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范生应掌握的若干心理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程[1](2020)在《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培养造就“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是新时代乡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显着标志,也是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目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进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关于干部(特别是乡村干部)教育的论述,是干部教育的根本。从一般意义上来看,政治认同教育是任何政党的重要工作,是保证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文献及文件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在具体内容和标准比以前更加清晰,要通过政治认同教育来实现。为了更好的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了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状、规律及趋势。通过比较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与中高级干部、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教育的异同,发现其自身特点。历史经验需要借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等时期,由于形势的发展、主要工作、乡村干部自身情况等,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实施了有针对性的政治认同教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而保证革命的胜利与建设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对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经验是,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通过实地调研了解乡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乡村干部的思想状况,通过网络调查问卷初步了解乡村干部的关注点和工作表现,通过干部自身及农民评价,获得乡村干部政治认同的现实要求与现状。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主要挑战有不良思想对社会主流思想仍存在潜在严重对抗、价值多元化对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不断冲击、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等,主要问题有教育主体缺乏有效教育途径、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有了新的变化,提升了乡村干部的政治认同,其主要举措有:在教育内容上构建以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党史党建学习教育、世情国情党情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内容体系;在教育方式方法上通过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实施教育交流策略等提高教育实效;教育保障机制方面采取了加强制度建设、加大经费投入、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等,完善了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虽然有较大变化,但与应有的标准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要素的提升与整合是重要方面。提升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必须要解决“为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的问题。针对现有的问题及措施,实施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律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推进中心工作的现实需要、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等。创新之处是将政治认同教育扩展到乡村干部,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范畴;在研究方法上运用了理论分析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研究结论不仅在理论上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提高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效性。
何淑兰[2](2018)在《八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作业矛盾化解对策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阐述了教师与八年级学生因作业产生矛盾的原因,指出了教师应正确对待这类事件,关注学困生,采用以学定教,设计"全生式"课堂活动,提高学困生的学习获得感,从而促进学生的课堂进步和长远发展。
单士莲,陈地辉,张高阳[3](2018)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师大2014级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心智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音乐教育是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音乐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有力手段,在今天的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能启发智力,激发创造力,音乐能冶情,也能育德。因此,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和适当的教学技能手段显得至关重要。
刘璐[4](2018)在《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当今高中历史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目标,这就对高中历史教师能力素养和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历史知识系统性、时序性等特点,以语言智能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为理论依据的规范化历史教学语言作为历史教师传播历史知识的重要工具,具有严谨性、概括性、鲜活性、启发性、教育性和赏识性等本质特征。另外,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既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又是提高历史教师能力素养和专业发展水平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因此,探讨高中历史教师如何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更全面地认识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本文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将理论探讨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取真实数据资料,在认识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的理论依据与本质特征基础上,探讨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和存在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和访谈明确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水平有待提高和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较弱这两个方面。学校缺乏教学语言培训的重视、历史教师能力素养较低、学生缺乏学习历史的兴趣等都是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针对规范化历史教学语言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成因,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提出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提升策略,以学校、历史教师与学生为切入点,以期为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提供一些参考。首先,学校应加强引导,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语言培训力度;其次,历史教师应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从多方面提升历史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最后,历史教师应在确立平等性、主体性、全面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改进教法,从听、说、读、写四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基于前面的研究,本文将针对存在问题提出的有效策略运用到高中历史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历史教师的能力素养和专业发展得到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学习成绩得到提高和改善等。由于教学实践经验不足等原因,纵观整个研究过程,本文依然存在许多不足,以期在日后的研究中得到改进并为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郭蕊[5](2014)在《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根本,是促进全民素质提高的根本途径。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将继续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未来10年我国将“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而优质的教育取决于学校的正规教育。如何让学校教育的成效达到国家和社会所提出的预定目标,有关学校效能和教师效能的研究逐渐成为当今教育教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教师是影响学生成就的重要因素,课堂因素给学生成就方面带来的影响往往比学校因素的影响要大,教师对于理解和改善教育是起决定性的作用的。近年来,教师效能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教师效能是教育教学能否高质量产出的关键,建设一支高效能的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效的前提条件,而教师能否达成预期高的效能产出,则取决于教师个体素养和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提升,取决于包括教师能力、教师行为、教师效能感等多方面因素的优化整合,而这些方面的稳步提高则需要制度上的强有力的保障与支持。基于中小学教师效能如何提升这一问题,本论文分三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第一部分:一般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概念辨析,将教师效能与有效教学、教师能力、教师效能感等概念明确地区分开来,赋予了它更加全面的、具有涵盖性的意义,即教师效能是教师个体或者团体所蕴含的有利于学生成长和教师发展的效用能量,表现为教师对学生发展和自身成长所产生的影响达到预期目标的程度值。它既是效用能量的存在,又是效能结果的体现,是功能存在和效果表现的结合。二是系统分析了教师效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关系。教师效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来自教育者本身的教师自我因素,来自受教育者的教育对象因素以及来自教育环境的政策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影响着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和进程,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效能体现。第二部分:问题诊断。揭示目前教师效能提升过程中到底存在什么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效能缺失?我国教师队伍的建设正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职业倦怠凸显、教师团队协作意识不强、新进教师资格不过关等,导致教师教学表现消极、教师专业能力不强、教师效能感偏低。为了有效提高教师素质,建设高效能的稳定的教师队伍,就必须对教师效能提升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作深入的调查分析,调查显示,影响教师效能提高的可控因素包括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来自于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与改革以及学校层面的管理与评估。国家教育目标的制定与改革、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整、国家给予教师的各方面支持等宏观大教育环境对教师的具体教育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容忽视。而学校是处在国家政策和具体教育实践实施之间的中转管理机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制度、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学校组织文化建设、沟通平台的建设等对教师的发展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内部因素来自于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意识的提高,包括对学校管理、改革及评价的积极参与、团队合作与沟通、专业发展与提升的主动性、自我反思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等。教师效能的提升需要教师自身的坚持与努力,更需要来自制度上的保障和支持。第三部分:提出策略。基于现存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我们首先关注和借鉴了美国、英国和日本在提高教师效能过程中采取的相关策略,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内外两方面因素提出了教师效能的提高策略。一是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师效能的相关制度与平台,包括教师任用制度的完善、教师教育制度的价值提升、教师评价制度的改进、教师团队协作平台的构建等。二是教师积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主要包括教师自我提高意识的调整、教师教学表现的完善、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教师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等。
张立忠[6](2011)在《课堂教学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应用质化研究方法,从课堂教学的视角出发,在探讨教师实践性知识内涵、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专家教师与有经验教师、新教师的比较,论述了教师使用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础、实质和过程,通过深入分析专家教师王老师信奉的实践性知识的内在构成探讨了知识应用的深层原因。全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其中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对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进行阐述,第四章、第五章对质化资料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阐释,第六章是本研究的结论和建议部分。第一章论述了研究的缘起、意义,以及文献综述;第二章系统地论述了应用质化方法进行研究的过程及研究者的反思。这一部分的创新在于对质化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质化研究中资料分析的实质是对资料进行浓缩和建立检索,并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和分类。将资料分析过程分为准备、展开、结束三个阶段,并认为资料分析的展开是通过反复阅读资料的形式完成的。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经验资料的扎根理论;第三章从知识观的转变和确立、实践观的形成以及认识心理学的发展等方面论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并对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结构、特征、应用的认知原理进行了论述。通过研究认为教师实践性知识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界定。广义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个人实践的基础上,自我确信或使用的统整知识。狭义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实践中基于实践的情境调用并解决实践问题的知识。根据对实践性知识的界定,并借鉴阿吉里斯和舍恩的行动理论,将教师实践性知识分为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和使用的实践性知识,使用的实践性知识又分为大脑中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中的实践性知识。实践中的实践性知识即狭义的教师实践性知识。本文认为实践性和个体性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特征,情境性、即时性、整体性和体验性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特征;第四章主要从实践的角度,通过专家教师、有经验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比较,研究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情境下应用实践性知识的问题,探讨的是狭义的实践性知识,即“在”实践中的知识。研究发现在课堂教学情境下,教师主要通过应用实践性知识来实现对教学的解读、建构和反思。通过教师之间的对比,发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性知识的基础、关键和实质。并发现使用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实践性知识熟练与生成的有效途径;如果说第四章是从“面”上探讨问题的话,那么第五章就是从“点”入手,深入地挖掘教师课堂教师行为背后的秘密,通过研究专家教师王老师信奉的实践性知识的内在构成,从“个人”角度探讨教师在课堂中的决定以及课堂中知识应用的深层原因。这一章主要探讨的是广义上的实践性知识,即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及其使用的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了信奉的实践性知识的构成方式。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和规范的作用,并决定了教师课堂教学的层次和境界;第六章给出了研究的结论和建议。本研究在经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三个扎根理论:1.知识群落是教师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在个体中的构成方式;2.知识模型是教师使用的实践性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基础;3.随境而用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性知识建构教学的关键。
刘晨飞[7](2011)在《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探究》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化是教师这一专门职业的从业人员发展的必然诉求。由于工作对象与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中小学教师这一特殊教师群体的专业化更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教育事业以及社会发展进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以师为本”的新教师教育理念指引下,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地位日益彰显。除“外铄型”的专业发展模式外,中小学教师“内化型”的自我教育也不失为专业化发展的一种可开发的模式。与外部规约式的教育模式不同,自我教育是中小学教师在自觉自愿的前提下,以自身为施教对象开展的自主自为的教育,中小学教师对教育过程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在自我教育过程中,中小学教师自觉产生学习愿望,自由选择学习内容,灵活选择学习方式,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具有一定的成效保障。但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不是恣意而行的,首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自我教育的原则既是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又是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过程的指挥棒。其次要有一定的目标指引,自我教育的目标一旦设定,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过程也就随之铺开。此外,还需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在教师专业化理念的指引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三个方面。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因而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些因素既有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社会各界对中小学教师的期望以及工作环境氛围等外部因素,也有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意识,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教育坚持力三方面中小学教师自身的因素。中小学教师必须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动性,才能保证自我教育活动畅通无阻地持续进行。自我教育不是一次性就能终结的过程,需要中小学教师予以终身贯彻实施,并且需要一定的外部条件作保障。具体来讲,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保障其安心发展,需要一定的激励制度调动其发展的积极性,需要良好的自我教育氛围来带动其主动、持续地学习。除以上必要的外部保障外,中小学教师的内部行动才是确保自我教育得以最终实施的根本性因素。首先,中小学教师要树立起问题意识,这样才会产生发展的诉求与渴望。其次,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最主要方式就是学习,包括自助学习与合作学习两个维度,二者应相互结合进行。此外,中小学教师还应对学习过程进行追踪,进行及时的总结与反思,以巩固自我教育的成效。
连赟[8](2010)在《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文中指出在这个世界文化大碰撞、大冲突、大融合的时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各种思想、理论、学说、观念风云际会,特殊音乐教育获得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然而,我国无论是音乐界还是教育界,对全国约1500万眇盲、聋哑、弱智等学龄残疾儿童的音乐教育一直少有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出于对当下特殊人群的关注和人际平等的思考,论文以中国数千年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为题材,采取史料梳理和个案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进行了现象考察、理性分析和策略研究,力图客观而系统地再现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的历史脉络,以期促进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变革与发展。论文大体上分为三个部分:前四章从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概念和相关理论入手,对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全面考察,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五章和第六章主要研究当今世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潮流和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论文最后则重点就如何推进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健康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绪论首先对古今中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了简要论述,阐释了论文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并以此引出研究思路。继而对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交待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客观地指出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论文中的问题与不足。第一章主要解决了特殊音乐教育是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等三个基本问题,界定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对象群,明确了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概念、主要理论和常用模式,厘清了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和音乐治疗的关系,并着重指出开展特殊音乐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第二章对新中国成立以前长达数千年的中国残疾人音乐教育状况进行了史料研究,分析了中国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在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点。接着,论文对近代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发展史进行了论述,指出西方传教士对中国现代特殊音乐教育发展的贡献,初步探讨了解放前中国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学制规定、师资培养、教学内容、课程设置、生源情况,以及民间特殊音乐教育状况等。第三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特殊音乐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阐述。解放后,中国政府对旧社会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接管和改造,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构建政府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加强师资培养和学科建设,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的发展。十年动乱期间,中国特殊音乐教育陷入了历史倒退,教育质量急剧下降。改革开放后,中央政府重新确立了特殊教育政策方针和指导原则,九年制义务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全面推开,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劫后重生,发展迅速。第四章主要以京、沪、宁三地五所特殊教育学校为研究对象,采用实地听课、现场考察、师生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考察各校在硬件设施建设、音乐师资培养、音乐课程安排、教育方式、教学科研等方面情况。第五章通过研究美、英、日等特殊教育和音乐教育水平较为发达国家的现状,总结了当今世界特殊音乐教育发展所呈现出的五大趋势,并从体制、制度和基本状况等几个方面对中外特殊音乐教育进行比较,客观地指出了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中的问题和不足。第六章以前五章研究为基础,对中国当代特殊音乐教育体制和相关问题进行整体省察,揭露了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在教育制度、行政体制、基础设施、职业选择、师资培养、理论研究、教材编写、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继而从文化环境、传统观念、经济体制和全球化背景等客观层面进行深度窥析。第七章是论文的主要落脚点。本章从教育的功能本位这一基本命题出发,对当前扭曲的教育目标进行了归位思考。在对个别化教育理论进行探讨的同时,论文提出了多元理论融合的思想,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当前特殊音乐教育在教学机构、师资培养、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了初步构想。余论部分则以“认识”为统揽,着重分析影响中国特殊音乐教育的核心要素,并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当代特殊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
王玉云[9](2008)在《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初中学段在整个义务教育中的过渡性和终结性地位。然后基于这个地位的重要性,从认知心理学的知识观和英语作为学校教育组成部分的角度,提出初中英语教材知识更新的问题。并以新的课程标准、课程取向为指导,在系统论、学习论和外语教学论的理论框架下,探索从新的知识观的角度,尝试把人的技能、个性、思想、方法、过程、态度、情感、价值观、素养等知识化的途径,从而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为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理论依据,为初中英语教材的编制和进一步修订提供建议和意见。本论题抱持这样一种理念:如果既有知识不符合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我们就建构一个符合要求的知识体系。这也正是笔者在本论题中尝试要达到的目的。教材研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也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知识体系则是教材研究的核心和本质所在,因此,以教材知识体系为切入点研究初中英语教材将能从根本上挖掘英语教材改革的本质特征。本研究包括七个部分:导论是全文的铺垫,介绍研究的选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综合国内对初中/中学英语教材的研究,从内容的范畴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教材编写指导思想和使用说明、教材与教法研究、教材评估与选择比较标准。缺乏的正是从知识论和英语作为学校课程的角度对教材的关注,也没有从宏观构建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尝试。第一部分提出初中英语教材的知识体系框架,是讨论的起点。从英语教材编写的角度来看,英语教材应该具备四个层次的知识:由课程标准、课程取向和教材目标组成的理念知识,系统论、学习论和外语教学论最新成果而构成的方法论知识,教材核心知识中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以及教材对话题、课文、导语和练习的呈现和组织方面的技巧性知识。第二部分分析了系统论、有意义学习、三维语法教学框架以及跨文化交际研究成果对初中英语教材编写的方法论意义。第三部分在分析、比较了美、日、中三国课程目标、课程取向之后,提出了课程内容教材化和课程内容学材化的教材目标。第四部分着眼于初中英语教材核心知识的分类和遴选,并对情感态度和文化对比知识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进行了探讨。第五部分从话题、课文、导语和练习四个方面集中分析了教材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具体呈现和组织形式。第六部分作为全文的结语,先概括总结了本研究所得出的四点结论。然后针对这样的结论提出了四条教材编写角度的建议,最后提出了三个教材知识体系讨论中的热点问题,并进行逐一简要分析,以期引起更多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关注。本论题所尝试构建的知识体系四个层次中,理念层的知识并不具有操作性,不能直接呈现于各种英语教材的物质形态之中,而是通过影响教材编制者的思想、观念,渗透到教材编制的方法、内容的选择和呈现。方法论层的知识的意义体现在其作为教材编制的理论基础。操作层的知识是教材“用什么去教”的核心知识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为与具体的语言知识、技能和文化交际知识结合,从英语教师的角度来说,一经掌握即可操作应用。技巧层的知识也叫教材编制技巧,体现在各具体教材之中,是教材知识体系的最终落实和实际呈现。初中英语教材的这四个层面,在研究中是可以相对分离的。但在实际的编制中,理念层要贯注到方法论层,要体现为操作层,最后要通过技巧层面得以落实。一套具体的教材实际上是上述四个层面的融合和实现。从教材编写的角度研究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构建不仅为加强英语教材研究、促进英语教材批评增添了一个不同的视角,为英语教材的开发研制提供了一个全面而基础性的学理框架,为英语教材的审查提供了一个可以参照的理据,也为英语教师参与课程改革、深入理解和驾驭教材提供了一个有形的帮手。
张燕军[10](2007)在《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并把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不仅要发展学生的语言知识及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而且必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其他学科相比,语言与情感态度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就把情感态度列为了重要的课程目标之一。就目前的外语教育而言,我们要走出两个误区:第一,重视知识和智力的发展,而忽视情感发展,以致出现了“情感空白”(emotional illiteracy)。第二,忽视情感与认知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尤其是情感对促进或阻滞语言学习的作用。在教育中,教师们过于重视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培养,而且在培养认知能力的过程中,忽视了情感的影响。实践证明,解决情感问题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有助于发挥积极情感,如自尊、自信、动机等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实际英语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对情感因素的重视不够,或者虽欲重视,但培养不得其道,未能发挥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积极作用。国内外语言教学界对于情感因素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见解各异,甚至对情感因素的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也未完全取得一致。本文立足实际,就教学中的情感策略的运用现状对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着重对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以及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性处理进行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由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对相关概念作了界定。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以及对情感的作用的阐述,同时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三章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的现状进行了师生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是本文的重点部分,对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环境及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的策略进行了探索。第五章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描述,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并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二、师范生应掌握的若干心理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师范生应掌握的若干心理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基础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意义 |
二、研究述评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认同教育理论 |
(二)政治认同理论 |
(三)新时代政治认同教育理论内涵及实质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一)乡村干部及职责内涵 |
(二)乡村干部教育理论 |
(三)习近平关于乡村干部教育的重要论述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振兴理论 |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
(二)乡村振兴理论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历史和经验 |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积极探索 |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唤醒阶级意识教育的思索 |
(二)大革命时期打倒封建军阀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教育的探索 |
(四)抗日战争时期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的探索 |
(五)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与争取实现民主教育的探索 |
二、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乡村干部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教育的艰辛探索 |
(一)过渡时期乡村干部巩固新生政权的认同教育 |
(二)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时期人民公社化认同教育的探索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革命运动”教育的曲折探索 |
三、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育 |
(一)改革开放初期乡村干部解放思想教育的探索 |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干部乡村治理建设教育的探索 |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村干部基层党建教育的探索 |
四、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党的十八大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一)政治认同教育目标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一致 |
(二)政治认同教育内容须与工作实际情况相吻合 |
(三)政治认同教育方法须与教育对象接受能力相适应 |
(四)政治认同教育须在党的领导下有序进行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主要问题 |
一、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 |
(一)中国仍然处在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
(三)“两个百年”目标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二、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及思想仍存在严重潜在对抗 |
(二)价值多元化冲击基层思想观念和执政基础 |
(三)乡村文化教育建设经费的有效投入不足 |
(四)乡村干部自身素质的提升滞后 |
三、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主体缺乏应有的责任意识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 |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导致工作心态失衡 |
(四)精致的利己主义冲击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时代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主要举措 |
一、构建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开展系列主题教育增强理想信念认同 |
(二)加强党史党建国史教育增强政党认同 |
(三)强化世情国情党情教育增强道路和制度认同 |
(四)完善乡村振兴战略教育培训增强政策认同 |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乡村建设强化价值认同 |
二、拓展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 |
(一)巩固党校教育体系建设增强教育主渠道功能 |
(二)加强县乡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育功能 |
(三)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开放教育策略 |
(四)利用现代通讯科技拓展学习方式 |
(五)拓展基层党组织教育学习功能 |
三、以保障机制为重点完善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体系建设 |
(一)加强制度建设推动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走深走实 |
(二)加大经费投入确保政治认同教育的实施 |
(三)加强乡村文化平台建设巩固认同教育基础 |
(四)完善网络网站建设丰富政治认同教育资源 |
(五)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增强政治认同教育实效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加强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遵循 |
一、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的现实需要 |
(一)立足发展现实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要求 |
(二)乡村振兴的认知与实施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实现 |
二、教育主体建设是推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 |
(一)思想境界是提升乡村干部能力素质的首要和根本 |
(二)榜样示范是激发乡村干部提升能力素养的重要动力 |
(三)教育主体的领导力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重要影响因素 |
三、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注重因材施教 |
(一)乡村干部实际情况是政治认同教育实施因材施教的基础 |
(二)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突出个性需求特点 |
(三)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因材施教的实施 |
四、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应以增强自我认同为基础 |
(一)加强“三农”问题教育增强对乡村干部的身份认同 |
(二)普及农业生产经营专业教育增强职业认同 |
(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增强价值认同 |
(四)巩固公仆意识教育增强情感认同 |
五、坚持政治认同教育与健全奖惩机制的融合发展 |
(一)扭曲的权力观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问题的根源 |
(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
(三)教育导向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是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的基本原则 |
(四)有效奖惩保障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实效的提升 |
六、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2)八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作业矛盾化解对策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八年级学生与教师的语文作业纷争原因探究 |
1. 教师在教学中没有立足学生的现有水平布置作业, 造成作业难度太大, 导致学生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
2. 教师没有充分地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
3. 教师没有认识到班级学习水平的短板是学困生。 |
二、八年级学生与教师语文作业纷争化解的对策 |
1. 紧抓关键期, 以学定教, 设计“全生式”课堂活动。 |
2. 借助心理发育特点, 促进学业进步和人格发展。 |
3. 加强沟通, 胸怀包容化解师生隔阂。 |
(3)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师大2014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象与研究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学过程的导入不成功 |
(二) 课堂的组织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
(三) 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三、思考与建议 |
(一) 应加强师范生教学技能 |
(二) 加强师范生自身能力修炼 |
(三) 师范生应多向一线有经验的教师学习 |
(4)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用规范化教学语言的理论依据 |
(一)语言智能理论 |
(二)交往行为理论 |
(三)社会学习理论 |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五)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二、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本质特征 |
(一)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严谨性与概括性 |
(二)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鲜活性与启发性 |
(三)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教育性与赏识性 |
三、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与必要性分析 |
(一)基于问卷调查与观察记录的应用现状分析 |
1.调查设计概况 |
2.调查数据统计与问题分析 |
3.高中历史教师应用规范化教学语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二)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的必要性分析 |
1.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2.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的需要 |
四、高中历史教师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水平的有效策略及教学实例 |
(一)立足学校:加强引导,提高历史教师教学语言培训力度 |
1.职前培养:奠定历史教学语言理论认知基础 |
2.职后培训:落实历史教学语言培养方案和举措 |
(二)立足教师:更新理念,提升规范化教学语言能力素养 |
1.吃透历史教材,准确掌握学情 |
2.把握本质特征,锤炼教学语言 |
3.加强技巧训练,促进专业发展 |
4.丰富历史史料,强化历史功底 |
5.提高文学修养,培养语言兴趣 |
(三)立足学生:改进教法,提高学生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 |
1.确立原则,指引教学方法改进方向 |
2.规范语言,引导学生学会有效倾听 |
3.巧设情境,加强学生课堂语言训练 |
4.强化阅读,提高学生材料分析能力 |
5.优选题型,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
五、高中历史教师应用规范化教学语言的成果及研究反思 |
(一)高中历史教师应用规范化教学语言取得的成果 |
1.促进了历史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和专业发展 |
2.提高了学生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达能力和历史学习成绩 |
(二)高中历史教师应用规范化教学语言的研究反思 |
1.缺乏对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评价体系的研究 |
2.缺乏对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及其教学效果的长期性检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教师效能内涵的研究 |
(二)学校效能的研究 |
(三)教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
(四)教师效能的评价模式研究 |
(五)提高教师效能的策略研究 |
(六)研究不足与展望 |
四、研究思路与设计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调查法 |
(四)比较法 |
第一章 教师效能的一般理论 |
一、教师效能的基本概念 |
(一)效能与教师效能 |
(二)教师自我效能感 |
(三)教师效能与相关概念关系辨析 |
二、教师效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影响教师效能的主要因素 |
(二)各影响因素的重要地位及相互关系 |
第二章 中小学教师效能缺失的主要表征 |
一、教师个体效能缺失的主要表征 |
(一)教师职业倦怠凸显 |
(二)新进教师有资格证,但教师技能不过关 |
(三)教龄长的教师学习动力不足 |
(四)教师自我评价能力不足 |
二、教师群体效能缺失的主要表征 |
(一)教师团队协作意识薄弱 |
(二)教师与他人缺少沟通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效能缺失的归因分析 |
一、外因:教师队伍制度性障碍 |
(一)教师任用制度不完善 |
(二)教师教育与实践脱轨 |
(三)教师评价制度不合理 |
(四)教师协作机制缺失 |
二、内因:教师自我意识障碍 |
(一)教师自我提高意识不强 |
(二)教师自身能力及表现不够 |
(三)教师自我反思障碍 |
(四)教师缺乏主动沟通 |
第四章 国外提升中小学教师效能的经验借鉴 |
一、英国提升教师效能的经验 |
(一)严格的教师任用和管理 |
(二)重视实践的教师教育 |
(三)明晰的教师标准和评价制度 |
(四)多种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相结合 |
二、美国提升教师效能的经验 |
(一)严控教师资格和聘用 |
(二)强化教师教育实践 |
(三)注重教师评价的发展性、专业性与多元性 |
(四)建立良好的沟通平台 |
三、日本提升教师效能的经验 |
(一)严格的教师认证与任用 |
(二)重视教师职业性研修 |
(三)创新性的教师评价 |
四、国外经验对我国提升教师效能的启示 |
第五章 提升中小学教师效能的理论依据及原则 |
一、提高教师效能的理论依据 |
(一)组织行为学相关理论 |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
(三)建构主义理论 |
(四)生态系统理论 |
二、提升教师效能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
(一)尊重教师的内心需要 |
(二)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规律 |
(三)制度保障与个人努力相结合 |
(四)组织目标和个人发展的协调统一 |
(五)学生为本 |
第六章 提升中小学教师效能的策略 |
一、完善有利于提高教师效能的相关制度和平台 |
(一)提高教师任用制度的合理性 |
(二)提升教师教育制度的实践价值 |
(三)改进教师评价制度 |
(四)构建教师团体协作平台 |
二、教师要积极自觉提升自身素养 |
(一)教师要在态度上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 |
(二)积极利用外部条件多方位提升能力 |
(三)勇于实践,丰富经验积累,增强自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课堂教学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轮扁斫轮”中的理论与实践 |
二、“课堂情境”中的知识应用与教学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研究的背景 |
一、研究的意义 |
二、研究的综述 |
第二章 研究的方法与过程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界定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问题的完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 |
二、研究方法的应用 |
第三节 研究过程的展开 |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
二、研究关系的建立 |
三、研究资料的收集 |
四、研究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五、研究的理论建立与成文方式 |
第四节 研究质量的检验 |
一、效度问题 |
二、推广度问题 |
三、伦理道德问题 |
第三章 研究中的理论问题 |
第一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知识观的转变与确立 |
二、实践观的形成 |
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
四、教学理论的应用 |
第二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结构 |
一、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结构 |
第三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一、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特征的研究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特征 |
第四节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应用原理 |
一、关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应用的研究 |
二、教师实践性知识课堂应用的认知原理 |
三、教师实践性知识应用的一般过程 |
第四章 “知识与实践”: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课堂应用 |
第一节 “解读教学”:教师实践性知识课堂应用的基点 |
一、“理解与判断”:教师应用实践性知识解读教学的实质 |
二、“感知与解释”:教师解读教学的过程 |
第二节“建构教学”:教师实践性知识课堂应用的关键 |
一、“应用与建构”:教师应用实践性知识建构教学的实质 |
二、“管理与组织”: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 |
三、“教学与内容”: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建构 |
第三节“反思教学”:教师实践性知识课堂应用的反馈 |
一、“监控与生成”:教师应用实践性知识反思教学的实质 |
二、“课中与课后”:教师反思教学的过程 |
三、“反思与发展”: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 |
第五章“知识与个人”:王老师信奉的实践性知识与知识应用 |
第一节“注重做的过程”:王老师信奉知识的核心构成与知识应用 |
一、“旅行者”与“行路人”: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及其解读 |
二、“家具大挪移”:生活中“做的过程” |
三、“教学要有过程”:课堂中“做的过程” |
四、“静悄悄地做”:成长中“做的过程” |
五、“做比讲道理有用”:学生“做的过程” |
第二节“保持本色”:王老师信奉知识的个性构成与知识应用 |
一、“保持本色”: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及其解读 |
二、“不从众,不随大流”:工作中的本色 |
三、“随便听课”:课堂中的本色 |
四、“不卑不亢”:学生的本色 |
第三节“从幸福感开始工作”:王老师信奉知识的动力构成与知识应用 |
一、“从幸福感开始工作”: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及其解读 |
二、“上课就是享受”:课堂中的快乐 |
三、“愚人快乐”:与学生分享快乐 |
第四节 “学生是要培养的”:王老师信奉知识的对象构成与知识应用 |
一、“学生是要培养的”:信奉的实践性知识及其解读 |
二、“六年才有成果”:学生培养的过程观 |
三、“凤凰的尾巴”:课堂中对学生的培养 |
四、“更多地让孩子说”:课堂中的主角 |
五、“是孩子就能教”:王老师的珍珠计划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一、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发现 |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实践性知识建构教学的实质 |
三、课堂教学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关系 |
四、对质化研究方法的一些探索 |
第二节 建议 |
一、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新路向 |
二、关注教师发展的内在品质 |
三、建立有利于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环境与制度 |
四、加强有关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研究日志 |
附录二 研究备忘录 |
附录三 访谈提纲 |
附录四 码号编码 |
附录五 资料归类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7)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以师为本”的专业发展理念呼吁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参与 |
1.1.2 自我教育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
1.1.3 对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研究还不够充分 |
1.2 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创新点及难点 |
1.6.1 研究视角的转向 |
1.6.2 对整个体系的关注 |
第二章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基本理论 |
2.1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内涵 |
2.1.1 专业化与中小学教师专业化 |
2.1.2 自我教育与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 |
2.1.3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 |
2.2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特征 |
2.2.1 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具有时空两便性 |
2.2.2 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形式灵活多样 |
2.2.3 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具有一定的成效保障 |
2.3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理论基础 |
2.3.1 哲学基础 |
2.3.2 心理学基础 |
2.3.3 教育学基础 |
第三章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体系的建构 |
3.1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原则 |
3.1.1 自主性原则 |
3.1.2 合作性原则 |
3.1.3 有序性原则 |
3.1.4 巩固性原则 |
3.2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目标 |
3.2.1 “终身学习者” |
3.2.2 “研究者” |
3.2.3 “专家型教师” |
3.2.4 “心理咨询师” |
3.2.5 “人际关系艺术家” |
3.3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内容 |
3.3.1 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 |
3.3.2 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
3.3.3 强化自身的专业情意 |
第四章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影响因素 |
4.1 外部环境因素 |
4.1.1 工资待遇 |
4.1.2 社会期望 |
4.1.3 环境氛围 |
4.2 中小学教师自身因素 |
4.2.1 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意识 |
4.2.2 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 |
4.2.3 中小学教师的自我教育坚持力 |
第五章 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实施 |
5.1 外部保障 |
5.1.1 提高中小学教师的经济待遇和职业地位 |
5.1.2 增加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专项资金的投入 |
5.1.3 建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多重激励机制 |
5.1.4 创建有利于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的学校氛围 |
5.2 内在行动 |
5.2.1 树立问题意识 |
5.2.2 开展自助学习 |
5.2.3 寻求合作共享 |
5.2.4 及时总结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着作类 |
学位论文类 |
期刊类 |
电子文献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参与的课题 |
(8)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二、特殊音乐教育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方法、创新点和不足 |
第一章 特殊音乐教育学科定位 |
第一节 作为特殊范畴的音乐教育 |
第二节 特殊音乐教育与普通音乐教育、音乐治疗 |
第三节 特殊音乐教育的学科价值 |
本章小节 |
第二章 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觅踪 |
第一节 古代残疾人音乐教育 |
第二节 晚清特殊音乐教育的萌芽 |
第三节 民国时期的特殊音乐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中国特殊音乐教育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特殊音乐教育 |
第二节 “文革”时期的特殊音乐教育 |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特殊音乐教育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特殊音乐教育现状个案调查 |
第一节 盲人学校音乐教育 |
第二节 聋人学校音乐教育 |
第三节 培智学校音乐教育 |
第四节 个案调查材料综合梳理显影 |
第五章 比较视野中的特殊音乐教育 |
第一节 国外特殊音乐教育现状 |
第二节 特殊音乐教育的世界趋向 |
第三节 法规、体制及其它 |
第六章 特殊音乐教育相关问题探究 |
第一节 影响发展的社会性因素 |
第二节 教学师资的沉疴与痼疾 |
第三节 理论和教材的缺失与迷茫 |
第四节 理念和方法的局限与不适 |
第五节 相关问题深层窥解 |
第七章 立脚本土的应变策略 |
第一节 凸显特殊音乐教育的功能本位 |
第二节 遵循个别化教育的基本理念 |
第三节 多元理论融合与特殊音乐教育 |
第四节 构建本土化特殊音乐教育模式 |
余论:一切从认识开始 |
参考文献 |
附录1:新中国成立以后颁发的特殊教育相关法规和文件 |
附录2:我国历年印发的特殊教育相关教程、方案和教学计划 |
附录3:我国各类特殊教育学校(班)情况统计(1953-2006) |
附录4:特殊教育学校实地访谈预想的若干问题 |
附录5:特殊音乐教育相关调查问卷 |
附录6:视障儿童音乐教育课程实录 |
附录7:听障儿童音乐教育课课堂实录 |
附录8:智障儿童音乐教育课课堂实录 |
附录9: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田野考察图片 |
后记 |
(9)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0.1 研究背景 |
0.1.1 英语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
0.1.2 课程和教材的变革 |
0.1.3 英语教材研究现状不尽如人意 |
0.2 论题的选择 |
0.2.1 个体方面的原因 |
0.2.2 新初中英语教材使用的迫切需要 |
0.2.3 现有研究缺乏多向度的审视 |
0.3 研究内容及其框架 |
0.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
0.3.2 教材的定义 |
0.3.3 知识体系的含义 |
0.3.4 初中学段的选择缘由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0.4.1 研究的内容 |
0.4.2 研究的方法 |
0.5 选题的意义 |
0.5.1 理论意义 |
0.5.2 现实意义 |
0.6 文献分析 |
0.6.1 中学英语教材编写现状 |
0.6.2 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现状综述 |
0.6.3 中学英语教材研究的问题 |
第一部分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 |
1.1 知识与知识观 |
1.1.1 知识 |
1.1.2 知识观 |
1.1.3 知识的分类 |
1.2 教材知识体系 |
1.3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建构 |
第二部分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理论基础 |
2.1 系统论 |
2.1.1 系统论研究概略 |
2.1.2 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系统特征 |
2.1.2.1 整体性 |
2.1.2.2 等级性 |
2.1.2.3 开放性 |
2.1.2.4 关联性 |
2.1.2.5 预决性 |
2.2 学习论 |
2.2.1 有意义学习研究概略 |
2.2.2 意义学习的条件 |
2.2.3 意义学习理论对英语教材的启示 |
2.3 外语教学论及相关学科理论 |
2.3.1 语言观与语言教学观 |
2.3.2 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 |
2.3.2.1 教材选材的科目导向 |
2.3.2.2 语法教学的三维模式 |
2.3.2.3 文化比较 |
第三部分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理念层 |
3.1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 |
3.1.1 基础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
3.1.2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的特点 |
3.1.3 英语教学的几个基本关系 |
3.2 课程目标 |
3.2.1 课程总目标 |
3.2.1.1 英语课程目标的特征 |
3.2.1.2 影响我国英语课程目标的因素 |
3.2.1.3 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 |
3.2.2 英语课程的性质与特征 |
3.2.2.1 外语与二语 |
3.2.2.2 外语的三大特点: |
3.2.3 欧美、日、中课程目标比较 |
3.2.3.1 美国外语课程标准 |
3.2.3.2 日本外语课程标准 |
3.2.3.3 中国外语课程标准 |
3.3 课程取向 |
3.3.1 课程总取向 |
3.3.2 各项语言能力的取向分析 |
3.3.2.1 听、说、读、写能力的界定 |
3.3.2.2 新课标课程取向分析 |
3.4 教材目标 |
3.4.1 课程内容教材化 |
3.4.1.1 教材化的概念 |
3.4.1.2 教材化的内涵 |
3.4.1.3 教材化的必要性 |
3.4.1.4 教材化的途径 |
3.4.2 课程内容学材化 |
3.4.2.1 "学材化"的概念 |
3.4.2.2 学材化的内涵 |
3.4.2.3 学材化的途径 |
第四部分 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操作层 |
4.1 初中英语教材核心知识的分类 |
4.2 工具性知识 |
4.2.1 语言知识 |
4.2.1.1 语音知识 |
4.2.1.2 词汇知识 |
4.2.1.3 语法知识 |
4.2.2 语言技能知识 |
4.2.2.1 倾听的知识 |
4.2.2.2 说的能力 |
4.2.2.3 阅读能力的知识 |
4.2.2.4 写的能力的知识 |
4.2.3 策略知识 |
4.2.3.1 学习策略 |
4.2.3.2 语言学习策略 |
4.2.3.3 英语学习策略 |
4.3 人文性知识 |
4.4 情感态度知识 |
4.4.1 情感态度的层次和顺序 |
4.4.2 教材常用的情感因素手段 |
4.5 文化对比知识 |
4.5.1 文化的定义 |
4.5.2 文化教学的模式 |
第五部 分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的应用层 |
5.1 英语教材的呈现 |
5.2 主题 |
5.2.1 主题组元的特点 |
5.2.2 主题组元的导向 |
5.3 课文 |
5.3.1 课文的内容 |
5.3.1.1 科目导向的内容 |
5.3.1.2 文化对比导向的内容 |
5.3.2 课文的形式 |
5.3.2.1 对话型课文 |
5.3.2.2 叙述型课文 |
5.3.3 课文的生词处理 |
5.4 导语 |
5.4.1 导语的文字表述 |
5.4.1.1 陈述式 |
5.4.1.2 讨论式 |
5.4.1.3 问题式 |
5.4.2 导语的形式 |
5.5 练习 |
5.5.1 练习的类型 |
5.5.2 练习的内容 |
5.5.2.1 语言技能及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练习 |
5.5.2.2 语言知识的练习 |
5.5.2.3 机械性练习、理解性练习和交际性练习 |
5.5.2.4 练习对单元内容的复现 |
5.5.3 练习的题型 |
5.5.4 练习设计的原则 |
5.5.4.1 练习的比例 |
5.5.4.2 练习的结构 |
5.5.4.3 练习设计的原则 |
第六部 分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1.1 教材目标不能缺位 |
6.1.2 方法论基础必须稳固 |
6.1.3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应该突出 |
6.2 建议 |
6.2.1 搭建教材批评的平台 |
6.2.2 考虑不同地区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程度差异 |
6.2.3 重视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 |
6.2.4 明确教材编写建议 |
6.3 几个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四节 与本研究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研究 |
第一节 情感策略运用作为研究目标的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情感的功能及其对教学的作用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 |
第三章 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现状的教师调查 |
第二节 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现状的学生调查 |
第四章 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的运用 |
第一节 初中英语教学内容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第二节 初中英语教学组织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第三节 初中英语教学环境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第四节 初中英语教学评价的情感性处理策略 |
第五章 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教学建议 |
第三节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
附1: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现状的教师调查问卷 |
附2:对初中英语教学中情感策略运用现状的学生调查问卷 |
附3:牛津英语(上海版)教材各分册情感性处理资源开发成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师范生应掌握的若干心理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乡村干部政治认同教育研究[D]. 张鹏程. 海南师范大学, 2020(12)
- [2]八年级学生与教师的作业矛盾化解对策研究——以语文学科为例[J]. 何淑兰.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8(20)
- [3]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师范生专业技能现状调查研究——以广西师大2014级为例[J]. 单士莲,陈地辉,张高阳. 智库时代, 2018(36)
- [4]高中历史教师规范化教学语言的应用现状与提升策略研究[D]. 刘璐. 曲阜师范大学, 2018(12)
- [5]提高中小学教师效能策略研究[D]. 郭蕊.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6]课堂教学视域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D]. 张立忠.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专业化视野下中小学教师自我教育探究[D]. 刘晨飞. 河南师范大学, 2011(06)
- [8]中国特殊音乐教育:历史与现状研究[D]. 连赟.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1)
- [9]初中英语教材知识体系构建研究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D]. 王玉云. 西南大学, 2008(09)
- [10]初中英语教学情感策略运用研究[D]. 张燕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