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论文文献综述)
周帆[1](2021)在《李德全与中国妇女抗日救亡运动(1931-1945)》文中研究指明
李阳雪[2](2021)在《抗战时期四川妇女抗敌后援组织研究(1937-194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雪[3](2021)在《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37-1940)》文中研究说明1937年10月,淞沪抗战期间,由何香凝发起、中共秘密党员胡兰畦担任团长的“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主要服务于第十八军罗卓英部,专门负责战地宣传和民众动员工作。淞沪抗战结束后,该团随罗卓英部行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福建等8个省都有她们的身影,行程达2万里。服务团多次扩招团员,不断完善组织机构,以戏剧、文学、歌舞等形式为武器,宣传抗日思想,动员、组织群众参加抗日救国活动。1940年10月,该团结束活动。作为战时抗日救亡的妇女团体之一,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有着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培训方法。服务团以罗卓英部为依托,在前线及后方发动了一系列的文艺宣传、民运工作、统战活动以及后勤保障工作。相较于其他战时妇女服务团,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以劳动妇女为主体、是国共合作下的产物,随军服务区域广,工作范围广泛。从1937年10月到1940年10月,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举行了一系列活动,创造了大量文艺作品,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在鼓舞军民士气、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丰富军民娱乐生活、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培养进步青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抗日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被罗卓英誉为军中“花木兰”。同时,服务团积极鼓励妇女走出家庭,参与生产活动与战地服务,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提供了不少助益。
郭莎[4](2021)在《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文中指出沈兹九是一位爱国女性,她积极动员妇女抗日救国,并对妇女解放的伟大事业做出贡献。沈兹九在1931年到1949年参与编辑了五份报刊,分别是《时事类编》、《妇女园地》、《妇女生活》、《风下》、《新妇女月刊》。抗日战争时期,沈兹九利用报刊鼓励妇女从事实际的救亡工作;解放战争时期,沈兹九发表多篇政治性文章,揭露国民党内战真面目,抨击国民党反动统治,呼吁民主。沈兹九不同时期的具体思想与活动,都是其爱国精神的体现。沈兹九的思想与活动具有时代性,体现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女性知识分子从事妇女解放和救国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对沈兹九的报刊活动和思想研究表明:首先,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知识女性能够在职业领域中同男性争夺资源,得益于清末民初男性精英对妇女解放的提倡。其次,男性话语下的妇女解放仍非常有限,为由“被启蒙者”变成“主动发声者”,女性知识分子自办报刊,女报人群体逐渐形成,沈兹九便是群体中的一份子。最后,女报人在提倡妇女解放的同时主动关注国家时局,将“小我”变成“大我”,将妇女解放融入到民族话语中。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女报人凭借自身独特魅力和个人不懈努力逐渐在男权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她们通过新闻活动和社会活动给尚处在黑暗中的女性大众指明方向和道路。沈兹九作为其中一份子,同样具备群体性特征。她主动办刊,高举妇女解放大旗,抗战时期动员妇女参与抗战,解放战争时期发表反内战、求民主的政治言论。作为办刊者,沈兹九始终坚守妇女解放和宣传救国的使命。沈兹九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求思想和实践相结合,沈兹九在从事报刊宣传的同时亦参加妇女解放和救国的实际工作,正是这种结合让她成为当时文化界极有名气的女报人。
庄细细[5](2020)在《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文中研究表明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是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妇女解放的一种实践方式。妇女解放运动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妇女“国民责任”,成为了她们从事慈善事业的动力。同时,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女性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使其初步具备从事慈善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公共空间的扩大为妇女团体开展慈善活动创建了有利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面对近代中国战乱频发和灾荒饥馑,具有善心的近代妇女积极结成团体从事慈善活动。众所周知,近代中国是一个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与社会环境也发生变化,这亦推动了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萌芽阶段,中国近代妇女在妇女解放思潮中觉醒,开展了有别于传统的妇女慈善活动。在慈善观念上,由传统的“福报”观念转为“女国民”责任;而在慈善组织上,由妇女个体慈善向妇女团体慈善转变;慈善方式上,从“捐款捐物”走向“筹款筹物”。到了辛亥革命时期,妇女运动的高涨使得近代妇女团体的力量得到壮大,这一时期慈善活动开始多样化;在慈善救济理念上,由“养”转变到“教”;在慈善组织上,基督教妇女团体开始出现。到了抗战时期,受到民族精神的激发,妇女团体把慈善事业与民族救亡联系起来,慈善活动重心由筹款赈灾转向“民族救亡”。这一时期也是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鼎盛时期,各妇女团体在慈善活动中的合作关系更为密切。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妇女团结一致,开展全国性的慈善活动,而这时基督教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也更加活跃。抗战结束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近代妇女团体慈善事业的重心转向以经济复员为中心的战后救助,寡弃妇女成了重要救助对象,而举办廉价托儿所成了新的慈善内容。由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发展演进所知,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赈济灾荒、抗敌后援、慈善教育、儿童保育和戒除烟瘾、法律援助等。透过其慈善活动的内容,亦可窥探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首先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对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进行探究,发现近代妇女团体更擅长通过娱乐活动为慈善事业筹款,更加关注儿童保育。其次,引入社会阶层理论对近代开展慈善活动的妇女团体进行研究,发现上层阶级妇女引领近代妇女慈善。最后,分析妇女的生理特质、性格特征与社会角色,指出近代妇女团体逐渐从辅助男性开展慈善活动的配角转变为组织开展慈善活动的主体,逐渐撑起中国近代慈善事业的半边天。同时,通过考察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与特点,亦可看出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她们开展的慈善活动宣扬了妇女解放思想,提高了妇女的社会地位,维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战争中的募捐救济活动还为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一定贡献。当然,受到近代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亦有一定的局限性。
姬莉[6](2019)在《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与妇女动员研究》文中提出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全民族抗战胜利的基础。这就要求把广大妇女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投身抗日洪流。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妇女动员取得了很大成绩,《新中华报》作为党的机关报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新中华报》的妇女动员,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部分,主要对《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进行了背景分析。对《新中华报》的发展、栏目及历史定位做了简单阐述,然后从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妇女解放的需要、充分发挥妇女的伟大作用来阐释用《新中华报》来进行妇女动员的必要性。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前提条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的妇女政策、妇女工作,以及《新中华报》对该项工作的重视,是该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第三部分,着重论述《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传达党对妇女运动的指示、描绘妇女参与抗战的真实图景、树立妇女抗战模范,激发妇女抗战热情。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和二晴[7](2019)在《《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文中研究说明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统区妇女界开展一系列抗日救亡活动。1938年宋美龄召开庐山妇女工作座谈会,改组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领导战时妇女工作的总机构,标志着国统区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国统区妇女运动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在妇女抗日统一战线的领导下,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广大中国女性都积极投身于维护民族独立和争取自我解放的浪潮中,文章将通过《妇女新运》重温这一时期妇女运动的发展轨迹。妇女刊物的出现,成为宣传妇女运动的前沿阵地,同时也为近代妇女运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角度。《妇女新运》作为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的会刊,1938年12月于重庆创刊,致力于提高各界妇女的思想觉悟,引导妇女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通过探究其创刊与出版情况、分析其刊物栏目及主要内容,呈现全面抗战时期的妇女救亡活动:在动员妇女参战过程中,结合抗战局势,依托全国性妇女组织,加强妇女动员的宣传形式,借用妇女纪念日动员妇女,创作大量文艺作品、歌曲、戏剧等,传播抗日救国思想,激励国人抗战热情,鼓舞广大军民的抗战勇气及必胜的信心;在自我解放方面,国统区进步妇女力量先后组织妇女宪政运动、妇女职业运动,同时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并积极开展禁娼运动,从妇女参政、职业平等、女子教育及废除封建习俗等方面探讨妇女自我解放的途径,深入探析抗战时期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深层次关系。抗日战争时期的妇女运动基本实现了支援抗战、保家卫国的目标,并且在追求妇女解放过程中付出了相当的努力。虽然这一时期的自我解放让位于民族解放、个人权利服从于国家利益,但毕竟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迈出了重要一步,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而《妇女新运》作为战时重要的妇女期刊,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运动的发展,因此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与史料价值。
朱旭旭[8](2018)在《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历史作用》文中指出抗日战争时期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为团结妇女界智慧和力量、确保抗战胜利作出巨大贡献。本文从历史维度探究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组织的建立发展、组织形式、历史特点,并总结了妇女界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历史作用。
李姣[9](2016)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重庆妇女运动》文中指出自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民族生死存亡危在旦夕之际,中国各阶层妇女积极踊跃,联合起来投身到救亡图存的运动中,把妇女解放同民族解放结合起来,使这一时期的妇女运动空前活跃。抗战时期的重庆既是陪都又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抗战时期重庆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以及在抗战的不同阶段重庆妇女组成的抗日救亡组织和其进行的救亡活动来阐述重庆妇女运动的历史地位及其对抗战胜利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揭示对当今妇女运动的历史经验。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简单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和相关概念界定;第二部分介绍了抗战时期重庆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共产党的引导、抗战前妇女运动的影响以及当时重庆妇女的生活状况都是重庆妇女运动兴起的大背景。第三部分论述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发展和高潮。通过列举抗日战争时期的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的妇女救亡组织和其进行的救亡活动来说明重庆妇女运动进行的基本情况。第四部分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地位及其历史贡献。重庆妇女运动作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重庆妇女运动对抗战胜利的贡献主要是通过她们对抗战所做的物质贡献和精神贡献来体现的,在发展生产、捐衣献金、保障后方物资供应以及宣传抗日、慰问演出、鼓舞士气等方面,她们发挥了重大的作用。第五部分研究抗战时期重庆妇女运动对当代的启示。重庆妇女运动本身进程离不开自身积极努力的实践和中共的正确领导以及国外一些妇女组织的帮助,因此在当代我们要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对外交往,深化统一战线,以开放的姿态吸取国外妇女的发展成果。
李黎明[10](2015)在《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近年来,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无论在宏观研究、微观研究方面,还是在相关人物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总体上说,研究还不够深入,研究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论文提纲范文)
(3)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37-194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成立的背景 |
第一节 抗日战争形势的推动 |
第二节 第十八军的现实需要 |
第三节 各地妇女服务团的启发 |
第四节 劳动妇女的积极响应 |
第二章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基本情况 |
第一节 人员来源及变化 |
一、服务团团员 |
二、服务团其他成员 |
第二节 领导的构成 |
第三节 服务团成员的管理及培训 |
一、服务团的管理 |
二、服务团的培训 |
第四节 服务团的服务路线梳理 |
第三章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主要活动 |
第一节 从事民运工作 |
一、运用多种宣传形式,消除群众对军队的误解 |
二、建立妇女儿童相关组织 |
三、成立民众医疗所 |
四、纠察军风 |
第二节 暗中进行统战活动 |
一、吸收进步青年成为共产党员 |
二、对国民党军队的统战工作 |
第三节 提供后勤保障 |
一、组织乡民收割粮食 |
二、慰劳伤兵 |
三、打扫战场 |
四、慰问抗日军人家属 |
第四节 组织文艺宣传 |
一、戏剧、音乐活动 |
二、文学创作 |
第四章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与共产党 |
第一节 服务团地下党支部 |
第二节 胡兰畦与共产党 |
一、革命思想的萌芽 |
二、曲折的入党之路 |
三、加入共产党的原因探析 |
第三节 服务团在罗卓英部的斗争 |
第五章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特点及作用 |
第一节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特点 |
第二节 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的作用 |
一、创造了大量文艺作品 |
二、培养革命文艺战士 |
三、丰富军民娱乐生活 |
四、宣传了抗日主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2 研究现状 |
2.1 民国女报人研究 |
2.2 有关沈兹九的研究 |
3 时间界定及资料运用 |
3.1 时间界定 |
3.2 资料运用 |
4 研究方案 |
4.1 研究方法 |
4.2 创新点 |
4.3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沈兹九早年的生活经历 |
1.1 家世及童年 |
1.2 早期教育 |
1.3 赴日留学 |
1.4 工作经历 |
1.5 小结 |
第二章 沈兹九的报刊活动 |
2.1 担任《时事类编》助理编辑 |
2.2 主编《申报》副刊《妇女园地》 |
2.2.1 刊行背景 |
2.2.2 刊物概况 |
2.2.3 人际网络聚集下的作者群 |
2.2.4 沈兹九的编辑策略 |
2.3 创办《妇女生活》杂志 |
2.3.1 刊行背景 |
2.3.2 刊物概况 |
2.3.3 人际网络聚集下的作者群 |
2.3.4 沈兹九的编辑策略 |
2.4 协办《风下》周刊 |
2.5 主编《新妇女月刊》 |
2.6 小结 |
第三章 沈兹九的妇女解放思想 |
3.1 沈兹九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原因 |
3.1.1 传统社会妇女的生存状况 |
3.1.2 近代妇女解放思想的发展 |
3.1.3 个人因素 |
3.2 沈兹九妇女解放思想的内容 |
3.2.1 驳斥“妇女回家”和“贤妻良母” |
3.2.2 抨击封建思想对妇女的荼毒 |
3.2.3 妇女要担起救国责任 |
3.2.4 重视妇女组织 |
3.2.5 维护妇女权益 |
3.2.6 关注未来社会的主人翁——儿童 |
3.3 小结 |
第四章 沈兹九的爱国思想 |
4.1 沈兹九爱国思想的形成原因 |
4.1.1 民族危机催生下的爱国思想 |
4.1.2 近代报业的勃兴和女性刊物的发展 |
4.1.3 个人因素 |
4.2 沈兹九爱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
4.2.1 抨击英国妥协政策、以德意法西斯真面目警示国人 |
4.2.2 鼓励国人坚持抗战、坚信胜利属于中国 |
4.2.3 揭露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
4.2.4 抨击国民党媚美政策、揭露美帝国主义真面目 |
4.2.5 批判国民党反动统治 |
4.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沈兹九在《妇女园地》发表的文章 |
附录二 沈兹九在《妇女生活》发表的文章 |
附录三 沈兹九在《新妇女月刊》发表的文章 |
附录四 沈兹九在《风下》周刊发表的文章 |
附录五 沈兹九在其它刊物上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 |
四、研究资料 |
五、研究方法 |
六、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兴起、发展的背景 |
第一节 妇女运动的影响 |
第二节 公共空间的扩大 |
第三节 政治诉求的表达 |
第四节 灾荒饥馑的触动 |
第五节 战乱频仍的环境 |
小结 |
第二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历史演进 |
第一节 维新变法至清末新政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二节 辛亥革命时期至民国前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三节 抗日救亡时期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第四节 抗战胜利以后的妇女团体慈善活动 |
小结 |
第三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内容 |
第一节 赈济灾荒 |
第二节 抗战后援 |
第三节 慈善教育 |
第四节 儿童保育 |
第五节 其他内容 |
小结 |
第四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特点 |
第一节 擅长欢娱慈善 |
第二节 关注儿童保育 |
第三节 精英女性的引领 |
第四节 从女性特质看其善举 |
小结 |
第五章 近代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评价 |
第一节 践行妇女思想解放 |
第二节 提高妇女社会地位 |
第三节 为战争胜利做出贡献 |
第四节 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的局限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与妇女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 选题的缘由和现实背景 |
2. 选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二) 本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简要评述 |
(三)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其可行性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技术路线 |
3. 可行性分析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 创新 |
2. 不足 |
一、《新中华报》进行妇女动员的背景分析 |
(一) 《新中华报》概况 |
1. 历史沿革 |
2. 栏目设置 |
3. 历史定位 |
(二) 《新中华报》进行妇女动员的必要性 |
1. 争取抗战胜利的需要 |
2. 妇女解放的需要 |
3. 充分发挥妇女的伟大作用 |
二、《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前提条件 |
(一) 抗日救亡中党的妇女工作 |
1. 制定《妇女工作大纲》和出台《指示信》 |
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救亡中对妇女工作的主要要求 |
3. 抗日救亡中的妇女组织 |
(二) 《新中华报》对妇女动员的重视 |
1. 《新中华报》积极开展妇女动员工作 |
2. 《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报道 |
三、《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主要内容 |
(一) 传达党对妇女运动的指示 |
1. 明确妇女动员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地位 |
2. 强调妇女解放是妇女动员的前提条件 |
3. 指出动员妇女团结抗战是抗战胜利的有力保障 |
(二) 描绘妇女参与真实图景 |
1. 募捐支援抗战 |
2. 参军参战 |
3. 战地服务 |
4. 保育难童 |
5. 生产运动 |
6. 参政议政 |
(三) 树立妇女抗战模范,激发妇女抗战热情 |
1. 报道劳动模范的生产事迹,积极响应劳动生产运动 |
2. 宣传模范女军的先进事迹,呼吁妇女支援抗战 |
3. 简述妇女模范形象的典型特征 |
四、《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经验与现实启示 |
(一) 《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经验 |
1. 把妇女动员与抗战局势相结合 |
2. 把妇女利益作为妇女动员的出发点 |
3. 把重大事件进行突出报道 |
(二) 《新中华报》开展妇女动员的启示 |
1. 加强党和政府对妇女工作的领导 |
2. 重视妇联的组织动员作用 |
3. 提高妇女自身素质、转变思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妇女新运》的研究现状 |
(二)关于抗战时期妇女运动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创新点及难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点及难点 |
第一章 《妇女新运》的创刊与出版 |
一、“新运妇指会”与《妇女新运》的创刊 |
(一)“新运妇指会”的改组 |
(二)《妇女新运》的创刊 |
二、《妇女新运》的出版与发行 |
(一)出版概况 |
(二)刊物栏目 |
(三)作者群体 |
第二章 《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动员 |
一、战时妇女的动员 |
(一)动员理念的形成 |
(二)动员组织的建立 |
(三)战时国民政府的妇女动员 |
二、《妇女新运》视域下妇女抗日救亡的动员 |
(一)指导妇女的生产生活 |
(二)报道国内外妇女的参战 |
(三)加强各种妇女节日的纪念宣传 |
(四)刊载反映社会现实的文艺作品 |
三、《妇女新运》中妇女动员经验总结 |
(一)融合抗战的时代局势 |
(二)依托全国性的妇女组织 |
第三章 从《妇女新运》看抗战时期的妇女解放 |
一、各界妇女运动的新高涨 |
(一)上层女性的宣传与组织 |
(二)中层女性积极参与民主宪政 |
(三)广大劳动妇女的主力军作用 |
二、《妇女新运》视角下的战时妇女解放运动 |
(一)争取妇女政治参政权 |
(二)寻求妇女职业平等权 |
(三)把握学习与受教育的机会 |
(四)反对公娼与救济私娼 |
三、从《妇女新运》看战时妇女解放运动的特点 |
(一)妇女解放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统一性 |
(二)妇女解放运动的复杂性 |
第四章 对《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评价 |
一、《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积极进步性 |
(一)促使广大妇女自我意识普遍觉醒 |
(二)成为前线与后方战时讯息传递的桥梁 |
(三)积极探索妇女解放运动的途径 |
(四)关注国际妇女思想解放的动态 |
二、《妇女新运》在战时妇女运动中的时代局限性 |
(一)受政治因素影响显着 |
(二)思想内容与对象影响方面的局限 |
(三)妇女解放中义务大于权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妇女新运》目录 |
致谢 |
(8)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历史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
(一) 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 妇女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
(二) 中共颁布《妇女工作大纲》, 标志着妇女界抗日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
(三) 庐山妇女谈话会召开, 标志着全国妇女抗日救亡组织的广泛发展 |
二、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
(一) 抗日根据地的组织形式 |
(二) 国统区的组织形式 |
(三) 全国性的组织形式 |
三、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特点 |
(一) 妇女动员的广泛性 |
(二) 组织系统的统一性 |
(三) 组织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
四、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历史作用 |
(一) 妇女界上层力量支持宣传抗日, 扩大抗日旗帜下的团结 |
(二) 妇女界团结统一行动, 壮大抗日救亡力量 |
(三) 赢得妇女经济地位独立, 增强抗战胜利的经济保障 |
(四) 争取妇女权利, 推动妇女解放 |
五、小结 |
(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重庆妇女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二、本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的研究现状 |
(二)国外的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一)主要内容 |
(二)创新点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一)历史文献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概念分析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抗日战争时期发展阶段界定 |
(二)重庆妇女运动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兴起的背景 |
一、民族危机加深 |
二、中国共产党的引导 |
三、抗日战争以前的妇女运动 |
(一)四川早期的妇女运动 |
(二)其他地区的妇女运动 |
四、抗日战争前重庆妇女的地位 |
(一)经济上不独立 |
(二)政治上不参权 |
(三)教育上不平等 |
(四)婚姻上不自由 |
(五)肢体上受摧残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发展 |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庆妇女运动 |
(一)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庆妇女救亡组织的成立 |
(二)战略防御阶段的重庆妇女抗日救亡组织活动 |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庆妇女运动 |
(一)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庆妇女救亡组织 |
(二)战略相持阶段的重庆妇女抗日救亡组织活动 |
三、战略反攻阶段的重庆妇女运动 |
(一)中国妇女联谊会的成立 |
(二)坚持不懈、喜迎胜利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地位及其历史贡献 |
一、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地位 |
(一)与其他地区的妇女运动共同构成妇女界统一战线格局 |
(二)重庆妇女运动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三)重庆妇女运动是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
二、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的历史贡献 |
(一)物质贡献 |
(二)精神贡献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妇女运动对当代的启示 |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一)中国共产党为妇女运动指引方向 |
(二)要重视妇女干部的培养选拔 |
二、保障妇女的权益发展 |
(一)实施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妇女就业 |
(二)保障妇女拥有教育权利,提高妇女素质 |
三、以开放的态度借鉴国外妇女发展成果 |
(一)积极推动中国与国际妇女运动开展 |
(二)在民间对外交往中发挥妇女组织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10)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研究 |
二、微观研究 |
三、相关人物研究 |
四、论国统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形成的原因(论文参考文献)
- [1]李德全与中国妇女抗日救亡运动(1931-1945)[D]. 周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抗战时期四川妇女抗敌后援组织研究(1937-1945)[D]. 李阳雪. 西华大学, 2021
- [3]上海劳动妇女战地服务团(1937-1940)[D]. 林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沈兹九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1931-1949)[D]. 郭莎. 河北大学, 2021(02)
- [5]近代中国妇女团体慈善活动研究(1890-1949)[D]. 庄细细.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3)
- [6]抗战时期《新中华报》与妇女动员研究[D]. 姬莉.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1)
- [7]《妇女新运》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D]. 和二晴. 河南大学, 2019(01)
- [8]论妇女界抗日救亡统一战线的发展和历史作用[J]. 朱旭旭. 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02)
- [9]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领导的重庆妇女运动[D]. 李姣. 西华师范大学, 2016(02)
- [10]近年来抗日战争时期妇女运动研究综述[J]. 李黎明.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06)
标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论文; 中国现状论文; 统一战线论文; 上海活动论文; 抗日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