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改革的精神做好1999年财政决算及2000年预算管理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易青青[1](2021)在《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收付实现制的预算管理制度在我国政府会计领域实行了七十年,不同会计主体之间会计制度的差异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同一项业务在行政单位的处理标准和在事业单位的会计政策有可能大相径庭,结果就是政府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满足差异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与日俱增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扩大,随之凸显的政府债务风险严重威胁着地区财政的稳定性,预算会计标准体系难以摸清政府真实的“家底”情况,不利于政府发挥财政管理职能和监管债务风险。因此,无论是出于政府本身的需求还是债务风险的压力,进行政府会计改革都是提高政府信息透明度和管理服务水平的必要举措。政府会计改革通过完善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和计量属性、统一政府会计信息披露形式、扩大政府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加强政府会计法规制度建设,从而建立符合当下国情的现代化财政管理制度。“准则+制度”的会计规范体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地方政府财政透明度,加强中央和社会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管作用,促进政府高效廉洁,提高民众的满意度。政府会计准则体系构建不仅是政府会计重大改革的基础和前提,之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也十分重要。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能够更加及时地明晰地方政府债务,体现权责对等,为后续地方政府债务信息的披露和债务风险的监管提供前提和保障。《负债准则》通过完善负债的核算与计量,扩大核算范围,从而提高政府披露债务信息的质量;《PPP准则》通过规范PPP造成的隐性债务,降低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风险。《负债准则》和《PPP准则》的颁布实施构建起了新政府会计准则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联系。政府会计准则不管是针对地方政府负债的核算、计量或是披露的任何过程,最终都会影响债务风险,加强债务风险的监管。通过了解国内外政府会计改革和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背景,本文在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债务风险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搭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选取云南省作为案例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云南省2015-2019年的经济财政发展状况、债务风险情况、政府债务管理、债务信息披露及债务风险监管等债务相关信息;其次,通过分析新准则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改进,对云南省2019年政府财务报告中的应计政府债券利息进行预测,以体现新准则实施提高了云南省债务信息透明度;然后,分析预测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的变化,梳理出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机制。最后,根据研究分析得出的结果提出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建议。本文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新政府会计准则通过完善核算基础和计量属性、统一披露形式、扩大核算范围,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透明度。第二,新准则实施提高了地方政府债务信息可比性,使得部分隐性债务显性化,显性债务风险升高,隐性债务风险降低。第三,新准则实施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机制:(1)利益相关者能够通过官方途径获取地方政府的债务信息,加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监管的效力。(2)准则要求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财务报告以相同口径、规范格式披露尽可能全面、真实、可靠的债务信息,这样强制性的统一标准提高了政府债务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3)基于新准则披露的债务信息影响了政府官员考核和国家审计,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管。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能够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但政策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地方政府应结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大政府会计准则和制度的执行力度和实施效用;完善债务考核问责机制,引导同级政府间良性竞争;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张钊[2](2020)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有效破除困扰群众的“看病贵、看病难”一直是各级政府医疗改革工作的重心。自2009年我国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以来,各级政府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改革药品及耗材采购方式、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能力等综合性措施来回应人民群众对享有更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的迫切期望。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特别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和利益相关群体极为繁复,虽然新医改已经拉开了序幕,各级政府对医改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政策倾斜度不断提升,但由于未能明晰地方政府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职能优化的具体措施,影响了改革取得预期成效和群众对改革的满意度。在我国以县域为主行政区划的范围内,县级公立医院往往代表着本地区医疗技术的最高水平,其改革的成效直接关系着医疗改革整体的成败。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主体基本上是属地地方政府,主要运营资金来源为自营收入,人事关系也纳入地方事业编制序列。因此,如何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加充分地优化地方政府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主体职能值得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以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为例,运用公共管理的思维,回顾分析该院在回归公益性、提高积极性和发展可持续性改革中,增城地方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措施和存在的不足之处,探究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进一步优化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从政府职能和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概念理论入手,通过对国内外公立医院改革采取的具体措施、取得的成效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对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的具体分析,着重针对当前改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加快立法明确权责、理顺和加强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具体对策和建议。
关鹏飞[3](2019)在《新预算法下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文中提出预算是经由国家权利机关批准,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一种财务法案,是社会资源分配的一种重要手段。人大对预算进行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一项重要职权,是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参与对政府活动监督的一种重要手段。人大预算监督能力的提升,能有效化解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和浪费,最大程度避免潜在的腐败风险,持续提升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因此对地方人大预算监督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能极大促进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工作,对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有着强烈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以新《预算法》实施后的平顶山市人大预算监督为具体研究例证,从这个微观层面探讨怎样提升地方人大预算监督能力。通过介绍平顶山市人大预算监督专门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全流程审批程序和内容等,清晰认识到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现状。根据实地走访和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发现,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中还存在自身能力建设不足、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备、现行预决算监督体系不健全、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实际操作层面不严等问题。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本文结合公共选择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等基础理论,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定性分析法对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并充分借鉴了美国和德国两国权利机构预算监督先进经验,系统的提出了完善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可行化建议,主要包括加强地方人大自身预算监督能力建设、完善相关配套性法律法规、优化预算监督的相关过程、严格预算执行监督、强化对决算的审查监督等。这些合理化建议将为下一步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工作提供一些有效参考。
蒋冰洁[4](2019)在《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依法对同级政府部门预算享有监督权,是规范政府行政行为、提高财政预算高效配置、防止政府部门贪污腐败的重要手段。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大预算审查监督重点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普通群众也希望积极参与到人大监督中来,这就对人大特别是地方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从工作实际出发,以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查阅法、访谈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部门预算编制的监督、部门预算的审查和批准、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部门预算调整的监督、部门决算的监督等五个环节的调查研究,系统阐述了以M市为代表的地方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程序和内容。充分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理论基础为指导,结合工作实际详细分析了M市人大在部门预算监督的五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政府与人大实质性权力不平衡、部分监督不合理不科学、现有监督体系无法满足当前监督需要、监督队伍自身能力素质不强等四个方面九个类别的原因,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厘清人大与政府、党委的权力关系,提高人大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完善人大部门预算监督体系,加强人大自身队伍建设四个方面十六条具体建议措施,以达到改进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工作,提高监督质量的目的。
高珂[5](2018)在《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财政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我国经济已经成长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动能转换新时代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固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如何破解当下难题,顺利实现我国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实现现代化国家的长治久安。这是时代之问,也是历史之责。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接受路透社采访时第一次提到新旧动能,自此新旧动能开始出现在国家领导人讲话中,并被反复提及。经济新旧动能转换是国家治理的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更是中央政府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正确深刻判断。本文以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为主线,围绕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财政政策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等内容进行了研究阐述。导论部分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解释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动能、经济传统动能、经济动能转换的内涵。经济动能转换理论分析框架部分,提出了经济动能转换的理论逻辑和思考方法,从劳动力结构、资本结构、技术结构、创新驱动等多角度分析经济动能转换;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分析了我国经济动能转换过程中应坚持长期、短期相结合以及供给侧、需求侧相结合的实施机制;剖析了财政政策与经济动能转换的关系,财政政策的传导途径,政策科学的思想演变,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作用机理等。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部分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三次动能转换历程;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角度分析了我国经济的结构特征;结合当下的实际情况,分析我国新一轮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成因,提出优化思路和方向;对“亚当·斯密模式”和“凯恩斯模式”两个中国模式进行论述并展望了未来我国经济发展趋势。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支持部分总结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的七次转型;分析了新时代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包括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税收弹性系数走低,财政支出需求上升,刚性支出日益增长,财政赤字规模较大,政府债务存在风险,调控方式有待改进,政策“碎片化”问题突出等;针对我国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需从多方面进行改进,包括注重顶层设计,改革财政政策的调控方式,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解决财政越位与缺位的矛盾,财政支持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等。典型发达国家经验借鉴部分阐述总结了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财政政策经验,对它们不同时期采取的不同财政政策进行总结概括,并梳理出我国可以借鉴的内容。财政收入政策部分主要通过构建计量模型分析了宏观税负、政府消费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税制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政策建议。财政支出政策部分主要通过构建DSGE模型分析我国财政支出政策中投资性支出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构建VAR模型分析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节能环保支出等几项重点财政支出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政府补贴性支出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的经济动能转换和财政政策进行详实的分析,总结探索出我国经济增长与动能转换的路径。今后我国经济发展的思路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效率型经济增长,通过加强供给管理和调整结构实现平稳型经济增长,牢固树立并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积极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政府通过有效的运用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措施对经济行为进行引导、激励和约束,可以释放促进经济动能转换的更多潜力和空间。我国宏观调控目标应由短期内的促进经济增长转向中长期的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矛盾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供需错配,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积极财政政策作为新常态下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应改变传统的依靠大规模投资刺激有效需求的凯恩斯主义思路,转向增加有效供给,以有效供给满足有效需求、以新供给引领新需求。结合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实际,我国实施现代财政制度框架下的财政政策调控应根据经济环境和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财政政策调控目标应注重总量调控和结构调整相结合;财政政策调控应注重短期和中长期结合;财政政策调控应注重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调控要依据经济形势变化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调控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以间接调控为主;加强政策协调配合,增强宏观调控的综合效果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改革开放的新征程正向着未来延续,通过持续不懈的努力,通过制定合理的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顺利渡过新旧动能转换阶段,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耿仲钟[6](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许艺萍[7](2018)在《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改革 ——以温岭市为个案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代民主政治中,对公共预算审查和监督,是宪法赋予代议机构的重要职权,也是监督政府的重要手段。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对政府进行权力制衡和对公共预算进行外部监督的主要力量。但在实践中,我国地方人大权力的弱化甚至不作为导致出现了政府财政失范、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因此,推进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认为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体系是一个多元的动态系统,推进人大预算监督改革首先要厘清改革的方向,包括一个理想的预算监督体系的组织是如何构成的,内部权力结构是如何配置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参与行动者,他们又是如何不断提升自己参与水平的?其次就是要明确创制这样一个理想的人大预算监督系统,需要给予哪些外部的支持。针对上诉两方面问题,本文选取浙江省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这一创新性实践作为研究样本,它将参与式治理理论嵌入到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实践过程,经过多年的摸索改革,现已形成了一个集多元形式于一体的较为理想人大预算监督体系。基于此,本文主体部分在参与式治理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首先描述其发展历程及每种形式所包含的具体程序与细节,勾勒出温岭部门“参与式预算”所呈现的微观参与式治理图景;进而剖析它的内部系统(组织结构、权力配置、参与主体)和外部环境(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是如何共同作用实现了这一较为理想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体系,并进一步讨论温岭市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在吸纳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经验并修正其现存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对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改革提出以下个五点建议,包括:权力整合,即改变传统组织结构,协调多方权力关系;参与者培育,即提升人大专业能力,促进多元参与;制度相容,即以法律为保障,向相容性制度关系转变;经济发展,即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公民综合素质;思维转变,即以文化为抓手,提高民主参与意识。
张金庆[8](2017)在《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研究 ——一个“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文中认为习近平总书记(2016)指出:“要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促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2012)提出:“协调推进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选择”。“协调”已成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它包括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等。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城镇化发展在规模、速度、空间、产业等维度存在着明显差异,其本质根源在于政府、市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变。不同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关系决定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关键在于实现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协调性。在城镇化治理实践中,因为不适的公共治理逻辑使然,人为造城运动及其引发的社会冲突成为中国城镇化的最大风险。城镇化与地方政府治理模式转型的“不协调”造成“半市民化”与“半城市化”、“被城市化”与“赶农民上楼”等困境,激化了社会矛盾与风险。实现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需要新的城镇化治理模式。本文立足于公共管理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经典理论概念及其框架,建构了一个“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解构与重构城镇化治理模式,提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全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由绪论、五章、尾论组成。本文的第一大部分即绪论。这一部分阐述了本项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相关重要内容。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转型包含多重问题逻辑,理论界与实务界有关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观点存在逻辑上的悖论,“市场建构”、“社会建构”等单一的分析路径都面临协调困境。“问题意识”构成第一章第一部分回应“问题意识”的四个重要理论概念及其框架探讨的重要逻辑出发点。本文的第二大部分由第一章至第五章构成,其主旨是利用本文建构的“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解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分析现行“网络化统合治理”模式下,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治理主体行动逻辑(重点分析制度与网络对治理主体网络结构的形塑)是否坚持以人为核心、回应农民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公平正义;分析网络化统合治理模式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治理网络结构的新特征对治理绩效产生的影响,以及治理绩效(政策产出)与制度结构之间的关系;基于国家治理制度与网络化协作的复合思索,提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选择。第一章:从回应“问题意识”的几个理论概念及其框架出发,着力建构本项研究的“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这一复合型分析框架的建构并不是凭空提出的,主要依循三个环节:从“问题意识”到“与问题意识攸关的四个理论概念及其框架、理论概念的适用性与复合性”,再到“四个理论概念及其框架的统摄与简约化,’制度’与’网络’理论互补性”。“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在学理上能够较好地解构与重构城镇化治理模式。第二章:基于“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通过既有文献与历史分析,历时态解构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是一种由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结构与行动等复杂关系综合互动而成的偏好增长、协调有限的“网络化统合治理”。偏重于中央地方关系维度调适生成的经济分权化激励(产权地方化、产权行政化)与政治集权化调控耦合兼容是形塑“网络化统合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基础。以这种经济、政治功利主义特征明显的治理模式推进城镇化难以实现以人为本与协调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性因素生长促进社会结构变迁,城镇化治理模式及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治理结构主体间关系渐进调适,但政治集权、产权控制等权威体制特征未发生实质性变化,地方政府在治理结构中始终扮演“统合者”角色,治理效能提升具有政府权能扩张倾向。地方政府强化汲取能力与渗透能力、忽略协商能力建设,进而快速推进城镇化,其结果是往往以牺牲农民权益、侵损社会公平正义与破坏社会资本(网络)为代价。这亟需从国家社会关系维度(治理网络或政策网络)理解国家自主性建构与治理结构调适。第三章:以治理主体关系结构为核心理解城镇化治理模式,着力分析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治理主体行动网络结构是否是“回应性”结构,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回应农民的社会需求。首先,调查分析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农民社会需求,量化分析农民工对公共服务、土地权益等权益认知与获得感(满意度等)。其次,实证分析治理模式是否有效回应农民、农民工的社会需求,一是,利用实证资料总体性分析强制型城镇化、半城市化模式中,治理主体是否有效回应农民、农民工社会需求、协调公平正义;二是,分析城镇化推进中县域治理主体的治理网络结构是否具有农民社会需求回应性;三是,利用对县级政府五十四个协调小组所形成的“事项—部门”网络结构进行补充性分析,判断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在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网络结构与职能重心。研究发现,农民社会需求主要有四大类,且存在结构性特征(公共服务需求>经济收入需求>土地权益需求>治理参与需求),这四大类社会需求的获得现状不理想。由于制度结构与资源要素控制优势,城镇化推进中的治理网络结构呈现“行政化”特征,而行政部门构成的“行政网络”则呈现“部门化”特征,推进城镇化的治理网络主要由少数几个行政部门主导,如财政局、发改委、住建局、国土局与经信局等,形成了关系紧密的、小团体化的、处于核心位置的、谋求经济利益的“政策社群”,地方政府的职能重心仍然聚焦于项目投资、土地经营等经济建设事项。公共服务事项、部门以及相关治理主体均处于治理网络的边缘化位置,属于联系松散的“议题网络”,制度化协商制度建设的缺位,负责土地制度改革事项协调小组的缺失,等等,意味着农民、农民工社会需求如公共服务、土地权益、治理参与等往往是被忽视的。现行网络化统合治理模式下,城镇化推进中治理主体网络结构并不是一种有效的“回应性结构”,对农民社会需求的回应性不足,甚至侵损社会资本,对城镇化治理网络造成破坏性影响。第四章:以同时承担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与土地制度改革试点任务的Y市为对象,实证分析新型城镇化推进中的网络化治理(既有自上而下网络统合的特征,也有治理网络开放性、包容性等新特征)对城镇化治理绩效、治理结果的影响,包括受访者量化评价(个体网分析)与宅基地制度改革过程的个案分析(整体网分析)。首先,量化分析了治理网络对城镇化治理绩效的影响。其次,鉴于城镇化涉及的制度安排复杂,制度与网络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两者对新型城镇化推进中治理产出的影响很难用量化分析的方式展开研究这一情形,利用土地制度改革的个案展开以质性分析为主的实证分析,包括运用深度访谈、网络结构量化等实证方法分析Y市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政策产出。研究发现,一方面,从受访者主观层面看,治理网络(政策网络)的发起与扩大(如网络开放性、扁平化、协调管理),的确会增进新型城镇化治理绩效以及农民群体对改革的政策认同感,有利于改革政策的顺利执行,即使这种政策执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决策与政策执行模式;但另一方面,从客观上看,宅基地制度改革政策的绩效存在很大限度,这种限度的根源在于制度结构,制度结构使得现行改革政策难以实现质的超越,对农民社会需求回应、权益拓展实现与公民身份权利保障是有局限的。第五章:在前述研究发现的基础上,探讨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研究认为,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嵌入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发展情境中。研究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实际上是研究“国家治理”现代化。“国家治理”应当具有自主性、有效性与回应性,新型城镇化治理模式也必须具备这些要素特性。而理解“国家治理”现代化,关键在于重视理解“制度结构”与“地方治理”,也即“制度”与“网络”。一般而言,城镇化治理模式是地方性的,但往往“大同小异”,“大同”源自“制度结构”,“小异”源自“地方治理网络”。所以,推进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首先应从“大同”着手。地方政府作为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执行者,推进治理模式转型势在必行,而转型的根本路径在地方政府之外,即在市场、在社会、更在“国家”。在分析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转型议题时,要着力于“找回国家”,而不是将“国家后退”作为问题分析的逻辑起点。首先,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中心议程是在现代国家建设导向下“配置国家”(配置是指新增、去掉、保留与结构优化):从国家作为结构性动因看,需以“在地化委托代理”为导向“优化配置制度结构”,均衡推进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的结构性分权,以导出具有高度协调性的城镇化治理模式;从国家作为行动主体看,需以“均等化、统一性”为原则“优化配置国家职能”,明确国家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职责以保障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其次,在“配置国家”这一结构性要素调适的基础上,推进“网络化统合治理”向更具协调性的“网络化协作治理”转型,以提升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协调性,实现更有效地回应农民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公平正义。本文的第三大部分是尾论,由主要结论、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三个小部分组成。本文的创新意图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研究选题的创新。检索涉及城镇化议题的文献发现,理论界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城镇化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道路议题,这些议题不同于“城镇化治理模式”。而部分涉及城镇化治理议题的研究,大多数是将“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经济社会发展背景或进程来看待,即把城镇化发展或新型城镇化进程作为预设的背景来探讨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创新问题。“迄今为止,中国的城镇化研究缺乏深刻的治理模式分析,缺少对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独特治理模式的系统论证”。本文立足于公共管理学等学科视角,聚焦回应农民社会需求的新型城镇化的协调推进,以新的分析框架解构与重构城镇化治理模式,提出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的路径。这一研究选题具有一定的新颖性。2.分析框架的创新。本文尝试提出“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这一复合型分析框架的提出,主要通过三个环节而建构,即从“问题意识”到“与问题意识攸关的四个理论概念,概念及其框架的中国适用性与复合性”,再到“四个概念及其框架的统摄与简约化,’制度’与’网络’理论本身的互补性”。“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既有框架简约性,又具有理论解释力。这种分析框架在国内学术界具有创新性。3.研究方法的创新。本文在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基础上,还采用了“个体网”与“整体网”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具体方法涵括了文献分析、历史分析、集体座谈、深度访谈、文本量化、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网络分析、聚类分析等分析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还注意将主观性数据(调查问卷)与客观性数据(由政府文本转化)分析相结合以形成互补。特别是,不同于一般统计分析的个体网分析(关注个体行动者、个体属性),论文引入了“整体网”分析方法(关注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关系属性),尝试利用计算机量化分析治理网络结构。这不同于当前学界对“治理”(网络)的研究更多地进行定性的判断,或是直接套用西方学者提出的政策网络分类模型的方法。这些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一定的新颖性。4.学术观点的创新。本文认为,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形塑由多重关系综合互动而成,仅仅依靠某个单一理论视角很难系统性地解构城镇化治理模式,并实现对城镇化治理模式的重构。基于本文建构的“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展开对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治理模式变迁的实质是以中央地方关系、国家社会关系的制度安排变革及其形成的制度结构转换,城镇化治理模式是一种由结构与行动、中央与地方、国家与社会等多重关系综合互动而成的偏好增长、协调有限的“网络化统合治理”。偏重于中央地方关系维度调适生成的经济分权化激励(产权地方化、产权行政化)与政治集权化调控耦合兼容是形塑“网络化统合治理”模式的制度结构基础。以这种经济、政治功利主义特征明显的治理模式推进城镇化难以实现以人为本与协调公平正义。这些观点在国内学术界亦有独到性。5.对策建议的创新。本文提出,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必须嵌入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发展情境中,其根本路径是在现代国家构建视野下“配置国家”。其一,从国家作为结构性动因看,需以“在地化委托代理”为导向“优化配置制度结构”,均衡推进纵向、横向两个维度的结构性分权,以导出具有高度协调性的城镇化治理模式;其二,从国家作为行动主体看,需以“均等化、统一性”为原则“优化配置国家职能”,明确国家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职责以保障城镇化发展的以人为本、公平正义。在“配置国家”这一结构性调适的基础上,推进“网络化统合治理”向更具协调性的“网络化协作治理”转型,以提升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协调性,即更有效地回应农民社会需求、协调社会公平正义。这些对策建议既有一定的创新性,又有较大的政策咨询价值。
陈俊杰[9](2017)在《新预算法下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的规制实效探究》文中研究指明1994年分税制确立以后,中央、地方的税收收入权力与财政支出责任不相匹配。地方政府为追求经济发展利益以各种形式举债支持本地经济发展且举债缺乏有效监管。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规制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提上了重要日程,各界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经济法领域,自2015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预算法加强了对地方性政府债务的规制。国内大部分经济法学者多从新预算法本身的制度特点剖析建议,或从新预算法对政府债券发行的创新性进行分析,少有从法律运行、实施的角度跟踪研究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及地方政府债务规制的实效。新预算法实施以后,深圳市近三年实现了政府债务逐年下降。截至2016年末,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一线城市公布的数据中,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值最小,为4.14%。本文将以深圳市为例,评估了新预算法各项新制度实施的效果,并联系地方实际工作经验,针对在新预算法约束下的地方政府债务的监管机制以及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规制提出有益的法制建议:一是以加强人大审查监督为切入点实现财政预算的公开透明;二是加快出台配套实施细则,加强新预算法各项制度可操作性;三是提升新预算法执行队伍素质,适应新预算法实施要求:四是在新预算法中增加对财政预算工作的综合评价规定,减少地方政府债务发生的动机要素。
郭少敏[10](2016)在《关于阳泉市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提出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人员提出意见。一、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2015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挑战,全
二、用改革的精神做好1999年财政决算及2000年预算管理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改革的精神做好1999年财政决算及2000年预算管理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政府会计改革与权责发生制 |
二、政府会计准则与政府财务报告 |
三、政府财务报告与政府债务风险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地方政府债务理论概述与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
第一节 政府会计与地方政府债务概念界定 |
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 |
二、政府财务信息质量 |
三、地方政府负债和地方政府债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 |
二、债务风险管理理论 |
三、新公共管理理论 |
四、公共治理理论 |
第三节 制度与政策回顾 |
一、政府会计改革 |
二、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
第三章 云南省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监管相关概况 |
第一节 云南省政府债务相关概况 |
一、云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
二、云南省财政收支概况 |
三、云南省政府债务概况 |
第二节 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现状 |
一、显性债务风险 |
二、隐性债务风险 |
第三节 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相关概况 |
一、云南省政府债务管理 |
二、云南省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
三、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监管 |
第四章 新准则实施对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 |
第一节 新准则下云南省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改进情况 |
一、完善核算基础和计量属性 |
二、统一披露形式 |
三、扩大核算范围 |
四、云南省政府债券利息预测 |
第二节 新准则实施对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 |
一、显性债务风险分析预测 |
二、隐性债务风险分析预测 |
第三节 新准则实施对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机制 |
一、新准则实施加强云南省政府债务风险外部监管 |
二、新准则实施提高云南省债务信息披露可操作性 |
三、新准则实施加强中央对云南省政府债务的风险监管 |
第五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加大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力度和实施效用 |
一、持续推进政府会计准则制度执行 |
二、提高政府会计准则制度实施效用 |
第二节 完善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竞争机制 |
一、完善债务考核问责机制 |
二、引导同级政府间良性竞争 |
第三节 规范地方政府融资渠道 |
一、抓住专项债券政策变化带来的机遇 |
二、用改革的思维规范推进PPP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云南省2015 年——2019 年一般债券发行情况 |
附录B 云南省2015 年——2019 年专项债券发行情况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2)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合 |
1.3 研究的方法与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3.2 研究的创新之处 |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的职能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我国的县(区)级地方政府职能 |
2.1.2 县级公立医院的有关概念 |
2.1.3 县级公立医院与县(区)级地方政府的关系 |
2.2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优化政府职能的理论依据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理论 |
2.2.3 两权分离理论 |
2.3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职能定位 |
2.3.1 计划经济时代下地方政府职能对县级公立医院的作用 |
2.3.2 市场化理念下地方政府职能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影响 |
2.3.3 新医改实施后地方政府职能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改革案例中地方政府职能分析 |
3.1 广州市增城区基本情况及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3.1.1 增城区的基本情况 |
3.1.2 增城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 |
3.2 A医院改革探索中增城区地方政府职能的运用 |
3.2.1 建院至2008年前增城地方政府对A医院的管理及改革职能 |
3.2.2 A医院改革中增城地方政府职能的主导作用 |
3.2.3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中增城地方政府职能在A医院改革中的作用 |
3.2.4 广州地区公立医院改革后,增城地方政府对A医院采取的主要改革措施 |
3.3 A医院改革历程中增城地方政府发挥职能的成效 |
3.3.1 地方政府采取改革后A医院发展情况概述 |
3.3.2 增城地方政府发挥职能与A医院主要指标变化间的关系 |
3.3.3 增城地方政府实施改革对医护人员的影响 |
3.4 A 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4.1 地方政府职能在改革规划上的问题 |
3.4.2 地方政府职能在改革实施中的问题 |
3.4.3 改革中制约地方政府职能的原因及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立医院改革中国内外政府优化自身职能的经验和启示 |
4.1 公立医院改革中国外政府职能优化的经验及启示 |
4.1.1 英国政府在公立医院改革中优化职能推动医改的经验 |
4.1.2 新加坡政府在公立医院改革中发挥职能的启示 |
4.1.3 德国政府在公立医院管理体系中职能作用 |
4.2 我国地方政府优化职能在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的经验和启示 |
4.2.1 福建省尤溪县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强化地方政府职能取得的成效 |
4.2.2 安徽省天长市地方政府职能在推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主要经验 |
4.2.3 江苏省宜兴市政府对公立医院改革的职能转变启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优化地方政府职能的建议 |
5.1 协调地方立法进程,激发地方政府改革动能 |
5.1.1 以法律保障地方政府发挥职能推动改革,立法明确地方职能权责 |
5.1.2 探索公立医院改革成为地方性立法议程 |
5.1.3 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加强法制培训和宣传力度 |
5.2 提升地方政府公共管理效能,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体系建设 |
5.2.1 优化县域内医改资源调配体系,不断丰富地方政府补偿内容 |
5.2.2 加快智慧化政府建设,打造区域县级公立医院管理数据平台 |
5.2.3 运用地方政府督导管理职能,发挥考核导向的激励作用 |
5.3 理顺地方政府职能界限,正确引导县级公立医院改革 |
5.3.1 梳理职能,完善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的作用 |
5.3.2 有机衔接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与市场主体间关系 |
5.3.3 强化公共卫生领域中地方政府职能,提高县域内应急救治水平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增城区医护人员对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成效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3)新预算法下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文献研究 |
(一)国外文献综述研究 |
(二)国内文献综述研究 |
(三)文献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人大预算监督的理论基础 |
一、人大预算监督相关概念 |
(一)政府预算 |
(二)部门预算 |
(三)人大预算监督 |
二、人大预算监督理论基础 |
(一)公共选择理论 |
(二)委托代理理论 |
第三章 平顶山市人大预算监督现状研究 |
一、平顶山市人大预算监督职能概述 |
二、平顶山市人大预决算监督流程 |
(一)对政府预算的审查和批准流程 |
(二)对政府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流程 |
(三)对政府预算调整的审查和批准流程 |
(四)对政府决算的审查和批准 |
(五)对部门预算的审查和批准 |
三、对平顶山市人大预算监督现状的评价 |
(一)建立完善了具有本地特色的预算监督配套法规体系 |
(二)对财政资金实现了监督全覆盖 |
(三)尝试创新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方式方法 |
第四章 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
一、地方人大自身能力建设不足 |
(一)机构设置不合理 |
(二)对预算监督相关人员重视不够 |
二、相关配套法律法规不完备 |
(一)相关法律体系不完备 |
(二)缺乏具体的法律责任追究机制 |
(三)《预算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尚待理顺 |
三、现行预决算监督体系不健全 |
(一)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地位落不到实处 |
(二)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缺乏修正权 |
(三)我国预算年度的设置不合理 |
(四)审计监督缺乏独立性 |
(五)地方人大预算审查监督覆盖范围不完整 |
四、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实际操作层面不严 |
(一)地方人大实际审查预算草案时间过短 |
(二)地方政府预算调整不够规范 |
(三)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不够 |
(四)部门预算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
(五)预算报告的透明度不高 |
第五章 国外立法机关预算审查监督经验启示 |
一、美国国会的预算监督制度 |
(一)美国国会的预算监督机构 |
(二)美国联邦预算草案的形成 |
(三)国会审查批准预算的程序 |
(四)美国预算工作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
二、德国议会的预算监督制度 |
(一)德国预算草案的形成 |
(二)德国议会的审议程序 |
(三)德国预算工作的特点及对我们的启示 |
第六章 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思路 |
一、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应遵循的原则 |
(一)依法办事原则 |
(二)集体行使职权原则 |
(三)职权分工原则 |
(四)监督大事原则 |
(五)注重效益原则 |
二、完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具体对策 |
(一)加强地方人大自身预算监督能力建设 |
(二)完善相关配套性法律法规 |
(三)优化预算监督的相关过程 |
(四)严格预算执行监督 |
(五)强化对决算的审查监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政府预算 |
2.1.2 部门预算 |
2.1.3 人大部门预算监督 |
2.2 理论基础 |
2.2.1 渐进预算理论 |
2.2.2 公共选择理论 |
2.2.3 委托代理理论 |
第3章 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现状 |
3.1 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涉及的主体和程序 |
3.1.1 主体及职能 |
3.1.2 监督程序及监督内容 |
3.2 M市人大对部门预算主要环节的监督 |
3.2.1 M市人大对部门预算审查和批准环节的监督 |
3.2.2 M市人大对部门预算执行环节的监督 |
3.2.3 M市人大对部门预算调整审查和批准环节的监督 |
3.2.4 M市人大对部门决算环节的监督 |
第4章 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存在的问题 |
4.1.1 M市人大在政府部门预算编制环节监督缺位 |
4.1.2 M市人大部门预算审查和批准缺乏合理性 |
4.1.3 M市人大部门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 |
4.1.4 M市人大部门预算调整的审查和批准缺乏刚性约束 |
4.1.5 M市人大部门决算的监督评价整改不到位 |
4.2 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与人大实质性权力不平衡 |
4.2.2 部分监督不合理不科学 |
4.2.3 现有监督体系无法满足当前监督需要 |
4.2.4 监督队伍自身能力素质不强 |
第5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预算监督的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地方政府的经验做法 |
5.1.1 美国地方政府部门预算监督具备完善的制度体系 |
5.1.2 法国地方政府专门成立审计法院对政府预算进行监督 |
5.1.3 日本地方政府特别强调居民对政府部门预算的监督 |
5.2 国内的经验做法 |
5.2.1 我国各级地方人大着力拓展部门预算监督深度 |
5.2.2 广东省各地市人大率先开展预算联网监督工作 |
5.2.3 石家庄市人大扩展评议范围加强对政府部门预算的监督 |
5.3 对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工作的启示 |
第6章 完善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建议 |
6.1 厘清人大与政府、党委的权力关系 |
6.1.1 维护人大监督的独立性 |
6.1.2 树立人大监督的权威性 |
6.1.3 充分发挥人大对政府的监督权 |
6.2 提高人大部门预算审查监督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
6.2.1 更改并延长人大部门预算审查时间 |
6.2.2 实现人大部门预算全过程监督 |
6.2.3 改进政府部门预算编制方法 |
6.2.4 尽快建立并完善人大预算联网监督系统 |
6.2.5 发挥绩效管理对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评价作用 |
6.2.6 广泛采用多种形式开展部门预算监督 |
6.3 完善人大部门预算监督体系 |
6.3.1 建立健全人大部门预算监督制度体系 |
6.3.2 加强与相关机构的监督合作 |
6.3.3 加强审计对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辅助作用 |
6.3.4 补充完善社会参与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的途径 |
6.4 加强人大自身队伍建设 |
6.4.1 打破人大监督惰性思维 |
6.4.2 调整人大部门预算监督机构设置 |
6.4.3 提升人大部门预算监督相关人员专业度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研究方案 |
附录2 访谈提纲 |
(5)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财政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第2章 经济动能转换的理论分析框架 |
2.1 经济动能转换的理论逻辑和思考方法 |
2.2 经济动能转换的合理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分析 |
2.3 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两个实施机制 |
2.4 财政政策与经济动能转换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 |
3.1 我国经济的三次动能转换 |
3.2 我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中的需求侧结构和供给侧结构分析 |
3.3 新一轮经济新旧动能转换面临的问题和成因 |
3.4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思路和方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支持 |
4.1 促进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财政政策 |
4.2 新时代财政政策面临的挑战 |
4.3 新时代财政政策的调整思路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典型发达国家经验借鉴 |
5.1 美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分析 |
5.2 日本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分析 |
5.3 欧盟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政策分析 |
5.4 典型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启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收入政策分析 |
6.1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测度 |
6.2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税制结构问题 |
6.3 完善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收入政策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我国经济动能转换中的财政支出政策分析 |
7.1 财政支出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 |
7.2 不同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关系测度 |
7.3 政府补贴性支出政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
8.4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
9.3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
10.4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
11.1 主要结论 |
11.2 政策建议 |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改革 ——以温岭市为个案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二、研究步骤与框架 |
第二章 参与式治理与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参与式治理:从理论到实践 |
一、参与式治理的内涵 |
二、参与式预算:将参与式治理应用于公共预算中 |
三、参与式治理与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的耦合 |
第二节 “参与式预算”的组成要素与分析框架 |
一、“参与式预算”的组成要素 |
二、“参与式预算”系统分析框架 |
第三章 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典型案例: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 |
第一节 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概况 |
一、温岭市“参与式预算”缘起与发展 |
二、乡镇参与式预算的两种模式 |
第二节 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的发展脉络 |
第三节 温岭市部门“参与式预算”基本程序 |
一、准备过程中对纳入参与式预算的部门与参与者选择 |
二、人代会前公众参与式协商基本流程 |
三、人代会对预算的审查监督权力的落实 |
四、人代会后的参与式监督与考核 |
第四章 温岭市人大对部门预算监督改革的实现逻辑 |
第一节 内部系统 |
一、组织结构维度 |
二、权力配置维度 |
第二节 外部环境 |
一、政治环境维度 |
二、经济环境维度 |
三、文化环境维度 |
第五章 对温岭人大预算监督改革的思考与讨论 |
第一节 温岭市人大预算监督实践体系中问题和应对策略 |
一、公众参与性欠缺与民主水平的提升 |
二、代表专业性不足与提高代表能力 |
三、政府官员的抵触心理与激励 |
四、程序上的漏洞与修正 |
五、外界情况对已编制预算的冲击与应对 |
第二节 我国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改革建议 |
一、内部系统完善 |
二、外部环境支持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赴温岭市访谈提纲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研究 ——一个“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问题意识及相关内容阐释 |
一、问题意识与研究意义 |
(一) 问题意识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检视 |
(一) 西方城市治理研究 |
(二) 国内城镇化治理研究 |
(三) 既有研究评价 |
三、重要概念的界定与缕析 |
(一) 新型城镇化:回应农民社会需求 |
(二) 协调:公共管理的使命 |
(三) 推进 |
(四) 治理模式与城镇化治理模式 |
四、研究内容、方法、思路及创新 |
(一)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思路与创新意图 |
第一章 本项研究的“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学理性寻绎 |
一、“问题攸关”:分析新型城镇化协调推进的四个理论概念 |
(一) 国家建构的中心主旨:国家自主性与建制性能力 |
(二) 作为制度权利与责任:现代公民身份 |
(三) “治理”即“网络”:政策网络与治理网络 |
(四) 制度结构与行动者的关联介质:社会资本 |
二、诸概念及其框架:适用性与复合性 |
(一) 诸概念及其框架的适用性 |
(二) 诸概念及其框架的复合性 |
三、诸概念及其框架的统摄:“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的理论阐释 |
(一) 新制度主义 |
(二) 网络治理与网络分析 |
(三) “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 |
四、本章小结:回应“问题意识”与建构分析框架 |
第二章 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变迁逻辑:制度结构与网络化统合治理 |
一、分权化改革与治理主体横向关系:产权地方化、行政化激励 |
二、纵向政府组织结构:政治集权化调控 |
(一) 组织人事制度 |
(二) 政绩考核制度 |
(三) 职责同构制 |
三、制度结构变迁与城镇化发展的“网络化统合治理” |
四、本章小结:城镇化治理模式源自多重关系的综合互动 |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网络化统合治理下农民社会需求与治理主体行动制度—网络分析:以调查结果为依据 |
一、发现需求状况:城镇化推进中农民(工)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 |
(一) 农民社会需求类型及其结构性特征 |
(二) 农民工社会需求及其获得感 |
二、回应需求状况:治理主体行动逻辑的制度—网络分析 |
(一) 城镇化推进中制度与网络的结构性问题分析 |
(二) 县域新型城镇化治理主体联系网络:制度优势与网络控制 |
(三) 县域诸协调小组(非常设机构)的制度—网络分析 |
三、本章小结:治理网络行政化,行政网络部门化 |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网络化治理绩效及政策产出制度—网络分析:以Y市为对象 |
一、治理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Y市的问卷调查 |
(一) 网络化治理的相关理论及研究假设 |
(二) 网络化治理绩效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二、政策产出的“制度—网络”分析:以Y市宅基地制度改革为例 |
(一) 参与主体行动网络结构 |
(二) 制度调适:开放与限制 |
(三) 网络发起:目标、动员与发包 |
(四) 层级关系扁平化:上级指导与跨级领导 |
(五) 村级自治、民约与观念 |
(六) 改革结果评价 |
三、本章小结:协作网络增进治理绩效与政策认同,绩效限度源自制度结构 |
第五章 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转型:基于国家治理制度与网络化协作的复合思索 |
一、国家治理:制度发展与地方治理 |
(一) 国家治理:自主性、有效性和回应性 |
(二) 制度发展:结构性调适 |
(三) 地方治理:网络嵌入性 |
二、推进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以“配置国家”为中心议程 |
(一) 制度与行动中央集权:统一性和均等化 |
(二) “在地化”委托代理:结构性分权和两个维度的均衡性 |
(三) 城镇化治理模式的协调性:从“网络化统合”到“网络化协作” |
三、本章小结:城镇化治理模式转型之路径:复合国家治理制度与网络化协作 |
尾论: 本项研究总结与进一步展望 |
一、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本项研究的不足之处 |
三、本项研究的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开展科研活动情况 |
一、论文等科研成果 |
二、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
附录1: 新型城镇化治理过程与治理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2: 土地制度改革过程的业务联系网络调查问卷 |
附录3: 集体座谈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深度访谈提纲 |
附录4: 农民社会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5: 新型城镇化与地方政府治理调查问卷 |
后记 |
(9)新预算法下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的规制实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课题的背景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四) 本文在法律实施与法律实效的评估逻辑 |
(五) 本文研究的方法 |
一、地方政府债务概述 |
(一) 法律性质 |
(二)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成因:分税制 |
二、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规制 |
(一) 新预算法的修订背景 |
(二) 新预算法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规制原则 |
(三) 新预算法规制地方政府债务的制度设计 |
三、深圳处理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分析 |
(一) 深圳市的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
(二) 新预算法下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规制的特点 |
四、新预算法下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规制体系的构建及借鉴 |
(一) 新预算法实施前后深圳市财政领域改革的延续性 |
(二) 新预算法实施后深圳市构建的债务规制体系 |
(三) 新预算法规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深圳市经验借鉴 |
研究结论 |
(一) 新预算法的不足 |
(二) 对新预算法实施的改进意见 |
(三) 本文不足与下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关于阳泉市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 |
(一)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 |
(二)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
(三)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 |
(四)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
(五)举借债务情况 |
(六)落实市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预算决议情况 |
二、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 |
(一)2016年预算编制原则 |
(二)2016年收支预算 |
三、完成2016年预算任务的主要措施 |
(一)争取支持,广培财源,全力抓好组织收入 |
(二)保障民生,精准扶贫,更好兜住民生底线 |
(三)调整结构,促进转型,体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 |
(四)压缩一般,保障重点,优化支出结构加强支出管理 |
(五)深化改革,推进现代预算制度建设,加强财政管理 |
四、用改革的精神做好1999年财政决算及2000年预算管理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政府会计准则实施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的影响研究 ——以云南省为例[D]. 易青青.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县级公立医院改革中地方政府职能优化研究 ——以广州市增城区A医院为例[D]. 张钊.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7)
- [3]新预算法下地方人大预算监督研究 ——以平顶山市为例[D]. 关鹏飞. 河南大学, 2019(02)
- [4]M市人大部门预算监督问题的研究[D]. 蒋冰洁.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5]我国经济动能转换的财政政策研究[D]. 高珂.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6]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7]参与式治理视角下的地方人大预算监督改革 ——以温岭市为个案的实证研究[D]. 许艺萍. 浙江工商大学, 2018(06)
- [8]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治理模式研究 ——一个“制度—网络”复合型分析框架[D]. 张金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9]新预算法下深圳市地方政府债务的规制实效探究[D]. 陈俊杰. 南京大学, 2017(02)
- [10]关于阳泉市2015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与2016年全市和市本级预算草案的报告[N]. 郭少敏. 阳泉日报, 2016
标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论文; 政府会计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预算控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