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和豆制品中铁、锌、铜、铬(论文文献综述)
王垒[1](2018)在《鸡胚肽及其锌螯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以鸡胚蛋为原料,通过酶解制备鸡胚肽并考察其抗氧化活性;制备鸡胚肽与微量元素锌的螯合物并考察其抗疲劳及提高免疫力的功能。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法和正交试验法优选鸡胚蛋最佳酶解工艺。使用活性炭对酶解工艺制备出的鸡胚肽进行脱腥脱色处理并采用超滤对其进行分段。通过对鸡胚肽与微量元素锌螯合工艺的单因素试验法以及正交试验法得出最佳的螯合工艺。最后通过初步的抗疲劳及免疫调节药效学试验验证制得的富锌鸡胚肽的作用。结果:鸡胚蛋的最优酶解方法为先用碱性蛋白酶再用胰蛋白酶,最佳酶解工艺:底物浓度为10%,调节温度至55℃,pH值为8.0,加入3.0%的碱性蛋白酶酶解3h,待温度下降至40℃,加入2.0%胰蛋白酶酶解2h,此酶解工艺的水解度为31.96%。最佳的脱腥脱色工艺为在底物浓度为10%的情况下,加入0.5%的粉末活性炭,调节pH为5.0,于65℃水浴中加热搅拌40min,其脱色率为88.57%,肽回收率为82.63%,腥味小。鸡胚肽分段及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为分子量<1KDa的鸡胚小肽抗氧化活性最好,IC50为0.25mg/ml。富锌鸡胚肽中锌的螯合工艺最佳方法如下:螯合温度选定在70℃,锌离子与鸡胚肽的浓度之比为1:2,pH为8.0,螯合的时间为2h,在此反应条件下,螯合率为52.63%,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出锌在此螯合物的含量约为0.0937%。经过初步药效学研究可知富锌鸡胚肽具有较好的抗疲劳、提高免疫力的作用。结论:通过双酶酶解制备出的鸡胚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鸡胚肽经过与锌螯合之后制得的富锌鸡胚肽具有较好的抗疲劳和提高免疫的能力。
付志军,罗桂娟,傅凯文,张水菊[2](2016)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铁矿石中铅锌钾钠》文中指出在优化的检测流程下分析,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铁矿石中铅锌钾钠100个样由改进前的10 h缩短至6 h。标样10次的分析结果与真值的最大偏差为0.002,相对标准偏差根据检测的含量不同分布为1.4%13.9%,完全满足标准规定的允许差范围。
俞金生[3](2015)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载金炭中铜和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样品置于高温炉内550℃灼烧12h进行灰化,采用盐酸、硝酸溶解残渣,以5.0%(V/V)盐酸为测定溶液介质,以324.8nm和248.3nm为测定波长,建立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载金炭中铜和铁的方法。研究表明,载金炭中其他元素不干扰待测元素的测定,待测元素间无相互干扰。在选定的最佳仪器条件下,铜和铁的检出限分别为0.014μg/mL和0.010μg/mL。采用实验方法对载金炭样品进行测定,测得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n=11)为0.39%2.8%,加标回收率在96%102%之间。将实验方法应用于GSB 04-3093-2013GSB 04-3096-2013等4个载金炭标准样品中铜和铁的测定,结果与认定值基本一致。
王珏琪,文连奎[4](2016)在《含锌复绿剂对蕨菜复绿工艺及锌含量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含锌复绿剂对于腌制蕨菜进行复绿,应用色差仪判定复绿效果,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腌制蕨菜复绿前后锌元素含量。试验结果表明,复绿剂氯化锌的最佳复绿条件:烫漂温度95℃、烫漂时间4 min、复绿剂浓度400μg/m L,复绿后锌含量为21.84μg/g,较复绿前增加145.7%。
文连奎,王珏琪[5](2015)在《含铜复绿剂对腌渍蕨菜的复绿效果及铜含量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确定腌制蕨菜复绿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比较复绿前后铜元素含量。方法以醋酸铜复绿剂不同浓度、不同烫漂时间、不同烫漂温度为因素的进行单因素及正交试验,采用色差仪测定复绿前后腌制蕨菜的色泽变化,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测定复绿前后腌制蕨菜的铜元素含量。结果醋酸铜复绿剂最佳复绿工艺条件为:烫漂温度95℃,烫漂时间8 min,复绿剂浓度200 mg/L,复绿前腌制蕨菜中铜元素含量为2.08mg/kg,复绿后铜元素含量为4.61 mg/kg。结论醋酸铜复绿剂对腌制蕨菜有复绿效果,最佳复绿工艺条件下蕨菜中铜含量虽符合林业行业限量标准,但含铜复绿剂也不宜使用过多。
王慧[6](2014)在《大豆品种及发芽时间对豆芽营养成分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豆及制品是我国重要的食品之一,豆芽中含有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C、纤维素、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深受人们的喜爱。深入研究大豆品种与豆芽营养品质及产量间关系,以及不同发芽时间对豆芽营养成分的影响,为优质高产芽豆专用品种选育与筛选提理论依据,对提高豆芽的经济食用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试验选取黑龙江省、河北省、吉林省大豆主产区的17个大豆品种,按百粒重分成小粒豆(5.00g-9.90g)、中小粒豆(10.00g-14.90g)、中大粒豆(15.00g-19.90g)、大粒豆(20.00g-24.90g)四组,在培养箱中25℃条件下每间隔12h时人工淋一次蒸馏水,在连续培养72h后取样,进行大豆品种对豆芽营养成分及产量关系的研究;根据17个大豆品种的研究结果,每个组合中筛选出2个豆芽产量较高的大豆品种,以市售绿豆为对照,将发芽时间延长为96h,深入分析不同发芽时间对豆芽营养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发芽以后营养成分变化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在发芽后有6个品种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11个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有所减少,其中东农690、吉小粒豆1号、绥小粒豆2号3个大豆品种发芽后蛋白质含量显着增加,其它粒型大豆发芽后蛋白质含量变化没有表现一致的规律性;10个品种的大豆脂肪含量略有降低,7个品种的大豆发芽后脂肪含量表现为增加,其中东农690、绥小粒豆2号2个大豆脂肪含量显着降低;大豆发芽后氨基酸含量显着增加;可溶性糖的含量、矿物质(P、K、Na、Ca)含量降低。在连续96h的发芽过程中,豆芽蛋白质含量呈现先升高再降低的现象,达到峰值的时间基本出现在发芽后48h-72h范围内;大豆的脂肪含量在发芽后呈下降趋势,个别品种出现小幅度的增加;大豆发芽后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增加,发芽48h后游离氨基酸含量达到极大值;发芽处理对大豆中矿物质含量影响较小;大豆发芽后维生素C含量显着增加,发芽时间为60h-84h时是大豆发芽过程中维生素C含量最高的培养时期;大豆发芽后纤维素含量增加,峰值出现在发芽后48h-72h范围内。大豆品种与豆芽营养成分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百粒重与大豆游离氨基酸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豆芽可溶性糖含量与豆芽游离氨基酸含量、豆芽产出率间均呈极显着负相关;豆芽产出率与豆芽可溶性糖呈极显着负相关,而与子粒游离氨基酸间显着负相关,豆芽蛋白质含量与豆芽脂肪含量、豆芽K含量与豆芽Na含量均呈显着负相关;子粒Ca含量与豆芽C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豆芽游离氨基酸含量与豆芽脂肪含量、豆芽蛋白质含量与豆芽游离氨基酸含量、子粒P含量与豆芽P含、子粒K含量与子粒Ca含量、子粒K含量与豆芽Ca含量、子粒Na含量与豆芽Na含量间均呈显着正相关。随着发芽时间的延长,豆芽的营养成分变化因品种不同而表现出不一致的规律。其中蛋白质、Ca、维生素C、纤维素随发芽时间延长其含量呈抛物线型增加趋势,其峰值出现的时间早晚不同,但基本在48h-72h的发芽时间内;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整个发芽过程中一直呈上升趋势;豆芽脂肪、可溶性糖含量随发芽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Na、K含量的变化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在整个发芽过程中有升有降:绿豆芽中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C、纤维素含量随发芽时间的延长均呈增加趋势,其它营养成分变化规律不明显。大豆与绿豆在发芽前后的营养含量不同,其中大豆中蛋白质、脂肪、P、K、Ca(东农690除外)含量高于绿豆,而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维生素C、纤维素含量低于绿豆;豆芽与绿豆芽中营养含量表现出相同的规律,但绿豆芽Na含量高于豆芽Na含量高。百粒重较低的大豆品种豆芽产量高,其中东农690的豆芽产量最大,冀豆20的产量最少。百粒重在8.43g-10.49g之间的东农690、吉小粒豆1号、绥小粒豆2号的豆芽产出率高,经济性佳。小粒豆及其豆芽的游离氨基酸含量高,而脂肪含量偏低,其它营养成分也相对优于百粒重较大的大豆品种,食用性佳。
林亚杰,李阜阳,陈彬,金瑜,夏昊云[7](2013)在《痕量金属镍双水相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双水相的分相原理对痕量镍(Ⅱ)进行分相萃取,建立了丙酮-硫酸铵的新型小分子双水相体系,同时选取丁二酮肟作为镍的显色剂,建立了测定痕量镍(Ⅱ)的新方法。并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分析条件,在0.53.5μg.(10mL)-1范围内,镍(Ⅱ)的浓度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其线性回归方程为:A=0.2233ρ(Ni2+)+0.0201,相关系数R2=0.9996,检出限为0.0281μg.(10m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1%3.0%。将建立的分析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中镍(Ⅱ)离子的测定,同时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实验的回收率为91.1%103.1%,结果令人满意。
杨葵华,黎国兰[8](2011)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玉米中铁、锰、铜、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HNO3-HClO4(4+1)湿法消解样品,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玉米中铁、锰、铜、锌的含量。测得铁、锰、铜、锌的回收率分别在97%~99%、95%~100%、95%~103%,100%~104%之间,平均回收率为95%~104%,RSD为0.1%~0.9%,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李孟良,郑琳[9](2011)在《五河野生大豆种子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文中提出采用田间试验和分析测试研究了安徽五河野生大豆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和饲用价值。结果表明,五河野生大豆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为38.92%,脂肪含量为16.94%,粗纤维含量为4.1%,总糖含量为10.14%,钙、镁的含量分别为0.357%和0.059%,总异黄酮的含量为0.13%,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960.2 mg/100 g粗蛋白,微量元素锌、铜的含量分别为37.3和41.4 mg/kg。五河野生大豆的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和普通大豆接近。13种脂肪酸中以亚油酸、油酸含量较高,且与普通大豆相当,亚麻酸含量高于普通大豆;17种氨基酸中以酪氨酸、天门冬氨酸、谷氨酸含量较高,其限制氨基酸为色氨酸、苏氨酸、胱氨酸。五河野生大豆种子具有较好的饲用价值,可以作为优质蛋白质饲料加以开发利用。
赵丽杰,赵丽萍,白晓琳,关晓彤,刘永宏[10](2011)在《微波消解催化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镍》文中提出建立微波消解-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痕量镍的新方法。通过微波消解试剂和消解仪器条件优化,确定最佳消解条件,即以70%HNO3-30%H2O2(4:1,V/V)为消解液、消解压力1.5MPa、消解时间15min。在硼砂介质中,镍对过氧化氢氧化溴甲酚紫褪色反应具有阻抑作用,聚乙二醇-200(PEG-200)对此反应体系有活化作用;通过对反应介质和活化剂的种类、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共存组分的考察,确定最佳分析条件,并测定一些动力学参数。该方法的测定波长为590nm,水溶条件为沸水浴,反应时间为14min,线性范围为1.7×10-3~0.14mg/L,检出限为1.7×10-3mg/L。所建方法用于食品中痕量镍的测定,最大相对标准偏差为5.2%,加标回收率为94.4%~107.1%;所建方法与GB/T 5009.138—2003《食品中镍的测定》进行对比,方法相对误差小于6.3%。
二、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和豆制品中铁、锌、铜、铬(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和豆制品中铁、锌、铜、铬(论文提纲范文)
(1)鸡胚肽及其锌螯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课题思路图 |
第一章 绪论 |
1 鸡胚蛋概述 |
1.1 鸡胚蛋简介 |
1.2 鸡胚蛋的营养成分 |
1.3 鸡胚蛋开发现状 |
2 生物功能肽概述 |
2.1 生物功能肽简介 |
2.2 生物功能肽研究现状 |
2.3 生物功能肽发展前景 |
3 微量元素-锌概述 |
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4.1 鸡胚蛋制备鸡胚肽的酶解工艺及脱腥脱色工艺研究 |
4.2 鸡胚肽分子量分布、分段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4.3 鸡胚肽-锌螯合物的螯合工艺研究 |
4.4 富锌鸡胚肽初步药效学研究 |
4.5 研究意义 |
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鸡胚蛋酶解工艺研究及脱腥脱色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2 酶解试验方法 |
2.1 试验工艺流程 |
2.2 鸡胚蛋中蛋白质、水分的含量测定 |
2.3 蛋白酶种类的优选 |
2.4 酶解工艺优选 |
2.5 水解度的测定 |
2.6 酶解最优工艺验证试验 |
3 脱腥脱色试验方法 |
3.1 脱腥脱色试验工艺流程 |
3.2 脱腥脱色工艺条件考察试验 |
3.3 最优脱腥脱色工艺验证试验 |
4 结果与讨论 |
4.1 酶解试验结果 |
4.2 脱腥脱色工艺考察结果与分析 |
4.3 脱腥脱色最优工艺验证结果 |
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鸡胚肽分子量分布、分段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剂与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鸡胚肽溶液中肽的含量测定方法 |
2.2 鸡胚肽分子量分布的测定 |
2.3 DPPH·法测定不同分子量鸡胚肽抗氧化活性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肽含量的测定结果 |
3.2 分子量分布的测定结果与分析 |
3.3 不同分子量鸡胚肽抗氧化活性测定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鸡胚肽-锌螯合工艺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1.1 试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2 试验方法 |
2.1 试验工艺流程 |
2.2 鸡胚肽-锌螯合工艺单因素试验 |
2.3 鸡胚肽-锌螯合工艺正交法优化试验 |
2.4 鸡胚肽-锌螯合率的测定方法 |
2.5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鸡胚肽-锌螯合物中锌的含量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鸡胚肽-锌螯合工艺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3.2 鸡胚肽-锌螯合工艺正交法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3.3 火焰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鸡胚肽-锌螯合物中锌的含量结果 |
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富锌鸡胚肽免疫调节试验研究 |
1 材料与仪器 |
1.1 实验材料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动物 |
2 试验方法 |
2.1 抗疲劳试验研究 |
2.2 对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影响试验研究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富锌鸡胚肽对小鼠抗疲劳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3.2 富锌鸡胚肽对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试验研究结果与分析 |
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铁矿石中铅锌钾钠(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 1 主要仪器及工作条件 |
1. 2 主要试剂 |
1. 3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瓶口分配器的使用 |
2. 2 耐火砖厚度试验 |
2. 3 雾化器的角度调整 |
2. 4 毛细管疏通及堵塞的判断 |
2. 5 波长初始值的调整 |
2. 6 空心阴极灯灯电流的设定 |
2. 7 燃烧头缝隙的角度对中 |
2. 8 软件功能的扩展运用 |
2. 9 废液的清除 |
2. 10 精密度和准确度的验证 |
(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载金炭中铜和铁(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样品的前处理 |
1.4 样品的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试样分解方法 |
2.2 坩埚 |
2.3 灰化温度及时间 |
2.4 测定介质及浓度 |
2.5 校准曲线的绘制 |
2.6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7 精密度与回收率试验 |
3 样品分析 |
(4)含锌复绿剂对蕨菜复绿工艺及锌含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1.1原料蕨菜 |
1.1.2 试剂 |
1.1.3 辅料 |
1.1.4仪器 |
1.2试验方法 |
1.2.1工艺流程 |
1.2.2 操作要点 |
1.2.2.1 原料前处理 |
1.2.2.2 复绿过程 |
1.3测定方法 |
1.3.1色泽测定 |
1.3.2 锌元素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复绿色泽测定结果与分析 |
2.1.1单因素色泽测定结果 |
2.1.1.1复绿剂浓度单因素试验 |
2.1.1.2 烫漂温度单因素试验 |
2.1.1.3 烫漂时间单因素试验 |
2.1.2 正交试验色泽测定结果与分析 |
2.2 锌元素含量测定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3.1 关于锌含量的标准 |
3.2 关于复绿剂浓度与蕨菜腌制中的氧化 |
4 结论 |
(5)含铜复绿剂对腌渍蕨菜的复绿效果及铜含量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2.1试验材料 |
2.2试验方法 |
2.2.1工艺流程 |
2.2.2操作要点 |
2.3测定方法 |
2.3.1色泽测定 |
2.3.2铜元素含量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法[16] |
3结果与分析 |
3.1色泽测定 |
3.1.1单因素色泽测定结果 |
3.1.2正交实验色泽测定结果与分析 |
3.2铜含量测定结果 |
4结论 |
(6)大豆品种及发芽时间对豆芽营养成分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对大豆营养价值的认识 |
1.2.2 大豆的营养成分分析 |
1.2.3 食用大豆制品的种类与发展方向 |
1.2.4 大豆发芽后营养成分的变化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培养方法 |
2.2 取样与测定 |
2.2.1 取样方法 |
2.2.2 测定方法 |
2.3 相关计算 |
2.4 分析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豆品种对豆芽营养成分及产量的影响 |
3.1.1 大豆品种对豆芽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影响 |
3.1.2 大豆品种对豆芽游离氨基酸及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1.3 大豆品种对豆芽矿物质含量的影响 |
3.1.4 大豆品种对豆芽产量的影响 |
3.1.5 大豆与豆芽营养成分相关性分析 |
3.2 大豆在不同发芽时间营养成分的变化 |
3.2.1 不同发芽时间蛋白和脂肪质含量的变化 |
3.2.2 不同发芽时间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3.2.3 不同发芽时间矿物质含量的变化 |
3.2.4 不同发芽时间对维生素C含量的变化 |
3.2.5 不同发芽时间对豆芽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3.2.6 豆芽营养成分与发芽时间的相关分析 |
4 讨论 |
4.1 大豆品种对豆芽营养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2 大豆在不同发芽时间营养成分的变化 |
4.2.1 大豆发芽过程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4.2.2 脂肪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2.3 可溶性糖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2.4 游离氨基酸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2.5 矿物质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2.6 维生素C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2.7 纤维素在发芽过程中含量的变化 |
4.3 不同粒重大小发芽后营养成分与发芽时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7)痕量金属镍双水相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无机盐的成相能力 |
2.2 吸收曲线 |
2.3 固体盐的使用量的影响 |
2.4 丙酮用量的影响 |
2.5 显色剂用量的影响 |
2.6 碘的加入量的影响 |
2.7 酸度的影响 |
2.8 标准曲线 |
2.9 共存离子的影响 |
2.10 分析特性 |
2.11 样品中镍 (Ⅱ) 的检测 |
2.11.1 样品预处理 |
2.11.2 样品的检验 |
(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玉米中铁、锰、铜、锌(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4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处理方法和消解液的选择 |
2.2 对样品消解酸进行选择 |
2.3 标准曲线及各元素干扰 |
2.4 回收率与精密度 |
2.5 样品分析结果 |
(9)五河野生大豆种子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和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常规成分测定方法 |
1.2.2 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测定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五河野生大豆种子的主要营养成分 |
2.1.1 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纤维的含量 |
2.1.2 钙、镁、锌、铜的含量 |
2.1.3 总异黄酮的含量 |
2.1.4 总糖的含量 |
2.1.5 脂肪酸的组成 |
2.1.6 氨基酸的组成 |
2.2 五河野生大豆饲用价值 |
2.2.1 五河野生大豆的营养化学类型 |
2.2.2 五河野生大豆与饲用蚕豆、大豆营养成分比较 |
2.3 影响五河野生大豆潜在饲用价值因素 |
3 结论与讨论 |
四、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大豆和豆制品中铁、锌、铜、铬(论文参考文献)
- [1]鸡胚肽及其锌螯合物的制备与应用研究[D]. 王垒.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2]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快速测定铁矿石中铅锌钾钠[J]. 付志军,罗桂娟,傅凯文,张水菊. 江西冶金, 2016(02)
- [3]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载金炭中铜和铁[J]. 俞金生. 冶金分析, 2015(12)
- [4]含锌复绿剂对蕨菜复绿工艺及锌含量变化研究[J]. 王珏琪,文连奎.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06)
- [5]含铜复绿剂对腌渍蕨菜的复绿效果及铜含量变化研究[J]. 文连奎,王珏琪.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5(03)
- [6]大豆品种及发芽时间对豆芽营养成分与产量的影响[D]. 王慧. 东北农业大学, 2014(01)
- [7]痕量金属镍双水相分光光度法测定研究[J]. 林亚杰,李阜阳,陈彬,金瑜,夏昊云. 化工技术与开发, 2013(08)
- [8]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玉米中铁、锰、铜、锌[J]. 杨葵华,黎国兰. 食品与发酵科技, 2011(06)
- [9]五河野生大豆种子营养成分及饲用价值研究[J]. 李孟良,郑琳. 草业学报, 2011(04)
- [10]微波消解催化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痕量镍[J]. 赵丽杰,赵丽萍,白晓琳,关晓彤,刘永宏. 食品科学, 2011(12)