众对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麦盖提县生态林业工程建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满意度进行分析评价。同时,结合实际探索在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背景下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林业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截止2 015年,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改良土壤37675.9 hm2,使林带内1.5 m高度的风速降低49%-52%,背风面降低52%-57%,输沙量降低88%-94.9%,带来的生态效益价值为19.005亿元,,其中,固碳效益>制氧效益>吸收二氧化硫效益>吸收氮氧化物效益。2、通过种植红枣、核桃、桃子、文冠果、金银花等特色经济林木,发展林下养殖等产业,2 015年生态林建设带来带来的经济效益价值为51.22亿元,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3、生态林建设过程中的的苗木培育、道路维修、设备安装、造林、管护、采伐、运输等各生产环节及林业产业的发展为麦盖提县提供就业岗位6 300个,解决5 243人就业问题。生态、经济、社会三项效益的总价值为31.27亿元,生态林业发展的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着。4、干旱地区生态林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应突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实现效益最大化,着力解决干旱区资源不足、经济不发达、生态环境恶劣、就业困难等问题。同时要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发展特色林果业,壮大林业发展队伍,提高林业管理效能,促进生态林业又好又快发展。5、利益相关群体对生态林建设的总体评价的满意度为64.35%,利益相关群体对生态林建设持满意态度,认为生态林建设的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基于以上研究结果,全面展示干旱区域生态林建设的成果,提出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林建设的路径选择,为麦盖提县生态林建发展更好、更科学提供指导,提高生态林建设有效性和持续性,同时,为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其他地区开展沙漠治理与生态林建设提供现实依据与借鉴。
王春媛[8](2017)在《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改变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做法,将内蒙古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的防沙治沙与沙产业发展协同进行、互为保障。研究区位于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阿拉善左旗黄河西岸巴音木仁苏木境内,总面积为1000km12,东临黄河与乌海市接壤,西接广袤的乌兰布和沙漠,南连阿拉善盟乌斯太经济开发区,北靠巴彦淖尔市磴口县。论文在野外实地调查、地理信息资料分析、大量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掌握了研究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植被、土壤、水土流失等现状,结合阿拉善盟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生态建设总体规划、阿拉善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示范区相关规划设计。对研究区进行系统诊断与分析,以防沙治沙和发展经济相结合为原则,对研究区进行规划。主要研究结论包括:(1)研究区的植被,按其盖度可划分为高盖度(植被覆盖度大于50%)、中盖度(植被覆盖度在30%-50%之间)、低盖度(植被覆盖度在10%-30%之间)和极低盖度(植被覆盖度小于10%)四种植被类型区,其面积分别为5.74、78.81、234.64、680.81 km2。各类型区占总面积(1000 km2)比为0.6%、7.9%、23.4%、68.1%。对研究区的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进行生态保护,中、低盖度植被区,植物集中连片,种类较丰富,生物多样性较高,具有很好的固沙和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必须有针对性地加以保护和健康经营,对于集中连片的原生植被,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必要时设置网围栏,进行封育保护。依照天然规律,遵循自然修复能力加速植被恢复和生态系统进一步修复与完善。(2)研究区应采用“三纵多横”的防沙治沙治理模式,带线防护体系包括研究区西侧外缘沙漠前沿阻沙林带,这是研究区沙害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即要求“固”,同时又必须具备“阻”的功能,固阻兼备;磴-乌二级纵向穿沙公路沿线景观护路林带,打造成为贯穿整个研究区的护路景观廊道;研究区东侧沿黄景观护岸林带,保护黄河沿岸湿地和居民村落,兼有景观效果;横向护路护渠阻沙林带,沿支线道路布设防风固沙屏障,与三条纵向防护林带有机连接,可形成覆盖整个研究区的防护林框架;同时对研究区内的农田采取农田防护林网进行保护,分为普通农作物种植区和多年生经济植物种植区;对研究区内的高大流动沙丘采取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治理。(3)由于该区气候条件恶劣,很多在其他沙区已经成功的治理措施和模式,在这里都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所以对一些有使用前景,但又没有实际应用的方法和技术,需进行一定规模的实验示范,以确定其可行性和操作方式。试验示范工程包括:植物活沙障试验示范工程、化学固沙试验示范工程、沙东青复壮更新试验示范工程、公路沙害防治试验示范工程、万亩梭梭林试验示范工程和抗性植物材料引种栽培试验示范工程。本研究改变先开发后治理的传统做法,使沙产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同步进行,相互促进,互为保障,相得益彰,同时可以有效遏制乌兰布和沙漠的风沙和沙尘暴对当地和异地人居环境造成的危害,减少或消除泥沙对河套及下游平原区农业生产和居民生命财产的威胁,为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提供治理模式和经验。
格日勒,梅花,吉如和,骆作文,额日德尼,布和[9](2014)在《阿拉善荒漠梭梭资源状况与恢复利用》文中指出目前,我国草原生态建设已进入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时期,探索草原生态治理与地方特色产业的相结合的发展路子是生态建设是否成功的关键。阿拉善盟人民通过对干旱荒漠地区梭梭的保护、治理与利用,大力发展沙产业,带动了梭梭、苁蓉的蓬勃发展,从而带动了整个阿拉善地区区域性生态建设的发展,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为促进生态自然恢复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孔维亮[10](2014)在《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阿拉善左旗是荒漠化问题严重突出的地区,其境内分布有腾格里、乌兰布和及亚玛雷克三大沙漠,沙漠及沙漠化面积6.4万平方公里,占全旗国土总面积的79.3%,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近几年,随着沙漠化现象的与日俱增,阿拉善左旗生态危机日益加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河道断流加剧,湖泊干涸、湿地消失、绿洲萎缩;二是地下水位下降,水质逐渐恶化;三是森林系统遭到破坏;四是草原生态系统退化;五是沙漠化加剧,脆弱的生态系统导致阿拉善左旗成为华北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制约了阿拉善左旗区域经济发展。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大力发展肉苁蓉产业政策的出台,结合阿拉善左旗实际情况,发展肉苁蓉产业化不仅是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阿拉善左旗一项大规模的生态建设项目,大力推广肉苁蓉产业化不仅能增加受益面广、增强带动力强、符合可持续发展思路的要求,能产生深远影响。从地方角度出发,构筑阿拉善盟新兴优势特色产业和增加农牧民收入、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战略高度着眼,发展肉苁蓉产业化不但是立足于农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荒漠生态治理的需求,更是借助国家农牧业产业化政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充分发挥特色自然资源、工业基础设施和种植基地建设的优势,引进、开发一系列以肉苁蓉特色资源为原料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高附加值肉苁蓉种植及加工基地,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自主增长机制,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资源使用效率、农牧民增收和生态环境建设。本文以阿拉善左旗肉苁蓉产业化为研究对象,对肉苁蓉产业化各环节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二、保护和恢复阿拉善梭梭生态林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和恢复阿拉善梭梭生态林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 |
1.2.3 小结 |
1.3 国内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
1.3.1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影响因素 |
1.3.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1.3.3 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系统整体协调发展水平评价 |
1.3.4 小结 |
2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与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
2.2.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2.2.3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衡量 |
2.2.4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构建 |
2.2.5 协调度等级划分 |
2.3 技术路线 |
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理论研究 |
3.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相关理论基础 |
3.1.1 生态经济理论 |
3.1.2 生物工程理论 |
3.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4 产业发展理论 |
3.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与过程 |
3.2.1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概念界定 |
3.2.2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 |
3.3 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特征 |
4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现状研究 |
4.1 阿拉善盟基本概况 |
4.1.1 地理位置概况 |
4.1.2 社会经济概况 |
4.1.3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发展优势 |
4.2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产业 |
4.2.1 梭梭-肉苁蓉产业 |
4.2.2 白刺-锁阳产业 |
4.2.3 沙地葡萄产业 |
4.2.4 种质资源加工产业 |
4.2.5 土壤改良技术产业 |
5 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评价 |
5.1 资源、环境、经济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分析 |
5.2 资源-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度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 |
致谢 |
(2)自媒体语境下NGO环境议题构建与传播研究 ——基于内蒙古地区环保活动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选题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环保NGO与内蒙古环境议题传播 |
(一)样本选择 |
1.环保NGO选择 |
2.微博、微信研究样本选择 |
(二)环保NGO对内蒙古环境议题的关注 |
1.内蒙古环境议题 |
2.环保NGO关注内蒙古环境议题 |
3.环保NGO自媒体平台关注度与影响力 |
二、构建议题:触发认知 |
(一)设置议题 |
1.议题类目及关注度 |
2.议题特点 |
(二)内容构成 |
1.曝光环境问题,进行环境抗争 |
2.介绍地方生态,普及环保知识 |
3.宣传项目进展,招募环保人士 |
(三)呈现形态 |
1.微博:融合多样化呈现形态 |
2.微信:延续传统文字+图片形态 |
(四)态度属性 |
1.微博:多样化但趋于感性 |
2.微信:正面为主且趋于理性 |
三、推进议题:共意动员 |
(一)共意形成:情感认同 |
1.话语修辞策略 |
2.视觉修辞策略 |
(二)共意强化:身份认同 |
1.名人参与:榜样的力量 |
2.聚焦普通人:平凡的故事 |
3.全民参与:群体身份的认同 |
(三)共意提升:目标认同 |
四、实现议题:连结行动 |
(一)虚拟与现实 |
1.虚拟:蚂蚁森林植树 |
2.现实:10年种树项目 |
(二)线上与线下 |
1.线上:微公益募捐 |
2.线下:参与植树活动 |
(三)传统媒体与自媒体 |
1.自媒体为主要传播场 |
2.传统媒体辅助传播 |
五、环保NGO环境议题传播的思考与建议 |
(一)重视议题互动,清晰定位传播目标 |
1.拓展议题互动方式,提升议题参与度 |
2.明确用户定位,形成精准画像 |
(二)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优化传播效果 |
1.利用开放性自媒体,推动议题传播 |
2.贴近民众,充分激活个体能量 |
(三)加强组织间联动,凝聚环保绿色力量 |
1.利用自媒体平台,加强组织间互动沟通 |
2.构筑多维联动网络,形成环保合力 |
(四)树立互联网思维,发展“互联网+公益” |
1.构建互联网环境议题传播机制 |
2.吸纳互联网人才,以线上带动线下 |
(五)立足改善生态环境,拓展社会功能向度 |
1.实现改善生态环境、提升环保意识的基本目标 |
2.拓展环保NGO社会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荒漠植物梭梭居群的遗传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群体遗传学的研究内容 |
1.2.2 群体遗传学相关的分子标记技术 |
1.2.3 我国群体遗传学研究进展 |
1.3 梭梭研究现状 |
1.3.1 梭梭退化研究 |
1.3.2 梭梭遗传学研究 |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意义 |
1.4.4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4.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梭梭群体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野外采样 |
2.1.2 物种DNA提取、PCR扩增及DNA测序 |
2.1.3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梭梭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
2.2.2 单倍型的地理分布格局 |
2.2.3 梭梭群体分化时间估算 |
2.2.4 梭梭群体遗传结构 |
2.3 讨论 |
2.3.1 梭梭群体遗传多样性 |
2.3.2 梭梭群体遗传分化 |
第三章 梭梭遗传分化与环境驱动力研究 |
3.1 材料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2.1 梭梭潜在分布区模拟 |
3.2.2 梭梭地理组间生态位分化分析 |
3.2.3 群体间遗传障碍识别 |
3.3 结果分析 |
3.3.1 模型准确性评价 |
3.3.2 梭梭生境适宜性 |
3.3.3 地理组间的生态位分化 |
3.3.4 梭梭群体的距离隔离与地理隔离 |
3.4 讨论 |
3.4.1 梭梭潜在分布 |
3.4.2 梭梭不同地理组间的生态位分化 |
第四章 梭梭居群的遗传保护策略探讨 |
4.1 数据分析 |
4.2 梭梭群体退化原因分析 |
4.2.1 自然因素 |
4.2.2 人为原因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4)互联网时代,从“蚂蚁森林”看环境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1.1 分析蚂蚁森林的起源 |
1.1.1 碳账户 |
1.1.2“一亿棵梭梭树”项目 |
1.1.3 蚂蚁森林的诞生 |
1.2 分析蚂蚁森林的受众刺激 |
1.3 分析蚂蚁森林的科学技术 |
2 结果和讨论 |
2.1 蚂蚁森林对环境保护的直接贡献 |
2.1.1 从官方数据来看 |
2.1.2 从遥感影像来看 |
2.2 蚂蚁森林对环境保护的间接贡献 |
3 结论 |
(5)不同修复模式下梭梭生态林的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
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3章 生态效益分析 |
3.1 结果分析 |
3.2 讨论 |
3.3 小结 |
第4章 经济效益分析 |
4.1 结果分析 |
4.2 讨论 |
4.3 小结 |
第5章 社会效益分析 |
5.1 结果分析 |
5.2 讨论 |
5.3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探讨环境对农业的价值及农产品的作用 |
1.4.2 剖析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 |
1.4.3 探索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影响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效应 |
2.文献综述 |
2.1 生态创新的双元概念内涵及特点 |
2.2 生态创新的结构维度及测量 |
2.3 生态创新的影响因素 |
2.4 共生理论及双元性理论视角下的生态创新 |
2.4.1 共生理论对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共生关系的研究 |
2.4.2 双元性理论对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关系的研究 |
2.5 小结 |
3.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特点及理论内涵分析 |
3.1 农业生产的环境特征和经济特征 |
3.1.1 农业的本质特征 |
3.1.2 农业生产同时创造了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 |
3.2 农业企业的概念及生态特征 |
3.3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分析 |
3.3.1 共生理论和双元理论在生态创新内涵分析中的异同 |
3.3.2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共生关系的模式和特征 |
3.4 双元视角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内涵及结构维度 |
3.4.1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可能的冲突及对策 |
3.4.2 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互补及平衡关系的内涵 |
3.4.3 促进平衡及互补关系形成的方式 |
4.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案例分析 |
4.1 阿拉善沙漠产业生态创新比较案例分析 |
4.1.1 西北边疆沙漠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和经济挑战 |
4.1.2 阿拉善沙漠地区环境/经济导向创新的四种共生模式 |
4.1.3 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失衡状态下阿拉善地区的沙漠化问题 |
4.1.4 沙漠产业模式的环境和经济导向创新的互惠共生 |
4.1.5 小结 |
4.2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实施路径分析:以广东鸭稻共作系统为例 |
4.2.1 鸭稻共作模式的生产实践及生态创新特点 |
4.2.2 鸭稻共作模式中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双元互补 |
4.2.3 鸭稻共作模式中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双元平衡 |
4.2.4 小结 |
4.3 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影响机制:以东林合作农场为例 |
4.3.1 东林合作农场实施生态创新的背景 |
4.3.2 政府环境规制对合作农场生态创新的作用机制 |
4.3.3 合作农场实现环境及经济绩效共赢目标的方式 |
4.3.4 小结 |
5.环境规制促进农业企业生态创新提升环境/经济绩效的模型分析 |
5.1 基于波特假说的理论模型构建 |
5.1.1 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促进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波特假说 |
5.1.2 生态创新在波特模型里的中介作用分析 |
5.2 环境规制对生猪养殖企业环境及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生态创新的中介作用 |
5.2.1 研究假设 |
5.2.2 研究设计及多目标优化工具 |
5.2.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5.3 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环境及经济绩效的影响机制:生态创新的中介作用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研究设计及问卷调查 |
5.3.3 数据分析及假设检验 |
6.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环境要素提升了农业及农产品的价值 |
6.1.2 农业企业生态创新是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互惠共生 |
6.1.3 生态创新表现为环境导向创新和经济导向创新的平衡及互补关系 |
6.1.4 环境规制能够影响生态创新并促进环境及经济绩效提升 |
6.2 研究的理论贡献 |
6.2.1 重新认识环境对农业及农产品的价值 |
6.2.2 拓展了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理论内涵 |
6.2.3 揭示了生态创新促进环境及经济绩效提升的路径 |
6.2.4 构建并验证环境规制通过生态创新影响经济及环境绩效的模型 |
6.3 研究的实践启示 |
6.3.1 需要关注同时提升经济绩效和环境绩效的生态创新 |
6.3.2 培育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双元能力 |
6.3.3 政府环境规制对农业企业生态创新的促进作用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6.4.1 研究局限 |
6.4.2 未来的研究拓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7)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林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麦盖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第3章 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现状分析 |
3.1 麦盖提县概况 |
3.2 生态林工程概况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
4.1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4.2 生态效益评价 |
4.3 经济效益分析 |
4.4 社会效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利益相关群体对麦盖提县生态林建设的评价 |
5.1 调研概况 |
5.2 评价方法 |
5.3 评价过程及结果 |
5.4 结论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3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国外沙害综合治理 |
1.2.2 国内沙害综合治理 |
1.2.3 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研究进展 |
1.3 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地理位置 |
2.2 自然条件 |
2.2.1 气候 |
2.2.2 地形地貌 |
2.2.3 植被 |
2.2.4 土壤 |
2.2.5 水文 |
2.3 社会经济 |
2.4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技术路线 |
4 资源条件分析 |
4.1 自然条件分析 |
4.1.1 气候资源 |
4.1.2 土地资源 |
4.1.3 水资源 |
4.1.4 植被资源 |
4.2 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4.2.1 交通 |
4.2.2 电力通讯 |
4.2.3 人口现状 |
5 措施布局与方案设计 |
5.1 原有植被生态保护布局与健康经营 |
5.2 研究区带状防护体系框架布局与设计 |
5.2.1 研究区西侧外缘沙漠前沿阻沙固沙林带 |
5.2.2 磴-乌二级纵向穿沙公路沿线景观护路林带 |
5.2.3 研究区东侧沿黄景观护岸林带 |
5.2.4 横向护路护渠阻沙林带 |
5.3 农田防护林网结构与配置设计 |
5.4 高大流动沙丘区综合治理措施设计 |
6 防沙治沙技术典型工程 |
6.1 植物活沙障典型工程 |
6.2 化学固沙典型工程 |
6.3 沙冬青复壮更新典型工程 |
6.4 公路沙害防治典型工程 |
6.5 万亩梭梭林典型工程 |
6.6 抗性植物材料引种栽培典型工程 |
7 投资估算、效益分析 |
7.1 投资估算 |
7.2 效益分析 |
7.2.1 生态效益 |
7.2.2 经济效益 |
7.2.3 社会效益 |
8 结论与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个人简介 |
校内导师简介 |
校外导师简介 |
致谢 |
(9)阿拉善荒漠梭梭资源状况与恢复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梭梭资源现状 |
1.1 梭梭分布区域及退化现状 |
1.2 退化原因 |
1.2.1 自然因素 |
1.2.2 人为因素 |
2 梭梭的保护种植与开发利用 |
2.1 实施围栏封育,促进梭梭林及肉苁蓉的自然恢复 |
2.2 实施退牧还草,促进梭梭林的保护和肉苁蓉的开发利用 |
2.3 采取人工种植梭梭接种肉苁蓉治沙又致富 |
3 加强对梭梭保护性利用的对策 |
3.1 依法保护梭梭资源 |
3.2 合理利用梭梭资源 |
3.3 加强病虫鼠害的防治 |
3.4 加大对梭梭植被恢复重建的资金投入力度 |
(10)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情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资料来源说明 |
2 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发展现状 |
2.1 阿拉善社会经济概况阿拉善盟社会经济状况 |
2.1.1 自然环境及资源条件 |
2.1.2 地形地貌 |
2.1.3 气象条件 |
2.1.4 水文 |
2.2 阿拉善左旗发展肉苁蓉产业化优势 |
2.2.1 独特的生长环境条件优势 |
2.2.2 人工种植优势 |
2.2.3 劳动力资源优势 |
2.2.4 阿拉善地区肉苁蓉市场优势 |
2.2.5 科技服务优势 |
2.2.6 技术条件优势 |
2.3 阿拉善左旗地区肉苁蓉生产现状 |
2.3.1 阿拉善左旗地区肉苁蓉种植情况 |
2.3.2 阿拉善左旗地区肉苁蓉产业化发展模式 |
2.3.3 阿拉善左旗发展肉苁蓉存在的问题 |
2.3.4 肉苁蓉销售收入分析 |
2.3.5 可带动农民收入 |
2.4 肉苁蓉深加工现状 |
2.4.1 宏魁苁蓉集团概况 |
2.4.2 企业经营范围及产量 |
2.4.3 资产负债 |
2.4.4 肉苁蓉深加工成本分析 |
2.4.5 经济效益 |
2.4.6 社会效益分析 |
2.4.7 生态效益分析 |
3 肉苁蓉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
3.1 企业生产规模小、产量低 |
3.2 肉苁蓉产品系列成本高 |
3.3 企业管理落后 |
3.4 科技水平低 |
3.5 产品类型单一 |
4 原因分析 |
4.1 资金缺乏 |
4.2 市场竞争状况混乱 |
4.3 企业缺乏丰富的管理型人才 |
5. 解决对策 |
5.1 降低产品成本,加强市场销售网络建设 |
5.2 提高管理层素质 |
5.3 加大科技型人才引进力度 |
5.4 加强资金链运用 |
5.5 建立风险应急制度 |
6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保护和恢复阿拉善梭梭生态林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荒漠化治理技术产业化过程中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阿拉善盟为例[D]. 张唯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自媒体语境下NGO环境议题构建与传播研究 ——基于内蒙古地区环保活动的分析[D]. 高琦.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荒漠植物梭梭居群的遗传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D]. 魏博.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4]互联网时代,从“蚂蚁森林”看环境保护[J]. 王可心. 通讯世界, 2019(03)
- [5]不同修复模式下梭梭生态林的效益分析[D]. 王含露. 新疆农业大学, 2018(05)
- [6]双元—共赢:农业企业生态创新内涵及环境规制的影响效应研究[D]. 黄蝶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7]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区生态林建设综合效益评价 ——以麦盖提县为例[D]. 翟浩明. 塔里木大学, 2017(07)
- [8]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沙害综合治理规划研究[D]. 王春媛.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阿拉善荒漠梭梭资源状况与恢复利用[J]. 格日勒,梅花,吉如和,骆作文,额日德尼,布和. 草原与草业, 2014(04)
- [10]阿拉善肉苁蓉产业化问题研究[D]. 孔维亮.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