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作品(一)

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作品(一)

一、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论文文献综述)

邱旭[1](2021)在《论玉山草堂的品题艺术》文中认为元末被誉为东南园林之冠的玉山草堂不惟以其雅丽精绝的系列景点取称一世,其形式多样而又蕴涵深邃的的诗性品题作为园林美的精神生态建构要素,亦极富特色,然却未能得到学界足够的重视。园中异彩纷呈的园名、景名、楹联等形式的品题,不但从不同角度生动诠释了园主的雅韵高情,而且以诗意浓郁、引发联想的特殊功效进一步突显了景观特征,提升园林的文化艺术品味。于是玉山草堂品题所承载的元末以顾瑛为首的文人隐逸、园林、雅集等文化形态,无疑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也具有重要的文化美学价值。因此,玉山草堂品题艺术值得深入研究,尤其是通过其品题艺术透视元末文人园林审美风尚和文化心态的途径出发,深入探讨玉山草堂立意构景的文化渊源及其所蕴涵的美学特征,对于当前文化园林的设计和建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王卓美[2](2021)在《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文中认为禅宗美学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派别之一,对中国的审美思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尤其是促进了文化艺术领域中“意境”论的确立和发展,在中国传统的诗词、书画、园林等领域里都可以看到其印记。现代园林景观在满足基础功能需求的前提下,还应具备人文内涵、承接地域文脉、联系现代人与空间的情感精神。但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现代景观面临着缺乏民族独特性、同质化现象严重、美学内涵缺失和精神空间匮乏等多方面问题。意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是园林景观空间的精神层面,蕴含着园林空间的深层内涵,却鲜少在现代景观领域被关注。禅宗美学根植于传统文化,契合现代人审美需求,是意境营造的美学线索。因此,以禅宗美学作为审美切入点进行研究,形成鲜明的景观设计语汇来探索中国现代景观的人文意境表达。首先追溯了禅宗美学的起源,结合相关专着,从禅宗思想中选取了“心性本体论”、“自然观”、“空观”、“无常观”四个重要思想范畴,从哲学根源处分析了禅宗美学的美学特征和“禅意”体验的生成机制,得出了“简”、“纯”、“空静”、“质朴”、“返璞归真”等审美特征,确立了直觉体悟的审美心理机制。然后针对中国古典园林,日本枯山水和西方极简主义景观,结合国内外景观艺术领域的理论及实践案例,论述了禅宗美学与景观意境领域的渊源,归纳了禅宗美学在园林景观意境空间营造方面的美学特征和理念手法,包括诗画交融的“喻象”方式、“空静”氛围感的营造、“少即是多”等。选取现代优秀景观案例,解析其禅意境的表现形式。剖析了古典园林与现代景观的异同之处,对古典园林意境的传承进行革新和变通。最后得出了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方法。明确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营造的原则:原生简洁原则、个体关怀原则;通过对优秀的现代景观实例分析和对禅宗美学特征提炼,分别从主题立意、空间规划、设计元素三个大方面,得出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的具体营造策略;最终完成登封市嵩阳路城市绿地景观意境设计实践,构建了一个融合了城市记忆、地域文脉和禅宗美学情怀的现代景观。关注景观的地域独特性和美学内涵,为今后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景观作品带来启示。从传统美学的视角对现代景观意境营造进行探索,为今后营造现代景观的精神意境空间提供一定的案例参考和理论支持。

贾梦雪[3](2020)在《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府学始建于北宋时期,开北宋地方官学教育改革的先河,是东南学府之冠。在千百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苏州府学源源不断的为国家输送人才、为地方蕴养文明,奠基了苏州城市的人文高度。苏州府学在育人的历史长河中,自然与人文同行,其园林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衍生出千年府学园林文化。苏州府学园林环境作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物质场所,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东南书院园林的代表,堪称儒家山水的典范。千载登临客,府学园林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形成了府学文人与园林互成的历史关系。此中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发挥的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不容忽视,其环境育人价值值得探究。本文以书院园林的视角,综合研究苏州府学园林环境,以构建相对完整的府学环境变迁史、剖析府学环境特色与文化内涵,并发掘府学环境的当代价值,以期古为今用,为当代校园景观建设提供有益借鉴。具体而言,本文立足于苏州府学历代文人的诗文典籍、遗存的碑刻图文及苏州的历代方志文献等,以时间为线索,综合梳理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变迁历程,推敲还原苏州府学的阶段园林风貌。具体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规模与格局、建筑组成与布局、园林景境、水系生态等,并最终自绘各阶段府学平面推测图,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府学千年的环境变迁历程。通过研究发现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历经了北宋的初创甫定、南宋的罹难复兴、元代的空间焕然及明代的发展定型,最终在清中前期达到综合兴盛,而后在清末及民国消逝转型的演变过程。在其环境变迁的基础上剖析出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礼制思想、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藏修息游;及尚贤崇德、高山景行等思想内涵。并以此归纳分析出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当代价值与对当代高等教育场所环境建设的启示。

刘丹华[4](2020)在《苏州古典园林中荷的审美意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州古典园林中,“荷”无处不在。“荷”以其外在美的姿态和内在美的意蕴,成为具有特殊象征意味的文化符号。通过研究苏州古典园林中实体的和抽象的“荷”;苏州民俗中寓意丰富的“荷”;儒道释文化中的“荷”,我们可以了解苏州古典园林中莲荷广布的深层原因,对于研究园林美学和荷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荷”为例,运用归纳总结法和列表分析法,结合对多个园林不同荷花形态的实地考察,对荷花进行“审美意蕴”解读。本文主要探讨的“荷”,不仅包括苏州古典园林中水生的荷,还包括铺地和雕饰中的荷以及匾额楹联中的荷,从“自然中的荷”、“文字中的荷”、“生活中的荷”和“文化中的荷”四方面展开,探寻苏州古典园林中“荷”的审美意蕴。第一部分为自然中的荷,实体的水中荷和抽象的纹饰荷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通过大量的图片分析,品味自然中的荷所蕴涵的“姿态之美”;第二部分为文字中的荷,通过分析鉴赏苏州古典园林中典型的含“荷”匾额楹联,挖掘“荷”字的深层文化价值,评析文字中的荷所蕴涵的“品性之美”;第三部分为生活中的荷,以荷诞、祭祀、婚礼和赏荷习俗为例,通过对生活中与“荷”有关的节令风俗的解读,探讨荷的“民俗之美”;第四部分为文化中的荷,通过对儒家君子之荷、佛教圣洁之荷和道教祥瑞之荷的分析,联系园主生平境遇,解读儒释道文化传统中的荷所蕴涵的“哲思之美”。

邢云龙[5](2020)在《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代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传统由来已久,人们在培育、艺植、观赏与题咏花卉的过程中,与花卉结下了“深挚的友谊”并联结上“情感的共鸣”。有明一代,花卉园艺与园林活动兴起发展,游赏之风渐行、花卉文学书写繁盛,人们对于花卉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意蕴有了更进一步地感知与了解,檃括继承并深化了以往的审美经验和体认能力,花卉植物的生活实用、审美观赏与文学艺术等价值在相应领域内重新得到了抉发利用和创新发展。本课题结合了历史时间(明代)和区域空间(北京)两个考量因素,从文学与文化层面出发,宽领域、多维度地综合考察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相关情况。第一章: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首先,明代前期花卉园艺的发展在经历元代沉寂之后有所承继与突破,明代中后期更是获得重大进展,具体表现在:花卉资源分布及区域性特征较为明显;花卉栽培技术的综合提高和花卉种类、品种的增加;花卉商品基地出现与市场贸易的兴起;园艺理论系统科学化并涌现大量花卉文献专着。其次,明代前期受政治环境约束和国家政策管控等因素的影响,社会风气和审美风尚相对保守,花卉园艺发展举步维艰。大概从明宪宗成化时期、明孝宗弘治时期以后,明初以来的这种淳朴保守的社会风尚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后,北京花卉游赏之风的直接影响,不仅促进了明代中后期北京花卉业的发展以及相应推动了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同时也浸染改变了其他一些社会习尚。第二章:花卉作为“媒介”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首先,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种种密切联系,具体而微地表现为人们热衷于种花、养花、插花、赏花、赐花、簪花、餐花、赠花、写花、咏花与绘花等,花卉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属性而成为京师文人士大夫寄寓闲适生活、表达高雅情趣的重要载体。其次,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二者实则共同构成了花卉游赏“同质异构”关系的两部分。最后,作为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北京,围绕花卉植物进行的园艺园林活动、社会生活习尚和文化艺术领域等渐趋繁盛,正是这一地区文人士大夫的踵继活跃,从而促成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局面。第三章: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首先,明代北京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主要有木本花卉毛茛科的牡丹、草本花卉毛茛科的芍药、草本花卉菊科的菊花、木本花卉蔷薇科的杏花和梅花以及其他一些观花植物。其次,明代北京地区游赏活动的诸多案例及其背后具体的“游赏模式”,大致分为雅集结社赏花、岁时节令赏花、园林寺观赏花等三种形式。然后,通过对这些游赏活动的微观剔抉,可以大体窥见其场所分布和空间布局。最后,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相关特点,具体表现在: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第四章: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书写的实际典型案例,这也是本文的重要主体部分。首先,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主要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时期及其相关主要特点: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其次,蠡测整理出明代北京园林发展情况,结合各个园林的主要花卉景观分布情况和特点进行援引介绍,以期进一步重点探讨明代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再次,以明代北京为例来探讨瓶花与盆景鉴赏的时代风尚及其相关文学表现,纵向将其置于古代瓶花与盆景的发展历史进程中而大致了解其发展脉络,横向考察北京地区瓶花与盆景的相关发展情况(乃至与其他地区进行综合比照),并以袁宏道《瓶史》的创作环境及其内容为中心,稽考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典型时代特征。最后,选取“玉堂文人群体”“茶陵派群体”和吴中士人等三个主要群体在京赏花赋诗为个案考察对象,对明代北京赏花活动及文学书写进行相应的细致微观考察,来解构京师世风及文化内涵下的馆阁翰苑与郎署及其文人士大夫文学传统,管窥赏花的不同场景及其游赏主体的多重身份结构和心态,“以点带面”揭示文人士大夫的生活情趣与风尚以及相应的文学表现等,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多维度意义。

林沿孜[6](2019)在《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早在1988年8月,西樵山风景名胜区就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西樵山白云洞被称为西樵山风景名胜资源的总汇。白云洞二十四景是白云洞风景名胜的精萃。本文立足于风景园林美学的视角,以白云洞品题的审美文化活动为逻辑线索,展开白云洞二十四景作为风景名胜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本研究首先以白云洞二十四景景观集称的生成为重点,讨论白云洞风景名胜的形成发展及演变动因;其次,剖析白云洞二十四景的构景题材要素及内涵,进行分类归纳;再次,结合中国风景园林意境生成的三个维度,阐释白云洞二十四景意境营造的审美追求和文化特征;最后,根据风景园林审美活动的心理阶段,阐释白云洞二十四景的审美心理活动过程。白云洞二十四景生成于乾隆五十四年至道光戊戌年间,是由具备较高审美能力的文人群体经过品赏遴选精粹的结果,此时白云洞的景观格局处于极盛时期。白云洞二十四景的主要演变动因是西樵山理学讲学之风转向聚集于白云洞文学风雅的文化导向。白云洞二十四景的题材构成万象联络,生动融通,呈现崇尚山水、尊重自然的审美倾向。白云洞二十四景的意境营造彰显时空一体的空间意识、蕴含情景交融的意趣回旋、呈现有无相生的空间艺术哲学观。白云洞二十四景的审美活动心理过程在审美态度形成的基础上,通过充分的感官调动、情感调动和进一步的情感建构,使审美主体获得愉悦的审美感受;文人群体品题者们彰显文化风雅的审美能力,展开充满想象的审美体验;满足品题者们畅神自然的审美追求,在精神自由中实现了悦志悦神的审美超越。本研究丰富了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名胜景观集称方面的研究,在风景园林美学方向有进一步的案例深化和理论阐释,剖析白云洞二十四景的意境营造,阐释审美活动心理过程,揭示白云洞二十四景的审美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学术理论价值。对白云洞二十四景审美文化特征的归纳也有助于大众审美活动的开展,对推进白云洞风景名胜的历史文化认知及保护发展提供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顾凯[7](2018)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境观念与营造》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园林的生命力正在当代设计实践中得到活跃呈现,而以往对中国园林的基本理论认识中的不足也在显现,这要求我们对园林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反思。该研究以"景境"作为传统园林欣赏与营造的核心关注,在中国园林史的情境中,进行景、境、意三个方面的讨论:对于"景",在观念上要超越表面化的视觉形式,在营造上建立起自由灵活的态度;对于"境",在观念上要超越现代主义空间的不当预设和视觉画意的局限,在营造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建立起人的综合体验;对于"景"与"境"共有的"意",可从外在的文学品题和内在的文化审美两个方面关注,尤以抓住呈现生命精神的"势"这一关键作为营造的重要途径。

彭孟宏[8](2018)在《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景观集称是彰显中华文明独特性与文化多样性的审美文化表达。基于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综合交叉研究视角,本文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围绕人与自然审美关系这一主轴来探讨古今景观集称审美活动与城乡文化系统之间的内在关联,旨在提炼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审美文化变迁的阶段特点,并揭示府城地、城镇地、乡居地三个层级的代表性景观集称与物质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展示了珠江三角洲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有力地推动我国传统风景园林文学遗产转化为品鉴城乡历史景观风貌、优化园林组景题名创作、培育跨时空文化共同体乃至促进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研究线索和审美工具。本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绪论,基于多维视角展开研究述评与全文逻辑架构,认为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是介于城乡器物与哲理思想之间的研究层次。着重指出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史研究,需接续艺术哲学的研究纲领并将已有研究成果转化应用于地域史、个案比较史研究,从而确证了运用风景园林史学与风景园林美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综合法的可行性;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特征阐释,既需概括传统景观集称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哲理智慧,也需借鉴当代美学理论研究成果来判断景观集称文化实践的时代创新之处;景观集称的文本研究,既要沿袭意境理论中作品本体逻辑层次来揭示物质世界转化为意象世界的多元途径,也需从宏观、中观、微观审视各层级文本的多重含义。第二章引入形-情-理-神-意的逻辑秩序链和研究理路并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古今240多组景观集称的时空分布情况,揭示珠江三角洲景观集称审美文化变迁,从宋元初显多元格局到明清成为全国支脉且至今活跃的全过程,重点包含了重形生情(地名与风土意象群的生成期);情聚理显(3个层级与个案生成期);理神兼备、情意迸发(类型分化拓展期);重理塑情、古今辉映(系统重构期)4个阶段。城乡景观集称审美文化变迁使得地域整体文学艺术形象由朦胧走向清晰,由负面走向正面的迤逦多情,由被表述走向自我塑造与深化。景观集称的文化功能变迁表现为:由个体情感抒发走向地方览胜与凝聚宗族文化认同,再到主动建构古今共融、异质共生的地域文化共同体。第三章借鉴风景园林品题美学以及作品本体物象、意象、意蕴三层次结构理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宏观演进框架下展开府城地之间的景观集称初始模式与演绎过程的比较研究,认为宋明时期广州、惠州、端州等府城地的首个景观集称文本均是儒道释合流下的景观和合体,以广州、惠州、端州为代表的府城地历代景观集称文本,表征了府城地代表性文化符号系统不同进度的确定与传承过程。古今广州景观集称审美文化内涵的转变,主要表现在景题物象关系层面上从整体关联转向各美其美,在主体美感韵律层面上由循环圆融转向确切明晰,在审美创作取向层面上从因循守常转向推陈出新。第四章着眼于诠释城镇地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特征。论文认为,朝暮山水、搜环构胜的民族品境取象方式,见贤思齐、朴素乐观的地域社会审美心态以及忧国忧民、比德畅神的文人理想是古人优选山水、交通、建筑品题的共同文化背景。地域人文情感积淀、城乡交流节点环境、地方文化地标建构行为是催生具有地方特色品题的重要因素。依凭环境考古知识而生成的当代海陆地质遗迹品题个案与系列,表明自然审美欣赏由自然崇拜、比德畅神,走向了关注自然生命史的崇高层面。第五章论述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乡居地景观集称的文化价值及其当代景观集称文本的多重文化内涵,提出新城文化培育过程中文化记忆共生发展的风景园林美学策略。自然水系演进、沙田开发与社会发展等因素,导致珠江三角洲地区乡居地景观集称的多样性、丰富性与差异性。以桑园围为代表的传统村落群景观集称审美活动,是传统社会群落在竞争与合作的组织关系下,有着标明自我族群人文空间边界的功能。以松塘村为代表的单个传统村落景观集称,传承了全景概写、“三远”层递、点景环视、游观缘径的综合集成创新方式。东莞麻涌等当代景观集称审美文本,展现出古今共生共荣的创新追求,体现了功利与审美、传统与现代、国家与地方等诸层面结合景观集称审美文本创作的新思路。立基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时代发展理念,从地名与风物的发掘与再植入、部分记忆场所的再现与重构、新生景观集称的建构与再创作三个层面,来培育和合与共的新城文化综合体。未来研究将深入挖掘我国风景园林文学遗产所蕴含的生态审美智慧,并紧密联系当下风景园林实践与相关社会行动,推动我国传统风景园林话语体系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将有赖于进一步整合多学科研究成果。

唐琴[9](2018)在《隋唐两宋时期宦蜀仕人影响下的西蜀园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古典园林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艺术成就,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支撑性地域园林,西蜀园林有着自成一派的发展轨迹与文化内涵。在当下鼓励文化自信、传承优秀地域文化的国家发展方针的指引下,进一步深入研究西蜀传统园林文化智慧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西蜀园林作为“中国官家园林的典型代表”,必然受到为官西蜀的仕人群体全面深刻的影响,尤其在西蜀园林发展最为兴盛的隋唐两宋时期(含五代前后蜀)。该时期西蜀园林旺盛的园林实践、成熟的园林理景技艺以及稳定的园林审美风格,与宦蜀仕人的造园条件、造园动机、造园思想及园林审美直接而全面地相关,本文即以探讨隋唐两宋时期此两者间的内在联系为目的,通过历史文献查阅、园林遗存调研、史论归纳分析等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研究成果:(1)剖析了唐宋时代环境特征及宦蜀仕人群体特征,从“仕”“士”“师”三个身份方面进行侧重性地分析包含身份、习惯、喜好、人格及精神追求等内容的群体特征,以作为后文分析宦蜀仕人对西蜀园林影响结果的前提,并列举唐宋时期典型宦蜀仕人的个例以作说明。(2)根据历史文献资料,梳理出唐宋时期西蜀地区180余处园林实例,分类别阐述各类园林在唐宋时期的存在以及宦蜀仕人对其进行的实践活动情况,通过西蜀园林、宦蜀仕人、园林实践三个维度还原了更立体的唐宋西蜀园林历史环境。(3)在以上所还原的唐宋西蜀园林历史情况中,从仕人营造角度,总结出宦蜀仕人的适己、吏政、利民、景贤四大造园动因,以及由此形成的以仕志、军政、景贤、哲思、观游为主题意旨的常见园林集合。从园林艺术角度,分析了唐宋西蜀园林的理水、建筑、花木、山石以及禽鸟五大方面的理景艺术特征。(4)深入归纳宦蜀仕人的造园思想以及西蜀园林的园林审美风格与园林意境,探讨了对唐宋西蜀园林的研究在西蜀园林文化传承、城市公共空间及集体记忆构建、城市人文生态价值融合等方面的价值与启示。

陈裕发[10](2018)在《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园林讲究形美与意美二者兼具,园林是“无文景不意,有景景无情”,中国园林艺术区别于西方园林艺术的最大特色就在于言语素材的应用。本文“言语素材”概念的灵感来源于电影美学,其中的“言语”是具有释义、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与观众思想、情感交流的一个重要影视元素,园林中同样存在着这种具有释义和传情达意作用的“言语”,本文将园林环境中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文学样式定义为言语素材,包括匾额、楹联、碑刻、摩崖石刻等。传统园林包括岭南四大名园中言语素材的研究已经较为全面和深入,而对于现代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专门研究则非常缺乏。公共园林承载着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展示以及公众各种活动的重要功能,广泛、具体而又深入地研究公共园林中的言语素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综述国内外言语素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广州公共园林中的言语素材为研究对象,选取在人文及自然景观上具有代表性的18个公共园林,对其中言语素材的表现形式、应用场所、空间布局等情况进行现场调研,共获取903个有效的言语素材。同时进一步对言语素材的题材类型、地域文化反映情况以及与景观空间的关联程度进行归纳分析,总结言语素材运用的特点、作用以及对景观和意境的影响等;另外通过发放共150份有效问卷调查了广州市民对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认知情况和态度,包括关注情况、理解情况和认同程度等,最后在综合调研发现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得出现代园林中言语素材继承和发展运用的思路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言语素材的应用形式划分为匾额、楹联、景石镌字、题壁、诗文壁挂、摩崖石刻、雕塑小品题刻、碑刻、书画题咏、桥栏铭文共10种,其中以匾额的应用数量为最多,其次是楹联、碑刻、题壁和景石镌字。(2)将言语素材的应用场所划分为出入口空间、广场空间、建筑或庭院空间、滨水空间、绿化空间和道路空间,以建筑或庭院空间中的言语素材数量最多,多以匾额、楹联的形式出现;其次是道路空间,多以景石镌字、碑刻的形式出现。(3)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按照内容差异可划分为题名标记、写景状物、抒情寄趣、述事论人、咏物纪颂、教理哲思、训诫教化和追古抚今等8种题材类型,并以写景状物类题材应用数量最多,其次是抒情寄趣类。(4)言语素材所反映的岭南地域文化包括地理地名与贬官文化、名胜古迹与八景文化、岭南园林与结社文化、革命运动与发展历史、生产生活与水乡文化、植物文化、商业文化、民俗节庆与传说、曲艺文化、宗教文化等10种类型,具有较强的地域文化色彩。(5)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应用的特点包括:1)丰厚的历史内涵;2)注重山水文化的表达;3)鲜活的民俗风情;4)浓郁的乡土气息;5)显着的革命色彩。(6)言语素材在广州公共园林的作用包括:1)加强城市文化特质,凸显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形象;2)唤醒场地记忆,反映岭南自然地理和社会时代变迁;3)保留群体记忆,再现历史图景;4)展示和传播地域历史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养;5)传达景观意境,加深审美体验。(7)根据景观指向的明确与否以及可实现度将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的关联程度分为四级:高度关联、比较相关、较少关联和基本无关,其中以较少关联类型数量最多,其次是比较相关,整体关联度较低。(8)广州公共园林言语素材运用对景观和意境的影响:1)建构空间体验框架,提供意境审美线索;2)关注景观的情感和生命状态,增强景观的感染力;3)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景观的多维体验。(9)现代言语素材运用的继承与发展探讨:1)正确认识传统园林文化继承的根本所在,重视言语素材的价值;2)利用言语素材重塑园林诗意精神内核,提高园林建设品质;3)注重言语素材对地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反映;4)探求言语素材与大众生活方式、审美观念的结合点。(10)言语素材在现代园林中应用的思路与方法:1)突破言语素材的艺术表达形式,增加文字解读的吸引力;2)注重言语素材与空间景观、场所文脉的融合,体现场所精神;3)倡导雅俗共赏的应用原则,适应当代人的文化诉求;4)适当开发言语素材的娱乐功能,提高市民的参与度。

二、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论文提纲范文)

(1)论玉山草堂的品题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一、玉山草堂以品题为主的精神生态构建
    (一)以诗升华题名的深微托意之妙
    (二)以楹联写意传递出的点睛之笔
    (三)以书法艺术提升自然景点之美
二、玉山草堂品题的文化渊源
    (一)园名的品题
    (二)景名的品题
三、玉山草堂品题的园林美学特征
    (一)融汇画理画意:渲染园林的绘画美
    (二)引入积淀意象,深化园林的诗意美
        1. 渔钓意象的隐逸之美
        2. 梧竹意象的比德之美
        3. 蓬莱意象的仙境之美

(2)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1 国内研究进展
        2.1.2 国外研究进展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场所精神
        2.2.2 空间蒙太奇
        2.2.3 禅意空间
第三章 禅宗美学与现代景观意境的理论研析
    3.1 禅宗美学的起源
    3.2 禅宗美学的哲学根源与审美特征
        3.2.1 心性本体论
        3.2.2 自然观
        3.2.3 空观
        3.2.4 无常观
        3.2.5 禅宗美学的审美特征
    3.3 禅宗美学与园林景观意境的渊源
        3.3.1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3.2 枯山水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3.3 极简景观意境中的禅宗美学特征
    3.4 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的多角度探讨
        3.4.1 中国现代景观发展趋势与缺失
        3.4.2 现代景观与传统园林的异同
    3.5 现代景观中的禅意境表现
    3.6 禅宗美学在中国现代景观中的价值
        3.6.1 生态功能
        3.6.2 社会功能
        3.6.3 文化功能
        3.6.4 美学功能
第四章 基于禅宗美学的景观意境构建策略
    4.1 禅境景观构建原则
        4.1.1 原生简洁原则
        4.1.2 个体关怀原则
    4.2 禅意境景观设计目标
    4.3 禅境景观构建手法
        4.3.1 主题意向的确立
        4.3.2 空间布局的把控——简与精的平衡
        4.3.3 空间层次的排布——透视与平视
        4.3.4 空间元素组成——虚实相生
        4.3.5 禅意境设计要素
第五章 基于禅宗美学的景观意境构建项目实践——登封市嵩阳路公共绿地设计
    5.1 项目背景
        5.1.1 登封市基本概况
        5.1.2 前期分析
        5.1.3 现状分析
    5.2 基于禅宗美学的项目景观设计解读
        5.2.1 设计思路解读
        5.2.2 设计主题解读
        5.2.3 意境空间节点解读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与相关概念界定
        1.2.1 苏州府学
        1.2.2 园林环境
    1.3 选题研究现状简述
        1.3.1 有关书院园林的相关研究
        1.3.2 有关苏州府学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存在的困难
        1.6.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中国古代学校园林环境
    2.1 中国古代官学教育简述
    2.2 中国古代教育机构的空间组织
        2.2.1 古代教育场所的布局构成
        2.2.2 书院园林视角下的官学教育场所
        2.2.3 苏州府学书院园林空间的特殊性
    2.3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的综合认识
第三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一:两宋
    3.1 群木共葳蕤——北宋府学园林初创甫定
        3.1.1 景佑兴学与范仲淹创办府学
        3.1.2 相地选址
        3.1.3 规模与格局
        3.1.4 环境组成与布局
        3.1.5 功能与主题
        3.1.6 园林景境——府学十景
        3.1.7 小结——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3.2 沉沉学宫,鼎以杰阁——南宋府学园林罹难复兴
        3.2.1 南宋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3.2.2 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分析
        3.2.3 小结——南宋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四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二:元明
    4.1 一皆新美——元代府学园林空间焕然
        4.1.1 元代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4.1.2 元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分析
        4.1.3 小结——元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4.2 天光云影共徘徊——明代府学园林发展定型
        4.2.1 明代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4.2.2 格局与规模
        4.2.3 环境组成与布局
        4.2.4 园林景境——府学八景
        4.2.5 小结——明代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五章 苏州府学环境变迁之三:清代和民国
    5.1 偶然如画图——清中前期府学园林综合兴盛
        5.1.1 清初教育政策的转变
        5.1.2 清中前期苏州府学环境变迁概述
        5.1.3 基址规模
        5.1.4 园林环境分析
        5.1.5 园林景境——天然图画
        5.1.6 小结——清中前期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5.2 桃蹊李径尽荒凉——清末及民国府学园林消逝转型
        5.2.1 废科举,兴学堂——社会文化背景
        5.2.2 大起大落——清末苏州府学园林环境
        5.2.3 山林不存,唯有宫墙——民国苏州府学园林环境
        5.2.4 小结——清末及民国苏州府学园林环境风貌
第六章 苏州府学环境思想内涵及环境价值
    6.1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营造理念透析
        6.1.1 礼制思想,天人合一
        6.1.2 格物致知,藏修息游
        6.1.3 尚贤崇德,高山景行
        6.1.4 苏州府学环境思想内涵变迁小结
    6.2 东方造园理念指导观
    6.3 苏州府学园林营建智慧的古为今用
        6.3.1 选址规划: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观
        6.3.2 园林景观:游息的山水人文意境
        6.3.3 文字品题:含蓄美的景观品质
        6.3.4 文脉传承:高山景行的环境氛围
        6.3.5 寓教于景:社会价值观的教育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附录: 苏州府学园林环境变迁表

(4)苏州古典园林中荷的审美意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自然中的荷——荷的姿态之美
    第一节 生气之美:水中荷
        一、池塘中的荷
        二、器物中的荷
    第二节 造型之美:纹饰荷
        一、园林荷花纹样概述
        二、铺地中的荷花纹样
        三、雕饰中的荷花纹样
    第三节 荷的观赏价值
        一、可目:色泽明艳动人
        二、可嗅:香气清新扑鼻
第二章 文字中的荷——荷的品性之美
    第一节 高洁之美:匾额中的荷
        一、拙政园“荷”匾额
        二、艺圃“荷”匾额
        三、其他园“荷”匾额
    第二节 超脱之美:楹联中的荷
        一、拙政园“荷”楹联
        二、艺圃“荷”楹联
        三、其他园“荷”楹联
第三章 生活中的荷——荷的民俗之美
    第一节 荷花民俗
        一、吴地荷诞习俗之“荷”
        二、吴地祭祀习俗之“荷”
        三、吴地婚礼习俗之“荷”
    第二节 观荷风尚
        一、荷花荡观荷
        二、消夏湾观荷
第四章 文化中的荷——荷的哲思之美
    第一节 道德的追求——儒家君子之荷
        一、无道则隐——困境中的蛰伏
        二、君子比德——思辨下的标格
    第二节 逍遥的助力——道教祥瑞之荷
        一、养生求仙——长生不老的祈盼
        二、清静无为——尘世中的逍遥游
    第三节 清净的象征——佛教圣洁之荷
        一、净土莲国——佛国的向往
        二、清净不染——心性的超脱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5)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写作缘起和学术意义
    第二节 学术回顾及研究现状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特色
第一章 明代的花卉园艺与游赏之风
    第一节 明代花卉园艺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第二节 审美风气嬗变与游赏之风的兴起
        一、明代前期社会审美风尚相对保守及其时代文化背景
        二、明代中后期审美风尚的骤变和北京游赏之风的兴起
    第三节 北京花卉园艺及游赏之风的影响
第二章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生活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一、种花、养花、插花与赏花
        二、赐花、簪花、餐花与赠花
        三、写花、绘花与咏花
    第二节 明代北京文人的“恋花情结”与爱花原因
    第三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书写的繁盛状况及其代表意义
第三章 明代北京的观花植物资源及其游赏活动
    第一节 明代北京主要用于观赏和美化的花卉
        一、国花长作野蔬看:牡丹
        二、百千新艳一时开:芍药
        三、秋林无日不黄花:菊花
        四、红杏株株间绿杨:杏花
        五、暗香浮室胜芝兰:梅花
        六、花开花落如红雪:其他
    第二节 明代北京主要的花卉游赏活动
        一、雅集结社赏花
        二、岁时节令赏花
        三、园林寺观赏花
    第三节 游赏活动的场所分布及空间布局
    第四节 明代北京观花植物资源与游赏活动的特点
        一、观花植物资源较为丰富且种类多样
        二、游赏主体广泛且游赏活动场所集中
        三、游赏活动及其季节性特征较为显着
第四章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及其文学创作
    第一节 明代北京文人游赏花卉的阶段规律和主要特点
        一、前期:洪武至天顺时期——政治范畴赏花赋诗空间
        二、后期:成化时期及以后——私人生活赏花题咏范围
    第二节 花卉与明代北京园林景观及文人创作
        一、明代北京园林中的花卉介绍
        二、北京园林中文人的赏花交游及文学创作
    第三节 明代北京赏花风尚特征及文学书写的时代表现
        一、明以前瓶花与盆景鉴赏风尚的历史渊源和发展状况
        二、明代北京瓶花与盆景观赏及文学创作的繁荣
        三、明代北京瓶花鉴赏风尚的时代特征——以袁宏道《瓶史》为中心
    第四节 明代北京花卉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一、“茶陵派群体”赏花唱和及其政治与文学意义
        二、吴中士人在京赏花赋诗的精神归向和文学旨意
结语
附录
    附录一 :《瓶史》在明代刊刻流传及东传日本的“环流”影响
    附录二 :明代“玉堂赏花”诗、词唱和辑录
    附录三 :明代花卉文献(谱录类)汇总及叙录提要
征引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后记

(6)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风景名胜与西樵山相关研究
        1.2.2 景观集称与品题文化相关研究
        1.2.3 审美文化相关研究
    1.3 研究范畴
        1.3.1 概念界定
        1.3.2 时空范畴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二章 西樵山白云洞明清时期风景名胜的发展演变
    2.1 萌芽背景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社会经济基础
        2.1.3 人文活动背景
    2.2 营建发展
        2.2.1 初辟
        2.2.2 转折
        2.2.3 极盛
    2.3 成熟稳定
        2.3.1 景观格局
        2.3.2 文化风雅
        2.3.3 景观集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的题材构成
    3.1 自然景色
        3.1.1 山石
        3.1.2 水体
        3.1.3 时象
    3.2 人文景象
        3.2.1 建筑胜迹
        3.2.2 景观构筑
        3.2.3 神话传说
    3.3 活动景致
        3.3.1 灵动生境
        3.3.2 游赏品憩
        3.3.3 动态拟喻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的意境营造
    4.1 时空一体
        4.1.1 构景思维
        4.1.2 空间组织
        4.1.3 时移景异
    4.2 情景交融
        4.2.1 景观的情感化
        4.2.2 情感的景观化
        4.2.3 艺术情感共通
    4.3 有无相生
        4.3.1 奥旷相交
        4.3.2 亏蔽景深
        4.3.3 因借互妙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的审美活动心理过程
    5.1 审美感受的获得
        5.1.1 感官调动
        5.1.2 感情联动
        5.1.3 情感建构
    5.2 审美体验的展开
        5.2.1 序列连贯
        5.2.2 拟喻活泼
        5.2.3 想象丰盈
    5.3 审美超越的实现
        5.3.1 忘我沉浸
        5.3.2 物我同一
        5.3.3 精神自由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境观念与营造(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论
2 景:视觉的超越与自由的营造
    2.1 历史的认识
    2.2 营造的启发
3境:空间的超越与画意的体验
    3.1 奥旷静参
    3.2意游观
4 意:精神的引发与生命的呈现
    4.1 外在品题引发
    4.2 内在生命呈现
5 结语
    Synopsis

(8)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述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内容
    1.5 研究目标与方法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变迁阶段
    2.1 重形生情的景名与风物意象群生成阶段
        2.1.1 钟物不钟人的审美主客体关系
        2.1.2 钟物之形的景名审美文化特点
        2.1.3 情之生发的风物意象群之积淀
    2.2 情聚理显的城乡景观集称个案生成阶段
        2.2.1 山水审美文化的接受与转化
        2.2.2 府城地景观集称个案的生成
        2.2.3 县城地景观集称个案的生成
        2.2.4 乡居地景观集称个案的生成
    2.3 情意迸发的城乡景观集称审美发展阶段
        2.3.1 城镇体系充实下山水审美文化的内化与认同
        2.3.2 广州府治下城乡景观集称的内容拓展与类型分化
        2.3.3 肇庆府治下城乡景观集称的内容拓展与类型分化
        2.3.4 惠州府治下城乡景观集称的内容拓展与类型分化
    2.4 多重塑情的城乡景观集称审美转型阶段
        2.4.1 传承与创新并存一体的宏观文化环境
        2.4.2 由文人个体走向全民品境的生成方式
        2.4.3 由情感抒发转向文化整合的社会功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珠江三角洲府城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内涵比较
    3.1 府城地景观集称的初始作品本体结构比较
        3.1.1 物象题材的构成比较
        3.1.2 意象组织的关系比较
        3.1.3 文化合流的程度比较
    3.2 府城地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发展过程比较
        3.2.1 广州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发展及其特点
        3.2.2 端州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发展及其特点
        3.2.3 惠州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发展及其特点
    3.3 府城地景观集称的古今审美文化意蕴比较
        3.3.1 整体和合转向各美其美的物象关系
        3.3.2 循环圆融转向确切明晰的主体美感
        3.3.3 因循守常转向推陈出新的审美取向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城镇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特征阐释
    4.1 城镇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相通性
        4.1.1 “朝慕山水、构环搜胜”的民族品境取象方式
        4.1.2 “见贤思齐、朴素乐观”的地域社会审美心态
        4.1.3 “忧国忧民、比德畅神”的文人群体审美追求
    4.2 城镇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地域性
        4.2.1 山水品题:文化惯例下的情感区分
        4.2.2 交通品题:城乡交流下的物象关联
        4.2.3 建筑品题:语汇系统下的同中见异
    4.3 城镇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创新性
        4.3.1 当代自然审美欣赏的对象特性层级
        4.3.2 古今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重心转移
        4.3.3 海陆地质遗迹品题个案与系列简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乡居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智慧传承
    5.1 乡居地景观集称审美文化的历史智慧
        5.1.1 水系片区内乡居地景观集称的时空分布
        5.1.2 水利基围内乡居地景观集称的社会功能
        5.1.3 区氏家族之松塘小八景的审美文化特性
    5.2 乡居地景观集称审美演进中的文本意义
        5.2.1 多因素交织下景观集称的丰富性
        5.2.2 海洋文化主导下的虎门景观集称
        5.2.3 都市水乡主导下的麻涌景观集称
    5.3 乡居地景观集称审美演替后的再生策略
        5.3.1 从“乡社群落”到“新城社区”
        5.3.2 新旧景观集称的文化功能差异
        5.3.3 培育跨时空文化共同体的策略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隋唐两宋时期宦蜀仕人影响下的西蜀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状况
        1.2.1 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状况
        1.2.2 西蜀园林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与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对象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时代环境与宦蜀仕人群体特征
    2.1 时代环境
        2.1.1 历史背景
        2.1.2 政治经济
        2.1.3 社会人文
        2.1.4 城市建设
    2.2 宦蜀仕人群体特征
        2.2.1 仕、士、师的身份
        2.2.2 “仕”
        2.2.3 “士”
        2.2.4 “师”
    2.3 唐宋宦蜀仕人典例
        2.3.1 隋·杨秀
        2.3.2 唐·段文昌
        2.3.3 宋·张咏
        2.3.4 宋·田况
    2.4 小结
第三章 园林类型与园林实践情况
    3.1 官署园林
        3.1.1 园苑
        3.1.2 楼亭
        3.1.3 厅堂
    3.2 公共名胜园林
        3.2.1 遗迹
        3.2.2 城市亭园
        3.2.3 城郊风景区
    3.3 祠宇园林
        3.3.1 人祠园林
        3.3.2 神祠园林
    3.4 寺观园林
        3.4.1 佛寺园林
        3.4.2 道观园林
    3.5 宅园
        3.5.1 仕人(致仕)宅园
        3.5.2 民宅
    3.6 小结
第四章 园林营造动因与制约
    4.1 营造动因
        4.1.1 适己-形神安放之所
        4.1.2 吏政-观游为政
        4.1.3 利民-民生措施
        4.1.4 景贤-作为纪念场所
    4.2 主旨园林集合
        4.2.1 仕志类
        4.2.2 军政类
        4.2.3 景贤类
        4.2.4 哲思类
        4.2.5 观游类
    4.3 营造制约
        4.3.1 与国同戚
        4.3.2 合道遵制
        4.3.3 时间与资金
    4.4 小结
第五章 园林理景艺术特征
    5.1 理水
        5.1.1 因事以饰,引水蓄池
        5.1.2 清波潋滟,方曲无格
        5.1.3 渠汇池,池分岛
        5.1.4 依江河利,借江河景
    5.2 花木
        5.2.1 传统花木的季节性赏植
        5.2.2 植物主题性景观营造
        5.2.3 纪念、象征的人文寓意
    5.3 建筑
        5.3.1 楼阁高耸,临流胜览
        5.3.2 厅堂廓宇,内外融贯
        5.3.3 亭轩巧构,因借山水
    5.4 山石
        5.4.1 假山
        5.4.2 置石
    5.5 禽鸟
    5.6 小结
第六章 造园思想、园林审美风格与意境
    6.1 造园思想
        6.1.1 “燕闲之义”的儒政思想
        6.1.2 “与民共乐”的公共精神
        6.1.3 “庙林齐致”的仕隐出处
        6.1.4 “寄托情志”的山水真意
    6.2 园林审美风格
        6.2.1 自然美-清虚疏旷,幽静简雅
        6.2.2 建筑美-壮观宏丽,豪迈阔达
        6.2.3 人情美-崇仁景贤,庄严厚重
        6.2.4 诗画美-文风氤氲,如行画图
    6.3 园林意境
        6.3.1 虚旷得寂理的禅宗意境
        6.3.2 园文互构的文学意境
    6.4 小结
第七章 时代价值与启示
    7.1 西蜀园林文化的挖掘与传承价值
    7.2 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及集体记忆构建的社会价值
    7.3 城市景观文化建设的人文生态价值融合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唐宋西蜀官署园林及园林实践
    附录2 .唐宋西蜀公共园林及园林实践
    附录3 .唐宋西蜀祠宇园林及园林实践
    附录4 .唐宋西蜀寺观园林及园林实践
    附录5 .唐宋西蜀宅园及园林实践
相关论文发表及课题参与

(10)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缘起
        1.1.1 诗画情趣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
        1.1.2 对意境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园林营造的重要目标之一
        1.1.3 言语素材的运用在园林意境追求中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1.4 现代园林营造中意境追求和言语素材运用都严重缺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有关环境景观中言语素材运用的研究
        1.3.2 国内关于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语言”与“言语”
        1.4.2 言语素材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1.1 广州自然及人文概况
        2.1.2 广州公共园林建设简述
    2.2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2.2.1 研究对象筛选
        2.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3 研究方法
        2.3.1 调查过程简述
        2.3.2 调查方法及言语素材收集的范围
        2.3.3 言语素材文本解读和分析的方法
        2.3.4 问卷调查操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总体情况
        3.1.1 言语素材在园林中的运用形式统计
        3.1.2 言语素材的样式及内容特点
        3.1.3 言语素材的应用场所和部位统计
        3.1.4 言语素材题材类型统计
    3.2 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对地域文化的反映
    3.3 广州公共园林中所用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的关联
        3.3.1 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高度关联
        3.3.2 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比较相关
        3.3.3 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较少关联
        3.3.4 言语素材与景观空间基本无关
    3.4 园林使用人群对言语素材运用的认知和理解
        3.4.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3.4.2 调查对象对园林中言语素材的关注情况
        3.4.3 调查对象对园林中言语素材的理解情况
        3.4.4 调查对象对园林中应用言语素材的认同程度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作用和特点
        4.1.2 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对景观和空间意境的影响
        4.1.3 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成功经验及存在问题
        4.1.4 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继承和发展探讨
        4.1.5 现代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的思路和要点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广州市民对于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应用的认知情况及看法调查问卷
附录B:广州18个公共园林言语素材分类汇总

四、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品题(一)(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玉山草堂的品题艺术[J]. 邱旭. 闽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2)
  • [2]基于禅宗美学的现代景观意境构建研究[D]. 王卓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苏州府学园林环境研究[D]. 贾梦雪. 苏州大学, 2020(02)
  • [4]苏州古典园林中荷的审美意蕴研究[D]. 刘丹华. 苏州大学, 2020(03)
  • [5]明代北京花卉游赏及文学书写研究[D]. 邢云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西樵山白云洞二十四景审美文化研究[D]. 林沿孜.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中国传统园林中的景境观念与营造[J]. 顾凯. 时代建筑, 2018(04)
  • [8]珠江三角洲城乡景观集称的审美文化研究[D]. 彭孟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9]隋唐两宋时期宦蜀仕人影响下的西蜀园林研究[D]. 唐琴.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1)
  • [10]广州公共园林中言语素材运用研究[D]. 陈裕发.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标签:;  ;  ;  ;  ;  

园林景观的诗化——文学作品(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