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情况调查分析

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情况调查分析

一、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鑫[1](2020)在《改水除砷对砷暴露病区人群皮肤损伤影响的随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皮肤损伤是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显着的临床症状之一,但是对于改水除砷后皮肤损伤的转归问题研究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且这一领域的流行病学证据尚不充分,需要开展更多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团队以20世纪初我国某饮水型砷中毒病区改水除砷后的当地居民为调查对象,开展随访调查,集中探讨改水除砷后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及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本团队于1999年7月对内蒙古包头市土右旗美岱昭镇东南方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缸房营村开展调查,总计调查人数99人,采用问卷调查询问当地居民一般特征状况如性别、年龄,测量身高、体重,取血样、尿样冷冻备用于砷含量测定,两位医师通过卫生行业标准《WS/T 211—2015》评定其地方性砷中毒的皮肤损伤程度。之后的二十年来本团队多次前往该村对纳入人群进行随访调查,评价其皮肤损伤的改变情况,将随访对象的皮肤损伤转归结局分为缓解、不变和恶化,建立数据库并应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满足正态分布的连续数据资料采用均数和标准差描述,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判定组间差异;对非正态分布数据如血、尿中各形态砷含量采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用非参数检验判定其差异;对分类变量采用频数(率)表示,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其差异,p<0.05记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改水前居民的一般情况:改水前调查对象饮水砷暴露的平均浓度为202.73μg/L,不同饮水砷暴露水平下(>100μg/L、10-100μg/L、≤10μg/L)该人群在年龄、BMI、性别、吸烟以及饮酒的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改水前在不同饮水砷暴露水平下血液和尿液中不同形态砷(iAs、MMA、DMA)和总砷(tAs)含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和尿中的PMI、S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水前居民的水砷暴露浓度水平越高,患有砷性皮肤损伤的比例就越高,且男性患者的比例和严重程度都高于女性,上述差异均损伤程度重的比例更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2、改水效果的评价:改水后半年居民的尿砷水平显着下降(p<0.05),但是改水后曾经饮用>100μg/L组村民的尿砷水平仍显着高于曾经饮水砷浓度≤10μg/L组,改水后一年居民各组尿中8-OHdG水平均显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改水后不同时间点皮肤损伤变化情况:改水后一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432,p<0.001),即改水后一年曾患有轻度及以上皮肤损伤的居民均有可能缓解,而无皮肤损伤的居民大多数维持不变,但是仍然有部分无皮肤损伤居民在改水后一年出现恶化,即新发病例的出现;改水后五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结果与改水后一年结果一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2.871,p<0.05)。改水后十一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得到缓解的居民全部为中度,维持不变的居民中仍是无皮肤损伤占比最多,其次是中度和重度,而恶化的居民多为可疑和重度,但改水后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的相关性未见统计学差异(?2=8.691,p=0.096);改水后十七到二十年当地居民皮肤损伤的变化与改水前皮肤的临床分度的相关性,未见统计学意义(?2=7.344,p=0.217);4、可能的影响因素相关分析:改水前饮水砷暴露浓度低的居民的皮肤损伤更易维持不变,而饮水砷浓度较高的居民的皮肤损伤容易得到缓解,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2=5.435,p=0.059);男性患者的皮肤损伤更容易得到缓解,而女性患者的皮肤损伤更容易维持不变,但是男性的皮肤损伤也比女性易发生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486,p=0.009);改水后半年居民尿砷水平低的居民更易得到控制,而尿砷水平高的居民更易恶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576,p=0.003)。结论:1、改水除砷能够有效降低砷暴露人群的尿砷水平和氧化损伤状态。2、改水除砷后仍然会出现不同的皮肤损伤改变,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与改水前的皮肤损伤等级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3、性别和尿砷水平等因素可能对砷性皮肤损伤的转归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括,彭敏,赵传冬,杨柯,周亚龙,刘飞,唐世琪,杨帆,韩伟,杨峥,成晓梦,夏学齐,关涛,骆检兰,成杭新[2](2019)在《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文中研究指明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计划是我国继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之后一个新的国家地球化学填图计划,该计划实施20年来,在支撑土壤环境污染防控、土地资源管理、国家重大立法、精准扶贫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显着拓展了地质工作服务链。本文从计划的提出背景、项目的组织实施、主要进展、调查技术的进步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与质量控制方案的完善等方面回顾了该计划的发展历程。从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全国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中国主要农耕区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4个方面对调查成果做了全面总结。全方位介绍了调查应用成果在土地管理、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脱贫攻坚、地方病防治、油气勘查、固体矿产勘查等7个领域中的应用。并在调查技术革新、评价方法创新和调查与研究融合三个方面对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的未来发展趋势做了展望。

包莹,李俊骏,李悦,李冰洋,霍思梦,范玉梅,严画竹,杨艳梅,高彦辉,佟建冬,张海涛,侯晓东[3](2018)在《依据2005-2014年全国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尿砷数据分析人群尿砷安全指导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人群尿砷安全指导值,用以评价人群的砷暴露水平,为地方性砷中毒病区防治措施落实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05-2014年全国饮水型砷中毒病区高砷水源筛查以及改水工程质量监督检测数据资料、全国地方性砷中毒病区砷中毒普查数据资料、地方性砷中毒监测数据资料,筛选出个人信息资料详实、水砷暴露资料完整、尿砷检测资料准确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共10 722人。其中,利用2013、2014年4 501人的调查数据进行尿砷与水砷相关关系分析,并以水砷暴露剂量在(0.050±0.005)mg/L范围内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确定该人群的尿砷几何均数,将该几何均数作为安全指导值。利用2005—2012年6 221人的资料进行安全指导值验证,每次抽取2 000人作为验证样本,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判定该指标对于区分水砷暴露是否超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共计进行10次抽样验证。结果水砷≤0.01 mg/L时,水砷与尿砷的相关系数(r)为0.097(P<0.01);水砷>0.01~0.05 mg/L时,尿砷与水砷的r值为0.456(P<0.01);水砷>0.05 mg/L时,水砷与尿砷的r值为0.630(P<0.01)。随着水砷的含量升高尿砷显着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 337.956,P<0.01)。水砷在(0.050±0.005)mg/L范围内,人群尿砷几何均数为0.032 mg/L。以人群尿砷几何均数为0.032 mg/L为安全指导值,10次抽样验证的AUC值均>0.94,能准确判定该人群的水砷暴露水平是否超过0.05 mg/L且灵敏度和特异度达到0.898、0.844。结论人群尿砷几何均数为0.032 mg/L可以作为人群尿砷安全指导值。当人群尿砷几何均数超过该指标时,可提示该人群有较高的砷暴露风险。

田昊渊,张云江,郑晓梅,魏明智,王凯,张蕴丽,丁春光,闫慧芳,郑玉新,彭珊茁[4](2015)在《辽宁省一般人群全血和尿液中砷水平分布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辽宁省一般人群全血和尿液中砷水平的分布,并分析其流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09—2010年在辽宁省东、中、西部3个城市的区县中,抽取2 105名660岁人群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血、尿样品采集和问卷调查。应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样品中砷水平,分析在不同性别、年龄、地区和生活方式中砷水平分布情况。结果调查对象血砷几何均数为3.68μg/L,95%CI为3.553.80μg/L,男性血砷几何均数(3.90μg/L)高于女性(3.46μg/L)(P<0.01)。各年龄组血砷的几何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4660岁年龄组血砷最高(为5.07μg/L),1720岁年龄组血砷最低(为2.19μg/L)。辽宁省东、中、西部地区人群血砷几何均数分别为5.06、2.67和3.15μg/L(P<0.01)。调查对象尿砷几何均数为21.27μg/L,95%CI为20.3722.25μg/L。男性尿砷几何均数(22.76μg/L)显着高于女性(19.85μg/L)(P<0.01)。不同年龄组人群尿砷几何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1316岁年龄组尿砷最低(为14.97μg/L),3145岁年龄组尿砷最高(为32.04μg/L);辽宁省东、中、西部地区人群尿砷几何均数分别为25.81、17.34和21.40μg/L(P<0.01)。在吸烟、饮酒和摄食海鲜人群中血砷、尿砷均增高(P<0.01)。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水平与尿砷水平呈正相关(r=0.189,P<0.01)。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几何均数(3.68μg/L)高于全国一般人群(2.33μg/L)(P<0.01);辽宁省尿砷几何均数(21.27μg/L)高于全国(13.72μg/L)(P<0.01)。结论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和尿砷水平在性别、年龄、区域和生活方式特征中均存在差异。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和尿砷水平显着高于全国一般人群水平。

康彧[5](2014)在《煤矿区中砷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砷是一种广泛存在在自然界的,具有潜在的人体健康风险的元素。在世界大范围内有因饮水和燃煤造成的地方性砷中毒的报道,其中中国是唯一报道的因燃煤造成地方性砷中毒的国家。砷中毒可引起多种组织和器官病变和癌症,对人体有极大的危害。砷在地壳中丰度很低,其富集和赋存极大地依赖于地球化学和地质因素。但由于煤矿开采等活动可将地下煤层赋存的砷运移至地表,并通过煤炭和矸石的堆积过程、煤炭的洗选加工过程和煤炭的燃烧过程将砷释放进入地表环境。由于我国能源格局主要倚重于煤炭,自2011年起煤炭的消耗超过世界总消费一半以上。因此,由煤炭开采、加工和利用活动释放进入环境的砷总量巨大,对地表环境造成深远的影响。在诸多环境载体中,煤矿区受煤矿开采活动的影响最直接、最剧烈,因此研究煤矿区环境中砷的分布、赋存和富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煤矿区的大量野外采样和测试和对大量文献数据的分析总结,结合双道原子荧光光谱法、拉曼光谱法和显微镜镜下鉴定方法等元素测定方法和矿物鉴定手段,以及逐级提取实验分离测定元素赋存状态等多种直接和间接测定方法,以淮南矿区各煤层原煤、煤矸石、土壤、地表水样品和一系列生物样品,包括蚯蚓、鲫鱼、小麦和水稻中的砷为研究对象,对煤矿区中砷的地球化学分布、赋存和富集状况进行了总结。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成果:(1)中国不同省份煤炭中砷的含量差异巨大,呈从北向南逐渐增加的趋势。总体范围内中国煤中砷的算术平均值为9.70mg/kg,而基于预期储量的加权平均值仅为3.18mg/kg,与其他国家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淮南矿区16个煤层中砷的平均含量和基于各煤层储量的加权平均含量为10.81mg/kg和11.12mg/kg,高于前人研究的安徽省煤中砷含量和全国煤中砷含量;(2)煤中砷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成煤时代中砷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三叠纪>第三纪>侏罗纪>石炭纪>二叠纪,不同煤级煤中砷含量由高到低顺序为石煤>褐煤>烟煤>无烟煤;(3)砷在煤中主要以硫化物结合态赋存,但少部分样品中砷的有机态占主导;岩浆岩侵入形成的后生黄铁矿是造成砷富集和赋存的一个重要因素;(4)通过对燃煤电厂大气排放量的估算结果得出,近年来我国因燃煤造成的砷的大气排放持续增加,并且不同行业燃煤释放砷的增长趋势不同。其中工业燃煤造成的砷向大气的排放量自2004年起持续快速增长,生活用煤的砷排放量呈波动增长趋势而燃煤电厂的砷排放量存在持续增长和自2005年下降两种趋势。按照高值计算的总排放量自2004年至2011由570吨持续增长至1046.1吨,由此造成的环境影响是巨大的;(5)矸石在地表的堆积和对塌陷湖的堆砌可造成明显的污染,矸石附近土壤和与矸石接触的地表水体中砷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土壤和水体。通过对地表环境的分区研究得出开采年限最长的老矿区各环境介质中砷的含量高于年轻矿区,最低的是新矿区,煤矿开采活动的持续对地表环境的影响具有时间累加效应;(6)矿区蚯蚓、鲫鱼、小麦和水稻等生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砷富集能力,采矿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明显。通过健康风险评价表明,矿区地表水、自产的小麦、水稻和鲫鱼都可产生经口摄入砷产生的高致癌风险。该区的农、渔业应对该区砷的生态污染加以特别的关注。

张强,王惠惠,郑怡,王海旭,王达,刘博莹,郑全美,孙贵范[6](2012)在《Google Earth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管理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结合Google Earth建立村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数据库,为有效地防治和管理地方性砷中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年,选择内蒙古托克托县什力圪图村作为调查地区,现场采集该村所有饮用水水样,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法测定水砷。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水源相关地理信息,在Google Earth中绘制并建立该村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数据库。结果什力圪图村共有5处饮用水水源,分布在北纬40°29′09″40°29′36″,东经111°28′00″~111°29′02″,海拔高度在1010~1021 m。5处水源中,有4处水砷>0.05 mg/L,1处水砷<0.05 mg/L;1处已停用,其余4处分别为该村4个大队的居民提供日常饮用水。结论应用Google Earth建立的村级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理信息数据库可以真实、直观地反映病村的实际状况,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提供参考,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防治和管理地方性砷中毒。

郭昌禄,钟民荣,黄立强,刘承焱,丁红[7](2011)在《瑞金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掌握瑞金市高砷地区和地方性砷中毒病区分布情况。方法于2006年8月—2007年7月,在存在高砷区成因的地区抽取8个乡镇10个行政村的2 027口水井水样进行高砷水筛查;抽取水砷含量最高的自然村进行居民地方性砷中毒病情普查。结果共检测水样2 027件,超标水样147件,超标率为7.25%。水砷含量>0.05 mg/L的水样有35件,占超标水样的23.81%(35/147)。超标水样主要集中在叶坪乡谢屋排村、下罗村,占超标水样总数的97.96%(144/147),两村水砷含量超标率分别达42.47%和24.52%,水砷含量最高值分别达0.250、0.134 mg/L。饮用水砷超标暴露人口1 082人,占筛查人口总数的4.65%(1 082/23 287);其中,饮用水砷超标暴露儿童314人,占筛查儿童总数的3.75%(314/8 381)。在4个水砷含量最高的自然村进行病情普查,发现轻度、疑似地方性砷中毒患者10名,患病率2.26%(10/442)。结论瑞金市局部地区存在高砷水源,并对当地居民健康造成了损害。

杨伟,毛广运,郭小娟,李盘[8](2011)在《我国慢性砷中毒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1999-2009年我国慢性砷中毒研究现状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CBM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慢性砷中毒相关文献,使用Excel 2007进行整理分析。结果 11年间我国有关慢性砷中毒研究共检出中文文献615篇,英文文献106篇。文献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内文献来源主要集中在贵州、北京等15个地区(87.50%),第一作者单位国内主要为贵阳医学院、解放军44医院等15家科研机构(45.67%),国外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分别占总文献量的23.58%和13.21%。CBM收录文献中各类基金资助构成分别为国家级142项(50.53%)、贵州省各类基金74项,占26.33%,其他各类基金占23.14%。中文文献主要发表在《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等10种国内期刊及Environ Health Perspect、Toxicol Appl Pharmacol等21种国际期刊。结论我国慢性砷中毒研究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主要集中于国家基金支持,地方政府投入尚不足,尤其是高砷暴露地区更应引起重视。

沈照理,郭华明,徐刚,王翠珀[9](2010)在《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文中研究指明地下水化学异常是一个重大的世界性环境问题。长期饮用化学异常的地下水可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地方病爆发。在我国,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是两类最为典型的地方病。高砷地下水、高氟地下水是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爆发的根本原因。这两类地下水主要形成于水文地球化学条件独特的干旱-半干旱内陆盆地。这些盆地一般地下水径流缓慢,蒸发作用强烈,地下水呈弱碱性,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3-Na型。地下水As含量和F含量是地方性砷中毒和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决定因素。此外,地下水的其他化学指标、居民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等也可影响这两类地方病的发病率。然而,我们对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等方面的认识还相当有限,急需开展多学科联合攻关。

杨素珍[10](2008)在《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选择浅层地下水砷异常较为严重的内蒙古河套平原作为研究区,在资料分析、野外调研和室内实验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对研究区水文地球化学和高砷地下水形成机理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分析了研究区地下水环境演化过程。河套盆地是一个新生代断陷盆地,自更新世早期以来经历了由湿冷-湿冷/暖-全新世干旱的古气候变化,盆地的发展经历了湖泊全盛期-收缩期-消亡期-河流发育期,沉积环境演化为湖积/河积交错沉积。根据14C年龄测试结果,9~23m地层属于上更新统上部地层,而这个时期,气候趋于干旱,湖水退缩,残留湖泡形成。湖泊在消亡过程中,高度浓缩的富含砷的湖水被埋藏、保存到沉积物的空隙中,成为区域地下水的一部分,经长期演化形成了今天的高砷水,也是当地居民的取水层位。2.揭示了高砷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平原浅层地下水中砷的浓度范围为0.6~572μg/L。高砷水以高浓度的Fe、Mn、HCO3-和S2-,以及低浓度的NO3-、SO42-为特征。pH值介于7.01~8.43,大部分为弱碱性水,氧化还原电位为-153~98 mV,As(III)是As的主要形态,平均达到As总量的75%,Fe含量较高,最高达5.90 mg/L。3.综合研究了3个代表性钻孔资料,得出:高砷地下水通常埋藏于由灰黑色细砂构成的强还原的冲湖积含水层中。沉积物中总As含量为7.3~73.3 mg/k(g平均值为18.9 mg/kg)。与总As和总S含量的弱相关性相比,总As与Fe、Mn的总量表现出稍强的相关性。系列提取试验表明具化学活性的As主要吸附于Fe/Mn氧化物上,达到3500μg/kg。还原条件下As的迁移取决于Fe/Mn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和As还原性解吸。4.首次进行了关于地下水颗粒物对砷行为影响的研究。43个地下水水样的化学分析结果显示未经过滤的水样中大多数元素(Ba、Co、Mn、Mo、Ni、V、Sr、Mg、Ca、Na、K)的浓度与经0.45μm滤膜过滤的水样中的基本一致,两者比率接近1.00。尽管SI方解石、SI白云石大于零,但在地下水中它们也可以小型胶体颗粒形式存在。在经0.45μm膜过滤的水样中Cd、Pb、Fe及Al的浓度明显小于未经过滤水样。尽管少量As、Cu、Zn可被大颗粒无机胶体吸附,但是这些元素主要还是与粒径小于0.45μm的有机配位胶体结合。5.对研究区有代表性的36个地下水样的27个化学成分指标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建立了As与其他化学成分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对As(III)和Eh进行了曲线回归分析。

二、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改水除砷对砷暴露病区人群皮肤损伤影响的随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2 研究对象的选取和随访
    2.3 研究方法
3 结果
    3.1 改水前入选村民基本情况
        3.1.1 一般数据及砷检测指标
        3.1.2 人群皮肤损伤程度临床分级
    3.2 改水后半年人群尿砷水平和改水后一年人群DNA氧化损伤水平
    3.3 改水对居民皮肤损伤的影响
        3.3.1 改水后一年皮肤损伤改变情况
        3.3.2 改水后五年皮肤损伤改变情况
        3.3.3 改水后十一年皮肤损伤改变情况
        3.3.4 改水后十七到二十年皮肤损伤改变情况
    3.4 改水前饮水砷浓度、性别及尿砷水平对皮肤损伤转归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实践报告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2)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提出背景
    1.1 20世纪90年代国外现状
    1.2 20世纪90年代国内现状
2 组织实施
    2.1 实施方案的制定
    2.2 计划推进
3 主要进展
    3.1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程度
    3.2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程度
4 技术进步
    4.1 调查技术
        4.1.1 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4.1.2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4.1.3 地块尺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技术
    4.2 分析测试技术的提高与质量监控方案的完善
        4.2.1 分析方法的筛选和多元素配套分析方案
        4.2.2 关键元素的分析方法检出限进一步降低
        4.2.3 质量监控方案的提出、形成与完善
5 主要调查成果与成果应用
    5.1 全国耕地地球化学状况
    5.2 全国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5.3 中国主要淡水湖泊沉积物环境质量状况
    5.4 中国主要农耕区20年来土壤碳库变化
    5.5 调查成果应用
        5.5.1 调查成果在土地管理中的应用
        5.5.2 调查成果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应用
        5.5.3 调查成果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的应用
        5.5.4 调查成果在国家脱贫攻坚中的应用
        5.5.5 调查成果在地方病防治中的应用
        5.5.6 调查成果在油气勘查中的应用
        5.5.7 调查成果在固体矿产勘查中的应用
6 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6.1 调查技术革新
    6.2 评价方法创新
    6.3 调查与研究融合

(4)辽宁省一般人群全血和尿液中砷水平分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主要仪器与试剂
    1.3样品检测方法
    1.4质量控制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血砷水平
    2.2尿砷水平
    2.3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和尿砷相关性分析
    2.4辽宁省一般人群血砷、尿砷与全国一般人群比较
3 讨论

(5)煤矿区中砷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砷及砷化合物基本性质
        1.1.1 砷的基本性质
        1.1.2 常见砷化合物
        1.1.3 含砷矿物
    1.2 砷的危害及地方性砷中毒
        1.2.1 砷的毒性效应
        1.2.2 砷暴露风险
        1.2.3 地方性砷中毒
    1.3 环境中砷的分布
        1.3.1 地壳、岩石、矿物中砷的存在形态及含量
        1.3.2 土壤中砷的存在形态与含量
        1.3.3 砷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与含量
        1.3.4 砷在空气中的存在形态与含量
        1.3.5 砷在生物体中的存在形态与含量
    1.4 煤及煤矿区环境中砷的分布和赋存
        1.4.1 煤炭作为能源的重要性
        1.4.2 煤中的砷含量和富集因素
        1.4.3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1.4.4 煤矿区环境中的砷及环境影响
    1.5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主要工作量
        1.5.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2 主要工作量统计
第二章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
        2.1.2 社会环境
    2.2 样品采集方法
        2.2.1 原煤样品的采集
        2.2.2 岩浆岩样品的采集
        2.2.3 废弃矸石的采集
        2.2.4 土壤样品的采集
        2.2.5 水样品采集
        2.2.6 生物样品采集
    2.3 样品前处理
        2.3.1 样品处理
        2.3.2 逐级提取实验
        2.3.3 磨片/镜下鉴定
    2.4 仪器测定
        2.4.1 元素含量测定
        2.4.2 拉曼光谱分析
    2.5 质量控制
第三章 中国煤中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3.1 煤中砷的含量
        3.1.1 世界煤中砷含量
        3.1.2 中国煤中砷的含量与分布
        3.1.3 基于煤炭储量的权重均值
    3.2 中国煤中砷的富集特征
        3.2.1 不同成煤时代砷富集特征
        3.2.2 煤级对砷富集的影响
    3.3 小结
第四章 淮南矿区煤和矸石中砷的分布与赋存研究
    4.1 煤中砷的含量和分布
    4.2 煤中砷的赋存状态
    4.3 煤中砷含量对岩浆岩侵入的响应
    4.4 淮南矸石中砷的含量和分布
    4.5 小结
第五章 燃煤过程中砷的大气排放量估算分析
    5.1 燃煤造成的大气砷排放
    5.2 砷在燃烧过程中迁移转化行为
    5.3 工业和生活用煤释放量
    5.4 电厂用煤释放量
    5.5 释放总量估算
    5.6 小结
第六章 矿区土壤-陆生生物系统中砷的分布与赋存
    6.1 煤矿区土壤污染来源
    6.2 样品描述
    6.3 砷在淮南矿区土壤中的分布
        6.3.1 砷在表层土壤中的分布
        6.3.2 矸石山对土壤中砷含量的影响
    6.4 砷在矸石山周围蚯蚓内的含量
    6.5 砷在农作物中的含量
        6.5.1 小麦中砷的分布与富集规律
        6.5.2 水稻中砷的分布与富集规律
    6.6 小结
第七章 矿区水体-水生物体系中砷的分布与赋存
    7.1 矿区地表水系现状
    7.2 地表水中的砷
        7.2.1 不同矿区地表水中砷含量的差异
        7.2.3 砷在淮南矿区地表水中的分布
    7.3 砷在塌陷湖鱼体中含量和分布
        7.3.1 养殖塌陷湖中砷含量
        7.3.2 砷在鱼体不同部位的分布
        7.3.3 鲫鱼鱼肉中砷的含量
        7.3.4 砷在鱼体内的富集率
    7.4 小结
第八章 环境影响和人体健康评价
    8.1 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评价方法
    8.2 环境质量评价
        8.2.1 单因子法
        8.2.2 地累积指数法
    8.3 健康风险评价
        8.3.1 水体中砷的健康风险评价
        8.3.2 农作物和鱼中砷的健康风险评价
        8.3.4 人群终身超额危险度
        8.3.5 风险暴露可接受度
    8.4 小结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研究成果
        9.1.1 中国煤和淮南煤中砷的含量和分布状况
        9.1.2 煤中砷含量的影响因素和赋存规律
        9.1.3 因煤炭燃烧释放的砷对大气的影响
        9.1.4 矿区地表环境中砷的含量与污染状况
        9.1.5 矿区生态系统中砷的富集和赋存特征
    9.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7)瑞金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内容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高砷水筛查
        1.2.2 砷中毒病情调查
    1.3 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筛查点地质与环境概况
    2.2 高砷水源筛查
    2.3 不同深度水井筛查
    2.4 高砷水筛查人群分布
    2.5 砷中毒病情调查
3讨论

(9)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况
2 地下水化学异常
    2.1 高砷地下水化学特征
        2.1.1 无机As (III) 是高砷地下水中主要的砷形态
        2.1.2 重碳酸根含量高是高砷地下水的一大特点
        2.1.3 高砷地下水一般形成于硝酸根-硫酸根还原环境
        2.1.4 高砷地下水的有机质含量高
    2.2 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
        2.2.1 高氟地下水呈弱碱性
        2.2.2 高氟地下水Na/Ca比高
3 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
    3.1 地方性砷中毒
        3.1.1 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
        3.1.2 地方性砷中毒的影响因素
    3.2 地方性氟中毒
        3.2.1 地方性氟中毒的临床表现
        3.2.2 地方性氟中毒的影响因素
4 地方病防治对策
    4.1 寻找低氟、低砷水源
    4.2 采用合理的除氟、除砷技术措施
    4.3 实行法制化管理、动员群众积极参与
5 结 论

(10)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地下水砷异常概述
        1.1.1 砷的特性及分布
        1.1.2 饮水砷卫生标准
        1.1.3 地下水中砷的形态及监测技术
    1.2 高砷地下水的研究现状
        1.2.1 含水介质中砷形态研究
        1.2.2 微生物影响下含水层中砷的释放研究
        1.2.3 同位素方法的应用
        1.2.4 高砷地下水区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1.3 研究背景、选题依据及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背景和选题依据
        1.3.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2.1 研究目的
        1.3.2.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本文的特色
        1.4.2 研究方法
        1.4.2.1 地下水样采集与测试
        1.4.2.2 沉积物的采集与分析
        1.4.2.3 质量控制
2 国内外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及特征
    2.1 概况
    2.2 国外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2.2.1 印度和孟加拉
        2.2.2 其它地区
    2.3 中国原生高砷地下水分布及特征
        2.3.1 台湾
        2.3.2 新疆
        2.3.3 内蒙古、山西和吉林
        2.3.4 宁夏和青海
        2.3.5 甘肃、四川和云南
        2.3.6 江苏和浙江
        2.3.7 北京、河南、安徽和湖北
        2.3.8 辽宁、河北和陕西
    2.4 小结
3 河套平原区域环境地质概况
    3.1 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象及水文
        3.1.3.1 气象
        3.1.3.2 水文
        3.1.3.3 灌溉
    3.2 区域地质概况
        3.2.1 区域地质构造
        3.2.2 地层岩性
    3.3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3.1 含水层分布规律
        3.3.1.1 含水组划分
        3.3.1.2 含水组的水文地质特征
        3.3.2 地下水循环及动态特征
    3.4 主要环境地质问题
    3.5 小结
4 河套盆地地下水环境演化
    4.1 盆地沉积物特征和年代
        4.1.1 沉积物特征
        4.1.2 沉积物测年结果与分析
    4.2 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4.2.1 中生代以来盆地沉积环境演化
        4.2.2 第四纪以来盆地沉积环境演化及古地理特征
    4.3 地下水环境演化
    4.4 高砷地下水的形成
    4.5 小结
5 地下水及其颗粒物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5.1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1.1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1.2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
        5.1.2.1 地下水饱和状态
        5.1.2.2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
    5.2 研究区高砷地下水特征和分布规律
        5.2.1 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5.2.2 砷的空间分布
    5.3 地下水中颗粒物的水文地球化学研究
        5.3.1 概述
        5.3.2 水样采集与分析
        5.3.3 结果分析
        5.3.3.1 过滤水样与未过滤水样比较
        5.3.3.2 逐级过滤水样
    5.4 高砷地下水形成的地球化学过程
    5.5 小结
6 沉积物地球化学及其对地下水的富砷意义
    6.1 概述
    6.2 地下水高砷、低砷区沉积物矿物及化学特征
        6.2.1 沉积物XRD 分析结果
        6.2.2 钻孔结构分析
        6.2.3 沉积物化学全分析结果
    6.3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状态
        6.3.1 概述
        6.3.2 沉积物中砷的赋存状态
    6.4 研究区浅层地下水中砷的迁移富集机制
        6.4.1 沉积物提供直接砷源
        6.4.2 富含有机质还原条件的诱发作用
        6.4.3 地下水水化学过程的影响
        6.4.4 地质环境条件与气候的决定作用
    6.5 小结
7 基于SPSS 的高砷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分析
    7.1 聚类分析
        7.1.1 原理
        7.1.2 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的R 型聚类分析
    7.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7.2.1 原理
        7.2.2 多元线性回归的结果及分析
    7.3 多重共线性和非线性回归的探讨
        7.3.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探讨
        7.3.2 非线性回归问题的探讨
    7.4 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水除砷对砷暴露病区人群皮肤损伤影响的随访研究[D]. 李鑫.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2]全国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二十年[J]. 李括,彭敏,赵传冬,杨柯,周亚龙,刘飞,唐世琪,杨帆,韩伟,杨峥,成晓梦,夏学齐,关涛,骆检兰,成杭新. 地学前缘, 2019(06)
  • [3]依据2005-2014年全国饮水型砷中毒病区尿砷数据分析人群尿砷安全指导值[J]. 包莹,李俊骏,李悦,李冰洋,霍思梦,范玉梅,严画竹,杨艳梅,高彦辉,佟建冬,张海涛,侯晓东.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8(05)
  • [4]辽宁省一般人群全血和尿液中砷水平分布的研究[J]. 田昊渊,张云江,郑晓梅,魏明智,王凯,张蕴丽,丁春光,闫慧芳,郑玉新,彭珊茁.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5(12)
  • [5]煤矿区中砷的环境生物地球化学研究[D]. 康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10)
  • [6]Google Earth在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管理中的应用[J]. 张强,王惠惠,郑怡,王海旭,王达,刘博莹,郑全美,孙贵范.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2012(02)
  • [7]瑞金市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J]. 郭昌禄,钟民荣,黄立强,刘承焱,丁红.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11(04)
  • [8]我国慢性砷中毒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 杨伟,毛广运,郭小娟,李盘.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1(03)
  • [9]地下水化学异常与地方病[J]. 沈照理,郭华明,徐刚,王翠珀. 自然杂志, 2010(02)
  • [10]内蒙古河套平原原生高砷地下水的分布与形成机理研究[D]. 杨素珍.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8(05)

标签:;  ;  ;  ;  ;  

辽宁省地方性砷中毒分布情况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