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预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1](2021)在《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桥梁工程学科的发展,系统梳理了近年来国内外桥梁工程领域(包括结构设计、建造技术、运维保障、防灾减灾等)的学术研究现状、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首先总结了桥梁工程学科在新材料与结构体系、工业化与智能建造、抗灾变能力、智能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然后分别对上述桥梁工程领域各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桥梁结构设计方面重点探讨了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高性能材料与结构、深水桥梁基础的研究现状;桥梁建造新技术方面综述了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预制装配技术以及桥梁快速建造技术;桥梁运维方面总结了桥梁检测、监测与评估加固的最新研究;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突出了抗震减震、抗风、抗火、抗撞和抗水的研究新进展;同时对桥梁工程领域各方向面临的关键问题、主要挑战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对桥梁工程学科的学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北京工业大学韩强老师提供初稿)
吴迪[2](2020)在《预弯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桥梁作为我国交通运输的枢纽工程,在我国桥梁建设中起到了关键作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凭借其受力性能合理、节约材料、自重轻等特点成为桥梁结构中的常见形式之一。我国组合梁桥较国外而言起步较为缓慢,但是发展迅速。在组合梁发展的同时,为了响应国家绿色环保的号召,在节约材料以及便于施工的前提下,如何提高组合梁整体刚度以及整体承载能力成为了热点问题。19世纪末,我国学者自日本访学归来,引进了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的概念,从此我国开始了对预弯组合梁结构形式的研究。本文结合预弯预应力组合梁的设计思路,采用了单向弯曲方式,对钢梁进行了预弯、绑扎钢筋、浇筑混凝土、养护等流程制作了三片试验梁,其中一片为对照组,其他两片为具有不同预拱度钢梁组成的组合梁。试验对三片试验梁进行了两点弯曲静力荷载试验。试验采集了梁体的极限承载力、跨中挠度、应变、梁端滑移以及滑移沿梁长分布情况等试验数据。对比分析了对照组与不同预弯程度组合梁各项试验结果,探究了此种预弯方式对组合梁整体性能的提升情况以及不同预弯程度与各项试验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基于试验数据使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对试件建立了有限元模型,采用了栓钉“双连接”方式以及混凝土塑性损伤本构关系模型的建模方式,所建模型结果与试验数据较为吻合。在模型基础上,本文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参数调整,包括钢梁钢材型号、混凝土翼板宽度、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了控制单一参数变量的方式,绘制了不同参数情况下的组合梁挠度-荷载曲线,探究了各参数对组合梁抗弯性能的影响。
周逸松[3](2020)在《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抗裂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钢-混组合梁有承载力高、抗震性能好、方便施工、缩短工期、节省材料且便于安装管线等优点。但在使用过程中,连续钢混组合梁在负弯矩区会产生混凝土受拉、钢梁受压的不利情况,造成混凝土开裂,导致组合梁刚度降低和耐久性下降。在钢-混组合梁桥设计中,如何预防负弯矩区的混凝土板开裂已成为关键问题。目前一种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已经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中得到应用,其通过释放混凝土板与钢箱梁之间的纵向约束,即增大截面滑移效应的方式来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的预应力施加效率,从而提高负弯矩区桥面板的抗裂性。本文依托长深高速公路高广段的小清河一号主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了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应用对组合连续梁的结构刚度、变形、应力的影响作用机理以及其对承载力的影响程度。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论文建立使用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钢-混组合连续梁实体有限元模型,并通过实桥监控数据论证该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完善实体有限元模型。在原始模型基础上修改连接件形式,建立使用传统栓钉的钢-混组合连续梁桥实体有限元模型。依据上述两个模型,论文比较了剪力连接件类型与结构受力基本特性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进一步明晰连接件类型对结构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并论证了采用抗拔不抗滑连接件来有效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的预应力施加效率是可行的。(2)为理解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利用截面滑移效应提高负弯矩区预应力施加效率的作用机理,论文以更大的视角研究了部分连接剪力件的抗剪刚度变化与整体结构的力学特性相关性。为此论文设置了抗剪刚度的连续变化,来反映界面滑移效应的变化过程对桥梁受力性能的影响规律。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基于明显的界面滑移效应能有效改善预应力的施加效果,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的压应力储备和结构抗裂性,但其也会削弱结构的整体刚度与承载能力,增大结构竖向变形。(3)对抗剪刚度变化后结构反映的研究表明,负弯矩区部分连接形式的连接件抗剪刚度在占比传统栓钉连接件抗剪刚度0~20%区间变化时对组合结构应力、变形及相对滑移影响较大。因此,若考虑设计部分剪力连接件来降低抗剪刚度的话,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达到与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类似效果,设计时宜将连接件抗剪刚度控制在20%以下,否则效果会不明显。(4)为反映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对连续梁基本受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论文选取桥面板混凝土强度、桥梁主跨跨径、连接件纵向排列密度对、连接件横向排列密度、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布置范围、腹板高度等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使用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组合连续梁,改变组合连续梁截面内混凝土部分与钢箱部分惯性矩之比、改变负弯矩区连接件密度对负弯矩区应力分布没有影响;主梁跨径以及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布置范围是影响连接件作用效果的主要因素。
李泽宇[4](2020)在《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阶段静力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是“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箱梁”与“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有机结合。近年来,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在我国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并开始逐步的应用到了实际工程中。本文以某波形钢腹板预应力混凝土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实际工程为背景,对其施工阶段的静力特性进行分析研究。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2017与ABAQUS对该桥施工阶段进行了整体及局部仿真建模分析,本文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对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发展背景及应用现状进行总结,同时介绍了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以及刚构-连续组合梁桥的特点,并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概括。(2)开展该桥悬臂施工阶段的力学性能分析。具体分析方法为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2017建立全桥有限元模型,并将模型中的模拟值与施工监测值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利用验证后的分析模型,对该桥悬臂施工过程中两个受力较为复杂的施工阶段进行计算分析,考察其内力及应力状态,并与规范允许值进行对比。本部分内容对波形钢腹板箱梁桥的悬臂施工过程进行了受力分析,所得结果可为相同跨数、类似跨径以及同类桥型的桥梁提供参考。(3)开展该桥不同合龙施工方案的比选分析。首先介绍了桥梁合龙施工的相关流程,然后对该桥合龙施工中的不同方案进行对比研究。具体分析方法为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 2017建立的全桥模型,模拟五种常见合龙方案的详细施工过程,研究并对比五种合龙方案对于该类桥型施工受力及成桥后的影响。本部分内容通过对五种方案的对比分析,可为可相同跨数、类似跨径以及同类桥型的桥梁合龙方案选择提供指导。(4)开展外包结构形式箱梁以及传统结构形式箱梁的局部受力对比分析。具体分析方法为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采用外包结构形式的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箱梁结构进行精确建模,将该模型与Midas/Civil 2017模型进行对比,验证ABAQUS模型准确性。同时使用ABAQUS建立普通结构形式(波形钢腹板嵌入混凝土主梁底板)的波形钢腹板混凝土箱梁结构有限元模型。将两种结构形式的箱梁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其结构形式特点。
万世成[5](2019)在《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中等跨径公路桥梁和城市桥梁的上部结构采用钢-混凝土组合梁已越来越多。随着桥梁使用年限增长、交通量增大和车辆设计荷载提高,组合结构的加固补强问题势必愈发突出。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olymer)板作为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结构加固材料,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加固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结合交通运输部《公路桥梁加固设计规范》(JTG/T J22)修订编制项目和江苏省普通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KYLX160261),针对钢-混凝土组合梁桥承载能力不足和负弯矩区混凝土桥面板抗裂性不足的问题,进行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所做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设计了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的新型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对锚固系统各个部件的关键受力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具和夹具在张拉阶段的受力、摩擦型高强螺栓的受剪承载力、限位压块螺杆的抗拉强度和抗掀拔力计算。基于ABAQUS对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进行了有限元建模与非线性分析,结合数值分析结果对张拉锚固装置进行选材和试制,并提出了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配套施工工艺。2.针对工字形简支组合梁,完成了4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正弯矩区即钢梁下翼缘板。试验结果表明:提高CFRP板的预应力水平,其应变损失率有降低的趋势;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抗弯承载力;极限状态下预应力CFRP板具有横向断裂、散丝断裂、跨中剥离等三种破坏形态;加固后的跨中截面应变符合平截面假定;预应力CFRP板不宜用于以控制结构变形为主的使用功能加固;不宜对后张纤维复合板材施加过高的预应力,以保证加固结构的延性。3.针对箱形连续组合梁,完成了2根加固梁和1根对比梁的静载破坏试验,张拉、锚固位置在组合梁负弯矩区即中支点混凝土板上缘。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有效提高连续组合梁中支点截面和跨中截面的抗弯承载力;预应力CFRP板加固能大幅提高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抗裂性;经加固的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有所减小;试件破坏形式为典型的受弯破坏,极限状态下的负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未拉断;经预应力CFRP板加固的连续组合梁,抗弯刚度得到提高且梁的极限变形增大。4.对ABAQUS中金属弹塑性本构模型和混凝土损伤塑性本构模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预应力CFRP板加固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试验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检验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验证了预应力CFRP板对组合结构桥梁的加固效果。对连续组合梁抗弯承载力、挠度发展和极限变形进行了参数分析,提出了CFRP板最佳预应力水平的建议值。5.基于塑性理论、弹塑性理论和弹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正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基于塑性理论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推导了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极限挠度解析公式,研究了考虑结合面滑移效应的组合梁挠度的折减刚度法,推导了连续组合梁弹性挠度计算公式和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了加固后的中支点截面抗裂性验算公式,并结合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的受力特点,提出了负弯矩区混凝土板的裂缝宽度计算公式。6.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各项预应力损失的计算方法,包括锚具变形损失、季节温差损失、分批张拉损失和长期松弛损失。推导了组合梁正常使用阶段CFRP板中拉应力的计算公式。提出了预应力CFRP板强度设计值、重心调整系数与面积折减系数、张拉控制应力的取值方法。通过某RC简支T形梁桥和某三跨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桥的预应力CFRP板加固工程实例,检验了上述计算方法的可靠性。
张文彬[6](2019)在《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文中提出随着道路等级的不断提高和建设规模的扩大,桥梁呈现出跨径不断增大、桥型不断丰富、结构不断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对桥梁建设的受力性能和综合效益也越来越重视。在这种背景和需求下,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也能满足设计、建造和使用的要求,但是通过研究发现同样条件下,对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施加预弯技术后,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桥的混凝土压应力和结合面剪应力等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本文基于传统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使之结合预弯组合梁的计算方法,提出了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概念。在提出并通过二者的理论对比以及有限元计算结果的对比,均验证了预弯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截面应力、结合面剪应力小于传统简支钢—混组合梁的核心论点。而通过对比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理论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型的计算结果,同式也验证了本文提出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理论方法的有效性。
徐轶昀[7](2019)在《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计算理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是一种力学性能介于钢梁和预应力混凝土梁之间的新型预应力钢混组合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既适用于城镇道路、高速公路、铁路工程以及轨道交通工程等交通领域,也可应用于港口码头、车站、地下建筑、高层建筑物等工民建领域。目前预弯组合简支梁研究理论以及生产实践都已较为成熟,已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由东南大学主编的,吉林大学等参编单位参编的住建部行业推荐标准《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CJJ/T 276-2018)已经正式出版,但该规范中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的内容尚有研究空间。基于此,本文拟对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桥梁开展进一步后续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基于经典的Dischinger方程法和Tr?st-Bazant代数方程法,建立变形(或位移)与力之间的物理方程、静力学平衡方程、满足变形条件的几何相容方程以及边界条件,推导预弯组合梁中混凝土收缩、徐变因素导致的钢梁、混凝土间应力重分布的计算过程。通过对比分析,推荐采用老化系数近似取0.8的Tr?st-Bazant应力-应变代数方程弹性计算法求解预弯组合梁徐变效应。2、预弯组合连续梁的徐变次内力受到组合梁内力重分布的影响,产生徐变次内力又改变了截面受力情况。采用Tr?st-Bazant应力应变的代数方程法和力法原理,预弯组合连续梁在简支变连续分阶段施工工艺下,将内部约束与外部约束耦合的预弯组合连续梁,解除多余约束,建立变形协调方程,求解了二期混凝土徐变次内力和一期混凝土后期徐变次内力。3、结合新颁的《预弯预应力组合梁桥技术标准》(CJJ/T276-2018)的相关规定,本文对预弯组合连续梁中支点负弯矩区的正应力、剪应力、抗弯承载能力、抗剪承载能力的设计与计算方法进行详细地阐述,旨在探讨提出一套可适用于预弯组合连续梁桥工程设计的实用计算方法。4、针对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其他设计问题,包括中支点负弯矩区二期混凝土桥面板的开裂弯矩计算方法以及裂缝宽度的验算方法、中支点预应力设计要点以及挠度(变形)计算方法等进行讨论,拟为工程设计奠定理论基础。
袁鹏飞[8](2019)在《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静动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大中城市的交通量日益增加,地面交通状况不容乐观,解决交通拥挤的问题己经迫在眉睫。为适应越来越复杂的交通状况,桥梁结构也需要不断创新。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作为一种新型桥梁结构,综合了槽形梁和波形钢板两种结构的多方面优势,又结合预弯及预应力工艺,形成了波形钢腹板预弯组合槽形梁与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组合槽形梁。本文主要对这种结构的抗弯承载能力、预弯力或预应力效率、横向弯曲力学性能及其动力特性进行研究,并对该结构应用于实际工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首先,本文结合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的试验,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进行实体有限元建模,对结构的抗弯极限承载能力进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构破坏形态及机理,再将试验、有限元及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另外还研究了该结构的预弯力或预应力效率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较为接近,验证了数值模拟方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的预弯力或预应力效率均高于平钢腹板组合槽形梁。然后本文参考国内某轨道交通工程采用的槽形梁桥,提出了适用于实际工程的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初步设计,对槽形梁底板在各种荷载工况及组合下的横向应力及内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底板在荷载作用下横向拉应力超限,但其横向正截面强度有较大富余。最后本文还研究了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与普通混凝土腹板槽形梁桥的动力特性的异同,并研究了波形钢腹板几何参数(板厚、波折角度、单板宽度)和高跨比对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的动力特性的影响,得到了结构动力特性随波形钢腹板几何参数以及高跨比的变化规律。
钟华栋[9](2019)在《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总结了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结构特点,介绍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影响因素及其基本理论,研究了剪切变形、界面滑移、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跨中挠度的影响,探讨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跨中下挠的改善措施,本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剪切变形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的影响。以超静定结构转换为静定结构的思路,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边、中跨分离成多个静定结构,推导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边、中跨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以某实桥为依托,建立了杆系模型和实体模型,将理论计算值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所推导的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能较准确地计算出跨中挠度及剪切变形,所采用的推导方法是合理的。由于没有考虑横隔板的影响,并假定波形钢腹板承担了截面全部剪力,使得理论计算值较有限元偏大,结果较保守,故用于实际工程中是偏安全的。(2)通过改变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的边界约束,建立了同等跨径的波形钢腹板连续梁桥,对比分析了两者跨中挠度、腹板剪应力及承剪比方面的特点。用混凝土腹板替换钢腹板,并添加腹板预应力束,对比分析了普通PC刚构桥和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在剪切变形、腹板剪应力及承剪比方面的异同。(3)研究了钢-混界面滑移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的影响。在波形钢腹板简支梁滑移变形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例系数μ,建立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滑移附加挠度计算公式,并以某实桥模型对所提出的计算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比例系数是合理的,能够较保守地估算跨中滑移附加挠度。针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常用的剪力键形式,研究了顶底板不同剪力键组合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滑移附加挠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栓钉连接时,会产生较明显的滑移附加挠度,而采用Twin-PBL剪力键和埋入式剪力键时,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滑移附加挠度很小。(4)针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和普通PC刚构桥,研究了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容重和相对湿度对两者挠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普通PC刚构桥挠度明显大于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也更明显。研究了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下挠的改善措施,如改变波形钢腹板厚度、波长、波高等。分析结果表明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仍然是影响波形钢腹板刚构桥的主要因素,改变波形钢腹板的设计参数对于改善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下挠效果并不显着。
高燕梅[10](2018)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装配化和组合结构可谓世界桥梁发展的其中两大趋势,本文依托导师主持的交通运输部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特大跨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建设基础理论研究”(2013 319 814 040),探索了无需现浇混凝土施工的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Prefabricated Steel Truss-Concrete Composite Continuous Rigid Frame Bridge,简称“PSTC连续刚构桥”),对负弯矩作用下钢桁-混凝土组合的具体构造、结构性能和计算方法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混凝土连续刚构桥存在后期开裂和自重较大的问题,探索了在钢桁梁上依次安装预制混凝土桥道板-穿束张拉纵向预应力接整-实施桥道板与钢桁梁的联结,形成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研究了PSTC连续刚构桥的总体布置和关键构造,初步构建其施工程序和方法;为连续刚构桥向更大跨径、更好质量、更高效率、更加环保建造发展提供了可行途径。2.完善了在预制混凝土(PC)桥道板肋的两侧预埋剪力传递钢板(S)与钢梁(S)顶面施焊联结形成装配式组合梁的PCSS剪力联结构造,开展了24个PCSS小试件和2个PCSS大构件的推出试验,研究了PCSS剪力连接件剪力传递机制;基于装配式组合梁的参数化分析,揭示了板缝开裂后因结构非连续性影响下剪力-滑移分布特征;构建了基于粘结-滑移理论及间断裂缝特征的PCSS剪力连接件全过程滑移及荷载分配计算方法。3.设计制作了三种预应力度、剪力钉水平和竖向两种设置方式的3根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试验梁,开展了两点加载负弯矩作用下的受载性能试验研究,考察了在不同上限荷载静力循环荷载作用下PSTC梁的弹性恢复能力、开裂荷载、裂缝发生发展情况,全程测试了关键点应变、位移和钢桁梁与混凝土结合部位的滑移,分析比较了预应力度及预制混凝土板接缝对开裂荷载和裂缝宽度的影响,研究了PSTC梁中PCSS剪力连接件的荷载-滑移规律,比较了栓钉设置方向对荷载-滑移特性的影响,试验论证了PSTC梁施工制作的可行性和受载性能的可控性及可设计性。4.剖析了PSTC梁从建造至开裂极限状态中钢桁梁和混凝土顶板的应变历程,构建了计入滑移影响的PSTC组合梁开裂极限状态截面应变计算图式,推导出两点加载条件下计入滑移影响的PSTC组合梁的开裂弯矩计算公式;分析了PSTC梁在各受载阶段的裂缝发展特征,研究了混凝土顶板裂缝对组合梁中性轴和曲率变化的影响,建立了综合考虑板间及板内裂缝影响的PSTC梁混凝土板裂缝宽度计算公式;分析了PSTC梁在负弯矩作用下的三种主要破坏形态,依据内力平衡条件建立了相应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针对剪力连接不足情况,探讨了考虑PCSS剪力连接件滑移影响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5.基于ABAQUS有限元程序,探索了PSTC梁精细化有限元建模方法,据此模拟分析了PSTC1试验梁建造施工和加载至破坏的全过程力学行为,并引入混凝土损伤本构有效模拟了PSTC梁板内裂缝和板间裂缝的发生发展过程;针对大跨PSTC组合连续刚构桥的仿真分析,探讨了基于MIDAS-Pushover相对简化的全过程非线性建模方法,据此对PSTC2试验梁进行了非线性全过程力学行为分析,模拟了组合梁的建造施工和加载至破坏全过程力学行为,分析结果与试验结果符合性较好。6.针对广佛肇高速公路青岐涌大桥开展了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设计研究工作,利用本文提出的建模方法对该桥的建造施工及使用至破坏全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依据本文提出抗裂弯矩、裂缝宽度、承载能力计算公式对该桥在正常和超载使用下抵抗墩顶负弯矩的能力进行了验算;研究完善了桥梁关键构造细节;提出并论证了主要施工程序及其合理性;实践表明从开始吊装钢桁梁至全桥主体结构完成仅用25天即建成了长152 m、宽16.8 m的连续刚构主桥,充分体现了“全装配式”高效率的优势。
二、预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 桥梁工程研究新进展(东南大学王景全老师提供初稿) |
1.1新材料促进桥梁工程技术革新 |
1.2桥梁工业化进程与智能建造技术取得长足发展 |
1.3桥梁抗灾变能力显着提高 |
1.4桥梁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 |
1.5跨海桥梁深水基础不断创新 |
2桥梁结构设计 |
2.1桥梁作用及分析(同济大学陈艾荣老师、长安大学韩万水老师、河北工程大学刘焕举老师提供初稿) |
2.1.1汽车作用 |
2.1.2温度作用 |
2.1.3浪流作用 |
2.1.4分析方法 |
2.1.5展望 |
2.2钢桥及组合结构桥梁(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2.2.1新型桥梁用钢的研发 |
2.2.2焊接节点疲劳性能 |
2.2.3钢结构桥梁动力行为 |
2.2.4复杂环境钢桥服役性能 |
2.2.5组合结构桥梁空间力学行为 |
2.2.6组合结构桥梁关键构造力学行为 |
2.2.7展望 |
2.3高性能材料 |
2.3.1超高性能混凝土(湖南大学邵旭东老师提供初稿) |
2.3.2工程水泥基复合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
2.3.3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北京工业大学刘越老师提供初稿) |
2.3.4智能材料(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2.3.5展望 |
2.4桥梁基础工程(同济大学梁发云老师提供初稿) |
2.4.1深水桥梁基础形式 |
2.4.2桥梁基础承载性能分析 |
2.4.3桥梁基础动力特性分析 |
2.4.4深水桥梁基础工程面临的挑战 |
3桥梁建造新技术 |
3.1钢结构桥梁施工新技术(西南交通大学卫星老师提供初稿) |
3.1.1钢结构桥梁工程建设成就 |
3.1.2焊接制造新技术 |
3.1.3施工新技术 |
3.2桥梁快速建造技术(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提供初稿) |
3.2.1预制装配桥梁上部结构关键技术 |
3.2.2预制装配桥墩及其抗震性能研究进展 |
3.2.2.1灌浆/灌缝固定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2.2.2无黏结预应力连接预制桥墩及其抗震性能 |
3.3桥梁建造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
4桥梁运维 |
4.1监测与评估(浙江大学叶肖伟老师、湖南大学孔烜老师、西南交通大学崔闯老师提供初稿) |
4.1.1监测技术 |
4.1.2模态识别 |
4.1.3模型修正 |
4.1.4损伤识别 |
4.1.5状态评估 |
4.1.6展望 |
4.2智能检测(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2.1智能检测技术 |
4.2.2智能识别与算法 |
4.2.3展望 |
4.3桥上行车安全性(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4.3.1风荷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1车-桥气动参数识别 |
4.3.1.2风载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1.3风浪作用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1.4风屏障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
4.3.2地震作用下行车安全性 |
4.3.2.1地震-车-桥耦合振动模型 |
4.3.2.2地震动激励特性的影响 |
4.3.2.3地震下桥上行车安全性评估 |
4.3.2.4车-桥耦合系统地震预警阈值研究 |
4.3.3长期服役条件下桥上行车安全性 |
4.3.4冲击系数与振动控制研究 |
4.3.4.1车辆冲击系数 |
4.3.4.2车-桥耦合振动控制方法 |
4.3.5研究展望 |
4.4加固与性能提升(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提供初稿) |
4.4.1增大截面加固法 |
4.4.2粘贴钢板加固法 |
4.4.3体外预应力筋加固法 |
4.4.4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 |
4.4.5组合加固法 |
4.4.6新型混凝土材料的应用 |
4.4.7其他加固方法 |
4.4.8发展展望 |
5桥梁防灾减灾 |
5.1抗震减震(北京工业大学贾俊峰老师、中南大学国巍老师提供初稿) |
5.1.1公路桥梁抗震研究新进展 |
5.1.2铁路桥梁抗震性能研究新进展 |
5.1.3桥梁抗震发展态势分析 |
5.2抗风(东南大学张文明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陈文礼老师提供初稿) |
5.2.1桥梁风环境 |
5.2.2静风稳定性 |
5.2.3桥梁颤振 |
5.2.4桥梁驰振 |
5.2.5桥梁抖振 |
5.2.6主梁涡振 |
5.2.7拉索风致振动 |
5.2.8展望 |
5.3抗火(长安大学张岗老师、贺拴海老师、宋超杰等提供初稿) |
5.3.1材料高温性能 |
5.3.2仿真与测试 |
5.3.3截面升温 |
5.3.4结构响应 |
5.3.5工程应用 |
5.3.6展望 |
5.4抗撞击及防护(湖南大学樊伟老师、谢瑞洪、王泓翔提供初稿) |
5.4.1车撞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2船撞桥梁结构研究进展 |
5.4.3落石冲击桥梁结构研究现状 |
5.4.4研究展望 |
5.5抗水(东南大学熊文老师提供初稿) |
5.5.1桥梁冲刷 |
5.5.2桥梁水毁 |
5.5.2.1失效模式 |
5.5.2.2分析方法 |
5.5.3监测与识别 |
5.5.4结论与展望 |
5.6智能防灾减灾(西南交通大学勾红叶老师、哈尔滨工业大学鲍跃全老师提供初稿) |
6结语(西南交通大学张清华老师提供初稿) |
策划与实施 |
(2)预弯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组合梁概述 |
1.1.1 组合梁特点 |
1.1.2 组合梁分类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在桥梁工程的应用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试验原理 |
2.1 预弯组合梁施工方法 |
2.2 预弯组合梁设计的计算内容 |
2.2.1 预弯梁应力计算 |
2.2.2 钢梁预弯度计算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组合梁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设计 |
3.2.1 混凝土板与钢梁 |
3.2.2 抗剪连接件尺寸及布置方式 |
3.2.3 钢筋型号及布置 |
3.3 试件制作 |
3.4 材料特性的确定 |
3.4.1 混凝土材性特性 |
3.4.2 钢筋材料特性 |
3.4.3 钢梁材料特性 |
3.4.4 栓钉材料特性 |
3.5 试验加载及测点布置 |
3.5.1 挠度测量 |
3.5.2 滑移测量 |
3.5.3 应变测量 |
3.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1 破坏形态 |
3.6.2 挠度-荷载 |
3.6.3 荷载-应变 |
3.6.4 平截面假定的验证 |
3.6.5 荷载-梁端滑移 |
3.6.6 滑移沿梁长分布情况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预弯组合梁有限元模拟 |
4.1 有限元方法基本假设 |
4.2 ABAQUS模型建立 |
4.3 材料特性 |
4.3.1 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
4.3.2 钢材本构模型 |
4.4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及网格划分 |
4.4.1 建立部件 |
4.4.2 赋予材料属性 |
4.4.3 部件装配 |
4.4.4 网格划分 |
4.4.5 分析步设置 |
4.4.6 相互作用关系 |
4.4.7 施加荷载 |
4.5 有限元结果分析 |
4.5.1 有限元模型云图 |
4.5.2 有限元结果对比 |
4.6 有限元模型参数优化 |
4.6.1 混凝土翼板宽度对组合梁的影响 |
4.6.2 钢材型号对组合梁的影响 |
4.6.3 混凝土标号对组合梁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3)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抗裂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抗剪连接件的研究 |
1.2.2 钢-混组合梁抗裂方法研究进展 |
1.2.3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使用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钢-混组合梁桥有限元模拟 |
2.1 依托工程概况 |
2.1.1 技术等级标准 |
2.1.2 主梁构造 |
2.1.3 连接件布置 |
2.2 桥梁施工阶段设计 |
2.3 Midas FEA有限元模型 |
2.3.1 材料特性选取 |
2.3.2 建模过程简述 |
2.4 使用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钢-混组合梁桥有限元模拟结果 |
2.4.1 张拉预应力前后结构竖向变形分析 |
2.4.2 张拉预应力前后钢箱梁纵桥向应力分析 |
2.4.3 张拉预应力前后混凝土纵桥向应力分析 |
2.4.4 成桥阶段应力分析 |
2.4.5 正常使用阶段应力分析 |
2.5 施工监控概况 |
2.5.1 监测目的 |
2.5.2 监测方案 |
2.5.3 监控数据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连接件抗剪刚度对钢-混组合梁受力影响分析 |
3.1 抗拔不抗滑连接件与传统栓钉连接件与张拉预应力效果的关系分析 |
3.1.1 计算说明 |
3.1.2 主要控制截面纵桥向应力分析 |
3.1.3 结构整体竖向位移分析 |
3.1.4 负弯矩区相对滑移分析 |
3.1.5 界面滑移效应与截面受弯承载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
3.2 连接件抗剪刚度参数敏感度分析 |
3.2.1 连接件抗剪刚度变化对负弯矩区压应力变化影响 |
3.2.2 连接件抗剪刚度变化对结构竖向位移的变化影响 |
3.2.3 连接件抗剪刚度变化对相对滑移的变化影响 |
3.3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抗拔不抗滑连接件的组合梁结构参数组合设计分析 |
4.1 工况1-混凝土强度等级 |
4.1.1 计算模型说明 |
4.1.2 计算结果分析 |
4.2 工况2-主梁跨径 |
4.2.1 计算模型说明 |
4.2.2 计算结果分析 |
4.3 工况3-连接件横向排列密度 |
4.3.1 计算模型说明 |
4.3.2 计算结果分析 |
4.4 工况4-连接件纵向排列密度 |
4.4.1 计算模型说明 |
4.4.2 计算结果分析 |
4.5 工况5-钢箱梁腹板高度 |
4.5.1 计算模型说明 |
4.5.2 计算结果分析 |
4.6 工况6-抗拔不抗滑连接件布置范围 |
4.6.1 计算模型说明 |
4.6.2 计算结果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阶段静力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应用现状 |
1.1.1 波形钢腹板箱梁桥的发展及应用 |
1.1.2 桥型的发展及应用 |
1.2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及桥型结构特点 |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结构特点 |
1.2.2 波形钢腹板箱梁结构形式 |
1.2.3 波形钢腹板箱梁与混凝土箱梁对比 |
1.2.4 不同桥型优劣对比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悬臂施工静力特性分析 |
2.1 工程概况 |
2.1.1 工程背景 |
2.1.2 主梁构造 |
2.1.3 材料属性 |
2.1.4 技术指标 |
2.2 施工工艺及流程 |
2.2.1 主梁施工 |
2.2.2 RW工法施工流程 |
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1 主要构件模拟 |
2.3.2 边界条件模拟 |
2.3.3 混凝土的时间依存特性模拟 |
2.3.4 桥梁荷载参数 |
2.4 监测值与模拟值对比 |
2.4.1 挠度监测值与模拟值对比 |
2.4.2 应力监测值与模拟值对比 |
2.5 上部结构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2.5.1 4#块施工阶段计算分析 |
2.5.2 最大悬臂状态计算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组合梁桥合龙顺序研究 |
3.1 概述 |
3.2 合龙结构 |
3.2.1 合龙段结构形式 |
3.2.2 合龙段预应力体系 |
3.3 合龙施工工序 |
3.3.1 埋设劲性骨架 |
3.3.2 合龙段平衡配重 |
3.3.3 挂篮前移注意事项 |
3.3.4 合龙施工准备 |
3.4 合龙顺序 |
3.4.1 合龙方案提出 |
3.4.2 合龙方案 |
3.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3.5 合龙方案结果分析 |
3.5.1 不同合龙方案挠度曲线对比分析 |
3.5.2 不同合龙方案梁截面应力曲线对比分析 |
3.5.3 不同合龙方案墩底应力对比分析 |
3.5.4 不同合龙方案工期对比分析 |
3.5.5 合龙方案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组合梁桥局部受力分析 |
4.1 概述 |
4.2 外包箱梁有限元模型建立及验证 |
4.2.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2.2 有限元模型验证 |
4.3 普通箱梁有限元模型 |
4.4 局部力学性能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与CFRP加固技术 |
1.1.2 预应力主动加固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FRP材料用于结构加固的发展概述 |
1.2.2 预应力FRP锚具的研究 |
1.2.3 钢梁及组合梁的FRP加固研究 |
1.2.4 连续组合梁受力性能及负弯矩区加固研究 |
1.2.5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方法的发展概述 |
1.3 尚待解决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5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的研制开发 |
2.1 锚固系统设计的总体思路 |
2.1.1 静载锚固性能要求 |
2.1.2 锚固系统设计遵照的原则 |
2.2 锚固系统构造及尺寸研究 |
2.2.1 装配式预应力CFRP板锚固系统整体构造 |
2.2.2 锚固系统主要部件的构造设计 |
2.2.3 锚具和夹具受力分析 |
2.2.4 摩擦型高强度螺栓计算 |
2.2.5 限位压块螺杆抗掀拔力和抗拉强度计算 |
2.3 锚固系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2.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2.3.2 有限元分析的参数设置及计算结果 |
2.4 锚固系统工艺流程及技术要点 |
2.4.1 施工工艺流程 |
2.4.2 施工技术要点 |
2.4.3 施工安全措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简支梁试验研究 |
3.1 试验目的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件设计 |
3.2.2 试件加固方案 |
3.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3.2.4 材料性能参数 |
3.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3.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3.2.7 预应力施加及损失量测 |
3.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3.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3.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主要试验结果 |
3.4.2 试件抗弯承载力分析 |
3.4.3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3.4.4 截面应变分布 |
3.4.5 钢筋的荷载-应变特性 |
3.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3.4.7 试件延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连续梁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方法 |
4.2.1 试件设计 |
4.2.2 试件加固方案 |
4.2.3 试件制作与加工 |
4.2.4 材料性能参数 |
4.2.5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
4.2.6 量测方案及测点布置 |
4.3 试验现象与破坏形态 |
4.3.1 试件受力过程及现象 |
4.3.2 试件破坏形态及分析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4.4.1 试件抗弯承载力与极限荷载分析 |
4.4.2 塑性铰与弯矩调幅分析 |
4.4.3 负弯矩区抗裂性及裂缝宽度 |
4.4.4 预应力CFRP板应变发展规律 |
4.4.5 截面应变分布 |
4.4.6 荷载-跨中挠度曲线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有限元分析 |
5.1 有限单元法与ABAQUS概述 |
5.1.1 有限单元法研究总述 |
5.1.2 ABAQUS的分析模块与步骤 |
5.2 简支组合梁正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2.1 金属弹塑性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 |
5.2.2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2.3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加固的有限元分析 |
5.3.1 有限元实体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分析计算结果 |
5.3.3 参数分析及最佳预应力水平确定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方法与理论分析 |
6.1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跨中截面抗弯承载力 |
6.1.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2 弹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3 弹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1.4 三种承载力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6.2 预应力CFRP板加固组合梁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 |
6.2.1 塑性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 |
6.2.2 塑性计算方法与试验结果对比 |
6.3 组合梁跨中截面弹性挠度与极限挠度分析 |
6.3.1 简支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2 考虑结合面滑移对组合梁挠度计算的影响 |
6.3.3 简支组合梁的极限挠度分析 |
6.3.4 连续组合梁的弹性挠度分析 |
6.3.5 考虑截面刚度变化的连续组合梁挠度计算 |
6.4 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的抗裂性与裂缝宽度 |
6.4.1 加固后的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抗裂性验算 |
6.4.2 各国规范组合梁裂缝宽度计算方法分析 |
6.4.3 本文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设计要点与工程应用 |
7.1 预应力CFRP板应力损失计算方法研究 |
7.1.1 碳纤维板锚具变形损失计算方法 |
7.1.2 碳纤维板温差损失计算方法 |
7.1.3 碳纤维板分批张拉损失计算方法 |
7.1.4 碳纤维板松弛损失计算方法 |
7.2 预应力CFRP板使用阶段应力计算方法 |
7.3 设计中若干关键参数的取值及计算方法 |
7.3.1 预应力碳纤维板强度设计值的取值方法 |
7.3.2 梁侧预应力碳纤维板面积折减系数的计算方法 |
7.3.3 预应力碳纤维板的张拉控制应力取值方法 |
7.4 加固工程实例 |
7.4.1 某RC简支T梁桥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计算示例 |
7.4.2 某三跨连续组合梁桥负弯矩区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工程案例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6)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与发展现状 |
1.2.钢 —混凝土组合梁结构特点与计算原则 |
1.3 预弯组合梁的基本结构与力学性能 |
1.4 本文主要工作与创新 |
第二章 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与计算 |
2.1 基本假设与概念 |
2.2 弯曲正应力计算 |
2.3 简支钢 —混凝土结合面抗剪连接件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的计算与设计 |
3.1 计算思路与基本假定 |
3.2 预弯力与预拱度的确定 |
3.3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应力计算 |
3.4 简支预弯简支钢 —混凝土组合梁抗剪连接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上部结构叙述 |
4.3 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 计算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课题) |
(7)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计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预弯预应力组合梁发展和特点 |
1.1.2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预弯预应力组合简支梁收缩、徐变效应的解析计算方法 |
2.1 概述 |
2.1.1 计算符号规定 |
2.1.2 预弯组合梁的截面特性 |
2.2 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的基本原理 |
2.2.1 混凝土徐变的基本概念 |
2.2.2 混凝土收缩的基本概念 |
2.2.3 徐变、收缩的本构方程 |
2.3 预弯预应力组合简支梁内力分析 |
2.3.1 预弯梁截面初始内力分配原则 |
2.3.2 预弯梁一期混凝土初期徐变 |
2.3.3 预弯梁一期混凝土收缩 |
2.3.4 预弯组合梁二期混凝土徐变 |
2.3.5 预弯组合梁一期混凝土后期徐变 |
2.3.6 预弯组合梁二期混凝土收缩 |
2.4 两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徐变计算方法 |
3.1 超静定结构的徐变 |
3.1.1 计算方法 |
3.2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施工方法 |
3.3 超静定组合连续梁徐变计算 |
3.3.1 预弯组合连续梁二期混凝土徐变次内力计算 |
3.3.2 预弯组合连续梁一期混凝土后期徐变次内力计算 |
3.4 超静定结构内力分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设计计算方法 |
4.1 受力特点 |
4.2 中支点截面弯曲应力分析 |
4.2.1 截面几何参数计算 |
4.2.2 负弯矩截面正应力计算 |
4.2.3 负弯矩截面剪应力计算 |
4.2.4 负弯矩截面复杂应力验算 |
4.3 中支点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 |
4.4 中支点截面抗剪承载力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其他设计问题 |
5.1 预弯组合连续梁的抗裂性和裂缝宽度计算 |
5.1.1 开裂弯矩 |
5.1.2 裂缝宽度计算 |
5.2 预弯组合梁的挠度计算 |
5.2.1 挠度计算基本原则 |
5.2.2 预弯组合连续梁挠度计算方法 |
5.3 中支点预应力设计要点 |
5.3.1 常见预应力施加方式 |
5.3.2 张拉控制应力 |
5.3.3 预应力损失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静动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槽形梁的应用及结构特点 |
1.1.2 新型结构——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 |
1.1.3 预弯梁及预应力结构 |
1.1.4 研究价值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研究进展 |
1.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桥研究进展 |
1.2.3 预弯梁研究及应用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与实现 |
2.1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理论 |
2.1.1 有限元分析中考虑的非线性问题 |
2.1.2 材料非线性问题的理论与实现 |
2.2 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介绍 |
2.3 槽形梁有限元模型建模方法 |
2.3.1 空间梁单元法 |
2.3.2 板壳元法 |
2.3.3 梁格法 |
2.3.4 实体单元法 |
第3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弯曲力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有限元建模 |
3.2.1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构造 |
3.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材料参数 |
3.2.3 钢梁预压和试验梁加载 |
3.2.4 有限元模拟中的材料本构关系 |
3.2.5 有限元计算模型 |
3.3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弯曲力学性能 |
3.3.1 截面应力应变分布 |
3.3.2 弯曲荷载作用下波形钢腹板组合梁的抗弯刚度 |
3.4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抗弯承载能力研究 |
3.4.1 波形钢腹板预弯组合槽形梁抗弯承载能力 |
3.4.2 波形钢腹板预应力组合槽形梁抗弯承载能力 |
3.5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预弯力或预应力效率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横向弯曲力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有限元建模 |
4.2.1 桥梁基本资料 |
4.2.2 设计荷载 |
4.2.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4.3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1 应力计算结果分析 |
4.3.2 桥面板横向内力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动力特性及参数分析 |
5.1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及普通混凝土腹板槽形梁动力特性分析 |
5.1.1 有限元建模 |
5.1.2 有限元模型动力特性及对比分析 |
5.2 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动力特性参数分析 |
5.2.1 波形钢腹板的几何参数的影响 |
5.2.2 桥梁高跨比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波形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发展现状 |
1.2 波纹钢腹板组合箱梁桥的结构特点 |
1.3 国内外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下挠问题研究现状 |
1.3.1 剪切变形对挠度的影响 |
1.3.2 钢-混界面滑移对挠度的影响 |
1.3.3 混凝土收缩徐变对挠度的影响 |
1.3.4 预应力损失对挠度的影响 |
1.3.5 其它因素对挠度的影响 |
1.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
2.1 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分析理论 |
2.2 滑移引起的挠度分析理论 |
2.2.1 波形钢腹板剪力键类型 |
2.2.2 波形钢腹板组合梁滑移公式推导 |
2.3 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分析理论 |
2.3.1 收缩徐变相关计算 |
2.3.2 预应力损失相关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考虑剪切变形的跨中挠度计算 |
3.1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计算公式推导 |
3.1.1 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推导 |
3.1.2 考虑剪切变形的挠度计算公式验证 |
3.1.3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变截面梁的处理 |
3.2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计算模型 |
3.2.1 材料参数 |
3.2.2 结构参数 |
3.2.3 杆系模型建模 |
3.2.4 实体模型建模 |
3.3 理论值与计算值对比分析 |
3.3.1 自重作用下的挠度对比分析 |
3.3.2 二期恒载作用下的挠度对比分析 |
3.3.3 自重作用下截面剪应力分析 |
3.3.4 有限元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剪切变形及剪应力分析 |
4.1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与连续梁桥挠度对比 |
4.1.1 自重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1.2 预应力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1.3 自重和预应力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2 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与普通PC连续刚构桥下挠对比 |
4.2.1 自重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2.2 预应力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2.3 自重和预应力作用下挠度及剪应力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界面滑移对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挠度的影响 |
5.1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滑移附加挠度估算方法 |
5.2 滑移附加挠度理论公式的验证 |
5.3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滑移附加挠度分析 |
5.4 各个荷载工况下滑移附加挠度分析 |
5.5 不同顶底板剪力键组合对挠度的影响 |
5.6 小结 |
第六章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下挠其它影响因素及改善措施 |
6.1 有限元模型说明 |
6.2 各因素对挠度的影响 |
6.2.1 收缩徐变对挠度的影响 |
6.2.2 预应力损失对挠度的影响 |
6.2.3 容重对挠度的影响 |
6.2.4 相对湿度对挠度的影响 |
6.3 波形钢腹板刚构桥下挠改善措施研究 |
6.3.1 设计方面 |
6.3.2 施工方面 |
6.3.3 其它措施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发展 |
1.1.1 连续刚构桥的构造及力学特性 |
1.1.2 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的施工技术 |
1.1.3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趋势 |
1.2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
1.2.1 常用的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
1.2.2 钢-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 |
1.2.3 钢-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剪力联结构造特点 |
1.3 钢-混凝土组合梁设计理论 |
1.3.1 钢-混凝土的剪力传递机理研究 |
1.3.2 采用预制桥道板的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现状 |
1.3.3 现有组合梁计算理论研究 |
1.3.4 现有组合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研究 |
1.3.5 研究现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构想 |
2.1 已有的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桥 |
2.2 全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连续刚构桥构想 |
2.3 关键构造与施工方法 |
2.3.1 PCSS剪力连接件 |
2.3.2 钢桁构造 |
2.3.3 施工方法 |
2.4 与常规连续刚构的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CSS剪力联结的受载性能与计算方法研究 |
3.1 PCSS剪力连接件受载性能 |
3.1.1 PCSS剪力连接件推出试验 |
3.1.2 PCSS剪力连接件受载性能数值模拟 |
3.1.3 装配式PCSS构件推出试验 |
3.1.4 PCSS剪力连接件的力学性能比较 |
3.2 基于PCSS的装配式组合梁受载特性数值模拟 |
3.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2.2 两点加载时PCSS剪力连接件的滑移分布 |
3.2.3 不同加载方式时完全抗剪连接件的滑移分布比较 |
3.2.4 剪力钉数量对滑移分布的影响比较 |
3.3 装配式组合梁的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
3.3.1 开裂前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
3.3.2 开裂后滑移分布及计算方法 |
3.3.3 理论计算值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受载行为试验研究 |
4.1 试验梁设计 |
4.1.1 试验目的 |
4.1.2 试验梁构造 |
4.1.3 材料特性 |
4.1.4 加载方式 |
4.1.5 测试内容及测点布置 |
4.2 试验梁制作 |
4.2.1 钢桁及桥道板预制 |
4.2.2 桥道板安装及拼接 |
4.2.3 钢桁与混凝土桥道板结整 |
4.3 试验梁开裂前的力学性能 |
4.3.1 荷载-挠度关系 |
4.3.2 荷载-应变关系及分布 |
4.3.3 荷载-滑移关系 |
4.4 试验梁的初始开裂 |
4.4.1 初始裂缝 |
4.4.2 荷载-挠度关系 |
4.4.3 荷载-滑移关系 |
4.5 试验梁破坏阶段的行为 |
4.5.1 PSTC-h1 试验梁破坏过程 |
4.5.2 PSTC-h2 试验梁破坏过程 |
4.5.3 PSTC-v3 试验梁破坏过程 |
4.6 PCSS剪力连接件的滑移分布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计算方法 |
5.1 装配式组合梁抗裂性能 |
5.1.1 开裂特征及影响因素 |
5.1.2 开裂极限状态的计算图示 |
5.1.3 开裂弯矩计算方法 |
5.2 裂缝宽度计算方法 |
5.2.1 装配式组合梁裂缝发展及分布特征 |
5.2.2 裂缝宽度影响因素 |
5.2.3 裂缝对中性轴高度的影响 |
5.2.4 考虑开裂及剪力连接件滑移影响的曲率计算 |
5.2.5 裂缝间距的取值 |
5.2.6 裂缝宽度计算公式 |
5.3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节段的极限抗弯承载力(M-区) |
5.3.1 破坏模式 |
5.3.2 不计滑移影响时的PSTC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
5.3.3 考虑滑移影响的PSTC梁极限承载力计算 |
5.3.4 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PSTC梁非线性全过程分析方法 |
6.1 装配式组合梁的模拟方法 |
6.1.1 PCSS剪力连接件的模拟 |
6.1.2 预制桥道板的模拟 |
6.1.3 施工阶段的模拟 |
6.1.4 组合梁受载模拟 |
6.2 基于Abaqus的精细化建模分析方法 |
6.2.1 钢桁梁加载阶段 |
6.2.2 桥道板施加预应力阶段 |
6.2.3 装配式组合梁受载全过程仿真分析 |
6.2.4 试验结果与分析结果比较 |
6.3 针对大型装配式组合桥梁的简化建模分析方法 |
6.3.1 安装钢桁梁阶段 |
6.3.2 桥道板施加预应力阶段 |
6.3.3 桥道板与钢桁之间刚性联结形成组合梁 |
6.3.4 仿真分析与试验结果的比较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桥的工程应用 |
7.1 依托工程桥梁概况 |
7.1.1 总体布置 |
7.1.2 关键构造 |
7.1.3 关键施工技术研究 |
7.2 依托工程桥梁的受力行为分析 |
7.2.1 模型的建立 |
7.2.2 施工阶段力学行为 |
7.2.3 使用阶段力学行为 |
7.2.4 稳定性分析 |
7.2.5 全过程力学行为 |
7.3 依托工程的建设与使用简况 |
7.3.1 施工简况 |
7.3.2 成桥荷载试验 |
7.3.3 后期使用简况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四、预弯预应力混凝土组合梁桥的设计及施工监测分析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桥梁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2)
- [2]预弯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试验研究[D]. 吴迪. 沈阳大学, 2020(07)
- [3]考虑滑移效应的钢-混连续组合梁负弯矩区抗裂特性研究[D]. 周逸松. 东南大学, 2020(01)
- [4]波形钢腹板刚构-连续组合梁桥施工阶段静力特性分析[D]. 李泽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5]预应力CFRP板加固钢-混凝土组合梁桥试验与计算方法研究[D]. 万世成. 东南大学, 2019
- [6]预压弯简支钢—混凝土组合梁受力分析[D]. 张文彬.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 [7]预弯预应力组合连续梁桥的计算理论研究[D]. 徐轶昀. 东南大学, 2019(06)
- [8]波形钢腹板组合槽形梁桥静动力学性能研究[D]. 袁鹏飞. 东南大学, 2019(05)
- [9]波形钢腹板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分析及改善措施研究[D]. 钟华栋.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10]装配式钢桁—混凝土组合梁结构行为与计算方法研究[D]. 高燕梅.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